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5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五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五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四卷目錄

 汝水部彙考

  考

 汝水部藝文一

  汝水漲溢說        宋秦觀

 汝水部藝文二

  汝河           元張政

  汝水拖藍         明祝富

  汎汝水新漲        閻調羹

  汝水秋風          馬蕙

  汝上有懷二首       方應選

 汝水部選句

 汝水部紀事

 汝水部雜錄

 汝水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百五十四卷

汝水部彙考

[编辑]

汝寧汝州之汝水

汝水源出今河南汝州伊陽縣城西天息山,東南流 過汝州城南,又南流逕寶豐縣城北,郟縣城南,又南 過南陽府界,至汝寧府,歷西平、上蔡、汝陽、新蔡、真陽、 息、固始諸縣境,又至開封府襄城縣城南,凡合數十 水,東流入江南鳳陽府潁州朱皋鎮,入于淮河。

按,《詩經周南汝墳》章:「遵彼汝墳。」朱註汝水,出汝州天息 山,經蔡、潁州入淮,墳大防也。

按《爾雅釋水》:「汝為濆。」《詩》曰:「遵彼汝墳。」此《周南汝墳》 篇文也。毛傳云:「汝,水名也。墳,大防也。」毛意以為伐薪 宜于厓岸之上,故以「大防」解之。郭意以為,汝墳所分 之處有美地,因謂之濆。且毛傳「墳」從「土」,此「濆」從「水」,所 以異也。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鄉,西南 入淮,極西北。」今汝水出南陽汝陽縣。淮極,地名。 按《漢書地理志》汝南郡女陽。應劭曰:「汝水出弘農 入淮。」

定陵。高陵山,汝水出,東南至新蔡入淮。

按《淮南子·地形訓》,「汝出猛山。」

按:《後漢書郡國志》,「潁川郡定陵有東不羹。」《地道記》 曰:「高陵山,汝水所出。」

按《水經》,「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鄉西天息山。」《地理志》 曰:「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南陽魯陽縣之大盂 山。」汝州志大盂山在魯山縣西五十里山頂低窪囚圍若城又言「出弘農盧氏縣 還歸山。」《博物志》曰:「汝出燕泉山」,並異名也。余以永平 中,蒙除魯陽太守,會上臺下列山川圖,以方誌參差, 遂令尋其源流。此等既非學徒,難以取悉,既在遘見, 不容不述。今汝水西出魯陽縣之大盂山黃柏谷,巖 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徑崎嶇,人蹟裁交,西即盧氏界 也。其水東北流,逕太和城西,又東流,逕其城北,左右 深植,筠柏交蔭。尹公度之所棲神處也。神仙傳尹軌字公度博學 五經尤明天文星氣河洛議緯晚乃學道常服黃精華日三合許年數百歲腰佩漆竹筒十數枚中皆有 藥言可辟兵疫又能銷鉛為銀銷錫為金後到太和山中僊去又東屆堯山西嶺下, 水流兩分,一水東逕堯山南為滍水也,即《經》所言「滍 水出堯山」矣。一水東北出為汝水,歷蒙柏谷。孫云按上文當 作黃柏谷左右岫壑爭深,山阜競高,夾水層松茂柏,傾山 蔭渚,故世人以名也。津流不已,北歷長白沙口,狐白 谿水注之。夾岸沙漲若雪,因以取名。其水南出狐白 川,北流注汝水,又東北趣狼皋山者也。

東南過其縣北。汝水自狼皋山東出,世謂之汝阨 也。東歷麻解城北,故鄤鄉城也,謂之蠻中,《左傳》所謂 「單浮餘圍蠻氏,蠻氏潰」者也。杜預曰:「城在河南新城 縣之東南,伊洛之戎陸渾蠻氏城也。」俗以為麻解城, 非也。蓋蠻、麻讀聲近故也。汝水又逕周平城南,京相 璠曰:「霍陽山在周平城東南者也。」汝水又東與三屯 谷水合,水出南山,北流逕石堨東,柱側刊云「河南界。」 又有一碣,題言「洛陽南界。」碑柱相對,既無年月,竟不 知何代所表也。其水又北流,注于汝水。汝水又東,與 廣成澤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澤中。安帝永初元年,以 廣成遊獵地假與貧民。元初二年,鄧太后臨朝,鄧騭 兄弟輔政,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寢蒐狩之 禮,息戰陣之法。于時馬融以文武之道,聖賢不墜,五 材之用,無或可廢,作《廣成頌》云:「大漢之初基也,揆厥 靈圃,營于南郊。右矕三塗,左枕嵩嶽。面據衡陰,背箕 王屋。浸以波溠,演以滎洛。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神 泉側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桓帝延熹 元年,挍獵廣成,遂幸函谷關。其水自澤東南流,逕溫 泉南,與溫泉水合。溫水殷。一作數源揚波于川左,泉上 華宇,連蔭茨甍,交池石沼,錯落其間,頤道者多歸之。 其水東南流,注廣成澤,澤水又東南,入于汝水。汝水又東得魯公水口,水上承陽人城東魯公陂城,古梁 之陽人聚也。秦滅東周,徙其君於此。陂水東南流,合 乎宋本作于澗水水出兆山,南流注之,又亂流注于汝水。 汝水之右有霍陽聚,汝水逕其北,東合霍陽山水,水 出南山。杜預曰:「河南梁縣有霍山者也。」其水東北流, 逕霍陽聚東,世謂之華浮城,非也。《春秋左傳哀公四 年》:「楚侵梁及霍。」侵左傳作襲服虔曰:「梁、霍,周南鄙也。建武 二年,世祖遣征虜將軍祭遵攻蠻中山賊張滿、時厭、 新柏率餘賊合攻,得霍陽聚,即此。」水又逕梁城西,按 《春秋》,周小邑也,于戰國為南梁矣。故《經》云:「汝水逕其 縣北,俗謂之治城,非也,以北有注城故也。」今置治城 縣,治霍陽山水又東北流,注于汝水。汝水又右。一作左 合三里水,水北出梁縣西北,而東南流,逕其縣故城 西,故單狐聚也。單當作𢠸史記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于𢠸狐徐廣曰𢠸音憚單狐 聚在洛陽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間《地理志》云:「秦滅西周,徙其君于此, 因乃縣之。」杜預曰:河南縣西南有梁城,即是縣也。水 又東南,逕注城南。司馬彪曰:河南梁縣有注城,《史記》 魏文侯三十二年,敗秦于注者也。又與一水合,水發 注城東坂下,東南流注三里水,三里水又亂流入于 汝。汝水又東,逕成安縣故城北。按《地理志》,潁川郡有 成安縣,侯國也。《史記建元以來功臣侯者年表》曰:「漢 武帝元朔五年,校尉韓千秋擊南越死,封其子韓延 年為成安侯。」即此邑矣。世謂之白泉城,非也,俗謬耳。 汝水又東,為周公渡,藉承休之徽號而有周公之嘉 稱也。汝水又東,黃水注之。水出梁山,東南逕周承休 縣故城東,為承休水,縣故子南國也。漢武帝元鼎四 年,幸洛陽,巡省豫州,觀于周室,邈而無祀,詢問耆老, 乃得孽子嘉,封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按《汲冢古文》 謂「衛將軍文子」為子南稱矣。稱矣一作彌牟據檀弓衛將軍文彌名彌牟 其後有子南、勁。《紀年》:「勁朝于衛,後惠成王如衛,命子 南為侯。」秦并六國,衛最後滅。疑嘉是衛後,故氏子南 而稱君也。自按汲冢至此六十字皆史記周子南君臣瓚注中語初元五年為 周承休邑。《地理志》曰:「侯國也,元帝置。元始二年,更曰 鄭公,王莽之嘉荑也。」故汝渡有周公之名,蓋藉邑以 納稱也。謂之黃城水,曰「黃水」,皆非也。其水又東南逕 白茅臺東,又南逕梁瞿鄉西,世謂之期城,非也。括地志云 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塢在汝州梁縣東北二十六里按《漢書》,「世祖自潁川往梁 瞿鄉,馮魴先詣行所。」當作行在所即是邑也。水積為陂,世 謂之「黃陂。」東轉逕其城南,東流右合汝水。

又東南,潁川郟縣南。汝水又東與張磨泉合,水發 北阜,春夏水盛,則南注汝水。汝水又東,分為西長湖, 湖水南北五十餘步,東西三百步。汝水又東,扈澗水 北出大劉山,南,逕水蓼堆,東,郟城西,南流入于汝。汝 水又右迤為湖,湖水南北八九十步,東西四五百步, 俗謂之「東長湖。」湖水下入汝,古養水也。水出魯陽縣 北將孤山北長岡下,數泉俱發,東歷永仁三堆南,又 東逕沙川,世謂之沙水。歷山符壘北,又東逕沙亭南, 故養陰里也。司馬彪《郡國志》曰:「襄城有養陰里。」京相 璠曰:「在襄城郟縣西南。養,水名也。」俗以是水為沙水, 故亦名之為沙城,非也。又城處水之陽,而以陰為稱, 更用惑焉。但流雜閒居,栵溉平移。一作築溉頻移宋本作裂溉互移 致令川渠異,容,津途狀改。當作改狀故物望疑焉。又右會 董溝水。水出沛公壘西六十許步。蓋漢祖入關往征。 一作往往是由故地擅斯目矣。其水東北注養,養水又東 北入《東長迪》。一無迪字《湖亂注》「汝水縣。」宋本縣作也汝水又逕 郟縣故城南,《春秋?昭公十九年》,楚令尹子瑕之所城 也。《滶水》注之,水出魯陽縣之將孤山,東南流。許慎云: 「水出南魯陽,入父城。」從水,敖聲。呂忱《字林》亦言在魯 陽。滶水東入父城縣,與柏水宋本作桓水下同會。柏水出魯 陽北山,水有二源,奇導于賈復城,合為一瀆,逕賈復 城北,復南擊郾所築也。俗語訛謬,謂之寡婦城,水曰 寡婦水。北瀆水有窮通,故有枯渠之稱焉。其水東北 流,至父城縣北,右注滶水,亂流又東北至郟入汝。汝 水東南,左合藍水,水出陽翟縣重嶺山,東南流逕紀 氏城西,有《增臺記》、紀氏臺。《續漢書》曰:「世祖車駕西征, 盜賊群起,郟令馮魴為賊延裒所攻,力屈,上詣紀氏, 群賊自降,即是處,在郟城東北十餘里。其水又東南 流,逕黃阜東,而南入汝水。汝水又東南流,又與白溝 水合,水出亭城西,而南逕夏亭城西,又南逕龍城西, 城西北即摩陂也,縱廣可一十五里。魏青龍元年,有 龍見于郟之摩陂,明帝」幸陂觀龍,于是改摩陂曰「龍 陂」,其城曰「龍城」,其水又南入于汝水。宋本疊汝水二字又東 南,與龍山水會。水出龍山龍谿,北流,際父城縣故城 東。昔楚平王大城城父,以居太子建,故《杜預》曰:「即襄 城之城父也。」按漢地理志潁川有父城縣而沛郡有城父縣此注自說穎川之父城乃忽引 楚平王城父事故并舉說苑襄城君與黃帝襄城問塗以實社注豈父城與城父本為一耶馮異 據之以降世祖,用報巾車之恩也。其水又東北流,與 二水合,俱出龍山,北流注之,又東北入于汝水。汝水 又東南,逕襄城縣故城南,王隱《晉書地道記》曰:「楚靈 王築。」劉向《說苑》曰:「襄城君始封之日,服翠衣,帶玉佩, 徙倚于流水之上」,即是水也。楚大夫莊辛所說處,後乃縣之。說苑云襄城君灰翠衣帶玊劍履縞舄立于遊水之上楚大夫莊辛遇而說之遂拜謁曰 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城君忿而不言莊辛曰君獨不聞鄂君子晢有感于越人之歌乎襄城君乃奉 手而進之呂后元年,立孝惠後宮子義為侯國。王莽更名 相成也。黃帝嘗遇牧童于其野,故嵇叔夜讚曰:「奇矣 難測。襄城小童,倦遊六合,來憩茲邦」也。其城南對汜 城,周襄王出鄭居汜,即是此城也。《春秋?襄公二十六 年》,楚伐鄭,涉汜而歸。杜預曰:涉汝水于汜城下也。晉 襄城郡治京。相璠曰:「周襄王居之,故曰襄城也。」今置 關于其下。汝水又東南流,逕西不羹城南。《春秋左傳 昭公十二年》,楚靈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 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其畏我乎?」《東觀漢記》曰: 「車騎馬防以前參藥,勤勞省闥,增封侯國。襄城羹亭 千二百五十戶」,即此亭也。汝水又東南,逕繁丘城南, 而東南出也。

又東南過定陵縣北。湛水出犨縣北魚齒山西北, 東南流歷魚齒山下為湛浦,方五十餘步。《春秋》?襄公 十六年,晉伐楚,報楊渠之役。楚公子格及晉師戰于 湛阪,楚師敗績,遂侵方城之外。今水北悉枕翼山阜 于父城東南湛水之北,山有長陂。宋本作阪下同蓋即湛水 以名陂,故有湛陂之名也。湛水又東南,逕蒲城北。《京 相璠》曰:「昆陽縣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漢 水又東,于汝水九曲北,東入汝。杜預亦以是水為湛 水矣。《周禮》:「荊州,其浸潁、湛。」鄭元云未聞,蓋偶有不照 也。今考地則不乖其土,言水則有符經文矣。汝水又 東南,逕定陵縣故城北。漢成帝元延三年,封侍中衛 尉淳于長為侯國,王莽更之定城矣。《東觀漢記》曰:光 武擊王莽二公,還到汝水,上于涯,以手飲水,澡頰塵 垢,謂傅俊曰:「今日疲倦,諸君寧憊也?」當作邪即是水也。 水右則滍水左入焉,左則百尺溝出矣。溝水夾岸層 崇,亦謂之為「百尺隄」也。自定陵城北通潁水于襄城 縣,潁盛則南播,汝泆則北注。溝之東有澄潭,號曰「龍 淵」,在汝北四里許,南北百步,東西二百步,水至清深, 常不耗竭,佳饒魚筍。湖溢則東注漷水矣。汝水又東 南,昆水注之,水出魯陽縣唐山,東南流逕昆陽縣故 城西。更始元年,王莽徵天下能為兵法,選練武衛,招 募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絕。又驅諸獷獸虎豹犀象 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世祖以 數千兵激之陽關。激宋本作邀後漢書作微諸將見尋邑兵盛,反 走入昆陽。世祖乃使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 常留守,夜與十三騎出城南門,收兵于郾、尋邑,圍城 數千里。本紀作數十里雲車十餘丈,瞰臨城。積弩亂發,矢下 如雨,城中人負戶而汲。王鳳請降,不許。世祖帥營部 俱進,頻破之。乘勝以敢死三千人徑衝尋、邑兵,敗其 中堅。于是水之上遂殺王尋。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 合勢,震呼動天地。會大雷風,屋瓦皆飛,莽兵大潰,昆 水又屈逕其城南。世祖建武中,封侍中傅俊為侯國。 故《後漢·郡國志》有昆陽縣,蓋藉水以氏縣也。昆水又 東,逕定陵城南,又東注汝水。汝水又東南,逕奇雒一作 額城西北,今南潁川郡治也。濆水出焉,世亦謂之大 㶏水。《爾雅》曰:「河有雍,汝有濆。」然則濆者,汝別也,故其 下夾水之邑,猶留汝陽之名。是或濆、㶏之聲相近矣, 亦或下合㶏、潁,兼統厥稱矣。 又東南過郾縣北。汝水逕奇額城西,東南流。其城 衿帶兩水,側背雙流。汝水又東南流,逕郾縣故城北, 故魏下邑也。《史記》:楚昭陽伐魏,取郾是也。汝水又東, 得醴口水,水出南陽雉山,亦云導源雉衡山,即《山海 經》云衡山也。郭景純以為南嶽,非也。馬融《廣成頌》曰 「面據衡陰」,指謂是山在雉縣界,故世謂之雉衡山,依 《山海經》不言有水焉。然醴水東流歷唐山下,即高鳳 所隱之山也。醴水又東南與皋水合,水發皋山,郭景 純或作「章。山」,東流注于醴水。醴水又東南,逕唐城北, 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蓋因山以即稱矣。醴水又屈 而東南流,逕葉縣故城北,《春秋?昭公十五年》,許遷于 葉者也。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築列城 于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城。唐勒 《奏土論》曰:「我是楚也,世霸南土,自越以至葉、垂,弘境 萬里,故號曰萬城也。」余按,《春秋》,屈完之在邵陵,對齊 侯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杜預曰:「方城,山名也,在葉南。」 未詳孰是。楚惠王以封諸梁子,號曰葉公城,即子高 之故邑也。葉公好龍,神龍下之。河東王喬之為葉令 也,每月望,常自詣朝堂。後漢書作詣臺朝帝帝怪其來,數而不 見車騎。顯宗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 從東南飛來。于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鳥。乃 詔尚方診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每當朝 時,葉門下鼓不擊自鳴,聞于京師。後天下玉棺於堂 前,吏民推排,終不搖動。喬曰:「天帝獨欲召我耶?」乃沐 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宿昔葬干城東,土自成墳。 其夕縣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無知者。百姓為立廟, 號「葉君祠。」牧守每班錄,皆先謁拜之,吏民祈禱,無不 如應。若有違犯,亦立能為祟。帝乃迎取其鼓,置都亭 下,略無復聲焉。或云即古仙人王喬也。是以干氏書之於神化。神化干寶搜神記篇名醴水又逕其城東,與燒車水 合。水西出苦菜山,東流側葉城南,而下注澧水。舊本作醴 水澧水又東,逕葉公廟北,廟前有《公子高諸梁碑》。舊 秦漢之世,廟道有雙闕、几筵,黃巾之亂,殘毀頹闕。一作 頓闕魏太和景初中,令長修飾舊宇。後長汝南陳晞以 正始元年立碑,碑字破落,遺文殆存,事見其碑。醴水 又東與葉西陂水會。縣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謂「楚以」 一作國「方城以為城者也。」山有湧泉,北流蓄之以為陂, 故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東逕葉城南,而東北注醴 水。醴水又東注葉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並 諸梁之所堨也。舊本作地陂水又東,逕潕陽縣故城北,又 東逕定陵城南,東與芹溝合。其水導源葉縣,東逕潕 陽城北,又東逕定陵縣南,又東南流注澧。其水逕流 昆、醴之間,經絡四縣之中,疑即呂忱所謂涀水也。今 于定陵更無別水,唯是水可當之。澧水東逕郾縣故 城南,左入汝。《山海經》曰:「澧水東流,注于涀水也。」山海經作 視注云或曰宜為瀙瀙水在今南陽也汝水又東南流,逕鄧城西,《春秋 左傳?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于鄧」者也。汝水又東南 流,潕音武今在南陽舞陽縣水注之。

又東南過汝南上蔡縣西。汝南郡,楚之別也。漢高 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曰汝濆縣,故蔡國。周武王剋殷, 封其弟叔度于蔡。《世本》曰: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稱 上。《竹書紀年》曰:「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者也。」 建安元年,安帝封鄧騭為侯國。汝水又東逕懸瓠城 北,王智深云「汝南太守周矜,起義於懸瓠者是矣。」今 豫州刺史汝南郡治城之西北,汝水枝別左出,西北 流,又屈西東轉,又西南會汝,形若垂瓠。耆彥云:「城北 名焉。」我疑作比灣中有地數頃,上有栗園,栗小殊不並固 安之實也。魏都賦云信都之棗故安之栗注云故安屬范陽出御栗然歲貢三百 石,以充天府。水渚即栗州也,樹木高茂,望若屯雲積 氣矣。林中有栗堂射埻,甚閒敞,牧宰及英彥多所遊 薄。其城上西北隅,高祖以太和中幸懸瓠,平南王肅 起高臺。一作濟於小城建層樓于隅阿,下際水堨。一作湄 「降栗渚」,左右列榭,四周參差競跱奇,為佳觀也。 又東南過平輿縣南。一作平興按漢書地志汝南有平興縣輿音豫 注溱水 出浮石嶺北青衣山,亦謂之青衣水也。東南逕朗陵 縣故城西。應劭曰:「西南有朗陵山,縣以氏焉。世祖建 武中,封城門校尉臧宮為侯國也。」溱水又南,屈逕其 縣南,又東北,逕北宜春縣故城北。漢地理志汝南郡有宜春縣後漢郡 國志作北宜春王莽更名之為宣孱也。豫章有宜春,故加北 矣。永元三年,安帝封后父侍中閻暢為侯國。溱水又 東北,逕馬香城北,又東北入汝。汝水又東南,逕平輿 縣南安成縣故城北,王莽更名「至成」也。漢武帝元光 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蒼為侯國矣。汝水又東南,汶 水當作陂水水首受慎水於慎陽縣故城南陂。陂水兩分, 一水自陂北逕宋本作遶慎陽城四固。一作圂《城塹》。潁川荀 淑遇縣人黃叔度於逆旅,與語移日,曰:「子吾師表也。」 范曄《論》曰:黃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 者,靡不深服遠後漢書作服深遠「去疵吝,將以道周性全,無 得而稱乎。」塹水又自瀆東北流注七陂,一水自陂東 北流,積為同陂。陂水又東北,又結而為陂,世謂之「窖 陂。」陂水上承慎陽縣北陂,東北流,積而為土陂。陂水 又東為窖陂。陂水又東南流注壁陂。陂水又東北,為 大陂。陂水又東入汝。汝水又東南,逕平陵亭北,又東 南,逕陽遂鄉北。汝水又東逕樂亭北,《春秋》之「棘櫟」也。 杜預曰:「汝陰新蔡縣東北有櫟亭。」今城在新蔡故城 西北,城北半淪水。汝水又東南,逕新蔡縣故城南。昔 管、蔡間,王室,放蔡叔而遷之。其子胡,能率德易行,周 公舉之為魯。宋本無魯字卿士以見于王,王命之以蔡,《中 呂》地也,以奉叔度祀,是為蔡仲矣。郡國志云汝南郡新蔡縣有大呂亭 故呂侯國也此中呂未詳宋忠曰:故名其地為新蔡,王莽所謂新 遷者也。世祖建武元年,封吳國為侯國。《汝南先賢傳》 曰:「新蔡鄭敬,字次都,為郡功曹。都尉。高懿廳事前有 槐樹,白露,類甘露者,懿問掾屬,皆言是甘露,敬獨曰: 『明府政未能致甘露,但樹汁耳』。」懿不悅,託疾而去。汝 水又東南,左會澺水,水上承汝水,別流於奇額城東, 東南流為練溝,逕邵陵縣西,東南流注至上蔡西岡, 北為黃陵陂,陂東流于上蔡岡,東為蔡塘。又東逕平 輿縣故城南,為澺水縣,舊沈國也,有沈亭。《春秋定公 四年》,蔡滅沈,以沈子嘉歸,後以為縣。《史記》曰:「秦將李 信攻平輿,敗之者也。」建武三十年,世祖封銚統為侯 國。後漢書銚期傳云期卒諡忠侯子丹嗣復封丹弟統為建平佞似非平輿或別有據也于。宋本 作本《汝南郡治》。昔費長房為市吏,見王壺公,懸壺郡市, 長房從之,因而自遠。改本作退同入此壺,隱淪仙路。骨謝 懷靈,無會而返。雖能役使鬼神,而終同物化。城南里 餘有神廟,世謂之張明府祠,水旱之不節則禱之,廟 前有石碑。舊本作圭碑文字紊碎,不可復尋。碑側有小石 函,按《桂陽先賢畫讚》。張熹乃桂陽郡臨武縣人吳本作信陽誤臨武張熹 字季智為平輿令時天下大旱熹禱雩末獲應。宋本作未 獲嘉應熹乃積柴自焚。主簿崇,小史。宋本作吏張化從熹焚

焉,俟舊本作矣宋本無矣字火既燎,天靈感應,即澎雨。此熹自
考證
焚處也。澺水又東南,左迤為葛陂,陂方數十里,水物

含靈,多所苞育。昔費長房投杖于陂,而龍變所在也。 又劾東海君于是陂矣。神仙陳云壺公以一竹仗與費長房騎之到家以杖彙葛 陂中視之乃青龍耳後到東海值大旱三年謂請雨者曰東海神君前來淫葛陂夫人吾係之故久旱今 當赦之令其行雨即便大雨陂水東出為鮦水,俗謂之三丈陂,亦 曰三嚴水。水逕鮦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鮦水之 陽。」漢明帝永平中,封衛尉陰興子慶為侯國也。縣有 葛陵城,建武十五年更名,封經侯。宋本作銍侯《銚丹》為侯 國。城之東北有楚武王冢,民謂之《楚王瑟城》。瑟城當作琴城 城北祝社里下,土中得銅鼎,銘云「楚武王。」是知武王 𡑞也。銅陂東注為富水,水積之處謂之陂塘,津渠交 絡,枝布川隰矣。澺水自葛陂東南逕新蔡縣故城東, 而東南流注于汝水。又東南逕下桑里,左迤為橫塘 陂,又東北為清陂者也。汝水又東南逕壺丘城北,故 陳也。《春秋左傳文公九年》,楚侵陳,剋壺丘,以其服于 晉,是也。汝水又東與清陂合,水上承慎水于慎陽縣 之上慎陂,右溝北注馬城陂,陂西有黃丘亭,陂水于 東逕新息亭北,又東為綢陂。一作綱陂陂水又東逕新息 縣,結為牆陂。陂水又東逕遂鄉東南而為壁陂,又東 為青陂,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曰:「當成周時,南有 荊蠻。中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 此稱大也。側陂南有青陂廟,廟前有阪。漢靈帝建寧 三年,新蔡長河南緱氏李言上請修復青陂。司徒臣 訓、尚書臣襲奏可于洛陽宮青陂東塘南樹碑。碑稱 「青陂在縣坤地,源起桐柏淮川,別流入于潺湲逕新 息牆坡。」宋本作阪衍入褒信界,灌溉五百餘頃。陂水又東 分為二水,一水南入淮,一水東南逕白亭北,又東逕 吳城南。《史記》:楚惠王二年,子西召太子建之子勝于 吳,勝入居之,故曰「吳城」也。又東北屈逕壺丘東,而北 流注于汝水,世謂之「薄谿水。」汝水又東逕褒信縣故 城北,而東注矣。

又東至原鹿縣。汝水又東南,逕縣故城西。杜預所 《釋地》曰:「汝陰有原鹿縣也。」

南入于淮。所謂汝口側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會 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汝出汝州梁縣天息山,逕 潁州,入淮。」

按:《金史地理志》:「裕州舞陽。」有汝水。

汝州。《梁》。有汝水。

郟城。宋隸許州。有汝水。

息州,「真陽。」本隸蔡州,泰和八年來屬。有汝水。 潁州汝陰有汝水。

按:《續文獻通考》:「鳳陽府:汝水在潁州城南一百二十 里,源發汝州天息山,經新蔡縣朱皋鎮東流入于淮 水。」

按《河南通志》:「汝河源出伊陽縣天息山,東北流入汝 州境,南流逕寶豐縣,折而東逕葉縣,過汝寧府東入 江南界。」

按《伊陽縣志》,「縣城西有天息山,汝水出焉。東流過縣 城南門外,出文石。昔有馬家書房,綠柳掩映,芰荷繽 紛,為伊人遊賞之處。今則淪於河濱矣。明時河水繞 雲瑞山而行,去縣二里北崖濬渠一道,開堰寺兒灣 及鑼鼓莊,上下六七里,皆畝可種。頻年以來,山水暴 漲,衝決一空,河石磷磷,流沙瀰漫,城隍去河止數武」 矣。

按《汝州志》:「汝河在州城南五里,源出天息山,經伊陽 過州境,東流合扈澗水達于河。」

黃澗河在州城東三十里。一名「趙落河。」源出左村之 北,南流合于汝河。

燒車水,源出花山,下注澧河,東流入汝水。

按《寶豐縣志》,汝河在縣北二十里。《毛詩》「汝水出汝州 天息山,經蔡潁入淮」,是也。

淨腸河在城北門外,發源青條嶺,自城西環繞而東, 經流東南境上入汝。

浣河在縣東北十里。發源雙酒務金家泉,經流縣北 境上,而東入于汝。

石河,在縣北二十里。發源雙酒務觀音沼,經流縣北 境上入汝。

潤水河在縣北城外。自西而來,發源雙酒務龍潭,合 淨腸河入汝。

按《郟縣志》,汝水在縣南十里。《水經》所謂「又東南經潁 川郟縣南」者也。酈道元注:汝水所經有張磨泉水、西 東長湖水、扈澗水、養水、董溝水、傲水、柏水、藍水、白溝 水、龍山水,今惟藍水汨汨流入于汝。其橋以水名,土 人呼為長橋柏水俗猶謂之寡婦水。扈澗已久涸,故 道僅存,餘皆填閼堙塞。雖迥野彌望,高下不一,而川 寖遺蹟渺不可尋矣。

封家谿,在縣東南三十里。北入汝水。

長橋河即「藍橋」,在縣東四十里。源自鈞州,南流入汝 河。

陰山在縣東三十里,汝水經其下按《南陽府志》,「汝水源出嵩縣分水嶺,流經郟縣,會扈 澗、長橋等水,東流入淮。」

按《葉縣志》,「湛水源出汝州馬跑泉,東南流經葉縣合 汝水。」

按《舞陽縣志》,三里河在縣西,即葉縣于江河流逕縣 南,入舞泉水,即《水經》所謂潕水也。東流會港河,至上 蔡入汝水。

按《汝寧府志》,「汝水其源向出汝州天息山,東南入西 平縣界,流經上蔡、汝陽、新蔡、固始、朱皋鎮合于淮。元 季因水勢泛溢為蔡害,故自舞陽截斷其流,約水東 注,其患稍寧,遂陞蔡州為汝寧府。今之源止出西平 雲莊諸石、遂平馬鞍等山,細水合流,經上蔡、汝陽、真 陽、新蔡,至息縣固始達于淮,非出天息山之汝矣。」 按《西平縣志》,汝水故道,環遶城西,水漲時泒分域內, 由西水門入,從東水門出,其時風景蕃盛,人文蔚起, 有小洛陽之號。後因水泛浸城,請改離城二里,水遂 直向北流,不經城內矣。

閼泥河在縣北十五里。發源黃龍池,東經周家泊入 汝。

㶏陽河在縣西五十里,經儀封鎮北入汝。 流堰河在縣西五十里,發源螺翅坑,經縣南東入汝。 金水河在縣西北十八里,東經周家泊入汝。

官橋河在城西二十里,東經周家泊入汝。

雲莊山,在諸石山南,汝水源出二山之門。

按《上蔡縣志》,「汝水自西平來,經縣城南,東入汝陽縣 城東南,以達于淮。」

朱馬河,在縣東二十七里。會于汝。

朱里橋河源出儀封店,經縣南大堰義亭,又東經重 渠橋入汝水。

瀙水,源出中陽山,東過縣界,入汝水。

潕水,源出潕陰西北扶予山,東流過縣界,入汝水。 按《汝陽縣志》,汝河自上蔡來,過縣治南,又東至新蔡 縣界。

洪河在縣治東北七十里。源出西平縣周家陂,流經 上蔡、汝陽,至新蔡界入汝河。

沙河在縣治南十八里。源出桐柏山,東北流經確山、 汝陽界,南會于汝。

汶水在縣治南九十里。自青龍陂流入于汝河。 瀙河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俗名「泥河。」源出舞陽縣西 蘇寨山,經象河關,由泌陽、遂平南至狼家口分流:一 由東北過黃埠西轉而南入汝,一由東南受傅家溝, 至姚家灣入汝。

黃酉河,源出樂山,流經汝陽界,曰「斷濟河」,又曰「練江」, 東流合于汝。

夢江水在府城南三十里。源出佛容山,下注汝水。 苦竹水,在縣北四十五里,乃汝水之上流也。

秔陂港:在縣治東南一百三十里。水自青龍陂入汝 水。

英河在縣治西南十六里,俗名「半截河。」源出朱家林, 南經白馬橋,又東經十二里橋入汝水。

方良河:在縣治東南十八里。上承汝水。

按《新蔡縣志》,「汝水自汝陽縣流入縣城西,東過縣城, 南至息縣界。」

澺水在縣城北。上承汝水別流,經縣之葛陵,東南至 新蔡縣故城東,注于汝水。

溱河在縣城南十八里。源出桐柏山,東北流至縣境 官津店,入于「汝水。」

按《遂平縣志》:「石洋河在縣城北五里,源出嵢峰垛山 下黑龍潭,東流入于汝水。」

沙河在縣南門外一里許。源出平頭垛、嵖岈諸山,合 流入汝水。

按《確山縣志》,「黑河在縣北門外,源出秀山,東流入汝 水。」

淇河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源出橫山,東流入汝水。 十里河在縣南十里。源出大儀山,東流入汝水。 吳寨河在縣城南四十里。源出天目山,東流達于汝 水。

按《真陽縣志》,「汝水在縣城東北七十里。」

滇水,源出縣西王家衝,經縣南一里,東流入汝水。 汶水,在縣北三十里,自青龍陂流入汝水。

塘下溝河在縣北二十三里。自確山縣金牛山發源, 通淇河,經縣北,東入汝水。

按《息縣志》,「汝水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

曲呂港,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水自清溝東流入汝 水。

澗頭港在縣東百餘里。水自莫陂塘東流入汝水。 淮水,在縣城南,源出桐柏山,東南潛流三十里,東出 大復山,又東逕確山、真陽、信陽、羅山諸境,至縣城東 南合汝水。

按《開封府志》,「汝河在襄城縣,入淮河。」

按《襄城縣志》:「汝河一名溵水,郾以西為汝,郾以東為 溵。發源于伊陽縣天息山,經汝州過郟縣,至襄城縣, 始大薄城而行,城南門下,橫以石橋,東流經郾城縣, 收澧河、溏河,東至周家口,又東入于淮。」又按汝故道, 由汝州襄郾東南至汝南郡,由新蔡縣合洪河入于 淮。元季因水勢泛溢,為蔡州害,自舞陽縣截斷其流, 約之使東注,水患稍寧,故陞蔡州為汝寧府。而汝水 之由舞陽而東者,入郾城縣,土人始呼曰「沙」,或傳古 之名曰「溵」也。 縣城西二十五里有紫雲山,其山峰巒崒嵂,林木蓊 鬱,自中峰而下,重巘疊嶂,如納陛然。南北兩山,左右 環拱,一泉從中湧出,旋遶東北入汝水,襄山第一奇 觀也。

按《郾城縣志》,「澧河在縣南二里,源出魯山,東南流經 葉縣南,又東流經舞陽北至郾城合于汝河。」

按《江南通志》鳳陽府,「汝河在潁州城南一百里,源發 汝州天息山,經汝寧東北流至桃花店入州境,又東 過永安廢縣,至朱皋鎮入淮。」

按《潁州志》,汝河在潁州城南一百里,自汝寧東北流, 至桃花店入州界。按《淮南子?地形訓》,汝出猛山,《博物 志》云「出燕泉山。」《水經注》:「出魯陽縣大盂山。」《通志略》云: 「汝水出汝州魯山縣,其地與弘農盧氏接界」,故許慎 謂出魯氏也。其水南過上蔡,至褒信縣汝口,南入于 淮。班固云「行千三百四十里」,《詩傳》謂「出汝州天息山」 者,皆誤也。

汝水部藝文一

[编辑]

《汝水漲溢說        》宋秦觀

汝南風物甚美,但入夏以來,水潦為患,異時道路化 為陂波,汝水漲溢,城堞危險,濕氣薰蒸,殆與吳越間 不異,郡人歲歲如此。《漢書》稱「汝南有鴻隙陂,翟方進 為相,始奏罷之,郡人怨甚。」竊意鴻隙陂者,非特灌溉 之利,菱芡蒲魚之饒,實一郡瀦水處也。夫陂既廢,水 無歸宿,則自然散漫為害。又《水經》稱:「汝水至汝南郡」 西北,枝左別出一枝,又屈而東轉南,形如垂瓠,故號 「懸瓠城。」今汝水故道已亡,惟存別枝,水潦暴降,則有 泛溢之患,亦其勢然也。在漢時為豫州刺史治之。諸 邑皆春秋時沈江道柏之國,事跡甚多,未暇為作《記》, 無文字可檢爾。

汝水部藝文二

[编辑]

汝河           元·張政

湛湛清流九曲灣深沉徹底似拖藍扁舟一葉無人 繫風動橫移向碧灘。

汝水拖藍         明祝富

[编辑]

汝河環繞伊城流,天光雲影共沉浮。風搖不定碧簟 色,翠拖萬頃玻璃秋。源頭遙發天息山,古今不斷聲 潺湲。我來無事發長嘯,淪漪坐弄春苔斑。

汎汝水新漲        閻調羹

[编辑]

回首蒼茫水氣深,晚雲容易結層陰。直虞城勢餘三 版,可識堤形築萬金。乘興斗牛聊可犯,哀時璧馬亦 須沉。舊知汝水深通海,羌自明余蹈海心。

汝水秋風          馬蕙

[编辑]

一帶清溪遶故城,蒹葭淅瀝動秋聲。霞隨孤鶩天邊 沒,柳映殘陽雨外明。紅蓼岸平樵唱入,白蘋香散釣 舟橫。臨流獨愛清如許,何必桃源問渡情。

汝上有懷二首       方應選

[编辑]

故園日以疏,故人日以隔。奈此頭上冠,負卻山中屐。 望望吳天遙,蘪蕪春一碧。同心曠難期,異鄉誰結客。 二陸想平原,五湖招少伯。存者半參商,歿者成往昔。 而我徒索居,流光坐愁惜。白雲何處尋,桃花空脈脈。

其二

汝水清且紆,明霞生遠空。何來得雙鯉,溯自江之東。 素書不盈尺,白雪滿郵筒。經術彭宣老,清言徐穉雄。 朱張故無恙,王楊激頹風。升沈各異趨,幽事總相同。 蹇余《周南》留,天涯憐轉蓬。延津會須合,長嘯倚崆峒。

汝水部選句

[编辑]

唐劉禹錫《奉送浙西李僕射相公赴鎮》詩:「遙望旌旗 汝水頭。」

孟郊《汝州陸中丞席喜張從事至》詩:「汝水無濁波,汝 山饒奇石。」

薛能《蒙汝州任中丞寄書》詩:「舟浮汝水通淮去,雨出 嵩峰到郡來

汝水部紀事

[编辑]

《文獻通考》:「漢高后四年秋,河南大水,汝水流衝八百 餘家。」

《冊府元龜》:「賈逵為豫州,南與吳接,修守戰之具,堨汝 水,造新陂,又通運渠二百餘里,所謂賈侯渠者也。」 《河南通志》:「安帝義熙四年,汝水竭。」

《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年五月辛酉,伊、汝水溢。」 《宋史五行志》:「太祖開寶四年六月,蔡州淮及白露、舒、 汝、廬、潁五水並漲,壞廬舍、民田。」

《河南通志》:「梅堯臣,宣城人。寶元中,知襄城縣。汝水暴 至溢岸,堯臣親率士民救護修築,邑人賴之。」

《金史哀宗本紀》:天興二年十二月「丁丑,大元兵決練 江,宋兵決柴潭入汝水。」

三年正月己酉,承麟即皇帝位,百官稱賀。禮畢,急出 捍敵,而南面已立宋幟。俄頃,四面呼聲震天地,南面 守者棄門大軍入,與城中軍巷戰,城中軍不能禦,帝 自縊於幽蘭軒。末帝退保子城,聞帝崩,率群臣入哭, 諡曰「哀宗。」哭奠未畢,城潰,諸禁近舉火焚之。奉御絳 山收哀宗骨,瘞之汝水上。

《元史成宗本紀》:「大德五年八月己巳,平灤路霖雨,灤、 漆、淝、汝河溢,民死者眾。免其今年田租,仍賑粟三萬 石。」

《汝寧府志》:「李不作,大名人。為西平縣尹,化民以德,不 尚威嚴,民興禮讓。汝水泛溢,率民築防,補隙二十餘 處,其患遂息。故當時歌之曰:『公憂官事如家事,人道 詩聲似頌聲』。」

《松江府志》:「潘允哲字伯明,嘉靖乙丑進士,授新蔡令。 時淮汝水溢,漂沒民居,請糓賑之,流移盡復。」 《河南通志》:「神宗萬曆二十年,汝寧汝水忽變,其味甚 惡,飲者輒瀉,人皆汲泉水為炊,旬日後始如初。」 《汝寧府志》:「岳和聲,浙江嘉興人,進士,萬曆癸巳,知汝 陽。汝水每當泛漲,百里之內,田畝室廬多被渰沒,和 聲力請于直」指涂疏,留大司農金錢,築堤於汝河東 岸,逶迤五十里,廣四丈,高倍之,自是遠近無患。 崇禎十年丁丑,汝水復變。先是萬曆二十年,汝水變, 味甚惡,人皆汲泉以爨,是年復然。

汝水部外編

[编辑]

《汝水志》:開化寺鐘,鐘從汝水浮來,縣民收之,寺中重 不能舉,一丈夫突自至,謂眾曰:「第為我置食,我當為 若代舉。」及炊熟而鐘已舉,丈夫亦不復見矣。及擊之, 聲震遐邇。

汝水部雜錄

[编辑]

《詩經周南》:「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管子》:「楚有汝,漢之金。」

桓公問《管子》曰:「吾聞海內玉幣有七筴,可得而聞乎?」 管子對曰:「汝漢水之右衢,黃金一筴也。」

黃金起于汝,漢水之右衢。

子夏《詩序》:「《汝墳》,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 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

《淮南子》:「昔者楚人地,潁汝以為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