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3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八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目錄

 僧部列傳十四

  北齊

  曇顯       道豐

  僧安       曇隱附道樂 洪理

  圓通       慧寶

  僧雲       僧遠

  真玉       慧嵩

  僧範       曇遵

  惠順       道憑

  靈詢       法上

  道慎       曇衍

  僧達       僧稠

  道紀

神異典第一百三十八卷

僧部列傳十四[编辑]

北齊[编辑]

曇顯[编辑]

按《續高僧傳》:「曇顯,不知何許人,元魏季序遊止鄴中, 棲泊僧寺,的無定所。每有法會,必涉其塵,皆通諮了 義隱文。自餘長唱散說,便捨而就餘講。及後解至密 理,顯便輒已在聽。時以此奇之。而睹其儀服猥濫,名 相非潔,頗復輕削,故初並不顧錄。唯上統法師深知 其遠識也,私惠其財賄,以資飲噉之調。或因昏醉,臥 于道邊。時復清卓,整其神器。」及文宣受禪,齊祚大興。 天保年中,釋李二門,交競優劣。屬道士陸修靜妄加 穿鑿,廣制齋儀,縻費極繁,意在王者遵奉。會梁武啟 運,天監三年,下敕捨道。帝手制疏,文極周盡。修靜不 勝其憤,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叛入北齊。又傾散金 玉,贈諸貴遊,託以襟期,冀興道法。帝惑之也,乃出敕 召諸沙門,與道士對校道術。爾時道士咒諸沙門衣 缽,或舉或轉,或咒諸方梁橫豎於地者,沙門曾不學 方術,默無一對,士女擁鬧,貴賤移心,並以靜徒為勝 也。靜乃高談自伐,矜衒道術,唱言曰:「神通權設,抑挫 強侮,沙門現一,我當現二。今薄示微術,並辭屈退,事 亦可見。」帝命上統,令與修靜捔試。上曰:「方術小伎,俗 儒恥之,況出世耶?雖然,天命相拒,豈得無言?可令最 下座僧對之。」時顯位居末席,酒醉酣盛,扶輿登座,因 立而笑,眾皆憚焉。而是上統所遣,不敢有諫。顯語李 宗曰:「向誇現術,一之與二者,深有致矣。」即於座上翹 足而立曰:「吾已現一矣,卿可現二。」各無言對。顯曰:「向 咒諸衣物飛舉者,試卿術耳。」命取稠禪師衣缽咒之, 皆無動搖。帝敕十人舉之,不動如故。乃以衣置諸梁 木,帖然無驗。諸道士等相顧無顏,猶以言辯為勝,乃 曰:「佛家自號為內,內則小也;謂道家為外,外則大也。」 顯應聲曰:「若然,則天子處內,定小,群小庶人矣。」靜與 其眾緘口無言。文宣處座,自驗臧否,其徒爾日,皆捨 邪從正,求哀濟度。未發心者,敕令染剃,故斬首者非 一。自號神仙者,並上三爵臺,令其投身飛遊,悉委屍 於地,偽妄斯伏。乃下詔曰:「法門不二,真宗在一,求之 正路,淡泊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妄,俗人未悟,乃有 祗崇,麴糵是味,清虛焉在,胊脯斯甘,慈悲永隔,上異 仁祠,下乖祭典,宜皆禁絕,不復遵事。頒敕遠近,咸使 知聞。其道士歸伏者,並付昭元大統上法師度聽出 家。」於時齊境一心奉佛,國無兩事。迄於隋運,方漸開 宗。至今東川此裔,猶少傳者,曰「達化、護持」、融、尚,馳名 秦世,小以致遠,顯公著績高齊,知人難哉!上統揣其 骨,則千里駿足,異世同駕,以貌取人,失之自古,則徒 飾元黃矣。復何能抗禦之哉?顯竟以放達流俗,潛遁 人世,不知所之。

道豐[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豐,未詳氏族,世稱得道之流,與弟子 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養。或云鍊丹黃白,醫療 占相,世之術藝,無所不解。齊高往來并鄴,常過問之, 應對不思,隨事標舉。帝曾命酒并蒸肫,敕置豐前,令 遣食之,豐聊無辭讓,極意飽噉,帝大笑,亦不與言。駕 去後,謂弟子曰:『除卻床頭物』。及發撤床,見向者蒸肫」 猶存,都不似噉嚼處。時石窟寺有一坐禪僧,每日至 西則東望山巔有丈八金像現。此僧私喜,謂睹靈瑞, 日日禮拜。如此可經兩月。後在房臥,忽聞枕間有語, 謂之曰:「天下更何處有佛,汝今道成,即是佛也。爾當 好作佛身,莫自輕脫。」此僧聞已,便起持重,傍視群僧, 猶如草芥,於大眾前側手指胸云:「你輩頗識真佛不? 泥龕畫像,語不能出脣,何慮何知?你見真佛,不知禮 敬,猶作本日期,我悉墮阿鼻。又眼睛已赤,叫呼無常。」 合寺知是驚禪。及未發前,舁詣豐所,徑即問曰:「汝兩 月已來,常見東山上現金像耶?」答曰:「實見。」又曰:「汝聞枕間遣作佛耶?」答曰:「實然。」豐曰:「此風動失心耳。若不 早治,或狂走難制。」便以針針三處,因即不發。及豐臨 終,謂弟子曰:「吾在山久,令汝等有谷汲之勞,今去無 以相遺,當留一泉與汝。既無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 業。」便指竈傍去一方石,遂有元泉澄映,不盈不減,於 今見存。

僧安[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安,不知何人,戒業精苦,坐禪講解,時 號多能。齊文宣時,在王屋山聚徒二十許人,講《涅槃》。 始發題,有雌雉來座側伏聽,僧若食時,出外飲啄,日 晚上講,依時赴集。三卷未了,遂絕不至。眾咸怪之。安 曰:「雉今生人道,不須怪也。」武平四年,安領徒至越州 行頭陀,忽云:「往年雌雉,應生在此。」徑至一家,遙喚雌 雉,一女走出,如舊相識,禮拜歡喜。女父母異之,引入 設食。安曰:「此女何故名雌雉耶?」答曰:「見其初生,髮如 雉毛,既是女故,名雌雉也。」安大笑,為述本緣。女聞涕 泣,苦求出家,二親欣然許之,為講《涅槃》,聞便領解,一 無遺漏,至後三卷,茫然不解。於時始年十四,便就講 說,遠近咸聽,歎其宿習。因斯躬勸,從學者眾矣。

曇隱附道樂 洪理[编辑]

按《續高僧傳》,「曇隱姓史,河內人也。少厭塵俗,早遊佛 寺,崇奉誡約,誦習群經,凡三十萬言,日夜通準,以為 常業。及年滿受具,歸宗道覆,而聽律部,精勵彌久,穿 鑿愈深。後從光公,更採精要,陶染變通,遂為光部之 大弟子也。乃超步京鄴,北悟燕趙。定州刺史侯景敬 若神仙,為之造寺,延住供給。末還漳濱,闡揚斯教。僕」 射高隆之加禮,榮異行臺。侯景又於鄴東為造大衍 寺,重引處之。弘播戒宗,五眾師仰,隨問判決,文義雅 正。時有持律沙門道樂者,行解相兼,物望同美,氣調 宏逸,或擬連衡。故鄴中語曰:「律宗明略,唯有隱樂。」其 為世重如此。而隱性樂獨遊,不畜弟子,財無尺貯,袒 背終身,衣缽恆隨,誠均鳥翼,顧旋身轉取,譬象迴通, 律持律時,唯一人而已。年六十有三,終於鄴城大覺 寺。著《鈔》四卷,門人成器者十餘,皆宗其軌轍。時有律 師洪理者,精氣獨架,詞彩嚴正,預在論擊,罕不喪輪, 著鈔兩卷,時共同祕。後為沙門智首開散,詞義雅張, 《綱目》合成四卷,所在咸誦云。

圓通[编辑]

按《續高僧傳》:「圓通不知氏族,少出家,泛愛通博,以溫 敏見稱。往鄴都大莊嚴寺研諷《涅槃》,文旨詳覈。以高 齊武平四年夏中講下,有一客僧,形服疏素,履操弘 雅,因疾乃投諸寺中。僧侶以其所患纏附,臭氣薰勃, 皆惡之,無敢停者。通觀其量識宏遠,深異其度,乃延 之房中。雖有穢污,初無輕憚,日積情款,薄通其意。問」: 何所學?答曰:「涅槃。」通以素業相沿,宛然若舊,乃以經 中深要及先德積迷未曾解者,並敘而談之。客僧亦 同其所引,更為章句判釋,泠然雅有其致。通欣於道 合,更倍苗來,經理湯藥,曉夕相守。曾於夜中持春酒 一盞云:「客人既患,服此為佳。」客遂顰眉飲之,一咽便 止。夏了病愈,便辭通去。通曰:「今授衣將逼,官寺例得 衣賜,可待三五日間,當贈一襲寒服。」客云:「藉亂不少, 何容更煩?」通固留之,作衣遺已。臨別,執通手誡曰:「修 道不欺闇室,法師前以酒見及,恐傷來意,非正理也。 從今已往,此事宜斷。頗曾往鼓山石窟寺不?小僧住 下舍,小寺正在石窟北五里,當繞澗驛東有一小谷, 東出即竹林寺。有緣」之次,念相訪也。通敬謝前誡,當 必往展,於是而別。至明年夏,初以石窟山寺僧往者 希,遂減莊嚴、定國、興聖、總持等官寺百餘僧為一番。 通時爾夏預居石窟,意訪竹林,乃大集客主,問寺所 在。眾皆大笑,誡通勿傳此妖言。竹林竟無適莫,乃流 俗之恆傳耳。通惟客僧見投,非常款遇,言及斯事,計 非虛指。眾亦異焉。乃各齎香花,與通俱行。至寺北五 里,小谷東出,劣通人徑行可五里,升於山阜,見一老 公,手巾袹額,布裩短褐,執钁開荒二十餘畝。遙見群 僧,放馬而前曰:「何處道人,不依徑路?」僧云:「住在石窟, 欲上竹林。」公大怒曰:「去年官寺放馬,噉我生苗。我兒 遮護,被打幾死。今復將此面目來耶!」曳钁來逐。群僧 十餘,望谷馳走,獨不逐通。語通曰:「是你干健不反,放 使入山餧虎。」通即東出數里,值一曲澗。尋澗又東,但 聞南嶺上有諷誦之聲。通問:竹林所在,應聲答曰:「從 何處來?豈非圓通法師乎?」通曰:「是矣。」遂披林踰險就 通。通略敘離闊,喜滿言情,曰:「下山小寺,僧徒烏合,心 性動止,多不稱具瞻。雖然已能降重,終須到寺。」相進 數里,忽見雙闕高門,長廊複道,修竹干雲,青松蔽日。 門外黑漆槽,長百餘尺,凡有十行,皆鋪百銜環,金銅 綺飾,貯以粟豆,傍有馬跡,而灑掃清淨。乃立通門左, 告曰:「須前諮大和尚。」須臾引入,至講堂西軒廊下,和 尚坐高床,侍列童吏五六十人。和尚年可七十上許, 眉面峰秀,狀類梵僧,憑案理文書。傍有通事者,通禮 謁卻立。和尚命曰:「既住官寺,厚供難捨,何能自屈?此 寺誠無可觀。」通具述意故,乃令安置。將通巡房禮訊見兩房僧各坐寶帳,交絡眾飾,映奪日光。語引僧云: 「彼是何人,輒敢來入?」揮手遣去,僧有慚色,顧謂通曰: 「情意不同,令人阻望,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乃將 入室,具敘昔緣,并設中食,食如鄴中常味。食後引觀, 圖像莊嚴,園池臺閣,周遊歷覽,不可得遍。通因自陳 曰:「儻得廁跡後塵,常供灑掃,生願畢矣。」僧曰:「相逢即 以為意,但須諮和尚,未知果不?」夜與通宿,曉為諮白。 和尚曰:「甚知來意。不惜一房,凡受官請,為報不淺。依 如僧法,不得兩處生名。今且還去,除官名訖,來必相 容,勿以為恨。」即遣送出。至馬槽側,顧慕流淚,自傷罪 重,不蒙留住,執僧手別。西行百步,迴望猶見門闕儼 然,步步返望,更行兩里許,欻見峰崿巉巖,非復寺宇。 悵望尋路,行達開荒之地,了無蹤緒,但有榛木耳。識 者評云:「前者舉钁驅僧,假為神怪;令通獨進,見示有 緣耳。言大和尚者,將不是賓頭盧耶?如《入大乘論》,尊 者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諸大聲聞,散在諸山渚中。 又於餘經亦說:九十九億大阿羅漢,皆於佛前取籌 住壽於世,並在三方諸山海中,守護正法。」今石窟寺 僧,每聞異鐘唄響,洞發山林,故知神宮仙觀,不無其 實。余往相部,尋鼓山焉,在故鄴之西北也。望見橫石, 狀若鼓形。俗諺云:「石鼓若鳴,則方隅不靜。」隋末屨聞 其聲,四海沸騰。斯固非妄。左思《魏都賦》云「神鉦迢遆 於高巒,靈響時警於四表」是也。自神武遷鄴之後,因 山上下,並建伽藍。或樵採陵夷,或工匠窮鑿,神人厭 其諠擾,捐捨者多。故近代登臨,罕逢靈跡,而傳說竹 林,往往殊異。良由業有精浮,故感見多彩。近有從鼓 山東面而上,遙見山巔大道,列樹青松。尋路達宮,綺 華難紀。珍木美女,相次歡娛。問其丈夫,皆云「適往少 室,逼暮當還。」更進數里,並是竹林。尋徑西行,乃得其 寺。眾僧見客,歡遇承迎,供給食飲。指其歸路,乃從山 西北下,去武安縣不過十數里也。暨周武平齊,例無 僧服。鄴東夏坊有給事郎郭彌者,謝病歸家養素閭 巷,洽聞內外,慈濟在懷。先廢老僧,悉通收養,宅居讀 誦。忽聞有扣門者,令婢看之,見一沙門執錫擎缽云: 「貧道住鼓山竹林寺,逼時乞食。」彌聞聲,乃遙應曰:「眾 僧但言乞食,何須詐聖。」身自往觀,四尋不見,方知非 常人也。悔以輕肆其口,故致聖者潛焉。近武德初年, 介山抱腹巖有沙門慧休者,高潔僧也,獨靜修禪,忽 見神僧三人在佛堂側。休怪之,謂「尋山僧也。」入房取 坐具,將往禮謁。及後往詣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大 者在後,乘虛冉冉,南趨高嶺,白雲北迎。靄不見。後 經少時,又見一僧,東趣巖壁,休追作禮,遂入石中。此 巖數有鐘鳴,依時而扣,雖蒙聲相,不及言令。斯亦感 見參差,不可一准。大略為言,「巖穴靈異,要惟虛靜,必 事喧雜,希聞奇相矣。」

慧寶[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寶,氏族未詳,誦經二百餘卷,德優先 達,時共知名。以齊武平三年,從并向鄴,行達艾陵川, 失道,尋徑入山。暮宿巖下,室似人居,迥無所見。寶端 坐室前,上觀松樹,見有橫枝懸磬,去地丈餘。夜至二 更,有人身服草衣,自外而至,口云:『此中何為有俗氣』? 寶即具述設敬,與共言議。問寶:『即今何姓統國?答曰: 『姓高氏,號齊國』』。」寶問曰:「尊師山居早晚?」曰:「後漢時來。 長老得何經業?」寶恃己誦博,頗以自矜。山僧曰:「修道 者未應如此,欲聞何經為誦之?」寶曰:「樂聞《華嚴》。」僧即 少時誦之便度,聲韻諧暢,非世聞。更令誦餘,率皆如 此。寶驚歎曰:「何因大部經文倏然即度?」報曰:「汝是有 作心,我是無作心。夫忘懷於萬物者,彼我自得矣。」寶 知為神異也,求哀乞住山。僧曰:「國中利養召汝,何能 自安?且汝情累未遣,住亦無補。」至曉,便捨去。寶遂返 尋行跡,達鄴敘之。

僧雲[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雲不知何人也。辯聰詞令,備明大小, 崇附齋講,恆以常任齊鄴、盛昌三寶,雲著名焉。住寶 明寺,襟帶眾理。以四月十五日臨說戒時,僧並集堂, 雲居上首,乃白眾曰:「戒本防非,人人誦得,何勞煩眾 數數聞之。可令一僧豎義,令後生開悟。」雲氣格當時, 無敢抗者,咸從之。迄於夏末,常廢說戒。至七月十五 日旦,將昇草坐,失雲所在。大眾以新歲未受,交廢自 恣,一時崩騰,四出追覓,乃於寺側三里許,於古塚內 得之。遍體血流,如刀割處。借問其故,云:有一丈夫,執 三尺大刀,厲色瞋雲:「改變布薩,妄充豎義,刀膾身形, 痛毒難忍。」因接還寺,竭情懺悔。乃經十載,說戒布薩, 讀誦眾經,以為常業。臨終之日,異香迎之,神色無亂, 欣然而卒。時咸嘉其即世懲革,不墜彝倫云。

僧遠[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遠,不知何人,住梁州薛寺。為性疏誕, 不修細行,好追隨流宕,歡醼為任。以齊武平三年,夢 見大人切齒責之曰:「汝是出家人,面目如此,遽縱造 惡,何不取鏡自照?」遠忽覺驚悸流汗,至曉,以盆水自 映,乃見眼邊烏黯,謂是垢汙,便洗拭之,眉毛一時隨手落盡。因自咎責:「奈何遭此殃譴。」遂改革常習,返形 易性,敝衣破履,一食長齋,遵奉律儀,昏曉行悔,悲淚 交注。經一月餘日,又夢前人含笑謂曰:「知過能改,是 謂智乎?赦汝前𠍴,勿復相續。」忽驚喜而覺,流汗遍身, 面目津潤,眉毛漸出遠。頻感兩報,信知三世。自後竭 精奉法,中不暫怠,卒為練行僧也。鄉川所歸,終於本 土。

真玉[编辑]

按《續高僧傳》:「真玉,姓董氏,青州益都人。生而無目,其 母哀其不見,年至七歲,教彈琵琶,以為窮乏之計。而 天性俊悟,聆察若經,不盈旬日,便洞音曲。後鄉邑大 集,盛興齋講。母㩦玉赴會,一聞欣領,曰:『若恆預聽,終 作法師,不憂匱餒矣』。母聞之,欲成斯大業也,乃棄其 家務,專將赴講。無問風雨間關,必期相續。」玉包略詞 旨,氣懾當鋒。年將壯室,振名海岱。後遭母憂,捨法還 家。廬於墓側,哀毁過禮,茹菜奉齋,伏凶持操,五年野 宿,鄉黨重之。後服闋附道,修整前業,覽卷便講,無所 疑滯,預聞徒侶,相次歸焉。齊天保年中,文宣皇帝盛 弘講席,海內髦彥,咸聚天平。於時義學星羅,跨轢相 架,玉獨標稱首,登座談敘,罔不歸宗,「盡諦窮神,煥然 開發,耆年前達,稽首崇仰,遂使道俗奔隨,酌衢樽而 不竭矣。一曾往復者,別經十年,聞聲即憶其名義,斯 總持之功,莫與尚也。」常徒學士幾百千人,晤對行止, 了知心性,誡勖之勤,彌隆餘哲。生來結誓,願終安養。 常令侍者讀經,玉必跪坐,合掌而聽。忽聞東方有淨 蓮華佛國,莊嚴世界,與彼不殊,乃深惟曰:「諸佛淨土, 豈限方隅,人並西奔,一無東慕。用此執心,難成迴向。」 便願生蓮華佛國,曉夕勤到,誓不久留。身無疹瘵,便 行後事,授諸弟子衣服、几杖、麈尾如意,分部遺誥,各 有差降。眾初不之悟也,並共驚之。玉曰:「願與運周,世 非可樂。汝等助念蓮華佛,令我得至彼岸也。」布薩之 後,便臥疾於鄴城北王家,神氣無昧,聲相如常。近京 大德並就問疾。午後,忽見煙雲相糾,從東而來,異香 纏遶,充塞庭宇。空中出聲,有如讚唄之響,清亮宛然。 當爾之時,足漸向冷,口猶誦念,少時而卒。卒後十日, 香氣乃絕。大眾哀仰,如臨雙樹。王氏昆季,俱制衰絰, 與諸門人收其屍而葬焉。

慧嵩[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嵩,未詳氏族,高昌國人。其國本沮渠 涼王避地之所,故其宗族皆通華夏之文軌焉。嵩少 出家,聰悟敏捷,開卷輒尋,便了中義,潛蘊元肆,尢翫 雜心,時為彼國所重。嵩兄為博士,王族推崇,雅重儒 林,未欽佛理,睹嵩英鑒,勸令反俗,教以義方。嵩曰:『腐 儒小智,未足歸賞,固當同諸糟粕,餘何可論』?」兄頻遮 「礙,乃以《易林祕隱》問之。嵩初不讀俗典,執卷開剖,挺 出前聞。兄雖異之,殊不信佛法之博要也。嵩以《毗曇》 一偈,化令解之。停滯兩月,妄釋紛紜,乃有其言,全乖 理義。」嵩總非所述,聊為一開,泠然神悟,便大崇信佛 法,博通元奧,乃恣其遊涉。於時元魏末齡,大演經教, 高昌王欲使釋門更闢,乃獻嵩并弟,隨使入朝。高氏 作相,深相器重。時智遊論師世稱英傑,嵩乃從之聽 《毗曇》《成實》,領牒文旨,信重當時。而位處沙彌,更搖聲 略。及進具後,便登元座,開判經誥,雅會機緣,乃使鋒 銳勍敵,歸依接足。既學成望遠,本國請還,嵩曰:「以吾 之博達,義非邊鄙之所資也。」旋還鄴洛,弘導為宗。後 又重徵,嵩固執如舊,高昌乃夷其三族。嵩聞之,告其 屬曰:「《經》不云乎:『三界無常,諸有非樂』。況復三途八苦, 由來所經,何足怪乎?」及高齊天保革命,惟新上統榮 望,見重宣帝。嵩以慧學騰譽,頻以法義陵之,乃徙於 徐州,為長年僧統。仍居彭沛,大闡宏猷。江表、河南,率 遵聲教,即隋初志念論師之祖承也。以天保年卒於 徐州。

僧範[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範,姓李氏,平鄉人也。幼遊學群書,年 二十三,備通疏略,至於《七曜》《九章》、天文筮術,諮無再 悟。徒侶萬千,抵掌解頤,誇矜折角。時人語曰:『相州李 洪範,解徹深義;鄴下張賓生,領悟無遺』。斯言誠有旨 矣。兼以年華色美,都無伉儷之心,思附法門,燒指而 修供養。年二十九,棲遲下邑。聞講《涅槃》,輒試一聽,開 悟神府,理思兼通,乃知佛經之祕極也。」遂投鄴城僧 始而出家焉。初學《涅槃經》,頓盡其致,又棲心林慮,靜 其浮情。復向洛下,從獻公聽《法華》《華嚴》,宗匠前修,是 非衢術,後從轍光師而受道焉。究味虛宗,歲紀遷貿, 既窮筌相,學志無新,乃出遊開化,利安齊魏。每法筵 一舉,聽眾千餘。逮旋趾鄴都,可謂當時明匠。遂使崔 覲注《易》,諮之取長;宗景造歷,求而捨短。大儒徐遵明、 李寶頂等,一見信於言前,授以菩薩戒法,五眾歸之 如市。講《華嚴》《十地》《地持》《維摩》《勝鬘》,各有疏記。復變疏 引經,製成為論,故《涅槃》《大品》等並稱「論」焉。《地持》十部, 獨名述也。然屬詞繁壯,不偶世情,亦是一家之作,故 可觀採。而言行相輔。祥徵屢降。嘗有膠州刺史杜弼於鄴顯義寺請範冬講,至《華嚴》六地,忽有一鴈飛下, 從浮圖東順行入堂,正對高座,伏地聽法,講散徐出, 還順塔西,爾乃翔逝。又於此寺夏講,雀來在坐,西南 伏聽,終於九旬。又曾處濟州亦有一鳥飛來入聽,訖 講便去。斯諸祥感眾矣。自非道洽冥符,何能與此。嘗 講《華嚴》,輒有一僧加毁云:「是乃伽斗,竟何所解?」當夜 有神加打,死而復蘇。其見聞者,皆深敬異。嘗宿他寺, 意欲聞戒。有僧昇座,將欲豎義,乃曰:「豎論法相,深會 聖言,何勞布薩?僧常聞耳。」忽見一神,形高丈餘,貌甚 雄峻,來到座前,問:「豎義者今是何日?」答曰:「是布薩日。」 神即以手撘之,曳於座下,委頓垂死。次問上座,搭曳 同前。由是自勵至終,僧事私緣,竟無說欲。乃至疾重, 輿而就僧。將終之日,延像入房,下床跪地,惟悔宿觸 而已。時當正午,遺誡而卒於鄴東大覺寺,時春秋八 十,即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初範背儒入釋,崇信日 增,寂想空門,不緣世務,口無流略之語,身絕非法之 遊。隨得財賄,即施門人,衣食有無,未曾宣述。安忍善 惡,喜怒不形,洗穢奉禁,終始如一。而留意《華嚴》,為來 報之業;夜禮千佛,為一世常資。未歲年事既隆,身力 不濟,猶依六時,叩頭枕上,自有英悟之量,罕能繼者, 而感通靈異,則事全難准云。

曇遵[编辑]

按《續高僧傳》:「曇遵,姓程氏,河北人。少厭世網,投法光 出家,而容色盛美,堂堂然也。恐染戒淨,還返俗焉。資 學既明,允當時寄,有魏,擢為員外郎。二十有三,情背 朝官,復依光公以為師保。光以舊事,捨而不度。遵跪 啟曰:『今沒命皈依,遠崇至道,如不允副,必從邪見,壞 及三寶』。光審其情至,即度而授戒。因從稟學,功踰一」 紀。大乘頓教,法界心源,並披析義理,挺超時匠,手無 異筆,而化人成己,故談述有續,而章疏闕焉。初出化 行洛下,流衍齊、楚、晉、魏,乃至燕、趙,通傳道務,攝治相 襲。丞相淮陰王肱深器之,德動貴重,傾心奉禮。年餘 七十,舉為國都,尋轉為統。後少覺有疾,便坐誦《維摩 勝鬘》卷了。命終卒於鄴下,時年八十有五,承化門人, 罕繼其後。初,遵賦志清高,無為立性,褰帷開戶,標樹 方遠。形無妄涉,口不俗談,動靜自嚴,不假方便,而敬 愛宗師,罕偕儔侶,光師終日。遵在齊州,初聞哀問,不 覺從床而墜,口中流血。其誠孝動人,如此之類也。多 遊念慧,有得機緣,溫講而終業矣。

惠順[编辑]

按《續高僧傳》:「惠順姓崔,齊人,侍中崔光之弟也。少愛 儒宗,統知雅趣,長厭塵網,為居士焉。初聽《涅槃》,略無 遺義。因講而睡,聞有言曰:『此解乃明,猶未為極』。心遂 遲疑,伺決其病。承都下有光律師者,廣涉大乘,文無 不曉,因往洛陽,時年二十有五,即投光而出家焉。寓 於門下,纂修地旨,倦無終食,歲紀相尋,證教兩途,銳」 鏡於心內;三持三聚,影現於神外。博見融冶,陶然有 餘。講《十地》《地持》《華嚴》《維摩》,並立疏記。年將知命,欲以 大法,弘利本鄉。即傳歸戒,情無不愜。隨有講會,眾必 千餘,精誠之響,廣流東夏。故齊、趙、瀛、冀有奉信者,咸 稟其風焉。僕射祖孝徵欽尚厥德,奏為國都。年七十 有二,終於鄴下之總持寺。當終之日,身心清卓,專念 平等,而為心印。然順族胄清華,言誠世範,惠解騰譽, 事義深沉。而志存順法,不局一方。衣略鮮華,食無兼 味。受施尋散,情闕愛憎。形寄任緣,未依夏臘。進止在 益,不顧己損;言行適時,不與物諍。故傳者具舒不敢 遺,其事行矣。

道憑[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憑姓韓,平恩人。十二出家,投貴鄉邵 寺。初誦《維摩經》,自惟歷覽,日計四千四百言,一聞無 忘,乃通數部。後學《涅槃》,略觀遠節,復尋成實。初得半 文,便豎大義,聰明之譽,無羡昔人。致使遐邇聞風,咸 思頂謁。七夏欲講《涅槃》,惟曰『文一釋異,情理難資。恐 兼虛課,謗法誠重。八夏既登,遂行禪境,漳滏伊洛,遍』」 討嘉猷。後於少林寺攝心夏坐,問道之僧,披榛而至。 聞光師弘揚戒本,因往聽之。涉悟大乘,深副情願。經 停十載,聲聞漸高。乃辭光通法,弘化趙魏。傳燈之美, 罕有斯焉。講《地論》《涅槃》《華嚴》《四分》,皆覽卷便講,目不 尋文,章疏本無,手不舉筆,而開塞任情,吐納清爽,洞 會詮旨,有若證焉。故京師語曰:「憑師法相,上公文句, 一代希寶。」斯言信矣。時人以其口辯方於身子也。以 齊天保十年三月七日卒於鄴城西南寶山寺,春秋 七十有二。將終之前,大鐘兩口,小觸而破。康存之日, 願生安養,故使臨終,光尋滿室。憑獨見之,異香充庭, 大眾皆美。初憑之處道,弘護居心,經律遞講,福智雙 習。骨族血親,往來頓絕,勢貴豪家,全無遊止。而乞食 自資,少所恆習,袒肩洗淨,老而彌固,脛臂無服,生死 齊焉。兼以「心緣口授,杜於文相」者,古今絕矣。

靈詢[编辑]

按《續高僧傳》:「靈詢,姓傅氏,漁陽人也。少年入道,學《成 實論》并《涅槃經》,窮其幽府。又於論中《刪要》兩卷,注而釋之,盛行於世。後棄小道,崇仰光公,曉夕研尋,十有 餘載。纖旨秘教,備知通塞。雖博知群籍,而擅出《維摩》, 兼有疏記。至遷京漳鄴,遊歷燕趙,化霑四眾,邪正分 焉。而書畫有功,頗愛篇什,文筆之華,時所推舉。美容」 貌,善風儀,詞辯雅淨,聽者無撓。初為國都,魏末為并 州僧統。齊初,卒於晉陽,時年六十九矣。

法上[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上姓劉氏,朝歌人也。五歲入學,七日 通章。六歲隨叔寺中觀戲,情無鼓舞,但禮佛讀經,而 聲氣爽拔,眾人奔遶,傾渴觀聽。年登八歲,略覽經誥, 博盡其理。九歲得《涅槃經》,披而誦之,即生厭世。至於 十二,投禪師道藥而出家焉。因遊相土,尋還汲鄉。又 往東都,棲皇務道。神氣高爽,照曉詞論。所在推之,咸」 謂聖沙彌也。後潛林慮,上胡山寺誦《維摩》《法華》,纔浹 二旬,兩部俱度。因誦求解,還入洛陽,博洞清元,名聞 伊洛。年暨學歲,創講《法華》,酬抗疑難,無不歎伏。善機 問,好徵覈,決通非據,昌言勝負,而形色非美。故時人 諺曰:「黑沙彌若來,高座逢災也。」後值時儉,衣食俱乏, 專意涅槃,無心饑凍。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一衣為 服,兼之以草,練形將盡,而精神日進」,乃投光師而受 具焉。性戒夙成,不勞師導,勤勤諦理,無失寸陰。忽聞 父病,尋往覲之。既至即殂,一宿同止。明日起洛,度母 及姊,將入鄴都。時屬大荒,投寄無措,聽法心猛,委而 南旋。夏聽《少林》,秋還漳岸,母子相見,不覺潸然。既慧 業有聞,眾皆陳請,乃講《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輪 次相續,並著文疏。又偏洞筭數,明了機調,綱紀法化, 難繼其塵。故時人語曰:「京師極望,道場法上」,斯言允 矣。年階四十,遊化懷衛。為魏大將軍高澄奏入在鄴, 微言一鼓,眾侶雲屯。但上戒山峻峙,慧海澄深,德可 軌人,威能肅物。故魏、齊二代,歷為統師。昭元一曹,純 掌僧錄,令史員置五十許人。所部僧尼二百餘萬而 上,綱領將四十年。道俗歡愉,朝廷胥悅,所以四萬餘 寺,咸稟其風,崇護之基,罕有繼彩。既道光遐燭,乃下 詔為戒師。文宣帝布髮於地,令上踐焉。天保二年,又 下詔曰:「仰惟慈明,輯寧四海,欲報之德,正覺是憑。諸 鷙鳥傷生之類,宜放於山林。」即以此地為太皇太后 經始寶塔,廢鷹師曹為報德寺。斯即碎蕩邪霧,載清 佛海,當時昌盛,自古推焉。上總擔荷,並得輯諧,內外 闡揚,皁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棟梁哉!且而景行既 宣,逸響遐被,致有高句麗國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懷 正法,崇重大乘,欲播此釋風,被於海曲。然莫測法教 始末緣由,西徂東壤,年三十帝代故具錄事條,遣僧 向鄴,啟所未聞。事敘略云:釋迦文佛入涅槃來,至今 幾年?又於天竺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帝?年號是何? 又齊陳佛法,誰先傳告?從爾至今,歷幾年帝?遠請具 注,并問《十地》《智論》等人法所傳。上答略云:「佛以姬周 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當穆 王二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便即 西入,而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年在世。滅度已來, 至今齊代武平七年丙申,凡經一千四百六十五年。」 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經法初來,魏晉相傳,至今流布。 上廣答緣緒,文極指訂,今略舉梗概,以示所傳。末敕 住相州定國寺,而容德顯著,感供繁多,所得施利,造 一山寺,本名合水,即鄴之西山,今所謂修定寺是也。 山之極頂,造彌勒堂,眾事莊嚴,備殫華麗,四事供養, 百五十僧。及齊破法,湮不及山。寺上私隱俗服,習業 如常。願若終後,覲睹慈尊,如有殘年,願見隆法,更一 頂禮慈氏如來。而業行精專,幽明感遂。屬隋運將動, 佛日潛離,深果宿心,喜遍心府。形羸微篤,設轝坐之, 袈裟覆頭,弟子扛舉,往昇山寺。合掌三禮,右遶三周, 便還山舍。誦《維摩勝鬘》,卷訖而卒於合水故房,春秋 八十有六,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上形量過 人,岧然眾表,百千眾中,孤超頸現。衣服率素,衲補為 宗;五條祇支,由來以布法衣。瓶缽以外,更無餘財。生 不履乘,步以畢命。門人成匠,任情所學,不私己業,遍 用訓人,言常含笑,罪不加杖。自上未任已前,儀服通 混,一知綱統,制樣別行,使夫道俗兩異,上有功焉。制 寺立淨,亦始於此。故釋門東敞,能扇清風,莫與先矣。 初,天保之中,國置十統,有司聞奏,事須甄異。文宣乃 手注狀云:「上法師可為大統,餘為通統。」故帝之特遇, 事之如佛,凡所吐言,無不承用。又遵重戒禁,願常宣 說,盡報行之。每至布薩,晨旦致厚供設禮請僧及年 高聲變,恐煩於眾,歲暮之夕,猶遵此法。其奉信也如 此。撰《增一數法》四十卷,並略諸經論所有名教,始從 一法,十百千萬,有若數林,實傳持之要術也。又著《佛 性論》二卷,《大乘義章》六卷,文理沖洽,詳略有聞。又撰 《眾經錄》一卷,包舉品類耳,並行於世。

道慎[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慎,姓史,高陽人。十四出家,誦聽依業 受具,已後入洛,從光師學於地論。後稟上統而志涅 槃。性度虛簡,風量陶然,綱網門徒,維攝大法而為己任。每參說戒,跪聽訖文,講悟昏情,詞無繁長。智者恐 其言少,愚者慮其不多。五眾愛重,故宣帝請為國都, 綏撫遺法,得無虧緒。禪匠僧達、論士法靈皆伏其辯 對。至於滔滔風流,大觀時俗,則慎過之遠矣。」末乘車 送帝迴返本寺,兩轅併折,不日而終於鄴城定國寺, 春秋六十有五。

曇衍[编辑]

按《續高僧傳》:「曇衍姓夏侯氏,南兗州人。初生之時,牙 齒具焉,世俗異之。七歲從學,聰敏絕倫。十五擢為州 都。公事有隙,便聽釋講。十八舉秀才,貢上鄴都,過聽 光公法席,即稟歸戒。棄捨俗務,專功佛理。學流三載, 績鄰前達。年二十三,投光出家,即為受戒。聽涉無暇, 乃捐食息。然於藏旨有疑,通諮碩學,並辭罔逮。遂開」 拓寰宇,置立規猷,顧諸徒曰:「吾從師積年,心悟未決, 賴因遊意累思,豁然有據。其猶低目面牆,則冥無所 解,延頸出戶,則遠近斯見。」由是講事無廢,毗贊元理, 聲辯雄亮,言會時機。自齊、鄭、燕、趙,皆履神化。雖遭緣 阻,安苦無倦。常隨義學,千僧有餘,出家居士,近於五 百。並恢廓道志,戒禁居心。趙郡王高叡、上洛王高元 海、膠州刺史杜弼,並齊朝懿戚重臣,留情敬奉。僕射 祖孝徵,奏為國都,緝諧道政,不墜元綱。而披散詞理, 言尚寡要。故經文繁富者,則指摘一句,用攝廣文。時 人貴其通贍,鎔裁而簡衷矣。嘗於暇日,私恨曰:「昔在 俗流,尊不見遂。今世人無知,汙我淨戒。若不爾者,應 有所得。」以開皇元年三月十八日忽告侍人:「無常至 矣。」便誦念《彌勒佛》,聲氣俱盡。於時正中,傍僧同觀,顏 色怡悅,時年七十有九,卒於洺州盧氏宅。自衍之生 也,殊相感人,而立操貞直,心用叡約。情及濟世,故積 散所拯,貧病為初。法利所被,如行先授。但見經像,必 奉禮迎送,道遇貧陋,必悲憐垂泣。其謹質深信,為若 此也。又恆樂聽戒,生來兩闕《維摩勝鬘》,日緣一遍,辛 腥臭物,曾不臨矚。下氣逼流,身出戶外,以清淨僧房, 不為熏勃故也。未終之前,有夢見衍朱衣螺髮,頒垂 於背,二童侍之昇空,而西北高逝,尋爾便終。時共以 為天道者矣。

僧達[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達,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遊學北 代,聽習為業。及受具後,宗軌毗尼,進止沉審,非先祖 習。年登二夏,為魏孝文帝所重,邀延廟寺,闡弘四分。 而形器異倫,見者驚奉。虎頭長耳,雙齒過寸。機論適 變。時共高美與徐州龍達各題稱謂。尋復振錫洛都, 因遇勒那三藏,奉其新誨。不久值那遷化,覆述地論」, 聲駭伊穀。令望歸信,相次稱謁。後聽光師《十地》,發明 幽旨,遂從受菩薩戒焉。因從請業,有名學眾。又南會 徐部,隨通《地論》。梁武皇帝撥亂弘道,銜聞欣然,遂即 濟江,造宮請見。敕駙馬殷均引入重雲殿。自晝通夜, 傳所未聞。連席七宵,帝歎嘉瑞。因從受戒,誓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隆禮供奉。旬別入殿,開示弘理。年移 一紀,道懷有據。請辭還魏,乃經七啟,方許皆梁。時兗 州行臺侯景為造二寺,山名天觀,詔曰:「丈夫達念,身 為苦器,難可維持,乃試履裁約,餌苓斷粒,自此終報, 資用通生。」末為魏廢帝中山王,敕僕射高隆之召入 鄴都,受菩薩戒。暨齊文宣,特加殊禮。前後六度,歸崇 十善。達性愛林泉,居閑濟業。帝為達於林慮山黃華 嶺下立洪谷寺,又捨神武舊廟造定寇寺,兩以居之。 初達經營山寺,將入谷口,虎踞其前,乃祝曰:「欲造一 寺,福被幽靈。若相許者,可為避道。」言訖尋去。及造寺 竟,安眾綜業。達反鄴京,夜有神現,身被黃服,拜而跪 曰:「弟子是戴山胡也,王及三谷,正備供養,願不須還。」 達曰:「在山利少,在京利多。貧道觀機而動,幸無遮止。」 又經靜夜,有推戶者稱曰:「山神之妻,白日無暇,今故 參拜。」並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僧無偏為,禮佛之時, 請兼弟子名也。」達答:「糕可將還,後當為禮。」因令通為 之,時一拜兼唱。其含幽識明,皆此類也。達遣弟子道 爽為山神,讀《金光明經》。月餘,有虎來,將狗去。達聞之 曰:「此必小道人懈怠,不為檀越讀經。」具問之,果云:「三 日來別讀《維摩》耳。」乃燒香禮佛,告曰:「昨雖誦餘經,其 福亦屬檀越。若有靈鑒,放狗還也。」至曉狗還,看於項 上有銜嚙處,斯又接統神明,殆不可測。講《華嚴》《四分》 《十地》《地持》,雖無疏記,而敷揚有據。特善論議,知名南 北,禪法一門,開世殊廣。曾遊梁境,誌公遇而告曰:「達 禪師是大福德人也。」帝亦深敬,常顧侍臣云:「北方鸞 法師、達禪師肉身菩薩,恆向北遙禮。」其為時君所重, 無有加焉。一時少覺微疾,端坐繩床,口誦《般若》,形氣 調靜,遂終於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即齊天保七 年六月七日也。宣帝聞之,趣駕驚赴,舉聲大哭,六軍 同號,山林為動。葬於谷中巖下,立碑於後。余以貞觀 九年親往禮謁,骸骨猶存,寺宇遺跡,宛然如在。自達 奉心元道,情無間然,有識同親,都無嫌隙,承先私憾, 倚加事之,榮勝高流,彌所謙退。自季世佛法,崇尚官 榮,僥倖之夫,妄生朋翼,而達「為國都,眇然無顧,昭元曹局,曾不經臨,斯乃聖達之所經,實世福之嘉」相矣。

僧稠[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稠,姓孫,元出昌黎,末居鉅鹿之癭陶 焉。性度純懿,孝信知名,而勤學世典,備通經史,徵為 太學博士,講解墳索,聲蓋朝廷。將處器觀國,羽儀廊 廟,而道機潛扣,欻厭世煩,一覺佛經,渙然神解。時年 二十有八,投鉅鹿景明寺僧實法師而出家。落髮甫 爾,便尋經論,悲慶交并,識神厲勇。因發五願,所謂財」 法、通辯及以四大、常敬三寶、普福四恩。初從道房禪 師受行止觀,房即跋陀之神足也。既受禪法,北遊定 州嘉魚山,斂念久之,全無攝證,便欲出山誦《涅槃經》。 忽遇一僧言從泰嶽來。稠以情告,彼遂苦勸修禪,慎 無他志。由一切含靈皆有初地味禪,要必繫緣,無求 不遂。乃從之。旬日攝心,果然得定,常依涅槃聖行四 念處法,乃至眠夢覺見,都無慾想。歲居五夏,又詣趙 州漳洪山道明禪師,受十六特勝法。鑽仰積序,節食 鞭心,九旬一食,米唯四斗,單敷石上,不覺晨宵。布縷 入肉,挽而不脫。或煮食未熟,攝心入定,動移晷漏,前 食並為禽獸所噉。又常修死想,遭賊怖之,了無畏色。 方為說諸業行,皆摧其弓矢,受戒而返。嘗於鵲山靜 處,感神來嬈,抱肩築腰,氣噓項上,稠以死要心,因證 深定,九日不起。後從定覺,情想澄然,究略世間,全無 樂者,便詣少林寺祖師三藏,呈己所證。跋陀曰:「自蔥 嶺已東,禪學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嶽 寺。僧有百人,泉水纔足,忽見婦人敝衣挾帚,卻坐階 上,聽僧誦經。眾不測為神人也,便訶遣之。婦有慍色, 以足蹋泉,水立枯竭,身亦不現。眾以告稠,稠呼優婆 夷,三呼乃出。便謂神曰:「眾僧行道,宜加擁護。」婦人以 足撥於故泉,水即上湧。時共深異,威感如此。後詣懷 州西王屋山,修習前法,聞兩虎交鬥,咆響震岩,乃以 錫杖中解,各散而去。一時忽有《仙經》兩卷,在於床上。 稠曰:「我本修佛道,豈拘域中長生者乎?」言已,須臾自 失。其感致幽顯皆此類也。後移止青羅山,受諸癘疾 供養,情不憚其臭潰,甘之如薺。坐久疲頓,舒腳床前, 有神輒扶之,還令跏坐,因屢入定,每以七日為期。又 移懷州馬頭山,魏孝明帝夙承令德,前後三召,乃辭 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帝遂 許焉。乃就山送供。魏孝武帝永熙元年,既召不出,亦 於尚書谷中為立禪室,集徒供養。又北轉常山,定州 刺史婁叡、彭城王高攸等請至文墨之大冥山,創開 歸戒,奉信者殷焉。燕趙之境,道味通被,略無血食,眾 侶奔赴,禮貺填充。時或名利所纏者,稠為說偈止之, 聞者慚色而止。便為陳修善偈,預在息心之儔,更新 其器,既道張山世,望重天心。齊文宣天保二年下詔 曰:「久聞風德,常思言遇。今敕定州,令師赴鄴教化群 群生義無獨善。希即荷錫,暫遊承明。思欲弘宣至道, 濟斯苦壤。至此之日,脫須還山,當任東西,無所留縶。」 稠居山積稔,業濟一生,聞有敕召,絕無承命,苦相敦 喻,方遂允請。即日拂衣將出山闕,兩岫忽然驚震,響 聲悲切,駭擾人畜,禽獸飛走,如是三日。稠顧曰:「慕道 懷仁,觸類斯在。豈非愛情易守,放蕩難持耶?」乃不約 事留,杖策漳滏。帝躬舉大駕,出郊迎之。稠年過七十, 神宇清曠,動發人心,敬揖情物,乘機無墜。帝扶接入 內,為論正理。因說:三界本空,國土亦爾,榮華世相,不 可常保。廣說《四念處法》。帝聞之,毛豎流汗,即受禪道。 學周不久,便證深定。爾後彌承清誨,篤敬殷重。因從 受菩薩戒法,斷酒禁肉,放捨鷹鷂,去官畋漁,鬱成仁 國。又斷天下屠殺。六年三月,敕民齋戒,官園私菜,葷 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道由人弘,誠不虛應。願師安 心道念,弟子敢為外護,檀越何如?」稠曰:「菩薩弘誓,護 法為心。陛下應天順俗,居宗設化,棟梁三寶導引,四 民康濟。既臨,義無推寄。」即停止禁中四十餘日,日垂 明誨,帝奉之無失。後以道化須布,思序山林,便辭還 本住。帝以陵阜迴互,諮謁或難。天保三年,又敕於鄴 城西南八十里龍山之陽,為構精舍,名雲門寺,請以 居之,兼為石窟大寺主兩任綱位,練眾將千,供事繁 委,充諸山谷。并敕國內諸州別置禪肆,令達解念慧 者就為教授,時揚講誦,事極豐厚。帝曰:「佛法大宗,靜 心為本。諸法師等徒傳法化,猶接囂煩,未曰闡揚,可 並除廢。」稠諫曰:「諸法師並紹繼四依,弘通三藏,使夫 群有識邪,正達幽微,若非此人,將何開導?皆禪業之 初宗,趣理之弘教,歸信之漸,發蒙斯人。」帝大喜焉,因 曰:「今以國儲分為三分,謂供國自用及以三寶。自爾 徹情歸向,通古無倫。佛化東流,此焉盛矣。」即敕送錢 絹被褥,接軫登山,令於寺中置庫貯之,以供常費。稠 以佛法要務,志在修心,財利動俗,事乖道化,乃致書 返之。帝深器其量也,敕依前收納,別置異庫,須便依 給,未經王府。爾後詔書手敕,月別頻至,寸尺小函,必 親言及。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送諸藥餌,觀僧 疾苦。帝常率其羽衛,故幸參覲。稠處小房宴坐,都不 迎送。弟子諫曰:「皇帝降駕,今據道不迎」,眾情或阻。稠曰:「昔賓頭盧迎王七步,致七年失國。吾誠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形相,冀獲福於帝耳。」時亦美其敦慎大法, 得信於人。黃門侍郎李獎與諸大德請出禪要,因為 撰《止觀法》兩卷,味定之賓家藏一本。據以齊乾明元 年四月十三日辰時絕無患惱,端坐卒於山寺,春秋 八十有一,五十夏矣。當終之時,異香滿寺,聞者悚神。 敕遣襄樂王宣慰曰:「故大禪師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棲心寂默,虛來實返。妙業元風,事高緇素,運往神遷, 實深嗟惘。資崇有嘉,用伸悽敬。可施物五百段,送千 僧供於雲門,以崇追福。」至皇建二年五月,弟子曇詢 等奏請為起塔,下詔曰:「故大禪師德業高迥,三寶棟 梁,滅盡化終,神遊物外。可依法闍毗起塔,建千僧齋, 贈物千段,標樹芳跡,示諸後代。」敕右僕射魏收為製 碑文,其為時君所重,前後皆此類也。既而剋日准敕, 四部彌山,人兼數萬,香柴千計,日正中時,焚之以火。 莫不哀慟斷絕,哭響流川。登有白鳥數百,徘徊煙上, 悲鳴相切,移時乃逝。仍於寺之西北,建以磚塔。每有 靈景,異香應於道俗。初稠奉信出家,知奇齊、魏,克志 禪業,冠絕「後塵。」而歷履太行,往還朝野,鳴謙抱素,能 扇清風。加又威稜群賊,勢慴山螭,解虓虎之鬥情,禁 利養之深毒。大儒皇氏,躬為負糧,青羅獵客,執刀剪 髮。或德感上元,澤流奉敬之苗;幽誠所致,粟滿信心 之室。樹神遮道,隨器欲而法流;文豹淨房,銜穢愨而 遙棄。或猛虎馴狎,即背垂衣,頹山將陊,召出在命。若 斯靈相,振古罕儔,具如《雲門象圖》所紀。又初敕造寺, 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問道經行,稠曰:「十里大廣,損 妨居民,恐非遠濟,請半減之。」敕乃以方五里為定,使 將作大匠紀伯邕締構伊始。邕集諸鄉邑,問此地名, 忽聞空中大聲答曰:「山林幽靜,此處本號雲門。」重問 所由,了無一人知者。帝聞異之,因從空響焉,今名光 嚴寺是也。又嘗有客僧負錫初至,將欲安處,問其本 夏,答云:「吾見此中三為伽藍。」言終而隱。既而掘地為 井,果得䲭吻二焉。又所住禪窟前有深淵,見被毛之 人,偉而胡貌,置釜然火,水將沸涌,俄有大蟒從水中 出,欲入釜內。稠以足撥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隱。其夜 因致男子神來頂拜稠云:「弟子有兒,歲歲為惡神所 噉,兒子等惜命不敢當。弟子衰老將死,故自供食。蒙 師護故,得免斯難。」稠索水噀之,奄成雲霧。時或讒稠 於宣帝,以倨傲無敬容。帝大怒,自來加害。稠冥知之, 生來不至僧廚,忽無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作供 設。至夜五更,先備牛轝,獨往谷口,去寺二十餘里,孤 立道側。須臾帝至,怪問其故。稠曰:「恐身血不淨,穢汙 伽藍,在此候耳。」帝下馬拜伏,愧悔無已,謂尚書令楊 遵彥曰:「如此真人,何可毁謗也!」乃躬負稠身往寺,稠 罄折不受。帝曰:「弟子負師遍天下,未足謝𠍴。」因謂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作羅剎王,是以今猶好殺。」 即咒盆水,令帝自視,見其影如羅剎像焉。每年元日, 常問一歲吉凶。後至天保十年,云:「今年不能好。」文宣 不悅。帝問:「師復何如?」答云:「貧道亦不久。」至十月,帝崩。 明年夏首,稠喪,驗之果矣。嘗以暇日,帝謂曰:「弟子未 見佛之靈異,頗得睹不?」稠曰:「此非沙門所宜。」帝強之, 乃投袈裟於地。帝使數十人舉之,不能動。稠命沙彌 取之,初無重焉。因爾篤信兼常。寺宇僧供。勞賜優渥。

道紀[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紀,未詳氏族。高齊之初,盛弘講說。然 以成實見知,門學業成,分部結眾,紀用欣然,以教習 之功,成遺業也。天保年中,秋初立講,紀引眾首出鄴 城南。彼舊門人又引眾入,正於閫側,欻爾相值。紀曰: 「卿從何來,乃殊無禮也。如何師範,輒抗拒耶?既不傾 屈,理宜下道。」彼曰:「法鼓競鳴,利建斯在。聲榮之望,師 資焉有紀何不答?」自為下道,出於城外,迴首告其屬 曰:「吾講《成實》,積三十載,開悟正道,望有功夫。解本擬 行,斯遺誡也。今解而不行,還如根本。不解矣,徒失前 功,終無後利。往不可追,來猶可及。請並返京,吾當別 計。」乃退掩房戶,廣讀經論,為彼俗士而行開化,故其 撰集名為《金藏論》也。一袠七卷,以類相從。寺塔旛燈 之由,經像歸戒之本,具羅一化,大啟福門。論成之後, 與同行七人,出鄴郊東七里而頓,周匝七里,士女通 集,為講斯論,七日一遍,往必荷擔,不恥微行。經書塔 像為一頭,老母掃箒為一頭。齊佛境內有塔斯掃每 語人曰:「經不云乎?『掃僧地如閻浮,不如佛地』。」一掌者, 由智田勝也;親供母者,以福與登地菩薩齊也。故其 孝,至性淳深,為之縫補,衣著食飲,大小便利,必身經 理,不許人兼。有或助者,紀曰:「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 之累,並吾身也,有身必苦,何得以苦勞人?所以身為 苦先,幸勿相助。」因斯以勵道俗,從者眾矣。又復勸人 奉持八戒,行法社齋,不許屠殺。所期既了,又轉至前。 還依上事,周歷行化,數年之間,遶鄴林郊,奉其教者 十室而九。有同侶者,故往候曰:「比行化俗,何如道耶?」 紀曰:「彼講可追,今則無悔,既往不咎,知復何言?」後遭 周氏吞併,元教同廢,呼嗟俗壤每崇斯業,及開法始更廣其門。故彼論初云邪見者是也。所以世傳何隱 論師造《金藏論》,終唯紀也,故改名云。然其所以抄略 正文。深可依准。後不測其終。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