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2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二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二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二十二卷目錄

 平陽府部彙考十六

  平陽府祠廟考下

  平陽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三百二十二卷

平陽府部彙考十六[编辑]

平陽府祠廟考下       府志[编辑]

霍州

中鎮霍山廟 一在城宣化里,一在州東南五十里霍山麓,唐初建,明洪武間有《正號御製碑》。

皇清康熙六年、十五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五

年、三十六年、四十二年、俱遣官致祭。頒

御書「秀峙中區」扁額。

唐太宗廟 在杜莊村

宋老生祠 在州東二里許。明成化十八年,知州鮑克恭建於墓前。有宋張商英《詩記》,存《吉州》。

盤古廟 在州西五里岳家莊。

雷神廟 在北關外

晉文公廟 :在錦屏山巔。

王真人祠 在曹井村

鄉寧縣

荀息廟 在縣東十五里。明隆慶五年重修。白起廟 在縣西南三十里林山上。

廉頗廟 在縣南二十里尖山。

先皇廟 在縣西四十里。

陀郎廟 在縣東一百里。

隰州

子夏祠 大安寺左有公所,久廢。康熙四十六年,知州錢以塏建為祠,前作講堂,左為書室,俾諸生誦讀其中。

子思祠 在子夏祠之左,知州錢以塏有「記。」 伍員廟 在州南六十里仵城鎮。

「曹氏三侯祠 」 在州熟村。

龍子湫祠 。在州東南十里,歲以四七月初十日有司致祭。

大寧縣

伏羲廟 ,在縣西南二十里。

關聖廟 :在東門內。康熙四十五年,知縣胡文煥新建樂樓。

孔山廟 在城北

太尉廟 在城南

永和縣

伯王廟 在縣南五里

華池廟 一在治西郊。附「龍神廟」 一在縣南四十里,一在縣東二十里。

三公祠 在公署大門外。祀明邑侯冀公。

《皇清梁公》及《死難贊政鍾公》。

武公廟 :在公署大門內。

運司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厲壇 在城北門外

文昌祠 在城東北隅

城隍廟 在司治北隅

寧濟廟 :在城北五里。祀關、張二神,以有功於鹽也。

關聖廟 在司治東

黑龍神廟 在鹽池東岸。

后土廟 在北門外

藥王廟 在西門外

武廟 在北門外,演武場東。

「三聖祠 」 在育材館。

表忠祠 在東門內。明嘉靖二十年,御史舒遷為夏臣關龍逢建。

忠愛祠 在城東門內,為雪窗胡公、藎齋王公、雪石盧公、容堂吳公、內賓初公、古峰余公、瑞石何公、見湖陶公建。

侍御吳泰軒祠 在城東門內,明萬曆二十六年,商人立。

寺觀附

臨汾縣

大雲禪寺 在安道坊,唐貞觀中建,俗名「鐵佛寺。」 內有大鐵佛頭,上建浮圖。推官張銓有詩。天寧寺 ,在明德坊。唐末建,有藏經閣,僧綱司在焉。

靈泉寺 在城西北十里。宋太平興國中建。普照寺 ,在城東十五里。宋元祐中建。

廣教寺 在城東,金天會中建,俗名「辛寺。」 普濟寺 有三:一在城北三十里,金大定中建;一在城南三十里;一在城西南十里,元至元中建。

清涼寺 在城北六十里,金明昌中建。

文殊寺 ,在城西十里席房村,元至元中建。圓明寺 ,在城西北十里,元至元中建。

廣照寺 ,在城東北四十五里。元至元中建。迴光寺 ,在城西十五里。元大德元年建,俗名「𡵚峪寺。」 明洪武間,併「顯應」 、「洪教」 、「小迴光」 三寺入焉。永樂十七年修。

乾明寺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賈冊村,元大德中建。

洪教寺 在城西南三十里景村,元大德中建,俗名「東景寺。」

白蓮寺 在城西南十里伊村,元至順間建。光孝寺 ,在城西北二十里,元至正中建。木塔寺 在城東南二十里賈于村。內有木塔,元至正初建。

奉慈寺 在城西門南側,舊名「普安堂」 ,元至正三年建。明萬曆三十九年,敕改今名。內有《水陸畫》一堂,相傳為吳道子手筆。

慈雲寺 在城東關

天龍寺 ,在城西二十五里,唐貞觀中建。顯應寺 ,在城西北十里,元朝建。

龍巖寺 在城東二十里,大定間建。

加泉寺 :在城西北十里加泉村。

大佛寺 在城東關外五里樊家莊,萬曆二十年建。

延壽寺 ,在城東十五里,元和年建。

妙覺寺 :在城東南二十里,大安年建。

廣禪寺 在城北二十里,元建。

毘盧寺 在城西三十里坡莊鎮,元建。

碧巖寺 在姑射山,神居洞左。

大梵寺 ,在城南三十里河南村,大化年建。泗洲寺 ,在城西二十里,太和年建。

上生寺 在城西二十里小榆村,元建。

玉泉寺 ,在城西南十五里灰泉村,至正間建。羅漢寺 ,在城西北三十里洪堡村,至正年建。福勝寺 ,一在城北四十里,一在城東十五里。寶峰寺 ,在城東三十里,正德二年建。

通元寺 在城西十里,正德二年建。

廣勝寺 在城東三十里,正德三年建。

法華寺 在城東三十里,景泰間建。

衝天寺 在城西北三十里李仵村,成化間建。敷化寺 ,在城東北三十里柴李村,弘治間建。西木塔寺 ,在城西南三十里潭底村,正德元年建。

乾寧寺 在城西十里樊村,元至正間重修。后子寺 ,在城東五里。

永壽寺 在城南五里,與帝堯廟相接,俗名「岔口東茶房。」 明萬曆間敕建。

水陸寺 在城內西南隅安道坊,崇禎乙亥建。先是嘉靖時,地之中央雨下不濡,雪甚不積,又中夜常見奇光。西河郡王掘地以窮其怪,於石函內得吳道子《水陸畫》一百二十軸,今藏於普庵堂。

「準提庵 」 在東關南街。

白衣庵 在東門內

延生庵 在府前

天慶觀 在城大通坊,原名「元妙觀」 ,唐顯慶中建,金大定間重建。明洪武間置道紀司。

龍祥觀 在城東南三十里。宋大觀中建。清源觀 在城北二十五里。元至正中重建。沖虛觀 在城西北二十里。元至正中重建。會仙觀 在城西北二里。元平章王泰亨重建。光宅宮 在城南帝堯廟東。元至元六年,羽士姜善信既建堯廟,以其餘材建為宮以居道眾,世守廟宇。

崇聖宮 在城北二里,內有通明閣。元至元中,淵靜大師楊道源建。

紫極宮 在城西門內

「玉虛宮 」 ,在城太平坊真武廟內。

五嶽觀 ,在東關北街。

紫清觀 在挂甲莊,唐時建。

洞真觀 在城西十五里,元統三年建。

太清觀 在城西十五里劉村,至元六年建。棲霞觀 ,在城東南十五里杜村。

東嶽廟 在城西南,宣德年修,萬曆間重修。各

州縣俱有

三官廟 在城「明德坊」 ,又各州縣俱有。

襄陵縣

普救寺 在縣東南火尖山之巔。唐廣德二年賜額,「上建浮圖」 ,乃慈濟得道之處。

聖壽寺 在縣治西通信坊,宋咸平三年建。元至正七年賜額。

釋迦寺 在縣南固關鎮,宋崇寧五年建。靈光寺 ,在縣北梁村。金皇統中重建。

普潤寺 ,在縣東南安李村,金大定七年建。福勝寺 ,在梁坡村,大定七年建。

超化寺 在縣東南趙曲鎮,元至順二年重修。慶壽寺 ,在縣東南王村,元至正九年重修。興樂寺 ,在望薰門外街西。舊為化度院,明天順二年賜今額。成化九年毀於火,十年重修,大學士劉定之撰「記。」

佛窯寺 在北關村。規模弘敞,建自元初。慈氏院 在縣東南南梁村。有浮圖。唐開元二年建,宋太平興國二年賜額。

香巖院 在城南崔村,元延祐五年建。

棲霞觀 在縣東南西梁里。宋元祐四年建。紫極觀 ,在屏霍門外。宋崇寧三年,以老君觀改建。又清陽觀,明宣德二年修,有李成《詩》。八姑觀 ,在崇仁南坊。

萬聖觀 在縣西齊村。元至元初,真人酈希誠修煉之處。世祖賜額。又龍祥觀,在浪泉村。朝陽觀 ,一名阜山道院,在縣南故關鎮。元至元四年建。明宣德六年,始建為觀。又龍翔觀,亦在鎮。

玉清觀 在縣南北陳村。元至順三年建。元統元年賜額。

金火神廟 在縣故關鎮,延祐七年建。

天真萬壽宮 在縣東南,金進士王元輔故宅也。元至正六年建。明成化十六年,道士趙明端修。

洪洞縣

羅漢寺 在縣西二里孝思坊。晉永和二年建,又名「西藍寺。」 節年被汾水浸塌。今改徙近城,寺名仍舊。宋、元、明多名人題詠。

廣濟寺 在縣永安里,唐貞觀二年建,節年被汾水浸塌,今改徙貫村北官路西,寺名仍舊。《泰雲寺 》在縣東,唐天寶十年建。

彌勒寺 在縣西南段村。宋天聖元年建。佛殿寺 在縣見賢坊,宋天聖四年建。明嘉靖元年改學於此,遷寺於城東北隅。舊倉名「古佛禪寺」 ,僧會司在焉。

鹿苑寺 在縣東南,即福嚴寺。宋治平二年建,有丞相王安石《記》。

興化寺 在縣東北,元大德年建。

永清寺 在縣朝陽坊,元元統三年建。

大雲寺 在縣西北,明景泰間建。

清虛觀 在縣西北段里,宋太平興國二年建。日新觀 在縣東故縣里,元至元六年建。玉峰觀 在玉峰門外東北山上南洞里,元至大年建。

元都觀 在縣治東北朝陽坊。元泰定四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玉虛、玉峰、玉清三觀入焉。翠峰觀 在縣南馮張村。元至正二年建。又慶雲觀,在龍李里。

西嶽廟 在縣北十里北洞里。元至順四年,里人趙信臣建。各州縣俱有。

浮山縣

羅漢寺 :在西街,規制壯麗。

玉兔寺 在縣西南十里。唐武德初,敕建玉兔觀,麟德初重修。聖歷元年,改觀為寺。元大德七年,地震,寺廢。僧法雲重修,有記。明洪武間,修置僧會司,後改置羅漢院。《玉兔寺記》云:「唐高祖登極二載,平陽西北,即今汾西地,時有玉兔見,帝遣使祭之,敕令置玉兔觀。至高宗麟德,兔復見,帝又遣使祭之,增修觀宇。至則天」 后稱制,兔又見,履空而行。后遣中使王文泰、平陽太守杜承衍躬祭,且蹤跡之。文泰、承衍乍見兔出,徐步躡之。經數日,兔至平陽東神山縣西南隅,即今故縣城,而隱跡隨於隱處穿地求之,丈餘,獲玉石兔一軀,端麗無比。上獻后,后令建《玉兔觀》於神山縣,度道流以奉祀之。後改觀為寺。

清微觀 在縣西北五里。宋元祐七年建,有《記》。寧真觀 在縣西八里辛村。元延祐七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併洪禧二真、龍祥、太清、大華觀入焉。

天聖宮 ,在縣南三十五里。唐武德三年神見。

於龍角山下敕建。舍人柳憲立混元殿於此,以祀《老子》,因改縣為神山縣。開元十四年改為慶唐觀,御製《碑》「命高力士董其役。」 五代唐長興中增修。宋大中祥符七年,遣宰相王旦致祭,改名天聖宮。

清源王廟 在縣東南十五里濟廟溝,絕壑幽深,廟前有池,水色清湛,人以為濟水之眼。金大定二年建。

護國西齊王廟 在縣北百步,明初建。

趙城縣

廣勝寺 ,有二,一在霍山上,一在山下,漢建和元年建。

休糧寺 ,在霍山頂,原名「慈雲寺」 ,漢建和年建。寶嚴寺 ,在縣東門外,唐武德九年建,明洪武十五年置僧會司,永樂十年修。

興唐寺 在鎮廟東,唐貞觀元年建。

華嚴寺 在馬牧里,宋建隆三年建。

容攝寺 在永樂里,宋太平興國年建。

巖泉寺 在樊村里,元至正三年建。

崇勝院 宋太平興國年,賜號「興國。」

紫微觀 在伏牛里,漢建和元年建。

棲雲觀 楊堡里。晉永和年建。

騰雲觀 在縣東南一里信義坊。周顯德三年建,後名「臥雲觀。」 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天寧觀 在桂林坊,一名「萬壽宮」 ,宋太平興國五年建。又崇寧觀,在安定里。

補天觀 在侯村里,宋慶元四年建。

太平縣

涼馬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即晉獻公「九層臺」 遺址。

善惠寺 在縣西八里膏腴村。北齊天統二年建,初名「敬屈寺。」 宋嘉祐八年賜今名。明初併慈化院入焉,置僧會司。

雲壽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連村,後梁建。普淨寺 ,在縣南三十里南史莊。金建。

普照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柴寺村,金建。聖壽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古城鎮,魏永安二年建。

彌陀寺 在縣南十里清儲鎮,明建。

慈蔭寺 在縣東北十八里柴王村。明萬曆間,敕賜寺額。

慈氏院 ,在南王村內有轉輪藏一座,佛經甚多。《一統志》作「慈氏寺。」

真遊觀 在縣東四十里伯益村中多柏,皆千百年物。前一株號三清柏。相傳唐天寶八年,王叟得仙瓜於此進,上命於瓜所建觀額曰「真遊。」 修真觀 在縣南關高阜殿壁間人物,元朱好古筆,精妙入神,有鐘聲聞百里。

長清觀 在西門外

長春觀 在北關

保真觀 在南關

洞微觀 在縣西二十五里。又天真觀,在縣南三十里。

泰山廟 在北柴村。明正統間,絳州三莊、太平六莊共捐建。內有玉皇、關帝、藥王、大王四廟,有天順年間碑記。康熙四十五年,絳太民王統民、李永經等爭廟訐告,本府劉親勘,立有斷案。岳陽縣

露巖寺 在縣北五十里鳳凰山上。山有風洞,六月凝冰焉。

大覺寺 在縣南二里。先名「香巖寺」 ,金大定三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圓覺寺 在四次山

延慶觀 縣東山上。宋宣和二年建玉皇閣,前後殿宇森嚴。觀內泉即聖泉,所謂「活水龍吟」 是也。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併通元、清華、仙遊、棲真、臨溪、龍泉、清泉七觀入焉。

曲沃縣

秋林寺 在縣西二十五里張少村,元魏延昌三年建。明洪武初并「福勝寺」 入焉。

靈光寺 在縣東三十里閻村,唐初建。有王勃《靈光寺碑記》。

感應寺 ,在縣西關,宋嘉祐五年建,有塔,地震兩分。

傳教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宋嘉祐八年建。明洪武初,併昌福寺入焉。

石佛寺 ,尚書賈漢復重修。

崇慶寺 ,在高陽村。金大定二十年敕建。興國寺 ,在高縣。金興定三年敕建。又嘉祐寺,在觀莊里。大明寺,在郇村里。龍泉寺,在林交里。洪教寺,在東下塢里。

慈雲院 在庭城村,金大定時建。

普濟院 一在尉村,金大定二年敕建。一在褚牛里,元敕建。

清涼院 一在文吉村,金大定二年敕建。一在南莊,元敕建。

香巖院 在史村,金大定年敕建。

準提庵 一在上西關,一在「張寨。」

皇清康熙七年,大學士衛周祚、尚書賈漢復建。

千佛閣 在任莊里

紫霞洞 在裴南里

招仙洞 在隘口,有石井二百餘尺。

真武廟 一在城西關,一在四陵寨,又各州縣俱有。

龍王廟 在張少里。相傳晉侯時,祈禱有應封。玉清觀 在縣東。金大定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今廢。

九龍觀 在縣南二十里景明村內有古柏一株,大十數圍。相傳九龍神為本村人。

會雲觀 在蒙城里。又會真觀在義城里。太清觀在八頃里。太虛觀在北王村里。龍祥觀在東縣冊里。龍泉觀在平樂里。雲臺觀、遇仙觀俱在東陽呈里。崇德宮在林交里。修德宮在史村里。先天宮 在東常村。

翼城縣

太平興國寺 在縣西門外。唐貞元三年建,初名慶國寺。宋太平興國年間敕賜今名。內有十二院:曰天王,曰北羅漢,曰西羅漢,曰南羅漢,曰華嚴,曰藏經,曰上生,曰觀音,曰文殊,曰慈氏,曰鐘樓,曰大雄殿。今所存者,惟大雄與《華嚴》《藏經》數處耳。明洪武間置僧會司,弘治年重修。香雲寺 在南梁村西北,唐太和三年建,院多古柏。又法雲寺,在南衛里。

金仙寺 舊在東門外澮水旁。宋仁宗時,有僧號「金仙長老」 ,因以名寺。元延祐間,徙同潁坊。有元學士趙孟頫書《裕行和尚道行碑》。

壽聖寺 在下交村西。宋治平四年重修。又聖壽寺,在符柵村。

天竺寺 ,在唐城里西。宋元祐七年重修。龍興寺 ,在陵下村西。宋靖康二年重修。石相寺 ,在堡子村東。元至元年重修。又雲隱寺,在楊窊村。法輪院,在中衛村。

龍泉寺 ,在馬冊村東,元至元十三年重修。興福寺 ,在鄭莊東,元延祐二年建。

興龍寺 在灤池山曲,舊名「羅漢洞。」 元至治中,僧碧雲重修建。

佛巖寺 在澮史村西,元至正間重修。

十方院 在人望村。金大定間修。

彌陀院 在澗下村西。元大德八年建,有紅梅一株,又名「梅花寺。」 又興國院,在北史村,金天會間建。

「碧雲庵 」 「在古暑村」 ,元建。

翔清觀 在南梁村東,宋元豐四年建。

棲真觀 在東河下,澮水北崖上。元初建,明嘉靖二十四年為水所浸,改建北原上。

頤真觀 在下村東北,元至元年重修。又仙洞觀,在風雨壇南崖下。

乾元觀 在順村東。元大德八年重修。又安靖觀,在覆續村。懸泉觀,在四望里。

棲雲觀 在清流村東。元延祐年建。又長春觀,在南史里。清和觀,在西關里。道士張志和建。慶唐宮 在石橋里。唐開元十四年建。

紫陽宮 在縣唐城坊,相傳即真人張伯端修養處也。元至正初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汾西縣。

建福寺 ,在縣西四十里勍香鎮。唐太和元年建。

興原寺 在縣治東,金大定二年建。

覺圓寺 在水潤里,元延祐年建。

巖棲寺 在縣治西禮義坊。元至順三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聖水寺 縣西南四十里。

洪濟寺 在三雲村

沖祐觀 在縣西北禮義坊。初名「玉兔觀」 ,以其地常出白兔也。宋宣和五年,改今額。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併招仙、葆光、靜虛三觀入焉。

洪濟觀 在縣西五十里山雲村。

靈石縣

兜率寺 在縣東南五十里光陽山下。舊名「大慶寺。」 元大德三年重建,改今額。明洪武間并聖壽寺入焉。

資壽寺 在縣東八里。元泰定三年建。明洪武

間,置僧會司,并「興國」 、「崇福」 、「安靖」 三寺入焉。清涼寺 ,在小水鎮東山上。寺在萬山環抱之中,莊嚴宏麗,為梵宮勝境。

大雲寺 :在冷泉鎮。寺鎖重關之中,雲山幽麗,騷人每棲止焉。

雲峰寺 在楊家塢

惠濟寺 在北街

蟠龍庵 在水頭鎮西嶽廟後。

瑞雲觀 在縣東南五十里。金建,名修真觀。元至順年修。明洪武間改今額,置道會司。

《梧桐庵 》在梧桐村。

蒲縣

龍興寺 在縣北五里下軍村。金泰和二年建。明洪武間,併「興國」 、「清涼」 二寺入焉。

雲峰寺 在翠屏山半,久毀。

勝果寺 縣東南

蒙古寺 「縣西北四十里古縣村。」

準提庵 :一在西關,同知冀亦式建。一在洛陽村,生員賀友韓建。

朝元觀 在縣北關。元時建,規制宏大,久廢。有《葛蘭詩》。

九天氏廟 在縣西二十里。

蒲州

景福寺 ,在州南二十里六營山。有。

御書「景福寺」扁額。

棲巖寺 在州東二十五里中條山上。後周建德中建。初名「靈居」 ,隋仁壽初改今額。後併白塔寺入焉。有宋薛俅詩。

萬固寺 在州東南十五里中條山麓。唐大中八年建。初名「建元」 ,後改今額。明洪武間并白石、《讚嘆》《竹溪》《雲蓋》《淨土》五寺入焉。

普救寺 在州東五里,舊名西永清院。五代漢乾祐元年,招討使郭威督諸軍討河東賊李守貞。周歲城未下,召院僧善問之,對曰:「將軍若發善心,城必克矣。」 威折箭為誓。翌日城破,不戮一人,遂改曰普救。後并廣化、旌勳、藏海、乾明四寺入焉。有狀元呂柟詩。

下方寺 ,在州東南一百里觀後村,宋崇寧元年建。後併禪院、靈延、上方、麻谷四寺入焉。廣化寺 ,在州東門外,元泰定年建,見《一統志》。開元寺 ,在州東關薰風巷東,後併廣慧、普濟、淨業、善慶、湖北五寺入焉。寺內舊有唐侍中渾瑊、丞相杜黃裳像。

護國寺 ,在州北三十里黃龍鎮,後併《鐵佛》《西遊》《水月》《聖壽》四寺入焉。

華巖寺 在州東十五里任楊村北。年久傾圮,郡人賈允醇捐資僧通付募化重修,施茶濟眾。慶雲觀 在州東二十里張華村。元泰定元年建,後併道靖、祐聖、遠塵、復真、「摩雲」 五觀入焉。龍祥觀 在州東南王莊里棲巖山下。郡紳王謙建。後併靈應觀、冷雲庵入焉。

永樂純陽宮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南張村。唐為呂公祠,又為觀。元中統三年重建,改為宮。後併法逸、玉泉、棲霞、長春、通元、峽石六觀入焉。寥陽宮 在州治西南隅明遠坊。元至元四年建。其下院在城南十五里韓陽鎮,後併元都、丹陽、太虛、廣孝、棲雲五觀入焉。

玉陽觀 在州東

臨晉縣

延祚寺 ,在縣南七十里。宮殿極壯麗,元至元十一年建。

西閣聖壽寺 在縣西北五里,唐裴寂墓側。藥師院 在縣東北甘泉坊,唐天寶中建。觀音閣 在縣南六十里石佛寺南。地形高聳,樹林叢密,一方之勝。

靈峰觀 在縣南七十里五老山靈峰下。本名「無相」 ,隋開皇中更名「遊仙」 ,唐貞觀中更名「大明」 ,貞元中更今名。即羅真人修煉處。

又元觀 在縣西虞鄉里,唐貞觀二年建。丹陽觀 ,在縣東南中條山王官谷內,即司空圖隱處,金大定三年建。

通真觀 ,在縣內東南隅。元泰定年建。有呂純陽題詠。又大沖觀,在吳閻村。聚雲觀,在壽貴村。莊武觀,在樊橋鎮。

道清觀 在方山下,侯憨子昇仙處。相傳觀旁有硃砂洞,以大石方二丈餘覆壓洞口,石色皆赤,內有一井,水常滿。又傳竹成林,水自溢,凡三次昇一仙云。

榮河縣

大覺寺 在縣北三十里王村。唐垂拱初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八龍寺 在縣東門十五里李莊村。宋大中祥符五年,因八龍垂像之瑞,建寺於此,故名。內有浮圖。元至元年修。

金山寺 ,在縣東峨嵋嶺畔,宋熙寧七年建。「天寧寺 」 ,在縣東門外,宋紹聖二年建。

廣福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馮村。金天會十年建。

鐵佛寺 在縣南三十里薛公村。金承安三年建。

觀音寺 在縣北四十里。元至元二年建。興國寺 在縣南十五里。元至正四年建。慶雲觀 在縣北四十里孫石村。元至大四年建。

明陽觀 在縣南關,元至治二年建。

修真觀 在縣北二十里何村。元泰定元年建。岱嶽觀 在縣北岱嶽司東。元泰定二年建。聖母廟 在南關。

祖師廟 在北城上,元至正四年建。

猗氏縣

龍巖寺 在縣東十八里。唐貞元二年敕建,金皇統五年重修。

仁壽寺 在城東北二里峨嵋南麓。金貞元三年敕建。有浮屠大佛閣,舊名「聖壽寺。」 明洪武初,併洪福、千佛、廣福、壽聖、聖安、慈氏、寶泉七寺入焉。

妙道寺 ,在縣東北。元至元二十二年,因舊基建,有浮屠二,今名「鴈塔寺」 ,明洪武間,置僧會司。靈巖寺 ,在李村,有《藏經》三千餘卷,今已殘缺。寶峰院 ,在東朝村。敕建。

太清觀 在縣東南二十里。金大定中建。明洪武初,併天寧、萬壽、清真三觀入焉,置道會司。冥陽洞 ,在黃𩰚景村《萬泉縣》。

彌陀寺 在張戶村,元魏景明年建。

《法藏寺 》,在馮底村,唐貞觀中,尉遲敬德監修。正覺寺 ,在景村,唐龍朔元年建。

福興寺 在西解村,唐乾封二年建。

大雄寺 在南解村,宋至和年建。

勝果寺 在縣西,宋宣和二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併「釋迦」 、「龍興」 、「檻泉」 、「下生」 四寺入焉。天長寺 ,在王賈村。遼天慶二年建。

黃龍寺 在皇甫村,元祐元年建。又上教寺,在西塢村。

法雲寺 在孤山絕頂。天將大雨,雲起山巔。元泰定元年建。又「法寶寺」 ,在趙村。「靈慧寺」 ,在吳薛村。

福勝寺 在小桃村,元至正十二年建。

鐵佛寺 ,在按察司東。明洪武初,置僧會司。《峰介寺 》,在烏蘇村。

觀音寺 ,在聖水泉西,內有古洞,一名「觀音聖水院。」

崇寧觀 在西賈村,元至元二年建。

太清觀 在縣西門內,元延祐三年建。

天慶觀 在南李村,元延祐間建。

玉皇廟 在縣治西北隅。

河津縣

豐巖寺 在縣治南,隋開皇間建。

鐵佛寺 在縣治南,唐麟德中建。又「大明寺」 ,在尹村,貞元中建。

覺城寺 在縣東。宋天聖九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併《顯慶》、存留二寺入焉。

寶勝寺 在樓僧里,宋崇寧年建。

興化寺 ,在樊村。元至正年修。又千佛寺,在郭樊里。雲中寺,在紫金山。

建極宮 在龍門山。元至正間,道士姜善信募修,即大禹廟。

解州

歸起寺 在州西北三十里三樓村,元魏間建,內建三樓,故其里以「三樓」 名。

興福寺 「在州治西北崇寧坊。宋乾興元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正司,併廣慈、石牛二寺入焉。」 天寧寺 在州西三十里中條之陰。宋元祐三年建,元至治三年修。寺右有羅漢祠,後有閣,其殿宇僧舍百有餘間。紅臉溝泉自寺後東偏流繞而北,四圍皆古柏。東西南北十五里,望之鬱然,為一方之勝。

石牛寺 在州東北三十里趙村,元泰定二年建。

大清觀 在州西,崇寧坊塔巷北。

崇寧宮 在州西門外關廟左。元至元三年,姜真人建。明洪武間,置道正司。嘉靖二年,道正楊

演澄增修《靜境亭》於三清殿後。

安邑縣

太平興國寺 在縣治東北。宋嘉祐八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寺後塔十三級,高三百六十尺,上有黃白寶瓶,世傳出魯班手。嘉靖乙卯,地震,塔崩裂尺餘。後又震復合,亦神物也。

觀音寺 ,在縣西王曲村,金泰和四年建,即「羊馱寺。」

大覺寺 ,在陶村內,有古鐘一口,元至元七年建。

弘敬寺 ,在縣西門外,元至正十二年建。奉聖寺 ,在東孫塢。

集仙觀 在陳璧村。唐景雲間建,名「景雲宮」 ,元改今名。

長春觀 在縣東,元至治年建,見《一統志》夏縣。

廣福寺 ,在縣西七十里石磵村,唐貞觀五年僧信回建。

龍泉寺 有二,一在縣北周村里,唐開元間修;一在縣北胡張里,宋崇寧三年建。

餘慶寺 在縣西鳴條岡。宋治平二年建,溫公守墳之院也。元豐八年,賜額「餘慶」 ,有碑存焉。寺內有溫公祠。宋制,凡大臣墳墓,建寺賜額「看守。」 如范文正公先隴亦有白雲禪院是也。

法輪寺 在縣東。宋崇寧年建。明洪武年修,置僧會司。

真如寺 一在溫谷里,一在陽和門外,金天眷年建。

雲巖寺 在縣西北郭村,元至治二年建。柏塔寺 ,在縣南吳村。柏塔山柏樹鬱蒼,為邑勝景。

壽聖宮 在縣內守信坊。元至元二年,道士馮明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併天聖、萬壽二宮,九陽、龍祥二觀入焉。

五龍廟 在縣西四十里鳴條岡上。唐武德六年建。祈雨輒應,六月朔日,有司致祭聞喜。各州縣俱有。

天聖宮 ,在縣東瑤臺下。

聞喜縣

太子寺 在東關。漢武帝夢金人西來,抱兒授帝,帝驚寤報生太子。遂命卜地建廟。至明帝,復夢金人挾弓持矢,求寸土為居。時佛始入中土,因更廟為寺,曰太子寺。唐貞元六年重建,名福田寺。明洪武間,改額「太子寺」 ,置僧會司。

誌公寺 在丘村,今名黃花洞寺,有古石佛碑刻記「毋丘氏僧四十人。」 按《隋書五行志》:梁天監三年,武帝講經,重修殿,沙門誌公忽然起舞歌樂,須臾悲泣,賦五言詩,人以為侯景之讖。豈誌公避亂而住錫於此耶?又毋丘儉之族,避難而多為僧耶?又侯村有梁武帝廟,豈誌公念舊君而廟之此耶?萬曆年孝子呂辛陵住此,歲久傾圮。功德寺僧人大智重修,嘗閉關靜修於此。廣教寺 在縣南二十里寺頭村,俗名沙渠寺。相傳唐太宗屯兵乏糧,鐵牛寺僧智旻以砂鍋煮飯餉之,後敕建寺報之,併鐵牛寺入焉。保寧寺 在東鎮,唐開元六年建,元至元間重修,學士閻復有《記》。

柏巖寺 在北張村,金皇統年建。

大覺寺 在宋村,金大定十年建。

皇清康熙二年修,翟鳳《翥記》。

寧國寺 ,在回坑北嶺之巔,金貞元三年建。東普照寺 ,在阜底村,元至元十四年建。嘉慶寺 ,在藺家莊,元至大三年建。

景福寺 在川口村,元延祐二年建。

慈雲寺 在縣南鄉,元至順三年建。

香山寺 在縣東南五里官莊嶺巔,明萬曆三十二年建。相傳為唐裴晉公還帶處。上有晉公祠、文昌閣、土塔三座,為本縣之文峰。

普照禪院 在底村唐永亨元年建。準提庵 在北月城。

皇清康熙年間,左副都御史朱裴建。

凝真觀 在西關。宋大中祥符七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亦名「凝真萬壽宮。」 正德中,知縣王琳為習儀所。今改東嶽廟。

太清觀 ,在縣北二十里野狐泉上。元中統四年建。

雲泉觀 在宋村,金大定三年建。

洞霞觀 在晁村,元至元三年建。

超然觀 在中莊。元泰定年建。又「養浩觀」 ,在冷泉村。

長春觀 在支村,解元趙鳴鶴有記。

景雲宮 在觀底村,唐貞觀年建。

興貞宮 在蘭德鎮,唐貞觀年建。

平陸縣

竹林寺 唐大曆年建,歷代有修葺《碑記》。

皇清順治十一年重修。

慶壽寺 在縣西南隅仁和坊,宋大中祥符二年建。明萬曆辛卯,知縣鄭金移南城外,而僧會司寓焉。

大悲寺 在縣西張谷里上澗村,宋僧了寬刱建。

隆禧觀 在縣東關。唐開元三年,道士楊志和刱建。元至元四年,道士馬公道重修。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併玉泉觀、長生宮入焉。

清和觀 在縣葛趙村,元至元年建。

芮城縣

崇聖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陌上村。後周武帝天和元年建。又清涼寺,在縣東北坡頭峪。聖壽寺 ,在縣東南張村。

壽聖寺 在縣東北。有塔。宋元豐元年建,明弘治年修,訓導趙定有《記》。又太安村壽聖寺,有宋紹聖年《石記》。熙寧年,詔以「壽聖」 名其院。

延慶寺 在縣西南

龍巖院 在縣東北十五里水門村。金大定年建。

回光院 在廟下村。元大德年建,明成化年修。玉京觀 在縣東北三里。元至正年重修。樂全觀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水峪。

真常宮 在縣東北七里柴村,舊名「澤清觀」 ,唐開元二年里人果善重建,改今額。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併太清、紫清二觀入焉。紫清觀內降生臺,唐咸通三年築,世傳真人侯道華降生之地。《絳州》。

鐘樓寺 在正平坊。宋乾德元年建,有塔。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佛窟寺 在州南十里。宋嘉祐八年建,元皇慶初重修。

法鉻寺 ,在州西南蘇陽里,金正隆四年建。西禪寺 ,在正平坊,元延祐間建。

甘露寺 在州北二十五里。梁天監二年,帝有疾,遣朱明月求甘露果,疾愈,賜額「甘露。」 元延祐三年重建。

重陽觀 在州西北董村,內有讀書堂,文中子曾隱居於此,觀麓有「清廉洞。」

玉清宮 在州內西北隅。元至元間建,舊名玉虛觀。皇慶間賜今額。明洪武間置道正司。清溪洞 在州西南五里。上有「大清萬壽閣」 ,康熙四十年建。

稷山縣

興化寺 一在縣西南三十里小甯村,隋開皇年建。一在縣南五十里,唐咸亨年建。塑像皆開元時造。

青龍寺 在馬村,唐龍朔二年建。

大明寺 在縣西北華峪村,唐上元年建,併「顯明」 、「崇慶」 、「瑞祥」 、「普照」 四寺入焉。

佛閣寺 一名「清涼院」 ,在縣東北三里。金皇統二年建。元大德間增修。明洪武間并廣教、彌陀、大善三寺入焉。置僧會司於廣教寺。

坦然寺 在小社村,元皇慶二年建。

大善寺 ,在高渠村,元敕修。內古柏一株,大至七圍,蔭可畝許,欲伐,輒有龍蛇雷雨之變。法寶寺 ,在城北十五里,滴水巖下。

崇化寺 在白池村

雨花寺 在城西北隅

朝陽洞 在縣東二十里下王村。

清華觀 在縣東南隅桃花巷。元至大二年,道士喬志度改建。又天真觀在西南隅,段天章有記。

保真觀 在縣東北,元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又靈虛觀,在西郭外。

道清觀 在廉城村,元延祐年建。

洞神宮 ,在北門外,初名純陽觀,道人張志朴建,郝毅《記》。

絳縣

壽聖寺 在縣東二十里鄭柴鎮,隋開皇年建。洪福寺 ,在縣東四十里倉封村。元中統二年建。明洪武間并觀音、福勝二寺入焉。置僧會司於觀音院。

聖水寺 在縣西南十里羊村。元泰定年建,即「聖水三泉」 處,僧海林修。

興國寺 在縣治西南隅,明嘉靖年建。

大陰寺 在縣治東十五里張上村。明萬曆年

淨土寺 ,在崔村,懸崖危閣,古柏凌空。

九雲觀 在縣東十五里陳村,元延祐年建。玉泉觀 在鄭村鎮東南。一在賀水,元至正年建。

垣曲縣

興國寺 在縣治西安民街北。金大定二年僧福勝建。元延祐二年重修,進士宋克篤有「記。」 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淨福寺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平原里。邑都御史趙載記。又石磬寺,在南,有石磬,扣之聲聞里餘,因名。

重興寺 在宋村

焚香院 在小趙村

洪慶觀 在縣治南里許中條山,舊名金闕院。金大定十九年,道士呂道章建。元延祐六年,金書敕賜「洪慶」 之觀。規模壯麗,山水環抱,邑之勝地也。邑人王紀有記。

靖真觀 在縣北二十五里。元至元年建。清泉觀 在歪頭山,殿內有清濁二泉。

霍州

西福昌寺 在宣化坊。唐貞觀四年,敕尉遲公監建,名「普濟寺。」 宋太平興國三年,改今額。元大德七年,地震傾圮。延祐三年,僧聚成重修。明洪武十五年,設僧正司,併東福昌寺入焉。

東福昌寺 在西福昌寺東。唐貞觀四年,僧清宜奉敕建。後地震傾圮。元延祐六年,僧圓琳重建,後改霍山驛。明洪武十八年,僧賢仁奉敕合,仍建寺,有碑記。今改為祝聖寺。

金田寺 有二:一在楊家莊,宋政和四年建;一在杜莊村,各有碑記。

廣順寺 在宣一里。金天會十一年僧德善建。後地震傾圮,元延祐三年重建。

清虛觀 在樂平村,唐顯慶二年建,有碑記。大清觀 在州宣一里。宋天聖二年道士陶崇仁建,有碑記。

白龍觀 在白龍村,有記。

「七真庵 」 在城西南隅。

吉州

天寧寺 在甘泉坊。宋崇寧二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正司,併「安平」 、「柏山」 二寺入焉。

開化寺 在州西,今為「習儀所。」

佛閣寺 在錦屏山麓

天神廟 一在趙村,一在曹井村,一在車城村,一在山羊村。

元帝廟 一在舊城上,一在北關外,一在大天灣,一在文城村,一在桃園鎮高田山。

全陽觀 ,在州北八里,元大德九年建。

紫微觀 在波門里

鄉寧縣

昭遠寺 在縣南一里。唐龍朔三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萬曆十八年重修。內有古柏,約四十圍。旁有白雲洞,多名人題詠。又雲中寺、靈巖寺、清涼寺、能仁寺、西成佛寺、蓮花寺。

聖壽院 在縣東關,元皇慶元年建。

翠微觀 在縣西南七十里。唐龍朔年建。明洪武間,併「元真觀」 入焉。

元真觀 在縣西門外天臺山。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五龍宮

隰州

安國寺 在州治西宣化坊。唐武德二年建,初名「龍紀」 ,宋至道元年改今額。明洪武間置僧正司。

興教寺 在州北九十里。宋元符三年建。臥雲寺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金大定元年建。黃雲寺 ,在土同里,山高萬丈,內有仙人石碁盤一。又鄉寧寺,在州北一百五十里,張果老常遊焉。

聖境寺 在南關

天寧寺 :在城東北一里,初名「天王寺。」 康熙十年,僧聖圓募建樓閣三層,為一州鉅觀。

千佛庵 城西北二里,俗名「小西天。」

練陽庵 在州南十里,宋至道二年建。

奎光閣 城南十里。知州錢以塏建,有記。白衣閣 在北門外,知州錢以塏建,有《記》。雲峰觀 在州北八里軍儀里。宋至道二年建。迎真觀 在州北八里。宋至道二年建。

祈真觀 在州宣化坊,金興定五年建。

大寧縣

彌陀寺 在縣南一里。元至治三年建。明洪武

間,修置僧會司,併福勝寺入焉。

太清觀 在縣東門外,金大定三年建。

聖母廟 在城隍廟西

曹仙姑廟 在城西北

永和縣

興化寺 在縣治仙芝坊。金明昌五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併「昭陽丈」 、「八佛」 二寺入焉。普照寺 ,在縣南五十里。

朝陽寺 在縣治北十五里。

龍巖寺 在縣治南,宋建。

香巖寺 :在縣治北,名「羅漢洞。」

平陽府驛遞考        府志[编辑]

府總

臨汾縣建雄驛 馬八十六匹。內本縣馬五十七匹,馬夫二十八名半,扛夫九十五名,共工料銀二千八百五十九兩四分九釐。

襄陵縣協濟馬二十九匹,馬夫一十四名半,共工料銀八百七十六兩九錢六分。

洪洞縣普潤驛 馬七十二匹,馬夫三十六名,扛夫八十六名,共工料銀三千一百八十八兩五錢九分六釐。本縣獨應。

霍州霍山驛 馬七十九匹。內本州馬三十八匹,馬夫一十九名,扛夫八十六名,共工料銀二千六十兩一錢二分。

趙城縣協濟馬四十一匹,馬夫二十名半,共工料銀一千二百三十九兩八錢四分。

靈石縣瑞石驛 馬七十九匹,馬夫三十九名半,扛夫一百三十二名,共工料銀四千二兩三錢四分六釐。本縣獨應。

《仁義》驛 馬七十九匹。內汾西縣協濟馬三十二匹,馬夫一十六名,共工料銀九百六十七兩六錢八分。

浮山縣協濟馬三十二匹,馬夫一十六名,共工料銀九百六十七兩六錢八分。

岳陽縣「協濟」 馬一十一匹,馬夫五名半,共工料銀三百三十二兩六錢四分。

隰州協濟馬二匹、馬夫一名,共工料銀六十兩四錢八分。

鄉寧縣協濟馬二匹、馬夫一名,共工料銀六十兩四錢八分。

曲沃縣蒙城驛 馬七十九匹。內本縣馬二十一匹,馬夫十名半,共工料銀六百三十五兩四分。

翼城縣協濟馬三十四匹,馬夫一十七名,共工料銀一千二十八兩一錢六分。

太平縣協濟馬二十二匹,馬夫一十一名,扛夫八十六名,共工料銀一千八百七十六兩二錢八分。

絳州協濟馬二匹、馬夫一名,共工料銀六十兩四錢八分。

侯馬驛 馬七十九匹。內本縣馬四十匹,馬夫二十名,扛夫八十六名,共工料銀二千三百二十九兩一錢五分。

太平縣「協濟」 馬十七匹,馬夫八名半,共工料銀五百一十四兩八分。

絳州協濟馬二十二匹,馬夫一十一名,共工料銀六百六十五兩二錢八分。

聞喜縣涑州驛 馬七十九匹。內本縣馬五十四匹,馬夫二十七名,扛夫八十六名,共工料銀二千七百五十二兩五錢一分。

稷山縣「協濟」 馬七匹,馬夫三名半,共工料銀二百一十一兩六錢八分。

絳縣「協濟」 馬一十八匹,馬夫九名,共工料銀五百四十四兩三錢二分。

安邑縣泓芝驛 馬七十九匹,馬夫三十九名半,扛夫一百二十九名,共工料銀三千八百七兩四錢九分八釐四毫一忽四微五纖九沙四塵。本縣獨應。

臨晉縣樊橋驛 馬七十九匹,馬夫三十九名半,扛夫七十一名,共工料銀三千二百七十七兩四錢九分二釐。本縣獨應。

蒲州河東驛 馬七十三匹。內本州馬五十五匹,馬夫二十七名半,扛夫八十六名,共工料銀二千七百七十四兩六錢八分六釐五毫。

榮河縣「協濟」 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共工料銀三百六十二兩八錢八分。

芮城縣「協濟」 馬一匹,馬夫半名,共工料銀三十兩二錢四分。

平陸縣「協濟」 馬五匹,馬夫二名半,共工料銀一百五十一兩二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