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6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六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八卷目錄
延平府部彙考四
延平府學校考
延平府戶口考
延平府田賦考
延平府風俗考
延平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六十八卷
延平府部彙考四
[编辑]延平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本府
延平府儒學 。明天啟乙丑,郡守項公維聰等改建。梅山寺舊址在豐衍倉南,中建
「先師廟」 右為「啟聖祠。」 露臺前左右翼以兩廡。廟南:
為大成門,外為戟門。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廟左為明倫堂,翼以兩廊。廊左為會講堂。崇禎間,始鑿泮池於大成門外,艱於引水,多歷年所,抵為涸墟,而堂廡宮牆亦頹圮日甚。
皇清順治十六年,教授王若羲捐資鼎修。然廨署未
備。其樂器祭器與堂齋俱仍在普通寺址。舊學惟教授廨暫寓會講堂左云。
社學 有五,一在招福坊,一在紫芝嶺,一在開平坊,一在晝錦坊,俱明正德間知府歐陽鐸建。一在雲蓋里,嘉靖間建。
延山書院 在府城南九峰山之麓。中有祠,左右翼以廊廡,前有門。宋嘉定二年,郡守陳宓倣白鹿洞規式建書院,為奉祠講學之地。李燔定學規,捐俸市田,以贍生徒。其後郡守傅康、陳韡又建,有閣、有堂,齋,有《濯纓聞》。「光風霽月亭」有風雩橋,後圮壞,郡守童洪修復。元末燬於寇。明知府俞廷芳始建堂,專祀李侗;僉事匡顯為橫翠樓及亭橋,漸復舊規。正統復燬於寇。景泰間重修,建後復圮壞。萬曆十七年,推官羅心堯捐俸重修。崇禎七年燬。
皇清順治十四年,裔孫李孔文重建。
四賢書院 舊為府學。明嘉靖二十六年改建。道南書院 在府治北龍山之半。明正德間知府歐陽鐸改淫祠北山堂而立,以祀楊龜山。豫章書院 舊在府城西門外。知府姜大魁、廖紀、歐陽鐸相繼成之。後遷府治北紫芝嶺坊,今廢為城隍廟。
文公書院 在府城龍山道南祠之左。正德間建。康熙十一年傾壞,其裔孫朱弼協力募修。游定夫書院 在普安里。明嘉靖間改修,並建大門牌坊。
衍山書院 在府城西門外。明正德間立。後廢,遷於府學。
九龍書院 在縣治東南,長安北里。相傳,其地蓋四先生舊講道之所。明宣德間,殿堂傾圮。嘉靖四年重建,後廢,惟存門堂,為往來使客駐節之所。
兩吳書院 在縣治東南遷喬里。明正德間,改淫祠大帝廟而立。
學田 :順治十一年,本學舉人鄒儀周助苗田四段,坐落吳墩、賠子坑、蛟湖坑、頭樓後、乾坑、尾門前、洋坑、尾員山。前年收租銀二兩三錢八分五釐。內除完糧倉米稱頭火耗使用一兩,實徵收銀一兩三錢八分五釐。十三年,本學生員陳遙捐助苗田一石一斗九升,坐落陳坑,除自納編糧外,遞年納學租銀四兩。
南平縣儒學 在西郊虎頭山之麓。前朝九峰環帶溪水,雙流瀠洄於其左。明洪武三年始建。弘治戊午、嘉靖戊子兩經修拓,正殿、露臺、左右兩廡、櫺星門、戟門、神廚、齋宮、器房皆如制。啟聖祠在廟右,明倫堂在廟左。翼兩廊有「居仁、由義」 齋舍。泮池在儀門內,泮牆在大門外。教諭廨在儀門左。訓導廨,一在大門左,一在大門右。先是,啟聖祠在廟後半山巔,左祀「文昌」 ,右祀「魁星。」 崇禎三年,教諭范方重建大閣於其址,規制特異。兵火燬民居,延及學宮、堂廡、齋舍,文昌閣、魁星閣皆燼。
皇清庚寅年,知縣汪蘅欲為重建,請於巡按。於是大
殿、啟聖祠兩廡、櫺星門、黌門、明倫堂、儀門,規模已備。庫房廡舍,清理如初。周圍繚垣,具見完密。大門內有雙檜,傳為明海忠介手植。歲久,虯古參天可仰。諸如名宦、鄉賢祠,亦議嗣建。
外縣
將樂縣儒學 ,宋建卞山之麓,明遷徙不一。近者萬曆辛卯,知縣林熙春改建縣之東南,天啟
丁卯,知縣王尚賢改遷於縣治前橫街。辛卯,弗戒於火。乙酉,徙建於縣左,與縣為鄰,建石牌坊於戟門內。戊子,寇燬。
皇清初築櫺星門牆垣,而廟址與堂基中分前後關。
鍵不保。又久,始得徙廟址。北進數十武,與縣治並,翼以兩廡。前為大成門,左為祭器庫,右為典籍庫,其下為泮池;池前為櫺星門。門外為舊石坊,坊外為戟門。經始於丙申夏,落成於丁酉春。明倫堂、啟聖、鄉賢、名宦祠、文昌、魁星閣、敬一亭,俱議嗣建。
龜山書院 即楊文靖祠。「在縣治北郊封山之麓。宋咸淳二年,邑人馮夢得奏立,仍撥田養士。知縣黃去疾奉旨創建禮殿,立雪堂、齋舍。元至順元年,縣尹郭野仙普華增廓燕居殿。明洪武十三年,知縣王克剛重建。成化初,敕建道南書院,六年再建。嘉靖三年,改立雪堂為傳心堂,增祀二程先生。萬曆十一年,奉例廢『天下書院』。」 十二年奏復。
學田 舊有真院田,為豪侵占。明嘉靖三十五年,知府彭澄查出,令義士廖文傑、廖文偉買入田十一畝六分,其苗五斗三升,遞年租屬學收。萬曆十二年,知縣黃仕禎捐俸置買田一十四畝六分。每歲除納糧差外,收租價銀三兩九錢二分三釐五毫,屬學收。
社學 六十有八。在城四隅各三,黃潭都三,水南二都各四,玉華都等一,十二都各二,積善等二十一都各一。
大田縣儒學 在縣治左鳳凰山下。
先師廟:在明倫堂之右,堂東為「進德齋」 ,西為「修業」
齋:齋南北為號舍堂,左為教諭廨、右為訓導廨,中為尊經閣、為膳堂;堂之東為儀門;門左為倉、右為敬一亭,前為泮池;又前為學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前為櫺星門。門外臨街為屏,屏南建木坊,題曰「仰聖興賢。」
社學 有二:一在鎮東橋,一在北門。
學田 共四十七畝五分五釐零,載民米二石四斗三升七合七勺三撮三圭。每年收學租銀一十七兩二錢一分九釐。原存本學,以濟貧生於
皇清順治十三年,裁充兵餉。康熙二十一年冬,總督
姚啟聖捐置學田二畝六分四釐,租米十石,以供學用。
沙縣儒學 在縣治東。舊在和仁坊。宋慶曆間,徙魁星里太平興國寺右。明洪武初建,復燬。景泰間,有司市民地,擴其址。歷成化、弘治,始備其制。嘉靖間,知縣袁應文改建於福聖寺基,建尊經閣於堂後。萬曆乙巳,知縣方震孺復改建魁星里舊學原址,知縣康承祖竣其事。
諫議書院 在縣治西勸忠坊,即「和仁坊」 ,祀宋陳瓘,亦名「了齋書院。」 嘉定二年,郡守徐景瞻即瓘故居建書院祀之。元季燬,遺址入於民居。明永樂初,知縣倪俊復其地重建。
豫章書院 在縣洞天巖之西麓。元至正初創建,明洪武間重建。正統間寇燬,景泰間重建。鳳岡書院 在縣溪南鳳凰山下。宋淳熙間邑人黃顥建,中為講堂,後建閣二以藏書,曰「尊經。」 齋舍凡十有二,別有游息之圃,亭閣十餘所。宋末燬於兵。
社學 有五,內四在城、一在尾歷。
學田 「明嘉靖三十七年,巡按樊獻科發本縣清和道院沒官田米一百六十石,以百石入府學,六十石入縣學,充養贍用。」 載民糧七石九斗七升四合七勺一抄。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督院姚啟聖發銀五十。
兩,買苗田七段,遞年除擔腳及完糧外,淨貼扇過細谷三十石,官送學量收,以濟貧生。
尤溪縣儒學 在縣東獅山之麓。宋學在縣治西。慶曆間改縣治東南隅。乾道九年重修。明因之。正德末,有司燬學前淫祠,擴充之。嘉靖二十五年春,大雹,壞廟宇廨舍。有司復買民地,遷其行路,而學址始廣。舊廟在學左,後更於明倫堂之前,規制始備。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張陽春復改建西門,璠山,左為大成殿,右為明倫堂。「啟聖祠」 在大成殿後。「敬一亭」 在明倫堂後,左建文昌閣、張公生祠。
南溪書院 即常齋祠。在縣城外公山之陽,前對文山。正統末燬於寇,景泰初重建。弘治間,知縣方溥新建堂三間,左右為廂房,前為門,又前為池,池上架亭,臨衢為坊,東為「玉溪橋,又西為溪山第一橋。」
社學 有四:二在城,一在水東,一在水南。
學田 「明正德十四年,知府歐陽鐸發買山一十五畝。萬曆二十四年,知縣張陽春買民田三十四畝,以充學費。」
順昌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宋皇祐間,改建縣東。明正德間改舊址。嘉靖間仍徙縣東。隆慶五年徙西郊外。後為明倫堂,廟左為會講堂,東為學官廨。正門之外,迤東為尊經閣。萬曆三十一年,改建於縣治之左。四十年,學督馮燧捐俸,始開泮池。署縣事同知李泰亨改建櫺星門。天啟六年,知縣張陽純建《天衢、發軔》磚坊於學路之前。
二賢書院 在縣治西。中有正堂,祀廖高峰、槎溪二先生。堂之東西有翼廂,後為寢廳,右為園,前而南為門。
雙峰書院 在縣治西。明正德間,知縣馬性魯毀資勝寺而改建焉,易為今院。嘉靖間,復改舊稅課局以建立。
社學 有二:一在東隅,一在西隅,俱明正德間知縣馬性魯建。
學田 明嘉靖八年,知縣周南募通學,出銀八十兩,買蔣宅田米一十二石,每擔載苗八斗四升,秋米正耗米八斗九升八合,租米三十六石一舊有朝真堂稅米六石,嘉靖二十年,奉例變價入官,今廢。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學田,發銀六。
十兩買得田共一十三段,田米六十九石,以充學費。
永安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景泰五年建,正德四年燬。弘治癸亥,知縣劉燦重建。中為大成殿,翼以兩廡,廡之背為號房,各二十四間。西為神庫,東為神廚。廡之南為戟門,門之左為四賢祠,右為文昌祠,又南為泮池,為櫺星門。敬一亭在啟聖祠之左。祠可達殿,殿之後為明倫堂,翼以「居仁」 、「由義」 兩齋。由左齋入,則教諭廨。廨左有學倉。由右齋入,則訓導廨。堂之後為青雲樓,樓之右為會饌堂,而學之通門則居櫺星之左。嘉靖二十一年修,萬曆二十一年又捐修廟廡,次移櫺星門,進五丈為泮池,一丈為半璧之形。明倫堂、尊經閣以次修理,煥然改觀。嗣是儒學門復壞,崇禎間重修。
皇清順治丁亥冬,兵寇蹂躙,拆損明倫堂特甚。知縣
陳廷樞等復修之,首事廟及明倫堂兩廡,增濬泮池,新架三門,次第就新,而宮牆之美觀至今始備矣。
雲龍書院 在貢川堡內公館左。明萬曆間,知縣張守讓建,以祀楊、羅、李、朱、陳了齋、鄧栟櫚六先生,後以鄉賢林三泉、嚴海日、羅紋山配。有前後碑記。
紋山書院 在貢川堡內後山中。特祀鄉賢羅明祖。其子艱劼,晢貯藏書文集遺刻,庚辰進士山陰祁熊佳有記,暨諸名公悉多聯扁題詠。先賢書院 在縣治北。明正德間建,祀楊、羅、李、朱四先生。堂後有寢廳前有坊。
栟櫚書院 原在栟櫚寺,隔溪對門書院窠宋鄧肅讀書處。明嘉靖間,知縣郭仁改建於寺右。羅明祖詩云:「先生形已往,廟貌尚巍然。正氣峰為骨,孤衷壑欲煙。典型存草莽,俎豆自周旋。誰問登臨者,永言花石篇。」
社學 有四:二在城,一在貢川,一在安砂,又義齋,一在縣治西二十七都。明永樂間,創建學田 。明萬曆癸巳歲,知縣蘇民望清欺隱,罰鍰二百八十七兩八錢四分,又湊贖鍰一十二兩一錢六分。置買姜欽米田三段:一段土名「寺前」 、羅裡坑二處,米三十九石五斗,外租五斗;一段土名「寺前坂」 ,米一十六石;一段土名橋「尾墩後」 ,米一十石,俱外有冬米。又查出永留菴田米一十六石。
延平府戶口考 府志
[编辑]本府
順治七年,七縣戶六萬三千二十有三,口二十三萬三千二百三十有四。康熙九年編審,十年具題,將、沙二縣缺額丁口共七千五百二十三丁,實在二十一萬八千二百。
南平縣
戶一萬三千七百零三。口五萬一千三十有七。《將樂縣》。
戶八千三百四十有九。口二萬二千五十有七。大田縣。
戶三千五百九十,口一萬五千五百有二。沙縣。
戶一萬四千六百九十有三。口四萬四千五百六十有六。
尤溪縣
戶七千五百一十有四。口二萬七千三百五十有二。
順昌縣
戶七千四百五十有二。口二萬九千八百一十有九。
永安縣
戶七千七百二十有二。口二萬七千八百一十有二。
延平府田賦考 府志
[编辑]本府
順治十一年,本府原額官民田地、山塘、園池七縣總共一萬二千四百一十四頃二十畝八分七釐六絲三忽五微。
南平縣二千二百四十五頃四十二畝四分九釐五毫一絲五忽五微。
將樂縣一千七百九十三頃一十三畝一分三釐三絲三忽。
大田縣一千九十四頃六十一畝八分七釐一毫七絲二忽。
沙縣一千六百二十三頃一十七畝三分三釐四毫一絲三微。
尤溪縣一千六百九十二頃一十三畝一分九釐六毫九絲五忽。
順昌縣一千六百八十一頃八畝四分二釐六毫九絲五忽。
永安縣一千五百八十九頃九十一畝一分九釐六毫六絲六忽七微。
官民米七縣共八萬四千二百七十七石八斗二升六合五勺九抄五撮。
南平縣一萬六千二百三十九石八斗九升六合七勺四抄二撮。
將樂縣一萬一千八百一石七斗五升二合九勺八抄九撮。
大田縣六千九百七十三石七斗七升七合二勺七抄八撮。
沙縣一萬七千一百四十一石二斗八升七合八勺五抄。
尤溪縣一萬六百七十九石一斗九升二合四勺二抄一撮。
順昌縣一萬三千八百八十石三斗四升八合七勺五撮。
永安縣七千五百六十一石五斗七升一勺一撮。
官米二萬四千二百六十四石七升七合二勺一抄四撮。
南平縣:四千八百二十石九升六合五勺六抄。將樂縣:二千四百四十七石一斗七合七勺八抄六撮。
大田縣一千二百九十九石四斗二升三合六勺五抄。
沙縣五千四百四十五石三斗九升三合四勺四抄。
尤溪縣一千八百二十八石二斗七升六合八勺一抄九撮。
順昌縣五千三百二十二石六斗九升四合四抄八撮。
永安縣三千一百一石八升四合九勺六抄。民米六萬一十三石七斗四升九合三勺八抄一撮。
南平縣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九石八斗一勺八抄二撮。
將樂縣九千三百五十四石六斗四升五合二勺三撮。
大田縣五千六百七十四石三斗五升三合六勺二抄三撮。
沙縣一萬一千六百九十五石八斗九升四合四勺一抄九撮。
尤溪縣八千八百五十石九斗一升五合六勺二撮。
順昌縣八千五百五十七石六斗五升四合六勺五抄七撮。
永安縣四千四百六十石四斗八升五合六勺九抄五撮。
本色米一萬七千七十四石六升七合六勺四抄五撮。康熙三年,沙縣荒蕪無徵米七百九十九石二勺九抄。五年墾復米一百五十九石八斗四抄。順昌除寺院內二百二十六石五斗八升二合五勺,遵照賦役改折充餉,實徵米一萬六千二百零八石二斗八升四合八勺九抄五撮。
南平縣四千六百三十一石四斗五合一勺二抄五撮。
將樂縣四千二百九十一石六斗二升五合六勺七抄。
大田縣缺
沙縣二千九十九石八斗一合二勺四抄二撮。尤溪縣缺。
順昌縣三千三百六十三石四斗一升七合五勺。
永安縣一千八百二十二石三斗五合三勺五抄八撮。
男婦丁口米共折色銀一十萬四千二百一十八兩五錢八分六釐五毫八絲三忽五些一渺。南平縣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三兩五錢八分三釐五絲五忽七微七些二乜。
將樂縣,一萬四千一百八十五兩四錢五分三釐四毫一絲三微五些《八乜》。
大田縣,一萬二兩五錢五分六釐九毫一絲四忽五微六些。
沙縣二萬一千六百二十七兩八錢一分六釐八毫四絲一忽九微二些三乜。
尤溪縣一萬四千七百六十九兩一錢八分三釐四毫一絲四忽五微一些二乜。
順昌縣一萬四千六百三十六兩六錢八分九釐九毫九絲七忽三微九些。
永安縣九千二百三兩三錢二釐九毫五絲五微《六乜》。
外照萬曆年間每畝派徵九釐,共銀一萬一千六百一兩四錢一分四釐九毫。
南平縣二千一百五兩一分一釐八毫。
將樂縣:一千七百二十四兩三錢五分九毫,《大田》縣:一千四十五兩九錢五分三釐六毫。沙縣:二千一百五十五兩九錢四釐四毫,尤溪縣:一千六百三十一兩四錢八分九釐三毫。
順昌縣一千五百七十七兩四錢三分二釐五毫。
永安縣八百二十一兩二錢七分二釐六毫,順治十二年奉文「課鐵翎鰾、螺殼、牛角弦、箭、盔甲、刀、胖襖照依舊米」 加增銀八千五百二十四兩七分三釐九毫五絲七微。以十三年為始,南平縣一千六百二十二兩一錢四分七釐五毫二絲三忽三微。
將樂縣,一千三百二十八兩八錢一釐六毫六絲四忽五微二些。
大田縣八百六兩二分四釐四毫七絲五忽四微。
沙縣一千六百六十一兩三錢六分五釐七毫六絲五忽一微六些。
尤溪縣一千二百五十七兩二錢四分五釐三毫六絲六微二些。
順昌縣,一千二百一十五兩五錢八分八釐四毫二絲三忽六微八些。
永安縣六百三十二兩九錢七毫三絲八忽二些。
順治十三年為始,顏料、蜡茶照依舊米加增銀六百八兩五錢三分一釐四毫。
南平縣一百一十五兩八錢四釐九毫。
將樂縣九十四兩八錢六分二釐八毫。
大田縣五十七兩五錢四分二釐。
沙縣一百一十八兩六錢四釐八毫。
尤溪縣八十九兩七錢五分四釐八毫。
順昌縣八十六兩七錢八分七釐。
永安縣四十五兩一錢八分一釐四毫。
康熙三年,奉文歸併地丁,將、沙二縣荒蕪無徵銀八千二十五兩九分七釐六毫六絲八忽一沙。
沙縣女口,無徵銀三兩九錢八分一釐九絲五微八些八沙。
本府已上男婦丁口、田地等項,通共銀一十二萬四千八十八兩五分一毫八絲八微六些一沙。有閏年,加徵銀一十五兩九錢七分九釐二。
毫
康熙五年,沙縣墾復起科銀一千五百七十七兩六錢八分八釐九毫四絲。
尤溪縣奉文清丈溢額銀八兩八錢六分三釐二毫二絲三忽一微八些一沙。
九年,奉文停止《龍瀝紙》價銀一百二十九兩一錢四釐六毫。
十一年正月,奉文將沙二縣丁口缺額銀一千一百九十六兩五錢八分五釐三亳七絲九忽一微九些六沙。今實在徵銀一十二萬四千三百四十兩四分九釐一毫四絲一忽一微六些五沙。
南平縣二萬五千二百九十一兩四錢八釐九毫九絲七忽八微五沙。有閏年加增銀一兩六錢一分五釐五毫。
將樂縣一萬七千八百三十七兩三錢九分一釐八毫四絲七微五些六沙有閏加徵銀一兩。大田縣一萬二千一十七兩八錢一分二釐四毫四絲三忽八微三些。
沙縣二萬五百三十二兩七錢七分八釐六毫七絲七微五些五沙。有閏年,加徵銀一兩九錢五分。
尤溪縣一萬八千一百一兩四錢六分四釐九毫九絲一些五沙,有閏年加徵銀五錢五分。順昌縣一萬八千六百七十兩二錢一分一釐四毫八絲三忽一微六些四沙,有閏年加徵銀二兩二錢。
永安縣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二兩四錢二分四釐六絲五忽九微七些六沙。有閏年加徵銀七錢。
本府附徵:一百七十一兩七錢七分四釐八毫一絲七忽。
延糧廳附徵延平衛屯糧一百八十三兩六錢一分五釐五絲一忽。
起運戶、禮、工三部裁扣解部顏料及綾紗紙價等項地丁本折色,共實徵銀四萬七千一百九十三兩九錢四分三釐一毫六絲三忽二微八些五沙。
南平縣一萬一百一十五兩七錢八分一釐三毫三絲六忽六微三沙。
順昌縣七千二百八十九兩一錢一分八釐八毫四忽三微八些八沙。
將樂縣七千三百七十六兩一錢五分二釐一毫七絲一微九些九沙。
大田縣四千三百三十兩一錢八釐三毫八絲四忽六微五些五沙。
沙縣六千八百八十四兩七錢六分五釐六毫五絲三微六些。
尤溪縣六千五百六十二兩三錢一分三釐一毫六絲一忽九微三些七沙。
永安縣四千四百五十一兩三錢二分九釐七毫八絲八忽一微四些三沙。
本府附徵銀:四兩七錢五分八釐八毫一絲七忽。
延糧廳附徵延平衛一百八十三兩六錢一分五釐五絲一忽。
存留本省額編正附徵、裁扣兵餉銀四萬九千一百一十三兩八錢四毫七絲五忽七微三些五沙。
南平縣六千三百七十八兩六錢三分八釐四毫五絲四忽四些九沙。
將樂縣,五千八百六十一兩八錢五分七釐四毫二絲五忽七微九些。
大田縣五千七百四十三兩六錢八釐一毫八忽二微九些。
沙縣九千八百五十六兩六錢四分九釐三毫九忽二微三些五沙。
尤溪縣九千四百二十四兩九錢八分五釐六毫四絲三微七些八沙。
順昌縣六千五百六十九兩七錢二分三釐八毫七絲三忽四微九些四沙。
永安縣五千一百一十一兩三錢二分一釐六毫六絲四忽四微九些九沙。
本府附徵銀:一百六十七兩一分六釐。
「經制」 官役俸食驛站賓興等項,除續裁歸入、裁扣解部項下外,實給銀二萬九千三百六十六兩九錢一分八釐七毫五忽二些二沙。
南平縣實給銀八千八百三十一兩五錢三釐七毫七忽一微五些三沙。
將樂縣實給銀四千九百五十六兩七錢六分八釐六毫九絲一忽一微八些八沙。
大田縣實給銀一千九百五十九兩二錢五分七釐七毫五絲八微八些五沙。
沙縣實給銀四千六百五十五兩六錢一分七釐一毫四絲四忽五微八些。
尤溪縣實給銀二千一百三十七兩八錢四分五釐六毫九絲一忽六微。
順昌縣實給銀四千八百三十四兩二錢三分四釐七毫五忽二微八些二沙。
永安縣實給銀一千九百九十一兩六錢九分二釐一絲四忽三微三些四沙。
原額屯田地六百二十七頃五十七畝一分三釐五毫九絲二忽,共徵折色新舊額米一萬二千三百三十六石一斗一升一勺二抄,共徵折色銀三千三百七十三兩九分三釐三絲三忽三微七些八乜二塵。內派起運戶部屯折二色正價銀三千五十兩二錢零,腳鞘銀四十八兩七錢零,存留耗銀一百一十九兩五錢零。
延平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本府。〈南平縣附郭。〉
「氣恆煖,少寒,地多險阻,累石為田,引泉注之。厥土赤墳,厥田下下,其平衍者,厥土黑墳,厥田中下,而俱宜稻。民無他技,勤於耕耨,婦女雖至貧,紡績不出戶。」 自唐常袞以文啟後學,至宋建學獨先於天下。龜山傳濂、洛之學以倡東南,諸儒輩出,彬彬然迄今猶有鄒、魯遺風。其人士尚節操而少脂韋,其小人樸野而吝「嗇,畏法而不敢為非。但民重遠出,鮮商賈之贏;俗頗紛華,罕千金之積。嫁娶無制,燕會過奢,喪葬多溺於浮屠;庶民每每僭用鼓樂導輀車,此其弊也。」 《外六縣大略大同而微異》。
將樂縣
巖岫磊砢,溪流清泚,土之所出,女之所績,猶南平士尚《詩》書,民亦多技,但好勝,故健訟,鬻田破產,以爭雄長。鄉有苧布之利,故喜於為商,日流於侈靡而亡實。雖勢使之然,亦貴有以防之也。《大田縣》。
風士與尤溪類,然近尤之民質而鄙,近漳之民健而侈,要之皆負氣剽悍,輕為盜賊。近世家頗備文禮,小民亦安本業。訪之故老,云「剽悍健鬥,以無商賈之利乃爾。」 今剽悍而尚義節,無商賈之利,而耑於《詩》《書》,弦聲盈耳,文風丕振。劍南之淳邑也。
沙縣
民樂耕蠶,鄉村安分,習技藝,工繒畫。其文風自宋諸賢《濟濟》而外,迄今猶有可稱。習俗尚儉嗇樸陋,此其大概也。
尤溪縣
萬山之中,重岡複嶺,崇林茂樹,嵐風陰翳,舊稱「山洞。」 土瘠收薄,洞民多負氣剽悍。後晦翁生於其地,以化誨之,士遂知學因地險難馭。有司議割十五都置大田,向之剽悍者遂守分耕樵,而風俗蒸蒸變矣。
順昌縣
士以《詩》《書》相勸,民以耕桑為務。君子重禮義而尚敦龐,小人畏刑憲而寡詞訟。賦稅不煩追呼敲扑,而期會不失。然獨擅出紙之利,易得厚貲。故子弟失於拘檢,淫靡以逞,往往罹於法。近賦稅亦多逋欠,是在良有司有以教之也。
永安縣
巉岩峭壁,驚駭遊目。土壤為閩之肥饒,民俗視他為輕剽。近於「沙」 者,文物雖可觀,而華靡無實;近於「尤」 者,性質雖近樸,而宿頑猶存。
延平府祠廟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南平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郡西門外舊射圃之左。社稷壇 在郡城西府學舊址、後山之巔。城隍廟 舊在開平坊譙樓前,洪武二年改縣學之右。正德間改縣址。嘉靖二十八年改城西北隅東岳宮舊址。萬曆戊寅五月朔,都御史劉思問經此,淫雨不止,洪水溢入城。劉具禮詣廟,為文以禱之,即日雨止天霽。
郡厲壇 在府城北,洪武九年建。
旗纛廟 在衛後山之巔。
永慕祠 在府東門大溪之東。祀知府孫衍、知縣陸嵩。孫為民禱雨病卒。郡民感焉,故為建祠。順治丁亥,燬於寇。
武安王祠 :在府治東北隅,祀漢壽亭侯關羽。舊傳正統間,沙尤寇攻郡城,遙望城中皆赤面神兵,寇心懾,遂退。王師從而撲滅之。蓋神陰助之功也。
英顯廟 宋時州民建,以祀知南劍州張觷。宋授忠義大夫,攝參軍,拜本州守,有功德於民。既歿,為立廟州治之右。
九烈祠 在府治北。嘉靖十五年建,祀宋小常村婦馬氏、廖氏,元林氏、俞娘,明張陂娘、縻氏、曹婢、張氏貴娘、陳氏月娘、祐溪貞女。九烈女祠久塌,順治十年,知縣捐金修之。
烈女廟 在長砂下里。神姓段名彩女,宋里人王琅之妻。琅出仕,久不歸,彩女晨夕登舍後望之,至今地名「望夫臺。」 紹興中,鄉人憐其貞潔,立廟祀之。
靈貺侯廟 在開平里。祀郡人劉矜,宋嘉熙中建。按舊《志》,「神嘗有功於民,故得血食茲土。」 文惠王廟 在縣治東演仙下里。廟臨黯澹灘,蓋水神祠。凡舟過必祭之。
莊武王廟 在縣西峽陽里。祀唐閻汝明。汝明忠義剛果,為唐使還,舟過鯤潭,樂其山之勝,曰:「吾歿後,當廟食於此。」 舟再至,溺死於潭。其屍過數灘,凡三返,逾月不朽。人異之,遂具棺殮,葬於溪南之山而封樹焉。後唐天成中,立廟祀之。惠應行祠 在縣治西,祀隋泉州守歐陽祐。祐事隋,為泉州守。義寧二年,秩滿西歸,至邵武,聞隋鼎遷恥事二姓;遂挈家溺死。鄉人收葬,立祠祀之。
雷從事祠 一名「靈應祠」 ,即今化劍閣,在縣東崇福里,祠晉雷華。華,晉豐城令雷煥子也。宋慶曆間,通判陳執禮以華嘗為劍州從事,過延津,有佩劍化龍之異,遂狀其像,立祠祀之。歲久廟壞,元達魯花赤衲兒杉柏重建。明正統毀於兵。景泰癸亥,里人募眾重建。正德丙子,知府姜文魁撤而新之。
陸公祠 在府城外水東坊。萬曆四年建,兵火後,僅存遺址焉。
李招討祠 在府城東。祀唐李係之神,係忠武王晟曾孫也。有捍禦功,民戴而祀之。
「道南祠 」 祀宋儒楊時,以羅從彥、李侗配。《羅文質公祠 》祀宋儒羅從彥。
李文靖公祠 祀宋儒李侗。
《朱文》公祠 祀宋儒朱熹。
大忠祠 在道南祠右,明正德間建,祀宋丞相文信公。
將樂縣
山川壇 在縣西郊
社稷壇 在縣水南
城隍廟 :在縣治北山。
遺愛祠 在縣治水南,祀鏞州刺史郭顯忠。忠愛祠 在水南,俗名「七廟」 ,邑人王與誾建。關公行祠 在縣東隅,元至治間建。
雙烈祠 在縣治東南。祀明烈女張貴娘、余氏。明嘉靖間建。
蕭公祠 、顧公祠 、唐公祠 三祠俱在龜山祠右。
龜山祠 祀宋儒楊時
陳公廟 宋時建,祀宋縣令陳攄。其廟有二,在縣治北山城隍廟後,今存;一在新街,順治五年,燬於《郭寇》。
忠臣祠 在縣治南郊,祀閩將劉瓊。瓊統兵至將樂,未幾閩降南唐,眾推瓊為主,瓊義勿納,遂自刎。邑人就墓建祠祀之。
穆公祠 祀隋刺史穆蕭。蕭,隋末刺史秩滿之京,假道將樂,至金谿,聞唐受隋禪,義不仕二姓,遂投水死。邑人義之,斂其屍,葬石磧,立祠祀焉。凡旱澇札瘥,禱之輒應。
大田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水南。
社稷壇 :在城西小田村。
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四海寨山麓。
遺愛祠 在縣治左預備倉前。
沙縣
山川壇 在縣溪南虎丘山下。
社稷壇 :在縣西仁和坊。
城隍廟 在縣治東
縣令祠 在興國寺東廡,祀縣令王瓘。
陳公祠 在天王寺。祀宋統制陳敏。
縣令祠 凡四:一祀宋縣令謝璿,一祀宋縣令葉光,一祀宋縣令王潯,一祀宋縣令萬諤。邵公祠 在縣西南歸仁里。祀安撫司邵柞。曹太史祠 在仁和坊。宋時建,祀贈國公邑人曹輔。
張公祠 在縣治東北興義坊。祀宋右丞相張。
若谷
曹長官祠 在靈衛廟西,祀唐攝縣事曹朋。懿節夫人廟 在舊城隍廟左,祀節婦廖氏。陳忠肅公祠 在和仁坊。宋建炎中建,祀宋諫議大夫陳瓘。
羅豫章祠 在和仁坊,祀宋儒羅從彥,明洪武丁丑年建。
尤溪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許。
社稷壇 在縣治西二里許。
城隍廟 在縣西北
韋齋祠 、文公祠 二祠俱在南溪書院。趙公廟 在寶城門,祀宋武節郎趙師檟。師檟,淮右人,客遊於閩。紹定中,寇起汀州,郡司農丞潘景伯嘗守高郵,知檟智勇,薦於提刑王夢龍,俾統兵來戍。後遇賊,轉戰田中,馬陷於泥淖,遂死。「民為立廟。」
盧公廟 在登雲坊。祀閩將軍盧珖,五代王審知建。國珖避地尤溪,後以戰死。邑人義之,立祠以祀。凡雨暘災沴,禱之輒應。宋乾道中,邑令石𡼖重修。余公廟 在寶城外。宋端平中建,祀宋烈士余望。紹興中,寇華亮犯縣境,望率鄉兵禦之,沒於陣。民感其德,立祠祀之。凡札瘥旱澇,禱之輒應。相傅屢出神兵攝寇。
順昌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北石豆都。
社稷壇 在縣治西
城隍廟 在縣後街
愍節廟 在縣東。祀宋烈士范旺。初號忠節,後改今額。見《忠烈志》。
英烈廟 在縣治東,祀侍中王延稟。
五祀廟 在迎暉門左,舊為「輔忠廟。」 正德間,知縣馬性魯易今扁。
永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
社稷壇 在縣治西
城隍廟 在縣治東
唐田王廟 在縣治南門外,祀唐李肅。肅字行中,陳州人,唐世以功封田王。建中間,天子幸奉天,閩叛將牛氏乘中原多事,閉關竊據。及朱泚平,天子賜王弓矢,命曰:「閩粵弗庭,汝往征之。」 王卒精銳數萬,至臨江浮流口,卒與賊遇,後兵不繼,王力戰而死,屍浮水上,彌月不變。鄉民殯殮而祀之,凡有禱輒應。貞元間,有司以聞,敕封孚祐廣烈王,以妃陳氏配享,從以五神,曰胡、曰「陳」 、曰周、曰「張」 、曰「湯」 ,皆裨將也。
忠勇祠 在縣治南二十八都邢莊。祀陣亡義士邢志宏、邢宗善、邢仲卿、邢景清、邢必崇。明嘉靖間,巡按御史趙孔昭建。
忠烈祠 在貢川。隆慶間,知縣許培之建,祀烈女邵氏、劉氏、姜氏、林尾姑、武平道僉事毛為光記。
延平先生祠 在貢川。祀宋儒李侗。順治十二年,提學道孔洙准給裔孫宗顥頂袍為「祠生」 ,以主祠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