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第02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十二卷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二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

 第二十二卷目錄

 兵制部彙考八

  宋一總一則 太祖建隆三則 乾德三則 開寶三則 太宗太平興國五則 雍熙

  三則 端拱二則 淳化一則 真宗咸平四則 景德四則 大中祥符八則 天禧二則

          原闕詳考證

[编辑]

軍器監國初戎器之職領於三司胄曹案官無專職

熙寧六年廢冑案乃按唐令置監以從官總判元豐

正名始置監少監各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監掌監

督繕治兵器什物以給軍國之用少監為之貳丞參

領之

殿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

人掌殿前諸班直及步騎諸指揮之名籍凡統制訓

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而有都點檢副

都點檢之名在都指揮之上後不復置入則侍衛殿

陛出則扈從乘輿大禮提點編排整肅禁衛鹵簿儀

仗掌宿衛之事都指揮使以節度使為之而副都指

揮使都虞候以敕使以上充騎軍有殿前指揮使

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鎗班東西班

散直鈞容直及俸日以下諸軍指揮步軍有御龍

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及天武以下諸軍指揮

諸班有都虞候指揮使都軍使都知副都知押班

御龍諸直有四直都虞候本直各有都虞候指揮使

副指揮使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候騎軍步軍有

捧日天武左右四廂都指揮使捧日天武左右廂各

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

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軍使副兵馬使十將將虞候

承局押官各以其職隸於殿前司

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

候各一人掌馬軍諸指揮之名籍凡統制訓練番衛

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侍衛扈從及大禮宿衛

所掌如殿前司官所領馬軍自龍衛而下有左右四

廂都指揮龍衛左右廂各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

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軍

使副兵馬使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各以其職隸於

馬軍司

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

候各一人掌步軍諸指揮之名籍凡統制訓練番衛

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侍衛扈從及大禮宿衛

如殿前司所領步軍自神衛而下左右四廂都指揮

使左右廂各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

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都頭副都頭十

將將虞候承勾押官各以其職隸於步軍司

左右金吾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中郎將

郎將

左右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中郎將 郎將

左右驍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左右武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左右屯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左右衛官軍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左右監門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左右千牛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中郎將

郎將

諸衛上將軍大將軍將軍並為環衛官無定員皆命

宗室為之亦為武臣之贈典大將軍以下又為武臣

責降散官政和中改武臣官制而環衛如故蓋雖有

四十八階別無所領故也

皇城司幹當官七人以武功大夫以上及內侍都

知押班充掌宮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廬宿衛之事宮

門啟閉之節皆隸焉三衛官三衛郎一員秩比大中大夫中郎為之貳

文武各一員秩比朝議大夫;博士二員主簿一員

親衛府郎十員中郎十員勳衛府郎十員中郎十

員翊衛府郎二十員中郎二十員文武各四十員

 節度使 承宣使無定員 觀察使無定員 防

禦使 團練使 諸州刺史無定員

大都督府 都督府 長史 左右司馬 錄事參

軍 司戶司法司士司理文學參軍 助教

大都督及長史掌司牧尹闕則置知府事一人通判

一人司馬不釐務舊制凡都督州建官如上南渡後

以見任宰相充都督次有同都督有督視軍馬多執

政為之雖名稱略同然掌總諸路軍馬督護諸將非

舊制比也

制置使不常置掌經畫邊鄙軍旅之事

宣撫使不常置掌宣布威靈撫綏邊境及統護將帥

督視軍旅之事

招討使掌收招討殺盜賊之事

招撫使不常置

提舉保甲司掌什伍其民教之武藝視其優劣而進

退之

提舉弓箭手掌沿邊郡縣射地弓箭手之籍及團結

訓練賞罰之事

總管鈐轄司掌總治軍旅屯戍營房守禦之政令凡

將兵隸屬官訓練教閱賞罰之事皆掌之守臣帶提

舉兵馬巡檢都監及提轄兵甲者掌統治軍旅訓練

教閱以督捕盜賊而肅清治境凡諸營各籍賞罰之

事皆掌之

路分都監掌本路禁旅屯戍邊防訓練之政令以肅

清所部州府以下都監皆掌其本城屯駐兵甲訓練

差使之事

巡檢司有沿邊溪峒都巡檢或番漢都巡檢或數州

數縣管界或一州一縣巡檢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

擒捕盜賊事又有刀魚船戰棹巡檢江河淮海置捉

賊巡檢及巡馬遞鋪巡河巡捉私茶鹽等各視其名

以修舉職業皆掌巡邏譏察之事

鎮砦官諸鎮置於管下人煙繁盛處設監官管火

禁或兼酒稅之事砦置於險扼控禦去處設砦官招

收土軍閱習武藝以防盜賊凡杖罪以上並解本縣

餘聽決遣

太祖建隆元年優恤將校軍夫詔殿前侍衛二司各揀驍勇者為上軍又諸州選所部強壯教習精練以補禁旅之闕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元年六月上如潞辛卯錄陣沒將

校子孫丁夫給復三年十一月己酉揚州民人脅隸

為軍者賜衣履遣還庚戌給攻城役夫死者人絹三

匹復三年按兵志禁兵者天子之衛兵也殿前侍

衛二司總之其最親近扈從者號諸班直其次總於

御前忠佐軍頭司皇城騏驥院皆以守京師備征伐

其在外者非屯駐屯泊則就糧軍也太祖鑑前代之

失萃精銳於京師雖曰增損舊制而規撫宏遠矣建

隆元年詔殿前侍衛二司各閱所掌兵揀其驍勇升

為上軍老弱怯懦置剩員以處之詔諸州長吏選所

部兵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

分送諸道其後代以木梃為高下之等散給諸州軍

委長吏都監等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又

按志召募之制起于府衛之廢唐末士卒疲於征役

多亡命者梁祖令諸軍悉黵面為字以識軍號是為

長征之兵方其募時先度人材次閱走躍試瞻視然

後黵面賜以緡錢衣履而隸諸籍國初因之或募土

人就所在團立成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募饑民

以補本城或以有罪配隸給役取之雖非一塗而亢

健者遷禁衛短弱者為廂部制以隊伍束以法令當

其無事時雖不無爵賞衣廩之費一有討征則以之

力戰鬥給漕輓而天下獷悍失職之徒皆為良民之

衛矣初太祖揀軍中強勇者號兵樣分送諸道令如

樣招募後更為木梃差以尺寸高下謂之等長杖委

長吏都監度人材取之當部送闕者軍頭司覆驗引

對便坐分隸諸軍又按志揀選之制建隆初令諸

州召募軍士部送闕下至則軍頭司覆驗等第引對

便坐而分隸諸軍焉其自廂軍而升禁兵禁兵而升

上軍上軍而升班直者皆臨軒親閱非材勇絕倫不

以應募餘皆自下選補又按志廂兵者諸州之鎮

兵也內總于侍衛司一軍之額有分隸數州者或一

州之管兼屯數州者在京諸司之額五隸宣徽院以

分給畜牧繕修之役而諸州則各以其事屬焉建隆

初選諸州募兵之壯勇者部送京師以備禁衛餘留

本城雖無戍更然罕教閱類多給役而已

按玉海建隆元年正月辛亥酬翼戴之勳殿前副都

點檢則高懷德都指揮使則王審琦侍衛馬步軍副

都指揮使則石守信;都虞候則張令鐸;馬軍都指揮

使則張光翰步軍都指揮使則趙彥徽國朝兵制禁軍殿前侍衛司分領之殿前司領騎兵之額三十七

步兵之額二十六侍衛司領騎兵之額三十五步兵

之額八十三御前忠佐軍頭司領步騎之額四皇城

司領步兵之額二左右騏驥院領騎兵之額二侍衛

馬軍都指揮使以節度使充副都指揮使以觀察使

以上都虞候以防禦使以上充侍衛步軍國初有都

指揮使副使都虞候自後多缺

建隆二年改左右二軍名釋河東陝西弓箭手定兩

司三衙分領天下兵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兵志二年改左右雄捷

左右驍武軍並為驍捷左右備征為雲騎左右平遠

為廣捷左右懷德為懷順又按志河東陝西弓箭

手周廣順初鎮州諸縣十戶取材勇者一人為之餘

九戶資以器甲芻糧建隆二年詔釋之凡一千四百

人按曹彬傳建隆二年彬遷客省使與王全斌郭

進領騎兵攻河東平樂縣降其將王超侯霸榮等千

八百人俘獲千餘人既而賊將請幫助識別此字。進率兵來援三戰

皆敗之遂建平樂為平晉軍請幫助識別此字。字典不載

按玉海殿前司始於周世宗太祖為殿前都虞候初

詔募壯士送京師命太祖擇武藝精高者為殿前諸

班而置都點檢位都指揮使上太祖由此受禪建隆

二年閏三月戊辰慕容延釗罷自是都點檢不除殿

前司與侍衛司馬軍步軍為三衛其實兩司而侍衛

司都指揮使外又分置馬步軍都指揮使殿前司亦

參馬步軍總於都指揮使兩司三衙合十一員分天

下兵而領之此祖宗制兵之大略也三衙用邊臣戚

里及軍班出身各一人太宗時侍衛都虞候以上各

置十員職位相亞易於遷改且使軍伍素相服習邊

藩緩急亦得選用 又按玉海建隆二年五月甲戌

令殿司及諸州升強壯退老弱初置剩員以處退兵

建隆三年詔置弓手設等杖

按宋史太祖本紀三年十二月丙戌詔置弓手視縣

戶為差

按玉海三年五月帝以六師老壯不等乃蒐強壯曰

兵樣其後更為木梃差以尺寸高下之制謂之等杖

諸州設旗給賞募之

乾德元年賜河東樂平降卒為效順指揮分命使臣調關西鄉兵赴慶州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乾德元年六月乙未詔荊南兵願

歸農者聽八月辛卯以樂平縣為平晉軍降卒千八

百人為效順軍人賜錢帛按兵志四年賜河東樂

平縣歸降卒元威以下二百六十六人衣服錢絹有

差立為效順指揮又按志鄉兵者選自戶籍或土

民應募在所團結訓練以為防守之兵也周廣順中

點秦州稅戶充保毅軍宋因之建隆四年分命使臣

往關西道令調發鄉兵赴慶州按建隆四年十一月甲子改元乾德

乾德二年詔遼州降軍宜以效順懷恩為名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兵志云云

乾德三年籍郡國驍勇兵詣闕置驍雄雄武克寧諸

按宋史太祖本紀三年春正月乙亥詔瘞征蜀戰死

士卒被傷者給繒帛夏五月丁亥賜將士衣服錢帛

八月戊戌朔詔籍郡國驍勇兵送闕下九月己巳閱

諸道兵以騎軍為驍雄步軍為雄武並隸親軍壬申

詔蜀諸郡各置克寧軍五百人按兵志三年四月

詔改西川感化耀武等軍並為虎捷九月上御講武

殿閱諸道兵得萬餘人以騎兵為驍雄步軍為雄武

並隸侍衛司且命王繼勳主之給緡錢俾娶妻繼勳

縱之白日掠人妻女街使不能禁帝聞大怒捕斬者

百人小黃門閻承翰見而不奏亦杖數十

按續綱目秋八月宋選諸道兵入補禁衛先是宋主

詔殿前侍衛二司各閱所掌兵揀其驍勇者升為上

軍至是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送都下以補

禁旅之闕又選彊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

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復立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

邊城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佚自是將不得專

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驕惰趙普之謀也

開寶二年五月庚申分命使臣率兵赴鎮潞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開寶七年十一月黥李從善部兵及江南水軍為歸

化軍

按宋史太祖本紀十一月癸未黥李從善部下及江

南水軍一千三百九十人為歸化軍按兵志開寶

七年泰寧軍節度使李從善部下及江南水軍凡千

三百九十人並黥面隸籍以歸化歸聖為額

開寶八年發渭州平涼潘源二縣民為保毅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兵志開寶八年發渭州

平涼潘源二縣民治城隍因立為保毅弓箭手分戍

鎮砦能自置馬免役逃死以親屬代因周廣順舊制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置威勝軍詔改侍衛諸軍==按宋史太宗本紀三月己丑置威勝軍按兵志太

平興國二年詔改簇御馬直曰簇御龍直鐵騎曰日

騎龍捷曰龍衛控鶴曰天武虎捷曰神衛骨䤪子直

曰御龍骨䤪子直寬衣控鶴曰寬衣天武雄威曰雄

勇龍騎曰雄猛

太平興國五年二月戊辰廢順化軍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太平興國六年置平塞安靜軍又置破鹵平戎軍及

改皇城司

按宋史太宗本紀六年春正月癸卯置平塞靜戎二

軍丙寅改靜戎軍為安靜軍三月丙辰置破鹵平戎

二軍按張齊賢傳初李氏據有江南民戶稅錢三

千以上者戶出丁一人黥面自備器甲輸官庫出即

給之日支糧二升名為義軍既內附皆放歸農至是

言者以為此輩久在行伍不樂耕農乞遣使選充軍

伍并其家屬送闕下齊賢上言江南義軍例皆良民

橫遭黥配無所逃避克復之後便放歸農久被皇風

並皆樂業若逐戶搜索不無驚擾法貴有常政尚清

淨前敕既放營農不若且仍舊貫

按玉海皇城司在右承天門內北廊本名武德司太

平興國六年十月甲辰改今名有皇城使會要云掌

皇城管鑰木契親從親事官名籍冰井務隸焉分房

四設吏十有九及命婦朝會須冰幹辦官本三人掌

宮城出入禁令

太平興國八年改濮州平海指揮為崇武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兵志云云

太平興國九年轉改諸軍將校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兵志遷補之制自殿前

侍衛馬步軍校每遇大禮後各以次遷謂之轉員轉

員至軍都指揮使又遷則遙領刺史又遷為廂都指

揮使遙領團練使員溢即從上罷軍職為正團練使

刺史之本任或有他州總管鈐轄其老疾若過失者

為御前忠佐馬軍都軍頭副軍頭隸軍頭司其黜則

為外州馬步軍都指揮使凡軍主闕以軍都指揮使

遞遷餘闕以諸軍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行首軍

使副行首副兵馬使十將遞遷凡將校一軍營止補

十人其廂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都虞候指揮使營

主其一即闕其三殿前左右班都虞候遙領刺史即

與捧日軍都指揮使通以次遷捧日龍衛廂都指揮

使仍遙領團練使若員溢即為正刺史補外他如諸

軍例遞遷凡列校轉補有司先闕是躍上下馬次出

指二十步掩一目試之左右各五占數為見物武藝

弓射五斗弩彉一石五斗槍刀手稍練負罪不至徒

年未高或雖年高而無疾精力不耗者並取之凡諸

軍轉員後取殿前指揮使長入祗候填行門取東西

班長入祗候殿侍諸班直充諸班押班諸軍將校者

皆親閱前一日命入內都知或押班一人勾當御藥

院內侍一人同軍頭引見司較定弓弩斗力標誌之

凡弓弩藝等者占其一至日引見弓弩列置殿前命

取一以射軍頭引見司專視喝箭以奏如喝失當即

奏改正入內都知或押班同勾當御藥院內侍殿上

察視如引見司不覺舉亦奏改正槍刀手竭勝負若

喝不以實并引見司失覺舉並劾其罪太平興國九

年上詣崇政殿轉改諸軍將校自軍都指揮使以下

員僚以上皆按名籍驗勞績而升陟之凡數日而畢

內外感悅乃謂宰臣等曰朕遷轉軍員先取其循謹

能御下者武勇次之若不自謹飭則其下不畏憚雖

有一夫之勇亦何所用

雍熙元年遣使分詣河南東籍民為兵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李昉傳雍熙元年昉加

中書侍郎王師討幽薊不利遣使分詣河南東籍民

為兵凡八丁取一昉等相率奏曰近者分遣使籍河

南東四十餘郡之民以為邊備非得已也然河南之

民素習農桑罔知戰鬥一旦括集必致動搖若因而

嘯聚更須翦除如此則河北閭閻既困於戎馬河南

生聚復擾於萑蒲矧當春和有妨農作陛下若以明

詔既頒難於反汗則當續遣使臣嚴加戒飭所至點

募人情若有不安即須少緩密奏取裁庶免後患上

嘉納之

雍熙三年九月戊寅賜北征軍士陣亡者家三月糧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雍熙四年正月詔瘞戰死士卒五月改殿前諸軍名

置鎮戎軍罷河南諸路募兵

按宋史太宗本紀四年春正月丙戌詔應行營將士

戰敗潰散者並釋不問緣邊城堡備禦有勞可紀者

所在以聞瘞暴骸死事者廩給其家錄死事文武官

子孫五月庚辰改殿前司日騎為捧日驍猛為拱辰

雄勇為神勇上鐵林為殿前司虎翼腰弩為神射侍

衛步軍司鐵林為侍衛司虎翼按兵志雍熙四年

改殿前司日騎𨧱直指揮為捧日𨧱直日騎改為捧

日驍猛改為拱辰雄勇改為神勇上鐵林改為殿前司虎翼腰弩改為神射侍衛步軍司鐵林改為侍衛

司虎翼按食貨志雍熙四年陝西轉運劉綜言宜

于古原州建鎮戎軍置屯田今本軍一歲給芻糧四

十餘萬石束約費茶鹽五十餘萬倘更令遠民輸送

其費益多請于軍城四面立屯田務開田五百頃置

下軍二千人牛八百頭耕種之又于軍城前後及北

至木峽口各置堡砦分居其人無寇則耕寇來則戰

就命知軍為屯田制置使自擇使臣充四砦監押每

砦五百人充屯戍從之

按續通鑑綱目四年將大發兵討契丹遣使募兵

于河南北四十餘郡凡八丁取一以充義軍京東轉

運使李維清曰若是天下不耕矣三上疏爭之李昉

等亦相率言河南之民罔知戰鬥或慮人情搖動因

而為盜非計之得乃詔獨選河北而諸路悉罷

端拱 年群臣上備邊策請於中山太原河間建三大鎮以制敵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古今治平略端拱中北

虜侵盜詔群臣上備邊策諫大夫張洎上書言中國

禦戎必依險阻今飛狐以東皆契丹所有地險盡失

而河朔列壁城守具苦於無兵則兵分之過也請於

中山太原河間建三大鎮各統十萬之眾鼎峙而守

視緩急為策應仍命親王出臨魏府以控其要則契

丹雖有精兵豈敢越而南侵制敵之方盡於此矣帝

納之

端拱二年二月癸丑詔錄將校官吏功及死事使臣

官吏子孫士卒廩給其家三月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淳化五年置威塞清遠兩軍又分京師左右街營部及改青州杭州軍名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五年七月甲戌置威塞軍八月戊

戌置清遠軍冬十月乙巳改青州平盧軍為鎮海軍

杭州鎮海軍為寧海軍

按玉海淳化五年八月判左右金吾街仗魏丕以新

募千餘人引對崇政殿太宗親選得五百七十人其

中取身品優者三人為等分四營營設五都都有員

僚節級一如禁兵之制命田守信知右街事帝以京

師浩穰街司循警用禁軍非舊制特命左右街各置

千人優以廩給使傳呼備盜至是始分營部令魏丕

更召募以充其數

真宗咸平三年置靜樂軍詔定州等處分充禁軍河北籍壯丁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三年二月甲戌置靜樂軍按兵

志咸平三年詔定州等處本城廳子無敵忠銳定塞

指揮已並升充禁軍馬軍雲翼指揮依逐州軍就糧

令侍衛馬軍司管轄定州揀中廳子第一充雲翼第

一第二充雲翼第二相州廳子第一充雲翼第三第

二充雲翼第四保州無敵第一充雲翼第五第二充

雲翼第六忠銳充雲翼第七威勇軍無敵第一充雲

翼第八第二充雲翼第九忠銳充雲翼第十靜戎軍

無敵充雲翼第十一寧邊軍無敵充雲翼第十二北

平塞無敵充雲翼第十三深州無敵充雲翼第十四

北面諸處應管本城定塞指揮已下鎮定州高陽關

路都總管並充禁軍馬軍雲翼指揮纔候升立訖分

析逐指揮員兵士人數就糧州府本指揮見在去處

以聞又按志河北河東強壯五代時瀛霸諸州已

置咸平三年詔河北家二丁三丁籍一四丁五丁籍

二六丁七丁籍三八丁以上籍四為強人五百人為

指揮使百人為都置正副都頭二人節級四人所在

置籍擇善騎射者第補校長聽自置馬勝甲者蠲其

戶役又按志咸平初秦州極邊止置千人分番守

戍上番人月給米六斗仲冬賜指揮使至副都頭紫

綾錦袍十將以下皂綾袍又按志咸平三年五月

上御便殿遷補軍職凡十一日而畢自神衛右第二

軍都指揮使恩州刺史周訓而下遞遷者千三十一

咸平四年詔陝西邊軍升禁軍立保毅募強人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兵志四年詔陝西沿邊

州軍兵士先選中者並升為禁軍名保捷是年令

陝西係稅人戶家出一丁號曰保毅官給糧賜使之

分番戍守又按志河北陝西強人砦戶強人弓手

名號不一咸平四年募河北民諳契丹道路勇銳可

為閒伺者充強人置都頭指揮使無事散處田野寇

至追集給器甲口糧食錢遣出塞偷斫賊壘能斬首

級奪馬者如賞格虜獲財畜皆畀之又按志四年

十二月帝謂呂蒙正曰選眾求才誠非易事朕常孜

孜詢訪冀有所得向求于軍校中超擢八九人委以

方任其閒王能魏能頗甚宣力陳興張禹珪亦有能

名蒙正等曰才難求備今㧞十得五有以見陛下知

臣之明也按高瓊傳咸平四年簡兵卒諸班直十

年者出補軍校年老者退為本班剩員瓊進曰此非

激勸之道宿衛豈不勞乎自是八年者皆得敘補焉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庚寅命使臣往陝西點檢籍

軍係稅人戶家出丁一號曰保毅軍官給糧賜令分

番守城壘遣御史吳舊與漕臣主其事五年正月己

酉舊言凡得六萬八千七百七十五人其緣邊軍士

先選中者升為將軍名保捷

咸平五年募河北丁壯遣使分選諸州有力者為禁

軍增設指揮選環慶等州廂軍防砦以代禁軍

按宋史真宗本紀五年二月乙酉詔邊士疾病戰沒

者冬春衣聽給其家七月乙卯募河北丁壯按兵

志五年正月置廣捷兵士五指揮五月命使臣分往

邠寧環慶涇原儀渭隴鄜延等州於保安保毅軍內

與逐處官吏選取有力者共二萬人各於本州置營

升為禁軍號曰振武指揮既而帝曰邊防闕兵朝廷

須為制置蓋不得已也候邊鄙乂寧即可銷弭六月

以河東州兵為神銳二十四指揮神虎十指揮又升

石州廳子軍為禁軍又以威虎十指揮隸虎翼又

按兵志五年點陝西沿邊丁壯充保毅凡得六萬八

千人給資糧與正兵同戍邊郡又按志咸平三年

河北置強人五年募其勇敢團結附大軍為柵官給

鎧甲又按志五年帝謂知樞密院周瑩曰國朝之

制軍員有闕但權領之三歲一遷補未及期以功而

授止奉朝請而已今闕員處則乏人部轄須當例與

轉補于是召瑩等至便殿按軍籍次補其屯戍于外

及軍額在下素不該恩例亦溥及之凡再旬方畢

又按志五年陝西緣邊丁壯充保毅者至六萬八千

七百七十五人七月以募兵離去鄉土有傷和氣詔

諸州點充強壯戶者稅賦止令本州輸納有司不得

支移之先是河北忠烈宣勇無人承替者雖老疾不

得停籍至是詔自今委無家業代替者放令自便自

是以至天禧閒并代廣銳老病之兵雖非親屬而願

代者聽河北強壯恐奪其農時則以十月至正月旬

休日召集而教閱之忠烈宣勇廣銳之歸農而闕員

者並自京差補戍于河上而歲月久遠者則特為遷

補貧獨而無力召替者則令逐處保明放停當是時

河北河東有神銳忠勇強壯河北有忠順強人陝西

有保毅砦戶強人強人弓手河東陝西有弓箭手河

北東陝西有義勇麟州有義兵川陝有土丁壯丁荊

湖南北有弩手土丁廣南東西有槍手土丁邕州有

溪洞壯丁土丁廣南東西有壯丁又按志五年於

環慶等州廂軍馬步軍六千餘人內選材勇者四千

五百人付逐砦屯防以代禁兵

按玉海咸平五年正月甲寅置廣捷兵五指揮先是

帝聞南方以標槍旁牌為兵器命有司製之帝即位

令內侍蕭延皓取廣德軍教習至是試於便殿悉呈

其技頗精練帝以為可用捕賊守邊特立為是軍仍

選神威等軍充其數六月四日以河東州兵為神銳

二十四神虎指揮十先是命張延禧乘傳料簡萬三

千餘人立此軍訓習 又按玉海咸平五年加楚王

元佐左羽林上將軍舊制六軍置統軍無上將軍之

名蓋有司之誤 又按玉海咸平五年二月壬辰以

涇原環慶騎兵之半易河北步兵五月籍河南民丁

為兵

咸平六年十月戊寅給軍中傳信牌十二月庚申遣

使西北勞賜將士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按玉海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壬午以威虎十指揮隸

虎翼先是邊兵扞寇虎翼多勝蓋用勁弩也時新置

威虎皆材勇之士故以增之以威虎十指揮隸虎翼兵志作五年

景德元年班用兵誅賞格改威鹵軍名遣使分詣河北河東集強壯簡習陝西緣邊諸州保毅成振武軍四十指揮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元年秋七月癸未班用兵誅賞格

九月癸未罷北面齎御劍內臣以劍屬主將十二月

癸卯遣使撫問河北東西路官吏將卒訪察功狀甲

辰改威鹵軍名按兵志景德元年遣使分詣河北

河東集強壯借庫兵給糧訓練非緣邊即分番迭教

寇至悉集守城寇退營農

按玉海景德元年七月陝西轉運司西面緣邊諸州

於保毅軍內簡習成振武軍四十指揮帝曰數年前

西賊遠圍靈州諸路總管遣人乘傳飛奏請授兵者

曾無虛日時以河東兵不可減議立此兵尚慮簡閱

未精穴食邊廩又累遣使選擇所存皆少壯拳勇漸

習武藝朕詢于知兵及詳練邊事者皆云自立此軍

邊聲頗振戎人知懼矣

景德二年正月放河北強壯歸農罷諸路行營部署

省河北緣邊戍卒給弓箭手閒田又定殿前馬步諸

軍及內外指揮小校遷補例

按宋史真宗本紀二年春正月壬子放河北諸州強

壯歸農令有司市耕牛給之癸丑罷諸路行營合鎮

定兩路都部署為一乙卯罷北面部署鈐轄都監使

臣二百九十餘員遣監察御史朱摶赴德清軍收瘞戰沒遺骸戊辰省河北戍兵十之五緣邊三之一所

在量軍儲饋給勿調民飛輓按兵志景德二年鎮

戎軍曹瑋言有邊民應募為弓箭手者請給以閒田

蠲其徭賦有警可參正兵為前鋒而官無資糧戎械

之費詔人給田二頃出甲士一人及三頃者出戰馬

一匹設堡戍列部伍補指揮使以下據兵有功勞者

亦補軍都指揮使置巡檢以統之其後鄜延環慶涇

原并河東州軍亦各募置慶曆中諸路總三萬二千

四百七十四人為指揮一百九十二又按志二年

宣示殿前侍衛司諸禁軍中老疾者眾蓋久從征戍

失於揀練每抽替至京雖量加閱視亦止能去其尢

者今多已抽還宜乘此息兵精加選揀雖議者恐其

動眾亦當斷在必行昔太祖亦嘗患此遂盡行揀閱

當時人情深以為懼其後果成精兵樞密使王繼英

等曰今兵革休息不乘此時遴選實恐穴兵徒費廩

食帝曰然近者契丹請盟夏人納款恐軍旅之情謂

國家便謀去兵惜費乃命先於下軍選擇勇力者次

補上軍其老疾者俟秋冬慎擇將臣令揀去之又

按志二年四月帝曰殿前諸班侍衛馬步諸軍及軍

頭司諸軍員因衰病或以他事出補外職率皆臨事

奏裁殊無定制可條其所入職名類例以聞又曰近

累有諸處立功指揮使未可別加遷擢皆特補本軍

都虞候舊無此職名蓋權宜加置若後有闕不須復

補又曰內外諸軍所闕小校倘以名次遷補或慮不

能盡得武幹之士自今並令閱試武藝遷擢為之

景德三年置清平宣化軍減鄜延戍兵又詔川陝戍

兵更代及以效順軍補虎翼

按宋史真宗本紀三年夏四月己卯置清平宣化二

軍乙酉置河北緣邊安撫使副都監于雄州秋七月

壬寅減鄜延戍兵八月戊寅詔川陝戍兵二年者代

之按兵志三年正月詔遣樞密都承旨韓崇訓等

與殿前司侍衛馬步軍司揀閱諸軍兵士供備庫使

帶御器械綦政敏等分往京東西路揀閱八月詔效

順第一軍赴京揀閱以補虎翼名闕是軍皆河東人

帝念其累戍勞苦故升獎焉

按玉海三年七月十日令河北治振武軍營舍十一

月罷募振武軍有願投者令隸虎翼

景德四年減并代戍兵頒宜州賞格詔河東諸軍以

見存為定額

按宋史真宗本紀四年夏五月辛亥減并代戍兵屯

河東以省饋運八月己酉頒宜州立功將士賞格

按兵志景德四年詔河東廣銳神銳神虎軍以見存

為定額缺則補之又按志景德四年七月如京使

何士宗言詔條禁軍將士依等級並行伏事之理違

者按軍令其廂軍將士等未立條制欲望約前詔減

一等定令帝曰禁衛兵士無他役使且廩給優厚欲

其整肅有所凜畏故設此條禁今以廂軍約此施行

恐難經久況尊卑相犯自有條律不行可也十二月

詔廂軍及諸州本城犯所部決杖訖並移隸他軍內

情理重及緣邊隨軍奏裁

大中祥符元年置河東緣邊安撫司詔閱侍衛司保寧軍士分為四等安置及兵士犯罪條例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元年八月庚子置河東緣邊安撫

司按兵志大中祥符元年詔侍衛步軍司閱保寧

軍士分為四等其第一等徙營亳州永城縣餘聽歸

農無家可還者隸諸州為剩員又按志大中祥符

元年詔應諸道州府軍監廂軍及本城指揮自都指

揮使已下至長行對本轄人員有犯階級者並于禁

軍斬罪上減等從流三千里上定斷副兵馬使已上

勘罪具案聞奏廂軍軍頭已下至長行準敕犯流免

配役並徒三年上定斷只委逐處決訖節級已上配

別指揮長行上名長行決訖配別指揮下名收管如

本處別無軍分指揮即配鄰近州府軍監指揮收管

內別犯重者自從重法其諸司庫務人員兵士有犯

上件罪名者並依前項廂軍條例施行

大中祥符二年詔流配諸軍揀選量移赴闕合龍騎

為六營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兵志大中祥符二年四

月詔曰江南廣東西流配人等皆以自抵憲章久從

配隸念其遠地每用軫懷屬喬嶽之增封洽溥天之

大慶不拘常例特示寬恩江南路宜差內殿崇班段

守倫就昇州洪州廣南東西路差殿直閣門祗候彭

麟就桂州與本路轉運使同勾抽諸州雜犯配軍揀

選移配淮南州軍牢城及本城有少壯堪披帶者即

部送赴闕當議近上軍分安排如不願量移及赴闕

者亦聽若地里遠處即與轉運使同乘傳就彼依此

揀選

按玉海大中祥符二年五月合龍騎十二營為六

大中祥符四年詔定禁軍轉補例募兵守籠竿蕃部

又以永安兵升禁軍

按宋史真宗本紀四年九月丁丑涇原鈐轄曹瑋言籠竿川熟戶蕃部以閒田輸官請于要害地募兵以

居從之按兵志四年宣示永安縣永安指揮兵八

千餘人以奉諸陵其知軍額猶隸西京本城廂軍可

賜名奉先指揮升為禁軍在清塞之下又按志四

年七月詔曰自來轉補軍員皆是議定降宣命訖方

引見轉補其閒有老病不任職者臨時易之無由整

齊經汾陰大禮應殿前馬步軍諸班諸軍員並分作

甲次于崇政殿逐人唱名引見朕自視之有不任職

者當于不係禁軍處優與安排免轉員之際旋議改

易八月詔殿前侍衛馬軍步軍司所管內外禁軍軍

員自來轉補體例不一未得均平朕夙夜思之今來

該汾陰轉員可立久遠規制其馬軍步軍自指揮使

以下各別轉補皆令自下而升仍將殿前侍衛馬軍

步軍司所轄軍分各袞同轉補如馬軍軍員自近下

補至拱聖即雙取之以分補捧日龍衛其近下軍分

有闕即卻自捧日龍衛雙取升一員資補填其步軍

有闕填補並準此又詔所議改更轉補軍員職名恐

諸軍未喻可降宣命云殿前侍衛馬步軍司自來多

是龍衛更轉入捧日並神衛更入天武之類是致難

得出職久成沈滯今來轉員出自朕意並各與分兩

頭遷改其龍衛更不入捧日并神衛更不入天武其

捧日龍衛闕于拱聖內隔閒取人分頭充填其拱聖

闕即將驍騎雲騎分頭轉入其天武神衛闕于神勇

內隔閒取人分頭充填其神勇闕即將宣武充填其

宣武闕取殿前步軍司虎翼充填以上如取盡指定

軍員即轉以次軍員充填所有寧朔軍分次第請受

並轉員出入今後並特與依驍勝體例施行

按玉海大中祥符四年八月二日詔內外禁軍軍員

補轉未均今汾陰轉員宜立久遠規制

大中祥符五年詔徙澄海三指揮屯嶺北又揀選在

京軍校及內外諸軍

按宋史真宗本紀五年九月癸酉詔徙澄海三指揮

屯嶺北州郡按兵志五年正月帝諭知樞密院王

欽若等在京軍校差充外處人員軍數不足有妨訓

練可詔示殿前侍衛馬步軍司簡補禁軍逐指揮兵

士內捧日上三軍要及三百人龍衛上四軍各二百

五十人拱聖驍騎驍勝寧朔神騎雲武騎各三百五

十人並于下次軍營升填須及得本額等樣及令軍

頭司于諸處招揀到人內選填營在京者引見分配

在外處者準此仍委逐司擘畫開坐以聞在京差出

者候替回揀選又按志五年二月上諭王欽若等

累議老病之兵漸多在京者令逐司將臣外處者散

差諸司使副揀選可指揮所揀殿前侍衛馬步軍司

今先逐指揮自指揮使已下據見管兵士除堪任披

帶征役外其自來懦弱教閱不出之人及老病不堪

者籍其名供申次第管轄處各就逐營看詳定奪然

後繳申逐司與差去使臣同共揀選如有協情不當

即具始末以聞其廂軍都指揮使以下並當嚴斷外

處揀就糧兵士亦如之又宣示外處就糧諸軍有捧

日天武第七第九第十軍軍額皆是自上軍經兩三

度揀選以其久處禁衛不欲便揀落特設上件軍額

處之朕深慮揀兵臣僚軍頭等同諸軍例更揀配下

軍可遍諭之老病者便放歸農內契丹渤海日本外

國人恐無依倚特與收充本軍剩員又所差臣僚軍

頭赴外處揀人緣軍分指揮及出入次第名目體例

甚多令樞密院具合行條約及施行事件並畫一處

分令遵守施行又殿前侍衛馬步軍司自來揀下披

帶禁軍量減衣賜月糧充剩員並無定額散在逐營

拘繫不獲營生官中所給歲計不少可乘此時一例

揀選除老病者放歸農外據諸軍見管人數額定充

看營剩員餘並撥并一處收管以備令赴諸處祗應

既有定額必不敢多揀充剩員又詔承前遣使取內

外軍中疲老者減給俸糧之半以隸剩員今可簡閱

使歸農其合留者亦據逐營給役數外別為營舍處

之內契丹渤海日本外國人慮無所歸且依舊仍令

所至州郡並與總管鈐轄閱驗連書其狀具當去留

之數及引視軍校之不任職者附驛以聞其當從隸

軍額即就配近便州郡緣邊者徙干內地並與本州

官吏移牒轉送當停者給與公驗止許居本州歲申

上其籍並給次月俸糧裝錢日食遣之所簡馬但筋

齒弱老病不療者件析以聞在京殿前馬步軍司有

所升退即時具名籍申樞密院未當者悉改正之當

徙者給裝錢在道只給糧;當停者給一月俸糧勿復

奏裁外州軍士當降以次軍分者所隸州郡聽自擇

又詔廣南東西荊湖南北福建江南京西等七路諸

州府軍監見管雜犯配隸軍人等各差使臣一人馳

驛往逐處與轉運使副或提點臣僚知州通判鈐轄

都監監押同共揀選就近體量人數分配側近州軍

本城收管如年老病患委實久遠不任醫治充役者

放令逐便其少壯者即差人管押赴闕引見當議選

配近上軍分如不願量移及赴闕者亦聽其便仍于軍分量與遷改如地遠勾抽遲延即馳驛分路簡訖

具析以聞

大中祥符六年詔遷轉諸軍員置營金明池習水戰

立虎翼軍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兵志大中祥符六年冬

十月詔諸班直并馬步軍事軍員其諸班捧日龍衛

天武神衛五頭下出入外其御龍諸直作一處轉員

僚直拱聖驍騎雲騎驍勝武騎寧朔神騎已上軍額

單員作一處挨排遞遷水軍神勇宣武殿前司虎翼

衛聖步軍司虎翼奉節廣勇神射已上軍額軍員作

一處挨排轉補事內殿前指揮使押班至都知只本

班轉其神衛廣勇神射已下至軍使都頭即逐指揮

內遞遷內有年及六十已下者並勾押赴闕令殿前

司看驗聞奏當議相度安排所有副兵馬使副都頭

員闕仍取捧日龍衛神勇十將充填餘並從之內神

衛水軍第一指揮令立充神衛水軍指揮殿前司上

虎翼第二步軍司上虎翼第一並立充虎翼水軍指

揮依舊係逐司管押其神衛水軍見管軍員先自奉

節補入多不會舟楫並一齊轉上外卻將虎翼水軍

兩指揮會水軍員與神衛水軍共三指揮一處袞轉

如轉至神衛水軍指揮使除年老病患依例出職安

排外更不轉上

按玉海初太祖置神衛水軍以習舟師及江淮平不

復用大中祥符六年七月詔在京諸軍內選江淮習

水卒於金明池試戰棹立為虎翼軍置營於池側其

江浙淮南諸軍並令准此選卒置營

大中祥符七年簡補神衛水軍給賜河東沿邊將士

更代嶺南戍兵

按宋史真宗本紀七年秋八月乙丑給河東沿邊將

士皮裘氈襪辛巳詔嶺南戍兵代還日人給裝錢五

百按兵志七年詔今後軍回在京者且未編排依

例引見內有老疾合配外處軍分及看倉庫草場神

衛剩員并看營剩員等與限歇泊半月後編排引見

訖限五日般移其外處軍迴經過兵士並依此例仍

見訖與假十日令移隸所配處

按玉海七年五月詔諸州簡兵有善水者以補神衛

水軍

大中祥符八年詔賜環州邊卒薪水錢置禁軍左右

清衛二指揮

按宋史真宗本紀八年春正月乙酉詔環州緣邊卒

人賜薪水錢按兵志八年置禁軍左右清衛二指

揮在雄武弩手之上散卒月給鐵錢五百以奉宮觀

又按志八年詔諸路轉運司殿前侍衛馬步軍軍

頭司三司宣徽院開封府諸司庫務等處人員兵士

等如內有殺賊得功及諸般使喚得力者或因官中

取索之時具詣實結罪供申所轄去處保明申奏

大中祥符九年詔揀選河北河東陝西諸州軍升為

禁軍

按宋史真宗本紀九年十一月乙巳詔河陝諸路州

簡禁軍五百人按兵志九年十一月詔河北河東

陝西諸州軍揀料本城兵五百人以上升為一指揮

于本處置營教閱武藝升為禁軍又按志祥符中

重定等杖自五尺八寸至五尺五寸為五等諸州部

送闕下及等者隸次軍

天禧元年遣使揀選諸路軍升為禁軍授御前郭豐等將軍又令內職攝環衛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兵志天禧元年二月遣

使分往諸州軍揀廂軍驍壯及等者升隸上軍六月

召選天下廂兵遷隸禁軍者凡五千餘人又按志

元年十月以御前忠佐郭豐等六人並授將軍初軍

頭司定年老負犯者將黜之帝以其久居武列命寘

環衛其帶遙郡者與大將軍不帶遙郡者與將軍

按玉海龍武羽林神武六軍掌郊祀朝會儀仗判司

官一人以判金吾街仗將軍兼領左右各三軍自左

右衛以下官名存而事廢太祖太宗朝以處將帥後

多以皇族為之天禧元年令內職兼攝環衛 又按

玉海天禧元年三月御史臺請增置常朝武官遂以

慕容德琛等為諸衛大將軍率府率 又按玉海天

禧元年十月諸班直諸軍分三番引驗於崇正殿

天禧二年簡閱河北禁軍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兵志二年詔河北禁軍

疲老不任力役者委本路提點刑獄臣僚簡閱不得

庇匿以費廩糧按食貨志真宗時內外兵凡九十

一萬二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