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43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三十四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四卷目錄

 老子部紀事

 老子部雜錄

 老子部外編

經籍典第四百三十四卷

老子部紀事

[编辑]

《高士傳》:商容,不知何許人也。有疾,老子曰:「先生無遺 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將語子。過故鄉而下車,知之乎?」 老子曰:「非謂不忘故耶?」容曰:「過橋木而趨,知之乎?」老 子曰:「非謂其敬老耶?」容張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 齒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謂其剛亡而弱存乎?」 容曰:「嘻!天下事盡矣。」

莊周者,宋蒙人也。少學《老子》,為蒙縣漆園吏,遂遺世, 自放不仕,王公大人皆不得而器之。

庚桑楚者,楚人也,《老聃》弟子。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 畏壘之山。其居三年,畏壘大穰。畏壘之民相與言曰: 「庚桑子之始來,吾洒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 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 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弟子異之。 庚桑子曰:「弟子何異於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 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吾聞至人尸居環堵之家,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於賢人之間, 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

《列子周穆王篇》:「老成子學幻於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老成子請其過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進之於室,屏 左右而與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顧而告予曰:『有 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 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 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難窮難終。因形者其』』」 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 可與學幻矣。吾與汝亦幻也,奚須學哉?老成子歸用 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幡校四時, 終身不著其術,故世莫傳焉。

《仲尼篇》:陳大夫聘魯,私見叔孫氏。叔孫氏曰:「吾國有 聖人,子弗知乎?」曰:「聖人孰謂?」曰:「老聃之弟子有亢倉 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 上卿厚禮而致之。

《亢倉子全道篇》:亢倉子居羽山之顏,三年,俗無疵癘, 而仍穀熟。其俗竊相謂曰:「亢倉子之始來,吾鮮然異 之。今吾日計之不足,歲計之有餘,其或聖者邪?盍相 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亢倉子聞之,色有不釋。其 徒黶啜從而啟之,亢倉子曰:「吾聞至人尸居環堵之 室,而百姓猖狂,不知其所如往。今以羽俗,父子竊竊」 焉,將俎豆予我其的之人邪?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 言。

陳懷君柳使其大夫禱行聘於魯。叔孫卿私曰:「吾國 有聖人,若知之乎?」陳大夫曰:「奚以果明其聖?」叔孫卿 曰:「能廢心而用形。」陳大夫曰:「弊邑則小,亦有聖人,異 於所聞。」曰:「聖人謂誰?」陳大夫曰:「有亢倉子者,偏得老 聃之道,其能用耳視目聽。」定公聞而異焉,使叔孫氏 報聘,且致亢倉子,待以上卿之禮。

《史記孟子附傳》:「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 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

《申不害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

《韓非傳》:「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 其歸本於黃老。」

《樂毅傳》:高帝過趙,問樂毅有後世乎?對曰:「樂叔」,高帝 封之樂鄉,號曰華城君。華城君,樂毅之孫也。而樂氏 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高密。 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顯聞於齊,稱賢師。太史 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惠王書, 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 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 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 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樂臣公一作樂巨公

《晁錯傳》:「其子章以修黃老言顯於諸公間。」 《萬石君傳》:「塞侯直不疑者,南陽人也,景帝元年,拜為 御史大夫,封為塞侯。不疑學《老子》,言其所臨為官如 故,唯恐人知其為吏跡也。不好立名稱,稱為長者。」 《田叔傳》:「田叔者,趙城陘人也,其先田氏苗裔也。叔喜 劍,學黃、老術於樂巨公。」

魏其《武安侯傳》:「竇太后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 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 說魏其等《汲黯傳》:「黯學黃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靜,擇丞史而 任之。其治責大指而已。」

《鄭當時傳》「鄭當時者,字莊,好黃、老之言。」

《儒林傳》: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 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 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 然,無以復罪。

《日者傳》:褚先生曰:「夫司馬季主者,楚賢大夫,游學長 安,通《易》經術。黃帝、老子,博聞遠見,觀其對二大夫貴 人之言談,稱引古明王聖人道,非淺聞小數之能。」 《史記》自敘「談為太史公。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 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徐廣曰:《儒林傳》曰:「黃生好 黃老之術。」

《高士傳》:「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國人也,明老子之術,自 匿名姓,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故世號曰河上丈人。」 當戰國之末,諸侯交爭,馳說之士以權勢相傾,唯丈 人隱身修道,老而不虧,傳業於安期生,為道家之宗 焉。

樂臣公者,宋人也。其先宋公族,其後別徙趙。其族樂 毅,名顯於諸侯。而臣公獨好黃老,恬靜不仕。及趙為 秦昭王滅,臣公東之齊,以《老子》顯名,齊人尊之,號稱 「賢師。」趙人田叔等皆尊事焉。

《漢書楚元王傳》:「德字路叔,少修黃老術,有智略。少時 數言事,召見甘泉宮,武帝謂之千里駒。昭帝初,為宗 正丞,常持老子知足之計。」

《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 古,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 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 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是時淮南王 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辨。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 秦舊書,《周官》《尚書》《禮記》《孟子》之屬。

《曹參傳》: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 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 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 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司馬遷傳》贊「其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 而後《六經》。」

《楊王孫傳》:「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學黃老之餘,家業 千金,厚自奉養。」

《王吉傳》:「蜀有嚴君平,卜筮於成都市,日閱數人,得百 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 子》嚴周之指,著書十餘萬言。」揚雄少時,從游學 《揚雄傳贊》:「昔老聃著虛無之言兩篇,薄仁義,非禮學。 然後世好之者尚以為過於五經。」自漢文景之君及 司馬遷皆有是言。

《神仙傳》: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漢文帝時,公結草為 庵於河之濱。帝讀《老子經》頗好之,敕諸王及大臣皆 誦之。有所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之。聞時皆稱河上 公解《老子經》義旨,乃使齎所不決之事以問。公曰:「道 尊德貴,非可遙問也。」帝即幸其庵,躬問之。帝曰:「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域中四大,王居 其一,子雖有道,猶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以高乎?」公即 撫掌坐躍冉冉在虛空中,去地數十丈,俯而答曰:「余 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 車稽道曰:「朕以不德,忝統先業,才小任大,憂於不堪, 雖治世事,而心實敬道,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願道 君有以教之。」公乃授《素書》二卷與帝曰:「熟研之,此經 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著此經以來,一千七百餘 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畢,失其所 在。須臾雲霧晦冥,天地泯合,帝甚貴之。論者以為文 帝好《老子》之言,世不能盡通,故神人特以教之,而恐 漢文心未至信,故示神變,所謂聖人無常心,以百姓 為心邪?

《高士傳》:「蓋公者,齊之膠西人也。明《老子》,師事樂臣公。 漢之起,齊人爭往於世主,惟蓋公獨遁居不仕。及漢 定天下,曹參為齊丞相,盡延問長老諸生以百數,何 以治齊,人人各殊,參不知所從。聞蓋公善治黃老,乃 使人厚幣聘之,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遂推此 類為參具言之。參悅,乃避正堂舍之,師事之。齊果大」 治。及參入相漢,遵蓋公之道,故天下歌之。蓋公雖為 參師,然未嘗仕,以壽終。

安丘望之者,京兆長陵人也。少治《老子經》,恬靜不求 進宦,號曰「安丘丈人。」成帝聞,欲見之,望之辭不肯見。 上以其道德深重,常宗師焉。望之不以見敬為高,愈 日損退,為巫醫,於民間著《老子章句》,故老氏有安丘 之學。扶風耿況、王汲等皆師事之,從受《老子》,終身不 仕,道家宗焉。

高恢字伯達,京兆人也。少治《老子經》,恬虛不營世務。 與梁鴻善,隱於華陰山中。及鴻東遊,思恢,作詩曰:「鳥 嚶嚶兮友之期,念高子兮僕懷思,想念恢兮爰集茲二人遂不復見。恢亦高抗匿曜,終身不仕焉。

《後漢書。光武帝紀》:帝每旦視朝,日仄迺罷,數引公卿 郎將講論經理,夜分迺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 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聖,而失黃、老養性之明,願頤 愛精神,游優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光武十王傳》:楚王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晚節更 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八年,詔令天下死罪皆 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絿三十匹,詣國相曰: 「『託在藩輔,過惡累積,送縑帛以贖愆辠』。國相以聞,詔 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潔齋三月, 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 《桑門》』」之盛饌。

《耿弇傳》:「弇父況,字俠游,以明經為郎,與王莽從弟伋 共學《老子》於安丘先生。」

《竇融傳》:「竇章字伯向,少好學,有文章。與馬融、崔瑗同 學,更相推薦。永初中,三輔遭羌寇,章避難東國,家於 外黃。居貧,蓬戶蔬食,躬勤孝養,然講讀不輟。太僕鄧 康聞其名,請欲與交,章不肯往,康以此益重焉。是時 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康遂薦章入 東觀,為校書郎。」

《鄭均傳》:「均字仲虞,少好黃老書。」

《楊厚傳》:「厚修黃老,教授門生,上名錄者三千餘人。太 尉李固數薦言之。太初元年,梁太后詔備古禮以聘 厚,遂辭疾不就。建和三年,太后復詔徵之,經四年不 至。」

《范升傳》:「升字辨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歲,通 《論語》《孝經》。及長,習《梁丘易》《老子》,教授後生。」

《淳于恭傳》。「淳于恭。字孟孫。北海人也。」蓋說老子清靜 不慕榮名。

《翟酺傳》:「翟酺字子超,廣漢雒人也。四世傳《詩》。酺好《老 子》,尤善圖緯天文曆算。」

《劉陶傳》:「陶著書數十萬言,又作《七曜論》《匡老子》《反韓 非》《復孟子》,及上書言當世便事,條教、賦、奏、書、記、辨疑 凡百餘篇。」

《蔡邕傳》:「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六世祖勳,好黃老。」 《周舉傳》:「子勰,字巨勝,慕老聃清淨,杜絕人事,巷生荊 棘,十有餘歲。」

《酷吏傳》:「樊煜子融,有俊才,好黃老,不肯為吏。」

《逸民傳》:「向長字子平,河內朝歌人也。隱居不仕,性尚 中和,好通《老》《易》。」

矯慎字仲彥,扶風茂陵人也。少學黃老,隱遯山谷,因 穴為室,仰慕松喬導引之術。

《獨行傳》:「向栩字甫興,河內朝歌人,向長之後。少為書 生,性卓詭不倫,恆讀《老子》,狀如學道。又似狂生,好被 髮,著絳綃頭。」

《三國志魏曹爽傳》:「晏,何進孫也。母尹氏為太祖夫人。 晏長於宮省,又尚公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作 《道德論》及諸文賦,著述凡數十篇。」

《王肅傳》:「弘農董遇等,亦歷注經傳,頗傳於世。」《魏略》 曰:「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明帝時入為侍中大司 農。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

《王粲傳》:「時又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 奇任俠。」

鍾會傳注。會雅好書籍,涉歷眾書,特好《易》《老子》。初,會 弱冠,與山陽王弼並知名。弼好論儒道,辭才逸辨,注 《易》及《老子》。為尚書郎,年二十餘,卒。弼字輔國,何劭 為其《傳》曰:「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辨能言。父 業。為尚書郎。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 一見而異之,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 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聖人體無, 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 所不足。」

《吳虞翻傳》:「翻為《老子訓》,汪傳于世。」

《老子翼附錄》:王輔嗣,山陽高平人。少而察慧,十餘歲 便好《莊》《老》,通辨能言。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見王 注精奇,迺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 所注為《道》《德》二論。按《魏氏春秋》曰:弼論道約美不如 晏,自然出拔過之。太原王濟好言《老》《莊》,嘗云:「見弼《易》 《老》注,所悟者多。」

《晉書裴秀傳》:「秀子頠,字逸民,弘雅有遠識,博學稽古, 自少知名。頠深患時俗放蕩,不遵儒術,何晏、阮籍素 有高名於世,口談浮虛,不遵禮法,尸祿耽寵,仕不事 事。至王衍之徒,聲譽大盛,位高勢重,不以物務自嬰, 遂相放效,風教陵遲。乃著崇有之論曰:老子既著五 千之文,表摭穢雜之弊,甄舉靜一之義,有以令人釋」 然自夷,合於《易》之《損》《謙》《艮》《節》之旨,而靜一守本,無虛 無之謂也。《損》《艮》之屬,蓋君子之一道,非《易》之所以為 體守本無也。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而云有生於 無,以虛為主,偏立一家之辭,豈有以而然哉!

《裴楷傳》:「楷字叔則,父徽,魏冀州刺史。楷明悟有識量, 弱冠知名,尤精老《易《王渾傳》:「次子濟字武子,少有逸才,風資英爽,氣蓋一 時。善《易》及《老》《莊》,文詞秀茂,伎藝過人,有名當世。」 《山濤傳》:「濤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莊老。」

《王衍傳》,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 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 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 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衍甚重之。 惟裴頠以為非,著論以譏之,而衍處之自若。衍既有 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籍甚,傾動 當世。「妙善元言」,唯談《老》《莊》為事。

《阮籍傳》:「籍容貌瓌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 而喜怒不形於色。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 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莊老,作詠懷詩八十餘 篇,為世所重。著《達莊論》,敘無為之貴。」《老子翼》附錄 籍,著《通老論》,曰:道者法自然而為法,侯王能守之,萬 物將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 《阮瞻傳》:瞻字千里,性清虛寡欲,自得於懷,讀書不甚 研求,而默識其要,遇理而辨,辭不足而旨有餘,舉止 灼然。見司徒王戎,戎問曰:「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 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 謂之《三語掾》。

《阮修傳》:「修字宣子,好《易》《老》,善清言。」

《阮放傳》:「放字思度,中興除太子中舍人庶子。雖戎車 屢駕,而放侍太子,常說老莊,不及軍國。明帝甚友愛 之。」

《嵇康傳》:「康字叔夜,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老 莊。山濤將去,選官舉康自代,康乃與書告絕曰:『老子、 莊周,吾之師也。吾每讀老莊,重增其放。故使榮進之 意日頹,任逸之情轉篤。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 思,輒千里命駕,康友而善之。後安為兄所枉訴繫獄, 遂復收康。康乃作《幽憤詩》曰:『託好莊、老,賤物貴身;志』』」 在守樸,養素全真。

《向秀傳》:「秀字子期,河內懷人也。清悟有遠識。少為山 濤所知,雅好《老》《莊》之學。」

《謝鯤傳》:「鯤少知名,通簡有高識,不修威儀,好《老》《易》,能 歌,善鼓琴。王衍、嵇紹並奇之。」

《庾峻傳》:「太常鄭袤見峻大奇之,舉為博士。時重莊老 而輕經史,峻懼雅道陵遲,乃潛心儒典。」

峻子凱字子嵩。長不滿七尺,而腰帶十圍,雅有遠韻。 為陳留相,未嘗以事嬰心,從容酣暢,寄適而已。處眾 人中,居然獨立,嘗讀《老》《莊》,曰:「正與人意闇同。」太尉王 衍雅重之。

《郭象傳》:「象字子元,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太尉王 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陸雲傳》雲:「『嘗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莫知所從,忽 望草中有火光,於是趨之,至一家便寄宿。見一年少, 美風姿,共談老子,辭致深遠,向曉辭去,行十許里,至 故人家,云:此數十里中無人居』。雲意始悟。卻尋昨宿 處,乃王弼冢。雲本無元學,自此談老殊進。」

《劉柳傳》:柳字叔惠,亦有名譽。少登清官,歷尚書左右 僕射。右丞傅迪好廣讀書,而不解其義。柳惟讀《老子》 而已,迪每輕之。柳云:「卿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 簏矣。」時人重其言。

《陶侃傳》:「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 博之具,悉投之於江,吏將則鞭朴,曰:『樗蒱者,牧豬奴 戲耳。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

《劉隗傳》:隗兄子劭,劭族子黃老,太元中為尚書郎,注 《慎子》《老子》,並傳於世。

《庾亮傳》:「亮美姿容,善談論,性好老莊,風格峻整,動由 禮節。」

《石秀傳》:秀有令名,風韻秀徹,博涉群書,尤善老莊。 《韓伯傳》:伯字康伯,入為侍中。陳郡周勰為謝安主簿, 居喪廢禮,崇尚莊老,脫落名教。伯領中正不通,勰曰: 「拜下之敬,猶違眾從禮,情理之極,不宜以多比為通。」 時人憚焉。

《殷浩傳》:「浩字深源,弱冠有美名,尤善元言。與叔父融 俱好《老》《易》。融與浩口談則辭屈,著篇則融勝。由是為 風流談論者所宗。」

《鄧粲傳》:「粲以父騫有忠信言而世無知者,乃著《元明 紀》十篇,注《老子》,並行於世。」

《殷仲堪傳》:仲堪能清言,善屬文。每云:「三日不讀《道德 論》,便覺舌本閒強。」其談理與韓康伯齊名,士咸愛慕 之。

《文苑傳》:「李充字弘度,嘗著《學箴》,稱老子。」

《晉陽秋》:「庾子嵩恢廓有度量,自謂是老莊之徒。昔未 讀此書,意嘗謂至理如此。今見之,正與人意暗同。」 《神仙傳》:「封衡,字君達,隴西人也。幼學道,通老莊學,勤 訪真訣。」

《異苑》:陸雲獨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莫知所從。忽 望草中有火光,雲時飢乏,因而詣前。至其家,牆院甚 整,便寄宿。見一少年,共說老子,極有詞致。雲出,臨別語云:「我是山陽王輔嗣。」雲出門迴望,向處止是一冢。

此條與晉書小異故並存之

《宋書沈演之傳》:「演之字臺真,折節好學,讀《老子》日百 遍,以義理業。尚未知名。」

《隱逸周續之傳》:「豫章太守范甯,於郡立學,招集生徒, 遠方至者甚眾。續之年十二,詣甯受業。居學數年,通 《五經》,并緯候,名冠同門,號曰顏子。既而閒居讀老、易。」 《隱逸傳》:「沈道虔,吳興武康人也。少仁愛,好《老》《易》,居縣 北石山下。」

《南齊書張融傳》:「融字思光,解褐出為封溪令,浮海至 交州,於海中作《海賦》。建武四年卒。遺命令人捉麈尾 登屋,復魂曰:『吾生平所善,自當凌雲一笑。左手執孝 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

《周顒傳》:「顒字彥倫,汎涉百家,長於佛理,著《三宗論》,兼 善《老》《易》。與張融相遇,輒以元言相滯,彌日不解。 文學傳祖沖之,字文遠,著《易》《老》莊義。」

《高逸傳》:「顧歡字景怡。太祖踐祚,刪撰老氏,獻《治綱》一 卷。永明元年,徵為太學博士,不就。事黃老道,解陰陽 書,為數術,多效驗。」

宗測字敬微頗好音律善易老。

杜京產字景齊頗涉文義專修黃老。

沈驎士字雲禎元嘉末文帝令尚書僕射何尚之抄 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驎士應選少時驎士稱疾歸 鄉隱居教授從學者數十百人注易經禮記春秋尚 書。《論語》孝經喪服。《老子》要略數十卷。

吳苞字天蓋少學三禮及老莊宋泰始中過江聚徒 教授隆昌元年詔曰:「處士濮陽吳苞栖志空谷秉操 貞固沈情味古白首彌厲徵太學博士不就。」

《高士傳》:「徐伯珍字文楚,妤釋氏老莊,兼明道術。」 《老子翼附錄》:「宗測少靜退,不樂人間。豫章王嶷徵為 參軍,答云:『何為謬傷海鳥,橫斤山木。欲遊名山,迺掛 其祖所畫向子平圖於壁上,齎《老》《莊》二書自隨。子孫 拜辭悲泣,測長嘯不顧』。」

《梁書世祖二子傳》:「貞惠世子方諸,字智相,世祖第二 子。母王夫人,幼聰警博學,明《老》《易》,善談元,風彩清越, 辭辯鋒生,特為世祖所愛。」

《張充傳》:充字延符,吳郡人。父緒,嘗請假還吳,始入西 郭,值充出獵,左手臂鷹,右手牽狗,遇緒船至,拜於水 次。緒曰:「一身兩役,無乃勞乎?」充跪對曰:「充聞三十而 立,今二十九矣,請至來歲而敬易之。」及明年,便修身 改節,學不盈載,多所該覽,尤明老《易》。

《何敬容傳》:太宗頻於元圃自講老莊二書。學士吳孜 時寄詹事府,每日入聽。敬容謂孜曰:「昔晉代喪亂,頗 由祖尚元虛,今東宮復襲此,殆非人事,其將為戎乎?」 《劉儒傳》:儒弟覽,字孝智,十六通《老》《易》。

《孝行傳》:「江紑字含德,性靜,好《老》《莊》元言,尤長佛義。」 《儒林傳》:「伏曼容早孤,與母兄客居南海。少篤學,善《老》 《易》,為《老》《莊》義。」

賀瑒字德璉天監七年領五經博士著老莊講疏 嚴植之字孝源少善莊老能元言。

《沈峻傳》:「太史叔明,吳興烏程人,吳太史慈後也。少善 莊老,兼治《孝經》《禮記》。其言元尤精解,當世冠絕。每講 說,聽者常五百餘人。」

《文學傳》:「劉昭字宣卿,幼警敏,七歲通老莊義。」

《處士傳》:「庾詵子曼倩,字世華,亦早有令譽。世祖常在 荊州,辟為主簿,遷中錄事。每出,常目送之。著《老莊義 疏》。」

庾承先字子通鄱陽忠烈王在州,欽其風味,要與遊 處。又令講。《老子》遠近名僧咸來赴集,論難鋒起,異端 競至承先徐相酬答,皆得所未聞,忠烈王尤加欽重 中大通三年,廬山劉慧斐至荊州承先與之有舊,往 從之。荊陝學徒因請承先講。《老子》湘東王親命駕臨 聽,論議終日,深相賞接留連月餘日乃還山王親祖 道,并贈篇什。隱者美之。

《陳書馬樞傳》:樞六歲,能誦《孝經》《論語》《老子》。及長,博極 經史,尤善佛經及《周易》《老子》義。邵陵王綸為南徐州 刺史,素聞其名,引為學士。綸時自講《大品》,令樞講《維 摩》《老子》《周易》。同日發題,道俗聽者二千人。王欲極觀 優劣,乃謂眾曰:「與馬學士論義,必使屈伏,不得空立 主客。」於是數家學者各起問端,樞乃依次剖判,開其 「宗旨,然後枝分流別,轉變無窮。」論者拱默聽受而已。 綸甚嘉之。

《周弘正傳》:弘正字思行。幼孤,為叔父侍中捨所養。年 十歲,通《老子》《周易》。捨每與談論,輒異之曰:「觀汝神情 穎悟,清理警發,後世知名,當在吾右。」著《老子疏》五卷, 行於世。

《徐陵傳》:「陵八歲能屬文,十二通老莊義。既長,博涉史 籍。」

《儒林傳》:「全緩字弘立,太建中,累遷南始興王府諮議 參軍。緩治《周易》《老》《莊》,時人言元者咸推之。」

張譏,篤好元言,受學於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為先輩推服。簡文在東宮,每有集講,必遣使召譏。及侯景 寇逆,於圍城之中,猶侍哀太子於武德殿講《老》《莊》。入 陳,高宗世,兼東宮學士。後主在東宮,令於溫文殿講 《莊》《老》,高宗幸宮臨聽,賜御所服衣一襲。譏性恬靜,不 求榮利,常慕閒逸。所居宅營山池,植花果,講《周易》《老》、 莊而教授所撰。《老子》義十一卷。

《文學傳》:「陸瑜嘗受《莊》《老》於汝南周弘正,學成質論於 僧滔法師,並通大旨。太建中,累遷太子洗馬中舍人。」 《魏書崔浩傳》:「浩性不好老莊之書,每讀不過數十行, 輒棄之,曰:『此矯誣之說,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 聃習禮,仲尼所師,豈設敗法文書,以亂先王之教?袁 生所謂家人筐篋中物,不可揚於王庭也』。」

《程駿傳》:「駿少孤貧,師事劉延明,謂延明曰:『今世儒咸 謂《老》《莊》其言虛誕,不切實要,弗可以經世』。」駿意以為 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莊生申性命之旨,若斯者, 可謂至順矣。人若乖一則煩偽生,爽性則沖真喪。延 明曰:「卿年尚稚,言若老成,美哉!」由是聲譽益播。遷著 作郎。顯祖屢引駿論《老》《易》之義,顧謂群臣曰:「朕與此 人言,意甚開暢。」

《邢巒傳》:「巒弟晏,字幼平,美風儀,博涉經史,善談釋老, 雅好文詠。」

《儒林傳》:「盧景裕字仲儒,注《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 《老子》。」

《逸士傳》:李謐作《神士賦》歌曰:「周孔重儒教,莊老貴無 為,二途雖如異,一是買聲兒,生乎意不愜,死名何用 施,此心聊自樂,終不為人移,脫尋余志者,陶然正若 斯。」

《北齊書徐之才傳》:之才幼而㒞發,五歲誦《孝經》,八歲 略通義旨。曾與從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捨宅 聽老子,捨為設食,乃戲之曰:「『徐郎不用心思義,而但 事食乎』?之才答曰:『蓋聞聖人虛其心而實其腹』。捨嗟 賞之。」

《文苑傳》:「顏之推字介父勰,梁湘東王繹鎮西府諮議 參軍。世善《周官》《左氏》學,之推早傳家業,年十二,值繹 自講《莊》《老》,便預門徒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博覽 群書,無不該洽,詞情典麗,甚為西府所稱。」

《周書陸騰傳》:「父旭,性雅澹,好《老》《易》緯候之學,撰《五星 要訣》及《兩儀真圖》,頗得其指要。」

《儒林傳》:「盧光字景仁,博覽群書,尤好元言,撰《道德經》 章句,行於世。」

《隋書張煚傳》:「煚父羨,少好學,多所通涉,撰《老子》、莊子 義,名曰《道言》,五十二篇。」

《明克讓傳》:「年十四,釋褐湘東王法曹參軍。時舍人朱 异在儀賢堂講《老子》,克讓預焉。」

《文學傳》:「潘徽性聰敏,少受禮於鄭灼,受《毛詩》於施公, 受《書》於張沖,講《莊》《老》於張譏,並通大義。」

《老子翼附錄》:仲長子光,字不曜,往來河東,傭力自給, 無室廬,絕妻子。開皇末,始庵河渚間,以息身焉。賣藥 為業,人莫之知也。汾陰生遊河渚,一見而伏曰:「東方 朔、管輅不如也。」由是顯重。守令來謁,辭以瘖疾,未嘗 交語。著《獨遊頌》《河渚先生傳》以自寓,識者知其縣解 人也。有請道者,書「老」「易」二字示之。彈琴餌藥,以終其 世。

《唐書王璵傳》:「王璵者,方慶六世孫,少為禮家學。元宗 在位,久推崇老子道,好神仙事,廣修祠祭,靡神不祀。 璵上言請築壇東郊,祀青帝。天子入其言,擢太常博 士。」

《貟半千傳》:「半千生而孤,為從父鞠愛羈丱。通史書。客 晉州,州舉童子,房元齡異之,對詔高第,已能講《易》《老 子》。」

《陸希聲傳》:「希聲博學善屬文,通《易》《春秋》《老子》,論著甚 多。昭宗聞其名,召為給事中。」

《劉禕之傳》:麟臺郭翰寬簡,讀《老子》至「和其光,同其塵」, 慨然曰:「大雅君子,以保其身。」乃辭憲官,改麟臺郎。 《房琯傳》:寶應二年,召拜刑部尚書,卒贈太尉。琯有遠 器,好談老子浮屠法,喜賓客,高談有餘而不切事。 《李泌傳》:泌七歲知為文,及長,博學,善治《易》。常游嵩、華、 終南間,慕神仙不死術。天寶中,詣闕獻《復明堂九鼎 議》,帝憶其早惠,召講《老子》,有法,得待詔翰林。

《忠義傳》:「顏杲卿甥沈盈,有行義,明黃老學,解褐博雅 尉。與杲卿同死,贈大理正。」

《隱逸傳》:「王希夷隱嵩山,喜讀《周易》《老子》,餌松柏葉雜 華。年七十餘,筋力柔強。」

吳筠通經誼,美文辭。元宗遣使召見大同殿,與語甚 悅,敕待詔翰林。獻《元綱》三篇。帝嘗問道,對曰:「深於道 者無如《老子》五千文,其餘徒喪紙札耳。」

秦系,字公緒,越州人。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 餘,俗傳東晉時所植。系結廬其上,穴石為研,注《老子》, 彌年不出。

王績有奴僕數人,種黍,春秋釀酒,養鳧雁,蒔藥草自 供。以《周易》《老子》《莊子》置床頭,他書罕讀也。欲見兄弟輒渡河還家。游北山東皋,著書自號「東皋子。」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通百家說善言。《老子》莊周獨孤 信見其少異之曰:「聖童也。顧器大難為用耳。」

《儒學傳》:「王紹宗兄元宗隱嵩山,號太初先生,傳黃老 術。」

《藝文傳》:「盧照鄰字昇之。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 武后尚法,己獨黃老。著《五悲文》以自明。」

李白晚,好黃老。

《柳并傳》:初,并與劉太真、尹徵、閻士和受業蕭穎士,而 并好黃老。穎士常曰:「太真,吾入室者也,斯文不墜,寄 是子云。徵博聞彊識,士和鉤深致遠,吾弗逮已。」并不 受命,而尚黃老,予亦何誅。

《陳希烈傳》:「希烈,宋州人,博學,尤深黃老。」

《舊唐書傅奕傳》:「奕注《老子》,并撰《音義》。又集魏、晉已來 駁佛教者為《高識傳》十卷,行於世。」

《劉子元傳》:「少與兄知柔俱以詞學知名。自幼及長,述 作不倦,論《孝經》非。鄭元注《老子》,無河上公注。有集三 十卷。」

《元載傳》:「天寶初,元宗崇奉道教,下詔求明莊老文、列 四子之學者,載策入高科。」

《李淳風傳》:「淳風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棄官 而為道士。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圖》。 文集十卷,並行於代。」

《隱逸傳》:「白履忠博涉文史,著《三元精辨論》一卷,註《老 子》及《黃庭內景經》。有文集十卷。」

《儒學傳》:「陸德明,高祖親臨釋奠。時徐文遠講《孝經》,沙 門惠乘講《波若經》,道士劉進喜講《老子》,德明難此三 人,各因宗指,隨端立義,眾皆為之屈。高祖喜之,賜帛 五十匹,撰《老子疏》十五卷,行於世。」

《賈公彥傳》:「趙州李元植受《三禮》」於公彥。元植博涉漢 史及老莊諸子之說。

尹知章少勤學,嘗夢人以大鑿開其心以藥內之,自 是日益開朗,盡通諸經精義後祕書監馬懷素奏引 知章就祕書省與學者刊定經史。尤明《易》及莊老元 言之學,遠近咸來受業其有貧匱者,知章盡其家財 以衣食之。所注《孝經》《老子》《莊子》《韓子》《管子》《鬼谷子》,頗 行於時。

《隱逸傳》:盧鴻一字顥然,隱嵩山,開元六年徵至東都, 謁見不拜,宰相遣通人問其故,奏曰:「臣聞老君言,禮 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山臣鴻一敢以忠信奉見。」 吳筠,魯中之儒士也,入嵩山為道士,久之遊天台,元 宗遣使徵之,既至,問以道法,對曰:「道法之精,無如五 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費紙劄耳。」

《老子翼》附錄:唐兵部郎李約,勉之子也,注《道德經》四 卷。其說謂世傳此書為神仙虛無言。又詆太史遷先 黃老而後六經之失,此流俗之言也。以我觀之,六經 乃黃老之枝葉爾。

《宋史李穆傳》:「穆幼能屬文,從酸棗王昭素受《易》及莊 老書,盡究其義。昭素謂曰:『子所得精理,往往出吾意 表』。」

《馮元傳》:「王旦聞其名,嘗召入,令說《論語》《老子》,群子弟 侍聽,因薦之真宗。」

《胡則傳》:「龍昌期嘗注《老子》,其說詭誕穿鑿。嘉祐中,詔 取其書。歐陽修言其異端害道,不當推獎。」

《王雱傳》:「雱作《老子訓傳》,安石以雱所著《道德經注》鬻 於市,遂得傳達於上,召見,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 《蘇轍傳》:「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 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所著《老子解》行於 世。」

《程振傳》:「初宣和崇道家之說,振侍坐東宮,從容言,孔 子以《鴟鴞》之詩為知道,其詞不過曰:『迨天之未陰雨, 綢繆牖戶』」而已。老子亦云:「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今不固根本於無事之時,而事目前區區,非二聖人 意。

《趙善湘傳》。元慶二年進士。歷觀文殿學士。所著有《老 子解》十卷。

《道學傳》:「程顥資性過人,泛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者 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

張載少善談兵,范仲淹勸讀《中庸》,載讀其書猶以為 未足。又訪諸釋老累年究極其說。

張洽少穎異,從朱熹學,諸史百家、《老子》、浮屠之說無 所不讀。

《儒林傳》:「王昭素少篤學不仕,李穆師事焉。博通九經, 兼究莊、老。開寶中,穆薦之朝,詔赴闕,見於便殿。 洪興祖好古博學,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著《老、莊 本旨》行於世。」

程大昌篤學,於古今事靡不考究,有《易老通言》行於 世。

《文苑傳》:羅處約嘗作《黃老先六經論》,人多重之。 《隱逸傳》:萬適喜學問,精於道德經,不求仕進,專以著 述為務孔旼善讀書,晚年唯玩《周易》《老子》,他書亦不復讀。 《東都事略》:太祖征太原,駐蹕鎮陽,聞道士蘇澄隱五 代之際,屢聘不至,召見於行宮。澄隱時年八十,太祖 問以養生,對曰:「臣養生不過精思鍊氣爾,帝王則異」 於是。《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無 為無欲,凝神泰和。黃帝唐堯,享國永年,得此道也。」太 祖說其言。

《高道傳》:鴻濛子張無夢,字靈隱,好清虛,窮老、易。入華 山與劉海蟾、种放結方外友,事陳希夷先生,無夢多 得微旨,久之入天台山。真宗召對,問以長久之策,無 夢曰:「臣野人也。山中嘗誦《老子》《周易》而已,不知其他。」 除著作佐郎,固辭還山,賜金帛處士號,並不受。 《了齋集》:了齋,陳忠肅公瓘,嘗著書二十餘篇,曰《昭語》。 其序略云:「玉清昭應宮使王曾請校《三館道經》。」上因 言其書不如老氏五千言,清靜而簡約。張知白曰:「陛 下留意於此,乃治國無為之術。」

《誠齋雜記》:「盧虔後妻元氏升堂講老子《道德經》,虔弟 元明隔紗帷聽之。」

《蘇州府志》:「林虙登進士第。大觀中,由奉議郎改宣德 郎,有《老子解》。」

《婺源縣志》:「王炎字晦叔,登乾道五年乙科,所著有《老 子解》。」

《金史顯宗孝懿皇后徒單氏傳》:「后好詩書,尤喜老莊, 學純淡清懿,造次必於禮。」

《李純甫傳》:「晚年自類其文,凡論性理及關佛老二家 者,號『內槁』」,其餘應物文字為「外槁。」又解《楞嚴》《金剛經》 《老子》《莊子》等數十萬言。

《元史吳澄傳》:「澄少暇即著書,至將終猶不置也。嘗校 正《老子》《莊子》,學者稱之為草廬先生。」

《明外史》《東湖樵夫傳》:「建文亡臣梁中節,定海人。仕於 朝,好讀《老子》《太元經》。京城破,去為道士。」

《黃潤玉傳》:「潤玉注《道德》《陰符》二經及《孫子兵書》。」 《黟縣志》:「李赤肚師事遨蓬頭及閻道人,得異術,時猖 狂市上,唱老莊書,莫知所終。尚書楊道賓為之傳。」 《河南府志》:「老子宅在靈寶縣北三里,世傳老子著《道 德經》於此。尹喜宅在靈寶縣函谷關南,世傳老子遇 尹喜之處。」

《盭厔縣志》:「紫雲樓在縣東三十里,尹喜先生結草為 樓,望紫雲西邁處,今名樓觀。」《華陽錄記》:「秦始皇好神 仙,於尹先生樓南立老子廟。晉元康中,更修葺,蒔木 萬株,連亙七里,戶給三百,供洒掃。唐武德初,易名宗 聖觀。」

說經臺,樓觀南有臺,老子於此說《道德經》,授尹喜。又 曰:「昇天臺,臺上有再生柏」,世傳老子說經於此,見二 柏枯,以針灸之,復生,今尚鬱茂,人以為靈異。

老子部雜錄

[编辑]

《孔子家語》:子夏問於孔子曰:「商聞《易》之生人及萬物, 鳥獸昆蟲,各有奇耦,氣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 達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 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 偶以從奇,奇主辰,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 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 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 主虎,故虎六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風,風為蟲,故 蟲八月而生。其餘各從其類矣。」「鳥魚生陰而屬於陽, 故皆卵生。」魚遊於水,鳥遊於雲,故立冬則燕、雀入海 化為蛤,蠶食而不飲,蟬飲而不食,蜉「蝣不飲不食,萬 物之所以不同。介鱗夏食而冬蟄。齕吞者八竅而卵 生,齟嚼者九竅而胎生。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 齒。無角無前齒者膏,無角無後齒者脂。晝生者類父, 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陰主牝,至陽主牡。敢問其然乎?」 孔子曰:「然。吾昔聞老聃亦如汝之言。」

《漢書人物表註序》「張晏曰:『老子元默,仲尼所師,雖不 在聖,要為大賢,而在第四』。」其餘差違,紛錯不少。 《晉書懷帝本紀》「論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談者 以虛蕩為辨而賤名檢,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 信,進士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空虛為 高而笑勤恪。」

《顏氏家訓勉學》篇:「夫老、莊之書,蓋全真養性,不肯以 物累己也。故藏名柱石,終蹈流沙;匿跡漆園,卒辭楚 相,此任縱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元宗,遞相誇尚,景 附草靡,皆以農、黃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業,棄之度 外。而平叔以黨曹爽見誅,觸死權之網也。輔嗣以多 笑人被疾,陷好勝之穽也。山巨源以蓄積取譏,背多 藏厚」,亡之文也;夏矦元以才望被戮,無支離臃腫之 鑒也;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 悼子,悲不自勝,異東門之達也;嵇叔夜排俗取禍,豈 和光同塵之流也;郭子元以傾動權勢,寧後身外己 之風也;阮嗣宗沈酒荒迷,乖畏途相誡之譬也;謝幼 輿贓賄黜削,違棄其餘魚之旨也。彼諸人者,並其領袖,元宗所歸,其餘桎梏塵滓之中,顛仆名利之下者, 豈可備言乎?直取其清談雅論,剖元析微,賓主往復, 娛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洎於梁世茲風復闡 《莊》《老》《周易》,總謂三元。武皇簡文躬自講論,周弘正奉 贊大猷,化行都邑,學徒千餘,實為盛美。元帝在江荊 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 朝。至乃倦劇愁憤,輒以講自釋。吾時頗預末筵,親承 音旨,性既頑魯,亦所不好」云。

無能子《老君說篇》:孔子定禮樂,明舊章,刪《詩》《書》,修《春 秋》,將以正人倫之序,杜亂臣賊子之心,往告於老聃。 老聃曰:「夫治大國者,若烹小鮮,蹂於刀几則爛矣。自 昔聖人創物立事,誘動人情,人情失於自然,而夭其 性命者紛然矣。今汝久文而縟之,以繁人情,人情繁 則怠,怠則詐,詐則紛亂,所謂伐天真而矜己者也。夭」 禍必及。孔子懼,然亦不能遂己,削跡於衛,伐樹於宋, 饑於陳蔡,圍於匡,皇皇汲汲,幾於不免。孔子顧謂顏 回曰:「老聃之言,豈謂是乎?」

孫登《說篇》:「老聃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 愚。且夫蚌以珠剖,象以齒焚,蘭煎以膏,翠拔以文,常 人所知也』。」

東坡《志林》:「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讀之不盡卷而嘆。 使戰國時有此書,則無商鞅、韓非;使漢初有此書,則 孔、老為一;晉宋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不意老年 見此奇特。」

《容齋續筆》: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 人常畏死,則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讀者至此, 多以為老氏好殺,夫老氏豈好殺者哉?旨意蓋以戒 時君世主視民為至愚至賤,輕盡其命,若刈草菅,使 之知民情狀,人人能與我為敵國懍乎?常有朽索馭 六馬之懼,故繼之曰:「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 「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下篇又 曰:「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且人情莫不 欲壽,雖衰貧至骨,瀕於餓隸,其與受僇而死有間,烏 有不畏者哉?自古以來,時運俶擾,至於空天下而為 盜賊。及夷考其故亂之始,生民未嘗有不靖之心也。 秦漢、隋、唐之末,土崩魚爛,比屋可誅,然凶暴如王仙 芝、黃巢,不過僥覬一官而已,使君相御之得其道,豈 復有滔天之患哉!龔遂之清渤海,馮異之定關中,高 仁厚之平蜀盜,王先成之說,王宗侃民情可見。世之 君子,能深味老氏之訓,思過半矣。

《容齋三筆》:「老子之言,大抵以無為無名為本,至於絕 聖棄智。然所云『將欲斂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 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乃似 於用機械而有心者,微言淵奧,固莫探其旨也。 廣川董逌《藏書志》:「昔唐元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 為《道德經》。凡言道者類之,上卷言德者類之,下卷刻 石渦」口老子廟中。又云:「唐道士張道相集注《道德經》 七卷,凡三十家。」其名存者,河上公《節解》、嚴遵、王弼、何 晏、郭象、鍾會、孫登、羊祜、鳩摩羅什、盧景裕、劉仁會、顧 歡、陶弘景、松靈、裴處思、杜弼、張憑、張嗣、臧元靜、孟安 期、孟智周、竇略、宋文明、褚柔、劉進喜、蔡子晃、成元英、 車惠弼。今攷之《新、舊唐書藝文志》,則又有毋丘望之 《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釋惠嚴、惠琳、《盈義》、梁曠 樹、鍾山、傅奕、楊上善、李允愿、陳嗣古、任真子、馮廓、元 景先生、楊上器、韓杜、梁武帝、梁簡文帝、賈大隱、「辟閭 仁諝、劉仲融、王肅、戴詵、元宗、盧藏用、邢南和、馮朝隱、 白履忠、李播、尹知章、陸德明、陳庭玉、陸希聲、吳善經、 孫思邈、李含光四十家,而道相所集,郭象、劉仁會、《松 靈》、裴處」思、杜弼、張嗣、臧元靜、竇略、宋文明、褚柔、劉進 喜、蔡子晃、車惠弼,此十四家,不著於志。按《志》稱「《道相 集注》四卷」,而董所收乃有七卷,恐後人之所增也。我 朝崇寧中再校定《道藏經典》,此書藏中已不復見。其 餘諸家,僅存元宗、河上公、嚴遵、陸希聲四注,及傅奕 所傳古本《道德經》耳外李約、李榮、賈清夷各有注說。 王顧等奉元宗命撰所注經疏,杜光庭又從而為《廣 聖義》,亦皆唐人,並見藏室。始知《志》所著錄,猶有未盡, 惜乎名存而書亡者,十蓋八九也。

魏了翁《讀書雜鈔》:「『吾聞諸老聃曰』。鄭注:『老聃,古壽考 者之號也,與孔子同時』。孔疏曰:『案下文:『助葬於巷黨, 老聃曰:『丘止柩』。又《莊子》稱孔子與老聃對言,是與孔 子同時也』。案《史記》云:『老聃,陳國苦縣賴鄉曲里人也, 為周柱下史,或為守藏史』』。」鄭注:「《論語》云:『老聃,周之太 史,未知所出。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 請幫助識別此字。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吾 聞諸老聃云:後又有公館,復及金華之事。二章皆孔 子聞諸老聃曰。鄭注:「巷黨,黨名也。」

仇俊卿元機通士之騖空名操捷徑者,託之譚元,皆 祖《老子》。不知老子非清淨無為,守株繫匏者也。當周 衰時,避世出函關,語關令喜,特緒餘耳。至有附為吐 納、按摩、道引之術,陋矣。劉子元疑非中的旨哉!其云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則神用無方,莫能當也,豈雌雄黑白之間已邪?謂得《易》之體,亦未盡 諒也。

《枕譚》:老子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貨有餘,此之 謂盜竽。竽者,五音之長,竽唱則眾樂皆和,大奸倡則 小盜和,故云「盜竽。」今本誤作「盜夸」,字相近故也。 《松下偶談》: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吾聞良賈 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虛,氣與多慾 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 是而」已。夫孔子以禮問聃,則聃非不知禮者,而聃之 言如此,亦豈非禮之意?然而獨諱言禮,顧以為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蓋聃之於禮,尚其意不尚其 文。然使文而可廢,則意亦不能以獨立矣。此老子鑑 文之弊而矯枉過正之言也。或謂有二老子絕滅禮 樂之老子,與孔子問禮之老子不同,兼太史公《老子 傳》多疑詞,既稱莫知其所終,又稱百六十餘歲,或二 百餘歲。既云太史儋即《老子》,又稱非也,世莫知其然 否。意者有二老子,而太史公不能斷耶?余謂老子所 答問禮之言,即是道德五千言之旨,其論禮之意則 是,其廢禮之文則非耳。太史公雖不能斷,然亦卒斷 之曰:「老子,隱君子也。」既曰「隱」,則其年莫得詳,亦宜矣。 且太史公去周近,尚不能斷,後二千餘年將何所據 而斷耶?

《捫蝨新語》:吳世英嘗語予,「治大國若烹小鮮,有是二 義。蓋自寬厚者言之,則曰『宜勿煩擾』;自刻薄者言之, 則曰當加鹹酸。」予知其戲,因語之曰:「太史公所謂申 韓刑名慘刻,皆原道德之意,無乃是乎?」

《丹鉛總錄》:楊龜山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 老、彭老、老子也。老子五千言,以自然為宗,謂之不作 可也。」朱子曰:「某亦疑此語,只以《曾子問》中言禮數段 證之,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皆可見聃?」周之史官,掌 國之典籍,三皇五帝之書,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語, 而老子傳之,未可知也。蓋《列子》引黃帝書,即《老子》谷 神不死章也。此說見朱子《大全答汪尚書書》。慎按:《佛 經三教論》曰:「五千文者,容成所說。老子為尹談,蓋述 而不作。」又按,《莊子》引容成氏曰:「除日無歲,無外無內」, 則容成氏固有書矣。老子述而不作,此其明證。 長松茹退憨憨子曰:「『老氏以為五音可以聾耳,五色 可以瞽目,介然有知,可以惑我無知』。殊不知耳目無 所有,有因有身;知亦無所有,有因有境。」嗚呼!身心既 有,則生死、榮辱、好惡、是非,靡所不至矣。大覺夫子教 天下以四大觀身,四蘊觀心。而八者現前,則身心並 無所有。既無,則所謂死生、榮辱、好惡、是非,譬如片雪 飛於紅爐之上,惡得有哉?然身心之執雖解,而八者 猶未滌除。復教之以四大前境,觀分別心。如天機深 者,即了悟外四塵則四大無所有,外四大則四塵亦 無所有,外前境則分別心亦無所有,外分別心則前 境亦無所有。能所互洗,物我蕩然。是時也,無身之身, 無心之心,昭然在前矣。始知形充八極,大患莫能累 焉;智周萬物,熱惱莫能焚焉。駕四弘之輪,乘十願之 馬,飛行無「際。碾窮色空。盡使博地舍靈。頓躋正覺。」乃 大士之能事也。

老氏宗自然。夫自然也者,即無為之異稱,無為,即不 煩造作之謂也。若然者,則聖人設教,將教誰乎?何者? 以善既自然,惡亦自然,則無往而非自然。果如此,則 眾人之希賢,賢希聖,始從勉然而終至於自然之說, 老氏大悖也。故老氏但言其終,而略其始之說行,則 蒸惡為善之教,將戰而不能全勝矣。夫始終,一條也, 故眾人希賢,賢希聖,此盡其始也;聖希天,盡其終也。 「盡始也」者,以理治情之謂也。「盡終也」者,復其性也。性 復則向謂一條者昭然在前矣,夫復何事?至此則知 自然不自然,俱掉捧打月耳。

老子部外編

[编辑]

王子年《拾遺記》:「老君反景日室之山,與世人絕跡,唯 老叟五人,或乘鳴鶴,或著羽衣,共譚天地之數,所撰 經書垂十萬言。有浮提國獻善書二人,乍老乍少,隱 形則出影,聞聲則藏形。時金壺器中有黑汁,狀若淳 漆,洒木石皆成篆隸科斗之字,記造化人倫之始,皆 君所撰經,皆寫以玉牒,綴以金繩,貯以玉函。及金壺」 汁盡,二人乃欲刳心瀝血以代墨焉。此乃洛州景山 太室少室也。所說《九變長生》等經有百萬篇。多藏名 山石室。祕而未行。今所出者約六千卷。

弇州山人說部《宛委餘編》:「李耳在母胎八十年,耳有 聃,故一名老聃。脅尊者在母胎六十年,故號難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