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3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三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四十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九卷目錄

 都勻府部彙考一

  都勻府建置沿革考

  都勻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都勻府星野考

  都勻府山川考

  都勻府城池考

  都勻府關梁考

  都勻府公署考

  都勻府學校考

  都勻府戶口考

  都勻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三十九卷

都勻府部彙考一[编辑]

都勻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编辑]

本府

《禹貢》荊、梁二州南境。漢、唐為黔中地。五代晉天福五年,都雲蠻長尹懷昌率其十二部附於楚。宋為羈縻合江、陳蒙二州。元初因之,尋分置都雲軍民府,領都勻縣,定雲府領合江、陳蒙二州,俱隸思明路。尋改置「都雲、定雲等處安撫司,隸雲南行省。明洪武十六年,省定雲,置都雲安撫司,隸四川布政司。二十三年改」 安撫司,置都勻衛,領長官司七,仍隸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七年改隸貴州都司,割所領長官司隸布政司,尋復屬衛。弘治六年,即衛城增置都勻府,以衛屬長官司隸之,又增置長官司二,安撫司一。八年改麻哈長官司為麻哈州,九名,九姓;獨山長官司為獨山州,清平長官司為清平縣,屬焉。縣治與清平衛同城。正統間,以安撫司隸清平縣。

皇清因之。尋分長官司二,隸麻哈州;三隸《獨山州》。《康》

熙七年,省清平縣入麻哈州。十一年,改都勻衛為都勻縣,附郭復置清平縣,省清平衛入縣。本年復故長官司一,仍隸府。十二年,以府屬長官司五,併隸都勻縣。領州二,縣二。

都勻縣:附郭。

元為都雲縣,隸都雲軍民府。明改置都勻衛,隸貴州都司。

皇清康熙十一年改都勻衛為「都勻縣。」二十六年總

裁衛,割新添衛屬丹行入縣。共領長官司七:都勻正都勻副邦水,平州,平浪,天灞,丹行

麻哈州

元為麻峽縣,尋廢。縣改為麻哈長官司。明改置麻哈州,隸府。

皇清因之,領長官司二:「平定,樂平。」

獨山州

元為獨山蠻夷長官司。明為九名九姓獨山長官司。尋改司設獨山州,隸府。

皇清因之。領長官司三:豐寧,上。《爛土》。豐寧。下。

清平縣

元為麻峽縣地。明洪武初,置清平堡。尋改為清平衛,隸貴州都司。弘治八年增置清平縣,與衛同城,隸府。

皇清康熙七年,省清平縣入麻哈州。十一年,改清平。

衛為清平縣,隸府。領安撫司一:《凱里》。

都勻府疆域考        通志[编辑]

都勻府疆域圖

都勻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生苗》大肚坡界,七十里。

西至貴陽府貴定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廣西南丹州界三百五十里。

北至平越府平越縣界一百里。

自府治西北至省城三百里,至

京師七千五百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四百五十里。都勻縣。附郭。

東至清平縣界,六十里。

西至貴陽府貴定縣界,五十里。

南至獨山州界五十里

北至平越府平越縣界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麻哈州

東:至《生苗》大肚坡界,七十里。

西至貴陽府貴定縣界,六十里。

南至都勻縣界,三十里。

北至平越府平越縣界三十里。

自州治南至本府五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獨山州

東至黎平府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都勻縣界,三十里。

南至廣西南丹州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都勻縣界五十里

自州治東北至本府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清平縣》。

東:至《生苗》大肚坡界,七十里。

西至平越府平越縣界二十里。

南至平越府平越縣界二十里。

北至平越府黃平州界二十里。

自縣治西南至本府一百一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四十里。

形勝附[编辑]

本府。都勻縣附郭。

元王訓《城隍廟碑》:「界甌、貴之間,壤僻而險。」 《明一統志》:「控扼要荒,孤城獨守,為廣西之脣齒,貴州之藩籬。」

《都勻衛志》:東距播州,西連隆里,北通平越,南抵南丹,眾山環繞,一水縈流,而本衛居其中焉。舊《志》:「據桂象之喉,引川播之腋,橫岡虎伏,小澗龍迴,四面環苗,孤城自衛。」

麻哈州

玉屏當其北,天馬聳其南。

獨山州

四際平曠孤峰屹立

清平縣

《舊志》:「眾山環拱,二水交流。」

東抵丹章西連平越

秀峰列戟平疇交風

《普市所志》「四山圍繞,峻險如壁。」

都勻府星野考        通志[编辑]

府總

參井之餘

都勻府山川考        通志[编辑]

本府。都勻縣附郭。

東山 在府城內。建鼓樓於上,四望極遠。龍山 在府城西。逶迤若龍,有圃可畦,有泉可汲,俯臨劎河。天將雨,則雲生一縷,漸繞峰巒,郡人以此卜陰晴。初名蟒,明張鶴樓先生易以今名。於斷岸處建小橋,名曰「謫仙。」

小孤山 在府城西

夢遇山 在府城北。面臨劎河,眾水匯流,波光浩淼。有碑識曰「仙人張三丰觀瀾處。」

七星山 ,在府城北七里。拱列如七星。內有洞,頗清迥。梯石而下,如聞風雨聲,初甚紆暗,行數武便得。平地極寬,中有潭,風急濤駭,寒氣逼人。隱有一船隨波往來,人不能近。

凱陽山 在府城西平浪司境。

觀音坐山 :在府西,與龍山洞門相望,號「鴛鴦洞。」

笄山 :在觀音坐山西里許,即龍山麓也。盤曲。

崎嶇三四里而及山巔,群山環列,不啻兒孫。郡城樓堞,市衢井舍,皆歷歷在目。

筆架山 在府西北一里。三峰高聳,以形似名。養牛山 ,在府西北十里,其上有寨。

二龍戲珠山 在府西北五十里。二山環繞,中有圓山,狀若珠。

鳳凰山 在都勻司南

箐口山 在邦水司西南二十五里,高險多箐。雞冠山 在邦水司東,以形似名。

六洞山 在平州司西南七十里。山險峻,上有大六洞寨。

雨花岩 在府城內,白衣庵道人邵鉉中手闢,結庵其上。巉巖曲磴,萬木叢陰。春時桃李盛開,落英繽紛,宛若雨花,故名。

魚王石 在府城北水中。每春夏水漲,魚皆溯流朝之,逐亦不去。

觀音洞 ,在府城西。懸崖峭壁,下臨深潭,上建飛閣。

九龍洞 ,在府城西九十里,地名「凱口洞。」 有石龍,鱗鬣宛然,或懸或伏,若遊若飛,變態多端,蓋不止九。

雄黃洞 在平浪司西北二十里。

凱口囤 ,在凱陽山上。圍十餘里,高四十丈,四壁陡絕,獨一徑僅尺許,盤旋而登,上有天池,雖旱不竭。明時部苗阿向、阿四皆據此為亂。後討平之,改為「滅苗鎮」 ,更添兵守禦。

黃土坡 在都勻司境,苗塞也。

都勻洞 ,在都勻長官司東十里。前門北向,高廣俱一丈五尺;後門南向,高廣四五尺。洞中亂石,狀如象鼻,雜草叢生。

都勻河 在府城外。一曰「劍河」 ,從西北流,東南出湖廣之黔陽。

便河 即府城壕。明正德間,副使李麟因苗警,自北門歷西南一帶,環濬為河,引水繞城下,守者賴之。萬曆間,副使袁應文重濬,今堙塞。麥沖河 在府城西南,內有巨魚二,不輕出,出則群魚隨之。其年必有兵,屢驗。後一日暴雷,魚震死。

邦水河 在府西。一名「劍河。」 自邦水司流入,南流經都勻司,為都勻河。又東南經獨山州,為獨山江。入廣西天河縣境。

長河 在府城北,有二源,俱出澗中,至城東北三里合流為一。其下流達湖廣黔陽縣,可通舟楫。

三道河 在府城東二里。下流合邦水河。平州河 在平州司南。水中有沙洲,土人開肆貿易其上。

胡公堰 在府城北。指揮胡綱築,引水灌城西諸田。

龍潭 :在府城南一里。淵匯不測,歲旱禱雨有應。

麻哈州

銅鼓山 在州西。山麓有水,每日凡三溢。波隴山 在州東十里。

三台山 在波隴山東

貴人山 在州南。高聳獨立。

天馬山 :在貴人山南。

鳳凰山 在州北,形如鳳。先時城在此。

龍頭山 ,與楊老相望。自下而上,約五里。山有古寺清泉,頗堪眺望。

玉屏山 在州西。端方竦立如屏。

百里山 在州西

馬場山 在樂平司東北五十六里,與牧馬場相接。

楊古山 在平定司北二十里。

平孔山 在平定司南二十里。

馬蹄洞 在州東二十里,又名天焦洞。悍苗恆恃為窟穴。

龍洞 在州東之漫坡,有內外二洞,中界碧潭,有碁局石床之形。遊者若過碧潭以探內洞,則陰氣突起,火炬皆減,無能進者。世傳有龍蟄干內。

麻哈江 在州南五里。其上源為兩岔江,為算水,下流即邦水河。

舟溪江 在平定司東八十里。

擺遞河 在州南

山江河 在平定司東北五十里。

平定溪 在平定司東流入山江河。

樂平溪 在樂平司南。下流合于麻哈江。有紫薑苗夾溪而居。

獨山州

獨山 在州南。群山相連,一峰獨峙,州以此名焉。

行郎山 在州城西。山峻路險,土人用梯以登。上有蠻居,山半有泉。

鎮彝山 在州治南。山高頂平,土人結寨其上,以鎮苗蠻。

丙王山 :在爛土司東。高數百丈。

梅花洞 在州城南。岩水噴瀉白石,齒齒作梅花狀。按《明一統志》:「在陳蒙爛土長官司東南三十里。明宣德九年,都指揮顧勇等嘗攻破此洞。」 深河 在州城北方。

母魚河 在州南二十里。流入獨山江。

獨山江 在州南。即都勻河之下流也。

清平縣

碁盤山 在縣東,一名「東山。」 三峰高銳,頂有平石,可坐數十人。

香爐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形如博山,四面陡絕,三疊而上,有田有井、有潭,足容萬人。明時苗據為亂,正統間,總督王驥勦之不能盡。天順間復叛,巡撫鄒文盛、參議蔡潮等平之。置防兵,建倉貯糧於上。今廢。

侍講山 在縣北二里

石仙山 在縣城北。上有三石屹立,如人對語,故名。

甕壩山 在縣東北。山徑險巇,竹木叢密。明時苗賊依之,遺有營壘。

馬鞍山 在縣東五里

筆架山 在縣二十五里。

「小華山 」 :與《筆架山》相近。

望城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天榜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雙乳山 在縣北六里

羅仲山 ,在縣北二十里。

盔山 在縣西三里。形如覆釜,一名「鍋底山。」 葛貢山 ,在縣西五里。

萬朝山 在縣南四里

木案山 按《明一統志》:在凱里司東二里,山有茂林秀竹橫亙,青翠如列屏嶂。

天然洞 ,在縣城北,一名「小空洞。」 弘敞幽深,石乳倒垂,如蓮花萬朵。明嘉靖間,總兵石邦憲開其左,為太極洞。

雲溪洞 在縣北,一名大空洞。高可十丈,坐可千人,行數十步,巖徑險仄,有洞曰中洞,微暗,循崖以登。又一洞曰上洞,僧人搆木果亭于其間,題曰「峙蒼洞天。」

木級坡 在縣南五里。兩木交生如階級,苗蠻恆出沒于此,為戍守要地。

龍王坡 在縣南四里。上有龍王廟,禱雨輒應。王家坡 ,在縣東一里。

觀音坡 在縣北二十里。

城河 在縣城內。明指揮司勳引溪水入城中,以備不虞。

山江河 在縣東五十里,源出香爐山。

勇勝溪 在縣南九里。下流合於山江河。凱還溪 在縣北五里。下流合於山江河。東門溪 在縣城東。

西門溪 在縣城西

皮井 在縣城內,泉清味甘。

濟生池 在縣治西北。今縣治即清平衛城也。明正統間,苗賊圍城,凡十四日,軍民賴此以濟。葛貢連塘 在縣西北五里,有灌溉之利。龍泉澗 按《明一統志》在凱里司東南,源出東南山谷,流至城南,潛入洞中,透合落窩溪。遇旱取水,禱雨有驗。

都勻府城池考        通志[编辑]

本府。都勻縣附郭。

都勻府城池 即都勻衛城。明洪武二十七年,平羌將軍何福築土城,後指揮黃鏞砌石,共一千七十二丈,高二丈,寬一丈,串樓三百八十四間,垛六百二十個,城樓五座,月城轉閣敵樓八座。成化間,副使李麟濬便河引水,環城為壕。萬曆間,兵備蘇愚增修。

皇清順治十八年,都清道僉事姚啟盛、新鎮道參議

徐弘業、知府龍納銘、參將龍略、中軍守備李子玉重建,尋傾數十丈。康熙六年,副使吳毓珍、知府黎際皋、參將龍略衛守備崔基重修。

外州縣

麻哈州城池 ,「原築土牆。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楊敏砌石尋圮。」 萬曆十六年,知州胡友祿又砌以石,寬七尺,共四百丈,高一丈二尺,垛四百六十箇。城門樓關四座,月城二座,串樓四百九十六間。

獨山州城池 ,原無城。明萬曆五年,知州歐陽輝令南北二街市民,各照界限,修築土牆,高一丈,厚三尺,栽植棘茨竹木相倚。

清平縣城池 ,即清平衛城。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揮司鐸建土城。萬曆間,巡撫羅瑤請帑銀五千三百兩,委參將侯之胄等修砌,包石建城樓四座,串樓七百九十二間,垛七百九十二箇。

都勻府關梁考        通志[编辑]

本府。都勻縣附郭。

平定關 在府城北

靖盜關 在府城北

威鎮關 在府城南。按《明一統志》:「在城西四十里,明洪武二十四年置。」

石屏關 在府城西

謫仙關 在府城西龍山上,主事張翀建。迎恩橋 在府城北。

來遠橋 在府城北

平定橋 在府城北。明末圮。

楊安橋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南五十里麻哈州

惠民橋 在州城南

必撥橋 在州城北

山江渡 按《明一統志》在平定長官司境,獨山州

深河橋 在州城北。生員蔡希端建。

清平縣

羅仲關 在縣城北

雞場關 按《明一統志》:「在清平城南十里。」 二關俱洪武二十五年建。

勇勝橋 在縣城南。明知縣王倣建。按《明一統志》:「跨勇勝溪上。」

報捷橋 在縣城南

凱旋橋 在縣城北。按《明一統志》:「跨凱旋溪上」 宗伯橋 ,尚書孫應鰲建。

都勻府公署考        通志[编辑]

本府

都勻府治 。明洪武六年建。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黎際皞重修。

都勻縣治 舊為「都勻衛」 ,今為縣署。

都勻城守營署 :在城內。

外州縣

麻哈州治 在城內

獨山州治 在城內

清平縣治 在城內

都勻府學校考        通志[编辑]

本府。都勻縣附郭。

都勻府儒學 。「明宣德八年,副使李睿、都指揮陳原建衛學于城東。成化六年,副使吳立修。弘治六年,改為府學。知府凌文獻相度形勢,更廣正殿,列兩廡,後為明倫堂、尊經閣、敬一亭。前立戟門、櫺星門、泮池、萬世宗師坊,繼往開來坊,左騰蛟坊,右起鳳坊,規模宏麗,體制大備。」 十年,副使陰子淑重修。嘉靖間,副使劉望之、項廷吉、知府林敦復相繼增修。明永毀。

皇清康熙六年,知府黎際皞、教授陳俞修。

原額學祭田三百九十六畝一分三釐五毫七絲一忽四微。

荒蕪田二百三十五畝五分六釐四毫三絲一忽四微;

實在成熟田一百六十畝五分七釐一毫四絲。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穀一百五十二石五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

田荒無徵穀九十一石二斗一升九撮九圭。實在有徵本色學租倉斗穀六十石八斗四升九合九勺九抄。

府親屬

原額學田二百六十八畝二分五釐。

荒蕪田一百七十五畝二分五釐;

「《實在成熟》田」 九十三畝。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穀一百七石三斗。

田荒無徵穀七十石一斗。

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穀三十七石二斗。

外州縣

清平縣儒學 舊為衛學。明正統八年,指揮石宣建。正德十三年,參議蔡潮拓地改建。萬曆七年,提學副使凌琯增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改縣學,後盡燬。二十六年,知縣許

國幹訓導歐陽琛重建

原額學祭田一百二十七畝八分八釐五毫七絲一忽四微。

荒蕪田六十畝三分一釐四毫三絲一忽四微,實在成熟田六十七畝五分七釐一毫四絲。原額本色倉斗、學租穀四十四石七斗五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

《田荒》無徵穀二十一石一斗一升九撮九圭。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穀三十三石六斗四升九合九勺九抄。

「麻哈州」 「獨山州」 學校未載,無考。

都勻府戶口考        通志[编辑]

府總

《戶口》、原額一萬五千三百六十六戶

《人丁》原額一萬三千七百八十八丁,內除人丁一萬一千四百二十四丁,俱係苗仲原不審丁徵銀外,實額編差人丁二千三百六十四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二千一百七十四丁。於三十一年新編額外人丁四十七丁,三十五年新編額外人丁九十九丁。

舊徵差人丁九十二丁,三十一年增七十八丁,三十五年增一百六十六丁。

原額丁差銀三百一十七兩一錢二分,丁逃無徵銀二百八十八兩四錢。

實在有徵丁差銀五十二兩九錢六分。

府親轄

《戶口》、原額七千四百一十三戶

人丁原額四千四百六十二丁,俱係彝仲原未審丁徵銀。三十一年新編人丁二十丁。三十五年新編人丁四十二丁。有徵《丁差》銀七兩四錢四分。

都勻縣

《戶口》、原額一千三百二十八戶

《人丁》原額一千九百四十六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八百三十丁。

舊徵差人丁七十一丁,三十一年增一十四丁,三十五年增三十一丁。

原額丁差銀二百三十三兩五錢二分,丁逃無徵銀二百一十九兩六錢。

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十三兩九錢二分。

麻哈州

《戶口》、原額三千一百二十一戶

《人丁》,原額三千八十二丁,俱係彝仲原未審丁徵銀。三十一年新編人丁一十二丁。三十五年新編人丁二十六丁。有徵《丁差》銀七兩六錢。獨山州

戶口、原額一千二百七戶

人丁原額二千七百四十七丁,俱係苗仲原未審丁徵銀。三十一年新編人丁一十五丁。三十五年新編人丁三十一丁。有徵《丁差》銀九兩二錢。

清平縣

《戶口》、原額二千二百九十七戶

《人丁》原額一千五百五十一丁,內除一千一百三十三丁俱係苗仲原未審丁徵銀外,實額編差人丁四百一十八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三百四十四丁。舊徵差人丁二十一丁,三十一年增一十七丁,三十五年增三十六丁。

原額丁差銀八十三兩六錢,丁逃無徵銀六十八兩八錢。

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十四兩八錢。

都勻府田賦考        通志[编辑]

府總

原額田七萬八千六百一十畝四分六釐九毫一絲六忽七塵七渺。

荒蕪田二萬三千七百九十畝三分一釐四絲六微三纖九塵九渺;

實在成熟田五萬四千八百二十畝一分五釐八毫七絲五忽四微三塵八渺。

原額本色米八千七百石五斗七升七合二勺九抄二撮九圭一粒。

田荒無徵米二千二百二十一石九升四合二勺九抄五撮六圭八粒六粟。

實在有徵米六千四百七十八石六斗七升二合九勺九抄七撮二圭二粟四粒。

原額折色米一千二百一十七石九斗四升八合,該折色輕賫銀六百八兩九錢七分四釐。田荒無徵米三百八十六石八斗八合,無徵折色銀一百九十三兩四錢四釐。

實在有徵米八百三十一石一斗四升。《該有徵》折色銀四百一十五兩五錢七分。

原額《條編》歲用餘租、幫解、力差等銀三千四百二十九兩五錢六分五釐六毫六絲七忽七微八塵一渺。

《荒田》無徵銀一千一百四十三兩九錢四分六釐一毫四絲六忽五微三塵六渺。

實在有徵銀二千二百八十五兩六錢一分九釐五毫二絲一忽二微四纖九塵五渺。

原額馬館銀三千二百七十兩八錢三分七釐五毫七絲四忽二纖二塵五渺。

荒田無徵銀一千二百七十三兩五錢七分八釐三毫六絲五忽四纖二塵四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九百九十七兩二錢五分九釐二毫八忽七微八塵一渺。

府親轄

原額田二萬五千八畝

荒蕪田八千九百八十二畝一分六釐五毫。實在成熟田一萬六千二十五畝八分三釐五毫

原額本色米、一千二百八十二石八斗五升二合

田荒無徵米五百一十一石四斗八合五勺。實在有徵米七百九十一石四斗四升三合五勺。

原額折色米一千二百一十七石九斗四升八合。該折色輕賫銀六百八兩九錢七分四釐。田荒無徵米三百八十六石八斗八合。

無徵折色銀一百九十三兩四錢四釐。

實在有徵米八百三十一石一斗四升。

有徵折色銀四百一十五兩五錢七分。

《田荒》無徵銀五百三十七兩七錢一分五釐八毫四絲六忽三纖九塵四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四十一兩一分八釐二毫七絲四忽八微三纖三塵四渺。

原額《條編》銀一千五百七十八兩七錢三分四釐一毫二絲八微七纖三塵八渺。

原額馬館銀一千六百四兩五分三毫七絲七忽七微九纖五塵。

《田荒》無徵銀六百二十兩九錢一分六釐二毫五絲七忽六微一纖九塵四渺。

實在有徵銀九百八十三兩一錢三分四釐一毫二絲三微七纖五塵六渺。

都勻縣

原額、屯科田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二畝九分六釐八毫一絲六忽七塵七渺。

荒蕪田一千四百五十三畝四分七釐三毫五絲六微三纖九塵九渺。

實在成熟田一萬一千五百九畝四分九釐四毫六絲五忽四微三塵八渺。

原額本色屯科米三千二百五十九石九斗一升九合九勺八抄七撮五圭二粒一粟。

田荒無徵米三百三石九斗四升九合一勺三抄七圭五粒一粟。

實在有徵米二千九百五十五石九斗七升八勺五抄六撮七圭七粟。

原額歲用銀三百二十五兩八錢九分九釐九毫九絲八忽七微九纖七塵九渺。

《田荒》無徵銀二十八兩五錢九分七釐六毫七絲三忽一微六纖四塵八渺。

實在有徵銀二百九十七兩三錢二釐三毫二絲五忽六微三纖三塵一渺。

麻哈州

原額、田一萬九百八十九畝六分一毫

荒蕪田五千四百七畝一分七釐八毫九絲。實在成熟田五千九百四十二畝四分二釐二毫一絲。

原額本色米七百一十五石三斗五升一合二勺。

田荒無徵米三百四十六石二斗一升五合一勺。

實在有徵米三百六十九石一斗三升六合一勺。

原額《條編》銀四百九十兩三錢九分六釐三毫三絲七忽七微三纖二塵三渺。

田荒並山坡無徵銀二百四十一兩四錢九分一毫二絲三忽九微二纖八渺。

實在有徵銀二百四十八兩九錢六釐二毫一絲三忽八微二纖九塵五渺。

原額馬館銀七百九十二兩二錢八分七釐八毫六絲七忽一微九纖五塵一渺。

《田荒》無徵銀三百六十兩四錢五分二釐四毫五絲一微五纖五塵二渺。

實在有徵銀四百三十一兩八錢三分五釐四毫一絲七忽三纖九塵九渺。

獨山州

原額、田一萬七千七百三十二畝

荒蕪田六千四百五十五畝八分;

實在成熟田一萬一千二百七十六畝二分。原額本色米一千七百七十三石二斗。

田荒無徵米六百四十五石五斗八升。

實在有徵米一千一百二十七石六斗二升。原額《條編》銀八百一十七兩五錢一釐一毫九絲一忽八微九纖三塵六渺。

《田荒》無徵銀三百三十六兩一錢四分二釐五毫三忽四微二纖三塵六渺。

實在有徵銀四百八十一兩三錢五分八釐六毫八絲八忽四微七塵。

原額馬館銀七百四十四兩九錢五分二釐八毫八忽五微六纖五塵四渺。

《田荒》無徵銀二百九十二兩三錢七分一釐一毫七絲九忽一微三纖五塵六渺。

實在有徵銀四百五十二兩五錢八分一釐六毫二絲九忽四微二纖九塵八渺。

清平縣

原額、田一萬一千九百一十七畝九分

荒蕪田一千八百五十一畝六分九釐三毫。實在成熟田一萬六十六畝二分七毫

原額本色米一千六百三十二石三斗六合一勺五撮三圭八粒九粟。

田荒無徵米三百九十七石八斗三合五勺六抄四撮九圭三粒五粟。

實在有徵米一千二百三十四石五斗二合五勺四抄四圭五粒四粟。

原額全徵《條編》歲用餘租幫解銀二百一十六兩八錢八分七釐四毫九絲七忽三微五纖一塵三渺。又,新墾增條銀一錢四分六釐五毫二絲一忽一微三纖二塵二渺。

原額全徵馬館銀一百二十九兩五錢四分六釐五毫二絲二微六纖七塵。又新墾增馬館銀:一錢六分一釐五毫二絲一忽八微六纖七塵八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