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0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九卷目錄

 永昌府部彙考一

  永昌府建置沿革考

  永昌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永昌府星野考

  永昌府山川考水利附

  永昌府城池考

  永昌府關梁考

  永昌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九卷

永昌府部彙考一

[编辑]

永昌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古哀牢國。漢武帝時內附,置不韋縣,屬益州郡。東漢立瀾滄郡,尋改永昌郡。後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隸焉。蜀漢仍為永昌郡。晉分置梁水郡。隋屬益州總管府。唐屬姚州都督府。後為蒙氏所據,歷段氏、高氏,皆為永昌府。元憲宗七年,於永昌立三千戶所,隸大理萬戶府。至元十一年,置永昌州。十五年復為府,隸大理路,立「柔遠路總管府及置金齒等處宣慰都元帥府。」 明仍置府,立金齒衛。洪武二十三年省府,改衛為軍民指揮使司。景泰中,設鎮。嘉靖中,罷鎮,復置軍民府,領州一,縣二,安撫司一,長官司二。

皇清因之。順治十六年,廢鳳溪、施甸二長官司錢糧。

併入府徵收。領州一。縣二,安撫司一。

保山縣。附郭。

西漢不韋縣。東漢西南為哀牢縣境,東北為不韋縣境。蜀漢仍為哀牢、不韋二縣。唐為蒙氏地。宋為段氏地。元屬大理萬戶府。明嘉靖元年,改為保山縣,屬府。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永昌衛屯賦併縣。

永平縣

東漢博南縣,屬永昌郡。晉改為永平縣。唐南詔蒙氏置勝鄉郡。宋段氏因之。元初,廢郡,立永平千戶所,後復為永平縣,屬永昌府。洪武末,改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立「永平禦」 二千戶所。嘉靖二年,改隸永昌軍民府。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永平《禦屯賦》併縣。

騰越州

周為哀牢國境,即越賧地。漢為永昌郡西境。晉屬寧州。唐置羈縻州。開元中,蒙氏異牟尋立軟化府。宋屬段氏,改騰衝府。元憲宗三年,內附。至元中,改騰越州,又改縣,又改騰衝府。後以順江州及騰越、越甸、古湧三縣省入,隸大理路。後又改為騰衝征緬招討使司。明洪武中,改騰衝守禦千戶所,隸金齒司。正德中,陞騰衝軍民指揮使司,統五千戶所。嘉靖時,復置騰越州,隸永昌軍民府,以騰衝所土民隸之,改騰衝軍民指揮使司為騰衝衛。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騰衝衛屯賦「併州」

潞江安撫司

元前名怒江甸。至元間,置柔遠路軍民總管府,治怒江甸,隸金齒等處都元帥府,後為麓川宣慰司所據。明洪武中,改為柔遠府,後置潞江長官司。永樂時,陞安撫司。

皇清因之。

永昌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

永昌府疆域圖

永昌府疆域圖
考證

本府

東至順寧府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野人》地,方界三百里。

南至孟定土府界,八百七十里。

北至大理府雲龍州界二百五十里。

由府至省,一千二百里。

東西廣四百四十里,南北袤一千一百二十里。按《府志》,東至蒙化府界三百三十五里,

西至隴川土司界,三百里。

南北至與通志同

東南至順寧府界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潞江土司界一百三十里,至騰越州三百六十里。

東北至永平縣,一百九十里。

自府至

京師一萬一千八百一十里。

其西南諸彝之境,五百二十五里至南甸宣撫司,又六百八十五里至干崖宣撫司,又一千七百二十里至猛密宣慰司,又九百里始至寶井,又一千一百六十里至木邦宣慰司,又三千里有奇至南海。

保山縣。附郭。

東至順寧府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野人》地,方界三百里。

南至本府屬各土司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雲龍州界二百五十里。

按《府志》,「東至順寧府枯柯界,一百四十里。西至上江古里喧界,五百里。」

南至騰越州分水嶺界一百六十里,至老姚關外土司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雲龍州崇山界,二百五十里。

東北至永平縣,一百九十里。

永平縣

東至蒙化府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保山縣界,五十五里。

南至順寧府界,二十五里。

北至雲龍州界八十里

按《府志》,「東北至羅武山三十里,近箭桿場,交雲龍州界。」

西北至重山一百里,近瀾滄江,交雲龍州界,《騰越州》。

東至保山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野人》地,方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本府土司界二十里。

北至保山縣界,一百八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西極南隅》,界華彝於一線;豹關虎旅,咸控引於重門。

《舊志》:滄江、怒水,為襟帶於東西;九隆、三崇,作屏藩於左右。據八關二堡之形勝,扼三宣、六慰之咽喉。

《府志》:寶蓋高臨,群山環拱。地開沃野,固西迤之名區;城擁金湯,實極西之重鎮。遙羈六慰,雄控制於中原,內附八司,列屏藩於三面。洵滇西之鎖鑰也。

永平縣

重巒鳥道,西限瀾滄之險,可稱永昌咽喉。《府志》:「崖深澗僻,地隘山高,東連寶藏之雄,西峙金浪之險,為永郡之咽喉,亦大理之犄角。」 騰越州。

離郡四站,路隔兩江。控制麓木諸司,為「出緬門。」

《府志》:「孤懸天末,接壤殊方。分列八關,扼諸蠻之要路;屏藩一郡,領金齒之上游。」

永昌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漢書》:「蜀分井、鬼、柳。」 《雲南通志》云:「天文,井鬼分野,天市垣屬西垣第四星,三台司中上星,王梁紫微垣屬玉衡第二星。」 今按:永昌在益州西境,入參八度、觜一度。嘗考分野星書,永昌、騰越、永平在井之二十七度。又按《玉曆通政》,觜在燕,參在晉,雲南在井之二十九度,永昌在井之三十三度,兼柳之一度。則參、觜於滇,固邈不相及也,況永昌去滇千餘里,而可以為觜、參分野哉?往者辛酉之歲,白氣貫於井、柳之間,占者謂永昌當有兵至,已而我師恢復全滇,駐兵永昌者二月有餘,此其已然之驗。再合二書觀之,所云「二十七度」 與三十三度亦不甚遠,其為在井可知。雖天道杳茫,未易窺測,而以人事證之,往事相符,則斷斷非參觜矣。

永昌府山川考        府志

[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五福山 在寶蓋山之北。

象頭山 :在仁壽門外。

茶山 :在瑪瑙山之後。

狀元峰 在城南四十里。孤峰秀出,為府學朝山。舊云:「府學面對狀元峰」 ,是也。

龍祖山 :在城南八十里。高峰傑出,為東南諸峰之祖,故名。

木鼓山 在鳳溪山之右。高七里,袤七里。臥獅山 在法寶山之南五里,以形名。高百丈餘,袤二里,俗名臥獅窩。其下有洞曰「芭蕉」 ,廣二尋,高稱之,入深百五十步。其中石乳燦爛,有如蓮、如鐘、如傘之異,故又名石花。

官市山 :在芭蕉洞之南。

甘松山 :在城北三十里。

五方山 在城西北五里。高百丈餘,絕頂可以望遠,故名。

大富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

銀壺山 在大富山之北,坡上多白石,狀若懸壺。

甸頭山 在施甸西二十五里。

石柵山 在秀巖之西七里。

茨竹坪山 在永昌舊鎮姚所三十餘里,路險仄,接猛波羅界。《通志》誤入永平,今正之。

和場山 ,在潞江東三十五里。

掌亢山 在和場南六十里。

雷弄山 在和場東五十里。

寶臺山 在城東北一百八十里,僧祖復建寺於上。山勢高峻,雄峙萬峰中,西南名區也。龍王巖 在城北二十五里。山勢甚高,一山中斷,二山壁立,若斧劈然。

關坡 在東北四十里,崎嶇難行。康熙三十四年,總兵周化鳳捐俸修砌。自永昌至大理,凡數百餘里,行者便之。

當歸坡 ,在石柵西北二十五里。其地產當歸,故名。

黃土坡 在城北三十里。

倒馬坎 在羅岷山,由瀾滄江至永之通衢也。兩山夾峙,一徑陡絕,而崎嶇曲折,險峻倍於他處。行者至此,馬多困憊,故名。康熙二十五年,總兵偏圖捐俸修鑿,更為闊之,砌石為級八百餘蹬。總兵周化鳳又捐俸修之。雖陡峻如故,而寬舒可行可歇,無倒馬之患。

余家灣 在《黃土坡》北五里。

沙河 在九隆、法寶崖間。源發北衝,交椅山及大雪山二水合流,循山而下流於諸葛堰,達下東河,水勢盈涸無常。

郎義河 源出龍王泉,流入郎義村,泛於北津,合清水河,南下流於峽口洞為東河。

上江 在城西北八十里,沿江俱彝民所居。按《蜀都賦注》云:「永昌有水,出金如糠,在沙中。」 即此處也。

小羅窯池 在秀巖山下。源出山麓,流經峽口。

洞入於瀾滄江

荷花池 在城內東北角下。水由仁壽泉流匯,內有蓮池,又有花木亭臺,人皆遊賞於此。康熙二十三年,總兵偏圖修建。

觀星井 在通華門內。日中觀之,其底見星,因名之。後兵燹,有人投尸於井,遂填久矣。

永平縣

羊街山 在羅木山北百里。山半有泉湧出,是為「一碗水。」

天馬山 ,在縣東五十里,以形似名。

雙橋河 在縣東八十里。源發上西里,泛於黃連堡東二里許,匯諸澗水入於勝備江。

九渡河 在縣東北五十里。源發勝備江,沿山繞流,上跨九橋。

桃源河 在縣西四里。源發和丘山,東流入銀龍江。

曲洞河 在縣西南十里。源發和丘山陰,入銀龍江。其南有溫塘,水煖而清,四時可浴,有亭臺。木里場河 在縣北三里,源發大卓盤山,流至通津橋,達於銀龍江。

薩右龍潭 有三,其一廣二十畝有奇,其二各十畝餘。水極澄清,人跡罕至。或偶至其處,驟雨即至,水流為河,過馬街子入銀龍江。

騰越州

秀峰山 在城內學前。峰小而秀,上有文星閣,一州之風脈係焉。舊《志》云:「凡有修葺,則必有登科第者。」

赤土山 ,在州前三十里。

飛鳳山 在州北七里,以形似,故名。

團山 在州南八里。溪水繞之,林木蒼然,其形似龜。

雲峰山 ,峻峭如直筆插天,上有玉皇閣,騰越目為「第一靈山。」

水尾山 :在馬峰山南一里。

羅左衝山 :在州南二十里。

赤土山 :在城東四十里。

長洞山 :在赤土山之西。

大洞山 :在城東南十二里。

清水朗山 在州南二十里。

矣散山 ,去州二十五里。

天馬山 在州東一百四十里,以形似名。馬鞍山 ,在州西十五里,以形似名。

羅矣坪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

附丘山 ,在州西三十里。

猛蚌山 :在州西一百里。

尖山 有二,一在州西一百二十里,上峭下廣。一在烏索者,甚奇秀。

集鷹山 在州西二十五里。先時林木繁茂,鷹多集於此,故名。

灰窯山 在州北五十里。

瓦甸山 :在州北百里。

雅鳥山 :在州治西百里。

橄欖坡 在州東六十里,地產橄欖。

黃土坡 在州東十里

赤石崖

白石崖 俱在城北百里外。

分水嶺 :在高崙山頂。東西分流,永騰之界。大車湖 湖闊數畝,有秀峰聳翠,周匝環以湖水,上下掩映,真瓊浪中一點青也。

馬邑河 :在城東北十五里。

筒車河 :在城北五里。

飲馬水河 :在城東半里。

馬常河 :在城北十里。

瓦甸河 :源出界頭馬鹿塘,經混沌河與曲石江合流龍川江。

固東河 在瓦甸下流

合澤河 在鎮彝關外四十里。

《球珠山泉 》有二穴,上穴周三尺,下穴周一尺,上穴流經,下穴俱注於伽河池。

溫泉 騰地最多,惟大洞村為最。硫黃塘水如沸湯,有硫黃可以禊病。他如螞蟻窩、緬箐、猛蚌、癸甸、阿幸、板山、猛連、清水河、江荁曩、采蒲窩、丙洒、猛弄、清水朗等處俱有。

香泉 在城東北隅五顯廟前。

玉泉 在玉泉寺下。源從平地石罅湧出,味極清冽。相傳病熱者飲之可愈。

《府志未載山川        通志》

[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太保山 在城西。高數十丈,嵯峨東向。山巔平廣,可習騎射。掘地者往往得巨磚。上有「平好」 二字,傳為武侯所遺。洪武間,指揮胡淵增築新城。

羅此山於內山頂有寺。舊無水,挑運甚艱。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縣程奕捐金募工,開溝引水,由

城入達於山,後至今利之。

寶蓋山 在太保山後,高出眾山,翔舞而下。在府治西。山勢獨高,為眾山之冠,而群峰層疊,皆此山之流裔也。

玉壺山 在太保山左,石竇泉流,澄清可掬。每有雲從澗起,漸穿松際,直掛山椒,朗如玉壺高舉。

九隆山 在城西龍泉門外。一名九坡嶺,世傳九隆兄弟居此。按《明一統志》:「山有九嶺,沙河源出於此。」 相傳昔有一婦名沙壼,浣絮水中,觸沉木有感,因妊產九男。後沉木化為龍,眾子驚走,惟季子背龍而坐,龍因䑛其背。蠻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故名九隆。長而黠,遂推為酋長。山下又有一夫婦生九女,九隆兄弟娶「之,種類遂蕃。」 皆刻畫其身,象龍文,世居此山之下。諸葛亮南征時,鑿山斷脈,以洩其氣,有跡存焉。

石子山 :在城西七里。

瑪瑙山 在城西百里。產瑪瑙石,其後為茶山。哀牢山 在城東二十五里,本名安樂,彝語訛為哀牢。頂有石穴,土人呼為金井。春首視其盈涸,以卜豐歉。山下有石如鼻,有泉二道,一溫一冷。按《明一統志》,穴下相通,取左穴水,則右穴水涸,取右亦然。

鳳溪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雄峻與安樂並峙。按《明通志》:「其下二泉合流,上有呂公臺。」

天井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岡陵四繞,中有平地可居。

法寶山 在城南十里,與九隆相望,一河限之。其南曰臥獅山,有芭蕉洞,石乳垂結如花。又南則官市山也。昔異牟尋於此建寺,曰「法寶」 ,因以名山。

筆架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高百丈,袤二里,形如筆架。一名哱囉。

峽口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有石洞洩一郡之水,伏流出施甸枯柯河。洞中多魚,又名魚洞。靈鷲山 在城西北八里。高並寶蓋,延袤七里餘。山巔舊有報恩寺,俗呼為「大寺山。」 今遺址為園林。

棲賢山 在城西北十里。按《明一統志》,舊有棲賢寺。

白龍山 在城北,即阿邑山。東漢時有白龍之祥,故名。山上舊有寺,建文至永時居於此。當事者懼及禍,俟其出,潛焚其寺。建文去,寺廢。虎嶂山 在城北二十里,高百丈,袤二里許,下有溫泉。

雲巖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高二百丈餘,盤迴三里許,樹木陰森,巖深百步,中有橫石臥於下,長丈餘。好事者鑿而為佛,建寺以覆之,扁曰「雲巖臥佛。」 其左有洞,洞門高三尺,深十丈,寺外有臺池,以供遊賞。

石澗山 在城北三十里。按《府志》,即阿由寨。羅岷山 在城北八十里,高千丈,袤四十里,蘭滄西岸也。蒙氏時,有僧羅岷自天竺來此,作戲舞術,石亦隨舞。今岸下常有飛石,過者驚趨。又傳將曉時,江中之石飛入霧表。

摩蒼山 在施甸南。孤峰聳拔,浮於雲表,山頂可望數百里。

碧霞山 在施甸南

秀巖山 在碧霞之左

上水河 、下水河 俱在城內,源出九龍池及寶蓋山泉合流入城,經委巷達東河。

青華海 在城東十里。諸水所匯,廣十餘里,涸則週遭皆田,漲則成海。夏秋之交,荷花盛開。清水河 在城北五十里。出甘松坡下,會龍王泉,合易羅池入峽口洞,伏流而出,為枯柯河。按《明一統志》:一出本府阿薩村,一出甘松坡下,合流至安撫司城東北,合鳳溪,即義河。又至府城東南,合沙河諸水,入於峽口洞。

蘭滄江 在城北八十里羅岷山麓,《漢書》所謂「蘭津」 也。東過順寧、達車里,入南海。蒙氏封為四瀆之一。

潞江 在城西百里,舊名「怒江。」 源出雍望,經安撫司北,兩岸平廣,夏秋瘴毒難行,流入府境,名「上江。」 蒙氏僭封四瀆之一。

沙木河 :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順寧,入蘭滄江。

易羅池 在城西南龍泉門外,泉噴九竇,按《明一統志》「周三百餘步,源自地底湧出,相傳昔有婦沙壼觸沉木而感孕,生九子」 ,即此池也。

考證

噴珠泉 在城西,廣五丈,其流灌田。按《府志》:在易羅池西,即水之源也。闊僅丈許,泉如連珠貫串,噴起水面。一竇未終,一竇繼出,滿地皆珠,洵奇觀也。

嚮水灣 在城北五里,懸崖瀑布,響振林谷。《永平縣》。

花橋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高二十餘丈。有鐵礦。

博南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一名金浪巔。俗訛為丁當山。上下約三十里,崇坡峻坂,委曲嶙峋,為西郵通衢,昔蒲蠻出沒之所。按《明一統志》極為險隘。昔南詔遣將軍征緬,師回,多齎金寶,經此山遇盜,將軍死之。後立祠曰金浪巔山神祠。北麓有泉,流為花橋河。

寶藏山 在縣東七十里。一名觀音山。迥然天際,俯視萬峰。武侯南征至此迷道,一老嫗呼犬從絕逕中出,始得路,因建廟於上。今俗名「娘娘叫狗山。」

羅武山 在縣東百里。勢極高峻,有泉,流為騰備江。

和丘山 在縣西三十里。盤迴五十里,亂峰入雲,遠近矚目。按《明一統志》:「高可千仞,雲合即雨。」 東麓一潭,四時澄澈,流為木里河。西麓有泉,流為曲洞河。

羅木山 ,在縣北八里。西臨銀龍江。

萬松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頂有萬松閣,橫巔山 名「繡嶺」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花如繡,故名。

七盤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阿荒山 在縣北,《銀龍江》發源於此。

銀龍江 ,其源一出阿荒山,一出羅武山,合流而南,受桃源、花橋二水,穿城以出,經順寧入蘭滄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守禦城跨其上源自上甸里合木里場河,又南合曲洞河,又東南過薩佑河、花橋河,又東南入蘭滄江。按《明通志》,一名太平河。每歲孟冬時,近晚有白氣橫江,上下充滿,月色相映,盤旋若銀龍,因名。

碧溪江 ,即漾濞江,經縣界東南。

勝備江 ,自雲龍州發源,入縣界,會雙橋河,達漾濞江。按《明一統志》:「源出羅武山,南流經永平縣東南境,合九渡、雙橋二河,自蒙化府合溪備江。」

騰越州

球珠山 在州東五里。上峻下平。明正統間,征麓川,於此立寨。

馬峰山 在州東十五里,又名「長洞。」

巔峻山 在州東十八里。按《明通志》下有「矣比坡。」

高黎貢山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舊名崑崙岡,界潞江、龍川之間。蒙氏僭封西嶽,山頂有泉,分流而下,又名分水嶺。按《府志》:「山勢極高峻,自卑登高,東西各四十里。行者自晨至午,始造其巔。天霽,可望吐蕃之雪山。」

羅生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峰巒高聳,林木蔥蔚。

來鳳山 在州南四里。每曙時,嵐氣鎖之。祀唐杜光庭之子於上。按《府志》:「古名龍鳳山,木甚高大,明秀甲於眾山。雖有峻出者,皆為拱揖,儼如巨屏,為一方之鎮。竹樹蔥蒨,中有禪院,遊賞絡繹。」

半箇山 在州南六十里。上有鎮彝關,即南甸界。懸巖峭壁,足為外中之限。

擂鼓山 在州西南十里。武侯駐兵,擊鼓其上。寶峰山 ,在州西。上有寶峰寺,為摩伽陀禪定之所。

緬箐山 在州西三十五里。

阿幸山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土山 在州北二里。上有池,周五十丈。按《明通志》:「下亦有池,旁有圓石一片,周尺許,舊傳唐僧摩伽陀所遺。值天旱禱雨,以此石浸龍池,則有雷雨之應,名濟旱石。」

上干峨山 ,在州北二十五里,上有金塔坡,世傳異人修道於此,至今無蚊蚋霜雪。

巃嵷山 ,在州北三十里,勢極高峻,雲合即雨,郡人嘗以此驗陰晴。

打鶯山 在州北三十五里。按《明通志》:「鶯多聚於此,故名。」

雪山 在州北九十里。三峰縈矗,上多積雪。小甸山 ,在州北一百三十里。山徑險巇絕處以木為棧。

明光山 ,去州二百二十里。上有銅銀二礦。

大盈山 在州西南。一名大車江。源發巃嵷山,會半月池,合檳榔江。按《府志》:其源有三:一出赤土山,流為馬邑河。一出巃嵷山,流為高河。一出羅生山,流為羅生場河。經流城之東北,而西三水合於江流,故曰大盈。南入南甸小梁河,至干崖為安樂河,西流為檳榔江。

檳榔江 源出吐蕃,入州西界,會大盈江,經干崖、達緬。

《疊水河 ,大盈江》之派。「斷崖百尺,急水奔流。翻雪驚雷,行人竦視。」

龍川江 ,其源有三:一出明光山,一出阿甸山,一出南香甸山,三水合流,至虎踞關入緬。按《府志》,「江源有三:一發源七藏甸,為明光河,流至莫落河,通固東河。又一流由阿幸至鳥索、固東二河,會之為灰窯江,逾山峽中,深不可測,兩崖逼近,俗呼為天生橋。」 流至曲石江,一發源界頭甸馬鹿塘;一發源雪山之麓雙河,入瓦甸河、混泥河,經界尾亦至曲石,會眾流而東,過高崙山足蜿蜒數百里,若龍驤然,故以名。由此過隴川,通猛蜜所部。莫勒江,去騰逾遠,至太公城乃會大盈江。轉而南,下江頭城,入於金沙江。

半月池 ,在州北七里,週五十丈。

澄鏡池 ,在干峨山上,人至則風雨交作。

水利附           府志

[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九龍渠 在府城南,舊名「易羅池。」 方廣二百餘丈,磚石為堤。明洪武間,度田分水為四十一號,歲選官司之。

沙河 在九隆、法寶二山間。按《明通志》:「水勢盈涸無常,初郡人未知所自,嘉靖二十九年,兵備郭春震始募土人溯流窮源而得之。」

諸葛堰 有三:在府城南十五里,曰大堰,其東曰中堰,又東曰小堰。大堰在法寶山之下,石岸土堤厚一丈二尺,週遭九百八十餘丈,中深二丈,武侯所濬,歲久淤漲。明成化三年,巡按御史朱暟修築,分水口為三,春首,洩以灌田,俗呼為「大海子。」 中堰源自九龍池三十六號水並沙河灌積,週遭土堤三百三十七丈,分水口為三,灌田數千畝,呼為「中海子。」 小堰週遭土堤二百八十丈,分水口為二,灌田千餘畝,呼為「小海子。」 石花堰 在城南十二里,源出本山後之響石洞,土堤周圍一百一十五丈,中為一洞,灌田數千畝。

連三壩 在石花堰之北二里。

黃泥壩 在石花堰之南二里。

紀廣壩 ,在城南十里,周三百五十丈,灌田數百畝。

金雞泉 在溫泉北。寒泉西流,灌田數百畝。龍井箐 去城一里許,泉出山麓,流經紙房屯、社稷壇,東流教場,分為三溝,灌田數千畝。駱駝箐 去城二里,泉出山崖穴中,一名「石頭溝。」 導流三溝,灌田數千畝。

青石泉 去城三里。泉出青石山小坡,俗呼為「蒲蠻箐。」 導經五福村、教場屯、紙房村、山腳村,分為四溝,灌田數千畝。

棲賢箐 在棲賢山之南。泉自山箐中湧出,北折西流,灌田千餘畝。

石頭箐 去城十里許,自石崖中流出有二:一由本箐北流,一由山麓南流,灌田千餘畝。銀礦箐 ,去城三十里,泉出山崖中,灌田數百畝。

清水溝 去城四十里。溝之北一里許為河。源。出北衝山箐,經流老營,達於板橋河。農家沿河皆設水車,激而上之以灌田。

紀廣堰 在城南十里,堤週三百五十丈。石花堰 ,在府南十二里,源出山後響石洞。又三十里為甸尾海,源出梅子溝。有黃泥壩,在海南二里。按《府志》:「土堤週遭一百一十五丈,中為一洞,灌田數千畝。」

平安壩 在城南四十里。明正德間,兵備副使汪標創築。嘉靖間,分巡僉事安如山、兵備副使郭春震重築。堤週一百六十丈,厚八尺,高一丈,灌田二千餘畝。

官市堰 在城南四十五里,源出青松山下,匯龍井水為池,經流落龍村,灌田一千數百畝。丁楊壩 源出水眼龍口,堤週二百五十丈。臥佛池渠 在城北二十五里。按《明通志》:「在雲巖山下,泉出石竇中,而匯於寺前之池,四時不竭。」

阿鳳壩 去城四十里。按《明通志》:源出天井山之深谷中,瀑布西流,度甸頭巡檢司之北,折而

考證

南下分為四溝,流經達達營、木瓜村、光尊寺,而入於「西河。」

蓮花壩 在安樂山西,即玉泉。明正德間,兵備副使汪標築。

打鶯山龍泉 :在騰越州西三十里,流放古矛山下,灌溉城西田畝。

龍王塘 ,有三:一在觀音寺,一在大寬邑,一在侍郎壩。

荊竹寨陂 在州東四里。

侍郎壩 在州西北五里。昔侍郎楊寧征麓川時所築,人享其利,遂以名。

寶峰泉 在永平縣東四十餘里,泉流足資灌溉。

永昌府城池考        通志

[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永昌府城池 ,唐皮羅閣創。元至元間,都元帥段阿慶重築。明洪武十五年,指揮王真重修,尋為思可所廢。十八年,指揮李觀復甃以磚石,又於太保山絕巘為子城。二十八年,指揮胡淵闢《廣西山羅》、太保山於城內東南北三隅,高二丈二尺,西省三之一,週十三里有奇。設八門:東曰昇陽,南曰鎮南。西南曰龍泉,曰安定,西曰永鎮,西北曰仁壽,北曰通華,東北曰拱北。「鎮南拱北門外復為子城,闢二小門。嘉靖中,副使韓廷偉築西城,增高五尺,沙壅久湮。指揮曹宗岱重鑿而深之。萬曆二十八年,知府華存禮修築無池。」按《府志》:「明嘉靖三十八年,副使韓廷偉檄同知戴希灝、指揮趙明臣、千戶張軒,增築西城,視舊高五尺許,樓高三丈有奇,週循為角樓四、砲樓一、鐘鼓樓各一,城鋪六十有四,今俱廢。東南北之壕各深五尺,廣二尺有奇。南壕即易羅池之。」請幫助識別此字。流也。各門之外,俱跨以橋,久而沙壅,指揮曹宗岱重鑿而深之。萬曆二十八年,知府華存禮又重濬修之,西即山壑為池焉。

皇清定鼎以來,數經兵燹,城郭頹圮,樓櫓盡燬。康熙

三十九年,總兵周化鳳、知府羅綸、知縣程奕捐俸分修,即其舊址重建各樓,煥然一新。

外州縣

永平縣城池 ,明洪武十九年建。指揮雷嵩立木為柵,跨銀龍江之上。二十八年,指揮時瑀砌以磚,高二丈,週三里三分,壕廣二丈,深五尺。先是,江流貫城南,有水洞,每值水涸,竊盜乘以出入。萬曆中,知府華存禮濬東西壕為河,改水分流城外,會於城南,砌塞水洞為牆,無池。按《府志》:「凡四門,東曰春陽,南曰德化,上有」 樓,高六丈。西曰「鎮西」 ,北曰「武安。」 南北水關二座,各有橋亭。週遭城壕,廣二丈,深五尺。

騰越州城池 ,舊無城。明正統十年,兵部侍郎楊寧征麓川,駐此,始築騰衝司土城。十五「年,兵部侍郎侯璡重修,甃以磚石,高二丈五尺,週八里三分。嘉靖中,兵憲郭春震始鑿壕,廣二丈,深一丈,其西北磔石以通山泉。」

皇清康熙五年,知州王律重修。按《府志》,凡四門:東曰

霑化南曰靖邊,西曰永安,北曰「溥潤。」 其上各有樓、角樓四,城鋪四十。隆慶三年,增築月城,高一丈六尺,廣三十二丈,並東西二圈門。

永昌府關梁考        府志

[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南關 在城南二里,建樓三間。

北關 在城北二里,建樓三間。

山達關 :在城東北七十里,路頗崎嶇。康熙四十年,總兵周化鳳修砌,行者便焉。

老姚關 :在城東南一百四十里,緬人出沒要路。舊設守備於此,駐防鎮康灣甸耿馬土司。今裁。

丁當山關 在城東北一百四十里。崇坡峻坂,陟降三十餘里,為西郵通衢,昔蒲蠻出入之所。潞江關 ,在府西南。

清水關 在府西北

蒲關 在府東南

永安橋 在法明寺前

清河橋 在鎮南門內

春暉橋 在昇陽門內

昇平橋 在地官坊北

「土橋 」 :在彭指揮街。

雙橋 在東街。南北分衢,二橋相對。

新橋 在鐘樓巷口

石橋 在南園巷。以上俱在城內。

昇陽橋 在東門外

拱北橋 在拱北門外

通華橋 在通華門外

仁壽橋 在仁壽門外

龍泉橋 在龍泉門外

鎮南橋 在鎮南門外。以上俱跨城壕。

龍池橋 在《易》羅池南。

飲馬橋 在龍池南

眾安橋 在城南七里,跨沙河水下流,永騰通衢也。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揮胡淵創建木橋。正德間,參將沐崧、嘉靖間,副使「郭春震相繼重修,砌石為橋,廣一丈二尺,高五丈餘,袤六丈有奇。」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總兵偏圖重修。

濟安橋 在城北五里閘,瀦西河之流。明洪武十五年,指揮李觀建。今呼為「五里橋。」

東津橋 在城北二十里。明洪武十五年,指揮李觀建。今呼為「小板橋。」

北津橋 在城北板橋村,明洪武十五年,指揮李觀建。上有小亭五間。

霽虹橋 在城北八十里,跨瀾滄江。古以舟渡,狹險湍急,行者憂之。後以篾繩為橋,攀援而渡。武侯南征,架木橋以濟師。元元貞乙未,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題曰「霽虹。」 丁酉冬,宣慰都元帥達思撤而新之。元季,橋圮,復以舟濟。明洪武二十八年,鎮撫華嶽鑄二鐵柱於石以維舟,後架木橋,尋燬。成化中,僧了然乃募建飛橋,以木為柱,而以鐵索橫牽兩岸,下無所憑,上無所依,飄然懸空。橋之上復為亭二十三楹,兩岸各為一房。副使吳鵬題於石壁曰:「西南第一橋。」 岸北設官廳,以駐使節。歲以民兵三十人更番戍守。然橋搖動無寧晷,鐵纜恒蝕。一修於兵備王槐,再修於參將沐崧,復修於兵部郭春震。萬曆間,又為順寧猛酋所焚。兵備郭以仁重修,又修於兵備杜華先、分巡張堯臣。明季復燬。

皇清克滇,督撫司道各捐金,檄金騰道紀堯典督建。

兩端繫鐵纜十六,覆板於纜上。又為板屋三十二楹,長三百六十丈。南北為關樓四,弘敞堅緻,視昔有加。後燬於兵。康熙十二年,總兵張國柱重建。吳逆時,又燬。二十年,知縣蔣嘉謨重建。二十七年,總兵偏圖增修兩亭於南北岸。橋旁翼以欄杆,日久損蝕,復搖。三十八年,總兵周化鳳、知府羅綸、知縣程奕又重修之。

鳳鳴橋 跨沙木河。相傳橋下水多瘴,人馬飲之即病。今亦不驗。

神濟橋 在諸葛營北。明永樂間,指揮車琳建。嘉靖間,義民吳貴甃以磚石。

血戰橋 在姚城全勝關外。明時破緬酋於此,參將鄧子龍建。

保場橋 在鎮姚所小保場驛前。明萬曆間建。西山橋 在石冊寨。土舍莽承緒建。

潞江渡 舊刳木為舟以渡,往來甚驚。明嘉靖間,兵備副使潘潤始置巨舟,可渡百人,兩岸各建官廳,憇息永平縣。

上甸關 ,在縣北二十里。

花橋關 在縣西南四十里。

廣濟橋 在城東

太平橋 一名「銀江橋」 ,在城外縣治東半里,跨銀龍江,長十四丈,高二丈五尺,廣二丈。康熙三十三年,江水泛漲,衝斷橋梁,知縣姚孔鍹重建。安定橋 在城北八里木里場村,跨銀龍江水上。

九渡橋 在縣城東北五十里,跨九渡河。「通津橋 」 在縣南關外,與太平橋接境。

勝備橋 在縣東北。近橋有勝備鋪。

花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雙橋 在縣東北八十里,近黃連鋪。一河旋繞二橋,故曰「雙橋。」

濞漾橋 濞漾係蒙化、大理、永平三處交會之所。康熙三十年,提督諾穆圖新建,引鐵索為梁,上覆瓦屋,製頗堅麗。

騰越州

馬面關 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上江外蠻雲喧山頂,山極高峻,峭壁上有石,名「黃牛石。」 行者險阻,必祭而後行,控制茶山、里麻一帶要害。龍川江關 在州東八十里。明正統十四年建。嘉靖十年,兵備潘潤改於橋西。

全勝關 在姚城南四十里,甃以磚石,高二丈二尺,樓高五丈四尺,為灣甸、猛波羅兩路界限。按《通志》,明萬曆十五年參將鄧子龍建。

銅壁關 在布嶺山頂。臺週二十丈,高二丈二尺,樓高五丈四尺。公署二所。控制蠻哈海、黑蠻莫等要路。

巨石關 ,在戶岡習馬山頂。臺週三十丈五尺,樓高五丈八尺。公署一所,控制戶岡迤西要路鎮。請幫助識別此字。關 在左衛半個山間,即南甸界。削壁險峭,華彝之限。舊設巡檢司於此,今移於南送寨。萬仞關 在弔橋猛弄。山臺週三十丈,高二丈八尺,樓高七丈三尺。控制港得、港勒迤西等處要路。

神護關 ,在盞西邦中山。臺週三十丈,高三丈,樓高五丈四尺。公署一所。控制茶山、古勇、威緬迤西等處要路。

鐵壁關 ,在等練山。臺週三十丈,高二丈五尺,樓高五丈七尺。控制蠻莫等要路。

虎踞關 ,在邦杭山。臺週三十丈,高二丈六尺,樓高六丈二尺。公署一所,控制蠻棍、遮鰲、光腦、猛密等要路。

天馬關 ,在邦欠山。臺週二十六丈,高二丈六尺,樓高四丈四尺。公署一所。控制猛廣、猛密、猛曲等要路。

漢龍關 ,在龔回要害。臺週二十六丈,高二丈六尺,樓一座,公署一所,控制猛尾、猛廣、猛密、猛育、壘、弄錫波要路。

滇灘橋 離州一百八十里,外接野人界。按《通志》:各關俱有營房三十五間。明萬曆二十二年,巡撫陳用賓檄知府漆文昌建。

天生橋 有三,一在灰窯江之下,兩岸逼近,若天生然;一在打苴,一在清水河。

通津橋 一名「神橋。」 跨大盈之壕,當羅生之衝。嘉靖八年,百戶郝昇增修。

中橋 在州城內飲馬河前。

藤橋 有二:一在瓦甸,一在曲石,水流湍急,以藤繫於兩岸樹上,行者扳援以渡。

迎恩橋 在飲馬河下

界尾橋 在州北。康熙三十九年,知州唐翰弼捐俸重修。

永濟橋 在城北九十里曲石村。康熙四十年,知府羅綸、同知李文淵、副將張友鳳、知州唐翰弼捐俸同建。

大板橋 在州北門外

瓦甸橋 在州城北二十里。

灰窯橋 在城北六十里,跨兩山斷脈,峽深二十丈,陡峻特甚,下流即曲石江。

三合橋 在城西南十里。疊水河、芭蕉溪、來鳳灘合流於此,故名。

凌雲橋 ,跨大盈江。指揮陳福甃以磚石。「龍洞橋 」 ,跨疊水河,架木為之。明指揮陳儀建。龍川橋 ,在州東七十里龍州驛,跨鳳溪江,舊「編藤為橋,鋪以小板。明弘治間,兵備副使趙炯建橋於上流,尋廢。嘉靖十年,兵備副使潘潤效《霽虹橋》制重建,兩岸各為官廳。」

皇清康熙三十七年,橋燬。三十八年,知州唐翰弼重。

建橋於壺瓶口,副將張友鳳捐俸助之;然較舊路險而且遠,行者苦焉。

大盈橋 在州西,跨大盈江。

永昌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永昌府治 本鎮臣舊宅,在拱北門內之西。明嘉靖三年,巡撫傅桂、參政鄧相、兵備副使蕭乾元督修。中為正堂,堂左為儀仗庫,右為金帛庫,又左為經歷司廳,今廢。右為照磨廳,亦廢。左右兩角門。堂前為甬道,為戒石亭,堂之後為川堂,為二堂。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府羅綸重建,名曰「太保堂。」又後

為內衙。明嘉靖四年,知府嚴時泰建敕書樓於內衙之後,樓前有橋、有池,樓後有《敕書碑》。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伍柳重修。三十七年,知府羅

綸於署後捐置地為射圃,建亭於內堂,旁為六房,前為儀門,門右為土地祠,其下為寅賓館,左為獄,前為大門,門有樓,門外為屏,左右為榜房。明嘉靖間,知府鄭哻於府前為《申明》《旌善》二亭,今廢。嘉靖二十八年,知府童蒙正撤去大門之樓,更建新門。府治週垣凡二百一十丈。

同知署 在府左。中為正堂,前為儀門;大門後為二堂,又後為內衙。康熙四十年,同知李文淵建「效顰亭」 於儀門左,亭前為射圃。

通判署 ,在府右。中為正堂,前為儀門、大門,後為二堂,又後為內衙。

經歷司署 :在通判署之前,北向。中為廳,前為大門,二門後為宅。

司獄司廨 在寅賓館右。

沙木和巡檢司廨 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二年立。

施甸巡檢司廨 在府南一百里。明洪武二十二年立。

陰陽學 在府治前,今廢。

醫學 在府治南,今廢。

僧綱司 在法明寺之右,普應寺內。

道紀司 在三清觀南,今廢。

公館 一在水寨,一在《沙木和》,一在《蒲縹》,一在打牛坪,一在《騰越》。

督學道考場 在荷花池上,即舊兵道署,兵道張綱改建。

保山縣治 在府治西南中正坊之北。本參將舊宅。明嘉靖三年,知府嚴時泰改修東向,中為正堂,其左右為庫藏,前為儀門,為鼓樓。今廢。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吳士鯨重建。四十年,知縣程奕

「重修左右翼以六房」 ,中為甬道,前為儀門;門外右為土地祠,左為「寅賓館」 ;館前為大門,門外為屏堂,前東北隅為獄,西南為預備倉堂,左為庫,後為二堂,又後為內宅。

典史廨 在縣北

總兵署 在拱北門大街,舊為營官署。康熙二十六年,總兵偏圖移駐於此,因重修焉。

察院 :在仁壽門內,舊為兵備道署。康熙三十五年,知縣程奕重修。

足食倉 在府治南鐘樓街,明洪武二十二年建。

預備倉 在《足食倉》內。

軍儲庫 在衛治西,今廢。

養濟院 :舊在昇陽門內,久廢。康熙三十八年,知府羅綸新建於拱北門外。

漏澤園 ,在龍泉門外,縱廣九畝五分。康熙三十四年,總兵周化鳳買置。

外州縣

永平縣治 在縣城南門外,漢、晉迄元俱在江之東。明洪武十六年,改建於江之西,南向。天順間,主簿郭本增修。中為堂,堂後為川堂,又後為知縣廨堂前為甬道,為戒石亭,旁為六房,又前為儀門,轉而東向為大門。

典史廨 在縣左

土縣丞廨 在縣城西和丘山下。

土驛丞廨 在打牛坪東牛坐山。

僧會司 在普濟寺

道會司 在關聖廟

預備倉 有四,一在縣堂東,一在縣堂西,一在縣堂南,一在漾濞河西街。

公館 有四:一在縣治左、一在花橋、一在黃連鋪、一在打牛坪。

養濟院 :在城隍廟右。康熙四十年,知縣姚孔鍹建。

漏澤園 在縣東三里

騰越州治 在溥潤門內,本參將舊宅。明嘉靖四年,巡按御史傅桂改建。中為堂,右為庫,左為儀仗所,又左為寅賓館,前為甬道,為戒石亭,兩旁為六房。又前為儀門,左為土地祠,右為獄,前為州門。門之前,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堂後有川堂,又後為州廨,後有大觀樓。

州判廨 在州右

吏目廨 在「州判廨前。」

鎮彝關巡檢司 在州南七十里。明正統二十四年建。舊在鎮彝關,今移於南送寨。

龍川江巡檢司 ,在州東八十里龍川江。明正統十四年立。

僧綱司 在萬壽寺

道紀司 在真武觀

副將署 :在州治南,即金滄道舊署。

預備倉 「在州儀門左。」

廣積倉 在州治西

義穀倉 儲義田穀

衛倉 在城東北隅。舊有四連,今止存西、北二連。

屯倉 有八,一在橄欖坡,一在江左,一在烏索,一在瓦甸,一在界尾,一在界頭,一在干雙,一在

阿幸今皆廢

公館 在州治街左

養濟院 在城西南

漏澤園 有二,一在城南華嚴寺後,一在城西教場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