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7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七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七十三卷目錄

 慶陽府部彙考三

  慶陽府驛遞考

  慶陽府兵制考

  慶陽府物產考

  慶陽府古蹟考墳墓附

職方典第五百七十三卷

慶陽府部彙考三

[编辑]

慶陽府驛遞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安化縣

弘化驛 在府治東南,後改置府治北。額設馬一十匹,驢三頭,馬夫十一名。歲支銀五百四十四兩四錢九分。

縣設驢五頭,歲支銀六十一兩六錢六分五釐。總鋪 在府治南。

段家坪鋪 在府城南十里。

底卜河鋪 在府城西南十里。

七里鋪 在府城北七里。

龍泉鋪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

趙家莊鋪 在府城西南十里。

滴水灣鋪 在府城北三十里。

白馬鋪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

獅子灣鋪 在府城北四十里。

阜城鋪 在府城北五十里。

太樂鋪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

榆門鋪 在府城西南八里。

驛馬關鋪 在府城西南八十五里。

侯家鋪 在府城西南九十里。

草灘鋪 在府城西九十五里。

義門鋪 在府城西一百里。

五郎莊鋪 在府城西一百一十里。

三家莊鋪 在府城西一百二十里。

合水縣

華池驛 在縣西六十里。額設馬十匹,驢二十頭,馬夫十六名。歲支銀六百七十八兩一錢四釐。

縣設驢五頭,歲支銀六十一兩六錢六分五釐;扛轎夫八名,歲支銀八十六兩四錢。

總鋪 在縣治南

蒿士峪鋪 在縣城東二十里。

建水鋪 在縣城東四十里。

子午山鋪 在縣城東五十里。

陰城鋪 在縣城東六十里。

苗村鋪 在縣城東北十里。

廝坡鋪 在縣城東八十里。

邵莊鋪 在縣城東一百一十里。

劉家鋪 在縣城東一百二十里。

劉家坪鋪 在縣城東一百一十里。

化峪鋪 在縣城東一百三十里。

華嚴鋪 在縣城西二十里。

柳溝鋪 在縣城西三十里。

板橋鋪 在縣城西四十里。

冉家河鋪 在縣城西五十里。

雷家鋪 在縣城南六十里。

金櫃鋪 在縣城南七十里。

環縣

靈武、靈祐、曲子、清平、山城、賈家井等驛,俱裁廢。在城鋪  ,慕容鋪  、起蘆鋪。

木缽鋪  ,念家灣鋪 ,方渠鋪。

曲子鋪  ,賀家灣鋪 ,馬嶺鋪。

阜城鋪 以上縣南

十里鋪  、三十里鋪 、四十里鋪。

杏苑鋪  ,水源鋪  ,夏佃鋪。

清平鋪  ,五雷鋪  ,巴門鋪。

寒山鋪  ,水台鋪  ,哨馬營鋪。

峰台鋪  ,保寧鋪  ,張鐵鋪。

山口鋪  古城鋪  甜水鋪 以上縣北真寧縣。

額設走遞驢十頭,喂驢夫槽頭,遞送公文夫役共四名,草料、工食等項約費銀八十四兩九分六釐九毫。

一、協濟寧州政平驛轎夫,原額工食併華池宋莊、邵莊站支銀二千三百三十六兩六錢一分八釐三毫一絲。內除荒外,實徵銀九百八十四兩七錢三釐六毫解司充餉,并協濟華池驛總鋪 在縣治南。

文樂鋪 在縣城西二十里。

長樂鋪 在縣城西北三十里。

寧州

彭原驛 在南關,額設馬十匹,驢二十頭,馬夫牌子、遞送公文人役共一十六名。原額草料、工食、藥材等銀一千六百八十一兩六錢七分八毫三絲。內除荒外,實徵銀七百三十九兩二錢七分九釐二毫二絲。

原額支直銀一百五十三兩,內除荒外,實徵銀六十七兩二錢六分三毫三絲。

原額扛轎夫三十三名,額設工食銀二百四兩。內除荒外,實徵銀六十九兩三錢四分二釐三毫。

政平驛 在城東南六十里,額設馬十匹,驢二十頭,馬夫牌子遞送公文人役共一十六名。原額草料、工食、藥材等銀一千七百二十七兩六錢七分八毫三絲。內除荒外,實徵銀七百五十九兩五錢一釐二毫八絲。

原額支直銀一百五十三兩,內除荒外,實徵銀六十七兩二錢六分三毫三絲。

原額轎夫一十二名,額設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內除荒外,實徵銀二十九兩三錢六分八釐五毫。

本驛民馬六匹,額設草料、工食銀一百二十兩,內除荒外,實徵銀四十九兩三錢七分四毫二絲五忽二微。裁解充餉,并撥協平涼府永寧驛訖。

一、協濟華池、邵莊、宋莊、靈武、曲子、山城、清平、賈家井等驛站,支銀四千九百八十一兩九錢一分四釐五毫;內除荒外,實徵銀二千一百九十兩一錢四釐二毫一絲一微六纖。裁解充餉,并改撥平涼府隆德縣隆城驛所、華亭縣瓦亭驛訖。

額設走遞驢五頭,草料約費銀六十一兩六錢六分五釐。

總鋪 在城內

來遠鋪 城南十里

清化鋪 南二十里

武昌鋪 南三十里

秦村鋪 南四十里

秦店鋪 南五十里

政平鋪 南六十里

亞店鋪 南七十里

龍門鋪 東南四十里

北十里鋪  北二十里鋪。

南義鋪 北三十里

馬圈鋪 北四十里

望寧鋪 北五十里

吉嶮鋪 北六十里

慶陽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順治六年,新設東協慶陽副總兵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三百名,步戰兵二百名,守兵五百名。《洪德城》遊擊一員  ,千總一員。

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五十名,守兵二百五十名。

守道中軍守備一員

步戰兵五十名。以上軍餉,俱赴督撫掛發。折色布政司處支領,本色在本處州、縣、衛各倉支領。

慶陽衛掌印守備一員  ,衛經歷一員。

慶陽府物產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穀類

黍稷 、黃、白、紅、青、黎、軟凡六種。

粱 黃、白、青、紅、龍爪、羊角、蠟燭、芝麻、長角,凡九種。

麥 大小春冬凡四種

荍麥 :甜、苦,大稜、小稜,凡四種。

豆 黑黃、青白、菉紅、豇扁、小豌、羊眼、雞頭、滾羅帶刀、《角圓》、大小凡一十七種。

芝麻 :赤、白凡二種。

麻子 大小請幫助識別此字。胡凡四種,荏子 黑、白凡二種。

蔬類

瓜 王、甜、稍東西、金絲、醋筒苦凡九種。

蔥 大、小羊角凡三種。

韭  、薤  蒜 大小凡二種。

蘿蔔 胡白、紅凡三種。

茄子 黑白二種

莧  、芹  、葫蘆  、長瓠  、白菜、蔓菁 、茼蒿 、胡荽  、菠稜  、木耳、莙薘 、苦苣 、甘露子 、筆頭菜。

果類

李 紅白二種

棗 大、小羊矢凡三種。

梨  桃  水桃  杏  林檎。

沙果 ,楸子 ,海紅  ,櫻桃 ,核桃。

榛  、棠、毬 、葡萄  、木瓜

木類

《五角》木 ,可為鏇器。

椿  ,槐  楊  柳  榆  桑松  ,柏  ,檜  ,橡  荊  ,欒檀  ,楸  桐。

花類

牡丹  、芍藥  、棠棣  、萱草

「龍柏  薔薇  」 ,金盞  《雞冠》。

水蓼  、《山丹  》《刺蘼  》《米殼》

「大青  木槿  。」 鳳仙  珍珠。

《玉簪  百合  》《百部  》《石竹》

扁竹  、《十樣錦 》《十子梅 》《西番蓮》。

菊   、葵   梅。

草類

荻葦  莎蒲  ,芳荑  苜蓿。

茨菰  垂盆  ,沙竹  席雞。

馬蓮  蘆

藥類

金絲 性涼味苦,能去瘴,解百草之毒。《本草》不載。

鹿茸  、黃精  、地黃  、大戟

麻黃  、前胡  、秦艽  草、血竭。

《旋覆花 》,《馬兜鈴 》。《天南星 》,《葳靈仙》。

羽類

慈烏  、《喜鵲  》《訓鶻  》《鵪鶉》

麻雀  班鳩  ,鵓鴿  半翅。

山雞  鶺鴒  ,水鴨  布穀。

《青鸇  鴟鴞  》。「白項鴉 。」 紅嘴鴉。

鵏   :鴈   ,鶴   、鸛。

鷺   ,鷹   ,《鷂   、雀》

火燕  沙燕

毛類

虎  ,豹  鹿  ,狐  兔  ,狸,狼  麞  。請幫助識別此字。  黃羊 豲羊 野馬蟲類

蠶  黃。鼠  《刺蝟》。

鱗類

魚 :春水融和間有生之者,長三、四寸。居人結網捕之以食,水發則無。

介類

《蟛蜝  》「鱉  龜」 ,畜類。

牛  馬  驢  騾  犬  ,豬羊  雞  鵝  鴨  貓。

貨類

絲  氈  、蜜  蠟  毧  、酥油  、鹽  、焰硝 、羊皮 、狐皮

慶陽府古蹟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本府。安化縣附郭。

不窋城 在府境。夏政衰,后稷子不窋自竄於此,所居成聚,因建城而處。至公劉,克修后稷之業,民賴其慶,號為「北豳。」 春秋時,為義渠國。秦滅義渠,以其地屬北地郡。

公劉莊 在府城北三十里,有腴田數畝,號「天子掌」 ,人莫敢墾。又府南十里有西姬河,公劉子姓所居。

郁郅城 在府境白馬嶺兩水交口。漢為縣,屬北地郡。亦名尉李城。《水經注》云:「洛川南經尉李城」 ,即此。

延慶廢縣 在府城東北三十里。本漢郁郅縣柳谷城。後魏置延慶縣,後省入安化。唐復置彭原廢縣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後魏破赫連定,於此置彭陽縣。隋改彭原。唐於此置彭州。元省。

洛源廢縣 在府城東北一百七十里。後魏置歸德縣。隋改洛源,後廢。唐復置。宋廢為堡。廢州故城 在府北門外,與今城相連。隋始置慶州,後為弘化郡。後復為慶州。明成化中,參政朱英增築。

天固堡 在彭原廢縣南。隋開皇中築,甚險固。同川廢縣 ,在府西八十里,本三原城,隋義寧初置三原。唐改同川,宋省入安化縣。

晝閒堂 在城南,唐高祖為弘化留守時建,有《太宗石刻》。

懷安廢縣 在府城東一百八十里。唐開元中,括逃戶,連党項部落置。宋廢為懷安鎮。

鳴沙塞 在府境。唐大曆初,朔方留後常謙光奏吐蕃寇鳴沙,首尾數十里。郭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將銳兵五千援靈州,子儀自將至慶州,為之犄角。吐蕃聞之遁去。其沙隨風激鳴,故曰「鳴沙。」

牛圈 去府城百里,四圍沙磧,惟圈所瀦水,人馬足飲。章楶嘗置毒藥於此。夏人入寇,飲者多死。

田家城 ,在慶州城北門外,周圍四里,高二丈四尺。

白豹城 在府城東七十里。宋初係西夏地界,范仲淹建議取之,築此城。東接安疆寨,西接東谷寨,南接柔遠寨,北接勝羌寨。金皇統中,亦置白豹、大順二城。

大順城 在府城西北。宋范仲淹以慶州西北高鋪寨當橋川口,在敵腹中,欲城之。度敵必爭,密遣其子純祐與裨將趙明先據其地,引兵隨之。至則版築皆具,旬日城成,即大順城也。自是,白豹、金湯皆不敢犯,環慶寇盜漸少,賜名「大順。」 定邊城 ,在府北三百里。宋元符初築,後為定邊軍。明時有官軍及巡檢司守禦。

第二將城 在府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周圍七里,高一丈五尺。宋時築,相傳「第二將駐師處。」 鎮安城 在府城東,宋時築。其城西接九陽堡,南接安定寨,北接蒼雞諸寨。

馲駝城 在城東北一百里。周圍二里,高二丈。綏遠寨 ,在府境,本駱駝巷。宋元符初築寨,名「綏遠。」 東接定邊軍,西接寧羌寨,南接橫山寨,北接神堂寨。

柔遠砦 在府西。宋仁宗時,夏人入寇,柔遠巡檢楊承吉與戰於此。明成化間,都御史馬文升令參政胡欽、同知馬驄等增築樓櫓廳堂,悉備積糧屯兵。軍民便之。

鵝池 在安化縣治南二百三十八步。宋慶曆中,經略安撫使施昌言重修。明洪武庚戌,指揮使許良、趙勇欲浚未就。後指揮孟侃宣武復浚,而功始成。

金湯寨  、後橋寨 二寨俱在府東。宋時西夏地界,范仲淹經略時,建議取之。

懷安東、西谷砦 二砦,俱宋咸平中築,以制西夏。

業樂城 在府城東北八十里。宋范仲淹因蕃部內附,故築此城以容之。周圍二里二十步,去慶州七十里。

車箱峽路 在府城北。自懷安西北入通幕川,經靜邊鎮香柏砦,取車箱峽路,過慶州,應蕃地,北入鹽川,約五百里。宋初,懷安至鹽州,蕃部並內附。至道中,五路出師,丁罕從此路進軍至鹽州。其時靜邊、白豹、金湯、復橋等鎮並為夏境,各置堡寨。范文正公經略西夏,修築以備之。荔原堡 ,在城東北二百五十里,宋蔡挺築。又有通寨、麥川、威寧、矜茸、金村、勝羌、「定茸」 等堡,皆宋時築。

范仲淹宅 在府治東。范仲淹安撫環慶路時嘗居此,今為「慶儲庫。」

安化樓 在府城內。宋知州章楶建,有「記。」 臨川閣 在府城內鵝池上。宋建。蔣之奇有詩美其盛。

慶陽樓 在府城內,宋宣和中建。

錫慶堂 在府堂後,宋太守蔡挺建。蓋取「名州」 之義。

視事堂 在府城內。宋范純仁帥慶陽時建。江漢堂 在府廨內。本安撫使宅,范仲淹建。其子純粹後知慶州,於郡廨內立是堂。晁補之《記》。柔遠亭 在府城西。宋建於柔遠寨山頂,可以憑高望遠。

景致附

狄公古廟 即寧州北狄公祠。背據蒼崖,面環清溪,古檜森蔚,長松蒙蔭,公凜然猶有生氣。故騷人翰客慕公之勳業而展謁者,多所題詠,以是為景之最佳者。

范公舊宅 在府治東,今改慶儲庫,其治門楣、《仰文》俱在焉。後之代為司政者,或扁其堂曰「景范」 ,或名其治曰「二范。」 舊治又曰「遺愛堂」 ,又曰「二范堂」 ,皆所以仰企之意也。豈徒以便遊賞已哉?鵝池春水 在府治北。池下通源泉,旁接東流。上建臨川閣,足以遠覽勝概;中臨城堵,足以博濟群黎。至時值春和景明,漣漪澄澈,摛錦布繡,往來飲濯者,殆足以為澡心浴德之具矣。還登上閣,則兩川呈碧,四山拱翠,群水爭奇,萬卉競芳,不啻臨元沚而登鵬館也。此景之所以為最也。但池以「鵝」 名,不知何謂。

《龍湫夜月 》在府治南,即真寧縣靈湫也。湫周圍廣數畝,滉瀁深沉無際,深淺澇旱,無所溢涸。四圍喬木蔭蔚,芳草披離,敗葉朽卉投之中,若或推出。諸所塵霾,莫有能污之者。至於祈禱雨澤,其應如響,因名為「靈湫」 云。歷代加封致賽,備載祀典,為一方勝覽。

《慶臺晴雪 》在府治中。四山險阻,惟城堵平衍中峙,四達相望,有若臺然,故名。值冬雪霽,瑤瓊若積,亦天下之奇觀。

《彭原晚照 》在府治南。彭原廢縣,古剎浮圖寺,寺今已毀,惟塔存焉。塔凡十二級,高聳凌霄,每金烏西墜,四野黃昏,塔巔猶恍若日色,明光奪目,遠近無不見之,久之乃息。

《普照昏鐘 》在府治北,即普照寺左。置鐘樓,每晨昏𨙫之,以啟朝夕之分。「松軒鶴夢,梵殿風清」 ,真妙登上覺之候也。

合水縣

華池故城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本漢歸德縣地,更始封岑彭於此。後魏置縣,後廢。唐初復置,又於縣置林州。宋省為鎮。明設巡檢司。略畔城 ,在樂蟠廢縣東北五十里。《漢·地理志》云:「略畔道屬北地郡。」 後魏大統間,置蔚州於此。弘州城 ,在縣西二里樂蟠廢縣境。後周時築,置長城鎮。隋置弘州。唐初廢。

樂蟠故城 在縣西南七十里。隋置。按《唐書》:「義寧元年,析合水縣置樂蟠。」 宋、金以來,廢為金櫃鎮。明洪武初,復築之。

鳳川鎮 ,在縣東五十里。宋大中祥符中,范仲淹經略環慶,於此置鎮。

平茸寨 ,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宋大中祥符中,范仲淹築城置鎮。

聖泉亭 在縣南五十步聖公泉上。宋時建。花木環植,氣象清奇。

徐家窯石砦 在葫蘆河川砦上。寬平可容數百人,前代鄉民於此避兵。

自公堂 在縣廳後。元順帝元統元年主簿李真建,吉莘作《記》。

《郭子儀碑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子儀十一世孫訥,刻其墓志,並鐵券於塚上。今廢。

唐《列聖碑 》,在縣東一百里。金明昌中,薛王十三世孫李大忠刻「唐高祖至昭宣二十一像於碑」 ,今廢。

天子溝 在故城

夫人洞 在故城

馳道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蒙恬塹山堙谷,上通上郡,下通咸陽,即其地。

景致附

南山疊錦 即縣南面山障列若屏,上植花木,叢鮮茂盛。時值陽春盛夏,紅碧爭奇,芳菲艷麗,宛若披錦摛繡之美,故名「疊錦。」

筆峰凌雲 在縣城南一里許。其山屹立直聳,崔嵬崒嵂,有若筆架,時人因名為「筆峰。」 勢若凌雲者,壯其高也。

《西山晚照 》,在縣城西二里。山形嵯峨壯麗,林木盛茂,亦一方偉觀也。值日落昏暮,鳥棲猿啼,而山巔猶帶餘暉。好奇者每往觀焉。

鳳川雲擁 在縣東七十里。《方輿勝覽》云:「清澈瀠旋,鷗鷺泳遊,亦一方勝概之地。」 若夫曠坰遠眺,則見煙雲層擁,變化飛揚,千狀萬態,令人悠然有遨遊清虛、擺脫塵囂之趣,非地之靈秀安?

能感人至是哉

梅岸冬香 在縣東三十里,即玉梅川。源出子午山,東流入華池水,名曰「梅川。」 今多他木,值冬雪飛墜,遠樹幽叢,堆枝垂幹,瑩然若梅之吐秀也。

聖泉清水 在縣南十步,即聖公泉也。《方輿勝覽》云:「其岩舊有修行功成者,卓錫出泉,能愈百病,旱禱亦應,因名曰聖泉。」 每春融和,泉流澄清,好事者取以浴身洗目,且載酒攜殽,泛巵上流,歌詠迭賡,若有真趣。遊賞者咸品此為勝地云。寶珠霞舒 ,在縣南二十里寶泉寺中。泉出如貫珠然,故名之曰寶珠。積水成池,浮光耀金,若披霞彩,布錦噴珠,絕為勝覽。山僧結茅構亭於其旁,以侍遊賞者,而今廢矣。

《石潤天雨 》在縣西一十里,有崖石,每天降雨,預先濕潤若盥濯者,雖亢陽酷暑,潤亦如之。邑人乃預知明旦之雨也。

環縣

長城 ,在縣北二里。秦將蒙恬所築。

方渠故城 ,在縣南七十里。漢之方渠縣,後魏廢為鎮。唐神龍三年,析馬嶺後置。五代晉省入通遠縣。宋為砦。

馬嶺廢縣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漢置縣。後魏廢為鎮。隋復置。宋廢。范仲淹復築為鎮,周圍三百七十五步,界於通遠縣,北至琵琶砦四十五里。明成化中,都御史馬文升復為修築。按:「唐節度使楊朝晟次方渠,乏水,有青蛇下走。朝晟依其跡而掘之,遂為清源,士飲給足,因立祠焉。」 安塞廢縣 ,在縣西十里。漢置縣,後廢為鎮,唐復置。五代晉省入通遠縣。宋天禧中,築為砦,北控夏界九星原路

環州故城 在縣城北一里,即舊環州城。後周置會州。隋改為環州。唐咸亨中,置安樂州。大中間,改威州。明始為環縣。以環江流經城西,委曲環抱,故取名焉。

靈武臺 在縣東北三里。舊屬靈武郡,相傳唐肅宗即位於此。明李夢陽有詩。

通遠廢縣 在縣治。宋為環州附郭縣。元省入州。

烏崙城 在縣北三十里,周一里三十步。宋范仲淹經略時置砦,屬通遠縣,屯兵控烏崙川一帶。咸平中,重修。西接永和砦,北接肅定砦。今東面圮於河。

靈祐城 ,在縣南一百四十五里。何福所築,并置遞運所。

紅城兒 在縣北九十里。明成化八年,重修。肅遠城 在縣北四十里,亦名需源城。北面為暴水衝,北控大落乾川,即馲駝坪地入西界。宋咸平中增築,賜是名。

合道城 在縣西南七十里。其水自開城縣來,入環江,以二水合流,故名。宋、金皆為鎮。

興平城 在縣境,地名炭家嘴。宋元符初,築為城,賜是名。

洪德城 在縣北六十里。宋置。砦章楶嘗遣折可適破夏人於此。

木缽城 ,在城南四十五里,即古木波鎮。周三里八十步。舊屬靈州,宋范仲淹築,咸平中重修。西至合道川,南至大請幫助識別此字。鎮,元廢。明成化間,都御史馬文升重築城,高三丈,周三里,內有廳事、鋪舍及遞運所,屬慶陽衛。

安邊城 在縣境,地名「徐家臺。」 宋崇寧初築,賜今名。

平遠砦故城 ,在縣北七十里,控大峴川,入靈武路。宋天禧中築。

定邊砦 在三店十溝,宋天聖中置。

通遠亭 在縣外七里。宋建,為宦遊迎送之亭。觀兵亭 在縣外古教場。宋种世衡建以閱兵。勝覽樓 在縣中。宋建於環江之湄,高峻爽塏。細腰城 在縣西。其北有二川,交通西界。宋范仲淹議築此城,斷其路,命种世衡董其事。世衡方臥病,檄至即將所部甲士晝夜興築,城成而卒。

安化寨 ,在縣東七十里。

曲子城 在縣南九十里。明永樂初,征西將軍何福築曲子驛并遞運所。

景致附

靈武古臺 ,在縣北,自唐迄今代凡幾易,而制度之詳,居人猶能道之。

蕭關故道 在縣北三十里,即古蕭關也。界限中外,禁詰姦宄,古人設備邊圉,此其要地。今直抵賀蘭,隸蕭關,為內地。一統之盛,自古所未有。

《馬嵐拱翠 》在縣北七十里。唐之馬嶺。縣上有岩洞幽邃,莫窮所止,孤嶂連還,重巒揖拱,出雲吐霧,植秀移芳,誠上游也。古人謂「聊朝翫而夕臨,足攄懷而蕩志」 者,非此乎?

《鴛溪流碧 》在縣西一十八里,即鴛鴦溝也。兩山對峙,以瞰於溝,形若鴛鴦,故名。其水東流入環江凝澱,清涓瀠洄環抱,芳草浮綠,細柳呈翠,故以景目之。

環江春浦 在縣北十里,即環河也。《方輿勝覽》云:「江流環抱,石橋交跨。小港分流,荷香可掬。蔭以修竹,覆以長楓。波鳴石磧,沫擁沙洲。值春則澄清寒洌,蘋藻浮香,其境最幽。」

合川朝雨 在縣西八十里,即合道川也。源出開城縣,流入環河,二河合流,故名。侵晨薄霧,即濛沐濕生,洒澍千頃,至沃田澤野,人咸賴之。《方山霽雪 》,在縣西南。形如臺,故名方山。霽雪之餘,日光曜映,有若瓊臺銀案,遠近眺覽,足豁心目。至於喬木茂盛,垂玉溜珠,景甲一方矣。《螺巖晴瀑 》在縣之西,有螺山焉。山之上有泉,俯流而下,迅激有聲。日色晴和,遠覽泉流,瀑沛岩中,其光奪目,有若珠簾翠屏然也。

真寧縣

陽周城 在縣北三十五里。漢縣。秦末,陳餘《與章邯書》云:「蒙恬為秦將,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 即此地。一名馳武城。西魏置顯州,後廢。按:漢武元封元年,巡狩還,祀黃帝於上郡。陽周在今中部縣地,與真寧相去三百餘里,而土壤相接。隋以陽周地置羅川,唐以羅川為真寧,遂訛傳真寧有橋山、黃帝塚,非也。

長城 ,在縣東二十里。按《上郡》,鄜之三川為右長城,即今之中部縣。

羅川故縣 ,本漢陽周縣地,後魏於此置泥陽、惠涉二護軍,後置陽周郡。隋改為羅川縣。唐開元二十三年八月,元宗夢群仙現於羅底,乃詔訪焉。使者行至羅川縣王堡村,有一老人引入洞口,化為白兔,忽不見。遂得玉石仙人像,凡二十有七,各題姓名,得道去處,併老人亦一仙之數,以應二十八宿。乃敕置觀曰「通聖」 ,因改縣為真寧。《寰宇記》云:「羅川水出羅山。」 隋羅川縣以此名。

下馬汀 在城北三十里水濱,地曠,行者多憩息焉,故名下馬汀。

琴山洞 ,在縣南一里,即撫琴山也。唐元宗夢群仙處。

聖人道 ,在縣東九十里。秦皇北築長城,開運糧道,秦以天子為聖,故名。

唐臺 在縣西二里。忽起一岡,環抱邑城,橫堵羅水。昔唐肅宗自靈武還,過真寧,同妃良娣禱祀於此,故名。

寧州

公劉邑 ,在州治西一里許。周之先公劉居此,謂之「北豳」 ,《春秋》義渠君所居。秦宣太后以計取之。西魏始置寧州。

豳寧 在安定廢縣西。漢班彪賦「至於豳寧」 ,即此。

燕原 在州南五十里。相傳燕太子丹為質於此。

泥陽故城 ,在州東南五十里,漢泥陽舊縣也。西河亭 ,《圖經》云:「西河亭在州治內,相傳漢末王莽時創。」

黃龍亭 舊名「高岡亭。」 後漢建武中,曹鳳為北地太守,政化尤異,黃龍應於九里谷之高岡亭。角長三尺,大十圍,稍至十餘丈。天子嘉之,賜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

奢延澤 ,即奢延川。《水經注》云:「段熲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聞羌在奢延澤,乃輕兵兼行,一日夜走二百餘里。」 即此。

五柞亭 在州東南五十里廢泥陽縣界。《續漢書》:「泥陽縣有五柞亭。」

襄樂廢縣 在州東六十里。本漢襄洛縣,後魏改為襄樂,嘗於此置燕州,元省。明設巡檢司。安定故城 ,本名「定安」 ,金大定七年更。旁有洛水、九陵水城,在州南六十里政平里。明設政平驛並遞運所。

定平城 ,在州南六十里。本安定縣地。唐初析置此縣,屬邠州,後屬寧州。宋屬邠州。元省入寧州。城內有凝壽寺。

安定廢縣 在州城內。後魏置。唐、宋因之,為附郭縣。元省入州。

石鼓坪 在州東六十里襄樂原,有石如鼓擊。

之有聲。其地最腴,可以田。

安定閣 在州西五十里,對安定巖。分奇挹秀,如列畫障,石可鐫硯。宋張舜民有詩詠之。六君子堂 在州西。宋建,舊碑毀廢,氏名不存。明洪武初,知州林善以隋元諧、梁毗、唐李勣、狄仁傑、宋孔道輔、李允則六人皆有德於寧州,乃重建堂祀焉。臨海詹鼎作記。

《一川風月亭 》在州治後圃,宋建。亭臺樓閣數處皆備,有蓮池、柳港、花嶼。蘭皋,郡人春月遊賞於此。

李思齊城 在州南一里。元李思齊屯兵之處。九龍池 在州東南十里。父老相傳,狄梁公為刺史時,人有賣劍牛者,議價間,賣者忽失所在,狄公留之。次日,有九小兒擁水泛溢,將沒州。狄公仗劍馳牛而往,斬小兒,俱化龍形,水遂消。州賴保全,因此名池,亦名其河曰「九龍河。」

神蛇臺 在州治東。宋時,元帝廟中有蛇,時出傷人,郡人莫不神而祀之,祀必出享。刺史孔道輔至豫,為鐵笏往祀,蛇出,以笏擊碎其首。今遺址尚存,其地無蟻。

課掃亭 明呂中丞經母王淑人孀居,教子洒掃,分庭從事。經一掃而潔,謂曰:「可教,綸必再焉。」 嘉靖壬辰,光祿卿馬理題曰節孝堂。

「西雉草堂 」 呂中丞退居之別墅也,在內城西南隅,今廢。

夢賓書院 呂京兆顓尋芳詩酒之所,以曾夢呂祖命名,後即為京兆祠,今廢。諭祭碑存。美芹亭 在縣南二里柳溝山谷之間。知府呂顒為圃於此。導水甃石,作九曲,植芹最佳,因自號為「芹谷。」 今經兵廢。

廬墓處 在柳溝東。王忠烈父死,廬於此者三年。郡士人為立碑曰:「明孝子王信廬墓處。」 紳衿呂惟幾、武用望、呂惟臣、閻鳴陽等,率眾親手引繩以豎之,不假工人之力,重其舉也。今存天池 ,在西郭城根下。萬曆初,知州馬彥卿相其卑隰,鑿為深池,以石甃道,暗導河水於城外。後兵燹,城門戒嚴,一郡人畜,賴以濟飲。上有亭榭,可遊可憩,今碑存而字剝矣。

景致附

瑚川紫硯 在州西三十里,即珊瑚川也。源出安化縣,流入馬蓮河,泒清流長,循巨川名壑注之。東下旁有湫池,旱禱輒應。其川產紫呵石,溫潤光澤,可以作硯。

《高山晚霞 》在州南一里,即州之面山也。對列若屏,下環清流,上建浮圖。多叢林茂樹,可供遊賞。每日暮,斜暉返照,若被霞然。

《九龍春曉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即九龍川也。地沃土肥,可以播種,州人多築圃於斯。名園珍畦,奇花異卉,爭雄關隴。每值春融花發,登高望遠,則見桃李爭艷。千山萬壑,被錦衣文,誠一方勝景也。

三水合流 :九龍川、城西川、馬蓮川,三川水至州城東合而為一,環抱瀠洄,順壑而下,名為「寧江。」

金沙泉湧 在州城南李思齊城山麓,泉流若湧,清澄澱澈。汀有沙,光明映日,人疑其為金,好奇者亦趣時尋賞,以為地之勝云。

關亭夜月 在州城東一里許。三川合流之處。岩旁有岡峙立,上建漢武安王祠一區,故曰「關亭。」 每值夜霽,月光水色,上下掩映,令人有豁然塵外之意。

墳墓附

[编辑]

本府。安化縣附郭。

商不窋墓 ,在府城東三里許。碑刻剝落,有石大書「周祖不窋氏陵。」 殿宇基址猶存。

周老王墓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龍泉坡東嶺。莫考為周何王,居人相傳如此。

漢丞相塚 在府城北二十里西川。相傳為公孫昆邪之墓。

傅介子墓 在府城西七里。明正德間,郎中都穆立碑表墓。

公孫賀墓 ,在府城東南二十里,秋林原碑存。元萬戶墓 ,在府城南三里落西坡。

賈元帥墓 ,在府城南十里。

明楊中丞綸墓 ,在城南十里,子參議朝鳳從葬,敕修。

陳總制震墓 在城北三里,子兵備大綱從葬。韓通政鼎墓 ,在城南十里,子僉事守愚從葬。敕修。

楊提舉玉墓 ,在城南十里。

王主事福墓 ,在城西南十里教子川。

李教授正墓 ,在城南十里,子副使夢陽所營。趙廉使銘墓 ,在城南七里。

張少卿驥墓 ,在城西南四十里。

封侍御張司訓墓 ,在城東北二里。

劉武襄文墓 ,在城南十里,諭葬。

封文林郎丁璉墓 在城北三里。

李夢陽母墓 ,在城西赤城村。

張少參鵬翰墓 ,在城北田家城。

丁正郎守忠墓 ,在城南三里。

「段忠烈復興」 墓 在府城關王廟後。

合水縣

周薛王墓 ,在縣東一百里玉梅里,無所考。唐郭子儀墓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田總管墓 ,在縣城西南九十里漢城原。宋張將軍吉墓 ,在縣西南六十里華池道北,有碑。

元孟元帥墓 在縣西四十里定祥原,有碑。《環縣》。

明張御史理墓 ,在縣城北七十里孟嶺溝東山麓。

黃將軍澤墓 ,在城南十里。

魏征西震墓 ,在城北十里。

魏通判璡墓 ,在縣北七十里馬嶺山。

胡主事獻金墓 ,在城南十里。

真寧縣

「上古黃帝陵 」,在縣東子午山。按:《中部縣》亦載有「黃帝橋陵。」 商大夫彭祖墓, 在縣北十里。

秦蒙恬塚 ,在縣北二十里。

唐張果老墓 ,在縣東七十里。

宋遊擊將軍董默墓 在縣東北三里。《石羊銘》碑俱存。

康府君智墓 ,在縣東北二里杜村原。

明趙吏部邦清墓 在縣東于家莊。

寧州

秦太子扶蘇墓 ,在州城西十五里。按:綏德州及平涼縣俱載有扶蘇蒙恬墓。

唐金人塚 在州城西三里。世傳狄仁傑遷葬金人遺骸處。

明張廉使清墓 ,在州東二里。

馮知府時墓 ,在州北三十里。

封給事中呂昇墓 ,在州南二里。

中丞呂經墓 與「給事墓」 相近。

周副郎達墓 ,在州西三里。

王少卿信墓 ,在州南三里。敕修。

武知府成墓 ,在可耕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