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3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三十六卷 |
第五百三十六卷《目錄》。
《漢中府部·紀事》
《漢中府部·雜錄》
《漢中府部·外編》
《職方典》第五百三十六卷。
漢中府部紀事
[编辑]《史記高祖本紀》:「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 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 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注〉李奇曰: 「蝕音力,在杜南。」如淳曰:「蝕入漢中道川谷名。」《索隱》曰: 「孟康音食。王劭按《說文》作鐘,器名也。地形似器,故名 之。」《索隱》曰,按《系家》,是用張良計也。棧道,閣道也,音士 諫反。包愷音士版反。崔浩云:「險絕之處,傍鑿山巖而 施版梁為閣。」
高祖遣酈商攻洵關,定漢中地。
《留侯列傳》:「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 良金百鎰,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 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 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 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 還行,燒絕棧道。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 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 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 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蕭何傳》:沛公既先定秦,項羽後至,欲攻沛公,沛公謝 之,得解。羽遂屠燒咸陽,與范增謀曰:「巴蜀道險,秦之 遷民皆居蜀,迺曰:蜀漢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 王,而三分關中地,王秦降將,以距漢王。漢王怒,欲謀 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 惡,不猶愈于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 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詘于一人之下,而信于萬 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 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 遂就國。
《舊志》:「三年丙辰夏,江漢水溢,漂沒四千餘家。」
八年辛酉夏,漢水復溢,漂沒六千餘家。
《漢中志》:「田叔為漢中守,屬縣十一,去洛一千九十一 里。叔既饋以軍饟,又致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後為魯 相。然以帝業所興,不封藩。」
王莽時,公孫述據蜀,跨有漢中,當秦、隴之徑,每罹其 害。安帝永初二年,陰平、武都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 炳,沒略吏民。
四年,羌復來,太守鄭廑出屯褒中,欲與羌戰。主簿段 崇、陳禪以為「但可堅守,來虜乘勝,其鋒不可當。」廑不 從,戰敗績。崇與門下吏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 生力戰捍廑,并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馳來赴難,冒寇 殯殮廑,虜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陳禪為漢中太守。 虜素憚禪,更來盤結。禪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 困,乃矯詔赦之,大小咸服。既誅其亂首,天子善之,徙 禪左馮翊。太守程信怨恥,乃結故吏冠蓋子弟嚴孳、 李容、姜濟、陳巳、曹廉、勾矩、劉旌等二十五人,誓志報 羌,各募壯士,豫結同死以待寇。太守鄧成命信為五 官,孳等門下官屬。
元初二年,羌復來巴郡,板楯救之。信等將其士卒力 奮討,大破之,信被八創,二十五人戰死。自是後羌不 敢南向。
五年,天子下詔褒歎信崇等,賜其家穀各千斛,宗展 孳等家穀各五百斛。列畫東觀,每新太守到,必先存 問其家。以羌畏服陳禪,拜禪子澄漢中太守。
《府志》:「和帝永興十五年癸卯六月,城固南城門災。 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夏五月戊申,漢中洋山崩。 獻帝建安二十年,張魯叛漢中,據其地,自稱王,曹操 平之。」
二十四年己亥八月,大霖雨,漢水溢。
《三國志法正傳》:先主進兵漢中,正亦從行。二十四年, 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于定軍興勢作營。 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 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 『吾故知元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徐晃傳》:晃與夏侯淵拒劉備于陽平,備遣陳式等十 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征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 太祖聞甚喜,假晃節,令曰: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 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 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陽平,引出漢中諸軍。 《楊洪傳》:洪字季休,犍為武陽人也。劉璋時歷部諸郡先主定蜀,太守李嚴命為功曹。嚴欲徙郡治舍,洪固 諫不聽,遂辭功曹,請退。嚴欲薦洪于州,為蜀郡從事。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 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 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 兵何疑?」
《漢中志》:沛國張陵,學道于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 「太清元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 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于益州牧劉焉。魯母有 少容,往來焉家。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往漢中,斷 谷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舍,置義米義肉。 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云鬼病之。其 市肆價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學道未信者, 謂之「鬼卒。」後乃為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通限 出五㪷米,故世謂之「米道。」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 遣其黨張修攻固城。固人陳調素遊俠,學《兵法》,固以 為門下掾,說固守捍禦寇之術,固不能用。踰牆走投 南鄭趙嵩,嵩將俱逃,賊盛因遣嵩求隱避處。嵩未還, 固又令鈴下偵賊,賊得鈴下,遂得殺固。嵩痛憤,仗劎 直入,調亦聚其賓客百餘人攻修,戰死。魯遂有漢中。 數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至劉焉子璋為牧,時 魯益驕恣,璋怒,建安五年,殺魯母弟。魯率巴夷杜濩、 朴胡袁約等叛為讎敵。魯時使使漢朝,亦慢憍帝室, 以亂不能征。就拜中郎將、漢寧太守,不置長吏,皆以 祭酒為治民。璋數遣龐羲、李思等討之,不能克,而巴 夷日叛,乃以羲為巴西太守,又遣楊懷、高沛守關頭, 請劉先主討魯,先主更襲取璋。二十年,魏武帝西征 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團說魯 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 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 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 列侯。時先主東下江安,巴、漢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 濩、朴胡袁約為三巴太守,留征西將軍夏侯淵及張 郃、益州刺史趙顒等守漢中,遷其民於關隴。二十四 年春,先主進軍攻漢中,至定軍,淵、郃、顒來戰,大為先 主所破,將軍黃忠斬淵、顒首。魏武帝復西征先主。先 主曰:「孟德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先主遂為 漢中王。將還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中。眾皆以必張 飛,張飛心亦自許。先主乃以牙門義陽魏延為鎮遠 將軍、漢中太守。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漢 中,卿居之若何?」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 拒之;若偏將十萬而來,請為大王吞之。」眾壯其言。初, 魏武之留淵、郃也,以雞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楊 修知之,故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 漢中也。」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 將軍皆鎮漢中。蜀平,梁州治沔陽。
《華陽國志》:「後主建興十一年,丞相亮治斜谷閣道,運 糧谷口。十二年春,丞相亮以流馬運從斜谷道出武 功,據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
十五年,以後典軍安漢將軍王平領漢中太守,代懿 督漢中事。
《府志》:「延熙七年三月,魏曹爽寇漢中,丞相亮令費偉 等屯兵,興勢禦之,爽不得進,時夏侯元亦至,以司馬 懿書示爽,引軍還。」
《魏書李沖傳》:「車駕南伐,以沖兼左僕射,留守洛陽。車 駕渡淮,別詔安南大將軍元英、平南將軍劉藻討漢 中,召雍、涇、岐三州兵六千人,擬戍南鄭,剋城則遣。沖 表諫曰:『秦州險阨,地接羌夷,自西師出後,餉援連續, 加氐人叛逆,所在奔命,運糧擐甲,迄茲未已。今復豫 差戍卒,懸擬山外,雖加優復,恐猶驚駭。脫終攻不剋』」, 徒動民情,連氐結夷,事或難測。輒依旨密下刺史,待 軍剋鄭城,然後差遣。如臣愚見,猶謂未足。何者?西道 險阨,單徑千里,今欲深戍絕界之外,孤據群賊之口, 敵攻不可卒援,食盡不可運糧。古人有言:「雖鞭之長, 不及馬腹。」南鄭於國,實為馬腹也。且昔人攻伐,或城 降而不取;仁君用師,或撫民而遺地。且王者之舉,情 在拯民;寇之所守,意在惜地。校之二義,德有淺深,惠 聲已遠,何遽於一城哉!且魏境所掩,九州過八;民人 所臣,十分而九。所未民者,惟漠北之與江外耳。羈之 在近,豈急急於今日也。宜待大開疆宇,廣拔城聚,多 積資糧,食足支敵,然後置邦發將,為吞并之舉。今鍾 離、壽陽,密邇未拔諸「城,新野跬步弗降。所剋者舍之 而不取,所降者撫之而旋戮。東道既未可以近力守, 西蕃寧可以遠兵固?若果欲置者,臣恐終以資敵也。」 又令「建都土中,地接寇壤,方須大收死士,平蕩江會。 輕遣單寡,棄令陷沒,恐後舉之日,眾以留守致懼,求 其死效,未易可獲。推此而論,不戍為上。」高祖從之。 《華陽國志》:「咸寧四年春,漢中都吏襲祚等謀殺太守 姜宗以叛。宗覺,堅守,祚等燒南鄭市及平民屋。」 《府志》:「晉楊茂搜,本姓令狐,楊駒之甥,略陽清水氐人 也。初,楊駒始居仇池,有地百頃。至其孫千萬附魏,封為百頃王。千萬孫飛龍浸強盛,徙居略陽,以其甥令 狐茂搜為子。茂搜避齊年之亂,率部落還保仇池」,自 號「輔國將軍、石賢王」,關中人避亂者多依之。尋卒,子 難敵遂據其地。
孝武帝寧康元年癸酉冬,秦寇陷梁、益。
安帝義熙十三年丁巳七月,城固縣水涯有聲若雷, 既而岸崩,出銅鐘十二枚。
《宋書劉秀之傳》:「秀之,元嘉二十五年,除督梁南北秦 三州諸軍事、寧遠將軍、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 時漢川饑儉,境內騷然,秀之善於為政,躬自儉約。先 是,漢川悉以絹為貨,秀之限令用錢,百姓至今受其 利。」
《府志》:「唐元宗開元元年癸丑,洋州南十里地出醴泉。 天寶三載甲申,洋州東北太白山得玉冊,獻於朝,因 改華陽縣曰真符。」
德宗避朱泚兵入洛谷,過洋州,在道,民有獻瓜果者, 上欲以散秩官授之。《陸贄上奏》,其略曰:「自兵興以來, 財賦不足以供賜,而職官之賞興焉。青朱雜沓於胥 徒,金紫普施於輿皂,當今所病,方在爵輕,設法貴之, 猶恐不重,若又自棄,將何勸人?倘獻瓜果者亦授職 官,則彼必相謂曰『吾以忘軀命而獲官,此以進瓜果 而獲官。是軀命同於瓜果矣。誰復為用哉』。」上悟。 建中元年庚申。騶虞見《武安》
僖宗中和三年,《鹿晏弘》屠洋州。
昭宗大順二年,楊復恭等專橫,上出為鳳翔監軍,復 恭不肯行,求致仕,從之。未幾,走興元,與楊守亮反,據 洋州。
景福元年,李茂貞討之,復恭走,遂拔洋州。
昭宗天復三年,蜀王建略洋州。
五代蜀高祖武成元年戊辰七月,騶虞見武定。 宋太祖開寶八年乙亥,洋州火,焚州廨民居約千七 百餘區。
真宗咸平六年癸卯七月,洋州漢水溢。
神宗元豐元年戊午,武康軍禾一莖十穗。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丙子,褒城產紫檀香。
《宋史楊政傳》:「政守漢中十八年,六堰久壞,失灌溉之 利,政為修復。漢江水決為害,故築長堤捍之,凡利於 民者,不敢以軍旅廢。」
《府志》:「孝宗淳熙元年甲午,洋州乏食。」
十四年丁未,洋州饑。
光宗紹熙四年癸丑夏,大水,山河堰盡決。
寧宗慶元二年丙辰夏旱,守臣禱雨,有錦文小蛇行 水上,雨大至。
嘉定十二年己卯,「金兵入洋,守臣蔡晉卿遣兵拒之, 不克,洋陷,金兵焚其城而去。」
理宗紹定三年庚寅六月,大水。
四年辛卯春,大饑。元拖雷分騎兵三萬,攻破鳳州,徑 趨華陽,屠洋州。
寶祐元年「癸丑春,蒙古兵渡漢江,都統高達拒卻之。」 《元史李進傳》:「憲宗西征,丞相史天澤時為河南經略 大使,選諸道兵之驍勇者從,遂命進為總把。是年秋 九月,道由陳倉入興元,度米倉關,其地荒塞不通,進 伐木開道七百餘里。冬十一月,至定遠七十關,其關 上下皆築連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環堡東」 流,天澤命進往關下說降之,不從。進潛視間道,歸白 天澤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澤遣進率勇士七十 人,掩其不備,攻之,脫門樞而入者二十人,守門者覺, 拔刀拒之。進被傷,不以為病,懸門俄閉,諸軍不得入。 進與二十人力戰,殺傷三十人,後兵走上堡,進乃毀 懸門納諸軍,追至上堡,殺傷益眾。宋兵不能敵,棄走。 夜將旦,進遂得其堡,守之,關路始通,諸軍盡渡。進以 功受上賞。
《府志》:「世祖至元十一年甲戌,興元鳳州進麥一莖七 穗,穀一莖三穗。」
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八月,興元洋州地震。
明太祖洪武五年壬子夏六月,大雨暴溢,巨木蔽江 而下,抵南岸止。
十七年甲子春,中梁山產「靈芝」二本。
成祖永樂十年壬辰,漢江水溢。
十四年丙申五月。漢水溢。淹沒洋縣城,公私廬舍無 存。
宣宗宣德元年丙午,旱。
英宗正統七年壬戌,饑。
代宗景泰元年庚午,大旱。
四年癸酉,「大有年。」
憲宗成化元年乙酉,草寇王剛作亂,民大饑。
六年庚寅,漢水溢漲,高數十丈,城郭民舍俱淹沒。 十二年丙申,麥生二穗。
二十三年丁未,大饑。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夏,大雨。冬,大饑。
五年壬子,寧羌州芝草生七年甲寅,褒城龍興寺山麓下有洞,龍蛻其中,長一 丈五尺餘。
十年丁巳,寧羌州修學,忽得石板一窖,天然方平,不 勞椎鑿,眾皆異之。又一婦人獨行遇虎,驚駭倒地,虎 視之不咥。
十五年壬戌夏,大雨傷禾,民多疫。
十七年甲子夏旱,秋雨雹傷稼。
武宗正德元年丙寅冬,地震。
三年戊辰夏,大雨,略陽山崩,壓居民至死。
四年己巳春夏旱,流賊藍鄢寇略陽,討平之。
五年庚午,褒城縣庠生馬安然渡沙河,見人魚立水 上,急搏之,乃入水,無何,抵家卒。
七年壬申五月,西南起一火星,大如斗。
十四年己卯夏,漢水溢。
十五年庚辰,洋縣東椒溪河獲白鹿,項懸銅牌,餘字 湮沒,惟「唐」字可識,土人異而釋之。
世宗嘉靖元年壬午春,水,夏秋旱。
二年癸未,大水。
五年丙戌,虫食禾。
六年丁亥,龍江水合。
十四年乙未秋,大熟馬興康黃狗亂,寇略陽,討平之。 是年,城固有虎據邯鄲村數日,人不能捕,夜不知其 所往。
十五年丙申夏,漢水泛漲,獲人魚數十,有近丈者。又 洋縣城西紙房街石洞,有青黃二龍𩰚于水中,漂民 舍,溺死者甚眾。
十六年丁酉春,地震。夏,旱。秋,雨雹傷稼。
十七年戊戌,春夏饑。
十八年己亥,大有年。二月,褒地微震,自西至七月,漢 江漲,漂珍寶,壞民居。
二十一年壬寅夏,大水漂流民舍。
三十三年甲辰春,大饑。夏,大疫。
二十四年乙巳冬十二月子刻,地震,有聲如雷。是年, 城固有虎,上出斗山灣,下遊七星寺,人畏之,晝不敢 行。知縣范時修牒于神,捕之滅迹。 二十七年戊申春,饑。秦、隴流移多盜,斗豆三錢。 二十九年庚戌,烏龍江漲,漂打鐘村。
三十年辛亥六月,霖雨彌月。八月十二日,鬼鳥飛鳴。 三十二年癸丑,甘露降於褒城啟聖祠柏上,露滴樹 下如凝脂,小兒伏地食之,甘如蜜。
三十三年甲寅,褒城龍潭壩龍行。先是民屋中有泉, 護之甚勤。一夕,夢曰:「吾明日當行,須牢收雞犬也。」民 如其言。至午,有尺蛇蜿蜒水面,踰時漸長。雲滃雷作, 則頭角爪髯具全,奮怒而去,平地水深三尺,山崩石 裂,民舍漂盡,橋梁蕩然,而此家獨存。
三十四年乙卯,「秋熟」,十月,褒中有妖夜為孽,抓人面 有痕。鄉人金鼓徹夜,數日乃已。
四十一年壬戌正月,城固豐樂橋《觀音閣》災。
四十四年乙丑,城固粟一莖二穗,綿六蕊九蕊。 四十五年丙寅,城固斗山松二本,相距數尺,高丈餘, 其末合而為一,人謂之「連理松。」
穆宗隆慶二年,川寇何勉亂,擁萬眾盤踞乾溝、母豬 寨。官軍討五年,甫平。
四年庚午,洋縣南陽村王九霄家池內產並頭蓮。 神宗萬曆二年甲戌,饑。
四年丙子九月初七日,大雪盈尺,殺禾稼。
十三年乙酉,饑。
十六年戊子秋,大水,環西鄉城南關,壞民居百家,前 令李鳴築「疊河」以削其勢,害始息。
二十二年甲午,西鄉縣饑。
二十三年乙未秋,霪雨,禾不實。是年春,寧羌州有一 男子,不知何許人,同其母流寓州中。一日,大風雨,雷 擊之敵臺,人視其背,紅文顯然,僉以為不孝之徵云。 三十三年乙巳,沔縣白馬關居民吳東朝,于三月十 一日辰時,在門外榆樹下立,忽被雷擊死,身背紅文 昭然。素原稔惡,致此天刑之慘。
三十四年丙午,南鄭縣致仕教官高若時惡僕名「偏 兒,年二十四歲,于七月二十九日未時被迅雷擊之 後園,口耳出血,四肢分裂。」
四十一年癸丑秋,淹西鄉東關。
四十三年乙卯,西鄉大饑。
四十五年丁巳,回賊高尚遷據山反,久之乃定。 四十六年戊午,洋縣大饑。
四十八年庚申,「流賊」俞士乾率眾犯境。
天啟四年甲子,洋縣地震,城垣民舍倒圮無數。 七年丁卯,流賊王魁祿率眾犯境。
崇禎四年辛未,夏秋大水,平地高四五尺,江河南北 田苗盡沒,房屋倒損。是年,流賊蝎子塊率眾數萬寇 西鄉水東《法寶》。莒、苦竹、《男兒》《驚軍》等壩,殺擄萬計。 又略陽地震,塌毀城垣二百餘丈。
六年癸酉,大水。是年,流賊《搖天動》,老《回回》等率眾十餘萬寇鄉村殆盡。七年甲戌,饑,流賊黃龍寇據南山。
八年乙亥九月,地大震三日,傾塌房屋無數,又大旱。 九年丙子,地震,流賊一條龍率眾數萬攻圍西鄉城 幾陷,凡三月始解。
十年丁丑流賊「《八大王》《白虎》」分掠南山等處。是年秋 蝗蟲蔽天食盡田禾苗亦無遺民大饑。
十一年戊寅夏,蝗飛蔽天,齧食田苗併草俱盡。 十二年己卯,有雄雞四翼四足。
十三年庚辰,大旱,民饑,粟價騰十倍,民食木皮、石麪 俱盡。
十四年辛巳,旱。
十五年壬午,有瓜大如囤,有大鳥高八尺,黑身赤喙, 集蒲家壩,數日飛去。
十六年癸未,水東居民見赤龍上天。
漢中府部雜錄
[编辑]《後漢書王莽傳》:「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子午 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注〉師古曰:「子,北方也;午, 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今京城直 南山有谷,通梁、漢道,名子午谷。又宜州西界、慶州東 界有山名子午嶺,計南北直相當,此則北山者是子, 南山者是午,共為子午道。
《華陽國志》:黃權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 股臂也。
《後賢志》李毅曰:「廣漢與成都密邇,而統梁州者,矜益 州之領防在今日也。益州有禍,乃此郡之憂。」
常璩《序志後語》:《蜀紀》言三皇乘祗車出谷口,秦宓曰: 「今之斜谷也。」
周貞王之十六年,秦屬公城南鄭,此谷道之通久矣。 而說者以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
劉澄之《梁州記》:「武侯壘東南有定軍山,八十餘里,有 諸葛武侯墓。鍾會征蜀至漢州,登亮之墓,令軍士不 得於墓芻牧樵采,今松柏碑銘儼然。」
關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關,固解印綬處也。 漢水南有溫泉,周圍數千步,冬夏常沸涌若湯,其熱 可熟雞子。
沔陽城,在漢水南,舊蕭何所築也。劉備為漢王,權住 此城,盟於城下。今門外有盟壇猶存。
諸葛亮宅有井,深四尺餘,口廣一尺五寸,累塼如《初 開》云。
梁州縣界有鴈塞山,《傳》云「此山有大池水,鴈棲集之, 故因名曰《鴈塞》。」
《彥周詩話》:蜀陝路間有溪曰「韓溪」,蕭酇侯追淮陰處 也。劉涇巨濟題詩一絕云:「豪傑相從意氣中,憐才傾 倒獨蕭公。後來可是無奇客,東閣投名尚不通。」 《研北雜志》:吾家太史云:漢中之民,當春月,男女行哭, 首戴白楮幣,上諸葛公墓。其哭甚哀。
《老學庵筆記》:宋白石燭詩云:「但喜明如燭,何嫌色似 黳。」燭出延安,予在南鄭數見之。其堅如石,照席極明。 亦有淚如蠟而煙濃,能黑污帷幕衣服。故西人亦不 貴之。
興元城、固城縣產礜石不可勝計,與凡土石無異,雖 數十百擔亦可立取。然其性酷烈,有大毒,非置瓦窯 中煆三過,不可用。然猶動能害人,尤非他金石之比。 《千金》有一方,用礜石,輔以乾薑、烏頭之類,名曰「露宿 丹」,其酷烈可想也。
吳中卑薄,斸地二三尺輒見水。予頃在南鄭,見一軍 校,火山人也。言火山之南,地尤枯瘠,鋤钁所及,烈焰 應手湧出,故以「火山」名軍,尤為異也。
四方之音有訛者,則一韻盡訛。如閩人訛「高」字,則謂 「高」為「歌」,謂「勞」為「羅」;秦人訛「青」字,則謂「菁」為「萋」,謂「經」為 《稽》。
《聞見錄》:「天下州名俗呼不正者有二:一處州,舊為括 州,唐德宗立,當避其名,適處士星見分野,故為處州, 音楮,今俗誤為處所之處矣。洋州,乃汪洋之洋,音楊, 今俗誤為詳略之詳矣。」上自朝省,下至士大夫,無能 正之者。
《春明夢餘錄》:「褒城縣北即連雲棧。棧南口為褒谷,北 口為斜谷,谷中水名黑龍江。縣北八里過雞頭關十 三里,陟七盤嶺,入棧谷。北口為寶雞縣,中歷鳳縣。褒 城縣南一百二十里過松梁關,二百七十里過米倉 關,俱巴縣界。」
沔縣東北通秦嶺,西南控川蜀金牛峽,縣西一百七 十里。陳倉。古道縣西二十五里。漢中。前控六路之師, 後據西蜀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 城固縣南木曹關,可通西鄉及通江。蕭何守漢中,修 城固,北通關山道,由盩厔鄠縣入關中。盩厔小道,老 子青山所過,令尹喜《授經》之地
漢中府部外編
[编辑]《府志》:「唐公昉,城固人。王莽居攝二年,為郡吏,遇真人 進以美瓜,又從而禮貌之。真人潛期背谷口賜以神 藥曰:『飲此當移意萬里,知禽獸語。時去家百餘里,轉 影即至。鄉人驚白於府君,府君學之無所進,怒命吏 收昉妻子。昉歸告其師,師與之歸,以藥飲妻子,塗屋 柱。須臾大風霧拔宅僊去,惟壻不與焉。 張氏居斗山』」,素好善。婦於山下汲水,遇一嬰兒,狀貌 殊常,乞乳,婦與食之。一日歸遲,夫怪而問焉,婦具以 告。夫命婦以絲紉針,俟再乞繫之,可得其跡。婦如其 言,以針刺兒背,隨其絲至大松樹下,掘之,得茯苓,其 大如斗。取歸烹食,倏然雲霧四合,舉家昇僊。
《洋縣志》:「唐開元間,龍血禪師者,自蜀之洋卓錫於祈 子山西麓,創寺說法,醴泉湧出。傳有龍化老人聽講。 入定後遺蛻,豎塔藏之,迄今尚存。」
《府志》:「宋抱一道士,鳳縣人。嘗遇一老人,手取篋中物 餌之,狀如蘆菔。又與一小瓢,中有葉如荳,戒曰:『遇有 疾施之』。自是絕粒。真宗召見,賜名抱一。」
明永樂間,命禮科給事胡濙遍詣名山,訪求張三丰。 至酆都山,三丰正趺坐古柏下,咫尺不見,至今樹下 螻蟻不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