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3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八卷目錄

 福州府部彙考六

  福州府封建考

  福州府公署考

  福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十八卷

福州府部彙考六

[编辑]

福州府封建考        府志

[编辑]

「《閩粵王無諸 》,漢五年,以佐漢有功封於閩。《東海王搖 》」 ,漢孝惠三年,以功封於東甌。《東成侯居股 》,以功封。

開陵侯敖 以功封

《卯石侯陽 》,以功封。

《橫海》將軍說 ,「封按道侯!」

無錫侯福 ,以降漢故封。

《下鄜》侯《左黃 》,以功封。

𠋫官侯孫亮 ,永安三年黜為侯,夫人隨之國,居𠋫官晉。

晉安男《孔坦 》,咸和中封。

晉安郡公《柳元景 》《沈慶之 》俱世祖孝建年間封。

晉安王子勛 孝武第三子也。大明四年封食邑二千戶泰始二年伏誅。

晉安縣開國子。周盤龍 泰始二年,封《晉安郡》晉安縣開國子,食邑四千戶。

晉平王休佑 ,文帝第十三子也。初封山陽王,泰始四年,改封。六年,以休佑貪虐,不可蒞民,留之京邑。卒,諡曰「刺。」 七年,追免為庶人。凡十三子,並徙晉平郡。元徽元年,聽還都。

原豐縣侯宣彥 ,《休佑》次子也。《泰始末》封,尋免齊

晉安王子懋 武帝第七子也。初封江陵公建元四年晉封。

晉安王寶義 ,字智勇,明帝長子也。建武元年封。梁受禪,封巴陵郡王,諡曰「隱。」

晉安郡王寶寅 ,字智亮,明帝第六子也。建武初封,後改鄱陽王。中興二年,謀反,奔魏。

《簡文帝 》,武帝第三子也。天監五年,封晉安王。大寶元年,入即位。

敬帝 文帝子也。承聖元年封晉安郡王紹泰元年自潯陽入即位。

𠋫官縣侯陳寶應 ,紹泰三年封。後以獲罪誅。《陳》

《晉安王伯恭 》恭字肅之文帝第六子也。天嘉六年封。

福王綰 順宗第五子也。永貞元年封節度使後梁。

閩王審知 ,梁太祖時封。

南唐

閩王鏻 審知次子也。唐拜節度使,加簡較太師、中書令,封閩王。

閩王昶 鏻長子也。晉天福二年昶遣使朝貢高祖冊封昶閩王。

臨海郡王繼恭 昶之子也。晉天福年間封。

福州府公署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福州府治 在布政司之西,即宋安撫司元萬戶府。明洪武二年改為福州府。七年闢廨宇,二十一年火。二十六年,知府廖崇德重建。堂之南為儀門。儀門外東土地祠,西寅賓館。儀門之南為大門。出大門內有「申明」 、「旌善」 二亭,對峙其前。堂之北為穿堂,又北為後堂,知府、同知、通判、理刑各宅一區,列後堂之北。吏房六,在堂下左右。

廊其後隙地為「吏廨。」 萬曆二十八年,大門及兩廊房科復火,署印同知鍾大咸重建。

皇清順治十八年,樹楔燬於火,申明「旌善」亦廢。

清軍海防署 、糧捕署 俱在儀門外東;理刑署 在儀門外西。今裁。

經歷司 照磨所 俱在堂左右。

司獄司 在大門內

總督部院 在布政司之南,原按察司署。順治十八年,總督李率泰移駐於此。

巡撫部院 在嵩山之麓。明嘉靖三十六年建。末年燬於火。隆慶元年重建。萬曆三十九年,巡撫丁繼明修。

皇清因之。

巡按察院 在仙塔光澤坊內,明成化間建。

皇清順治十八年,奉裁,改為「總督公署。」後《耿繼茂》奉。

命自粵移鎮居此;因火燬,改造為府。

西察院 在三山驛之右,今廢。

承宣布政使司 ,當三山之中,後枕越山。晉郡守嚴高建為刺史衙。唐為都督府。五代梁為大都督府。元為中書省。明初,改為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左、右布政使宅在堂西儀門。舊有樓,歲久。

《傾圮》康熙二十年,重建。

督糧道 ,在司堂西北隅,原在儀門外西偏。分守武平道 、清軍道 ,俱在司儀門外東偏。今俱廢。

提刑按察使司 在都司舊署。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儀門火,按察使趙進美重建。

經歷司 照磨所 俱在「司東衛巷。」

檢校廳 《在儀門外》之西。

清軍驛傳道 在布政司儀門內西偏,原在冶山南。

提督學政道 在城南府學大成殿後,係舊南察院署。原在烏石山北,改「五經書院」 為之,後以其地為文館。

皇清初,文館燬於火,地廢為「城守營」,乃於署中《寘東》

西文場

屯田水利鹽法道 :在芝山西,今改為「公館。」 分巡武平道 :在撫院之西,後改為憲臺。康熙十七年火。

都轉運鹽使司 在布政司之西。明洪武元年建,後燬。康熙二十三年重建。

水口分司 、黃崎分司 俱在司內。

批驗所 一在竹崎,一在閩安鎮。

海防督捕署 在烏石山東北,舊係提舉司。明萬曆間改為公館,後改杉洋通判署。

貢院 「在將軍山東北,先在譙樓東,明洪武十七年改建於城南。」

鹽倉 在南臺。宋天寧寺舊址。

三山遞運所 在「三山驛」 之前,今官裁。

常豐倉 在府治西。明洪武七年建。其地即偽閩羅漢寺。弘治間,鎮守鄧原琉球饋之金,不受。增建三厫。今仍之。稅課司 在安泰橋西。明洪武七年建。

陰陽學 ,在譙樓西。明洪武十八年設,今廢。醫學 ,在譙樓前。明洪武十八年設。景泰三年,鎮守來住重建,今廢。

僧綱司 《寓開元寺》。

《道紀司 》寓城隍廟。

閩縣治 在九仙山麓,縣學前。原在府治東南「秀寔鋪」 ,明洪武初建。中為正堂,左為典史廳,堂之南為中門,析而東向為大門。《申明》、旌善二亭在大門外。庫在堂之西,獄在中門內之西。知縣、縣丞宅皆在堂北。東南為典史宅,又南為土地祠,六房列堂下左右廊。吏廨在西南隅。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周雍時移建縣治於本學後。

改教諭訓導宅為署

毋嶼巡檢司 在嘉登里,今改住省城。

閩安鎮巡檢司 在江右里。

閩安鎮稅課局 在江右里。明洪武三年建。江南河泊所 在嘉崇里。明洪武十六年建,今廢。

豫備倉三 ,一在庫之西,一在光德里,一在常豐倉畔。又舊有義倉三所,在永慶、環珠、崇賢里,今廢。

常平倉 在「開元寺。」 明督撫軍門金學曾建,今廢。

公館二 :峽山公館、大義公館。

養濟院 ,在東門外易俗里官窯廠,為屋三十七間。

候官縣治 在府治官賢坊,明洪武三年建。中為正堂,左為縣丞宅,南為典史宅。大門折而東。

向,其餘制視閩縣。後屢火,知縣張繼重等相繼建

竹崎巡檢司 在府城西北十六都,明正統六年建。

洪塘稅課司 在城西二都。明洪武三年建,今廢。

五縣寨巡檢司 在府城西十七都,舊屬懷安,以其地接閩縣、候官、古田、閩清界,故名。元至元三年設。明萬曆間併候官。

陽崎稅課局 在府城西南九都。明洪武元年設,今廢。

豫備倉五 一在常豐倉內,一在西禪浦,一在二都,一在府城西南,一在華林寺,今廢。

常平倉 在大中寺,明萬曆二十三年建,今廢。公館二 :西湖公館在西門外;陽崎公館在江邊,今廢。

舊懷安遞運所 在城西,廢。

養濟院 在西關外,元有五所,明改於此《外縣》。

古田縣治 在翠屏山南,雙溪之匯。唐開元間始建。宋太平興國初遷水口。端拱間復舊。後增置西尉、丞、簿,各有廳。明改典史幕於堂之東。堂之南為譙樓,譙樓之北為中門。獄有二所,在中門左右。大門之外為旌善、申明二亭。明知縣劉倫等相繼修葺。

布政分司 在縣治北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

府館 在紫極宮東

公館六 :「石山公館、秀峰公館、上洋公館、『嵩溪公館、豫陽公館、『竹園公館』』。」

捕盜館 在東杉洋。今廢。

杉洋巡檢司 在縣東三十六都。明初建,今廢。際留倉 在縣北兼善坊,元創,明因之。成化十六年重修。

豫備倉四 :一在二十六都,一在八都,一在垕山,一在十八都。

陰陽學 在縣治西雲津坊之東。今廢。

醫學 在縣治北蘭魁坊,即舊「惠民局」 ,今廢。僧會司 在吉祥寺。

道會司 在祐聖宮西

養濟院 舊在縣治北之後林,明弘治初,知縣屠容改創於十二都杉洋。

閩清縣治 在梅溪南里許。五代中建。宋熙寧中,為洪水所漂,知縣陸絳新之。明洪武九年,主簿鄭本始構堂宇及譙樓。正統間,燬於兵。後知縣左輔、黃漟、典史余紹相繼修葺。萬曆三十七年水患,知縣俞咨龍移於後百武,建堂宇、幕舍、庫獄、門楔、旌善、申明亭。

皇清順治間,前堂燬於火,至今未建。

府館 在縣治南

際留倉 在縣治內之西。明成化四年,知縣左輔重建。

《豫備倉》三 ,一在安仁里,一在蓋平里,一在仁專里。

陰陽學 在縣治西昇平坊。

醫學 在縣治東和豐里。

僧會司 在普賢寺

養濟院 在城隍廟右

義塚 在縣治東南。明成化間,知縣王漟立。長樂縣治 在六平山之南。唐武德間建,明洪武初因之。景泰元年,知縣龍韜重建。堂之東為典史廳,西為庫。中門之外,左獄,右際留倉、譙樓。大門之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後知縣夏允彝等相繼增修。

皇清順治五年,廨宇燬於寇,知縣呂鳴純重建。康熙

十八年,堂為風雨折壞。

察院公館 在縣治東

布政分司 在縣治北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

府館 在察院西

石梁蕉山巡檢司 在十五都。

小社巡檢司 在十八都龍江。

松下巡檢司 在二十都大社,今俱廢。

稅課局 在縣治西。明洪武間建。成化十七年,知縣羅敘重修,今廢。

河泊所 在十五都,今廢。

長樂倉 在縣東二十四都,梅花千戶所,正統六年改屬縣。

豫備倉 在鼓樓東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南山塔下。

僧會司 在縣治天王寺。

道會司 今廢

養濟院 在縣治西龍津坊。

義塚 在鄭山,距縣十五里。

漏澤園 在縣西南隅。明弘治間,知縣王渙置,周圍八十六丈。

連江縣治 在龍際山南,鰲江之北。唐武德間建。元至元六年燬於寇。明洪武元年,知縣王得欽重建。正堂東為庫,西為典史廳、架閣庫,際留倉儀門外。東為土地祠,西為獄。其豫備倉、觀稼亭、勸農閣、旌善、《申明》二亭,係知縣張益、李凰、凌玉璣相繼增建。

皇清初,燬於寇。康熙十八年,知縣徐甲第重創新之。

布政分司 在縣治南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

府館 在縣前

北茭巡檢司 在縣二十六都。明洪武二十年建。

稅課局 在縣治通濟橋西。明洪武十八年建,今廢。

蛤沙河泊所 在縣二十七都。明洪武十六年建,今廢。

陰陽學 在縣治西龍津坊內。

醫學 在縣前大街,即舊「惠民藥局。」

定海倉 在縣東定海千戶所城內。明洪武二十年建。

僧會司 在欽平上里,天王寺內。

道會司 在欽平下里,龍興觀內。

惠民藥局 在宣化橋南,明成化間建。

養濟院 在天王寺前

義塚三所 一在清河觀音塔西,一在欽平上里北禪寺側,一在縣南新安里西泉山。

羅源縣治 在東戴坑。宋慶曆中,邑令陳偁建。元至治初,復新縣治。明洪武十年,縣丞龐益重建廳堂廨舍諸所。堂之東為「豫備倉。」 其後縣丞甘志和等相繼修葺。

布政分司 在甸宣坊

按察分司 在縣治左

府館 在城隍廟東

河泊所 在縣治東沈尉橋北。明景泰七年重建,今廢。

際留倉 在縣南隅沈尉橋西。明弘治十一年,知縣陸嵩改創於公廳之東。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在縣治西,急遞鋪之東,即「惠民藥局。」 僧會司 在縣北仙茅寺,今廢。

道會司 在天慶觀,今廢。

養濟院 在城西門外

義塚三所 俱在安金里。一在鐵障山下,宋元符二年創。一在蓮花峰下,聖水寺側,宋寶慶間創。一在四明山下,雙石橋,黃玹創。

永福縣治 在磨笄山南。縣建於宋初,宋末燬於兵,元至元間重建。明洪武初又燬,其後典史孟輝創之,知縣譚顯等相繼修之,移民居,改其路於東南。隆慶間又燬,知縣陳克侯建,明末燬於寇。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李景明重建。七年,典史鄒楷重。

建幕廳

府館 在縣治南

漈門巡檢司 在縣治西三十三都。元至元間,自辜嶺寨移今所。

際留倉 在縣治內。即元常平倉。

陰陽學 ,在縣治北大街。

醫學 在縣治南

僧會司 在縣治南重光寺。

道會司 在縣治北《香山堂》。

養濟院 在縣治西。元時建於縣東五里,明洪武初,移置今所。

義塚 在縣治東五里,宋縣令蔡其建,元、明及

皇清皆因之。

福清縣治 在鷲峰山麓。唐嗣聖間始建。宋為縣。元為州。明洪武四年,仍改為縣。成化、弘治間,知縣相繼修建。嘉靖三十七年燬於倭,四十四年,知縣葉夢熊重建。

皇清因之。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

府館 在縣治西

公館四 :「漁溪、蒜嶺、宏路、常思。」

江口巡檢司 在縣南江陰里。原為「壁頭山巡檢司。」

錦屏巡檢司 在縣東南半里。原為牛頭巡檢。

澤朗山巡檢司 在縣東化北里,今廢。

南門稅課局 在縣南龍首橋北,今廢。

海口稅課局 在縣東南方民里。今廢。

逕上稅課局 在縣西南靈得里,今廢。

河泊所 在海口鎮,今廢。

海口場鹽課司 在方民里。

牛田場鹽課司 在時和里。

福清倉 在鎮東城南隅。明洪武二十一年建。萬安倉 ,在縣南萬安千戶所城內。明洪武二十一年建。

《豫備倉》四 ,一在雙旌門,一在時和里;一在光賢里,一在方民里。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南。

僧會司 在清遠里

道會司 在方民里

養濟院 在縣西隅。明知縣龐瑽重建。

義塚 在縣北隅彌陀寺後山。

福州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福州府儒學 :舊在布政司西北。唐大曆七年,移建城南興賢坊。乾寧元年,刺史王潮置四門義學。梁龍德初,王審知復置四門學。吳越時作新宮。宋太平興國中,轉運使楊克讓始作孔子廟。景祐四年,立為府學。有九經閣、三禮堂、黌舍、齋廬、兩序、庖次。熙寧三年火,郡人韓昌國以狀言於府,請自刱為門、為殿、為公堂,環列十齋。堂後別為室以藏書,又為堂以講議,為齋以處師友,合百有三十間。元祐八年,郡守王祖道復斥東西序之北,增齋十。崇寧元年,增養士之額,益廣為三百五十區。有御書、稽古閣二,養源、議道、篤說堂三,齋二十有八。紹熙四年,教授常濬建經史閣於御書閣之後。景定四年火,明年重建,立養源堂、奎文閣。堂之北立戟門、櫺星門,立學門於東,鑿池而橋。咸淳二年,帥守吳革重創經史閣於養源堂之東北,又有止善堂。其北創道立堂祠,濂溪以下諸賢皆附焉。元大德六年,教授劉直創尊道堂於經史閣之東。延祐四年,憲使趙宏偉拓禮殿,奉舊聖哲像於中,闢兩廡,塑從祀像,更立戟門、櫺星門。至十年,教授陳俊更尊道堂為「明倫堂」 ,堂之南建育賢門。明洪武四年火。七年,知府楊士英重建大成殿。殿之東為明倫堂,堂東西為志道、依仁、據德、游藝四齋。堂之北為尊經閣,為饌堂,為米廩。教官宅五所,列之東偏。成化十三年,知府唐珣大修廟學禮殿,撤舊明倫堂北卻三丈許重建。為間凡七,建常袞祠、名宦祠、鄉賢祠於廟門左右,齋舍凡二十有六。鑿泮池為橋,其上學門改正中南出。嘉靖十一年,建啟聖祠於廟北,敬一亭於明倫堂東南,勒御製《敬一箴》并《心箴》《視聽、言動》四箴。嘉、萬間,各相繼修葺。

射圃 「在學東。宋淳熙四年郡守陳俊卿刱,仍構亭其中,後廢。明宣德間改建今所。正統十年闢其地,建觀德亭。成化十四年,知府唐珣重建。」 閩縣儒學 在九仙山西麓。「宋慶曆中刱,甲辰重修。熙寧九年重建,崇寧三年修。元至元間燬,越五年復建禮殿及門堂齋廡。大德間縣尹吳鼎刱講堂,至正間置齋二於講堂之南」 ,明因之。洪武初,刱明倫堂,以禮殿為大成殿。十五年建饌堂於進德齋之東,立米廩。二十三年,巡按陳仲述等撤而新之。正統十二年重建,廣其規制。天順間,市民地,拓學前路。成化間,御史尹仁等市民居,闢法海寺地,以益其址。更建大成殿東西廡,東南為學門,殿後為明倫堂,左右列兩齋。徙舊「崇文閣」 於堂後。十二年,知府唐珣繪殿、堂、重刱,舞亭、墀道、門逕以至號舍,修建悉備。嘉、萬間,先後修葺。

社學九 :曰「河東」 ,在南津坊德貴巷;曰「普文」 ,在東門外易俗里;曰昌際,在南津坊溫泉坊內;曰鰲峰,在鰲峰坊;曰崇正,在喜壽坊;曰龍臺,曰長橋,曰沙合,俱在南臺嘉崇里;曰「藤山」 ,在下渡時昇里。

候官縣儒學 在官賢坊內縣治東。宋慶曆中建。熙寧九年、崇寧三年各修葺。景定癸亥,禮殿火。元至大二年復構,仍割縣東地,闢西廡,立從祀像。殿南立戟門,又南鑿池而橋,橋南為櫺星門,立射圃於殿之北,刱尊道堂於講堂之北。延祐五年重修。明因之。洪武初,堂之西南建儀門,北為中亭,以會諸生饌。亭之東西立「博文」 、「約禮」 二齋。宣德十年拓其基,重建「明倫堂」 ,左右為兩齋,東南膳廚,北為尊經閣,閣下為養賢堂。《正統》

十一年,又創集英堂於尊經閣旁。成化十八年重建兩廡齋舍。嘉萬間,先後修葺。

共學書院 在西門街北,舊懷安儒學也。洪武十二年,縣移入城,并移學於今所。正統「二年,布政使周頤始市民地,建大成殿、東西講堂。其後,御史張淑等又闢櫺星門之外為路。」 萬曆八年,縣省入候官。二十二年,巡撫許孚遠改為「共學書院。」

登雲書院 在府治西,明成化十一年,知府唐珣建。

道山書院 在烏石山之麓。隆慶五年為邑人王應鍾建。應鍾卒,門人祀之,置祀田數十畝。萬曆三十八年,提學僉事熊尚文重修,增置「祀田。」 三山書院 在府城西門外西湖之上。宋寶祐二年提刑王泌建。元致和間重立,今廢。

古靈書院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古靈溪傍。宋儒陳襄讀書處。歲久廢,鄉人林憲重建。

瓜山義學 在府城南十二都。元至正間,鄭潛徙居於此,創義學,置田百畝以給之。

社學八 :曰「博文」 ,曰「寶文」 ,俱在右三坊;曰「文林」 ,在閩山廟巷;曰「應文」 ,在右一坊;曰「懷西」 ,在保定營;曰「懷南」 ,在善化坊內;曰「懷東」 ,在將軍山南;曰「越峰」 ,在華林坊。

外縣

古田縣儒學 在縣西隅。宋景德二年,建學廟於邑東。嘉祐二年,建九經閣、尊道堂,左右序為齋八。紹興元年燬於寇,二年,復刱於縣之西郊。七年,諸生與其邑人《裒金》請遷於景德舊址,帥守張浚許之。歲終告成,殿堂齋舍俱備。二十四年移今所。元至元癸未,復燬於寇。元貞元年,縣尹王奐刱味道堂、樂育堂、鄉賢祠及學官廨舍。明因之。景泰元年飾兩廡。成化十五年重建兩廡櫺星門及會饌堂。弘治七年,又改建明倫堂於廟北。正德七年,明倫堂圮,即其基為講堂,改建明倫堂於廟東。嘉靖間重修。隆慶二年火,獨儀門存。三年,知縣楊存禮建明倫堂及兩齋號舍。萬曆十九年鑿泮池於學門內。二十四年重修。

射圃 在學傍。正德九年建,有亭曰「觀德」 ,今廢。溪山書院 宋淳化二年建,朱文公書曰:「溪山第一。」 今廢。

涴溪書院 在八都。宋建今廢,其址猶存。螺峰書院 在九都螺坑。宋建今廢。

崇正書院 在南門外,嘉靖初建。

閩清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景德四年建禮殿,立閣五,講堂一,談經樓三,祭器咸備。寶祐元年燬,四年重創未備。元至元泰定間,先後修建。明因之。洪武初,知縣趙起居「建神廚米廩於殿右。永樂十五年,以明倫堂傾攲,移建於殿北。正統元年,知縣葉宗修廟學兩廡。天順三年,建儒林坊。成化四年,建尊經閣於殿南。」 萬曆三十六年,圮於水。知縣俞咨龍「重加修建。」

射圃 在學東。永樂間建,成化四年增闢。長樂縣儒學 在縣治東。「唐乾符四年建。宋知縣相繼繕治。元祐間,仍舊殿新之。北有堂,翼以兩序,為齋十二。元至正十二年重修禮殿,兩廡北為明倫堂,齋舍咸備。明因之。天順七年重修。成化十七年闢明倫堂而新之,東西為兩齋。弘治間,市民地建訓導公廨。」 正德十四年火,知縣龍琰更建。嘉靖初,創敬一亭,亭前為名宦、鄉賢二祠。廟之西為明倫堂,兩齋附堂左右,曰「居仁」 ,曰「由義。」

射圃 在學西南南山塔下。洪武間建,隆慶三年重建。有觀德堂,堂前為「正志軒。」

德成書院 在安方里,宋乾道間建,乃唐水部郎中林慎思讀書處。

龍峰書院 在安方里,弘治間建,乃宋儒劉砥、劉礪讀書處。朱文公避學禁寓此,二劉從之受業。

社學四 :曰「高隍」 ,在縣治西;曰「河湯」 ,在平政門;曰「龍南」 ,在十都;曰「石梁」 ,在十五都。

連江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嘉定元年始建於縣署之左,即今城隍廟基。政和初,增拓之。紹興七年,移建今所。建繙經閣、駕說堂、《富文》《能信》《移孝》《懷忠》四齋。淳熙八年,邑人鄭鑑以

文廟東向非宜。遂改而南,增齋為六。嘉定十五年

築尼山於學宮後,鑿泮池於學宮南。元皇慶二年重修。至正二十一年,平章燕赤不花等捐俸葺大成殿,改進德堂為「明倫堂」 ,併尊道堂、鄉賢祠為「道統堂。」 明洪武初重建。正統十年,知縣歐陽翰修明倫堂、稽古閣。嘉靖三年,蔡潮見廟前。

為民居所蔽,鬻地以易之。十四年,建敬一亭於廟之東南。二十八年,建「名宦」 於左、鄉賢於右。四十五年,鑿鳳池於泮池之外。萬曆五年,堂廡圮壞,邑人吳文華言於有司,修葺一新。六年,文華復置學田百畝。

射圃 在學西偏。成化十九年建,為亭於中,曰《觀德》。

社學 在縣治之東

羅源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慶曆八年建。元祐六年移建今所。崇寧初,增至九十九區。有議道堂齋九。建炎間燬於寇,紹興間重修。嘉定九年,邑人黃序拓基改創之。元延祐五年,重建大成殿及兩廡於殿左右。殿後為明倫堂,東西為齋者四。至正間復修侍班廳,建二祠,左祀鄉賢,右祀文昌,後廢。明洪武初重建。正統十二年重修。景泰六年建明倫堂及兩齋號房。成化十六年以學門方向不利,改創於西北巷。弘治元年復市民地以益之。十四年立毓秀門,仍移儒學門於文昌祠前。十六年,訓導柴琬以櫺星門太逼,拓泮池地重建之。再修戟門。正德間重修櫺星門。嘉靖間重修廟殿齋廡。

射圃 在明倫堂後。正統十二年建,有亭曰《觀德》。成化十八年重建。

社學十一 ,曰「縣東」 ,曰拜井,曰梅溪,曰「善化,曰招賢,曰臨濟,曰新豐,曰徐公,曰羅平,曰林洋,曰《黃童》。」

永福縣儒學 在縣東。宋崇寧初,始置廟學,建炎三年燬。紹興初重建。乾道中,廓而新之,後燬。淳熙間重建。紹定乙卯復燬。知縣侯至果重建講堂。端平五年,營繕始完。宋末復燬於兵。元至元甲申,縣尹竇均造禮殿、講堂,邑人張居中捐金成之。後鄰境盜起,廟學俱廢。泰定五年,仍復舊規,建大成殿。殿前為兩廡,南為戟門,又南為櫺星門。明倫堂在大成殿之東。前列兩齋,南為泮池。明因之。洪熙、景泰間,各加修葺。弘治間,修明倫堂,市民居地為大門,內為泮池。正德間建戟門、櫺星門。隆慶間重建。

福清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元豐初,邑人游冠卿舍地為學。元祐六年,知縣方叔完廣而新之。淳熙元年,增立齋四。二年改學,門南向。元元貞二年,升為州學。大德三年,知州創堂二,曰「道立」 、「帥正。」 泰定四年,重修兩廡。至正九年,更正其制,左為明倫堂,右為大成殿,殿南為東西序。十二年,建戟門、櫺星門、新兩廡。明洪武「初復為縣學,重建明倫堂。天順三年修。成化十七年拓地建櫺星門。嘉靖三十七年燬於倭。越七年重建,知縣督應元等相繼新之。」 萬曆間,知縣歐陽勁建兩齋,移啟聖祠於堂之左,祠前創「敬一亭」 ,官舍咸備。

射圃 在明倫堂倉後。舊有亭曰「觀德」 ,年遠廢壞。正統十三年重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