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8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八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八十六卷目錄
紹興府部彙考四
紹興府山川考三
職方典第九百八十六卷
紹興府部彙考四
[编辑]紹興府山川考三 府志
[编辑]上虞縣
五癸山 在縣北十里,方屬癸,上列五峰,一名五桂山。
縣後山 在縣署後北《城經》其麓,產佳茶。傘山 在縣南五里,其形如傘,故名。又名太平山。
長者山 ,在縣西南二里。宋周長者元吉築居其東,因名之。
釣臺山 二一在縣東南五里許,下瞰深潭,云葛洪釣處。一在縣西南七里許,西溪湖之陰。金罍山 在縣城西南隅,高三丈有餘,廣數十畝。
坤山 在縣西南十里
蔡墓山 在縣西十二里。或云「蔡邕墓。」
「五龍山 」 ,在蔡墓西南,上有龍湫。
羅巖山 在縣東北七里。
蘭阜山 在羅巖北,俗呼為「懶婦嶂。」
蘭芎山 即蘭風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龍頭山 ,一名「龍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東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晉太傅謝安所居也。山之西有太傅墓。
石鏡山 在東山下二里。
「馬目山 」 在曹娥江濱。
桂林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壇讌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言此山為諸仙醮讌之所,故名。
雙棋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山巔有石棋局,兩旁列石可坐。傳昔有二仙至此對奕。
昇相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有瀑布匯於潭。山 在縣西南四十二里。高數百仞,銳如卓筆。其巔平坦,有瓦礫廢址在焉。
指石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握登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有握登聖母廟。象田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其山平衍,俗呼「小天台。」
百樓山 ,在縣南十里,約高五里。重岡複嶂,望若翠屏。
石壁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裏嶴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龍塘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名「鵝鼻山。」 崑崙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含珠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亂山蜿蜒,中一小阜孤立,如群龍護珠。
鳳山 :在縣北四十里。
鎮山 在鳳山西
龜山 二一在縣東十里大查湖中。一在縣西二十五里曹娥江西岸。
夏蓋山 在縣北六十里,山形如蓋,無奧谷深林,卓然一頑石,高出天半,世傳夏禹嘗駐蓋焉。甑簟山 、馬家山 、犁山。
「石竹山 」 、「荷葉山 」 、《土長山》。
梁家山 、鯉魚山 、洋山。
「刺山 」 、「符家山 」 、柴家山 ,共十二山,俱在夏蓋湖中。
蓮峰山 ,在縣東二十里,與餘姚接境,山腰有蓮峰寺。
獨山 ,在縣北二十里白馬湖中。
伏龍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夏蓋湖東,狀如龍伏。
福祈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巋然當夏湖上,與蓋山作賓主。
橫山 在縣北五十里,其峰列九,亦名「九峰山」 ,橫枕夏蓋湖左。
佛跡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夏蓋湖塘南。上有石,逕尺許,深一寸,如巨人足跡。
西莊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歷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今郡中三:歷山一,蕭山一,餘姚一,此。
蔡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曹娥江西岸,下為「蔡。」
山渡
銅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兩峰迴抱,號「上石、下石。」 山舊產銅,今無矣。
寶蓋山 ,在縣南四十里。有石如眠牛,有巖如龜。唐乾峰禪師坐禪石上,有雲氣下覆,如寶蓋焉。
孝聞嶺 在縣北十里。東漢包全居之,其女以孝聞。
姥婆嶺 二,一在縣北七里五桂山西,姥婆墓在焉。一在縣西南十里坤山西南。
筀竹嶺 ,在縣東二十里,接餘姚境。
白道猷嶺 在縣南五十里。晉天竺僧白道猷築庵於此。
楊梅峰 ,在縣西南五十里小江上,日鑄嶺東。林壑茂密,上多楊梅。
玉屏峰 ,在縣東二十里,自餘姚烏膽山來,狀如列屏。
小寒峰 大寒峰 在縣北三十里。
蝘蜓巖 在縣南五十里覆巵山右。積石玲瓏,狀如蝘蜓,長百餘丈。
「薔薇洞 」 ,在東山,是謝太傅遺跡。
仙姑洞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相傳昔有仙女乘鸞來,土人因立祠祀之,號「鳳鳴洞主。」
雙筍石 在釣臺山通澤廟前。高百餘丈,若人冕而立者,對峙溪上。
聚星石 在資聖寺右。方廣約五丈,高七、八尺。葛穉川煉丹石 在太平山。藥臼石 、銚架石 俱在西莊山。
馬蹄石 在西莊山。石上有馬蹄跡,一蹄有泉脈不竭,相傳是秦始皇東巡馬蹄所踐跡。姚丘 在縣西四十里,一名「桃丘」 ,俗傳舜所生處。
東西赤岸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舊《志》云:「舜生時,垂虹所照。」
琵琶洲 在東山下小江口,一名「琵琶圻。」 《通明》江 在縣東十里,即餘姚江上流,其西自運河入於江。
運河 在縣治前通衢之南,東接通明堰,西距梁湖壩,綿三十里。源出百樓、坤象諸山,由溪澗會注於河。
新河 在縣東北十里。舊水道北由百官渡抵菁江,南由曹娥渡抵通明江。
省河 在縣東十里
五夫河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納夏蓋、白馬、上妃湖水,東達餘姚,西橫河注於江。
夏蓋湖 在縣西北四十里。北枕大海,海岸有夏蓋山,湖直其南,故名。
白馬湖 在夏蓋湖南,創自東漢,周四十五里,三面皆壁大山三十六,澗水悉會於湖。中有三山,曰癸巳山、羊山、月山。
上妃湖 ,在夏蓋湖南,白馬湖西,與白馬同創於東漢,周三十五里。中有三山,曰弓家山、印祿山、佛跡山。
江湖 ,在縣西南五十里。
太康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
西溪湖 在縣南門外,三十六湖之水鍾焉。玉帶溪 在縣城中,納南山諸澗之水,環繞若帶,北匯楊橋,下入運河。
洗藥溪 在西莊山。葛仙翁嘗滌藥於此。飲牛溪 在縣南五十里白道猷巖下。石上隱然有牛足跡。
杜浦 顧墅浦 俱在縣之西南四十里許。
釣川 在縣西南七里。陶隱居乘槎垂釣於此。「橫汀 」 ,在東山下。
七里灘 在縣東七里通明壩。下沙積水淺,舟常待潮而行。
石: 不知何所。《南史》。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將軍行會稽郡事孔覬。以東西交逼。不知所為。其夕率千餘人。聲云東討。實趨石彈潭, 在昇相山之巔,垂瀑百餘丈,匯於潭。潭上巨石,隱隱有足跡,號「仙人跡。」
黑龍潭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兩山外夾,潭界其中。其山名潭山。山之上下凡三潭,一潭居山腰,前有禮拜石,平如掌,遇旱禱之,恍惚有黑龍見其上。潭在山巔,人跡罕至。土人云:「每至第二潭,則已眩暈不能支矣。」
朱公洗硯池 在縣西北四十里。池側有讀書堂,西有朱侍中廟。侍中是東漢朱㒞舊《縣志》云「買臣遺跡」 者,誤也。
《謝公洗屐池 》,在東山。
姥婆泉 :在五癸山西趾。味甚清洌,行人爭飲之。
舜井 在百官市舜帝廟北,東西各一,昔湮為二墩。吳越時,錢王鏐復浚,得讖記寶物。又一在象田山南。又餘姚歷山亦有舜井。
金罍井 在縣南半里許,漢魏伯陽遺跡。晉太康中,浚治得金罍,上之於朝。其下更有九小井,泉甘而洌。元時作亭其上,後圮。明正德間,再構石亭。
焦家井 在縣東通明門外。《舊經》云:「昔焦贛卜地穿此井,水味甚甘。」 今名唐家井。
蕭家井 在縣東等慈寺西廡之側。舊《志》云:「本梁蕭氏所捨宅也。」
龍頭山井 在龍頭山崖石間。《水經注》:「清泉常洌,南帶長江,北連上陂。」
磨劍井 在伏龍山之陰。世傳吳越王曾磨劍焉,深可七尺,廣半之。
「石馳步 」 ,不知何處,《述異記》云:「在上虞。」
嵊縣
剡山 在縣治西北。其巔為星子峰,秀聳特立。稍下又屹然一小峰,曰「白塔岡。」 其支隴環十數里,自東下為戴安道宅,南下為剡坑。相傳秦始皇東遊,使人斸此山以泄氣。今土坑深千餘丈,出二里許為縣治。又西南六十步更名鹿胎山,有惠安寺,下為圓超寺。又西為儒學,至西嶺為社稷壇,下為剡溪。跨山臨溪為剡城。
艇湖山 在縣東五里,出剡山之左。晉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舟至此返,因名艇湖山。俗呼為「並湖山。」 山上有塔,下有子猷橋、《訪戴亭》。
竹山 在縣東十里,出艇湖山之左。
象駱山 ,在縣西五里,出剡山之右,其形如駝,昂首臨溪而顧縣城,其下多人家客舍,舊時剡西烏船會宗於此。
福泉山 在縣西十里。出象駱山之右半,山有洌泉焉。以上四山,堪輿家謂是縣之輔弼。簟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勢平如筦簟。《舊經》云:「山有白巖、龍祠、碧潭淵淵用干霖雨,其下泉流趨導,湍石迅激,浮險四注。」
石鼓山 在縣東五十里。所謂石鼓者,人踐之,石輒荅響。《沃洲記》云:「北對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 按《古錄》云:「疊石玲瓏頗奇怪,中可坐一二十人。世傳王右軍池中鵝,嘗飛至此山中,故又名靈鵝山。」 有鼓、石磬、石劍、石筆、石硯、石鋸、石帽、石屏、石枕、石笏石,下有石鼓道院。
動石山 在縣東五十里。山下溪中,巨石磊磊,天欲雨,石必先動。山有深潭,以宅靈物。
錦山 ,在縣東七十里。狀如錦屏,故名。
龜山 ,在縣東七十里。兩山皆如龜狀,若母子然,界乎二水合流之內。
三峰山 在縣東七十里。三峰鼎峙,其中有龍池。
覆巵山 在縣東七十里。北為上虞,南為嵊,盤踞二縣間,地名「烏坑。」 相傳謝靈運常登此山,飲罷,覆巵石上。中有龍眠石、石竅,水流不涸。絕頂四望,東大海,西會稽,皆彷彿可見。
金庭山 在縣東七十里,天台華頂之東門也。《道經》云:「越有金庭、桐柏,與四明天台相連。」 二池在山巔,可二丈許,水赤色,勺之潔白,因名丹池山。山有桐柏合生,故又名桐柏山。山之西有小香罏峰,南有卓劍峰,前有五老峰,後有放鶴峰。東有毛竹洞天。洞口有竹生毛,節覆一節,亦奇物也。
《太湖山 》即《金庭》之東峰。
花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多怪石奇松,宛然圖畫,下臨碧溪,行舟如織,漁樵歌唱,遠近相應,又益助其勝也。
嵊山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剡溪之口,嶀浦之東,凡游謝鄉之水皆會於山南名嵊溪。至花山下,橫入剡溪。而嵊溪以北,臨水諸山,皆接嵊山,山下舊有嵊亭。
車騎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舊經》云:「車騎將軍謝元為會稽內史,嘗於此山立樓居止」 ,後人因以為名。
方山 在縣南十里。平正如裁剪,而土色又黃,一名「黃榜山。」
花鈿山 在縣南十里
馬鞍山 在縣南十里
姥山 ,在縣南十五里。林木蓊鬱,蒼翠剡之南望也,山外為新昌境。
上壁山 ,在縣南十五里。
金雞山 ,在縣南二十里。世傳是山有金雞鳴。
中白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上有龍湫,中有飛鶴峰,峰前有書院。《山》相傳宋進士求移忠讀書處。
獨秀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舊名刻石山,有衛夫人碑。《十道志》:一名「穿山」 ,相傳以刻石為名,不知文字所在。宋昇平末,縣人倪襲祖行獵,見石上有文,凡三處,苔生其上,刮苔視之,其大石文曰:「黃天皇,蕭字道成,得賢師,天下太平。」 小石文曰:「刻石者誰?會稽南山李斯也。」 唐寶元元年,元稹使人訪碑不獲。王十朋《會稽賦》云:「苔封石刻」 ,謂是也。山巔有晉王右軍墨池。山有井,相傳井中有蛟。
遁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下有白雲塢,漢車騎將軍求恭嘗隱於此。
亞父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相傳有老農嘗採薪於山,遇一老人曰:「吾亞父也,當宅此山。」 明日見巖石間有足跡甚大,云石名亞父石。巖下有潭,亦以亞父名。
貴門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其山崖嶂干雲,崚嶒森錯,壁立萬仞。一峰尤卓然,佳木老樹,陰翳森挺。下有仙人洞,可受數人。又有三泉,迸出石穴,曰「三懸潭。」 寒氣逼人,六月如秋。好遊者或登之,則衣裘而往。下有普濟龍祠。
桂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俗呼為「杜山」 ,相傳為姜神顯跡之所。
東湖山 在縣西三十里。中有張爚「藏書樓」 舊址。
石姥山 ,在縣西四十里。多楓樹。
鹿苑山 在縣西六十里。上有葛仙翁祠。山巔有二小石穴,泉自穴湧出,流至山半,有石甕泉復自甕間出。一里許,石崖壁立,懸瀑十數丈,下注石澗,匯為龍潭。有「鹿苑上下寺。」
太白山 在縣西七十里,絕高者為太白,次為小白,面東者為西白,面西者為東白,在東陽者曰北白。按《剡錄》云:「峻極崔嵬,吐雲納景,趙廣信昇仙處也。」 雙石筍對立如闕,有廣信丹井,水洌於冰。在山之陽,瀑泉怒飛,清被巖谷,懸下三十丈,稱瀑布嶺,產仙茗。山有白猿赤玃。又有鳥如雞,文彩五色,口吐綠綬,長數尺,號「吐綬。」 孔曄《會稽記》:郯縣西七十里白石山上有瀑布水,巖際有蜜房,採蜜者以葛藤連結,然後至。劉宋時,褚伯玉嘗隱於此,在東白山立嘯猿亭、疏山軒。西白山有二禪師道場、齊雲閣。
葛峴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僧竺法嘗居之。石門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有石洞,洞有石床,床有石枕,前有石巖,旁有龍湫,上下有沸水,出穴不竭。《謝靈運集》:「石門新營所住」 ,四面高山,迥溪石瀨,茂林修竹。舊《志》:「石門在縣北五十里」 ,與此不同,豈靈運隱居別有一石門耶?不可考矣。
五龍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按《舊錄》云:「重岡複嶺,巖壑蟬聯;老木虯松,青蓊蔽日。水自真如山,其來迢迢,或奔或匯為龍潭者五。」 有晉高僧白道猷道場,一名烏豬山,產茶,味最香美。就其水烹之,茶葉浮於杯面。
紫巖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有仙巖,上接雲霄,有石洞,盤古松,前為獨秀峰,有三井龍潭。上周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舊名「子周山。」 金波山 在縣北三里,今呼為「明心嶺。」 嶺北有泉,嶺間明心寺有白塔。宋僧仲皎居此,構「閒閒庵。」
餘糧山 ,在縣北十五里,舊名「了山。」 禹治水功畢,其餘糧委棄在此,化而為石,因名「禹餘糧」 ,有禹祠在焉。旁有石蒸籠、《甑山》遺跡。
謝巖山 在縣北三十里。《舊錄》云:「山隩深峭,被以蓁箭。有巨澗奔激,清湍淜騰,映帶左右,入於溪。下為三墜嶺,其深淵迂裊,紺碧一色。謝靈運嘗遊於此,回顧放彈丸,即落處為祠。」 今有大石如丸,有謝仙君祠在焉。
舜皇山 在縣北四十里。山最崇矗,岡嶺盤複,中有舜井,深無底。相傳「井有蛇生角」 ,今為沙土所淤。
嶀山 在縣北四十里。《輿地志》云: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從溪口愬江上數十里,兩岸峭壁,勢極險阻,乘高瞰下,有深林茂竹,表裏輝映,名為嶀嵊,奔瀨迅湍,以至剡也。《水經注》:嶀山與嵊山接,二山雖曰異縣,而峰嶺相連,其間傾澗懷煙,泉溪引霧,吹畦風馨,觸岫延賞,是以王元琳謂之「神明境。」 事備謝康樂《山居記》。「北有石床,謝靈運嘗釣於此。」 下為剡溪口,水深而清,曰「嶀浦。」 錢武肅王嘗遊嶀山,於舟中望其嵯峨,嘆其異境。
駐舟賦詩
逍遙山 在縣北五十里。趙將軍隱於此。東林嶺 在縣東七十里,壁立,高數百丈,登則衝膝難於舉足,下則股栗不能留步。山頂或戲擲瓦礫,必及趾方定,無中止者。
陳公嶺 在縣東七十里。舊名「城固嶺。」 宋知縣明州陳著有惠政,及代去,民攀輿泣留,祖帳夾道送之嶺上,因易今名。嶺陡難行,宣德初,邑人王斯浩捐貲修砌,凡二十餘里。又創庵嶺下,以棲行旅,捨田供茗漿焉。
白楓嶺 在縣西九十里,東陽縣界。
大昆山嶺 在縣西八十里,高數百丈,山峽嶮逼,下臨深坑,路窄處不容足,砟木為棧,無異蜀道。
重疊嶺 在縣西五十里。
穀來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十道志》:「舜耕於此,天降嘉穀。」 蓋亦傅會。
清風嶺 在縣北四十里。舊多楓木,名「青楓嶺。」 巖石甚峻嶮,下瞰深淵,波溜迅急。宋臨海王烈婦死節於此,因易今名。
九州峰 ,在縣西八十里,絕頂可盡八縣境。趙公阜 ,在縣北二十里。晉永嘉二年,石勒亂,太常伶人趙姓者,與其徒二十餘人避地於此焉。
蒼巖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是為「石山。」 嵊人用石多取於此,周、童二姓以為業。歲久,巖遂成洞,洞中積水成池,南出半里許為石獅巖,踞於溪滸,頭尾四足皆具天成,非椎鑿也。又西北一石獅抱毬,回顧有情,勢如牝牡。下有「蒼崖草堂」 ,傳為俞母、石氏課子昂讀書處。
聖巖 ,在縣北七十里。高百丈,長一里,上有行路,下可避風雨。
白雲洞 在縣東七十里,與金庭山相近。風月之夕,山中有聞吹笙者。相傳王子晉仙去,後主治天台華頂,號「白雲先生。」 往來金庭之間,大率怪誕。今山下建白雲祠,肖立白雲遺像。天亢暘輒往禱。洞口雲橫,雨即霖霈。
毛竹洞 即金庭洞,洞口有竹生毛。
趙廣信洞 ,在太白山,其石沓起如屋,可容數人。
禮拜石 在縣西六十里真如寺山腰石上雨穴如膝跡,相傳白道猷禮拜跡也。
安禪石 在縣北三十里天竺寺前。又有破石,平破為兩片。
石欄杆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與嶀浦相連,是溪山奇絕之地。
石筍 在西白山,長五六丈,對立如闕,亦奇觀也。
石鼓 在縣西二十里悟空寺側。石形如鼓,履之亦響,所謂西鄉石鼓,非靈鵝山石鼓也。袁稠家林 ,唐李端《寄稠》詩:「花洞滿沉沉,仙壇隔杏林。漱泉春谷冷,探藥夜窗深。石上開仙酌,松間對玉琴。戴家溪北住,雪後去相尋。」
桃源 ,在縣南三里。《舊經》:「劉晨、阮肇剡縣人,入天台遇仙」 ,此其居也。
新河 在縣東北三里。往時剡溪由西而北,環城出艇湖。及後水暴漲,溪南徙,不由故道,古溪遺址尚存。明隆慶六年,知縣朱一柏鳩工,自東門外引河流迤北入古溪,兩岸築以石堤,邑人立石題曰:「朱公河」 ,然盈涸靡常。萬曆四年夏,知縣譚禮復議濬治,既祀,告而以覲行署縣事教諭王天和、縣丞林濟卿、主薄鄭輅協力治之。艇湖 在縣東五里,王猷返棹之處。
剡溪 在縣南一百五十步。剡以溪有名。清川北注,遠與曹娥江相接。舊《經》云:「潭壑鏡澈,清流瀉注,惟剡溪有之。」 宋樓鑰云:「剡溪上山水俱秀。邑之四面,山圍平野,溪行其中,其來之源有四」 :一自天台山北流,會於新昌入於溪;一自東陽之玉山東流,會於縣城南門入於溪;一自奉化由沙溪西南轉北至杜潭,出浦口入於溪。一自寧海歷三坑,西繞為三十六度,與杜潭合,入於溪。
晉溪 在縣東五十里。晉王右軍所經歷處。了溪 ,在縣北十五里。《舊經》云:「禹鑿了溪,人方宅土。」
長橋溪 在縣北八十里。自會稽改隸,延袤十里許,達於江。昔年為林樾土石所淤,居民鄭鐔捐貲疏之,自是舟楫可通。而沿溪之田,因為砩磧,引流入洫,歲旱不害於苗,其田價有倍於昔矣。
滌巾澗 在縣西北五十里。有白道猷《滌巾舊》
跡
嶀浦 在嶀山下。《水經注》:「成功嶠以北有嶀浦,浦口有廟,甚靈。」
故港 :在縣東北三十里,有謝康樂遺跡。港在游謝鄉。自港以東為康樂鄉。港東即四明山東。山港旁有高塚,曰「小相公墓。」二折水 在縣西三十里。涌沙迴旋,繞居民屋舍,舊有樓,屢興屢廢。蓋水勢悍急所搏射也。石將軍潭 在縣東五十里,潭深澄澈,中有石突立如勇士。
下鹿苑潭 在縣西鹿苑寺西。源出山巔二小石穴,湧流至葛仙翁祠下,出二石甕間。又一里許,石崖壁立,瀑布十餘丈,下瀦為潭。《嘉泰志》云:「頃歲旱,投簡潭內,劃然有聲,俄頃水盡,黑電自潭發雨驟至如響。」
響巖潭 在縣西四十五里定林寺北。雨下則巖響。
大湖潭 在大湖山頂,古稱「赤水丹池。」 深可二、三丈有餘,水色赤,勺之則清潔,神龍居也。禱有應。
《王右軍墨池 》:「養鵝池 」 在金庭山,右軍舊居處也。又「獨秀山亦有右軍墨池。」
偃公泉 在縣北三里明心寺側。僧仁偃施水於此。
沸泉 在石門山下溪坑。其穴周四、五尺,常如湯沸,自下滾起,四時不竭。
趙廣信井 在小白山,俗呼「趙仙湖」 ,亦煉丹遺跡。
大士井 ,在宣妙寺,水味清美,甚無底止。石井 ,在實性寺。《輿地志》云:「城內有石井,深五丈」 ,即此是也。
明覺寺七井 ,大者闊一丈,深五尺,有靈鰻,大如椽,常見。
新昌縣
五馬山 一名五龍山,在縣北二里。其下有光鼓潭,俗稱五馬飲泉,堪輿家謂是縣之主山。南明山 在縣南二里,形若駱駝,下有寶山,稱駱駝卸寶。山。頂有石塔,又有石棋枰,方廣二丈餘,厚五尺許,閣於崖巔而上,棋跡猶存,相傳仙人嘗奕於此。縣之賓山。
書案山 一名「五山」 ,在縣東南二里。五峰相連如貫珠,正對學宮之前,儼然書案;降而平衍,為縣治,縣之來脈山。
石城山 在南明之前。嵬巖攢簇,石壁千仞,古藤絡其上,花時如錦城。
鼓山 又名「屏山」 ,在縣西五里。脈自雞峰降於平衍,巋然突起,頂圓平,若屏若鼓。有泉池可田。山橫截水滸,為邑門戶。舊有希聲庵、真聖院,俱廢。今有石子重書院及呂尚書祠。
旗山 在縣西七里,其形如旗,一名天樂山,又名𡏖山。獨秀山 在縣西北三里,五馬山支龍也。有靈山洞,下為醴泉村。
南巖山 在縣西十五里。山巖陡險,皆沙石積成,如築牆狀。以物觸之,紛紛落時,或有崩墜者。世傳大禹治水東注,積沙成巖,巖石間或有螺殼。
天姥山 ,在縣東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圍六十里。其脈自括蒼山盤亙數百里,至關嶺入縣界,層峰疊嶂,萬狀千態。最高者名撥雲尖,次為大尖、細尖,其南為蓮花峰,北為芭蕉山,道家稱為「第十六福地。」
沃洲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山高五百餘丈,圍十里,與天姥山對峙,道家稱為「第十五福地。」 晉白道猷、法深、支遁皆居之。戴、許、王、謝十八人與之遊,號為勝會,亦白蓮社之比也。吳虎臣《漫錄》:「沃洲天姥號山水奇絕處,有鵝鼻峰、支遁放鶴峰、養馬坡。又有石封門、題字巖、靈徹錫杖泉,有瀑布泉,飛注雪潭。又有鍾井,疾者」 飲之或愈。通剡四明山,外繞大溪。
劉門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相傳,劉晨、阮肇自剡採藥至此山,有「採藥徑」 、劉阮廟。沿溪而上,有阮公壇。山下居民多姓劉者。
彩煙山 ,在縣南八十餘里,與東陽界。其上平衍,勢盤旋崺峛,四面皆崇山峻嶺,居民雜處其間。
山背山 在縣東三十里。四面相距四十里,旁皆峻嶺,嶺之外環以大溪。山上有小山,盤伏如鼇,故又名「鼇峰。」
東。山, 在縣東四十里,晉僧法深、支遁皆隱居此。世說「支道林好鶴住剡東。」山又嘗就深
公買:《山深公》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一名遠望尖。」
九峰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
寒雲千疊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高二百餘丈,圍四十里,四「面層崖如疊,地氣高寒,而夏多挾纊。」
九巖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其下有蒙泉井。掛簾山 ,在縣東南三里,其形如簾,旁有象蹄山。
雪溪山 在縣東八十里。其地陰寒,冬多霜雪,高五百餘丈,圍二十里,有溪盤繞山中,其東有「石棋枰、鍾鼓巖,其南有筆架峰、文筆峰,其西有石印笏、眠牛石、靈貓石、香爐石,攢峰列戟,交數十重。其水緣崖而下,飛瀑如雪。」
鬥雞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兩山之首昂然而前,若鬥雞狀,與石塚山對峙。
三山 在縣南二十里。三峰並出,如筆架然。柘溪東山 ,在縣東南八里。山下小山有如圓月。
旋網山 在縣東二十里。山頂有巖,嵬聳峻峭,幾十餘丈,其形如網。
渡王山 ,在縣北十五里。相傳大禹治水時登之,以望東海諸山。
遁山 ,在縣西四十里。僧支遁所居,綿亙二十餘里。
釣泉山 ,在縣東一百里。
獅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下有大明寺,今廢。梓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有梓木。
木隊山 原名抹黛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上多雜木。
《巖屏山 》,一名「蒼龍戲珠山」 ,在縣城南三十餘里。
孟塘山 在縣東十里,有宋尚書黃度愛山亭。南山 在縣南四十里,脈從天姥來,群峰疊拱如環,其中稍寬廣,容數百家。
象鼻山 在縣東八十里。形如兩象交鼻。元時遣兵鑿斷,其跡猶存。
百步街嶺 在縣南三里。凡遊石城寺者,多山此。
朱母嶺 在縣東六十里。
韓妃嶺 在縣南五十里。有韓妃墓。
銀硃嶺 在縣東三十里。土紅,可作硃。
黃罕嶺 在縣北五十里。唐咸通中,觀察使王式敗裘甫處。
蘇木嶺 一名「松木嶺」 ,在縣東北九十里。五季時,劉萬戶董彥光破馮輔卿於此。
喬木嶺 ,在縣南二十里,石筍卓立,名曰「天燭。」 蓮花峰 ,在縣東四十五里天姥之西。群峰攢簇如蓮花,高二千五百丈,周三十里。
嶢坑峰 ,在縣東八十里。崔嵬峻峭,高千丈,周十里。
菩提峰 ,在縣東八十里,與天台山接,上有石似佛。
黃柏尖 ,在縣東一百里。高二千五百丈,廣八十里,登之可見東海,亦名「望海岡。」
第一尖 在縣東一百里。
掛榜巖 在縣學右,南明山支隴也。蒼翠壁立數十丈,下臨碧澗,形如張榜。其上為駝峰,有巨松一株,遠望若蓋。巖側有普陀別境。
穿巖 在縣西五十里。其峰十有九:曰鵝鼻,曰纜船,曰獅子,曰暘出岫,曰泗洲,曰文殊,曰普賢,曰愨頭,曰蒸餅,曰香罏,曰筆架,曰望海,曰覆鍾,曰卓劍,曰棋盤,曰新婦,曰擺旗,曰磬,曰馬鞍。有石室,廣二十餘丈,高掛石壁間,中有圓竅東西通,隔岸視之,如圭竇然,故曰「穿巖。」 諸峰羅列其上如畫,稍寬平處有泉有田。獅子峰在田中,開口如獅。舊有穿巖庵,已廢。今洞左有「伴雲庵」 是也。
白傅岩 在縣西北五里。四面皆蒼紺色,中白色一帶如傅粉。舊有北鎮廟,今移入城內。蝙蝠巖 在縣西南十里許。巖內有洞,其深逶迤不可測。好事者持燈而入,多白蝙蝠。
掛鐘巖 在縣西南十五里。俗傳巖下舊有鐘,後飛去,跡存。
百丈巖 在縣西二十里,兩山壁立,上合下開,中露天光一線,有玉華峰、瀑布泉,蓋奇景也。雞巖 在縣東八十里,巖壁高百丈,中有洞百尺許。
熊口巖 在縣東七十里。山頂有石如獸,直立張口。
響鼓巖 在縣東七十里。平闊如鼓,拍之有聲。
真溪洞 在縣東四十里。洞高四尺,闊三尺,在山之半壁,深不知其底。有持炬入者,僅數十步,風自洞出,疾甚,炬滅,竟不得入。匝洞舊植碧桃,花時可愛,亦名碧桃洞。自宋時桃蹊已寖廢,今則更蕪棘矣。或云:「曾有入者,見天梯石棋枰坐具。」
隱嶽洞 在石城山
水簾洞 在縣東四十里大坑之中。高十丈,廣三丈餘。洞口有飛瀑一派,從高噴薄而下,若垂簾然,隨風東西,光輝奪目。洞中懸石如豬肝,紫色,水滴下微紅,下有石盆盛之。前有石方丈許,面有跡若馬蹄,名「馬蹄巖。」 旁多禹餘糧石,其形如拳,碎之內有屑如饀,或類麻,又或類豆,隨人之所欲而應。俗相傳為禹所棄餘「糧,今化為石」 云。
疊石 在縣東七十里。三石疊起,側臨清澗,下有石盤承之,並天成,非人力也。其地名為「疊石村。」
松化石 在縣南三十里長潭王氏園中。形如松,高四、五丈,亭亭可玩,枝節膚理畢具,獨無葉耳。
石牛 在縣西一里官甽邊。
《石龜 》三一在縣東八十里南洲村,一在疊石村,一在長潭村。
《石筆 》在南洲「石龜」 旁,尖秀如筆。
桃花塢 在縣南八里
藕岸 在縣北二十里
竹岸 在縣東三十里
東溪 在縣東一里
王宅溪 在縣北三十里。
放馬澗 在縣東三十二里。支道林放馬之所。查浦 在縣北。
梅渚 在縣西三十里。地多梅,旁聚落名「梅渚村。」
四相潭 在縣南七里。相傳石氏開義塾時,文彥博、杜衍、呂公著、韓絳皆來學,曾浴於此,蓋傳之訛也。
長潭 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槐潭。」
雪潭 ,在鼇峰下。上有瀑布,水高掛巖端,可二三丈,瀉於潭。潭廣一畝餘,清澈可愛。
巖春潭 在水簾北,有石澗自東。《山來》匯於潭,潭深不可測,兩旁石壁高數丈,水流無聲,上有椿樹甚怪,覆潭上。
夫人潭 在縣東五十里棠洲之側。石壁高峻,下臨深淵,過者心怖。明洪武中,僉事唐方之妻死節於此,名蓋因之。
「蒙泉 」 ,在九巖山下,慧雲寺東,廡出石罅間。「醴泉 」 ,在獨秀山麓,味殊甘美。
杖錫泉 在沃洲山下,唐僧靈徹之故跡。七星井 凡七眼,布列於縣直街,如七星然。宋知縣林安宅浚。
齊公井 在石城山
「天井 」 ,在南明洞頂。用以洗目疾。
鍾井 在縣東三十里,其地名「鍾井村。」 患痢及腹痛者,飲之即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