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9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九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卷目錄

 濟南府部彙考二

  濟南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百九十卷

濟南府部彙考二

[编辑]

濟南府山川考一    府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歷城縣附郭。

歷山 城南五里。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亦名千佛山。有隋開皇間所鑴佛像,隨石作形,因建寺曰千佛寺。《齊乘》曰:《圖記》皆謂齊之南山為歷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歷城,為信然也。歷山南屬泰山,東連瑯琊,崇岡疊嶂,脊脈不斷。

華不注:山 城東北十五里。《左傳》:「晉卻克及齊頃公戰於鞍,逐齊侯三周華」 ,不注即此。又云:「從齊師至於摩笄之下,逢丑父與公易位,使公下如華泉取飲。」 則此山亦名摩笄,《地記》亦名金輿。酈道元《水經注》云:「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厓翠發,望同點黛。」 信然。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諸賢詩》。院前即華泉,水與小清合流。

㟙山 城北十五里濼口鎮。其山無峰,望之如翠屏。俗傳每歲七八月間,烏鵲翔集滿山。王繪《太白詩注》云:「扁鵲煉丹於此。」

龍洞山 城東南三十里。山如重甗,上有東西二洞,洞透一里許,秉火可入。東洞出萬仞絕壁之上,洞口釜鬵尚存,煙火之跡如墨,蓋昔人避兵,引緪以上。中又有泉,不知其深幾許。又有翠屏巖、獨秀峰,其下有黑龍潭、懸珠泉,崖上有二石甕。峰側龍祠,郡邑禱雨輒應。宋封靈虛公。《九域志》以此山禹所嘗登,一名禹登山,削壁崚嶒,丹碧掩映,有錦屏環列之狀。

大佛山 城東南十里,一名佛慧山。上有文壁峰,下有甘露泉,中有寶剎,曰開元寺,舊名佛慧寺,有宋題名刻記,懸崖鑿為石室,昔人多讀書其中,今廢。此山峰巒突兀,澗谷縈迴,丹樹黃花,更宜秋色,有修落帽故事者,無不吟眺於此焉。玉函山 ,城南二十里,泰山之北麓也。《酉陽雜俎》云:「齊郡函山有鳥,名王母使者,武」 帝登此,得玉函一枚。帝下山,玉函化為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藥函,白鳥守之,因號「函山。」 九十九谷,又名臥佛山。上有碧霞殿,路有十八盤,三十年前香火雲集,埒於泰廟,歲餘乃止。

廟山 ,城東十里。《三齊記》云:「因舜廟得名。」 元遺山,《濟南行》作「妙山」 ,非是。

奎山 城西一十五里,上有神祠。《三齊記》云:「奎山公神似豬,頭戴珠冠。殷周之間,道士隱焉。野火四發,道士祈天即雨。」 今人遇旱燒山,禱雨多應。

鮑山 城東三十里,山下有城,鮑叔牙食邑也。標山 城西北八里,山石並立如標,故名。黃山 城西南六十里。棨戟排連,週如城郭,延亙四十餘里,為西南藩籬。

藥山 城西北十二里。上有九峰並列,蒼翠欲滴,其下有洞,出陽起石。《通志》云:「上有蜘蛛石,下有蝦蟆石。」 《本草》謂:「山無積雪,草木長青」 ,蓋繇陽氣薰蒸使然。

紅山 城南五十里,中宮鎮東,上有洞,神鶯護之。一在城東四十里蓮花峪。

匡山 城西北十二里。山形如筐,李太白讀書於此。

「粟山 」 ,在藥山南。

黃臺山 城北八里

馬鞍山 城西南四里。形如馬鞍,上有王母廟。三月三日為蟠桃會,士女雲集,又名「會仙山。」 四里山 東連馬鞍,上有玉皇廟,亦名「赤霞山。」 臥牛山 城東北十五里,王雲芝學士讀書於此,得仙術。

紫荊山 城西北十五里,相傳田真哭紫荊處。仙臺山 城南四十里,相傳漢武帝曾於此望祀蓬萊。上產羊肝石、花板石。

方山 城南六十里,一名「方山寨」 ,舊有炤魔石鏡,今迷其處。

九里山 城東北五里。韓信破歷下,嘗駐軍於此。

茅山 城東北十里

鴈翅山 城東八里

臥狼山 城西南十五里。其上一穴,產五色紋石,光明可鑑,又名「寶石山。」

鞍山 藥山南。《左傳》「晉伐齊師陳於鞍」 ,即此。茂陵山 ,城東八里,山有五峰,又名五頂茂陵山。

「荊山 」 城東南十里,松關掩映,幾與歷山媲美。「龍山 」 城西南十二里,山陰一洞,可供游憩。《白馬山 》城西南十五里。

八里山 馬鞍山南

金廬山 ,城東南八十里,下為朗公谷,見《興公碑》及《高僧傳》,亦呼「金輿山。」

鳳凰山 城東四十里,有玉皇宮、玉女祠,每當三月二十八日,士女駢集。石固山南亦有鳳凰山。

臥虎山 城西南五十里,岱北諸谷之水至山下始合,故論形勝者,以此為山川之鎖鑰。靈鷲山 。九塔寺

梯子山 城東南一百里。千巖競秀,岱北諸山無出其右。

平頭山 :城東南九十里。

扶山 城南六十里

虞山 ,城東北五十里,上有聖母祠,石皆紫沙,作碓磑。《尢勝章》北女郎

屏風山 城東南八十里,迤邐三十餘里,丹碧映帶,宛若屏風。

馬頭山 城東七十里,一名馬頭寨。削壁千尋,其下即黃巾石屋。

火焰山 楊家寨西

東腳山 :城東四十里。

樓斗山 城西南三十里,其下為樓斗峪。青頭山 ,在城東南五十里,崚嶒出眾,跨連五十餘里。

甲山 :城西南二十里。巖內有修竹洞。

孤山 ,中宮東一名「香孤山。」 有玉皇祠、碧霞宮,為三川祈福之地。

青山 城東南四十里,與蓮花峪對。

龍集山 :《平頭山》東。

半邊山 :城東南五十里。

抗頭山 :城東南七里。與大佛相連。

「康王山 ,城南五十里,上有太甲陵。」 以上諸山,皆知名者,故特列之。他如漆山之在龍山南,葫蘆之在臥狼西,和山之在城東,龍岵之在張陵坵,雪山之在鳳凰西,六羅之在果老庵,鈴鐺之在錦繡川,將山之在鮑山東,龜山之在九曲里,鏊子之在甲山東,鼓樓之在文莊,銅鑼之在井家溝,破錢之在大澗溝,《無影》之在董家莊,《全子》之在函山北,《黍穰》之在火鬧南,《馬山》之在彭家莊,《胡迷》之在大澗西,《完備》之在樓斗東,《琵琶》之在王官莊,《丟山》之在琵琶山,《桃行》之在鍋堰北,《大孤》之在佛慧南,《耙頭》之在龍洞,《轉山》之在趙家莊,《小山》之在堰頭鎮,《土山》之在邵家莊,《北山》之在葫蘆南,《瓦居》之在石攔峪,《娘子》之在臥虎北,《皮狐》之在鳳凰西,皆培壘不暇遍列。又如岱北諸山,峻嶒倚漢,動連數十里,及無山名者,則又分別巖峪峰嶺,詳列如左:

瓢峰 渴馬崖上,其形似瓢。雲自瓢出,主雨;自瓢入,主晴。俗呼為「瓢葫蘆寨。」

「文筆峰 」 大佛山頂。明萬曆初年,太守康裕建此塔,以助文明之氣,戊戌果驗。

三秀峰

獨秀峰 俱龍洞上

劈山峰 西營北,一名「劈山溜。」

白雲峰 在龍洞東,一名「白雲頂。」

霹靂峰 ,太微觀正北,尖銳無倫,亦名霹靂尖。交戰峰 ,柳埠東南二十里,頂有數穴,深不可測,時出雲霧,亦呼「雲洞。」

天麻峰 窩鋪東,一名「天麻頂」 ,其高十里。松峰 窩鋪南,一名「松尖。」

《王老峰 》,佛洞南。

「旛杆嶺 」 上井東龍洞之徑,一名「煙霞嶺。」 「兔兒嶺 」 千佛山西南,羅家寺之徑,東即「圍馬場。」

大泉嶺 、桃花嶺《西窩鋪》之徑。

「丁公嶺 」 大王寨東南,渴馬崖之徑。

《五道嶺 》完備山南宅科之徑。

八達嶺 雙井峪南,大佛寺之徑。明劉主政公嚴有詩碑。

《勞泉嶺 》天麻寨西,黃家峪之徑。

桃花嶺 《燕鵬窩》南大水坑之徑。

《大澗嶺 》,《野河南》南營之徑。

月牙嶺 、勞泉嶺西北四禪寺之徑。

《旋子嶺 》,《老鼠溝》,東南東西二務之徑。

棋子嶺 黑山寨西南。東南二嶺通官木廠,西嶺為黃家峪之徑。

拉木嶺 「齊城東南,黃草之徑。」

水牛嶺 商家莊南柳埠之徑。

夜叉嶺 石固寨東,兩仙溝之徑。

草山嶺 城東十五里。神武之徑。

《北仙嶺 》、「南仙嶺」 ,北中宮之徑。

《南仙嶺 》紅山西北,中宮之徑。

「赤草嶺 」 神通寺東西營之徑。

楊山嶺 丁公嶺東,石灰溝之徑。

「玉皇嶺 」 ,出山溝東南,延亙二十餘里,登岱必繇之徑。

「《長城嶺 》岱陰」 ,即齊之「鉅防。」

鐵角嶺 大泉嶺西,《金剛鑽》之徑。

《蘆芽嶺 》。《桃花嶺》。《南大庵》之徑。

豬頭嶺 大澗嶺西西營之徑。

《黃山嶺 》井家溝西南,黃山店之徑。

瓦子嶺 齊城峪南,遍山皆瓦礫,相傳為秦皇行在登岱後徑。

拖綱嶺 青山西,漢王峪之徑。

罎口嶺 、月牙嶺,《西崓山》之徑。小澗嶺 ,《望米臺北東西營》之徑。

《立旛嶺 》「孤山後」 ,牛家莊之徑。

麻搭嶺 大名北東務之徑。

鐵牛嶺 《兩仙溝》,《東兔石窩》之徑。

「遮火嶺 《黍穰》」 ,正南泉瀘之徑。

「將軍嶺 」 甲山西展村之徑。

廟嶺 ,臥狼山麓諸村樵徑。

石河嶺 張陵坵西。神武之徑。

龍岡 梨峪西北

《白土岡 》「火鬧東南」 ,

黃岡 城西十里

蘇家岡 :城東四十里。

七里岡 城南七里

西佛峪 ,函山西北,丹柿滿谷,異境天開。其內有蕊珠泉。

《東佛峪 》龍洞東南五里,內有般若寺,泉出廚間,雲生殿內,尤為勝絕。

《風兒峪 》,臥狼山西。崖懸雙洞,面壁孤峰,菊綻重巖,幽香滿澗。《峪南出五色石》

袁洪峪 柳埠東南,幽如盤谷,泉石花鳥,不可勝紀。

苦洪峪 《袁洪峪》北。

海螺峪 神通寺東

梨峪 柳埠西南,兩山一水,延袤三十里,南抵長安。

雙井峪 八達嶺後

皮老峪 宅科南

趙官峪 袁洪峪南,內有清流。

蓮花峪 鮑山南

《擒寇峪 》「雲河南,林木蓊蔚。」

「荻子峪 」 ,柳埠北,泉石並佳。

馬帝峪 南泉寺東,澗壑幽邃,流水無聲,有桃源之勝。

水峪 ,馬帝峪東。內有三教堂,清幽莫匹。大黑峪 ,西營西,谷暗林深。

漬米峪 皇寨東南

道溝峪 桃花寨前,林壑無際,內產櫻桃。井桶峪 神通寺東北,內多柿栗。

天青峪 ,《漬米峪》東。

花山峪 《函山》東北。

《陡峪 交戰嶺東》,遍谷丹楓秋老更韻。

螃蟹峪 ,西營東,甘泉數泓,匯為清溪。

羅伽峪 黑牛寨下,一名《羅蟹》。

萬糧峪 西營東北

張家峪 柳埠北

黑龍峪 西務南

白楊峪 草溝南

石欄峪 梨峪西

大名峪 「鸞鵬務西北。」

「漢王峪 」 ,青山西。

石房峪 墳莊東

隱士峪 勞泉西

齊城峪 柳埠南,逶迤三十餘里,名勝殊多。窩鋪峪 ,柳埠東南有永興觀。

廈峪 宅科南

龍門峪 柳埠東,延袤四十餘里,名泉三十餘泓。

牛欄峪 ,《螃蟹》東北。

孟家峪 透明寨東

斜峪 《黃草南》,林木蒙茸,晝行如晦。

天井峪 八達嶺東北

齊家峪 龍洞西

虎峪 龍洞莊東

石衚衕峪 梯子山東北。

樓斗峪 楊山嶺西

「瓦古巖 」 「《火鬧》東北。」

錦屏巖 ,龍洞東,巖內有「錦屏春曉」 四字。渴馬崖 、寨兒頭,西即梯子崖,三川之水至此伏流。

「紅鶴崖 」 ,神通寺北,石壁凌雲,洞心駴目,大觀也。

八石崖 ,玉泉寺東南,數峰陡立,勢若摩空。老君崖 ,龍洞莊南,峭壁插雲,危峰墮水,遊龍洞者,至此始奇。

黃崖 孤山東

《賞菊崖 》《千佛山後》,

「葛溝崖 」 宅科北,崖石多怪,一帶清流悉經崖下。

「千佛崖 」 ,在神通寺。神通之勝,悉在斯巖。黑水崖 中官南,黑水灣上。

葫蘆崖 《隱士峪》南。

柏崖 都泉東

孫家崖 高兒莊北,南川之水悉匯崖下。龍洞 。禹登山西巖內透深里許,壁間丹碧,悉出天成,大為奇觀。

桃源洞 桃花嶺南,一名「朝陽洞。」

華陽洞 梨峪、蔡家莊。

天堂洞 袁洪峪東巖

龍泉洞 千佛山,賓華亭南。

子房洞 ,扶山東嶺,曲折深百餘步,內為「黃石留侯,外為三清,峻閣凌空。」

背陰洞 丁公嶺後

白雲洞 龍洞莊西

目塵洞 ,甘露泉。西歷下諸生張得宿等數人山遊於此,因得廢洞修之,有《箕仙書》。「目塵洞。」 引勾腳洞 ,在勾腳畽,亦名白雲洞。

「潮音洞 」 ,梨峪西南,洞口陰寒,雖盛夏無暑。「黃花洞 」 ,瓢峰後《釋迦羅漢》,奇古絕倫。俱明昌中所鐫。

蛾眉洞 石固寨前

三官洞 《北道溝》《西巖》。

「真武洞 」 ,臥狼山巖下,萬曆間羽士寶車所闢。「洪老洞 」 ,朝陽寺北山。

仙人洞 在梯子山

功德洞 開元寺北義公禪師涅槃處。公載《大藏高僧傳》。

修行洞 甲山

黃洞 臥虎山

「紅孩洞 」 :在紅山。

李密洞 大佛寺

「黑風洞 」 ,神通寺。

「黃巢洞 」 《天齊廟》

金牛洞 《華不注山》,

《西龍洞 》《龍山》。

「菩薩洞 。」 《康山》。

老虎洞 。《石房峪》。

「蝙蝠洞 。」 《磨槃峪》。

風洞 函山

雲洞 交戰峰

長春洞 大庵廟

濟水 古濟,今汶。濟水伏流不見。汶水自泰安州出者,繇故道自寧陽界至汶上東阿、長清、齊河界,入歷城北經上濼橋北濼水分響河入焉。又東北逕華不,注山陰。又東經下濼堰,濼水舊入濟處,堰南即小漬河。又北逕濟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臺、利津,入於海。此鹽賈通舟之處。濼水 源出趵突泉桑欽。《水經》曰:「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 酈道元注曰:「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水涌若輪,俗謂之蛾姜水,以泉源有舜妃蛾英廟故也。」 《齊乘》曰:「源曰趵突,流曰濼,東導曰小清。」

聽水 城東北十二里。《水經注》曰:「湖水引瀆東入城,東北逕東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濼水,又北,聽水出焉。」 《齊乘》曰:「即今之響河。」

華水 ,即華泉。《水經注》曰:「華不注,山下有華泉,又謂之華水,北絕聽瀆二十里,流注於濟。」 武原水 ,《水經注》曰:「武原水北逕譚城東,又北經平陵縣故城西」 ,是也。一名盤水,行十餘里,又名全節河,流入大清。

巨合水 按:巨里在歷城東七十里,自宋為龍山鎮,此水出鎮南五十里,曰榆科泉。逕巨里西至鎮北五里,與武原水合,故曰「巨合。」

城河 城以外盈盈皆水也。西南則趵突、金線諸泉,東南則珍珠、黑虎諸泉,城內則珍珠、劉氏諸泉,匯為明湖,達北門出,合東西兩水環而繞之。獨南方高亢,則以二閘而蓄眾泉之水焉。大清河 即濟水故道。

「小清河 ,源出濼水,環城北流,又折而東,大明湖水自內來注之,東北遶華不注山下。」 《齊乘》曰:「古濼水自華不注山,東入大清河。偽齊劉豫乃導之東行,為小清河,自歷城東逕章丘、鄒平、長山、新城,又會孝婦河,東逕高苑、博興,合時水東北至馬車瀆入海,曲行幾五百里。」 今海運久廢,河道漸淤,而其水復繇華不注東北入大清河焉。許公成名有記,見《藝文》。王季木象春《齊音》曰:「小清故道雖淤,遺址尚存。水入大清,止十八里,倘更濬寬,可通舟楫,下運蒲、青、海樂諸縣之糧,則齊城可永無饑患。」 當事屢議開濬,牽於築舍而止。余嘗謂歷城有不涸之源,此河是也。玉帶河 水出濯纓湖,分派入府庠,經啟聖祠折而西,又折而北,於崇制閣前轉而東,復入明湖。郡守樊公時英於異方建一亭,亭前匯一池,水來,潺湲有聲。今水改北流,此河遂涸。

巨冶河 詳見《巨水》,土人謂之「抬頭河」 ,流入大清。

中宮河 ,中宮鎮南,即錦川下流。置橋虞漲,置舟虞涸,行人遇秋病涉。流經崛山河,入大清。遙牆河 :遙牆西流入大清。

柳塘河 黃岡後流,經聽水入大清河。

沙河 臥牛山東北,其源東發冷水溝,西發張馬屯,流入《大清》。

雲河 擒口峪北。源出漬米、黃櫨等泉,流入中宮河。

茶臼河 齊城峪中。源出袁洪峪及冰冰臺,北流入錦陽川。

壩子河 壩子屯東,源出白泉,流入遙牆河。七里河 :城東七里,源出漿水泉,流至小莊而伏。

十里河 城南十里,源出火鬧,經月即涸。「閻家河 」 ,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錦陽川。耙道河 ,水泊前源出張馬泊花泉,流經沙河,入「大清。」

夾河 趵突下流分之以殺其勢,會馬跑諸水繞城北流。

于家河 水屯、前稻屯之水悉仰給此河。小河 龍潭迤北,蜜脂諸泉匯為溪流。蓮塘蔬圃,相錯如繡。垂柳覆隄,遊人就浴。其流北注,稍折而西,入於「聽水。」

大明湖 城內西北隅,源出濯纓、珍珠諸泉,其地占三之一,一名西湖,繇北水門出,流,注大小清河入海。又大明湖水北注會波橋,遠通華不注。湖光浩渺,山色遙連,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蘆雪,春色楊煙,鼓枻其中,如遊香國。鷗鷺點乎晴波,簫鼓助其遠韻,固江北之獨勝也。景標為《明湖泛舟》,王季木曰:「湖出城中」 ,擅奇宇內。異在恆雨不漲,久旱不涸,蛇不見,蛙不鳴,雖夾蘆為沼,有礙大觀,然蓮菱魚蔬,利用多矣。按《水經注》云:「濼北為大明湖。」 《一統志》云:「源出舜泉。」 今濼水遶城北流,向東不入城,舜泉亦止成一井不流。惟北珍珠、濯纓諸泉,北流入大明湖,而自北水門出注濼水如舊。附此以證《水經注》《齊乘》之訛。

㟙山湖 城北十五里。濼水自大明湖北流,繞於㟙華,匯為湖。李北海與杜少陵同遊㟙湖,憩歷下亭,各有詩詠。今㟙湖莽然田壤,無復煙波。蓋自偽齊劉豫自城北導之東行,因名小清河,不名㟙山湖久矣。濯纓湖 城內都司西北,本名「灰泉」 ,合北珍珠散水、濯纓、硃砂、劉氏溪亭諸泉皆匯此。周廣數畝,元憲副竹希仁改今名,後入德藩,建《濯纓亭》其上。俯視澄淵,鬚眉可鑒,楊柳交匝,金鱗游沬,龍舟蕩漾,蓋世奇觀。

漏巵湖 平陵城東諸水注之,不盈,故名。白雲湖 城東北章丘縣界,周六十里,俗名「劉郎中泊。」 有魚藕菱芡蒲葦之利。洪武間,設河泊所,歲有課入。後裁。

景陽湖 冷水溝西北

廣平湖 俱屬《德藩》。

四望湖 ,大明湖之別者。《寰宇記》云:「四望湖在縣西二百步,其水分流入城,與孝感合。」 今考:城

「西無入城之水」 ,疑古今水道不同也。

趵突泉 ,濼水之源也,一名瀑流。《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則此泉在春秋已顯。蓋岱陰之水,奔流,自縣西南六十里之黃山,下匯為池,伏流至城西南,發為此泉。平地泉源觱涌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殷雷,冬夏如一,固寰中之絕勝也。景標為「趵突騰空。」 《一統志》云:「濟南名泉七十二,趵突為上,金線珍珠次」 之。餘不能與三泉埒矣。名家題詠甚富。趙松雪云:「濼水發源天下無」 ,或又題為第一泉。

金線泉 城西南。趵突泉東北。石甃方池,泉源亂發,澄澈見底。南北有金線一道,隱浮水面,流經來鶴橋入趵突泉。

皇華泉 :金線東小巷內,一名「木魚泉。」 流入「趵突。」

《柳絮泉 》,《金線東》南角。泉沫紛翻,如絮飛舞。《臥牛泉 》,《金線東》,今淤。

東高泉 金線南,今淤。

漱玉泉 金線,南流入趵突。

「無憂泉 。」 趵突泉,南漱玉亭北流入趵突石灣泉 。趵突南玉壺堂西廊下,源塞數載其流改入酒泉。

酒泉 無憂,南流入趵突。

湛露泉 無憂,西流入趵突。

「滿井泉 」 ,「趵突北。」

北:《煮糠泉 》趵突西北。

北珍珠泉 都司西北白雲樓前,平地湧泉,錯落如珠。右有劉氏泉,左有溪亭泉夾之,匯為濯纓湖,流經百花橋,入為大明湖。

散水泉 北《珍珠東》。

溪亭泉 北珍珠東

濯纓泉 北珍珠西

「灰泉 」 ,濯纓西北。

知魚泉 、灰泉,東南。

硃砂泉 灰泉西

劉氏泉 北,《珍珠》西北。

雲樓泉 劉氏南,一名白雲泉。城內諸泉,惟灰最大,自北珍珠以下,皆匯於此。周迴廣數畝,乃大明湖之源也。

登州泉 ,「趵突泉」 ,西角圓通寺側,即今白龍池。「望水泉 」 ,趵突西萬竹園內,今為殷相池亭。「洗缽泉 」 ,馬跑西金線,正北流入城濠。

淺井泉 「洗缽西南。」 《今考》:在馬跑泉東西營城河內。

馬跑泉 金線東北。上有關壯繆祠,下有券,前有橋,水北流入城濠。

舜泉 舜祠東一名舜井,雙井並列,世名「源源泉。」 蘇半刺為梯修其南一井翼亭其上,北一井規入公廨,不復名「源源」 矣。

香泉 ,舜祠西廡下,其水六十年一發,發則奔溢滿城,道生魚鱉。萬曆丁未一見。

鑑泉 舜祠南。《今考》:「在南門外橋西,池如太極,而水更空明可鑑,流入城河。」

杜康泉 ,舜廟西小巷內,世傳杜康用斯泉釀酒,或以楊子江水并惠山泉稱之,一升重二十四銖,是泉二十三銖。曾子固《記》曰:「齊多甘泉,甲於天下,其顯名者以十數,而色味皆同。」 以予驗之,皆濼水之旁出者云。

金虎泉 《齊乘》曰:「李承務巷。」 《通志》曰:「即黑虎黑虎泉 ,東南城壕崖下水出,匯為一池,潺湲有聲,流入城濠,券上有黑虎廟。」

東:蜜脂泉 、天鏡泉,東流入灰灣。

西蜜脂泉 五龍潭坊西,流入五龍潭。

「孝感泉 」 ,太平寺南流入寺前,匯為一池,曲引入僧廚,復出垣外,達於北渚。

「玉環泉 」 布政司街。

羅姑泉 縣治東

混沙泉 ,灰池南流灰灣,入大清。

灰池泉 五龍潭東

南珍珠泉 城東南壕內浮若珍珠,東注城壕。《齊乘》云:「鐵佛巷。」

芙蓉泉 府庠前,韓觀察宅內。其水逶迤北流至泮池。沈華東太守濬其渠,名曰「梯雲溪」 ,《齊乘》云姜家亭前。

滴水泉 西務北,一在神通寺東峪,其流入錦陽川。

灰灣泉 五龍潭東

懸清泉 五龍潭東。一名「賢清」 ,今名「三娘子灣。」 流經于家橋,入大清河。

雙桃泉 丁字街鋪屋下。繇地中經蜜脂江家池入「五龍潭。」

溫泉 西門外船巷北,一名「東流水」 泉。傍蔬甲,經冬常榮,流入城河。

汝泉 ,《齊乘》曰:「在神通寺。」 今按寺中本無泉,惟方丈西有白龍池,或即汝泉歟。然又塞於僧舍下。

龍門泉 ,神通寺東,一名龍泉。洞門半掩,石龍半露,水自中出,流入錦陽川。

「染池泉 」 ,神通寺東,流入錦陽川。

懸泉 中宮東,流入錦繡川。

都泉 ,中宮東南皇姑寺溪抱村流,為岱北諸泉之總,故曰「都。」 其流入錦陽川。

《柳泉 》太微觀西,流入錦繡川。

車泉 柳泉東,流入錦繡川。

《煮糠泉 四里山》。今考山下無泉,或即道傍野井耶?

「爐泉 」 ,《齊乘》曰:「南山下。」 今迷莫考。

甘露泉 大佛寺內。其水涓涓而下,匯為一池,味甚甘冽。有石鐫「天生自來泉」 五字。

林汲泉 佛峪內釣臺下,泉自壁間飛瀉,穿雲度樾而歸於壑,最為名勝。

「白泉 」 王舍店東北五里,源廣數畝,下灌稻田數十頃,繇曲家莊入壩子河。

金沙泉 龍洞西北澗中,一名「黃龍潭」 ,流入寺中。

白龍泉 龍洞一名「白龍潭。」 金沙西北流入聖壽院。

花泉 張馬泊泉源數泓,周廣數畝,一方水利所關。流經耙道河,東北入沙河。

「獨孤泉 」 天麻嶺下,北流入錦陽川。

醴泉 四合寺內

漿水泉 《齊乘》曰:「盤水鎮東南。」 今考:百尺澗東南,亦有以漿水名者。每當瀑發,聲撼風雷,流經荊山,入七里河。

南:「煮糠泉 」 䗶山窩今涸。苦苣泉 柳埠東南袁洪峪內,一名「萵苣泉。」 源遍谷,有萬壑爭流之概,流入茶臼河。

《熨斗泉 》「《扶山子》房庵。」

鹿泉 石固寨後

龍居泉 長城嶺西

白虎泉 ,大佛山內。以上七十一泉,合百脈為七十二泉。以百脈非歷有,故不載。明晏璧所詠「七十二泉」 ,無硃砂、雲樓、鑑泉、金虎、滴水、灰灣、汝泉、白虎、林汲煮、糠花泉、爐泉、百脈、鹿泉。乃有朱公等十四泉,詳列如左。內有明水,非歷物,故亦不載。

「朱公泉 」 黑牛寨前。

白公泉 臥虎山後

「雙女泉 」 、「西務、《西坡》。」

北「漱玉泉 」 金地院內。

南「甘露泉 」 ,大佛寺東南。

鹿跑泉 都泉東北

胡桃泉 豬頭嶺北

《道士泉 》,《大佛寺》。《東坡》

清水泉 西務北

《黑龍泉 》即「黑龍潭。」

《魚池泉 》江家亭內。

懸珠泉 龍洞口

《白花泉 》,大佛寺東。飛瀉漫流,曲盡幽姿。流經孤山,入錦繡川。

天鏡泉 ,五龍潭南,即江家池,方廣一畝,可鑑鬚眉。觀察張公鶴鳴改今名。流經龍潭,入大清。上水泉 。楊家寨後,泉氣陰森,沁人肌腑。孟家泉 ,勞泉東。

康泉 齊城峪,流入錦陽川。

《雙盆泉 》「高兒莊石崖下,泉泠泠自盆出。其味甘寒,流入錦雲川。」

馬帝泉 馬帝峪華巖寺下,一名大泉,寺廢泉流。故《香巖禪師》云:「水聲嗚咽空啼鳥,山色凄其不見僧。」 其流經孫家莊,入錦繡川。

玉泉 ,龍集寺觀音閣下,涓涓東注,龍集獨勝。太極泉 ,太平寺北,舊為許殿卿讀書處,形圓水清,流入明湖。

惠民泉 布政司街東

段花泉 九塔寺南

嚮泉 交戰嶺西峪中

百花泉 崇興寺前

苦棃泉 黑牛寨前黃尖,下流經羅伽峪入「雲河。」

「湧清泉 」 澇峪東,石崖內,流入錦雲川。

「聖池泉 」 ,普門寺山門外。清冽澄潔,一方攸賴。「漬米泉 」 ,漬米峪內流入雲河。

《倘豆泉 》塘頭寺門外。

胭脂泉 玉泉寺嶺前

聖水泉 九塔寺門外

黃櫨泉 ,西營北雲河一帶之水,大半仰給此。請幫助識別此字。其流經「擒寇峪」,入錦陽川。桔泉、 桃科嶺南流入錦陽川。

「玉龍泉 」 、《弔枝庵》《西巖》

灰包泉 韓家店東北流,經閘口,西入小清。琵琶泉 ,黃泥溝東北,泉出石間,泠泠有韻,流至孤山入錦陽川。

《琴泉 苦》洪峪北泉聲,滴夜如理絲桐。《齊乘》謂「泉甲天下,韻琴筑而味肪醴」 ,聽此益信。

草泉 、白泉南源廣數畝,流經灘頭入壩子河。避暑泉 、萵苣西南泉子峪西北入茶臼河。錫杖泉 ,海螺峪內流入錦陽川。

勞泉 勞泉嶺後

《南薄羅泉 》,齊王寨後巖下。

《北薄羅泉 》馬帝峪,東泉端有連理樹。

菩薩泉 南菩薩庵石崖下,大旱不竭,大澇不溢,流入錦陽川。

鴨子泉 、漬米泉,東流經西營雲河。

冰冰泉 ,岱陰鞦韆臺山高陰寒,冰積如陵,故亦名冰冰臺。相傳岱北有頑冰,即此。其冰立夏始解,北經龍峽,入茶臼河。

當道泉 梁家莊北,源流深長,可資水利,流入壩子河。

玉漏泉 雲臺寺西巖下,一名「天井泉。」 點滴之聲,與銅壺不異。

「老母泉 」 堰頭北,其泉日湧寒沙。好事者繫石試之,莫測其底,流入大清河。

長生泉 開元寺前

竇姑泉 大佛寺北頂

「試茶泉 」 ,茶臼河東壁上,其流飛瀉入茶臼河。「雲外泉 」 ,函山佛峪

蕊珠泉 西佛峪崖上

印度泉 《梨峪》龐家莊,

大泉 大泉嶺上

水簾泉 ,都泉西南石崖下,一名「水簾坡。」 錦陽地多滲漏,非此水助流,將不免為乾壑矣。鎗桿泉 、南桃科泉、泉飛滋圃,為龍門諸泉之冠。

漫泉 冷泉,西南流入灘頭。

《一勺泉 》:佛洞下,池僅如盆,挹取不匱。

水波泉 水峪,流入錦繡川。

《南山泉 》《黑龍峪》絕頂。

冷泉 白泉南流入灘頭。

清泉 道士泉北

《漂泉 》白泉東,發源迅疾,流經曲家莊,入遙牆河。

《惠泉 》、白泉,南流與冷泉合。

「團泉 」 白泉西流入灘頭。

「麻泉 」 白泉北流入灘頭。

湧泉 神通寺西,瀑布飛懸,流入錦陽川。以上五十七泉,雖非《通志》所載,然皆邑里艷稱,親履其地,考證無訛。其泉佳而名不著者,尤不下百餘泓,不敢強生附會,闕以俟高明之鑒定。神異井 神通寺東廊下,寺舊無水,朗公入定,聞地有水聲,命弟子掘之,果得甘泉。

羅姑井 即羅姑泉。一方井水皆苦,惟此獨甘。井上有亭,今廢《圯》。

感應井 北極臺下。城北面濱湖,水味多鹹,此井獨甘。鄒襲有記。

朗公井 城東南三十里老君崖下,朗公廟,貌猶存。

甘露井 大佛山

《玉環井 》即「玉環泉。」

陳公井 十里河。陳令采建。

華家井 布政司西

胡千戶井 「縣治後。」

張公井 王官莊

泮池 ,府庠前,芙蓉泉水來注之,向貯太湖石其中,後移於外,因植荷花。縣庠亦有泮池,然無水。

飲馬池 都司北。池有芙蓉隄,出文廟東,俗呼為「疊道」 云。

白龍池 趵突泉西圓通寺側。

江家池 五龍潭前

大方池 大明湖內

「雲錦池 」 「雲莊」 以下皆廢。

《瞽女池 》,劉廷式娶瞽女,三飲而生三男。房家園池 ,城北隅,齊博陵君豹之山池也。今

錦纏溝 ,旱石橋下,西南山水所注,經迎仙橋北流入小河。

石峽溝 崇佛寺南

韓信溝 九里山傍

五里溝 城西五里

大澗溝 函山前

娥女溝 石家鎮東

冷水溝 沙河南

兩仙溝 南仙嶺北

石灰溝 宅科北

蔡家溝 朱家橋東北

井家溝 白馬山西

黃泥溝 大佛山前

碾子溝 泉瀘南

蔣溝 蓮花峪南

蔚溝 玉皇嶺東北

老鼠溝 旋子嶺西北

百花洲 百花橋下,方廣數十畝,而居民廬舍圍旋,較之北湖更饒韻致。其北即鵲華橋、歷水陂 ,華不注西,引水溉田,《水經》謂之「歷水陂。」

梯雲溪 府庠前

三娘子灣 西門外東流水北。世傳有女子三人齊墜於此,故名。

老龍灣 城東三里。其水冬夏不竭。

迴龍灣 ,濯纓湖,繞土山西。注鍾此,出達百花橋。

「賀家灣 」 靜居寺東。

灰灣 五龍潭東

曹家灣 ,《全家》河東。

老兒灣 新開口東北

「丁香灣 」 :未詳其處。

龍灣 茶臼河上,一名《龍峽》。

劉虎灣 柿子園東

楊家灣 婁家四戶西

「先生灣 」 ,楊家灣北。

李家灣 《王野戶》南。

長灣 、《全節》《河東》。

《娘娘灣 》《紙吳》莊南。

龍泉灣 龍泉寺前

三岔灣 ,杜家四戶南。

季家灣 《小周莊》西南。

錦繡川 ,中宮東,一名「北川」 ,延袤六十餘里,泉石之勝,疊現層出。劉函山所著集中,強半詠北川風物。流經掘山入濟水。

錦陽川 中宮東南,延袤六十餘里,或以雲林競秀,或以山水呈奇,天開畫圖。劉函山有詩:錦雲川 中宮南,一名南川,延袤六十餘里,山川爭秀,與錦繡、錦陽鼎踞其勝云。

五龍潭 西門外,五龍宮東。潭深不測,疑有蛟龍,大旱攪潭,往往得雨。

黑龍潭

白龍潭

黃龍潭 三潭俱在龍峒。

朱龍澗 ,大佛山西北。澗陡而幽,林壑亦復深邃。

「《迴車澗 》華不注山」 ,下卻克追齊侯處。

百尺澗 開元寺東北,巖秀而長,亦復陡絕。藏龍澗 ,龍洞西北,山形變化,應接不暇。懷家洼 ,鵲華北,周廣六十餘里,張令公鶴鳴為渠洩其水,遂為腴田。見《張河記》。

畢家洼 城西北八里

窯洼 南門外

章丘縣

女郎山 縣北一里。山頂有三陽洞,深邃可游憩。《三齊記》云:「章亥有三女,溺死葬此,或曰齊匡章子墓也,故名章丘。」 邑人陳德安作《名義辨》,謂取《爾雅》「上正章丘」 之義,且引《淮南子?地形訓》有「禹使太章豎亥者」 ,乃二人,非一人也,《三齊記》誤。樂盤山 ,縣南二十七里。《三齊記》云:「下有樂盤城,即東陵王與陽丘侯餞送之地。」

龍盤山 縣南二十八里。《三齊記》云:「周初有神龍潛此,故名。」 上有神跡祠,相傳姜嫄所履者,妄也。

東陵山 ,與龍盤山相連。《寰宇記》云:「盜跖死處,南有跖蒙。」

危山 縣西南四十里。《寰宇記》云:「漢景帝三年,齊孝王與吳楚通謀,自殺,葬此,墓在山巔,今人呼為鐵墓。」

雞山 縣西南四十里。相傳古有錦雞鳴其上。

候之者獲一石,潔白如玉,因名「巨合水」 ,出此上下,俗名「雙水泉。」

跖山 縣西南十里。昔柳跖居此,故名,又名「柳將軍山。」

趙山 縣西南六十里,有房彥謙墓,迤南有山,四峰對峙,下可通行,俗呼為「四門山。」

湖山 縣南五十里。《齊乘》曰:「相傳古有仙翁、仙婆修道此山,皆得壽考。今有公婆廟,遇旱禱雨即應。其山高深可避兵,俗目為寨。山腰有洞,人跡不到,有雙鷹巢於上,形高二尺,每年抱二雛,大者飛去,小者仍在。」 山有三麓:南麓、北麓、中麓、中麓即李伯華讀書處。

虎山 縣西南六十里。積石巉巖,類虎踞之狀。山麓有拔注泉,俗傳古有勇士樹槊於此,既而拔槊泉隨湧出,下有漿水泉。

亭山 縣西南五十里。隋置亭山縣,以此名。《齊乘》云:「即桀死處。」 湯放桀於南巢。《書傳》皆謂今廬江巢縣,獨《尸子》云「放之歷山」 ,豈古有巢氏治瑯琊之石婁山,齊地亦有南巢邪?又桀死後,其子淳維妻其眾妾,遁於北野,隨畜轉徙,號曰葷育。若桀死南方,其子豈能北遁,自齊奔漢,則易矣。冶山 縣西南六十里。唐時冶鐵於此,故名太湖山 ,縣東南八十里。《齊乘》曰:「長白西南,又有太湖山,二山並有石室、敗漆船,上有記,皆謂堯時物,今土人謂之青山。」 上有洞,上下左右皆玲瓏萬竅,竟一片太湖石所成者。山後巖際,亦有一小洞,山人言:若斲去其右竅之土,則前後可通云。

杈枒山 縣東五十里。長曰迤南之高峰也,亦名「東陵山。」 山勢巉巖,怪石林立,石多土少,孔竅皆通,一窟著火則遍山生煙。堪輿家為長白龍脈,自泰岱來此,初入長白之第一峰云。山之西有孤石大夫祠,東連玉清山,接淄川界。

黌山 縣東二十五里,淄川、鄒平二界。于欽齊乘云:《三齊記略》曰:「鄭元注詩書,棲遲此山,上有古井,獨生細草,葉似薤,俗謂鄭公書帶草,一名曰黌堂嶺,與長白山相連。」 元遺山《濟南行記》:「顧曰,范文正公學舍在焉,故曰黌堂嶺。」 蓋未見古圖經耳。

四門山 趙山南。四峰對峙,下成十字路,可通行,故名。

虎門山 縣西南六十里,石崖中斷若門,故名。「小荊山 」 ,縣東十里,東為聖泉寺。

平頂山 縣南七十里。出鉛礦處,亦名「四峪山。」 天倉嶺 縣東南七十里,俗傳古有軍士困此,見巨蟻銜粟前過,因隨覘至嶺上,得穴焉。發之,獲粟以濟饑,故名。

黑牛嶺 縣南百餘里。高峻深遠,多產巨木。分水嶺 縣東南三十里,其水自嶺東西流,故名。

長城嶺 縣南九十里,萊蕪縣界。嶺間有古長城,齊宣王所築,以禦楚寇。西接平陰,東距大海。龍堂洞 縣東南六十里,上為四暨山,洞有二:東曰東龍洞,高廣深邃,中有臥龍跡,旁一石卓立如柱,俗呼為「繫龍柱」 ,石壁具神佛四十餘,巧若天造。西曰西龍洞,深可數里許,有泉自上滴下,有盆石盛之,四時不涸。

趙八洞 縣東南七十里,中虛若斗室,外有泉井,相傳古有樵夫趙八居此。

淯河 縣東一里許,即繡江也。會百脈水、兩麻灣諸水,西北至濟陽城,又東北入大清河。徐壁《志》云:「自百脈泉北流而至,衝激碾磑,涵澤萬畝,為利甚溥。」

漯河 縣東七里。一名獺河,一名楊緒水。源自長白山之王村峪,西北流至於柳塘口,經小清河故道,流入鄒平、長山、新城界,會孝婦河東流入海。《禹貢》云:「浮於濟、漯。」 《孟子》云:「瀹濟、漯。」 《穆天子傳》云:「丁卯,天子自五鹿東征,釣於漯水,以祭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東征,食馬於漯水之上。」 《水經》云:「河水東北入東武陽縣東」 ,又有漯水出焉。又東北,過高唐縣界。又東北,逕清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文鄉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右,與黃溝同注。又東逕文鄉城,又東南,逕王城北,黃溝又東北,逕,左與漯水隱覆,勢鎮河陸,東出於高唐縣大河右逓,東注漯水矣。漯水又東北,逕援縣故城,又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漯陰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東南逕東朝陽縣故城南,又東逕漢徵君伏生墓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按酈道元《注》云:「漯水出東郡武陽縣。」 又云:「武水亦名漯水。」 又云:「濟至古平安為淵渚,謂之平州沉。」 又

東北至琅槐鄉,有古黃河通濟枯渠,謂之漯河。《理志》云:「漯水出高唐。」 今東昌、高唐、武陽,俱不見漯水,但其經道止崔城東,朝陽係本縣故名,餘皆去縣尚數百里。《齊乘》云:「出逢陵故城西南經章丘城北,入濟水。」 與長白山之漯河又不合。豈古有兩漯水,一出西高唐,一出東高唐,而《禹貢》所云「浮」 ,《孟子》所云「瀹,穆天子所」 垂釣而食馬者,皆在武陽之漯,而今已廢塞,不復存乎?抑地名沿革不一,河水轉徙無常,長白山之漯,即武陽之漯耶?蔡沈《注》乃云:「漯,黃河之支流。」 沈宋南渡以後,人未嘗親歷其地,無足深異。道元北魏人,于欽又齊人,皆精博古圖經。余欲起之九京,面相印可。然其人骨朽久矣,姑書之以俟博雅君子。

瓜漏河 縣西南七里許。每夏秋暴雨,則溢至城南五里許,與淯河合。盈涸不常,時或為患。徐壁《論》云:「按河源出縣西南群峪中,水清而駛,東北流至明杜莊之石厓,泊然而止,土人名其處為滲水灣。夏秋積雨,群峪之水來匯,溢至城南,會於淯河,雨既霽,灣以下復爾枯竭,故以漏河」 目之。然曰滲曰漏,土人知為河之滲漏,而不知為濟之伏也。先儒謂濟水性下勁,疾能入河穴地流注顯伏。以今考之,是河自滲水灣以北二十里至於月宮,於枯河涯側泓顯一泉。又東北四十里至於明水,則湧百脈、麻灣諸泉,驗之色味皆同,水勢相敵。蓋泉自滲水灣伏流地中,經月宮見而仍伏,至百脈麻灣而復湧出也。所謂若斷若續,而實有源流,或見或伏,而脈絡可考者是已。南豐《曾氏記》:「濼水自渴馬崖潛流地中,至歷城西,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傍之人名之曰趵突泉。」 正與此同。《禹貢》:「導東流為濟。」 齊州正濟所經。若濼水,若是河,蓋皆濟之旁出者。若其暴溢,則潢潦耳,非河之本水也。

小清河 縣北三十里。源出濟南,即濼水,劉豫所鑿。今從華不注,東入大清,而小清故道淤塞,止柳塘口為漯河匯小清之道。順治四年,雷雨大作,難循故道,萬家口決一新河,水勢橫流,屢遭其害。康熙二十四年,議濬新河,有進開柳塘口達齊東者,知縣陳極言難開,議遂寢。二十五年,巡撫張鵬翮決意開濬故道,建「閘新河,防其瀰漫。」 工成,各邑田土皆藝,收刈倍常。

白雲湖 一名劉郎中陂,縣西北七里許,明設河泊所,今涸,改作籽粒地。李開先太常有《白雲湖考》。

百脈水 縣南三十里明水鎮,方圓半畝許,其源直上湧出,百脈沸騰,狀若聯珠,清瑩寒冽,故名。即繡江源也。按《水經》,濟水自臺縣東北合芹溝水,又東北過菅縣南。而道元《注》云:「右納百脈水。」 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曰百脈。西北流,逕陽丘縣故城中,又西北出城北,逕黃巾固,又東北流,注「于濟。濟水東又有楊渚溝水,逕於陵故城西南,西北逕土鼓城東,又西北逕章丘城東,又北逕甯城西,而北流注于濟水。」 《元和志》云:「出亭山縣東北。」 《郡國志》云:「十二芹溝,俗名麻灣。」 楊渚水或即楊緒漯河也。曾南《豐齊二堂記》云:「泰山之北,與齊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匯于黑水之灣,又西北匯于柏崖之」 灣,而至渴馬之崖,泊然而止。至歷城西,湧出趵突之泉。嘗有棄糠于黑水灣者,見之於此。其注而北,謂之濼水。齊多甘泉,顯名者十數,而色味皆同。而濼水之旁出者《齊乘》云。按龍洞山中朗公谷諸水,東西伏流,土人云:「西發趵突,東發百脈」 ,驗之信然。蓋濟南眾泉,皆岱陰伏流所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魁耳。

巨合水 《水經》云:「巨河水南出雞山,北逕巨里故城,耿弇討費敢處。又北合武原水,俱北流數十里乃相合,北入小清河。」 巨合之得名以此。道元云:「巨里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耿弇營。」 蓋二水環遶,因崖與城,以為險固也。

聖水 縣東十里餘,去聖泉寺南半里,發自小荊山,入漯河。

東麻灣 在百脈泉左百餘步,泉源湧沸上出,狀類百脈而微,西流匯于百脈泉。

西麻灣 在百脈泉右三里許。泉自石壑中湧出,東北流匯于百脈泉。按《郡國志》即芹溝水。明淨泉 ,去百脈泉三里許。其泉至潔,纖塵不留,土人取以洗目,側出西麻灣。徐壁論:濟水分支,伏流地中,至縣西南出為瓜漏河,至滲水灣乃伏入地中,至是始出而為四泉,合而北流至淯河,又北流至城東為繡江,西北至水寨,會為白雲湖,又東北入小清河,始與濼水會,又東入

「大清河」 乃復其濟之本源云。

聖泉 縣東十里聖水寺井內,味極甘冽。拔槊泉 縣西南六十里荒山之麓。俗傳尉遲敬德與單雄信奪槊,既而拔槊泉湧,故名。下有漿水泉。

陳愷溝 縣北三十五里。成化時,鑿洩小清河水入齊東縣,今跡尚存。陳愷本縣人,告開濬溝之人,故名。

聖井 在危山

上方井 縣東二十里。其泉從石罅中流出,冬夏不竭。

《下方井 》去《上方井》南一里,其泉盈滿不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