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5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五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五十九卷目錄
嘉興府部彙考三
嘉興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九百五十九卷
嘉興府部彙考三
[编辑]嘉興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本府。〈嘉興、秀水二縣附郭。〉
府治 在城中央。五代晉天福時,陞嘉興縣為秀州,始建。周二里一十步,繞以子牆。宋改為郡,為府,為軍府。元改為安撫司,為路,皆仍其處。明吳元年,改路為府,中建大堂,顏曰「端本」 ,後改帥正軒。其前後為穿堂,堂後為內宅,宅西為圃,圃有亭榭。大堂東北隅為軍資庫,西北隅為架閣庫。兩廡左列吏、戶、禮三科,科南承發房,科北吏廨。內祀蕭相國,為諸吏議法之所。又北供招科,右列兵、刑、工三科。科北號房,堂下為丹墀,為甬道,中立戒石亭,亭南儀門。儀門外東為土地祠,祠南為延賓館,館東有鑾駕庫,今圮。館西有鄭太守瑄祠。折而再西為馬道。道左為同知推官宅。推官宅後遷,即理刑廳,右為水利、督糧、織造通判宅,明崇禎中裁,宅俱圮。又折而西北,為經歷、知事、照磨署,明崇禎中裁,知事署廢。儀門南百步為府門,門內舊有樓二、亭七,今俱廢。府門上有譙樓,設鐘鼓,左右有垛樓。宋景定中,知軍陳塤葺。府門東西有榜廊,外毬場。場東西兩廡分列皂快房,即古申明、旌善二亭址。場南為木坊,曰「首藩名」 郡下為屏門,舊為照牆。明萬曆中,知府龔勉改闢。屏門外石坊二:東曰「承宣」 ,西曰「撫字」 ,三坊並
皇清知府張漢傑修。
清軍館 在府治東三百步,明崇禎末圮。總巡廳 在撫字坊西,明弘治間,知府柳琰建。
皇清康熙三年,通判殷作霖重建。
理刑廳 :在承宣坊東,即舊察院基。初在府治內西偏,後移府廳之東北,又移于此。康熙六年,奉裁。今為清軍廳。
經歷司
照磨所
陰陽學 在承宣坊東,即舊「頒春亭。」 明弘治初,知府柳琰重建,後改為「理刑賓館。」
醫學 在撫字坊西,即舊「宣詔亭。」 明弘治中,知府柳琰重建,後廢。
司獄司 在瑞虹橋南三十步。明弘治初,知府呂文燧即宋參軍舊廨為之羈候所,附於司獄司西南百步。
察院行臺 在治西北百步廣平橋南,即「慧安寺」 址。明嘉靖間,知府蕭世賢建。
鹽運分司 ,在察院西,即招提寺址,今廢。按察分司 ,在治東北靈光坊。明嘉靖中,倭變,改置帥府,今圮。
嘉湖道分司 即按察分司。康熙六年奉裁,九年,復為杭嘉湖分守道公署。
弘文館 即布政分司,在道署西。明崇禎中,知府鄭瑄建,為督學校士之所。
稅課司 即元時「惠民藥局。」 明初,知府謝節改建。崇禎間,裁并各縣。
皇清順治中,復設大使,寄居民房。
批驗所 在春波門外三里,即萬壽宮址。宋嘉祐間,置檢校於鹽倉坊,後燬於兵。明洪武初,以水次便利,移建於此。萬曆丁未,方鹽院重修。僧綱司 在精嚴寺方丈之南。明洪武中,除授都綱智獻、副都綱楚珩開設。後移天寧寺之東廡。
道紀司 在元妙觀西北,明洪武中,除授都紀章得中、副都紀沈嗣真開設。
嘉興縣治 在府治東北,秀水縣碧漪坊。中為正堂三間,綴堂為軒者三間。康熙十一年知縣梁沖霄重建。堂後川堂三間,川堂西二耳庫,川堂東柬房一間。堂之東為典史廳三間,內宅三間,又東為供招科六間,東北吏廨六間。堂之西為庫藏房、軍器庫,又西為主簿衙。明末毀。康熙七年,主簿朱鼎重建。堂三間,後宅三間,又西為縣丞衙。康熙八年,知縣李楫重建正廳三間,後宅三間,西北為吏廨十二間,夾道北折西為貼堂縣丞衙。明崇禎年,裁後架科房四間、正堂之
前為月臺,為甬道,中有戒石亭。甬道左右為丹墀,墀左右為兩廊,左吏、戶、禮各三間,右兵、刑、工各三間,左右各翼。門內左為皂隸房一間,外左為寅賓館三間,有耳房。館南倉監官廳、守宿更房一所。東為土地堂三間,右為獄房一間,正南為譙樓三間,樓前榜額曰:「嘉興縣。」 樓下西有鹽廒一間,中即大門,外為毬場。左右兩亭:一「申明」 、一「旌善。」 毬場之左為甲首房,右為快手房,各三間。中為屏牆一座,康熙六年知縣金鏞毀牆,更為大門二扇。上扁浙西首邑街。南築高垣,而中通為道。縣有貼堂公署,明季裁。又東有鹽捕公署。縣內宅為內衙,三堂三間。三堂後凝芳亭,康熙八年知縣金鏞改建,扁曰「梅署。」 梅署西五聖堂一間;五聖堂南,來鶴軒三間;梅署後上下房共五間;堂樓三間,樓東廚房五間:俱知縣金鏞重建。
陰陽學 屬府,在城府東坊。
醫學 屬府,在城府西坊。
僧綱司 屬府,在天寧寺。
道紀司 屬府,寓圓妙觀。
稅課司 屬府,在王家坊務前橋北堍。後裁,併入嘉興河泊所,署廢。
批驗所 屬府,在本縣白苧鄉十五都雲字圩,乃舊崇真萬壽宮莊基。元延祐間,嘗置檢校所于衙前橋南。至正戊寅燬于兵。明洪武戊申,改立今額,移建於此。面北臨水,有掣鹽廳,有仰德堂,有廨,有鹽廒,傍西有武安祠。
東津亭 在蒯塔坊駟馬橋東水次,乃東道官舫駐節之所。廳三間,今圮廢。東南有石碑,鐫「逝者如斯。」 北壁有《知縣去思碑》三座。
便民倉 舊在澄海,今名迎薰門外鴛鴦湖旁。廳屋三間,中堂三間,後堂三間,東西二門,倉廒一十一聯。明嘉靖三十三年燬於倭,有司運入西城內,暫為積貯之地。四十年,知縣何源議將鳳池坊預備「濟眾」 二倉基址,建為「嘉興縣便民倉」 ,是合二倉為一倉也。廳屋三間,腰堂三間,內房三間,倉廒二十八聯,計三百八十一間:利濟侯祠三間,二門三間。大門三間上有《禁約漕規》碑記,榜曰「國儲」
預備濟眾倉 在城鍾秀坊天寧寺東。廳屋三間,扁曰「修備堂」 ;腰堂三間,左右翼房各一間,扁曰「社倉。」 東倉廒十一間,扁曰「預備」 ;西倉十一間,扁曰「濟眾」 ;門房三間,扁曰「嘉興縣預備濟眾倉。」 萬曆二十六年,知縣鄭振先建,有碑記。
常平倉 四所一在縣南王店鎮,一在縣東新豐鎮,一在縣北鍾帶鎮,一在縣東南新行鎮。其廳屋、東西翼房、倉廒悉如預備倉式。其榜額俱曰「常平倉。」 前各有屏牆一座,俱萬曆二十四年知縣陳儒建,各有碑記。今歲久傾圮,蕩然皆成廢址。
東社倉 廒房三間
右社倉 廒房三間,俱在蒯塔坊。「《社約》所」 :鹽廒 在批驗所,屬府。
養濟院 在鹽倉房小鹽倉橋東。舊在春波坊天馬橋直北,宋為廣惠院,元為孤老院,明改今名。宣德庚戌分縣後,嘉、秀共之。萬曆甲申,知縣顧雲程以舊址讓秀水縣,而新建于此者有官廳,有左右耳房,并舍房二百餘間,二門大門榜曰「養濟院。」 今日就傾頹,僅存官廳一所,官房一百一十八間。按《縣志》原額,男婦孤貧計六百八名,每名徵給口糧三石六斗,柴布銀六錢。
皇清順治十四年奉裁充餉,康熙四年奉文復給。其
糧有司刊刻《由單》,每石折銀一兩,每名徵給銀三兩六錢,共銀二千一百八十八兩八錢。又柴布銀六錢,共銀三百六十四兩八錢。
漏澤園 宋崇寧三年二月,詔天下州縣置漏澤園,殯客死無歸者。今名「義塚。」 一在縣南海鹽塘。一在縣東白蓮寺東。一在德化一都地字圩。一在胥山六都西來字圩。一在長水二十一都張一字圩。
秀水縣治 在府治子城一里爽溪東。宋仁壽寺址。明宣德四年,大理寺卿胡概,以嘉興地廣賦繁,請析西北境為秀水。五年夏五月,吏部員外郎李亨卜建今址,其制略如嘉興,而無譙樓。秋七月,知縣趙忠始領篆來蒞事。中為正堂,扁曰「節愛」 堂之南為軒廳,為露臺,為甬路,中為戒石亭。又南為儀門,左右各翼門。又直南為大門,扁曰「秀水縣堂」 ,後為腰堂,為後堂,直北為公廉堂。堂之左為贊政廳,右為西耳庫。甬路下為丹墀,墀之左右為六房吏廊。後堂之左為火房,右為軍資庫、架閣庫。東北為知縣衙。儀門外左為
「土地祠」 ,前延賓館。南抵大門,內為東甬道,極北夾道通正衙。西吏廊之北,遶二庫外為吏舍,路出正堂。西南儀門外為邑犴。大門外毬場,東西榜廊。又南跨河為縣橋,橋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先是,邑門瀕市街,湫甚。嘉靖間,知縣周顯宗移入丈許,規制始宏敞。至萬曆丁亥戊子歲薦饑,正衙圮廢,後令僦居公廉堂,二十年,知縣李公培仍卜左方新之,以公廉堂為造冊所治。後多隙地,為圃、為池亭。宋有嘉禾亭、月波樓。天順初,江寧莊徹復作月波軒于廨後,其後譚溥更其扁曰「寄豸」 ,今廢。令廨六間,今增二十間。縣丞署二所,各六間:一在夾道之北,一在主簿署北。
主簿署 六間:在縣丞署北。
典史署 五間:在主簿署北。
杉青閘巡檢司 在東北,望吳門外五里,即今拱辰門。
王江涇巡檢司 ,在城東北三十里,廨宇日就頹廢,近稍葺治,尚有遺跡可棲云。
新城稅課局 在城西北二十七里,即舊新城務也。洪武三年,始改今額。廳房二間,前軒一間。嘉靖間罷,局吏獨存,附縣戶曹。
陶莊稅課司 ,在城東北五十四里,即舊「陶莊務」 也。其改局及裁革歲年,與新城同。
便民倉 在城東望吳門內,明宣德十年七月巡撫成均蓋造,計廒屋九十五間。
預備倉 在本縣西南三百步,計倉廒一十間。明萬曆二十七年,知縣邵漢改建北營。
花園倉 在本縣西南二百步。計倉廒一十五間。
崇真倉 在城西北二十七里,計倉六間,額設四鎮常平倉 。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李培奉檄親勘,置買民房,建于四鄉。
「養濟院 」 在春波門外春波坊,嘉興縣。收養鰥寡孤獨無告。每人日給米一升,歲給衣布銀三錢,柴銀三錢。
漏澤園 :舊設共二百二十一畝四分九釐。外縣:
嘉善縣治 在城之正中,即古魏塘鎮,元吳氏廢址。舊《志》誤為陳景純花園。前臨華亭塘,後枕魏塘河。明宣德六年建,正統六年修,嘉靖元年繼葺之。中為蒞政公堂,後為燕堂,俗名腰堂。東側大庫三間,茶房一間,石庫一座,更樓一座。西側架閣庫三間。公堂之左為幕廳,今毀。又左為鑾駕庫,右為贓罰庫。右側南為經皂房,堂下為月臺,為甬道,為戒石亭,兩翼為廊,東西相望。東列吏、戶、禮房,西列兵、刑、工房。今圮南為儀門,門內左為起徵科,為鹽房,外左側為甲首守宿房,右內為軍器庫,為門皂守宿房,東西為收納銀房,西南為土穀神祠。祠西為延賓館,舊為俸給倉,嘉靖三十五年,知縣王察言改建。館後為犴狴,東西為貯榜房。又直南為譙樓,其下為縣治門,左為申明、旌善亭,右為「申明、懲惡亭。」 兩亭左右附垣為榜廊。知縣宅在燕堂北,前為政本門,左側為直衙皂房二間,西側五聖廟一座。入門而北,中為對越堂,崇禎丙子知縣李陳玉改為「退思堂。」 左右為書房,左側南為茶房一間,廂房三間,北為花廳三間,側房三間,右側為神堂三間,右南側為廂房三間,堂北為樓,名「天尺樓。」 崇禎癸酉,知縣馬成名建。左側為內廚房,外右側為廂房三間,又後為園,築土為山者三焉。縣丞署 在架閣西。由儀門外夾道入宅,門東向,官廳南向。
主簿署 在儀門外東南宅,門西向。
典史署 在主簿宅後。由儀門東夾道入宅,門西向。
察院行臺 「在縣治西二十步。正德六年創,嘉靖三十三年燬,本郡署印通判鄧遷重建。」 中為官廳,附軒於前。廳左右為案堂,後為川堂,東西為廚房,又後為燕堂,析左右為室,直北附垣為新小房。廳前兩翼對峙,為皂隸房。中為月臺,為甬道,外為儀門,又外為院門,門外為旁廳,官師伺候之所。南立屏牆。此係上臺駐節及考試儒童之所,今廢。其基東西各深四十四丈九尺,南廣一十四丈九尺,北廣一十丈五尺:共計六畝五分九釐。
布按行臺 在縣治東數十步。舊為按察分司。明宣德六年,知縣鄭時創。中為官廳,後為川堂,又後為燕堂,左右為書房,西側為茶房。廳之前,兩翼對峙為皂隸房,南為儀門,又南為司門。今廢。
巡檢司 在縣治東城外三里許演武場東。今廢。
僧會司 在慈雲寺
道會司 在《玉虛觀》。
貼堂縣丞宅 在縣燕堂左偏。後員省宅,廢郡寓 在慈雲寺,今廢。
魏塘稅課局 在縣治東二百步許。元為魏塘務,明洪武三年改設,十八年徙建,兼收鍾帶等市課程。正德二年裁革,併入陶莊局地。今為思賢書院基。
陶莊稅課局 在陶莊鎮。元為務,明洪武三年改設,兼收斜塘等市課程。正統二年裁革。嘉靖十九年復設。二十四年,知縣朱熙載徙建于東關外賓陽門右,即東接官亭舊址。今廢。
風涇稅課局 ,在風涇鎮。元為白牛務。明洪武三年改設,兼收新豐等市課程。正統二年裁革。十二年復建。今廢。
陰陽學 在察院後,今廢。
醫學 在察院後,今廢。
便民倉 在縣治西一里許。明正統六年,知縣李遜建。嘉靖三十三年倭燬。三十五年,知縣王察言重建。前為倉門,東西為茶房,外立屏牆。入門而南,折而東,迤北為官廳。
預備倉 在縣治西南一里許。門北向,鄰便民倉。明正統六年,知縣李遜建。今暫為駐防寓所,傾頹殆半。
太平倉 在縣西一里五十步華亭堂南。廣濟倉 ,在縣西北。遷五區,今廢。
常平倉 四所明萬曆二十四年,知縣章士雅創。
養濟院 舊在東關外談公橋西。明嘉靖三十三年倭燬,徙建城中,在縣治東梅花里北。按《縣志》,宣德六年,知縣鄭時建。中為官廳,今圮。廳兩翼為房,南為院門,附門左右為垣基,東西各深一十六丈二尺,南北各廣六丈一尺。計一畝一分四釐五毫。
舊額五十人,糧一百二十七石零。署印通判張廷相新收八十人,給散不敷。知縣章士雅復議,申請撫按增額,定為一百人,歲支倉穀湊給,遇有死亡,即便收補。
漏澤園 俗呼「白墳墩」 ,在縣東南永七區西「藏」 字圩。明正德中,邑侯王德明倡基十一畝一分九釐。
普同塔 ,在大勝寺後。孝廉張介倡建,揜骼埋胔。築大慈庵,供接引佛。捐遷北區田七十畝,膳僧助埋瘞。
海鹽縣治 舊在東門內,秦漢以下,營卜非一處。唐開元中,建于今治之右。明洪武十七年,改為海寧衛,知縣祝用宏即衛左舊按察分司而更置之,今縣治是也。治堂三楹,中堂一楹,後堂三楹,治堂旁楹,左典史廳,右庫吏廊東西各七楹。外為儀門,楹各三。令宅十楹,後堂左丞宅九楹,儀門內左簿宅九楹,典史宅八楹。儀門外,左儀仗庫,土地祠獄並知縣祝用宏于洪武十九年四月落成。於門置譙鼓樓,立戒石亭,知縣左璇也。樓重修,稽綱也。署通修之,王璽也。後堂再建,譚秀也。為堂於堂之北,曰「清心」 ,饒廷錫也。改為《雙瑞》,移清心名後堂,李當泰也。闢縣門地使益敞,樹《坊樹》《塞門樹》左右兩碑。亭,亦當泰及李前政、夏浚也。庫甃以石,謹守藏吏多為之廨以居,令無離次,喬拱璧也。遷儀仗庫於習儀禪宮,以遺地置賓館,萬曆之四年也。倉丞無署,別署於治西者,嘉靖之二十三年也。今署形勝所據,歷政營建增飾,視舊署尤弘壯云。
廳事。元名「帥正」 堂有庫、有倉、有監,《宋武原志》備載可考。今宅有堂曰「遺愛」 ,又一堂曰景魯,齋曰「相隱。」 蓋唐令姚南仲嘗僕射尚書省,宋令魯宗道入參知政府,先後皆大拜,人以為榮,故多用比為顏。惜文記並佚,惟唐御史劉長卿《攝縣為攝令詩》,《官舍》詩有「潮聲來萬井,山色映孤城」 諸句,見本集,至今猶想見署中物色。而紹熙中,令李養直於後圃喬林間作茅亭,下瞰清流,取韓退之「宰縣坐深樾」 詩,名深樾亭,風流尤可憶也。今采之,與丞署清節軒、簿署雙桂軒、綺川館、柏泉並志。
澉浦鎮巡檢司 明洪武初,建澉浦鎮。十九年,以鎮置千戶所,徙秦駐山縣東南一十八里。巡檢一人,司吏一人,印曰「澉浦鎮巡檢司印。」 舊設牌兵一百一十二人,總牌二人,小牌十人,弓兵一百人,後汰為三十四人。堡高二丈一尺,周一百一十丈。南北各有門。教場一。
海口巡檢司 明洪武初,建縣東門外。十九年,以徙砂腰村縣東北一十八里。巡檢一人,司吏一人,印曰「海口巡檢司印。」 汰存弓兵,同澉浦鎮司。堡高一丈五尺,周一百八十丈,東西各有門,教場一。宋制,沿海闊遠處置巡檢一人,掌巡邏稽察事。元制,州縣設巡檢司巡檢一人。今澉浦鎮安德橋側有宋巡檢廨舊址。東浦有巡檢營基。蓋澉浦司仍宋舊,海口司之初設,東門,亦仍元舊也。
布政分司 在縣南一百五十步。明正統七年,倭寇乍浦,敕浙江參政一員,提督海道而設。嘉靖三十五年,改為浙西參將府。
皇清順治二年,燬於「兵。」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之街西。舊在縣東一十步,明洪武十七年,改為縣治。二十一年,知縣郎時翔復建於縣西南一百五十步。
府館 在縣西惠人橋巷內。
公館 在府館右,今廢。
海塘公館 在東門外,海塘出海,觀音廟北。廣儲倉 在縣西安仁橋南。明洪武十九年,指揮周鑑建,以儲軍糧。
常積倉 在澉浦城東門。明洪武二十二年,千戶孫信建。初並衛職領之。正統二年,始隸縣「便民倉 。」 明正統四年,設於縣郊外。嘉靖三十三年,移置西門內。萬曆三十七年,知縣喬拱璧增修。倉廒一百六十一楹,如縣里數。
預備倉 元名「際留倉」 ,在南水門內。洪武二十二年建,今廢。
開濟倉 在縣西北十里。
常平倉 四所「一璵城,一澉浦,一茶院,一白馬廟。」
鹽倉 在鮑郎、海砂二場。
養濟院 「在治東門外一里。明洪武中,知縣王文建。嘉靖中移東門東北濠上。」
漏澤園 南北郊各一,西郊三。按《縣志》復有捨田為義塚者。康熙十一年,奉巡撫都察院范憲行瘞埋暴露棺骸,本縣知縣張公素仁捐俸買地二畝二分,庠生石楷捨捐一十二畝五分,里民儲廷璣捨捐二畝九分零,廣立孝阡。
石門縣治 後。晉天福中始建於義和市。宋建炎初燬,黃令楊重建。明洪武至萬曆間,數燬數建。及萬曆末,藥庫失火,陳令心得熸焉,胥吏多死者。天啟辛酉,陳令宗湯鳩工重建。正堂三間三軒,蔡令貴易榜曰「崇德堂」 ,靳令一派立題名碑於左。天啟間因火重建,額曰「作新堂。」 康熙十五年又圮。中堂在正堂後,宋黃令元直建,元廢。明正統中焦令寬重建。萬曆甲辰,徐令穆榜曰「四知堂。」 天啟間重建。順治十年,陳令邦寄修,額曰「敬事堂。」 後堂在中堂後三間,宋令黃元直建,元廢。明弘治中湯沐重建。天啟間陳令宗湯又重建。庫在後堂東北。嘉靖中劉令宗武建,甃石為城,中屋三間,萬曆己丑燬。辛卯王令述古重建,增建銀房三間。令衙在後堂後。明弘治間,湯令沐重建。嘉靖劉令宗武改建重門堂軒,東西書室、寢樓。樓後築土山,自為記。復於衙外巷北買地一畝四分零六毫,築土山,樹竹木,為縣治枕云。康熙癸丑,杜令森改建堂軒,額曰「勿欺」 也。其西園一區久蕪。萬曆辛丑,陳令允堅闢草萊,樹桃、李、竹柏楊柳,中結四桂為亭,頗成燕居之勝。甲辰徐令穆榜桂亭曰「臥月」 東書室圮。徐重建西書室圮。丁未靳令一派重建,榜「思過軒。」 順治間,謝令元瀛更曰「相在軒。」 康熙癸丑,勿欺堂不戒於火,杜令森復修治。甲寅署邑務嘉興府同知玉田張作礪額曰:「敬思堂。」 六曹房在甬道,東西各九間,架閣、課程、承發附儀門在甬道前。各三間。東西收銀房各二間。延賓館在儀門外。東三間,嘉靖劉令宗武改建。萬曆初蔡令貴易榜曰「君子堂」 ,尋圮。杜令森重建,扁曰「聞喜堂。」 土地祠在延賓館南三間。儀仗庫在祠東。萬曆己丑俱燬。辛卯王令述古重建。吏廨在儀門外,南北相對各十二間。獄在吏廨北。門二間。堂三間。東西監房各三間,蔡令貴易於獄南,另建女監二間,今全圮。譙樓在儀門前。宋嘉定初建,元廢。明洪武初重建,成化中燬。今重建門三間,旌善、申明兩亭,東西各三間。榜廊在亭南。照屏舊以木為門,萬曆初,蔡令貴易甃磚為牆,以東西路窄,仍換沈廉訪泰興地,闢增木柵,以闌出入。縣丞署 在庫東。嘉靖中,劉令宗武改建。隆慶初,陳丞文舉增修。萬曆初,王丞聘已改建。主簿署 在正堂西。嘉靖宗武增建。隆慶初年,主簿王禴增修。
典史署 在正堂東,正德,李尉滋榜曰「贊政。」 先是,丞、簿、尉從正東、西角門、儀門出入。蔡令貴《易》,於六曹房外各闢甬道,丞、尉出入從左,簿出入從右。
察院行臺 在縣東五十步。明洪武初,田令慶元建。萬曆己丑燬。辛卯,王令述古以預備倉為之。堂三間,中堂一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官房三間,吏書房三間,廊房東西各三間,廚房一間,候房一間,在大門西。正德中,陳令伯諒重修之。今盡廢。
布政分司 在縣東南運河左,七十步。堂三間,中堂一間,後堂三間,廊房東西各三間,廚房一間,候房一間,在大門西。明正德中,陳令伯諒拓民居為之,今盡廢。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右,其制同上。明隆慶末廢。
駐節廳 在布政分司右,三間明隆慶末廢。戴星別署 在北門外甘露寺左,明萬曆庚戌建。堂三間,後堂三間,門三間。
彰憲亭 在玉溪庵後左。明萬曆庚戌建,以為憲節往來之所。
陰陽學 醫學 舊在儒學西。
僧會司 明洪武中舊在廣法寺,今在崇福寺。道會司 明洪武中舊在天清宮,今在城隍廟。稅課局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步,即「宋酒稅務基。明洪武初改,正德初廢。嘉靖中,呂納言希周佃其址。」
河泊所 ,在萬歲橋東南。後改其基為「分司」 ,今廢。
羈候所 在縣治西百餘步。康熙四年,劉令引楷重建。
鹽廒 在縣治東二十步。明萬曆戊戌,陳令允堅建,後移至吏廨內。今圮。
白糧倉 舊無倉房,康熙十一年,知縣杜森始建。
便民倉 即宋永豐倉,在縣治東,隔運河。明洪武三年,田令慶元建於南門外。嘉靖三十二年,因倭寇時發,崔令近思遷於城內學河之南,歲久傾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杜森重建。
預備倉 在白糧倉前。知縣杜森重建。
「廣盈倉 」 「即宋常平倉。」
南常平倉 在官村,廳三間,倉廒左右共十間,門三間。今廢,基存。
北常平倉 在石門鎮南,制同上,廢基存。東常平倉 ,在演教寺東,制同上,廢。以上三倉,明萬曆間周令應秋建。
西常平倉 ,有基未建。
養濟院 在縣治東北三百步。明洪武間,梁令宣刱建。成化間,王令輿拓地增之。正屋三間,前門一間,東、西側房各二十間,基一畝一分三釐七毫。孤寡五十名,布花、木柴銀二十九兩三錢五分八釐五毫七絲。口糧銀一百七十六兩一錢五分一釐四毫二絲。
漏澤園 南義塚在吳橋西,北義塚在治北福嚴渡。東西二義塚,俱奉文續置。
廣孝阡四 一在南門外,一在北門外,一在福嚴渡,一在玉溪鎮,俱康熙十一年,知縣杜森奉巡撫范立。
平湖縣治 。明宣德四年,吏部員外李亨相地於當湖鎮壽康道院之西。五年知縣王簡創建。正統中知縣徐韶、弘治中知縣林奇相繼經營,規制略如海鹽。治居縣正中,南北址臨河,額曰「忠愛堂。」 順治十八年,知縣金鍜重建,曰「潔愛堂」 ;東北曰永盈庫、架閣庫;西北曰供招科簾,俯曰前庭,垂簷曰甬道樹石曰「戒亭。」 明萬曆丁未歲,知縣蕭鳴甲改為坊。東西廡分置六房:正南曰儀門,左曰東角門,右曰西角門。以外西曰犴狴,東曰土穀祠。有側房,東西向曰儲鹽所。稍前右曰延賓館,左曰巡捕廳。中道曰譙樓,左右翼曰旌善亭,曰申明亭。堂以北曰腰堂,又北曰燕堂,東曰軍器房,西曰冊房。入東北曰私衙。中有廳事,左右書室。後樓三楹,曰寢室。東側曰庖廚。西曰側廳。有土臺,曰觀月臺。曠地數十武,荒蕪可闢。堂東曰贊政廳,進曰龍亭庫,曰巡捕衙。又東曰督糧衙。折而南,則曰典史衙。舊《志》各有碑記。按察分司 去縣治東五十步,明宣德七年,縣丞孫華建,今曰東司。
兵備司 去縣治東南一里。明嘉靖三十四年,知縣劉存義建。今曰「南司。」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二百步永豐橋,今廢。
公館 在縣西二百五十步。明洪武初,改為當湖稅課局。嘉靖元年,改為公館,今廢。
兩浙鹽運蘆瀝場分司 舊在新倉,今在南司左。
陰陽學 明宣德五年設,在永豊橋。正統七年遷德藏寺,今廢。
醫學 明宣德五年設,在永豐橋。正統七年遷壽康道院,今廢。
僧會司 在德藏寺
道會司 在祐聖道院
巡檢司二 :獨山一,白沙灣一。
乍浦河泊所 元曰「市舶司。」 明洪武十四年開設,後廢。
演武場 在大南門外
「《欽依》把總司 」 ,在乍浦所南門,明嘉靖間建,今為駐防公署。
大司 在乍浦久廢
千戶所 在乍浦,久廢。
「乍浦演武場 」 在南城門外。
便民倉 明宣德間,巡撫成均初構於郡城內。正統間,移縣西一里臨水次,即西林寺故址。嘉靖倭變後,知縣劉存義改置北城內。廳三楹,倉廒八十七衢,門三聯,皆東向。後漸傾圮。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陳孚宸重建廒一百零八間,是。
年,始行「官收、官兌」 法。
豫備倉 在縣東半里。明正德六年建,積穀備荒。今改作羈候所,名為「倉監。」 又一在廣陳,明洪武間建,久廢。
廣陳預備倉 元為濟留倉,今廢。
常積二倉 ,在乍浦北水關內,今廢。
常平倉 四所俱明萬曆二十四年建,東西廒房共十間。其在廣陳、乍浦新帶者,久廢。
養濟院 舊在治西二百七十步,今移北門外《漏澤園 》,凡十一所。
桐鄉縣治 在梧桐鄉鳳鳴市。明宣德五年,巡撫胡概、郡守齊政議設縣治於六鄉道里之中。知縣生用和、趙中相繼經營創建,治廳三間,後堂三間,川堂三間,俱宣德六年建。幕廳三間,治廳之耳房也,為首領官廳事。分治。廳三間在治廳右,本架閣庫舊址。成化間,縣令孟俊遷架閣於東廂房,建廳,為丞、簿分治之所,今廢。儀仗庫三間,在後堂左;黃冊庫三間,在後堂東。俱正德九年建。公廚三間,在後堂右。造作房三間,在後堂西。儀門三間,月臺一座,高三尺,廣三十二步;甬路接月臺,廣八步,袤三十二步,俱正德九年改。儀門三間,譙樓三間,俱宣德七年邑令趙中建。縣廨在和衷堂後。中堂三間成化間縣令梁敬建。堂左愛棠,軒右「仕學」 ,齋後寢室三間,東西廂房各六間,廚房三間,馬廐一所,廨門三座,樓房五間。
皇清順治八年,內署失火,「和衷堂」及樓俱燬。康熙年,
間,知縣徐秉元修理。縣牆週四百餘步,高一丈二尺,厚六尺,舊址卑隘,正德八年增築。戒石碑亭在治廳前。申明亭在譙樓前,隔街東偏。旌善亭在譙樓前,隔街西偏。碑亭二,在儀門外。一樹「《重修縣治碑》,一樹《去思碑》。」 書吏房一十六間,在治廳前。東為吏戶禮,附以承發科;西為兵、刑工,附以架閣科。外廊房十間,在儀門外。版廊房東西各十間,在譙樓側。明天順初建,成化初撤屏。外藩監房一十六間,在給俸倉西,設以重扉,令輕重囚各異處。中有獄神祠一所,號「冤樓」 ,一間中懸一鐘,令獄有冤,欲訢則擊之以聞。吏舍房二所,一在東廊房後,一在給俸倉後,各十間,弘治十六年造,今圮。
縣丞署 ,在縣廨東。中堂三間,寢室三間,廚房六間,廂房三間,馬廐三間,廨門二座。治農丞署 ,明宣德間建於架閣庫西,今廢,即典吏廨也。
主簿署 在丞廨前。後易典史廨簿廨,遷於縣治外東偏陰陽學址。
典史署 舊在分治廳西,今遷主簿舊廨內。巡檢司 在皂林鎮運河北岸。宋初有皂林寨,在石門縣市南。建炎四年,移建皂林鎮。明宣德五年,分屬桐鄉,兼巡石門,弓兵色役,兩縣給之。弘治十三年,縣令王昊為巡檢陰連起建廨宇。正德九年重修,今廢。
石門稅課局 ,「在玉溪鎮東柵。明宣德五年,分屬本縣。十年裁革。正統十二年,復設大使一員,帶辦沙渚塘稅課局商稅廨宇建於正德二年。後裁革俱廢。」
陰陽學 在服德街。明宣德七年,始開學其廨。
宇。正德二年,縣令陸節建。
醫學 在服德街。明宣德九年,始開學。其廨宇正德二年建,今廢。
僧會司 在惠雲寺方丈。明正德九年,縣令給貲公修。
「道會司 」 在祐聖宮,常住。
布政司分署 在青陽街。縣令田玉建,王昊重修,今廢。
按察司分署 ,在服德街。正廳三間,中堂三間,後堂三間,書房一間,吏房一間,廊房六間,廚房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明正統間,知縣田玉建。崇禎年修,改為南司。
便民倉 在皂林鎮運河之南。明景泰間,知縣張泰建。弘治八年,知縣王昊請以耗米七千修廒。萬曆二十六年,知縣謝諫「請移置北門城內,以防疏虞。」 設廒一百七十九間,貯一百七十九里漕糧。
皇清順治十八年編審,康熙十一年,每里裝田三千。
畝:田不盈數,銷去《民圖》五,《儒圖》一,止存一百七十三里。
預備倉 在縣東北一里,布政分司北。明景泰六年,縣丞鄧玭建。
清河義倉 在治西四十步。明正統六年,知縣田玉建,今圮。
常平倉 四所明萬曆二十四年,知縣陸枚建。「俸給倉 」 三間在縣儀門西,向北。
鹽倉 三間在縣儀門東,向北。
養濟院 在縣治西北里許。額養孤貧老民五十名。每名年給米三石六斗,給花布木柴銀六錢。凡邑中殘疾無依者,於此處之舊時屋舍窄狹,男女混處。明正德八年,撤舊增新,前後四聯,共二十餘間。仍買屋旁隙地,給令種蒔,月給廩米,歲給柴布。病有藥,死有棺。
漏澤園 舊義塚 共七處,散在四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