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5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五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五十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五十八卷目錄

 饒州府部彙考四

  饒州府戶口考

  饒州府田賦考

  饒州府漕運考

  饒州府風俗考

  饒州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五十八卷

饒州府部彙考四

[编辑]

饒州府戶口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原額人丁一十七萬一千七百二十五丁,婦女一十七萬一千二百二十口。內除逃亡丁口八萬九千八百二十丁口,又鄱陽附籍軍丁四百八丁,優免坊鄉紳衿本身丁二千七百二十四丁。

見在人丁一十二萬七千一百七十三丁,婦女一十二萬五千九百五口。每丁口徵銀不等,共徵折色銀一萬四千九百六十一兩二錢五分二釐。內鄱陽縣坊鄉不成丁,舊係折半合額,今分別則派,徵《合陞數》三百六十一丁。

鄱陽縣

原額戶口人丁四萬三千六十二丁,婦女三萬四千三百一十口。內除逃亡丁口三萬二千七百六十二丁口,又附籍軍丁四百八丁,優免坊鄉紳衿本身丁七百一十二丁。

見在人丁二萬四千五百五十五丁,婦女二萬八口。每丁口徵銀不等,共徵折色銀三千九百一兩九錢五分六釐四毫。內坊鄉不成丁,舊係折半合額,今不折半合陞,數三百六十一丁。餘干縣

原額戶口人丁五萬三千六十一丁,婦女一萬八千二百四十二口。內除逃亡人丁二千四百三十四丁、優免紳衿本身丁三百八十四丁、見在人丁五萬六百二十七丁,婦女一萬八千二百四十二口。每丁口徵銀不等,共徵折色銀三千二百七十七兩七錢四分八毫。

樂平縣

原額「戶口人丁」 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丁,婦女六萬四千七百二十七口。內除逃亡丁口二萬八千六百一十四丁口,優免紳衿本身丁三百九十二丁。

見在人丁九千八百四十三丁,婦女四萬一千二百一十三口。每丁口徵銀不等,共徵折色銀一千七百六十兩六錢六分二釐二毫。

浮梁縣

原額「戶口人丁」 二萬九千九百一十一丁,婦女二萬七千五百八十九口。內除逃亡丁口一萬一千五百五十七丁口,優免紳衿本身丁四百六十五丁。

見在人丁二萬二百一十丁,婦女二萬五千七百三十三口。每丁口徵銀不等,共徵折色銀二千七百六十一兩七錢九分九釐二毫。

德興縣

原額戶口人丁一萬一千二百七十六丁,婦女八千六百六十四口。內逃亡男子三千一百四十四丁、優免紳衿本身丁二百九十五丁、見在人丁八千一百三十二丁,婦女八千六百六十四口。每丁口徵銀不等,共實徵折色銀一千四百二十八兩三錢七分八釐四毫。

安仁縣

原額「戶口人丁」 一萬二千四百一十三丁,婦女一萬三百一十口。內除逃亡丁口一萬一千一百五十五丁口,優免紳衿本身丁二百三十二丁。

見在人丁六千八百七十三丁,婦女四千六百九十五口。除不成丁婦女原無派徵外,成丁實徵銀七百六十九兩三分八釐四毫。

萬年縣

原額戶口人丁七千五十九丁,婦女七千三百七十八口。內除逃亡丁口一百五十四丁口,優免紳衿本身丁二百四十四丁。

見在人丁六千九百三十三丁,婦女七千三百五十口。每丁口徵銀不等,共徵折色銀一千六十一兩六錢七分四釐八毫。

饒州府田賦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原額、官民田三萬四千九百三十四頃五十一畝九分五釐二毫

地、一萬五千四十五頃七十三畝九分三釐二毫;

山二萬一百一十八頃二十八畝一釐二毫,塘四百八十五頃四十八畝二分四釐七毫。內除水決田地二千一百六十頃八十五畝二分七釐八絲。

《見在成熟》田三萬三千一百五十五頃三十七畝五分四釐一毫

地、一萬四千六百六十四頃三畝七釐二毫二絲

山二萬一百一十八頃二十八畝一釐二毫,塘四百八十五頃四十八畝二分四釐七毫。每畝科徵不等,共徵折色銀一十八萬一千四十三兩三錢六分六釐五毫四絲五忽四微一纖。

《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新開田一十頃四十三畝三分六釐。

地五頃一畝三分。清出鄱陽等七縣人丁一萬八千五十一丁,婦女五千六百六十八口,共增銀二千九百五十三兩二錢六分二釐三毫,共增米二十八石二斗四升九合九勻二抄。又奉不准紳衿優免丁糧并加增匠班及折色物料時價銀二千八十兩三錢三分六釐七毫九絲四忽四微四纖。遇閏年分,匠班加正腳銀六十兩四錢四分二釐二毫。

《丁地》二項,共徵折色銀二十萬一千三十八兩二錢一分五釐八毫三絲九忽八微五纖。遇閏年共加銀一千九百四十四兩九分五釐四毫六絲。

又不在丁地內,雜辦府縣商稅課鈔、魚、油、麻、鐵正腳共銀一千一十二兩八錢二分六釐五毫三忽五微。遇閏年加正腳銀四十兩二錢七分三釐一毫六絲二忽二微三抄。康熙二年,奉文「併入府徵丁地。」

以上通共銀二十萬二千五十一兩四分二釐三毫四絲三忽三微,閏年加銀一千九百八十四兩三錢六分八釐六毫二絲二忽二微「三沙。」 《鄱陽縣》

原額、官民田九千三百九十二頃一十九畝九分二釐三毫

地、六千二百四十二頃八十九畝三分一釐九毫;

山六千四百九十八頃三十九畝二分九釐九毫;

塘一百四十八頃六十四畝二分四釐六毫。內除水決沙塞、荒蕪田地七百八十八頃八十九畝一分九釐六毫。後,節年開墾田地二百七十三頃五十一畝三分八釐

「《見在成熟》田」 八千九百六十九頃五十三畝五釐二毫:

地、六千一百五十頃一畝八分三釐七毫五絲。山、六千四百九十八頃三十九畝二分九釐九毫

塘一百四十八頃六十四畝二分四釐六毫。每畝科徵不等,共徵《折色》銀四萬五千九百五十兩七錢六分四釐七毫。

《訂正賦役全書》之後,節年招徠至康熙二十年編審,共見在坊鄉人丁三萬一千七百六十一丁,食鹽課二萬四千四百八十七口,該徵銀四千九百七十二兩二錢七分八釐八毫四絲一忽三微九纖。又奉不准紳衿優免丁糧併加增匠折色物料銀四百六十九兩五錢七釐一毫八絲六忽零。遇閏年分,匠班加正腳銀一十一兩九錢八分二釐六毫。

《丁地》二項,共徵折色銀五萬一百五十二兩六錢一分一釐三毫九絲七忽六微五纖。遇閏年分,共加銀四百九十九兩五錢三分七釐。又不在丁地內「雜辦課鈔」 正腳銀三十兩六錢八分六釐三毫六絲八忽三微。

以上通共銀五萬一百八十三兩二錢九分七釐七毫六絲五忽九微五纖。遇閏年分,加銀四百九十九兩五錢三分七釐。

餘干縣

原額、官民田六千九百三十頃六十八畝五分八釐七毫

地、一千七百五十九頃八十九畝八釐一毫;山、二千五百九十八頃八十五畝八分;

塘一百二十五頃六十二畝四分七釐六毫。內除沙塞田地九百八十頃七十一畝七分四釐八毫。

「《見在成熟》田」 六千七十一頃七十七畝八分二釐。

地一千六百三十八頃八畝一分;

山二千五百九十八頃八十五畝八分;

塘一百二十五頃六十二畝四分七釐六毫。每畝科徵不等,共徵《折色》銀二萬九千六百一十四兩一錢二分三釐二毫四絲五忽九微三纖。

《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新墾田一十頃四十三畝三分六釐,地五頃一畝三分。清出人丁五百十一丁,共增銀一百四十七兩七錢五分三釐七毫,米二十八石二斗四升九合九勺二抄。又奉不准紳衿優免丁糧并加增匠班及折色物料、時價等項,共銀三百五十二兩七錢八分九釐三絲一忽四微七纖。遇閏年分,加正腳銀一十二兩一錢三分三釐八毫。

《丁地》二項,共徵折色銀三萬三千三百九十二兩四錢六釐七毫七絲七忽四微,遇閏年分,共加銀四百一十六兩二錢五分二釐四毫。又不在丁地內雜辦課鈔正腳銀四十三兩九釐五毫六絲八忽六微,遇閏年分加正腳銀九錢四分八釐四毫二絲四忽。

以上通共銀三萬三千四百三十五兩四錢一分六釐三毫四絲六忽。遇閏年分,共加銀四百一十七兩二錢八毫二絲四忽。

樂平縣

原額、官民田四千八百三十六頃一十畝七分九釐六毫

地三千四百四十四頃四十三畝一釐三毫;山、二千三百一十四頃九十一畝二分一釐七毫。

塘五十頃五十七畝六分八釐七毫。內除沙塞田地一十頃一十九畝二分六釐四毫八絲。見在成熟田四千八百三十四頃一十畝四分四釐六毫。

地、三千四百三十六頃二十四畝九釐八毫二絲;

山二千三百一十四頃九十一畝二分一釐七毫。

塘五十頃五十七畝六分八釐九毫。

每畝科徵不等,共徵銀三萬三千八百六十二兩八錢九分八釐二毫四絲五忽七微二纖。《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清出人丁二千四百一十七丁,婦女一千三百二十二口,共增銀四百五十一兩八錢三釐一毫。又奉不准紳衿優免丁糧併加增匠班及折色物料時價等項,共銀二百九十七兩四錢六分六釐八毫八絲九忽五微五纖。遇閏年分,匠班加正腳銀七兩四錢八釐八毫。

《丁地》二項,共徵折色銀三萬六千三百七十二兩八錢三分四毫三絲五忽二微七纖。遇閏年分,加銀一百六十四兩九錢六分七釐八毫六絲。

又不在丁地內雜辨課鈔正腳銀一十八兩四錢五分四毫二絲二忽四微四纖五沙。遇閏年分加正腳銀一兩五錢三分七釐五毫三絲五忽二微三沙。

以上通共銀三萬六千三百九十一兩二錢八分八毫五絲七忽七微一纖五沙。遇閏年分,共加銀一百六十六兩五錢五釐三毫九絲五忽二微三沙。

浮梁縣

見在官、民田三千六百一十七頃六畝九分二釐。

地一千四百五十五頃二分六釐;

山一千二百二十六頃五十五畝七分;

塘一十八頃八十畝二分。

每畝科徵不等,共徵折色銀一萬九千二百六兩七錢一分六釐五毫六絲二忽七微八纖。《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清出人丁一百六十丁,婦女八口,共增銀二十一兩四錢八分三釐九毫。又奉不准紳衿優免丁糧并加增匠班及折色物料時價,共銀三百七十七兩七錢八分六釐六毫六絲一忽九微三纖。遇閏年,匠班加正腳銀十三兩五錢七分零。康熙二十年編審,加二十丁,食鹽九口。

丁地二項,共徵折色銀二萬二千三百六十七兩七錢八分六釐三毫二絲四忽七微一纖。遇

閏年分,加銀二百一十四兩二分四釐九毫,又不在丁地內雜辦課鈔正腳銀三十八兩六錢四分七釐七毫七絲八忽四微五纖。

以上通共銀二萬二千四百六兩四錢三分四釐一毫三忽一微六纖。遇閏年分,共加銀二百一十四兩二分四釐九毫。

德興縣

「見在官民田」 二千七百四頃九十六畝;

地六百七十八頃三十八畝四分;

山二千九十六頃七十二畝五分;

塘一十三頃五十六畝三分。

每畝科徵不等,共徵折色銀一萬六千九百七十七兩七錢一分八釐二毫八忽五微八纖。《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清出人丁共四千八百七十七丁,婦女一百五十七口,共增銀八百六十五兩二錢五釐五毫。又奉不准紳衿優免丁糧并加增匠班及折色物料時價,共銀二百五十五兩五錢三分二釐五毫六絲七忽零。遇閏年,匠班加正腳銀七兩七錢一分一釐二毫。康熙二十年編審,二十二年題准開除殺戮人丁四百八十一丁,逃亡食鹽課四百一十三口,共該減缺徵銀八十七兩六錢二分九釐。

《丁地》二項,共實徵折色銀一萬九千五百二十六兩八錢三分四釐六毫七絲五忽七微二纖。遇閏年分,共加銀一百四十二兩八錢八分二釐三毫。

又不在丁地內,雜辦課鈔正腳銀三十八兩五錢九分四釐六毫一絲五忽。

以上通共實徵折色銀一萬九千五百六十五兩四錢二分九釐二毫九絲七微二纖。遇閏年分,共加銀一百四十二兩八錢八分二釐三毫。安仁縣:

原額、官民田三千五百一十八頃八十四畝三分五釐八毫

地八百一十六頃二畝六分六釐;

山九百九十四頃四十三畝三分;

塘九十七頃二十六畝四分五釐。內除荒蕪田地三百八十一頃五畝六釐三毫,

「《見在成熟》田」 三千二百四頃五十八畝七分七釐五毫。

地七百四十九頃二十三畝一分八釐;

山九百九十四頃四十三畝三分;

塘九十七頃二十六畝四分五釐。

每畝科徵不等,共徵銀一萬六千九百六十九兩九錢三分六釐五毫三絲三忽二微五纖。《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清出人丁三千二百八十丁,不成丁一千丁,除不成丁原無泒徵外,成丁共增銀五百八十五兩九錢七分六釐九毫。又奉不准紳衿優免丁糧并加增匠班及折色物料時價,共銀一百四十二兩二錢七分八釐九毫八絲六忽七微五纖。遇閏年分,匠班加正腳銀二兩九錢八分六釐二毫。

《丁地》二項,共實徵折色銀一萬八千四百六十七兩二錢三分八毫二絲。遇閏年分,共加銀三百三十八兩五錢三釐一毫。

萬年縣

見在官、民田三千九百三十四頃六十五畝三分六釐八毫。

地六百四十九頃一十一畝一分九釐九毫;山四千三百八十八頃四十畝一分九釐六毫;塘三十一頃八分八釐六毫。

每畝科徵不等,共徵折色銀一萬九千四百九十二兩五錢六釐三毫三絲七忽六微八纖。《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清出人丁一百二十六丁,婦女二十八口,共增銀一十九兩三錢五分八釐八毫。又奉不准紳衿優免丁糧并加增匠班及折色物料、時價等項,共銀一百八十四兩九錢七分五釐四毫零。遇閏年,匠班加正腳銀四兩六錢四分九釐四毫。

《丁地》二項,共徵折色銀二萬七百五十八兩五錢一分五釐四毫九忽一微。遇閏年分,加銀一百六十七兩九錢三分四釐二毫。

又不在丁地內雜辦課鈔正腳銀四十四兩四錢八分二釐七毫八絲五忽一微。

以上通共銀二萬八百二兩九錢九分八釐一毫九絲四忽二微。遇閏年分,加銀一百六十七兩九錢三分四釐二毫。

饒州府漕運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本色漕糧正副耗米、一十萬六千三百二十四石五斗五升五合七抄。

隨漕輕賫銀八千七百八十四兩一錢六分六釐二毫二絲三忽六微。

蘆席板木銀四百四十七兩一錢二分五釐二毫一絲六忽八微。

《腳耗》銀五十六兩三錢七分九釐九毫二絲零,《過江湖》銀二千七百二兩七錢三分四釐七絲七忽七微八纖。

二升,折銀一百六十五兩三錢六分六釐七毫六絲二忽三微。

協濟各衛所旗軍月糧倉米,銀三千二十二兩一錢六分六釐一毫八絲四微四纖。

淺船料價銀六百六十六兩一錢六分九釐零。以上隨漕共銀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四兩一錢四釐八絲九微九纖。安仁未編倉米,淺船外,官徵、官解、漕兵二糧運費銀六千二百六十七兩九錢八分一釐六毫五絲。鄱陽未編兵糧運費,德興漕兵二米,俱未編徵運費。

本色兵糧米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一石三斗一升二合二勺六抄五撮。

鄱陽縣

起運本色漕糧正副耗米、二萬五千九百一十一石八斗八升八合八勺。

隨漕輕賫銀二千一百五十一兩六錢五分三釐六毫八絲九忽八微。

《蘆席板》木銀一百九兩五錢二分二釐六毫六絲六忽九微一纖。

《腳耗》銀一十三兩八錢一分九絲一忽一微四纖。

《過江湖》銀五百四十四兩一錢四分二釐二毫。二升折銀四十兩五錢五釐四毫九絲九忽九微。

協濟月糧倉米,銀九百六十四兩九錢二分四釐六毫六絲四微四纖。

淺船料價銀九十四兩九錢五釐五毫。

以上隨漕共銀三千九百一十九兩四錢六分四釐三毫八絲一微九纖。

外官徵官解漕糧運費銀一千一百八十三兩六錢九釐七毫。《兵糧未編運費》

本省額編兵糧米四千二百二十石六斗六升二合五勺三抄。

餘干縣

本色漕糧正副耗米一萬七千五石四斗二合八勺九抄。

隨漕輕賫銀一千四百二兩五錢九分四釐七毫五絲一忽六微。

《蘆席》板木銀七十一兩三錢九分七毫六絲五忽五微九纖。

《腳耗》銀九兩二釐三毫一絲八忽八微六纖。《過江湖》銀三百四十五兩四錢七分六釐三絲六忽一微一纖。

二升,折銀二十六兩四錢五釐七毫二絲六忽五微。

協濟月糧倉米,銀二百六十八兩八錢九分一釐五毫二絲。

淺船料價銀一百八十五兩二錢九分三釐。以上隨漕共正腳銀二千三百九兩五分四釐一毫一絲八忽六微六纖。

外官徵、官解、漕兵二糧運費銀一千六十四兩七分二釐九毫六絲。

本省額編兵米二千七百四十六石七斗六升六合七勺三抄。

樂平縣

起運本色漕糧正副耗米、二萬一千三百六十九石六斗四升二合三勺。

《隨漕輕賫》銀一千七百六十二兩五錢七分九釐八毫。

《蘆席》板木銀八十九兩七錢一分八釐一毫四絲。

《腳耗》銀一十一兩三錢一分二釐八毫七絲三忽四微。

過江湖銀六百三十一兩七錢六分四釐四絲八忽五微一纖。

二升,折銀三十三兩一錢八分一釐。

協濟倉米銀九百三十七兩六錢三分。

淺船料價銀二百四十八兩四錢二分三釐八毫。

以上漕運共銀三千七百一十四兩六錢九釐。

六毫六絲一忽,九微一纖。

外官徵、官解、漕兵二糧運費銀一千八百八十三兩二錢二分八釐七毫九絲。

本省額編兵糧米,三千四百四十九石七升七抄。

浮梁縣

起運本色漕糧正副耗米、一萬二千八十九石九斗五升四合五勺。

隨漕輕賫銀九百九十七兩一錢八分二毫,蘆席板木銀五十兩七錢五分八釐三毫一絲五忽八微。

《腳耗》銀六兩四錢二毫六絲六忽六微九纖。《過江湖》銀三百五十七兩四錢二分二釐八毫五絲六忽八微五纖。

二升折銀一十八兩七錢七分二釐六毫,協濟各軍月糧等銀八百五十兩七錢二分,淺船料價銀二十八兩三錢四分七釐。

以上隨漕共銀二千三百九兩六錢一釐二毫三絲九忽三微四纖。

外官徵、官解、漕兵二糧運費銀七百九十一兩九錢一分三釐五毫。

本省額編兵米一千九百五十六石九升九合七勺六抄五撮。

德興縣

起運本色漕糧正副耗米一萬六百二十六石二合六勺。「原未編徵」 漕兵二糧運費

《隨漕輕賫》銀八百七十六兩四錢三分六釐二毫。

《蘆席》板木銀四十四兩六錢一分二釐一毫三忽八纖。

《腳耗》銀五兩六錢二分五釐二毫八絲五忽六微二纖。

過江湖銀三百一十四兩一錢四分三釐一毫三絲四忽八微。

二升,折銀一十六兩四錢九分九釐三毫,淺船料價銀七十兩。

以上隨漕共正腳銀一千三百二十七兩三錢一分六釐二絲三忽五微。

本省額編兵糧米一千七百一十九石二斗二升六合九勺九抄。

安仁縣

起運本色漕糧正副耗米七千六十石五斗七升七合八抄。

隨漕輕賫銀五百八十二兩三錢六分九毫八絲二忽三微。

《蘆席》板木銀二十九兩六錢四分三釐七絲五忽九微六纖。

《腳耗》銀三兩七錢三分七釐八毫二忽五微六纖。

《過江湖》銀一百四十七兩二錢七分六釐四毫二升折銀一十兩九錢六分三釐三絲五忽九微。

以上隨漕共正腳銀七百七十三兩九錢八分一釐二毫九絲六忽六微二纖。原未編載《倉米淺船》。

外官徵、官解、漕兵二糧運費銀六百六十八兩一錢二分。

本省額編兵糧米一千一百三十五石五斗九升二合五勺八抄。

萬年縣

起運本色漕糧正副耗米、一萬二千二百六十一石八斗八升六合九勺。

隨漕輕賫銀一千一十一兩三錢六分六毫,蘆席板木銀五十一兩四錢八分一毫四絲九忽四微六纖。

《腳耗》銀六兩四錢九分一釐二毫八絲一忽八微。

過江湖銀三百六十二兩五錢五釐八毫一忽五微一纖。

二升,折銀一十九兩三分九釐六毫。

淺船料價銀三十九兩二錢。

以上隨漕項下共正腳銀一千四百九十兩七分七釐四毫三絲二忽七微七纖。

外官徵、官解、漕兵二糧運費銀六百七十七兩三錢三分六釐七毫。

本省額編兵糧米一千九百八十三石八斗九升三合六勺。

饒州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鄱陽縣附郭。

王德璉《記》「忠臣孝子,繼踵而出,吳芮之遺風難泯。」

歐陽詢《法帖》:「飲食豐贍」 ,語有「吳楚」 之音。

《堪輿記》:「山川最清,接吳、楚秀氣;文獻相續,有顏、范遺風。」

彭汝礪《夏侯處士記》:「其人喜儒,故其俗不鄙。」 吳孝忠《餘干學記》:「江之東西,冠帶詩書,甲於天下,而饒人喜儒,又甲於江南。」

范公《鄱陽遺事》:「山川秀拔,有豪傑者出焉。黃唐云流風。善政且存,顏范典刑。」

彭器資語錢尚書遹:「范希文守此,其為政務名教,敦尚風義,州人仰慕,咸傾嚮之,遂以成俗。」 劉定《學記》多茂美好學。

《陳靖》云:「有鄒、魯遺風。」

《都頡》云:「士如東漢諸君子。」

黃庭堅云:「多俊秀,喜儒,以名節相高。」

劉禹錫云:「多喬木,冨室。」 《一統志》:「有陶唐遺風。」

《舊志》:工巧足用,懋遷以給。

鄱陽縣 「樸重而矜節氣。」

《餘干縣 》:「醇篤近古。」

樂平縣 :「剛直勇於義。」

浮梁縣 「好儒而馴雅。」

德興縣 「敦尚名理。」

安仁縣 :「質直不崇飾。」

《萬年縣 》自鄱餘而析者仍《鄱習》,自貴溪而析者安土重遷。

饒州府祠廟考一       府志

[编辑]

本府。鄱陽縣附郭。

社稷壇 在靈芝門外回會山,舊在北隅古社巷,元在西隅常豐倉舊址。明洪武初,立壇城西北桃源山。十年,知府郎敏遷今處。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永平門外薦福山舊在社壇內,明洪武初在鄱江南岸天王寺,七年,知府王哲遷今處。并祀鄱陽湖神。

厲壇 在朝天門外西北半里許。明洪武八年,知府王哲建。

鄉厲壇 明初,頒降禮制,凡鄉社人民,立壇一所。春秋二社,祀五土五穀之神。祭畢讀「鋤強扶弱」 之誓,讀畢長幼以次就坐。務在恭敬神明,和睦鄉里,以厚風俗。其各鄉厲壇,每里設壇一所,以祭無祀鬼神,告請本邑城隍之神,主祭、會飲讀誓等儀,與祭里社同。後各邑俱廢,志亦多缺。惟《浮梁志》載:「明嘉靖二十一年,汪」 宗伊復「里社壇十四,鄉厲壇十八。」

府城隍廟 在蠙州門內,原在毛家巷,今長沙王廟是。明洪武八年,知府王哲改創亭子巷內舊府學東。萬曆二十三年,知府林欲廈修葺。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王澤洪重修。甲寅後傾頹。康熙

二十年,知府黃公捐貲鼎建,煥然改觀。

縣城隍廟 在鄱陽縣治左。唐時創建。明洪武初,知縣韓子敬重修。隆慶間,知縣張應亮建樓。萬曆中,知縣程朝京建坊。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鄧士傑捐貲重修。

長沙吳文王廟 舊在舊州治內,范仲淹知饒州,遷廟於治西北。元延祐中,總管王都中重修,尋廢。明洪武八年,知府王哲遷毛家巷祀典,府官率屬,於五月十三日行。元翰林侍讀徐明善記,吳興趙孟頫書。

旗纛廟 在饒營大廳署北。明洪武三年,總制宋炳創。祀軍牙六纛之神,霜降行禮,今修復。祠山廟 在東北關妙果寺旁。神姓張名渤,字伯奇,武陵之龍陽人也。生於漢神爵二年,長通法術,役使鬼神。祠在廣德。元僧南楚住持妙果寺,奉其像,民祈有應。明萬曆辛巳,分守參議李天植撤而廣之。

關王廟 在朝天門外。元末壬辰,燬於兵。乙巳,閩寇聚眾數萬攻城,屢禱弗吉。官兵伏廟基榛莽中,適援兵至,廟中兵出,合擊敗之。咸謂「王陰相。」 太守陶安徙官舍五間為正寢,創門廡。又一在後山隊,俗以「小關王廟」 別之。

關聖閣 在府左,明崇禎間建。

皇清康熙癸亥,知府黃家遴重修。

晏公廟 在城西柳林津,明洪武間創。

皇清同知劉愈奇重修。

堯山廟 在義感鄉。堯時人避洪水於此,故名。廟祀山神,今廢。

三皇廟 在府治北東華庵內。元時建,祀伏羲、神農、黃帝,命醫學、陰陽官春秋行釋奠禮,即後殿作講堂。明洪武八年重修,二十九年毀。白馬廟 在府儀門左,相傳為「素車白馬大將軍」 ,不知姓名。宋江萬里為江西提刑奉祀。

皇清順治中燬,今復建。

忠烈康王廟 在魁輔坊。神姓康,名保裔,宋真宗時沒於王事。元末兵燬,明初邑人重建。萬曆二十一年復建。

皇清順治中燬,隨復建,又燬。康熙二十二年,郡侯黃

公募建

忠直東堂廟 在石門鎮,宋朝建。

祝君廟 在文惠坊南。祀唐饒州刺史祝欽明,今廢。

蜀三大神廟 在禮遜坊西。一在月波門內,其神有三:一「清源,嘉州太守趙昱,隋時斬江蛟以捍民患;一文昌,即梓潼;一射洪」 ,即蜀郡太守李冰,秦時作石犀以厭水怪,皆蜀地神。鄱陽彭大雅,宋時帥蜀後歸,因建奉焉。明初,總制宋炳、知府陶安重修,今廢。

五顯廟 :在碩輔坊,神張蒙,詳載《德興志》。各邑鄉鎮俱有廟,惟四十里市廟獨雄偉,居民四月八日致禱。

年王廟 在城南雲津庵,祀太歲神。創自宋時,屢修。

劉巡官廟 在永平關。神姓劉名宗弘,字子明,楚州山陽人。隋大業間為鄱巡官。時三鄉大祲,民以殺掠為事,郡守梁文謙命宗弘招安,給錢米賑濟,相與培土為市,民德之,立廟以祀。范文正公有贊,兵燬,今一小廟乃後人建。按劉公有功德於民,又范公有贊廟宜廣而修之。

「總管廟 」 神姓胡,名《靖一》,婺源人,宋時建永平關稅務巷內。

忠靖王廟 在永平關,祀唐睢陽張巡。明永樂八年,知府李益重修,後建旌忠閣。又一在雙港,今圯。

王靈官廟 :在永平關《六、七圖》下河街。康熙十年,本圖居民眾建。

龍王廟 在義感鄉雙港龍王山石壁下,下瞰深潭。相傳有龍居之,故立廟祀,乃一郡水口。近建浮屠於其上,今浮屠落其頂,廟久廢。

珠湖廟 在義感鄉珠湖之濱。

珠湖萬碩靈順王廟 ,神姓趙名迪,字公阿。漢建初七年牧郊外,感北斗下降,授以祕法,繇是得道。至和帝朝,療東宮疾,有瘳,賜珍寶,不受,但乞一瓢。梁大通元年入覲,以瓢貯米輸之,不能竭。朝廷神之,賜爵平鄉侯,封靈應真君。宋元豐中賜廟額號「仁濟侯。」 進士江迪捨基創宇。元鄱陽丞吳暾己巳冬立廟。

屈原廟 在崇德鄉荻溪灘,俗名「水府廟。」 元延祐間廢。明洪武初重興。每旱疫禱輒應。

郭西廟 在永平關古監前,祀梁昭明太子。宋池州廟祀之,能弭火災。邑人往池州迎神奉祀。雷煥廟 在和南鄉雷岡。相傳雷煥、雷義居此,因立廟祀之,為祈雨所。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里人重建。

寶福侯廟 在芝山前。神漢樊噲也。舊廟在山頂,曰「鹿頭大王廟。」 范文正公守饒時,禱雨有應,乃遷廟於此。元豐庚申,郡守馬淵禱雨復應,奏封寶福侯。元末兵燬。

閣山廟 在閣山。宋知州毛裕宿山下,夢神自稱「楚王陳涉」 ,遂造樓閣,後人以為廟。

饒關真武廟 在祝君坅。明萬曆十八年,知府楊際會從士民議,塞坅不使郡流外泄,建廟於上。及後,水復衝堤,舟行如故。論者謂「當日尚未得塞水之訣」 云。廟今廢。

江公神祠 在舊府學東亭子巷口。祀宋丞相江萬里,監生裴春奏立,府官主祀。今廢。

三賢祠 唐顏魯公、宋范文正公。舊有顏范廟,在州治頒春堂,知府王十朋遷於慶朔堂右,今廢。明嘉靖三十七年,知府王健、同知徐栻重建於薦福寺後,額設「祀典」 ,以正月初五日府正致祭,今廢。

洪忠宣公皓祠 在府西茶條巷,頹廢。知府黃家遴助修,有《序》。

胡公祠 在白蓮池地。祀忠臣胡公閏,以女貞。

姑配胡公,死靖難時。方、汪二夫人子傳道、傳慶,駢首就戮。弱息貞姑,終身不字。一門「忠節。」 明萬曆改元,詔祀於鄉,原有祭田,今祠俱圮,惟田尚存。

程剛愍公祠 在舊州學。公名振,樂平人。宋端平間,知府林泉設祠祀之。今廢。

東岳行祠 今在郡城北十里。舊在芝山東,宋宣和間移今處。明洪武初重修。萬曆癸巳,正殿燬,里民重建。

三祠堂 宋時建,祀知州范仲淹。一在頒春堂,一在州學講堂之左,一在天慶觀內,元末傾廢址存。

忠孝行祠 在城北靈芝門內鳴山廟。神姓石名敬純,西晉時人,為父勤報讎,追殺牛昌隱,道經鄱陽,後人立祠祀之。宋紹定、咸淳間重修。廟有三十餘處,唯風雨山廟宇雄觀,每八月十三日,居民競集迎賽。

陶侯生祠 「侯名安,姑熟人,知饒州府,有保障功,郡民德之。」 即三皇廟西廡為生祠,今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