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1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十七卷目錄
理數部總論五
劉牧易數鉤隱〈太極圖說 太極生兩儀圖說 天五圖說 天地數十有五
圖說 天一下生地六圖說 地二上生天七圖說 天三左生地八圖說 地四右生天九
圖說 兩儀生四象圖說 四象生八卦圖說 二儀得十成變化圖說 天數圖 地數圖
天地之數圖說 大衍之數圖說 其用四十有九圖說 少陽圖 少陰圖 老陽圖
老陰圖 七八九六合數圖說〉
張理易象圖說〈內篇 龍圖天地未合之數圖說 龍圖天地已合之位圖說
龍圖天地生成之數圖說 洛書天地交午之數圖說〉
蔡九峰洪範皇極內篇〈九九圓數圖 九九方數圖 九九行數圖
九九積數圖 內篇上 內篇中 內篇下〉
學行典第十七卷
理數部總論五
[编辑]劉牧易數鉤隱
[编辑]太極圖第一
太極無數與象今以二儀之氣混而為一以畫之蓋欲明二儀所從而生也
[编辑]太極生兩儀第二
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一氣所判是曰兩儀易不云乎天地而云兩儀者何也蓋以兩儀則二氣始分天地
[编辑]則形象斯著。以其始分兩體之儀,故謂之「兩儀」也。何 以明其然?略試論之:夫氣之上者輕清,氣之下者重 濁。輕清而圓者,天之象也;重濁而方者,地之象也。茲 乃上下未交之時,但分其儀象耳。若二氣交,則天一 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則形之始也。五行既備, 而生動植焉,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
天五第三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數也至於天五則居中而主乎變化不知何物也強名曰中和之氣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交接乎天地之氣成就乎五行之質
[编辑]彌綸錯綜,無所不周。三才之道既備,退藏於密,寂然 無事,茲所謂「陰陽不測之謂神」者也。經雖云四象生 八卦,然須三、五之變易,備七、八、九、六之成數,而後能 生八卦而定位矣。
天地數十有五第四
或問曰天地之數何以由天五而生變化答曰天地之生數足所以生變化也天地之數十有五自天一至天五凡十五數也天一天三天五成九此陽之數
[编辑]也。故乾元用九、地二地四成六,此陰之數也。故「《坤》元 用六」,兼五行之成數。四十合而為五十有五,備天地 之極數也。所以能成變化而行鬼神。
地四右生天九第八
地二上生天七第六
天三左生地八第七
{{{2}}}
經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義曰參合也伍為偶配也為天五合配天一下生地六之類是也以通其變化交錯
[编辑]而成四象八卦之數也。「成天地之文」者,為陰陽交而 著其文理也。「極其數」者,為極天地之數也。天地之極 數,五十有五之謂也。「遂定天地之象」者,天地之數既 設,則象從而定也;
兩儀生四象第九
經曰兩儀生四象孔氏疏謂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惟云四象也且金木水火有形之物安得為象哉孔氏失
[编辑]「之遠矣。」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者」,莊氏云:「四象,謂六 十四卦之中有實象,有假象,有義象,有用象也。」今於 釋卦之處已破之矣。何氏謂「天生神物,聖人則之,一 也;天地變化,聖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見吉凶,三也;河 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四也。」今謂此四事,聖人《易》外 別有其功,非專《易》內之物,稱《易》有四象。且又云:「《易》有 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然則象與辭相對 之物,辭既爻卦之下辭,象謂爻卦之象也。上兩儀生 四象,七八九六之謂也。諸儒有謂七八九六,今則從 以為義也。且疏家以七八九六之四象為所以示之 四象,則駁雜之甚也,何哉?夫七八九六,乃少陰少陽 老陰老陽之位,生八卦之四象,非《易》之所以示四象 也。略試論之,且夫四象者,其義有二,一者謂兩儀所 生之四象,二者謂《易》有四象,所以示之四象。若天一 地二,天三地四,所以兼天五之變化,上下交易,四象備其成數,而後能生八卦矣。於是乎坎離震兌居四 象之正位,不云五象者,以五無定位,舉其四則五可 知矣。夫五上駕天一而下生地六,下駕地二而上生 天七,右駕天三而左生地八;左駕地四而右生天九。 此《河圖》四十有五之數耳。斯則二儀所生之四象,所 謂《易》有四象所以示者。若《繫辭》云:「吉凶者,失得之象, 一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二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三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四也。」且孔氏《疏》云:「象之與辭,相對 之物。」「辭」既爻卦之下「辭」,「象」謂爻卦之象也。又上句云: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下句云:「繫辭焉,所以告也。」詳其 吉凶、悔吝,變化、剛柔,四者之象,既《繫辭》所陳,則與爻 卦正協其義也。而又孔氏復引二儀所生之四象,舉 七、八、九、六之數,則其義非也,不亦失之甚乎?
四象生八卦第十
五行成數者水數六金數九火數七木數八也水居坎而生乾金居兌而生坤火居離而生巽木居震而生艮已居四正而生乾坤艮巽共成八卦也
[编辑]二儀得十成變化第十一
此乃五行生成數本屬洛書此畫之者欲備天地五十五數也
[编辑]天地之數第十四
地數第十三
{{{2}}}
內十五天地之用九六之數也兼五行之數四十合而為五十有五備天地之數也
[编辑]大衍之數第十五
經曰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又曰大衍之數五十則減天地之數五也韓氏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則不言減五之數所
[编辑]以孔氏《疏》以為五十有五乃天地陰陽奇偶之數,非 是,是文演天地之策也。且諸儒分大衍之數分而為 二之義,中則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之用,末則陳四 營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之理,此豈可同乎本末而 異其中之數也?況乎揲蓍之數以象天地,豈可捨其 數而求其象乎?斯亦疏家之失,不求天五,退藏於密 「之義也。且夫五十有五,天地之極數也。大衍之數,天 地之用數也。蓋由天五不用,所以大衍之數少,天地 之數五也。」或曰:「天五不用,何以明其不用之由?」答曰: 「天五不用,非不用也,是用四象者也。且天一地二天 三地四,此四象生數也。天五所以斡四象生數,而成 七九六八之四象,是四象之中皆有」五也,則知五能 包四象,四象皆五之用也。舉其四則五在其中矣。故 《易》但言四象以示,不言五象也。今揲蓍之義,以筮而 尚占者也,以象天地之用數,所以大衍之數減天地 之數五也。
其用四十有九第十六
論上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韓氏注曰衍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
[编辑]有九,數之極也。夫旡不可以旡明,必因於有,固嘗於 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孔氏疏:京房云:「五 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 者,天之生炁將欲以虛求實,故用四十九焉。」馬季長 云:「《易》有太極,謂北辰,北辰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 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 四炁,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運而用之也。荀爽 云:「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五十。初 九潛龍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鄭康成云:「天地之數,五 十有五者,以五行炁通於萬物,故減五。《大衍》又減一, 故用四十九。」姚信、董遇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其 六以象六畫之數,故減而用四十九」也。顧懽云:「立此 五十數以數神,神雖非數,因數而顯,故虛其一數,以 明不可言之義也。」今詳諸家所釋,義有多端,雖各執 其說,而理則未允。敢試論之。韓氏注以虛一為太極, 則未詳其所出之宗也。何者?夫太極生兩儀,兩儀既 分,天始生一。肇其有數也,而後生四象五行之數,合 而為五十有五,此乃天地之極數也。今若以太極為 虛一之數,則是大衍當用五十有四也,不然,則餘五 之數無所設耳。況乎《大衍》衍天地之數也,則明乎後 天地之數矣。《大衍》既後天地之數,則太極不可配,虛 其一之位也明矣。又旡不可以旡明必因於有,是則 以太極為無之稱。且太極者,元炁混而為一之時也。 其炁「已兆,非無之謂,則韓氏之注,義亦迂矣。」或曰:「韓 氏之注,承輔嗣之旨,且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斐然議 之,無乃不可乎?」答曰:「此必韓氏之寓言,非輔嗣之意 也。且若愚以胸臆論之,是謂狂簡,今質以聖人之辭, 且《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既言有,則非無之謂也,不 其然乎?至於京、荀、馬、鄭眾賢之論,皆採摭」天地名數, 其義〈缺〉 且若以天地之名數強 加配偶,則靡所不可。〈缺〉然而天地之數,生成相因,理 如貫珠,不可駢贅而設也。雖能強立其義,推而究之則於所由之宗不會矣。試論於末篇。
論下
天地之數,十有五居其內,而外斡五行之數,四十也。 今止用其四十九者,何也?蓋由天五為變化之始,散 在五行之位,故中無定象。又天一居尊而不動,以用 天德也。天一者,象之始也,有生之宗也,為造化之主, 故居尊而不動也。惟天三、地二、地四之數合而成九 陽之數也。天三則《乾》之三畫,地二、地四則《坤》之六畫 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陽得兼陰之義也。故乾之三 兼坤之六,成陽之九,斡運五行成數而通變化也。所 以揲蓍之義以象其數也。或問曰:「《易》云『坤元用六』,今 則乾三兼之,是坤之六無用乎?」答曰:「非也,在其中矣。 此蓋《易》舉其多數而言之也。數六是少數,舉其多則 少可知矣。是知陽進而乾元用九,陽」退則坤元用六 也。亦猶當期之日,惟合老陰老陽之數,其少陰少陽 之數,則在其中,舉多兼少,《易》義皆然矣。
七八九六合數第二十一
少陰第十八
老陽第十九
老陰第二十
{{{2}}}
且夫七八九六之數以四位合而數之故老陽四九則三十六也少陽四七則二十八也老陰四六則二十四也少陰四八則三十二也
[编辑]張理易象圖說
[编辑]《內篇》
[编辑]希夷陳先生《龍圖序》曰:「且夫龍馬始負圖,出于羲皇 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已合之位,尚疑之,況更陳 其未合之數邪?然則何以知之?」答曰:「于夫子三陳九 卦之義,探其旨,所以知之也。況夫天之垂象,的如貫 珠,少有差則不成次序矣。故自一至于盈萬,皆累然 如絲之于縷也。且若龍圖便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 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 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 位。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 垂象」矣。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 分而為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 上則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器之本。 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本注參一三五天數合九乾元用九也兩二四地數合六 坤元用六也〉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本注成八卦者 三位也上則一三五為三位二四無中正不能成卦為孤陰下則六八十為三位七九無中正不能成卦 為寡陽三皆不處若避之也〉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途,今略述 其梗概焉。
仲尼默示,「三陳《九卦》。」
《履》德之基。〈《序卦》次十,明用十,示人以辨上下也。〉《謙》,德之柄。〈次十五明用十五示人以裒多益寡〉復德之本。〈次二十四卦示氣變之始〉
「《恆》德」之固。〈下經次二卦示形化之始。〉
《損》德之修 ,益德之裕。〈此二卦示人以「盛衰」 之端。〉《困》,德之辨 ;《井》,德之地。〈此二卦示人以遷通之義〉「《巽》德」之制。〈巽以行權權者聖人之大用也因事制宜隨時變易之義備矣〉
圖書一
右龍圖天地未合之數
[编辑]上位天數也,天數中於五分為五位,五五二十有五, 積一三五七九亦得二十五焉。五位縱橫見三,縱橫 見五,三位縱橫見九,縱橫見十五,《序言》「中貫三五九, 外包之十五」者此也。下位地數也,地數中於六亦分 為五位,五六凡三十,積二四六八十,亦得三十焉。《序 言》「十分而為六,形地之象」者此也。
圖書二
右龍圖天地已合之位
[编辑]上位象也,合一三五為參天,偶二四為兩地,積之凡 十五,五行之生數也。即前象上五位,上五去四得一, 下五去三得二,右五去二得三,左五去一得四,惟中 ╳不動。序言「天一居上,為道之宗」者,此也。案《律曆志》 云:合二始以定剛柔,一者陽之始,二者陰之始。今則 此圖,其上天〇者。⚊之象也。「其下《地》」,者。⚋之象也。 「其中天」,者,四象五行也。左上一〇太陽,為火之象。 右上一〇少陰,為金之象。左下一〇少陽,為木之象。 右下一〇太陰,為水之象。土者沖氣居中,以運四方, 暢始施生。亦陰亦陽。右旁三「三才之象」,卦之所以 畫三,左旁四,四時之象,蓍之所以揲四,是故上 象一、二、三四者,蓍數卦爻之體也。下位形也,九八七 六,金、木、火、水之盛數,中見地十土之成數也。即前象 下五位,以中央六分開,置一在上六而成七,置二在 左六而成八,置三在右六而成九,惟下六不配而自 為六。《序》言「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者,此也。案:七者 蓍之圓,七七而四十有九。八者卦之方,八八而六十 有四。九者,陽之用,陽爻百九十二。六者陰之用,陰爻 亦百九十二。十者,大衍之數。以五乘十,以十乘五,而 亦皆得五十焉。是故下形六、七、八、九者,蓍數卦爻之 用也。上體而下用,上象而下形,象動形靜,體立用行, 而造化不可勝既矣。
案一二三四天之象,象變於上;六七八九地之形,形 成於下。上下相重而為五行,則左右前後生成之位 是也,上下相交而為八卦,則四正四隅九宮之位是 也。今以前後圖參考,當如《太乙遁甲》陰陽二局圖,一二三四猶《遁甲》天盤在上,隨時運轉,六七八九猶遁 甲地盤在下,布定不易,法明天動地靜之義,而前此 諸儒未有能發其旨。是故一在南起法天象動而右 轉。初交,一居東南、二居西北,三居西南,四居東北,四 陽班布居上右四陰班布居下左分陰分陽,而天地 設位。再交,一居東北、二居西南、三居東南、四居西北, 則牝牡相銜而六子卦生。合是二變而成先天八卦, 自然之象也。然後重為生成之位,則一六二七,三八 四九,陰陽各相配合,即邵子、朱子所述之圖也。三交: 一居西北,二居東南,三居東北,四居西南,則剛柔相 錯而為坎離震兌。四交:一居西南,二居東北、三居西 北,四居東南,則右陽左陰而乾坤成列。合是二變而 成後天八卦裁成之位也。再轉則一復於南矣。《大傳》 所謂「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劉歆云。「《河圖》《洛書》。相為經 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裏。」此其義也。
鶴田蔣師文曰:「謂《河圖》成數在下,象地而不動;生數 象天,運行而成卦。以先天八卦為自然之象,後天八 卦為財成之位。觀其初交而兩儀立,再交而六子生; 三交震兌相望,而坎離互宅;四交乾坤成列,而艮巽 居隅。聖人升離於南,降坎於北,而四方之位正。置乾 於西北,退坤於西南,而長女代母之義彰。則先天見 自然之象,後天見財成之位」者,至明著矣。雖其說不 本先儒,然象數既陳,而義理昭著,不害自為一家之 言也。子朱子嘗曰:「無事時好看《河圖》《洛書》,數,且得自 家流轉得動。」今觀仲純此說而尤信。
圖書三
右龍圖天地生成之數
[编辑]此即前圖一二三四,天之象也,動而右旋,六七八九, 地之形也,靜而正位。是故一轉居北而與六合,二轉 居南而與七合,三轉居東而與八合,四轉居西而與 九合,五十居中,而為天地運行之樞紐。《大傳》言「錯綜 其數」者,蓋指此而言。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三四 往來是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一二上下是也。 分作二層看之。則天動地靜。上下之義昭然矣。
圖書四
右洛書天地交午之數
[编辑]揚子雲曰:「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為友,四 與九同道╳與╳相守」,正指此圖而言。朱子謂析六 七八九之合以為乾坤坎離,而居四正之位;依一二 三四之次以為艮兌震巽,而補四隅之空者,與此數 合。稽之生成之象,察其分合進退,交重動靜,灼然信 其為交午之象。而所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 九。蓍策,分掛揲歸「四象,七八、九六」,皆倣於此矣。
蔡九峰洪範皇極內篇
[编辑]九九方數圖
{{{2}}}
九九行數圖
[编辑]一一冬至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一
二二立春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一
三二
三三春分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立夏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夏至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立秋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秋分
七八
七九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立冬
八九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冬至
九九積數圖
《內篇上》
[编辑]造化之為造化者,幽明屈信而已。天者,明而信者也, 地者,幽而屈者也,暑者,明而信者也,寒者,幽而屈者 也,晝者,明而信者也,夜者,幽而屈者也。天地也,寒暑 也,晝夜也,幽明屈信以成變化者也。是故陽者吐氣, 陰者含氣,吐氣者施,含氣者化。陽施陰化,而人道立 矣,萬物繁矣。陽薄陰則繞而為風,陰囚陽則奮而為 雷。陽和陰,則為雨為露。陰和陽,則為霜為雪。陰陽不 和,則為戾氣。
「沖漠無朕,萬物具矣;動靜無端,後則先矣。」「器根於道, 道著器矣。一實萬分,萬復一矣。混兮闢兮,其無窮矣。 是故數者,計乎此者也,疇者,等乎此者也,行者,運乎 此者也。微而顯,費而幽,神應不測,所以妙乎此者也。 有理斯有氣,有氣斯有形。形生氣化,而生生之理無 窮焉。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化生」 者塞,化醇者頤。覆土之陵,積水之澤,草木魚蟲,孰形 孰色。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化生生,莫測 其神,莫知其能。
理之所始,數之所起。微乎微乎,其小無形。昭乎昭乎, 其大無垠。微者昭之原,小者大之根。有先有後,孰離 孰分?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老氏為虛,釋氏為無。形名 失實,陰陽多拘。異端曲學,烏乎不渝哉!
有理斯有氣,氣著而理隱。有氣斯有形,形著而氣隱。 人知形之數而不知氣之數,人知氣之數而不知理 之數,知理之數則幾矣。動靜可求其端,陰陽可求其 始,天地可求其初,萬物可求其紀,鬼神知其所幽,禮 樂知其所著,生知所來,死知所去。《易》曰:「窮神知化,德 之盛也。」
智者,君子所以成德之終始也。是故欲知道,不可以 不知仁;欲知仁,不可以不知義;欲知義,不可以不知 禮;欲知禮,不可以不知數。數者,禮之序也。分於至微, 等於至著。聖人之道,知序則幾矣。
人非無知也,而真知為難;人非無見也,而真見為難。 義之質,人所知也,而犯義者多;禮之文,人所見也,而 越禮者眾。以其知之非真知,見之非真見爾。真者精 之極,精則明,明則誠,誠則為其所為,不為其所不為, 如水之寒,火之熱,亦性之而已矣。
物窒而理虛,暗窒而明虛,萬物生於虛明,而死於窒 暗也。萬事善於虛明,而惡於窒暗也。虛明則神,神則 聖,聖者,數之通也。窒暗則惑,惑則愚,愚者,數之塞也。 陰陽五行,其體而用,用而體者耶?渾渾淪淪,而出入 異門,繩繩井井,而形色俱泯。合之而知其異,析之而 知其同,微之而知其顯,充之而知其不可窮者,其庶 矣哉。
「陰陽相為首尾者耶?是故陽順而陰逆,陽長而陰消, 陽進而陰退。順者吉而逆者凶耶?長者盛而消者衰 耶?進者利而退者鈍耶?『周流不窮,道之體也』」;「失得相 形,事之紀也。」
陰陽非可一言盡也,以清濁言,則清陽而濁陰;以動 靜言,則動陽而靜陰;以升降言,則升陽而降陰;以奇 偶言,則奇陽而偶陰。小大、高卑,左右,後先、向背,進退、 順逆,醜妍,靡物不爾,無時不然,愈析愈微,愈窮愈巡。 陰陽之積,互藏其營;陰陽之氣,循環迭至;陰陽之質, 縱橫曲直,莫或使之,莫或禦之。
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變化者,陰陽之消長屈信 也。非二則不能久,非一則不能神。
昔者,天錫禹《洪範》九疇也,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 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 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 「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
無形者,理也;有形者,物也。陰陽五行,其物也與?所以 陰陽五行,其理也與?無形之中而具有形之實,有形 之實而體無形之妙。故君子語上而不墮於虛無,語 下而不泥於形器,「中立而不倚,旁行而不流,樂天知 命而不憂。」
形氣之元,極實先焉,極無不中也。氣或偏矣,形又偏 矣。中無不善,偏不善矣。氣之善者十之五,形之善者 十之三。三五之中,又有至焉,有不至焉。純乎極者,一 而已矣。漸偏則漸駁,氣使然也,形使然也。氣有方,形 有體,故中者少而偏者多也。此天下善惡之所由出, 失得之所由分,吉凶禍福之所由著與!
理其至妙矣乎!「氣之未形,物之未生,理無不具焉。氣之既形,物之既生,理無不在焉。渾然一體而不見其 有餘,物各賦命而不見其不足,無形影可度也,無聲 臭可聞也,主萬化,妙萬物,人知其神而不知其所以 神。」
《邵子》曰:「性者,道之形體也。道妙而無形,性則仁義禮 智具而體著矣。」程子曰:「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 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者 也。非性無以見道,非不息亦無以見道,是以君子盡 性而自強不息焉。」
朱子曰: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 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自形而下者 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 自形而上者觀之,則沖漠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 悉具於其中矣。雖然,推之於前而不見其始之合,引 之於後而不見其終之離也。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 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張子》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神者氣之伸,陽之動 也,鬼者氣之屈,陰之靜也。靜不能以不動,動則萬物 之所從生,動不能以不靜,靜則萬物之所由復。一往 一復,其機蓋有不能自已者焉。」
非一則不能成兩,非兩則不能致一。兩者可知而一 者難知也,兩者可見而一者難見也。可知可見者體 乎?難知難見者微乎?
仁、義、禮、智、信者,義理之公也,人之所固有。視、聽、言、貌、 思者,形氣之私也,我之所自生。公者千萬人之所同, 私者一人之所獨。是以君子貴同而賤獨。
「極建則大本立,極明則大用著」,以之齊家而家無不 齊,以之治國而國無不治,以之平天下而天下無不 平。若是者,天地其合,鬼神其依,龜筮其從,立百世之 下,等百世之上,而莫能違也。立百世之上,俟百世之 下,而亦莫能違也。
「天地之位也。四時之運也。陰陽感而五行播矣。」五行 陰陽也。陰陽五行也。
數始冥冥,妙於無形。非體非用,非靜非動。動實其幾, 用因以隨。動極而靜,清濁體正。天施地生,品彙咸亨。 各正性命,小大以定。斯數之令,既明而神,是曰「聖人。」 人心至靈也。虛明之頃,事物之來,是是非非,無不明 也。少則昏矣,久則怠矣,又久則棄之矣。無他,形氣之 私溺之也。人能超乎形氣,拔乎物欲,達其初心,則天 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動者奇而靜者偶,行者奇而止者偶,得友 者」致一,而生物者不二也。
數者彝倫之敘也。無敘則彝倫斁矣。其如禮樂何哉? 人心動靜,情性具焉。性者理之形體,情者性之發動。 善其本然,惡其過不及也。「存心莫善於敬,進學莫善 於知」,二者不可廢一也。
人之一心,實為身主。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性,其用 則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情。方其寂也,渾然在中, 無所偏倚,與天地同體,雖鬼神不能窺其幽。及其感 也,隨觸隨應,範圍造化,曲成萬物,雖天地不得與其 能。天地之大,人猶有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 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至小無內,至大無外,無內不可 分也,孰分之與?無外,不可窮也,孰窮之與?斯之斯之, 式顯其微。度之度之,莫或其遺。匪神之為,而妙於斯。 程子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 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常之時義大矣哉!
禮義交際,其萬化所入之門耶。東北,萬物之所出也, 出則育神;西南,萬物之所入也,入則復命。其出也順 而生,其入也拂而遂。不觀其出無以知物之育,不觀 其入無以知物之復。火之克金,水之生木,出入循環, 生克嗣續。老彭得之以養身,君子得之以養民,聖人 得之而天下和平。
《周子》曰:「厥彰厥微,匪靈弗瑩,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 焉止矣。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一 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明禮而后可與適道,守禮而后可與治民,達禮而后 可與言數。」《非禮》之道,老佛之道也;非禮之治,荒唐之 說也;非禮之數,京房郭璞之技也。君子所不由,不為 不言也。
至一而精,至虛而靈,有動有靜,動直靜凝,靜已而動, 動已而靜,一靜一動,為屈為伸,為鬼為神,人心之妙, 萬化之動靜之徼, 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仁智交際,萬化之機 軸也。
「氣之消息也以漸。」氣之息也,形之生也,氣之消也,形 之毀也。潤萬物者莫澤乎水,化萬物者莫疾於火。水 火者,未離乎氣者也。
「數,運無形而著有形,智者一之,愚者二焉。數之方生, 化育流行;數之已定,物正性命。圓行方止,為物終始。 隨之而無其端也,迎之而無其原也,渾之惟一,析之 無極。惟其無極,是以惟一「二氣之初,理妙於無;五運迭至,理藏於智。或為之先, 大本其原;或為之後,復往之閒。大本太始,復往無已。 二者不同,一而已矣。」二氣之神,陰精陽明,消息變化, 有立有行。立則形具,行則氣著,上下其儀,先後其施, 一行一立,為闢為翕,何千萬年,無終窮焉。
《內篇中》
[编辑]《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 圓,聖人以之而敘疇。卦者,陰陽之象也,疇者,五行之 數也。象非偶不立,數非奇不行。奇偶之分,象數之始 也。是故以數為象,則奇零而無用;以象為數,則多偶 而難通。陰陽五行,固非二體;八卦九疇,亦非二致。理 一用殊,非深於造化者,孰能識之。
《河圖》非無奇也,而用則存乎偶;《洛書》非無偶也,而用 則存乎奇。偶者陰陽之對待乎?奇者五行之迭運乎? 對待者不能孤,迭運者不能窮。天地之形,四時之成, 人物之生,萬化之凝,其妙矣乎!
象以偶為用者也,有應則吉。數以奇為用者也,有對 則凶。上下相應之位也,陰陽相求之理也,中正特立, 而當時者獨盛也。是故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木盛而 金衰,水寒而火囚,理有相須,而物不兩大也。數者,動 而之乎靜者也;象者,靜而之乎動者也。動者用之所 以行,靜者體之所以立。清濁未判,用實先焉;天地已 位,體斯立焉。用既為體,體復為用,體用相仍,此天地 萬物所以生化而無窮也。
流行者,其陽乎?成性者,其陰乎!陽者,數之生也;陰者, 象之成也。陽以三至,陰以倍乘,生生不窮,各以序升, 自然而然,有不容已,非智與仁,曷究終始?
言天下之靜者存乎正,言天下之動者存乎時。正者, 道之常也,時者,因之綱也。是故君子立正以俟時, 數者所以順性命之理也。一為水而腎,其德智也。二 為火而心,其德禮也。三為木而肝,其德仁也。四為金 而肺,其德義也。五為土而脾,其德信也。
一者,九之祖也;九者,八十一之宗也。「圓之而天,方之 而地,行之而四時。天所以覆物也,地所以載物也,四 時所以成物也。散之無外,卷之無內,體諸造化,而不 可遺者乎!」
一數之周,一歲之運也。九數之重,八節之分也。一一, 陽之始也。五五,陰之萌也。三三,陽之中也。十七,陰之 中也。二二者,陽之長。四四者,陽之壯。五則陽極矣。六 六者,陰之長。八八者,陰之壯。九則陰極矣。「一九首尾 為一」者,一歲首尾於冬至也。蓋冬至二卦,而餘則一 也。
一者,數之始也;九者,數之終也。一者不變而九者盡 變也,三五七者,變而少者也,二四六八者,變而偶者 也。變之偶者不能以及乎奇,變之少者不能以該乎 物。奇偶相參,多寡相函,其惟《九數》乎!
「順數則知物之所始,逆數則知物之所終。」數與物非 二體也,始與終非二致也,大而天地,小而毫末,明而 禮樂,幽而鬼神,知數即知物也,知始即知終也。數與 物無窮,其誰始而誰終?
「數始於一,參於三,究於九,成於八十一,備於六千五 百六十一。八十一者,數之小成也;六千五百六十一 者,數之大成也。」天地之變化,人事之始終,古今之因 革,莫不於是著焉。是故「一九而九,九九而八十一,八 十一而七百二十九,二九十八十八而百六十,二百 六十二而一千四百五十八,三九二十七,二十七而 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三而二千一百八十七,四九 三十六,三十六而三百二十四,三百二十四而二千 九百一十六,五九四十五,四十五而四百有五,四百 有五而三千六百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五十四而四 百八十六,四百八十六而四千三百七十四,七九六 十三,六十三而五百六十七,五百六」十七而五千一 百有三;八九七十二,七十二而六百四十八,六百四 十八而五千八百三十二。九九八十一,八十一而七 百二十九,七百二十九而六千五百六十一。列而次 之,自一而九,自九而一,一逆一順,一九二八,三七四 六,互相變通,五則常中,有吉無凶,禍亡而福隆,君子 之所為宮。是故一變始之始,二變始之中,三變始之 終,四變中之始,五變中之中,六變中之終,七變終之 始,八變終之中,九變終之終。數以事立,亦以事終。酬 酢無常,與時偕通。
中者,天下之大本乎!自一而九,自九而一,雖歷萬變, 而五常中焉。
洛書「數九而用十,何也?十者數之成也,數成而五行 備也。數非九不生,非十不成。九以通之,十以節之,九 以行之,十以止之」,九者變通之機,十者五行之敘也。 方隅對待,中五含五,而十數已具於九數之中矣。以 見其體用之不相離,而《圖書》所謂相為經緯也。 九者生數也;十者成數也。生者方發而未形,成者已 具而有體;未形而有形者,變化見也;有體而無體者,
其用藏也。是故雨以潤之,暘以熯之,寒以斂之,燠以散之,風以動之。其生物也不測,其成物也不忒。生居物先,成居物後,「故能為奇,故能為偶。」
天下之數,九而已矣。十者一之變也,百者十之變也, 千者百之變也,萬者千之變也,十百千萬皆一也。 朱子曰:「天數中於五,地數中於六。天有陰陽,故二其 五為一十,合三與七、一與九亦十也。地有柔剛,故二 其六為十二,合四與八、二與十亦十二也。」十為干,十 二為支,十干者,五行有陰陽也。十二支者,六氣有柔 剛也。十干實五行也,十二支實六氣也,五行六氣實 一氣也。清濁未判,乃天地之所以立。上下定位,又萬 物之所以生。故自體言之,則對待而不可缺;自用言 之,則往來而不可窮。蓋造化之幾微,聖人之能事也。 物有其則,數者盡天下之物則也;事有其理,數者盡 天下之事理也。得乎數則物之,則事之理無不在焉。 不明乎數,不明乎善也;不誠乎數,不誠乎身也。故「靜 則察乎數之常,而天下之故無不通;動則達乎數之 變,而天下之幾無不獲。」
《正數》者、天地之正氣也,其吉凶也確。《閒數》者、天地之 閒氣也,其吉凶也雜。其進退消長之道與!
「數由人興,數由人成。」萬物皆備於我,咸自取之也。「中 人以上」,達於數者也。「中人以下」,囿於數者也。聖人因 理以著數,天下因數以明理。然則數者,聖人所以教 天下後世者也。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善必先知 之,不善必先知之。因天下之疑,定天下之志,去惡而 就善,舍凶而趨吉,謁焉而無不告也,求焉而無不獲 也,利民而不費,濟世而不窮,神化而不測」,數之用其 大矣哉!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皆天道之流行也。
箕子曰:「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 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 有比德。惟皇作極。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 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 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 其有極。」
上焉者,安於數者也;其次守焉,其下悖焉。安焉者謂 之聖,守焉者謂之賢,悖之者愚而已矣。是故「曆數在 躬,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聖人也。體數之常,不易其方, 順時而行,賢人也。逆數越理,亂天之紀,小人之無忌 憚也。
義之所當為而不為者,非數之所能知也,義之所不 當為而為者,亦非數之所能知也。「非義不占,非疑不 占,非疑而占謂之侮,非義而占謂之欺,虛其心,和其 志,平其氣,一其聽,有不占也而事無不應,有不謀也 而用無不成,誠之至焉,神可至焉,是謂動之以天。」 敬者聖學始終之要,未知則敬以知之,已知則敬以 行之,不敬,則心無管攝,顛倒眩瞀,安能有所知、有所 行乎?
義利不可不明也。不明則以利為義,心雖公亦私耳。 天下正理若大路然,一而已,旁蹊曲徑皆私意也。故 曰:「遵王之道,無有黨偏。」偏陂反側云。
命之流行而不已者,道也。道於天其陽乎?道於地其 陰乎?道於人其仁義乎?人者,兼天地而參之者也。是 故天覆地承,非聖人不形;天施地生,非聖人不成;天 神地靈,非聖人而誰為貞?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品遜而太和合,《皇極》之世也。堯、舜父子之衰也;湯、 武君臣之缺也。伏羲、神農,日之中乎;堯、舜、三代,時之 中乎?
「五行在天則為五氣,雨暘燠寒風也;在地則為五質, 水火木金土也。」天之五氣,雨暘質也;地之五質,水火 氣也。天交於地而雨暘為質,地交於天而水火為氣。 二變而三不變者,二得陰陽之正,而三得陰陽之雜 也,故二能變而三不能變也。
五行二氣之分也。二氣交感,絪縕雜揉,開闔動盪,相 生則水木火土金,相克則水火金木土。出明入幽,千 變萬化,四時之運,生克著焉。「自陰而陽也順,自陽而 陰也逆。木之盛也,水實生之;金之成也,火實制之。順 而生者易知,逆而克者難見,曰伏焉,曰伐焉」,土居其 中,因時致旺,四時成功,而無名稱焉,其至德矣。夫 善養生者,以氣而理形,以理而理氣,理順則氣和,氣 和則形和,形和則天地萬物無不和矣。不善養生者 反是,理昏於氣,氣梏於形,耳目口鼻徇而私慾勝,好 惡哀樂淫而天理亡,其能苟生者,禽獸而已矣。 耳目口鼻手足之用皆五也。或曰:「支指五矣,耳目口 鼻何有焉?」曰:「耳聽五聲,目辨五色,口嘗五味」,鼻別五 臭,不具於此,何有於彼?手足以形用,耳目口鼻以神 用,形用者易知,而神用者難識也。
原者,氣之始也。沖者,形之始也。中者,治之極也。用者, 物之窒也。終者,事之畢也。原者,仁之先也。用者,義之 端也。公者,禮之閑也。戎者,智之刓也。中者,信之完也原者,近乎中也。伏者,遠乎中也。近者進而遠者退也。 近者息而遠者消也。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也。 「原元吉幾,君子有終。」數曰原,誠之原也。幾,繼而善也。 「君子見幾有終,吉也。『潛,勿用有攸往』」,正靜吉。《數》曰:潛, 藏也。「勿用有攸往」,陽微也。正,靜吉,正而靜所以「吉」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故「無不利」也。
原之一一曰:「君子見幾,不俟終日。」數曰:「知至至之,可 與幾也。」中之五五曰:「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數曰:「各正 性命,保合太和」也。終之九九曰:「君子令終,萬福攸降。」 數曰:「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原》之一,一者繼之善也。「《原》之九」,九者逆之凶也。當時 者盛,失時者窮也。「厥相休囚」,以類從也。君子時之為 貴,時止時行,時晦時明,萬夫之望。
「數終而復乎一」,其生生而不窮者也。陰之終,陽之始 也。夜之終,晝之始也;歲之終,春之始也。萬物之終,萬 物之始也。是故入乎幽者,所以出乎明;極乎靜者,所 以根乎動。「前天地之終,其後天地之始乎?」
一者,數之原也。九者,數之究也。十者,行之陰陽也。十 二者,氣之柔剛也。原其所始,究其所終,陰陽柔剛,分 合錯綜,燦然於天地之間矣。
《內篇下》
[编辑]「溟漠之閒,兆朕之先」,數之原也。「有儀有象,判一而兩」, 數之分也。「日月星辰呈於上,山嶽川澤奠於下」,數之 著也。「四時迭運而不窮,五氣以序而流通,風雷不測, 雨露之澤,萬物形色」,數之化也。「聖人繼世,經天緯地, 立茲人極,稱物平施,父子以親,君臣以義,夫婦以別, 長幼以序,朋友以信,數之教也。」「分天為九野,別地為」 九州,制人為九行,九品任官,九井均田,九族睦俗,九 禮辨分,九變咸樂,八陣制兵,九刑禁姦,九寸為律,九 分造曆,九筮稽疑,九章,命算,九職,任萬民九賦,斂財 賄九式,節財用九府,立圜法,九服,辨邦國九命,位邦 國九儀,命邦國九法,平邦國九伐,正邦國九貢,致邦 國之用,九兩繫邦國之民。營國九里,制城九雉,九階 九室,九經九緯,數之度也。孔子曰:「為天下國家有九 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 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 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 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 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 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 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 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 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 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 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 一也。
昔黃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 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 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 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度其長,以子穀秬黍中者, 九十枚度之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 丈,十丈為引。審其容,以千二百黍實之。合龠為合,十 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權其重。百黍為一銖,千 二百黍為十二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 斤為鈞,四鈞為石。《書》曰:「同律度量衡。」傳曰:「黃鐘為萬 事根本也。」
「昔者聖人之原數也,以決天下之疑,以成天下之務, 以順性命之理,析事辨物,彰往察來。是故天數五,地 數六。五六者,天地之中合也。五為五行,六為六氣,陽 性陰質。」五行之性,曰木,曰火,曰土,曰金,曰水。六氣之 質,曰胎,曰生,曰壯,曰老,曰死,曰化。木之質也,曰楊柳, 曰梅李,曰松柏,曰竹葦,曰禾麥,曰蕈。火之質也,曰木 「火,曰石火,曰雷火,曰油火,曰蟲火,曰燐。」土之質也,曰 砂,曰石,曰玉,曰土,曰壤,曰泥。金之質也,曰汞,曰銀,曰 金,曰銅,曰鐵,曰鉛。「水之質也,曰澗水,曰井水,曰雨水, 曰溝渠,曰陂澤,曰湖海。」木之物也,曰鯪鯉,曰蛇,曰龍, 曰鯉魴,曰小魚,曰鰌。火之物也,曰雞,曰鳳,曰雉,曰鷹 隼,曰燕雀,曰蠛蠓。土之物也,曰蟾蜍,曰蠶,曰人,曰蜘 蛛,曰蚓,曰鰻。金之物也,曰鹿,曰馬,曰麟,曰虎,曰獺,曰 毛蟲。水之物也,曰蟹,曰鱟,曰龜,曰蝦,曰蚌,曰蠣。木之 器也,曰「疏器門窗,曰琴瑟,曰規,曰算篩,曰耒耜,曰網 罟。」火之器也,曰登器梯棚,曰文書,曰繩,曰冠冕,曰檯 卓,曰履蹋。土之器也,曰「腹器筐筥,曰圭璧,曰量,曰舟 車,曰盤盂,曰棺槨。」金「之器也,曰方器斧鉞,曰印節,曰 矩,曰弓矢,曰簡冊,曰械校。水之器也,曰平器權衡,曰 輪磨,曰準,曰鏡匳,曰研椎,曰廁圂。逆順者,事之幾也; 吉凶者,事之著也。順而吉者,木為徵召,為科名,為恩 赦,為婚姻,為產孕,為財帛;火為燕集,為朝覲,為文書, 為言語,為歌舞,為燈燭;土為工役,為循常,為盟約,為 田宅,為福壽,為墳墓;金為賜予,為按察,為更革,為罩旅,為錢貨,為刑法;水為交易,為遷移,為征行,為酒食, 為田獵,為祭祀。」逆而凶者,木為《杌》:為驚憂,為醜惡, 為壓墜,為夭折,為產死;火為公訟,為顛狂,為口舌,為 灸炙,為焚災,為震燬;土,為反覆,為欺詐,為離散,為貧 窮,為疾病,為死亡;金為征役,為罷免,為責降,為爭鬥, 為傷損,為殺戮;水為盜賊,為囚獄,為徒流,為淫亂,為 咒咀,為浸溺。
「筮者,神之所為乎?」其蓍五十虛一,分二掛一,以三揲 之。視左右手,歸餘於扐。兩奇為一,兩偶為二,奇偶為 三.。初揲綱也,再揲目也。綱一函三,以虛待目。目一為 一,以實從綱。兩揲而九,數具《八操》。〈操當作揲〉而六千五百 六十一之數備矣。分合變化,如環無端,天命人事,由 是較焉,吉凶禍福,由是彰焉。大人得之而申福,小人 得之而避禍。君子曰:「筮者,神之所為乎?」大事用年,其 次用月,其次用日,其次用時。
十二木,徑九分,厚一分。陽刻一、陰刻二者四,陽刻二、 陰刻三者四,陽刻三、陰刻一者四。雜取其八,自上而 下,自左而右,縱二衡四。縱者九也。衡者,一十百千也, 餘四不用者,不用之用也,前後相乘,而數備矣。 數者,理之時也。辭者,數之義也。吉凶者,辭之斷也。「惠 迪從逆」者,吉凶之決也。氣有淳漓,故數有失得。一成 于數,天地不能易之,能易之者人也。
「一吉而九凶,三祥而七災,八休而二咎,四吝而六悔, 八數周流,推類而求,五中則平,四害不親,厥或是攖, 雜而不純。承平之世,視主廢置,凶咎災吝,有命不摯。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