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4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四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一卷目錄

 延安府部彙考一

  延安府建置沿革考

  延安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延安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五百四十一卷

延安府部彙考一

[编辑]

延安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本府

春秋時,白翟所居。秦併天下,置上郡。漢高帝元年,更為翟國,尋仍為上郡。項羽以翟王董翳都高奴。東漢時,郡邑俱廢。晉後屬赫連勃勃。元魏滅赫連,以為統萬鎮。孝武置金明郡。宣武置東夏州。西魏改為延州,置總管府。隋開皇中,府廢,置延安郡。唐初,復為延州。天寶初,改延安郡。乾元初,復為延州。五代梁為忠義軍。唐為彰武軍。宋初因之。後改鄜延路,置沿邊安撫經略使。元祐中為延安府。金皇統二年,於延安府置彰武軍總管府。元改延安路。明洪武二年,復為延安府,領州三,縣十六。

皇清因之。

膚施縣:附郭。

春秋為白翟地。秦為上郡地。漢翟王董翳都高奴,即金明塞地。後為膚施縣地,屬上郡。東漢邑廢。三國魏亦廢。隋復置,屬延安郡。唐屬延州延安郡。五代梁屬忠義郡。唐屬彰武郡。宋熙寧五年,省豐林縣為鎮。金明縣為砦,並入焉。屬延安府。金屬鄜延路延安府。元屬延安路。明為膚施縣。

皇清因之。順治十四年,裁延安衛入焉。編戶四里。

安塞縣

秦為上郡高奴地。董翳為翟王,都此。漢為高奴縣,屬上郡。南北朝後魏為廣洛縣。隋改曰金明縣,屬延安郡。唐武德二年,析膚施縣置北武州,以縣屬焉。貞觀二年,縣廢,屬延安郡。宋為敷政縣及綏德軍之安塞堡地。金為敷政縣,屬鄜延路。元為安塞縣,以敷政縣省入。明因之,隸延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實止八甲。

甘泉縣

秦為上郡地。漢為雕陰地,屬上郡。南北朝西魏為真川縣,屬神木郡。隋為臨真縣,屬延安郡。大業初,省真川入焉。唐武德元年,析交洛之地,置伏陸縣。天寶元年,更名甘泉,屬鄜州。宋為臨真縣,屬鄜延路。元仍為甘泉,尋省臨真入焉。明因之,隸延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保安縣

漢為上郡地。唐武德二年,置永安縣,屬北武州。貞觀二年,州廢,屬延州。宋置保安軍,屬延安府。金大定二十一年,陞為保安州,屬鄜延路。元至元三年,降州為縣。明因之,隸延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實止六甲。

安定縣

宋為安定堡。元初陞為安定縣。至元元年,析置丹頭縣,四年併丹頭入安定縣。明因之隸延安府。按《縣志》:春秋戰國時羌戎雜處,至漢始屬隴西郡,在唐則渭川西市貿馬之所也。五代時淪於先零。至宋元豐中,築安西城,屬通遠軍。金大定中,改為定西縣,屬鞏州,貞祐中,陞為定西州,領西安、通西二縣。元省二縣入州,後因地震,改名安定州。元末為鞏昌副總帥呂顯所據。明洪武元年,徐達帥師至鞏昌,顯率眾歸附,改安定縣。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里止九甲。

宜川縣

秦漢上郡地。南北朝西魏置汾州義川郡,後改為丹州,兼置義川郡。後周改為丹陽縣。隋開皇初,郡廢,改為義川縣。大業初,縣廢,屬延安郡。唐分置丹州,或為咸寧郡。宋太平興國中,改為宜川縣,屬鄜州上洛郡。金為丹州刺史,領宜川縣。元廢丹州,以縣屬延安路。明因之,隸延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清澗縣

唐寬州舊壘。宋康定初,置為清澗城,屬延安府。金置清澗縣,屬綏德州。元省綏平、懷寧二縣入焉。明因之,隸延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延長縣

秦漢為膚施縣地。南北朝後魏置廣安縣。西魏置延安縣,又析置義鄉縣。隋大業初,省義鄉縣入延安,屬延安郡。唐武德二年,以延安縣置北連州,並置齊明、義鄉二縣以屬之。貞觀二年,州廢,省義鄉、齊明入焉。廣德元年,更名延長,屬延州。宋屬延安府。金屬鄜延路。元屬延安路。明因之,隸延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一里,實止十里;里亦不全。

延川縣

周春秋時為白翟地。秦為臨河縣地。漢屬朔方郡。東漢省。南北朝西魏置文安縣及文安郡。隋開皇初郡廢,改文安曰延川,屬延安郡。唐武德二年,置基州。貞觀八年州廢,以縣屬延州延安郡,宋屬彰武軍。熙寧八年,省延水縣入焉,屬延安府。金、元仍舊。明因之,隸延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鄜州

周春秋為白翟地。秦屬上郡。漢為鄜縣,屬左馮翊。南北朝後魏改為鄜州。後周改為敷州。隋大業初,罷州,改為鄜城郡。唐復為鄜州。天寶初,改為洛交郡。乾元初,復為鄜州。宋屬永興軍路。金屬鄜延路。元以洛交、直羅二縣省入。明因之隸延安府領縣三。按《州志》,《禹貢》為雍州之域。後漢屬上郡。晉置杏城郡。後魏初置東秦州,改北華州。唐天寶初,改洛交郡,後置保大軍節度。宋置康定軍。金因之。元初復為鄜州。明因之。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三里。

雒川縣

漢為左馮翊鄜縣地。晉姚秦始置洛川縣,取洛川水為名。南北朝後魏屬北華州。西魏屬敷州。隋屬上郡。唐屬鄜州洛交郡。宋屬鄜延路。金屬延安路鄜州。元至元四年,併鄜城入焉。明因之,隸延安府鄜州按《縣志》,「三代時屬雍州,漢左馮翊翟道縣地,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後魏置敷城縣,屬北華州,西魏復曰內部。後」 周屬敷州。唐復改中部縣,置坊州。五代名圁州。元廢坊州,以縣屬鄜州。明仍為洛川縣。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中部縣

漢為左馮翊翟道縣地,渠搜中部都尉治此。晉姚秦始置中部郡。南北朝後魏更置中部縣。西魏改曰內部。隋屬上郡。唐復改中部縣置坊州。宋仍舊。元廢坊州,以縣屬鄜州。明因之,隸延安府鄜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宜君縣

漢為左馮翊祋祤縣地。晉苻堅置宜君護軍。南北朝、後魏改為宜君縣,及置宜君郡。隋開皇初,郡廢為宜州,屬京兆郡。唐貞觀十七年,州縣俱廢。二十年,復置縣,屬雍州。永徽二年,縣廢。龍朔二年,復置,屬坊州。天寶十二載,析置昇平縣。宋熙寧五年,省昇平縣為鎮入焉。金屬鄜延路坊州。元至元四年,廢坊州,以縣屬鄜州。明因之,隸延安府鄜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實止九甲。

綏德州

秦為上郡地。漢置雕陰縣,屬上郡。晉為赫連勃勃所據。南北朝後魏置上郡。西魏置安寧州,兼置綏州。隋初郡廢。大業初,改為上州,尋改為雕陰郡。唐初,為綏州。天寶初,改上郡。乾元初,復為綏州。宋太平興國十年,沒於西夏。治平四年收復。熙寧二年,改為綏德城。元符二年,置綏德軍,屬延安府。金大定二十二年,陞為「綏德州,屬鄜延路。」 元至元四年,併義合、綏德二縣入焉。明因之,隸延安府。領縣一: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康熙十六年,裁綏德衛入焉。

米脂縣

宋初為延川縣米脂川,寶元元年,置米脂砦。元豐三年,改砦為城,屬綏德軍。金陞為米脂縣,屬綏德州。元省嗣武、克戎二城入焉。明因之,隸延安府綏德州按《縣志》,「周屬并州,春秋時白翟所居。戰國為魏地,秦漢屬上郡,三國屬魏,晉為赫連勃勃所有。宋哲宗元符二年,隸綏德。金元仍舊。明正統中,綏德而外,米脂魚」 河地幾三百里。迨成化九年,都御史余子俊城榆林。後復隸綏德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葭州

秦為上郡北地。漢惠帝五年,置圁陰縣,屬西河。

考證

郡。南北朝後魏屬開光郡。後周置中鄉縣,屬真鄉郡,兼置銀州。隋開皇初,廢真鄉郡為真鄉縣、開光郡為開光縣。大業初,改銀州為儒林縣,俱屬雕陰郡。唐貞觀二年,析儒林、真鄉置銀州。天寶初改為銀川郡。屬關內道。五代為西夏所有。宋熙寧三年收復,尋棄不守。元豐四年收復。五年,即永樂川築新城,名「銀川砦」 ,尋沒於夏。崇寧四年收復,仍為銀州。五年,廢州為銀川城。金初,屬河東路汾州。大定二十年,陞為晉寧州。二十四年,改為葭州。興定二年,改屬延安府。元至元六年,併通秦、彌川、葭蘆三砦入州。明為葭州,隸延安府。領縣三: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吳堡縣

唐為石州定湖縣地。宋元豐五年,置吳堡砦。金改為吳堡縣。元初省,尋復置。明因之,隸延安府葭州。

皇清因之,編戶止六甲。

神木縣

秦以前,為上郡之北境。漢為西河、五原二郡地。後周為銀、勝二州地,屬雕陰郡。隋仍舊。唐開元十二年,析勝州榆林郡之連谷、銀城,置「鄜州新秦」 於都督府。開元十四年,州廢。天寶元年,復置。宋為新秦郡。神木砦。金興定元年,罷軍為神木寨。元至元六年,陞為神木縣,屬葭州。明洪武六年省,十四年,復置,隸延安府葭州。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三分。

府谷縣

漢為太原郡地。唐置府谷鎮,屬麟州。五代唐陞為府谷縣,後建為府州。漢陞為永安軍。宋崇寧元年,改為靖康軍。政和五年,賜名榮河郡保城軍,置麟府路。元初,置府州。至元六年,改為府谷縣,屬葭州。明洪武六年省,十四年復置,隸延安府葭州。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延安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延安府疆域圖

延安府疆域圖

延安府南圖

延安府南圖

延安府北圖

延安府北圖

本府

東六百五十里,至山西石州界。

西五百里至慶陽府合水縣界。

南五百五十里,至西安府同官縣界。

北五百里至沙漠界

西南七百四十里,至省城。

東北六百二十里至榆林,二千二百里至。

京師

延袤二千二百餘里

膚施縣

膚施,附邑也。東六十五里至延長界,一百五十里至延長縣,二百里至延川縣。

西四十里至安塞界

南「四十五里至甘泉界,九十里至甘泉縣,一百八十里至《鄜州》。」

北三十里至安塞界,一百九十里至安定縣,東南二百八十里至宜川縣。

西南至宜君縣

東北四百里至綏德州,五百里至府谷縣,西北四十里至安塞縣,二百四十里至保安縣。安塞縣。

府西北四十里為安塞,東三十里至膚施界,三十里至安定界。

西三百里至慶陽界

南二十里至膚施界

北九十里至保安界

西南三百里至鄜州界

東北至安定縣

延袤三百餘里

甘泉縣

府西南為甘泉。東一百七十里至宜川界,西四十里至安塞洛河川。

南:四十五里至鄜州界。

北四十里至膚施界

東南至鄜州

保安縣

府西北一百八十里為保安,東一百三十里至安塞界,一百八十里至安塞縣。

西九十里至慶陽界,五百里至慶陽府。

南七十里至安塞界,三百里至甘泉縣。

北一百二十里至靖邊界,一百九十里至靖邊營。

延袤三百里

安定縣

府北一百九十里為安定,東七十里至清澗界,一百里至會寧界。

西一百里至狄道界,一百二十里至龍州堡界,南九十里至膚施界,一千二百里至省城,北一百二十里至綏德界,一百二十里至金縣界。

東南一百六十里,至通渭縣。

西南二百里,至渭源縣。

東北六百里,至會寧縣迭烈巡檢司三千六百。

六十里至

京師

西北二百四十里,至蘭州。

宜川縣

府東南二百八十里為宜川,東一百一十里至黃河。

西八十里至甘泉界

南:九十里至韓城界,一百里至洛川界。

北一百六十里至延長界。

西南至中部縣

清澗縣

府北二百五十里為「清澗」 ,東一百六十里至山西石樓縣界。

西四十五里至安定界

南四十五里至延川界

北一百二十五里至綏德界。

東南至延川縣

東北至米脂縣

延袤三百九十里

延長縣

「府東為延長」 ,「東至」 無考。

西一百五十里至膚施縣。

南四十里至甘泉臨鎮

北七十里至延川文安驛。

西南至雒川縣

東北至吳堡縣

西北至清澗縣

延川縣

府東一百九十里為延川,東七十里至黃河,一百三十里至山西永和縣。

西九十五里至延長界

南二百里至宜川界,二百三十里至宜川縣,北十五里至清澗界,六十里至清澗縣,四百四十里至榆林鎮。

東南一百九十里,至山西大寧縣。

西南一百二十里至延長縣,三百七十里至鄜州,九百二十里至省城。

東北一百七十里,至山西石樓縣,二千一百七十四里,至

京師

西北一百四十里至安定縣。

延袤約三百里

鄜州

府南一百八十里為《鄜州》,東三十里至雒川界,六十里至《雒川縣》。

西一百七十里至慶陽府合水界,二百九十里至合水縣。

南八十五里至中部界,一百四十里至中部縣,五百五十里至省城。

北四十五里至甘泉界

東北九十里至宜川界,一百八十里至宜川縣,二千五百里至

京師

西北一百五十里至安塞界,二百二十里至安塞縣。

東西廣二百里

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雒川縣。按:「以下三縣屬鄜州。」

州南二百四十里為雒川,東一百三十里至韓城麻線嶺鋪界。

西:三十里至鄜州廂西鋪界,六十里至鄜州,六十里至中部界。

南三十里至「中部交口鋪界,一百四十里至白水,一百四十里至澄城界,五百四十里至省城,北九十里至宜川石家鋪界。」

東南至宜川縣

東北二千七百里至

京師

中部縣

州南為中部,東三十五里至雒川交口。

西二十里至宜君界長牆。

南二十五里至宜君五交河。

北六十里至鄜州會桃溝,一百四十里至鄜州,東北至宜川縣。

宜君縣

州東南三百六十里為宜君,東七十五里至雒川界。

西一百七十里至慶陽府環縣界。

南:「六十里至同官界。」

北四十里至中部界,二百一十里至鄜州綏德州。

府東北三百六十里為綏德,東一百二十里至黃河。

西二十里至米脂界石家灣。

南二十里至清澗界新安鋪。

北:二十里至米脂界「二十里鋪。」

米脂縣:按:本縣屬「綏德州。」

州「東北為米脂,東五十里至葭州界陳家岔」 ,一百二十里至葭州。

西五十里至綏德沙灘坪,二百里至安定縣,南五十里至綏德界,八十里至綏德州。

北九十里至魚河堡,四百五十里至龍坑。葭州。

府東北五百八十里為葭州。東城臨黃河,即山西臨縣界。

西一百餘里至米脂界

南九十里至吳堡界

北一百二十里至神木界。

吳堡縣:按:「以下三縣屬葭州。」

州「東北為吳堡。」 「東至」 無考。

西至綏德州

南至延川縣

北一百八十里至葭州

神木縣

州東北為神木。東至府谷縣。

西至米脂縣

南,一百二十里至葭州界。

西南三百里至葭州

府谷縣

州東北為府谷。東至黃河。

西至神木縣

南至葭州界

北至榆林鎮界

西南五百里至葭州

形勝附

[编辑]

本府。膚施縣附郭。

《寰宇記》:「其城據山,四面甚險。」

《圖經》
西北長城因河為塞洛水之交三川所會

[编辑]

《宋王庶傳》,「延安為五路咽喉。」

《元舊志》:「三城鼎峙,秦地要區。」

《綏德學記》:「襟帶關陝,控制靈夏。」

安塞縣 按《通志》:「長城為依延水環拱,當銀夏之衝,為金明巨鎮。」

《甘泉縣 》「枕山環洛,鄜延衝要。」

保安縣 「襟山帶水,嶺岡重疊,三秦咽喉,邊陲要地。」

安定縣 。按《通志》:岡巒迤邐,河澗環流,北控金城,南連德順,西通隴右,東接會州。《鞏郡志》:「山河環繞,翠巘屏拱,河水環瀾,為西塞之要徑。」 胡瑞詩:「山圍四面分賓主 。」 《修城記》:「溪山倍於川原,土瘠產嗇。」

宜川縣 「東據黃河,南扼孟門,峻嶺廣阜,名勝要區。」

清澗縣 東據黃河,西遶黑水、鐘樓、官山,前後聳峙,為延安扼要之地 。岡嶺重疊,谿谷深阻,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北可控沙漠之地,屹為麟、延之衝。舊《志》:前河後塞,左澗右隘,主草岡而食清流,形勝之地也。

延長縣 北倚山勢為城,南憑延水為池,嶺峪險阨,屹然巖邑。

《延川縣 》「依山為城,東北臨壑,屹然巖邑,古今餉道 ,延水襟帶,層巒疊翠。」

鄜州 山峙水環,城當衝要,延州襟喉之地。「四山雄峙,三川紆迴,被山帶河,五路咽喉。連西夏而控延、朔,腋黃河而屏華、嶽。居三秦上游,為北門鎖鑰。」

雒川縣 山城天塹,據險成雄,為鄜延衝路。中部縣 北據橋山,南環沮水,屹然《鄜延》門戶。宜君縣 城據山巖,路當衝要。

綏德州 黃河在東,長城在北。前倚雕山,後連理水,用武之地。襟帶關陜,控制靈夏,實為用武之地。

米脂縣 形據山川,境連沙漠,為延、綏咽喉之地。前對文屏,後倚煙洞,左黃河,右銀水,北連榆林,南通關陝,雖極衝煩,亦為經遠之要地。「葭州 亂山迴繞,川水夾流,崎嶇險阻,邊方用武之地。」

吳堡縣 因黃河為池,據西山為城,邊陲負險之地。

神木縣 東阻黃河,北控沙漠,山谿險隘,延州保障之地。

府谷縣 境接沙漠,勢據黃河,延安之藩籬。

延安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屬總

《史記天官書》:「東井、輿鬼,雍州之分野。」

《天文志》:「斗一至四為魁,魁一星曰天樞,天巿垣西列十一星,其第六星曰秦女十二星,周東南北二星曰秦五車五星,其次舍在畢。西北一星主秦。」

《漢書地理志》:「自井十度至柳三度為鶉首,於辰在未,為延之分野。」

《晉天文志》:「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為秦之分野。」按:二說分度微異,故并存之。《唐·天文志》:「鶉火、實沈,以負兩海,主於華山太白位。」

《寰宇記》:「北方水位,自河曲黃甫川西經榆林至寧夏鎮,又西經蘭州踰河至嘉峪關四千餘里,得水位之半。」

神樞清野安定縣,屬營室一度,取《天文玉曆森羅紀》內躔次為正。

《清澗縣志》,清屬古上郡,地,在雍州之域。攷《通志》,當為「井鬼」 之次。

《鄜州志》:「鄜地應在井鬼之分,鶉首之次。」

《雒川縣志》:「雒隸上郡,井鬼分野,入尾十度。」 《宜君縣志》:「宜為《禹貢》雍州之域」 ,天文井鬼分野。《綏德州志》:「綏當天文東井十三度。」 又云:「入尾十度。」

《米脂縣志》:米當天文東井十三度,又云入尾十度。按「《餘州縣分野》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