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第03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十卷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三十一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

 第三十卷目錄

 百濟部彙考

  漢成帝鴻嘉一則

  後漢世祖建武一則 明帝永平一則 安帝元初一則 桓帝延熹一則 獻帝建安

  一則

  魏明帝青龍一則

  晉武帝太康一則 惠帝元康一則 永興一則 康帝建元一則 穆帝永和一則 簡

  文帝咸安一則 孝武帝寧康一則 太元四則 安帝義熙二則

  宋武帝永初一則 少帝景平一則 文帝元嘉七則 孝武帝大明二則 明帝泰始二

  則 泰豫一則 廢帝元徽一則 順帝昇明二則

  南齊高帝建元一則 明帝建武一則 和帝中興一則

  梁武帝天監二則 普通二則 中大通一則 大同一則 太清一則 元帝承聖一則

  陳文帝天嘉一則 廢帝光大一則 宣帝大建五則 後主至德二則

  隋文帝開皇六則 煬帝大業四則

  唐高祖武德四則 太宗貞觀五則 高宗永徽二則 顯慶一則 龍朔三則 麟德一

  則 儀鳳一則

  後唐廢帝清泰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沃沮部彙考

  後漢世祖建武一則

  魏少帝正始一則

 大駕洛部彙考

  後漢世祖建武一則 獻帝建安一則

  梁武帝大同一則

邊裔典第三十卷

百濟部彙考

[编辑]

[编辑]

成帝鴻嘉三年百濟始祖溫祚立

[编辑]

按《漢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始祖 溫祚立。」漢鴻嘉三年父《高句麗》王朱蒙,以在東扶餘時所 娶李氏女子類利為太子。溫祚與兄沸流恐不相容, 南行。沸流居彌鄒忽,今仁川府。溫祚都河南慰禮城, 今稷山縣,國號百濟。初以鳥干等十人從行,故號十 濟。後以百姓樂從,改百濟。徙南漢山城,今廣川。又徙 南平壤城,今漢京,以扶餘為氏。系出扶餘,故云沸流。 以其都水土鹹濕,不能居,到慰禮,見宮室之盛,慚憤 死。《百濟》患《靺鞨》來侵,以族父《乙音》有智識,為右輔,委 兵事。及卒,以《解婁》代之。神識淵奧,年過七十,膂力不 愆。王都有老嫗化為男。王遣使《馬韓》告遷都《漢山》,仍 定疆域,北至《浿河》,南限《熊川》,西窮大海,東極《走壤》。立 東明王廟及國母廟。漢城人家馬生牛,一首二身,「日 者曰『牛。一首二身者,大王并鄰國之應也』。」王喜,遂有 吞并辰馬之志。

後漢

[编辑]

世祖建武四年百濟王多婁立

[编辑]

按《後漢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始 祖溫祚薨。太子多婁王立。」漢建武四年是年,《百濟》國始種 稻。

明帝永平十年百濟王多婁在位四十年薨太子己婁立

[编辑]

按《後漢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云云。

安帝元初四年百濟王己婁在位五十一年薨太子蓋婁立

[编辑]

按《後漢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云云。

桓帝延熹九年百濟王蓋婁薨子肖古立

[编辑]

按《後漢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蓋 婁王薨,其子肖古王立。」漢延熹九年節婦《都彌》妻與其夫 同奔《高句麗》,《蓋婁王》聞都彌妻艷,留都彌,使近臣詐 為王,欲私之。妻請更衣,詐飾一婢薦之。王知見欺,誣 都彌以罪,曤兩目,置小舡,泛之河,更欲亂其妻。妻托 月事不從,逃至《泉城島》,遇其夫,遂同奔《高句麗》。

獻帝建安十九年百濟肖古王在位四十九年薨子仇首王立

[编辑]

按《後漢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云云。

[编辑]

明帝青龍二年百濟仇首王薨古爾王立

[编辑]

按《魏志》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仇首王在位二十 一年薨。肖古王弟古爾王立。」魏青龍二年《改官制》,置「內臣 佐平,掌宣納事,內頭佐平,掌庫藏事,內法佐平,掌禮 儀事,衛士佐平,掌宿衛事,朝廷佐平,掌刑獄事;兵官 佐平,掌外兵馬事。六佐平並一品。」又置達率二品,恩 率三品,德率四品,扞率五品,奈率六品,將德七品,施 德八品,固德九品,季德十品,對德十一品,文督十二 品,武督十三品,佐軍十四品,振武十五品,立《犯贓之 禁》。凡官人受財及盜者,三倍徵贓,禁錮終身。

[编辑]

武帝太康七年百濟古爾王薨子責稽王立

[编辑]

按《晉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云云

惠帝元康八年百濟王責稽為貊兵所害在位十三年子汾西王立

[编辑]

按《晉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云云。

永興元年樂浪太守遣刺客刺殺百濟王汾西在位七年比流王立

[编辑]

按《晉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晉永興元年汾 西諸子皆幼,國人立《仇首王》子比流久在民間,寬慈 愛人。

康帝建元二年百濟比流王在位四十一年薨汾西王子契王立

[编辑]

按《晉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云云。

穆帝永和二年百濟契王在位三年薨比流王子近肖古王立

[编辑]

按《晉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云云。

簡文帝咸安二年春正月辛丑百濟王遣使貢方物六月遣使拜百濟王餘句為鎮東將軍領樂浪太守按晉書簡文帝本紀云云

[编辑]

孝武帝寧康三年百濟近肖古王薨子近仇首立

[编辑]

按《晉書》本紀及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近 肖古王在位三十年薨。太子近仇首立。」晉寧康三年《百濟》 自開國以來未有文字。近《肖古》以高興為博士,始有 書記。

太元九年百濟來貢是年近仇首王薨子枕流王立按晉書孝武帝本紀太元九年秋七月己酉百濟遣使來貢方物

[编辑]

按《朝鮮史略》,「百濟近仇首王在位十年薨。子枕流王 立。有僧摩羅難陁自晉至王迎置宮內,禮敬焉。始立 大學,頒律令。」

太元十年,《百濟》《枕流》王薨,弟《辰斯》立。

按《晉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枕流 王在位二年薨。弟辰斯立。設關防。自青木嶺北距八 坤城。西至于海。」

太元十一年夏四月以《百濟王》世子餘暉為使持節 都督鎮東將軍《百濟王》。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太元十八年,《百濟》王《辰斯》薨,《阿莘王》立。

按《晉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王畋 于狗原,薨于行宮。在位八年。阿莘王立。」太元十八年以其 舅《真武》為左將,委以兵事。武沉毅有大略。

安帝義熙元年百濟王阿莘薨子腆支立

[编辑]

按《晉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王阿 莘在位十四年薨,太子腆支立。」晉義熙元年初,《腆支》質倭, 因仲弟《訓解》攝政以行,太子還,季弟《碟禮》殺《訓解》自 立。《腆支》聞王訃,請倭主歸國。倭主遣還,以兵衛送至 國界。聞變,依海島。國人殺《碟禮》,迎立為王。

義熙十二年,以百濟王餘映為鎮東將軍百濟王 按《晉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宋書百濟本傳》,「百濟國 本與高麗俱在遼東之東千餘里。其後高麗略有遼 東百濟略有遼西。百濟所治謂之晉平郡晉平縣。」義 熙十二年,以百濟王餘映為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 事鎮東將軍百濟王。

[编辑]

武帝永初元年秋七月鎮東將軍百濟王扶餘映進號鎮東大將軍

[编辑]

按《宋書武帝本紀》云云。 按百濟本傳。高祖踐祚。進 號鎮東大將軍。

按《朝鮮史略》,「百濟腆支王在位十六年薨,子丑立。」按此一王之名朝鮮所載與宋書互異姑兩存以備參考

少帝景平二年映遣長史張威詣闕貢獻

[编辑]

按《宋書少帝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云云。

文帝元嘉二年詔諭百濟國王

[编辑]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元嘉二年詔 之曰:「皇帝問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鎮東大將軍 百濟王累葉忠順,越海效誠。遠王纂戎,聿修先業。慕 義既彰,厥懷亦款。浮桴驪水,獻賝載贄。故嗣位方任, 以藩東服。勉勗所莅,無墜前蹤。今遣兼謁者閭丘恩 子、兼副謁者丁敬子等宣旨慰勞,稱朕意。」其後每歲 遣使奉表獻方物。

元嘉四年。百濟王久爾辛在位八年薨。子毗有立 按《宋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云云。 元嘉六年七月。百濟王遣使獻方物。

按:《宋書文帝本紀》云云。

元嘉七年詔授百濟王餘毗爵號。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七年百濟王 餘毗復修貢職。以映爵號授之。」為此餘毗之名與史略毗有異亦並存之 元嘉十七年。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元嘉二十年。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元嘉二十七年。春正月辛卯。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按以上《宋書文帝本紀》云云。 按《百濟本傳》。二十七 年。「毗上書獻方物。私假臺使馮野夫西河太守。表求 易林式占腰弩。太祖並與之

孝武帝大明元年冬十月甲辰以百濟王餘慶為鎮東大將軍

[编辑]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按《百濟傳》。「毗死。子慶代 立。世祖大明元年。遣使求除授。詔許之。」

按《朝鮮史略》,「百濟王毗有,在位二十九年薨,子餘慶 立,是為蓋鹵王。」按史略毗有在位二十九年慶立當在孝建二年今從正史故附錄於此 大明二年百濟王慶請除授右賢王餘紀等詔皆授 為將軍。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 按《百濟傳》,二年,慶遣使 上表曰:「臣國累葉,偏受殊恩,文武良輔,世蒙朝爵。行 冠軍將軍右賢王餘紀等十一人,忠勤宜在顯進,伏 願垂愍,並聽賜除。」仍以行冠軍將軍右賢王餘紀為 冠軍將軍,以行征虜將軍左賢王餘昆、行征虜將軍 餘暈並為征虜將軍;以行輔國將軍餘都餘乂並為 輔國將軍,以行龍驤將軍;沐衿餘爵並為龍驤將軍, 以行寧朔將軍;餘流糜貴並為寧朔將軍,以行建武 將軍。于西餘婁並為建武將軍。

明帝泰始三年冬十一月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编辑]

泰始七年冬十月戊午,《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按:以上《宋書明帝本紀》云云。

泰豫元年百濟遣使奉表于魏請師伐高麗

[编辑]

按《宋書》,不載。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延興二年秋八 月,百濟國遣使奉表請師伐高麗。 按《百濟本傳》:「百 濟國,其先出自扶餘,其國北去高句麗千餘里,處小 海之南。其民土著,地多下溼,率皆山居,有五穀。其衣 服飲食與高句麗同。延興二年,其王餘慶始遣使上 表曰:『臣建國東極,豺狼隔路。雖世承靈化,莫由奉藩。 瞻望雲闕,馳情罔極,涼風微應。伏惟皇帝陛下,協和 天休,不勝係仰之情,謹遣私署冠軍將軍、駙馬都尉 弗斯侯、長史徐禮、龍驤將軍、帶方太守司馬張茂等, 投舫波阻,搜徑元津,託命自然之運,遣進萬一之誠。 冀神祇垂感,皇靈洪覆,克達天庭,宣暢臣志,雖旦聞 夕沒,永無餘恨』。」又云:「臣與高句麗源出扶餘,先世之 時,篤崇舊款。其祖釗輕廢鄰好,親率士眾,陵踐臣境。 臣祖須整旅電邁,應機馳擊,矢石暫交,梟斬釗首。自 爾以來,莫敢南顧。自馮氏數終,餘燼奔竄,醜類漸盛, 遂見陵逼,搆怨連禍,三十餘載,財殫力竭,轉自孱踧。 若天慈曲矜,遠及無外,速遣一將,來救臣國,當奉送 鄙女,執埽後宮,并遣子弟,牧圉外廄,尺壤匹夫,不敢 自有。」又云:「今璉有罪,國自魚肉,大臣強族,戮殺無已。 罪盈惡積,民庶崩離。是滅亡之期,假手之秋也。且馮 族士馬,有鳥畜之戀,樂浪諸郡,懷首丘之心。天威一 舉,有征無戰。臣雖不敏,志效畢力,當率所統,承風響 應。」且高麗不義,逆詐非一,外慕隗囂藩卑之辭,內懷 凶禍。豕突之行,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脣齒, 謀陵王略。「昔唐堯至聖,致罰丹水;孟常稱仁,不捨塗 詈。涓流之水,宜早壅塞,今若不取,將貽後悔。」去庚辰 年後,臣西界小石山,北闞海中,見屍十餘,并得衣器 鞍勒,視之非高麗之物。後聞乃是王人,來降臣國,長 蛇隔路,以沉于海,雖未委當,深懷憤恚。昔宋戮「申舟, 楚莊徒跣;鷂撮放鳩,信陵不食,克敵建名,美隆無已。 夫以區區偏鄙,猶慕萬代之信,況陛下合氣天地,勢 傾山海,豈令小豎跨塞天逵。今上所得鞍一,以為實 驗。」顯祖以其僻遠,冒險朝獻,禮遇優厚,遣使者邵安 與其使俱還。詔曰:「得表聞之,無恙,甚喜。卿在東隅,處 五服之外,不遠山海,歸誠魏闕,欣嘉至意,用戢于懷。」 朕承萬世之業,君臨四海,統御群生。今宇內清一,八 表歸義,襁負而至者,不可稱數。風俗之和,士馬之盛, 皆餘《禮》等親所聞見。卿與高麗不穆,屢致陵犯,苟能 順義,守之以仁,亦何憂于寇讎也。前所遣使,浮海以 撫荒外之國,從來積年,往而不返,存亡達否,未能審 悉。卿所送鞍,比「校舊乘,非中國之物,不可以疑似之 事,以生必然之過。經略權要,已具別旨。」又詔曰:「知高 麗阻疆,侵軼卿土,修先君之舊怨,棄息民之大德,兵 交累載,難結荒邊,使兼申胥之誠,國有楚越之急,乃 應展義扶微,乘機電舉。但以高麗稱藩先朝,供職日 久,於彼雖有自昔之釁,於國未有犯令之愆。卿使命 始通,便求致伐,尋討事會,理亦未周。」故往年遣禮等 至平壤,欲驗其由狀。然高麗奏請頻煩,辭理俱詣,行 人不能抑其請,司法無以成其責,故聽其所啟,詔禮 等還。若今復違旨,則過咎益露,後雖自陳,無所逃罪, 然後興師討之,於義為得。九夷之國,世居海外,道暢 則奉藩,惠戢則保境,故羈縻著於前「典,楛貢曠于歲 時。卿備陳強弱之形,具列往代之跡,俗殊事異,擬貺 乖衷,洪規大略,具致猶在。今中夏平一,宇內無虞,每 欲陵威東極,懸旌域表,拯荒黎于偏方,舒皇風于遠 服。身由高麗即敘,未及卜征。今若不從詔旨,則卿之 來謀,載協朕意,元戎啟行,將不云遠。便可豫率同興, 具以待事,時遣報使,速究彼情。師舉之日,卿為鄉導 之首,大捷之後,又受元功之賞,不亦善乎!所獻錦布、 海物,雖不悉達,明卿至心。今賜雜物如別。」又詔璉護送安等。安等至《高句麗》,璉稱昔與餘慶有讎,不令東 過,安等於是皆還,乃下詔切責之。

廢帝元徽三年魏遣使賜百濟王璽書不達而還高句麗攻百濟殺其王餘慶子文周立

[编辑]

按《宋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魏書百濟本傳》,「延興 五年,使安等從東萊浮海,賜餘慶璽書,褒其誠節。安 等至海濱,遇風飄蕩,竟不達而還。」

按《朝鮮史略》,《高句麗》王巨璉,自將攻百濟,殺其王餘 慶。初,浮屠道琳應募,偽得罪,亡入百濟。王好碁,琳曰: 「臣碁頗入妙。」王召與碁,果國手,遂信昵之。琳乃說王, 葺城郭,修宮室,蒸土築城,作石槨,葬父骨。倉廩虛竭, 人民窮困。琳逃還,告之麗王伐百濟,圍王都,王死於 兵。子文周立。宋元徽三年移都熊津,即今公州。耽羅國,即 今濟州。來獻方物於百濟。耽羅在南海中,初無人物, 有《三那人》從地湧出。人獵海濱,得石函,開之有三女 及諸駒犢五穀種,遂分娶三女,始播五穀,養駒犢,日 就富庶,或稱《耽牟羅》。

順帝昇明元年百濟臣解仇弒其君文周立太子三斤王立解仇伏誅

[编辑]

按《宋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兵官 佐平解仇弒其君文周,立太子三斤,年十三。二年,王 命真命老討殺解仇。」

《昇明》三年,《百濟》王《三斤》薨,《東城》王《牟大》立。

按《宋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王三 斤在位三年薨,東城王牟大立。」宋昇明三年牟大文,周王 弟昆支子,膽力過人,善射。起臨流閣于宮東,高五丈, 又穿池置囿,以養奇禽。諫臣抗疏不報,恐有復諫者, 閉宮門。

南齊

[编辑]

高帝建元二年三月百濟國遣使朝貢以其王牟都為鎮東大將軍

[编辑]

按:《南史高帝本紀》云云。

明帝建武二年百濟王牟大表請除授沙法名等詔可並賜軍號

[编辑]

按《南齊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建武二年, 牟大遣使上表曰:『臣自昔受封,世被朝榮,沗荷節鉞, 剋攘列辟。往姐瑾等,並蒙光除,臣庶咸泰。去庚午年, 獫狁勿悛舉兵深逼,臣遣沙法名等領軍逆討,宵襲 霆擊,匈梨張皇,崩若海蕩,乘奔追斬,僵屍丹野。由是 摧其銳氣,鯨暴韜凶。今邦宇謐靜,實名等之略,尋其 功勳,宜在褒顯。今假沙法名行征虜將軍邁羅玉贊 首流為行安國將軍、辟中王,解禮昆為行武威將軍 弗中侯。木干那前有軍功,又拔臺舫為行廣威將軍、 面中侯,伏願天恩特愍聽除』。」又表曰:「臣所遣行龍驤 將軍、樂浪太守兼長史臣慕遺、行建武將軍、城陽太 守兼司馬臣王茂、兼參軍行振武將軍、朝鮮太守臣 張塞、行、揚武將軍陳明,在官忘私,惟公是務,見危授 命,蹈難弗顧。今任臣使,冒涉波險,盡其至誠,實宜進 爵,各假行署,伏願聖朝特賜除正。」詔可,並賜軍號。

和帝中興元年百濟芍加弒其君牟大子餘隆立芍加伏誅

[编辑]

按《南齊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芍 加弒其君牟太子餘隆立。」齊中興元年是為《武寧王》,討《芍 加》,誅之。

[编辑]

武帝天監元年百濟王餘大進號征東大將軍

[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云云, 按《百濟傳》,「百濟者,先東夷 有三韓國,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弁韓、辰韓 各十二國,馬韓有五十四國,大國萬餘家,小國數千 家,總十餘萬戶」,百濟即其一也。後漸強大,兼諸小國。 其國本與句驪,在遼東之東。晉世,句驪既略有遼南, 百濟亦據有遼西、晉平二郡地矣,自置百濟郡。晉太 元中王須,義熙中王餘映,宋元嘉中王餘毗,並遣獻 生口。餘毗死,立子慶。慶死,子《牟都》立。都死,立子牟太。 齊永明中,除太都督百濟諸軍事、鎮東大將軍、百濟 王。天監元年,進太號「征東將軍。」尋為《高句麗》所破,衰 弱者累年,遷居南韓地。按本紀王名餘大傳作牟太南齊書作牟大與史略同按

《史略》「是年太子餘隆已立」 ,名稱互異,今並存以備參考。

按《朝鮮史略》,「百濟移都泗泚,即今扶餘縣,國號南扶 餘。」

《天監》十一年。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按:《梁書武帝本紀》云云。

普通二年冬十一月百濟國遣使獻方物十二月以鎮東大將軍百濟王餘隆為寧東大將軍

[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云云。 按《百濟本傳》,普通二年,王 餘隆始復遣使奉表,稱累破句驪,今始與通好,而百 濟更為強國。其年,高祖詔曰:「行都督百濟諸軍事、鎮 東大將軍、百濟王餘隆,守藩海外,遠修貢職,迺誠款 到,朕有嘉焉。宜率舊章,授茲榮命。可使持節、都督百 濟諸軍事、寧東大將軍、百濟王。」

普通五年,以百濟王明為綏東將軍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五年隆死。詔 復以其子明為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綏東將軍。」百 濟王號所治城曰固麻。謂邑曰檐魯。如中國之言郡 縣也。其國有二十二檐魯。皆以子弟宗族分據之。其 人形長衣服淨潔。其國近倭。頗有文身者。今言語服 章略與高麗同。行不張拱,拜不申足則異。呼「帽」曰「冠」, 「襦」曰「複衫」,「褲」曰「禪。」其言參諸夏,亦秦、韓之遺俗云。

中大通六年三月甲辰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云云。

大同七年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云云。 按百濟本傳。中大通六年。 大同七年。累遣使獻方物。并請《涅槃》等經義。毛詩博 士并工匠畫師等。敕並給之。

太清三年百濟來貢

[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簡文帝本紀》,「太清三年 五月即皇帝位。」「十二月,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按《百 濟本傳》太清三年,不知京師寇賊,猶遣使貢獻。既至, 見城闕荒毀,並號慟涕泣。侯景怒,囚執之。及景平,方 得還國。

按《朝鮮史略》,百濟不知有侯景之亂,遣使如梁朝貢。 使者至,見宮闕殘毀,號泣端門外,見者莫不灑淚。伽 倻樂師于勤知國將亂,攜樂器入新羅。王命法知、階 古萬德等學樂。伽倻王嘉悉製十二絃琴,命于勤造 曲奏之,名曰《伽倻》。初,晉人以七絃琴送高句麗,麗人 不知鼓之之法,國相王山岳頗改其制,以奏有元鶴 來舞,遂稱元鶴琴。又有王寶高者,入地理山學琴五 十年,傳續命得績。命得傳貴金,貴金亦入地理山不 出。王恐琴道不傳,以伊餐允興為南原守,俾傳其業。 允興遣長清安清詣山中學之,傳其所祕《飄風》等三 曲。安清傳其子克宗。克宗所製音曲,有平調、羽調。

元帝承聖三年百濟王侵新羅

[编辑]

按《梁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王明 請幫助識別此字。帥兵侵新羅,軍主《金武功》擊殺之,諡曰「聖。」子《昌》立。 梁承聖三年

[编辑]

文帝天嘉三年閏二月己酉以百濟王餘明為撫東大將軍

[编辑]

按:《陳書文帝本紀》云云。

廢帝光大元年百濟來貢是年百濟亦納貢於齊

[编辑]

按:《陳書廢帝本紀》,光大元年「九月,百濟國遣使獻方 物。」

按,《北史齊後主本紀》,「天統三年冬十月,百濟國遣使 朝貢。」

宣帝大建二年北齊加百濟王驃騎大將軍

[编辑]

按《陳書》不載。 按《北史齊後主本紀》,「武平元年二月 癸亥,以百濟王餘昌為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帶 方郡公,王如故。」

大建三年,《北齊》加《百濟》王都督、刺史。

按《陳書》不載。 按《北史齊後主本紀》,「武平二年春正 月戊寅,以百濟王餘昌為使持節都督東青州刺史。 大建四年,百濟遣使朝貢於北齊。」

按,《陳書》不載, 接《北史齊後主本紀》,「武平三年,百濟 遣使朝貢。」

大建九年。《百濟》遣使獻方物是年百濟。又遣使獻方 物於周。

按《陳書宣帝本紀》:大建九年:「七月己卯,百濟國遣使 獻方物。」

按《周書武帝本紀》,「建德六年十一月庚午,百濟遣使 獻方物。」 按《百濟本傳》,百濟者,其先蓋馬韓之屬國, 扶餘之別種。有仇台者,始國於帶方。故其地界東極 新羅,北接高句麗,西南俱限大海。東西四百五十里, 南北九百餘里,治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 沙城,東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先 城,北方曰熊津城。王姓夫餘氏,號于羅瑕,民呼為鞬 吉支,夏言並王也;妻號于陸,夏言妃也。官有十六品, 左平五人,一品達率三十人,二品恩率、三品德率,四 品扞率,五品奈率六品、六品以上冠飾銀華;將德七 品,紫帶;施德八品,皂帶;固德九品,赤帶;李德十品,青 帶;對德十一品,文督、十二品,皆黃帶;武督,十三品佐 軍,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克虞,十六品皆白帶。自恩率 以下,官無常員,各有部司,分掌眾務。內官有前內部、 穀部、肉部、內掠部、外掠部、馬部、刀部、功德部、藥部、木 部、法部、後官部。外官有司軍部、司徒部、司空部、司寇 部、點口部、客部、外舍部、綢部、日官部、都市部。都下有 萬家,分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後部」,統兵五 百人。五方各有方領一人,以達率為之;郡將三人,以 德率為之;方統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城 之內外民庶及餘小城,咸分隸焉。其衣服,男子略同 于高麗。若朝拜祭祀,其冠兩廂加翅,戎事則不。拜謁 之禮,以兩手據地為敬。婦人衣以袍而袖微大。在室 者編髮「盤於首,後垂一道為飾,出嫁者乃分為兩道焉。」兵有弓箭刀槊。俗重騎射,兼愛墳史。其秀異者頗 解屬文,又解陰陽五行。用宋《元嘉曆》,以建寅月為歲 首。亦解醫藥、卜筮、占相之術。有投壼、樗蒱等雜戲,然 尤尚弈棋。僧尼寺塔甚多,而無道士。賦稅以布絹絲 麻及米等,量歲豐儉,差等輸之。其刑罰,反叛、退軍及 殺人者斬;盜者流,其贓兩倍徵之。婦人犯姦者,沒入 夫家為婢。婚娶之禮,略同華俗。父母及夫死者,三年 治服;餘親則葬訖除之。土田下濕,氣候溫暖。五穀、雜 果、菜蔬及酒醴、餚饌、藥品之屬,多同于內地,唯無駝、 驢、騾、羊、鵝、鴨等。其王以四仲之月祭天及五帝之神, 又每歲四祠其始祖仇台之廟,自晉、宋、齊、梁據江左, 後魏宅中原,並遣使稱藩,兼受封拜。齊氏擅東夏,其 王隆亦通使焉。隆死,子昌立。建德六年,齊滅,昌始遣 使獻方物。

大建十年《百濟》獻方物於周。

按《陳書》。不載 按《周書宣帝本紀》。宣政元年「冬十月 戊子。百濟遣使獻方物。」

後主至德二年十一月戊寅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编辑]

按:《陳書後主本紀》云云。

至德四年。秋九月丁未。《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按:《陳書後主本紀》云云。

[编辑]

文帝開皇元年百濟王扶餘昌遣使來賀

[编辑]

按《隋書。文帝本紀》云云。 按《百濟傳》,百濟之先,出自 高麗。其國王有一侍婢,忽懷孕,王欲殺之。婢云:「有物 狀如雞子,來感于我,故有娠也。」王捨之後,遂生一男, 棄之廁溷,久而不死,以為神,命養之,名曰東明。及長, 高麗王忌之。東明懼,逃至淹水,扶餘人共奉之。東明 之後有仇台者,篤于仁信,始立其國于帶方故地。漢 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漸以昌盛,為東夷強國。 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歷十餘代,代臣中國,《前史》 載之詳矣。開皇初,其王餘昌遣使貢方物,拜昌為上 開府、帶方郡公、百濟王。其國東西四百五十里,南北 九百餘里,南按新羅,北拒高麗。其都曰居拔城。官有 十六品:長曰左平,次大率,次恩率德率,次扞率,次奈 率,次將德,服紫帶,次《施德》,皂帶,次《固德》,赤帶,次《李德》, 青帶。次對德,以下皆黃帶。次文督,次武督,次佐軍,次 振武,次剋虞,皆用白帶,其冠制並同,唯奈率以上,飾 以銀花。長史三年一交代。畿內為五部,部有五巷,士 人居焉。五方各有方領一人,方佐二之。方有十郡,郡 有將,其人雜有新羅、高麗、倭等,亦有中國人。其衣服 與高麗略同。婦人不加粉黛,辮髮垂後。已出嫁,則分 為兩道,盤于頭上。俗尚騎射,讀書史,能吏事。亦知醫 藥、蓍龜占相之術。以兩手據地為敬。有僧尼,多寺塔。 有鼓角、箜篌、箏竽、箎笛之樂,投壼、圍棋、樗蒱、握槊、弄 珠之戲。行宋《元嘉曆》,以建寅月為歲首。國中大姓有 八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貞氏、國氏、木氏、苩氏。婚娶 之禮,略同于華,喪制如高麗。有五穀,牛、豬、雞,多不火 食。厥田下人皆山居。有巨栗。每以四仲之月,王祭天 及五帝之神,立其始祖仇台廟於國城,歲四祀之。國 西南人島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

開皇二年。百濟遣使貢方物。

按:《隋書文帝本紀》云云。

開皇九年。《百濟國》遣使表賀平陳。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平陳之歲。有 一戰船漂至海東。」請幫助識別此字。《牟羅國》,其船得還,經于百濟,昌 資送之甚厚,并遣使奉表賀平陳。高祖善之,下詔曰: 「百濟王既聞平陳遠令奉表,往復至難,若逢風浪,便 致傷損。百濟王心跡淳至,朕已悉知,相去雖遠,事同 言面,何必數遣使來相體悉。自今以後,不須年例入 貢,朕亦不遣使往,王宜知之。」使者舞蹈而去。

開皇十八年,《百濟》來獻方物。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百濟傳》:開皇十八年,昌 使長史王辯那來獻方物,屬興遼東之役,遣使奉表, 請為軍導。帝下詔曰:「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 禮,故命將討之。高元君臣恐懼,畏服歸罪。朕已赦之, 不可致伐。厚其使而遣之。高麗頗知其事,以兵侵掠 其境。昌死,子餘宣立。宣死,子餘璋立。」按昌死及璋立隋書統紀而失

其年。今據《史略》補之於後:

按《朝鮮史略》,「百濟王昌,在位四十五年薨。諡曰威德。 子季明立。」

開皇十九年,《百濟》王季明在位二年薨,是為惠王,子 宣立。

按《隋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云云。 開皇二十年。百濟王宣薨。子璋立。

按《隋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百濟王宣, 在位二年薨,是為法王。命博士李文真始修國史。子 璋立,風儀英偉,志氣雄傑,是為武王。」

煬帝大業三年百濟王璋遣使朝貢

[编辑]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濟傳》:「大業三年,璋遣 使燕文進朝貢。其年又遣使者王孝鄰入獻,請討高麗。煬帝許之,令覘高麗動靜。然璋內與高麗通和,挾 詐以窺中國。」

大業四年。《百濟》遣使貢方物。

按:《隋書煬帝本紀》云云。

大業七年二月庚申《百濟》遣使朝貢。

按《隋書煬帝本紀》云云。 按《百濟本傳》:「七年,帝親征 高麗。璋使其臣國智牟來請軍期。帝大悅,厚加賞賜。 遣尚書起部郎席律詣百濟與相知。明年,六軍度遼。 璋亦嚴兵于境。聲言助軍,實持兩端。尋與新羅有隙, 每相戰爭。」

大業十年。《百濟》遣使朝貢。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十年復遣使 朝貢。後天下亂。使命遂絕。其南海行三月有」請幫助識別此字。牟羅 國,南北千餘里,東西數百里。土多獐鹿,附庸于百濟。 《百濟》自西行三日,至貊國云。

[编辑]

高祖武德四年百濟王扶餘璋始遣使朝貢冊為帶方郡公百濟王

[编辑]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百濟,扶餘別 種也。直京師東六千里而贏,濱海之陽,西界越州,南 倭,北高麗,皆踰海乃至。其東新羅也,王居東西二城。 官有內臣佐平者,宣納號令,內頭佐平主帑聚,內法 佐平主禮,衛士佐平典衛兵,朝廷佐平主獄,兵官佐 平掌外兵有六萬方統十郡。大姓有八:沙氏、燕氏、劦 氏」、解氏,貞氏,國氏,木氏、苩氏。其法:反逆者誅,籍其家; 殺人者輸奴婢三贖罪;吏受賕及盜三倍償,錮終身。 俗與高麗同。有三島。生黃漆,六月刺取瀋,色若金。王 服大袖紫袍,青錦褲,素皮帶,烏革履,烏羅冠,飾以金 蘤;群臣絳衣飾,冠以銀蘤。禁民衣絳紫,有文籍。紀時 月如華人。武德四年,王扶餘璋始遣使獻《果下馬》,自 是數朝貢。《高祖》冊為帶方郡公、百濟王。

武德五年。《百濟》來獻。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濟傳》,「五年,獻明光鎧, 且訟高麗梗貢道。」

武德八年。《百濟》遣使朝貢。

武德九年。《百濟》遣使朝貢。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太宗貞觀元年詔諭百濟

[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貞觀初,詔使 者平其怨,又與新羅世仇,數相侵。帝賜璽書曰:「新羅 朕藩臣,王之鄰國,聞數相侵暴,朕已詔高麗、新羅申 和王宜忘前怨,識朕本懷。」璋奉表謝,然兵亦不止。 貞觀十一年,百濟王再遣使來朝,獻鐵甲雕斧。帝優 勞之,賜帛段三千。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云云。

貞觀十三年。百濟遣使貢金甲雕斧。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貞觀十五年。百濟王璋死。遣使告哀。冊其子義慈為 柱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十五年,璋死, 使者素服奉表曰:「君外臣百濟王扶餘璋卒。」帝為舉 哀元武門,贈光祿大夫,賻賜甚厚,命祠部郎中鄭文 表冊其子義慈為柱國。

按《朝鮮史略》,百濟王率臣僚常游泗泚河北浦,時人 稱為「大王浦。」又創王興寺,臨水,窮極壯麗,每親詣行 香。王璋薨,諡曰武,在位四十二年,太子義慈立。義慈 幼有孝友之行,時號「東海曾子。」

貞觀十六年。遣使詔諭百濟。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紹王義慈,事 親考,與兄弟友,時號東海曾子。」明年,與高麗連和,伐 新羅,取四十餘城,發兵守之。又謀取党項城,絕貢道。 新羅告急,帝遣司農丞相里元獎齎詔書諭解。聞帝 新討高麗,乃間取新羅七城,久之,又奪十餘城,因不 朝貢。

高宗永徽元年百濟遣使者來帝詔諭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百濟傳》:高宗立,遣使者 來。帝詔義慈曰:「海東三國,開基舊矣。地固犬牙。比者 隙爭侵校無寧歲。新羅高城重鎮皆為王并,窮歸于 朕,丐王歸地。昔齊桓一諸侯,尚存亡國,況朕萬方主, 可不卹其危邪?王所兼城宜還之。新羅所俘,亦畀還 王。不如詔者,任王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 王」可思之無後悔。

永徽三年。《百濟》遣使朝貢。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顯慶五年春三月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新羅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三將軍及新羅兵以伐百濟十一月俘百濟王以獻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按《百濟傳》:「永徽六年,新羅 訴百濟、高麗、𩎟鞨取北境三十城。顯慶五年,詔左衛 大將軍蘇定方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率左衛將軍 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士貴,左驍衛將軍龐孝泰,發新羅兵討之,自城山濟海。百濟守熊津口,定方縱擊, 虜大敗。王師乘潮帆以進,趨真都城一舍止,虜悉眾 拒」,復破之,斬首萬餘級,拔其城。義慈挾太子隆走北 鄙,定方圍之。次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義慈孫文 思曰:「王、太子固在,叔乃自王。若唐兵解去,如我父子 何?」與左右縋而出。民皆從之,泰不能止。定方令士超 堞立幟,泰開門降。定方執義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長 五十八人送京師,平其國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戶 七十六萬。乃析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 府,擢酋渠長治之。命郎將劉仁願守百濟城,左衛郎 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九月,定方以所俘見,詔釋不 誅。義慈病死,贈衛尉卿,許舊臣赴臨。詔葬孫皓、陳叔 寶墓左,授隆司稼卿。文度濟海卒,以劉仁軌代之。 按《蘇定方本傳》,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率師討百濟, 自城山濟海,至熊津口,賊瀕江屯兵,定方出左涯,乘 山而陣,與之戰,賊敗死者數千。王師乘潮而上,舳艫 御尾,進鼓而譟,定方將步騎夾引,直趨真都城。賊傾 國來,酣戰破之,殺虜萬人,乘勝入其郛。王義慈及太 子隆北走,定方進圍其城。義慈子泰自立為王,率眾 固守。義慈」之孫文思曰:「王與太子出而叔豈得擅為 王?若王師還,我父子安得全?」遂率左右縋城下,人多 從之,泰不能止。定方使士登城,建唐旗幟,於是泰開 門請命,其將禰植與義慈降,隆及諸城送款。百濟平, 俘義慈、隆、泰等獻東都。定方所滅三國,皆生執其王, 賞賚珍寶不勝計,加慶節尚輦奉御。 按《劉仁軌傳》: 「初,蘇定方既平百濟,留郎將劉仁願守其城,左衛中 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納殘黨。文度死,百濟故 將福信及浮屠道琛迎故王子扶餘豐立之,引兵圍 仁願。詔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統文度之眾,并發新 羅兵為援。仁軌將兵嚴整,轉鬥陷陣,所向無前。信等 釋仁願圍,退保任存城。既而福信」殺道琛,并其眾,招 還叛亡,勢張甚。仁軌與仁願合,則解甲休士。時定方 伐高麗,圍平壤不克,高宗詔仁軌拔軍就新羅,與金 法敏議去留計。將士咸欲還,仁軌曰:「《春秋》之義,大夫 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國家者,得專之。今天子欲滅 高麗,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雖孽豎跳梁,士 力未完,宜厲兵粟馬,乘無備擊不意百下百全,戰勝 之日,開張形勢,騰檄濟師,聲援接虜,亡矣。今平壤不 勝,熊津又拔,則百濟之燼復炎,高麗之滅無期。吾等 雖入新羅,正似坐客,有不如志,悔可得邪?扶餘豐猜 貳,表合內攜,勢不支久,宜堅守伺變以圖之,不可輕 動。」眾從其議,乃請益兵。時賊守真峴城,仁軌夜督新 羅兵薄城扳堞,比明入之,遂通新羅饟道。而豐果襲 殺福信,遣使至高麗倭丐援。會詔遣右威衛將軍孫 仁師率軍浮海而至,士氣振。於是諸將議所向。或曰: 「加林城水陸之衝,盍先擊之?」仁軌曰:「兵法避實擊虛。 加林險而固,攻則傷士,守則曠日周留。城賊巢穴,群 凶聚焉,若克之,諸城自下。」於是仁師、仁願及法敏帥 陸軍以進。仁軌與杜爽、扶餘隆繇《熊津》、白江會之,遇 倭人白江口,四戰皆克,焚四百艘,海水為丹。扶餘豐 脫身走,獲其寶劎。偽王子扶餘《忠勝》《忠志》等率其眾 與倭人降,獨酋帥遲受信據《任存》城未下,始定。方破 《百濟》,酋領沙叱相如、黑齒常《之嘯》亡散據險以應福 信,至是皆降。仁軌以赤心示之,俾取任存自效。即給 鎧仗糧糒。仁師曰:「若授甲濟粟,資寇便也。」仁軌曰:「吾 觀相如常之忠,而謀因機立功,尚何疑?」二人訖拔其 城,遲受信,委妻子奔高麗。百濟餘黨悉平,仁師等振 旅還,詔留仁軌統兵鎮守。百濟再被亂,殭屍如莽,仁 軌始命瘞埋弔祭焉。葺復戶版,署官吏,開道路,營聚 落,復防堰,賑貧貸乏,勸課耕種,為立官社,民皆安其 所。遂營屯田,以經略高麗。仁願至京師,帝勞曰:「若本 武將,軍中奏請,皆有文理,何道而然?」對曰:「仁軌之辭, 非臣所能。」帝歎賞之,超進仁軌六階,真拜帶方州刺 史,賜第一區,厚賚妻子,璽書褒勉。先是,貞觀、永徽中, 士戰歿者,皆詔使弔祭,或以贈官推授子弟。顯慶後, 討伐恩賞殆絕,及破《百濟》、平壤,有功者皆不甄敘。州 縣購募不願行,身壯家富者,以財參逐,率得避免。所 募皆儜劣寒憊,無鬥志。仁軌具論其弊,請加慰賚,以 鼓士心。又表用扶餘隆,使綏定餘眾。帝乃以隆為熊 津都督。時劉仁願為卑列道總管,詔率兵度海,使代 舊屯,與仁軌俱還。仁軌曰:「上巡狩方岳,又經略高麗, 方農時,而吏與兵悉被代,新至者未習。萬一蠻夷生 變,誰與捍之?不如留舊兵畢,獲等級遣還。」仁軌當留, 未可去,仁願不可,曰:「吾但知準詔耳。」仁軌曰:「不然。苟 利國家,知無不為,臣之節也。」因陳便宜,願留屯,詔可。 由是以仁願為不忠。始,仁軌任帶方州,謂人曰:「天將 富貴此翁邪!」乃請所頒曆及宗廟諱。或問其故,答曰: 「當削平遼海,頒示本朝正朔。」卒皆如言。及封太山,仁 軌乃率新羅、百濟、儋羅、倭四國酋長赴會。天子大悅, 擢為大司憲,遷右相兼檢校太子左中護,累功封樂 城縣男按《朝鮮史略》,百濟王作望海亭,與宮人荒淫耽樂。佐 平成忠極諫,王怒囚之。成忠上書曰:「臣嘗觀時察變, 必有兵革之事。敵兵若來,使陸不過沉峴。」即炭峴在黃山今連 水縣水不入《伎伐浦》。即白江據險隘以禦之。王不省,死獄 中。王都井水,汲泗泚水,皆赤如血,又有鬼入王宮大 呼「《百濟》亡。」《唐》太宗以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 《金仁問》為副總管,帥水陸軍伐《百濟》。敕《新羅》王為聲 援。王帥《金庾信》等出師百濟,王問戰守便宜,佐平、義 直以為先擊唐兵,達率常永以為先擊羅軍,王猶豫 未決。問於興首。興首者,嘗以佐平得罪竄外,曰:「白江、 炭峴,我國要衝,宜簡勇士守之,使唐兵不得入白江, 羅軍不得過炭峴。大王重閉固守,待其糧盡卒疲,然 後奮擊,破之必矣。」左右沮而不用。及聞唐羅兵已過 白江、炭峴,以階伯為將,帥死士五千拒之。階伯知必 敗,盡殺家屬。至黃山,猝遇羅兵,鏖戰力屈而死。定方、 仁問等到,《伎伐》《浦濟》軍不能禦,《唐》師乘勝進薄都城。 濟王知不免,歎曰:「悔不用成忠之策!」乃與太子孝率 左右夜遁,保熊津城,即今公城。王宮。諸姬走大王浦 喦石上,墮死者亦眾。世號落花岩於是王自《熊津城》詣定 方降。定方以濟王《義慈》及太子《孝泰隆》及大臣將士 八千人渡海還,《百濟》亡。自《溫祚》開基,歷三十王,移都 者四:「溫祚都慰禮城《近肖古》都漢城《文周》都《熊川聖 王》都南扶餘,凡六百七十八年。《唐》以其地分置《熊津》 《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命劉仁願留鎮泗泚 城。」故《百濟》王義慈卒於唐,帝贈尉衛卿,葬于陳叔寶 墓側。

《歷年圖》曰:「始祖乃以東明之裔,為太子所忌,懼不見容,逃難奔竄,間關崎嶇,至河南,建邦設都,雖萬事草創,尚能嚴兵固守,禦樂浪、𩎟鞨,吞馬韓而滅之。又能抗高句麗,敵新羅城,成鼎足之勢,以基七百年之業,非豪傑之主能然乎?多婁作稻田,賑窮民,優禮大臣,有人君之度。然搆釁新羅,爭一小城,數十年之間,兵」 革不息。己婁修好《新羅》,得交鄰之義。蓋婁雖史稱恭順,納叛臣而失鄰和,誣小民而亂其妻,何足道哉!肖古仇首,歷年雖長,無事可稱;古爾喜游畋,未免禽荒之失。然賑貧乏,復租調,定官制,錮贓吏,交鄰修好,是足多者《責稽》汾西以千乘之尊,不自慎重,或死于敵兵,或隕于賊手,悲夫!比流久在民間,知民疾苦,及其即位,賑窮賙乏,《史》稱「寬慈愛人」 ,庶矣。而四十一年之間,災變屢見,饑饉洊至,民不聊生,何哉?契王在位纔二年,但比流代汾西而立,其終也傳汾西之子契王。契王代比流而立,其終也傳比流之子近肖古,尚有遜讓之風。近肖古與高句麗失和,至殺其主,挑怨速禍,世為讎敵。兩國之間,干戈爛漫而不已。近仇首在位十年,粗保其國枕流,始信佛法,迎胡僧創寺度僧,欲以徼福。踰年薨,而佛不足信明矣。辰斯喜土木,甘游畋,侈宮室池沼,以畜珍奇。玩物喪志,田于狗原,或旬或月,卒死行宮。惜哉!阿莘窮兵黷武,殆無虛歲。民困兵革,多奔敵國。輕質國本於島夷,幾不得嗣。腆支久質於外,王薨,國有外難,返而得國,何其幸也!久爾傳之毗有,「毗有」 傳之蓋鹵,驕奢昏闇,請上國欲伐強鄰,信敵間親昵戲玩,大興工役,唯宮室臺榭,是崇是飾。至於蒸土築城,緣河樹堰,伐石作槨,人力盡悴,倉廩告匱,尚不知墮於敵國之術。國勢魚爛而敵兵奄至,噬臍無及,身死人手,尚誰咎哉?《傳》曰:「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蓋鹵之謂矣。文周嗣緒,正臥薪嘗膽之秋,而優柔不斷,受制強臣,身且不保。三斤以童稚之年,能命將討賊,復君父之讎,快神人之憤,是可稱也,而享年不永,惜哉!東城當國凶歉,民饑不救,起臨流閣,極其壯麗。游宴自恣,閉宮門,拒諫臣,荒于游畋,久而不返,為賊臣所害。武寧誅芍加,得討賊之義,然失子民之道,不能勞來安集,為敵國驅民。《前史》稱仁慈寬厚,何邪?聖王初立,能斷大事,國人稱聖。逮至末年,與《新羅》謀伐《高句麗》,不得其志,背舊好,發忿兵,遂死鋒鏑,真所謂「一朝之忿亡其身」 者也。威德雖無德政,享國悠久。惠王即位,二年而薨。法王繼緒,崇信佛教,禁屠殺,放鷹「鷂,焚漁獵之具,創寺度僧,蓋欲延祚也。而踰年乃薨,多見其惑也。武王恃強驕驁,侵掠新羅,殆無寧歲,干戈遞侵,流屍蔽野。唐皇詔諭戢兵,外雖陳謝,而內實不然。晚年穿宮南池,起望海樓,游洄泚河,般樂怠傲,唯日不足。國之不亡,幸矣。」 義慈之為太子也,事親以孝,與兄弟以友。及其即位,慮囚原罪,其為政粗足可觀。但其闇於大體,無深謀遠略,不知《新羅》脣齒之勢,妄興干戈,謀欲吞噬。今年奪一城,明年奪一城,席《累勝》之威,驕氣遽溢,視《新羅》為囊中之物,欲取之心,囂然未已。違帝詔無釋紛之心,結高麗絕朝貢之路,猶且淫酗耽樂,杜絕忠諫。天怒于上,屢出災異,丁寧譴告,而猶不省悟,晏然自肆,不能保炭峴白江之險。《唐兵》

一至而社稷丘墟,《扶餘氏》不祀忽諸。嗚呼悲哉!

龍朔元年百濟國福信等反迎立故王子扶餘豐為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璋從子福信 嘗將兵,乃與浮屠道琛據周留城反,迎故王子扶餘 豐於倭,立為王。西部皆應,引兵圍仁願。龍朔元年,仁 軌發新羅兵往救,道琛立二壁熊津江,仁軌與新羅 兵夾擊之,奔入壁,爭梁墮溺者萬人。新羅兵還,道琛 保任孝城,自稱領軍將軍,福信稱霜岑將軍。告仁軌 曰:「聞唐與《新羅》約,破百濟,無老孺,皆殺之,畀以國。我 與受死,不若戰。」仁軌遣使齎書答說。道琛倨甚,館使 者于外,嫚報曰:「使人官小,我國大將禮,不當見,徒遣 之。」仁軌以眾少,乃休軍養威,請合新羅圖之。福信俄 殺道琛,并其兵豐不能制。

龍朔二年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 以伐百濟。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龍朔三年九月。孫仁師及《百濟》戰于白江。敗之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按《百濟本傳》。二年。仁願等 破之。熊津拔支羅城。夜薄真峴。比明入之。斬首八百 級。新羅餉道乃開。仁願請濟師。詔右威衛將軍孫仁 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發齊兵七千。往福信顓國。謀 殺豐。豐率親信斬福信。與高麗倭連和。仁願已得齊 兵。士氣振,乃與《新羅》王《金法敏》率步騎,而遣劉《仁軌》 率舟師,自《熊津》江偕進,趨周留城。《豐》眾屯白江口,四 遇皆克,火四百艘,豐走不知所在。偽王子扶餘《忠勝》 《忠志》帥殘眾及《倭》人請命,諸城皆復。仁願勒軍還,留 仁軌代守。帝以《扶餘隆》為《熊津》都督,俾歸國,平《新羅》 故憾,招還遺人。

按《朝鮮史略》,「故百濟宗室福信等起兵,迎立義慈之 子豐。」嘗質倭國為王,據周留城。唐留鎮將軍劉仁願、郎將 劉仁軌與新羅將金欽伐之,豐奔高句麗,達率黑齒 常之詣仁軌降。常之,百濟西部人,驍毅有謀略,嘯合 逋亡,據任存城,復《百濟》亡國餘城,至是乃降。入唐,累 從征伐,積功為燕然道大總管。後周興等誣告與趙 懷節叛,詔繫獄死,帝詔留仁軌鎮守,以義慈之子在 京師者隆為《熊津》都督,遣還本國。隆畏《新羅》,不敢入 舊國,寄治《高句麗》云。

麟德二年百濟與新羅盟于熊津城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二年,與新羅 王會熊津城,刑白馬以盟。仁軌為盟辭曰:「往百濟先 王,罔顧逆順,不敦鄰,不睦親,與高麗、倭共侵削新羅, 破邑屠城。天子憐百姓無辜,命行人修好。先王負險 恃遐,侮慢弗恭,皇赫斯怒,是伐是夷。但興亡繼絕,王 者通制,故立前太子隆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附仗 新羅,長為與國,結好除怨,恭天子命,永為藩服。」右威 衛將軍、魯城縣公仁願親臨厥盟,「有二其德,興兵動 眾,明神監之,百殃是降,子孫不育。社稷無守,世世毋 敢犯。」乃作金書鐵契,藏《新羅》廟中。仁願等還隆,畏眾 攜散,亦歸京師。

儀鳳 年進熊津都督隆為帶方郡王遣歸藩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百濟本傳》,「儀鳳時,進帶 方郡王,遣歸藩。是時新羅彊隆不敢入舊國,寄治高 麗,死,武后又以其孫敬襲王,而其地已為新羅、渤海 靺鞨所分,百濟遂絕。」

後唐

[编辑]

廢帝清泰三年春正月乙未百濟遣使者來

[编辑]

按:《五代史唐廢帝本紀》云云。

[编辑]

世祖至元四年春正月己巳百濟國遣使臣梁浩來朝賜以錦繡有差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沃沮部彙考

[编辑]

後漢

世祖建武 年罷東部都尉封東沃沮為侯

[编辑]

按《後漢書》本紀不載。 按《沃沮傳》,「東沃沮在高句麗 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北與挹婁、夫餘,南與濊貊 接。其地東西夾,南北長,可折方千里。土肥美,背山向 海,宜五穀,善田種,有邑落長帥。人性質直彊勇,便持 矛步戰,言語、飲食、居處衣服有似句麗。其葬作大木 槨,長十餘丈,開一頭為戶,新死者先假埋之,令皮肉 盡」,乃取骨置槨中,家人皆共一槨,刻木如主。魏志作生隨 死者為數焉。武帝滅朝鮮,以沃沮地為元菟郡。後為 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麗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 浪東部都尉。至光武罷都尉官,後皆以封其渠帥為 沃沮侯。其土迫小,介於大國之間,遂臣屬句麗。句麗 復置其中大人,遂為使者,以相監領,責其租稅,貂、布、 魚、鹽、海中食物,發美女為婢妾焉。又有北沃沮,一名 「置溝婁」,去南沃沮八百餘里。其俗皆與南同界,南接 挹婁

[编辑]

少帝正始七年幽州刺史毋丘儉擊高句麗高句麗王宮奔東沃沮併擊東沃沮破之遂奔北沃沮

[编辑]

按《三國魏志齊王芳本紀》不載。 按沃沮本傳,「東沃 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而居。其地形 東北狹,西南長,可千里。北與挹婁、夫餘,南與濊貊接。 戶五千,無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長帥。其言語與句 麗大同,時時小異。漢初,燕亡人衛滿王朝鮮,時沃沮 皆屬焉。漢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鮮,殺滿孫右渠,分其 地」為四郡,以沃沮城為元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 句麗西北,今所謂元菟故府是也。沃沮還屬樂浪。漢 以土地廣遠,在《單單》《大領》之東,分治東部都尉,治不 耐城,別主領東七縣。時沃沮亦皆為縣。漢光武六年, 省邊郡,都尉由此罷。其後皆以其縣中渠帥為縣侯。 不耐、華麗、沃沮諸縣皆為侯國。外夷更相攻伐,唯不 耐濊侯,至今猶置功曹、主簿諸曹,皆濊民作之。沃沮 諸邑落渠帥,皆自稱「三老」,則故縣國之制也。國小,迫 於大國之間,遂臣屬句麗。句麗復置其中大人為使 者,使相主領,又使大加統責其租賊貊漢書貂布魚鹽。 海中食物,千里擔負致之。又送其美女以為婢妾,遇 之如奴僕。其土地肥美,背山向海,宜五穀,善田種。人 性質直彊勇,少牛馬,便持矛步戰,食飲居處,衣服禮 節,有似句麗。其葬作大木槨,長十餘丈,開一頭作戶, 新死者皆假埋之,才使覆形,皮肉盡,乃取骨置槨中。 舉家皆共一槨,刻木如生形,隨死者為數。又有瓦䥶, 置米其中,編縣之於槨戶邊。毋丘儉討句麗,句麗王 宮奔沃沮,遂進師擊之,沃沮邑落皆破之,斬獲首虜 三千餘級,宮奔北沃沮。北沃沮一名「置溝婁」,去南沃 沮八百餘里。其俗南北皆同,與挹婁接。挹婁喜乘船 寇抄,北沃沮畏之,夏月恆在山巖深穴中為守備,冬 月冰凍,船道不通,乃下居村落。王頎別遣追討宮,盡 其東界。問其耆老:「海東復有人否?」耆老言:「國人嘗乘 船捕魚,遭風見吹。數十日東得一島,上有人,言語不 相曉。其俗常以七月取童女沉海。」又言「有一國亦在 海中,純女無男。又說得一布衣,從海中浮出,其身如 中國人衣其兩袖,長三丈。又得一破船,隨波出,在海 岸邊有一人」,項中復有面生。得之與語不相通,不食 而死。其域皆在《沃沮》東大海中。按本傳無年月而毋丘儉討高句麗則在

「《正始》七年」 ,故今從之。

大駕洛部彙考

[编辑]

後漢

世祖建武十九年駕洛酋長金首露立為王國號大駕洛漢兵滅之以其地為郡縣

[编辑]

按《後漢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駕洛國 即今金海府。始祖金首露立。漢建武十九年初,駕洛無君臣 位號,有九千,各總眾為酋長。得金合于龜峰,開視之, 有六金卵,皆化為男,奇偉長大。眾推始生者為主,姓 金氏。因金卵為姓,以始見名首露,國號大駕洛,又稱 伽倻。餘五人各為五伽倻主:曰阿羅伽倻,曰古寧伽 倻,曰大伽倻,曰星山伽倻,曰小伽倻。駕洛後改金官。 漢遣兵伐樂浪,以其地為郡縣,薩水以北屬漢。

獻帝建安 年駕洛國王首露卒壽百五十八年

[编辑]

按《後漢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云云。

[编辑]

武帝大同六年駕洛降于新羅國亡

[编辑]

按《梁書》本紀、列傳皆不載。 按《朝鮮史略》,「駕洛國王 金仇衡降于新羅,駕洛亡。」梁大同六年。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