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0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一卷 |
第一百一卷目錄
佛經部彙考七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菩薩對法藏大乘釋經論 大乘集義論 聲聞對
法藏 有譯有本聖賢傳記〉
神異典第一百一卷
佛經部彙考七
[编辑]《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编辑]《菩薩對法藏大乘釋經論》
[编辑]《大智度論》一百卷。
右龍樹菩薩造。釋《大般若經》。富詞妙辯,理精事廣,西域學者,無不欽崇。什法師云:「余若廣譯,千卷有餘,為秦人識劣,十分存一,蓋從略也。」 故至三十八卷,纔譯初品云。
《十地論》十二卷。
右天親菩薩造。釋《華嚴經》中《十地》品。
《大乘寶積經論》四卷。
右解釋《寶積》第四十三會。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六卷。
右解《寶積經》中第四十一會。「第五卷解十二支因緣義」 甚詳。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優波提舍》一卷。
右天親菩薩解釋《大集經》四十七會寶髻菩薩品優波提舍。此名論。
《佛地經論》七卷。
右親光菩提造。經說五法為佛地:一清淨法界,二大圓鏡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經》詮此理,論詳解釋。
《金剛般若經論》三卷。
右無著菩薩造論釋經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
右無著菩薩造頌釋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三卷。
右天親菩薩造論解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右功德施菩薩造論釋經。
《能斷金剛般若經論》三卷。
右無著菩薩造《頌》釋經,世親菩薩釋義。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論》二卷。
右天親菩薩造論解經
《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一卷。
右天親菩薩造論。略釋《法華經》義。
《法華經論》二卷。
右天親菩薩造論釋經
《遺教經論》一卷。
右天親菩薩造論釋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三卷。
右天親菩薩造論釋經
《三具足經論》一卷。
右天親造論。三具足者。一施二戒三聞具攝眾行。解釋三法門事甚詳。而經本未譯。
《轉法輪經優波提舍》一卷。
右天親說。佛成道已。為五比丘等及諸天人初轉法輪。優波提舍,此云「義門。」
《涅槃經論》一卷。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右皆天親造論。略釋《涅槃》義。
《無量壽經論》一卷。
右天親作偈。復作論釋。偈說極樂國功德莊嚴種種勝妙勸求往生。詞簡義廣。理事圓具。
《大乘集義論》
[编辑]《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右無著菩薩咨問彌勒《大乘經》義,還閻浮提,以己所聞為餘人說,多不生信。無著即自發願,請彌勒夜降閻浮,放大光明,廣集有緣,誦出《十七地經》,隨所誦出,隨解其義,經四月夜方竟。雖同在一堂聽法,惟無著得近彌勒,餘但遙聞此論。奘法師譯梵語瑜伽,此云「相應」 ,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相應境,謂一切所緣境,此境與心相應故名相應。行謂一切行,此行與理相應故名行相應。果謂三聖果,此果位中諸功德法,更相符順故名果相應。師,謂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教人,故名瑜伽師。地謂十七地境界,謂五識相應地、意識相應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
《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右無著菩薩造。宣說「《瑜伽師地論》中《要義》,顯揚聖教,文約義周,使人易曉」 ,區別義類,為十一品,錯綜該羅,法義深廣。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右最勝子等諸菩薩造。略釋《瑜伽師地法》義。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右無著等造頌十一品。釋諸《法要》。
《王法正理論》一卷。
右彌勒菩薩造說出受。王問佛言:「有訶諫我不真實過失,心不悔惱,有讚我不真實功德,心亦不喜,唯佛能知諸王過失,功德真實,願為我說。」 佛言:王有九種過失:一不自在,二性暴惡、三猛憤發、四恩惠薄、五受袤佞、六所作不思、七不顧善法、八不知差別、九縱任放逸。無此過失,為九功德。又有五種衰損門、五方便門。又有五可愛樂法王。能遠離過失。修習功德。當獲一切利益安樂。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
右無著菩薩造。解釋《五蘊》《十八界》《六度》《四攝》《四無量行》《四諦》《三十七菩提分》等法義,令後學披覽略文,知深廣妙義。
《大乘雜集阿毘達磨論》十六卷。
右安慧菩薩翻釋上《集論》。
《中論》四卷。
右龍樹菩薩造。佛入滅已,論宗紛諍,大士依《大般若義》,造論以折中。此論無言不窮,無法不盡,會通真俗、有無、斷常之邊見,故名曰《中論》,亦名《中觀》。以觀辯于心,論定于口耳。叡法師序云:「《百論》治外以閑邪,《中論》祛內以流滯。大智釋論之淵博,十二門觀之精詣,尋斯四者,真若日月,無不朗然鑒徹矣。」 予翫之味之,不能釋手云。
《般若燈論》十五卷。
右龍樹菩薩本。分別明菩薩釋。顯深妙法明佛道因。破迷滅闇息諸惡見。分別照明。列為二十七品。與《中論》本同譯異。
《十二門論》一卷。
右龍樹造。《叡法師序》云:「十二門者,總眾枝之大數;門者,開通無滯之稱。窮理盡性,實相之折中,道場之要軌也。」
《十八空論》一卷。
右「十八空」 者,一內空,二外空,三內外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真實空,七有為空,八無為空,九畢竟空,十無前後空,十一不捨離空,十二佛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無法空,十六有法空,十七無法有法空,十八不可得空。
《百論》二卷。
右提婆菩薩造,天親釋。肇法師序云:「此論以百為名,理致淵元,統群籍之要;文義婉約,窮製作之美。什法師常所詠味,以為心要。」
《廣百論》一卷。
右聖天菩薩造。釋《百論法義》。
《廣百論》十卷。
右聖天菩薩造論。護法菩薩釋。論破一切執有滯空之見。妙開中道。使學者了悟真空故。唐元奘三藏于西域法師隨聽隨譯成此十卷。
《菩住婆娑論》十六卷。
右龍樹造《大不思議論》十萬頌。釋《華嚴經》備傳西域。此論十六卷。即是彼論釋十地中初之二也。
《菩提資糧論》六卷。
右龍樹菩薩造。說諸菩薩求無上菩提,皆以般若波羅蜜多為母,諸佛皆由此出生,故《六度》萬行,三十二相出生之業,及種種菩薩之行,微妙法門,詞約義廣,理圓事備,求一切智者之妙門大路。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
右無著菩薩造。解釋大乘菩薩從初發心至成一切智,修習證入種種功德法門。天竺三藏云:「西域大小乘學,皆以此論為本,于此不通,未可弘法。」 論初說造此論者以五義譬:一、如金成器,令信向轉彼心故;二、如華敷,開示彼故;三、如食美膳,得法味故;四、如解文字,為令修習,更不思故;五、如開寶篋,實證得故。
《大乘莊嚴經論》十五卷。
右馬鳴菩薩造。說菩薩修習《大乘功德》種種法門。
《順中論》二卷。
右龍樹造。無著菩薩釋破空有二邊之執,是《般若波羅蜜多》初品空義。
《攝大乘論》三卷。
右無著菩薩造。《真諦三藏》第一譯。收攝「《一切大乘聖教法門要義》,總集于此」 而辨明之。
《攝大乘論》三卷。
《攝大乘論》二卷
右與前論本同譯別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右論本二卷。無著造《釋論》十二卷。世親菩薩造。解兄論本義。
《攝大乘論釋》十卷。
右晉西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攝大乘論釋》十卷。
右唐元奘譯第三出已上三論釋本同譯別。
《攝大乘論釋》十卷。
右無性菩薩釋。唐元奘譯。與前三論本同譯別。
《佛性論》四卷。
右天親菩薩造。解釋《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論》十品說自性十相為顯二義。一顯本有不可思議境界。二顯依道理修修行可得。三顯已能令無量功德圓滿究竟。故造斯論。
《決定藏論》三卷。
右《顯了大乘全量八識心境分量善惡因果。論》述此理,決定無移。
《辯中邊頌論》一卷。
右彌勒說執空執有為二邊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惟有空等頌辯中邊二義故。
《中邊分別論》二卷。
《辯中邊論》三卷。
右世親菩薩造。釋彌勒《中邊論》頌。此論說七義:一相,二障,三、真實,四、修諸對治,五、即此修分位,六、得果,七無上乘。
《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
右不顯造者。顯示第一義諦佛性體相德用等。
《大乘成業論》一卷。
《業成就論》一卷。
右本同譯別。天親菩薩造業。謂身口意三業。以一切造善造惡。生聖處墮惡道。皆不離三業而得成就。
《因明正理論》本一卷。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
右陳那菩薩造。本同譯別。詳略有異。唐譯後序云。「此論抗辯標宗摧衺顯正。因談照實明障顯理。入言趣本,正以離衺。西方時彥鑚仰彌深。」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
右大龍菩薩造。《釋因明論》。
《唯識論》一卷。
右天親菩薩造《本論序》云:「此是諸佛甚深境界,非是凡夫、二乘所知。此論本末明三種空:一者、人無我空,二者、因緣法體空,三者、真歸佛性空。我空者,凡夫妄想于五陰因緣法中,見我為有,實不可得,猶如兔角,五陰無常,我亦無常,如是知者,名人無我空。因緣法空者,如薪火相待無實,離薪無火,離火無薪,見火說」 假名薪,見薪說假名火。能成所成,相待不離,能所亦實無,是名因緣法體空。真如法空者,佛性名第一義空,無世間色相有為法故,非是同于無性法故,以具真如法體,故名不空空,是名真如法空。實無前境界,但眾生妄見,有外境界,故名唯識,又名《破色心論》,但破虛妄煩惱結使心,不破佛性清淨心也。
《唯識二十論》一卷。
《唯識三十論》一卷。
《大乘唯識論》一卷。
右天親菩薩造
《轉識論》一卷。
《顯識論》一卷。
右已上並說《三界唯識》法義。
《成唯識寶生論》五卷。
右天親造三十本頌說唯識義。護法菩薩造論五卷。解釋成前三十頌義。亦名《二十唯識論釋》。
《成唯識論》十卷。
右護法安慧菩薩等十師造此論,能成就天親三十頌論,令義理圓成,故名《成唯識論》。盡邃理之微,闡法王之奧,為令學者破空有迷謬執,生正解,斷重障,證真解脫故。
《大丈夫論》二卷。
右提婆菩薩造。論云:「能成種智果,施因為最大。一切眾事具,無不由施成。施是生大道,出世之胞胎,救一危難人,餘勝一切施。一切善法行,悲心施為首。」 二十九品,廣說施法。
《入大乘論》二卷。
右堅意!菩薩造,欲為眾生遮苦因故,為救偏執衺見,顛倒思維,不解實義,不順佛智、謗正法得大罪報者。如是得生、聞、修、思,乃至具足一切智故。
《大乘掌珍論》二卷。
右清辯菩薩造。序云:「為悲憫世間種種邪見,生死籠樊,無量憂苦,故欲令學人易證真空,速入法性。」
故略製此,如《掌珍論》。
《大乘五蘊論》一卷世親菩薩造。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安慧菩薩造。
右說「色蘊」 十五種,受蘊八種,想蘊亦八種,行蘊有七十三法,識蘊亦八種,造善造惡,生樂趣苦趣,有無量功能積聚,故名蘊。
《寶行王正論》一卷。
右說「一切國王御國治民。善惡功罪。違理順理苦樂因果。修集相好敬愛正法」 等種種法門。
《大乘起信論》一卷。
右梁真諦第一譯。馬鳴菩薩。撮略百本《大乘經》宗旨。造此論。為欲令眾生除疑捨衺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大乘起信論》二卷。
右唐實叉難陀譯。與前真諦所譯本同譯別文或有異。序述其詳云。「大乘明鏡莫過于此。」
《發菩提心經論》二卷。
右說《發菩提心因緣功德》。天親造論廣明經義。
《三無性論》二卷。
右《三無性》者,一分別相無自性,二依他生無自性,三真實勝義無自性。
《方便心論》一卷。
右如鍊金,須藉爐火,人工為其方便,乃可成金。菩薩修行,須明達佛理,以為方便,乃得成道。
《如實論》一卷。
右如無乖異。實非妄倒義理真實。
《無相思塵論》一卷。
右陳那菩薩造。意識細境非緣外境。故名「無相。」 識心分別至鄰虛位極微細。故名「思塵。」
《觀所緣緣論》一卷。
右陳那菩薩造。心為能觀,緣境為所觀,心境非一,故言「所緣緣。」 如眼觀色境,色是所緣,眼識為能緣等。
《觀所緣論釋》一卷。
右護法菩薩造。解釋前論。
《迴諍論》一卷。
右佛入滅後。異見遍執。遂多諍論。龍樹造論。迴邪歸正。一切論義皆能解釋。
《緣生論》一卷。
右解在緣生經
《十二因緣論》一卷。
右解十二支法義
《壹輸盧迦論》一卷。
右龍樹造。說:「一切法自體性空,故無有常;一切佛、緣覺、聲聞于空法中而得出離,非于諸行斷常法中而得解脫。」
《取因假設論》一卷。
右陳那菩薩造。取者執也。因者對果。假者虛妄。設者施設。佛化眾生不壞世間,依假施設事而宣法要,使之開悟永斷煩惱。
《觀總相論頌》一卷。
右陳那菩薩造。諸法有總相、別相差別。
《止觀門論頌》一卷。
右世親菩薩造七十頌。論修習定慧。是入聖妙門。
《手杖論》一卷。
右論言世間一類有情為無慧解便生衺執,由此沈淪。為憐憫此等愚蒙,作《手杖論》。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
右無著本天親釋。為欲利益一切有情,令習世出世定,速離煩惱得解脫故,說此修習靜定法門。佛言「先當依定能盡有漏求出生死海者,離于正定無別方便。」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
右說「眾生界不異法身」 ,法身不異眾生界,平等解脫,一味無別。如日輪為雲所覆,而性常清淨。
《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
右天親造。《一切法》略有五種:一、《心法》略有八種,二、心所有法略有六種,遍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煩惱有六,隨煩惱有二十,不定有四,三,《色法》略有十一種,四、心不相應法略有二十四種,無為法略有二種。
《百字論》一卷。
右提婆造。破「我見」 等一切諸法《各有自相義》。
《解捲論》一卷。
右論云:「三界惟以言名為體,由強分別非實有法,為生不顛倒智」 故造此論。
《掌中論》一卷。
右陳那菩薩造。說三界但有假名,實無外境,由妄執故,謂繩為蛇。善觀察時,繩亦無實體,妄識分別,知相假借,無實可得,知一切法但是假名。
提婆菩薩《破外道小乘四宗論》一卷右破外道論師「一切法一、異、俱、不俱」 四宗義。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破外道小乘涅槃論》一卷。
右解釋佛說《涅槃因果正義》,破二十種諸外道衺見異論。
《大乘緣生論》一卷。
右詳解《十二緣生法門》。
《金剛瑜伽中發菩提心論》一卷。
右大廣智說修瑜伽:「人身雖人身,心同佛心,以祕密加持,頓同諸佛。《華嚴經》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知一切眾生究竟成佛』。」 又云:「信解清淨心,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來,則超凡夫位,入佛所行處,生在如來家。令修行者,觀照本心」 ,湛然清淨,猶滿月遍虛空,皎潔分明,合普賢之心,速具一切智。
《金剛針論》一卷。
右法稱菩薩造《破圍陀論》。妄執稱婆羅門種性行業最高等。
《聲聞對法藏》
[编辑]《阿毗曇八犍度論》三十卷。
右迦旃延子造,竺佛念等譯。阿毗曇者,此云無比。法犍度者,此云聚,即法聚也。解釋種種法義,謂初說世間第一法、頂法、暖法,次十二緣、九十八使、結繫、四果、見諦、三界所斷煩惱、四諦、七覺意、八智等法。此論三十卷分為八犍度八部,法類不同故:一雜、二結使、三智、四行、五、四大、六二十二根、七定、八見。八犍度中復列四十四品:一雜雜明諸事故;二結使明諸根隨煩惱;三釋智慧差別;四辯善惡衺正諸行;五明淨根智證見聖諦理;六辯利鈍根乘行業差別;七明四禪八定差別;八明意止欲想時節見解各不同故。此論中性相理事法數無邊,故名法聚,亦是藏之別名,故《新論》作「八蘊。」
《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右奘法師譯,與《阿毘曇論》本同譯別譯,文順暢,即是說一切有部對法藏之根本。佛圓𡧯後三十年中,論師迦多衍尼子之所造也。後代傳人本有廣略。此《發智論》文義具足,傳習之者號為「身論」 ,以餘論各辯一支有異于身故。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
右大目揵連造《集眾法寶聚普施群生論》首偈曰:「阿毘達磨如大海,大山大地大虛空,具攝無邊聖法財,今我正勤略顯示。」 其總頌曰:「覺支淨果行,聖種正勝足,念諦靜慮、無量、無色定,覺支離根處蘊界緣起。」
法,蘊足論者,蓋阿毘達磨之權輿,一切有部之洪源也。大目犍連所製,鏡六通之妙慧,晰三達之智明,枹金鼓于大千,聲玉螺于百億,摘藏海之奇琬,鳩教山之勝珍,使天鏡常懸,法幢永樹,眾邪息藩籬之望,諸子騁遊戲之歡也。佛涅槃後百有餘年,疊啟五分之殊,解開二九之異,雖各擅連城之貴,俱稱照乘之珍。唯一切有部卓乎迥秀。若妙高之處宏海,猶朗月之冠眾星者,豈不以本弘基永者歟。至如《八種揵度》騖微于發智之場;《五百應真》馳譽于廣說之苑。斯皆挹此涓波分茲片玉,遂得駕群部而高蹈接天衢而布武。是知登崑閬者必若塿于眾山;游溟渤者亦坳塘于群澍矣。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右,佛令舍利弗代我為眾宣說法要,自一法二法以至十法。一法者,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一切有情皆依行住。二法品,謂名色等,總二十七門。「三法有十,謂善不善根各三,善不善尋各三,惡行妙行各三,三界欲恚害三界出離。」 四法有十,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四靜處、四聖諦、四想、四無量、四無色、四聖眾、四沙門果,次五法,次六法,以至十法。佛歎:「善哉!善哉!汝能結集如來所說《增一》法門。」 復告苾芻眾:「汝等皆應受持讀誦,能引大善大義大法,清白梵行,菩提涅槃。」
集謂聚積,異謂差別,法門名相各別異故。足謂周足。舍利子智慧第一,于佛所說法,《十二分教》中增一名數,勒為一聚,廣大周足故。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右提婆說磨阿羅漢造。《論初頌》曰:「阿毘達磨正法燈,心中淨眼智根本;三界照明慧眼道,一切法燈佛語海;能發勝慧破諸疑,是諸聖賢法衢路;了此勝法至聰明,悟斯聖教真佛子。」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右尊者世友造。說十大地法、十六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五惱、五法數、性相、事理,各各體性差別。如地、水、火、風四大,欲、色、無色十八界等各不同,故名界;多界共聚集,故名身;攝義周圓滿足,故名足;總通大小乘三界九地五位修斷行門故。
基法師序云:「《界身足論》者,說一切有部發智六足之一足也。先是婆沙八蘊,闕五蘊之幽趣,發智六足,無五足之元文。元本頌有六千,後譯刪略為九百頌或五百頌。奘法師翻八百三十頌,文遺廣略,義離增減,神功妙思,繄可殫言。」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
右尊者世友造,唐奘法師譯。《一切法》眾多流類不同,此論各隨品類,條貫義理,收攝一切法,周圓滿足不亂故。總有五法: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法,四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第一《辯五事品》,第二《辯諸智品》,三辯諸處,四《辯七》事,五、《辯九十八隨眠》,六辯攝等法,七《答千問》,八《次擇品》。如是諸品中收一切法義,無不圓足。
《眾事分門毘曇論》十二卷。
右宋天竺三藏譯。二論本同譯別。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
右,梵語阿毘曇,此言大法也。阿毘達磨,此云勝法,或言無比法。毘婆,此云廣解說,或云種種說。佛涅槃後四百年,健馱羅國王以諸部執師資異論,召集賢聖大阿羅漢脅尊者、世友尊者等五百人,皆具三明六通,復內窮三藏,外達五明,集義製諸,凡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懸諸千古,窮其枝葉,究其淺深。佛法重明微言再顯。唐三藏法師于西域具獲本文。傳譯流布焉。
《俱舍釋論》二十三卷。
《俱舍論本頌》一卷。
右天親造《解釋俱舍論》三十卷中。義理梵本來有先後。故釋論在前。本論在後。
《俱舍論》三十卷。
右,天親菩薩造。俱皆也。舍,此云藏,則庫藏之總名也。此論博綜群籍,備摧異說,天竺大小乘學依此為本。論有九品:一分別界品,說四大六入十八界等。二分別根品,說眼耳鼻善男女命意等二十二根。三分別世品,廣說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各多差別,三界種種事相。次四分別業品,前言世別皆由業生,此明種種善惡諸業。業由隨眠方得生長。次五分別隨眠品。次六分別賢聖品,說諸賢聖道相。次七分別智品。次八分別定品。次九破執我品,謂有我執無容解脫。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右眾賢論師造。眾賢博學高才,明一切部毘婆沙論。時天親先作《俱舍論》,破毘婆沙門所執理奧文華,西域學徒莫不讚仰,鬼神亦皆稱習。眾賢心憤,二十年覃思,作《俱舍雹論》,欲與天親面定是非,未果而終。天親後見其論,歎有知解,言「其思力甚順我義,宜名《順正理論》。」 遂依行焉。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四十卷。
右眾賢論師造序。偈云:「已說論名順正理,樂思擇者所應學,文句泒演隔難尋,非少劬勞所能解,為撮廣文令易了,故造略論名顯宗,飾存彼頌以為歸,刪順理中廣決擇,對彼謬言申正釋,顯此所宗真妙義。」
《阿毘曇心論》四卷。
右尊者法勝造。論列十品。辨「一切法門義理行相。令學者生解達法」 故。
法勝《阿毘曇心論》六卷。
右大德優波扇多造。《序》云:「昔論師解釋太廣太略,使學者迷惑煩勞。今離于廣略,釋不顛倒法相,令人覺悟真實,離諸過惡,生諸功德,得勇猛第一義利故。」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
右尊者法救造序云:「諸師釋《阿毘曇心義》,極略難解。知法勝所釋,最為略極廣,令智退優婆扇多八千偈,又一師萬二千偈,此名廣也。我達磨多羅,專精思惟義,賢眾所應學,正要易解了,于諸論中為殊勝,具足顯示真實義,一切境界故。」
《阿毘曇甘露味論》二卷。
右一施戒品,二三界,五道品,三住食生品,四業品,五陰持入,六行,七十二緣,八根,九禪智,十無漏,十一智,十二禪定,十三雜定,十四三十七品,十五四諦,十六雜品,逐品分辯法義。得道聖人名瞿沙造,欲令學者盡一切漏,得一切智甘露味故。
《隨相論》二卷。
右說諸法不能自生,藉緣方起,如小兒藉扶方起。人不能自生,藉貪愛及業父母因緣方生。如地水生穀芽,若無人功置穀子地中,芽終不生。眾生作善惡業,方牽生果,各隨其相故。
《尊婆須蜜論》十卷。
右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師子如來也。從釋迦文降生為大婆羅門。父命觀佛,侍佛四月已出家。佛涅槃後,撰此論一十品十四《揵度該》羅。
深度博盡諸法撰論已入三昧,如彈指頃昇神兜率,與次補光炎如來、柔仁如來。皆集彌勒天宮。
《三法度論》三卷。
右說依三寶修行,可度生死;修財、法、無畏施,可入聖道;修身口意三業,除三漏,越三塗,超三界,近三寶,除三毒,滅三苦,生三慧,入三聖位等法故總名《三法度論》。
《入阿毘達磨論》二卷。
右塞建陀羅阿羅漢造。說「有學人聞對法中名義稠林便生怖畏,欲令彼于法相海中深洄澓處欣樂易入,故作斯論。辯演《阿毘達磨》中八種法,謂色、受、想、行、識,空、擇滅非擇滅,總攝一切義。」
《成實論》十六卷。
右「成」 謂成就圓滿,「實」 謂真實不虛。此論辯一切法義皆真實圓成故。初《佛寶具足品》,《四無畏》《十號》,《三不護》,《三善》品《眾法品》《十二部經品》《清淨品》《賢聖》品《福田品》,如是等二百二品,類集演說,詳如本論。
《立世阿毘曇論》十卷。
右立謂成立,世謂大千世界。佛于《起世經》中說器世間,有情世間,四洲諸天,三界諸趣,因果善惡受生,壽命依正勝劣,地動晝夜種種地獄,大小日月三災劫住成壞空等種種事相,與《起世經》《樓炭經》《俱舍論》等相參照。
《解脫道論》十二卷。
右阿羅漢優波底沙造。以十二品演說分別因緣、戒、頭陀定、求善友、分別行、行處、行門、五神通、分別慧、五方便、分別諦。後偈云:「無邊無稱不可思,無量善才善語言,于此法中誰能知,唯坐禪人能受持。微妙勝道為善行,于教不惑離無明。」
舍利弗《阿毘曇論》三十卷。
右與舍利弗集《異足門論》法義相涉而體製不同。初十二入品次十八界品次五陰四聖諦二十二根七覺不善善根四大優婆塞諸界諸業四果三乘二覺等人品智品十二緣念處正勤禪定道品煩惱攝品緒品總演一切法名事理。
《五事毘婆沙論》二卷。
右尊者法救造釋「世友尊者所製《五事論》,為欲開發深隱義,如發伏藏,令世間歡喜受用,如除雲翳日月顯照。世友製論,為有弟子怖廣聞持,欲令依止略文起明了覺,于一切法自相、共相明了故,雖略說五事,而攝一切法故。」
《鞞婆沙論》十四卷。
右說迦旃延子本誓願。于五千佛修《阿毘曇》章句,分犍度品數立章門。此論解釋彼諸品法義。
《三彌底部論》三卷。
右說諸有情死此生彼。「中有陰五道三界捨受身」 等法。
《四諦論》四卷。
右婆藪菩薩造。說苦、集、滅、道法。
《分別功德論》三卷。
右說三寶及諸大弟子。各有第一勝妙功德。
《辟支佛因緣論》二卷。
右說辟支佛觀老、病、死四時改變,知一切法皆無常、苦、空、無我,因緣而覺故,亦名「獨覺。」 神通變現,飛空自在,不樂說法,以神足化人,作勝福田。
《十八部論》一卷。
《部執異論》一卷。
《異部宗輪論》一卷。
右皆說佛涅槃後諸部各異所從出生。
《有譯有本聖賢傳記》
[编辑]《佛所行讚經》五卷。
右《馬鳴菩薩》讚佛功德,自降生、出家、成道、度人以至涅槃,分舍利等為二十八品。
《佛本行經》七卷。
右密跡金剛為諸天人有不識見佛者。頌說世尊功德。自降胎出家成道利生以至涅槃。分布舍利等事,為三十一品。
《百緣經》十卷。
右撰集恭敬供養三寶,受大福報,生天得道。及慳貪作惡墮餓鬼等種種善惡因果等,凡一百緣。
《出曜經》三十卷。
右婆須蜜舅法救菩薩之所撰集,比一千章三十三品,名曰《法句。錄》其本起,繫而為釋,名曰出曜。出曜者,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第六部也。「出曜」 者,從無常品至梵志品,采眾經之要藏,演說布現,以訓將來,故名《出曜經》。
《賢愚因緣經》十三卷。
右說聖賢解脫受大福報,生天得道,及惡業人沉淪苦趣,罪報輪轉,種種因緣。佛往昔捨身命求菩提,為月光王施頭,尸毘王以身代鴿,薩埵太子飼虎。佛成道,梵天請轉法輪,及降伏六師等緣給孤。
獨長者布金買地造寺,及為過去七佛皆造寺。《二鸚鵡》誦《四諦法》。為野狐所殺。七反生天,成辟支佛等緣。
《修行道地經》七卷。
右總眾經之大較,示修行之徑路。使學者易進無惑。次第曉然多所決擇。
《道地經》一卷。
右與前經本同譯別。文句簡略耳。
《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三卷。
右僧伽,羅剎須賴國人。佛後七百年著此經,賢劫第八佛也。載釋迦降生成道、行化入滅,事跡甚備,與《普曜本行》等經相參照。手援樹葉而立化。國王以巨象挽絚,終不能動搖,即就焚化,樹葉不燋。《修行道地經》,亦其所著也。
《百喻經》四卷。
右尊者僧伽斯那撰。以一百事喻說道、法、衺正、戒律、持犯修行、善惡等事。
《菩薩本緣經》四卷。
右說佛昔因地,以國城妻子布施種種緣。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三卷。
右終南山智嚴集。于諸經四十二部中。集《菩薩行門》。總六十六條。于修行人有大利益。法珠之寶聚。大乘之龜鑑也。
《付法藏因緣傳》六卷。
右元魏西域二三藏同譯。略記自世尊付法。迦葉展轉付受至「師子尊者傳法因緣。」
《坐禪三昧經》二卷。
右什法師譯。說《修習禪定法》。
佛《醫經》一卷。
右說四大病苦種種因緣。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等。
《惟日雜難經》一卷。
右說世尊及菩薩二乘人修行功德等種種差別法義因緣。
《迦葉赴佛涅槃經》一卷。
右說世尊入滅。迦葉來赴供養《偈讚》等事。
《呵色欲經》一卷。
右說「捨欲」 復念,如出獄思入,如「病差」 ,思病種種呵誡。
《四品學法經》一卷。
右說備戒行多聞,能化度人,為上品;真學承法學為中,依福學為下。行三事號「散侍」 ,為外品。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
右《密跡金剛力士》,哀戀世尊,歎佛種種功德,而為無常所壞。帝釋勸止,謂:「佛事周訖乃入涅槃,汝等不應生大憂惱。」
佛使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右記《末法》中種種事。
《佛說治身經》一卷。
右說戒行制身。脫一切苦。
《治意經》一卷。
右說「精進守意。」 福未滿自守。已滿得禪。
《雜寶藏經》十卷。
右集諸經古今事一百一十八緣,初說佛于往昔孝養父母等種種緣事。佛告諸比丘:「有二種法,能使人疾得人天至涅槃樂:一供養父母,二供養賢聖。有二法,速墮三惡受大苦惱:謂於父母及賢聖所作諸不善。次集種種供養,布施獻華、然燈造舍造塔,齋戒修行,皆得生天受福報事。及羅漢見沙彌,後七日當命」 盡,遣歸道中,見水漂眾蟻,救之得命延長。及修塔修寺,設齋延壽,施食施衣,受種種福報。羅漢知宿命時,作惡五百生作狗緣。次說佛夅伏曠野鬼神。鬼子母羅睺羅住胎六年等緣。
《那先比丘經》二卷。
右國王彌蘭悉知異道,能答九十六種經,人問難無能勝者。那先阿羅漢與王問答,王大敬伏,以所問答,為經種種論難譬喻。王言:「沙門言:『在世作惡,臨死念佛得生天,殺一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不信是語』。」 那先言:「如人持小石置水上便沒,持百枚大石置船上,以船力故不沒人作惡,以念佛力故生天作惡,不知佛經故,便入泥犁。」 王言:「羅漢飛上梵天,如人屈伸臂頃,不信行數千萬億里,如是疾耶?」 那先言:「王念大秦國事。」 王言:「我念已。」 那先曰:「反復八萬里,何太疾耶?」 王稱:「善哉。」 如是等詳如《本經》。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
右大禪師佛陀蜜多撰。五門者,一安般,二不淨,三慈心,四觀緣,十二緣,五念佛。若亂心多者教安般,若貪欲多者教不淨,若瞋恚多者教修慈,若著我多者教因緣,若心沒者教念佛。《禪觀法相》甚詳,略出《觀佛》三十事,《修慈》四十事。
《達磨多羅禪經》二卷
右說《安般不淨觀》、四無量心。觀五陰六入十二因緣等修行勝道。進分住分退分種種功德法。開示甚詳。
《禪法要解經》二卷。
右羅什譯。說「修不淨觀,除五蓋,得四禪相法,修慈念佛,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修六神通」 等法。
《禪要訶欲經》一卷。
右說人身種種不淨。眾生妄愛著衺淫。及載目連為婦說偈。
《內身觀章句經》一卷。
右說身三十六物三百六十骨節九孔不淨等。是為一切病宅一切苦器。
《法觀經》一卷。
右與《內身觀思惟略要》等經文意相涉入。
《思惟略要法經》一卷。
右羅什譯。說「求初禪先習諸觀,謂不淨、四無量觀、因緣、安般、念佛等觀,無量壽、《法華》三昧」 等。
《佛說十二遊經》一卷。
右說佛降生成道十二年中,于十六大國等處行化度人。
《雜譬喻經》二卷。
《雜譬喻經》一卷。
右抄集諸經中善惡因果種種譬喻事。
《阿育王譬喻經》一卷。
右初說阿育王作福。以金鑄像。與海龍王較福力輕重事。後復有種種喻說善惡事。
《阿育王經》十卷。
右說佛行化路,中有小兒沙中戲,以沙為糗,捧內佛缽,以為一繖,地王于佛法中廣作供養。佛記涅槃後百年,鐵輪阿育王廣興供養,起八萬四千舍利塔。後育王登位,造地獄多所殺害,有阿羅漢于鑊湯中現十八變,王大驚異,羅漢說佛所記。王能役使龍鬼夜義,于一日中安置八萬四千塔已,作廣大供養布施等事。第六卷後說優波笈廣度弟子事。
《阿育王傳》七卷。
右與《阿育王經》本同譯。別第三卷後。載優波毱多《廣行化度》等事。
《阿育王太子息壞目因緣經》二卷。
右說《育王太子業報》《壞目本緣》事。
《四阿含暮抄》一卷。
右本序云:「阿含暮,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經,又采撮其要,逕至道法,為四《阿含暮》,與《阿毘曇》及律並為三苑」 焉。文約義豐,經之瓔鬘。
《法句經》二卷。
右集佛偈以類分品
《法句喻經》四卷。
右說佛行化度人種種教化譬喻句偈。
《迦葉結集經》一卷。
右略記諸大阿羅漢《結集法藏緣》。
《撰集三藏及雜藏經》一卷。
右迦葉、阿難等結《集法藏》。魔波旬來嬈法集,阿難、迦葉化人、狗、蛇三尸繫魔頸,夅伏之,遂成法藏。
《三慧經》一卷。
右說《種種緣法》似四十二章。
《阿毘曇五法行經》一卷。
右說四諦及諸結使等義。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
右說《十二緣》等種種法義。
《小道地經》一卷。
右說「《修行持息》等法。」
《文殊發願經》一卷。
右大略如《普賢行願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一卷。
右說六菩薩功德。宜應持誦。
《一百五十讚佛頌》一卷。
右讚如來種種勝妙功德。
《讚觀世音菩薩頌》一卷。
右讚淨聖種種功德
《無明羅剎經》三卷。
右說《十二因緣》種種譬喻。
《馬鳴菩薩傳》一卷。
《龍樹王菩薩傳》一卷。
《提婆菩薩傳》一卷。
右三《菩薩傳》。略與《付法傳》事跡相類。
《婆藪盤豆法師傳》一卷。
右梵語也。此云「天親。」 并說無著菩薩等事跡。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一卷。
《勸發諸王要偈》一卷。
《龍樹說法要偈》一卷。
右三本本同譯別是龍樹菩薩以詩代書寄諸親。
友國王等種種勸發教誡。簡要精切。《寄歸傳》云。「西域學佛法人。首皆誦此。」
賓頭盧《為優陀延王說法緣經》一卷。
右訶勸捨離五欲無常之法。二《鼠侵藤》醉象《四蛇》等喻,苦切精至。
《請賓頭盧經》一卷。
右說請聖僧法
《分別業報略經》一卷。
右說《善惡諸趣因果報應》事。
《當來變經》一卷。
右《記》說末法種種變事。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一卷。
右唐言慶友。說十六大阿羅漢并眷屬等名數住處護法供應等事。過刀兵劫,至人壽七萬歲時方入涅槃。釋迦法滅。并記人能于釋迦佛法中。于三寶所種諸善根。種種因緣得預彌勒三會獲涅槃果。
《金七十論》三卷。
右僊人迦毘羅從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二慧,三離欲,四自在。憫世盲暗,起大悲心,為婆羅弟子問答演說一切微妙法義。此七十偈論是《大論》略抄,攝六萬偈義盡。
《勝宗十句義論》一卷。
右尊者《慧月》造。《十句義論》,一者實,二者德至,十者《無說》。辯種種法義。
《菩提行經》四卷。
右龍樹菩薩集諸經法為頌,凡四卷。
《法集要頌經》四卷。
右尊者法救集諸經法頌凡三十三品皆頌。
《法集名數經》一卷。
右略集佛法世法名數
《菩提心觀釋》一卷。
右釋《發菩提心體》功德如虛空無邊際。
《讚法界頌》一卷。
右《龍樹菩薩》讚《法界妙理》,并《六根、六度》等法。《十地》及《佛地》等法。
《佛一百八名讚》一卷。
右釋迦佛一百八名并讚。
《聖多羅菩薩梵讚》一卷。
右讚皆梵文
《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讚》一卷。
右《讚》十九篇。皆梵文。
《聖觀自在菩薩梵讚》一卷。
右讚八篇皆梵文
《揵稚梵讚》一卷。
右讚皆梵文
八《大靈塔經》。
右佛說八大靈塔名號及處供養功德。并戒日王作《靈塔梵讚》。又《三身梵讚》共一卷。
佛《三身讚》。
右并回向讚共四首。西域賢聖撰。又《曼殊室利菩薩吉祥迦陀》梵文一首。
《七佛讚》一卷。
右讚七佛並《慈氏功德》。皆梵文。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一卷。
右明布施及奉佛像廟等果報事。
《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一卷。
右化人為善戒惡,悟世無常。
《六道伽陀經》一卷。
右佛說偈讚述六道受生因報。
《釋迦譜》五卷。
右梁僧祐撰,舊十卷,今合之:一、《釋迦始祖》,二、姓瞿曇,三、《六世祖》,四、《降生成佛》,五、《七佛種姓眾數同異》,六、《三千佛緣》,七、《內外族姓名》,八、《弟子姓緣》,九、《四部聞弟子》。
《釋迦氏譜》一卷。
右唐終南釋氏。以僧祐《譜》文繁,多,述此:一、《所依賢劫》,二、《氏族》,三、《所託方》,二、四《法王化相》,五、《聖凡後裔》。
《釋迦方誌》二卷。
右終南釋氏述。一、封疆,序世界安立;二、統攝,序佛所攝三千大千世界;三、中邊,序天竺居天地中;四、遺跡,序佛故跡,謂《西域記》。詳于土風,略于遺跡;五、遊履,序今古僧俗遊天竺可紀者;六、通局,序佛化跡差殊不同;七、時住,序正像住劫;八、教相,序歷代興崇佛教。
《經律異相》五十卷。
右梁天監中,敕僧旻等及稟武帝節略經律論事凡六部:一天,二地,三佛,四諸釋,五菩薩,六聲聞、比丘、比丘尼。人、鬼神、雜畜地獄。
《陀羅尼雜集》十卷。
右集諸經佛菩薩僊大真言。而未詳集者。僧可洪。
《序》:「其文重複,真俗雜亂,傳寫訛誤。」
《諸經要集》二十卷。
右唐西明寺釋道世。集《三寶》等三十部「《序決》《教法》《修行儀軌》《罪福果報》」 等諸經要義。各以類從。因述勸誡。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
右僧祐撰。考校自古譯經先後存亡真偽總別以類分目。又集諸家所作經序記等。及歷代高僧俗士問答注解。《律論》目錄。
《眾經目錄》七卷。
右隋僧法經等撰。類次眾經《律論》。一譯再譯數譯失譯及重出別生疑偽。
《歷代三寶記》一卷。
右隋翻經學士費長房撰。首以《編年》,敘自周巳來佛生滅譯經,獲瑞像等事跡,次編類譯歷代經及譯人事跡,次類大小乘經目,次《開皇三寶總錄》,次《帝年》,次《代錄》,次《入藏經》,次《總目》。
《眾經目錄》五卷。
右唐釋靜泰撰。凡二千餘部,六千餘卷:一單本,二重翻至六翻及《聖賢集傳》,三入藏及《別生》,四疑偽,五闕本。凡經各有紙數。
《大唐內典錄》十卷。
右西明寺釋氏道宣撰序。歷代所譯經。次分大小乘,次《入藏》,次《數譯》,從一,次別出,《攝歸本部》,次《闕本》,次《注解》,次《流化》,次《疑偽》,次《目錄終》,次《應感》。
《續大唐內典錄》一卷。
右釋智昇撰《序。經目》,「續《麟德》」 至開元所譯。
《古今譯經圖記》四卷。
右唐釋靖邁撰。序次逐代譯人事跡并所譯經、律、論目。
《續古今譯經圖記》一卷。
右釋智昇撰。慈恩寺翻經院圖畫古人傳譯。緇素三藏邁公撰題。後有《藻繪》而無題記。今續之并序譯人事跡并所譯目。
《開元釋教錄》二十卷。
右釋智昇撰。前十卷總序歷代所譯經律論目,後十卷分大小乘經《論集》有譯無譯。闕本疑偽別生。異名重載。亦有增損拾遺。
《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
右貞觀沙門元應撰。逐經音釋并《唐》、梵字義。
《華嚴經音義》二卷。
右唐沙門慧宛述
《西域記》十二卷。
右唐奘法師譯,沙門辯機撰。敘「《西域諸國風土、城邑興廢》《佛法遺跡》。」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
右西明寺釋氏撰。敘歷代僧與道士對辯勝力。
《續古今佛道論衡》一卷。
右敘佛法初來道士比較勝負事。
《傳法記》一卷。
右敘佛法初來,道士比較,及孫權等試驗事。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三卷。
右道宣律師撰。一《述見諸天問答》教跡戒律事。二《述歷代瑞像》三。初《述聖寺》,次《述聖教》,末《述神僧事》。
《集沙門不拜俗事》六卷。
右沙門彥琮纂序。晉至唐奉議書詔,不拜俗事。
《三藏法師傳》十卷。
右敘《元奘法師取經》事。
《法顯傳》一卷。
右法顯自述往來天竺取經等事。
《求法高僧傳》二卷。
右唐沙門義淨自西國還,在南海室利弗逝國撰寄歸敘中國及交州、新羅往天竺求法僧,大抵多病難及住不迴者。及《那爛陁寺圖》。
《高僧傳》十四卷。
右梁僧慧皎撰。一譯經,二《義解》,三神異,四習禪,五明律,六亡身,七誦經,八興福,九經師,十《導師。論》稱「昔高僧本以八科成傳,今以經導雖末,而悟俗可崇,故加二條,足成十數。」
《續高僧傳》三十卷。
右唐釋道宣撰。十例:一譯經,二解義,三習禪,四明律,五護法,六感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雜科。又曰:《聲德傳》稱,凡此十條,世罕兼美,今就其尤最者,隨篇擬論。
《辯正論》八卷。
右唐釋法琳撰,陳子良序并注。以道士李沖卿、劉進喜等謗法,乃作此論。「《三教治道》,一《十代奉佛》,二《佛道先後》,三《釋李師資》,四《十喻》,五《九箴》六《氣為道本》,七《信毀交報》,八品藻眾書,九《出道偽謬》,十《歷世相承》,十一。《歸心有地》,十二。」
《甄正論》三卷
右僧立薿撰。辯「《靈寶》《化胡》」 等經虛偽。
《破衺論》二卷。
右唐釋法琳撰。難傅奕所陳毀佛法事,上皇太子并秦王,各有《啟》冠篇首。
《十門辯惑論》三卷。
右唐大慈寺釋《復禮答。太子文學權無二釋典稽疑》十門:一、通力上感,二、應形俯化,三、淨穢二別,四、迷悟見殊,五顯實得記,六、反經讚道,七、觀業救捨,八、隨教抑揚,九、化佛隱顯,十、聖王興替。
《弘明集》十四卷。
右梁《僧祐集》并序。集古今《僧俗衛法》諸文及製述于佛有益者,以類編次。
《廣弘明集》三十卷。
右唐釋道宣集。一《歸正》,二《辯惑》,三《佛德》,四《法義》,五《僧行》,六《慈濟止殺》,七《戒功》,八《啟福悔罪》,九《統歸》、賦、論、《詩讚》,凡九篇。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
右唐釋智昇撰。集諸經《禮佛讚偈懺罪儀法》《願生淨土》。上卷末云「故信行禪師依經自行此法。」 以世無正文故集此書。下卷錄比丘善導等所集《願生淨土讚偈》等。
《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
右唐三藏義淨撰。用西域所見僧律儀。依《根本律》集四十章。以證東土違失。
《比丘尼傳》四卷。
右梁釋寶唱撰。傳自晉升平,訖梁天監,凡六十五人。
《說罪要行法》一卷。
右三藏義淨撰。半月月盡憶所犯罪。說罪自懺。
《受用三水要行法》一卷。
右三藏義淨撰。依《聖教》及《西土現所行律》。為此方之式。
《法苑珠林》一百卷。
右釋道世撰。始從《劫量》,終乎《雜記》。部類之前,各序別論,令覽者就門隨部,如提綱領焉。
《大宋高僧傳》三十卷。
右僧贊寧等奉敕撰。采貞觀已來高僧五百三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為《十科》三十卷。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右僧道原披《奕世祖圖》,采諸方語錄,次序源派,錯綜詞句,由七佛而至大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二人,成三十卷。
《大聖廣燈錄》三十卷。
右駙馬都尉李遵勗集《傳燈錄》後禪門宗師語句為三十卷。
《建中靖國續燈錄》三十卷。
右法雲佛國禪師惟白集。《廣燈錄》後八十年,諸善知識一千七百餘人,語句、偈頌等,列正宗、對機、拈古、頌古、偈頌五門,為三十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