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8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八十八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八十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八十八卷目錄

 唐書部總論

  宋朱子全書唐總論

  朱子大全集讀唐志

  明楊慎丹鉛總錄二唐書

  顧充歷朝捷錄唐總論上 唐總論下

  何復漢文集新舊唐書異同說

 唐書部藝文一

  謝修史表         唐張說

  授張昌宗麟臺監制      李嶠

  授王方慶麟臺監修國史制   前人

  授沈傳師左拾遺史館修撰制 白居易

  授韓愈比部郎中史館修撰制  前人

  授考功員外郎鄭璘等修撰制 薛廷珪

  授陸鼎史館修撰制      常袞

  授荀尚史館修撰制      前人

  在桂州與修史學士吳兢書  宋之問

  為齊相公讓修國史表    權德輿

  答劉秀才論史書       韓愈

  答皇甫湜書         李翱

  與韓愈論史官書      柳宗元

  謝監修相公啟        羅袞

  又             前人

  謝諸知己啟         前人

  又             前人

  與趙康靖第二書     宋歐陽修

  與趙康靖第四書       前人

  與王郎中第三書       前人

  與朱職方書         前人

  問王深甫五月一日會朝帖   前人

  讀裴寂傳          前人

  進新唐書表        曾公亮

  唐論            曾鞏

  讀柳子厚傳        王安石

  跋宋景文唐史槁      周必大

  讀唐書           張耒

  書吐蕃傳後         前人

  書韓退之傳後        前人

  題鄴侯家傳後        蘇頌

  答張敬夫書         朱熹

  書唐書宰相年表後    明傅占衡

  新舊唐書得失論       陸閎

  進唐書疏         葉向高

 唐書部藝文二

  讀狄梁公傳        唐張祜

  讀唐書         宋王安石

經籍典第三百八十八卷

唐書部總論

[编辑]

宋朱子全書

[编辑]

《唐總論》

[编辑]

漢高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借義以行其私。 漢高祖取天下,卻正當為他直截恁地做去,無許多 委曲。唐初,隋大亂如此,高祖、太宗因群盜之起,直截 如此做去,只是誅獨夫,為他心中打不過,又立恭帝, 假援回護,委曲如此,亦何必爾?所以不及漢之創業 也。唐太宗以晉陽宮人侍高祖,是致其父於必死之 地,便無君臣父子夫婦之義。漢高亦自粗疏,惟光武 差細密,卻曾讀書來。

太宗奏建成、元吉,高祖云:「明當鞫問,汝宜早參。」及次 早,建成入朝,兄弟相遇,遂相殺。尉遲敬德著甲持刃 見高祖,高祖在一處泛舟,程可久謂:「既許明早理會, 又卻去泛舟。此處有闕文,或為隱諱。」先生曰:「此定是 添入此一段,與前後無情理,太宗決不曾奏。既奏了, 高祖見三兒要相殺,如何尚去泛舟?此定是加建成」、 元吉之罪處。又謂「太宗先奏了。不是前不說。」

「太宗殺建成元吉,比周公誅管蔡,如何比得!太宗無 周公之心,只是顧身,然當時亦不合為官屬所迫,兼 太宗亦自心不穩。溫公此處亦看不破,乃云:『待其先 發而應之』,亦只便是。『鄭伯克段于鄢』,須是有周公之 心則可。」問:「范太史云:『是高祖處得不是』?」曰:「今論太宗, 且責太宗;論高祖,又自責高祖不是,只責高祖,太宗」 全無可責。又問:「不知太宗當時要處得是,合如何?」曰: 「為太宗孝友,從來無了,卻只要來。此一事上使,亦如何使得!」先生又曰:「高祖不數日,軍國事便付與太宗, 亦只是不得已。唐世內禪者三,如肅宗分明不是。只 如睿宗之於元宗,亦只為其誅韋氏有功了事,亦不 得已耳。」

又論太宗事云:「太宗功高,天下所係屬,亦自無安頓 處。只高祖不善處置了,又建成乃欲立功蓋之。如元 宗誅韋氏有功,睿宗欲立宋王成器,宋王成器便理 會得事,堅不受。」

因及王魏事,問:「論後世人,不當盡繩以古人禮法。畢 竟高祖不當立建成。」曰:「建成既如此,王魏何故不見 得?又何故不知太宗如此,便須莫事建成,亦只是望 僥倖。」問:「二人如此機敏,何故不見得?」曰:「王魏亦只是 直。」

「三代而下,以義為之,只有一箇諸葛孔明。若魏鄭公, 全只是利。李密起有一道士說:密即『東都縛煬帝,獨 夫天下必應』。」揚謂:「密不足道。漢唐之興,皆是為利,須 是有湯武之心,始做得。太宗亦只是為利,亦做不得。」 先生曰:「漢高祖見始皇出,謂丈夫當如此耳。項羽謂 『彼可取而代也』,其利心一也。郭汾陽功名愈大而心」 愈小。意思好《易》,傳及諸葛,次及郭汾陽。

問:「胡氏《管見》斷武后於高宗非有婦道,合稱高祖、太 宗之命,數其九罪,廢為庶人而賜之死。竊恐立其子 而殺其母,未為穩否?」曰:「這般處,便是難理會處。在唐 室言之,則武后當殺;在中宗言之,乃其子也。宰相大 臣,今日殺其母,明日何以相見?」問:「南軒欲別立宗室, 如何?」曰:「以後來言之,則中宗不了;以當時言之,則中 宗未有可廢之事。天下之心,皆矚望中宗,高宗又別 無子,不立中宗,又恐失天下之望,此最是難處。不知 孟子當此時作如何處?今生在數百年之後,只㨿史 傳所載,不見得當時事情,亦難如此斷定。須身在當 時,親看那時節及事情如何。若人心在中宗,只得立 中宗;若人心不在中宗,方別立宗室。」是時承乾亦有 子在。若率然妄舉,失人心,做不行。又事多,看道理,未 須便將此樣難處來闌斷了。須要通其他,更有好理 會處,多且看別處,事事通透後,此樣處亦易。

李白見永王璘反,便從臾之文,人之沒頭腦乃爾。後 來流夜郎,是被人捉著罪過了。划地作詩自辯被迫 脅。李白詩中說「王」說「霸」,當時人必謂其果有智略,不 知其莽蕩,立見疏脫。

《史》以陸宣公比賈誼,誼才高似宣公,宣公諳練多學, 更純粹。大抵漢去戰國近,故人才多是不粹。

《陸宣公奏議》極好看。這人極會議論事理,委曲說盡, 更無滲漏,雖至小底事,被他處置得亦無不盡。如後 面所說二稅之弊極佳。人言陸宣公口說不出,只是 寫得出。今觀《奏議》中多云「今日早面奉聖旨」云云,「臣 退而思之」云云,疑或然也。問:「陸宣公比諸葛武侯如 何?」曰:「武侯氣象較大,恐宣公不及武侯,當面便說得」, 如說《孫權》一段,雖辯士不及。其細密處,不知比宣公 如何,只是武侯也密。如橋梁道路,井竈圊溷,無不修 繕,市無醉人,更是密。只是武侯密來得嚴,其氣象剛 大嚴毅。

說者謂陽城居諫職,與屠沽出沒。果然,則豈能使其 君聽其言哉?若楊綰用,而大臣損音樂、減騶御,則人 豈可不有以養素自重哉!

退之云:凡此蔡功,惟斷乃成。今須要知他斷得是與 不是。古今煞有斷而敗者,如唐德宗非不斷,卻生出 事來,要之,只是任私意。帝剛愎,不明理,不納人言,惟 憲宗知蔡之不可不討,知裴度之不可不任。若使他 理自不明,胸中無所見,則何以知裴公之可任?若只 就斷字上看,而遺其左右前後,殊不濟事。

或問維州事,「溫公以德裕所言為利,僧孺所言為義, 如何?」曰:「德裕所言,雖以利害言,然意卻全在為國;僧 孺所言雖義,然義卻全濟其己私。且德裕既受其降 矣,雖義有未安,也須別做置處。乃縛送悉怛謀,使之 恣其殺戮,果何為也!」

牛僧孺何緣去結得箇杜牧之?後為渠作墓志。今《通 鑑》所載維州等,有些事好底皆是。

問:「聞之陳先生說,唐初好處,也是將三省推出在外。 這卻從魏晉時自有裡面一項。唐初卻盡屬之外,要 成一體。如唐經禍變後,便都有諸王出來克復。如肅 宗事及代宗後來雖是郭子儀,也有箇主出來。」曰:「三 省在外,怕自隋時已如此。只唐時併屬之宰相。諸王 克復代宗事,只是郭子儀,怕別無諸王。」

唐官看他《六典》,將前代許多官一齊盡置得遍,官如 何不冗?今只看漢初時官如何,到得元成間如何,又 看東漢初如何,到東漢末時如何,到三國魏晉以後 如何,只管添,只管雜。

《唐六典》載唐官制甚詳。古禮自秦漢已失,北周宇文 泰及韓綽有意復古官制,頗詳盡。如租庸調、府兵之 類,皆蘇綽之制,唐遂因之。唐之東宮官甚詳。某以前 上封事,亦言欲復太子官屬,如唐之舊唐租庸調,大抵改新法度,是世界一齊,更新之初方 做得。如漢衰魏代,只是漢舊物事,晉代魏亦只用這 箇。以至六朝相代,亦是遞相祖述,弊法亦變更不得。 直到得元魏、北齊、後周居中原時,中原生靈死於兵 寇幾盡,所以宇文泰、蘇綽出來,便做得「租庸調」,故隋、 唐因之。

因論唐府兵之制,曰:「永嘉諸公以為兵農之分,反自 唐府兵始,卻是如此。蓋府兵家出一人以戰以戍,并 分番入衛,則此一人便不復為農矣。」以上語類

朱子大全集

[编辑]

《讀唐志》

[编辑]

歐陽子曰:「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三 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此古今不易之至 論也。然彼知政事禮樂之不可不出於一,而未知道 德文章之尤不可使出於二也。夫古之聖賢,其文可 謂盛矣,然初豈有意學為如是之文哉?有是實於中, 則必有是文於外,如天之有氣則必有日月星辰之 「光耀;地有是形,則必有山川草木之行列。」聖賢之心 既有是精明純粹之實,以旁薄充塞乎其內,則其著 見於外者,亦必自然條理分明,光輝發越而不可揜。 蓋不必托於言語,著於簡冊而後謂之「文。」但自一身 接於萬事,凡其語默動靜,人所可得而見者,無所適 而非文也。姑舉其最而言,則《易》之卦畫,《詩》之詠歌,《書》 之記言,《春秋》之述事,與夫《禮》之威儀,《樂》之節奏,皆已 列為《六經》而垂萬世。其文之盛,後世固莫能及。然其 所以盛而不可及者,豈無所自來而世亦莫之識也? 故夫子之言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蓋雖已決知, 不得辭其責矣,然猶若逡巡顧望,而不能無所疑也。 至於推其所以興衰,「則又以為是皆出於天命之所 為,而非人力之所及。此其體之甚重,夫豈世俗所謂 文者所能當哉?」孟軻氏沒,聖學失傳,天下之士背本 趨末,不求知道養德以充其內,而汲汲乎徒以文章 為事業。然在戰國之時,若申、商、孫、吳之術,蘇、張、范、蔡 之辨,列禦寇、莊周、荀況之言,屈平之賦,以至秦、漢之 間,韓非、李斯、陸生、賈傅、董相、史遷、劉向、班固,下至嚴 安、徐樂之流,猶皆先有其實,而後託之於言。唯其無 本,而不能一出於道,是以君子猶或羞之。及至宋玉、 相如、王褒、揚雄之徒,則一以浮華為尚,而無實之可 言矣。雄之《太元》《法言》,蓋亦長楊校獵之流,而粗變其 音節,初非實為明道講學而作也。東京以降,訖於隋、 唐,數百年間,愈下愈衰,則其去道益遠,而無實之文 亦無足論。韓愈氏出,始覺其陋,慨然號於一世,欲去 陳言以追《詩》《書》六藝之作,而弊精神,縻歲月,又有甚 於前世諸人之所為者。然猶幸其略,知不根無實之 不足恃,因其源而適有會焉。於是《原道》諸篇始作,而 其言曰:「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 人,其言藹如也。其徒和之,亦曰:「未有不深於道而能 文者。則亦庶幾其賢矣。」然今讀其書,出於諂諛戲豫, 放浪而無實者,自不為少。若夫所原之道,則徒能言 其大體,而未見其有討探服行之效。使其言之為文 者,皆必由是以出也。故其論古人,則又直以屈原、孟 軻、馬遷、相如、揚雄為一等,而猶不及於董、賈。其論當 世之弊,則但以詞不己出,而遂有「神徂聖伏」之嘆。至 於其徒之論,亦但以剽掠僭竊為文之病。大振頹風, 教人自為為韓之功。則其師生之間,傳受之際,蓋未 免裂道與文以為兩物,而於其輕重、緩急、本末、賓主 之分,又未免於倒懸而逆置之也。自是以來,又復衰 歇,數十百年而後,歐陽子出,其文之妙,蓋已不愧於 韓氏。而其曰「治出於一」云者,則自荀、揚以下皆不能 及,而韓亦未有聞焉。是則疑若幾於道矣。然考其終 身之言與其行事之實,則恐其亦未免於韓氏之病 也。抑又嘗以其徒之說考之,則誦其言者既曰:「吾老 將休,付子斯文」矣。而又必曰:「我所謂文,必與道俱。」其 推尊之也,既曰「今之韓愈」矣,而又必引夫「文不在茲」 者以張其說。由前之說,則道之與文,吾不知其果為 一耶?為二耶?由後之說,則文王、孔子之文,吾又不知 其與韓、歐之文,果若是其班乎?否也?嗚呼!學之不講 久矣,習俗之謬,其可勝言也哉!吾讀《唐書》而有感,因 書其說以訂之。

光明終不泯沒。此古之君子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與。因并記其語,以補此篇之闕,以為有志之士,必將有感於斯焉。

丹鉛總錄

[编辑]

《二唐書》

[编辑]

五代劉煦所修《唐書》,因宋祁、歐陽修重修《唐書》,遂有 《新舊唐書》之名。《舊唐書》人罕見,故不知其優劣。近南 園張公《𤁻錄》中載其數處,以《舊書》證《新書》之謬,良快 人意。余又觀姚崇《十事要說》,此其大關鍵。而《舊書》所 傳,問答具備,首尾照映,千年之下,猶如面語。《新書》所 載,則剪裁晦澀,事既往,文又不通,良可慨也。歐為宋 一代文人,而劉乃五代不以文名者,其所著頓殊科絕縣如此,宋人徒欲誇當代以誤後世,不知可盡誤 乎?今具載二書之文於左。

先天二年十月,皇帝講武於驪山,時元崇為馮翊太 守,車駕幸三百里,合朝,親遣中官詔元崇赴行在。上 方獵於渭濱,而元崇至,上曰:「朕久不見卿,思有故問 卿,可宰相行中行。」元崇猶後,上案轡久之,顧曰:「卿何 後?」元崇曰:「臣官疏,職卑賤,不合參宰相行。」上曰:「可兵 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崇不謝,上頗訝之。至 頃,上命宰相坐,元崇乃跪奏曰:「臣三奉作弼之詔,未 即謝者。臣以十事上獻,有所不行,臣不敢奉詔。」曰:「卿 悉數之,朕當量力而行,然定可否?」元崇對曰:「自垂拱 以來,朝廷以刑法治天下,臣請政先仁義,可乎?」上曰: 「朕深有望於卿也。」又曰:「聖朝自喪師青海,未有牽復 之悔,臣請三數十年不求邊功,可乎?」上曰:「可矣。」又曰: 「先朝輕狎大臣,或虧君臣之禮,臣請陛下接之以禮, 可乎?」上曰:「誠當然,有何不可?」又曰:「自武氏諸親猥竊 權要之地,繼以韋庶人安樂太平用事,班序錯雜。臣 請國親不任臺省官,凡有斜封待闕等官,悉請停罷, 可乎?」上曰:「是朕素志也。」又曰:「比來近密佞倖之徒昌 犯憲網者,皆以寵免,臣請行朝典,可乎?」上曰:「朕切齒 久矣。」又曰:「比因侯家戚里,貢獻求媚,近及公卿方鎮 亦為之。臣請除租庸賦稅之外,盡杜塞之,可乎?」上曰: 「願行之。」又曰:「太宗造福先寺,中宗造聖善寺,上皇造 金仙玉真觀,皆費巨萬,蠹生靈。凡諸寺宮觀殿,請止 絕建造,可乎?」上曰:「朕重觀之,即心不安,而況敢為之 者哉!」又曰:「自燕欽融、韋月將、獻真得罪,由是諫臣阻 絕。臣請凡在官之士,皆得觸龍鱗,犯忌諱,可乎?」上曰: 「朕非惟容之,亦能行之。」又曰:「太后臨朝以來,喉舌之 任,或出於閹人之口,臣請中官不預公事,可乎?」上曰: 「懷之久矣。」又曰:「呂氏產祿幾危兩京,馬鄧閻梁交亂 東漢,萬古寒心,國朝為患。臣請書諸史冊,永為商鍳, 作萬代師,可乎?」上乃潸然良久,曰:「此事可謂剖肌刻 骨者。」元崇再拜曰:「此陛下致仁政之初,是臣千載一 遇之日,敢當輔弼之任,天下幸甚。」又再拜,舞蹈稱萬 歲者三,從官千萬,皆出涕。上曰:「坐卿於燕公下,燕公 不敢坐。」問之,說曰:「元崇是先朝舊臣,合當首坐。」元崇 曰:「張是紫薇宮使臣,外宰」相不合首坐。上曰:「可。」元崇 遂居首坐,天下稱賢相焉。右舊唐書文

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銳於治,乃先設事以 堅帝意,即陽不謝。帝怪之,崇因跪奏:「臣願以十事聞 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辭。」帝曰:「試為朕言之。」崇曰:「垂拱 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師青 海,未有牽復之悔,臣願不倖邊功,可乎?比來壬佞,冒 觸憲網,得以寵自解,臣願法行自近,可乎?后氏臨朝, 喉舌之任出閹人之口,臣願宦豎不與政,可乎?戚里 貢獻,以自媚於上,公卿方鎮亦為之,臣願租賦外一 絕之,可乎?外戚貴主,更相用事,班序荒雜,臣請戚屬 不任臺省,可乎?先朝褻狎大臣,虧君臣之嚴,臣願陛 下接之以禮,可乎?燕欽融、韋月將以忠被罪,自是諍 臣沮臣,願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武后造福先 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願絕道,佛營 造,可乎?漢以祿、莽、閻、梁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鑒 戒為萬代法,可乎?」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頓首謝。翌日, 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右新唐書文

明顧充歷朝捷錄

[编辑]

《唐總論上》

[编辑]

隋失其鹿,群雄蜂駭,分山裂河,皆為戰場。李淵以世 民為子,提一旅之羸師,奮跡太原,便能正名仗義,分 擊二京,以執子嬰於咸陽,殪商辛於牧野,則義聲之 先路,火烈烈而風發發,孰能膺之?乃淫污宮掖,設詐 罔眾,臣,附突厥,以為揜耳偷鈴之計,雖能進克長安, 除隋苛禁,而舉動之不中乎禮者多矣。君子謂「唐室」 初政,無足觀者,蓋以其詭正并用,駁而不懿也。然電 擊強妖,鋒無前對,圍圻 墌而仁杲降,攻洛陽而世充 縛,㨿武牢而建德俘,戰并州而武周走,破山東而黑 闥平,伐江陵而蕭銑戮,奮夷險芟荒之略,收白旄黃 鉞之功,而六年之間,化家為國,定宅九圍,成功何速 也!開國之初,定律令,建學校,奠先師,擢直諫,制租庸, 調法錄,隋氏子孫,皆足以興起人心,無愧於興王之 業。享國長久,豈無自而然哉?太宗以不世出之英主, 首建大謀,佐父削平海內,尺土寸基,皆其功也。不為 兄弟所容,不得已而有六月四日之事。即位所行,如 日方升,纖翳不作。諫官入閣,京官宿內,惟勤惟儉,以 鑄群生。山東旱則行賑恤,關中饑則赦天下,畿內蝗 則出宮女,而恤民至矣。置弘文之館,躬釋奠之禮,而 文教振矣。錄刺史之名,慎縣令之選,申用人如器之 諭,而舉錯審矣。讀《明堂圖》,禁笞囚,背謹三覆、五覆之 奏,定失出失入之規,而刑獄平矣。收瘞暴骸,葬隋戰 士,而澤及枯骨矣。霽威從魏徵諫,疏比弦韋,飛白答 劉垍,而納諫,容言之德昭矣。他如不受康國之附,不 要功也;罷鄭氏充華之使,速改過也;毀巢、縱鵲,抑符瑞也;剪鬚和藥,念功臣也;鑒秦而止營繕,恐侈泰也; 治安而反自慎,防逸豫也;帝範以賜帝子,端義方也; 賜絹以媿贓吏,厲廉恥也;黜萬紀之利,賤貨殖也;封 比干之墓,錄忠賢也;詣苑中而吞蝗,重稼穡也。「敕詔」, 敕未便者執奏,示無我也。建府立衛,肅紀振綱,肇造 區夏,其功大;弘濟蒼生,其益多。是以在朝蹌蹌,在野 熙熙,終歲斷死刑二十九人,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 而行仁義。既效矣,縮結、沮顏、焦齒、梟瞷,剪髮、黥首、文 身、裸袒之國,莫不梯山航海,交臂屈膝,喁喁然向風 慕義,願為臣妾。而胡越一家,窮髮為編戶矣。讀世南 《聖德》之論,睹師古《王會》之圖,想呂才慶善之樂,閱《貞 觀政要》之書,善政纍纍,榮一時之史籍;治道之盛,三 代以還未有也。議者曰:「闊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除 亂比湯武,致治幾成康。」豈虛語哉?惜其脅父臣虜,避 暑九成,非孝也;蹀血禁門,推刃同氣,非弟也;亂弟之 婦,與之生子,非配也。故君子謂其三綱不正,蓋以此 也。且欲殺田舍翁,停婚仆碑,而君臣之義以絕;太子 弗為限制,以兆承乾之逆,而社稷之本幾搖。處突厥 於內地,布列朝廷,而內外之防以潰。奮劍於洛陽之 獵,逞雄心於一獸;技癢於遼東之師,挫威聲於小醜, 而神武之略以隳。十漸不終之太宗,非復貞觀以初 之政績,而君子為之三致慨矣。高宗以懦弱之資,賴 舅氏得纘丕基,首引刺史入閤,問民疾苦,詔「獻隼犬 馬者罪之。」察道裕希旨而自咎,睹外國進戲而自戒, 矢心求諫,尊禮大臣,故永徽之政,有貞觀之風。奈何 溺愛於《長髮尼》,而忘父子聚麀之恥。武媚入宮,甫越 月而大水繼作,女寵之戒昭昭矣。乃廢皇后,立昭儀, 以致垂簾二聖,而棄太宗之法,如掃塵爍凍。寵笑刀 之李猫,用北門之學士,反使忠良之臣,吞聲赤族,則 亦寄生焉耳。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知子莫若父,信 哉!中宗欲以天下與元貞,而天后廢徙於房州。后以 虺蜴之心,豺狼之性,一旦太阿在手,運動四海,呼吸 風雷,女可殺,子可殺,兄可殺,皇后可殺,而何有於李 氏哉?於是瓜摘黃臺,肉視諸李,而李氏之祚,危若朝 露。開告密門,撰《羅織經》,周興來索之徒。請幫助識別此字。音責目扼腕, 相務於虐,而一時無辜者,皆泥耳籠頭,枷研楔轂。音學 摺膺籤爪,懸髮熏目,以求賒死。甚則改旂幟,易服色, 立武后七廟,而文皇帝「櫛風沐雨」之天下,竟轉而為 周。自李敬業之師終蹶琅邪王之舉無功,孰有以其 罪?

「告於宗廟社稷,而誅此老媼」者噫?武曌以女統男, 當時公卿諸侯,無不以男而事女。補闕車載,拾遺斗 量,眯目之聖神,虐焰燔蒼穹,而房州之帝子,久不天 日矣。是時諸武分王,而二十餘孫無寸土,張昌宗易 之二小兒為亂階。向非狄、張取日之功,鸚鵡折腰之 夢,則廬陵何有反正之期乎?中宗橫罹酷廢,可謂切 骨之戒。而復位之初,情封欲閉,即與婦人共政,而韋 牝復鳴,祿產再振。帝方點宮中之雙陸,信妖女之撓 權,竄殺五王,擢用方士,崇獎僧道,請謁公行。三思結 寵,而五狗株連,斜封亂飛,而三無坐處。觀宮女拔河, 觀燈市里,御梨園,幸隆慶池,以快淫佚。甚至比昵群 小,作和事天子。觀袁楚客《責魏元忠十罪》之書,則帝 之下愚不移,為何如哉?積惡之極,僅止毒身,幸之幸 矣。太平謀立殤帝,隆基起兵,以誅韋黨,而社稷宗廟, 賴以不墜於地。相王恬淡寡慾,黃屋非心,因子隆基 之功,以御少帝之座。是時太平撓政,而帝惟一妹是 聽。向非蚤傳儲位,其不啟中宗之變者幾希。元宗紹 統,是謂開元,虔奉遺訓,手振宏綱,而政績所彰,卓有 可紀。定官制,汰僧尼,黜酷吏,行鄉飲酒禮;罷員外檢 校官,禁女樂而黜宮嬪,敘友于而敦骨肉,芟麥於苑 中,躬耕於興慶,焚珠玉錦繡於殿前,選名臣為刺史, 禁酷吏之子孫。抑祥瑞之奏,復臺諫對仗奏事之儀。 姚、宋、張、韓諸相,抽肝擢膽,以佐昇平,而帝亦委心任 之,「寧瘦」貌以肥天下。二十餘年之間,政如冰霜,過舉 者少,故淳風美化,盈塞區宇,弓矢積武庫之塵,老稚 鋤桑麻之影,行者萬里,不持寸兵,而號稱至治焉。然 令百官休日,選勝行樂而逸志萌;寵任宦官,門施棨 戟而奄人用;貴方士張果,聞空中神語而左道倡。倚 口蜜腹劍之奸成,羅鉗吉網之酷,嬖楊玉環「芙蓉之 面,寵阿犖山赤心之兒,崇楊右相泰山之勢,啟楊五 家奢競」之風。置梨園子弟,而《霓裳》羽衣之曲新;求海 內珠翠,而鵁鶄鸂𪆟之禽至。立仗之馬有斥,而言路 塞矣;觀左藏充溢,而賞賜濫矣;以姚思義為檢校進 食使,而嗜慾靡矣;一日殺三子宰相,以刑措賞,而恩 威倒矣;停折衝上下魚書,而武備弛矣。蕃將代漢,諸 道節度用匪其人,而精兵咸戍北邊矣。邊功不息,南 詔喪師,而元元罹摧鋒犯鏑之毒矣。凡亡國敗家之 事,靡一不舉。是開元之時,一元宗也;天寶之時,又一 元宗也。勵精於前,怠荒於後,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帝 之謂矣。祿山以百戰驍勇,乘銳欻起,匝旬鼙鼓衝天 動地,值中國消耗鈍眊之後,而闕剪我王室,傾覆我 國家,虔劉我邊陲,水流赤血,白骨相撐,而大河以北無堅城。馬嵬之際,愛妻不保,五十年太平。天子親犯 塵霧,崎嶇於劍門道上。鳥啼花落,水綠山青,無非悲 悼,雖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矣。哲婦之傾城也,可畏 哉!

《唐總論下》

[编辑]

安、史繼亂,中國雲擾,西蜀朔方,皆為警蹕之地;河南 漢北,盡為征戰之場,而天下掀然,根萌燼燃矣。肅宗 以國之元子,因父老之留,返斾而東,收舊物於靈武,謂「宜 嘗膽臥薪,痛心疾首,以掃臺榭之灰,收京野之 骨。」

而乃乘危篡國,叛父不顧,寵幸良娣,博打聲聞,君 父在顛沛,而以位為樂,國家將焉賴之?幸而賊人授 首,諸將協心,自此而太原捷,自此而河東平,自此而 兩京復,奄有河北,奉迎上皇,興復之勢,蓋在於此。奈 何以宦者為觀軍容使,使熊羆佼佼之眾,致九節度 步騎六十萬眾,無故自潰?以宮人武士為「菩薩金剛」, 而「日食月食之變,不聞修省。又委一介之使,徇行伍 之情,而節度由軍士廢立。由是楚州殺刺史,河東殺 節度,行營殺都統,下陵上替,而生殺予奪,朝廷無與 焉。甚至龍飛龍小兒,而下不保其子,上不保其父,中 不保其身,內不保其妻」,帝之貽笑者若此。唐之不亡, 豈非幸與?代宗繼之,明不足以燭理,武「不足以決疑, 而威權倒置」;立三帥而河北之亡已兆;用元振而蒙 蔽之害日深;吐蕃入我長安,而束手無策,出幸陝州。 斯時也,將帥叛、公卿叛、三輔叛、四万叛,而郭子儀諸 臣率朽鉞鈍戈,以捍強人猛馬,奪海內於群盜之手, 而漸歸之唐。向非忠貫金石,義蓋山河,則京師污腥 血,而大河南北莽為盜區矣。又不悟而以魚朝恩為 天下觀軍容使判國子監,俾文武大權,宦者握之。是 以功臣解體,頓興反側。懷恩以六罪自訟,而引誘異 類,分道入寇,其來如飛。又賴汾陽以身為餌,回紇改 圖,吐蕃夜遁,划危而安,畿甸告寧。唐之國家,蓋令公 之再造也。北兵雖靖,而蕃將稱雄,誠宜宵旰,乃可亨 屯。顧邊堠不置而置百高座,國政不講而講《仁王經》, 幸章敬寺,賜盂蘭盆而不惜,濫國公之爵,甚至逐殺 節度使,命知留後。權知留後者即為節度,擅殺兵馬 者即為刺史,自隳紀綱,甘作痴聾,如人之氣血疲薾, 筋力頓萎,而不能復壯,彼錚錚者亦何所懲哉!德宗 初立,動遵禮法,勵精思治,禁祥瑞,縱馴象,出宮女,銳 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故淄青軍士嘆明主之復出,而 吐蕃歸俘稱天子之威德,卓然一令主也。夫何保養 巨奸,使容容在旁而殊不覺,而政亦緣以大敝。其始 也,知名器不可假人,而欲平藩鎮,李崇義傳首,李惟 岳誅戮矣。自姚令言變起京師,倥傯於奉天之幸;李 懷光憤激稱亂,狼狽於良州之奔,而姑息之政行。吳 少誠殺陳仙奇而為留後,宣武軍擁劉士寧而為留 後,平盧軍推李師古而為留後,魏博軍推田季安而 為留後,宣武軍逐主帥,而李萬容為留後,橫海郡逐 主帥,而程懷信為留後。主威廢落,太阿墮銳,孰非帝 有以致之?其始也,矯代宗之敝,懲宦官之蠹,而杖邵 光超矣。自南衙文臣,贓至巨萬,頗忌宿將,不知倚任, 而宦官之寵專。白志貞則觀察矣,孫榮義則中尉矣, 竇文場則神策矣,霍僊鳴則護軍矣,柏良器則降秩 矣,宮市則有使矣。中宮執柄,勝氣籠霄,孰非帝有以 成之?其始也,罷貢錦服玩生,日不受獻矣。自朱泚之 亂,恨襦褲不獲,慨蕪菁供御,而進奉之路漸繁,雖稅 間架、除陌錢、增商稅,括富商、增稅錢,猶不足以實府 藏;而推肌剝髓,崇聚私貨,以豐瓊林大盈之積。李兼 則有月進,韋皋則有日進,仙客因之而得宰相,嚴綬 因之而遷員外,裴肅因之而遷觀察,李錡因之而錄 用,陽履因之而免罪。政以賄成,蓄怨滋厚,孰非帝有 以啟之?故論者謂「德宗秕政有三:姑息藩鎮,任奄人 聚斂貨財者以此。然猜忌為心,強明自任,延齡以欺 誕而擢寵,陸贄以忠諫而貶逐,陽城以直言而左遷, 張茂宗以尚主而起復,吐蕃以輕信而劫盟,韓全義 以屢敗而歸功,少誠以背叛而復爵」,則秕政之不可 掩者,豈但三者而已哉!順帝嬰疾嗣位,政在叔文,人 情噂𠴲,而八司馬之黨專意,自是交搆從橫。韋皋表 請太子監國,而帝能傳位以安社稷,可謂賢矣。憲宗 元和之初,親賢納諫,與宰相共談為理之要,且曰:「事 有違宜,卿當十論。」而卻毛龜之獻,毀安國之樓,蠲淮、 浙之賦,禁進奉之舉,遣賑恤之使,亦有志於中興者。 是時,天下節度十有五縣,官賦入止於東南八道,杜 黃裳勸帝以法度裁制藩鎮,而帝奮然蕩除猾逆,擒 劉闢於劍南,執李錡於浙西,縛盧從史於昭義,服王 承宗於鎮、冀。其討吳元濟於淮西也,逆盜五發而不 回,霞㝢大敗而不挫,「緋衣小兒用」而天上有口,已被 驅逐。其討淄青也,平李師道六十年之跋扈,而河南 北三十餘州盡遵約束,群逆夷殄,所在𢥠惕,庶乎洗 積年退怯之習,誠不世奇偉之功矣。故《史》稱「剛明果 斷」,良有以也。惜其弓矢未橐,土木已興,閥閱方奏,諫 諍已愎,寵宦官而中貴橫,用盜臣而聚斂急,好進奉而貢獻頻,迎佛骨而韓愈謫,用方士而裴潾貶,建業 昇平,十已八九,而遽自隳壞,明斷者果如是邪?陳弘 志弒憲宗,梁守謙等奉穆宗而立之。帝不能推討逆 臣,甫踰月而遽與群臣釋服,因肆赦而盛陳娼戲,八 月浚池,九月大宴,十月幸華清,而侈樂過淫。又聽蕭 俛、「文昌銷兵」之說,初不以國事為意。故盧龍囚節度, 成德殺節度。雖以諸道十五萬之師,不能討幽、鎮萬 餘之眾。朱克融則與平盧,史憲誠則與魏博,王庭湊 則與成德,而河朔再失,不可復取矣。敬宗初立,擢劉 栖楚,賜韋處厚,罷戒壇,止東幸,宥李漢瑤臺之諷,答 德裕丹扆之箴,二年之中,有善十餘節。若忠賢久於 輔導,庶幾漢昭之比。獨怪夫忘憂作樂,奔其私嗜,比 昵八關十六子,以紊朝政,而自取滅燭之禍,亦獨何 歟?克明弒帝立悟,王守澄等殺悟立江王,二日之間, 宦者凡三易主,而敬宗不得正其終,文宗不得正其 始,曹節、侯覽復生。今日西頭之勢,重於南衙,可謂唐 室尚有紀綱乎?文宗深知兩朝之弊,去奢崇儉,虛己 焦心,恥為凡主,故當時以為太平可冀。奈何以褻近 五六人總天下之大政,而又欲仗《訓》《註》以除肘腋之 患,卒之甘露之變,用甲兵於殿墄之間,天子震驚,千 門流血,公卿大臣腰頸赴戮,而天下事決於北司。《語》 曰:「寧為秋霜,毋為檻羊。」帝受制於家奴之手,而愁居 攝處,不敢言及宦官者,終其身恭儉有餘,而剛果不 足之故耳。帝崩,宦官廢太子而立太弟潁王。帝天資 英果,委任能臣,擒楊弁之微賊而取太原如反掌,戮 劉稹之孺子「而克上黨如拾芥,驅役三鎮,伸縮運掉, 如臂使指,無愧於武也已。」然毀佛寺,歸僧尼,是矣。而 築望仙觀於禁中,受法籙於道士,或為教授先生,或 為崇元學士,是惡所惡之異端,而好所好之異端者 也。帝疾篤,宦官以光王為皇太叔而立之。帝有隱德, 深自韜晦,及即位,明察沉斷,用法無私,重惜官賞,惠 愛民物。書《貞觀政要》於屏風,焚香盥手,以讀大臣章 疏,威懾閹豎而杖宗景,克成先志而復河湟,對群臣 如賓客,無惰容。故大中之治,海內安靖者幾十五年。 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特以察為明,無復仁恩,已非 綿年永世之計,而受三洞法,籙惑於長生之說,無改 於會昌之非。甚者懿安太后以曖昧而不令終,穆宗 以下以諛言而詔出主,肆行不道,何以為君?是以日 食見於正旦,大水溢於諸路,數月之內,亂者蝟起而 不可弭。又謂「立太子朕為閒人」,至藥發,始以少子屬 王歸長等,而致宗實之賤,得以權行國憲。其昧君人 之大體一至是。夫!懿宗驕奢無度,淫樂不悛,韋保衡、 路岩之徒,以貪縱居相位,吳德應以宦者主館驛,李 可及以新聲為將軍。於是彗星告變,寇溢寰區,軍逐 其帥,民逐其主,而上下無復典章。方溺愛一公主,而 嫁葬踰度,崇奉異端,至死無恨焉。十一年無一善可 紀,而唐室大壞矣。帝崩,劉行深等立僖宗,專事嬉遊, 而委田令孜以政事。王仙芝、黃巢之寇,播亂關東,方 自夸「擊毬狀元」,殺戮忠諫,昏迷不悟。當時宰相若王 鐸諸人,既非公輔之器,而將帥之討賊者,又留賊為 富貴之資,以致巢寇陷東都,污宮闕,流血成川澤,積 尸若丘山,而唐之君臣,了無一策。宰相稱疾不出,天 子垂泣大廷。令孜首倡幸蜀,帝出走,若狐兔之避鷹 犬,不欲密邇巨寇,遠幸興元。斯時也,極目千里,詔令 阻隔,置身於飄搖捏扤之中,猶不思去奸責己以鼓 勤王,而垂頭弭耳,受制於十軍阿父,則是被袞冕,居 黼扆,僅一木偶人而已噫!自夫宣宗晏駕,天下無復 公道,紐解綱絕,膠膠擾擾,迄無寧日。黃巢之首雖梟, 而宗權之暴尤熾。全忠、陸梁克用進逼而奔鳳翔,如 寶雞,走散關。再至興元,四海雖廣,求一錐之壤以為 安,亦不可得。而朱玫更立,李氏一王,向非王行瑜、王 重榮戮斬反者,則十八葉天子何有駕至鳳翔之日 乎?楊復恭於荊蓁中策立壽王,謂之昭宗。帝憫威權 之不振,憤王室之日卑,有恢復前烈之志。踐祚之初, 尊禮大臣,夢想賢豪,中外拭目,欣欣望治。奈令孜甫 離中禁,復恭又領中軍,自負定策國老,而謂「門生天 子。」其三五大臣若崔引、張浚、孔緯之流,又皆要結藩 鎮,憑依宦官,求如歇後鄭五之作相,亦不可得也。已 已去之天祿已離之民心,其孰與回之?是以始用張 濬謀,而一失於克用,繼違讓能議,而再失於茂貞。《三 鎮犯闕》,而駕幸石門矣,茂貞犯闕,而駕幸華州矣,劉 季述專權,而幽於少陽院矣。崔引召朱溫,而韓全晦 劫駕幸鳳翔矣。一為劫天子賊,一為奪天子賊,兵戈 騷擾,御膳不充。蓋至全忠劫駕於洛陽,自擬於紇干 山頭之雀,而大家夫婦,竟委身全忠矣。椒殿之弒,溫 之受惡名於萬代也奚辭?哀帝之立,寄命諸侯,薛貽 矩、楊涉狗苟輩狃於嗛嗛之「食,急成受禪之意,手持 天子璽綬於梁,而千載之公議不顧焉。」噫!堂堂宰臣, 食祿多年,回面污行,效忠盜賊,視殿下之孫供奉,能 不愧死入地哉!歷觀唐之立國,享二百八十九年,女 后淫虐於前,安、史傾敗於後,群閹濁亂於中,藩鎮尊大於外,而又以盜賊剪殄其宗,禍釁乘除,鴟張蟠結, 自古國難之多。故未有若此之甚者。豈非「作法之不 臧」所自來乎?

何復漢文集

[编辑]

《新舊唐書異同說》

[编辑]

史學自龍門闢其宗,而漢、魏以下皆有史。其間成於 一手者固多,而定於他人之手者亦不少。如班彪《西 漢書歷》,固與昭三易手而書成,而更益以顏師古之 註釋。如晉史之作歷,何法盛等十八家而書成,而更 益以房喬等之考正。他若宋、齊諸書,亦多藉後人之 改絃更張,皆求其至當無弊,而非定於一人之手者 也。宋歐陽修、宋祁之撰《新唐書》,其亦類是。《舊唐書》作 於韋述、張說所稱,為「人中杞梓」,蕭穎士所贊,為譙周、 陳壽之流者也。復加以劉煦之纂修,固宜才、學、識三 長並擅,而無事後人之補救矣。獨何為李林甫、許敬 宗之奸邪,而與長孫無忌同傳乎?又何為柳宗元、劉 禹錫之附會而與韓愈同傳乎?更何為劉蕡之耿直, 而僅載之《文苑》,陽城之卓異,而顧付之隱逸乎?舊史 之失如此,《新史》之作,非以云救乎?是故《唐書》新舊之 間紀載同,實錄同,編年紀月同,而邪正大小之區分 則劃然異矣。今讀其書,李、許非無傳,而不得與長孫 同列,柳、劉非無傳,而不得與韓愈同歸。此《新唐書》異 於《舊唐書》者,異其先君子而後小人也。劉蕡雖文無 忌諱,來風魔漢之嘲,然而所紀者在氣骨;陽城即摧 科政拙,第下下之考,然而所著者在撫字。此《新唐書》 異於《舊唐書》者,異其取大節而棄小節也,此其大略 也。其中同異得失,大都類此,讀史者致嘆於《新唐書》 之異,實深羨乎《新唐書》之異也云爾。然而委任不專, 體裁不一,故「紀有失而傳不知,傳有失而紀不覺。」予 奪無定論,紀載無定統,終為史學所不滿。又不如《新 五代史》歐陽修以一人之識力,釐薛居正之繁穢,尤 為至當無弊也哉!

唐書部藝文一

[编辑]

《謝修史表》
唐·張說

[编辑]

臣某言:「伏奉今月十六日敕,令臣在家修史。」捧恩戴 命,且喜且慚。臣服道儒門,策名昌運,掌綸四后,載筆 三朝,階緣宿遇,登躡端揆。撫丹心而無盡,職青史而 鮮功。自貽官謗,待罪私門,反魯之感特深,藏周之望 已絕。豈意特流天旨,重緝簡書,雖才慚左丘,而時盛 周漢。況復編堯舜之年,事皆目睹,敘羲黃之德,言匪 傳聞,善志將訓於百王,《實錄》可貽於千古。國家之鴻 業康哉,朽臣之至願畢矣。不勝天恩難任之至,謹奉 表附內侍尹鳳祥陳謝以聞。

《授張昌宗麟臺監制》
李嶠

[编辑]

「鸞臺,校理文籍,緝宣大典,惟國所重,非才勿居。新除 右散騎常侍中山縣開國男張昌宗,鍾鼎盛門,珪璋 重器,資忠履孝,游藝依仁。碩學㹅於丘墳,高才軼於 班范。持澹雅之操,無欲無營;體撝謙之風,不矜不伐。 每懷五嶽之舉,期陟九仙之路。雖混濟之量,未去朝 廷;而元遠之心,恆對山水。頃立功祠廟,欲以致福朕」 躬,嘉其懇誠,用增顯秩,而有懷難進,深懼莫酬,固辭 侍從之班,願任優游之性。子雲寂寞,雅好文詞;季長 博通,恆典經史。宜因松柏之節,處以蓬萊之山。可麟 臺監,餘如故。

《授王方慶麟臺監修國史制》
前人

[编辑]

鸞臺:「芸閣祕文,蓬山奧府,是為國重,尢切帝艱。銀青 光祿大夫行鳳閣侍郎王方慶,鐘鼎高門,簪纓舊德, 學富今古,才優舒向。自參機密,亟改涼暄。謇諤之風, 不忘於獻替;謙挹之美,屢陳於病衰。西垣掌誥,雖藉 謨猷;東觀屬詞,更資通博。宜輟鳳凰之省,俾緝麒麟 之署。可麟臺監,仍修國史,勳封如故,主者施行。」

《授沈傳師左拾遺史館修撰制》
白居易

[编辑]

敕:京兆府鄠縣尉沈傳師:庶職之重者,其史氏歟?歷 代以來,甚難其選。非雄文博學,輔之以通識者,則無 以稱命。今茲命爾,其有旨哉。昔談之書,遷能修之;彪 之史,固能終之。惟爾先父嘗譔《建中實錄》,文質詳略, 頗得其中。爾宜繼前志,率前修,無忝爾父之官之職。 可。

《授韓愈比部郎中史館修撰制》
前人

[编辑]

敕:太學博士韓愈,學術精博,文力雄健,立詞措意,有 班、馬之風,求之一時,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 有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可使執簡,列為史官,記事 書法,必無所苟。仍遷郎位,用示褒升。可依前件。

《授考功員外郎鄭璘等修撰制》
薛廷珪

[编辑]

敕。具官鄭璘等。堯、舜、禹、湯、文、武之善,桀、紂、幽、厲之違, 非直筆《信史》,後王莫得而詳也。我國家列聖行事,亦 具書於史官。將以昭示後昆,垂訓不朽。紀綱專摠於丞相,筆削分任於名儒。非夫望蘊司南,才膺載筆者, 不當其選,孰堪其任?爾璘等博聞強識,繩直冰清。四 時之和氣襲人,一字之褒貶惟正。聞見事典,周知故 實,可以著不刊之書,論司過之史。爾宜詳於注記,紀 乎言動之非;繼彼《春秋》,明乎得失之跡。彰善癉惡,無 忿疾厥心;舉直錯枉,無上下其手。佇聞稱職,當議陟 明。可。

《授陸鼎史館修撰制》
常衮

[编辑]

左補闕陸鼎,終始於學,以致其道,先儒未詳,多所 究博。秉《南史》之遺直,補《東觀》之闕文,左右諫曹,所宜 迭處;鴻都講藝,亦在論思。可左補闕,充史館修撰。

《授荀尚史館修撰制》
前人

[编辑]

處士荀尚,昔荀卿、荀悅並有著書,而尚遠承儒史 之業,深得述作之意,思精大體,經通王道,慨然論事, 來自山東。灼見古今之宜,熟數理安之冊,嘉樂賢俊, 副于懷人;《春秋》一字,使之潤色。結綬京輔,進而祿之。 行成乎身,不患無位。可華州下邽縣尉,充史館修撰。

《在桂州與修史學士吳兢書》
宋·之問

[编辑]

拙自謀衛,降黜炎荒,杳尋魑魅之途,遠在雕題之國, 颶風搖木,飢鼬宵鳴,毒瘴橫天,悲鳶晝落。心憑神理, 實冀生還,關號鬼門,常憂死別,事未瞑目,豈在微身。 先君業粹中和,才見文武,志道游藝,名動京師,出谷 入朝,事多弘鉅。雖崇班去己,而陰德被人,清議所尊, 何減驃騎。恐耆舊咸謝竹帛儻遺,使盛烈湮沉,下情 感痛。自昔逸群之器,曠俗之才,譽雖冠於人倫,祿不 齊於卿士。《南史》之筆,漏美不書;東岱之魂,與名俱滅。 故史遷述許由云:「不遇青雲之士,焉足道哉!」惟君侯 禮樂山高,文華海闊,古一千歲,聞聖賢之書;今五百 年,知作者之運。山甫拾遺於中路,時謂得賢;蔡邕揮 翰於詞林,誰其不許?往送家狀蒙啟:「至公之恩,希垂 實言,深蓄自私之感。下官久辭榮擢,夙慎禍胎,內無 負於明祇,外冀申於知己。豈謂一人相毀,眾口爭喧, 遂以虛聲,乃加真罪。賴皇明昭宥,腰領賜全,空荷再 生,無階上答。恃子以松竹之操,期子以金石之堅。幸 無雷同,懸納謗議。見危不易,是所望焉。」遠識古人之 懷,敢申窮鳥之請。如季布之諾,乃重於黃金;延陵之 許,竟懸於寶劍。生負食花之惠,死效結草之誠。刺血 為書,萬不抒一。往年恩貸,許惠為看《起居注》《實錄》、江 融《別錄》,使不錯漏國史及高明所撰《唐史春秋》等六 處,並乞逸遺事跡,不翳聲塵,代業有光,實在吾子。遠 佇來札,以當招魂。秋冬凝寒,惟動履休勝。青簡時至, 願想「窮愁。白雲遙來。希訪生死。珍重珍重。」

《為齊相公讓修國史表》
權德輿

[编辑]

臣某言:「臣前於九日進對延英,陛下語及史官,遂命 崔損承旨令臣兼修國史。臣省己無取,受恩殊常,倉 惶震驚,未及陳露。今日中使某乞奉宣進止,授臣此 職,竊自思忖,非克堪任,感戴屏營,不知所據。」伏以褒 貶善否,裁成義類,直辭是繫,往哲攸難。臣謬踐台司, 無補政化,每憂覆敗,上負聰明。豈足以再經宸慈,累 忝榮渥,稽前古之彝訓,昭聖朝之法誡,立言載筆,豈 易其人,量力度材,自知不可。又自貞元四年李泌後, 宰臣遂不兼此職。蓋以論著慎重,褒貶公明,自非時 謂全才,何以遠循故事?用此內省,以榮為憂。況君舉 必書,時同堯舜之理;任人以器,顧無遷固之能。所覬 殊私,特寢成命。無任感恩惶懼之至。

《答劉秀才論史書》
韓愈

[编辑]

「六月九日,韓愈白秀才,辱問見愛,教勉以所宜務,敢 不拜賜。」愚以為凡史氏褒貶大法,《春秋》已備之矣。後 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錄,則善惡自見。然此尚非淺陋 偷惰者所能就,況褒貶邪?孔子聖人作《春秋》,辱于魯、 衛、宋、陳、齊、楚,卒不遇而死,齊太史氏兄弟幾盡。左丘 明紀春秋時事,是以失明。司馬遷作《史記》,刑誅班固 「瘐死,陳壽起又廢,卒亦無所至;王隱謗退死家,習鑿 齒無一足;崔浩、范曄赤誅,魏收夭絕,宋孝王誅死」,足 下所稱;吳兢亦不聞身貴,而其後有聞也。夫為史者, 不有人禍,則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唐有 天下二百年矣,聖君賢相相踵,其餘文武之士,立功 名跨越前後者,不可勝數,豈一人卒「卒能紀而傳之 邪?僕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宰相知其無他才 能不足用,哀其老窮,齟齬無所合,不欲令四海內有 戚戚者,猥言之上,苟加一職榮之耳,非必督責迫蹙, 令就功役也。」賤不敢逆盛指,行且謀引去,且傳聞不 同,蓋善惡隨人所見,甚者附黨憎愛不同,巧造語言, 鑿空構立,善惡事跡,「於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艸艸 作傳記,令傳萬世乎?若無鬼神,豈可不自心慚愧?若 有鬼神,將不福人。僕雖騃,亦粗知自愛,實不敢率爾 為也。夫聖唐鉅跡及賢士大夫事,皆磊磊軒天地,決 不沈沒。今館中非無人,將必有作者,勤而纂之,後生 可畏,安知不在足下?亦宜勉之。」愈再拜。

《答皇甫湜書》
李翱

[编辑]

辱書,覽所寄文章,詞高理直,歡悅無量,有足發予者自別足下來,僕口不曾言,文非不好也,言無所益,眾 亦未信,祇足以招謗忤物,於道無明,故不言也。僕到 越中,得一官三年矣,行能寡薄,澤不被物,月費官錢, 自度終無補,累求罷去,尚未得以為愧。僕性不解諂 佞,生不能曲事權貴,以故不得齒於士林。而足下亦 「抱屈在外,故略有所說。」凡古聖賢得位於時,道行天 下,皆不著書,以其事業存於制度,足以自見故也。其 著書者,蓋道德充積,扼摧於時,身卑處下,澤不潤物, 恥灰泯而燼滅,又無聖人為之發明,故假空言,是非 一代,以傳無窮,而自光耀於後,或往往有著書者。僕 近寫得《唐書》,史官才薄,言詞鄙淺,不足以發揚高祖、 太宗列聖明德,使後之觀者文彩不及周、漢之書。僕 以為西漢十一帝,高祖起布衣,定天下,豁達大度,東 漢所不及。其餘唯文、宣二帝為優,自惠、景以下,亦不 皆明於東漢。明、章兩帝,而前漢事跡,灼然傳在人口。 以遷、固敘述高、簡之工,故學者悅而習焉,其讀之詳 也。足下讀范曄《漢書》、陳壽《三國志》、王隱《晉書》,生熟何 如左丘明、司馬遷、班固書之溫習哉?故溫習者事跡 彰,而罕讀者事跡晦,讀之疏數,在詞之高下,理必然 也。唐有天下,聖明繼於周、漢,而史官敘事,曾不如范 曄、陳壽所為,況足擬望左丘明、司馬遷、班固之文哉? 僕所以為恥。當茲得於時者,雖負作者之材,其道既 能被物,則不肯著《書》矣。僕竊不自度,無位於朝,幸有 餘暇,而詞句足以稱贊明盛,紀一代功臣賢士行跡, 灼然可傳於後代。自以為能不滅者,不敢為讓。故欲 筆削國史,成不刊之書,用仲尼褒貶之心,取天下公 是公非以為本。群黨之所謂是者,僕未必以為是;群 黨之所謂非者,僕未必以為非。使僕書成而傳,則有 富貴而功德不著者,未必垂聲名于後世;貧賤而道 德全者,未必不烜赫於無窮。韓退之所謂「誅奸諛於 既死,發潛德之幽光」,是翱心也。僕文彩雖不足以希 左丘明,司馬子長足下視僕敘高愍女、楊烈婦,豈盡 出班孟堅、蔡伯喈之下耶?仲尼有言:「不有博弈者乎? 為之猶賢乎已。」僕所為雖無益於人,比之博弈,猶為 勝也。足下以為何如哉?古之聖賢,當仁不讓於師。仲 尼則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又曰「予欲無言,天何 言哉!」孟軻則曰:「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安能 使予不遇哉!司馬遷則曰:「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以 俟後聖人君子。」僕之不讓,非大過也。幸無怪。翱再拜。

《與韓愈論史官書》
柳宗元

[编辑]

正月二十一日,某頓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獲書言 史事,云具《與劉秀才書》,及今乃見書槁,私心甚不喜。 與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謬。若書中言,「退之不宜一 日在館下」,安有探宰相意,以為苟以史筆榮一韓退 之邪?若果爾,退之豈宜虛受宰相榮己,而冒居館下 近密地,食奉養役使,掌固利紙筆為私書,取以供子 弟費,古之志於道者不若是。且退之以為紀錄者有 刑禍,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為褒貶,猶且恐懼不 敢為,設使退之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貶成敗,人愈 益顯,其宜恐懼尤大也,則又將揚揚入臺府,美食安 坐,行呼唱於朝廷而已邪?在御史猶爾,設使退之為 宰相,生殺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敵益「眾,則又將揚揚 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於衢而已邪?何以異不 為史而榮其號,利其祿者也?」又言「不有人禍,則有天 刑。若以罪夫前古之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 直其道。道苟直,雖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 位。」孔子之困於魯、衛、陳、宋、蔡、齊、楚者,其時暗,諸侯不 能以也。其不遇而死,「不由作《春秋》故也。當其時,雖不 作《春秋》,孔子猶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雖紀言書 事,猶遇且顯也。又不得以《春秋》為孔子累。范曄悖亂, 雖不為史,其族亦赤。司馬遷觸天子喜怒,班固不檢 下,崔浩沽其直以鬥暴虜,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 出於不幸;子夏不為史,亦盲,不可以是為戒,其餘皆 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無以他事自恐。 退之之恐,惟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禍非所恐也。凡言 二百年文武事,多有誠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 何能明?」則同職者又所云「若是,後來繼今者」;又所云 「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則卒誰能紀傳之耶?如退之 但以所聞知,孜孜不敢怠,同職者後來繼今者亦各 以所聞知,孜孜不敢怠,則庶幾不墜,使卒有明也。不 然,徒信人口語,每每異辭,日以滋久,則所云「磊磊軒 天地」者,決必沉沒,且亂雜無可攷,非有志者所忍恣 也。果有志,豈當待人督責迫蹙,然後為官守邪?又凡 鬼神事,眇茫荒惑無可準,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 猶懼於此。今學如退之,猶所云若是,則唐之史述,其 卒無可託乎?明天子賢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 甚可痛哉!退之宜更思,可為速為,果卒以為恐懼不 敢,則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謀」也?今當為而不 為,又誘館中他人及後生者,此大惑已。不勉己而欲 勉人,難矣哉!

===
《謝監修相公啟》
羅袞
===某啟:某鄉品慚卑,朝班愧近,久託運籌之化,元無載

筆之能。今伏奉恩制,伏蒙相公特賜奏授前件官充 職者。寵靈重疊,敢幸于時來;塵忝過多,但驚于望外。 下情無任戴恩感激,量伎兢惶之至。伏以相公道壯 龍圖,情專鳳策。兩掖之內,以讜辭為先;三館之中,以 信史為急。必銓名實,乃授清華。固以時屬叡文,事當 修舉,列聖之青編再輯,盛朝之鴻藻將鋪。是宜對季 札以歌唐,求孟堅而述漢,然後可以昭彰一代,舄奕 千齡。如袞之才,非此之任。誠欲奉身而退,瀝懇以辭, 無傷棫樸之風,自適輪轅之用。竊念早依門闥,昨侍 台階,聞善誘而遽已奉承,沾謬恩而莫遑辭讓。主文 譎諫,顧出納以何裨;廣記備言,審荒蕪而豈措?徒思 竭力,寧逭靦顏?唯當稟奉公忠,執持愚直。分職於仲 山之下,庶展其能;受經于尼父之前,冀成其傳。效酬 之志,灰沒為期。卑情無任銜荷慚勵,憂懼怔營之至。

又             前人

[编辑]

某啟:幸以弱才,託於弘造。遂捨寒鄉之士,爰升近署 之班。雖與道翱翔,似無邪行;而隨波上下,安有直詞。 是以久列編修,常孤事任。一家之言莫就,空慕馬遷; 三國之志未聞,實慚陳壽。深宜免罷,稍獲遑寧。不謂 相公,尚貸簡書,且敦方冊。才授改官之寵,仍還帖職 之榮。乍簪筆于宸軒,復和鉛于細閤。中書肄入,寧同 著作之郎;相府依棲,乃類司徒之掾。分誠已過,恩亦 太隆。既辭讓以難諧,但憂兢而罔寘。《穀梁》清婉,休校 力于短長;王隱混淆,預甘心于譏誚。營職為務,投生 以酬;下情無任感激省循光忝愧懼之至。

《謝諸知己啟》
前人

[编辑]

某啟。某操行無奇,文章匪贍。拾遺左右,三年未望于 轉遷;約史春秋,五夜寧通于夢想。斯亦孤單雅分,頑 魯自宜。忽踐履于清華,諒因依于賢達。伏以某官優 容下位,獎進微才。荀君之日月在躬,王氏之風塵外 物。輒忘孤陋,榮遂品題。故得譽徹中台,名聞東觀。遽 簉彌縫之地,仍參著作之庭。祇奉寵光,若臨泉谷。靜 循叨竊,實自門牆。敢不永抱兢銘,深虞負累。以當官 而贖忝,用舉職以酬知。求女媧鍊石之方,潛裨碧落; 就太史藏山之事,試學青編。尚覬宗師,更傳規矩。下 情無任攀戴靦汗之至。

又             前人

[编辑]

某啟。伏以記事之官,顯司存于《戴禮》;侍臣之職,正號 位于隋朝。自古不輕,方今為重。豈期幽介,遽獲忝塵。 此乃某官道著訏謨,情敦片善。偃彼小人之草,列諸 君子之林。遂令補袞掖垣,仍叨筆削。珥貂仙室,更踐 清華。得不上報鴻恩,旁酬重德。日月簡編之效,敢怠 于季終;霜雪松柏之心,佇彰于歲晚。榮懼感奮,不任 下情。

《與趙康靖第二書》
宋·歐陽修

[编辑]

某啟。累日阻拜見,不審尊候何似?某為水所渰,倉皇 中般家來「《唐書》局」,又為皇城司所逐,一家惶惶,不知 所之,欲卻且還舊居,白日屋下,夜間上栰子露宿。人 生之窮,一至于此。人馬隨多少,借般賤累,幸不阻。

《與趙康靖第四書》
前人

[编辑]

某啟。久不奉狀。乃以今夏暑毒非常歲之比,壯者皆 苦不堪,況早衰多病者可知。自盛夏中,忽得喘疾,在 告數十日,近方入趨,而疾又作,動輒伏枕,情緒無悰。 深思外補,以遂初心,而《唐書》不久終篇,用是更少盤 桓。侍祠既畢,當即決去,形容心志,皆難勉強矣。

《與王郎中第三書》
前人

[编辑]

某啟。辱見諭,碑文及拙詩,續當遞中奉寄。蓋以《唐書》 甫了,初謂遂得休息,而卻送本局寫印本,「一」字之誤, 遂傳四方,以此須自校對。其勞苦牽迫,甚于書未成 時,由是未遑及他事。以屢失信于長者,不避忉忉。承 首塗有日,旦夕當詣謁。人還具此,不能盡所懷。

《與朱職方書》
前人

[编辑]

某啟。久不奉狀,夏熱分外,竊惟體履休勝。陳詵寺丞, 佳士也,曾在滁州同官。今其南歸,願拜識,幸希留念。 屬《唐史》終篇,忙迫作書,不謹備,恕之。方暑,慎愛。

《問王深甫五月一日會朝帖》
前人

[编辑]

修啟:信宿為況清佳。前日貪「奉笑言,有一事數日欲 咨問,偶忘之。唐時有五月一日會朝之禮,略記其始, 本出于道家。是日君臣集會,其儀甚盛,而其說不經, 不知起自何帝,亦記得是開元已後方有。略與批示, 其時為幸。」修再拜。

「中間嘗罷。後又復行。」「復行。」恐是憲宗朝。亦不記子細。

《讀裴寂傳》
前人

[编辑]

予嘗與尹師魯論自魏、晉而下佐命功臣皆可貶絕, 以其貳心舊朝,葉成大謀,雖曰忠于所事,而非人臣 之正也。及讀《裴寂傳》,跡其終始,良有以哉。始,寂為晉 陽宮監,私以宮人饋高祖,因見親暱,可謂貳隋矣。及 太宗以博弈啗之,遂開義師之謀,卒成唐室。武周為 寇,請行自敗,不即就誅者,非特佐命有功,豈非曩時 私狎之恩哉!坐交沙門法,雖免官見放,復有所陳。太宗數之曰:「計公勳庸,不至于此。」數以武德,時政之謬, 皆歸其人。又聞妖言,不自明,乃欲殺人緘口,遂被流 放。列其四罪,貸不致理。蓋由進身之私,恩衰即敗也。 韓、彭之功,猶終不保,況寂也哉!

《進新唐書表》
曾公亮

[编辑]

臣公亮言:「竊惟唐有天下幾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 始終,所以治亂興衰之跡,與其典章制度之美,宜其 燦然著在簡冊。而紀次無法律,詳略失中,文采不明, 事實零落,蓋又百有五十年,然後得以發揮幽深,補 緝闕亡,黜正偽繆,克備一家之史,以為萬世之傳。成 之至難,理若有待。臣公亮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伏惟 體天法道欽文總武聖」神孝德皇帝陛下,有虞舜之智而好 問,躬大禹之聖而克勤,天下和平,民物安樂。

「而」猶「垂。」

心積精,以求治要。日與鴻生舊學講頌《六經》,考覽前古, 以為商、周以來,為國長久,惟漢與唐而不

幸接

「乎?五代衰世之士,氣力卑弱,言淺意陋,不足以 起其文,而使明君賢臣,雋功偉烈,與夫昏虐賊亂,禍 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惡以動人耳目,誠不可以垂 勸戒,示久遠,甚可歎也。」乃因邇臣之言,適契上心所 閔,于是刊修官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給事中知 制誥臣歐陽修,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龍 圖閣學士尚書吏部侍郎臣宋祁,與編修官禮部郎 中知制誥臣范鎮、刑部郎中知制誥臣王疇、太常博 士集賢校理臣宋敏求、祕書丞臣呂夏卿、著作佐郎 臣劉羲叟等,並膺儒學之選,悉發祕府之藏,俾之討 論,共加刪定,凡十有七年,成二百二十五卷。其事則 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至于名篇著目,有革有因,立 傳紀實,或增或損,義類凡例,皆有據依,纖悉綱條,具 載《別錄》。臣公亮典司事領,徒費日月,誠不足以成《大 典》,稱明詔。無任慚懼戰汗屏營之至。臣公亮誠惶誠 恐,頓首頓首。謹言。

《唐論》
曾鞏

[编辑]

成、康沒,而民生不見,先王之治,日入於亂,以至於秦, 盡除前聖數千載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歸於 漢。漢之為漢,更二十四君,東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倣先 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文帝而已。然 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聞雖美,而當時之法度亦不 「能倣於三代。漢之亡,而強者遂分天下之地。晉與隋 雖能合天下於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為不足 議也。」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於 太宗之為君也,「詘己從諫,仁心愛人,可謂有天下之 志。」以租庸任民,以府衛任兵,以職事任官,以材能任 職,以興義任俗,以尊本任眾,賦役有定制,兵農有定 業,官無虛名,職無廢事。人習於善行,離於末作,使之 操於上者要而不煩,取於下者寡而易供。民有農之 實而兵之備存,兵有兵之名而農之利在。事之分有 歸,而祿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遺,而治之體相承。其廉 恥日以篤,其田野日以闢。以其法修則安且治,廢則 危且亂,可謂有天下之材。行之數歲,粟米之賤,斗至 數錢,居者有餘蓄,行者有餘資,人人自厚,幾至刑措, 可謂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而 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與先王並者,法度之行, 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克,天 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裔萬國,古所 未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 之所務也。太宗之為政于天下者,得失如此。由唐虞 之治五百餘年而有湯之治;由湯之治五百餘年而 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餘年而始有太宗之 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而又有治天下之效。 然而又以其未備也,不得與先王並,而稱「極治之時。」 是則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餘年而一遇治世 生于文武之後者,千有餘年而未遇極治之時也。非 獨民之生于是時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前 者,如舜禹之于唐,八元八凱之于舜,伊尹之于湯,太 公之于文武,率五百餘年而一遇。生于文武之後,千 有餘年,雖孔子之聖,孟軻之賢而不遇,雖太宗之為 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時也,是亦士民之生于是 時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跡,非獨為人君 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者,而欲仕于上者可以 矣。

《讀柳子厚傳》
王安石

[编辑]

余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為叔文所誘,遂陷 于不義。至今士大夫欲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 然此八人者,既困矣無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強以求 列于後世,而其名卒不廢焉。而所謂「欲為君子」者,吾 多見其初而已,要其終能毋與世俯仰以自別,于小 人者小耳,復何議于彼哉!

《跋宋景文唐史槁》
周必大

[编辑]

香山詩語平易,六一文體清駛,疑若信手而成者。間 觀遺槁,則竄定甚多。景文之於《唐史》,刪煩為簡,變今以古,用功既至,尤宜不苟也。如吳兢一傳,具槁不知 其幾,此本似定矣,然以《新史》校之,亦復不同。杜詩云: 「更覺良工用心苦,茲可嘗鼎也。」自不足累德。而上頗 有脫簡,惜哉!淳熙丙申二月二十二日,新安程叔達、 清江蕭燧、上饒楊恂、東里周某同觀于《東館直舍》。

《讀唐書》
張耒

[编辑]

古之人主,自《中庸》以上為理所屈,皆能行之,而誠未 必加也。若漢文帝之于務農,唐太宗之于從諫,幾于 誠矣。或問「二君之誠孰愈?」予謂文帝寡于言而意有 餘,未嘗為外貌觀美,繁于辭令而形于制度,不過 詔

令丁寧而已,而身之所履,則可信不誣矣。夫知稼穡 者必尚儉,彼身衣弋綈,足履革舄,集書囊為殿帷, 罷

露臺卻走馬,此其意可見也。太宗每見賢臣則求諫, 援引古今,出入經傳,慷慨歎息,語必成文,此雖無害 于聞過,而有好名之心焉,此于誠有所不及也。意有 餘者忘言,實已修者忘名,理之必然也。文皇常恨不 撲殺此老。文德皇后問誰,帝曰:「魏徵。」太宗之信用徵 如此,而猶有殺心焉,則其平日之厚敬而深信之,或 未必情也。且好諫者不諱其過,而魏徵以《諫草》與史 臣,帝聞而怒,遂有仆碑罷昏之事,何怒之深也?如此 二事,或者疑而不信。予謂或有之,高宗之淫昏孱暗, 又內為悍妻操制其柄,外聚群不逞于朝,而禍不及 其身者,有以也,非幸也,其智蓋有足以自衛者。彗見 東方,言者以謂高麗將亡之祥。帝曰:「高麗小夷,且亦 吾民也。」夫是言能出諸其口,則有不可欺者矣。以廢 子賢之故怒。某人嘗與交通,令其父訓其子,父殺之, 帝聞而不喜也,更貶父。夫刑政能如是,則希其意者 必相戒,而天下聞之,猶有父子之義焉。夫能酌乎理而 事有所難欺,參以義而諂有所不受,使其應變之 際皆出於此,足以盡其君道矣。

<a name="va40">.書吐蕃傳後

《書唐書吐番傳後》
前人

[编辑]

自漢以來其能制四裔使不為中國患者莫若唐然 獨一區區之吐番能困之豈其制之未得其術耶自 太宗以來固已屢失其術其尤可笑者平涼之盟也 匹夫操刀而殺人則必從容密伺待其不備而後發 執刀而呼曰束爾手吾將汝殺則雖賁育不敢施于 三尺之童何則人固不可易也不然則狂疾者也使 之束手而待之殺而不之避也則亦必狂疾者也吐 番之於唐固非有深誠之可以不虞也在德宗之時 吾方疑之曰彼必以大臣而後盟惟杜希全李觀而 後可擇其地利則曰必𥟖木林而後可彼得殺吾之 大臣而劫二將以空涇原靈夏之備而擇險阻之地 以為設伏之利此其必變之跡特未曰吾將變耳彼 乘吾疑而直行其謀而求我成之其易我也甚矣而 唐之將相大臣晏然不之虞如接君子與之握手壇 上而不少備此何異于將殺之則告之束手而偃然 不拒而待死者哉彼渾瑊者忠有餘而智不足者也 古之善將遠至于鄰國之動靜皆知之矣夫豈有他 術哉測之以謀而伺之以實爾夫縛其二將而不知 三萬之卒伏于肘腋而不覺也則其為智也嗚呼平 涼之盟所以大可笑也彼尚結贊之智何足貴也是 殺人而告之束手者之智也其為智亦大矣彼李晟 之智不可不與盟也是知人殺之則避者之智也其 可否之間亦明矣當是時唐之臣如渾瑊馬燧者亦 可謂善將矣而猶如此況無二臣者哉

《書韓退之傳後》
前人

[编辑]

或曰操賞罰榮辱以勢臨下者莫不欲天下勸沮于 其賞罰取舍于其榮辱而其勢常有所不行蓋有益 勸而人益羞愈沮而人愈慕若韓退之之于唐殆若 此矣退之所自負與世所推者于德莫如好直于藝 莫如文章然以直取禍則逐山陽貶揭陽以文章 招

累則其文詞一世莫尚于有司屢試而屢黜平生所 述國家大事獨平淮西碑耳然刊者未畢而磨者至 矣

是宜沮喪湮滅與時俱亡泯然無所見于世矣然 每斥而名益彰每沮而事益顯抑者之力不勝譽者 之舌雖退之亦自謂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是誠何說 也予曰是何足怪昔者先王之賞罰榮辱所以天下 奔走而從之者唯其取天下之所欲勸者而賞且榮 之取天下之所欲沮者而罰且辱之故賞一人而人 勉惟恐其不若也罰一人而人懼唯恐其似之也且 先王安能以己之好惡而力驅天下以從我哉直取 天下

之榮辱而制天下之向背耳彼唐之汙政其昏 惑瞀亂無所取衷制好惡可否于一己之私智而濟 以蔽私之奸何怪夫所沮者人慕所進者人恥與且 彼惟不可抑也是愈抑而聲愈震子獨不見夫千仞 之水貫而注之川乎大木梗之大石捍之排以巨峽 道以高楚而後怒哮吼聲振百里押之者愈大則其 聲也愈暴故小遏之則小鳴大塞之則大震何則彼 則勢惟不可止故也何怪夫身益困而名益聞邪

《題鄴侯家傳後》
蘇頌

[编辑]

相國鄴侯家傳,唐亳州刺史李蘩撰。述其父泌之事跡,起天寶被召,中間遷謫,迄正元中終於相位。其所 論著甚悉,然與《唐史》小異,文字亦有不倫次者。蓋蘩 以罪繫獄,謂其將死,則先人之嘉謀密議,遂不得傳。 因得廢紙敗筆於獄吏,以成其槁。且戒家人令求大 手筆別加潤色。後亦不果。今《崇文》本第一至第五總 五卷,尢為《疏略》,大類抄節。臣以私本校正,凡增補數 言,以充定本云。

《答張敬夫書》
朱熹

[编辑]

熹昨承誨諭五王之事,以為「但復唐祚而不立中宗」, 則《武》請幫助識別此字。「可誅,後患亦絕」,此誠至論。但中宗雖不肖,而 當時幽廢,特以一言之失,罪狀未著,人望未絕。觀一 時忠賢之心,與其募兵北討之事,及後來諸公說李 多祚之語,則是亦未遽為獨夫也。乃欲逆探夫未形 之禍,一旦舍之而更立宗室,恐反為計校利害之私, 非所以順人心,乘天理,而事亦未必可成也。愚慮如 此,然而「此外又未見別有長策,不知高明以為何如?」 若維州事,則亦嘗思之矣,唐與牛、李蓋皆失之也。夫 不知《春秋》之義而輕與戎盟,及其犯約,攻圍維州,又 不能聲罪致討,絕其朝貢,至此乃欲效其失信叛盟 之罪,而受其叛臣,則其義有所不可矣。然還其地可 也;縛送悉怛,謀使肆其殘酷,則亦過矣。若論利害,則 僧孺固為人言,以恐文宗。如致堂之所論,而吐番卒 不能因維州以為唐患,則德裕之計不行,亦未足為 深恨也。計高明于此必有定論,幸并以見教。牛論正而心則 私李計譎而心則正「何有於我哉?」後思《尹子》說,誠未安,竊意只 是不居之詞。聖人之言,此類甚多,不以俯就為嫌也, 惡知其非有也?頃時亦嘗為說,正如晦叔意。後來又 以為疑,乃如尊兄所論。今細思之,卻不若從晦叔之 說,文意俱順,法戒亦嚴,不啟末流之弊也。如何!如何!

《書唐書宰相年表後》
明·傅占衡

[编辑]

唐宰相合真拜及他使兼官計之,凡三百數十人,可 謂眾矣。惟以秉政者計之,亦不下二百數十,幾與國 年相等。第令一人綰事一歲,以輔王室,當安不危、治 不亂,而考其時何多故讀其傳何累累,可為置卷而 三嘆也。嗟乎!就其間大賢大奸,固亦不數篇所載可 考,而知其餘皆不能為有無者也。世徒恨大奸巨憝 產禍覆國,至于不能為有無者,乃大奸巨憝之所養 而成。或以依違淟涊,遂昌其勢,顧沒其奸惡之文,祇 以庸庸置勿論,可乎?方其宣麻引拜,班見百官于庭, 要封爵于前,御贈諡于後,人咸謂榮。烏知遷董據事 直書,學士探文即見,至于斯耶?予因次《唐宰相拜罷 日月》而考其傳,未嘗不喟然三太息云。

《新舊唐書得失論》
陸閎

[编辑]

「作史難,而論史尤難。古天子諸侯必有國史,以備紀 載,而歷代沿之。愬周秦迄宋、元,秉筆者蓋不下數百 家,而無愧良史,十不得一,此作史之難也。」龍門、蘭臺 推史家巨擘,而後儒議之太過,至詆為「淺陋不學,剽 竊浮華。學者習聞其說,信疑交半。」此論史之難也。予 嘗考《唐書》舊撰自韋述,而《新唐書》之作,出于楊堯臣、 劉羲叟、宋祁之徒,成之者為歐陽氏。昔之人列其得 失,棼如聚訟,而折中以歸于《史法》,略有可言。今夫史 之所以得成其為史者有二:事與文而已。文以繫事, 事以綴文,而作史之體裁,遂判然別于事與文之中 者亦有二:「增與省而已。然事增而文隨增,其病也恆 失之濫;事省而文隨省,其病也恆失之漏。事省而文 反增,其病也恆失之冗而蕪。事增而文反省,其病也 恆失之晦而塞。濫則校削無才,汗漫簡牘。漏則掌故 殘闕,耳目罕資。冗而蕪則駢詞儷句,書成可芟,乖於 袞鉞褒貶之義。晦而塞則割裂任臆,敘次傷體,又非 史以傳信,使天下後世披覽而考鏡之心。」原夫《新唐 書》之作,事增于前,文「省于舊」,當時史筆之良,其視韋 述之所編,相去不啻遠甚。而元成劉氏乃指為《新唐 書》之病即在於此者,誠知其失必極于晦且塞,而惜 乎未折衷其說,以歸于史之法也。夫史之法不外事 與文,而事與文之判然別者,仍不外增與省。執是以 論史,而史之得失無難立斷也。是故能參「馬蹄」「逸犬」 之解,將所謂增者有見而增而未必不得;悟「笙匏佐 鼓」之謬,將所謂省者有見而省而未必盡失。何至令 耳食者流疑事,與文之增省為僅屬兒童之見,而并 以訾作者乎哉?

《進唐書疏》
葉向高

[编辑]

臣惟帝王賢聖之蘊洩于經,而理亂興衰之跡備于 史。三五以降,統緒相承,自漢而來,惟唐為盛。其累傳 之基業,本由太宗;即一代之昇平,亦推《貞觀》。觀其求 賢若渴,納諫如流,帷幄得獻其忠,糾繩得盡其職。雖 貽謀垂範,尚遜前古之哲王;而致治保邦,抑亦輓近 之令辟。迨于後嗣,厥有明皇。惟開元治紹乎祖風,乃 「天寶孽成于女寵,苟初終之不替,雖明哲其何加。」德 宗以艱難之餘而疏陸贄,憲宗以削平之後而任承 璀,一則猜忌存心,一則倦勤移志,較初年之功烈,遠 不相侔。及晚節之沉迷,同歸于亂,祚遂衰于長慶,釁已釀夫元和。夫此三宗,皆唐英主,乃或躬遭否運,而 罔恤令圖,或治致小康,而自隳初績。跡其治忽之故, 用,尋得失之源。大扺以憂勤而興,以宴安而敗,以任 賢從諫而昌,以信讒殖貨而替。按之一毫不爽,推之 百世可知。真如影之隨形,無待徵而後見者矣。我皇 上睿資天縱,大業日新。即《政要》之披宣,尚無當于聖 意;豈《唐風》之褊陋,乃敢陳于上前。顧義取鍳觀,而事 存轍跡。葑菲儻或可采,瑜瑕自不相妨。苟乘清燕之 時,少加繙閱,其于善敗之際,必有明徵。「《十漸》《六箴》,皆 足裨于實用。台衡宸扆,不徒托之空言。將舍己從人, 近取千秋之鑑;而與治同道,遠追五帝之蹤。」此實臣 等惓惓之愚,不能自巳者也。伏惟聖慈,俯賜留念。

唐書部藝文二

[编辑]

《讀狄梁公傳》
唐·張祜

[编辑]

失運廬陵厄,乘時武后尊。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上保儲皇位,深然國老勳。聖朝雖百代,長合問王孫。

《讀唐書》
宋·王安石

[编辑]

「志士無時亦少成,中才隨世就功名。并汾諸子何為 者,坐與文皇立太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