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66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六百六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六百六十一卷目錄
廣文部彙考
周〈總一則〉
漢〈總一則 武帝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北魏〈獻文帝天安一則〉
唐〈總一則 元宗開元一則〉
宋〈仁宗景祐一則 寶元一則 慶曆二則 神宗熙寧四則 元豐三則 哲宗元祐二
則 紹聖二則 元符二則 徽宗大觀二則 政和三則 高宗建炎一則 紹興八則
寧宗慶元一則〉
金〈總一則〉
元〈總一則 世祖至元三則 順帝至正一則〉
明〈太祖洪武七則 成祖永樂二則 宣宗宣德一則 英宗正統一則 景帝景泰一則
憲宗成化一則 孝宗弘治二則 武宗正德二則 世宗嘉靖六則 穆宗隆慶一則
神宗萬曆二則〉
皇清〈順治三則 康熙二則〉
廣文部總論
圖書編〈教職〉
廣文部名臣列傳
宋
胡瑗 舒璘
王炎澤
元
余岳 虞薦發
明
徐原 趙謙
袁時億 曹端
饒政 馮芳
朱旻 劉琯
應璋 梁以蘅
王棟 許效賢
吳俸 李汝桂
蔣仕 楊以任
楊文偉 曾以誠
徐應亨
官常典第六百六十一卷
廣文部彙考
[编辑]周
[编辑]《周》諸侯國皆設師氏、保氏,為師儒之官。
按:《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三曰師, 以賢得民。」
〈訂義〉鄭康成曰:「師,諸侯。師氏,有德行以教民者。」黃氏曰:「師,掌教之官,卿、大夫。師氏,保氏也。」呂氏曰:「師言賢而不言道,身即道也。莫重於儒,莫尊於道。至於師而二名皆不立焉。師之任易乎哉!」
四曰「儒以道得民。」
〈訂義〉鄭康成曰:「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黃氏曰:「儒,學士也,通乎其下,傳道授業者。」
漢
[编辑]漢制,郡國置文學掾。
按《杜氏通典》,「經學博士,漢郡國皆有文學掾。」
武帝 年立天下郡國學校官
[编辑]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按《文翁傳》,「武帝時令天下 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云。」
平帝元始三年設學校置經師一人
[编辑]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三年,立學官,郡、國曰學,縣、道、 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庠序 置《孝經》師一人。」
北魏
[编辑]獻文帝天安元年詔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
[编辑]按《魏書獻文帝本紀》,「天安元年九月己酉,初立鄉學, 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按《高允傳》, 「顯祖詔允曰:『庠序不建,道肆陵遲。朕纂承大業,欲置 學官於郡國,使進修之業有所津寄。卿宜與中祕二 省參議』。」允表請制,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 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 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 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其博士取博關經典,世 履忠清,堪為人師者,年限四十以上,助教亦與博士 同,年限三十以上。若道業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齒。 學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堪循名教者,先盡高門, 次及中第。」顯祖從之。郡國立學,自此始也。
唐
[编辑]唐制,府郡置經學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經》教授。 按《杜氏通典》,「唐府郡置經學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經 教授,學生多寒門鄙儒為之。」
〈注〉助教、學生各有差。
====元宗開元二十六年敕州縣每鄉各置一學擇師教授====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唐開元二十 六年,敕州縣每鄉之內。各置一學,仍擇師資,令其教 授。」
宋
[编辑]仁宗景祐四年詔藩鎮立學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職官志》:「景祐四年,詔藩 鎮始立學,他州勿聽。」
寶元元年令大郡立學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寶元元年潁 州守臣蔡齊請立學。時大郡始有學,而小郡猶未置 也。
慶曆三年五月丁亥置武學八月戊午罷武學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按《職官志》:慶曆三年,詔置 武學於武成王廟,以阮逸為教授。八月,罷武學。以議 者言「古名將如諸葛亮、羊祜、杜預等,豈專學孫吳故 也。」
慶曆四年三月乙亥,詔「天下州縣立學。」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按《職官志》:「慶曆四年,詔諸 路州軍監各令立學。學者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 自是州郡無不有學,始置教授,以經術行義訓導諸 生,掌其課試之事,而糾正不如規者。委運司及長史 於幕職州縣內薦,或本處舉人有德藝者充。」
神宗熙寧四年置京東諸路學官
[编辑]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四年二月丁巳朔,罷詩賦及 明經諸科,以經義論策試進士,置京東西、陝西、河東、 河北路學官,使之教導。」
熙寧五年,詔「復置武學於武成王廟。」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五年六月乙亥,置武學按 《職官志》:熙寧五年,樞密院言,「古者出師,受成於學。文 武張弛,其道一也。乞復置武學。」詔於武成王廟置學。 熙寧六年四月己未,詔置諸路學官。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按《職官志》。熙寧六年。詔諸 路學官。委中書門下選差。至是始命於朝廷。
熙寧八年,令立教授試法。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初,內外學官多 朝廷特注,後稍令國子監取其舊試藝等格優者用 之。熙寧八年,始立教授試法,即舍人院召試大義五 道。」
元豐元年令設州府學官共五十三員諸路惟大郡有之軍監未盡置
[编辑]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職官志》云云。
元豐 年,令設小學,置「職事教諭二人,學長二人,集 正二人。」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職官志》:「元豐官制,小學 置職事教諭二人,掌訓導及考校責罰;學長二人,掌 序齒位,糾不如儀者;集正二人,掌籍諸生名氏,糾程 課不逮者。」
元豐七年。令諸州無教官。長吏選在任官兼之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元豐七年。令諸 州無教官。則長吏選在任官。上其名。而監學審其可 者。使兼之。
哲宗元祐元年詔國子司業各舉學官二人自是列郡各置教官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元年二月「甲寅,詔侍從御史、 國子司業,各舉經明行修可為學官者二人。」按《職 官志》:「詔齊廬宿常等州各置教授一員。自是列郡各 置教官。」
元祐 年,令「罷試教官,須命舉則論薦。」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元祐中罷試法, 已而論薦益眾,乃詔須命舉乃得奏。」
紹聖二年定州學制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紀》:紹聖二年五月「乙巳,命蔡卞詳定 外州州學制。」
紹聖 年,重定試教官法。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紹聖初,三省立 格,中制科及進士甲第,禮部奏名在上三人,府、監、廣 文館第一人,從太學上舍得第,皆不待試,餘召試兩 經大義各一道,合格則授教官。」
元符元年七月丁卯令學官試三經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元符二年十一月乙未,詔「諸州置教授者,依太學三 舍法,考選生徒升補。」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徽宗大觀元年十二月丁酉置開封府府學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大觀四年八月丁亥,行《內外學官選試法》。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元年十一月壬戌以上書邪等及曾經入籍人並不許試學官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二年。令試教官。十人取一人。以重其選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政和二年。臣僚 言「元豐召試學官六十人。而所取四人。皆知名之士。 故學者厭服。」近試率三人取一。今欲十人始取一人。 以重其選。從之。自是或如舊法中書選注。又嘗員外 添置八行應格人為大藩教官。不以涖職。隨廢。或用 元豐試法。更革無常。
政和八年。詔諸州教授。兼用元豐法。仍止試一經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職官志》云云。〈按徽宗本紀政和紀
元只有七年,《職官志》作「八年」 ,當是重和未改元前之事也。仍志載之以備考。
〉高宗建炎三年令教授並罷
[编辑]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職官志》云云。
紹興三年令復置四十二州教官
[编辑]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云云。
紹興九年八月己酉,復淮南諸州學官。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十二年,增修學宮,令吏部選差教授。
按《宋史高宗本紀》。十二年二月丙戌。詔諸州修學宮。 四月甲申。增修臨安府學。為太學按《職官志》。十二 年。詔無教授官州軍。令吏部申尚書省選差。
紹興十三年,詔「諸州軍各置教授,隸於禮部。」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紹興十三年, 詔「諸州軍並各置教授,其禮部長貳正係所隸,合依 崇寧大觀格法,許按劾體量及歲舉改官。」從司業高 閱之請也。
紹興十五年,令試教官於《六經》中取二經,以貫穿該 贍為合格。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紹興十五年,從 國子監丞文浩所言,於六經中取二經,各出兩題,毋 拘義式,以貫穿該贍為合格。」
紹興十六年,詔修建武學,置博諭以誨學者。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職官志》:「紹興十六年,詔 修建武學武博、武諭,以兵書、弓馬、武藝誘誨學者。 紹興二十六年,詔武學博士、學諭各置一員,州軍教 授毋兼他職。」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二十六年四月癸巳,置武學 官及弟子員百人。五月丁未,詔州軍教授毋兼他職。 按《職官志》:紹興二十六年,詔武學博士、學諭各置 一員,內博士於文臣有出身或武舉出身,曾預高選, 充其學諭,差武舉人,後又除文臣之有出身者。又詔 州軍教授並不許兼他職。
紹興 年,罷試教官,又復之。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高宗初年,復教 官試。紹興中,議者謂「欲為人師而自獻以求進,非禮 也。」乃罷試,而自朝廷選差。已而又復之。凡有出身者 許應先具經義詩賦各三首赴禮部,乃下省闈,分兩 場試之。初任為諸州教官,由是為兩學之選。
寧宗慶元五年詔諸路州學置武士齋選官按其武藝
[编辑]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金
[编辑]金制,「教授品級有差。」
按《金史百官志》:「諸府教授一員,諸節鎮教授一員,正 八品;諸防禦州教授一員,從九品。」
元
[编辑]元制,置諸路散府上、中、下州及蒙古教授學正等員。 按《元史百官志》:「儒學教授一員,秩九品。諸路各設一 員及學正一員,學錄一員。其散府上、中州亦設教授 一員,下州設學正一員,蒙古教授一員,正九品。」
世祖至元七年夏四月壬午設諸路蒙古字學教授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编辑]至元二十七年,令立各路教官。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七年五月庚午,立各路教官, 有精於藝者,歲貢各一人。」
至元二十九年,令設雲南諸路教官。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九年「夏四月辛卯,設雲南諸 路學校,其教官以蜀士充。」
順帝至正二十三年五月甲寅詔授江南下第及後期舉人為路府州儒學教授
[编辑]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明
[编辑]太祖洪武 年詔考學官以立造士之法
[编辑]按《春明夢餘錄》:「明太祖初年詔曰:『惟致治在善俗,善 俗視教化。教化行,雖閭閻可化為君子;教化廢,中材 不免於小人。近北方散亂,人鮮務學,其選太學諸生 中年長學優者,往各郡分教,使人務學而興材之。輟 翰林院修撰、檢討為郡學官。已復令按察司精考儒 學官,不稱者送部別調』。」又詔各布政司、府州縣官舉 秀才人材,必會同境內耆宿長者,訪求德行道藝著 聞州里之人,以充鄰里保結,命有司驗實。蓋重薦舉 而先德行,儼然成周造士之法也。
洪武二年,詔「天下府州縣立學校,學者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十六年、令教官見上司、一遵憲綱行禮。如違、聽 巡按司官究問
按:《明會典》:「洪武十六年,令教官生員見上司,一遵憲 綱行禮。如有出郭迎送及妄行跪禮,過為稱呼者,聽 巡按御史、按察司官依律究問。若上司故違憲綱者, 亦行糾奏。」
洪武十八年。令會試下第舉人。俱授學正教諭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二十四年、「命凡學官、位於雜職」之上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教官選用考覈之法」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六年,以監生年三十以上能文 章者,授教諭等官。訓導有缺,以舉人及考中監生并 通經儒士選用。」又定:「各處府州縣學訓導,與教官一 體歷俸九年,考滿給由。其訓導給由到部,出題考試, 將所試文字送翰林院批考。通經者,於縣學教諭內 敘用。若不通經者,本處復充訓導。自來不通經者,量 才別用。教官考覈稱職,陞一等,平常者本等用,不稱 職者黜降,不通經者別用。」又奏准以九年之內,科舉 取中生員名數為則,定擬陞降。縣學額設生員二十 名。教諭九年之內,科舉取中生員三名,又考通經者, 為稱職,陞用。若取中二名,又考通經者,為平常,本等 用;若取中不及二名,又考不通經者,為不稱職,降黜 別用。州學額設生員三十名,學正九年之內,科舉取 中生員六名,又考通經者為稱職陞用;若取中三名, 又考通經者為平常本等用;若取中不及三名,又考 不通經者為不稱職,降黜別用。府學額設生員四十 名,教授九年之內,科舉取中生員九名,又考通經者, 為稱職陞用;若取中「四名,又考通經者,為平常本等 用;若取中不及四名,又考不通經者,為不稱職,降黜 別用。」府州縣學訓導,分教生員一十名,九年之內,科 舉取中生員三名;又考通經者,陞教諭。若取中二名 或一名,又考通經,仍充訓導。若科舉全無取中,又考 不通經,降黜別用。又奏准:「教諭科舉及數考不通經, 有司內用科舉不及數通經,降訓導。」
洪武三十五年、令教授考《通經》。任內止有舉人三名 者降學正
按《明會典》云云。
成祖永樂元年定舉人署教諭訓導者以任內有中式科舉歲貢名數方與實授
[编辑]按《明會典》:「永樂元年定舉人署教諭事者,任內有科 舉中式一名,又有歲貢中式一名。署訓導事者,有科 舉中式一名,或有歲貢中式一名,俱與實授。」
永樂六年,令「教官考滿,吏部同六科都給事選有才 識者考其高下用之。」
按《明會典》:「永樂六年,令教官考滿,吏部同六科都給 事中選其有才識者,留六科理事一年,後從本科都 給事中考其高下用之。」
宣宗宣德五年重定教授學正教諭訓導以舉人名數為陞降
[编辑]按《明會典》:「宣德五年,重定舉人名數。教授五名為稱 職,三名為平常,不及三名為不稱;學正三名為稱職, 二名為平常,不及二名為不稱職;教諭二名為稱職, 一名為平常;訓導一名為稱職,不及者皆為不稱。稱 職者陞,平常者本等用,不稱者降。」
英宗正統九年定教官九年任滿無舉人者降調有差
[编辑]按《明會典》,正統九年奏准教官九年任滿無舉人者, 試其學問,果優仍任教官。教授、學正、教諭俱降訓導, 訓導調邊遠,其考不中者,仍降雜職。又奏准考試考 滿教官,初場考《四書》、本經義各一篇,二場論策各一 道。教授、學正、教諭俱本部定中否,訓導送翰林院定 中否。考不通經,係舉人出身者,教授改吏目,學正等 官改典史、監生。儒士出身者,教授改稅課司大使,學 正等官降河泊所官。衛學并選貢衙門,學正考不通 經,亦同前例。冒報舉人者送問。無府州縣委官保結 者行查。雲南各處教官,從選貢衙門例,亦不論舉人。
景帝景泰元年令歲貢生員願就教職者從翰林院考中除學正教諭訓導
[编辑]按《明會典》云云。
憲宗成化元年令歲貢及納馬納粟四十五歲出身者止除訓導後惟歲貢考除餘不准進士及內外見任官科目出身願就教職者聽
[编辑]按《明會典》云云。
孝宗弘治二年令九年考滿教官考通經舉人及數者陞用
[编辑]按《明會典》:「弘治二年奏准九年考滿,教官,考通經府 州、縣舉人及數,方陞衛學并選貢衙門,雖無舉人,亦 陞。若丁憂復除者,論前後任多少。若任府、州縣學日多,從府州、縣學論;任衛學并選貢衙門學日多,從衛 學并選貢衙門論。」
弘治十八年、令、舉人出身教官歷俸六年以上、有才 行出眾者、取選科道等官
按《明會典》云云。
武宗正德四年准雲貴并各邊省衛學及王府教授缺多令願告遠方監生考選除補
[编辑]按《明會典》云云。
正德九年、令、進士就教職者、其俸給照原中甲第品 級關支
按《明會典》云云。
世宗嘉靖四年令諸學教官考不通經有舉人者與無舉人考通經無過者俱為選用
[编辑]按《明會典》:「嘉靖四年題准,府州縣學教官,考不通經, 有舉人者,仍照原職選用。又行都司儒學及外衛儒 學教官,考滿題准,除考通經,有舉人及數,照例陞用 外,無舉人考通經、查無過者,俱本等選用。」
嘉靖十年令:監生願告衛學及王府教授者,聽其選 補。及歲貢生員願教職者,送翰林院考試量授。 按《明會典》,嘉靖十年題准,聽選監生,願告衛學及郡 王府教授者,與願告遠方監生一同補選。又令:歲貢 生員願就教職,送翰林院考試,文學優長居上等者, 量授學正、教諭,其餘仍除訓導。
嘉靖十四年令教官內陞兩京國子監監丞等官。 按《明會典》:「凡兩京國子監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 等官。嘉靖十四年,令於教官內陞用。」
嘉靖二十三年令、歲貢生員、年老不願出仕者。許授 學正教諭職銜致仕。
按《明會典》云云。
嘉靖四十二年令州縣正官缺、將歲貢出身教官考 語優者陞補
按《明會典》,「凡教官,嘉靖四十二年,題准州縣正官缺, 將歲貢出身教官曾經薦舉及考語優者陞補。 嘉靖四十四年,令教官有賢能卓異者,撫按同提學 御史保薦到部,與進士、推官、知縣一體優擢。」
按《明會典》云云。
穆宗隆慶二年令歲貢生員已經廷試不願出仕者俱遙授訓導職銜
[编辑]按《明會典》云云。
神宗萬曆五年令就教舉人以廷試名次前後者授職有差
[编辑]按《明會典》:「萬曆五年,令乞恩就教舉人,廷試名次,在 前者授學正、教諭,在後者授訓導,如缺不敷,陸續候 補,不許回籍。」
萬曆十三年,令淑女父添注京學訓導職銜,不得到 任。如係廩生出身,方許實授。
按《明會典》:「萬曆十三年議准淑女父添注京學訓導 職銜,止許帶俸,不得到任管事。如係廩生者,方得實 授。有志應舉,不願就官者聽;願回籍者,給文行該地 方,給俸終身。」
皇清
[编辑]順治元年
[编辑]《大清會典》:「順治元年,置順天府所屬衙門:儒學教授。」
一員,訓導一員。〈訓導,初設六員。順治三年裁四員。康熙四年悉裁。十五年復設一員。〉京衛武學教授一員,訓導一員。〈訓導初設二員順治二年裁康熙十五年復設一員〉
順治五年
《大清會典》:「順治初,遼東十五學寄設永平,置三教官。」
統之「於都司學,設官一員,兼管自在、瀋陽、鐵嶺、開原四學。於寧遠學,設官一員,兼管前屯、錦州、義州、右屯四學。於廣寧學,設官一員,兼管永寧、蓋州、海州、定遼右衛四學。」五年,改為遼學,置教官一員。〈其十「五學名色俱裁。」 〉
順治十四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四年,置奉天府所屬衙門:儒學教」
授一員訓導一員
康熙七年
[编辑]《大清會典》:「康熙七年,定各府所屬衙門儒學教授一。」
員,訓導一員。各州所屬衙門儒學,學正一員,訓導一員。各縣所屬衙門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一員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國初各官品級,滿、漢各有不同。康熙九年
改歸畫一。從九品:「京府儒學教授,京衛武學教授,各府儒學教授,各衛儒學教授,未入流各州儒學學正,各縣儒學教諭,各衛武學訓導,各府州縣儒學訓導。」
廣文部總論
[编辑]《圖書編》:
《教職》
[编辑]問:「教之為官也,可以寄士養哉?」曰:「今天下勢官謂可 苟具,無所繫重輕焉,莫教職。若以其實論之,庶官之 賢不賢,其由教職之懋不懋始耳。天下教官幾三千 員,注銓者以御末才。舉人乙榜令就教,洪武十八年 例也,而今故以眊鈍居乙榜以應之。正統八年,令副 榜限年,非三十不除,蓋惜之也。歲貢令就教,景泰元」 年例也。而貢至景泰,非衰敝不能與納馬納粟。四十 五歲令就教,成化元年例也,而其意固將以備雜流 矣。弘治間,懲其大甚,一切革,不准除正令。舉人歲貢 及進士內外見任官,科目出身願就者聽。弘治十五 年,許教官如憲綱例入御史選。然不能實崇之,使得 盡職,抑末矣。今之部使劾有司不職,則曰「堪以任教。」 夫模範不立,乃欲責士以行,豈不甚難矣乎?今欲尊 師寮,覈士養,慮於貢員未澄;欲並用三途,慮於貢法 無制。古鄉舉里選以得士,而今獨不可行乎?若科甲 之外,依古薦舉而充歲貢之額,嚴其法必得真才,而 並用以為教,豈不為養士之望哉?
廣文部名臣列傳
[编辑]宋
胡瑗
[编辑]按《宋史儒林傳》:「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經術教授 吳中,年四十餘,范仲淹薦授試祕書省校書郎。仲淹 經略陝西,辟丹州推官,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 瑗教人有法,科條纖悉備具,以身先之。雖盛暑必公 服坐堂上,嚴師弟子之禮,視諸生如其子弟,諸生亦 信愛如其父兄,從之游者常數百人。慶曆中興太學」 取其法著為令,授國子監直講。瑗既居太學,其徒益 眾,太學至不能容,取旁宮舍處之。禮部所得士,瑗弟 子十常居四五。既而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老於家。
舒璘
[编辑]按《宋史》本傳:「璘字元質,一字元賓,奉化人。補入太學, 舉乾道八年進士,兩授郡教授,不赴。繼為江西轉運 使幹辦公事。或忌璘所學,望風心議,及與璘處,了無 疑間。為徽州教授,徽習頓異。《詩禮》久不預貢士,學幾 無傳。璘作《詩禮講解》,家傳人習,自是其學濅盛。丞相 留正稱璘為當今第一教官,司業汪逵首欲薦璘,或」 謂璘舉員已足,逵曰:「吾職當舉教官,舍斯人其誰先」 卒剡薦之,知平陽縣。
王炎澤
[编辑]按《金華府志》:「炎澤,字威仲,義烏人。少嗜書,稍長,治舉 子業,有聲鄉邦。閉門授徒,絕口不言仕進者。久之,部 使者起為東陽、常山二縣教諭,遷石峽書院山長,所 至以善教稱。已而棄官歸隱於家,學者尊為南稜先 生。炎澤待人,一本於誠,言論磊落,無所隱蔽,莫不敬 服。為諸生講說,務推明大義,不事支離穿鑿。為文簡」 質而主於理。詩極渾厚而間出奇語,不屑以雕刻求 工。所著有《南稜類槁》二十卷。二子:良玉,常山教諭;良 珉,義烏訓導。
元
[编辑]余岳
[编辑]按《瑞州府志》:「岳,號泗濱,上饒人。至元間,為本路教授。 學行修飭,多士嚮風。嘗建仰高堂於學後,購置官書 貯堂中,仍嚴課試之條,重小學之法,而又考訂喪服 之制,釐正從祀之牌,置具祭樂等器用,學政為之一 新。」
虞薦發
[编辑]按《無錫縣志》:「薦發,字君瑞,其先丹陽人。性孝友,處約 而好施,口未嘗言利。宋德祐中,避地無錫,樂其風土, 因家焉。無錫學久廢,強起薦發為師,招諸生講說義 理,士皆聞風而至。時士人有田籍者,官俾給驛傳。薦 發極言於上官,得免。為鄉校官十餘年,未嘗受廩祿。 當路交辟,不就,歸自號薇山,學者因稱薇山先生。延」 祐甲寅初行科舉,左丞許某董試江浙,徵之,乃曰:「吾 所避者利祿耳,今幸無是。」遂應命。經擬問忠恕,或引 天地忠恕以對。閱者謂天地有忠恕耶?乙其處,薦發 曰:「此程子之說。」於是黜而復取者數人。
明
[编辑]徐原
[编辑]按《金華府志》:「原字均善,少從吳禮部遊,與吳沉、童梓 為友。博覽群書,以詩文名世。所著有《五經講義》《強學 齋文集》數卷。洪武初,取婺州,與吳沉同命為訓導,歷主福建、江西考試。」考之《皇明政要》及《元綱目》云:「太祖 改婺州為寧越府,命知府王宗顯開郡學,延儒士葉 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正,吳沉、徐原為訓導。時」 喪亂之餘學校久廢,至是始聞絃誦之聲。
趙謙
[编辑]按《明外史》本傳:「謙字撝謙,餘姚人。早歲孤貧,寄食山 寺,即勵志聖學。聞金華鄭四表學有根源,往師之。尋 考亭墜緒,歸而兀坐塢山萬里閣。博覽經史,尤精六 書之學。洪武十二年,詔儒臣修《正韻》,謙應聘入都,年 甫二十八。諸儒嫉其立異,以年少毀之。乃授中都國 子典簿。學士宋濂深惜之,遣二子與游,然亦莫能留」 也。明年,又與僚友論事不合,罷歸。家居十年,侍郎侯 庸奏薦之,太祖曰:「朕知之久矣,將老其才而大用之。」 庸又言於皇太子,太子曰:「吾識其人,宋先生嘗稱之。 然其所著書,非靜處不能就,可令為教官。」會有忌謙 者,乃以為瓊山教諭。瓊山在南海外,聲教所不及。謙 至作《瓊臺布》。所著《學範》,慨然以興起斯文為己任,雖 將門子弟及蠻中荷戈之徒,皆知向學,由是文教大 興。居二年,因進香入覲,上其所著書,詔下翰林看詳, 竟為寢閣。尋卒於官,年四十五。四方學者莫不宗之, 稱之為「考古先生。」
袁時億
[编辑]按《紹興府志》:「時億,東安人。洪武末,掌教諸暨。先是,學 官多辟用鄉儒,至時億始從銓選,具冠帶備儒官之 儀。而時億深經術,善文章,喜誘進諸生,孜孜不倦。時 國法嚴峻,人皆以田里為安,驅之就學,輒逃匿。及時 億至,乃樂從之遊。時億著《忠臣》《孝子》《輔相》《守令》等篇, 與子弟論說,謂得其義謹行之,天下國家可幾而理」 云。
曹端
[编辑]按《明外史》本傳:「端字正夫,澠池人。自幼不妄言動,師 事宜陽馬子才、太原彭宗古,遠有端緒。舉永樂六年 鄉試。明年以會試副榜授山西霍州學正。善訓誘,諸 生翕然從化,上官不敢以屬吏臨之。居九年,喪父,服 闋,調蒲州學正。考績至京,蒲人、霍人交章請復任,以 霍人奏先至,得允。宣德九年正月卒於官,年五十九」, 州人為罷市巷哭。端所著有《四書詳說》《大極圖通書》 《西銘釋文》《孝經述解》《儒家宗統譜》《家規輯要》《存疑錄》 諸書,學者稱「月川先生。」明世北方理學,實自端倡之。
饒政
[编辑]按《安慶府志》:「政字文質,登永樂乙未進士。明年奉敕 運江西糧,三年竣役還朝。同事十三人分別授御史 僉事。政性高澹,不樂仕進,上章自陳曰:『臣粗通章句, 冒竊科名,才識迂疏,不堪持憲,願授教職,訓誨生徒』。 上可其請。先後四任壽昌、肅藩、羅山、德安,學博二十 年,竟不遷官。一時名臣如總憲張燦、徐廷璋,臺省楊」 瓚、何𤣱、熊麟,部郎陳善,皆立《雪政門》者。年八十歸里。 德安士林思之,崇祀名宦。
馮芳
[编辑]按《寧波府志》:「『芳,字德秀,善屬文,通五經。舉永樂十五 年鄉試。仁宣朝始謁選。時以皇太后命寫《楞嚴經》千 卷,擇貢生善書者任之。制云:『經完當與進士』。芳與焉。 上章自劾曰:『臣以佛經授美官,是以異端進也。如名 教何』?昧死辭』。上笑曰:『腐舉人。與教職去』。遂授長壽訓 導,轉洛陽教諭,前後十八年,竟不得遷。嘗自題其像」 曰:「維歲戊申,四十有六。欽授師儒,敬修彌篤。正道自 持,邪說罔惑。程、朱訓,垂幸以自淑。」所著有《尚書補注》 《易傳發明》,燼於火,學者稱為「長壽先生」,從官號也。
朱旻
[编辑]按《蘇州府志》:「旻字希仁,璲子。年十九,登正統甲子鄉 薦。將上春官,別母,母曰:『兒必頂進賢冠見吾』。旻跪受 教。比試中乙榜,念母命不冠,不敢歸,遂謁選,授諸暨 訓導,歷浮梁,遷昌平教諭。天順末,圍獵近郊,前驅將 逼陵寢。旻上疏諫,以天壽諸陵,列聖神靈式臨,法宜 安靜,而負羽之徒,時有馳驟,不無震搖。上愕然,戒有」 司勿獵,著為令。後遷臨川、石首諭,於山東、河南、陝西 《三典》文衡,得人甚盛。其門人王約按吳為立坊表之。
劉琯
[编辑]按《廣西通志》:「琯,海陽人,舉人。成化八年任橫州學正, 持身端謹,訓誨有方,士皆督入號舍,每日授書講解 不怠。率五鼓升堂背書,至夜鎖舍,暗察其惰者而扑 之,二鼓盡乃就寢。諸生有梗教者,繫之明倫堂以示 懲。時州守何堯中修學日,親至視工,諸生曰:『盍去迎 之』?琯曰:『修學,有司職也,各盡其職而已,何迎焉』?坐講」 不輟,一時文教大異。捷秋試者輩出,諸生贄禮不苟 受,亦不苟辭。積頗贏,則遣人齎至廣州,市銅錫祭器, 歸酬於學。在任八年歸,學者咸稱之。
應璋
[编辑]按《明外史李滄傳》:「應璋,字德夫,由歲貢生歷羅源教 諭,啟迪有方。年九十卒,學者稱東白先生。」
===梁以蘅===按《紹興府志》:「以蘅字仲芳,新會人。嘉靖丁未,自廬陵 諭遷紹興教授。為人美丰儀,寡言笑,動止必有禮,居 常恂恂若無能者。及道義所關,毅然必往,即賁育弗 能撓也。教諸生務敦實行,頒示科條,令中人皆可遵。 諸生有窶甚不能婚喪者,輒捐助之,或抱冤抑,必奮 往力救。然約束甚嚴,稍有違犯,即高等貴胄必加訶」 讓不少假。倘其知改,又輒煦煦進之,無終疾也。以是, 諸生得其喜則欣然以為榮,得其怒則赧然不勝恥。 其持身甚介,一毫不妄取。主試山東,供帳餽贐一無 所受。當路知其賢,檄署縣事,亦堅辭不往,曰:「越俎代 庖,吾不能也。」每以母老乞歸養,當路不許。久之,遷知 連城,甫閱歲,竟棄官奉母,人益高之。去越三十年,諸 生追思不已,為勒石頌德焉。
王棟
[编辑]按《濟南府志》:「棟,泰州人。師事姚江門人王心齋,得正 學。嘉靖乙丑,由鄉貢訓導泰安,日以濂、洛、關、閩之學 啟迪諸生。諸生久泥制舉,初不甚解,因出所著《古大 學解》及《一庵會語》十二卷,命諸生昕夕體驗。不數月, 咸悅服,僉曰:『庶不枉過此生』。岱下人士至今知言理 學者自棟始。」
許效賢
[编辑]按《紹興府志》:「『效賢,字子官,莆田人。嘉靖中為新昌訓 導。喜誦說仁義,論難經旨,辨注疏異同,津津不厭口, 未嘗言利。視諸生貧者尤加意恤之,歲時餽遺輒弗 受。諸生有終喪而以幣,見者歎曰:『吾聞《禮》尚賵賻,哀 有喪也』。吾未之能行,而又有受於子乎』?亟麾去,署縣 事,乃以贖金置學田若干畝。其律己甚嚴,而與人甚」 恕,人稱「長者。」去之日,為立碑志思云。
吳俸
[编辑]按《濟南府志》:「俸字廉夫,浙江黃巖人。由選貢。嘉靖間 為淄川教諭,設為科條,口授心印,以造多士。」魏都憲 注公考云:「達材成德,有人立白雪之門;魚躍鳶飛,無 物綴紅爐之點。士之樂育以成者,則有張儀部敬、王 大理曉、王太常教諸人創纂邑乘,省製祭器,修葺廟 廡,購置書史。暇則與邑薦紳賡煙和月,興會磅礡,若」 弗知身之落落下僚者。任滿致政歸,年八十許,精神 不衰。一日,語子姓曰:「我有德在淄,其身後之桐鄉乎?」 遂端坐以逝。淄人士聞之,祀俸名宦祠中。
李汝桂
[编辑]按《濟南府志》:「汝桂,泰安人。總角篤志聖賢之學,繼聞 王陽明、鄒東廓良知慎獨之旨,久之有悟。應隆慶己 巳貢,訓導廣德,遷安教諭獻縣,士子皆瞿然顧化。七 十解組,而證修益力。所著有《教言講餘錄》,《訓民俚言》。 八十無疾而逝。鹺院題其墓曰『明理學名儒泰山還 樸李先生墓』。」
蔣仕
[编辑]按《祁陽縣志》:仕,蕭縣人。由明經任武昌府司訓。厲冰 蘗之操,矩矱弘篤,引翼士類。隆慶庚午遷祁學教諭。 至即勤課諸生,尤訓以禮,一切規例悉屏之。所居布 袍蔬茹,蕭然物外,客至或弟子橫經,必治具。妻閻氏 躬自理之志,與其夫冰壺相對,體無完衣,拮据中饋 無怨言。明倫堂後崇岡,相傳宜種樹。仕至即捐貲築 牆若干丈,召人多植,人亦翕然從之。守憲毛汝賢聞 而嘉獎,令立碑以紀其事。祭器未營,仕議欲貿銅鑄 之,悉所有不能辦,力與令張照言得助,遂成祭器若 干。士之貧困不能自立者,捐俸金賑之。又為請於學 臺,歲得支學田租若干石,以周貧乏。癸酉春,督學姚 公試儒童,取充弟子員幾五十人,例謁師有常禮。仕 絕口不言,但順僚友意。俟兩司訓納贄如數,即命迎 送。釋奠先師,登堂畫卯之明日,彙諸生贄儀,逐一散 還。聞者歎服,太守褒之。尋遷南京武學教授。
楊以任
[编辑]按《江寧府志》:「以任號維節,江西人。辛未成進士。自以 學仕未優,請改應天教授,接引諸生實行,月課一二 高年知名者,忘分引交,絕不以師長尊行自居。諸生 贄禮,盡為謝絕。有序應補廩而貧者,具券以往。以任 揮去之,立為申請,絕不受謝。日手一編,吚吾諷詠,不 分晝夜。遂成瘵疾,卒於南雍。」
楊文偉
[编辑]按《廣東通志》:「文偉,南海人。萬曆十一年,以貢訓長樂, 誠正端介,諸生貧者,捐俸濟之,有冤抑不平,代白有 司,委盤倉,役從誤持升斗秣馬,責追還之。卒於任,貧 不能貿棺,諸生醵賻,仍請於直指汪原卹之。」
曾以誠
[编辑]按《廣西通志》:「以誠,字惟豫,蒼梧人。性嚴毅,讀書博涉, 講業不倦。萬曆歲,薦授平樂府訓導,以造就人才為 任。選諸生英俊者闢別館處之,月分俸資其膏火。程 士先德行,後文藝,講業課文,寒暑不輟。偶一生素無 學行,歲試倖列優等,白督學,竟不准餼。以是人知砥 礪。五年,遷象州學正,造士一如平樂。」
===徐應亨===按《廣東通志》:「應亨,字伯陽,蘭谿人。崇禎二年由舉人 署增城教諭。性篤孝,奉母之官,甫入署,母忽思家,遂 上書求去。諸生詣其母前,群相慰留乃止。居常問寢 視膳,雖公事不廢。其教人以孝為本,闡明經學,多前 人所未發,來學者輒卻其脩脯,又嘗出餐錢以脩祭 器,並補邑志之缺。暇則集縉紳及諸生之能詩者,日」 相倡和,於聲利泊如也。在增著有《羅浮集》《南越集》,人 傳誦之。稍遷巴州守,卒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