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6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六十五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五

  傷寒門十一

  陶華全生集提綱 統論 標本 傅足不傳手論 三陰無傳經 辨正傷寒

  溫病熱證 辨傷寒傷風中寒不同 審證問因察形正名 傳經證治脈要 辨內外傷

  察色 聽聲 觀形 視鼻 詳口脣齒牙 驗耳 看目 審舌 按心胸有無痛處 問

  大小便通利 問渴與不渴 持脈手法 浮中沉三候脈形狀主病

藝術典第三百六十五卷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五

[编辑]

傷寒門十一

[编辑]

《明陶華全生集》

[编辑]

《提綱》

[编辑]

傷寒一證,原有《活人書》《明理論》《指掌圖》《傷寒論》,其中 有論闕方者,有方闕論者,有脈無證者,有證無法者。 蓋仲景之書,歷年既久,遺失頗多,王叔和以斷簡殘 編而補方造論,成無己乃順文註釋,而苴集成書,所 以遺禍至今而未止也。今之治傷寒者,一二日不問 屬虛屬實,便用麻黃桂枝之類汗之三四日不問在 「經在腑,便用柴胡、葛根之類和之;五六日,不問在表 在裡,便用承氣之類下之,以致內外俱虛,變證蜂起。 殊不知人之表裡虛實不同,邪之傳變有異,豈可以 日數為準耶?」蓋風寒乃天之客邪,其中於人也,或入 於陰,或入於陽,原無定體,非但始太陽而終厥陰也。 或有自太陽始,日傳一經,六日傳至「厥陰,邪氣自衰, 不傳而愈者」;或有不罷再傳者;或有即傳者;或有間 經而傳者;或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或有始終只在 一經者;或有越經而傳者;或有初入太陽,不作鬱熱, 便入少陰而成寒證者;或有直中陰經,而成真寒證 者;或有足經客熱,而傳入手經者;或有證變者;或有 脈變者;或有取證不「取脈者,或有取脈不取證者,皆 緣《經》無明文,後人妄治,使蒙害者多矣。」夫麻黃、桂枝 二湯,仲景原為冬月正傷寒立也。今人乃以之通治 非時暴寒溫暑,又將傳經陰證與直中陰經之陰證, 混同立論,豈不誤乎?蓋暴寒溫暑,原別有方,直中陰 經,必有別法,今皆亡失而無徵也。古人引領後進,書 不盡言,言不盡意,要在學者心領神會,活潑潑地,如 珠走盤。如見太陽證者,宜直攻太陽;如見少陰證者, 宜直攻少陰。此活法也。仲景云:「日數雖多,但見表證, 而脈浮者,尤宜汗之;日數雖少,但有裡證而脈沉者, 亦宜下之。」況其取方立論甚嚴,曰可溫,曰可下,曰少 與,曰急下,與夫先溫其裡,乃攻其表;先解「其表,乃攻 其裡」,此確論也。切不可執定一二日發表,三四日和 解,五六日方下,必須審脈驗證,辨名定經,一一親切 無疑,方可下手。真知其表邪而汗之,真知其裡邪而 下之,真知其為直陰經中而溫之。如此而汗,如此而 下,又如此而溫,則桂枝承氣,投之不差,薑附理中,發 而必當。若投劑少差,死證立見矣。可不深思而熟慮 哉!嗟夫!常病用常法,不見為難。設有感冒非時,而認 作正傷寒者;有直中陰經真寒證,而認作傳經之熱 證者;有夾陰傷寒、夾陰中寒而作正傷寒者;有內傷 寒而作外傷寒者;有類傷寒之雜證而作真傷寒者; 有寒疫而作時疫者;有濕溫而作風溫者;有中濕而 作風濕者;有暑證而作傷寒者;有如狂而作發狂者; 有血證發黃,而作濕熱發黃者;有蚊跡而作發斑者; 有動少陰血而作鼻衄者;有譫語而作狂言者;有獨 語而作鄭聲者;有女勞復而作《陰陽易》者;有短氣而 認作發喘者;有痞滿而認作結胸者;有傷寒下利純 清水,而俗呼為漏底者;有噦而認作乾嘔者;有併病 而作合病者;有正陽明腑病,而作陽明經病者;有太 陽無脈,而便認作死證者;有裡惡寒,而認作表惡寒 者;有表發熱,而認作裡發熱者;有陰躁而認作陽狂 者;有少陰發熱,而認作太陽證者;有標本全不曉者。 嗚呼!胸中若不以證脈講明,論方得法,但執成方以 治人,一匕妄施,禍如反掌,此殺人不用刀耳。

《統論》

[编辑]

夫《傷寒》三百九十七法,無出於表裡虛實,陰陽冷熱 八者而已,若能明此八者,則《三百九十七法》,可得一 定於胸中也。何以言之?有表實表虛,有裡實裡虛;有 表裡俱實,有表裡俱虛;有表寒裡熱,有表熱裡寒;有 表裡俱寒,有表裡俱熱;有陰證有陽證,其所治各不 同,要當明辨而治之也。其表實者,脈浮緊,頭疼發熱, 惡寒,體痛而無汗也,治宜發表汗之。表虛者,脈浮緩, 頭疼發熱,惡風,體痛而有汗也,治宜實表散邪。其裡 實者,腹中硬滿或痛,大便不通,潮熱譫語,妄言發渴, 脈實有力,治宜下之。裡虛者,腹鳴自利,嘔吐,有寒有 熱,詳見「自利嘔吐」條下。如表裡俱實者,內外皆熱,脈 數有力而無汗,輕用通解散,重用三「黃石膏湯,通解 表裡也。若夫燥熱飲水而脈洪數者,用人參白虎湯。 大便不通者,下之。」半表半裡之證,宜和解之。如表裡俱虛者,自汗自利而或吐,內外皆虛,脈必浮細無力, 宜溫補之。如表寒裡熱者,身寒厥冷,脈滑數,口燥渴, 輕則四逆散、人參白虎湯,重則承氣湯下之。如裡寒 表熱者,發熱下利,身痛面赤,煩躁,脈沉足冷,治宜溫 補。如陽證發熱,則脈洪數而有力;陰證發熱,則脈沉 細而無力。或陰證發熱,亦有脈來大者,按之必無力 而散,乃虛陽伏陰也,當明辨之。

《標本》

[编辑]

夫《傷寒》標本不明,如瞽者,夜行無路可見也。然標者 病之梢末,本者病之根源。先受病謂之本,次受病謂 之標。標本相傳,先以治其急者,此良法也。假如先起 頭痛惡寒,就為本;已後發熱,乃為標,此受病之標本 也。浮沉為本,虛實為標,此脈之標本也。

《傳足不傳手論》

[编辑]

傳足不傳手者,此庸俗之謬論,豈有是哉?人之充滿 一身,無非血氣所養,晝夜循環,運行不息,焉有止行 於足,不行於手之理乎?況風寒中人,先入榮衛,其傷 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冬乃坎水用事,其氣嚴 凝,水冰地凍,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冐之 者,則二經受病。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司春令, 亦受傷,何也?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 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太陰 中土也,與冬時無預,而亦受傷寒者,緣土無定位,無 成名,無專氣,寄王於四時,能始終萬物,故四時寒熱 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況表邪傷寒,必歸於脾胃而 為燥屎,宜承氣下之,則胃氣和矣。手之六經,主於夏 秋,故不傷也。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若言 傷足不傷手則可,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設或 不傳,氣逆作喘,何經而來?仲景設有麻黃、桂枝,乃肺 經藥也,請試思之。又傷寒至五六日間,漸變神昏不 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脣焦,口乾不飲水,稀粥 與之則嚥,終日不與「則不思,六脈沉數而不洪,心下 不痞,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或至十日以來,形如醉 人。」醫見神昏不語,多用承氣下之,則誤矣。蓋不知此 熱傳少陰心也,然未知是何經而來?答曰:太陽傷風, 風為陽邪,陽邪傳衛,陰血自燥熱入膀胱,壬病逆傳 於丙,丙丁兄妹由是傳心,心火上而逼肺金,所以神 昏也。謂肺為清虛之臟,內有火邪,宜梔子黃芩黃連 湯。若熱在丙,宜導赤散。熱在丁,宜瀉心湯。若誤用涼 膈散,乃氣用血藥也。如左手寸脈沉滑有力者,則可 下之,或用犀角地黃湯,近於是也。若無犀角,以升麻 代之,且陽明經藥也。此解陽明經血中熱也。若浮沉 俱有力者,是丙丁中俱有熱也,可用導赤瀉心各半 服之宜矣。此證膀胱傳丙,足傳手經也。又謂腑傳臟 也,又下傳上也。丙傳丁者,表傳裡也。壬傳丁者,坎傳 離也,名曰經傳。《活人書》云:「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 者,此言不盡之意。又從足經而傳手經者,何以知之? 經曰:傷寒止傳一經,或間一二經,不可一途取之,但 憑外證與脈參之,此活法也。與食則嚥者。知邪不在 胃也。不與則不思者。以其神昏故也。熱邪既不在胃。 悮與承氣下之。其死必矣。豈虛語哉。

《三陰無傳經》

[编辑]

凡傷寒自三陽傳進,三陰入裡為盡,無所復傳,故言 「無傳經。」若言再傳者,足傳手經也。其三陰直中真寒 證,一身受邪,無分經絡,亦不再傳也。

《辨正傷寒溫病熱證》

[编辑]

「夫傷寒者,自霜降後,至春分前,天令嚴寒,水冰地凍, 而成殺厲之氣,人觸犯之,即時病者,為正傷寒。若雖 冬月,而天令溫煖感之,則為冬溫;如至春分節後,天 令溫煖,人感壯熱而病者,為溫病;若雖至春分,而天 令尚寒,冰雪未解而感寒者,亦傷寒也。若三、四、五、六、 七、八月之間,天道忽有暴寒,感之而為病者,此時行」 寒疫也,即感冒傷寒。若夏至後,人感壯熱,脈洪大者, 為熱病。若四時天令不正,感而為病,長幼率皆相似, 互相傳染者,此名時氣。夫時氣者,一曰時疫,蓋受天 行疫厲之氣而為病,乃非傷寒比也。然又有溫瘧、風 溫、濕溫、溫毒、溫疫、中風、傷風、中濕、風濕、中暑、中暍等 證,一皆發熱,狀似傷寒,故醫家通以「傷寒」稱之。其通 稱傷寒者,因發熱傳變,皆相類也。至於用藥,則不同 矣。故發表解肌,略有分別,其冬月為正。傷寒者,人之 著寒而即病也,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若不 即病,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夫溫熱二病,乃 冬月伏寒之所變,既變之後,不得復言寒矣。其寒疫 者,乃天之暴寒,與冬時嚴寒,但有輕重之別,略可通 稱傷寒而治也。《經》云:「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 矣。」故傷寒乃病之總名,識其名則其效雖有遲速,亦 無失矣。不識其名,而妄治以中暑作熱病,而復加燥 熱之劑;以濕溫作風溫,而復加發汗,豈不死哉!

《辨傷寒傷風中寒不同》

[编辑]

傷寒」者,冬月寒邪傷於足太陽經,即時病者,為正傷 寒。其證便有頭疼發熱惡寒,脈浮緊而無汗,治宜發表,自然熱退身涼。若傳陽明經,便有目痛鼻乾、不眠、 脈微洪之證,治宜解肌。若傳至少陽,便有胸脅痛而 耳聾,寒熱嘔而口苦,脈弦數之證,治宜和解表裡。若 表證皆除,傳進三陰,反見怕熱,揭去衣被,躁渴讝語, 潮熱,斑黃狂亂,大便不通,脈沉實而有力,治宜急下, 大便通而其熱愈矣。若傷風者,初起頭疼,發熱惡寒, 脈浮緩,自汗,鼻塞聲重,此名傷風,亦是太陽病起。若 傳至各經,依前「《傷寒條》下治之。其春夏秋三時,雖有 惡寒身熱,微頭疼,即為感冒非時暴寒之輕,非比冬 時正傷寒為重。

若中寒者,寒邪卒時直中陰經,即發而暴也。一身受 邪,難分經絡,無熱可發,溫補自解,比之傷寒為尤甚。 如寒中太陰,中脘腹痛,嘔吐滿悶,其脈遲緩,宜藿香 正氣散合理中湯,寒甚加附子。如寒中少陰,則臍腹 疼痛,或吐瀉厥冷踡臥,其脈沉細,宜五積散加茱萸; 寒甚足冷,加附子四逆湯。如寒中厥陰,則小腹至陰 疼痛,口吐涎沫,其脈沉遲,用茱萸附子四逆湯。寒甚, 手足指甲脣皆青,舌捲囊縮,脈伏絕者,用蒸臍法,及 大劑薑附以溫之,不然則死矣。

《審證問因察形正名》

[编辑]

夫審證問因,察形正名,與脈俱當,乃可以言治也。若 不明證而治,則害人於彈指間矣。凡至病家,未診先 問,最為有準。故當問其得病之因,所有輕重之異。且 四時天令,惟冬寒為重,暴寒為輕,傷寒為重,感寒為 輕,中寒尤甚重也。中寒者,寒邪直中陰經,故曰尤重 也。有因空腹而著寒,有因脫著衣服而著寒,有因汗 「出當風而著寒,有因睡臥傍風而著寒,有因勞力辛 苦而著寒,有因慾事不謹而著寒,有因先傷於食而 後傷於寒」,此問因之大法也。其審證察形者,蓋傷寒 有一病,則有一形,證見於外,可察而知之。舉其六經 形證者言之,以證所生之病,證脈相同,藥無不應矣。 太陽病家,如言「病人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惡心 拘急,體痛,骨節疼」,則知是太陽經表證標病也。若加 發熱煩渴,小便不利,則知是太陽經傳裡證,本病,熱 結膀胱也。若或有汗惡風不惡寒,則知是傷風,而非 傷寒也。其脈浮緊有力為傷寒,浮緩無力為傷風。其 要在脈靜為不傳,脈躁盛為傳也。傷風脈當浮緩,而 反緊盛者,其證熱盛而煩,手足皆溫,則知是傷風而 得傷寒,脈躁盛為傳也。傷寒脈當浮緊,而反浮緩者, 其證不煩少熱,四肢厥冷,則知是傷寒元氣虛而得 傷風脈也。若或身熱惡寒,頭疼而脈反沉,則知是太 陽得少陰脈也。若無頭疼,但有身熱惡寒而脈沉,則 知其病還在少陰經也。陽明病家如言身熱、微惡寒、 頭額、「目痛,鼻乾不眠,則是陽明經表證標病也。若加 身熱煩渴欲飲,汗出惡熱,則知是陽明經傳裡證本 病也。若潮熱自汗,讝語發渴,不惡寒而反惡熱,揭去 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大便燥實不通,或手 足乍溫乍冷,腹滿硬痛喘急,則知是正陽明胃腑傳 裡本實病也。」其脈微洪為標,洪數為本,沉數為實也。 少陽病家,如言頭角痛而目眩,胸脅痛而耳聾,寒熱 嘔而口苦,心下滿悶,則知是少陽經病也,其脈乃弦 數焉。太陰病家,如言身體壯熱,腹痛咽乾,手足溫,或 自利不渴,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太陰經標病也。若加 燥渴腹滿,身目黃,小水赤,大便燥實不通,則知是太 陰經傳本病也。若初病起,「頭不疼,口不渴,身不熱,就 便怕寒,手足冷,中脘腹滿痛,吐瀉,小便清白,或嘔噦, 則知是太陰經直中本病也。若初病起無熱不渴,止 有胸膈䐜脹滿悶,面脣皆無光澤,或嘔,胸腹急痛,手 足冷,自覺不舒快,少情緒,則知是太陰經因生冷傷 於脾胃,而為內傷寒」也。其脈沉緩為標,沉實為本,沉 細直中也。其內傷寒亦沉細焉。少陰病家,如言引衣, 踡臥而惡寒,或舌乾口燥,讝語發渴,大便不通,則知 是陽經熱邪傳少陰標病。若或身熱面赤,足冷脈沉, 則知是腎經自受夾陰傷寒,標與本病也。若加煩躁, 欲坐臥泥水井中,雖欲飲而不受,面赤脈沉足冷,則 知是陰極發躁本病也。若身熱面赤足冷,煩躁「欲飲, 揭去衣服,脈數大無力,則知是虛陽伏陰,標與本病 也。若初病起,頭不疼,口不渴,身不熱,就便怕寒,厥冷 踡臥,或臍腹痛而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則知是腎 經直中本病也。若無熱惡寒,面色青,小腹絞痛,足冷 脈沉,踡臥不渴,或吐利,甚則舌卷囊縮,昏沉不省,手 足指甲皆青,冷過肘膝,心下脹」滿,湯藥不受,則知是 腎經夾陰中寒本病也。若身熱面赤足冷,脈沉身疼 痛,下利清穀,則知是陰利寒證,俗呼漏底也。其脈沉 實有力,為陽經熱邪傳入少陰標病也。脈沉細無力 為直。中寒證數大無力,為虛陽伏陰。其夾陰傷寒,陰 極發躁,脈皆沉也。厥陰病家,如言發熱惡寒似瘧狀, 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入厥陰經標病也。若煩滿囊拳, 消渴,舌卷讝妄,大便不通,手足乍溫乍冷,則知是陽 經熱邪傳入厥陰經傳標病也。若初病起,頭不疼,口 不渴,身不熱,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小腹至陰疼痛或吐瀉體痛,嘔噦涎沫,甚則手足指甲、面脣皆青,冷 過肘膝不溫,舌卷囊縮,則知是厥陰經直中本病也。」 其脈浮緩為標;微浮微緩,不嘔清便,標病自愈也;沉 實有力為標;微細無力,或伏絕,為直中也。又有頭痛、 發熱、惡寒、身不痛,或噯氣,或作酸,或惡聞食臭,或欲 吐而不出,或吐之而不盡,或惡心,或短氣,或痞滿,或 䐜脹,或胃口作痛,或腹中痛,或心下痞塞,按之則痛, 則知是飲食內傷之證。若頭疼身熱、「惡寒,拘急惡心, 中脘痞滿,或吐或嘔,或痛或瀉,則知是夾食傷寒也。 若頭疼身熱惡寒,微汗微渴,踡臥懶言,脅痛骨腿痠 疼,則知是勞力傷寒也。若身熱惡寒,隱隱頭痛,喘欬 煩悶,胸脅體痛,左脈緊盛,右脈洪滑,或寸脈沉伏者, 則知是夾痰傷寒也。若頭痛身熱惡寒,脅痛脹滿,體 痛,氣鬱不舒,左脈緊盛,右脈沉者,則知是夾氣傷寒」 也。若心胸脅痛,小腹有痛處不移,一般頭疼身熱,惡 寒煩渴,則知是血鬱內傷外感也。大凡陽證則身熱 脈大有力而足煖,陰證則身寒脈小無力而足冷,然 少陰雖有身熱,六脈無力而足寒,故少陰得太陽證 也。夫正其名者,蓋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矣。 《傷寒》有傷風、傷暑、傷濕、溫病、熱病、時氣寒疫、冬溫、溫 毒、風濕、濕溫、中暍等證,皆以「傷寒」稱之。殊不知傷寒 乃病之總名也,各從本條下治之。夫以傷寒言證不 言病者,有明證見證之義存焉。就如婦證奸,而贓證 盜與兩證殺,則病對證之義明不得。請幫助識別此字。其情矣。且人 之心、肝、脾、肺、腎,藏而不見,若夫耳、目、口、舌鼻,則露出 而可見者也。五臟受病,人豈能知之?蓋「有諸中,必形 諸外。故肝病則目不能視,心病則舌不能言,脾病則 口不知味,肺病則鼻不聞香臭,腎病則耳不能聽聲。」 以此言之,其證最親切可知矣。緣太陽受病,則證見 出頭疼、發熱、惡寒,一有傷之,本經之證立見矣。以此 首經推之,餘經不言可知,故言證不言病耳。設若脈 證不明,誤用麻黃,令人汗多亡陽;若誤用承氣,令人 大便不禁;若誤用薑、附,令人失血發狂。寒冷耗其胃 氣,燥熱助其邪氣,辛熱損其津液。庸醫殺人,莫此為 甚。傷寒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或入 陰經血分,則少陰為先。脈有浮沉虛實證,乃傳變不 常。治之之法,先分表裡、虛實、陰陽、寒熱、標本,此為上 工。問證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全在活法,不可拘 於日數,但見一二證在,便作主張,不必悉具,當如何 處治?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在表者汗 之散之,在裡者利之下之,在上者因而越之,下陷者 升而舉之。從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陰經者,宜溫補之。 但解表不開,不可攻裡。日數雖多,但見表證而脈浮 者,尚宜汗之。此理不明,攻之為逆。《經》云:「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表既解而裡證具者,不可不攻裡也。日 數雖少,但見裡證,而脈沉實者,亦宜下之。此理不明, 禍如反掌。《經》云:邪氣未除,復加燥熱,即抱薪救火也。 如直中陰經真寒證,則無熱惡寒,腹痛,吐瀉厥冷,急 宜溫補,切禁寒涼。此理不明,殺人甚速。《經》云:「非徒無 益,而又害之。」或有病在一經,有用熱藥者,有用寒藥 者。如少陰證用白虎湯、四逆散,寒藥也。少陰證用四 逆湯、真武湯,熱藥也。庸俗狐疑,詎能真知而措手哉? 嗚呼!能察傷寒之正名,得傷寒之方脈,如此親切,乃 為良醫。必能知寒藥治少陰,乃傳經熱證也;熱藥治 少陰,乃直中寒證也。傷寒以日數言者,此大約之法, 非活法也。《內經》云:「人傷於寒,則為病熱而無寒」者,此 言常而不言變也。仲景論或寒或熱者,言其變也。合 常與變而弗遺者,正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而反相 為用也。此其所以為萬世之準繩與!夫其傳變者,其 邪熱乘虛入經則傳也。若經實,則不受邪而不傳也。 太陽乃諸陽之首,傳至厥陰。厥者,盡也。正氣將復而 邪氣將解,水升火降,寒邪去而大汗解矣。若正氣不 復,邪無所解,陽勝陰極,則舌捲耳聾,囊縮不知人事 而死矣。邪在陽經則易治,傳入陰經則危殆。蓋陽盛 而陰微,正虛而邪實也。又有正氣虛極,陰氣獨盛,則 四肢厥冷,舌捲囊縮而死矣。此指寒證而言也。況誤 下邪陷,誤汗經壞至害也。歟!然又有婦人胎產而傷 寒者,不與男子同治法。無胎產者治相同。過經不解 者。但當見證施治也。

凡冬間正傷寒,須依此書用藥看脈,無有不應。若瘟 疫時證,不須論脈,但無怪脈則不妨,切不可發汗,此 病定一七或二三七,自然汗出身涼而愈。只須小柴 胡,見熱甚合解毒湯,只要扶之使正,便是醫之功也。 若發汗雖汗而熱不退,益重其虛,切戒!切戒!

《傳經證治脈要》

[编辑]

凡察《傷寒》脈法,得其綱領,如拾芥耳。求之多岐,則支 離破碎,如涉海問津矣。蓋脈與證理一而已。浮大動 數滑為陽,沉濇弱弦微為陰。然脈理精深,今人何能 到此田地?夫脈者,天真委和之氣,乃榮衛之道路,實 先天後天之造化。人之陰陽為先天,人之氣血為後 天,無所窮盡,指下難明者,真言也。誇言通曉者,但能「言而不能行也。」予專以浮中沉三脈候而治之,察其 陰陽表裡虛實,如見其肺肝然,無所逃其情矣。原夫 傷寒因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其入則有淺深次第, 自表達裡,先入皮膚肌肉,次入筋骨腸胃,以此推之 不難也。且風寒初入,或先在太陽寒水之經,此經本 寒標熱,便有惡風惡寒,頭疼發熱之證見矣。蓋寒鬱 皮毛,是為表證,若在他經,則無此證矣。脈若浮緊無 汗,為傷寒,當發表,得汗為解。脈若浮緩有汗,為傷風, 當實表散邪,汗止為解。若無頭疼惡寒,脈又不浮,此 表證罷而在中。中者何也?即半表半裡之間,乃陽明 少陽之分脈,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間,即皮膚之下。 然亦有二焉:若脈微「洪而長,陽明脈也,其證則目痛 鼻乾,不眠,微惡寒,微頭疼,用解肌便宜和解表裡。若 脈弦數,少陽經脈也。其證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 口苦,頭角微痛。如見此證,此脈便宜和解表裡。蓋陽 明、少陽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治,過此邪傳入裡為 熱,脈不浮而沉,沉則按至筋骨之間而得者方是。若 脈來」沉實有力,外證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讝語躁熱, 燥渴,或潮熱自汗,或腹滿硬痛喘急,或揭去衣被,揚 手擲足,五六日不通大便,明其熱入於裡,腸胃燥實, 宜下之。大便既通,其熱自愈。若脈來沉遲無力,此為 直中陰經真寒也。其證無頭疼,無身熱,初病起怕寒, 手足厥冷,或戰慄踡臥不渴,或兼腹痛,嘔「吐瀉痢,或 口吐涎沫,面如刀刮者,乃陰經自中之寒,不從陽經 傳入,故不在傳經熱證治例」,更當量輕重以溫之。若 脈沉足冷,面赤微熱,此皆夾陰傷寒也。又有脈沉足 冷,面青,小腹絞痛無熱者,此皆夾陰中寒也,重則舌 捲囊縮。蓋此二者,先因慾事勞傷,腎經虛損,復感寒 邪,急宜溫經散寒為當也。其中緊要關節,吾再表而 出之。太陽者,陽證之表;陽明者,陽證之裡;少陽者,二 陽三陰之間,太陰、少陰、厥陰又居於裡,總而謂之陰 證。然三陰但是沉脈,妙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有力 者,為陽、為實、為熱,無力者,為陰、為虛、為寒,最為心妙。 其三陽經證,前既已言,不再多錄。若夫三陰傳經熱 證,脈雖開明,證猶未決,重言發明。如腹滿咽乾屬太 陰,舌乾口燥屬少陰,「煩悶滿囊拳」屬厥陰,此三者,俱 從陽經傳入。陰經之熱證,脈見沉實有力,但當攻裡 下之。如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脈反無力者,又當救裡 溫之。三陰傳經熱證,與三陰直中寒證,脈沉雖同,有 力無力則異,證有異而治各不同,是其大法也。如其 「正陽明胃腑病,本風蹙氣實,見潮熱自汗,讝語發渴, 手足乍溫乍冷,脈見沉數有力,大便不通者,亦當攻 裡下之。乃因陽經邪熱,傳入胃腑,而有燥屎,此指腑 病,亦屬裡而言也。」實證治之奇功,指法之元妙,祕之 不與俗人言可也。今將持脈手法,并將浮中沉三圖 圖下,就註證治之法,使因脈以知證。緣證以明治。比 此達彼。由粗入精。永為後人之宗驗也。

《辨內外傷》

[编辑]

內傷外感,俱有寒熱,醫家不能明脈得證,呼作「傷寒」, 妄施汗、下、吐、溫之法,輕變重而死者多矣。夫外傷有 餘者,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 外傷惡風,乃禁一切之風。外傷顯在鼻,故鼻氣不利, 擁盛有力;外傷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且先輕後重。 外傷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左手脈來緊盛,而右手 平和,此是外感傷寒證也,當作正傷寒治之必矣。內 傷不足者,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內傷惡寒,得溫煖即 解;內傷惡風,微惡些少諸風;內傷顯在口,故口不知 味而腹中不和;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 後輕;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右手脈來空大無 力,而左手寸口或微或濇,此是內傷「不足之證,當用 補中益氣法例治之必矣。」大抵有內傷而無外感者, 有外感而無內傷者,以此別之,則其證判然,免致重 實重虛醫殺之患也。苟或內傷外感兼病而相挾出 者,則脈證必並見而難辨。若顯內證多者,則是內傷 重外感輕,當以補養為先,微以解表為次。若顯外證 多者,則外感重而內傷輕,當以發散為先,補養為次。 凡此外感夾內傷者甚多。《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脈來左手必緊盛,右手雖數大無力」,只因勞力辛苦, 內傷血氣,又兼外感寒邪,其證骨腿痠疼,脅痛,微汗 惡寒,身熱頭疼,微渴,倦臥懶言,此是勞力傷寒,必以 溫補元氣,兼發散藥中求之。有下證者,宜緩下之。有 痰挾外感者,左寸緊盛,右關洪滑,其證喘欬,身熱惡 寒,頭疼骨節痛,即是夾痰傷寒,必以痰藥兼發散藥 中求之,後以消痰降火之劑。有食鬱夾外感者,其脈 左右俱緊盛有力,其證必噫,氣作酸,惡聞食臭,或胃 口作痛,心下痞滿,惡心,或欲吐不吐,或吐之不盡,必 身熱頭疼惡寒,即是夾食傷寒,必以解表「藥為先,後 以消食藥為次。其夾陰傷寒,伏陰傷寒,真陰傷寒,備 開前條」不錄。凡此數者,醫家之心妙也。

《察色》

[编辑]

「凡看《傷寒》,察其色為先,觀其形為次,切脈審證參合以決死生吉凶也。」夫色有青黃赤黑白,隱於面部皮 裡,氣有如亂絲亂髮之狀,隱於皮裡也。蓋五臟有五 色,《六經》有六色,皆見於面,以應五行,相生者吉,相尅 者凶,滋榮者生,枯夭者死。自命宮、印堂、年壽準、頭髮 會、人中等處,皆有氣色,其滋潤而明亮者吉,暗而枯 燥者凶。又當分四時生尅之理。而通察之。故以傷寒 五色之要者。備開覽焉。

青色屬木,主風主痛,乃足厥陰肝經之色見也。凡面 青脣青,陰寒極也。若舌卷囊縮,急溫之。如夾陰中寒, 小腹絞痛,面色青者,亦當溫散。青如翠羽者吉。青如 滋草者死。青而黑,青而紅者,相生而吉。如青而白,青 而枯燥者死。若脾病見青氣,則難治也。

赤色,屬火主熱,乃手少陰心經之色見也。在傷寒見 之,則有一陰三陽之分,如足太陽屬水,寒則水黑,熱 則紅也。面色緣緣正赤者,此陽氣怫鬱在表,汗不徹 故也,當發其汗。陽明面合赤色者,不可攻之,合則通 也,謂表未解,不可攻裡,宜解肌,合正陽明。內實惡熱 不惡寒,或蒸蒸發熱,或日晡潮熱讝語,大便祕結,脈 「沉數有力,面赤,此裡內熱,宜下之。如表裡俱熱,口燥 舌乾,飲水,脈數面赤,裡未實者,未可下,宜人參白虎 湯和之。如少陽病半表裡,脈弦數而面赤者,宜小柴 胡和解。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脈沉細而面赤 者,四逆湯溫之。」此陰寒內極,逼其浮火上行於面,故 發赤色,非熱也,誤投寒藥即死。又夾陰傷寒,虛陽泛 上,面色亦赤,但足冷脈沉者是也。及陰極發躁,欲坐 臥泥水井中,脈沉足冷,微熱面赤,雖欲飲不受,即陰 證似陽也。若足冷脈沉細,雖煩躁不飲水面赤者,即 陰盛隔陽也。其伏陰脈數大無力,煩躁引飲,此虛陽 上升,面色亦赤。此四者俱當溫之,悮!投寒藥即死。再 若病久虛人,午後面「與顴頰赤色,此陰火上升,不可 作《傷寒》」妄治。然三陽之氣,皆會於頭額,上至頂巔絡 腦後者,屬太陽;從額至鼻,下於面,屬陽明;從頭角下 耳中前後者,屬少陽。但有紅氣赤腫者,蓋是大頭傷 寒,正要知此部分。凡心熱則額先赤,肺熱則鼻先赤, 肝熱則左額赤,脾熱則右頰赤,腎熱則兩頤赤。若赤 而青,赤而黃,相生而吉;赤而黑,則相尅而凶。赤如鷄 冠者生,赤如衃血者死。若命宮、印堂、年壽、準、頭、髮會、 人中等處,赤氣明潤者生,枯夭者死。若肺病色赤,則 難治也。

黃色,屬土主濕,乃足太陰脾經之色見也。凡脾胃濕 熱所蒸,面目身黃,小水短濇者,屬濕熱發黃,宜分利 之。若小腹滿硬而痛,面目身黃,小水自利者,屬畜血 證發黃,宜下盡黑物則愈。若黃而白、黃而紅者,相生 而吉;黃而青,相尅而死。黃如蟹腹者生,黃如枳實者 死。病欲愈者,目眥黃,長夏見黃白則吉,黃青則凶。或 腎病。若見黃色。則難治也。

白色屬金,主氣血不足,乃手太陰肺經之色見也。白 如豬膏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凡命宮、印堂、年壽、準、頭、 髮會、人中等處,白而枯夭者凶;白而光潤者吉。若白 而黃,白而黑者,相生而吉;白而赤者,相尅而凶。凡傷 寒面白為無神,因發汗過多,或脫血所致。凡面白人 不宜大汗,為血少故也。若肝病見白色,則難治也。 黑色屬水,主寒主痛,乃足少陰腎經之色見也。凡黑 而白,黑而青者,相生則吉;黑而黃,相尅則凶。黑如鳥 羽者生,黑如炭煤者死。若命宮、印堂、年壽、準頭、髮會、 人中等處,黑氣枯夭者死,閃亮者生;黑氣自魚尾相 牽入太陽者死。黑氣自髮會入中,入口者死。黑氣自 入耳目口鼻,枯夭者死。凡傷寒面黑之人,不宜參芪 大補心病見黑氣,則難治也。

《聽聲》

[编辑]

「凡治傷寒,若見病人寒熱交作,出言壯厲,先輕後重, 此是外感陽證有餘,看在經在腑,當發表攻裡。若見 寒熱間作,語言懶怯倦臥,且先重後輕,此是內傷陰 證不足,當溫補元氣。若見病人身熱口渴,大便不通, 脈來有力,口出無倫語,曰讝語,無稽妄亂,曰狂言,分 虛實看。身不熱,口不渴,脈沉細無力,便不實自利,言」 語不接續者,曰「鄭聲」,宜溫補。若病人初起,頭疼身熱, 惡寒欬嗽,鼻塞聲重,曰「傷風」,當疎風解表。聲嘶者,肺 有風熱,宜清肺經。若見脣口生瘡,聲啞者,曰「狐惑。」若 見口噤難言,手足攣搐,曰「風證。」治法各開本條。若見 卒中風,痰涎湧盛,口噤不言,或脈絕,目直視,遺尿者, 難治。聲如鼻鼾者,亦難治。但見病人喉中漉漉有聲 者。即痰也。宜吐之。

《觀形》

[编辑]

凡看病人,身輕自能轉動者易治,身重不能轉動者 難醫。若見口渴,揭去衣被,脈來有力,手足露直,揚手 擲足者,此為陽證,法當下之。若身無熱,欲得衣蓋,踡 臥不渴,脈沉細昏倦者,曰「陰寒」,法當溫之。若見口噤 難言,手足牽引者,曰風證,治在本條。若見病人叉手 冒心,因汗過多,陰虛,法當消熱養心血。若見兩手尋

衣摸牀,曰「撮空」,雖云死證,此肝熱乘於肺金,元氣不
考證
能自主,神去魂亂,當明可治與不可治。若見身重足

冷,踡臥惡寒,好向壁臥,閉目不欲見光明,懶見人言, 此屬陰寒,法當溫之。若見身如被杖,疼重如山,不能 轉側,此為陰毒。若身重痛,腳手難移,小水短濇,此名 風濕,治法各開本條下。若見身輕,手足和煖,開目欲 見人言,此名陽證,分表裡治之。若見病人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形體不仁,乍靜乍亂,脈浮而洪,此為「命絕。」 若見病人頭重視身,此名「天柱骨倒」,而元氣敗矣。若 見皮膚潤澤者生,枯燥者死。形如枯骨,脈脫者死,屁 臭者死,大肉脫敗者死。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死。形 盛脈細,短氣不足以息者,危也。

《視鼻》

[编辑]

凡見病人鼻頭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微黑者有水 氣,黃者小便難,白者屬氣虛,赤者屬肝熱;鮮明有留 飲。鼻孔乾燥者,必衄血。鼻燥如煙煤,屬陽毒;熱極鼻 孔冷滑而黑,屬陰毒;冷極鼻燥,息如鼾睡,屬風溫。鼻 塞濁涕者,屬風熱;鼻流清涕者,屬肺寒;鼻孔癖脹者, 屬肺熱;有風乃肺絕而不治。鼻衄者,分點滴成流而 治之也。

《詳口脣齒牙》

[编辑]

凡見病人口脣焦乾為脾熱。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 凶。脣口俱腫赤者是熱極;脣口俱青黑者是寒極。口 苦者是膽熱;口甜者是脾熱;口燥咽乾者是腎熱。舌 乾口燥者是心熱。口噤咬牙者是風痓。脣口生瘡,聲 啞者是狐惑。齒燥無津液,是陽明熱極。前板齒燥,脈 虛者是中暑。脣口舌胎斷紋者難治;齒如熱齒者難 治。「脣口燥裂」,是脾熱。若脣青舌卷,脣吻反青,環口鯬 黑,口張直氣,口如魚口,脣口顫搖不止,氣出不返者, 死證也。

《驗耳》

[编辑]

若見病人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屬少陽,宜和解。 冬病耳聾屬氣虛,得元氣復實,耳自聰也。耳聾、耳腫、 耳痛,皆屬少陽風熱。耳黑枯燥,曰「腎憊。」若見舌卷、脣 青、囊縮、耳聾者,難治。原傷寒溫熱病耳聾者,此乃為 常例也。

《看目》

[编辑]

「凡治傷寒,先觀兩目,若見目赤,脣焦舌黑,屬陽毒。脈 洪數有力,大便實,大渴讝語者,法當下之。設或大便 如常,脈浮洪者,三黃石膏湯主之。若見目黃者,如小 便短濇,發渴惡熱,熏黃色暗者,屬濕熱發黃,法當分 利陰陽。兼小腹脹滿不痛,燥渴,大便不通者,重則茵 陳湯,輕則五苓散利之。小便清白,其黃自退。若見小」 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硬而痛,目黃者,屬畜血發黃, 宜桃仁承氣,下盡黑物則愈,其黃自退。二證身目俱 黃者,用薑柤擦法甚良,開在發黃條下。大抵發黃色, 明者專主熱也,暗者主濕熱相兼。如痓病則目發赤, 如衄血、目瞑,白睛黃者,必發黃。如身冷無熱不渴,脈 沉細而黃者,屬陰黃,法當溫之。兩請幫助識別此字。黃者,病欲愈也。 開目見人屬陽,閉目不見人屬陰。若睛自明,能識見 者可治。若睛昏不識人,或目上視,或眼小目瞪直視, 或目邪視,或目睛正圓,或戴眼反折,或眼泡陷下,皆 死證也。若見病人目睛微定,暫時稍轉動者,屬痰眼 也。宜吐痰出,其眼珠自然流動光明也。凡見目中不 了了者,睛不和不明白,謂見一半不見一半是也。此 因邪熱結實於內。上蒸於目。但大便得通。目自明活 也。

治傷寒病證須先觀病人兩目,次看口舌,已後以兩 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處,再復問其大小便通 與不通,渴與不渴,服過何藥,或久或新,察其病之端 的,脈證相同,方可以言吉凶,庶得用藥無差。此數件 看法,最為緊關切要,醫家之心法也。

《審舌》

[编辑]

凡看口舌有無胎狀,濕滑者吉,燥澀者凶。舌上白胎 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熱,故胎白而滑,未入乎腑,邪在 半表半裡間,法當和解。舌上黃胎者,必燥渴,胃腑有 邪,法當下之。舌上黑胎,燥生芒刺者,必燥渴亢極,則 難治也,法當下之。若不燥渴,身不熱,舌上黑胎而滑 者,屬陰寒,法當急溫。若舌卷焦黑而燥者,陽毒熱極, 亦當下之。若舌青而胎滑,無熱不渴者,陰毒寒極,亦 當溫之。凡看舌鮮紅者吉,青黑者凶。青而紫者為陰 寒,赤而紫者為陽熱。黑者乃水尅火,故難治。舌乃心 之苗,紅色應南方火本,色見故吉。凡見黑者,屬北方 壬癸腎水來尅心火也。但見舌硬、舌腫、舌卷、舌短、舌 強、囊縮者,必難治也,間有可生。如舌短縮,語言不清, 神氣昏亂,脈脫者死,《陰陽易》。舌出數寸者死。其夏熱 病,舌上黑胎,燥渴者可治。乃時火與邪火,內外合而 炎燒,故舌上易生。胎刺不在,必死之例。若黑胎刮不 去,易生刺裂者,必死無醫。冬月黑胎者,實難治之,此 不傳之心妙也。

舌胎者,若邪熱在表而未入裡,則無胎也。邪熱在裡, 則生胎剌舌上,津液摶結,或黃、或白、或黑、或濇、或滑或生芒剌之狀。凡胎白而滑者,表邪猶未解也,宜葛 根湯解之。若寒熱往來,口苦而渴,脈弦,舌上白胎者, 屬少陽也,小柴胡加知母、天花粉、葛根去半夏。若舌 胎黃而澀,此邪傳裡漸深也,宜小柴胡湯去半夏,加 天花粉、黃連、知母。若熱聚於胃,舌上黃胎而燥渴飲 水,表裡俱熱,人參白虎湯加黃連、天花粉、山梔、竹葉。 若內實不大便者,調胃承氣湯下之。若舌上黑胎而 燥,飲水不止,讝語,大便不通者,急用大承氣湯下之。 此火熱亢極,反兼水化,故有此象。若證未全具,猶未 可下,只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合白虎「湯加黃連。」若見 熱極飲水不止,舌上黑胎生芒刺,刮不去,易生刺者, 難治。此熱毒入深,十有九死,是腎水來尅心火,乃陽 熱之胎,必舌燥裂,或腫或赤,或澀,或黃或黑,或芒刺, 或胎白,脈必沉數有力,口渴。蓋舌者心之苗也,應南 方火。鮮紅濕者吉,熱之故也;紫腫燥者凶,水尅火也。 又有陰寒證,水極反來尅心火,亦生黑胎。辨其胎必 濕冷,滑不燥、不濇、不渴、不熱,脈必沉細足冷,又當四 逆湯溫之,此陰寒之胎也。臟結下利,舌上得胎者,不 治。熱病口乾,舌黑者死;舌上如白胎者,不治。丹田有 熱,而胸中有寒,四者似胎未成之狀。臟結,脈陰陽俱 緊,口中氣出,脣口乾燥,嘔者,小柴胡湯;痛者,理中湯。 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者,勿妄治也。到七八 日已來,其人微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八日以上, 反大熱者,此難治。惡心必欲嘔也。腹中痛者,必欲利 也。一切胎狀,濕滑者易治,燥澀者難醫。但用薄荷水 浸青布於舌上洗淨後用生薑薄片蘸水時時擦之, 其胎自退。如夏月人病生黑胎者,因時火與邪火內 外合而炎燒,故舌易生,胎刺不在必死之例,未可斷 言。死證尚有可生,冬月黑胎者難治,此不傳之妙也。

《按心胸有無痛處》

[编辑]

以手按病人心胸,有無痛處,若按當心下痛,手不可 近,燥渴讝語,大便實,脈沉有力,為結胸證。量病輕重, 輕則用小陷胸湯加枳桔下之,重則大陷胸湯下之。 量元氣虛弱,宜從緩治。如不渴,身無熱,脈沉無力,為 寒結胸,宜理中湯溫散之。若口渴有熱,欲水多,而心 胸停飲不散,有聲作痛者,為水結胸,宜四苓散合小 半夏湯,滲利消之。若欬喘發渴,喉中漉漉有聲,胸脅 滿痛,為痰結胸,用加減二陳湯消之,俱用炒薑柤揉 熨法。若心胸雖滿悶不痛,是痞滿也,乃表邪填於胸 中,只消小柴胡加枳殼、桔梗,以治其悶。如未效,本方 對小陷胸湯一服最神速,世俗皆所未識。若按當心 下脹滿不痛者,宜瀉心湯加枳桔,是治痞滿也。亦用 薑柤揉熨法甚良。按小腹有無痛處,若小腹痛而小 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黃,讝語燥渴,而脈沉實者,為 畜血,宜桃仁承氣下盡黑物而愈。按小腹雖脹滿不 硬痛,小水不利,即溺澀也,以五苓散利之。不可大利, 恐傷耗津液而反燥渴。如按而小腹遶臍硬痛,渴而 小水赤,讝妄,大便不通,有燥屎也。傷寒結胸痞滿,今 醫不分曾下與未下,便呼為結胸,便與枳桔湯,反成 真結胸者有之。殊不知乃因下早而成滿硬痛者,為 結胸,未經下者,非結胸也。雖滿悶不硬痛者,為痞氣, 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證 屬少陽部分。治法開結胸痞滿條下,宜從緩治,不宜 峻利「上焦乃清道主至高之氣分,若過下之,則傷元 氣也。」原太陽證無汗,此寒傷榮血,當服發汗藥為當, 醫者不達而反下之,榮血重傷而成痞滿。太陽證自 汗,此風傷衛氣,當服實表散邪藥為當,醫者不達而 反下之,衛氣重傷而成結胸。蓋言榮衛陰陽也,若言 寒熱陰陽證者,則悮之甚矣。治法亦錄後條

《問大小便通利》

[编辑]

問「得病人大便不通,但元氣壯實,熱極渴甚,讝妄不 候他證,急宜下之無疑。若病稍久,元氣虛弱,大便不 通者,宜蜜煎導法通之。若或遶臍硬痛,或渴甚喘急, 或下利純清水,心下硬痛者,此皆有燥屎結實於內, 俱當急下。如其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踡臥沉重,脈反 沉遲無力,又當四逆湯加參朮救裡溫之」,此權變之 法。若病人大便自利,不渴無熱,或下利清穀,身疼痛 踡臥,脈來沉細無力,或伏絕,手足厥冷,急宜四逆湯 加參、朮、薑、桂、升麻、肉果,以溫補之。若陽證協熱下利 者,又宜小柴胡湯合四苓散清之。治法錄於後條:若 病人小便不通,口渴,或小便赤色難通者,乃熱結膀 胱,其人如狂者,俱用五苓散加減利之,外用熏法,不 可過用利藥,空耗傷津液而反燥渴也。若不當利而 反利之,恐引邪熱入膀胱而致如狂病也。

《問渴與不渴》

[编辑]

問「得病人,若大渴讝妄,揭去衣被,揚手擲足,舌生胎 刺,脈來有力,大便不通者,急宜下之。若大便如常,小 水赤澀,壯熱口渴,脈洪數,與汗後大渴,脈洪數者,用 人參白虎湯,俱加乾薑、天花粉、麥冬、竹葉治之。若身 熱躁渴,嘔而口苦脅痛,脈來弦數者,用小柴胡加乾 薑、天花粉治之。若病人面赤,脈數大無力,或沉細足冷,或躁渴不飲水,雖飲水反不納者,此陰極發躁」,又 當四逆湯加麥門冬、人參、五味,調辰砂末,入蜜以溫 之,不可用寒涼之劑。若誤用之,則渴甚躁急而死。若 非深得仲景之妙,豈能至此?如見病人口不渴者,知 其熱邪未傳於裡,裡無病也。若病人渴欲飲水,便知 熱邪傳裡也。因內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飲 一升,止可一椀,宜少少與之,可令不足,不可令太過。 若恣飲過量,使水停積心下,則為水結胸等證矣。射 於肺為喘為欬;留於胃為噫為噦;澀於皮膚為腫;畜 於下焦為癃,滲於腸間則為利下。皆飲水多之過也, 不可不與,不可強與。《經》云:「若還不與,非其治。」為其津 液枯竭,無由作汗,必加喘渴而死。「強飲須教別病生。」 為其成水結胸、噦、嘔利腫、喘欬、癃閉等證。大抵病人 飲水後。用手按揉心胸脅下。免致停畜為前患也。如 燥渴欲飲啖生冷。宜用梨子、西瓜、甘蔗、白蜜食之。如 瀉利則不可食也。

《持脈手法》

[编辑]

凡持脈之時,必先調平自己氣息,正心誠意以診之, 不可思別事也。男先審左,女先審右。以中指先按手 掌,後高骨下動脈應指,乃關部也。次下前後二指,前 指按寸口,陽也;後指按尺部,陰也。關為陰陽,中為關 界也。若人長則疎排三指,人短則密排三指,人瘦則 肌肉薄,宜輕取;人肥則肌肉厚,宜重取。一呼一吸為 「一息大扺,脈來一息四至為平脈,則無病也。六部之 中,獨大、獨小、偏遲、偏速,此為病脈。凡脈來有力即為 有神,宜攻不宜守;脈來無力即為無神,宜補不宜瀉。 如輕重按之,應指而起,此為有力。如輕按雖應指,而 重按不應指起者,此為無力。」浮中沉六部皆然。大則 病進,小則病退,此指陽證而言。沉伏「病進,遲緩病退」, 此指陰證而言。脈來乍大乍小,乍疎乍數,此為怪脈。 汗下後,脈當安靜,而反躁亂身熱者死。溫後,脈當漸 出,而反歇止者死,泰出者亦凶。傷寒過經,真臟脈見 者死。傷寒見表證而脈伏者,有邪汗也,表解邪自除。 正如欲雨而天鬱熱,晴霽而天反涼。傷寒病後,別無 刑尅證,或昏沉冒昧,脈或伏或靜者,此欲汗也,勿攻 之,當生脈補元氣。元氣復來,一汗而涼,此重陰欲陽 之義,便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甦,此換 陽吉兆。傷寒腹痛,脈必伏,或吐瀉脫元而無脈者,隨 病而施。將薑汁磨木香調麝香半分,入獨參湯服下。 脈至者生,不至者死。傷寒之脈,陰陽俱調,停無偏勝, 三部同等,脈證皆同,安之兆也。《傷寒》脈無單至,必曰 「浮而弦、浮而數、沉而緊、沉而細」之類,六部皆然。浮沉 之脈,輕重指而取之;遲數之脈,呼吸息數而取之。中 脈者,不輕不重而取之。浮為表,表屬陽;中為半表半 裡,屬陰陽相半。遲為寒,數為熱。傷寒脈來,數大無力, 為陽中伏陰,法當溫補﹔;浮數有力,此為純陽,法當助 陰而抑陽﹔。浮緊有力,此為寒在表,法當發散﹔。沉實有 力,陰中伏陽,法當攻下﹔。沉細無力,此為純陰,法當退 陰而助陽﹔。沉數有力,此為熱邪傳裡,法當清解邪熱。 如浮而遲濇,浮而軟散,凡此皆虛。如浮而緊數,浮而 洪滑,凡此皆實。如沉而細弱,沉而遲伏,凡此皆虛。如 沉而滑數,沉而實大,凡此皆實。脈虛者,正氣自虛,脈 實者,邪氣自實。不實不虛,自為平脈,雖困當愈。但傷 寒初病,先以尺寸斷之。若過經元氣虛,則於關部取 胃氣。凡此數者,脈之真元,醫之切要,得心應指,自然 神效,豈有殘人之生者乎。

《浮中沉三候脈形狀主病》

[编辑]

浮, 初排指於皮膚上,輕手按之則得曰「浮。」此寒邪 初入足太陽膀胱經,病在表之標,可發而去之。雖然, 治之則有二焉﹕,寒傷榮則無汗,法當表﹔;風傷衛則自 汗,法當實表散邪,一通一塞,不可同也。蓋風則傷衛 氣者,氣本屬陽,風亦屬陽,陽則從陽,故傷衛氣。陽主 開泄,皆令自汗,故用辛甘溫之劑,則實表散邪也。其 寒「則傷榮血」者,血本屬陰,寒亦屬陰,陰則從陰,故傷 榮血。陰主閉藏,皆令無汗,用輕揚之劑,以發表散邪, 正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 浮緊有力,無汗,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惡心拘急, 體痛,骨節疼,此為傷寒,邪在表,宜發汗。冬時用麻黃 湯,三時用芎蘇散、羌活沖和湯,類傷寒證者。宜從別 治。

浮緩無力,有汗惡風,發熱,頭痛,惡心,拘急,體痛,腰脊 強,背骨節疼,此為傷風,邪在表,宜實表散邪。冬月用 桂枝湯,三時加減沖和湯;腹痛,小建中湯;痛甚,桂枝 大黃湯。

中 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而得。是為 半表半裡證。然亦有二焉。蓋陽明少陽二經。不從標 本。從乎中治也。

「長而有力即微洪,此名為陽明胃經。微頭疼身熱目 痛,或眼眶痛,鼻乾不眠無汗,用葛根解肌湯。若渴而 有汗不解,或已經發汗後渴不解者,用人參白虎湯。 無汗不可服此藥,大忌弦而長多,此為少陽膽經。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 口苦目眩,心下滿悶,頭角微疼,用小柴胡湯,本方自 有加減法。或兩經合病,則脈」弦而長,此湯加乾葛、芍 藥有神效。緣膽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止宜 小柴胡解表裡,再無別湯。

沉 重指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者,曰沉脈。 然亦有二焉:陰陽寒熱,在沉脈中分無人知,此實祕 訣也。夫陰陽寒熱,表裡虛實之理,皆出乎「浮中、沉」三 字,其可不謹察乎?

沉數有力,則為陽明胃腑本病,此表解而熱傳入裡, 其惡寒頭疼悉除,反見怕熱燥渴,讝語狂妄,揭去衣 被,揚手擲足,或潮熱自汗,或喘急悶痛,五六日大便 不通,輕則大柴胡湯,重則大承氣湯選用,大便通而 熱愈矣。設有頭疼,因大便不通,熱氣上蒸於頭也,下 後痛自愈,然大便不結,豈敢下乎?

「沉遲無力為寒」,此三陰自中真寒證,無頭疼,無身熱, 口不渴,初病起怕寒,手足厥冷,踡臥或兼腹痛吐瀉, 或戰慄,面如刀刮者,或吐涎沫,輕則理中湯,重則四 逆湯溫之。若脈浮足冷,面青,小腹絞痛,此夾陽中寒 也,急用茱萸四逆湯溫之。若脈沉足冷,面赤身熱或 躁,此蓋夾陰傷寒也,急用麻黃附子細莘湯,溫經散 寒。夫夾陰之證,醫者不識,悮死者多矣。若非真得仲 景心妙,焉能識此證也,醫當慎之。診脈須當分三部 九候,每部必先浮診三候,輕下指於皮膚之上,按之 以候三動也;中診三候,略重指於皮膚之下,肌肉之 上,候三動也;沉診三候,重指於肌肉之上,筋骨之間, 候三動也。三三而成九候,然後知病淺深、表裡,以為 處治之標的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