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4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四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四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二十五
呃門
黃帝素問〈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九鍼論 雜病〉
張機金匱要略〈噦病證治〉
華佗中藏經〈脾病〉
朱肱活人書〈傷寒證〉
嚴用和濟生方〈論證〉
成無己明理論〈傷寒證治〉
李杲十書〈辨證別名〉
朱震亨心法〈論證治〉
李梴醫學入門〈水寒相搏 吃逆辨名 證分陰陽 病別虛實 火炎陰虛
勞役傷脾 久病 傷食 痰氣 失下誤下 治法〉
戴思恭證治要訣〈總論證治〉
陶華六書〈論證辨名〉
徐春甫古今醫統〈證有所別 欬逆多火 病要分標別本 治宜降火順
氣 吐下法效速〉
王肯堂證治準繩〈總論〉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籙〈論治法〉
方〈小承氣湯 小半夏湯 羌活附子散 橘皮湯 柿蔕湯 橘皮乾薑湯 生薑半夏
湯 又方 人參白朮湯 橘皮竹茹湯 木香調氣散 人參三白湯 八味加竹茹湯
倍陳湯 增半湯 丁香柿蔕湯 三香散 麥門冬竹茹湯 丁香散 丁香湯 炙甘草
湯 稀涎散 青白散 人參蘆湯 倉鹽湯 鮮陳湯 溫中散 橘參飲 黃荊散 雄
黃酒 大補元煎 右歸飲 大和中飲 小和中飲 柴陳煎 安胃飲 理陰煎 溫胃
飲 佐關煎 歸氣飲〉
單方
鍼灸
醫案
噫氣門
黃帝素問〈診要經終論 痹論 脈解篇 刺禁篇〉
靈樞經〈經脈篇 九鍼篇〉
張機金匱要略〈三焦竭證〉
朱震亨心法〈論證治〉
李梴醫學入門〈病屬痰火 治分虛實〉
虞摶醫學正傳〈總論〉
戴思恭證治要訣〈噫氣吞酸〉
徐春甫古今醫統〈脾胃不和有痰有火〉
王肯堂證治準繩〈總論〉
方〈檳榔散 又方 消食膏酒 三合圓 噯氣方 順氣木香散 異香散 透膈湯
益中丸 薑棗丸 勻氣丸 祛痰火丸 十味保和湯 枳殼散 半星丸〉
單方
鍼灸
醫案
藝術典第三百四十五卷
醫部彙考三百二十五
[编辑]呃門
[编辑]《黃帝素問》
[编辑]《至真要大論》
[编辑]少陰之復,燠熱內作,外為浮腫噦噫。
〈註〉「噦」者,小腸之氣不通,逆氣上走心而為噫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苦 欬噦煩心,病在鬲中。
〈註〉《欬噦》,肺氣逆也。「欬噦煩心」者,病在鬲中,陽明之氣上逆也。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唾出清水,及為噦噫。
〈註〉唾出清水,及為噦。噫,從胃而上及於心也。
《靈樞經》
[编辑]《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心脈小甚。為善噦。
〈註〉心臟虛而火土之氣弱也。
《九鍼論》
[编辑]胃為氣逆噦。
〈註〉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雜病篇》
[编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 之,亦可已。
〈註〉陽明所受穀氣。欲從肺而達表。肺氣逆還於胃。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以草刺鼻取嚏以通肺。肺氣疎通。則穀氣得以轉輸。而呃逆止矣。鼻氣
不通而無息。則疾迎引之。連取其嚏也。大驚則肝心之氣分散。胃之逆氣亦可從之而外達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噦病證治》
[编辑]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 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讝語,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華佗中藏經》
[编辑]脾病
[编辑]脾脹則喜噦,四肢急,體重不食,善噫。
寒則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乾,噦不能食,或嘔血 是也。
《宋朱肱活人書》
[编辑]《傷寒證》
[编辑]欬逆者,仲景所謂噦者是也。噦,胃寒所生,傷寒本虛, 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發汗者,其 人水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 胃中寒故也。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薑湯、 退陰散主之。若服藥不差者,灸之必愈。其法:婦人屈 乳頭向下盡處骨間,灸三壯。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 為率,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許,與乳相直間陷 中動脈處是。然亦有陽證欬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 茹湯。仲景又云:「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 利,利之即愈。」仲景無方,前部宜豬苓湯,後部宜調胃 承氣湯。《扁鵲中藏經》治傷寒欬逆。丁香散:丁香、柿蔕 各一分,甘草、良薑各半錢,沸湯點作一服。乘熱猛吃。 極效。
《三因》第十一卷又有竹茹湯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 湯治陽證也。
《本事方》第八卷治傷寒候欬逆豆蔻湯治陰證欬逆。 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若陽證不可用。
凡欬逆,多有先熱而喫生冷或涼藥,多相激而成,蓋 陰陽二氣相搏。鄰人之僕,本發大熱,以涼藥下之,想 太甚,欬逆四五日,竟至於服丁香、柿蔕,而後卻再以 小柴胡之屬解其餘熱,遂愈。下後蓋有身熱不解, 治傷寒欬逆後二方出撫州華蓋山。周先生惟一《備 急方》《救急方》:「香附子、橘核各半兩,細剉,用酒半盞,先 將」藥在石銀器內炒,漸漸滴酒,炒藥焦黃色,研細末, 每二錢,水一小盞,煎至八分,細細旋呷服。一方單用 香附子末。一方用大蒜頭二箇,煨動爆研,入白薑末, 丸得為度,丸如梧桐子大,搗薤菜自然汁吞下二十 圓,病退再服一十五圓。
《宋嚴用和濟生方》
[编辑]《論證》
[编辑]夫欬逆之病,詳考諸書,無該載者。唯孫真人云:欬逆 遍尋《方論》,無此名稱,但古人以欬逆為噦耳,多因吐 利之後,胃中虛寒,遂成此證。亦有胃氣鬲上熱,噦至 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者。卻當子細看脈與證,施以 治法。大抵老人、虛人、久病人及婦人產後有此證者, 皆是病深之候,非佳兆也。
《金成無己明理論》
[编辑]《傷寒證治》
[编辑]《傷寒》噦者,何以明之?噦者,俗謂之欬逆,吃吃然有聲 者是也。若䭇,則但胸喉間氣噎塞,不得下通,然而無 聲也。皆胃之疾,但輕重有差爾。虛寒相搏,反飲水令 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䭇,言胃氣虛竭 也。傷寒大吐大下之後極虛,復發汗出者,其人外氣 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 冷故也。又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由是皆胃 疾可知矣。經曰:「趺陽脈浮則為虛,關脈滑則為噦。」此 為醫咎,責虛取實之過也。大抵妄下之後,胃中氣逆, 則成噦也。經曰:「濕家若下之太早則噦。」胃中本虛,攻 其熱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諸如此者, 皆下之後胃虛而然也。然䭇者,正為水寒相搏,必用 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而可矣。至於噦者,則又熱 氣壅鬱,氣不得通而成者也。輕者有和解之證,重者 有攻下之候。《經》曰:「有潮熱,時時噦,與小柴胡湯」,即是 和解之證也。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 則愈,即是攻下之候也。傷寒至於噦,則病已極矣,非 若渴煩等輕緩之候,如「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陰陽 俱虛竭,身體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 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是言其極也。 又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是為真病。其若是者,雖有 神術,當斯脫絕之候,又何以措其手足哉!
《元李杲十書》
[编辑]辨證別名
[编辑]欬逆,俗以吃逆與吃忒呼之。然「欬逆」二字,僅見《傷寒 論》首辨脈平脈法中,其《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諸篇, 皆無所有。後人因見《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諸篇,但 有噦而無欬逆,遂謂曰欬逆。吁!斯言也,孫真人倡於前,朱奉議、成無己和於後,由是二者之名義紊矣。《金 匱要略》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 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乾嘔噦,若 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觀 此,則仲景但指與乾嘔同類者言,何嘗指與欬逆言 乎?欬逆言其聲之纔發而遽止,雖發止相續,有至數 十聲者,然而短促不長,有若欬嗽之欬然,故曰欬逆。 噦逆則言其似欲嘔物以出,而無所出,但聲之濁惡, 長而有力,直至氣盡而後止,非如乾嘔之輕而不甚, 故二者皆由氣之逆上而作,故俱以逆言。傷寒雖以 辨脈、平脈法之欬逆與欬逆上氣視為吃忒,然安知 其不為欬而氣逆之病乎?故今不敢定其必為吃忒 也。《金匱要略》曰:「病欬逆,寸口脈微而數,此為肺癰。欬 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欬而上 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此三條者,皆是欬 而氣逆之病,豈可以欬逆專為吃忒哉?今傷寒家本 有吃忒,而《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諸篇卻無者,必亡 逸於散落之餘耳。雖吃忒為《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 諸篇所不言,決不可以噦為吃忒之欬逆,亦不可以 噦為欬,而氣逆之欬逆也。或曰:吾子以《要略》所謂噦 逆,非吃忒病,何後人治吃忒者,用橘皮竹茹湯而愈 乎?余曰:橘皮竹茹湯,辛甘之劑也,有散有緩,有和、有 補,其二證雖不同,而為邪正之氣怫鬱擾亂所致則 一,故用焉而皆愈。雖然,二證以一藥同治則可,以一 體同視則不可。
《朱震亨心法》
[编辑]《論證治》
[编辑]吃病,吃,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於口而作聲也。《書》 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沖上,皆屬於火。」東垣謂火與 元氣不兩立,又謂火,元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 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蔕、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 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 損,則木氣侮之,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 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沖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 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危證。然有實者,不可不 知。
欬逆有痰,氣虛陰火,視其有餘不足治之。不足者,人 參白朮湯下大補丸。有餘並有痰者吐之,人參蘆之 類。痰凝氣滯而吃逆,用蜜水吐,此乃燥痰。不出 痰者,陳皮、半夏。氣虛,人參、白朮。陰火黃連、黃蘗、滑石。 欬逆自痢者,滑石、甘草、炒黃蘗、白芍、人參、白朮、陳皮, 加竹荊瀝服。
欬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由 逆而上,此證最危。亦有屬熱者,已見《傷寒證》。其有他 病發呃者,宜用半夏一兩,生薑半兩,水煎熱服。或理 中湯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 十粒。
吐利後胃虛寒欬逆者,以「羌活附子湯。」或丁香十粒。 柿蔕十箇。切碎,水煎服。吐利後胃熱欬逆者,以竹皮 竹茹湯。
亦無別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宜小半夏茯苓 湯。加枳實、半夏。又或煎湯泡蘿蔔子。研取汁。調木香 調氣散熱服之。氣逆用之最佳。
《明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水寒相搏
[编辑]噦即乾嘔,聲更重且長耳䭇乃胸間氣塞不通,胃脈 浮則為䭇,滑則為噦,皆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或復 飲冷水,水寒相搏,胃氣虛逆而上,理中湯加肉桂、丁 香以散寒下氣,茯苓半夏以消水。而不止者,橘皮乾 薑湯、橘皮竹茹湯。間有熱邪壅鬱,上下之氣不得通 者,俱小柴胡加生薑和之。熱甚便難者,小承氣下之; 便軟者,諸瀉心湯選用。溫病發渴飲冷作噦者,升麻 葛根湯加茅根。必用半夏散結氣也。用竹茹,清胃解 煩也。用生薑,散逆氣也。皆因氣逆所致。故生薑為嘔 家聖藥,熱者烏梅代之。
吃逆辨名
[编辑]舊以為欬嗽之欬,俗又以為口吃之吃。虞花溪考《韻 書》,𩚬與呃通,乃氣逆上之名。又有以呃逆為噦者,噦 出聲然後吸,呃逆入聲,逆盡然後呼,出入呼吸不同。 兼嘔噦者,本於胃;不嘔噦者,本於肺。穀入於胃,胃氣 上注於肺,故寒氣與新穀氣相忤,逆而復於胃,故噫 噫有聲。所以丹溪力辨,乃相火自臍下直上衝胸,交 於厥陰。水火相搏而聲作也。
《證分陰陽》
[编辑]陽證,發熱,口苦胸滿,脈弦數,小柴胡湯加竹茹。小便 閉,加茯苓,或豬苓湯。大便閉者,調胃承氣湯。少陰證, 失下,腹滿便閉,或純下清水,𩚬逆者,小承氣湯。陽明 身熱口渴,胸滿煩躁,脈洪數,𩚬逆者,火衝肺也,甘草 瀉心湯。
陰證,便軟胃寒,或因吐下虛極,惡寒脈細者,橘皮乾 薑湯。內寒厥冷者,羌活附子湯、丁香柿蔕散調蘇合香丸。胃寒飲水相搏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手 足厥冷者,小橘皮湯。胸滿虛煩者,大橘皮湯。凡𩚬逆 藥中,俱宜陳皮、竹茹、薑汁。此證有欲作正汗,陰陽升 降而然者,即愈。又有食積而致者,小便閉澀及痰火 上衝者。腹滿不得小便。及脈見沉微散者死。其為病 大同。水氣表裏俱有此證。
病別虛實
[编辑]「不足」因內傷脾胃,及大病後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軟; 《有餘》因外感胃燥,及大怒大飽,多面紅肢熱,便閉。有 餘可治,不足者危。
火炎陰虛
[编辑]火乃元氣之賊,人之陰氣,依胃氣而養,胃土受傷,則 木氣侵之,陰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直衝清道 而上,乃虛之甚也。
膏粱濕熱者,十味小柴胡湯吞單黃蘗丸,或調益元 散。胃火養食者,小半夏湯加山梔、黃芩吐之。火盛者, 益元散加黃連、黃蘗,自利更加參、朮、白芍、陳皮。 久病滯下,及婦人產後,從臍下逆上,夜分轉甚者,皆 屬陰虛,四物湯加知蘗、陳皮、竹茹。
勞役傷脾
[编辑]貧苦大勞火動,濁升清陷者,補中益氣湯,或合生脈 散,加黃蘗、附子少許。挾房勞者,瓊玉膏。腎氣不歸元 者,九味安腎丸。
久病
[编辑]久病極是危證,脈數為火刑金,必死。凡傷寒吐下及 雜病久每呃逆者,皆火欲上行,為胃中寒邪所遏,故 搏而有聲。俱宜丁香柿蔕散、羌活附子湯、理中湯倍 參。久者三香散或木瓜根煎湯呷之。中虛昏憒,脈結 者,炙甘草湯救之。
傷食
[编辑]飽食填塞胸中。失升降之道。二陳湯加枳殼、砂仁。
痰氣
[编辑]痰閉於上,火動於下,無別證。忽然發呃,從胸中起者, 芩連二陳湯,或只陳皮、半夏、薑煎服,或人參蘆煎湯 吐之。停痰或因怒鬱挾熱者亦宜。蓋參、蘆瀉肺,肺衰 氣降,而火土復位矣。
七情氣鬱者,木香勻氣散,用蘿蔔煎湯下,或「蘇子降 氣湯。」
失下誤下
[编辑]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宜寒藥下之,大柴胡湯。陽極脈 微將脫者,宜涼膈散、解毒湯,養陰退陽,不可大下。 汗吐下後,胃熱未除,小柴胡加橘皮竹茹,或橘皮竹 茹湯、單瀉心湯。
《治法》
[编辑]平人食物太速,飲水入肺,喜笑太多,亦屬有餘。食呃 笑呃,以紙撚刺鼻取嚏,或久閉氣可止。水呃,小陷胸 湯、小青龍湯去麻黃,清之利之而已。大凡汗吐下,服 涼藥過多者,當溫補;脾胃陰火上衝者,當平補。挾熱 者,宜涼補。《局方》率用丁附溫煖助火,損不足而益有 餘,宜乎呃逆之必死也。
《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總論證治》
[编辑]傷寒欬逆,仲景謂欬逆為噦,有陰陽二證。陰證乃胃 寒所生,亦有初本是熱,因大發汗後,復吐下之,攻熱 太過,以致胃寒。因寒而欬逆者,橘皮乾薑湯,或半夏 生薑湯。欬逆就桔梗枳殼湯中加半夏、陳皮等分,生 薑十片煎,亦治陰證欬逆。陽證欬逆,乃胃家熱,小柴 胡湯、橘皮竹茹湯。陽證欬逆,而又兼腹痛者,問其前 「後,知何部不利,前部豬苓湯,後部調胃承氣湯。」亦有 無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重者或經一二日,宜 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湯,或用煎湯泡蘿蔔子, 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乘熱服。逆氣用之最佳。若胃 中寒甚,欬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輕劑不能取效,宜 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米湯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 十粒。
胃實即噫,胃虛即噦。逆者,胃中虛,膈上熱也。欬逆為 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呃 上,此證最危。間有熱呃,已見《傷寒證》。其有他病發呃 者,皆屬寒,宜用半夏一兩,生薑兩半,水一椀,煎半椀 熱服。或用丁香十粒,柿蔕十箇,切碎,白水盞半煎。或 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 香十粒。
《陶華六書》
[编辑]《論證辨名》
[编辑]噦,即乾嘔之甚者,非比。乾嘔則有聲,濁惡而長,皆有 聲而無物也。蓋因胃氣本虛,因汗下太過,或恣飲冷 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也。又有熱氣擁鬱,上下不得 通而噦者,輕則和解疎利,重則溫散。噦而腹滿,大便 不利,先用半夏生薑湯,次用小承氣。小便不利者,豬 苓湯;噦不止者,乾薑橘皮湯。溫病有熱,暴飲冷水作 噦,茅根乾葛湯。噦家若不尿而噦者,則病篤矣夫欬逆者,俗謂之「吃忒」是也。纔發聲於喉間,則遽止 呃呃然,連續數聲,然而短促不長,古人謂之噦者,非 也。噦與乾嘔無異,但其聲濁惡而長,然皆有聲而無 物,病至於噦,則危難治矣。大抵䭇者,但胸間氣塞,不 得下通,噦則惡濁之聲達於外,故二者相近。蓋因胃 氣本虛,汗下太過,或復飲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經》 曰:「陽脈浮,則為氣䭇。」又曰:「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 虛取實之過也。又有熱氣擁鬱上下,氣不得通而噦 者,輕則和解之,通利之,甚則溫散之。設若不尿腹滿 而噦者,欬逆脈散而無倫者,雖神醫不能措手,與傷 寒欬而氣逆者,又不同也。若將吃忒,紊於噦與欬而 氣逆,則誤人多矣。臨病之際,宜明辨之。欬逆大便少 與大承氣湯下之,蓋由熱氣衝格脾肺故耳。若便軟, 瀉心湯,胃氣虛而衝脈逆也。若脈散者,不治。欬逆潮 熱,小柴胡加橘皮生薑湯。
傷寒或汗下太過,或恣飲冷水,水寒相搏,虛逆,聲濁 惡而長,名噦。此與乾嘔不相類,輕則和解疎利,重則 溫散。
《徐春甫古今醫統》
[编辑]《證有所別》
[编辑]欬逆,乃乾欬之漸進,無痰有聲,連連不絕,其氣自丹 田而逆上,出於咽喉,如有所擊逆而然也。亦有欬聲 出咽,復有還聲吸入咽內,此所以為欬逆證也。呃逆 者,即下文云入聲是也。有欬呃兼聲擊發,連續千萬 之聲而不已者,服藥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 若噦者,乃出聲也,聲盡然後吸。病本於胃,於嘔吐門 中已詳言之。此不複及。呃逆者。入聲也。氣逆入喉。逆 聲盡然後呼也。病本於肺。其出入呼吸。大不相同。何 難辨哉。
欬逆屬火
[编辑]《活人書》云:欬逆,仲景所謂噦是也。噦為胃寒所生,傷 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後汗 出者,因得噦。所以然者,胃氣虛寒故也。宜橘皮乾薑 湯、羌活附子湯、半夏生薑湯、退陰散之屬主之。此仲 景治噦之方也。《活人書》誤以欬為噦,故以熱作寒治。 仲景之言噦,非以為欬逆之謂也。欬逆從熱而噦從 寒。《活人》以欬逆為噦。夫安得不用熱藥。蓋辯證一差。 故其用藥必反。若非東垣力辯其失。後學將孰從而 知之。
病要分標別本
[编辑]東垣云:「《活人書》以欬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胃承 氣湯。」是因邪氣在胃,故斷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欬 逆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書》言其火之本,不 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欬逆也。合而觀之, 噦與欬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 中;欬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若標因應見上,當其標, 不必名噦。噦不言作噦。使後人一見膽胃本。而不見 心肺標也。
治宜降火順氣
[编辑]「欬逆證,古方多作寒氣,故用丁香、柿蔕、薑附熱劑,此 亦一偏也。」欬逆有虛、有實、有火,今其氣自下衝上而 作聲,非氣而何?大扺傷寒雜證,汗吐下後,過服涼劑, 胃氣虛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從溫補,亦不宜用熱 劑。除此之外,就因病後必是發熱,失於汗下,熱鬱既 久,以致陰虛,須汗下之,亦失其時,致火亢極,故雖退 熱之後。尚有火伏陰中。而乘胃虛。衝上連聲逆吸。而 為欬𩚬之證也。竹茹、麥門冬、橘皮之類。便祕以承氣 湯下之。
吐下法效速
[编辑]凡有忍氣鬱結積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欬 逆之證。藥以降火清痰順氣,不效者,必須吐法。以人 參蘆煎湯,入煨鹽少許飲之,少頃探吐,膠固痰涎,其 欬立已。
實者,病傷寒失下,大便祕結而欬逆,速以寒劑下之。 若因飲食過傷,或因痰飲停宿,或因暴怒氣逆而得 此證,皆為形氣俱實,用子和涌法極效,人參蘆尤佳。 欬逆要審有餘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滯下,後發 欬逆,用參朮湯下大補丸而愈。又治一女子,怒後作 𩚬,用人參蘆吐之而愈。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總論》
[编辑]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 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 名欬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曰: 噦義具在《內經》,顧諸家不察耳。按《靈樞·雜病篇》末云: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 之亦可已。」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 用紙撚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 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 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若以噦為 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噦非乾嘔也明矣。若以噦名 欬逆,按《內經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欬。」《陰 陽應象論》曰:「秋傷於濕,冬生欬嗽。」以此論之,則欬逆 為欬嗽無疑。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孫真人《千金》 曰:「欬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後人不知,何以將欬逆誤 作呃逆,失之遠矣。
劉宗厚曰:「呃逆一證,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 可專作寒論。蓋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與瀉利日久,及 大病後,婦人產後有此者,皆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 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 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 病失下而有此者,則皆屬實也。夫水性潤下,火性炎」 上,今其氣自下衝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虛則補之。 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當以 溫補之。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當以平補之,挾熱者 涼而補之。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 逆,當以寒下之。如痰飲停畜,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 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當隨其邪之所在,涌之洩之, 清之利之也。
《景岳全書》〈臣張介賓著〉
[编辑]《論證》
[编辑]呃逆一證,古無是名,其在《內經》本謂之噦,因其呃呃 連聲,故今以呃逆名之,於義亦妥。觀《內經》治噦之法, 以草刺鼻而嚏,及氣息迎引大驚之類,是皆治呃之 法。此噦本呃逆,無待辨也。自孫真人云:「遍尋方論無 此名」,遂以欬逆為噦,因致後世訛傳,乃以欬逆、乾嘔、 噫氣之類,互相淆亂,自唐迄今矣。此名之不可不察, 亦不可不正也。
欬逆之名,原出《內經》,本以欬嗽氣逆者為言。如《氣交 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甚則喘欬逆氣。」此因喘欬以致 氣逆,故云欬逆氣也。又曰:欬逆甚而血溢。正以欬逆 不止,而血隨氣溢,則病之常也,未聞以呃逆而見血 者也。即如《六元正紀大論》云:「金鬱之發,民病欬逆者」, 亦是此意。此欬逆之非呃逆,亦甚明矣。而今後世諸 公乃悉以噦為欬逆,豈皆未之詳察耶?及觀丹溪之 言,在《纂要》則曰:「孫真人誤以噦為欬逆,是謂噦,非欬 逆也」;在《心法附錄》則曰:「欬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 呃,此又謂噦即欬逆也。」在嘔吐門則又曰:「有聲有物, 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此又以乾嘔為噦也。前 後不一,何其自謬若此?再如海藏、河間諸公,有以噦 為乾嘔者,有以欬逆為噫者,總皆謬矣。蓋嘔即吐之 類,但吐而無物者曰嘔,嘔而有物者曰吐,腹脹噯氣 者曰噫,逆氣自下而上者亦曰噫,此四者之辨,自有 正名,顧可紛紛若是乎?茲余析而判之曰:「噦者,呃逆 也,非欬逆也;欬逆者,欬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乾嘔 者,無物之吐,即嘔也」,非噦也。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 也。非欬逆也。後人但以此為鑑。則異說之疑。可盡釋 矣。
呃逆證,有傷寒,有雜證,其在古人,則悉以虛寒為言, 惟丹溪引《內經》之言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病人見 此,似為死證,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余向見此說,疑 其與古人相左,不以為然。蓋亦謂此證必屬虛寒,何 有實熱?茲及晚年歷驗,始有定見,乃知丹溪此言為 不誣也。雖其中寒、熱、虛實,亦有不同,然致呃之因,總 「由氣逆,氣逆於下,則直衝於上,無氣則無呃,無陽亦 無呃,故致之之因,所以必由氣也。欲得其象,不見雨 中之雷,水中之浡乎?夫陽為陰蔽,所以為雷,而轟轟 不已者,此火為雷之本,而火即氣也;氣為水覆,所以 為浡,而汨汨不已者,此氣為浡之本,而氣即陽也。然 病在氣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則 一曰寒,二曰熱,三曰「虛脫。寒呃可溫可散,寒去則氣 自舒也;熱呃可降可清,火靜而氣自平也。惟虛脫」之 呃,則誠危殆之證,其或免者,亦萬幸矣。
《論治》
[编辑]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 食滯而逆者,有因氣滯而逆者,有因中氣虛而逆者, 有因陰氣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氣,自無不愈。 若輕易之呃,或偶然之逆,氣順則已,本不必治,惟屢 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腎元氣大 有虧竭而然。然實證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 危之候也。
寒滯為呃者,或以風寒,或以生冷,或其臟氣本寒,偶 有所逆,皆能致呃。但去其蔽抑之寒,而呃自止,宜橘 皮湯、三因丁香散,或二陳湯加生薑五七片,或佐關 煎,或甘草乾薑湯、橘皮乾薑湯之類,皆可酌用。若寒 之甚者,漿水散或四逆湯。
胃火為呃者,其證極多。但察其脈見滑實,而形氣不 虛,胸膈有滯,或大便堅實,或不行者,皆其胃中有火, 所以上衝為呃。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飲為最 妙。余嘗治愈多人,皆此證也。
氣逆為噦而兼脹悶者,宜加減二陳湯加烏藥,或《寶鑑》丁香柿蔕散,或羌活附子湯,或神香散。 食滯而呃者,宜加減二陳加山樝、白芥子、烏藥之屬, 或用大和中飲加乾薑、木香。
中焦脾胃虛寒,氣逆為呃者,宜理中湯加丁香,或溫 胃飲加丁香。若因勞倦內傷而致呃逆者,宜補中益 氣湯加丁香。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氣虛而然。蓋 脾胃不虛,則寒亦不甚,故治寒者,當以脾氣為主。若 吐利後胃氣微虛,或兼膈熱而呃者,宜橘皮竹茹湯。 無熱者,宜生薑、半夏、丁香、柿蔕、白朮、肉桂之類,皆可 酌用。
「下焦虛寒者,其肝腎生氣之原不能暢達,故凡虛弱 之人,多見呃逆,正以元陽無力,易為抑遏而然。」此呃 逆之本,多在腎中,故余製歸氣飲主之,甚效。或用理 陰煎加丁香以疎氣,玅亦如之。 凡以大病之後,或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 呃逆者,此最危之證。察其中虛,速宜補脾,察其陰虛, 速宜補腎,如前二條,固其法矣。然猶恐不及。則惟大 補元煎及右歸飲之類。斯其庶幾者也。
呃逆證凡聲強氣盛而脈見滑實者,多宜清降。若聲 小息微,而脈見微弱者,多宜溫補。
凡傷寒之呃,亦無非氣逆之病,其有與雜證不同者, 如仲景所言,則其類也。然猶有未悉,及治有未備者, 謹略如左。
傷寒胃中虛冷等證,大約與前雜證相似,悉宜如前 以溫中等劑治之。或如仲景所言胃中虛冷,及飲水 則噦等證,當以仲景法治之。
「傷寒邪在表者,與裏無涉,故無噦證。惟少陽證,邪在 半表半裏之間,則寒熱往來,氣為邪抑而噦逆」者有 之矣,宜柴陳煎主之。有寒者,加丁香,有火者,加黃芩, 或小柴胡湯亦可。
傷寒失下,邪入正陽明,內熱之極,三焦乾涸,陰道不 行,而上衝作呃者,必宜去火去閉,斯逆氣得降而噦, 乃可愈。然必察邪之微甚,如無堅實脹滿等證,而但 以乾涸燥熱者,宜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或瀉心湯 涼解之。若果有燥糞,大便閉結,脹滿實堅俱全者,宜 三承氣湯下之。
傷寒邪有未解,而用溫補太過者,則其中焦氣逆,最 能為噦,惟安胃飲為最妙。若氣逆無火者,宜橘皮湯。 若兼表邪未解者,宜柴陳煎。
傷寒誤攻,或吐或下,或誤用寒涼,以致脾腎胃氣大 虛大寒而發噦者,大為危候。速當以前「雜證」溫胃、理 陰等法調治之,恐遲則無濟於事也。
按:「張子和吐法,亦可治噦者,以其氣得伸而鬱則散 也。故凡氣實而鬱者,在子和之法,亦所宜用。」
《石室祕籙》〈臣陳士鐸著〉
[编辑]《論治法》
[编辑]「揚治者,乃氣沉而不能上也,氣得揚而展舒,倘沉抑 不揚,則必有呃逆之證,必用藥以揚之,則氣舒展也。」 方用當歸白芍黃芪白朮各三錢熟地五錢人參茯 苓川芎各一錢柴胡升麻各五分水煎服。此八珍湯 也,妙是血氣平補,若用甘草而不用黃芪,則不是八 珍湯矣。氣血平補,既無偏曲,而後以升麻、柴胡揚之, 使血氣流動,自無血并氣而成呃逆之證矣。設止補 其陽而不補其陰,則陽旺而陰愈消。設止補其陰而 不補其陽,則陰旺而陽愈息。故必兼補之始為有益, 不可與發散之一類而並觀之也。
「水氣凌心包之絡,呃逆不止,死證也。而吾以為可救 者,心包為水氣所凌,惟恐犯心,所以呃逆不止者,欲 號召五臟之氣,共救水氣之犯心也。水氣凌心包,以 成呃逆之證,亦止須分消其水濕之氣,而呃逆自除 也。」方用止呃湯:茯苓、薏仁各一兩,蒼朮、白朮、人參各 三錢,芡實五錢,半夏、陳皮各一錢,丁香五分,吳茱萸 三分,水煎服。一劑而呃即止,二劑而呃即愈。此方健 胃固脾,雖利濕分水而不消真氣,故能補心包而壯 心君之位,不必治呃而呃自定矣。
方
[编辑]小承氣湯〈仲景下同〉
[编辑]治「大便不通,噦數讝語」 者。
大黃四兩 厚朴三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小半夏湯
[编辑]治黃疸噦者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羌活附子散
[编辑]治吐痢後胃寒欬逆
羌活去蘆 附子炮,去皮臍 茴香炒,各半兩 乾薑炮去土 丁香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鹽少許,煎至七分,空心熱服。《丹溪》無丁香,有木香。
橘皮湯〈濟生方下同〉
[编辑]治吐利後,胃中虛,膈上熱,欬逆者。
橘皮去白,二兩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竹茹一小塊,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柿蔕湯
[编辑]治胸滿欬逆不止
柿蔕 丁香各一兩。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橘皮乾薑湯〈丹溪下同〉
[编辑]治欬逆不止
橘皮 通草 乾薑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人參一兩
右用五錢水煎服
生薑半夏湯
[编辑]通治欬逆欲死
半夏一兩, 生薑二兩。
右以水煎溫作三服
又方
[编辑]治陰證欬逆
川烏頭 乾薑炮 附子炮 肉桂 白芍藥 甘草炙 半夏 吳茱茰 陳皮 大黃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五片煎服。
人參白朮湯
[编辑]一名「十味小柴胡湯。」 治胃虛不足呃逆。
人參 黃芩 柴胡 乾薑 梔子仁各七錢半 甘草炙 白朮 防風 半夏泡七次,各五錢 五味子九十粒
右㕮咀,每服四錢,薑三片煎。
橘皮竹茹湯
[编辑]橘皮一升 竹茹一升半 人參 生薑各半兩 甘草炙,二兩 棗子三十箇
右㕮咀,水十盞,煎至三盞,作三服。
木香調氣散
[编辑]白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兩 藿香 甘草炙,各八兩 砂仁四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人參三白湯
[编辑]治身熱脈數而噦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各一兩, 人參二兩
右剉,每服五錢,加竹茹一兩,水二盞,生薑三片,煎八分,去柤溫服。
八物加竹茹湯
[编辑]治噦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當歸 熟地黃 川芎 竹茹 白芍藥」各等分。
右剉,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八分,去柤溫服。
倍陳湯
[编辑]治脾虛呃逆有效
陳皮四錢, 人參二錢, 甘草四分。
右水煎服
增半湯
[编辑]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嘔吐呃逆。
藿香二錢 半夏湯泡炒黃,三錢半 人參
丁香皮各一錢半。
右薑七片煎服
丁香柿蔕散
[编辑]治「吐利及病後胃中虛寒,𩚬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 柿蔕, 人參, 茯苓, 橘皮, 良薑, 半夏,各一兩, 生薑一兩半, 甘草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煎,乘熱頓服。或用此藥調《蘇合香》丸服亦妙。
三香散
[编辑]治胃冷𩚬逆,經久不止。
沉香, 紫蘇、 白豆蔻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五七分,柿蔕煎湯調下。
麥門冬竹茹湯〈醫統下同〉
[编辑]治胃熱多渴,欬逆嘔噦,不進食。
麥門冬 竹茹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枇杷葉四箇,去毛,炙
水盞半。薑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丁香散
[编辑]治欬逆
丁香、 柿蔕各一錢, 甘草、炙 良薑各五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不拘時候。
丁香湯〈良方〉
[编辑]治欬逆嘔噦
丁香、 柿蔕、 青皮、 陳皮各一錢。
水盞半。薑五片。煎七分服。
炙甘草湯〈寶鑑〉
[编辑]治「中氣虛而𩚬逆。」
桂枝、 炙甘草各五分, 生地黃、 阿膠各七分, 人參、 麻子仁、 麥門冬各一錢。
右生薑五片,大棗三枚,水二盞,煎八分服。
稀涎散
[编辑]治痰涎膠固喉中,欬逆不已。
半夏十四枚 豬牙皂角炙
右,水盞半,薑五片,煎七分,溫服。不能飲者灌之,須臾探吐。
青白散
[编辑]吐欬逆不已
青黛 白礬 烏梅肉焙,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虀湯調服。先飲虀湯一杯,次服藥探吐。
人參蘆湯
[编辑]治虛人欬逆吐痰者用此。
《參蘆》三錢。
水一盞,煎五七沸,溫飲之,探吐。
倉鹽湯
[编辑]治欬逆并一切痰證,倉卒用之最妙。
倉鹽一兩,用濕草紙裹,煨紅,取出用。
右以河水二碗,砂鍋入煨鹽,煎五七沸,放溫頓飲之,少頃探吐。
鮮陳湯〈醫鑑下同〉
[编辑]治呃逆欲死
半夏五錢, 生薑二錢半。
右剉一劑水煎服
溫中散
[编辑]治「吐瀉及病後胃中虛寒,欬逆至三、四聲,或數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 柿蔕、 人參、 茯苓、 橘皮、 良薑、 半夏」各一錢, 生薑一錢半, 甘草三分。
右剉一劑水煎服
橘參飲
[编辑]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欬逆者。
橘皮五錢 人參 竹茹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右剉,作一劑,生薑五片,棗三枚,水煎服。
黃荊散
[编辑]治傷寒發熱而欬逆者
黃荊子不拘多少,炒
右水煎服
雄黃酒
[编辑]治呃逆
明雄黃一錢。
右,酒一盞,煎七分,急令患人其熱氣即止。
大補元煎〈景岳全書下同〉
[编辑]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呃逆危劇等證。」
人參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 當歸三錢 熟地「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枸杞二三錢 山萸 炙草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右歸飲
[编辑]凡命門之陽衰陰勝呃逆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熟地二、三錢或一二兩 山茱萸一錢 枸杞子 山藥炒 杜仲薑製,各二錢 製附子一二、三錢 肉桂 甘草炙,各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大和中飲
[编辑]治飲食留滯,積聚呃逆等證。
陳皮一、二錢,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山樝、 麥芽各二錢, 厚朴、 澤瀉各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小和中飲
[编辑]治胸膈脹悶呃逆等證
陳皮 茯苓 厚朴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山樝 扁豆炒,各二錢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
柴陳煎
[编辑]治「傷風兼寒,欬嗽發熱,痞滿多痰,呃逆等證。」
柴胡二、三錢, 陳皮一錢半, 甘草一錢, 半夏 茯苓各二錢, 生薑三五七片。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安胃飲
[编辑]治胃火上衝,呃逆不止。
陳皮、 山樝、 麥芽、 木通、 澤瀉、 黃芩、 石觓。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理陰煎
[编辑]此理中湯之變方也。治脾腎中虛呃逆。
熟地三、五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炙甘草一、二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
溫胃飲
[编辑]治中寒呃逆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扁豆炒,二錢 乾薑炒焦,一二、三錢 陳皮
炙甘草各一錢 當歸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佐關煎
[编辑]治生冷傷脾呃逆
厚朴炒 陳皮炒,各一錢 炙草七分 肉桂 乾薑各一二錢 山藥炒 扁豆炒 豬苓
澤瀉各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歸氣飲
[编辑]治「氣逆不順,呃逆嘔吐,或寒中脾腎等證。」
熟地三五錢, 茯苓、 扁豆各二錢, 乾薑、炮 丁香、 陳皮各一錢, 藿香一錢半, 炙甘草八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單方
[编辑]溫病熱噦,乃伏熱在胃,令人胸滿則氣逆,逆則噦,或 大下,胃中虛冷,亦令致此。茅根切、葛根切各半斤,水 三升,煎一升半,每溫服一盞,噦止即停。〈龐安常方〉 虛寒嘔噦,飲食不下:細莘去葉半兩,丁香二錢半,為 末。每服一錢,柿蔕湯下。 嘔噦不止,厥逆者,蘆根三斤切,水煮濃汁,頻飲二升, 必效。若以童子小便煮服,不過三升愈。〈肘後方〉 又方「酢和麵作彈丸二三十枚,以沸湯煮熟,漉出,投 漿水中,待溫吞三兩枚,噦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 再吞。」〈兵部手集〉
心痞嘔噦,心下痞堅:生薑八兩,水三升,煮一升,半夏 五合洗,水五升,煮一升,取汁同煮一升半,分再服。〈千金〉 溫病發噦,因飲水多者:枇杷葉去毛炙香、茅根各半 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飲之。〈龐安常方〉
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而 不能吐,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傷胃脘, 腎虛氣逆,上乘於胃,與氣相併,《難經》謂之噦。《素問》云: 「病深者其聲噦」,宜服此方。如不止,灸期門、關元、腎俞 穴。用吳茱萸酢炒熱,橘皮、附子去皮各一兩,為末,麵 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七十丸。〈仁存方〉
噦逆不止:石蓮肉六枚,炒赤黃色,研末,冷熟水各半 盞,和服,便止。〈圖經〉
治欬逆不止用柿蔕十五枚,白鹽梅半箇,水一盞,煎 六分,不拘時溫服。〈醫統下同〉
寒𩚬嘔噦:用吳茱萸泡過,青橘皮去白各二錢,水一 盞,薑三片,煎七分服。
又方用川椒末,麪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 送下。
又方用陳皮、枳殼各二錢煎服。
《法》「治欬逆。服藥不效者。」用硫黃、乳香等分。以酒煎。 令患人以鼻之效。一方用雄黃一味。煎酒。 久患欬噫,連欬一二十聲者,取生薑汁半合,蜜一匙 頭,煎令熱,溫服,如此三服,立效。
鍼灸
[编辑]《靈樞經》曰: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穀入 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 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 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
《甲乙經》曰:「煩心,客寒熱,善噦,勞宮主之。」
脾逆氣寒,厥急煩心,善唾噦噫,胸滿激呼,胃氣上逆 心痛,《太淵》主之。
《千金方》曰:「少海,主氣逆呼吸,噫噦嘔。」
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
又方:「灸承漿七壯,炷如麥大。」
又方灸臍下四指,七壯。
胃中熱病善噦,灸三里三十壯,穴在膝下三寸。 《濟生方》曰:「灸欬逆,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 是穴,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率正,男左女右,與乳 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穴,艾炷如小豆許,灸三壯。」 《衛生寶鑑》曰:「一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病甚者灸二七壯。」
《古今醫統》曰:「呃逆,灸膻中、中脘、氣海、三里。」
《醫學綱目》曰:「氣逆發呃,取膻中、中脘,先補後瀉。不已, 再取三里、肺俞、行間。」
噫呃,服藥無效,灸期門必愈。
醫案
[编辑]《儒門事親》曰:一婦人頭重壯熱面紅,寒熱往來,乾嘔 欬逆,胸脅痛,不能轉側,耳鳴食不下。先以涌瀉,復服 益元散加青黛、薄荷末,調二三服,前證俱減。戴人診 之曰:「此病常欲痛哭為快。」婦曰:「然。常有此,不知何謂。」 戴人曰:「少陽相火凌爍肺金,金受火制,屈無所告。肺 主悲,故欲痛哭而為快也。」再加歸、芍、黃連解毒湯,數 劑全瘥。
《丹溪心法》曰:「一女子年踰笄,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 而欬逆發,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視其形氣俱實, 曰:『膈上有痰,怒氣連鬱,痰熱相搏,氣不得降,非吐不 可。以人參蘆煎飲,大吐頑痰,數椀昏睡一日而安。人 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蘆則反是,大瀉太陰 之陽。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怒則氣逆,肝木』」 乘火侮肺,故欬逆而神昏。參蘆善吐,今痰盡氣降,火 息,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
趙立通,年近五十,質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饑,索飯 於家,不能急具,因大怒。兩日後得滯下病,口渴,自以 冷水調生蜜飲之甚快,滯下亦漸緩,如此五七日,召 予視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令以人參、白 朮煎湯,調益元散與之,滯下亦漸收。七八日後,覺倦 甚發呃,予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令其守前藥,然滯 下尚未止,又以煉蜜飲之,如此者三日,呃猶未止。眾 皆尤藥之未當,將以薑、附飲之。予曰:「補藥無速效,附 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予 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數日,藥力到,當 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
陳擇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 常,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召予視之, 脈皆大豁,眾以為難。予曰:「形瘦者尚可為。」以人參白 朮湯,下大補丸以補血,至七日而安。
超越陳氏,二十餘歲,因飽後奔走數里,遂患噦病。但 食物則連噦百餘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 晚發熱,如此者二月,脈濇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 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污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 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洪孺人,年二十六歲,夏月因事為長上所阻,怒氣鬱 抑不得舒,須臾就浴湯,熱不可近,怒氣復增,就悶絕 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須臾欬逆大作,每一聲,必渾 身為跳躍,仍復昏悶,凡三五息一作脈不可診。予曰: 「此膈上有痰逆,為怒氣所鬱,痰熱相搏,氣不得降而 逆,非吐則不可。」是時夜半,又事出倉卒,適有人參蘆 二兩在彼,濃煎飲之,大吐稠痰二升許,通體得汗,困 睡半夜而安。
《醫學正傳》曰:「東陽李氏子,病傷寒,陽明內實,醫與補 藥治而成發呃。十日後,召予診其脈,長而實大,與大 承氣湯大下之,熱退而呃亦止。」
盤松周氏子得傷寒證,七日熱退,而呃連聲不絕,舉 家徬徨,召予診脈,六脈皆沉細無力,人倦甚。以「補中 益氣湯」作大劑,加炮附子一錢,一日三貼,兼與灸乳 根、氣海三處,當日呃止,脈亦充而平安。
《醫學準繩六要》曰:「一老人內傷飲食,消導未減。一人 悮,與潤腸丸二服,下清水,脹痛轉甚。一人復投巴豆 丸二服,致欬逆不止,用大劑六君子湯二貼至五貼 全止,補養而愈。」
《醫學綱目》曰:「予長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餘行,嘔 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 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 止,滯下未安。如此者十饌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 澀其滑,日間用白朮、陳皮之類補其虛。自服御米殼 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
有病傷寒將愈,忽患呃逆。予與古人治呃逆之藥殆 遍,皆不愈。計出無奈,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 呃逆止。少時又呃,又與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數百次, 其嚏時出痰涕漸多,自是呃逆漸疎,至二三日而止。 此是合《經》草刺鼻嚏之法,故書之
噫氣門
[编辑]《黃帝素問》
[编辑]《診要經終論》
[编辑]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
〈註〉足太陰脈,入腹屬脾,故為腹脹。手太陰脈,上膈屬肺,而主呼吸,故為不得息。脹滿則升降難,不得息則氣道滯,故為噫為嘔。
《痹論》
[编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
〈註〉邪薄心下,鼓動而上干心臟則煩,故煩則心下鼓也。逆氣暴上,則喘而嗌。乾,心主噫,心氣上逆而出,則善噫也。
《脈解篇》
[编辑]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 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註〉噫者。噯氣也。太陰之氣。從陽明而上出於心。則為噫也。
《刺禁論》
[编辑]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註〉「心在氣為噫」,噫則心氣絕矣。
《靈樞經》
[编辑]《經脈篇》
[编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 脹善噫。
〈註〉脾是動則病氣而及於經。從經而及於臟腑。故為舌本強嘔痛脹諸證。善噫者。脾氣上走心為噫。
《九鍼篇》
[编辑]心主噫,
〈註〉「噫」者,中焦之逆氣,上走心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三焦竭證》
[编辑]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 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 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元朱震亨心法》
[编辑]《論證治》
[编辑]噯氣,胃中有火有痰,不可服軟石膏丸。本方痰條下 云: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衝上。黃芩為君,南 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
《明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病屬痰火
[编辑]胃中鬱火,膈上稠痰,飲食鬱成,宜祛痰火也。「潤下丸、 古萸連丸。」
治分虛實
[编辑]氣盛實噯,食罷噯轉腐,氣,甚則物亦噯轉,多傷食濕 熱所致,二陳湯加蒼朮、神麴、麥芽、薑炒黃連,或「保和 丸。」
不因飲食常噯者,虛也。蓋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 發噯,六君子湯加沉香為君,厚朴、蘇子為臣,吳萸為 使。氣逆,勻氣丸或蘇合香丸。甚者,靈砂以鎮墜之。
《虞摶醫學正傳》
[编辑]《總論》
[编辑]《內經》曰:「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濕麵魚腥,生 冷水果,以及烹調和粘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朝 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於中宮,故為嘈雜噯氣,吞 酸痞滿,甚則為翻胃噎膈,即此之由也。夫嘈雜之為 證也,似饑不饑,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者 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或兼惡心,漸至胃脘 作痛,實痰火之為患也。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 以消其痰,芩、連、梔子石膏知母之類,以降其火。蒼朮 白朮芍藥之類,以健脾行濕,壯其本元。又當忌口節 慾,無有不安者也。
《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噫氣吞酸
[编辑]噫氣吞酸吐酸者,宿食所為,故曰「中脘。」有飲則嘈,有 宿食則酸。噫氣吞酸噯,宿腐氣逆,嚥酸水,亦有每晨 吐清酸水數口,有日間無事者,亦有膈間常如酸折, 皆飲食傷兼中脘虛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神麴、麥糵 各半錢,或八味平胃散。
《徐春甫古今醫統》
[编辑]脾胃不和有痰有火
[编辑]丹溪曰:「噯氣為胃中有痰有火。春甫謂噯氣多是胃 氣不和,窒塞不通則噯氣。」何以見之?凡人食飽後,多 有噯氣,由飲食飽則胃不舒暢而致然也。噫氣若非 食後,則為胃虛而不和。丹溪謂痰與火,特一端耳。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總論》
[编辑]「《內經》所謂噫,即今所謂噯氣也。《宣明五氣論》以心為 噫。《痹論》以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嗌乾善噫。《至真要大論》以太陽司天,少陰之復,皆為 噦噫。」《四時刺逆從論》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陰陽別論》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 厥。《脈解篇》「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 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此乃噫從心 出者也。厥陰在泉,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 《玉版》論:「太陰終者善噫。」《靈樞》云:「足太陰是動病,腹脹 善噫。」又云: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 為噫。仲景謂: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是故能噫。 又云: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酸,不歸者不至也。上焦之 氣不至其部,則物不能傳化,故噫而吞酸。由是觀之, 噫者是火土之氣,鬱而不得發,故噫而出。《王註解》心 為噫之義,象火炎上,煙隨焰出,如痰閉膈間,中氣不 得伸而噯者,亦土氣內鬱也。
方
[编辑]檳榔散〈千金方下同〉
[编辑]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
檳榔八枚,皮子全 人參 茯苓 陳麴 厚朴 麥糵 吳茱萸 白朮各二兩
右八味,治下篩,食後酒服二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兩半。
又方
[编辑]治「腹脹善噫,食則欲嘔,泄澼溏下,口乾四肢重,好怒,不欲聞人聲,忘誤喉痹。」
黃連一兩, 禹餘糧二兩, 白朮, 乾薑各三兩, 大麻子五兩, 桑白皮八兩, 大棗二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消食膏酒
[编辑]治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食不下。善通噫。
《豬膏》三升, 《宿薑》 《吳茱萸、 白朮》
右四味,搗茱萸、白朮等二味,細細下篩為散,內薑汁膏中,煎取六升,溫清酒一升,進方寸匕,日再。
三台圓〈濟生方〉
[编辑]治「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生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瘧已愈,令不復發。食後服五丸,飲多者十丸。常服令人大小便調和,長肌肉。」
茯苓半兩, 大黃、 前胡各二兩, 硝石, 葶藶、 杏仁各一升, 厚朴, 附子, 細莘 半夏各一兩
右十味,為末,蜜和搗五千杵,丸如梧子大。服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噯氣方〈丹溪下同〉
[编辑]南星、 半夏、 軟石膏、 香附。
「右作丸,或作湯」 服之。蓋胃中有鬱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順氣木香散
[编辑]治「氣不升降,胸膈痞悶,時或引痛,及酒食過傷,噫氣吞酸,心脾刺痛,女人一切血氣刺痛。」
砂仁 官桂 甘草炙 陳皮 厚朴 丁皮 茴香 桔梗 蒼朮 木香 乾薑 良薑
右水煎服
異香散
[编辑]治「腎氣不和,腹脅脹滿,飲食難化,噫氣吞酸,一切冷氣結聚,腹中刺痛。」
莪朮炮 益智 甘草炙 三稜各六兩 青皮 陳皮各三兩 厚朴二兩 石蓮肉一兩
右剉,每服三錢,水煎,薑三片,棗一枚,入鹽一捻,同煎服。
透膈湯
[编辑]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痛,嘔逆痰涎,食飲不下,並皆治之。」
木香 白豆蔻 縮砂仁 檳榔 枳殼麩炒 厚朴薑製炒 半夏湯泡 青皮去白 橘紅 大黃 𥐚硝 甘草炙,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鍾,食遠服。
益中丸
[编辑]健脾暖胃,消化冷痰。治中滿脹悶,噫氣吞酸,心腹時痛,不進飲食。
神麴炒黃 麥糵炒 乾薑炮 高良薑炒 陳皮各二兩 枳殼去瓤,麩炒 肉豆蔻麪裹煨 丁香各半兩
右為細末,麪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溫米飲或白湯送下。
薑棗丸
[编辑]治「胃寒痰逆。噫氣吞酸。胃膈不利。不思飲食。」
生薑去皮,切片,焙乾,四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丁香各一兩
右為細末,用蒸熟棗肉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不拘時候,米飲送下。
勻氣丸
[编辑]治氣虛濁升多噯
草豆蔻、 橘皮、 沉香、 人參各五錢, 益智仁、 檀香、 大腹子各一兩。
右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淡薑湯下。
祛痰火丸
[编辑]治胃火痰火噯氣
南星、 半夏、 香附、 石膏、 山梔各等分。
右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服,或薑煎服亦可。
十味保和湯〈醫統下同〉
[编辑]治「胃氣虛而滯作噯。」
人參、 茯苓、 陳皮、 半夏、薑製 白朮各一錢, 藿香、 香附、 砂仁各六分, 木香、 炙草各三分。
右,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溫服。
枳殼散
[编辑]治「心下否悶作痛,多噫氣如敗卵。」
枳殼、 白朮各五錢, 香附子一兩, 檳榔二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
半星丸
[编辑]治痰火氣噯
半夏、薑製 南星、薑製 軟石膏、 香附子
梔子各等分。
右為末,《神麴》為丸服。
單方
[编辑]久患欬噫:生薑汁半合,蜜一匙,煎溫呷,三服瘉。〈外臺〉 諸氣呃噫:橘皮二兩,去穰,水一升,煎五合,頓服。或加 枳殼尤良。〈孫氏方〉
呃噫不止:川椒四兩,炒研,麪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 酢湯下,神效。〈經驗方〉
傷寒呃噫:枳殼半兩,木香一錢,為末,每白湯服一錢, 未知再服。〈本事方〉
噫不下食:取崖蜜含,微微嚥下。〈廣利方〉
噫吐酸漿:漿水煎頭垢豆許,服一盃效。〈普濟方〉 傷寒呃噫,日夜不定者,用蓽澄茄、高良薑各等分為 末。每服二錢,水六分,煎十沸,入酢少許服之。〈圖經〉
鍼灸
[编辑]《靈樞經》云:「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 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 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脈經》曰:「右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肺脈也。苦短氣欬 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陽明經,治陽。」
《甲乙經》曰:「熱病,發熱煩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 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欬滿溺赤,大便血衄不止, 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舌中爛,掌 中熱,飲嘔,勞宮主之。」
腸中寒,脹滿,善噫,聞食臭,胃氣不足,腸鳴腹痛,泄食 不化,心下脹,三里主之。
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讝語,解谿主之。 《千金方》曰:「少海,主氣逆噫噦嘔。」
陷谷,主腹大滿,喜噫。
蠡溝,主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
大敦,主噦噫,又灸巨闕。
勞宮,主氣逆噫不止。
噫噦,膈中氣閉寒,灸腋下聚毛下附脅宛宛中,五十 壯。
噫噦嘔逆,灸「石關」百壯。
《古今醫統》曰:「噫氣,取脾經,穴中脘。」
醫案
[编辑]《丹溪心法》曰:「宣州人病心下畜積,痞悶或作痛,多噫 敗卵氣,用枳殼散,證皆除。氣上築心膈,噫氣稍寬,脈 之右關弱短,左關左尺長洪大而數,此肝有熱,宜瀉 肝補脾。用青皮一錢,白朮二錢半,木通、甘草各二錢, 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而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