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11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一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一百十五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一百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一百十五卷目錄

 聖裔部彙考一

  周魏安釐王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高帝二則 惠帝一則 文帝一則 武帝  一則 元帝初元一則 永光一則

  成帝  一則 綏和一則 哀帝  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後漢世祖建武三則 明帝永平一則 章帝元和一則 和帝永元一則 安帝延光

  一則 質帝本初一則 桓帝元嘉一則 永壽一則 延熹一則

  魏文帝黃初二則

  晉武帝泰始一則 惠帝  一則 明帝太寧一則 哀帝  一則 孝武帝太元一

  則

  宋文帝元嘉四則 孝武帝大明一則

  南齊武帝永明一則

  梁敬帝太平一則

  陳廢帝光大一則

  北魏獻文帝皇興一則 孝文帝延興二則 太和二則

  北齊文宣帝天保一則

  北周宣帝大象一則

  隋文帝  一則 煬帝大業一則

  唐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二則 高宗乾封一則 中宗嗣聖二則 神龍一則 元

  宗開元三則 肅宗上元一則 代宗  一則 德宗建中一則 憲宗元和二則 武宗

  會昌二則 宣宗大中一則 懿宗咸通一則 僖宗乾符二則 昭宗天祐二則

  後唐明宗長興一則

  後周太祖廣順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二則 至道一則 真宗景德一則 大中祥符二則

  天禧一則 仁宗景祐一則 皇祐一則 至和一則 英宗治平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哲宗元祐二則 元符一則 徽宗崇寧二則 大觀一則 宣和一則 高宗紹興二則

  寧宗嘉定二則 理宗寶慶二則 紹定一則 寶祐一則 度宗咸淳一則

  金熙宗天眷一則 皇統一則 海陵天德一則 世宗大定三則 章宗明昌四則 承

  安一則 宣宗貞祐一則

  元太宗三則 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二則 成宗元貞一則 太德二則 仁宗延祐三

  則 英宗至治一則 泰定帝泰定二則 文宗至順一則 順帝至元一則 至正二則

官常典第一百十五卷

聖裔部彙考一

[编辑]

[编辑]

魏安釐王以孔子八世孫謙為相始封魯國文信君按闕里志八代孫謙史記作慎字子順又名斌仕魏為安釐王相以孔子後封魯國文信君有三子鮒騰

[编辑]

樹。

按孔氏自叔梁至斌一世相承以至九世始生三子

[编辑]

始皇元年封孔子九世孫孔鮒為魯國文通君

[编辑]

按:《史記秦本紀》不載。按《闕里志》:「始皇并天下,召九 代孫鮒為魯國文通君,拜少傅,卒於陳下。子隨,字元 路,四傳至吉,吉生何齊,皆承殷後,為宋公。」

[编辑]

高帝元年封十世孫孔聚為蓼侯

[编辑]

按《漢書高祖本紀》不載。按《闕里志》:高帝元年賜孔 聚爵蓼侯。傳「子臧、孫琳、曾孫黃俱嗣侯,坐事失爵。」 按《兗州府志》:「九代孫樹之子聚,以將事高祖,破項羽 垓下,封蓼平侯。」

高帝十二年,封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

按《漢書高祖本紀》不載。按《闕里志》,「十二年冬十一 月,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祀孔子,封孔子九世孫 騰為奉祀君。」

惠帝 年以孔騰為長沙太傅

[编辑]

按《漢書惠帝本紀》不載。按《闕里志》,「惠帝時以孔騰 為博士,遷長沙太傅,卒,有子忠。」

文帝 年徵十世孫孔忠為博士封褒侯

[编辑]

按《漢書文帝本紀》不載。按《兗州府志》:「文帝時,徵十 世孫忠為博士,封褒侯。忠字子貞,生子武及安國。武 字子威,為臨淮太守,是為十一世。生子延年。」

武帝 年以十二世孫孔延年為博士臧為太常安國為侍中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武帝時以十 二世孫延年為博士,臧為太常,安國為侍中。延年博 覽群書,官至少傅將軍。」

元帝初元元年賜十三世孫孔霸爵關內侯號褒成君

[编辑]

按《漢書,元帝本紀》,不載。按《孔光傳》,光父霸以初元 元年為關內侯食邑。霸上書求奉孔子祭祀,元帝下 詔曰:「『其令師褒成君關內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戶祀 孔子焉』。故霸還長子福名數於魯,奉孔子祀。霸薨,子 福嗣。福薨,子房嗣。房薨,子莽嗣。」

永光 年以孔澍為魯從事

[编辑]

按:《漢書元帝本紀》不載。按《闕里志》,「元帝永光間,以 十八代孫澍為魯從事。」此孔氏任鄉官之始

成帝   年以十四代孫孔福襲封關內侯

[编辑]

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按《兗州府志》」云云。

綏和元年詔封孔吉為殷紹嘉侯尋進爵為公

[编辑]

按《漢書成帝本紀》,綏和元年春二月癸丑,詔曰:「蓋聞 王者必存二王之後,所以通三統也。昔成湯受命,列 為三代,而祭祀廢絕。考求其後,莫正孔吉。其封吉為 殷紹嘉侯。三月進爵為公,及周承休侯皆為公,地各 百里。」按《梅福傳》:「福上書曰:『臣聞不在其位,不謀其 政。政者,職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越職觸罪,危言世 患,雖伏質橫分,臣之願也。守職不言,沒齒身全,死之 日,尸未腐而名滅,雖有景公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貪 也。故願臺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塗,當戶牖之法,坐 盡平生之愚慮,亡益於時,有遺於世,此臣寢所以不 安,食所以忘味也。願陛下深省臣言』。」臣聞存人所以 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惡之報,各如其事。昔者 秦滅二周,夷六國,隱士不顯,佚民不舉,絕三統,滅天 道,是以身危子殺,厥孫不嗣,所謂壅人以自塞者也。 故武王克殷,未下車,存五帝之後,封殷於宋,紹夏於 杞,明著三統,示不獨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遷廟之 主,流出於戶,所謂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湯不祀,殷 人亡後,陛下繼嗣久微,殆為此也。《春秋經》曰:「宋殺其 大夫。」《穀梁傳》曰:「其不稱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此 言孔子故殷後也,雖不正統,封其子孫以為殷後,禮 亦宜之。何者?諸侯奪宗,聖庶奪嫡。《傳》曰:「賢者子孫宜 有土。」而況聖人又殷之後哉?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 公,而皇天動威,雷風著災。今仲尼之廟,不出闕里,孔 氏子孫,「不免編戶,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 意也。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則國 家必獲其福。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何者?追聖人素 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後聖必以為則,不滅之名,可 不勉哉!」福孤遠,又譏切王氏,故終不見納。武帝時,始 封周後姬嘉為周子南君。至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 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使諸大夫博士求殷後,分散 為十餘姓,郡國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孫,絕不能紀。 時匡衡議以為:「王者存二王後,所以尊其先王而通 三統也。其犯誅絕之罪者絕,而更封他親為始封君, 上承其王者之始祖。《春秋》之義,諸侯不能守其社稷 者絕。今宋國巳不守其統而」失國矣。則宜更立殷後 為始封君,而上承湯統,非當繼宋之絕侯也,宜明得 殷後而已。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遠不可得。雖得其 嫡,嫡之先已絕,不當得立。《禮記》孔子曰:「丘,殷人也,先 師所共傳。宜以孔子世為湯後。」上以其語不經,遂見 寢。至成帝時,梅福復言宜封孔子後以奉湯祀。綏和 元年,立二王後,推跡古文,以《左氏》《穀梁》《世本》《禮記》相 明。遂下詔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

哀帝   年以十五代孫孔房襲關內侯

[编辑]

按《漢書哀帝本紀》,不載。按《兗州府志》,「哀帝世,以孔 子十五世孫房襲封關內侯。房福之子也。」

平帝元始元年夏六月封周公後公孫相如為褒魯侯孔子後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

[编辑]

按《漢書平帝本紀》云云。按《孔光傳》,元始元年,封周 公孔子後為列侯,食邑各二千戶。房子莽更封為褒 成侯,後避王莽,更名均。

按《兗州府志》:「元年,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封十六 世孫均為魯國褒成侯,食邑二千戶。均字長平,房之 子也。敦篤好學,有文才。初襲關內侯,為尚書郎,至是 因追封孔子,進爵食邑。王莽篡位,拜太尉,不就。有子 曰志。」

後漢

[编辑]

世祖建武五年春二月壬申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

[编辑]

按:《後漢書光武本紀》云云。

武帝封孔吉為殷紹嘉公。安即吉之裔也。

建武十三年。春二月庚午。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 按《後漢書光武本紀》云云。

建武十四年。夏四月辛巳。封孔子後志。為褒成侯 按《後漢書光武本紀》云云。

平帝封孔均為褒成侯。志,均子也。《古今注》曰:「志時為密令。」

按《兗州府志》:「建武十四年,以十七世孫志襲封褒成 侯,食邑二千戶。」

明帝永平十五年封十八代孫孔損為褒成侯

[编辑]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按《兗州府志》,「永平十五 年,以十八世孫損襲封褒成侯。損,志之子也。」

章帝元和二年東巡狩詔孔子後助祭幸魯賜孔氏帛

[编辑]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元和二年「春二月丙辰,東巡狩。 丙子,詔曰:『朕巡狩岱宗,柴望山川,告祠明堂,以章先 勳。其二王之後,先聖之裔,咸來助祭』。三月己丑,進幸 魯。庚寅,祠孔子於闕里,及七十二弟子,賜褒成侯及 諸孔男女帛

和帝永元四年徙封褒成侯為褒亭侯

[编辑]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不載按《兗州府志》,四年,「追封 孔子為褒尊侯,徙封褒成侯損為褒亭侯,食邑一千 戶。」

安帝延光三年東巡會孔氏男女以十九代孫孔曜襲褒亭侯

[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延光三年「春二月丙子,東巡狩。 三月戊戌,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於闕里,自魯相令 丞尉及孔氏親屬婦女諸生悉會,賜褒亭侯以下帛 有差。」

按《兗州府志》:「是年以十九世孫曜襲封褒亭侯。曜,損 之子也。」

質帝本初元年以二十世孫孔完襲褒亭侯

[编辑]

按:《後漢書。質帝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本初元 年,以二十代孫完曜子襲褒亭侯,早亡,無子,以母弟 讚之子羨襲封。」

桓帝元嘉三年詔選孔氏宗人置孔子廟百戶卒史一人

[编辑]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魯相置孔 子廟卒史碑》: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 書言:詔書崇聖道,勉六蓺。孔子作《春秋》,制《孝經》,刪述 五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幽贊神明,故特立廟。褒成 侯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 百戶卒史一人,典主守廟。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 大酒直須報。謹問太常祠曹掾馮牟、史郭元。」辭對:「故 事,辟雍禮未行,祠先聖師侍祀者,孔子子孫太宰、太 祝令各一人,皆備爵;太常丞監祀,河南尹給牛羊豕 雞各一,大司農給米。祠臣愚以為如瑛言,孔子大聖, 則象乾坤,為漢制作,先世所尊,祠用眾牲,長吏備爵。 今欲加寵子孫,敬恭明祀,傳於罔極。可許。臣請魯相 為孔子廟置百戶卒史一人,掌領禮器,出王家錢給 大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戇,誠惶誠恐,頓首頓 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聞。」制曰:「可。」元嘉三年三月二 十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魯相承書從事。下當 用者,選年四十以上,經通一蓺,雜試通利,能奉弘先 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如詔書到,言永興元年六月甲 辰朔十日辛酉,魯相平行長史事,下守長憻叩頭死 罪敢言司徒、司空府。壬寅,詔書:為孔子廟置百戶卒 史一人,掌主禮器,選年四十以上,經通一蓺雜試,能 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平叩頭叩頭,死罪死罪。 謹按文書,守文學掾魯孔龢師孔憲、戶曹史孔覽等 雜試龢修《春秋》嚴氏,通經高第。事親至孝,能奉弘先 聖之禮,為宗所歸。除龢補名,狀如牒。平惶恐叩頭死 罪,上司空府讚曰:「巍巍大聖,赫赫彌章。」相乙瑛,字少 卿,平原高唐人。令鮑疊,字文公,上黨屯留人。政教稽 古,名重規矩。乙君察舉,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孫麟 廉請置百戶卒史一人。鮑君造作百戶吏舍,「功垂無 窮。」

永壽二年復顏氏亓官氏族人繇發

[编辑]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永壽二年 魯相顏午碑》文。「聖母顏氏,聖配亓官氏,聖族之親,禮 所宜異。復其邑中繇發」

延熹 年詔孔氏一人為魯從事

[编辑]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不載。按《闕里志》,「桓帝詔孔氏 一人為魯從事,終漢世十有一人。延熹間二十代孫 浮、綱、承,俱東魯督郵。」

[编辑]

文帝黃初二年正月詔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

[编辑]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黃初二年春正月壬午,詔曰: 『昔仲尼資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周之末,無受 命之運。在魯、衛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栖栖焉,遑遑 焉,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於時王公終莫能用 之。乃退考三代之禮,修素王之事,因魯史而制《春秋》, 就太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後,莫不宗其文以述作』」, 仰其聖以謀咨,可謂命世之大聖,億載之師表者也。 遭天下大亂,百祀墮壞。舊居之廟,毀而不修;褒成之 後,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誦之聲,四時不睹蒸嘗之 位,斯豈所謂「崇禮報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議 郎孔羨為宗聖侯,邑百戶,奉孔子祀。

按《兗州府志》:「二十一世孫羨,完之弟子也。漢末褒亭 侯絕,至是改封。」

黃初 年,始建「三氏學。」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黃初 中於闕里建三氏學,專教孔、顏、孟三氏子孫。」

[编辑]

武帝泰始三年冬十二月徙封宗聖侯孔震為奉聖亭侯

[编辑]

按《晉書武帝本紀》云云。按《禮志》。「三年十一月。改封 宗聖侯孔震為奉聖亭侯。又詔太學及魯國。四時備 三牲。以祀孔子。」

按《闕里志》:「二十二代孫震,泰始三年,改封奉聖亭侯拜太常卿、黃門侍郎,食邑二千戶。震,羨之子也,以故 宗聖侯改封。有子曰嶷。」

惠帝   年以二十三世孫孔嶷襲奉聖亭侯

[编辑]

按《晉書惠帝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惠帝時以二 十三代孫嶷襲奉聖亭侯,食邑一千戶。嶷卒,子撫嗣, 是為二十四世。」

明帝大寧三年詔奉聖亭侯孔嶷四時祀孔子如泰始故事

[编辑]

按《晉書明帝本紀》。不載。按《宋書禮志》云云。

哀帝   年以二十五世孫孔懿襲奉聖亭侯

[编辑]

按《晉書哀帝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哀帝某年,以 二十五世孫懿襲封奉聖亭侯,食邑一千戶。懿,撫之 子,官至從事中郎,有子曰鮮。」

孝武帝太元十一年秋八月庚午封孔靖之為奉聖亭侯奉宣尼祀

[编辑]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编辑]

文帝元嘉三年詔以十八代孫孔龢為百戶主掌禮器

[编辑]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闕里志》云云。

元嘉八年,奪奉聖亭侯孔繼之爵。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禮志》,「晉明帝太寧三年, 詔給事奉聖亭侯孔亭,四時祠孔子,祭直如太始故 事。亭五代孫繼之,博塞無度,嘗以祭直顧進,替慢不 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奪爵。」

元嘉十九年,以孔熙先謀逆,奪隱之爵,仍以二十六 代孫鮮襲奉聖亭侯。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禮志》,十九年又授孔隱 之奉聖亭侯爵。以兄子熙先謀逆,又失爵。

按《闕里志》,「是年二十六代孫鮮襲封奉聖亭侯,改封 崇聖侯,生子乘。」

元嘉二十八年,以孔《惠雲》為「奉聖侯。」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禮志》,二十八年「更以孔 惠雲為奉聖侯。後有重疾,失爵。」

孝武帝大明二年以孔邁為奉聖侯

[编辑]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按《禮志》,大明二年又以 孔邁為奉聖侯。邁卒,子莾嗣,有罪失爵。

南齊

[编辑]

武帝永明七年始復奉聖之爵

[编辑]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永明七年春二月己丑,詔曰:「宣 尼誕敷文德,峻極自天,發輝七代,陶鈞萬品。英風獨 舉,素王誰匹?功隱於當年,道深於日月,感麟厭世,緬 邈千祀,川竭谷虛,丘夷淵塞,非但洙泗湮淪,至乃饗 嘗乏主。前王敬仰,崇修寢廟,歲月亟流,鞠為茂草。今 學斆興立,實稟洪規,撫事懷人,彌增欽屬。可改築宗」 祊,務在爽塏,量給祭秩,禮同諸侯。「奉聖之爵,以時紹 繼。」

[编辑]

敬帝太平二年春正月詔舉魯國之族嗣奉聖侯

[编辑]

按《梁書敬帝本紀》,太平二年春正月壬寅,詔曰:「夫子 降靈體哲,經仁緯義,允光素王,載闡元功。仰之者彌 高,誨之者不倦。立忠立孝,德被蒸民,制禮作樂,道冠 群后。雖泰山頹峻,一簣不遺,而泗水餘瀾,千載猶在。 自皇圖屯阻,祀薦不修,奉聖之門,裔嗣殲滅,敬神之 寢,簠簋寂寥,永言聲烈,實兼欽愴。外可搜舉魯國之 族,以為奉聖後,并繕廟堂,供備祀典,四時薦秩,一皆 遵舊。」

[编辑]

廢帝光大元年以孔英哲為奉聖亭侯

[编辑]

按《陳書廢帝本紀》:「光大元年冬十二月庚寅,以兼從 事中郎孔英哲為奉聖亭侯,奉孔子祀。」

按《兗州府志》:「元年,封三十二世孫英哲為奉聖侯,英 哲,長孫子也。英哲無子,以弟嗣哲奉祀。」

北魏

[编辑]

獻文帝皇興二年詔孔氏四人為官

[编辑]

按《魏書顯祖本紀》不載。按《闕里志》云云。

按《魏書高祖本紀》:二年詔曰:「尼父稟達聖之姿,體生 知之量,窮理盡性,道光四海。頃者淮徐未賓,廟隔非 所,致令祠典寢頓,禮章殄滅。自今以後,臨事致敬,令 肅如也。」三年夏四月,詔以孔子二十七世孫魯郡孔 乘為崇聖大夫,給十戶,以供洒掃。

孝文帝延興三年詔以二十七世孫孔乘為崇聖大夫

[编辑]

按《闕里志》,「三年,封二十七代孫乘為崇聖大夫,食邑 五百戶。生子靈珍。」

太和十六年拜孔氏四人為官

[编辑]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按《闕里志》,「太和十六年,帝 祀孔子,拜孔氏四人為官。」

太和十九年詔訪孔氏宗子改封二十八代孫靈珍 為崇聖侯。

按:《魏書高祖本紀》:十九年「夏四月庚申,行幸魯城,親祀孔子廟。辛酉,詔拜孔氏四人,顏氏二人為官,又詔 選諸孔宗子一人封崇聖侯,邑一百戶,以奉孔子之 祀。」

按《兗州府志》:「十九年,車駕幸魯城,親祀孔子,修飾墳 壟,更建碑銘,拜孔氏四人官,仍封二十八世孫靈珍 為崇聖侯,食邑一千戶,奉祀。靈珍嘗仕北魏為校書 郎,卒。子文泰嗣,是為二十九世。」

北齊

[编辑]

文宣帝天保元年詔封孔子後為崇聖侯尋又改封恭聖侯

[编辑]

按《北齊書文宣帝本紀》:「天保元年夏六月辛巳,詔封 崇聖侯,邑一百戶,以奉孔子之祀。」

按《兗州府志》:「元年改封三十世孫渠為恭聖侯,食邑 一千戶。渠,文泰子也,以崇聖侯改封,有子長孫。」

北周

[编辑]

宣帝大象二年詔封孔子為鄒國公以三十一世孫長孫襲封

[编辑]

按《周書宣帝本紀》:「大象二年春三月,詔追封孔子為 鄒國公,邑數准舊,并立後承襲,別於京師置廟,以時 祭享。」

按《兗州府志》:「二年,改封孔子為鄒國公。立後承襲,列 於京師。遂改封三十一世孫長孫為鄒國公,食邑千 戶。長孫生二子,英、哲、嗣。哲」

[编辑]

文帝年以孔嗣哲襲封鄒國公

[编辑]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文帝時,嗣哲應 制登科,官至太子通事舍人,襲封鄒國公。」

煬帝大業四年封孔子後為紹聖侯

[编辑]

按《隋書煬帝本紀》,大業四年冬十月丙午,詔曰:「先師 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 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歎,忽踰於千祀,盛德之美, 不存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 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按《闕里志》:「四年,改封孔嗣哲為紹聖侯,食邑千戶,卒, 子德倫嗣。」

按:程敏政聖裔,考孔羨之後,傳至二十五世懿,從晉 元帝南渡,居於會稽。懿子曰鮮,當元嘉八年有罪奪 爵,以隱之嗣,復以子不道失爵,以惠雲嗣,又以重疾 失爵,以邁嗣後,亦以罪失爵。此南宗也。後魏孝文求 先聖之後,得二十七世孫乘,以為崇聖大夫,其子靈 珍,改封崇聖侯;三傳入齊,改封恭聖侯;四傳入周,進 封鄒國公。五傳入隋,改封紹聖侯,此北宗也。至於隋 亡,又并失傳矣。以此觀之,孔子之裔在晉宋六朝,又 分為南北二宗,而《闕里志》直以乘為鮮之子,未知孰 是?

[编辑]

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後為褒聖侯

[编辑]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按《禮樂志》云云。

按《闕里志》:武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詔曰:「宣尼以 大聖之德,天縱多能,王道藉以裁成,人倫資其教益。 故孟軻稱『生民以來,一人而已』。」自漢氏馭曆,魏室分 區,爰及晉朝,暨於隋代,咸相崇尚,用存享祀。朕欽若 前王,憲章故實,親師宗聖,是所,庶幾存亡繼絕,抑惟 通典。可立孔子後為褒聖侯,以隋故紹聖侯孔嗣哲 嫡子「《德倫》為嗣。」

按《兗州府志》:「九年改封三十三世孫德倫為褒聖侯。 德倫,嗣哲子也。」

太宗貞觀元年詔孔氏子孫並免賦役

[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闕里志》」云云。

貞觀十一年,詔「褒聖侯與朝會,位同三品,家祭服元 冕。」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十一年詔褒聖 侯德倫朝會位同三品,食邑一千戶,家祭服元冕。」

高宗乾封元年詔免孔氏子孫賦役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高宗乾封元年, 敕褒聖侯德倫,既承裔嗣,有異常流,其子孫並免賦 役。」

中宗嗣聖七年賜褒聖侯孔德倫敕書及時服即武后天授元年

[编辑]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云云。

嗣聖十二年,三十四代孫孔崇基襲封「褒聖侯。」即武后天 冊萬歲元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云云。

神龍元年授褒聖侯朝散大夫

[编辑]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神龍元年五月, 制授褒聖侯崇基朝散大夫,陪祭朝會。」

元宗開元五年三十五代孫孔璲之襲封褒聖侯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開元五年,三十 五代孫璲之襲封褒聖侯,特授四門博士,郡王府文 學,兗州長史。」

開元十三年,幸闕里。詔「文宣公家每代長子承襲,兼賜一子官,免孔氏賦役。」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云云。

開元二十七年。改封褒聖侯孔璲之為文宣公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二十七年。改封 褒聖侯。璲之為文宣公。兼兗州長史。遷都水使者。食 邑一千戶。

按《兗州府志》:「改封褒聖侯為文宣公,位於文官二品 之下。卒,子萱嗣。」

肅宗上元二年詔凡大祀其褒聖公朝位在文官二品之下

[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云云。

代宗   年三十六代孫孔萱襲封文宣公

[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三十六代孫萱, 襲封文宣公,兼兗州泗水令,卒,子齊卿嗣。」

按《兗州府志》:「代宗時,以孔萱襲封文宣公。」

德宗建中三年三十七代孫孔齊卿襲封文宣公

[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建中三年,三十 七代孫齊卿襲封文宣公,兼除兗州功曹,轉青州司 兵參軍,時遭叛亂,陷於東平,卒,子惟晊嗣。」

憲宗元和十三年以三十八代孫孔惟晊襲封文宣公

[编辑]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三十八代孫惟 晊,元和十三年,東平兵解,歸魯,授兗州參軍,襲封文 宣公。卒,子策嗣。」

元和十五年。詔「文宣王家與一子官。」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云云。

武宗會昌元年三十九代孫孔策襲封文宣公

[编辑]

按:《唐書武宗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會昌元年,以 三十九世孫策襲封文宣公。策惟晊子也。由明經及 第,以國子監丞受封,遷國子尚書博士。有子曰振, 會昌五年南郊,詔文宣公與一子官。」

按《唐書武宗本紀》:「五年春正月辛亥,有事於南郊,大 赦,文宣公,予一子出身。」

宣宗大中元年正月大赦改元文宣王後與一子官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编辑]

懿宗咸通四年四十代孫孔振及第襲封文宣公

[编辑]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四十代孫振,咸 通四年狀元及第,除祕書省校書郎,歷運判監察御 史、左補闕、水部員外郎,襲封文宣公,賜百縑。卒,子昭 儉嗣。」

僖宗乾符二年正月南郊大赦賜文宣王後一子官按唐書僖宗本紀云云

[编辑]

乾符 年四十一代孫孔昭儉,襲封文宣公。

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四十一代孫昭 儉,任南陵尉,授廣文館博士,兗州司馬,賜緋,除祕書 郎,襲封文宣公,累宰曲阜。有子光嗣,遭亂未嗣爵。」 按《兗州府志》:「乾符間孔昭儉襲封。」

昭宗天祐二年授四十二代孫孔光嗣泗水令

[编辑]

按《唐書昭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四十二代光嗣, 齋郎出身,天祐二年授泗水令,主祀陵廟。」

按《兗州府志》:「光嗣遭五季之亂,失其世爵,故授是官。 後唐封其子仁玉。」

後唐

[编辑]

明宗長興元年封四十三代孫孔仁玉為文宣公

[编辑]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長興元 年,除四十三世孫仁玉,曲阜主簿,遷縣令,襲封文宣 公。仁玉,光嗣子也,當五季之亂,洒掃戶孔末,欲冒襲 封,盡賊孔氏之族。仁玉生方九月,育於外氏,免焉。至 是乃得嗣爵,孔氏謂之「中興祖。」

後周

[编辑]

太祖廣順二年以孔仁玉為曲阜令

[编辑]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廣順二 年,親征兗州,瞻謁林廟,給復廟旁數十戶,以孔仁玉 為曲阜縣令,兼監察御史,賜緋魚袋。仁玉卒,贈兵部 尚書。四子:宜、憲、冕、勗。」

[编辑]

太祖乾德四年以四十四代孫孔宜為曲阜主簿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四十四代孫宜, 十歲能文,乾德四年,詣闕上書,述其家世,詔以為曲 阜主簿。」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始以孔宜襲封文宣公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太宗即位,召宜 入見,遷司農寺丞,鎮關市於星子。尋入覲,乃授太子 右贊善大夫,襲封文宣公。」

太平興國三年。冬十月。復兗州曲阜縣文宣公家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闕里志》: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詔:「曲阜縣文宣王家, 歷代以聖人之後,不與庸調。周顯德中,遣使均田,抑 同編戶,今可特免。」

至道三年以四十五世孫孔延世襲封文宣公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至道三年「春三月,真宗即位,秋七月癸酉,詔訪孔氏嫡孫。九月戊寅,以孔子四十五世 孫延世為曲阜令,襲封文宣公。」

按《兗州府志》:「延世先為曲阜主簿,遷長葛令。真宗即 位,召見,詢問家世,授以世封,賜祭器經書金帛遣之。 卒子聖佑嗣。弟延澤,進士及第,為諫議大夫。延澤子 宗愿。」

真宗景德四年秋八月辛亥賜文宣王四十六世孫聖佑同學究出身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元年謁廟以四十六世孫孔聖佑為奉禮郎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冬十月,車駕東封。 十一月戊午,幸曲阜,謁文宣王廟,賜其家錢三十萬, 帛三百匹,以四十六世孫聖佑為奉禮郎,近屬授官 賜出身者六人。」

按《闕里志》:「元年,駕至曲阜謁廟,詔文宣公伯叔兄弟 子姪著衣巾陪位,又賜孔延渥等五人同學究出身, 又宣賜孔氏銀三百兩,帛三百匹。」

大中祥符六年,以孔勗知曲阜縣。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六年再幸曲 阜,以孔勗知曲阜縣。孔氏世職始此。

天禧五年二月庚午以孔子四十六世孫聖佑襲封文宣公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按《兗州府志》:「天禧五年,以四十六世孫聖佑襲封文 宣公,知仙源縣事,遷太子贊善大夫。聖佑年九歲,賜 同學究出身。真宗東封,賜緋陪位,尋授曲阜縣令。至 是,以光祿寺丞襲封。卒,無子,以從弟宗愿嗣。」

仁宗景祐二年詔以孔子四十六世孫宗愿襲封文宣公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景祐二年,詔以孔 子四十六世孫北海尉宗愿為國子監主簿,襲封文 宣公。」

皇祐三年秋七月丙辰以孔氏子孫知仙源縣事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按《禮志》:皇祐三年七月詔 曰:「國朝以來,世以孔氏子孫知仙源縣,使奉承廟祀。 近歲廢而不行,非所以尊先聖也,宜以孔氏子孫知 仙源縣事。」

按《兗州府志》:「三年詔兗州仙源縣知縣,自今宜復於 孔氏子孫中選充。遂以為常。」

至和二年三月始改封孔子後為衍聖公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至和二年三月丙子,封孔子後為 衍聖公。」按《禮志》:至和初,太常博士祖無擇言:「按前 史,孔子後襲封者,在漢、魏曰褒成、褒尊、宗聖,在晉、宋 曰奉聖,後魏曰崇聖,北齊曰恭聖,後周、隋並封鄒國, 唐初曰褒聖。開元中,始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又以其 後為文宣公,不可以祖諡而加後嗣。」遂詔有司定封 宗愿衍聖公,令世襲焉。

英宗治平 年罷孔氏知仙源縣令襲封人不得去家廟

[编辑]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治平初,用京東提 點王綱言,自今勿以孔氏子弟知仙源縣,其襲封人 如無親屬在鄉里,令常任近便官,不得去家廟。」

神宗熙寧元年二月乙卯孔若蒙襲封衍聖公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按《禮志》,「熙寧中,以四十七 代孫若蒙為沂州新泰縣主簿,襲封。」

按《兗州府志》:「熙寧元年,以四十七世孫若蒙襲封衍 聖公。若蒙,宗愿子也,以長嗣封。」

哲宗元祐元年改衍聖公為奉聖公令襲封者專主祠事

[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元年冬十月丙戌,改衍聖公 為奉聖公。按《禮志》:元祐初,朝議大夫孔宗翰辭司 農少卿,請依家世例知兗州以奉祀。又言孔子後襲 封疏爵,本為侍祠,今乃兼領他官,不在故郡。請自今 襲封者無兼他職,終身使在鄉里。朝議依所請,命官 以司其用度,立學以訓其子孫,襲封者專主祠事,增 賜「田百頃,供祭祀之餘許均贍族人。其差墓戶,並如 舊法。」賜書,置教授一員,教諭其家子弟,鄉鄰或願學 者聽。改衍聖公為「奉聖公」,及刪定《家祭冕服等制度》 頒賜之。

按《闕里志》:元年敕:「白身合襲封人與除承奉郎,專以 主先聖祠事為職,添支供給隨本資次,每三年理為 一任,用本路及按察官薦舉,依吏部格關陞資任。如 朝廷非次擢用,許依舊帶管公爵。令以次合襲封人 權主祀事,每遇親祠大禮、冬正朝會,許赴闕陪位。」 元祐四年,置三氏學教授。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先是乾興 元年,孫興公守兗,因廟建學,請以楊光輔為講書,轉 奉禮郎。元祐四年,尹復奏以文潞公薦為教授,而學 正、學錄分任其事。前代皆孔子後為之,蓋當時教授 自置也

元符元年以孔若蒙弟若虛襲奉聖公

[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禮志》,「通直郎孔宗壽等 舉若蒙弟若虛襲封,仍請自今眾議擇承襲之人,不 必子繼,庶幾留意祖廟,惇睦族人。」

按《闕里志》:「四十七代孫若蒙坐事廢,以弟若虛承襲。 元符元年,襲奉聖公。若虛卒,朝廷復以若蒙子端友 繼之。」

徽宗崇寧元年二月追封孔鯉孔伋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崇寧元年二月「庚戌,追封孔鯉為 泗水侯,孔伋為沂水侯。」

崇寧二年,詔「文宣王家選一人判司簿尉事。」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二年詔文宣王 家選親族一名,判司簿尉事,即以家長承繼。此家長 之名所從來也。至於舉事,則佐家長督理林廟,繩愆 子孫者。

大觀 年復以奉聖公為衍聖公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大觀間復以奉 聖公為衍聖公。每遇大禮。許赴闕陪位。」

宣和三年詔以四十八代孫孔端友襲衍聖公仍以親屬補迪功郎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宣和三年,詔宣議 郎孔端友襲封衍聖公,為通直郎,直祕閣,仍許就任 關升,以示崇獎。端友言,「詔敕文宣王後與親屬一人 判司簿尉,今孔若采當承繼推恩。」詔補迪功郎。 按《兗州府志》:端友,若蒙子也。若蒙二子,曰端友、端操。 端操四子:瑄、璠、瑱、玠。端友既復父封,建炎之難,與其 族叔傳攜弟子玠扈從南遷,家於衢州,而端操留居 曲阜,攝主祀事。其後端友無子,以玠為嗣。端操既卒, 以璠繼爵,故玠受宋封於南,璠受金封於北,兩公皆 端操子也。而孔氏宋、金之間又分為南北二宗矣。

高宗紹興二年以四十九代孫孔玠襲封衍聖公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禮志》,「紹興二年,以四十 九代孫孔玠襲封衍聖公。其後以搢,以文遠,以萬春、 以洙,終宋世,皆襲封,主祀事。」

按《闕里志》:「端友弟端操,金權襲封衍聖公。於魯生子 四:瑄、璠、琪、玠。」

按《兗州府志》:「二年,以四十九世孫玠襲封衍聖公,奉 先聖祠事,是為南宗。玠傳五世,至元罷封,其後亦絕。 而孔傳之後繼之傳者,端友族叔所與俱南者也。世 居衢州府。至明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一員,以奉祠 事。」

紹興八年六月壬戌,賜衍聖公孔玠衢州田五頃,奉 先聖祠事。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按《文獻通考》。八年。詔衢州 於係官田內撥賜五頃。賜主奉先聖祠事。襲封衍聖 公孔玠以孔氏渡江。子孫隔絕林廟。故賜田以奉先 聖烝嘗也。

寧宗嘉定十七年以孔元用為通直郎行可為迪功郎

[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嘉定十七年春正月戊戌朔。詔補 先聖裔孔元用為「通直郎」按《理宗本紀》。十七年閏 月嗣皇帝位。九月詔以先聖四十九代孫行可為迪 功郎。

理宗寶慶元年以孔元用權襲封衍聖公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寶慶元年,恢 復山東,乃以孔元用權襲封衍聖公、仙源令。元用字 俊卿,宗愿第三子若愚之後也。若愚生端立,端立生 琥,琥生拂,拂生二子,長曰元孝,次曰元用。元孝既從 金人遷汴,元用攝主祀事,故受宋封。其後元木華黎 兵至,亦拜為衍聖公,世襲曲阜令,復以為濟南通判, 從征益都,沒於軍。其子之《全權公》攝祀,為曲阜令。 寶慶二年六月壬寅,詔以孔子五十二代孫萬春襲 封衍聖公。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紹定三年冬十二月庚申詔錄用孔子四十九代孫燦補官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寶祐四年詔衍聖公孔洙通判吉州賜孔元龍為迪功郎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祐四年春二月丙子,詔襲封衍 聖公孫孔洙添差通判吉州,不釐務。夏五月,先聖五 十代孫孔元龍賜迪功郎,授初品官。」

度宗咸淳三年詔封孔伋沂國公

[编辑]

按:《宋史度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云云。

[编辑]

熙宗天眷三年加孔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

[编辑]

按《金史熙宗本紀》,天眷三年冬十一月癸丑,以孔子 四十九代孫璠襲封衍聖公。按《孔璠傳》,「璠字文老, 至聖文宣王四十九代孫,故宋朝奉郎,襲封端友弟 端操之子。齊阜昌三年補迪功郎,襲封衍聖公,主管 祠事。天會十五年,齊國廢,熙宗即位,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於上京。天眷三年,詔求孔子後,加璠承奉郎, 襲」封衍聖公,奉祠事。

按《兗州府志》:「三年,以四十九世孫璠襲封衍聖公,管 勾祀事,是為北宗。璠字文老,端操次子也,官至榮祿 大夫。生子拯、揔。」

皇統二年以孔拯襲封衍聖公孔瑀為曲阜主簿

[编辑]

按《金史熙宗本紀》:「皇統二年春正月壬子,衍聖公孔 璠薨,子拯嗣。」

按《闕里志》:「二年,改仙源縣,復曲阜舊名,以登仕郎孔 瑀任主簿。」

海陵天德二年定襲封衍聖公俸格

[编辑]

按《金史海陵本紀》,天德二年冬十二月丙午,「初定襲 封衍聖公俸格。」按《孔璠傳》:「璠子拯,字元濟,天德二 年,定襲封衍聖公俸格,有加於常品。是歲,立國子監, 久之,加拯承直郎。」

按《闕里志》:「二年,行省咨,文宣王四十九代孫璠,已襲 封,未施行間身故,令男拯次當襲封,奏奉敕旨准行。 時年七歲,二十六歲卒,無嗣,以弟揔繼。」 按《兗州府志》:二年,以五十世孫拯襲封衍聖公,管勾 祀事。璠初受封而卒,拯方七歲,嗣爵,其後無子,以弟 揔繼。當金人之世,大修聖廟,孔氏子孫以恩澤為郎 者至十餘人,賜田前後一百八十餘頃。

世宗大定三年秋七月以孔揔襲封衍聖公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大定十六年詔立兗州學闕里廟宅

[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十六年。「詔 立兗州學。闕里廟宅。子孫年十三以上者。入學不限 數。」

大定二十年冬十二月癸卯,特授襲封衍聖公孔揔 兗州曲阜令,封爵如故。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按《孔拯傳》:「拯大定元年卒, 弟揔襲封,加文林郎。二十年,召揔至京師,欲與之官。 尚書省奏揔主先聖祀事,若加任使,守奉有闕。上曰: 『然』。乃授曲阜縣令。」

章宗明昌元年以五十一世孫孔元措襲衍聖公

[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按《孔拯傳》:「拯弟揔,授曲阜 令,明昌元年卒,子元措襲封,加文林郎。」

明昌二年,詔「衍聖公超遷中議大夫。」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二年夏四月,詔襲封衍聖公 孔元措視四品秩按《孔拯傳》,元措字夢得,二年四 月詔曰:「衍聖公視四品,階止八品不稱,可超遷中議 大夫,永著於令。」

按《兗州府志》:「元措年十一,襲封衍聖公,管勾祀事,超 授中議大夫,仍賜四品勳爵。封後六年,乃兼曲阜縣 令。金人遷汴,從焉。以隨朝官職累遷至光祿大夫,遙 授泰定軍節度使,尋改太常卿。已而汴京陷,遂歸於 元,仍封為衍聖公。」

明昌三年冬命於《春煖》召《孔端甫》。

按《金史章宗本紀》:三年冬十一月庚午朔,尚書省奏, 「翰林侍講學士党懷英舉孔子四十八代孫端甫,年 德俱高,該通古學。」敕孔端甫俟春煖召之。

明昌四年三月,特賜孔端甫及第。

按《金史章宗本紀》:「四年春三月丙子,特賜有司孔端 甫及第,授小學教授,尋以年老,命食主簿半俸致事。」

承安二年春二月特命襲封衍聖公孔元措世襲兼曲阜令

[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按《孔拯傳》:拯弟揔揔子元 措,承安二年二月,詔元措兼曲阜縣令,仍世襲。元措 歷事宣宗、哀宗,後歸大元終焉。

按《闕里志》:「二年,克昌任曲阜令,後以元措兼攝。」

宣宗貞祐三年召衍聖公孔元措為太常博士

[编辑]

按《金史宣宗本紀》:貞祐三年冬十月,召中奉大夫、「襲 封衍聖公孔元措為太常博士。上初用元措於朝,或 言宣聖墳廟在曲阜,宜遣之奉祀。既而上念元措聖 人之後,山東寇盜縱橫,恐罹其害,是使之奉祀而反 絕之也。故有是命。」

[编辑]

太宗五年夏六月詔以孔子五十一世孫元措襲封衍聖公

[编辑]

按:《元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兗州府志》:「五年,復以故衍聖公元措襲封奉祀。元 措歸自汴京,攝公之全以爵讓元措,元措亦以邑讓 之全。東平行臺嚴實因兩從之故,以元措為公,以之 全為曲阜令。其後元措無子,以姪孫湞為嗣。湞亦無 子,端操之後遂絕,而之全嗣封。」

太宗 年,權授五十二代孫孔之全為衍聖公 按《元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五十二代孫之 全,元用子也。元壬子年二月,宣差東平路行軍萬戶 總管管民長官依奉牙魯花赤眾斷事官言語,權授 襲封衍聖公,降到印信,兼曲阜令。」

太宗九年。蠲免孔氏差徭按《元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太宗九年。詔孔 氏奉上絲綿顏色稅石軍役。大小差徭。並行蠲免。

世祖中統二年九月命設三氏學教授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秋九月戊辰,大司農姚 樞請以儒人楊庸教孔、顏、孟三氏子孫。東平府詳議 官王鏞兼充禮樂提舉。詔以庸為教授,以鏞特兼太 常少卿。按《姚樞傳》:世祖即位,樞改大司農。樞奏曰: 「在太宗世,詔孔子五十一代孫元措仍襲封衍聖公, 卒,其子與族人爭求襲爵,訟之潛藩。帝時曰:『第往力 學,俟有成德達材,我則官之』。」又曲阜有太常雅樂,憲 宗命東平守臣輦其歌工舞郎與樂色俎豆,至日月 山,帝親臨觀,飭東平守臣「員闕充補,無輟肄習。且陛 下閔聖賢之後,《詩》《書》不通,與凡庶等,既命洛士楊庸 選孔、顏、孟三族諸孫俊秀者教之,乞真授庸教官,以 成國家育材待聘、風動四方之美。王鏞鍊習故實,宜 令提舉禮樂,使不致崩壞。」皆從之。

至元十三年夏六月己巳以孔子五十三世孫曲阜縣尹孔治兼權主祀事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九年。以衍聖公孔洙提舉浙東道學校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九年冬十一月。江南襲封 衍聖公孔洙入覲。以為國子祭酒。兼提舉浙東道學 校。就給俸祿與護持林廟。」

成宗元貞元年召五十三世孫孔治朝見命襲爵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元貞元年,召 五十三世孫治赴闕朝見,特授中議大夫,襲封衍聖 公,給四品印。仍詔慎選師儒,訓迪三氏子孫,優其秩。 大德五年,敕賜祭田五千畝。」治之全子也,以曲阜令 受封,生子思誠,罷封。

大德二年復免孔氏子孫合納稅粟三十三石四斗二升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按《闕里志》云云。

大德四年,定「衍聖公關支四品俸祿。」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按《闕里志》:「四年翰林國史 院准翰林學士閻中奉牒:竊惟先聖文宣王之後,自 漢以來,襲封公侯之爵,俱有食邑。歷代相仍。至唐宋 金視舊有加,各依品秩,頒支俸給。國朝有天下,累聖 崇奉。至元三十一年,今上皇帝即位,首授五十三代 孫密州知州孔治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爵一品,散 官四品,合得俸祿,未蒙給賜。古者任官然後爵之,位 定然後祿之」,上自一品,下至司縣小吏,俱有俸給。況 朝廷崇聖人之後,既已頒降宣命,獨領虛名,未沾實 祿,豈稱爵祿相須之義?照得前代襲封,各兼他職,視 其兼職,以為俸廩之差。今既無兼職,合視散官品秩, 照依隨朝正四品例,每月幫支俸鈔,俾之有爵有祿, 以奉祭祀,益見明時尊崇聖道之意。送戶部照擬得 孔治乃先聖之後,欽受宣命,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 行使正四品印信,既是有爵,例應有祿。茲准翰林國 史院所舉,比依太史院同知俸例,月支中統鈔二錠, 於濟寧路就便支給。本部照得我朝自定官制以來, 無封爵食邑之例。內外百官止請所受官職之俸。參 詳國制,遵依前代盛典,既封孔治為衍聖公,授以四 品散官及四品印信,擬合比照隨朝四品官例給俸, 實為應得。咨襲封府依上關支施行。

仁宗延祐元年冬十二月己亥敕中書省定議孔子五十四代孫當襲封衍聖公者以名聞

[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延祐三年以五十四代孫孔思晦襲封衍聖公」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延祐三年以 五十四世孫思晦為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賜四品 印。」思晦字明道,元孝之曾孫也。初拂生二子,元孝為 長。元孝子之厚為濟寧路總管。之厚子浣為禮部尚 書,歷三世不封,以讓元用。元用傳子至孫,而浣子思 晦舉孝廉,為范陽、寧陽兩學教諭,以經學著聞。至是 仁宗即位,訪問孔子之後,乃知思晦為嫡長,故有是 命。思晦既封,因請「大修祖廟及加封啟聖王爵」,朝廷 從之。卒贈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追封 魯郡公。

延祐 年,添設「衍聖公府」官屬。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元初,衍聖公府 止設掌書一人。延祐間,始添設管勾典籍、司樂各一 員,祿視國子監,且給管勾印,掌書祿視監寺。從衍聖 公思晦之請也。」

英宗至治二年正月敕有司卹孔氏子孫貧乏者

[编辑]

按:《元史英宗本紀》云云。

泰定帝泰定三年陞衍聖公秩三品

[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不載按《闕里志》。泰定三年山 東廉訪副使王鵬南言「襲封上公而秩四品,於格弗 稱。明年陞嘉議大夫。詔給三品印。」按文宗紀至順二年始給衍聖公三 品印志作泰定存疑

泰定四年春二月,進「襲封衍聖公孔思晦階嘉議大夫。」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文宗至順二年給衍聖公三品印添設屬員

[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二年秋七月,歐陽元言,先聖 五十四代孫襲封衍聖公,爵崇五等,秩登三品,而用 四品銅印,於爵秩不稱。」詔鑄從三品印給之。

按《闕里志》:「二年正月,賜襲封衍聖公。屬官三員,管勾 典籍司樂各一員,掌書一名,書寫一名,知印一名,奏 差一名,尼山、洙泗二處書院山長各一員。」

順帝至元六年以五十五代孫孔克堅襲衍聖公給三品銀印

[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朝廷謂公爵與 階,不稱制,授中奉大夫。」

按《兗州府志》:「六年以五十五世孫克堅襲封衍聖公, 制授中奉大夫,易以三品銀印。克堅明習禮樂,官至 集賢直學士,國子祭酒。」

至正八年夏四月賜衍聖公銀印升秩從二品

[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按《汪澤民傳》。澤民調濟寧 路兗州知州。孔子後衍聖公襲封。職三品。澤民建議。 以為宜陞其品秩。以示褒崇。廷議從之。

按《闕里志》:「八年,進衍聖公克堅中奉大夫,秩二品,改 授二品銀章。」

至正十五年。冬十月庚午。以襲封衍聖公孔克堅同 知太常禮儀院事。以克堅子希學為襲封衍聖公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