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4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卷目錄
肇慶府部彙考六
肇慶府學校考
肇慶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卷
肇慶府部彙考六
[编辑]肇慶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本府
肇慶府儒學 在城東一里。舊在舊縣治東七十步。宋崇寧初,遷今所,郡守毛衍經始,歷林景章、張漸兩守成之。紹興間,郡守李麟、鄭起沃增刱。元季修葺,後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府步從信鼎建。宣德間,知府王罃撤而新之。天順初,西賊流劫,兩據學宮,知府黃瑜奏遷於城中東倉地。成化間,知府李璲改學門甃泮橋。弘治間,知府黃琥重修,通判李敏立射圃。正德元年,知府黃顒修大成殿及廚庫。十二年,通判呂泮修明倫堂及書樓。嘉靖六年,總制兩廣新建伯王守仁飭堂齋之不稱者。十年,始奉制易「大成殿」 為
文廟,建「啟聖祠」 ,又建「敬一亭。」 十一年,巡按御史吳
麟、知府錢鐸復遷今所,市民地以廣之,殿廡堂舍具備。嘉靖十二年,都御史吳桂芳乃於廟後建尊經閣。隆慶三年,同知郭文通闢廟左地為明倫堂。萬曆九年,知府王泮買民居,開學門,臨大江,護以石欄。接東西街,樹坊四:一「崧山起鳳,一端水騰蛟,一崇儒,一貞教。」 有參政陳萬言《記》。萬曆十四年,廟學圮於洪水,知府鄭一麟重修左學、右廟。廟前兩廡為戟門,列神廚、神庫。泮池橋在戟門外,為櫺星門,南樹黌宮坊。三十一年,知府陳濂復買民地,闢圍牆,遷「起鳳」 、「騰蛟」 二坊於街外。石欄頹泐,督府周嘉謨鳩工重修。廟左為明倫堂,為四齋:東曰「居仁」 、曰「立禮」 ,西曰「由義」 、曰「廣智。」 前儀門,列號房。又前為儒學門;堂後為講堂,即教授署;東西為訓導署。甲寅年,改建尊經閣於明倫堂後,而以廟後舊址為啟聖祠,東《名宦》,西「鄉賢。」 敬一亭在後山頂,中立敬一箴,東西立五箴,甃以石,周以垣。督府張鳴岡、知府戴熹建,知府陳謨修。崇禎五年,知府陸鏊與通判史延旭重修。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府楊萬春倡率紳士修復《明倫》。
堂、尊經閣、啟聖祠,仍附「鄉賢」 、名宦祠於左右。次年重建大魁樓。康熙六年,推官吳百朋、教授姚士裘重修殿廡以及文昌宮、土地祠、戟門、泮池。八年,颶風大作,大殿、大魁樓、尊經閣、櫺星門俱被飄毀。十一年,總督兩廣部院金光祖、廣肇南韶道任峻、知府史樹駿、同知韓世琳、通判董敔捐俸修葺。
學田 迪村、鵝子等處田,五十九畝四分。每年租銀一十四兩。知府鄒光祚置。
龍口田一十八畝九分,塘一十三畝六分,每年租銀一十九兩。
大化田二十六畝一分,塘二畝四分,每年租銀一十二兩,僉事李材置。
小洲都,土名「大界」 沙路等,田租四十石。劉汝榮軍,田租一十八石。倚嶺都,土名陳鴈塘,田租三十石二斗。鄒銘軍田,土名「良村峒藍瀝」 等,租五十九石,督府張鳴岡置。
高要縣儒學 舊在舊縣治東七十步府學遺址。宋政和甲午,郡守毛衍即其地以為縣學,歷元興廢莫考。明洪武初,創建廟東、學西。十年,知府胡本道增修,置射圃。永樂十年,知縣常庸徙堂齋於殿後,以舊堂齋為學倉廨宇。宣德七年,知府王罃重修。正統間,提學僉事彭琉偕知府王罃復學後侵地,築書樓,新大成殿,鑿泮池亭射圃,增築號舍,又復學前侵地為廨宇。景泰七年,同知饒秉鑑奏以官倉空地易軍營。軍營在書樓後,撤書樓為兩齋。天順七年,知府黃瑜、知縣朱茂建儀門及齋南號舍。成化三年,知縣劉欽重建明倫堂、櫺星門。七年,知縣孫珍重建戟門廨宇。弘治間,知縣左濬改儀門於大成殿左。正德二年,知縣錢世用重修。十二年,知縣秦行健建杏壇於書樓北。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吳麟、知府錢鐸建議遷學於今府學廟右,與府學合廟。萬曆九年,知府王泮買民居,闢學門。二十年,督府蕭彥乃令復遷於城內原學舊址。府治之東,衛署之西,督府陳渠後先繼之。三十二年
知府陳濂填築後塘,建「尊經閣。」 四十四年,推官李春熙、通判許學賢改學前路,從左遶右,循南復摺左而西。天啟二年,知縣江漸磐重修廟廡。先是,廟後地陷,堂齋傾圮,教官僦居民舍。知府陸鏊、知縣張明熙先後葺修。
文廟兩廡戟門左為「鄉賢祠」 ,右為「土地祠」 ,中為泮
池橋右為名宦祠,前為櫺星門,照壁曰「宮牆萬仞。」 左旁為雲路坊,進為儒學門,直循而上為巽門。入明倫堂,又直循而上為尊經閣。閣在明倫堂後,即啟聖祠。教諭舍在堂屏內,訓導舍在堂東西。
學田 鐵錫八村田租一百二石。僉事李材置。迪村田,每年租銀六兩八錢。
龍田大化等處,每年租銀二十二兩五錢。督府張鳴岡置。
東隅社學 明嘉靖末,知府鄒光祚於濂溪祠右建。
西隅社學 明嘉靖初,以文昌宮改立後圯,有司兌還民地。知府鄒光祚乃建於城隍廟左,今為「孚德祠。」
黃桐社學 在赤墈都。明嘉靖中,鄉人自立。圓明社學 在古耶甲平山鄉。
聖堂社學 在古耶甲六灣鄉。
耶溪社學 在古耶鄉
回龍社學 在赤墈都會岡鄉。
毓秀社學 在古耶甲大垛里。
都頭社學 在赤墈都
《夢筆山房 》在新羅都練滘里。
濂溪書院 在城東三里,舊天妃廟址。明嘉靖四年,知府曾直建,今廢。
崧臺書院 在城東一里。據阜臨江。明宣德中,知府王罃以石頭庵改建。正德中,知府程杲「重建。嘉靖初,暫為東隅社學。二十五年,知府胡純大治書院,復廢社學以益之。跨街為樓,中通隧道,上為崇文閣,今改為閱江樓。」
文峰書院 在南岸進唐岡塔下。知府鄭一麟建。
慶雲書院 在城東天寧寺右,內有池亭。明萬曆間,督府陳大科建。
景星書院 在城東天寧寺左。明萬曆間,督府戴燿建。
鐸陽書院 在城東濂溪院左。士民為知府陳濂建。有侍御區大倫《記》。
行素書院 在寶月臺左。明萬曆間,嶺西道馮時可建。
蓬山書院 在南蓬山嶺西。儒紳為江洲先生區大倫講學建,知府戴公熹顏曰:「蓬山書院」 、「星巖書屋 。」 邑人王德安建,梁致育有記。《外州縣》
四會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舊在金岡山下,創建無所考。宋咸淳己丑,知縣趙汝音遷於今地,建大成殿、戟門。景炎間,知縣陳隆建堂、齋、號舍。元末摧圮。明洪武初重建。永樂十一年,知縣顏寶重修。景泰四年,知縣楊渙建書樓。成化六年,知府黃瑜復侵地,改建明倫堂,以堂舊基建大成殿、兩廡、門庫、齋舍、書樓、饌堂。」 正德十四年,知縣蕭樟作泮橋。嘉靖七年,知縣張璽重修堂齋。十六年,知縣羅愈請歲以寺租修學。舊《志》云:「愈定學田租銀」 ,而《縣志》則言,愈請督學,以寺田額計定其租,除供稅外,每年取二十兩修學。今區村庄租,即其數也。二十五年,知縣莊深建敬一亭、尊經閣。三十年,知縣陳自然建儒林門、櫺星門。萬曆三十三年,知縣彭名世復建尊經閣,迺移啟聖祠、「敬一亭於閣左右。」 四十六年,知縣謝子詔、教諭邢裔昌重修殿廡、齋房。四十八年,知縣陳祖訓改建文昌閣於儒學之前,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
學田 、黃岡、石硼壕塘租銀三十九兩,糓二百二石,區村庄租銀十六兩。
官陂水大塘等田,租糓二十二石。知縣羅愈、黃守規置。
射圃 在學東內有《觀德亭》。
社學 在西城。明嘉靖三十七年,知縣張文光建。隆慶元年,知縣周茂中奉祀朱子。
新興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舊為新州學,宋天禧間始建。天聖間徙於夏院寺之西。紹興十二年,郡守張夔重修。淳熙四年,郡守趙師孟復遷於舊址。嘉定六年,郡守楊承祖重建大成殿,郡守陳士龍建講堂。咸淳十年,郡守何坤葺之。元大德中,知州高芝重建殿齋。泰定四年,同知李漢傑復修。元統三年,達魯花赤薛里吉思填左:
「右地為兩廡。」 明洪武三年,改新州為新興縣,州學為縣學。縣丞孫守正鼎建廟學。宣德五年,教諭盧潤建尊經閣。舊時學基,至明倫堂止,議建尊經閣,苦無地。邑進士張聰將近明倫堂地一畝二分建閣。正統三年,知縣雷晏重建講堂、號舍、饌堂、廚庫、學倉、射圃。天順七年燬於寇,知府黃瑜新之。成化乙未,通判李敏增建。正德十一年,知縣王琮復射圃侵地。嘉靖十年詔建「啟聖祠」 ,未果。十六年,知縣胡堯時始建於尊經閣後,闢泮池,右為「敬一亭。」 二十七年,知府胡純行縣,修櫺星門。三十五年,縣丞羅寧重修。萬曆十三年,知縣趙德懋請以學塘租銀修廟廡、啟聖祠、明倫堂、尊經閣、兩齋號舍。二十四年,知縣姚舜牧重修學前二坊,新其扁曰「賢關」 ,曰「聖域。」 建木欄為鍵,輿馬之直過者。又從學前塘基闢路出南城,曰「見龍衢。」 今廢。三十年,知縣楊成喬捐俸重修學宮。今制。
「文廟居中,翼以兩廡。南為戟門、左為名宦祠」 、右為
鄉賢祠:分庭左為烹造所,右為宰牲所,中空,鑿泮池通橋,橋南為櫺星門,門左為儒學門,右為敬一亭,廟後為明倫堂,東為祭器庫,西為陳設庫,前分列為「經義、治事齋」 ,齋後為尊經閣,閣後為啟聖祠,東南為教諭舍,兩齋後為訓導舍。射圃 在南城外,距學二里許。
社學 四:「東隅在縣東,明嘉靖初,知縣胡堯時建,萬曆元年改為書院」 ,今為公館。西隅在西城外,嘉靖四十年知縣周崑立。北隅在北街,嘉靖四十年知縣周崑立;南隅在南城外,嘉靖四十年知縣周崑立。
澹庵書院 在城東南隅,即古夏院寺址。明嘉靖初,督學歐陽公鐸廢寺為書院,以祀宋學士胡公銓。後增入唐張公柬之、宋胡公寅、鄒公浩、劉公摯,為「五賢祠。」
蓮池書院 在縣北郊。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楊成喬為「課士建。」
維新書院 在縣北城外,明天啟二年,知縣謝偉建。
古筠書院 在城隍廟右,原陰陽學。明嘉靖間,知縣周崑改為東隅社學。萬曆元年,知縣王民順改創為筠城書院。七年,知縣趙德懋改為筠城文館。二十五年重修,仍扁曰「古筠書院。」 今廢。陽春縣儒學 在縣治西。宋慶曆四年原建於南城外一里梅花村,元季圮壞。明洪武二年知縣莫景明遷建於今地。永樂七年,縣丞吳子育重建殿、廡、戟門、櫺星門、明倫堂、兩齋,廚倉、射圃悉備。正統三年,知縣宋啟重修。成化五年燬於寇。七年,知府黃瑜新之。正德十年,知縣黃寬重修殿、廡、堂齋。嘉靖十年,知縣楊和建啟聖祠、「敬一亭。」 三十二年,知縣謝復生重建。
文廟,並飭兩廡堂齋號舍。隆慶間,同知郭文通鑿。
泮池於櫺星門內。知縣熊烈建尊經閣。萬曆四年,同知蔡懋昭買民地闢學前路,樹以坊。知縣毛汝起重修廟廡、戟門、櫺星門、學門,改建敬一亭,鑿泮池於櫺星門外。十一年,知縣黃憲清建接雲樓。十五年,颶風飄毀,知縣張文誥修之,移敬一亭於尊經閣後。明倫堂在廟之後,堂後為尊經閣,閣後為接雲樓。啟聖祠在明倫堂左。敬一亭在尊經閣後。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 泮池在櫺星門外。前為「雲路坊。」 教諭舍改於東齋,訓導舍如故。饌堂號舍俱備。崇禎十六年,知縣陳軾倡率諸生梁應標等修葺。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張含瑾重修。
學田 :南鄉田四十六畝四分,歲收租穀七十石。明隆慶六年,知縣熊烈置。
又田九十二畝八分,歲收租穀一百二十石。明隆慶五年耆民伍賢置。
蘿根等田四頃三十六畝,歲收租穀五百八十四石五斗四升。明萬曆間,嶺西兵備王泮置射圃 在南門外,今廢。
社學 在縣西二十步。明嘉靖二年,知縣黃寬立,今廢。
陽江縣儒學 在縣治西,舊南恩州學。宋慶曆四年,始創於城南二里。紹聖中,知州丁璉徙城內東南隅。紹興辛未,知州傅雱刻孔子小影於御書閣。淳熙中,知州梁球建大成殿。嘉定中,知州陳嶽、鄭浦重修殿廡、堂齋。元末圮於兵燹。明洪武中,省州入縣,遂改州學為縣學,廢縣舊學為民地,知縣張翼始更造之。自後,知縣梁潛、林星、李寧修建漸備。天順七年賊燬,僅存禮殿。成化二年,僉事張祚重建廟學,又市民地,建藏書閣。二十一年,僉事陶魯以學湫隘遷今地。正德
九年,主簿林景和重修兩廡、戟門。嘉靖七年,主簿楊任修建齋堂、號舍、尊經閣學門。嘉靖十四年,知縣莫斌廢尊經閣,建啟聖祠、敬一亭。萬曆七年,同知蔡懋昭復建尊經閣。十三年,兵備副使王泮、同知方應時大修廟學以及東西兩廡。神廚庫房在兩廡南。前戟門,又前石櫺星門及泮池。廟後明倫堂、二齋。齋東南儒學門,堂後為敬一亭,為啟聖祠,後為尊經閣,堂右為教諭舍,左為訓導舍。鄉賢祠、名宦祠俱戟門右。土地祠、澹庵祠俱戟門左。文昌祠與土地祠並有西園新業五間,在尊經閣左。有東西號房二所。學田 ,金雞廟前五畝五分,明隆慶中,知縣王仲置。
佛子勒竹等處田地、山林七十九畝六分,明萬曆四年,分,守道劉志伊置。
豐頭等田,五十七畝一分。海塘一口,知縣童環置。
學前鋪十六間,櫺星門西鋪二間,社學前鋪二間,學後地一區,西北城外地一區。明萬曆四年,督府凌雲翼置。
埠頭場墟 在縣西南二十里鴈村。
平岡墟 在縣西南三十里那貢都。《二圖》:北宿墟 在那羅都,今廢。
造性墟 在端逢都,今廢。
石潭墟 在那貢都《一圖》今廢。
東壟墟 在那貢都,《二圖》今廢。
塘碟墟 在縣東北四十里南河都。《一圖》今歸石漩。
白石墟 ,在縣北四十里,《獨州都》《二圖》。
第八屯墟 在南河都《二圖》。
雷岡墟 在縣東北七十里。南河都。《三圖》。南河墟 在縣東北五十里。南河都。一圖。輪水墟 在南河都。一圖。
金村墟 在平地都,今廢。
蓮塘仔墟 在平地都,今廢。
田寮墟 在縣東五十里《北慣都,一圖》今歸田畔。
那凍墟 在北慣都二圖,今廢。
北慣墟 在縣東五十里北慣村。
那吉墟 在北慣都
射圃 在東門外
社學 在縣治西,即舊養濟院地。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吳煥章建。二十六年,教諭陳觀鳳重修。
儒洞 在白石都儒洞村。明嘉靖三十年,提學張希舉立。
高明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成化十二年,始置縣設學。知府李璲創建「大成殿、兩廡、戟門、櫺星門、明倫堂、兩齋、號舍、廚庫。弘治間,署縣事典史黃觀建講堂及泮池、橋亭於門外。正德十五年,通判潘鶤重修。嘉靖五年,知縣陳坡重建殿、廡、堂、齋、戟門、儒門、廚庫、號舍,樹櫺星門以石,又創聚奎樓。二十八年,知縣陳富春重」 建講堂、號舍。三十四年,教諭湯濬建「登賢亭。」 三十五年,廟學為颶風摧毀,知縣徐純次第修葺。又築杏壇於泮池上,移敬一亭於儒門內,遷名宦、鄉賢二祠於戟門左右。萬曆十三年,知縣曾宗烈重修廟廡、堂齋、《啟聖》、名宦、鄉賢祠及敬一亭。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韓國藩於學門左刱建尊經閣,又重建左右二坊,改題「玉山起鳳」 ,「珠海騰蛟。」 四十八年,知縣陳京璧重修殿廡。崇禎五年,知縣蕭時勉、訓導譚瓚復行修葺。明末毀於兵。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魯傑重修。
學田 、麥萃田,十七畝,每年租錢一百八十文,租穀鄉斗四十六石四斗。
射圃 明成化中,知縣唐𥳑闢。嘉靖中,知縣陳富春重建,今圮。
迎薰社學 在南門外
拱辰社學 在北門外
賓曦社學 在東門外
鼎新社學 在下倉步
太平社學 、塘安社學 ,皆在太平。
員岡社學 、南秀社學 皆在清泰。
龔海社學 在羅塘
倫埆社學 、龍門社學 、良溪社學、仙村社學 、孔塘社學 皆在田心。
布練社學 在塘華
攀桂社學 、范州社學 、丙溪社學 ,皆在范州。
沙亭社學 在布社
平溪社學 、山臺社學 皆在《文儲》。
「弧矢社學 」 、雲頭社學 ,皆在楊梅。
慶龍社學 在良村
沙溪社學 在沙村
跎柳社學 、槐黃社學 皆在黃村。
劬堂社學 在馬鞍
青雲社學 在朱塘
適中社學 在古霸
青龍社學 在高村
秀麗社學 在清溪
蘇村社學 在阮埇
挹仙社學 、鐵溪社學 ,皆在羅格。
平步社學 、潭朗社學 ,皆在停步。
高要社學 、活塘社學 ,皆在小峒。
「興隆社學 」 在大幕。
迎薰社學 、拱辰社學 、賓曦社學 ,知縣徐純立。餘皆明嘉靖元年提學魏校檄縣毀淫祠。立後以艱去,事未竟。嘉靖七年知縣陳坡踵行之。
態公書院 在城東延壽寺之左。明萬曆三十八年,士民為知縣熊德陽建。
「羅陽書院 」 :在熊公祠左。士紳為江洲先生區大倫建。
蛻齋書院 在北城外慶林山上。為宋名儒譚惟寅建,今修。
恩平縣儒學 在縣治西。明成化十六年,始置縣設學。都御史朱英、按察使陶魯創建大成殿、兩廡、戟門、櫺星門、明倫堂、兩齋,繼建尊經閣、儀門、號舍。正德二年,修建櫺星門。嘉靖初,教諭費頤修建儒學門。未幾,廟學為颶風所毀。二十五年,知縣阮琳重建。萬曆十五年,教諭車學年建尊經閣於殿之東北。十七年,會學圮重修,知縣蔡標、教諭龐一德徙泮池於櫺星門外,環以垣牆,門左曰「崇正學」 ,門右曰《育英才》戟門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廟後為啟聖祠,東北為尊經閣,祠西為號舍,東為敬一亭,後為教諭舍。學田無
射圃 在學右今廢
城內社學 在學宮後,今圮。
朝陽社學 在城東。舊二王廟地,今圮。
進職社學 在水東都,距城二十五里。
鵬岡社學 在仕峒都鵬岡寺傍。
鳳凰書院 在鳳凰山下,距城十里。明弘治間,提學潘府建,今圮。
敷文書院 即府館,在學前,今為民居。
廣寧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嘉靖三十九年,始置縣。知縣韋弁創建廟學。萬曆十一年,兵備副使徐時可檄知縣黃南金修之。
文廟兩廡:戟門、櫺星門、啟聖祠、明倫堂、兩齋官廨。
學門咸備。明倫堂在廟後東西兩齋,東南為儒學門,門北為啟聖祠、名宦祠、鄉賢祠在西齋之西。教諭舍在明倫堂東北。訓導舍在明倫堂西北。
皇清順治十五年教諭黃金勝康熙三十三年知縣。
甯堯采等先後重修
學田 橄欖都田一頃六十畝,歲入租糓二百二十石。知縣黃南金置。
又鄉紳李蘗輸田一十六畝八分,歲入租穀八十石。諸生龐尚鴻輸田二十二畝三分,歲入租糓六十石,膳田二頃二十三畝九分零七絲六忽。
開平縣儒學 設於明季。崇禎末,兵燹頻仍,學宮未建,祇修小廳一所,因陋就簡,尚未鼎造。故
《舊志》皆弗載第學校為育才重地詎宜缺略
[编辑]皇清康熙十年,訓導蕭正傳捐修。
德慶州儒學 在州治東一百七十步。「舊德慶府學創建於城東紫極宮故基。宋元豐四年,遷於府治東六十步。慶元初,郡守趙師璱置書買田。紹定、淳祐間,郡守陳宿、馮光益之。至元末,教授林舜咨作大成殿、尊經閣,同知王罃祖樹明倫堂,總管孫輔臣增修之。明洪武九年,定為州學。正統中,提學彭琉命判官朱智」 修建殿廡、重門及雲章閣。知州謝必賢繼起堂齋。成化間,知州李瑛、周儉、管淳增修。弘治三年,知州王淮重建尊經閣、號舍、戟門、廚庫。十五年,知州楊棨重修殿廡。嘉靖十五年,知州陸舜臣重修。二十一年,知州吳汝新重建殿廡,改甃泮池,增修學門、號舍。三十六年,知州凃鉉增修殿廡。四十三年,知州楊徵移徙於東城隍廟。萬曆二十八年,知州沈有嚴遷復於州治左之舊廟。崇禎五年,通判王之胘修葺。
文廟前為兩廡,為戟門,為「名宦」 、「鄉賢」 二祠。戟門前
為泮池,池前為櫺星門,門外為屏牆,其左右為「育才」 、「興賢」 二坊;殿後為明倫堂。堂之上架尊經閣,閣後為啟聖祠;堂左為進德齋,為禮門,右為修業齋,為土地祠。又左為敬一亭,右為學正與二訓導舍。臨大街,為儒學門。
皇清順治間,知州饒崇秩以眾議欲改遷於舊《廣備》。
倉之左,捐俸一百五十兩,送學收貯,後議遷未果。康熙五年,學正梁宗典重修。
射圃 明正統六年,知州周冕建廣惠門外西城下。久圮。萬曆三十年,知州沈有嚴復建學左東隅。社學 舊五顯廟。
西隅社學 舊忠勇廟俱明嘉靖四年,提學歐陽鐸改建。
養正社學 在城隍廟後。
菁莪社學 在賜祿里
金定社學 今圮
封川縣儒學 在城東北八十步,即封州儒學。舊在縣東山一里。宋康定元年創建。皇祐間,燬於寇,遂遷今地。嘉祐三年,州守田開以其狹隘,遷於城西小丫嶺,屢被水患。熙寧二年,州守俞瑊復遷於東山故址。紹興七年,州廢,學毀。十一年州復,知州黃琮闢故址,建學宮,置學田,時士以涉水不便。十五年,郡守楊王休徙於今地。咸淳七年,教授張祀重修。元至正三年,達魯花赤月魯帖木兒重修。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因改州學為「縣學。」 永樂八年,縣丞歐必森新之。十二年,縣丞楊隆重建廟學。天順四年,寇燬,僅存殿廡、堂齋。成化五年,知縣萬顯移明倫堂及兩齋於後地之爽塏者。弘治十八年,知縣張琇重建廟廡、櫺星門。正德四年,知縣黃瓊建學門。六年,訓導郭纓建尊經閣,闢泮池。嘉靖初,知縣潘海、周英重修。三十二年,知縣郭處賢改建敬一亭。四十三年,洪水衝壞廟學,知縣唐時雨大加修葺。隆慶六年,櫺星門壞,知縣陳起耕修之。萬曆九年,知縣周日暹重修。十九年,知縣黃懋中遷復東山故址。萬曆三十五年,嶺西兵巡道陳濂,命知縣唐民拱徙建於城中,今處「明倫堂」 在。
文廟左露臺甬路,翼以兩廊。門外南立綽楔,堂西
為尊經閣,東為神廚。神庫後為敬一亭。廟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左名宦,右「鄉賢」 ,又前為櫺星門,外為泮池。啟聖宮在學宮右。教官廨一在城隍廟前,一在府館後。
學田 在東山下東山塘儒學左,諸生價買為學公用。後以教諭林春煦爭訟,遂充軍餉。射圃 在學宮右。
西廂社學 在縣西三里。舊五通廟。
江口社學 在縣西十里。舊昭靈廟,俱明嘉靖四年,知縣潘海改立。今廢。
開建縣儒學 在縣東半里。舊在縣東三里,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三年,主簿郝暹鼎建。八年,知縣龔行徙於縣北一里五顯廟之左。其時登科第者多,後圮於洪水。宣德八年,署縣事典史張嘉惠又徙於縣東南百步。成化九年,教諭陳瑚請於巡撫都御史朱英,遷於城內東隅。二十一年,知縣廖賓重建殿、廡、戟門、櫺星門、明倫堂、饌堂、兩齋、號舍、庫房咸備。嘉靖十年,署縣事典史黃世鐸建「啟聖祠。」 十五年,知縣呂賓增置號舍二十間。三十九年,御史潘季馴遷建今所。通縣父老諸生義助,不動公帑。萬曆四年,知縣胡希寅建正業堂、名宦、鄉賢祠、號舍、廨舍。
文廟兩廡前為戟門,門左右為神廚,又前為櫺星。
門。明倫堂在廟後。前二齋,博文「約禮。」 後為居業堂,左右列為號舍,其後為敬一亭。名宦、鄉賢祠在明倫堂左右。啟聖祠在明倫堂後。學門在櫺星門左。教官廨在城中舊泮池。
皇清順治十四年,教諭鄭茂惠重修。康熙九年,知縣。
張沖斗復修設「廟祝侍香,每月按其人口捐給米鹽。」
學田 黃蜝䓣田一十畝,歲收租糓一十七石。明嘉靖三十一年,訓導謝縉置。
射圃 在明倫堂後,今改建「啟聖祠。」
狀元社學 在城內新街。
登龍社學 在南門外。明嘉靖四十一年,知縣陳廷舉建。
儲元書院 即「狀元坊」 社學,在城內新街。明嘉靖四十一年,知縣陳廷舉買民地建。
肇慶府戶口考 通志
[编辑]府總
順治十四年,《府全書》開載:戶口一十二萬八千八百五十三,丁口六分。實編人丁六萬九千四百一十六丁一分。
《高要》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二丁四分。
四會一萬一千七百一十四丁。
新興四千二百丁
《陽春》二千九百二十五丁。
《陽江》六千五百五十五丁五分。
《高明》,八千二百八十六丁。
恩平二千六百一丁
《廣寧》二千八百五十五丁。
《開平》八千六百九十五丁。
《德慶州》二千九百七十四丁二分。
封川四千六百二十四丁。
《開建》一千二十四丁。
《實編》《食鹽課》銀五萬九千四百三十七口五分,《高要》九千八百六十七口
四會九千一百七口
《新興》九千三百六十八口。
陽春五千六十口
陽江六千五百五十五,口五分。
《高明》六千三十二口。
恩平,二千六百三十六口。
《廣寧》,三千四百四十五口。
《開平》七千一百二十三口。
德慶州婦女無
封川無
《開建》七百六十三口。
康熙元年府總實在人丁六萬二千九百五十一丁一分,《新編》丁七百四十丁。
《高要》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二丁四分。
「四會」 一萬一千五百三十三丁。《新編》一百八十一丁。
新興四千二百丁
《陽春》二千九百二十五丁。
《陽江》一千一百七十四丁五分。
《高明》七千六十一丁。
恩平二千二百四十九丁。
《廣寧》二千八百五十五丁。
開平九千四百丁
《德慶州》三千三十四丁三分。
封川四千五百三十二丁九分。
《開建》一千二十四丁。
實在食鹽課銀五萬四千四百零六口五分,《高要》九千八百六十七口
四會九千一百七口
《新興》九千三百六十八口。
陽春五千六十口
《陽江》一千一百七十四口五分。
《高明》,五千八百二十四口。
恩平一千八百六十口
《廣寧》,三千四百四十五口。
《開平》七千九百三十八口。
德慶州無
《開建》七百六十三口。
康熙十一年府總實在人丁六萬六千二十四丁六分,《新編》丁一千一百五十七丁。
《高要》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二丁四分。
《高明》七千一百二十一丁。《新編》丁五百五十九丁。
「四會」 一萬一千七百四丁。《新編》丁一百八十一丁。
《新興》五千九十一丁、《新編》丁四百一十一丁。《恩平》二千四百二丁。
《廣寧》二千八百五十五丁。
《陽春》二千九百四十丁。
陽江二千九百九丁
《德慶州》三千三十四丁三分。
封川四千五百三十二丁五分。
《開建》一千二十四丁。
開平九千四百四十九丁。《新編》丁六丁。
實在食鹽課銀五萬七千二百六十八口五分,《高要》九千八百六十七口
《高明》,五千八百七十一口。
四會九千四百五十一,口五分。
《新興》九千九百九十四口。
恩平一千九百八口
《廣寧》,三千四百四十五口。
《陽春》五千八十四口。
《陽江》二千九百九口。
德慶州無
封川無
《開建》七百六十三口。
《開平》,七千九百七十六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