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05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五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五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十
黃帝素問三十〈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藝術典第五十卷
醫部彙考三十
[编辑]《黃帝素問三十》
[编辑]《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编辑]張志聰曰:「愚按《繆刺篇》論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榮氣乃滿,而經脈大盛,是衛氣之通於脈內也。此篇言血氣之從經而絡,從絡而皮,復從皮膚肌肉,而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榮血之行於脈外也。當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者,論通體之經脈也。至於血氣之生,始出入,榮於脈中,滲於脈外,充皮熱,肉生毫毛。內入於募原而通於臟腑。表裏上下,無處不周。醫者能洞悉血氣之原流。而後能導邪病之窾卻也。
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狐疝風,濇 則病少腹積氣。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 滑則病肺風疝,濇則病積溲血。太陰有餘,病肉痹寒 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濇則病積心腹時滿。 〈隱軫當作癮疹〉
王冰曰:痹謂痛也,陰謂寒也。有餘謂厥陰氣盛滿,故陰發於外而為寒痹。陰不足則陽有餘,故為熱痹。厥陰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又其絡支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故為狐疝。少腹,積氣也。足少陰脈,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故有餘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又腎水逆連於肺母故也。其正經入肺,貫腎絡膀胱,故為肺疝及積溲血也。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故為脾疝心腹時滿也。
馬蒔曰:「此言足之三陰經,其經有虛有實,其脈有滑有濇,而病有寒有熱,有內有外也。厥陰者,足厥陰肝經也。有餘者,以其氣血相并而為實也;不足者,以其氣血皆衰而為虛也。痹,病名也。疝有如山積之義,五臟及男婦皆有之。」 其有餘則陰重,故病痹當為寒;不足則陽勝,故病痹當為熱。其脈若滑,則必病狐疝,風外感之邪也。「其脈若濇,則必小腹有積氣,內傷之邪也。正以肝脈之所過,故病狐疝風及少腹積氣也。又少陰者,足少陰腎經也。腎脈人肺,又為肺之子,其水上逆,干肺母,故皮為肺之合,今腎有餘,當病皮痹癮疹,其病在表也;不足當為肺痹,其病在裏也。其脈若滑,則當病肺風疝,外感之邪也。其脈」 若濇,則當病有積及溲血,內傷之邪也。正以腎脈入肺,貫腎絡膀胱,故病肺疝及有積與溲血耳。又太陰者,足太陰脾經也。脾主肉,其有餘,故為肉痹,其中則冷,陰氣勝也。其不足則病脾痹,陽氣虧也。「其脈若滑,則病脾風疝」 ,外感之邪也。其脈若濇,則病當有積及心腹時滿,內傷之邪也。正以脾脈及支別者之所過。故為脾疝。心腹時滿也。
張志聰曰:此論六氣之內合於五臟也。曰厥陰少陰,太陽少陽,論六氣之為病也。曰皮肉筋骨脈者,因六氣而及於五臟之外合也。曰心肝脾肺腎者,因六氣而及於五臟之次也。有餘者,多氣少血,不足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濇者,多血少氣,微有寒。痹者閉也,血氣留著於皮肉筋骨之間而為痛也。氣病之謂疝,血病之謂積。蓋氣盛而生熱,則為疝痛,血多而凝泣,故成積也。厥陰者,陰之極也。陰極而陽生,得中見少陽之火化,故有寒有熱也。厥陰主春生風木之氣,故首論厥陰焉。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 疝,濇則病積時善驚。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 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濇則病積時善巔疾。」「少陽有餘, 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濇則病積 時筋急目痛。」
王冰曰:胃有餘則上歸於心,不足則心下痹。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故為心疝,時善驚。太陽與少陰為表裏,故有餘不足,皆病歸於腎也。太陽之脈,交於巔,上入絡腦,下循膂絡腎,故為腎風及巔病也。少陽與厥陰為表裏,故病歸於脾。肝主筋,故時筋急。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別者,從目系下頰裏,故目痛。馬蒔曰:「此言足之三陽經,其經有虛有實,其脈有滑有濇,而病有寒有熱,有內有外也。陽明者,足陽明胃經也,胃乃心之子,有餘則病脈痹,以心主脈。」
「脈在半,表也。不足則病心痹,心主裏也。其脈若滑,則病心風疝,外感之邪也。其脈若濇,則病積,時善驚,內傷之邪也。」 正以心主之脈,出屬心包,故為心疝,時善驚也。又太陽者,足太陽膀胱經也。膀胱與腎為表裏,有餘則病骨痹身重,以腎主骨也。不足則病腎痹,以腎在內也。「其脈若滑,則病腎風疝,外感之邪也。其脈」 若濇,則病積時巔疾,內傷之邪也。以太陽之脈交於巔上下絡腎,故為腎風,及頂巔有病也。又少陽者,足少陽膽經也。膽與肝為表裏,有餘則病筋痹,以肝主筋也。不足則病肝痹,以肝在內也。其脈若滑,則病肝風疝,外應之邪也。其脈若濇,則病積時筋急目痛,內傷之邪也。正以肝脈之所過,故為筋急目痛也。
張志聰曰:「三陰三陽,有多血少氣者,有多氣少血者,惟陽明血氣皆多。蓋血氣之生於陽明也,榮血行於脈中,乃陽明水穀之精,上歸於心,淫精於脈,脈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者,在外之皮肉筋骨也。腑精與神明相合而通於五臟,氣復歸於權衡,此脈氣之生始出入也。是以陽明之有餘不足,則為脈痹、心痹,心主脈而上歸於肺,肺主皮毛,毛脈合精於皮膚之間,是以少陰之為皮痹、肺痹也。脈散氣於皮毛,復從太陰所主之肉,少陽所主之筋,太陽所主之骨,而內通於五臟。是以有餘而在外,則為肉痹、筋痹、骨痹」 ;不足而陷於內,則為脾痹、肝痹、腎痹矣。至氣有餘於內而為熱,則為疝;血有餘於內而為寒,則為積矣。故所謂風者,熱所生也;所謂身重者,病在氣也;所謂溲血,腹滿,善驚目痛者,病在血也。此三陰三陽所主之血氣,生始出入,各有太過不及之為病也。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 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余願聞其故。」岐伯曰:「春 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 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 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 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 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 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塞入聲辟闢同〉
王冰曰:「引急,謂牽引縮急也。」
馬蒔曰:「此言四時之氣,合於人身,當隨時以刺其邪也。春氣在經脈者,正以春時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此地之水行而人之經脈通,所以人氣在於脈也。又夏氣在孫絡者,正以夏時經脈甚滿,其氣溢入孫絡,孫絡受血,而外之皮膚皆已充實,所以人氣在孫絡也。又長夏者,六月建未之月,其氣在肌肉者」 ,正以長夏經脈絡脈皆盛,內溢於肌中,所以人氣在肌肉也。又「秋氣在皮膚」 者,正以秋時天氣始收,人之腠理閉塞,皮膚引急,所以人氣在皮膚也。又「冬氣在骨髓中」 者,正以冬主蓋藏,血氣在中,著於骨髓之內,通於五臟之間,所以人氣在骨髓中也。是故風寒暑濕燥火之邪氣者,當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於人身。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須四時之經氣以刺之。辟除其邪。則亂氣不生矣。
張志聰曰:「此承上文而言脈氣之隨四時生長收藏,外出於皮膚,內通於五臟,環轉無端也。夫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是血氣之從經脈而外溢於孫絡,從孫絡而充於皮膚,從皮膚而復內溢於肌中,從肌肉而著於骨髓,通於五臟,是脈氣之散於脈外,而復內通於五臟也。夫天為陽,地為陰,陰陽」 合而血氣始生,腎主冬令之水,而為生氣之原,陽明乃血氣所生之腑,故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而血乃成。」 然藉腎中之生氣,戊癸合化,而後生此水穀之精微,故天氣開,地氣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腎臟之冬令,已得春生之氣,而人氣始在脈,是人氣之通於天也。故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日中人氣長,夕則人氣收,夜則人氣在臟」 ,人與天地參也。夫邪氣者,在天六淫之邪也;四時之氣血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 者,謂天有六淫之邪,而人有六氣之化也。如邪留於外,則為皮肉筋骨之痹,合於內,則為心肝脾肺之痹矣;如留於氣分則為疝,留於血分則為積矣。如身中之陽,盛則為熱,虛寒則為寒矣。此皆吾身中陰陽虛實之變化也。然必從其四時之經氣,辟除其邪,則變亂之氣不生矣。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 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 解㑊;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 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 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 令人寒慄;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 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 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 亂氣,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 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 不轉。」
王冰曰:「血氣溢於外,則中不足,故少氣。血逆氣上,故上氣;內著不散,故脹。血氣竭少,故解。㑊,卻,閉也。血氣內閉,則陽氣不通,故善恐。血氣上逆,則怒氣相應,故善怒;血氣上逆,滿於肺中,故善忘。臥不欲動,以虛甚也。血氣內散,則中氣虛,故寒慄;血氣無所營,故目不明。陽氣不壯,至春而竭,故善忘。」 「淫,不次也。不次而行」 ,如浸淫相染而生病也。不轉。謂不逆轉也。
馬蒔曰:「此承上文言刺逆四時者,必生亂氣而為病也。春時當刺經脈,若刺絡脈,是以夏時之所刺者,而刺之於春,則血氣溢於外,大氣少於中矣。若刺肌肉,是以長夏之所刺者,而刺之於春,則血氣旋逆,令人氣上逆矣。若刺筋骨,是以冬時之所刺者,而刺之於春,則血氣著於內,腹必有所脹矣。又夏時當刺孫絡」 ,若刺經脈,是以春時之所刺者,而刺之於夏,則血氣至於竭,令人常解㑊矣。解㑊者,寒不似寒,熱不似熱,壯不似壯,弱不似弱,故解㑊而不可以名狀也。若刺肌肉,是以長夏之所刺者,而刺之於夏,則血氣卻於內,恐懼之心生矣。若刺筋骨,是以冬時之所刺者,而刺之於夏,血氣當上逆,令人當善怒「矣。又秋時當刺皮膚,若刺經脈」 ,是以春時之所刺者,血刺之於秋,其氣當上逆,心亂而善忘矣。若刺絡脈,是以夏時之所刺者,而刺之於秋,則氣不外行,令人甚虛,而臥不欲動矣。若刺筋骨,是以冬時之所刺者,而刺之於秋,則血氣當內散,中氣虛而寒慄生矣。又冬時當刺骨髓,若刺經脈,是以春時之所刺者,而刺之於冬,則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矣。若刺絡脈,是以夏時之所刺者,而刺之於冬,則內氣當外泄,留而為大痹矣;若刺肌肉,是以長夏之所刺者,而刺之於冬,陽氣當竭絕,令人當善忘矣。凡此四時刺者大逆為病,不可不順焉,否則亂氣生而浸淫為病,正氣亂而精薄不通,此所以當審九候而順四時也。
張志聰曰:「此言血氣之隨時環轉,自有出入之度,不可使之妄行也。夫刺者,所以取氣也。春氣在經脈,而取之於絡脈,則血氣外溢,而令人少氣矣。至於肌肉,則血氣環逆,而令人上氣矣。環逆者,逆其環轉也。言血氣之從經而絡,從絡而皮,從皮膚而復,環轉於肌中也。至於筋骨,則血氣內著,而令人腹脹矣。夫夏氣」 盛長,而血氣已外出於孫絡,若再取之於經脈,則血氣內竭,而令人懈惰也。血脈出於陽明,外溢於肌腠,夏氣在孫絡,而使之溢於肌中,則血氣虛卻於內矣。陽明脈虛,則恐如人將捕之。「上逆」 當作「下逆。」 夏氣浮長於上,而反逆之使下,則氣鬱不疎,而使人善怒也。如秋令降收,而反令其生長,故使血「氣上逆而令人善忘。血氣從絡脈而充於皮膚,從皮膚而內溢於肌肉,秋刺絡脈,則血氣不外行於皮膚肌肉之間,故令人臥不欲動。蓋肌肉者脾所主也,脾病者嗜臥不欲動。」 夫秋令始降,而反取之筋骨,使血氣散於內,而令人寒慄矣。冬主閉藏,以奉春生之氣,應藏而反泄之,故使血氣皆脫於內,而令人目不明,蓋五臟之精,皆注於目而為之睛。冬者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血氣內脫,則五臟皆虛,故令人目不明也。冬刺絡脈,則內氣外泄,而留為大痹。大痹者,臟氣虛而邪痹於五臟也。陽氣生於陰中,出於肌腠,至冬令之時,復歸於陰臟。冬刺肌肉,是取所藏之氣於肌腠之外,故使陽「氣竭絕於內,而令人善忘也。凡逆刺其四時之經氣,則變生大病,故不可不從也。亂氣」 者,變亂之氣也。「相淫」 者,血氣淫佚也。此言不從四時之氣,則正氣變亂而為病也。蓋以邪氣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故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使正氣內亂,而邪與精相薄矣。若知四時之逆從,則必審察其九候也。九候者,有天,有地有人。在天主氣,在地主血,在人主脈。知血氣經脈出入之源流,則正氣不致內亂,而精氣不逆回矣。
帝曰:「善。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 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中腎,六日死,其動 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傷人五臟必死,其 動則依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馬蒔曰:「此言誤刺五臟之死期,其變動之候,隨各臟而見之也。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刺傷五臟,故為必死也。其各臟變動,則依其臟之所變,以候知其死耳。」
張志聰曰:刺五臟者,謂刺傷其五臟之氣也。蓋三陰三陽之六氣,外合於皮肉筋骨脈脈肉筋骨,內合於五臟,如病肺痹肺風、脾痹脾疝,則當取氣於皮,取氣於肉,不可逆刺,以傷其臟真。故曰:「刺傷人五臟必死」 ,各依其臟之所變候,而知其死期。蓋刺五臟則動其臟氣,動臟氣則變候見於外矣。按五臟外合五時六「經上應六氣。《診要經終》篇以六氣應五臟,而終於六經,此篇以六經應四時,而終於五臟。《診要》篇以經脈之生於五臟,而外合於六經,此篇以經脈之本於六氣,而內連於五臟。」 蓋脈氣之循於皮肉筋骨,內合五行,外合六氣,外內之交,相生始出入者也。是以一篇之章句雖同,而旨意各別,學者宜分析體會,不可以其重而忽之 。張兆璜曰:「《診要》篇論逆刺其臟氣之所出,而中傷五臟,故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此篇論刺六經之內入,而中傷五臟,故曰『內通五臟』。」 「刺五臟中心一日死,謂刺外合之皮肉筋骨脈,而不可中傷其臟也。」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编辑]馬蒔曰:本篇前二節,論標本,後八節,論病傳,故名篇。《靈樞》以病本篇論標本,以病傳篇論病之所傳,分為二篇,其義全同。
張志聰曰:標本者,六氣之化;病傳者,五臟相傳。此篇承上章而言,六氣為病,有四時之順逆,而又有標本之逆從;五臟受傷,有刺中之死期,而又有病傳之日數。是以《靈樞》原屬二篇,《本經》合而為一。蓋謂五臟六氣,外內相合,始病在六氣,而不亟治之,則傳入五臟,而為不救之死證矣。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岐伯對曰:「凡刺 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 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 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 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 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間,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 知標本,是謂妄行。
王冰曰:「得病之情,知治大體,則逆從皆可,施必中焉,道不疑。或識既深明,則無問於人,而所行皆當,不知妄行,謂識猶褊淺,道未高深,舉且見違,故行多妄。」
馬蒔曰:「此言病有標本,刺有逆從也。標者病之後生,本者病之先成,此乃病體之不同也。逆者如病在本而求之於標,病在標而求之於本。從者如在本求本,在標求標,此乃治法之不同也。蓋凡刺之方,必別病在陰經陽經,或前或後。前後者,背腹也。其經絡互相為應,於是而施逆從之法,以移標本之病。故病有在後來而為標者,乃止治其標而不治其本,然亦有不求之於標,而必求之於本者。病有先成而為本者,乃止治其本而不治其標,然亦有不求之於本,而必求之於標者。故治有取標而愈,有取本而愈,有逆取而愈,有順取而愈。」 故知刺法之逆從者,乃正行之法,而不必問之於人也。若問之於人,人知此法者鮮,而反惑矣。知病體之標本者,必萬舉萬當,而不妄行刺法也。若不知標本,則病體未明,而不免妄行耳。故治病者,無論刺灸用藥,皆當分其標本,以取其經也。
張志聰曰:「陰陽者,三陰三陽之六氣也。少陽標陽而本火,太陰標陰而本濕,少陰標陰而本熱,太陽標陽而本寒,陽明標陽而本燥,厥陰標陰而本風,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前後相應者,有先病後病也。逆」 從得施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標本相移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故曰」 者,引《至真要論》而言也。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者,謂病三陰三陽之六氣,即於六經中求之以治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者,謂病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即於六氣中求之以治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者,如「寒傷太陽,乃太陽之本病,而反得標陽之熱化,即求之於標,而以涼藥治其標熱。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者,如病在少陰之標陰,而反得君火之本熱,即求之於本,以急瀉其火。」 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取本而得
者,「有取標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逆取而得者」 ,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結者散之,散者收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從取而得者,謂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 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 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治反為逆,治得 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 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 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 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 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小 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 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 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者 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間去聲〉
王冰曰:「別陰陽,知逆順,法明著,見精微,觀其所舉則小,尋其所利則大。以斯明著,故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少可以貫多,舉淺可以料大者,何法之明,故非聖人,孰能至於是耶?故學之者,猶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也。雖事極深遠,人非咫尺,略以淺近而悉貫之。然標本之道,雖易可為言,而世人識見,無能及者。本先病」 標後病,必謹察之。本而標之,謂有先病,復有後病也,以其有餘,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也。「標而本之」 ,謂先發輕微緩者,後發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間謂多也,甚謂少也。多謂多形證而輕易,少謂少形證而重難也。「以意調之」 ,謂審量標本,不足有餘,非謂捨法而以意妄為也。并,謂他脈共受邪氣而合病也。獨。謂一經受病。而無異氣相參也。并甚則相傳。傳急則亦死。
馬蒔曰:「此言凡病皆當先治其本,惟中滿及大小便不利者,則不分為標為本,而必先治之也。夫經分陰陽,刺分逆從,病分標本,其為道真妙矣哉!至小而有至大者存,至少而有至多者存,至淺而有至博者存,言一病而遂知百病之害,真可以因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也。故言大與標,特至易者,而人自弗及耳。且」 反其病而治之者為逆,順其病而治之者為從,此亦所可及者,試以標本、逆從而詳言之。凡先生病而後病勢逆者,必先治其初病之為本;若先病勢之逆,而後生他病者,則又以病勢逆之為本,而先治之也。凡先病寒證,而後生他病者,必先治其寒證之為本;若先生別病而後生寒證者,則又以別「病之為本而先治之也。凡先生熱病而後生別病者,必先治其熱病之為本。若先生熱病而後生中滿者,則又以中滿雖為標,而必先治之也。凡先生別病而後生泄瀉者,必先治其別病之為本。若先生泄瀉而後生別病者,則又以泄瀉之為本而先治之也。」 此則先治之者,正以必且調之,而後治別病耳。不惟是也,凡先生別病而後生中滿者,必先治其中滿之為標;若先生中滿而後煩心者,則又以中滿之為本,而先治之也。蓋以「人之病氣有二,病本不同,而彼此相傳者,謂之客氣;有二病之氣,本相同類,而彼此相傳者,謂之同氣。」 即如先中滿而後二便不利者,必先治小大便不利之為標;若中滿而小大便利者,則又以中滿之為本而先治之也。何也?以中滿與小大便不利,二者為同氣之病也。大凡病發而大勢有餘者,則先治其初病之為本,而後治其後病之為標。蓋先治其本,則有餘之勢一攻,而後諸病可去矣,正本而標之之謂也。病發而大勢不足者,則先治其後病之為標,而後「治其先病之為本。」 蓋先治其標,則不足之勢一補,而後本病自培矣,正標而本之之謂也。然而病之生也,有五臟相尅而病勢日甚者,如肝尅脾,脾尅腎之類是也。有五臟間傳而病勢有生者,如肝生心、心生脾之類是也。間者,病證并行而勢輕,甚者,病證獨行而勢重,即如中滿與小大便不利,是亦并行之類也。且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別病者,則又以小大便不利之為本,而先治之也。上文小大便不利者,對先有中滿而言;此小大便不利者,對後有別病而言。由此觀之,則百病不同,皆必先治其本。惟中滿之與百病,先以治中滿為主。若中滿而有小大便不利,則又以治小大便為先。其小大便不利之與百病。則亦治小大便不利為先。蓋不必分其為本為標。而先治此二病也。
張志聰曰:「陰陽逆從」 者,謂三陰三陽之氣,有勝有復也。相反而治為逆治,相得而治為從治。相得者。
如熱與熱相得,寒與寒相得也。「後逆」 者,勝尅之氣也。「先病」 者,謂吾身中先有其病也。先逆先寒先熱者,謂在天之六氣也。先病而後逆者,如吾身中先有脾土之病,而後復感其風邪,重傷脾土,則當先治其脾土,而後治其風邪。如先感天之風邪,尅傷中土,以致脾臟為病,是當先治其風邪,而後調其脾土,故曰:「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 ,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先寒者,寒淫所勝也。以吾身感之而生病者,是當治其寒邪;如先病而後生寒者,當治其身之本病,而寒氣自解矣。蓋先寒者客氣,生寒者同氣也,先熱者,熱淫所勝也,以吾身感之而生病者,是當治其本熱;如吾身感之而生中「滿者,又當治其中滿。蓋六淫之邪,始傷六氣,若致中滿,則病氣入內,故當治其內。泄者,濕土之病也。他病者,如濕邪所勝,民病心痛耳聾之類,故當先治其虛泄,必且調之脾土,而後治其他病。」 《至真要論》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如先病熱而後生中滿者,是當治其中滿;如先病中滿,而濕熱之氣,上乘」 於心,以致心煩者,亦當治其中滿,而煩自解矣。夫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感天之熱淫而致生中滿也;先病而後生中滿者,病吾身中之熱而生中滿也。故曰:「人有客氣,有同氣。」 客氣者,謂在天之六氣;同氣者,謂吾身中亦有此六氣,而與天氣之相同也。如中滿而小大便不利者,當先利其二便;如小大「便利者,仍治其中滿。」 蓋邪氣入於腹內,必從二便而出,有餘者,邪氣之有餘;不足者,正氣之不足也。邪氣者,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正氣者,三陰三陽之六氣也。《六微旨論》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陽明之上,燥氣治之;太陽之上,寒氣治之;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少陰之上,熱氣治之;太陰之上,濕氣治」 之,所謂本也;本之下,氣之標也。此皆以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為本,而以三陰三陽之六氣為標。故病發而有餘者,此風寒暑濕之本氣有餘,故當先散其邪氣,而後理其陰陽。如病發而不足,當先調其陰陽,而後治其本氣。蓋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是以邪氣有餘者,先散其邪氣;精氣不足者,先補「其正虛」 ,此標本之大綱領也。然標本之間,而又當以意調其間甚也。夫邪之所湊,其正必虛。「間」 者,謂邪正之有餘不足,二者兼於其間,故當并行其治。蓋以散邪之中,兼補其正;補正之中,兼散其邪。如偏甚者,則當獨行其法,謂邪氣甚者,竟瀉其邪;正虛甚者,竟補其正,此為治之要道也。如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病者。當專治其小大二便。又無論其邪正之間甚矣 。朱永年曰。此間甚之中。又分緩急也。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脅支痛,五日 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王冰曰:三日不已,死。以勝相伐,唯弱是從,五臟四傷,豈其能久,故為死。冬夜半,夏日中,謂正子午之時。或言冬夏有異,非也。晝夜之半,事甚昭然。馬蒔曰:「此承上文甚者獨行,而言五臟相尅之死期,此以心病言之也。夫傳其所勝,謂之甚。夫病傳者,五臟皆然。試以心言之,心病者,臟真通於心,故先心痛。火來乘金,一」 日傳之於肺,即發而為欬,以肺之變動為欬也。又三日則四日矣,肺邪勝木,故脅支痛,以肝脈循脅肋也。又五日則九日矣,肝邪勝土,故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以脾不運化,及脾主肉,故病及肉。又三日則十二日矣,其病不已則死,但冬則死於半夜,夏則死於日中耳。蓋夜半為水,而冬之夜半,其水尤甚。以水來尅火。故死。「日中為火。」 而夏之日中。其火尤甚。以心火已絕。火不能持。故亦死。
張志聰曰:夫所謂標本者,感在天之六氣而病,吾身中之陰陽,即入於腹內,以致中滿者,在於募原腠理之氣分,若淫邪泮衍於血脈之中,則入臟腑,為內所因矣。故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如心先痛者,病先發於心欬者,一日而之肺;脅支痛者,三日而之肝;閉塞不通,身痛體重者,五日而之脾。」 皆此逆傳其所勝,是以三日不已而死。心為火臟,冬之夜半者,水勝而火滅也。夏之日中者,亢極而自焚矣。
肺病喘欬,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 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馬蒔曰:「此言肺病相傳之死期也。肺病者,臟真高於肺而主息,故喘欬。三日則肺傳於肝,脅支滿而痛。又一日則四日矣。肝傳於脾,身重體痛。又五日則九日矣。脾傳於胃腑,腹中作脹。又十日則十九日矣。其痛不已則死。但冬死於日入,夏死於日出耳。蓋冬之日入在申,申雖屬金,金衰不能扶也。夏之日出在寅,木」 旺火將生。肺氣已絕,不能待火之
生也
張志聰曰:肺病喘欬者,先發於肺也。夫冬氣收藏,夏氣浮長,日出氣始生,日入氣收引。肺主氣,故終於氣之出入。止言冬夏者,重陰陽寒暑之氣也。《王子律》曰:「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以上二節,四時之氣已備。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 腰脊少腹痛脛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馬蒔曰:「此言肝病相傳之死期也。肝病者,臟真散於肝,其脈內連目脅,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則肝傳於脾,體重身痛。又五日則八日矣。脾傳於胃腑,故腹內為脹。又三日則十一日矣。脾傳於腎,腰脊少腹皆痛,脛中覺痠。正以腎脈起於足,循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又腰為腎之腑,故病如是」 也。又三日則十四日矣。其病不己則死。但冬以日入。夏以早食耳。蓋冬之日入在申。以金旺木衰也。夏之早食在卯。以木旺氣反絕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 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王冰曰:「《人定》謂申後二十五刻,《晏食》謂寅夜二十五刻。」
馬蒔曰:「此言脾病相傳之死期也。脾病者,臟真濡於脾,而主肌肉,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自傳於胃腑也。又二日則三日矣,乃傳於腎,故少腹腰脊皆痛,其脛覺痠也。又三日則六日矣,腎自傳於膀胱腑,故背𦛗筋痛,小便自閉也。又十日則十六日矣,其病不已則死。但冬以人定,夏以晏食耳。蓋冬之人定在亥,以土」 不勝水也。夏之晏食在寅,以木來尅土也。王子律曰:「膀胱之脈循於背。足太陽主筋,故背𦛗筋痛。」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三日 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王冰曰:「大晨謂寅後九刻,大明之時也。《晏晡》謂申後九刻,向昏之時也。」
馬蒔曰:「此言腎病相傳之死期也。腎病者,臟真下於腎,其經脈之行,在於少腹腰脊胻骨,故其痛痠有如是也。三日則自傳於膀胱腑,背𦛗之筋痛,小便亦閉,又三日則六日矣。膀胱傳於小腸,故腹脹。又三日則九日矣。小腸傳於心臟,故兩脅支痛,又三日則十二日矣。其病不已則死,但冬以大晨,夏以晏晡耳。蓋冬」 之大明在寅末,木旺水衰也。夏之晏晡在向昏,土能尅水也。張志聰曰:「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滅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絕而不能生也。」 按:《靈樞·病傳篇》曰:「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腸」 ,是水乘其所勝之火臟火腑也。此節與《靈樞》之不同者,心乃君主之官,多不受邪,膀胱之氣,上與陽明相合,水邪上乘。上焦不受。則還轉於中焦。而留於陽明矣。陽明主秋金之令。故復傳之肝木而死。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 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王冰曰:「夜半後,謂子後八刻丑正時也。《日昳》謂午後八刻未止時也。」
馬蒔曰:「此言胃病相傳之死期也。胃病者,其脈循腹,故為脹滿。五日則胃傳於腎,少腹腰脊痛,胻痠。又三日則八日矣,腎病傳膀胱腑,則背𦛗之筋痛,小便自閉也。又五日則十三日矣,膀胱水傳於脾,身體自重也。又六日則十九日矣,其病不已則死。但冬以夜半,夏以日昳耳。蓋冬之夜半在子,土不勝水也。夏之日」 昳在未,土正衰也。
張志聰曰:冬夜半後者,土敗而水勝也。夏日昳者,乃陽明所主之時,土絕而不能生也。按《靈樞經》曰:「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 此言五日身體重者,亦心不受邪,還之脾,水行乘土,腑邪傳臟而死。徐東屏曰:「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陽數起於一,陰數起於二。三日死者,死於生數之始;六日死者,終於成數之始;十日死」 者,終於成數之終,是有終其所始,而終其所終者;有死於其所不勝者,有死於本氣所生之時者,此皆陰陽終始之微妙。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胻痠,一日腹脹, 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王冰曰:「雞鳴謂早雞鳴,丑正之分也。下晡,謂日下於晡,時申之後五刻也。」
馬蒔曰:「此言膀胱病相傳之死期也。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所藏,必氣化乃能得出。今有病,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痛胻痠,自傳於腎臟,蓋膀胱為腎之腑也。又一日則六日矣。腎復傳於小腸,故為腹脹。又一日則七日矣。小腸傳於脾,故身體痛。又二日則九日矣,其病不已死,但冬以雞鳴,夏以下晡耳。蓋冬之雞」 鳴在丑。土尅水也。夏之下晡在申。
金衰不能生水也
張志聰曰:「此亦腑邪傳臟,水泛土敗而死。冬雞鳴在丑,乃少陽太陽生氣之時,氣絕而不能生也。夏下晡,乃陽明生氣之時,陽明之氣亦絕矣。」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臟 止,及至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王冰曰:「五臟相移皆如此,有緩傳者,有急傳者。緩者,或一歲、二歲、三歲而死,其次或三月,若六月而死。急者一日、二日、三日、四日,或五六日而死,則此類也。尋此病傳之法,皆五行之氣,考其日數,理不相應。夫以五行為紀,以不勝之數,傳於所勝者,謂火傳於金,當云一日。金傳於木,當云二日。木傳於土,當云四日。土」 傳於水,當云三日;水傳於火,當云五日也。若以己勝之數,傳於不勝者,則木三日傳於土,土五日傳於水,水一日傳於火,火二日傳於金,金四日傳於木。經之傳日,似法三陰三陽之氣。《玉機真臟論》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不治。若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而當死。」 此與同也。雖爾,猶當臨病詳視日數,方悉是非爾。「間一臟止」 者,謂隔過前一臟,而不更傳也。謂木傳土,土傳水,水傳火,火傳金,金傳木而止,皆間隔一臟也。及至三四臟者,皆謂至前第三、第四臟也。諸至三臟者,皆至其己不勝之氣也。至四臟者,皆至己所生之父母也。不勝則不能為害於彼所生,則父子無尅伐之期,氣順以行,故刺之可矣。
馬蒔曰:「此結言相傳而為甚者,死不必刺。間臟而為生者,乃可刺也。諸經之病,皆有相尅之次,是相傳者為病之甚,甚者獨行,故有死期,不可刺。若間病而為相生,則間一臟為始,及三四臟,是乃相生之次。所謂間者并行,乃可刺以治之也。」
張志聰曰:「以上諸病,如是相勝尅而傳者,皆有速死之期,非刺之可能救也。或間一臟相傳而止,不復再傳別臟者,乃可刺也。假如心病傳肝,肺病傳脾,此乃子行乘母,至肝臟脾臟而止,不復再勝尅,相傳於他臟者,可刺也。假如心病傳脾,肺病傳腎,乃母行乘子,得母臟之生氣,不死之證也。如心病傳腎,肺病傳心」 ,肝病傳肺,此從所不勝來者,為微邪,乃可刺也 。金西銘曰:「五臟相傳,止可間二臟三臟。」 《經》言四臟者,或臟傳之於腑,而後傳於他臟,以腑亦可名臟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