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0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五卷目錄
吳山部彙考
圖
考
吳山部藝文一
胥山銘 唐盧元輔
吳山忠清廟記 宋王安石
前題 王安國
吳山賦 元汪克寬
吳山部藝文二〈詩〉
吳山忠清廟 宋王禹偁
吳山高 朱熹
望吳山 元薩天錫
晚登吳山 明趙應元
吳山部紀事
吳山部雜錄
秦望山部彙考
圖
考
秦望山部藝文一
秦望山碑 秦李斯
登秦望山記 明董𤣱
秦望山記 黃汝亨
秦望山部藝文二〈詩〉
秦望山 唐蕭翼
登秦望山 薛據
醉書秦望山石壁 宋陸游
題秦望山 林景熙
前題 明唐之淳
題秦望山用壁間韻 王守仁
秦望山部紀事
靈隱山部彙考
圖
考
靈隱山部藝文一
靈隱寺記 明袁宏道
靈隱山部藝文二〈詩〉
靈隱寺 唐駱賓王
前題 賈島
遊靈隱寺次李寺丞韻 宋蘇軾
飛來峰 王安石
前題 明倪元璐
前題 黃道周
靈隱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一百五卷
吳山部彙考
[编辑]《吳越》界之《吳山》,
吳山在今浙江杭州府城內,《春秋》為吳東南界,故名 吳山,亦名「胥山。」其支麓所分為寶月山、蛾眉山、寶山、 淺山、竹園山、石佛山、金地山、寶蓮山、清平山、瑞石山、 狗兒山、武林山、雲居山、螺螄山,因地立名不一,而總 謂之「吳山。」
吳山圖
考
[编辑]按:《後漢書郡國志》,「桂陽郡湞陽有苲領山。」〈註〉《始興郡 記》「有吳山。」
按:《水經漸江水注》,「錢塘縣東有定巳。」〈疑作包〉諸山皆西 臨浙江,水流于兩山之間,江川急濬,兼濤水晝夜再 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 峨峨二丈有餘。《吳越春秋》以為子胥、文種之神也。昔 子胥死於吳而浮尸於江,吳人憐之,立祠於江上,名 曰胥山。《吳錄》云:「胥山在太湖邊,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文種城於越,而伏劍於山陰,越人哀之」,葬於重山。 文種既葬一年,子胥從海上負種俱去,游夫江海。故 潮水之前揚波者伍子胥,後重水者大夫種。是以枚 乘曰:「濤無記焉。」然海水上潮,江水逆流,似神而非於 是處焉。秦始皇三十七年,將遊會稽,至錢塘,臨浙江 所不能渡,故道餘杭之西津也。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臨安府吳山在錢塘縣南六里, 上有伍子胥廟,名曰胥山。有井泉。清而且甘。」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吳山在杭州府鎮海樓之右,春 秋時為吳南界,以別於越,故曰吳山。或曰:吳人憐子 胥以諫死,立祠其上,訛伍為吳。故郡志又稱胥山。蓋 天目為杭州諸山之宗,翔舞而東,結局於鳳凰山。其 支山左折,遂為吳山。派分西北,為寶月,為峨眉、為竹 園,稍南為石佛、為七寶,為金地、為瑞石,為寶蓮,為清」 平,總曰「吳山。」奇崿危峰,澄湖靚壑,江波海蜃,環拱週 迴,扶輿淑麗之氣鍾焉。
按《杭州府志山川攷》:「吳山,杭之鎮山也,在城西南。春 秋時為吳南界,故曰吳山。或曰以伍子胥,故曰伍山, 亦曰胥山,又曰越沼。吳時即此山以祀泰伯伍員,俗 訛伍為吳,則又謂之吳山云。其山哨崿奇峰,澄波靚 浦,周回環拱,扶輿,清淑之氣鍾焉。立山而環眺,則官 司廨署,衛鎮營堠,九陌三條,紅霧蔚起,隱隱振振,漏」 盡猶喧。道院僧廬,朱樓畫閣,參差掩映,仙靈宅之。升 其巔,則恍惚凌虛,碧天倒匝,山川包絡,界脈縷分,脊 腋首尾,歷歷可數。山之頂,背西面東,為城隍之廟,蓋 通浙城隍之大神也。先是,永樂中錦衣衛指揮紀綱 有寵,使千戶往浙,縱橫不法,按察司使周新捕而治 之。千戶訴于綱,綱誣新以他惡。帝怒,逮新至陛前,抗 聲陳其罪,且曰:「按察按事,與都察院同,陛下之明詔 也。臣奉詔行法,奈何罪臣?」帝命戮之,大呼曰:「臣生為 直臣,死為直鬼。」帝尋悟,深為悼惜。後數日,朝退,見一 人直立不去,曰:「臣周新也。」上帝憐臣,命總司浙江城 隍事,帝即以此封之。威靈赫然,奇跡不可勝紀。故凡 浙官之初蒞任也,必「先赴廟中齋宿,次日晨禮神讀 誓,以洗其心。而舊例,每月朔縣供香燭,至期,三臺而 下,皆入廟謁神,拈香而拜。道士百餘人,皆習于虛靜 之教,孤清淡穆,事神惟虔。玉磬琅璈,笙歌迭奏,步虛 之聲,縹緲出于雲霄之上,州人仰之,若天際然。曉望 初日透海而出,萬頃搖赤,層霞弄殷,久之乃升,則草 樹烘」臺殿朗矣。入夜家家燈火,繁若墜星,遙與隔城 漁照,遞相輝現,則又無夕非上元也。至若匹練橫空, 堆銀擁雪,排空鼓怒,勢若雷奔,天下之奇,惟浙有之。 而吳峰一望,則尤勝他處。斯又枚叟之所扼腕而談, 《元虛》之所《腐毫而賦》者也。杭州為全浙之都會,而吳 山又為一州之鉅觀,豈虛也哉!
寶月山在吳山西北,地蟠中軸,對峙藩司。東北為蛾 眉山,又東為淺山,正東為金地山。
寶山,在吳山西南,下為「寶奎寺。」
蛾眉山在布政司南。
淺山在蛾眉山東,其支為寶山,有青霞洞,奇石錯峙 如青霞。池曰蕉池井,曰子午井,子午二時則水溢齊 井口,今並在真聖觀。觀中有碑,曰「蜥蜴碑」,古文剝落, 皆舊跡也。
竹園山在吳山西,相接一脈,獨趨而北,陰陰隆起。宋 臨安尹趙與𥲅建閣其上,平瞰西湖,扁曰「竹閣」,理宗 御書。景定三年,魏安撫克愚徙其閣,而山亦漸弛為 地矣。
七寶山在三茅觀之趾,稍東為寶蓮山,又東為清平 山,與城外鳳凰山相接。西為鐵冶嶺。
石佛山舊為寶成講寺,今寺廢而石佛尚在。上為「重 陽菴」,其西為青衣洞,有青衣泉。
金地山,在七寶山南。
寶蓮山在吳山西。
清平山在吳山南,鳳凰山北。
瑞石山一名「紫陽山」,在寶山南,中有三茅觀、鍾翠亭、 紫陽菴、紫陽洞、瑞石泉。此山秀石玲瓏,巖竇䆗窱,寒 泉涓瀝,匯為澄泓。清幽徹骨,空翠撲肌。湖山奧區,罕 與倫者。橐駝峰峭削凌空,雪風洞谽谺曲徑,履舄所 涉,栩栩欲仙。
狗兒山按舊志,在清波門內之北,舊豐樂橋之南。考 今山在清波門北約半里,頹而猶存,高止丈許。 武林山在武林門內一里而近,有小土阜,高可三丈, 廣不滿百步。宋太乙宮,元青蓮寺皆在其下。山之陽 舊有長壽寺,今改為聖壽寺。寺有大井,山上有銀杏 樹,皆宋故物。宋時又為雜造局,今廢不存。《仁和縣志》 謂:「武林名城,因其近此山也。乃知此山實名武林,非 虎林。《夢梁錄》謂此山為杭城之王山,今稱聖壽寺為 祖山寺,信知為主山也。
雲居山在杭州城西南,上有雲居寺,又名聖水寺,面 聖湖,倚楓林,頗稱佳境。而中峰和尚之履、趙子昂之 碑,尤為勝蹟。寺額題「雲居」二字,亦子昂書螺螄山一名螺子峰,亦稱螺峰,在吳山背,逕必盤旋 屈折而上,故名之,當吳山半腰。高不迕風,低不障景, 拾級望湖,猶倚翠屏而臨明鏡也。
《舊志》:陳善曰,自吳山已下,峰嶺其名雖殊,然迤𨓦連屬,皆鳳凰山之支脈。郡城橫亙山上,截入城內,郡人總名之曰「吳山。」
青衣洞,在吳山重陽菴後。故老相傳,昔人至洞口,有 青衣童子問之不應。良久入洞,不復見,但聞風雨之 聲,毛髮悚慄而出,有青衣泉。
聖母池在吳山中興觀側,圍以石欄,今廢。
金龍池在吳山三官廟後。廟為古承天觀。梁龍德三 年改為玉虛觀。建炎初,廢于兵燹。紹定四年,元虛真 人復新之。天順七年,始改稱三官廟,中奉天地水府 三官之神,有梓潼行祠、清暉亭、天開圖畫閣,極金壁 之觀。萬曆時,里人姚世民復于廟左建殿,供金龍水 神。殿成,而廟後忽澄泉迸發,遂濬為池,即所云「金龍 池」也。大旱不涸,清洌亞于郭井。
三佛泉,在城內吳山雲居「聖水寺。」
吳山井,在吳山北,周四丈。吳越時,韶國師始開此井, 品其味,為錢塘第一。蓋山脈融液,獨源所鍾,不雜江 湖之水,故泓深瑩潔,異于眾泉。宋淳祐丁未大旱,城 中諸水皆涸,獨此井日下萬綆如常,人以為神。趙安 撫與𥲅奏立祠旌異之。又為亭覆井上。明洪武七年, 浙東參政徐公本立石,表刻「吳山第一泉」五字,紀宋 《遺事》。于石表之陰,復建亭井上,屢毀屢復。井中有五 色大魚數十,時出游泳,人不敢取。相傳取者立有禍 至,人以為戒。成化甲午,火延亭圮,井為瓦礫填委,居 人病之。今修濬如故。
吳山英衛閣,宋嘉熙間,海潮大溢,七八十里潰為洪 流。京兆趙與懽禱于子胥祠,水患頓息,乃奏建此閣。 「瑞慶雙竹」,在瑞慶院內。矯立斜透,枯樹冠其頂出,森 然並竦。
三仙閣,內雕張三丰,三身一立,一臥一坐。相傳明文 皇訪三丰于此。林潞曰:「尚有文皇御扎存」閣中。 忠清廟,俗名伍公廟,在吳山之椒。吳人憐行人伍員 之忠,為立祠。宋賜額「忠清。」大中祥符五年,海潮衝擊 州城,詔本州歲春秋祭。康定九年,守蔣堂重建,王安 石為《記》。紹興三年,改封忠壯侯。嘉熙三年,海潮大溢。 京兆趙與懽禱於神而息。建英衛閣,七年重修廟宇, 王安國為《記》。自嘉熙至咸淳間,累封「忠武英烈顯聖 安福王」,元改封「順祐忠孝威惠顯聖王。」正統十四年 重修,萬曆八年重建。
惠應廟在吳山至德觀右。宋東京土神。南渡,移像至 杭,民祠禱之。
火德廟「宋南渡後建于吳山,以奉熒惑。」明洪武中方 伯黃純、永樂中參政易昶重建。今重修。
汪王廟在吳山大觀臺之麓,唐節度使名宦祠也。「王 諱華,唐高祖時以保障有功,得封越國稱王,使持節 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諸軍事。明洪武間,封廣濟惠王。」 三茅觀在七寶山之巔。宋紹興間,如東京舊名,賜額。 元末燬。明成化間,鎮守太監李義於正殿左創「昊天 寶閣。嘉靖初,總督胡宗憲改三清殿」為「元武正殿。」 至德觀在吳山巔,宋渾儀臺側,十二曜太歲堂也。端 平初,理宗書額,今俗呼為「星宿閣。」
承天靈應觀吳山巔。舊為天地水府三元堂即三官 廟。宋紹興中,改沖天觀,後燬。端平間,賜今額。
重陽菴在吳山,有泉曰「青衣洞泉。」
寶奎寺在吳山之陽。宋丞相喬行簡故第,奇石峭拔, 東望海門,如在咫尺。理宗幸其第,書「見滄」二字,又書 「雙現樓」,又書「孔山」五大字賜之。勒之崖石。遂捨宅為 寺,以「寶奎」請,詔從之。元季燬,明成化間重建。
元妙觀在吳山石龜巷。
漢鼎,高尺有九寸,廣尺,兩耳傍出,曲上三尺,牛首,《識》 云:「有漢建元三年八月,作牛鼎,祀太廟。」有銘。
《唐鐘識》云:「丙辰九月二十四日,常州澄清觀女冠王 玉仙作,河東薛泚銘。」
褚遂良小楷《陰符經》,宋理宗詔就觀取以賜賈似道 者。
吳道子:《南方星君像》。
《玉靶劍》:
《七寶數珠》。
《軒轅鏡》以上,世傳為七寶,並在吳山三茅觀中,今盡
失矣吳山部藝文一
[编辑]《胥山銘 》唐·盧元輔
元和十年冬十月,朝散大夫使持節杭州諸軍事杭 州刺史上柱國盧元輔視事三歲,塵天子書,上畏群 靈,下慚蒸人,乃啟忠祠,銘而序曰:「維唐敷祀典于天 下,廢淫置明,資父事君,罔有不舉。寢廟既設,我命厥 新。有周行人伍,公字子胥,陪吳之職,得死直言。國人 求忠者之屍,禱水星之舍。將瞰鴟革,遂臨浙江,千五」 百年,廟貌不改。漢史遷曰「胥山,今云青山者,謬也。」吁, 善父為孝。《記》曰:「父讎不與共戴天」,諫君為臣。《經》曰:諸 侯有諍,臣不失國,當枕于宋、鄭,絕楚出疆。在平為末 宦臣,在奢為既壯子。坎壈伏節,乞師于吳。軍鼓丁寧, 五戰至郢。先哲王建邦啟土,著以話言。戴后惟人,虐 人惟后。成湯用為大義,孔子立為大經,子胥修為大 仇,騷人賦為《大怨》。咸令在上,慢惡不生。則前戈鞭墓, 非倒行也;後戈走昭,非逆施也。夫差既王,宰嚭受賂; 二十年內,越恁又顛。大伯廟血將乾。闔閭劎光,先失 公。朝焉宴焉,入則諫焉。孰謂矢毒,孰謂刀寒?雖言屢 出口,而車甲巳困于齊矣,蟹稻巳奪于歲矣。屬鏤之 賜,竟及其身。鴟夷盛屍,投于水濱,憤悱鼓怒,配濤作 神。其神迄今一日再至來也。海鴟群飛,陽侯夾從,聲 遠而近,聲近而遠,奮于吳,怫于越,夕于楚,乃退。于是 仲秋朔望,杭人以旗鼓迓之,笳簫和之,百城聚睹,大 耀威靈。卷沙墨,裂地灰,截若岸坼成坑。迎潮氏格之 如呂梁丈人為靈戈威矛,瀲浪百重,渚塞不先,跳檣 揭舷,「再飯之間,絕其音聲,蕩漭千里,洪波砥平,有滑 有腯,有鹹有腥,遙實乎下庭,山海梯航,雞林扶桑,交 臂于卯階,金狄在戶,雷鼓在堂,魏樽漢豆」,六代笙簧, 可謂奉天爵之馨香,獲人神之盛禮,佐皇震怒,驅叱 大邪,萬里永清,人觀斗氣,銘曰:「武王鉞紂,子胥鞭平, 為人君父,十死一生,矯矯伍員,執弓挾矢」,杖其寶劎, 以謁吳子。稽首楚罪,皆中紂理。烝報子妻,殲鉏直士。 赫赫王閭,實聽奇謨。錫之金鼓,以號以誅。黃旗大舉, 右廣皆朱。戮墓非赭,瞻昭乃烏。後王嗣立,執書不泣。 顛越言潤,宰嚭讒輯。步光欲飛,姑蘇待執。吾則切諫, 抉眼不入。投于河上,自統波濤。晝夜兩至,懷沙類騷。 洗滌南北,簸蕩東西。夷蠻卉服。罔敢不來。雖非命祀。 不讓瀆齊。帝帝王王。代代明明。表我忠哉。
吳山忠清廟記 宋王安石
[编辑]予觀子胥出死亡逋竄之中,以客寄之身,卒以說吳, 折不測之楚,仇報恥雪,名震天下,豈不壯哉!及其危 疑之際,自能慷慨不顧,萬死畢諫于所事,此其志與 夫自恕以偷一時之利者異也。孔子論古之士大夫, 若管夷吾、臧武仲之屬,苟志于善而有補于當世者, 咸不廢也。然則子胥之義又曷可少耶?康定二年,余 過所謂胥山者,周行廟廷,嘆吳亡千有餘年,事之興 壞廢革者不可勝數,獨子胥之祠不徙不絕,何其盛 也!蓋亦子胥之節有以動後世,而遺愛尤在吳也。後 九年,樂安蔣公為杭使,其州人力而新之。臨川王安 石與之《銘》曰:「烈烈子胥,發節窮逋,遂為策臣,奮不圖 軀,諫合謀行,隆隆之吳,厥廢不墜,邑」都俄墟。以智死 昏,忠則有餘。胥山之巔,殿屋渠渠。千載之祠,如祠之 初。孰作新之?民歡而趨。維忠肆懷,維孝肆孚。我銘祠 庭,示後不誣。
吳山忠清廟記 王安國
[编辑]胥山廟者,吳人奉事巳千百餘年,至於今,天子命祀, 而使之歲時祈祝,未嘗懈也。嘉祐七年,長興沈公作 藩於杭,政以大成,下畏以愛。既而雨晹或愆,躬禱于 廟,歲仍大熟,於是邦人皆以為神之賜也。乃相與告 于公曰:「願治廟堂,以妥神靈。」公既樂詔教之施,能媚 于民,而又嘉民之不忘神惠而思為報也,故聽之。八 年六月,廟成,公遂祭享,耆稚嗟嘆,咸願刻石,以詩題 之,而使人來請辭于臨川王安國,乃作辭曰:「維此勾 吳,泰伯肇居。其後綿綿,享有邑都。闔閭夫差,力欲圖 伯。有臣子胥,才實剛者。報楚入郢,遂棲越君。使國為 雄,我志獲伸。彼何宰嚭,冒貨奸宄。我憤于忠,國亦隨 毀。武林之墟,胥山之岡。立廟以祀,民」思不忘。既歷年 久,報事不懈。以迄于今,常遣祈拜。公作邦伯,實治廟 民。每祝必誠,獲應于神。卒是逾歲,風雨順節。謂非神 休,或有菑孽。人乃告公,廟堂將傾,願易而新,不戒遽 成。嚴嚴之堂,有翼其廡。憑依之威,觀者俯僂。眾曰「訖 事」,公即大祭,賓贊肅虔,鼓簫喧沸。豕羊具肥,桂酒香 醇。神願享之,醉飽欣欣。眾願具石,刻載厥美。繫之銘 詩,庸告無止。
吳山賦 元汪克寬
[编辑]天泬寥而清曠兮,金風淅淅而蕭森。駕言馳騖於西 浙兮,紲余馬於虎林。寓遐矚於此邦兮,爰陟吳山之 高岑。苔梯《石磴》「縈九折之委蛇兮,躡巉巖而登臨。躋 㠑嵬之峻頂兮,眺奇巘之嶔崟。倚太虛而峭拔兮,崷 崒《崱屴》不知其幾層。根盤數千里而廣袤兮,周迴紆 鬱於坤垠。」層崖倚披而鵬翅兮,疊峰崚嶒而蚪鱗。煙雲歕薄其萬狀兮,日月蔽虧於夕晨。草木暢茂而異 香芬郁兮,靈奇怳愴而升沉。東望則《海門之岝》兮, 三島負鼇而贔屭。天目渺以西至兮,萬石飛來而錯 峙。左西湖之瀇瀁兮,匯冰壺而清泚。浙江右帶而混 瀚兮,驚湍漷潏而漰濞。紛總總其上下兮,艅艎《舳艫》 相屬於千里。下窺闤闠之衍迤兮,樓觀巍峨而疊起。 衢道衡縱而如畫兮,車馬駢闐於九軌。異珍輻輳以 咸萃兮,委南金而象齒。大府屹立於雄藩兮,甍棟翬 飛而麗美。台星耿耿而旁燭兮,闍婆、《琉球》會同而至 止。挹隹氣而拄笏兮,偉翠屏之若倚。繫是山之鍾秀 兮,肇元、黃之開闢。顧名號之曷從始兮,由泰伯文身 而建國。闔閭揮戈而駕楚兮,夫差奪矛而棲越。何西 施之嬋媛,吾以為好兮,賜屬鏤於婞直。勾踐長驅而 沼吳兮,胥沉遺忠於潮汐。銀屏雪「屋衝突於山趾兮, 存英雄之遺跡。叢祠屹於崇岡兮,薦馨香於明德。高 風稜稜而與此終古兮,鎮坤輿以無極。」歌曰:「大塊流 形,峙危阜兮。勾吳祚土,錫分守兮,伍員鯁直,忠肝剖 兮。命祀千載,怒潮吼兮。聖人馭極,一宇宙兮。拳石海 堧,如培螻兮。雄藩重鎮,永遐久兮。蠻夷卉服,拜稽首 兮。我皇撫運,億萬壽兮。抽思作頌,貽不朽兮。」
吳山部藝文二〈詩〉
[编辑]吳山忠清廟 ,宋王禹偁。
朝驅下越坂,夕照當吳門。停車訪古蹟,靄靄林煙昏。 青山海上來,勢若游龍奔。星臨斗牛捲,氣與東南吞。 九折排怒濤,壯哉天地根。落日見海色,長風捲浮雲。 山椒戴遺祠,興廢今猶存。殘香弔木客,倒樹哀清猿。 我來久沉抱,重此英烈魂。嗟吁《屬鏤鋒》,冥爾國士冤。 峨峨姑蘇臺,榛棘曉露繁。深居麋鹿遊,此事誰能論。 因之毛髮豎,落葉秋紛紛。
吳山高 朱熹
[编辑]行盡吳山過越山,白雲猶是幾重關。若尋汗漫相期 處,更在孤鴻滅沒間。
望吳山 元薩天錫
[编辑]仙居時復與僧鄰,簾幕人家紫翠芬。後嶺樓臺前嶺 接,上方鐘鼓下方聞。市聲到海迷紅霧,花氣漲天成 綠雲。一代繁華如昨日,街前燈火自紛紛。
晚登吳山 明趙應元
[编辑]蕉池飲罷更扶筇,歷盡吳山第幾峰。萬井盡圍蒼蜿 蟺,一江亂插碧芙蓉。聲初過秋光盡,雲影頻移樹 色重。誰道下方城市近,身閒隨地有仙蹤。
吳山部紀事
[编辑]《杭州府志》:「丁野鶴,錢塘人。延祐初,居吳山紫陽菴,導 引辟穀者二十餘年。一日召其妻王守素入山,書偈 云:『嬾散六十三,妙用無人識。順逆兩俱忘,虛空鎮常 寂。坐抱一膝而逝。守素束髮簪冠,著道士服,漆夫遺 骸而奉之。二十年跡不下山,年逾七十,幾于得道。 明吳武昌在任時,官廩有賑濟餘資十餘萬石,適鄰 郡』」饑,告借武昌以便宜應之。士大夫有議其釣譽謀 進者,武昌時年方四十五,即慨然致仕,以明其志。張 順感其事,贈之詩曰:「早年解組獨超群,出守無慚盛 世臣。已見仁恩移別郡,莫將心事訴旁人。鳳凰臺上 丹心古,鸚鵡洲邊綠樹春。歸到吳山尋舊業,鄉閭應 不議清貧。」
吳山部雜錄
[编辑]明袁宏道《西湖雜記》:「吳山有紫陽宮,其石玲瓏窈窕, 變態橫出,真梅花道人一幅活水墨也。但在郡郭之 內,使山林僻懶之人親近不得,可嘆哉
秦望山部彙考
[编辑]《秦始皇》望南海所登之山。
秦望山在今浙江杭州府城南一十二里,高一百六 十丈,週迴百步許。相傳秦始皇嘗登此山以望南海, 故以「秦望」為名。山之東南隸會稽,山之西北隸山陰。
秦望山圖
考
[编辑]按《會稽記》:「東有秦望山」,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勒石, 其碑見在。
按《水經漸江水注》,吳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為眾 峰之傑,陟境便見。《史記》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 平地以取山頂七里,懸嶝孤危,徑路險絕。《記》云:「扳蘿 捫葛,然後能升。」山上無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山 南有嶕峴,峴裡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都也。故《吳越 春秋》云:勾踐語范蠡曰:「先君無餘,國在南山之陽,社」 稷宗廟在湖之南。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紹興府秦望山在州南四十五 里。為眾峰之傑。」
按《廣輿記》,「秦望山在杭州府城南,秦始皇登此望海。 又在紹興府城東。」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秦望山在杭州府錢塘縣南一 十二里,高一百六十丈,周圍百步。」《輿地志》:「秦始皇欲 渡會稽,登此山南望,因名。後唐同光中,錢氏於秦望 建上清宮,有巨木二十餘株,自然成行,名金洞門。有 羅剎石在山之東南,橫截江濤。五代開平中,為潮汐 漲沒。」
望秦山在紹興府城東南三十二里,與秦望山相接。 稍北,始皇登之,以望秦中者也。一名「天柱峰」,一名「卓 筆峰。」
按《杭州府志山川攷》:「秦望山,《宋兩朝國史志》:錢塘有 秦望山,去縣舊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 十丈,周圍一百步。《輿地志》云:秦始皇東遊,登此山,瞻 望欲渡會稽,故名。晏元獻公云,『近東南有羅剎石,橫 截江濤,商船海舶經此,多為風浪傾覆,因呼為羅剎。 每歲仲秋既朢,必迎潮設祭,樂工鼓舞其上,後改名 『《鎮山石》』』。」五代開平中,為潮汐所漲沒。
按《紹興府志山川攷》:「秦望山在府城南四十里宛委 山南,高出群山表,秦始皇登之,以望東海,故名。其東 南隸會稽,西北隸山陰。」《十道志》:「秦始皇登秦望山,使 李斯刻石,其碑尚存。」《水經注》:「秦望山在州正南,為眾 峰之傑,陟境便見。山南有嶕峴,峴裡有大城,越王無 餘之舊都也。山有三巨石,屹立如筍,龍池冬夏不竭」, 俗號聖水。旁有崇福侯廟,今廢。山在城之南,與府治 屹對,故謂之南山。姚令威《叢語》:「予嘗上會稽東山,自 秦望山之巔並黃茆,無樹木,山側有三石筍,有水一 泓,蓋即嶕峴也。」咸平中,陸參譔《法華山碑》:「夏后氏巡 狩越山,方名會稽,後世分而為秦望,釐而為雲門、法 華,其實一山。自始皇登此山以望南」陽,又陟天柱之 高峰以望秦中,始有「秦望。」「望秦」之名,而《秦望》為最著 者。
秦望山部藝文一
[编辑]《秦望山碑 》。秦李斯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 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群臣頌 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 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六王專倍,貪戾傲 猛,率眾自彊,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間 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 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皇帝并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 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 情。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 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 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 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潔,人樂同 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 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登秦望山記 明董𤣱
[编辑]秦望山在越中最為傑特。《史記》謂始皇東巡至此,故 名。予昔以省覲歸,得縱遊諸溪山,獨歉未及秦望。今 年冬仲,王邑侯道修除道以邀予遊,乃與司馬邦柱、 汪子宿會。至雲門寺,命輿而登,循麓數百步,有泉鏘 然,折而北,至小阜,疑在霄漢間。問樵者,曰:「此未及半。」 又數十步,石益峻,徑益縈曲,乃攝衣攀援以上,至山 之絕頂而止。遙望東海,渺瀰一白雲起天末,隱若島 嶼。俯瞰郡城,迤𨓦一帶,八山纍纍,僅如卷石。南接宛 委諸峰,列若屏障;左右拱峙,勢如飛舞,禹陵在焉。西 臨鑑湖,煙水浮映,帆影出沒有無間。蓋一郡數百里 之土壤與夫千崖萬壑之競爭者,皆在履舄下,一覽 而盡。久之,落日漸低,暝色四合,林木震動,乃尋舊路 而下。子宿與邦柱相顧嘆曰:「吾越人,生長于斯,有終 身弗獲至焉者。今日之遊,詎非幸歟?」予曰:「《傳》有之:不 登高山者,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者,不知地之厚 也。秦望且爾,況所謂泰岱恆華者哉?若乃始皇之事, 固無足道者;而茲山之勝,亦非秦所能辱也。」
秦望山記 黃汝亨
[编辑]「秦望」者,《史記》秦始皇東遊會稽,登而望海,故名。于越 嶠中最為奇絕。從雲門溪風橋轉而上,余與肅之肩 小輿同遊。珍卿、張眾之及爾韜兄弟、陳清長俱騎行。 是日亦微霧。行數百步,有白乳泉,志稱洌而甘,埋沒 沙草中。予披得之,令僕夫汰之,穢不可嘗,此亦少一 題識作護耳。又三里許為秦望,山足石磴,陡峻而磊 塊,不便輿馬,俱舍而步。又數百武,不便長袖,各解去 衣短衣,相扶掖行。遙睇山頂,如在天際。緣地迥多風, 無高木,惟黃茅茂草相踐。爾時荒蕪亦盡,而當其半, 忽有峰壁立,露青芙蓉,相傳為望秦山。其下有松孤 峙,亭亭雲表,遂相與坐松下,肅之云:「此昔者錢八山 子棄妻子焚衣冠處也。」歎羨久之。循此而上,並樵蹤 溪溜所成,徑益險益窄,石益危,即扶掖不及施,乃相 攀茅附葛,猿引而升。寺僧亦怯登,命山童攜茶鐺前 行,各小坐潑茗以進,呼嘯動山谷,或倚或伏,或跳或 踞,亦各勃勃。不得已,日午,乃得至頂。頂狹可仄,布十 數人坐。是時濛霧漸豁,日色加朗,四面曠絕,俛視萬 山,瀠以川流,繡錯羅「列,不可枚指。東則宛委、香爐諸 峰,南則雲門、若耶諸勝;西則鵝鼻、茅峴,而東北則海 門浩渺,臥龍飛來,纍纍而是,大觀哉!逍遙乎,汗漫乎! 古來賢達如王、謝、陶、許諸公,自有此山,相嘯歌觴呼, 不知其幾。吾輩此遊同不同未可知,于富貴何有哉?」 因相與藉草趺坐,舉杯小酌,而從者恥罍,遂大笑挽 手起,循故道而下。時爾韜不能上,從山半見遲。余輩 笑其怯,爾韜亦復相笑曰:「吾在山半,仰睨蛇行,漸上 漸低,若木杪草衣。及挽而下,則垂垂如覆盂伏蒲,此 景諸公不自知也。」復相與大噱,下仍就雲門飯,而陳 生清長,忽後則已飄忽墮馬矣,幸飲噉無恙。浮大白 益復矯矯,仍各從輿騎抵平水下舟。時清泉修竹,蒼 翠互獻,不可名狀。而隴頭一枝早已破臘,遂命童子 折作酒籌,催花鼓痛飲,盡歡而罷。日已夕,艤舟水次, 予帶醉作別,肅之與諸郎仍相推擁去,就陔萼樓寢, 次早乃得別去。肅之諸君仍載酒見送,循鏡湖而西, 曰:「不妨,公西陵歸舟也。湖光清遠,竟昨遊所未歷,較 兩雙溪更曠。遙指水中,一」阜,塊立山骨,稜稜出水涯, 則賀季真幽棲處,俗稱道士莊是也。又行數頃,肅之 指為沈釀川。昔巨君赴洛餞者,酒盡,命以錢投水,依 價量水,各醉而去。至今傍川者半為酒塚。余歎曰:「異 哉!昔人亦何必荷鍤營丘為?」于是引觴鼓楫,忽至柯 亭,則云漢蔡中郎避難亭下,鑒賞椽竹,取以作篴處。 又前則柯山一石佛,高數丈餘,吾鄉大佛,頭幾為侏 儒,相傳一高僧幻化三世身鑿成者,願力深至如此。 一傖道人作層屋障之,可恨!從石佛而右,一石洞,是 匠石採鑿處,空洞如淵,下視百丈,側身而入如螺盤。 石工置炬數十盞,如繁星下墜,谼聲如雷,從者股戰, 流汗如雨。復相與抵掌曰:「昨登秦望而高,今俛石壑 而深,升沈何常?其為吾醉,資勝具則一耳。」隨把臂過 七星巖,坐石屋劇飲,臨舟次,黯然薄暮,煙光翳湖水 間,始成別矣。是遊也,得水什九,得山什七,廿年未償 之願,稍為欣暢。昔王子敬語人曰:「從山陰道上行,山 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初以為文人儁語歷境,乃知其勝情所到,妙與景會 也。惟是「宛委藏書」,陽明洞天、五洩、剡溪、東山諸勝,未
及攬取。而從西陵過,未及遊湘湖,從慈水止,不及為補陀、招寶。海上之遊。以人則門人張葆生留滯淮海,陶君奭在墨邑,不及同遊諸名流閨秀,鸞棲巖谷間, 聞其名不獲見其人,然勝事難窮,情緣不宜太盡,以 俟來日。予無硯筆,如摩詰畫,生平所寄興。久之恐其 脫落,歸即避華嚴,徑中紀之。是萬曆己酉臘月八日 也。書成,寄肅之,投雲門山中。
秦望山部藝文二〈詩〉
[编辑]「《秦望山 》唐」 ·蕭翼
絕頂高山路不分,煙嵐長鎖綠苔紋。獼猴推落懸崖 石,打破下方遮日雲。
登秦望山 薛據
[编辑]南登秦望山,極目大海空。朝陽半蕩漾,晃朗天水紅。 溪壑爭噴薄,江湖遞交通。而多漁商客,不悟歲月窮。 振緡迎早潮,弭棹候長風。余本萍泛者,乘流任西東。 茫茫天際帆,棲泊何時同。將尋會稽跡,從此訪任公。
醉書秦望山石壁 宋陸游
[编辑]「秋雨初霽開長空,夜天無雲吐白虹。劈波浴海出日 月,披山捲地驅雷風。崑崙黃流瀉浩浩,太華巨掌摩 穹窿。平生所懷正如此,拜賜虛皇稱《放翁》。放翁七十 飲千鍾,耳目未廢頭未童。向來楚漢何足道,真覺萬 古無英雄。行窮禹跡亦安在,聊借曠快洗我胸。」濤瀾 屢犯蛟鱷怒,澗谷或與精靈逢。黃金鑄盡江河塞,俘 獻頡利長安宮。不如翠華掃青嶂,一寸毫健驚天公。
題秦望山 林景熙
[编辑]鐫石奇功席捲來,眼中滄海一瓊杯。神山只在靈鰲 背,徐福樓船不見回。
《前題》唐·之淳
[编辑]秦鹿未云失,龍駕此遐巡。茫茫二神山,虎視欲來賓。 時維四海內,孰不讎狂秦。睽睽千萬目,相顧不及晨。 尚採不死藥,樓船訪僊真。意欲世無儒,一身當萬春。 遂令徐福輩,奔走空辛勤。有之諒莫致,況乃無其人。 茲山幾春秋,艸木披暗塵。上有《李斯碑》,磨滅無復存。 下有神禹陵,佳氣日氤氳。過者同歎息,仁暴固殊倫。
題秦望山用壁間韻 王守仁
[编辑]秦望獨出萬山雄,縈紆鳥道盤蒼空。飛泉百道瀉碧 玉,翠壁千仞削古銅。久雨忽晴真可喜,山靈于我豈 無以。初疑步入畫圖中,豈知身在青霄裡。蓬島茫茫 幾萬重,此地猶傳「望祖龍。」僊舟一去竟不返,斷碑千 古原無蹤。北望稽山懷禹蹟,卻嘆秦皇為慚色。落日 凄風結晚愁,歸雲半掩春湖碧。便欲峰頭拂石眠,弔 古傷今益惘然。未暇長卿哀二世,且續蘇君《觀海篇》。 長嘯歸來景漸促,山鳥山花吟不足。夜深風雨過溪 來,小榻寒燈臥僧屋。
秦望山部紀事
[编辑]《梁書·何引傳》:引以若耶處勢迫隘,不容生徒,乃遷秦 望山。山有飛泉,西起學舍即林,成援因巖為堵,別為 小閣,寢處其中,躬自啟閉,童僕無得至者。山側營田 二頃,講隙從生徒遊之。引初遷,將築室,忽見二人著 元冠,容貌甚偉,問引曰:「『君欲居此邪』?乃指一處云:『此 中殊吉』。」忽不復見。引依其言而止焉。尋而山發洪水, 樹石皆倒拔,唯引所居室巋然獨存。衡陽王元簡乃 命記室參軍鍾嶸作《瑞室頌》,刻石以旌之。
《南史范雲傳》:「竟陵王子良為會稽太守,雲為府主簿, 王未之知,後剋日登秦望山,雲以山上有秦始皇刻 石,此文三句一韻,人多作兩句讀之,並不得韻。又大 篆,人皆不識,乃夜取《史記》讀之,令上口。明日登山,子 良令賓僚讀之,皆范然。問雲雲曰:『下官嘗讀《史記》,見 此刻石文,乃讀之如流』。子良大悅,因以為上賓。」 《富陽縣志》:「唐道林禪師圓修,潘氏富春人。見秦望山 有高松,蔦蘿繁密,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時人稱為 鳥窠禪師。元和中,白居易出守茲土,入山禮謁,乃問 曰:『禪師住處甚險』?」師曰:「太守住處尤險。」白曰:「弟子位 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煎,識性不停,得非險 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曰:「三歲孩子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子道得,八 十老翁行不得。」白遂作禮。長慶四年,忽告眾曰:「吾今 報盡。」言訖而逝
靈隱山部彙考
[编辑]杭州之靈隱山
靈隱山在今浙江杭州府城西十二里,一曰靈苑山, 一曰仙居山,亦稱「西山」,山上有寺,名「靈隱寺」,即唐宋 之問詠詩,駱賓王續成處。
靈隱山圖
考
[编辑]按:《元和郡國志》,「靈隱山在錢塘西十二里,本名西山, 一名仙居山。」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臨安府靈隱寺,在錢塘西十二 里,靈隱、天竺兩山由一門而入。」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靈隱山在錢塘縣。晉咸和元年, 梵僧慧理登山歎曰:『此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 知何年飛來仙靈隱窟,今復爾否?因名靈隱,為建靈 隱寺于此。相傳剎利禪師寶達,以晉天福間居是山, 善持祕咒,時浙江水溢,激射湖岸,師誦咒止之。是夜 有偉人,黑冠朱衣,謂師曰:『伍員復求雪恥耳。師慈心』』」 為物。員聞命矣。自是潮擊西興。而杭州東岸沙漲數 里。今寺有印沙床、《照佛鑑》。是其遺址云。
按《杭州府志山川攷》:「靈隱山去城西十二里,亦曰靈 苑,曰仙居,又稱西山。其山起歙出睦,跨富春,控餘杭, 蜿蜒數百里,結于錢塘,如引兩臂。南垂臙脂嶺,北垂 駝巘嶺。其山峰之北起者曰高峰,高峰之東曰屏風 嶺,又東曰駝巘嶺,高峰之西曰烏峰,又西曰石筍,又 西曰楊梅石門,又西曰西源,亦曰西菴。支出于西源」 之右者,曰石人。其南起而望之藹然者曰白猿。左出 白猿之前者曰香爐。益前而垂澗者曰興正。右出于 白猿之前而林木森然者曰月桂。白猿之東曰臙脂 嶺。白猿之西曰獅子峰,又西曰五峰,又西曰白雲、白 雲,又西曰中印。中印之前曰無礙,又前曰善住。並善 住而特起者曰稽留。俗稱「雞籠」者訛也。稽留之西曰 蓮花,有巖曰玉女。蓮花之東曰飛來,上有石樑石跨, 下有巖洞,曰龍泓,曰香林,曰射旭,曰理公。其水南流 者謂之南澗,北流者謂之北澗。南澗自合澗橋愬流 至白雲峰之下,凡八踰橋,其七石也,其一水也。北澗 自龍春橋愬流至西源峰之山,凡七逾橋,其四石也, 其三木也。南澗之源出自白雲峰,而東注,會他支澗, 逾第八橋之西,會溪家澗,入新移澗,出澗口,曲流,北 經合澗橋。北澗之源,出自西源峰,而東注,過騰雲塢, 偪風樹塢,湍于第五橋下,浸飛來峰趾,匯于西塢,漾 停於洗耳潭,瀦於渦渚。東嶼亦曰暖泉,瀲灔於冷泉 亭,下,經呼猿石門澗,潛激於龍脊橋,東經合澗橋,又 東二里,過行春橋,出靈隱浦入西湖,謂之「錢源。」泉之 南出者七:曰月桂,曰伏犀,曰丹井,曰永清,曰偃松,曰 聰明,曰倚錫。月桂在天竺寺之右,伏犀在飛來峰之 巔,其餘皆出支塢。泉之北出者九:曰冷泉,曰韶光,曰 白沙,曰石筍,曰白公茶井,曰無著偃松,曰永安,曰彌 陀,曰騰雲,惟冷泉在澗壖,其餘皆出支塢。其西為栗 山靈隱。山有靈隱寺,慧理為祖。近弘禮數年,方丈法 席一新。山絕頂有韜光菴,蓋寺之別院。磴道盤空,極 望寥邈。駱賓王詩云:「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即此 境也。
飛來峰界乎靈隱、天竺兩山之間,蓋支龍之秀演者。 高不踰數十丈,而怪石森立,青蒼玉削,若駭豹蹲獅, 筆卓劎植,衡從偃仰,益玩益奇。上多異木,不假土壤, 根生石外,矯若龍蛇,鬱鬱然丹葩翠蕤,蒙羃聯絡,冬 夏長青。其下巖扃窕窈,屈曲通明。壁間布鐫佛像,皆 元髡楊璉真伽所為也。晉咸和元年,西僧慧理登而 歎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小嶺,不知何以飛來仙
靈隱窟,今復爾否?」因樹錫結菴,名曰靈隱,命其峰曰飛來。支分而回拱者,曰靈鷲,曰稽留,曰月桂蓮花,盤礡照曜,爭奇競秀,乳漉泠泠,大旱不絕。
「北高峰石磴數百級,曲折三十六灣,浮屠七層。唐天 寶中建,會昌中燬,錢王復修之,宋咸淳七年復燬。」群 山屏列,湖水鏡浮,雲光倒垂,萬象在下,漁舟歌舫,若 鷗鳧出沒。煙波遠而益微,僅覿其影。西望羅剎江,若 匹練新濯,遙接海色,茫茫無際。郡城正介江湖之間, 委蛇曲折,左右映帶,屋宇鱗次,草木雲蓊,鬱鬱蔥蔥, 悉歸眉睫。山頂舊有望海閣,今廢。
「南高峰」在南北諸峰之界,羊腸詰屈,松篁蔥蒨。塔居 峰頂,晉天福間建,宋崇寧、乾道兩度重修。元季燬。舊 七級,今存五級。塔中四望,則東瞰平蕪,煙消日出,盡 湖山之景。南頫大江,波濤洄洑,舟楫隱見沓靄間。西 接巖竇,怪石翔舞,洞穴邃密。其側有瑞應像,巧若鬼 工。北矚陵阜,陂陁曼衍,箭櫪叢出,麰麥連雲。山椒巨 石屹如峨冠者,名「先照壇」,相傳道者鎮魔之所。峰頂 有缽盂潭、潁川泉,大旱不涸,大雨不盈。 潭側有白龍 洞、龍王祠,今廢。
理公巖,在天竺山靈鷲峰之左,飛來峰之陰。昔慧理 冥息于此。慈雲法師所謂「訪慧理之禪巖,弔客魂之 山館」是也。元時,西僧楊璉真伽于巖上遍鐫菩薩羅 漢之像。
玉女巖,在靈隱山南,俗名叉兒山。顧野王《輿地志》云: 「靈隱山南有玉女巖。」
石屋洞,在南高峰下。洞高廠如屋,周圍鐫《羅漢》及諸 佛像。洞色蒼翠,其竇深窈若螺形,極底有泉。
天池洞,在南高峰之南。山半石筍躍起,架虛壁立。上 有穴滀水,旱潦不加盈涸。下即洞,深邃莫測。
「葛塢」在靈隱山,吳方士葛孝先所居也。
「降魔石」在南高峰山椒。
靈隱山部藝文一
[编辑]《靈隱寺記 》明·袁宏道
靈隱寺在北高峰下,寺最奇勝,門景尤好。由飛來峰 至冷泉亭一帶,澗水溜玉,畫壁流青,是山之極勝處。 亭在山門外,嘗讀樂天《記》有云:「亭在山下水中,寺西 南隅,高不陪尋,廣不盈丈,撮奇搜勝,物無遁形。春之 日,草薰木欣,可以導和納粹。夏之日,風冷泉渟,可以 蠲煩醒醉。山樹為蓋,巖石為屏,雲從棟生,水與階平, 坐而翫之,可濯足於床下;臥而狎之,可垂釣於枕上。 潺湲潔澈,甘粹柔滑,眼目之囂,心舌之垢,不待盥滌, 見輒除去。」觀此《記》亭當在水中。今依澗而立,澗闊不 丈餘,無可置亭者。然則冷泉之景,比舊蓋減十分之 七矣。韜光在山之腰,出靈隱後二三里,路徑甚可愛。 古木婆娑,草香泉漬,淙淙之聲,四分五絡,達於山廚 菴內,望錢塘江浪紋可數。余始入靈隱,疑宋之問詩 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詞客,捃拾幫湊。乃登 韜光,始知滄海浙江,「捫蘿刳木」數語,字字入畫,古人 真不可及矣。宿韜光之次日,余與石簣子公同登北 高峰絕頂而下。
靈隱山部藝文二〈詩〉
[编辑]《靈隱寺 》唐駱賓王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互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橋。」
《前題》賈島
[编辑]峰前峰後寺新秋,絕頂高窗見沃洲。人在定中聞蟋 蟀,鶴于棲處見獮猴。山鐘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 石樓。心欲懸帆身未遂,謝公此地昔曾遊。
遊靈隱寺次李寺丞韻 宋蘇軾
[编辑]君不見,錢塘湖,錢王壯觀今已無。屋堆黃金斗量珠, 運盡不勞折簡呼。四方官遊散其孥,宮闕留與閑人 娛。盛衰安樂兩須臾,何用多憂心鬱紆。溪山處處皆 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喬松百丈蒼髯鬚,擾擾下笑 柳與蒲。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晡。凝香方 丈眠氍毹,絕勝絮被縫《海圖》。清風時來驚睡餘,遂超 羲皇傲几蘧。歸時棲鴉正畢逋,孤煙落日不可摹
飛來峰 王安石
[编辑]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昇。不畏浮雲遮望 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前題》明·倪元璐
[编辑]「靈鷲何年至,追遊正酒闌。猿聲催客淚,鳥語逼人寒。」 乳竇侵衣濕,江花倚杖看。自貪幽興愜,相對更盤桓。
《前題》黃道周
[编辑]「登岸何所極?古剎碧松邊。」濤氣歸巉石,泉心與靜絃。 墜花留過客,放鳥認前年。不識青坪路,今搴百丈蓮。
靈隱山部雜錄
[编辑]宋蘇軾《靈隱天竺記》:「錢塘東南有水樂洞,泉流空巖 中,皆自然宮商。又自靈隱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谿 行兩山間,巨石磊磊如牛羊,其聲空礱然,真若鐘聲。 乃知莊生所謂天籟者,蓋無所不在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