跳转到内容

日知錄/卷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一 日知錄
卷三十二 雜考證
 

○而《孟子》:「望道而未之見。」集註:「『而』讀為『如』,古字通用。」朱子答門人,引《詩》:「垂帶而厲」,《春秋》:「星隕如雨」為證。今考之,又得二十餘事。《易》:「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虞翻解:「而,如也。」《書·顧命》:「其能而亂四方。」傳釋為「如」。《孟子》:「九一而助。」趙岐解:「而,如也。」

《左傳·隱七年》:「歃如忘。」服虔曰:「如,而也。」《僖二十六年》:「室如懸罄。」註:「如,而也,」《昭四年》:「牛謂叔孫,見仲而何?」註:「而何,如何。」《史記·賈生傳》:「化變而嬗。」韋昭曰:「而,如也,如蟬之蛻化也。」《戰國策》:「威王不應而此者三。」《韓非子》:「嗣公知之,故而駕鹿。」《呂氏春秋》:「靜郭君炫而曰:不可。」又曰:「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荀子》:「ポ然而雷擊之,如墻厭之。」

《說苑》:「越諸發曰:意而安之,願假冠以見;意如不安,願無變國俗。」又曰:「而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新序》引鄒陽書:「白頭而新,傾蓋而故。」後漢《督郵斑碑》:「柔遠而邇。」皆當作「如」。《戰國策》:「昭奚恤曰:請而不得,有說色,非故如何也?』·疵曰:『是非反如何也?』」《大戴禮》:「使有司日省如時考之。」又曰:「然如曰《禮》雲《禮》雲。」又曰:「安如易,樂而湛。」又曰:「不賞不罰,如民咸盡力。」又曰:「知一而不可以解也。」《春秋繁露》:「施其時而成之,法其命如循之。」《淮南子》:「嘗一哈水如甘苦知矣。」《漢樂府》:「艾如張后。」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無為如治,高如不危,滿如不溢,」《太尉劉寬碑》:「去鞭拊,如獲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奸。」《郭輔碑》:「其少也,孝友而悅學;其長也,寬舒如好施。」《易》王弼註:「革而大亨以正,非當如何?」皆當作「而」。《漢書·地理志》:「遼西郡,肥如,莽曰肥而。」《左傳·襄十二年》:「夫婦所生若而人。」註云:「若如人。」《說文》:「需從雨,而聲。」蓋即讀「而」為「如」也。唐人詩多用「而今」,亦作「如今」。今江西人言如何亦曰「而何」。

《周禮》:「旅師而用之以質劑」註:「『而』讀為『若』,聲之誤也。」陸德明音義云:「『而』音『若』。」《儀禮·鄉餘酒禮》:「公如大夫入」註:「『如』讀為『若』。」

○奈何「奈何」二字,始於《五子之歌》:「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左傳》:「河魚腹疾,奈何。」《曲禮》曰:「國君去其國,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廟也!』士曰:『奈何去墳墓也!』」《楚辭·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九辯》:「君不知兮可奈何!」此「奈何」二字之祖。《左傳》華元之歌曰:「牛則有皮,犀尚多,棄甲則那!」直言之曰「那」,長言之曰「奈何」,一也。又《書》:「如五器」,鄭康成讀「如」為乃個反。《論語》:「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音亦與「奈」同。


六朝人多書「奈」為「那」。《三國志》註文欽《與郭淮書》曰:「所向全勝,要那後無繼何!」《宋書·劉敬宣傳》:「牢之曰:「平元之後,令我那驃騎何!」唐人詩多以「無奈」為「無那」。

○語急《公羊傳·隱元年》:「母欲立之,已殺之,如勿與而已矣。」註:「『如』即『不如』,齊人語也。」按此不必齊人語。《左傳·僖二十二年》:「宋子魚曰:『若受重傷,則如勿傷。受其二毛,則如服焉。』」《成二年》:「衛孫良夫曰:『若知不能,則如無出。』」《昭十三年》:「蔡朝吳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則如違之,以待所濟。若求安定,則如與之,以濟所欲。』」《二十一年》:「宋華多僚曰:『君若受司馬,則如亡。』」《定五年》:「楚於西曰:『不能如辭。』」《八年》:「衛王孫賈曰:『然則如叛之。』」《漢書·翟義傳》:「義曰:『欲令都尉自送,則如勿收邪。』」《左傳》正義曰:「古人語然,猶『不敢』之言『敢』也。」

古人多以語急而省其文者。《詩》:「亦不夷懌。」「悸」下省一「乎」字。《書》:「弗慎厥德,雖侮可追。」「可」上省一「不」字。「我生不有命在天。」「不」上省一「豈」字。「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人」下「刑」下「及」下各省一「乎」字。《孟子》:「雖褐寬博,吾不惴焉。」「不」上省一「豈」字。《禮記》:「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幼」上「好」上各省一「非」字。

《公羊傳·隱公七年》;「母弟稱弟,母兄稱兄。」註:「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謂『不如』言『如』矣,齊人語也。」○歲天之行謂之歲。《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歲二月,東巡狩」是也。人之行謂之年。《書》:「維呂命王,享國百年。」《左傳》:「季魄曰:『我二十五年矣。」「絳縣人有與疑年,使之年。師曠曰:『七十三年矣。』」「於是昭公十九年矣。」《史記》:「蓋大公之卒百有餘年」是也。今人多謂年為歲。《周禮》:「太史」註:「中數曰歲。朔數曰年。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歲也。自今年正月朔至明年正月朔,年也。」

古人但曰年幾何,不言歲也,自太史公始變之。《秦始皇本紀》曰:「年十三歲。」

今人以歲初之日而增年,古人以歲盡之日而後增之。《史記·倉公傳》:「臣意年盡三年。」年三十九歲也。


○月半今人謂十五為月半,蓋古經已有之。《儀禮·士喪禮》:「月半不殷奠。」《禮記·祭義》:「朔月月半,君巡牲。」《周禮·大司樂》:「王大食三侑。」註:「大食,朔月月半,以樂侑食時也。」晉溫嶠與陶侃書:「克後月半大舉。」然亦有以上下弦為月半者。劉熙《釋名》:「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施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比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是則所謂月半者弦也,《禮經》之所謂月半者望也。弦曰半,以月體而言之也;望曰半,以日數而言之也。

○巳吳才老《韻補》:「古『已午』之『巳』亦謂如『已矣』之『已』。」《漢律·曆志》:「振美於辰,已盛於巳,」《史記》:「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鄭玄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明年歲在巳。」愚按古人讀「巳」為「矣」之證不止此。《淮南子》:「鬥指巳,巳則生,已定也。」《說文》:「巳,已也。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已為蛇,象形。」《釋名》:「巳,已也。陽氣畢布已也。」《詩》:「似續姒祖。」箋云:「似讀如『巳午』之『巳』。巳續姒祖者,謂已成其宮廟也。」《五經文字》:「起從長巳之巳。」《白虎通》:「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晉書·樂志》:「四月之辰謂之巳,巳者,起也,物至此時畢盡而起也。」《詩。江有汜》亦讀為「矣」,《釋名》:「水決復人為汜,汜,已也。如出有所為,畢已復還而入也。」「以享以祀」亦讀為『矣』,《說文》:「祭無已也。從示,巳聲。」《公羊傳》何休註:「言祀者,無已長久之辭。」《釋名》:「商曰祀。祀,已也,新氣升,故氣已也。」今人以「辰巳」之「巳」讀為士音。宋毛晃曰:「陽氣升於子,終於巳。巳者,終已也,象陽氣既極回復之形。」故又為「終巳」之義。今俗以有鉤為「終已」之「已」,無鉤為「辰巳」之「巳」,是未知字義也。季春三月,辰為建,巳為除,故用三月上巳拔除不祥。古人謂病愈為已亦此意也。

「戊己」之,「己」,篆作己。「辰巳」之「巳」,篆作[1234],象蛇形。隸書則混而相類,止以直筆上缺為已,上滿為巳。

○裏《激梁傳》:「古者三百步為裏。」今以三百六十步為裏,而尺又大於古四之一,今之六十二里遂當古之百里。《毅梁傳》:「鞍去國五百里。」今自歷城至臨淄僅三百三十里,《左傳》:「黃人謂自郢及我九百里。」今自江陵至光州僅七百里。邾子謂:「吳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今自蘇州至鄒縣僅一千五百里。《孟子》:「不遠千里而來」,「千里而見王」,今自鄒至齊至梁亦不過五六百里,又謂;「舜卒鳴條,文王生歧周,相去千有餘里。」今自安邑至岐山亦不過八百里。《史記》張儀說魏王,言從鄭至梁二百餘里。今自鄭州至開封僅一百四十里。戚夫人歌:「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貢禹上書言:「自痛去家三千里。」自今瑯邪至長安亦但二千餘里,趙則二千里而近。是則荀子所謂「日中而趨百里者」,不過六十餘里,而千里之馬亦日馳五六百里耳。

《王制》:「古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殆未然。○仞《說文》:「仞,伸臂一尋八尺。從人,刃聲。」《書》:「為山九仞。」孔傳:「八尺曰仞。」正義曰:「《考工記·匠人》有畎、遂、溝、洫,皆廣深等。而澮雲廣二尋,深二仞,則澮亦廣深等,切與尋同。故知八尺曰仞。」王肅《聖證論》及註《家語》,皆云「八尺日仞」,與孔義同。鄭玄雲「七尺曰仞」,與孔義異。《論語》:「夫於之墻數仞」註:「包雲七尺。」《孟子》:「掘井九軔。」註「八尺」。朱子乃兩從之。當以八尺為是。若《小爾雅》雲「四尺」,《漢書》應劭註雲「五尺六寸」,則益非矣。

○不淑人死謂之「不淑」,《禮記》:「如何不淑」是也。生離亦謂之「不淑」,《詩·中谷有{艹推}》:「遇人之不淑矣」是也。失德亦謂之「不淑」,《詩·君子偕老》:「子之不淑,雲如之何」是也。國亡亦謂之「不淑」,《逸周書》:「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曰:嗚呼!不淑!?是也。


○不吊古人言不吊者,猶曰不仁。《左傳·成十三年》:「穆為不吊。」《襄十三年》:「君子以吳為不吊。」《十四年》:「有君不吊。」《昭七年》:「兄弟之不睦,於是乎不吊。」《二十六年》:「帥群不吊之人以行亂於王室。」皆是不仁之意。《襄二十三年》:「敢告不吊」及《詩》之「不吊昊天」,「不吊不祥」,《書》之「弗吊,天降喪於殷」,則以為哀閔之辭,杜氏註皆以為「不相吊恤」;而於「群不吊之人」則曰:「吊,至也。」於義不通。惟《成七年》:「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無吊者也夫!」乃當謂大國無恤鄰之義耳。

○亡亡有三義。有以死而名之,《中庸》:「事亡如事存」是也。有以出奔於外而名之,晉公子稱「亡人」是也。有但以不在而名之,《詩》:「予美亡此」,《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是也。《漢書·袁盎傳》:「不以在亡為辭。」

○幹沒《史記·酷吏傳》:「張湯始為小吏幹沒。」徐廣曰:「幹沒,隨勢沈浮也。」服虔曰:「幹沒,射成敗也。」如淳曰:「豫居物以待之,得利為幹,失利為沒,」《三國志·傅嘏傳》:「豈敢寄命洪流,以僥幹沒,」裴松之註:「有所僥射,不計幹燥之與沈沒而為之也。」《晉書·潘嶽傳》:「其母數誚之曰:『爾當知足,而幹沒不已乎!』」《張駿傳》:「隊事劉慶諫曰:『霸王不以喜怒興師,不以幹沒取勝。』」《盧循傳》:「姊夫徐道復素有膽決,知劉裕已還,欲幹沒一戰。」《魏書·宋維傳》:「維見·寵勢日隆,便至幹沒。」《北史·王劭傳》贊:「為河朔清流,而幹沒榮利。」《梁書·止足傳》序:「其進也光寵夷易,故愚夫之所幹沒。」晉《鼙舞歌·明君篇》:「昧死射幹沒,覺露則滅族,」《抱樸子》:「忘髮膚之明戒,尋幹沒於難冀。」

幹沒大抵是僥幸取利之意。《史記·春申君傳》:「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即此意。

○唇《儀禮》註:「以白造緇曰辱,」故老子謂楊朱曰:「大白若辱。」

○奸《廣韻》:「奸,古顏切。私也,詐也。亦作奸。」今本誤「奸」作「奸」,非也,奸音幹,犯也,《左氏·僖公七年》傳曰:「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奸終之。」曰:「子父不奸之謂禮。」一傳之中二字各出,而義不同。《釋名》:「奸,奸也,言奸正法也。」以「奸」釋「奸」,其為兩字審矣。又奸字亦可訓為「幹祿」之幹,《漢書,荊燕吳傳》:「齊人田生以畫奸澤。」《史記》作「幹」,然則「奸」但與「幹」通用,而不可以為「奸」也。後人於案牘文移中以「奸」字畫多,省作「奸」字,此如「繁」之為「煩」,「沖」之為「沖」,「『驛」之為「馹」,「臺」之為「臺」,皆借用之字。


○訛「訛」字古作「訁為」,「偽」字古亦音訛。《詩·小雅》:「民之訛言。」箋云:「偽也,小人好詐偽,為交易之言。」《爾雅》註:「世以妖言為訛,」《太平御覽》引武王之《書鑰》曰:「昏謹守,深察訛。」泰昌元年八月,御史張潑言:「京師奸宄叢集,遊手成群,有謂之把棍者,有謂之·訛頭者。請將巡城改為中差,一年一代。」

○誰何《詩》:「室人交遍摧我。」《韓詩》作「訁崔」,《玉篇》作「{誰工}」,丁回切。謫也。《六韜》:「令我壘土,誰何不絕?」《史記》:賈誼《過秦論》:「陳利兵而誰何?」「誰」、「訁崔」同,「何」,「呵」同。《漢書·五行志》:「主公車大誰卒?」註:「大誰,主問非常之人,雲姓名是誰何也。」此解未當。《焦氏易林》:「當年少寡,獨與孤處,雞鳴犬吠,無敢誰者。」《說苑》:「民知十己,則尚與之爭,曰不如吾也。百己則疵其過,千己則誰而不信。」楊雄《衛尉箴》:「二世妄宿,敗於望夷。閻樂矯搜,就者不誰。」

《史記·衛綰傳》:「歲餘,不譙呵綰。」《漢書》作「不孰何綰」,難曉,疑「譙」訛為「誰」,「誰」又轉為「孰」也。

《周禮·射人》:「不敬者苛罰之。」註:「苛謂詰問之。」按此「苛」亦「呵」字。

○信《東觀餘論》引晉武帝、王右軍、陶隱居帖及《謝宣城傳》謂:「凡言信者,皆謂使人。」楊用修又引《古樂府》:「有信數寄書,無信長相憶」為證,良是。然此語起於東漢以下,楊太尉夫人袁氏《答曹公卞夫人書》云:「輒付往信。」《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魏杜摯《贈母丘儉詩》:「聞有韓眾藥,信來給一丸。」以便人為信始見於此。若古人所謂信者,乃符驗之別名。《墨子》:「大將使人行守,操信符。」《史記·刺客傳》:「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漢書·石顯傳》:「乃時歸誠,取一信以為驗。」《西域傳》:「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到國,國傳送食。」《後漢書·齊武王傳》:「得司徒劉公一信,願先下。」《周禮·掌節》註:「節猶信也,」行者所執之信,此如今人言印信、信牌之信,不得謂為使人也。故梁武帝賜到溉《連珠》曰:「研磨墨以騰文,筆飛豪以書信。」而今人遂有書信之名。

○出《爾雅》:「男子謂姊妹之於為出。」《傳》中凡言出者皆是外甥。《左氏·莊二十二年》:「陳厲公,蔡出也。」《僖七年》:「申侯,申出也。」《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襄二十五年》:「我周之自出。」又:「桓公之亂,蔡人欲立其出。」《二十九年》:「晉平公,杞出也。」《三十一年》:「莒去疾奔齊,齊出也。展輿,吳出也。」《昭四年》:「徐子,吳出也。」《公羊·文十四年》傳:「接·,晉出也。」「ㄑ且,齊出也。」《史記·秦本紀》:「晉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漢書·五行志》:「王子晁,楚之出也。」而《公羊·襄五年》傳:「蓋舅出也。」則以舅甥為「舅出」矣。

○鰥寡鰥者,無妻之稱。但有妻而於役者,則亦可謂之鰥。《詩》:「何草不玄,何人不矜。」「矜」讀為「鰥」是也。寡者,無夫之稱。但有夫而獨守者,則亦可謂之寡。《越絕書》:「獨婦山者,勾踐將伐吳,徙寡婦獨山上,以為死士,示得專一。」陳琳詩:「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是也。鮑照《行路難》:「來時聞君婦,閨中孀居獨宿有貞名。」亦是此義。

婦人以夫亡為寡,夫亦以婦亡為寡。《左傳·襄二十六年》:「齊崔杼生成及疆而寡。」《小爾雅》曰:「凡無妻無夫通謂之寡。」《焦氏易林》:「久鰥無偶,思配織女。求其非望,自令寡處。」

○丁中唐高祖武德六年三月:人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天宗天寶三載十二月癸丑,詔曰:「比者成童之歲,即掛輕徭;既冠之年,便當正役。憫其勞苦,用軫於懷。自今宜以十八已上為中男,二十三已上成丁。」杜子美《新安吏》詩:「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是十八以上皆發之也。然史文多有言「丁中」者,舉丁、中可以該黃、小矣。《遼史·耶律學古傳》:「多張旗幟,雜丁黃,為疑兵。」蓋中小皆雜用之,而史文代以「黃」字,黃者,四歲以下,何可雜之兵間邪?

○阿《隸釋·漢ゾ坑碑》陰云:其間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劉興阿興、潘京阿京之類,必編戶民未嘗表其德,書石者欲其整齊而強加之,猶今閭巷之婦以「阿」挈其姓也。《成陽靈臺碑》陰有主吏「仲東阿東」,又云:「惟仲阿東年在元冠,幼有中質。」又可見其年少而未有字。《抱樸子》:「稱衡遊許下,自公卿國士以下,衡初不稱其官,皆名之雲阿某,或以姓呼之為某兒。」《三國志·呂蒙傳》註:「魯肅柑蒙背曰:『非復吳下阿蒙。』」《世說》註:「阮籍謂王渾曰:『與卿語不如與阿戎語。』」皆是其小時之稱也。婦人以阿挈姓,則隋獨孤后謂雲昭訓為阿雲。唐蕭淑妃謂武后為阿武。韋后降為庶人,稱阿韋。劉從諫妻裴氏稱阿裴。吳湘娶顏悅女,其母焦氏稱阿顏、阿焦是也。亦可以自稱其親,《焦仲卿妻》詩:「堂上啟阿母」,「阿母謂阿女」是也。亦可為不定何人之辭,《古詩》:「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三國志·龐統傳》:「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晉書·沈充傳》:「敦作色曰:『小人阿誰?』」是也。阿者,助語之辭,古人以為慢應聲,《老子》:「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今南人讀為人聲,非。

○麽一為數之本,故可以大名之,一年之稱「元年」,長子之稱「元子」是也。又為數之初,故可以小名之,骰子之謂一為「麽」是也。《爾雅》:「麽,幼。」註曰:「豕子最後生者,俗呼為麽豚。」故後人有「麽<麻骨>」之稱,《說文》:「麽,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幼」字從「麽」,亦取此義。《漢書·食貨志》:「王莽作錢貨六品:小錢、麽錢、幼錢,中錢、壯錢、大錢。貝貨五品:大貝、壯貝、麽貝、小貝及不盈寸二分者。布貨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麽布、小布。」《隋書·律曆志》:「凡日不全為餘,積以成餘者曰秒,度不全為分,積以成分者曰蔑。其有不成秒曰磨,不成蔑曰麽。」班彪《王命論》:「麽<麻骨>尚不及數子,」蔡邕《短人賦》:「其餘·麽。」晉陸機《文賦》:「猶弦麽而徽急,故雖和而不悲。」郭璞《螢火贊》:「熠熠宵行,蟲之微麽。」盧諶《蟋蟀賦》:「享神氣之麽[B091],」「並用此字。《唐書·揚炎傳》:「盧杞貌麽陋。」《宋史·岳飛傳》:「楊麽本名楊太。太年幼,楚人謂小為麽,故曰楊麽。」俗作「麽」,非。


○元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來曰元來。唐宋人多此語,後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原者,再也。《易》:「原筮」,《周禮·馬質》、《禮記·月令》「原蠶」,《文王世子》:「末有原」,漢「原廟」之「原」,皆作「再」字解。與「本來」之義全不相同,或以為洪武中,臣下有稱元任官者,嫌於元朝之官,故改此字。

古人亦有稱原官者。後漢張衡應問:「曩滯日官,今又原之。」註:「《爾雅》曰:『原,再也。』衡為太史令,去官五載,復為太史令,故曰原之。」然則「原官」乃再官之義也。

○寫寫,《說文》曰:「置物也。」《詩》:「駕言出遊,以寫我憂,既見君子,我心寫兮。」《周禮·稻人》:「以澮寫水。」《儀禮·特牲饋食禮》:「主人出,寫嗇於房。」《禮記·曲禮》:「器之溉者不寫,其餘皆寫,」《韓非子》:「衛靈公召師涓而告之曰:『有鼓新聲者,其狀似鬼神,子為聽而寫之,』」《國語》:「王命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史記·秦始皇紀》:「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蘇秦傳》:「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寫寡人。」《新序》:「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周髀經》:「笠以寫天。」《上林賦》:「··布寫。」《漢書·賈捐之傳》:「淮南王盜寫虎符。」今人以書為寫,蓋以此本傳於彼本,猶之以此器傳於彼器也。始自《特牲饋食禮》:「卒筮寫卦。」註:「卦者主畫地識爻,爻備,以方寫之。」《漢書·藝文志》:「孝武置寫書之官。」《河間獻王傳》:「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路溫舒傳》:「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霍光傳》:「山又坐寫秘書。」《師丹傳》:「吏私寫其草。」《淮南子·說山訓》:「竊簡而寫法律。」孔安國《尚書序》:「更以竹簡寫之。」至後漢而有圖寫、繕寫之稱,傳之至今矣。

今人謂馬去鞍曰寫,貨物去舟車亦曰寫,與「器之溉者不寫」義同。《後漢書·皇甫規傳》:「旋車完封,寫之權門。」《晉書·潘嶽傳》:「發·寫鞍,皆有所憩。」《說文》作「卸」,舍車解馬也。讀若汝南》:「寫書」之「寫」。○行李古者謂行人為行李,亦曰「行理」。《左傳·僖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於寡君。」皆作「李」。《昭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作「理」。《國語》:「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賈逵曰:「理,吏也。小行人也。」漢李翕《析裏橋甫阝閣頌》:「行理咨嗟。」

至唐時,謂官府導從之人亦曰行李。《舊唐書·溫造傳》:「左拾遺舒元褒言:『元和、長慶中,中丞行李不過半坊,今乃遠至兩坊,謂之籠街喝道。』敕曰:『憲官之職,在指佞觸邪,不在行李。』」豈其不敢稱鹵簿,而別為是名邪?○耗今人以音問為耗,起自《後漢書·章德竇皇后記》:「家既廢壞,數呼相工問息耗。」註引薛氏《韓詩章句》曰:「耗,惡也。息耗,猶言善惡也。」○量移唐朝人得罪,貶竄遠方,遇赦改近地,謂之量移。《舊唐書·玄宗紀》:「開元二十年十一月庚午,祀后土於·隹上,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處。」「二十七年二月己巳,加尊號,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處。」「量移」字始見於此。李白《贈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詩云:「潮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白居易《貶江州司馬自題》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及遷忠州刺史,又云:「流落多年應是命,量移遠郡未成官。」故韓愈自潮州刺史量移袁州,有「遇赦移官罪未除」之句。而《宋史》盧多遜貶崖州,詔曰:「縱經大赦,不在量移之限。」今人乃稱遷職為量移,誤矣。○罘ぜ「罘ぜ」字雖從網,其實屏也。《漢書·文帝紀》:「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宮東闕罘ぜ災。」師古曰:「罘ぜ,謂連闕曲閣也,以復重刻垣墉之處,其形罘ぜ然。一曰:屏也。」崔豹《古今註》曰:「罘ぜ,屏之遺象也,臣朝君,行至門內屏外,復應思惟,罘ぜ,復思也。漢西京罘ぜ,合板為之,亦築土為之,每門闕殿舍前皆有焉,於今郡國廳前亦樹之。」《考工記·匠人》:「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註:「宮隅、城隅,謂角浮思也。」《廣雅》:「罘ぜ患謂之屏。」《越絕書》:「巫門外罘ぜ者,春申君去吳,假君所思處也。」魚豢《魏略》:「黃初三年築諸門闕外罘ぜ。」參考諸書,當從屏說。又《五行志》:劉向以為,東闕所以朝諸侯之門也,罘ぜ在其外,諸侯之象也。則其為屏明甚。而或在門內,或在門外,則制各不同耳。《鹽鐵論》:「詞堂屏閣,垣闕罘ぜ,」《董賢傳》:「外為僥道,周垣數里,門闕罘ぜ甚盛,」《王莽傳》:「遣使壞渭陵、延陵園門罘ぜ,曰:『毋使民復思也。』」《後漢書·靈帝紀》:「中平四年二月己亥,南宮內殿罘ぜ自壞。」

《西陽雜俎》曰:「今人多呼殿榱桷護雀網為罘ぜ,誤也。《禮記·明堂位》疏:『屏,天子之廟飾也。』註云:『屏謂之樹,今桴思也,刻之為雲氣、蟲獸,如今闕上為之矣。亦引《廣雅》及劉熙《釋名》為證。作書者段成式,蓋唐時有呼護雀網為罘ぜ之目。故史言甘露之變,宦者扶上升輿,決殿後罘ぜ,疾趨北出;而溫庭筠亦有「罘晝卷,閶闔夜開」之句矣。


罘ぜ字有作「桴思」者,《禮記·明堂位》註;有作「浮思」者」,《考工記》註,並見上,有作「罘ぜ」者,《博雅》:「罘ぜ謂之屏。」有作「復思」者,《水經註》:「象魏之上加復思以易觀。」又云:「譙城南有曹嵩冢,家北有廟堂,榱櫨及柱皆雕鏤雲矩,上復思已碎。」有作「復思」者,宋玉《大言賦》:「大笑至兮摧復思。」言一笑而垣屏為之傾倒也,若榱護雀網亦不足大也。陳氏《禮書》曰:「古者門皆有屏,天子設之於外,諸侯設之於內。禮,臺門面旅樹。旅,道也。當道而設屏,此外門之屏也。治朝在路門之外,天子當寧而立,寧在門屏之間也,路門之屏也。《國語》曰:『上背屏而立,夫人向屏。』此寢門內之屏也。《魯廟》疏:『屏,天子之廟飾。』此廟門之屏也。《月令》:『天子田獵,整設於屏外。』此田防之屏也。《晉天文志》:『屏四星,在端門之內,近右執法。』然則先王設屏非茍然也。」

○場屋場屋者,於廣場之中而為屋,不必皆開科試士之地也。《隋書·音樂志》:「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故戲場亦謂之場屋。唐元微之《連昌宮辭》:「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

○豆《戰國策》張儀說韓王曰:「五·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姚宏註曰:「《史記》作『飯寂而麥』,下文亦作『菽』。古語但稱菽,漢以後方謂之豆。」今按《本草》有赤小豆、大豆之名,《本草》不皆神農所著。《越絕書》:「丙貨之戶曰赤豆為下物,石五十;己貨之戶曰大豆為下物,石二十。」《越絕書》亦非子貢所作。《漢書·楊渾傳》:「種一頃豆,落而為萁。」○陘今「井陘」之陘,古書有作「钅開」者,《穆天子傳》:「至於钅開山之下」是也,有作「研」者,《漢書·地理志》上黨郡「有石研聞」是也。有作「岍」者,《晉書·石勒載記》:「使石季龍擊托候部掘咄哪於岍北,大破之」是也。有作「岍」者,《晉書·胡奮傳》:「頓軍·北」是也。有作「··」者,揚子《法言》:「山··之溪」是也。有作「徑」者,李尤《函谷關賦》:「於北則有蕭居天井、壺口石徑,貫越代朔,以臨北庭」是也。

○豸《莊子·在宥篇》:「災及草木,禍及止蟲。」「止」當作「豸」,古止、豸通用。《左傳·宣十六年》:「庶有豸乎!」豸,止也。

○關關者,所以拒門之木。《說文》:「關以木橫持門戶也。」《左傳》:「臧孫紇斬鹿門之關。」《呂氏春秋》:「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賈誼《新書》:「豫讓曰:『我事中行之君,與帷而衣之,與關而枕之。」《魯連子》:「譬若門關,舉之以便,則可以一指持中而舉之;非便,則兩手不能。關非益加重,手非加罷也,彼所起者,非舉勢也。」皆謂拒門之木。後人因之,遂謂門為關也。

史記》謂拒門之木為關。《漢書·楊渾傳》:「有奔車抵殿門,門關折,馬死。」《趙廣漢傳》:「斬其門關而去。」《宋書·少帝紀》:「突走出昌門,追者以門關踣之。」《王鎮惡傳》:「軍人緣城得入門,猶未及下關。」《唐書·李訓傳》:「閽者欲扃鎖之,為中人所叱,執關而不能下。」


○宙《說文》:「宙,舟輿所極復也。」此解未明。《淮南子·覽冥訓》:「燕雀佼之,以為不能與之爭於宇宙之間。」高誘註:「宙,棟樑也。」似合。「宙」字從宀,本是宮室之象,後人借為往古來今之號耳。

○石炭今人謂石炭為墨。按《水經註》:「冰井臺並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書,又然之難盡,亦謂之石炭,」是知石炭、石墨一物也,有精粗爾。北人凡入聲字皆轉為平,故呼墨為煤,而俗竟作「煤」字,非也。《玉篇》:「煤,炱煤也。」《韻會》:「煤,炱灰集屋者。」《呂氏春秋》:「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嚐粒,晝寢,顏回素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人攫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高誘曰:「煤室,煙塵之煤也。」《素問》:「黑如炱者死。」註:「炱謂炱煤也。」唐張祜詩:「古墻丹雘盡,深棟墨煤生。」李商隱詩:「敵國軍營漂木[A081],前朝神廟鎖煙煤。」溫庭筠詩:「煙煤朝奠處,風雨夜歸時。」是煤乃梁上煙煤之名,非石炭也。崔銑《彰德志》作「悔」,「按《玉篇》、《廣韻》並無「·每」字。

○終葵《考工記》:「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禮記·玉藻》:「終葵,椎也。」《方言》:「齊人謂椎為終葵。」馬融《廣成頌》:「終葵,揚關斧。」蓋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儺之為耳。今人於戶上畫鐘馗像,雲唐時人能捕鬼者,玄宗嘗夢見之,事載沈存中《補筆談》。未必然也。《魏書》:「堯暄本名鐘葵,字辟邪。」則古人固以鐘葵為辟邪之物矣。又有淮南王佗子名鐘葵,有楊鐘葵、丘鐘葵、李鐘葵、慕容鐘葵、喬鐘葵、段鐘葵,於勁字鐘葵,張白澤本字鐘葵,《唐書》有王武俊將張鐘葵,則以此為名者甚多,豈以其形似而名之?抑取辟邪之義與,《左傳·定四年》:「分康叔以殷民七族,有終葵氏。」是又不可知其立名之意也。

○魁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厄而起其鬥。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

以文而祀,乃不於奎而於魁,宜乎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人與?又今人以榜前五名為五魁。《漢書·酷吏傳》:「所置皆其魁宿。」《遊俠傳》:「閭里之俠原涉為魁師。」古曰魁者,鬥之所用盛而構之本也。故言根本者皆云魁。《說文》:「魁,羹鬥也。」趙宦光曰:「鬥首曰魁,因借凡首皆謂之魁。」其見於經者,《書·胤征》之「殲厥渠魁」,《記·曲禮》之「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然則五魁之名,豈佳語哉。或曰:裏有裏魁,市有市魁,皆長帥之意。要非雅俊之目。

近時人好以魁命名,亦取五魁之義。古人以魁命名者絕少。《左傳》有·阝魁壘、盧蒲就魁,《呂氏春秋》齊王殺燕將張魁。


○桑梓《容齋隨筆》謂:「《小雅》『維桑與樣,必恭敬止』,並無鄉里之說,而後人文字乃作鄉里事用。愚考之張衡《南都賦》云:『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睹舊裏焉。』蔡邕作《光武濟陽宮碑》云:『來在濟陽,顧見神宮,追惟桑梓褒述之義。』陳琳為袁紹檄云:『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肅恭。』漢人之文必有所據,齊、魯、韓三家之《詩》不傳,未可知其說也。以後魏鐘會《與蔣斌書》:『桑梓之敬,古今所敦。』晉左思《魏都賦》:『畢、昂之所應,虞、夏之餘人,先王之桑梓,列聖之遺塵。』陸機《思親賦》:『悲桑梓之悠曠,愧蒸嘗之弗營。』《贈弟士龍詩》:『迫彼窀穸,載驅東路。繼其桑梓,肆力丘墓。』《贈顧彥先詩》:『眷言懷桑梓,無乃將為魚。』《百年歌》:『辭官致祿歸桑梓。』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祁祁大邦,惟桑與梓。』《贈滎陽太守吳子仲詩》:『垂復豈他鄉,回光臨桑梓。』潘嶽《為賈謐作贈陸機詩》:『旋反桑梓,帝弟作弼。』陸雲《答張士然詩》:『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人。』閻式《復羅尚書》:『人懷桑梓。』劉琨《上湣帝表》:『蒸嘗之敬在心,桑梓之情未克。』袁宏《三國名臣贊》:『子布擅名,遭世方擾。撫翼桑梓,息肩江表。』宋武帝《復彭沛下邳三郡租詔》:『彭城桑梓本鄉,加隆攸在。』文帝《復丹徒租詔》:『丹徒桑梓,綢繆大業攸始。』謝靈運《孝感賦》:『戀丘墳而縈心,憶桑梓而零淚。』《會吟行》:『東方就旅逸,梁鴻去桑梓。』何承天《饒歌》:『願言桑梓思舊遊。』鮑照《從過舊宮詩》:『嚴恭履桑梓,加敬覽·榆。』梁武帝《幸蘭陵詔》:『朕自違桑梓五十餘載。』劉峻《辯命論》:『居先王之桑梓,竊名號於中縣。』江淹《擬陸平原詩》:『明發眷桑梓,永嘆懷密親。』則又從《南都賦》之文而承用之矣,」按古人桑梓之說,不過敬老之意。《說苑》:「常機謂老子曰:『過喬木而趨子,知之乎?』老子曰:『過喬木而趨,非謂敬老邪?』常樅曰:『嘻,是已!』」此於《詩》為興體,言桑梓猶當養敬,而況父母為人子之所瞻依。

○胡嚨《說文》:「胡,牛頷垂也。」徐曰:「牛頷下垂皮也。」《釋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斂互物也。」《詩》:「狼跋其胡。」狼之老者頷下垂胡。《漢書·郊祀志》:「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師古曰:「胡,頸下垂肉也。」《金日碑傳》:「ㄏ胡投何羅殿下。」晉灼曰:「胡,頸也。」《張敖傳》:「仰絕亢而死。」註:「蘇林曰:「亢,頸大脈也,俗所謂胡脈也,」《後漢書》:「請為諸君鼓嚨胡。」《太玄經》:「七為···枯。」範望解:「謂唐胡也,」古人讀侯為胡,《息夫躬傳》師古曰:「咽,喉嚨,即今人言胡嚨耳,」○胡《說文》:「胡,牛頷垂也。從肉,古聲。」《續漢·輿服志》:「聖人見鳥獸,有冠角髯胡之制」是也。《詩》曰:「狼跋其胡。」狼之老者頷下垂胡,故以為壽考之稱。《詩》曰:「胡考之寧。」傳曰:「雖及胡·。」《謚法》:「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陳有胡公,而蔡仲及周厲王名胡,似亦皆取此義。《考工記》:「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謂戈鋒之曲而旁出者,猶牛胡也。《周禮·大行人》:「侯伯七十步,立當前疾。」註:「前疾謂駟馬車轅前胡下垂柱地者。」《禮記·深衣》:「袂圜以應規。」註:「謂胡下也。下垂曰胡。」《方言》:「凡箭鏃胡合嬴者。」郭璞解:「胡鏑在於喉下。」則亦取象於牛胡也。又國名。今之胡姓,以國為氏,或以謚為氏者也。又與「何」字義同,如「胡能有定」、「胡然而天」、「胡斯畏忌」之類。見於經傳如此而已。《史記·匈奴傳》曰:「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蓋必時人因此名戎為胡。而下文遂雲「築長城以拒胡」,是以二國之人而概北方之種,一時之號而蒙千載之呼也。蓋北狄之名胡自此始。而《考工記》亦曰:「粵無·,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春秋,北燕僅再見於經,而於越至哀公時始盛,以此知《考工》之篇亦必七國以後之人所增益矣。又虜者,俘獲之稱。《曲禮》:「獻民虜者,操右袂。」《公羊傳》:「閔公矜此婦人,妒其言,顧曰:『此虜也,爾虜焉。』」故魯仲連所謂「虜使其民」,韓非所謂「臣虜之勞」,而《戚夫人歌》所謂「子為王,母為虜」,東方朔《答客難》所謂「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者也。故漢高帝言「虜中吾指」,而罵婁敬為「齊虜」,戾太子罵江充為「趙虜」。《水經註》:「臨淄外郭,世謂之虜城。」言齊·王伐燕,燕王噲死,虜其民,實居郭,因以名之是矣。自南北朝以後,其名遂以加之北翟,亦習而不察也。

○草馬《爾雅》:「馬屬,牡曰騭,紮曰·舍。」郭璞註以「牡為·殳馬,牝為草馬。」《魏志·社畿傳》:「為河東太守,課民畜·牛草馬。」《晉書·涼武昭王傳》:「家有·草馬生白額駒。」《魏書·蠕蠕傳》:「賜阿那環父草馬五百匹,」《吐谷渾傳》:「吐谷渾嘗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匆駒。」《隋書·許善心傳》:「賜草馬二十匹。」今人則以牡為兒馬,牝為驟馬,而唯牝驢乃言草驢。

○草驢女貓今人謂牝驢為草驢。《北齊書·楊·傳》:「選人魯漫漢在元子思坊,騎禿尾草驢。」是北齊時已有此語。山東、河北人謂牝貓為女貓。《隋書·外戚獨狐陁傳》:「貓女可來?無住宮中,」是隋時已有此語。

○雌雄牝牡飛曰雌雄,走曰牝牡。雉鳴求其牡,詩人以為不倫之刺。然亦有不一者。《周禮》疏引《詩》:「雄狐綏綏」,走亦曰雄。《書》「紮雞無晨」,飛亦曰牝。今按經傳之文,不止於此。如《詩》:「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左傳》:「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莊子》:「猿偏犭旦以為雌。」《焦氏易林》:「雄大夜鳴,雄羆在後,」《晉書·五行志》:「吳郡婁縣人家聞地中有犬子聲,掘之,得雌雄各一。」《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皆走而稱雌雄者也,《爾雅》:「鷯鶉,其雄皆·牝痹。」《山海經》:「帶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奇·餘·,是自為牝牡。」「陽山有烏焉,其狀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則飛而稱牝牡者也。龍亦可稱雌雄,《左傳》:「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是也。蟲亦可稱雌雄,《列子》:「純雌其名大腰,純雄其名稚蜂」是也。介蟲亦可稱雌雄,《莊子》註,司馬云:「雄者黿類,雌者鱉類」是也,人亦可稱雌雄,《管子》:「楚人攻宋、鄭,今其人有喪雌雄。」《莊子》:「魯哀公之言哀駘他曰:『且而雌雄合乎前」是也。虹亦可稱雌雄,《詩》疏:「虹雙出,色鮮盛者為雄,雄曰虹;暗者為雌,雌曰蟣」是也。干支亦可稱雌雄,《史記》索隱:「歲雄在閼逢,雌在攝提格。月雄在畢,雌在訾。日雄在甲,雌在子」是也,金亦可稱雌雄,王子年《拾遺記》:「禹鑄九鼎,擇雌金為陰鼎,雄金為陽鼎」是也。石亦可稱雌雄,《續漢·郡國志》:「夜郎出雄黃、雌黃」是也,符契亦可稱雌雄,《隋書·高祖紀》:「頒木魚符於總管、刺史,雌一雄一。」《唐六典》:「太府寺置木契九十五隻,雄付少府將作監,雌留太府寺」是也。箭亦可稱雌雄,《遼史·儀衛志》:「木箭內箭為雄,外箭為雌。皇帝行幸則用之,還宮,勘箭官執雌箭,東上閣門使執雄箭」是也。草木亦可稱牡,《周禮》:「牡·辜」、「牡{艹鞠}」、《檀弓》:「牡麻」;《爾雅》:「牡[B113]」、「牡{艹贊}」、「牡茅」,《儀禮》註「牡蒲」,《史記·封禪書》:「牡荊」,《本草》:「牡桂」是也。車箱亦可稱牝,《考工記》:「牝服」,正義云:「車較,即今人謂之平鬲,皆有孔,內·令子於其中,而又向下服,故謂之牝服」是也。管鑰亦可稱牝牡,《漢書·五行志》:「長安章城門,門牡自亡。」《月令》註:「鍵牡閉牝也。」正義:「凡鎖器人者謂之牡,受者謂之牝」是也。棺蓋亦可稱牝牡,《禮記·喪大記》:「君蓋用漆。」正義:「用漆者,塗合牝牡之中也」是也。瓦亦可稱紮,《廣韻》:「<瓦反>,牝瓦」是也。五藏亦可稱牝牡,《靈樞經》:「肝心脾為牡藏,肺腎為牝藏」是也。齒牙亦可稱牡,《說文》:「牙,牡齒」是也。病亦可稱牡,《史記·倉公傳》:「牡疝」是也。星亦可稱牝牡,《天文志》:「大自在南,歲在北,名曰牝牡」是也。五行亦可稱牝牡,《左傳》:「水,火之牡也」是也。銅亦可稱牝牡,《抱樸子》:「灌銅當以在火中向赤時,有凸起者牡銅,凹陷者牝銅」是也。若《淮南子》云:「北斗之神有雌雄,月從一辰,雄左行,雌右行。」而《隋書·經籍志》有《孝經雌雄圖》三卷。《五代史·四夷附錄》:「高麗王建進《孝經雌圖》一卷,載日食星變,」不經之說,則近於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