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本草綱目/木之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草綱目
木之一
 

李時珍曰︰木乃植物,五行之一。性有土宜,山谷原隰。肇由氣化,爰受形質。喬條苞灌,根葉華實。堅脆美惡,各具太極。色香氣味,區辨品類。食備果蔬,材充藥器。寒溫毒良,直有考匯。多識其名,奚止讀詩。埤以本草,益啟其知。乃肆搜獵,萃而類之。是為木部,凡一百八十種,分為六類︰曰香,曰喬,曰灌,曰寓,曰苞,曰雜。舊本木部三品,共二百六十三種。今並入二十五種,移一十四種入草部,二十九種入蔓草,三十一種入果部,三種入菜部,一十六種入器用部,二種入蟲部。自草部移入二種,外類有名未用移入十一種。

《神農本草經》四十四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二十三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二十二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唐李 ) 《蜀本草》一種(蜀韓保升) 《開寶本草》一十五種(宋馬志) 《嘉 本草》六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一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一種(宋人大明) 《証類本草》一種(宋唐慎微) 《本草補遺》一種李時珍)

【附注】

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 《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孫思邈《千金》 唐孟詵《食療》 楊損之《刪繁》 蕭炳《四聲》 南唐陳士良《食性》 宋陳承《別說》 寇宗奭《衍義》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王好古《湯液》 元吳瑞《日用》 明汪穎《食物》 汪機《會編》 周定王綸《集要》 寧原《食鑒》 陳嘉謨《蒙筌》

木之一 (香木類三十五種)

[编辑]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

(音菊)、側柏。

李時珍曰︰按︰魏子才《六書精蘊》云︰萬木皆向陽,而柏獨西指,蓋陰木而有貞德者,故字從白。白者,西方也。陸佃《埤雅》云︰柏之指西,猶針之指南也。柏有數種,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故曰側柏。

寇宗奭曰︰予官陝西,登高望柏,千萬株皆一一西指。蓋此木至堅,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氣,他木不及。所以受金之正氣所製,一一西指也。

【集解】

《別錄》曰︰柏實生太山山谷,柏葉尤良。四時各依方面陶弘景曰︰處處有柏,當以太山為佳爾。並忌取塚墓上者。其葉以秋夏采者良。

蘇恭曰︰今太山無復采子,惟出陝州、宜州為勝。八月採之。

蘇頌曰︰柏實以乾州者為最。三月開花,九月結子成熟,取采蒸曝,舂擂取仁用。其葉名側柏,密州出者尤佳。雖與他柏相類,而其葉皆側向而生,功效殊別。古柏葉尤奇,益州諸葛孔明廟中有大柏木,相傳是蜀世所植,故人多采以作藥,其味甘香,異常柏也。雷 曰︰柏葉有花柏葉、叢柏葉及有子圓葉。其有子圓葉成片,如大片雲母,葉皆側,葉上有微赤毛者,宜入藥用。花柏葉,其樹濃葉成朵,無子;叢柏葉,其樹綠色,並不入藥。陳承曰︰陶隱居說柏忌塚墓上者,而今乾州者皆是乾陵所出,他處皆無大者,但取其州土所宜,子實氣味豐美可也。其柏異於他處,木之紋理,大者多為菩薩雲氣、人物鳥獸,狀極分明可觀。有盜得一株徑尺者,值萬錢,宜其子實為貴也。時珍曰︰《史記》言︰松柏為百木之長。其樹聳直,其皮薄,其肌膩。其花細瑣,其實成 ,狀如小鈴,霜後四裂,中有數子,大如麥粒,芬香可愛。柏葉松身者,檜也。其葉尖硬,亦謂之栝。今人名圓柏,以別側柏。松葉柏身者,樅也。松檜相半者,檜柏也。峨眉山中一種竹葉柏身者,謂之竹柏。

柏實

【修治】

曰︰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乾,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之,緩火煮成煎為度。每煎柏子仁三兩,用酒五兩浸。

時珍曰︰此法是服食家用者。尋常用,只蒸熟曝烈,舂簸取仁,炒研入藥。

【氣味】

甘,平,無毒。

甄權曰︰甘、辛。畏菊花、羊蹄草。

徐之才曰︰見葉下。

【主治】

驚悸,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本經》)。療恍惚,虛損吸吸,歷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別錄》)。治頭風,腰腎中冷,膀胱冷膿宿水,興陽道,益壽,去百邪鬼魅,小兒驚癇(甄權)。潤肝(好古)。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燒瀝,澤頭髮,治疥癬(時珍)。

【發明】

王好古曰︰柏子仁,肝經氣分藥也。又潤腎,古方十精丸用之。

時珍曰︰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蓋仙家上品藥也,宜乎滋養之劑用之。《列仙傳》云︰赤松子食柏實,齒落更生,行及奔馬。諒非虛語也。

【附方】

舊二,新六。

服柏實法︰八月連房取實曝收,去殼研末。每服二錢,溫酒下,一日三服。渴即飲水,令人悅澤。一方︰加松子仁等分,以松脂和丸。一方︰加菊花等分,蜜丸服。

《奇效方》︰用柏子仁二斤(為末,酒浸為膏),棗肉三斤,白蜜、白朮末、地黃末各一斤,搗勻,丸彈子大。每嚼一丸,一日三服。百日,百病愈;久服,延年壯神。

老人虛秘︰柏子仁、松子仁、大麻仁等分。同研,溶蜜蠟丸梧桐子大。以少黃丹湯,食前調服二、三十丸,日二服。(寇宗奭)

腸風下血︰柏子十四個。捶碎,囊貯浸好酒三盞,煎八分服,立止。(《普濟方》)

小兒 啼,驚癇腹滿,大便青白色︰用柏子仁末,溫水調服一錢。(《聖惠方》)

黃水濕瘡:真柏油二兩,香油二兩。熬稠搽之,如神。(陸氏《積德堂方》)

柏葉

【修治】

曰︰凡用 去兩畔並心枝丫,用糯泔浸七日,以酒拌蒸一伏時。每一斤,用黃精自然汁十二兩浸焙(又浸又焙),待汁乾用之。

時珍曰︰此服食治法也。常用或生或炒,各從本方。

【氣味】

苦,微溫,無毒。

權曰︰苦、辛,性澀。與酒相宜。

頌曰︰性寒。

之才曰︰瓜子、牡蠣、桂為之使。畏菊花、羊蹄、諸石及面曲。伏砒、硝。

弘景曰︰柏之葉、實,服餌所重。此云惡曲,而人以釀酒無妨。恐酒米相和,異單用也。

【主治】

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痺,止飢(《別錄》)。治冷風,歷節疼痛,止尿血(甄權)。

炙,罯凍瘡。燒取汁塗頭,黑潤鬢髮(大明)。敷湯火傷,止痛滅瘢。服之,療蠱痢。作湯常服,殺五臟蟲,益人(蘇頌)。

【發明】

震亨曰︰柏屬陰與金,善守。故采其葉,隨月建方,取其多得月令之氣。此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時珍曰︰柏性後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所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點湯常飲,元旦以之浸酒辟邪,皆有取於此。麝食之而體香,毛女食之而體輕,亦其証驗矣。毛女者,秦王宮人。關東賊至,驚走入山,飢無所食。有一老公教吃松柏葉,初時苦澀,久乃相宜,遂不復飢,冬不寒,夏不熱。至漢成帝時,獵者於終南山見一人,無衣服,身生黑毛,跳坑越澗如飛,乃密圍獲之,去秦時二百餘載矣。事出葛洪《抱朴子》書中。

【附方】

舊十,新十一。

服松柏法︰孫真人《枕中記》云︰嘗以三月、四月採新生松葉,長三、四寸許,並花蕊陰乾;又於深山岩谷中,采當年新生柏葉,長二、三寸者,陰乾,為末,白蜜丸如小豆大。常以日未出時,燒香東向,手持八十一丸,以酒下。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欲得長肌肉,加大麻、巨勝;欲心力壯健者,加茯苓、人參。此藥除百病,益元氣,滋五臟六腑,清明耳目,強壯不衰老,延年益壽,神驗。用七月七日露水丸之,更佳。服時仍祝曰︰神仙真藥,體合自然。服藥入腹,天地同年。祝畢服藥。斷諸雜肉、五辛。

神仙服餌︰五月五日,采五方側柏葉三斤,遠志(去心)二斤,白茯苓(去皮)一斤,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以仙靈脾酒下三十丸,日再服。並無所忌。勿示非人。

中風不省,涎潮口禁,語言不出,手足軃曳︰得病之日,便進此藥,可使風退氣和,不成廢人。柏葉一握(去枝),蔥白一握(連根研如泥),無灰酒一升,煎一、二十沸,溫服。如不飲酒,分作四、五服,方進他藥。(《楊氏家藏方》)

時氣瘴疫︰社中西南柏樹東南枝,取曝乾研末。每服一錢,新水調下,日三、四服。(《聖惠方》)

霍亂轉筋︰柏葉搗爛,裹腳上,及煎汁淋之。(《聖惠方》)

吐血不止︰張仲景柏葉湯︰用青柏葉一把,乾薑二片,阿膠一挺(炙),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別絞馬通汁一升,合煎取一升,綿濾,一服盡之。《聖惠方》︰用柏葉,米飲服二錢。或蜜丸、或水煎服,並良。

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疼痛︰柏葉為散,米飲調服二方寸匕。(《聖惠方》)

衄血不止︰柏葉、榴花研末,吹之。(《普濟方》)

小便尿血︰柏葉、黃連焙研,酒服三錢。(《濟急方》)

大腸下血︰隨四時方向,采側柏葉,燒研。每米飲服二錢。王渙之舒州病此,陳宜父大夫傳方,二服愈。(《百一選方》)

酒毒下血或下痢︰嫩柏葉(九蒸九晒)二兩,陳槐花(炒焦)一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溫酒下四十丸。(《普濟方》)

蠱痢下血︰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澱色。柏葉焙乾為末,與黃連同煎為汁,服之。(《本草圖經》)

小兒洞痢︰柏葉煮汁,代茶飲之。(《經驗後方》)

月水不斷︰側柏葉(炙)、芍藥等分。每用三錢,水、酒各半,煎服。室女用側柏葉、木賊(炒微焦)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濟總錄》)

湯火燒灼︰柏葉生搗塗之,系定二、三日,止痛滅瘢。(《本草圖經》)

鼠 核痛︰未成膿,以柏葉搗塗,熬鹽熨之,令熱氣下即消。(姚僧坦《集驗方》)

大風癘疾,眉發不生︰側柏葉九蒸九晒,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夜一服。百日即生。(《聖惠方》)

頭髮不生︰側柏葉陰乾,作末。和麻油塗之。(孫真人《食忌》)

頭髮黃赤︰生柏葉末一升,豬膏一斤。和丸彈子大。每以布裹一丸,納泔汁中化開,沐之。一月,色黑而潤矣。(《聖惠方》)

枝節

【主治】

煮汁釀酒,去風痺、歷節風。燒取 油,療 疥及蟲癩良(蘇恭)。

【附方】

霍亂轉筋︰以暖物裹腳,後以柏木片煮湯淋之。(《經驗後方》)

齒䘌腫痛︰柏枝燒熱,拄孔中。須臾蟲緣枝出。(《聖惠》)

惡瘡有蟲︰久不愈者,以柏枝節燒瀝取油,敷之。三、五次無不愈。亦治牛馬疥。(陳承

【主治】

身面疣目,同松脂研勻塗之,數夕自失(《聖惠》)。

根白皮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火灼爛瘡,長毛發(《別錄》)。

【附方】

舊一。

熱油灼傷︰柏白皮,以臘豬脂煎油,塗瘡上。(《肘後方》)

[编辑]

(《別錄》上品)

【釋名】

時珍曰︰按王安石《字說》云︰松柏為百木之長。松猶公也,柏猶伯也。故松從公,柏從白。

【集解】

《別錄》曰︰松脂生太山山谷。六月採。

頌曰︰松處處有之。

其葉有兩鬣、五鬣、七鬣。歲久則實繁。中原雖有,不及塞上者佳好也。松脂以通明如薰陸香顆者為勝。

宗奭曰︰松黃一如蒲黃,但味差淡。松子多海東來,今關右亦有,但細小味薄也。

時珍曰︰松樹 修聳多節,其皮粗濃有鱗形,其葉後凋。二、三月抽蕤生花,長四、五寸,采其花蕊為松黃。結實狀如豬心,疊成鱗砌,秋老則子長鱗裂。然葉有二針、三針、五針之別。三針者為栝子松,五針者為松子松。

其子大如柏子,惟遼海及雲南者,子大如巴豆可食,謂之海松子,詳見果部。孫思邈云︰松脂以衡山者為良。衡山東五百里,滿谷所出者,與天下不同。蘇軾云︰鎮定松脂亦良。《抱朴子》云︰凡老松皮內自然聚脂為第一,勝於鑿取及煮成者。其根下有傷處,不見日月者為陰脂,尤佳。老松余氣結為茯苓。千年松脂化為琥珀。《玉策記》云︰千年松樹四邊枝起,上杪不長如偃蓋。其精化為青牛、青羊、青犬、青人、伏龜,其壽皆千歲。

松脂

【別名】

松膏(《本經》)、松肪(同)、【修治】

弘景曰︰采煉松脂法,並在服食方中。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挼納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

頌曰︰凡用松脂,先須煉治。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黃砂於茅上,厚寸許。然後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減頻添熱水。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後入用。

【氣味】

苦、甘,溫,無毒。權曰︰甘,平。

震亨曰︰松脂屬陽金,伏汞。

【主治】

癰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

久服,輕身不老延年(《本經》)。除胃中伏熱,咽乾消渴,風痺死肌。煉之令白。其赤者,主惡痺(《別錄》)。煎膏,生肌止痛,排膿抽風。貼諸瘡膿血 爛。塞牙孔,殺蟲(甄權)。

除邪下氣,潤心肺,治耳聾。古方多用辟谷(大明)。強筋骨,利耳目,治崩帶(時珍)。

【發明】

弘景曰︰松、柏皆有脂潤,凌冬不凋

頌曰︰道人服餌,或合茯苓、松柏實、菊花作丸,亦可單服。

時珍曰︰松葉、松實,服餌所須;松節、松心,耐久不朽。松脂則又樹之津液精華也。

在土不朽;流脂日久,變為琥珀,宜其可以辟谷延齡。葛洪《抱朴子》云︰上黨趙瞿病癩歷年,垂死,其家棄之,送置山穴中。瞿怨泣經月,有仙人見而哀之,以一囊藥與之。瞿服百餘日,其瘡都愈,顏色豐悅,肌膚玉澤。仙人再過之,瞿謝活命之恩,乞求其方。仙人曰︰此是松脂,山中便多。此物汝煉服之,可以長生不死。瞿乃歸家長服,身體轉輕,氣力百倍,登危涉險,終日不困。年百餘歲,齒不墜,發不白。夜臥忽見屋間有光,大如鏡,久而一室盡明如晝。又見面上有采女一人,戲於口鼻之間。後入抱犢山成地仙。於時人聞瞿服此脂,皆競服之,車運驢負,積之盈室。不過一月,未覺大益,皆輒止焉。志之不堅如此。張杲《醫說》有服松丹之法。

【附方】

舊七,新十七。

服食辟谷︰《千金方》︰用松脂十斤,以桑薪灰汁一石,煮五七沸,漉出,冷水中凝,復煮之,凡十遍乃白,細研為散。每服一、二錢,粥飲調下,日三服。服至十兩以上,不飢,飢再服之。一年以後,夜視目明。久服,延年益壽。又法︰百煉松脂治下篩,蜜和納筒中,勿見風日。每服一團,一日三服。服至百日,耐寒暑;二百日,五臟補益;五年,即見西王母。

伏虎禪師服法︰用松脂十斤,煉之五度,令苦味盡。每一斤,入茯苓末四兩。每旦水服一刀圭,能令不食,而復延齡,身輕清爽。強筋補益︰四聖不老丹︰用明松脂一斤,以無灰酒沙鍋內桑柴火煮數沸,竹枝攪稠,乃住火,傾入水內結塊,復以酒煮九遍,其脂如玉,不苦不澀乃止,為細末。用十二兩,入白茯苓末半斤,黃菊花末半斤,柏子仁(去油取霜)半斤,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好酒送下七十二丸。須擇吉日修合,勿令婦人、雞、犬松梅丸︰用松脂以長流水桑柴煮拔三次,再以桑灰滴汁煮七次扯拔,更以好酒煮二次,仍以長流水煮二次,色白不苦為度。每一斤,入九蒸地黃末十兩,烏梅末六兩,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米湯下。健陽補中,強筋潤肌,大能益人。(白飛霞《方外奇方》)

揩齒固牙︰松脂(出鎮定者佳),稀布盛,入沸湯煮,取浮水面者投冷水中(不出者不用),研末,入白茯苓末和勻。日用揩齒漱口,亦可咽之,固牙駐顏。(蘇東坡《仇池筆記》)

歷節諸風,百節酸痛不可忍︰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以煉酥三升,和松脂三升,攪令極稠。每旦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數食面粥為佳,慎血腥、生冷、酢物、果子,一百日瘥。(《外台秘要》)

肝虛目淚︰煉成松脂一斤,釀米二斗。水七斗,曲二斗,造酒。頻飲之。婦人白帶︰松香五兩,酒二升,煮乾,木臼杵細,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摘玄方》)

小兒禿瘡︰《簡便方》︰用松香五錢,豬油一兩熬,搽,一日數次,數日即愈。《衛生寶鑒》︰用瀝青二兩,黃蠟小兒緊唇︰松脂炙化,貼之。(《聖惠方》)

風蟲牙痛︰刮松上脂,滾水泡化,一漱即止,已試驗。(《集簡方》)

齲齒有孔︰松脂 塞,須臾蟲從脂出也。(《梅師方》)

久聾不聽︰煉松脂三兩,巴豆一兩。和搗成丸。薄綿裹塞,一日二度。(《梅師方》)

一切 瘡︰煉成松脂末,填令滿,日三、四度。(《聖惠方》)

一切腫毒︰松香八兩,銅青二錢,蓖麻仁五錢。同搗作膏,攤貼甚妙。(李樓《奇方》)

軟癤頻發︰翠玉膏︰用通明瀝青八兩,銅綠二兩,麻油三錢,雄豬膽汁三個。先溶瀝青,乃下油、膽,傾入水中扯拔,器盛。每用,緋帛攤貼,不須再換。小金絲膏︰治一切瘡癤腫毒。瀝青、白膠香各二兩,乳香二錢,沒藥一兩,黃蠟三錢,又以香油三錢,同熬至滴下不散,傾入水中,扯千遍收貯。每捻作餅,貼之。疥癬濕瘡︰松膠香研細,稍入輕粉。先以油塗瘡,糝末在上,一日便乾。頑者三、二度愈。(《劉涓子鬼遺方》)

陰囊濕癢欲潰者︰用板兒松香為末,紙卷作筒。每根入花椒三粒,浸燈盞內三宿,取出點燒,淋下油搽之。先以米泔洗過。(《簡便方》)

金瘡出血︰瀝青末,稍加生銅屑末,糝之,立愈。(唐瑤《經驗方》)

豬嚙成瘡︰松脂煉作餅,貼之。(《千金》)

刺入肉中,百理不瘥︰松脂流出如乳頭香者,敷上以帛裹。三、五日當有根出,不痛不癢,不覺自安。(《兵部

松節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百節久風,風虛腳痺疼痛(《別錄》)。釀酒,主腳弱,骨節風(弘景)。炒焦,治筋骨間病,能燥血中之濕

【發明】

時珍曰︰松節,松之骨也。質堅氣勁,久亦不朽,故筋骨間風濕諸病宜之。

【附方】

舊二,新五。歷節風痛,四肢如解脫︰松節酒︰用二十斤,酒五斗,浸三、七日。每服一合,日五、六服。(《外台》)

轉筋攣急︰松節一兩(銼如米大),乳香一錢,銀石器慢火炒焦,存一、二分性,出火毒,研末。每服一、二錢,熱木瓜酒調下。一應筋病皆治之。(孫用和《秘寶方》)

風熱牙痛︰《聖惠方》︰用油松節如棗大一塊(碎切),胡椒七顆,入燒酒,須二、三盞,乘熱入飛過白礬少許,噙漱三、五口,立瘥。又用松節二兩,槐白皮、地骨皮各一兩,漿水煎湯。熱漱冷吐,瘥乃止。反胃吐食︰松節煎酒,細飲之。(《百一方》)

陰毒腹痛︰油松木七塊炒焦,沖酒二鐘,熱服。(《集簡方》)

顛撲傷損︰松節煎酒服。(談野翁方)

【主治】

瘡疥及馬牛瘡(蘇恭)。

松葉

【別名】

松毛。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風濕瘡,生毛發,安五臟,守中,不飢延年(《別錄》)。細切,以水及面飲服之,或搗屑丸服,可斷谷及治惡疾(弘景)。炙, 凍瘡風濕瘡,佳(大明)。去風痛腳痺,殺米蟲(時珍)。

【附方】

舊六,新三。

服食松葉︰松葉細切更研,每日食前以酒調下二錢,亦可煮汁作粥食。初服稍難,久則自便矣。令人不老,身生綠毛,輕身益氣。久服不已,絕穀不飢不渴。(《聖惠方》)

天行溫疫︰松葉,細切,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能辟五年瘟。(《傷寒類要》)

中風口 ︰青松葉一斤搗汁,清酒一斗,浸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漸至一升,頭面汗出即止。(《千金方》)

三年中風︰松葉一斤。細切,以酒一斗,煮取三升。頓服,汗出立瘥。(《千金方》)

歷節風痛︰松葉(搗汁)一升。以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三服。(《千金方》)

腳氣風痺︰松葉酒︰治十二風痺不能行,服更生散數劑,及眾療不得力,服此一劑,便能行遠,不過兩劑。松葉六十斤細銼,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米五斗,釀如常法。別煮松葉汁以漬米並 飯,泥釀封頭,七日發,澄飲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眾。(《千金方》)

風牙腫痛︰松葉一握,鹽一合,酒二升煎漱。(《聖惠方》)

大風惡瘡︰豬鬃松葉二斤,麻黃(去節)五兩。銼,以生絹袋盛,清酒二斗浸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每溫服一小盞,常令醺醺,以效為度。(《聖惠方》)

陰囊濕癢︰松毛煎湯,頻洗。(《簡便方》)

松花

【別名】

松黃。

【氣味】

甘,溫,無毒。

震亨曰︰多食,發上焦熱病。

【主治】

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亦可釀酒(時珍)。

【發明】

頌曰︰花上黃粉,山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鮮用寄遠。

時珍曰︰今人收黃和白沙糖印為餅膏,充果餅食之,且難久收,恐輕身療病之功,未必勝脂、葉也。

【附方】

舊一,新一。

頭旋腦腫︰三月收松花並苔(五、六寸如鼠尾者,蒸切)一升,以生絹囊貯,浸三升酒中五日。空心暖飲五合。(《普濟方》)

產後壯熱,頭痛頰赤,口乾唇焦,煩渴昏悶︰用松花、蒲黃、川芎、當歸、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二合,紅花二捻,同煎七分,細呷。(《本草衍義》)

根白皮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辟谷不飢(《別錄》)。補五勞,益氣(大明)。

木皮

【別名】

赤龍皮。

【主治】

癰疽瘡口不合,生肌止血,治白禿、杖瘡、湯火瘡(時珍)。

【附方】

新四。

腸風下血︰松木皮,去粗皮,取裡白者,切、晒,焙研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湯下。(《楊氏家藏方》)

三十年痢︰赤松上蒼皮一斗,為末。面粥和服一升,日三。不過一斗,救人。(《聖惠方》)

金瘡杖瘡︰赤龍鱗(即古松皮), 存性,研末。搽之,最止痛。(《永類鈐方》)

小兒頭瘡浸濕,名胎風瘡︰古松上自有赤濃皮,入豆豉少許,瓦上炒存性,研末,入輕粉、香油調,塗之。(《經驗良方》)

松實 見果部。

艾納 見草部苔類桑花下。

松蕈 見菜部香蕈下。

[编辑]

(《別錄》下品)

【釋名】

(音杉)、沙木

【集解】

頌曰︰杉材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南中深山多有之。木類松而勁直,葉附枝生,若刺針。郭璞注《爾雅》云︰ 似松,生江南。可以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又人家常用作桶板,甚耐水。

宗奭曰︰杉幹端直,大抵如松,冬不凋,但葉闊成枝也。今處處有之,入藥須用油杉及臭者良。

時珍曰︰杉木葉硬,微扁如刺,結實如楓實。江南人以驚蟄前後取枝插種,出倭國者,謂乾燥。有斑紋如雉者,謂之野雞斑,作棺尤貴。其木不生白蟻,燒灰最發火藥。

杉材

【氣味】

辛,微溫,無毒。

【主治】

漆瘡,煮湯洗之,無不瘥(《別錄》)。煮水,浸捋腳氣腫滿。服之,治心腹脹痛,去惡氣(蘇恭)。治風毒奔豚,【發明】

震亨曰︰杉屑屬金有火。其節煮汁浸捋腳氣腫滿,尤效。

頌曰︰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困不知人,搐搦上視,三日,家人號哭。滎陽鄭洵美傳杉木湯,服半食頃大下,三行氣通塊散。方用杉木節一大升,橘葉(切)一大升(無葉則以皮代之),大腹檳榔七枚(連子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大升半,分為兩服。若一服得快,即停後服。此乃死病,會有教者,乃得不死。恐人不幸病此,故傳之云。

【附方】

新四。

肺壅痰滯,上焦不利,猝然咳嗽︰杉木屑一兩,皂角(去皮酥炙)三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十丸,一日四服。(《聖惠方》)

小兒陰腫赤痛,日夜啼叫,數日退皮,愈而復作︰用老杉木燒灰,入膩粉,清油調敷,效。(危氏《得效方》)

肺壅失音︰杉木燒炭入碗中,以小碗覆之,用湯淋下,去碗飲水。不愈再作,音出乃止。(《集簡方》)

瘡黑爛︰多年老杉木節,燒灰,麻油調,隔箬葉貼之,絹帛包定,數貼而愈。(《救急

【主治】

金瘡血出,及湯火傷灼,取老樹皮燒存性,研敷之。或入雞子清調敷。一、二日愈(時珍)。

【主治】

風、蟲牙痛,同芎 、細辛煎酒含漱(時珍)。

【主治】

疝氣痛,一歲一粒,燒研酒服(時珍)。

杉菌 見菜部。

【附錄】

丹桎木皮(桎,音直) 藏器曰︰生江南深山。似杉木,皮,主治 瘍風。取一握,去上黑,打碎,煎如糖,日日塗之。

[编辑]

(《別錄》上品)、牡桂(《本經》上品)

【釋名】

(音寢)。

時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圭。

陸佃《埤雅》云︰桂猶圭也。宣導百藥,為之先聘通使,如執圭之使也。《爾雅》謂之梫者,能侵害他木也。故《呂氏春秋》云︰桂枝之下無雜木。《雷公炮炙論》云︰桂釘木根,其木即死,是也。桂即牡桂之濃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別錄》不當重出,今倂為一,而分目於下。

【集解】

《別錄》曰︰桂生桂陽,牡桂生南海山谷。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陰乾。弘景曰︰南海即是廣州。《神農本經》惟有牡桂、菌桂。俗用牡桂,扁廣殊薄,皮黃,脂肉甚少,氣如木蘭,味亦類桂,不是知別樹,是桂之老宿者?菌桂正圓如竹,三重者良,俗中不見,惟以嫩枝破卷成圓者用之,非真菌桂也,並宜研訪。今俗又以半卷多脂者,單名為桂,入藥最多,是桂有三種矣。此桂廣州出者好;交州、桂州者,形段小而多脂肉,亦好;湘州、始興、桂陽縣者,即是小桂,不如廣州者。《經》云︰桂,葉如柏葉澤黑,皮黃心赤。

齊武帝時,湘州送樹,植芳林苑中。今東山有桂皮,氣粗相類,而葉乖異,亦能凌冬,恐是牡桂。人多呼為丹桂,正謂皮赤爾。北方重此,每食輒須之,蓋《禮》所云薑桂以為芬芳也。

恭曰︰桂惟有二種。陶氏引《經》云似柏葉,不知此言從何所出?又於《別錄》剩出桂條,為深誤也。單名桂者,即是牡桂,乃《爾雅》所謂「 梫木桂」也。葉長尺許,花、子皆與菌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但大枝皮,肉理粗虛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云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必皺起,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桂州、交州甚良。其菌桂,葉似柿葉,中有縱紋三道,表裡無毛而光澤。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筒。其大枝無肉,老皮堅版,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入藥用;小枝薄而卷及二、三重者良。或名筒桂,陶云小桂是也。今惟出韶州。

保昇曰︰桂有三種︰菌桂,葉似柿葉而尖狹光淨。花白蕊黃,四月開,五月結實。樹皮青黃,薄卷若筒,亦名筒桂。其厚硬味薄者,名版桂,不入藥用。牡桂,葉似枇杷葉,狹長於菌桂葉一、二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而肉中皺起,肌理虛軟,謂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其厚者名曰木桂。藥中以此為善。陶氏言半卷多脂者為桂。又引《仙經》云︰葉似柏葉。此則桂有三種明矣。陶雖是梁武帝時人,實生於宋孝武建元三年,歷齊為諸王侍讀,曾見芳林苑所植之樹。蘇恭只知有二種,指陶為誤,何臆斷之甚也。

藏器曰︰菌桂、牡桂、桂心三色,同是一物。桂林、桂嶺,因桂得名,今之所生,不離此郡。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惟柳、象州最多。味既多烈,皮又厚堅。厚者必嫩,薄者必老。采者以老薄為一色,嫩厚為一色。嫩既辛烈,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版薄。薄者即牡桂,卷者即菌桂也。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錯,取其近裡而有味者。承曰︰諸家所說,幾不可考。今廣、交商人所販,及醫家見用,惟陳藏器一說最近之。

頌曰︰《爾雅》但言「梫,木桂」一種,本草載桂及牡桂、菌桂三種。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別。舊說菌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之筒桂也。牡桂皮薄色黃少脂肉者,則今之官桂也。桂是半卷多脂者,則今之板桂也。而今觀賓、宜、韶、欽諸州所圖上者,種類亦各不同,然總謂之桂,無復別名。參考舊注,謂菌桂,葉似柿,中有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小皆成筒,與今賓州所出者相類。牡桂,葉狹於菌桂而長數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與今宜州、韶州所出者相類。彼土人謂其皮為木蘭皮,肉為桂心。此又有黃、紫兩色,益可驗也。桂,葉如柏葉而澤,皮黃心赤;與今欽州所出者,葉密而細,恐是其類,但不作柏葉形為異爾。蘇恭以單桂、牡桂為一物,亦未可據。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蠻洞中,人家園圃亦有種者。移植於嶺北,則氣味殊少辛辣,不堪入藥也。三月、四月生花,全類茱萸。九月結實,今人多以裝綴花果作筵具。其葉甚香,可用作飲尤佳。二月、八月采皮,九月采花,並陰乾,不可近火。

時珍曰︰桂有數種,以今參訪︰牡桂,葉長如枇杷葉,堅硬有毛及鋸齒,其花白色,其皮多脂。菌桂,葉如柿葉,而尖狹光淨,有三縱文而無鋸齒,其花有黃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貨,皆此二桂。但以卷者為菌桂,半卷及板者為牡桂,即自明白。蘇恭所說,正合醫家見今用者。陳藏器、陳承斷菌、牡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復以單字桂為葉似柏者,亦非也。柏葉之桂,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蘇頌所說稍明,亦不當以欽州者為單字之桂也。按《尸子》云︰春花秋英曰桂。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桂生合浦、交趾,生必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更無雜樹。有三種︰皮赤者為丹桂,葉似柿葉者為菌桂,葉似枇杷葉者為牡桂。其說甚明,足破諸家之辯矣。又有巖桂,乃蘭桂之類,詳菌桂下。韓衆《采藥詩》云:闇河之桂,實大如棗。得而食之,後天而老。此又一種也。闇河不知在何處。

【正誤】

好古曰︰寇氏《衍義》言︰官桂不知緣何立名?予考《圖經》,今觀、賓、宜諸州出者佳。世人以觀字畫多,故寫作官也。時珍曰︰此誤。《圖經今觀》乃今視之意。嶺南無觀州。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

[编辑]

(《別錄》)

時珍曰︰此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內、外皮者,即為桂心。

【氣味】

甘、辛,大熱,有小毒。

權曰︰桂心,苦、辛,無毒。元素曰︰肉桂,氣熱,味大辛,純陽也。杲曰︰桂,辛,熱,有毒。陽中之陽,浮也。氣之薄者,桂枝也;氣之厚者,桂肉也。氣薄則發泄,桂枝上行而發表;氣厚則發熱,桂肉下行而補腎。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好古曰︰桂枝入足太陽經,桂心入手少陰經血分,桂肉入足少陰、太陰經血分。細薄者為枝為嫩,厚脂者為肉為老。去其皮與裡,當其中者為桂心。

《別錄》言︰有小毒,又云︰久服神仙不老。雖有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頭、附子為使,全取其熱性而已。與巴豆、硇砂、乾漆、穿山甲、水蛭等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與人參、麥門冬、甘草同用,則調中益氣,便可久服也。

之才曰︰桂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乾地黃,療吐逆。忌生蔥、石脂。

【主治】

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痰,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別錄》)。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滲泄,止渴,去營衛中風寒,表虛自汗。春夏為禁藥,秋冬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元素)。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好古)。治寒痺風瘖,陰盛失血,瀉痢驚癇(時珍)。

桂心

[编辑]

(《藥性論》)

曰︰用紫色濃者,去上粗皮並內薄皮,取心中味辛者用。中土只有桂草,以煮丹陽木皮,偽充桂心也。時珍曰︰按︰《酉陽雜俎》云︰丹陽山中有山桂,葉如麻,開細黃花。此即雷氏所謂丹

【氣味】

苦、辛,無毒。詳前桂下。

【主治】

九種心痛,腹內冷氣痛不可忍,咳逆結氣壅痺,腳痺不仁,止下痢,殺三蟲,治鼻中息肉,破血,通利月閉,胞衣不下(甄權)。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治風痺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消瘀血,破 癖症瘕,殺草木毒(大明)。治風僻失音喉痺,陽虛失血,內托癰疽痘瘡,能引血化汗、化膿,解蛇蝮毒(時珍)。

牡桂

[编辑]

(《本經》)

時珍曰︰此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為桂枝,枝之嫩小者為柳桂。

【氣味】

辛,溫,無毒。權曰︰甘、辛。元素曰︰桂枝味辛、甘,氣微熱,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余見前單桂下。

【主治】

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本經》)。心痛、脅痛、脅風,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別錄》)。去冷風疼痛(甄權)。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發汗,去皮膚風濕(元素)。泄奔豚,散下焦畜血,利肺氣(成無己)。橫行手臂,治痛風(震亨)。

【發明】

宗奭曰︰桂甘、辛,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正合辛甘發散之意。本草三種之桂,不用牡桂、菌桂者,此二種性只於溫,不可以治風寒之病也。然《本經》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取枝上皮也。

好古曰︰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汗,凡數處,皆用桂枝湯。又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是重發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汗字,當認作出字,汗自然發出,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其治虛汗,亦當逆察其意可也。

成無己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太陽中風,腠理致密,營衛邪實,津液禁固,其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此必也。皮膚疏泄,自汗,脈浮緩,風邪干於衛氣者,乃可投之。發散以辛甘為主,桂枝辛熱,故以為君。而以芍藥為臣、甘草為佐者,風淫所勝,平以辛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也。以薑、棗為使者,辛甘能發散,而又用其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也。故麻黃湯不用薑、棗,專於發汗,不待行其津液也。

承曰︰凡桂之濃實氣味重者,宜入治水臟及下焦藥;輕薄氣味淡者,宜入治頭目發散藥。故《本經》以菌桂養精神,牡桂利關節。仲景發汗用桂枝,乃枝條,非身幹也,取其輕薄能發散。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尤宜入上焦藥用。

時珍曰︰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者也。《聖惠方》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膿。蓋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與命門同氣者也。《別錄》云桂通血脈是矣。

曾世榮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

又《醫余錄》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治兩得之。傳云木得桂而枯是也。此皆與《別錄》桂利肝肺氣,牡桂治脅痛脅風之義相符。人所不知者,今為拈出。

又桂性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故《別錄》言其墮胎,龐安時乃云炒過則不損胎也。又丁香、官桂治痘瘡灰塌,能溫托化膿,詳見丁香下。

【附方】

舊二十,新十三。

陰痺熨法︰寒痺者,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刺布衣者,以火 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熨法︰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斤,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物, 咀漬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馬矢 中,封塗勿使泄氣。五日五夜,出布、絮曝乾,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乾之。並用滓與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每用一巾,生桑炭火炙巾,以熨寒痺所刺之處,令熱入至病所。寒則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靈樞經》)

足 筋急︰桂末,白酒和塗之,一日一上。(皇甫謐《甲乙經》)

中風口 ,面目相引,偏僻頰急,舌不可轉︰桂心酒煮取汁,故布蘸拓病上,症即止。左 拓右,右 拓左。

常用大效。(《千金方》)

中風逆冷,吐清水,宛轉啼呼。桂一兩,水一升半,煎半升,冷服。(《肘後方》)

中風失音︰桂著舌下,咽汁。又方︰桂末三錢,水二盞,煎一盞服,取汗。(《千金方》)。喉痺不語︰方同上。偏正頭風,天陰風雨即發︰桂心末一兩,酒調如膏,塗敷額角及頂上。(《聖惠方》)。暑月解毒︰桂苓丸︰用肉桂(去粗皮,不見火)、茯苓(去皮)等分,為細末,煉蜜丸龍眼大。每新汲水化服一丸。(《和劑方》)。桂漿渴水︰夏月飲之,解煩渴,益氣消痰。桂末一大兩,白蜜一升,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入新瓷瓶中,乃下二物,攪二、三百轉。先以油紙一重覆上,加七重封之。每日去紙一重,七日開之,氣香味美,格韻絕高盞半,煎半盞飲,立效。《外台秘要》︰桂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次。心腹脹痛,氣短欲絕︰桂二兩。水一升二合,煮八合,頓服之。(《肘後方》)

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飲食。桂心研末一錢,熱酒調下取效。(《聖惠方》)

產後心痛︰惡血沖心,氣悶欲絕。桂心三兩為末,狗膽汁丸芡子大。每熱酒服一丸。(《聖惠》)

產後瘕痛︰桂末,酒服方寸匕,取效。(《肘後》)

死胎不下︰桂末二錢,待痛緊時,童子小便溫熱調下。名觀音救生散,亦治難產橫生。加麝香少許,酒下,比之水銀等藥,不損人。(何氏方)血崩不止︰桂心不拘多少,砂鍋內 存性,為末。每米飲空腹服一、二錢。名神應散。(《婦人良方》)

反腰血痛︰桂末,和苦酒塗之,乾再上。(《肘後方》)

吐血下血︰《肘後》︰用桂心為末,水服方寸匕。王 曰︰此陰乘陽之症也,不可服涼藥。南陽趙宣德暴吐血,服二次而止。其甥亦以二服而安。小兒久痢赤白︰用桂(去皮,以薑汁炙紫)、黃連(以茱萸炒過)等分,為末。紫蘇、木瓜煎湯服之。名金鎖散。(《全幼心鑒》)

小兒遺尿︰桂末、雄雞肝等分。

搗丸小豆大。溫水調下,日二服。(《外台》)

嬰兒臍腫︰多因傷濕。桂心炙熱熨之,日四、五次。(姚和眾方)外腎偏腫︰桂末,水調方寸匕,塗之。(《梅師方》)

食果腹脹,不拘老小︰用桂末,飯和丸綠豆大。吞五、六丸,白湯下。未消再服。(《經驗方》)

打撲傷損,瘀血溷悶,身體疼痛︰辣桂為末,酒服二錢。(《直指方》)

乳癰腫痛︰桂心、甘草各二分,烏頭一分(炮)。為末,和苦酒塗之,紙覆住。膿化為水,神效。(《肘後方》)

重舌鵝口︰桂末,和薑汁塗之。(湯氏《寶書》)

諸蛇傷毒︰桂心、栝蔞等分。為末,竹筒密塞。遇毒蛇傷,即敷之。塞不密,即不中用也。閉口椒毒︰氣欲絕,或出白沫,身體冷。急煎桂汁服之,多飲新汲水一、二升。(《梅師方》)

【主治】

搗碎浸水,洗發,去垢除風(時珍)。

菌桂

[编辑]

(音窘。《本經》上品)

【釋名】

筒桂(《唐本》)、小桂。

恭曰:箘者,竹名。此桂嫩而易卷如筒,即古所用筒桂也。筒似箘字,後人誤書為箘,習而成俗,亦復因循也。時珍曰︰今本草又作從草之菌,愈誤矣。牡桂為大桂,故此稱小桂。

【集解】

《別錄》曰︰ 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采之。

弘景曰︰交趾屬交州,桂林屬廣州。《蜀都賦》云「 桂臨岩」是矣。

俗中不見正圓如竹者,惟嫩枝破捲成圓,猶依桂用,非真箘桂也。《仙經》用箘桂,云三重者良,則明非今桂矣。別是一物,應更研訪。

時珍曰︰ 桂,葉似柿葉者是。詳前桂下。《別錄》所謂正圓如竹者,謂皮卷如竹筒。

陶氏誤疑是木形如竹,反謂卷成圓者非真也。今人所栽岩桂,亦是 桂之類似柿葉,亦有鋸齒如枇杷葉而粗澀者,有無鋸齒如梔子葉而光潔者。叢生岩嶺間,謂之岩桂,俗呼為木犀。其花有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者。其皮薄而不辣,不堪入藥。惟花可收茗、浸酒、鹽漬,及作香搽、發澤之類耳。

【發明】

見前桂下。

時珍曰︰ 桂主治與桂心、牡桂迥然不同。昔人所服食者,蓋此類耳。

【正誤】

弘景曰︰《仙經》服食桂,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服之。

慎微曰︰《抱朴子》云︰桂可合竹瀝餌之,亦可以龜腦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長生不死。趙佗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舉千斤。《列仙傳》云︰范蠡好食桂,飲水賣

時珍曰︰方士謬言,類多如此,唐氏收入本草,恐誤後人,故詳記。

皮(三月、七月採)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本經》)。

木犀花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同百藥煎、孩兒茶作膏餅噙,生津辟臭化痰,治風蟲牙痛。同麻油蒸熟,潤發,及作面脂(時珍)。

天竺桂

[编辑]

(《海藥》)

【集解】

曰︰天

宗奭曰︰皮與牡桂相同,但薄耳。

時珍曰︰此即今閩、粵、浙中山桂也,而台州天竺最多,故名。大樹繁花,結實如蓮子狀。天竺僧人稱為月桂是矣。詳月桂下。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腹內諸冷,血氣脹痛(藏器)。破產後惡血,治血痢腸風,補心同,方家少用( )。

月桂

[编辑]

(《拾遺》)

【集解】

藏器曰︰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後晦,多於衢路間得月桂子,大於狸豆,破之辛香,古者相傳是月中下也。余杭靈隱寺僧種得一株,近代詩人多所論述。《洞冥記》云︰有遠飛雞,朝往夕還,常銜桂實歸於南土。南土月路也,故北方無之。山桂猶堪為藥,況

時珍曰︰吳剛伐月桂之說,起於隋唐小說。月桂落子之說,起於武后之時。相傳有梵僧自天竺鷲嶺飛來,故八月常有桂子落於天竺。《唐書》亦云︰垂拱四年三月,有月桂子降於台州,十餘日乃止。宋仁宗天聖丁卯八月十五日夜,月明天淨,杭州靈隱寺月桂子降,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圓如珠,其色有白者、黃者、黑者,殼如芡實,味辛。拾以進呈,寺僧種之,得二十五株,慈雲式公有序記之。張君房宿錢塘月輪寺,亦見桂子紛如煙霧,回旋成穗,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咀之無味。據此,則月中真若有樹矣。竊謂月乃陰魄,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月既無桂,則空中所墜者何物耶?泛觀群史,有雨塵沙土石,雨金鉛錢汞,雨絮帛谷粟,雨草木花藥,雨毛血魚肉之類甚眾。則桂子之雨,亦妖怪所致,非月中有桂也。桂生南方,故惟南方有之。《宋史》云︰元豐三年六月,饒州雨木子數畝,狀類山芋子,味辛而香。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小兒耳後月蝕瘡,研碎敷之(藏器)。

木蘭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

杜蘭(《別錄》)、林蘭(《本經》)

時珍曰︰其香如蘭,其花如蓮,故名。其木心黃,故曰黃心。

【集解】

《別錄》曰︰木蘭生零陵山谷及太山。皮似桂而香。十二

弘景曰︰零陵諸處皆有之。狀如楠樹,皮甚薄而味辛香。今益州者皮濃,狀如濃朴,而氣味為勝。今東人皆以山桂皮當之,亦相類。道家用合香亦好。

保升曰︰所在皆有。樹高數仞。葉似菌桂葉,有三道縱紋,其葉辛香不及桂也。皮如板桂,有縱橫紋。三月、四月採皮,陰乾。

頌曰︰今湖、嶺、蜀川諸州皆有之。此與桂全別,而韶州所上,乃云與桂同是一種。取外皮為木蘭,中肉為桂心。蓋是桂中之一種爾。十一月、十二月採,陰乾。任 《述異記》云︰木蘭川,在潯陽江中,多木蘭。又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舟,至今在洲中。今詩家云木蘭舟,出於此。時珍曰︰木蘭枝葉俱疏。其花內白外紫,亦有四季開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為舟。按︰《白樂天集》云︰木蓮生巴峽山谷間,民呼為黃心樹。大者高五、六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楊,有白紋。葉如桂而濃大,無脊。花如蓮花,香色艷膩皆同,獨房蕊有異。

四月初始開,二十日即謝,不結實。此說乃真木蘭也。其花有紅、黃、白數色。其木肌細而心黃,梓人所重。蘇頌所言韶州者,是牡桂,非木蘭也。或云木蘭樹雖去皮,亦不死。羅願言其冬花、實如小柿甘美者,恐不然也。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身大熱在皮膚中,去面熱赤 酒渣,惡風癲疾,陰下癢濕,明耳目(《本經》)。

療中風傷寒,及癰疽水腫,去臭氣

【附方】

舊二,新二。

小兒重舌︰木蘭皮一尺,廣四寸,削去粗皮,入醋一升,漬汁噙之。(《子母秘錄》)

面上 ︰用木蘭皮一斤細切,以三年酢漿漬之百日,晒乾搗末。每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用酒漬之,梔子仁一斤。(《古今錄驗》方)

皮一兩,黃 二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主治】

魚哽骨哽,化鐵丹用之(時珍)。

辛夷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

辛雉(《本經》)、侯桃(同)、時珍曰︰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揚雄《甘泉賦》云︰列辛雉於林薄。服虔注云︰即辛夷。雉、夷聲相近也。今藏器曰︰辛夷花未發時,苞如小桃子,有毛,故名侯桃。初發如筆頭,北人呼為木筆。

其花最早,南人呼為迎春。

【集解】

《別錄》曰︰辛夷生漢中、魏興、梁州川谷。其樹似杜仲,高丈餘。子似冬桃而小。九月採實,曝乾,去心及外毛。毛射人肺,令人咳。

弘景曰︰今出丹陽近道。形如桃子,小時氣味辛香。

恭曰︰此是樹,花未開時收之。正月、二月好采。云九月採實者,恐誤也。

保升曰︰其樹大連合抱,高數仞。葉似柿葉而狹長。正月、二月花,似有毛小桃,色白而帶紫。花落而無子。夏杪復著花,如小筆。又有一種,花、葉皆同,但三月花開,四月花落,子赤似相思子。二種所在山谷皆有。

禹錫曰︰今苑中有樹,高三、四丈,其枝繁茂。正、二月花開,紫白色。花落乃生葉,夏初復生花。經秋歷冬,葉花漸大,如有毛小桃,至來年正、二月始開。初是興元府進來,樹才三、四尺,有花無子,經二十餘年方結實。蓋年淺者無子,非有二種也。其花開早晚,各隨方土節氣爾。宗奭曰︰辛夷,處處有之,人家園亭亦多種植。先花後葉,即木筆花也。

其花未開時,苞上有毛,尖長如筆,故取象而名。花有桃紅、紫色二種,入藥當用紫者,須未開時收之,已開者不佳。時珍曰︰辛夷花,初出枝頭,苞長半寸,而尖銳儼如筆頭,重重有青黃茸毛順鋪,長半分許。及開則似蓮花而小如盞,紫苞紅焰,作蓮及蘭花香。亦有白色者,人呼為玉蘭。又有千葉者。諸家言苞似小桃者,比類欠當。

【修治】

曰︰凡用辛夷,拭去赤肉毛了,以芭蕉水浸一宿,用漿水煮之,從巳至未,取出焙乾用。若治眼目中患,即一時去皮,用向裡實者。

大明曰︰入藥微炙。

【氣味】

辛,溫,無毒。

時珍曰︰氣味俱薄,浮而散,陽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之才曰︰芎 為之使。惡五石脂,畏菖蒲、蒲黃、黃連、石膏、黃環。

【主治】

五臟身體寒熱,風頭腦痛面 。久服下氣,輕身明目,增年耐老(《本經》)。

溫中解肌,利九竅,通鼻塞涕出,治面腫引齒痛,眩冒身兀兀如在車船之上者,生鬚髮,去白蟲(《別錄》)。通關脈,治頭痛憎寒,體噤瘙癢。入面脂,生光澤(大明)。鼻淵鼻鼽,鼻窒鼻瘡,及痘後鼻瘡,並用研末,入麝香少許,蔥白蘸入數次,甚良

【發明】

時珍曰︰鼻氣通於天。天者,頭也、肺也。肺開竅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

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其體輕浮,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於天。所以能溫中,治頭面目鼻

沉香

[编辑]

(《別錄》上品)

【釋名】

沉水香(《綱目》)、蜜香。

時珍曰︰木之心節置水則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為棧香,不沉者為黃熟香。

《南越志》言︰交州人稱為蜜香,謂其氣如蜜脾也。梵書名阿迦 香。

【集解】

恭曰︰沉香、青桂、雞骨、馬蹄、煎香,同是一樹,出天竺諸國。木似櫸柳,樹皮青色。葉似橘葉,經冬不凋。夏生花,白而圓。秋結實似檳榔,大如桑椹,紫而味辛。

藏器曰︰沉香,枝、葉並似椿。云似橘者,恐未是也。其枝節不朽,沉水者為沉香;其肌理有黑脈,浮者為煎香。雞骨、馬蹄皆是煎香,並無別功,止可熏衣去臭。

頌曰︰沉香、青桂等香,出海南諸國及交、廣、崖州。沈懷遠《南越志》云︰交趾蜜香樹,彼人取之,先斷其積年老木根,經年其外皮幹俱朽爛,木心與枝節不壞,堅黑沉水者,即沉香也。半浮半沉與水面平者,為雞骨香。細枝緊實未爛者,為青桂香。其幹為棧香。其根為黃熟香。其根節輕而大者,為馬蹄香。此六物同出一樹,有精粗之異爾,並采無時。劉恂《嶺表錄異》云︰廣管羅州多棧香樹,身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葉如橘。其皮堪作紙,名香皮紙,灰白色,有紋如魚子,沾水即爛,不及楮紙,亦無香氣。沉香、雞骨、黃熟、棧香雖是一樹,而根、幹、枝、節,各有分別也。又丁謂《天香傳》云︰此香奇品最多。四香凡四名十二狀,出於一本。木體如白楊,葉如冬青而小。海北竇、化、高、雷皆出香之地,比海南者優劣不侔。既所稟不同,復售者多而取者速,其香不待稍成,乃趨利戕賊之深也。

非同瓊管黎人,非時不妄剪伐,故木無夭札之患,得必異香焉。宗奭曰︰嶺南諸郡悉有,傍海處尤多。交幹連枝,岡嶺相接,千里不絕。葉如冬青,大者數抱,木性虛柔。山民以構茅廬,或為橋梁,為飯甑,為狗槽,有香者百無一、二。蓋木得水方結,多在折枝枯幹中,或為沉,或為煎,或為黃熟。自枯死者,謂之水盤香。南恩、高、竇等州,惟產生結香。蓋山民入山,以刀斫曲幹斜枝成坎,經年得雨水浸漬,遂結成香。乃鋸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結為斑點,名鷓鴣斑,燔之極清烈。香之良者,惟在瓊、崖等州,俗謂之角沉、黃沉,乃枯木得者,宜入藥用。依木皮而結者,謂之青桂,氣尤清。在土中歲久,不待 剔而成薄片者,謂之龍鱗。削之自卷,咀之柔韌者,謂之黃蠟沉,尤難得也。承曰︰諸品之外,又有龍鱗、麻葉、竹葉之類,不止一、二十品。要之入藥惟取中實沉水者。或沉水而有中心空者,則是雞骨。謂中有朽路,如雞骨中血眼也。時珍曰︰沉香品類,諸說頗詳。今考楊億《談苑》、蔡絛《叢談》、范成大《桂海志》、張師正《倦游錄》、洪駒父《香譜》、葉廷 《香錄》諸書,撮其未盡者補之云。香之等凡三︰曰沉,曰棧,曰黃熟是也。沉香入水即沉,其品凡四︰曰熟結,乃膏脈凝結自朽出者;曰生結,乃刀斧伐仆,膏脈結聚者;曰脫落,乃因水朽而結者;曰蟲漏,乃因蠹隙而結者。生結為上,熟脫次之。堅黑為上,黃色次之。角沉黑潤,黃沉黃潤,蠟沉柔韌,革沉紋橫,皆上品也。海島所出,有如石杵,如肘如拳,如鳳雀龜蛇,云氣人物。及海南馬蹄、牛頭、燕口、繭栗、竹葉、芝菌、梭子、附子等香,皆因形命名爾。其棧香入水半浮半沉,即沉香之半結連木者,或作煎香,番名婆木香,亦曰弄水香。其類有刺香、雞骨香、葉子香,皆因形而名。有大如笠者,為蓬萊香。有如山石枯槎者,為光香。

入藥皆次於沉香。其黃熟香,即香之輕虛者,俗訛為速香是矣。有生速,斫伐而取者。有熟速,腐朽而取者。其大而可雕刻者,謂之水盤頭。並不堪入藥,但可焚 。葉廷 云︰出渤泥、占城、真臘者,謂之番沉,亦曰舶沉,曰藥沉,醫家多用之,以真臘為上。蔡絛云︰占城不若真臘,真臘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萬安黎母山東峒者,冠絕天下,謂之海南沉,一片萬錢。海北高、化諸州者,皆棧香爾。范成大云︰黎峒出者名土沉香,或曰崖香。雖薄如紙者,入水亦沉。萬安在島東,鐘朝陽之氣,故香尤醞藉,土人亦自難得。舶沉香多腥烈,尾煙必焦。交趾海北之香,聚於欽州,謂之欽香,氣尤酷烈。南人不甚重之,惟以入藥。

【正誤】

時珍曰︰按︰李 《海藥本草》謂沉者為沉香,浮者為檀香。梁元帝《金樓子》謂一木五香︰根為檀,節為沉,花為雞舌,膠為熏陸,葉為藿並誤也。五香各是一種。所謂五香一本者,即前蘇恭所言,沉、棧、青桂、馬蹄、雞骨者是矣。

【修治】

曰︰凡使沉香,須要不枯,如觜角硬重沉於水下者為上,半沉者次之。不可見火。時珍曰︰欲入丸散,以紙裹置懷中,待燥研之。或入乳缽以水磨粉,晒乾亦可。若入煎

【氣味】

辛,微溫,無毒。 曰︰苦,溫。大明曰︰辛,熱。元素曰︰陽也。有升有降。

時珍曰︰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熱。

【主治】

風水毒腫,去惡氣(《別錄》)。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氣,清人神,並宜酒煮服之。諸瘡腫,宜入膏中(李 )。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症癖,冷風麻痺,骨節不任,風濕皮膚瘙癢,氣痢(大明)。補右腎命門(元素)。

補脾胃,及痰涎、血出於脾(李杲)。益氣和神(劉完素)。治上熱下寒,氣逆喘急,大腸虛閉,小

【附方】

新七。

諸虛寒熱,冷痰虛熱︰冷香湯︰用沉香、附子(炮)等分,水一盞,煎七分,露一夜,空心溫服。(王好古《醫壘元戎》)

胃冷久呃︰沉香、紫蘇、白豆蔻仁各一錢。為末。每柿蒂湯服五、七分。(吳球《活人心統》)

心神不足,火不降,水不升,健忘驚悸︰朱雀丸︰用沉香五錢,茯神二兩,為末,煉蜜和丸小豆大。每食後人參湯服三十丸,日二服。(王 《百一選方》)

腎虛目黑,暖水臟︰用沉香一兩,蜀椒(去目,炒出汗)四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普濟方》)

胞轉不通︰非小腸、膀胱、厥陰受病,乃強忍房事,或過忍小便所致,當治其氣則愈,非利藥可通也。沉香、木香各二錢,為末。白湯空腹服之,以通為度。(《醫壘元戎》)

大腸虛閉,因汗多,津液耗涸者︰沉香一兩,肉蓯蓉(酒浸焙)二兩,各研末,以麻仁研汁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蜜湯下。(嚴子禮《濟生方》)

檀香、乳香等分, 於盆內。抱兒於上熏之,即起。(鮮于樞《鉤玄》)

蜜香

[编辑]

(《拾遺》)

【釋名】

木蜜(《內典》)、沒香(《綱目》)、【集解】

藏器曰︰蜜香生交州。大樹,節如沉香。《法華經》注云︰木蜜,香蜜也。樹形似槐而香,伐之五、六年,乃取其香。《異物志》云︰其葉如椿。樹生千歲,斫仆之,四、五歲乃往看,已腐敗,惟中節堅貞者是香。 曰︰生南海諸山中。種之五、六年便有香。《交州記》云︰樹似沉香無異也。時珍曰︰按︰《魏王花木志》云︰木蜜號千歲樹,根本甚大,伐之四、五歲,取不腐者為香。觀此,則陳藏器所謂生千歲乃斫者,蓋誤訛也。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沒樹出波斯國、拂林國人呼為阿KT 。樹長丈餘,皮青白色,葉似槐而長,花似橘花而大。子黑色,大如山茱萸,酸甜可食。《廣州志》云︰肇慶新興縣出多香木,俗名蜜香。辟惡氣,殺鬼精。《晉書》云︰太康五年,大秦國獻蜜香樹皮紙,微褐色,有紋如魚子,極香而堅韌。觀此數說,則蜜香亦沉香之類,故形狀功用兩相仿佛。《南越志》謂︰交人稱沉香為蜜香。《交州志》謂︰蜜香似沉香。《嶺表錄異》言︰棧香皮紙似魚子。尤可互証。楊慎《丹鉛錄》言蜜樹是蜜蒙花樹者,謬也。又枳 木亦名木蜜,不知亦同類否?詳見果部。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去臭,除鬼氣(藏器)。辟惡,去邪鬼尸注心氣

丁香

[编辑]

(宋《開寶》)

【校正】

並入《別錄》雞舌香。

【釋名】

丁子香(《嘉 》)、雞舌香。

藏器曰︰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禹錫曰︰按︰《齊民要術》云︰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呼為丁子香。

【集解】

恭曰︰雞舌香樹葉及皮並似栗,花如梅花,子似棗核,此雌樹也,不入香用。

其雄樹雖花不實,采花釀之以成香。出昆侖及交州、愛州以南。 曰︰丁香生東海及昆侖國。

志曰︰丁香生交、廣、南番。按︰《廣州圖》上丁香,樹高丈餘,木類桂,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凋。其子出枝蕊上如釘,長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二月、八月採子及根。一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之。頌曰︰雞舌香,《唐本草》言其木似栗;《南越志》言是沉香花;《廣志》言是草花蔓香口。其說不定。今人皆以乳香中揀出木實似棗核者為之,堅頑枯燥,絕無氣味,燒亦無香,用療氣與口臭則甚乖疏,不知緣何以為雞舌也?京下老醫言︰雞舌與丁香同種,其中最大者為雞舌,即母丁香,療口臭最良,治氣亦效。葛稚川《百一方》︰治暴氣刺心痛,用雞舌香酒服。又《抱朴子》書︰以雞舌、黃連,乳汁煎之,注目,治百疹之在目者皆愈,更加精明。古方治瘡癰五香連翹湯用雞舌香,而孫真人《千金方》無雞舌,用丁香,似為一物也。

其采花釀成香之說,絕無知者。慎微曰︰沈存中《筆談》云︰予集《靈苑方》,據陳藏器《拾遺》,以雞舌為丁香母。今考之尚不然,雞舌即丁香也。《齊民要術》言雞舌俗名丁子香。《日華子》言丁香治口氣,與《三省故事》載漢時郎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芬芳之說相合。及

《千金方》五香湯用丁香無雞舌,最為明驗。《開寶本草》重出丁香,謬矣。今世以乳香中大如山茱萸者為雞舌,略無氣味,治疾殊乖。承曰︰《嘉 補注》及蘇頌《圖經》引諸書,以雞舌為丁香。《抱朴子》言可注眼。但丁香恐不宜入眼,含之口中熱臭不可近。乳香中所揀者,雖無氣味,卻無臭氣,有淡利九竅之理。諸方用治小兒驚癇,亦欲其達九竅也。 曰︰丁香有雌、雄。雄者顆小;雌者大如山茱萸,更名母丁香,入藥最勝。時珍曰︰雄為丁香,雌為雞舌,諸說甚明,獨陳承所言甚為謬妄不知乳香中所揀者,乃番棗核也,即無漏子之核,見果部。前人不知丁香即雞舌,誤以此物充之爾。乾薑、焰硝尚可點眼,草果、阿魏番人以作食料,則丁香之點眼、噙口,又何害哉?

【氣味】

辛,微溫,無毒。時珍曰︰辛,溫。

【主治】

風水毒腫,霍亂心痛,去惡氣(《別錄》)。吹鼻,殺腦疳。入諸香中,令人身香(甄權)。同薑汁,塗拔去白須

丁香(《開寶》)

【氣味】

辛,溫,無毒。時好古曰︰純陽。入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經。

曰︰方中多用雌者,力大。膏煎中若用雄,須去丁,蓋乳子發人背癰也。不可見火。

畏郁金。

【主治】

溫脾胃,止霍亂擁脹,風毒諸腫,齒疳 。能發諸香(《開寶》)。風疳 骨槽勞臭,殺蟲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療五痔(李 )。治口氣、冷氣、冷勞反胃、鬼疰、蠱毒,殺酒毒,消 癖,療腎氣、奔豚氣、陰痛、腹痛,壯陽,暖腰膝(大明)。療嘔逆,甚驗(保升)。去胃寒,理元氣。氣血盛者勿服(元素)。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

【發明】

好古曰︰丁香與五味子、廣術同用,治奔豚之氣。亦能泄肺,能補胃,大能療腎。

丁香氣味尤佳。震亨曰︰口居上,地氣出焉。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之意,而濁氣上行,發為口氣。若以丁香治之,是揚湯止沸爾。惟香薷治之甚捷。時珍曰︰宋末太醫陳文中,治小兒痘瘡不光澤,不起發,或脹或瀉,或渴或氣促,表裡俱虛之証。並用木香散、異攻散,倍加丁香、官桂。甚者丁香三、五十枚,官桂一、二錢。亦有服之而愈者。此丹溪朱氏所謂立方之時,必運氣在寒水司天之際,又值嚴冬郁遏陽氣,故用大辛熱之劑發之者也。

若不分氣血虛實寒熱經絡,一概驟用,其殺人也必矣。葛洪《抱朴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雞舌香、黃連、乳汁煎注之,皆愈。此得辛散苦降養陰之妙。陳承言不可點眼者,蓋不知此理也。

【附方】

舊九,新十七。

暴心氣痛︰雞舌香末,酒服一錢。(《肘後方》)

乾霍亂痛,不吐不下︰丁香十四枚,研末,以沸湯一升和之,頓服。不瘥更作。(思邈《千金方》)

小兒吐瀉︰丁香、橘紅等分,煉蜜丸黃豆大。米湯化下。(劉氏《小兒方》)

小兒嘔吐不止︰丁香、生半夏各一錢,薑汁浸一夜,晒乾為末,薑汁打麵糊丸黍米大。

量大小,用薑湯下。《全幼心鑒》嬰兒吐乳︰小兒百日 內吐乳,或糞青色。

用年少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枚,陳皮(去白)一錢,石器煎一、二十沸,細細與服。(陳文中《小兒方》)

小兒冷疳,面黃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為末,乳汁和蒸三次,薑湯服之。(《衛生易胃冷嘔逆,氣厥不通︰母丁香三個,陳橘皮一塊(去白焙),水煎,熱服。(《十便良方》)。

反胃吐食︰《袖珍方》︰用母丁香一兩為末,以鹽梅入搗和,丸芡子大。每噙一丸。《聖惠方》︰用母丁香、神曲(炒)等分,為末。米飲服一錢。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薑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摘玄方》)。

反胃關格,氣噎不通︰丁香、木香各一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先以黃泥做成碗,濾藥汁於內,食前服。此方乃掾史吳安之傳於都事蓋耘夫有效,試之果然。土碗取其助脾也。(《德生堂經驗方》)。

傷寒呃逆及噦逆不定︰丁香一兩,乾柿蒂(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簡要濟眾方》)

毒腫入腹︰雞舌香、青木香、薰陸香、麝香各一兩,水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肘後方》)。

食蟹致傷︰丁香末,薑湯服五分。(《証治要訣》)

婦人崩中晝夜不止︰丁香二兩。酒二升,煎一升,分服。(《梅師方》)。

婦人難產︰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錢六分,為末,同活兔膽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立驗。名如意丹。(《頤真堂經驗方》)。

婦人陰冷︰母丁香末,紗囊盛如指大,納入陰中,病即已。(《本草衍義》)。

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聖惠方》)

風牙宣露,發歇口氣︰雞舌香、射干各一兩,麝香一分,為末,日揩。(《聖濟總錄》)。

齲齒黑臭︰雞舌香煮汁,含之。(《外台秘要》)。

唇舌生瘡︰雞舌香末,綿裹含之。(《外台》)。

乳頭裂破︰丁香末,敷之。(《梅師方》)。

妒乳乳癰︰丁香末,水服方寸匕。(《梅師方》)。

癰疽惡肉︰丁香末,敷之,外以膏藥護桑蠍螫人︰丁香末,蜜調塗。(《聖惠方》)。

香衣辟汗︰丁香一兩為末,川椒六十粒和之。

絹袋盛佩,絕無汗氣。(《多能鄙事》)。

丁皮

時珍曰︰即樹皮也。似桂皮而濃。

【氣味】

同香。

【主治】

齒痛(李 )。心腹冷氣

【主治】

一切冷氣,心腹脹滿,惡心,泄瀉虛滑,水穀不消(用枝杖七斤,肉豆蔻(面煨)八斤,白面(炒)六斤,甘草(炒)十一斤,炒鹽中三斤),為末。日藥院方》)。

【氣味】

辛,熱,有毒。

【主治】

風熱毒腫。不入心腹之用(《開寶》)。

檀香

[编辑]

(《別錄》下品)

【釋名】

旃檀(《綱目》)、真檀。

時珍曰︰檀,善木也,故字從 。 ,善也。釋氏呼為旃檀,以為湯沐,猶言離垢也。

番人訛為真檀。雲南人呼紫檀為勝沉香,即赤檀也。

【集解】

藏器曰︰白檀出海南。樹如檀。

恭曰︰紫真檀出昆侖盤盤國。雖不生中華,人間遍有之。

不香爾。

時珍曰︰按︰《大明一統志》云︰檀香出廣東、雲南,及占城、真臘、爪哇、渤泥、暹羅、三佛齊、回回等國,今嶺南諸地亦皆有之。樹、葉皆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澤。葉廷

《香譜》云︰皮實而色黃者為黃檀,皮潔而色白者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為其木並堅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紙封收,則不泄氣。王佐《格古論》云︰紫檀諸溪峒出之。性堅。新者色紅,舊者色紫,有蟹爪文。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真者揩壁上色紫,故有紫檀名。黃檀最香。俱可作帶 、扇骨等物。

白旃檀

【氣味】

辛,溫,無毒。

大明曰︰熱。

元素曰︰陽中微陰。入手太陰、足少陰,通行陽明經。

【主治】

消風熱腫毒(弘景)。治中惡鬼氣,殺蟲(藏器)。煎服,止心腹痛,霍亂腎氣痛。

水磨,塗外腎並腰腎痛處(大明)。散冷氣,引胃氣上升,進飲食(元素)。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漿水洗拭令赤,磨汁塗之,甚良(時珍)。

【發明】

杲曰︰白檀調氣,引芳香之物,上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薑、棗,輔以葛根、縮砂、益智、豆蔻,通行陽明之經,在胸膈之上,處咽嗌之間,為理氣要藥。

時珍曰︰《楞嚴經》云︰白旃檀塗身,能除一切熱惱。今西南諸番酋,皆用諸香塗身,取此義也。杜寶《大業錄》云︰隋有壽禪師妙醫術,作五香飲濟人。沉香飲、檀香飲、丁香飲、澤蘭飲、甘松飲,皆以香為主,更加別藥,有味而止渴,兼補益人也。道書檀香謂之浴香,不可燒供上真。

紫檀

【氣味】

咸,微寒,無毒。

【主治】

摩塗惡毒風毒(《別錄》)。

刮末敷金瘡,止血止痛。療淋(弘景)。醋磨,敷一切猝腫(千金)。

【發明】

時珍曰︰白檀辛溫,氣分之藥也。

故能理衛氣而調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藥也。故能和營氣而消腫毒,治金瘡。

降真香

[编辑]

(《証類》)

【釋名】

紫藤香(《綱目》)、雞骨香。

曰︰《仙傳》︰拌和諸香,燒煙直上,感引鶴降。醮星辰,燒此香為第一,度 功力極驗。降真之名以此。

時珍曰︰俗呼舶上來者為番降,亦名雞骨,與沉香同名。

【集解】

慎微曰︰降真香出黔南。

曰︰生南海山中及大秦國。其香似蘇方木,燒之初不甚香,得諸香和之則特美。入藥以番降紫而潤者為良。

時珍曰︰今廣東、廣西、雲南、漢中、施州、永順、保靖,及占城、安南、暹羅、渤泥、琉球諸地皆有之。朱輔《溪蠻叢笑》云;雞骨香即降香,本出海南。今溪峒僻處所出者,似是而非,勁瘦不甚香。周達觀《真臘記》云︰降香生叢林中,番人頗費砍斫之功,乃樹心也。

其外白皮,濃八、九寸,或五、六寸。焚之氣勁而遠。又嵇含《草木狀》云︰紫藤香,長莖細葉,根極堅實,重重有皮,花白子黑。其莖截置煙炱中,經久成紫香,可降神。按︰嵇氏所說,與前說稍異,豈即朱氏所謂似是而非者乎?抑中國者與番降不同乎?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燒之,辟天行時氣,宅舍怪異。小兒帶之,辟邪惡氣(李 )。療折傷金瘡,止血定痛,消腫生肌(時珍)。

【發明】

時珍曰︰降香,唐、宋本草失收。唐慎微始增入之,而不著其功用。今折傷金瘡家多用其節,云可代沒藥、血竭。按︰《名醫錄》云︰周 被海寇刃傷,血出不止,筋如斷,骨如折,用花蕊石散不效。軍士李高用紫金散掩之,血止痛定。明日結痂如鐵,遂愈,且無瘢痕。叩其方,則用紫藤香瓷瓦刮下研末爾。云即降之最佳者,曾救萬人。羅天益《衛生寶

【附方】

新二。

金瘡出血︰降真香、五倍子、銅花等分為末,敷之。(《醫林集要》)

癰疽惡毒︰番降末、楓、乳香,等分為丸,熏之,去惡氣甚妙。(《集簡方》)

[编辑]

(《別錄》下品)

【校正】

並入《海藥》閘極木皮,《拾遺》 木枝葉。

【釋名】

(與楠字同)。

時珍曰

【集解】

藏器曰︰ 木高碩,葉如桑,出南方山中。

宗奭曰︰楠材,今江南造船皆用之,其木性堅而善居水。久則當中空,為白蛾所穴。

時珍曰︰楠木生南方,而黔、蜀諸山尤多。其樹直上,童童若幢蓋之狀,枝葉不相礙。

葉似豫章,而大如牛耳,一頭尖,經歲不凋,新陳相換。其花赤黃色。實似丁香,色青,不可食。幹甚端偉,高者十餘丈,巨者數十圍,氣甚芬芳,為梁棟器物皆佳,蓋良材也。色赤者堅,白者脆。其近根年深向陽者,結成草木山水之狀,俗呼為骰柏楠,宜作器。

楠材

【氣味】

辛,微溫,無毒。藏器曰︰苦,溫,無毒。

大明曰︰熱,微毒。

【主治】

霍亂吐下不止,煮汁服(《別錄

【附方】

新三。

水腫自足起︰削楠木、桐木煮汁漬足,並飲少許,日日為之。(《肘後方》)

心脹腹痛,未得吐下︰取楠木削三、四兩,水三升,煮三沸,飲之。(耳出膿︰楠木燒研,以棉杖繳入。(《聖惠方》)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霍亂吐瀉,小兒吐乳,暖胃正氣,並宜煎服(李 )。

[编辑]

(《拾遺》)

【釋名】

時珍曰︰其木理多紋章,故謂之樟。

【集解】

藏器曰︰江東KT 船多用樟木。縣名豫章,因木得名。

時珍曰︰西南處處山谷有之。木高丈餘。小葉似楠而尖長,背有黃赤茸毛,四時不凋。

夏開細花,結小子。木大者數抱,肌理細而錯縱有紋,宜於雕刻,氣甚芬烈。豫、章乃二木名,一類二種也。豫即釣樟,見下條。

樟材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惡氣中惡,心腹痛鬼疰,霍亂腹脹,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酒煮服,無藥處用之。煎湯,浴腳氣、疥癬風癢。作履,【發明】

時珍曰︰霍亂及乾霍亂須吐者。以樟木屑煎濃汁吐之,甚良。又中惡死者,以樟木燒煙熏之,待蘇乃用藥。此物辛烈香竄,能去濕氣、辟邪惡故也。

【附方】

新一。

手足痛風,冷痛如虎咬者︰用樟木屑一斗,急流水一石,煎極滾泡之,乘熱安足於桶上熏之。以草荐圍住,勿令湯氣入目。其功甚捷,此家傳經驗方也。(虞摶《醫學正

癭節

【主治】

風疰鬼邪(時珍)。

【附方】

新一。

三木節散︰治風勞,面色青白,肢節沉重,膂間痛,或寒或熱,或躁或嗔,思食不能食,被蟲侵蝕,症狀多端。天靈蓋(酥炙,研)二兩,牛黃、人中白(焙)各半兩,麝香二錢,為末。

別以樟木瘤節、皂莢木瘤節、槐木瘤節各為末五兩,每以三錢,水一盞,煎半盞,去滓,調前末一錢,五更頓服,取下蟲物為妙。(《聖惠方》)

釣樟

[编辑]

(《別錄》下品)

【校正】

並入《拾遺》枕材。

【釋名】

烏樟(弘景)、KT

時珍曰︰樟有大、小二種,紫、淡二色。此即樟之小者。按︰鄭樵《通志》云︰釣樟亦樟之類,即《爾雅》所謂「KT ,無疵」是也。又相如賦云︰ 、楠、豫、章。顏師古注云︰豫即枕木,章即樟木。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別。觀此,則豫即《別錄》所謂釣樟者也。根似烏藥香,故又名烏樟。

【集解】

弘景曰︰釣樟出桂陽、邵陵諸處,亦呼作烏樟,恭曰︰生郴州山谷。樹高丈餘。葉似楠葉而尖長,背有赤毛,若枇杷葉上毛。八月、九月採根皮,晒乾。

炳曰︰根似烏藥香。

藏器曰︰枕生南海山谷。作KT 船,次於樟木。

根皮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金瘡止血,刮屑敷之,甚驗(《別錄》)。磨服,治霍亂(蕭炳)。治奔豚腳氣水腫,煎湯服。亦可浴瘡痍疥癬風瘙,並研末敷之(大明)。

莖葉

【主治】

置門上,辟天行時氣(蕭炳)。

烏藥

[编辑]

(宋《開寶》)

【釋名】

旁其(《拾遺》)、時珍曰︰烏以色名。其葉狀似 鯽魚,故俗呼為 樹。《拾遺》作旁其,方音訛也。

南人亦呼為矮樟,其氣似樟也。

【集解】

藏器曰︰烏藥生嶺南。邕州、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餘。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狀似山芍藥及烏樟,根色黑褐,作車轂紋,橫生,八月採根。其直根者不堪用。

頌曰︰今台州、雷州、衡州皆有之,以天台者為勝。木似茶 ,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面青背白,有紋。四、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六月結實。根有極大者,又似釣樟根。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並以八月採。根如車轂紋、形如連珠者佳。

或云︰天台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承曰︰世稱天台者為勝。今比之洪州、衡州者,天台香味為劣,入藥功效亦不及。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時珍曰︰吳、楚山中極多,人以為薪。根、葉皆有香氣,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藥爾。嫩子,生青熟紫,核殼極薄。其仁亦香而苦。

【氣味】

辛,溫,無毒。

好古曰︰氣濃於味,陽也。入足陽明、少陰經。

【主治】

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藏器)。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癘,並解冷熱,其功不可悉載。貓、犬百病,並可磨服(大明)。理元氣(好古)。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急,止小便頻數及白濁(時珍)。

【發明】

宗奭曰︰烏藥性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點服,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時珍曰︰烏藥辛溫香竄,能散諸氣。故《惠民和劑局方》治中風中氣諸証,用烏藥順氣散者,先疏其氣,氣順則風散也。嚴用和《濟生方》治七情郁結,上氣喘急,用四磨湯者,降中兼升,瀉中帶補也。其方以人參、烏藥、沉香、檳榔各磨濃汁七分,合煎,細細咽之。

《朱氏集驗方》治虛寒小便頻數,縮泉丸,用同益智子等分為丸服者,取其通陽明、少陰經也,方見草部益智子下。

【附方】

新十一。

烏沉湯︰治一切氣,一切冷,補五臟,調中壯陽,暖腰膝,去邪氣,冷風麻痺,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俯仰不利,風水毒腫,吐瀉轉筋,症癖刺痛,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天行瘴疫,婦人血氣痛。用天台烏藥一百兩,沉香五十兩,人參三兩,甘草( )四兩,為末。每服半錢,薑鹽湯空心點服。(《和劑局方》)

一切氣痛︰不拘男女,冷氣、血氣、肥氣、息賁氣、伏梁氣、奔豚氣,搶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絕。天台烏藥(小者,酒浸一夜,炒)、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薑(炒)等分,為末。溫酒、童便調下。(《衛生家寶方》)

男婦諸病︰香烏散︰用香附、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飲食不進,薑、棗湯下;瘧疾,乾薑、白鹽湯下;腹中有蟲,檳榔湯下;頭風虛腫,茶湯下;婦人冷氣,米飲下;產後血攻心脾痛,童便下;婦人血海痛、男子疝氣,茴香湯下。(《乾坤秘韞》)。小腸疝氣︰烏藥一兩,升麻八錢。水二鐘,煎一鐘,露一宿,空心熱服。(孫天仁《集效方》)。腳氣掣痛︰鄉村無藥。初發時即取土烏藥,不犯鐵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溫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許,尤佳。痛入腹者,以烏藥同雞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取雞子,切片蘸食,以湯送下,甚效。(《永類鈐方》)。血痢瀉血︰烏藥,燒存性,研,陳米飯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三十丸。(《普濟方》)。

氣厥頭痛︰不拘多少,及產後頭痛。天台烏藥、川芎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臘茶清調下。

產後,鐵錘燒紅淬酒調下。(《濟生方》)。

一盞,先噙後咽,吐出痰涎為愈。(《經驗方》)。孕中有癰︰洪州烏藥(軟白香辣者)五錢,水一盞,牛皮膠一片,同煎至七分,溫服。乃龔彥德方也。(《婦人良方》)。心腹氣痛︰烏藥(水磨濃汁)一盞,入橘皮一片,蘇一葉,煎服。(《集簡方》)

嫩葉

【主治】

炙碾煎飲代茗,補中益氣,止小便滑數(藏器)。

【發明】

時珍曰︰烏藥,下通少陰腎經,上理脾胃元氣。故丹溪朱氏加烏藥葉也。

【主治】

陰毒傷寒,腹痛欲死。取一合炒起黑煙,投水中,煎三、五沸,服一大盞,汗出陽回即瘥(《斗門方》)。

【附錄】

研藥 曰︰生南海諸州小樹,葉如椒,根如烏藥而圓小。根味苦,溫,無毒。

主霍亂,下痢赤白,中惡蠱毒,腹內不調者。銼,水

櫰香

[编辑]

(櫰音懷。《綱目

【釋名】

兜婁婆香。

【集解】

時珍曰︰ 香,江淮、湖嶺山中有之。木大者近葉青而長,有鋸齒,狀如小薊葉而香,對節生。其根狀如枸杞根而大,煨之甚香。《楞嚴經》云︰壇前

【氣味】

苦,澀,平,無毒。

【主治】

頭癤腫毒。碾末,麻脂調塗,七日腐落(時珍)。

必栗香

[编辑]

(《拾遺》)

【釋名】

花木香、詹香。

【集解】

藏器曰︰必栗香生高山中。葉如老椿,搗置上流,魚悉暴腮而死。木白魚不損書也。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鬼疰心氣,斷一切惡氣,煮汁服之。燒為香,殺蟲、魚(藏器)。

楓香脂

[编辑]

(《唐本草》)

【釋名】

白膠香。

時珍曰︰楓樹枝弱善搖,故字從風。俗呼香楓。《金光明經》謂其香為須薩折羅婆香。

頌曰︰《爾雅》謂楓為 ,言風至則 而鳴也。《梵書》謂之薩 羅婆香。

【集解】

恭曰︰楓香脂,所在大山中皆有之。

頌曰︰今南方及關陝甚多。樹甚高碩,似白楊。葉圓而作歧,有三角而香。二月有花,白色。乃連著實,大如鴨卵。八月、九月熟時,曝乾可燒。《南方草木狀》云︰楓實惟九真有楓木,南中有楓子鬼。木之老者為人形,亦呼為靈楓,蓋瘤癭也。至今越巫可致靈異。

為楓木之林。《爾雅》注云︰其脂入地,千年為琥珀。

其木甚堅,有赤有白,白者細膩。其實成球,有否?孫炎《爾雅正義》云︰楓子鬼乃荀伯子《臨《宋齊丘化書》云︰老楓

香脂

【修治】

時珍曰︰凡用以齏水煮二十

【氣味】

辛、苦,平,無毒。

【主治】

癮疹風癢浮腫,煮水浴之。又主齒痛(《唐本》)。一切癰疽瘡疥,金瘡吐衄咯血,活血生肌,止痛解毒。燒過揩牙,永無牙疾(時珍)

【發明】

震亨曰︰楓香屬金,有水與火。其性疏通故木易有蟲穴,為外科要藥。近世不知,誤以松脂之清瑩者為之,甚謬。

宗奭曰︰楓香、松脂,皆可亂乳香。但楓香微白黃色,燒之可見真偽。

時珍曰︰楓香、松脂皆可亂乳香,其功雖次於乳香,而亦仿佛不遠。

【附方吐血不止︰白膠香為散。每服二錢,新汲吐血衄血︰白膠香、蛤粉等分,為末。薑汁調服。(王 《百一選方》)

吐血咯血︰《澹寮方》︰用白膠香、銅青各一錢,為末。入乾柿內,紙包煨熟,食之。《聖惠方》︰用白膠香(切片,炙黃)一兩,新金瘡斷筋︰楓香末敷之。(危氏方)。

便癰膿血︰白膠香一兩。為末。入麝香、輕粉少許,摻之。(《袖珍方》)

小兒奶疽生面上︰用楓香為膏,攤貼之。(《活幼全書》)

瘰癧軟癤︰白膠香一兩(化開),以蓖諸瘡不合︰白膠香、輕粉各二錢,豬脂和塗。(《直指方》)

一切惡瘡︰水沉金絲膏︰用白膠香、瀝青各一兩,以麻油、黃蠟各二錢半,同熔化,入冷惡瘡疼痛︰楓香、膩粉等分。為末。漿水洗淨,貼之。(《壽親養老書》)。

久近脛瘡︰白膠香為末,以酒瓶上箬葉夾末,貼之。(《袖珍方》)。

小兒疥癬︰白膠香、黃柏、輕粉等分,為末。羊骨髓和,敷之。(《儒門事親》)

大便不通︰白膠香半棗大,鼠糞二枚,研勻,水和作挺。納入肛內,良久自通。(《普濟方》)

年久牙痛︰楓香脂為末。以香爐魚骨哽咽︰白膠香細細吞之。(《聖惠方》)

木皮

【氣味】

辛,平,有小毒(蘇恭)。

【主治】

水腫,下水氣,煮汁用之(蘇恭)。煎飲,止水痢為最(藏器)。止霍亂刺風冷風,煎湯浴之

【正誤】

藏器曰︰楓皮性澀,能止水痢。蘇云下水腫,水腫非澀藥所療,又云有毒,明見其謬。

【附方】

新一。

大風瘡︰楓子木(燒存性,研)、輕粉等分,麻油調搽,極妙。章貢有鼓角匠病此,一道人傳方,遂愈。(《經驗良方》)

根葉

【主治】

癰疽已成,擂酒飲,以滓貼之(時珍)。

【氣味】

有毒,食之令人笑不止,地漿解之

薰陸香

[编辑]

(乳香)(《別錄》上品)

【釋名】

馬尾香(《海藥》)、天澤香(《內典

宗奭曰︰薰陸即乳香,為其垂滴如乳頭也。熔塌在地者為塌香,皆一也。

時珍曰︰佛書謂之天澤香,言其潤澤也。又謂之多伽羅香,又曰杜嚕香。李 言薰陸是樹皮,乳是樹脂。陳藏器言乳是薰陸之類。寇宗奭言是一物。

陳承言薰陸是總名,乳是薰陸之乳頭也。今考《香譜》言乳有十餘品,則乳乃熏陸中似乳頭之一品爾。陳承之說為近理。二物原附沉香下,宋《嘉 本草》分出二條,今據諸說,合並為一。

【集解】

恭曰︰薰陸香形似白膠香,出天竺者色白,出單于者夾綠

曰︰按︰《廣志》云︰薰陸香是樹皮鱗甲也,紫赤如櫻桃,透明者為上。

云︰薰陸出大秦國。在海邊有大樹,枝葉正如古松,生於膠。夷人采取賣與商賈,無賈則自食之。

之,謂之西香,南番者更佳,即乳香

承曰︰西出天竺,南出波斯等國。西者色黃白,南者色紫赤。日久重疊者,不成乳頭,雜以沙石。其成乳者,乃新出未雜沙石者也。薰陸是總名,乳是薰陸之乳頭也。今松脂、楓脂中,亦有此狀者甚多。

史》言乳香有一松。以斤斫樹,脂溢於外,結而成香,聚而成塊。上品為揀香,圓大如乳頭,透明,俗呼滴乳。次曰明乳,其色亞於揀香。又次為瓶香,以瓶收者。又次曰袋香,言收時只置袋中。次為乳塌,雜沙石者。次為黑塌,色黑。次為水濕塌,水漬色敗氣變者。次為斫削,雜碎不堪。次為纏末,播揚為塵者。觀此則乳有自流出者,有斫樹溢出者。諸說皆言其樹類松。寇氏言類棠梨,恐亦傳聞,當從前說。道書乳香、檀香謂之浴香,不可燒祀上真。

【修治】

頌曰︰乳性至粘難碾。用時以繒袋掛於窗隙間,良久取研,乃不粘也。

大明曰︰入丸散,微炒殺毒,則不粘。

時珍曰︰或言乳香入丸藥,以少酒研如泥,以水飛過,晒乾用。或言以燈心同研則易細。或言以糯米數粒同研,或言以人指甲二、三片同研,或言以乳缽坐熱水中乳之,皆易細。

《外

【氣味】

微溫,無毒。

大明曰︰乳香︰辛,熱,微毒。元素曰︰苦、辛,純陽。

震亨曰︰善竄,入手少陰經。

【主治】

薰陸︰主風水毒腫,去惡氣伏尸,癮疹癢毒。乳香同功(《別錄》)。乳香︰治耳聾,中風口噤不語,婦人血氣,止大腸泄 ,療諸瘡,令內消,能發酒,理風冷(藏器)。

下氣益精,補腰膝,治腎氣,止霍亂,沖惡中邪氣,心腹痛疰氣。煎膏,治不眠(之才)。補腎,定諸經之痛(元素)。仙方用以辟谷(李 )。消癰疽諸毒,托裡護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婦人難產折傷(時珍)。

【發明】

時珍曰︰乳香香竄,能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藥。《素問》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是矣。產科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爾。陳自明《婦人良方》云︰知蘄州施少卿,得神寢丸方於蘄州徐太丞,云婦人臨產月服之,令胎滑易生,極有效驗。

用通明乳香半兩,枳殼一兩,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酒服三十丸。李嗣立治癰疽初起,內托護心散,云︰香徹瘡孔中,能使毒气外出,不致內攻也。方見穀部綠豆下。按︰葛洪《抱朴子》云︰浮炎洲在南海中,出薰陸香,乃樹有傷穿,木膠流墮。夷人采之,恆患獸啖之。此獸斫刺不死,以杖打之皮不傷,而骨碎乃死。觀此,則乳香之治折傷,雖能活血止痛,亦其性然也。楊清

【附方】

舊四,新二十七。

口目 斜︰乳香燒煙熏之,以順其血脈。(《証治要訣》)

祛風益顏︰真乳香二斤,白蜜三斤。瓷器合煎如餳。每旦服二匙。(《奇效方》)

急慢驚風︰乳香半兩,甘遂半兩。同研末。每服半錢,用乳香湯下,小便亦

《博濟方》)。

小兒內釣腹痛︰用乳香、沒藥、木香等分,水煎服之。(阮氏《小兒方》)。

小兒夜啼︰乳香一錢,燈花七枚,為末。每服半字,乳汁下。(《聖惠方》)。

心氣疼痛不可忍︰用乳香三兩,真茶四兩,為末,以臘月鹿血和,丸彈子大。每溫醋化一丸冷心氣痛︰乳香一粒,胡椒四十九粒。研,入薑汁,熱酒調服。(潘氏《經驗方》)

陰症呃逆︰乳香同硫黃燒煙,嗅之。(《傷寒蘊要》)

辟禳瘟疫︰每臘月二十四日五更,取第一汲井水浸乳香。至元旦五更溫熱,從小至大,每人以乳一塊,飲水三呷,則一年無時災。孔平仲云︰此乃宣聖之方,孔氏七十餘代用之也夢寐遺精︰乳香一塊,拇指大,臥時細嚼,含至三更咽下,三、五服即效。(《醫林集要》)

淋癃溺血︰取乳香中夾石者,研細,米飲服一錢。(危氏《得效方》)

難產催生︰《簡要濟眾方》︰用黃明乳香五錢。為末,母豬血和丸梧桐子大。每酒服五丸。

《經驗方》︰用乳香,以五月五日午時,令一人在壁內奉乳缽,一童子在壁外,以筆管自壁縫中逐粒遞過,放缽內研細,水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無灰酒下。《聖惠方》︰用明乳香一豆大,為末,新汲水一盞,入醋少許。

令產婦兩手捉石燕,念慮藥三遍乃飲之。略行數步即下。

《海上方》︰用乳香、朱砂等分,為末。麝香酒服一錢,良久自下。

咽喉骨哽︰乳香一錢。

水研服之。(《衛生易簡方》)

香口辟臭︰滴乳噙之。(《摘玄方》)

風蟲牙痛不可忍者︰《梅師方》︰用薰陸香嚼,咽其汁,立瘥。《朱氏集驗方》︰用乳香豆許安孔中,燒煙箸烙化立止。

又方︰乳香、川椒末各一錢,為末,化蠟和作丸。塞孔中。《直指方》︰用乳香、巴豆等分,研和蠟丸,塞之。《聖惠方》︰用乳香、枯礬等分,蠟丸。塞之。大風癘疾︰摩勒香一斤(即乳頭內光明者)細研,入牛乳五升,甘草末四兩,瓷盒盛之,安桌子上,置中庭,安劍一口。夜於北極下祝禱,去盒子蓋,露一夜。次日入甑中蒸,炊三斗米熟即止。夜間依前祝露又蒸,如此三次乃止。每服一茶匙,空心及晚食前溫酒調服。服後當有惡物出,至三日三夜乃愈也。(《聖惠方》)

漏瘡膿血︰白乳香二錢,牡蠣粉一錢。為末,雪糕丸麻子大。每薑湯服三十丸。(《直指方》)

斑痘不快︰乳香研細,豬心血和,丸芡子大。每溫水化服一丸。(聞人規《痘疹論》)。

癰疽寒顫︰乳香半兩,熟水研服。顫發於脾,乳香能入脾故也。(《仁齋直指方》)

甲疽弩肉,膿血疼痛不愈︰用乳香(為末)、膽礬(燒研)等分,敷之,內消即愈。(《靈苑方》)

玉莖作腫︰乳香、蔥白等分,搗敷。(《山居四要》)。

野火丹毒自兩足起︰乳香末,羊脂調塗。(《幼幼新書》)

瘍風駁︰薰陸香、白蘞同研,日日揩之。並作末,水服。(《千金方》)。

沒藥

[编辑]

(宋《開寶》)

【釋名】

末藥。

時珍曰︰沒、末皆梵言。

【集解】

志曰︰沒藥生波斯國。其塊大小不定,黑色,似安息香。

頌曰︰今海南諸國及廣州或有之。木之根株皆如橄欖,葉青而密。歲久者,則有脂液流滴在地下,凝結成塊,或大或小,亦類安息香。采無時。

曰︰按︰徐表《南州記》云︰是波斯松脂也。狀如神

時珍曰︰按︰《一統志》云︰沒藥樹高碩如松,皮濃一、二寸。采時掘樹下為坎,用斧伐其皮之誤爾。所謂神香者,不知何物也?

【修治】

同乳香。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破血止痛,療金瘡杖瘡,諸惡瘡痔漏,猝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開破症瘕宿血,損傷瘀血,消腫痛(大明)。心膽虛,肝血不足(好古)。墮胎,及產後心腹血氣痛,並入丸散服(李 )。

【發明】

權曰︰凡金刃所傷,打損 跌、墜馬調服。推陳致新,能生好血。

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凡打撲 跌,皆傷經絡,氣血不行,瘀壅作腫痛也。

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每每相兼而用。

【附方】

舊三,新六。

歷節諸風,骨節疼痛,晝夜不止︰沒藥末半兩,虎脛骨(酥炙,為末)三兩。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圖經本草》)

筋骨損傷︰米粉四兩(炒黃),入沒藥、乳香末各半兩,酒調成膏,攤貼之。(《御藥院方》)

金刃所傷未透膜者︰乳香、沒藥各一錢,以童子小便半盞,酒半盞,溫化服之。為末亦可。(《奇效良方》)。

小兒盤腸氣痛︰沒藥、乳香等分。為末。以木香磨水煎沸,調一錢服,立效。(湯氏《嬰孩寶書》)。

婦人腹痛,內傷 刺︰沒藥末一錢,酒服便止。(《圖經本草》)

婦人血暈︰方同上。

產後惡血︰沒藥、血竭末各一錢,童子小便、溫酒各半盞,煎沸服,良久再服。惡血自下,更不生痛。(《婦人良方》)

女人異疾︰女人月事退出,皆作禽獸之形,欲來傷人。先將綿塞陰戶,乃頓服沒藥末一兩,白湯調下,即愈。(危氏方)

騏竭

[编辑]

(《唐本草》)

【釋名】

血竭。

時珍曰︰騏 亦馬名也。此物如乾血,故謂之血竭。曰騏 者,隱之也。舊與紫 同條,紫乃此樹

【集解】

恭曰︰騏 竭樹名渴留,紫 樹名渴廩,二物大同小異。

志曰︰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 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 從葉上出。騏 竭色黃而赤,從木中出,如松脂。

曰︰按︰《南越志》云︰騏 竭,是紫 樹之脂也。欲驗真偽,但嚼之不爛如蠟者為上。

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采無時。舊說與紫 大都相類,而別是一物,功力亦殊。 曰︰凡使勿用海母血,真相似,只是味鹹並腥氣。騏 竭味微鹹、甘,似梔子氣也。時珍曰︰騏 竭是樹脂,紫 是蟲造。按︰《一統志》云︰血竭樹略如沒藥樹,其肌赤色。采法亦於樹下掘坎,斧伐其樹,脂流於坎,旬日取之。多出大食諸國。今人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

獨孤滔《丹房鏡源》云︰此物出於西胡,稟熒惑之氣而結。以火燒之,有赤汁涌出,久而灰不變本色者,為真也。

【修治】

曰︰凡使先研作粉,篩過入丸、散中用。若同眾藥搗,則化作塵飛也。

【氣味】

甘、鹹,平,無毒。

【主治】

心腹猝痛,金瘡血出,破積血,止痛生肉,去五臟邪氣(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補虛,並宜酒服益陽精,消陰滯氣(《太(大明)。散滯血諸痛,婦人血

【發明】

時珍曰︰騏 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鹹而走血,蓋手、足厥陰藥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河間劉氏云︰血竭除血痛,為和血之聖藥,是矣。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於血分者也。

【附方】

舊二,新十。

白虎風痛走注,兩膝新久腳氣︰血竭、乳香等分,同研連面搗,丸梧桐子大。每溫酒服三十丸。忌生冷。(《奇效方》)。

慢驚螈 ︰定魄安魂,益氣。用血竭半兩,乳香二錢半,同搗成劑,火炙熔丸梧桐子大。

每服一丸,薄荷煎湯化下。夏月用人參湯。(《御藥院方》)。

鼻出衄血︰血竭、蒲黃等分為末,吹之。(《醫林集要》)。

血痔腸風︰血竭末,敷之。(《直指方》)。

金瘡出血︰騏 竭末,敷之立止。(《廣利方》)。

產後血沖,心胸滿喘,命在須臾︰用血竭、沒藥各一錢,研細,童便和酒調服。(《醫林集要》)。

產後血暈,不知人及狂語︰用騏 竭一兩,研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太平聖惠方》)。

收斂瘡口︰血竭末一字,麝香少許,大棗(燒灰)半錢,同研。津調塗之。(究原方)。

瘡不合︰血竭末敷之,以乾為度。(《濟急仙方》)。

嵌甲疼痛︰血竭末,敷之。(《醫林集要》)

腹中血塊︰血竭、沒藥各一兩,滑石(牡丹皮同煮過)一兩,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服之

質汗

[编辑]

(宋《開寶》)

【釋名】

時珍曰︰汗音寒,番語也

【集解】

藏器曰︰質汗出西番,煎檉乳、松淚、甘草、地黃並熱血成之。番人試藥,以小兒斷一足,以藥納口中,將足踏之,當時能走者良。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金瘡傷折,瘀血內損,補筋肉,消惡血,下血氣,婦人產後諸血結,腹痛內冷不下食。並以酒消服之,亦敷病處(藏器)。

【附方】

新一。

室女經閉,血結成塊,心腹攻痛。質汗、薑黃、川大黃(炒)各半兩,為末。每服一錢,溫水下。(《聖濟總錄》)

安息香

[编辑]

(《唐本草》)

【釋名】

時珍曰︰此香辟惡,安息諸邪,故名。或云︰安息,國名也。梵書謂之拙貝羅香。

【集解】

恭曰︰安息香出西戎。狀如松脂,黃黑色,為塊。新者亦柔軟。

曰︰生南海波斯國,樹中脂也。狀羊桃。秋月採之。

禹錫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安息香樹出波斯國,呼為辟邪樹。長二、三丈,皮色黃黑。葉有四角,經寒不凋。二月開花黃色,花心微碧。不結實。刻其樹皮,其膠如飴,名安息香,六、七月堅凝乃取之。燒之,通神明,辟眾惡。

時珍曰︰今安南、三佛齊諸地皆有之。《一統志》云︰樹如苦楝,大而且直。葉似羊桃而長。木心有脂作香。葉廷 《香錄》云︰此乃樹脂,形色類胡桃瓤。不宜於燒,而能發眾香,故人取以和香。今人和香有如餳者,謂之安息油。機曰︰或言燒之能集鼠者為真。

【氣味】

辛、苦,平,無毒。

【主治】

心腹惡氣,鬼疰(《唐本》)。邪氣魍魎,鬼胎血邪,辟蠱毒,霍亂風痛,男子遺精,暖腎氣,婦人血噤,並產後血暈(大明)。婦人夜夢鬼交,同臭黃合為丸,燒熏丹穴,永斷(李 )。燒之,去鬼來

【附方】

新四。猝然心痛或經年頻發︰安息香研末,沸湯服半錢。(危氏《得效方》)

小兒肚痛,曲腳而啼︰安息香丸︰用安息香(酒蒸成膏)。沉香、木香、茴香各三錢,香附子、縮砂仁、炙甘草各五錢,為末。以膏和,煉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紫蘇湯化下用精豬肉四兩切片,裹安息香二兩,以瓶盛灰,大火上著一銅版片隔之,安香於上燒之,以瓶口對痛處熏之

蘇合香

[编辑]

(《別錄》上品)

【釋名】

時珍曰︰按︰郭義恭《廣志》云︰此香出蘇合國,因以名之劍。

【集解】

《別錄》曰︰蘇合香出中台川谷。

恭曰︰今從西域及昆侖來,紫赤色,與紫真檀相似,堅實極芳香,惟重如石,燒之灰白者好。

頌曰︰今廣州雖有蘇合香,但類蘇木,無香氣。藥中只用如膏油者,極芬烈。陶隱居以為獅子矢者,亦是指此膏油者言之爾。《梁書》云︰中天竺國出蘇合香,是諸香汁煎成,非自然一物也。又云︰大秦國人采得蘇合香,先煎其汁以為香膏,乃賣其滓與諸國賈人。是以展轉來達中國者,不大香也。然則廣南貨者,其經煎煮之餘乎?今用如膏油者,乃合治成者爾。

無滓者為上。葉廷 《香譜》云︰蘇合香油出大食國。氣味皆類篤耨香。沈括《筆談》云︰今之蘇合香赤色如堅木,又有蘇合油如 膠,人多用之。而劉夢得《傳信方》言︰蘇合香多薄葉,子如金色,按之即少,放之即起說,亦是油也,不必致疑。

【正誤】

弘景曰︰蘇合香俗傳是獅子屎,外國說不爾。今皆從西域來,亦不復入藥,惟供合好香爾。

恭曰︰此是胡人誑言,陶不悟也。

藏器曰︰蘇合香色黃白,獅子屎色赤黑,二物相似而不同。獅子屎極臭。或云︰獅子屎是西國草木皮汁所為,胡人將來,欲貴重之,故飾其名爾。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辟惡,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痙,去三蟲,除邪,令人無夢魘。久服,通神明,輕身長年(《別錄》)。

【發明】

時珍曰︰蘇合香氣竄,能通諸竅臟腑,故其功能辟一切不正之氣。按︰沈括《筆談》云︰太尉王文正公氣羸多病。宋真宗面賜藥酒一瓶,令空腹飲之,可以和氣血,辟外邪。

公飲之,大覺安健。次日稱謝。上曰︰此蘇合香酒也。每酒一斗,入蘇合香丸一兩同煮。極能調和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宜飲一杯。自此臣庶之家皆仿為之,此方盛行於時。其方本出唐玄宗《開元廣濟方》,謂之白朮丸。後人亦編入《千金》、《外台》,治疾有殊效。

【附方】

新二。

蘇合香丸︰治傳尸骨蒸, 肺痿,疰忤鬼氣,猝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痢,瘀血月閉, 癖疔腫,小兒驚癇客忤,大人中風、中氣、狐狸等病。用蘇合油一兩,安息香末二兩,以無灰酒熬成膏,入蘇合油內。白朮、香附子、青木香、白檀香、沉香、丁香、麝香、蓽茇、訶梨勒(煨,去核為末,以香膏加煉蜜和成劑,蠟紙包收。每服旋丸梧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一丸。(《惠民和劑局方》)

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水

詹糖香

[编辑]

(《別錄》上品)

【釋名】

時珍曰︰詹言其粘,糖言其狀也。

【集解】

弘景曰︰出晉安、岑州。上真淳者難得,多以其皮及蠹蟲屎雜之,惟軟者為佳。

皆合香家要用,不正入藥。

恭曰︰詹糖樹似橘。煎枝葉為香,似沙糖而黑。出交廣以南,生晉安。近方多用之。

時珍曰︰其花亦香,如茉莉花香氣。

【氣味】

苦,微溫,無毒。

【主治】

風水毒腫,去惡氣伏尸(《別錄》)。治惡核惡瘡和胡桃、青皮搗,塗發令黑如漆(時珍)。

【附錄】

結殺 藏器曰︰結殺生西國,樹之花也,極香。同胡桃仁入去頭風白屑,生發。

篤耨香

[编辑]

(《綱目》)

【釋名】

【集解】

時珍曰︰篤耨香出真臘國,樹之脂也。樹如松形,其香老則溢出,色白而透明者名白篤耨,盛夏不融,香氣清遠。土人取後,夏月以火炙樹,令脂液再溢,至冬乃凝,復收之。其香夏融冬結,以瓠瓢盛,置陰涼處,乃得不融。雜以樹皮者則色黑,名黑篤耨,為下品。

【氣味】

【主治】

面黧 。同白附子、冬瓜子、白芨、石榴皮等分,為末,酒浸三日,洗面後敷之。久則面瑩如玉(時珍)。

【附錄】

膽八香 時珍曰︰膽八樹生交趾、南番諸國。樹如稚木犀。

葉鮮紅,色類霜楓。其實壓油和諸香 之,辟惡氣。

龍腦香

[编辑]

(《唐本草》)

【釋名】

片腦(《綱目》)、羯婆羅香(《衍義》)

,膏名婆律香。

時珍曰︰龍腦者,因其狀加貴重之稱也。

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為良,故俗呼為冰片腦,或云梅花腦。番中又有米腦、速腦、金腳腦、蒼龍腦等稱,皆因形色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清者名腦油,《金光明經》謂之羯

恭曰︰龍腦是樹根中乾脂。婆律香是根下清脂。舊出婆律國,因以為名也。

【集解】

恭曰︰龍腦香及膏香出婆律國。樹形似杉木。腦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氣,明淨者善。久經風日或如雀屎者不佳。或云︰子似豆蔻,皮有錯甲,即杉脂也。今江南有杉木,未經試。或方土無脂,猶甘蕉之無實也。

頌曰︰今惟南海番舶賈客貨之。南海山中亦有之。相傳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圍,如積年杉木狀,旁生枝,其葉正圓而背白,結實如豆蔻,皮有甲錯,香即木中脂也。

膏即根下清液,謂之婆律膏。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龍腦香樹名固不婆律,無花實。

其樹有其膏於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兩說大同小異。唐天寶中交趾貢龍腦,皆如蟬、蠶之形。

彼人云︰老樹根節方有之,然極難得。禁中呼為瑞龍腦,帶之衣衿,香聞十餘步外,後不復有此。今海南龍腦,多用火 成片,其中亦容雜偽。入藥惟貴生者,狀若梅花片,曰︰是西海波律國波律樹中脂也,狀如白膠香。其龍腦油本出佛誓國,從樹取之。

曰︰《西域記》云︰西方秣羅矩吒國,在南印度境。有羯布羅香樹,乾如松株而葉異亦異。濕時無香,木乾之後,循理析之,中有香,狀類雲母,色如冰雪,即龍腦香也。

曰︰龍腦香,南番諸國皆有之。葉廷損動者,則有香。若損動,則氣泄無腦矣。土人解作板,板縫有腦出,乃劈取之。大者成片如花瓣,清者名腦油。《江南異聞錄》云︰南唐保大中璃瓶中,少頃滴瀝成水,香氣馥烈,大補益元氣。按︰此漿與腦油稍異,蓋亦其類爾。《宋史》熙寧九年,英州雷震,一山梓樹盡枯,中皆化為龍腦。此也。

【修治】

恭曰︰龍腦香合糯米炭、相思子貯之,則不耗。

時珍曰︰或言以雞毛、相思子,同入小瓷罐密收之佳。《相感志》言以杉木炭養之更良,不耗。今人多以樟腦升打亂之,不可不辨也。相思子見本條。

【氣味】

辛、苦,微寒,無毒。 曰︰苦、辛,溫,無毒。

元素曰︰熱。陽中之陽。

【主治】

婦人難產,研末少許,新汲水服,立下(《別錄》)。

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唐本》)。內外障眼,鎮心秘精,治三蟲五痔(李 )。散心盛有熱(好古)。入骨,治骨痛(李杲)。治大腸脫(元素)。療喉痺腦痛,鼻息

蒼龍腦

【主治】

風瘡 ,入膏煎良。不可點眼,傷人(李 )。

婆律香膏

【主治】

耳聾,摩一切風(蘇恭)。

【發明】

宗奭曰︰此物大通利關隔熱塞,大人、小兒風涎閉塞,及暴得驚熱,甚為濟用。

然非常服之藥,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於茶亦相宜,多則掩茶氣。味甚清香,為百藥之先,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

震亨曰︰龍腦屬火。世知其寒而通利,然未達其熱而輕浮飛越,喜其香而貴細,動輒與麝同用為桂附之助。然人之陽易動,陰易虧,不可不思。

杲曰︰龍腦入骨,風病在骨髓者宜用之。若風在血脈肌肉,輒用腦、麝,反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也。

王綸曰︰龍腦大辛善走,故能散熱,通利結氣。目痛、喉痺、下疳諸方多用之者,取其辛散也。人欲死者吞之,為氣散盡也。世人誤以為寒,不知其辛散之性似乎涼爾。諸香皆屬陽,豈有香之至者而性反寒乎?

時珍曰︰古方眼科、小兒科皆言龍腦辛涼,能入心經,故治目病、驚風方多用之。痘瘡心熱血瘀倒 者,用引豬血直入心竅,使毒气宣散於外,則血活痘發。其說皆似是而實未當也。

目病、驚病、痘病,皆火病也。火郁則發之,從治之法,辛主發散故爾。其氣先入肺,傳於心脾,能走能散,使壅塞通利,則經絡條達,而驚熱自平,瘡毒能出。用豬心血能引龍腦入心經,非龍腦能入心也。沈存中《良方》云︰痘瘡稠密,盛則變黑者。用生 豬血一橡斗,龍腦半分,溫酒和服。潘氏云︰一女病發熱,腹痛,手足厥逆,漸加昏悶,形症極惡,疑是痘候。時則橫夭矣。又宋。文天祥、賈似道皆服腦子求死不得,惟廖瑩中以熱酒服數握,九竅流血而死。此非腦子有毒,乃熱酒引其辛香,散溢經絡,氣血沸亂而然爾。

【附方】

舊二,新十二。

目生膚翳︰龍腦末一兩,日點三、五度。(《聖濟總錄》)

目赤目膜︰龍腦、雄雀屎各八分。為末,以人乳汁一合調成膏。日日點之,無有不驗。(《聖惠方》)

頭目風熱上攻︰用龍腦末半兩,南硼砂末一兩,頻頭腦疼痛︰片腦一錢,紙卷作捻,風熱喉痺︰燈心一錢,黃柏五分(並燒存性),白礬七分( 過),冰片腦三分,為末。

每以一、二分吹患處。此陸一峰家傳絕妙方也。(《瀕湖集簡方》)

鼻中息肉垂下者︰用片腦點之,自入。(《集簡方》)

傷寒舌出過寸者︰梅花片腦半分。為末。摻之,隨手即愈。(洪邁《夷堅志》)

中風牙噤︰無門下藥者,開關散揩之。五月五日午時,用龍腦、天南星等分,為末。每以一字揩齒二、三十遍,其牙齒疼痛︰梅花腦、朱砂末各少許。揩之立止。(《集簡方》)

痘瘡狂躁,心煩氣喘,妄語或見鬼神,瘡色赤未透者︰《經驗後方》︰用龍腦一錢細研,旋以豬心血丸芡子大。每服第二番血清半杯,酒半杯,和勻,入龍腦一分,溫服。良久利下瘀血一、二行,瘡即紅活。

此治痘瘡黑 候惡,醫所不治者,百發百中。

內外痔瘡︰片腦一、二分,蔥汁化,搽之。(《簡便方》)

酒 鼻赤︰腦子、真酥,頻搽。(《普濟方》)

夢漏口瘡︰經絡中火邪,夢漏恍惚,口瘡咽燥。龍腦三錢,黃柏三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

【氣味】

辛,溫。氣似龍腦。

【主治】

下惡氣,消食,散脹滿,香人口(蘇恭)。

【附錄】

元慈勒 藏器曰︰出波斯國。狀似龍腦香,乃樹中脂也。味甘,平,無毒。主心病流血,合金瘡,去腹內惡血,血痢下血,婦人帶下,明目,去翳障、風淚、弩肉。

樟腦

[编辑]

(《綱目》)

【釋名】

韶腦。

【集解】

時珍曰︰樟腦出韶州、漳州。狀似龍腦,白色如雪,樟樹脂膏也。胡演升《煉方》云︰煎樟腦法︰用樟木新者切片,以井水浸三日三夜,入鍋煎之,柳木頻攪。待汁減半,柳上有白霜,即濾去滓,傾汁入瓦盆內。經宿,自然結成塊也。他處雖有樟木,不解取腦。

又煉樟腦法︰用銅盆,以陳壁土為粉糝之,卻糝樟腦一重,又糝壁土,如此四、五重。以薄荷安土上,再用一盆覆之,黃泥封固,於火上款款炙之。須以意度之,不可太過、不及。勿令走氣。候冷取出,則腦皆升於上盆,如此升兩、三次,可充片腦也。

【修治】

時珍曰︰凡用,每一兩以二碗合住,濕紙糊口,文武火 之。半時許取出,冷定用。又法︰每一兩,用黃連、薄荷六錢,白芷、細辛四錢,荊芥、密蒙花二錢,當歸、槐花一錢。以新土碗鋪杉木片於底,安藥在上,入水半盞,洒腦於上,再以一碗合住,糊口,安火煨之。待水乾取開,其腦自升於上。以翎掃下,形似松脂,可入風熱眼藥。人亦多以亂片腦,不可不辨。

【氣味】

辛,熱,無毒。

【主治】

通關竅,利滯氣,治中惡邪氣,霍亂心腹痛,寒濕腳氣,疥癬風瘙,齲齒,殺蟲辟蠹。著鞋中,去腳氣(時珍)。

【發明】

時珍曰︰樟腦純陽,與焰硝同性,水中生火,其焰益熾。

今丹爐及煙火家多用之。辛熱香竄,稟龍火之氣,去濕殺蟲,此其所長。故燒煙熏衣筐席簟,能辟壁虱、蟲蛀。

間,用帛繃定,月餘甚妙。王璽《醫林集要》方︰治腳氣腫痛。用樟腦二兩,烏頭三兩,為末,醋糊丸彈子大。每置一丸於足心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圍覆,汗出如涎為效。

【附方】

新三。

小兒禿瘡︰韶腦一錢,花椒二錢,芝麻二兩,為末。以退豬湯洗後,搽牙齒蟲痛︰《普濟方》︰用韶腦、朱砂等分,擦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用樟腦、黃丹、肥皂(去皮核)等分,研勻蜜丸。塞孔中

阿魏

[编辑]

(《唐本草》)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

阿虞(《綱目》)、熏渠(《唐本》)、時珍曰︰夷人自稱曰阿,此物極臭,阿之所畏也。

波斯國呼為阿虞,天竺國呼為形虞,《涅 經》謂之央匱。蒙古人謂之哈昔泥,元時食用以

【集解】

恭曰︰阿魏生西番及昆侖。苗葉根莖酷似白芷,搗根汁,日、煎作餅者為上。

截根穿曝乾者為次。體性極臭而能止臭,亦為奇物也。又婆羅門云︰熏渠即是阿魏,取根汁曝之如膠,或截根晒乾,並極臭。西國持咒人禁食之。常食用之,雲去臭氣。戎人重此,猶俗中貴胡椒,巴人重負 也。

曰︰按︰《廣志》云︰生昆侖國。是木津液,如桃膠狀。其色黑者不堪,其狀黃散者為上。雲南長河中亦有,與舶上來者滋味相似一般,只無黃色。

頌曰︰今惟廣州有之,云是木膏液滴釀結成,與蘇恭所說不同。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魏木,生波斯國及伽 那國(即北天竺也)。木長八、九尺,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無花實。斷其枝,汁出如飴,久乃堅凝,名阿魏。摩伽陀僧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釀而成。其說與廣州所生者相近。同而差淡薄,但無汁膏爾。

是也。木者出南番,取雲出火州及沙鹿、海牙國者,草高尺許,根株獨立,枝葉如蓋,臭氣逼人,生取其汁名阿魏。出三佛齊及暹邏國者,樹不甚高,土人納竹筒於樹內,脂滿其中,冬月破筒取之。

或云其脂最毒,人不敢近。每采時,以羊系於樹下,自遠射之。脂之毒著羊,羊斃即為阿魏。

觀此,則其有二種明矣。蓋其樹低小如枸杞、牡荊之類,西南風土不同,故或如草如木也。

系羊射脂之說,俗亦相傳,但無實據。諺云︰黃芩無假,阿魏無真。以其多偽也。劉純詩云︰阿魏無真卻有真,臭而止臭乃為珍。

以半銖安熟銅器中一宿,至明沾阿魏處白如銀,永無赤色;第一夜,至明如鮮血色;第三將一銖安於柚樹上,樹立幹,便是器上 ,過入藥。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症積,下惡氣,除邪鬼蠱毒(《唐本》)。治風邪鬼疰,心腹中冷(李 )。傳尸冷氣,辟明)。解自死牛、羊、馬肉諸毒

【發明】

炳曰︰阿魏下細蟲,極效。

時珍曰︰阿魏消肉積,殺小蟲,故能解毒辟邪,治瘧、痢、疳、勞、尸注、冷痛諸症。

按︰王 《百一選方》云︰夔州譚逵病瘧半年。故人竇藏叟授方︰用真阿魏、好丹砂各一兩,研勻,米糊和,丸皂子大。每空心人參湯化服一丸,即愈。世人治瘧,惟用常山、砒霜毒黃連、木香湯下,瘧、痢亦多起於積滯故爾。

【附方】

新十。

辟鬼除邪︰阿魏棗許為末,以牛乳或肉汁煎五、六沸服之。至暮,以乳服安息香棗許。

久者不過十日。忌一切菜。孫侍郎用之有效。(唐崔行功《纂要》)

惡疰腹痛不可忍者︰阿魏末,熱酒服一、二錢,立止。(《永類鈐方》)

尸疰中惡︰近死尸,惡氣入腹,終身不愈。

用阿魏三兩。每用二錢,拌面裹作餛飩十餘枚,煮熟食之,日三。服至三、七日,永除。

忌疝疼痛︰敗精惡血,結在陰囊所致。用阿魏二兩(醋和蕎麥麵作餅裹之煨熟),大檳榔二枚鑽孔,溶乳香填滿,亦以蕎面裹之煨熟,入 砂末一錢,赤芍藥末一兩,糊丸梧桐子大。每食前,酒下三十丸。(危氏《得效方》)。

小兒盤腸內吊,腹痛不止︰用阿魏為末,大蒜半瓣炮熟研爛和丸麻子大。每艾湯服五丸。(《總微論》)。

脾積結塊︰雞子五個,阿魏五分,黃蠟一兩,同煎化,分作十服。每空心細嚼,溫水送下。諸物不忌,腹痛無妨。十日後大便下血,乃積化也。(《保壽堂經驗方》)。

痞塊有積︰阿魏五錢,五靈脂(炒煙盡)五錢,為末,以黃雄狗膽汁和,丸黍米大。空心唾津送下三十丸。忌羊肉、醋、面。(《扶壽精方》)。

胭脂各一豆大,研勻,以蒜膏和,覆虎口上,男左女右。(《聖濟總錄》)

臭黃等分,為末,糊丸綠豆大。每棉裹一丸,隨左右插入耳中,立效。(《聖惠方》)

蘆薈

[编辑]

(宋《開寶》)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

奴會(《開寶》)、訥會(《拾遺》)、時珍曰︰名義未詳。

藏器曰︰俗呼為象膽,以其味苦如膽也。

【集解】

曰︰蘆薈生頌曰︰今惟廣州有來者。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淚而成。采之不拘時月。

時珍曰︰蘆薈原在草部。《藥譜》及《圖經》所狀,皆言是木脂。而《一統志》云︰爪哇、三佛齊諸國所出者,乃草屬,狀如鱟尾,采之以玉器搗成膏。與前說不同,何哉?豈亦木質草形乎?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病瘡,解巴豆毒(《開寶》)。主小兒諸疳熱(李權)。研末,敷 齒

【發明】

時珍曰︰蘆薈,乃厥陰經藥也,其功專於殺蟲清熱。以上諸病,皆熱與蟲所生故也。

浸炙

【附方】

新一。

小兒脾疳︰蘆薈、使君子等分,為末。每米飲服一、二錢。(《衛生易簡方》)

胡桐淚

[编辑]

(《唐本草》)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

胡桐鹼(《綱目》)、胡桐律。

曰︰胡桐淚,是胡桐樹脂也,故名淚。作律字者非也,律、淚聲訛爾。

時珍曰︰《西域傳》云︰車師國多胡桐。顏師古注云︰胡桐似桐,不似桑,故名胡桐。

蟲食其樹而汁出下流者,俗名胡桐淚,言似眼淚也。其入土石成塊如鹵鹼者,為胡桐鹼(音減)。或云︰律當作瀝,非訛也,猶松脂名瀝青之義。亦通。

【集解】

恭曰︰胡桐淚,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形似黃礬而堅實。有夾爛木者,云是胡桐樹脂淪入土石鹼鹵地者。其樹高碩,皮葉似白楊、青桐、桑輩,故名胡桐木,堪器用。

保升曰︰涼州以西有之。初生似柳,大則似桑、桐。其津下入地,與土石相染,狀如薑極鹹苦,得水便消,若礬石、硝石之類。冬月採之。大明曰︰此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藥;惟用石律,石上采之,形如小石片子,黃土色者為上。頌曰︰今西番亦有商人貨之。時珍曰︰木淚乃樹脂流出者,其狀如膏油。石淚乃脂入土石間者,其狀成塊,以其得鹵藥為勝。

【氣味】

鹹、苦,大寒,無毒。

恭曰︰伏砒石。可為金銀焊藥。

【主治】

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三、二兩灌之,立瘥(《唐本》)。主風蟲牙齒痛,殺火毒、面毒(大明)。風疳 齒,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

多服令人吐(

【發明】

頌曰︰古方稀用。今治口齒家多用,為最要之物。

時珍曰︰石淚入地受鹵氣,故其性寒能除熱,其味鹹能入骨軟堅。

【附方】

新六。

濕熱牙疼,喜吸風︰胡桐淚,入麝香摻之。

牙疼出血︰胡桐淚半兩,研末。夜夜貼之。或入麝香少許走馬牙疳︰胡桐鹼、黃丹等分為末,摻之。(《醫林集要》)

牙疳宣露,膿血臭氣者︰胡桐淚一兩,枸杞根一升。每用五錢,煎水熱漱。又方︰胡桐淚、葶藶等分。研摻。(《聖惠方》)

牙齒蠹黑︰乃腎虛也。胡桐淚一兩,丹砂半兩,麝香一分,為末,摻之。(《聖濟總錄》)

返魂香

[编辑]

(《海藥》)

【集解】

曰︰按︰《內傳》云︰西海聚窟州有返魂樹,狀如楓、柏,花、葉香聞百里。采其根於釜中水煮取汁,煉之如漆,乃香成也。其名有六︰曰返魂、驚精、回生、振靈、馬精、卻死。凡有疫死者,燒豆許熏之再活,故曰返魂。時珍曰︰張華《博物志》云︰武帝時,西域月氏國,度弱水貢此香三枚,大如燕卵,黑如桑椹。值長安大疫,西使請燒一枚辟之,宮中病者聞之即起,香聞百里,數日不歇。疫死未三日者,熏之皆活,乃返生神藥也。此說雖涉詭怪,然理外之事,容或有之,未可便指為謬也。

【附錄】

兜木香 藏器曰︰《漢武故事》云︰西王母降,燒兜木香末,乃兜渠國所進,如大豆。塗宮門,香聞百里。關中大疫,死者相枕,聞此香,疫皆止,死者皆起。此乃靈香,非常物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