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8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八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八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八十一卷目錄

 萊州府部彙考一

  萊州府建置沿革考

  萊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萊州府星野考

  萊州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二百八十一卷

萊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

萊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萊州府

《禹貢》青州之域。古萊彝地。春秋時,為萊子、介州諸小國。齊侯遷萊子於郳,在國之東,始稱東萊。戰國屬齊郡東境。漢置東萊郡,隸青州,其餘地分屬北海、膠東、高密諸郡國及徐州之瑯琊郡。東漢大略相因,惟省膠東、高密入北海國,而以瑯琊之黔、陬不其,改屬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及濟南、城陽、長廣諸郡,皆隸青州。劉宋率多因之。元魏皇興中,分青州置光、膠二州,以北海郡隸於青,東萊、長廣、平昌三郡隸於光,高密一郡隸於膠。隋初罷郡,改光州為萊州。大業初,廢州為郡,曰北海,曰東萊,曰高密,仍隸於青州。唐因之,為萊州、東萊郡、青州、北海郡、密州、高密郡,而總屬於河南道。宋為萊、濰、密三州,屬京東東路。金屬益都府山東東路。元初,屬益都路。中統五年,屬淄萊路。至元二年,屬般陽、益都二路。「明洪武元年,陞萊州為府,隸山東行省,領寧海、膠二州,掖、萊陽、招遠、文登、膠州,棲霞、黃、福山八縣。」 六年,割登州直隸行省,留膠水屬萊。九年,陞登州為府,割萊陽、招遠、寧海州文登以屬登,割青州昌邑、濰州,膠州即墨高密以益萊,始降濰州為縣。十九年,又陞膠水為《平度州》,以昌邑、濰二縣為屬。凡領州二、縣五。隸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屬山東布政使司。領州二。縣五。

掖縣:附郭。

夏過國,寒,浞封子奡地。漢置掖縣,以掖水出縣東南寒同山,故名,為東萊郡治。東漢徙郡治於黃掖,為屬縣。晉為東萊國都。南北朝劉宋屬東萊郡。元魏復為郡治。後齊併曲城、當利二縣入。隋,東萊郡治。唐、宋、金萊州與東萊郡迭更,皆以掖為倚郭。元亦為萊州倚郭。明洪武初,陞萊州為府,縣仍附郭。

皇清屬萊州府附郭編戶八十二里。

平度州

周春秋萊子國地。戰國時屬齊。漢置平度縣,屬東萊郡。後置膠東侯國,以境西有膠水,故名。東漢屬北海國。晉屬濟南郡。南北朝劉宋屬北海郡。元魏因之。後齊廢膠東入長廣縣,屬長廣郡。後周徙郡治於長廣縣。隋開皇三年郡廢,改屬萊州。仁壽元年,改長廣為膠水縣。大業三年復屬東萊郡。唐武德初,析置膠東縣,皆屬萊州。貞觀元年,省膠東縣入。天寶元年,復屬東萊郡。宋、金改屬萊州。元屬登州,隸般陽路。明洪武初,亦為膠水縣,屬登州。九年,陞登州為府,乃留縣直隸萊州府。二十一年,始陞為平度州,屬萊州府如故。領縣二:濰、昌邑。

皇清屬萊州府編戶一百三十六里。

濰縣

漢為北海郡。平壽,膠東國、下密二縣地,併膠東入北海國,二縣俱屬。晉改屬濟南郡。南北朝劉宋復屬北海郡。元魏徙郡治平壽,下密為屬。後齊改郡曰高陽,亦治平壽。隋開皇初,廢高陽郡,省平壽入下密。六年,於魏膠東故城置濰水縣。十六年,於下密置濰州。大業初,州廢,改下密為北海,改濰水為下密,俱屬北海郡。唐武德二年,復以北海、營丘、下密置為州,增置連、永、平、壽華、池、城、都東、陽寒、漢水、汶陽、膠東、華宛、昌安、城平十三縣。六年,惟存北海、營丘、下密三縣,餘皆廢。八年,州廢,省營丘、下密入北海縣,屬青州北海郡。宋建隆三年,於縣置北海軍,置昌邑縣隸之。乾德三年,陞為濰州,又增置昌樂縣,凡領縣三。金屬益都府,領縣如故。元至元三年,省昌樂入北海。至正間,復置昌樂,領縣三,隸益都路。明洪武元年,省北海入濰州,屬青州府。九年,降州為縣,改隸萊州府。二十一年,陞膠水為平度州,乃割為州屬。

皇清屬萊州府、《平度州》。編戶八十六里。

昌邑縣

周鄑城,《左傳莊公元年》,「齊師遷紀於鄑城」 ,即此。

考證

齊為都昌。又地名芙蓉,景公以封晏平仲而不受者,七十二城之一也。漢置都昌縣,屬北海郡。武帝封其子髆為昌邑王者,乃山陽郡地,今金鄉是也。蓋此縣漢時未名昌邑,揚震卻金,昌邑亦然。東漢改郡為國,縣仍為屬。晉屬齊郡,後屬北海郡。南北朝劉宋為北海郡治。元魏之後,齊改屬高陽郡。隋開皇初,罷高陽為濰州,都昌屬如故。大業二年,州廢,復改屬北海郡。唐廢入北海縣,屬青州北海郡。宋建隆三年,復置,始改名昌邑,屬北海軍。乾德三年,軍陞為濰州,縣仍為屬。金、元因之。明洪武初,隨州屬青州府。九年,改屬萊州府。二十一年,改屬平度州,隨州屬府如故。

皇清屬萊州府、平度州。編戶九十四里。

膠州

周《春秋》介葛盧國地。戰國屬齊。漢置黔陬縣,屬瑯琊郡。文帝時,嘗分置膠西王國,尋國除,復為縣,屬瑯琊如故。東漢為侯國,屬東萊郡。晉屬城陽郡。南北朝劉宋為高密郡治。元魏永安二年,始置膠州,以境內「膠水」 為名,治東武陵城,乃刺史州名也。領東武、高密、平昌三郡,仍有黔陬縣,屬高密。隋開皇五年,高密郡廢,改膠州為密州以統縣。十六年,析置膠西縣。大業初,以黔陬省入膠西,尋改州為高密郡。唐改密州高密郡。武德六年,省膠西入高密,以其地為板橋鎮。宋元祐三年,以板橋鎮復置膠西縣,兼置臨海軍,屬密州。金因之。至元二十二年,於膠西縣置膠州,隸益都路,領縣三:膠西、即墨、高密。明洪武初,省膠西入州,屬青州府。後改屬萊州府。領縣二:高密、即墨

皇清屬萊州府編戶九十三里。

高密州

周齊晏平仲所封邑,名高密。漢初,置高密縣,取境內密水為名,屬齊國。文帝十六年,分封為膠西王國。宣帝本始元年,更為高密國。東漢國除。光武以縣封鄧禹為高密侯,屬北海郡國。晉割屬城陽郡。南北朝劉宋泰始初,屬高密郡。元魏因之,為郡治。後齊省彝安、淳于二縣入隋。開皇五年,屬密州。大業二年,州復為高密郡,縣仍為屬,後廢。唐武德三年,復置屬密州。六年,省膠西縣入,而徙縣治彝安故城。宋屬密州。金因之。元屬膠州。明因之。

皇清屬萊州府膠州,編戶八十八里。

即墨縣

周本齊國地,以其臨墨水,故曰即墨。漢置即墨縣,屬齊國。文帝十六年,割為膠東王國都。東漢屬北海國,省皋虞縣入。晉屬濟南郡。南北朝劉宋屬北海郡。元魏屬長廣郡。後齊與不其縣并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即墨縣,兼有不其縣,地屬萊郡,後徙地於不其城東北二十七里,即今治也。唐屬萊州東萊郡。宋、金因之。元太祖二十二年,改屬膠州。明因之。

皇清屬萊州府膠州,編戶八十五里。

萊州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

萊州府疆域圖

萊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登州府萊陽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青州府昌樂縣界三百六十里。

南至青州府諸城縣界三百五十七里。

北至海九十里

東西廣三百六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里。至省城五百里。北至

京師一千四百里

掖縣

東至登州府黃縣界八十里。

西至平度州界六十里

南至平度州界五十里

北至海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平度州》。

東至登州府萊陽縣界沽尢河七十七里,至縣一百八十里。

西至昌邑縣界膠河七十八里,又至濰縣一百八十里。

南至膠州界新河口七十七里,至州一百二十里。

北至掖縣界夏丘鋪八十里。

東南至即墨縣,一百六十里。

東北至登州府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高密縣,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昌邑縣,一百三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四里,南北袤一百二十八里。自州治北至本府一百里,北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

濰縣

東至昌邑縣八十里

西至青州府昌樂縣五十里,至青州府一百二十里。

南至青州府安丘縣八十里。

北至海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自縣治東至平度州一百八十里。

又東至本府二百三十里。西北至

京師一千一百里

昌邑縣

東至平度州三埠界,六十里。

西至濰縣固堤界,四十里。

南至《高密縣》《五蘭》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海五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自縣治東至平度州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本府一百五十里,西至省城五百五十里,北至

京師一千二百里

膠州

東至即墨縣界三十里

西至高密縣界,二十五里。

南至青州府諸城縣界,七十里。

北至平度州界五十里

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自州治北至本府二百二十里,西北至

京師一千里

高密縣

東至膠州界三十里

西至青州府安丘縣界七十里。

南至青州府諸城縣界,六十里。

北至平度州界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一百里。自縣治東南至膠州五十里,至本府原闕。里,至省城。原闕里。《至》

京師:原闕。里。

即墨縣

東至鰲山衛四十里

西至膠州界七十里

南至浮山寨九十里

北至平度州界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自縣治西至膠州一百里,至本府原闕。里,至省城。原闕里。《至》

京師:原闕。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掖縣附郭。

《晉書》:「四塞之國,負海之饒。」

《寰宇記》:「土疏水闊,山高海深。」

《一統志》:「風土甲於青、齊。」

《隨志》:「羅山亙其東,濰水阻其西。神山距其南,渤海枕其北。」

《元志》:「負海潟鹵,其地瘠薄,蠶穀少,人民寡。」 又云:「襟帶山河。」

福山臨乎東海,掖水接乎南陽。

《郡志》:「西有杲河之阻,北有三峰之秀。」

平度州

《通志》:大澤群峰雄峙,其北,沽、尤二水環繞乎南。《郡志》:沽、尤距其東,膠水帶其西,西臨新河,川原平曠,北據萊山,峰巒拱揖。三齊之左,隱然一重鎮也。

濰縣

《通志》:「孤山出其西南,丹河經其左右。」

「東襟白浪,西帶丹水,南挹塔山之秀,北臨渤海之淵。首陽、程符,環峙左右,野曠土腴」 ,《北海》之重鎮也。

昌邑縣

《通志》:「青陸諸山據於南,膠、濰眾水經其北,南枕峽山,北臨渤海,岡嶺環抱,群峰屹立,三齊之巨邑,海隅之咽喉。」

膠州

《通志》:「南列珠山,北環膠水。」

大海環其東,靈山峙其南。西有鐵橛之秀,南有石耳之奇。四山圍繞,地曠水清。

高密縣

《通志》:「九穴五龍之抱流,青山礪阜之疊障,東環膠河,西阻濰水,南挹峻嶺,北障古城。」 即墨縣

《通志》:「勞山勢壓乎岱宗,墨水會歸於滄海,東腋海岱,南面華樓,西襟高嶺,北負靈山。」 史稱田單敗燕,藉此。

萊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屬合載

《女虛危》,在子《元枵》之次,齊分野。

《晉天文志》曰:「北海入虛九度,東萊入危九度。」 《唐天文志》曰:「虛危,元枵也。」 今考萊州屬邑,曰掖,曰濰,曰昌邑,其分野為齊,隸青州。

奎婁胃在戌,降婁之次,魯分野。

《晉天文志》曰:「高密,入婁一度;城陽,入婁九度;膠東,入胃一度。」

《唐天文志》曰:「奎、婁,降婁也。」 今考萊州屬邑,曰高密,曰膠,曰平度,曰即墨。其分野為魯,隸徐州。

萊州府山川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本府。掖縣附郭。

福山 在府城西北五里。產溫石,可為器。峰嶺高峻,北臨滄海,常有烈風暴雨之異。按《魏書》:本名斧山,光州刺史崔挺欲於絕頂營觀宇,父老云:上有龍道,恐不可久立。挺曰:「人龍相去,何遠之有?」 遂營之。數年,果無風雨之異。既代,即為風雹所毀,訖莫能立。

祿山 :在府城西,與福山並峙。

大基山 在府城東十里。上有道士谷,巘崿蒼翠,泉流潺湲。松竹花卉為一郡最。世傳後魏鄭文公修真於此。

優游山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產五色滑石。馬鞍山 在府城東南三十里,沽水發源於此,其相連絡有金山、軍山。

雄山在府城東七里

黃山 在府城南四十里,上有黃山翁祠。寒同山 在府城東南三十五里,又名神山。掖水發源於此。

高望山 在府城南十五里許。其峰秀特,登之可望遠,故名。

筆架山 :在高望山稍東,一名「文峰。」

雙山 :在府城東十二里。

崓山 在府城東四十里。單山 在府城北五十里。

三山島 在府城北五十里,為海之南岸。《史記封禪書》云「八祠陰主祠。」 即此。三山祠址尚存。

浮游島 在府城西北一百里。島在海中,遠望若浮游,故名。一名芙蓉島。

神仙洞 在府城東南一十五里,有洞七:曰「虛皇」 ,曰三清,曰五祖,曰六真,曰長生,曰「披雲」 ,曰「靈官。」 又有神仙石像四十九。

盞石 在府城北五十里。北臨大海,有一盤石,方圓五步,上有汙樽形。世傳秦始皇於此鑿盞以盛酒醯,祈祭百神。

墜星石 :在府城東北七十里。

郎子埠 :在府城北八里。世傳劉長生遊憩於此,當時謂之「劉浪子。」 「浪」 、「郎」 聲相近,故名。

海 在府城北九十里,西北環昌邑、濰縣界,東南環膠州、即墨界,海中浮島甚多。

虎頭崖海口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

山石嘴海口 :在府城北四十里。

三山海口 :在府城北六十里。三山島下海倉海口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

南陽河 在府城南河北口,甚險峻。明嘉靖五年,知府郭五常以甎石修岸,搆亭臺其上。掖河 發源府城東南寒同山,西北流經城西,又西北流,會南陽河入海。

白沙河 在府城南三十里,與沙河合流。萬歲河 在府城東北三十里。兩岸皆長三百里。漢武帝時,大旱,禱萬里沙祠,即此。

杲村河 :在府城西三十里。自諸馬社發源,西流入海。

上官河 :在府城北二十里。自蘇郭社發源,至上官社入海。

小沽河 :發源府城東南馬鞍山下,東南流經平度、膠州、即墨縣入海。

大沽河 源發登州府黃縣蹲犬山,南流入平度州,合小沽河,經膠州、即墨縣界入海。

五龍泉 在府城西一里。上有五龍祠,水匯為池,方半畝許,可溉田,禱雨輒應。

青龍泉 在府城東門外,與濠塹相連,水極清冽。

輪井 在府城東北六十里石穴下。井口如輪,無雕琢痕。

浞堤 在城西五十五里。高厚如阜,東西長二十里許。相傳元時築。

平度州

雲山 ,在州東北五十二里。川谷多雲氣,中有竹樹成林,蒼翠可愛。

大豁山 在州北十五里虞鄉城東南,中通驛路,上有龍女祠。

小豁山 在州北二十里,與大豁山連。

之萊山 在州北五十里。東連大澤,御駕、明堂諸山,秦、漢祠八神,此祭月之處。申公云:「天下名山,三在島彝,五在中國。」 華山、首山、大室、泰山、東萊山,黃帝之所常遊。山有秦篆,懸崖斷壁,人莫能辨。

天柱山 在州北五十里。絕頂巉岩,聳立如柱。嵖岈山 在州北三十里。山形如嵖岈,與天柱、大澤脈相連。

大澤山 在州北七十里。四面峰巒聳秀,中有智藏寺,泉石清奇,雜木陰翳,絕頂有石城、門梁故址。昔人避兵之處。或云「赤眉岩。」

明堂山 在州東北四十里。產烏頭、天雄,又云「藥石山。」

三固山 在州西七十里。又名三戶山。《漢書·郊祀志》:「宣帝祀三戶於下密」 ,即此。

文武山 在州西十八里。兩山相峙,世傳秦始皇東巡時,駐蹕集文武於此山,因名焉。下有秦王河。

金泉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山產桔梗、防風。《輿地志》云:「金泉山、明堂山為膠水」 ,即此。又名金錢山。

兩髻山 在州東北十三里。山椒排峙,如綰雙髻,中有雲臺觀。地產竹,高一二尺,叢伏如豹。墨山 在州東北六十里。山石如墨,墨水發於此。

六曲山 在州東五十里。上有膠東康王陵址。公沙山 ,在州北十八里。公沙穆生於此,有「公沙石。」

石屋山 在州東十二里。山有石屋,故名。固山 在州東十五里。山險,故名。

魚脊山 在州東二十五里。山勢如魚脊,故名。蹲狗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

鳳臺山 在州北三十里。

界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

高望山 ,在州北五十里。

茶山 在州北六十里。山多茶,榆柳成林,土人結庵其上。

青山 在州東北六十里。其山蓊鬱奇秀,下有神靈寺、太子讀書堂、瀑布泉。

紅山 在州東六十里。多紅石,故名。中有石碾磨,樹旗幟孔五十餘處。相傳唐賽兒為亂,以妖術惑人,哨聚於此,後平之。

葉落山 在州東北六十里,與青山相連。樓子石 在大澤山坳,其形屹立,巉岩如樓,下有洞如屋。俗傳仙人奕碁於此。

海眼口 ,在州城北四十五里。石立如柱,俗傳其下即「海眼。」

「柱腰石 」 、「獅子石 」 、「試劍石 」 、「蟾石 」 、「耳石」 、眼石 、船石 、「香積石 」 俱在「大澤山。」

「流雲峽 」 在大澤山。

瑞雲峰 、飛來峰 、寶安峰 俱在大澤山。邀月臺 、釣魚臺 、聚錦臺 俱在大澤山。西岩  在大澤山 。白虎谿 在大澤山。摩雲頂 在大澤山 。金剛崓 在大澤山。桃花洞 在州東,即桃源洞,與固山相連。洞中舉火,固山出煙,蓋通氣也。

虎穴洞 在大澤山,時有煙霞若封鬱焉。荊坡 在州北七里。聳秀環繞,一州屏障。郡人塋墓皆依於此。舊有梅花,至今傳以為異。又名紫荊山。

現河 在州東三里,源出兩髻山,西南入膠水。「雲河 」 在州東五十里,源出雲山,至金泉山,伏流地中。

膠河 在州西七十八里,水色如膠,經昌邑縣北入海。

蘇村河 在州北三十里。源出大豁山,西北合沙河,北流入海。

蕭場河 在州南十五里。

白沙河 在州東二十里。

石河 在州西三十里

白河 ,在州南三十里。

逄家村河 在州西北四十里。源出大澤山下,東會流藥石河,北入海。

藥石河 在州北五十里。會流沙河,北入海。沽尢河 在州東八十里。按沽水有二:一名大沽河,源出黃縣蹲狗山;一名小沽河,源出掖縣馬鞍山。二水皆南流,經平度州相合,總名沽河。經膠州東北六十里,即墨西北六十里兩界流入海。《左傳》云:「沽尢以西」 ,沽即大沽也,尢即小沽也。

墨水 源發州東北墨山,南流經膠州即墨縣界入海。

漱玉泉 在州西十八里。水自石罅出,噴湧如珠,色瑩味甘,極旱不涸。民居資以灌溉。有古碑剝落,常存「漱玉泉」 三字於石。

《乳泉 》,在大澤山石壁中流出,其旁又有甘露泉。

「天然泉 」 ,在大澤山。

湧泉 在大澤山

黑虎泉 在州東北。平地出泉,咫尺州城。四面旋繞,冬夏不涸。

龍潭 在大澤山日照庵南。色清如晶,深淵莫測。萬曆三十年,歲旱亢。郡守龍文明曾禱於此,有應。

蘇井 在州北三十五里。水極甘潔,久旱不涸。聖水池 在州東十五里。池方九尺,四時不竭,禱雨輒應。

蓮花池 在州三里。夏月多蓮花,邑人官賢築書院於上,名曰「太泉。」

沽河堤 在州東七十里。明萬曆十三年,知州胡尚禮築。

濰縣

孤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峰巒疊拔,崖谷幽深。遠望之,巍然天際,翠若抹黛。伯夷避紂隱於此,後人為之立廟。嘉靖九年,御史熊榮移廟山之絕頂。規模宏壯,有司歲時致祭。

塔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東丹河」 發源於此,上有竇建德廟。

几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山形如几,西丹河發源於此。

程符山 在縣西南二里。上有明宗翁祠。擂鼓山 在縣南一百里,白浪河發源於此。黃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上有黃仙翁祠。方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亦為東丹河發源處。白浪河 在縣東門外,源出擂鼓山,泉若車輪,西南流經縣城東門外二十步,北流八十里入。

海唐北海令竇琰嘗引此水溉田。

寒浞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車。請幫助識別此字。莊,流經寒亭八十里入海。夏時有寒浞國,因名。

東丹河 一名「東于河」 ,源發縣東南塔山,下流經壽光縣界,復達本縣境,東北流入海。

西丹河 一名「西于河」 ,源發縣西南几山下,經昌樂西,下流合東丹河,東北入海。

小于河 在縣西十里鋪。發源於本境望流社柴家埠,北流入於白浪河。

甯家溝河 在縣南三十里。源出柳溝南二里許,東北流三十里,會東丹河入海。

渭水溪 在縣東五十里。源出車留莊,俗傳太公避紂釣於此,遂以「渭」 名。東流三十里入濰水。鹹水泉 在縣東三十里,平地流出,旱求多應。膏潤泉 在縣東二十五里馬宿社。泉源清冷,遇旱不竭。旁有龍祠。金明昌間,州人用大石八角甃之,名八角池。

白浪河堤 在縣東門外。故為沙堤,年久沖壞。明萬曆十五年,知縣張問達為三合土堤,長里許。

昌邑縣

青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俗名青石埠。盤桓數里,上有東鎮東安王廟,殿宇巍峨,每四月八日、九月九日,土人享賽,貿易四方,商賈雲集。陸山 在縣南四十里。漢封霍光為博陵侯,食邑於此,故山以「陸」 名。唐天保六載賜名「霍侯山。」 峽山 在縣南九十里。狀如伏虎,俯臨濰水,上有雲眼,雲出即雨。又有仙洞數處,為一邑之勝。東山 在縣城東,俗呼為東京埠。長數里,石蹬崚嶒,峰巒奇秀。上有古樹,榦屈枝團,形如皂蓋。又有池名「龍湫」 ,祈雨有應。

岝山 ,在縣南八十里。濰水經流其下,界於峽、陸二山之間。

石臼山 在縣陸山之左,兩山相映,山嶺石臼,九世傳麻姑搗藥於此,故名。

鳳凰埠 :在縣城南三里。聯接土龍堤,形如棲鳳,故名。

長流埠 在縣南十五里,延袤數百里,南接青州一帶諸山。

密埠 在縣東三十里。埠高多石,土人取以燒灰,遠近資之。

塔兒埠 在縣南九十里。巉巖聳秀,其形如塔,上有「碧霞元君行祠。」

西岩 在縣西二里,俗呼為新廓埠,黃忠宣故里也。埠上有碧霞元君祠、三官觀音、張仙諸廟。《志》謂右距虎埠,以地居右,故名。

張固河 在縣南二十里。下入浮糠河,合流入海。

浮糠河 在縣西南二十里。上接張固河,下經浮糠村,通飽沙等河,北流入海。

七溝河 在縣東南五十里。發源西嶺,經天井、北孟二埠之間,下有碎石,激流有聲,東流十里入地伏流。

低河 在縣西北二十里。北流入於海,因勢低下,眾潦灌之故。

媒河 ,在縣東四十里。東通膠水,西通濰水。俗傳膠翁、濰母,此河交連二水,故名。

濰水 在縣東三里東山下。《水經》云:「出琊琊、箕縣濰山,經諸城、安丘、高密、濰縣、昌邑縣,環繞三面,東北入海。」 《漢書》濰或作淮,世亦名淮河。韓信伐齊,夾濰水而陣,囊沙斬龍且,即此。

白龍泉 在縣東南。源出青石埠西北隅,下流一里入濰水。

吳兒溝 在縣東南二十里。下通膠河,北流入海。

洩水溝 在縣東北二里。經雨水溢,壞民田禾。明洪武十七年,王士儀開渠十五里,北流入海。芙蓉池 ,在縣西北二十里。舊有臺,今已毀。《郡志》云:「都昌地舊名芙蓉池,七十二城之一也。」 池之名,疑取此義。

聖水池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俗呼為「拔泉」 ,順夫人祠在焉。池在祠前,冬夏不涸,每大旱,土人祈雨有應。

土龍埠 在縣城南二里。東接東山,西連鳳凰埠,一名「護城堤。」

濰水堤 在縣城東五里。宋時築。隆慶三年,紅崖北水決,大為邑害,知縣李天倫增築。

小珠山 ,在膠州城南九十里。《彝堅志》曰:「山中有一水,清泚可鑑。」

大珠山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濱海名山也,又名「玉泉山。」 壁立萬仞,俯壓群山,中有梵宮琳宇。

創自金元山有石門,門下有泉,流自岩穴,洴若吐珠,名「玉泉石門。」 轉折而東,有獅子峰,亂石嵯峨,形狀若獅,與石門相對。

蜈蚣山 :在城南三十里。產礪石。

鐵橛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膠水發源於此,一名「膠山。」

艾山 在州南三十五里,東西各五里許。兩山屹然對立,如人兩耳,故名東、西兩耳。西耳人迹罕到,東耳巉巖孤聳,轉折而上,多古砦壁,可容百餘人,其上有神廟。

樹山 、七寶山 、小竹山 俱在艾山西南。白山 、黃山 、旗山 、鼓山 俱在艾山東南。靈山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大海之洋,先日而曙,先雨而雲,若有靈焉,故名。

小竹山 在州西北三里。中多小竹,因名之。「松山 」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多產松木,故名。峭壁巍峨,蒼翠可愛。山麓有「碧雲庵」 ,萬松鬱然,濤聲清澈,一方奇麗。

《徐山 》方士徐市,將童男女數千會此,入山求仙。

封山 在州東南薛家島正東十里。東南北三面皆臨海,登山一望,浩然無際,島嶼縱橫。其巔甚高,可候日出。蓋海上一奇觀也。

回車嶺 在州西七里祖邨社。俗傳夫子適齊,東觀於海,至此回車。

黃埠嶺 在州西七里

石臼島 在州城南一百里海中。金主亮將由海道於浙江,以兵圍海州。宋高宗令副總管《李寶》督海舟捍禦。寶至膠州石臼島,敵舟已迫唐島,相距僅一山。時北敵盛寶禱於石臼島神,俄有風自柁中來,如撞鐘聲,眾咸奮,引兵握刃待戰,風駛舟疾,過山薄敵。寶命火箭環射,延燒敵數百艘,叱壯士躍登其舟,短兵擊刺,殺溺者甚眾,所謂「膠西之捷」 也。

黃島 ,在州東南六十里海中。舊有居民,因倭寇遷避,遺址多存。

薛家島 ,在州東南九十里海中,陽武侯故居在焉。

古鎮島 ,在州東南一百一十里海中。今設巡檢司於此,以防倭寇。

唐島 ,在州南九十里東海中。唐太宗征高麗,駐蹕於斯,內有飲馬池。

陳家島 與石臼島相連。

唐家灣海口 :在州南門外。宋、元時,海船往來,皆由於此。

洋河 在州東。發源鐵橛山,流入於海。《水經》云:「洋水」 是也。

新河 在州東北三十里,由西北入高密縣界入海。

孝源河 在州南二十五里。

膠水 。《水經》:膠水出黔陬膠山,即膠州之鐵橛山也。《齊記》云:「膠水出五弩山。」 亦膠山之別名云。北過高密縣注「瀦澤與張魯河合白澤,北入新河。經平度州西十八里曰膠河,經昌邑縣界入海。」 《齊乘》曰:「新河者,至元初萊人姚演建言,首起膠西縣東陳村海口,自東南趨西北,鑿陸地二三百里,欲通漕直沽海口,數年而」 罷。余嘗乘傳過之,詢土人,云:「北河為海沙所壅,又水潦積淤,終不能通。」

雲溪 在州西南五里許。源出新置嶺,東通唐家灣入海。

天澤泉 在州南三十五里艾山旁。水自石隙流出,雖旱不竭,祈雨輒應。

龍泉 在州東南六十里小竹山東。禱雨有應,故名。

玉泉 在州南大珠山。兩石夾泉下湧,清瑩如玉,上有玉泉寺。

馬家濠 在州東南九十里。迺副使王獻議開膠萊新河,鑿之以抵麻灣,避淮子口之險。有《藍田馬家濠記略》。

沙井 在州南門外海灘中。其水雖旱不涸,居民賴之。

雙井 在州西南半里。其水甘冽,居民仰汲。新沽河堤 在州東三十里。明萬曆十九年,知州余邦輔修築。

高密縣

王子山 在縣南五十里。

小青山 ,在縣西北十里。

礪阜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產礪石,又名「劉宗山。」

張魯河 在縣東二十里。流經都泊入海。

五龍河 在縣西二十里。河有五岐,故名。拒城河 ,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王子山,流入九穴泊。

秀水河 在縣西二十五里。俗呼為「秀女河。」 亭口河 在縣東北五十里。海運故道有閘。渠溝河 在縣西六十里。明洪武間濬以殺濰水。

九穴泊 ,在縣西北。泊有九溝,故名。

都泊 ,在縣東北二十里。上接新河,內產蒲藕菱芡,流入海。

二泊 ,在縣東北十五里。

龍潭 在縣東北十五里。俗傳龍躍於此,禱雨輒應。

即墨縣

天井山 ,在縣東十餘里。上有井,極甘,號「天井。」 井北二十餘里,平地三穴,湯泉出焉。若有風從西北來,則湯極熱。

鐵旗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相傳三國時吳魯肅在此建旗。

石城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其狀如城,《淮涉水》發源於此。

女姑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有明堂及女姑祠遺址,世傳漢武帝所建,不其「太乙仙人祠」 ,此其一也。又東有中祠山、天室山,皆有遺址,世傳皆漢九祠之所。

不其山 在即墨縣東南四十里。《三齊記》:鄭元嘗教授此山。下有草,大如薤,葉長尺餘,堅韌異常,號康成書帶草。後漢童恢為不其令,有虎食人,恢檻獲二虎,訓之曰:「王法殺人者死,虎敢食人」 ,一虎垂頭服罪,一虎吼躍不服,服者殺之,躍者縱之,故又名訓虎山。《水經注》云:漢逢萌恥給事縣亭,遂浮海復還,在不其山隱學。《明帝安車徵》,萌以佯狂免。

錢穀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其山陡險,昔人嘗運錢穀於上以避兵。

米穀山 ,在錢穀山東北十里。

勞山 在東南六十里濱海。山有二,其一高大,曰大勞山,其一差小,曰小勞山。二山相連,高二十五里,周圍八十里。《齊記》曰:「泰山自言高,不知東海勞」 又名牢盛山。《環宇記》:「秦始皇登牢盛山,望蓬萊是已。」 其上有迎仙峴、清風嶺、王喬崓、聚仙臺、翠屏岩、仙岩、玉皇洞、凌煙崓、玉女盆、虎嘯峰、碧落岩、南天門、松風口、夕陽澗、鳳凰峰、黃石宮、鶴山、上苑、獅子峰、仙人橋、猶龍洞、龍眠石、白龍洞、華嚴岩、洞、下清洞、張仙塔、八仙墩、明霞洞、上清宮、上宮、寶珠山、聚仙宮、巨峰、龍門、太清宮、華陽洞、白雲洞、僧帽石、金岡崓諸勝。單山 「在縣南五十里,一山獨立,故名。」

陰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上有小池,水旱不增減,旁有石人及馬跡。秦始皇幸瑯琊,嘗駐馬於此。

浮峰山 在縣南九十里。其山高起,時有薄雲上騰。

鏡容山 在縣北半里許。高一丈,建石為峰。俗傳遇水溺則山益高。

四舍山 在縣東四十里。四峰峻起如舍宇,惟一逕可通。

馬鞍山 在縣西二十里。

三標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三峰秀出。石門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狀如門,天欲雨,雲自門先出,與華樓相峙。

劈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與鐵旗山相近,山狀如劈石。

天柱山 ,在縣東三十里。聳立插空,形勢如柱。靈山 ,在縣北四十里,上有碧霞行祠,四月八日及端陽、重陽日,四方男婦登謁如市。

狼虎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狀如狼虎。

青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石多青色。

華樓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與勞山相聯,山嶺有石似樓。

老匙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其形如匙。相傳高柴女葬父於此。

田橫島 在縣東一百里。四面皆海,去岸二十五里,其中可居千餘人,橫眾五百人死於此。福島 ,在縣南五十里,其相望又有香島、塔沙島、積穀島、牛車島,俱在縣南海中。

顏武島 ,在縣北一百里海中。

陰島 ,在縣西九十里海中。

管島 、竹槎島 俱在縣東一百里海中。舞旗埠 在縣東五十里。昔田單復齊舞旗於上。

登高埠 在縣南三里

黃石洞 ,在縣南三十五里。有仙筆書「黃雲洞」 三字。四壁多古今題詠。

董家灣海口 :在縣南九十里。

天井灣海口 :在縣西南六十里。

金家灣海口 :在縣西南四十里。

大任海口 :在縣西南四十里。

陳家大川海口 在縣東六十里。

鵝兒海口 :在縣東九十里。

周畽海口 :在縣東北七十里。

松林浦海口 在縣南七十里。

徐家莊海口 在縣西南七十里。

唐家灣海口 :在縣南九十里。宋、元海船往來,皆由於此。

栲栳島海口 「顏武」 海口 在縣東北一百里,青島海口 在縣東一百里。

白沙河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大勞山,西流入海。內產仙胎魚,相傳張三丰所種。

墨水河 在縣北半里。發源馬欄嶺,合淮涉水南流入於海。

淮涉水 源發縣石城山,西南流經縣治西一里許,北流三里,復西入海。

溫泉 在縣東南四十里。旁有涼泉,後有甃池,引二泉注於中,以便沐浴。

龍泉 在縣北二十里。泉有二,相去五十餘步,合流入淮涉水。俗傳每遇龍、升,二泉隨湧而出。又靈山衛小竹山東亦有龍泉。

渴掘泉 在縣東三十里。世傳宋太祖過此,渴甚,用杖掘地得泉,故名。

玉液泉 在縣南黃石洞中。其色瑩白,遇旱不竭。

湯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平地三穴,湯泉出焉。每風從西北來,湯極熱。

金液泉 在縣南四十里華樓山麓,甘美不竭。「天井 」 在縣天井山上。週圍尋丈,深不可測,其水澄清不竭,世傳有龍潛形。

《府志》
未載山川

[编辑]

平度州

樓溪 在州西北三里紫荊山下。溪水循崖而下,有如瀑布,下匯為潭。中流一石,突起如柱,旁多山櫻檉柳,蓊蔚青蔥。

濰縣

南石埠 西山發脈,蜿蜒而來,結聚城邑。數百年來,科甲聯綿不絕。宰官升擢不次,靈氣鍾毓,全注於此。

甜水井 在縣西南隅。水味甘滑,萬家汲取不竭。

狗冢山 在縣東二十里古城社。相傳狗展草救主,狗死埋此,故名。

臥虎山 在縣南三十里金臺社。首南尾北如臥虎,故名。

伯牛埠 在縣西北十里新莊村。又東有子騫埠,又有閔子祠,俗呼為「三賢埠。」

黑埠 在縣東北十里鋪。其地近濰沙磧,人多種柳,望之黯然,故名。

蟲埠 在縣西北八里道照社,形如臥蠶,故名。「大埠 」 在縣西五里新郭社,其形高衍,綿亙數里,故名。

天井埠 ,在縣東南六十里,北孟社,七溝河流其下。

北孟埠 在縣東南六十里。北孟埠與天井埠相對,七溝河流經其下。

王三埠 在縣南九十里新伏社峽。山正東。高峻多石,性堅色赤,人取為磨臼。

渤海 ,在縣北五十里。土人資其漁鹽之利。石坑河 ,在縣南八十里甘棠社,源大保莊,西北流二十里入濰河。

小龍河 在縣北二十里李伍社。迴折九曲,北入渤海。世傳「小龍尋母處。」

孟良河 在縣北四十里潮海社。世傳「宋將有孟良」 者,徙居河畔,故名。

鈴鐺溝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新興社。水流激湍,其石皆圓,流之有聲如鈴鐺然,故名。

子游坡 在縣西北十里新莊村。舊有蓮花甚盛,香聞數里,俗呼「蓮花池。」

注「仙池 」 在縣南五十里孟任社,石崖嵾嵯,水出崖口,崖下有池,世傳仙人劉長生過此,偶渴求飲,以杖撞崖,水注於地,故名。

仙姑池 在縣南四十里溫固社石臼山西坡麻姑合藥之地也。世傳麻姑母家在北孟,每值大旱,北孟淘池,遇水深淺,計日而雨,池水人浴。

皮腫《牛飲》《口腫》異甚。

飲馬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新興社。秦始皇東遊之罘山,過此,馬蹄跑出泉,因以飲馬,故名「膠州。」

鵓鴿山 其山產鵓鴿,故名。

九層嶺 在州西南。其勢起伏,以九數,故名。雙嶺 ,在州南七里,有雙女塚。

大海 在州東南二十里,風飄信宿可抵淮陰,通商甚便。然海角如線之生脈,非巨津關要也。淮子口 在州南八十里許,有大仙橋、小仙橋、露明石,石礁林立,行船最險,風順潮長,順流可進。

守風灣 在州東十里,海口之支流也。凡船進淮子口,悉駐泊於此。潮汛長滿,船方活動,潮退一片汙泥。船進守風灣者,必候大汛潮,方可出淮子口。

沽河 ,在州東北六十里。

雲河 在州西南五里。源出新置嶺,東通唐家灣,經帶治城南門外,東入於海。每海水潮汐如陣馬摩疊而來,稍逆雲水而西,不達即回而東逝矣。又謂源出穀家廟之口泉,經帶州治西,至匡家莊前,合流辛水,東入於海。按《府志》謂之「雲溪。」

三里河 在州南三里。河東流入於海。

車家河 在州南十五里。

柘溝河 在州南二十里。

朱陽河 在州南四十里。源出萊、畽,東流入海。墨河 在州西南七里,源出九層嶺。

石河 在州東七里,南流入海。

碧溝河 在州北二十里。

濯硯泉 在州西北七里。其泉兩眼湧出而上。昔漢儒庸生談經濯硯茲泉,故名。泉後有路,曰「庸生道。」 泉西有村,曰「庸生村。」 庸生,大儒地,以人重,故名。明萬曆間,泉濁為池。

馬蹄泉 在州東北五里。源出石孔,狀若馬蹄,故名。其水平流,原隰引之,可以灌田,下有稻田數區。

神泉 在州南決福寺後,其水清洌。

即墨縣

黑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

黃山 ,在縣東北十里。

石河 頭河 轉西而南入海。

海 環圍東南,兩面勞山盤薄諸麓咸在巨浸。雖港岸委曲不齊,其外皆汪洋渤澥。。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