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16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六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一百六十一卷目錄
天地祀典部彙考十五
明二〈世宗嘉靖七則 穆宗隆慶三則 神宗萬曆一則 愍帝崇禎二則〉
禮儀典第一百六十一卷
天地祀典部彙考十五
[编辑]明二
[编辑]世宗嘉靖九年復二郊初制並更定祀典
[编辑]按《續文獻通考》:「圜丘壇,吳元年建圜丘於京城之南。 洪武十一年即其地建大祀殿,合祀天地,是為天地 壇。嘉靖九年,復初制,仍為圜丘,在正陽門南。壇三成: 一成面徑五丈九尺,高九尺;二成面徑九丈,高八尺 一寸;三成面徑十二丈,高八尺一寸。各成面甎,用一、 九、七、五陽數,及周圍欄板柱子,皆青色琉璃,四出,陛」 各九級,白石為之。內壝圓牆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高 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五分。櫺星石門六:正南三,東、 西、北各一。外壝方牆二百四丈八尺五寸,高九尺一 寸,厚二尺七寸。櫺星門如前,高用周尺,餘用今尺。下 同。又外圍方牆為門四:南曰「昭亨」,東曰「泰元」,西曰「廣 利」,北曰「成貞。」方澤壇,吳元年建方丘於鍾山之北。洪 武十一年,改建天地壇,遂廢。嘉靖九年,復為方澤,在 安定門外。壇二成,一成面方六丈,高六尺;二成面方 十丈六尺,高六尺。各成面甎,用六八陰數,皆黃色琉 璃,青白石包砌,四出陛,各八級。周圍水渠一道,長四 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闊六尺。內壝方牆二 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櫺星門六,正北三,東、西、 南各一。外壝方牆四,圍二重。內重北門三,東、西、南門 各一,最外惟西向三門。又西有石坊曰「泰折街。」 按《明會典》,嘉靖九年,遵初制建圜丘於大祀殿之南。 每歲冬至祀天,以大明、夜明、星辰、雲雨、風雷從祀,建 方澤於安定門外。每歲夏至祭地,以五嶽、五鎮、四海、 四瀆、陵寢諸山從祀俱止奉太祖一位配享,而罷太 宗之配。又建泰神殿於圜丘北,正殿以藏上帝太祖 之主,配殿以藏從位諸神之主。上帝太祖主曰神版, 餘曰「神牌。」祭則禮部、太常寺官請詣壇奉安。建皇祇 室於方澤南,以藏皇祇及從位主。而太祖主則以祭 之前一日請諸太廟。其大祀殿,則以孟春上辛日行 祈穀祭,奉太祖、太宗同配享。〈又〉《續定制》曰:「某年十一 月某日,祗行大祀皇天禮於圜丘。爾文武百官自今 日為始,致齋三日。其宜精白乃心,益加敬畏。慎之哉!」
凡進祀冊。舊制、欽天監每歲十一月上旬、具明年
各祭祀日期,於奉天門奏進。嘉靖九年,更定《郊禮令》, 以九月自大報之祀為始,開列具奏。 更定分祀儀。 是年既分建四郊,遂號祖陵山曰「基運」,皇陵山曰「翔 聖」,孝陵鍾山曰「神烈」,顯陵山曰「純德」,并天壽山俱從 祀方澤,居嶽鎮之次,仍俱祀於地祇壇 圜丘。一前 期十日,太常寺題請視牲,次請命大臣三員、看牲四 員分獻。一前期五日,錦衣衛備隨朝駕上詣犧牲所 視牲。其前一日上常服告於廟。內贊奏「就位。」上就拜 位。內贊導上至太祖香案前奏「上香。」上訖導至列聖 香案前。俱奏「上香。」上訖奏「復位」奏跪奏讀告辭。參畢 回宮。是日命大臣輪視如常儀。一前期四日,上御奉 天殿,太常寺奏祭祀進銅人如常儀。本寺博士捧告 請太祖祝版於文華殿。候上親填御名訖捧出。一前 期三日、上具祭服。以脯醢酒果詣太廟請太祖配帝。 是日上詣太廟寢請主至太廟安訖。典儀唱「執事官 各司其事。」內贊導上至拜位。奏「就位。」典儀唱「迎神。」內 贊導上至香案前。奏跪搢圭。奏「上香。」奏「出圭。」奏「復位。」 奏「兩拜。」典儀唱「行獻禮。」內贊導上至御案前。奏「搢圭。」 奏「獻爵。」奏「出圭。」奏詣讀祝位。奏「跪。」贊「讀祝。」讀訖。奏俯 伏興、平身。奏復位。太常卿跪奏「禮畢。請還宮。」內贊奏 「兩拜。」典儀唱「讀祝官捧祝詣燎位。」奏「禮畢。」上「請主還 寢。」訖、易服御華蓋殿。太常寺卿同光祿寺卿面奏省 牲。訖、上御奉天殿。百官具朝服聽受誓戒。傳制。一、前 期二日,太常卿同光祿卿奏「省牲如常儀,牛九、羊三、 豕三、鹿一、兔六。」是日,錦衣衛具神輿香亭,太常官具 玉帛匣及香盒,各設於奉天殿。次日,上至奉天殿,親 填祝版。版以青楮砂書之,置玉帛於匣,太常卿捧安 輿內,上三上香,「行一拜三叩頭」禮畢,錦衣衛官校舁 至天壇,太常卿奉安於神庫。一。前期一日,免朝。錦衣 衛備法駕,設板輿於奉天門下正中,上吉服告於廟, 如告視牲之儀。告辭曰:「孝元孫嗣皇帝御名出宿於 郊,祗行大報禮。謹詣祖宗列聖帝后神位前恭預告 知。」告畢,上出,乘輿詣南郊,由西天門入,至昭亨門外 降輿。禮部太常官導上由左門入,至內壝。太常卿導 上至圜丘恭視壇位,次至神庫「視籩豆,至神廚視牲畢,仍由左門出,陞輿至齋宮,分獻、陪祀官叩頭如常 儀。」一、陳設上帝南向犢一,蒼玉一。郊祀制帛十二,俱 青色,豋一,簠簋各二,籩十二,豆十二,蒼玉爵三,酒尊 三,青漆團龍篚一,祝案一。配帝西向,犢一。奉先制帛 一,白色豋一,簠簋各二,籩十二、豆十二,蒼玉爵三,酒 尊三,雲龍篚一。從祀四壇,俱在壇之二成。「大明」在東, 西向,犢一,豋一。「禮神制」帛一,赤色。簠簋各二,籩十,豆 十,酒盞二十,青瓷爵三,酒尊三,篚一。「夜明」在西,東向, 陳設同禮神制,帛一。白色。星辰在東,西向北上,曰五 星,曰二十八宿,曰周天星辰。犢一,羊一,豕一,豋一,鉶 二,實以和羹。簠簋各二,籩十,豆十,酒盞三十,帛十,青 色一、赤色一、黃色一、白色六、黑色一,青瓷爵三、酒尊 三、篚一。雲、雨、風、雷在西,東向北上,陳設同。帛四,青色 一、白色一、黃色一、黑色一。 一皇穹宇請神位。前期 一日,太常寺設香案於丹墀正中。將事之夕,三更一 點,禮部、太常寺堂上官恭詣香案前。尚書上香,率各 官行一拜三叩頭禮。畢,太常寺官九員「分詣東西配 殿,各請從位神牌出龕。先雷師,次風伯,次雨師,次雲 師,次《周天星辰》,次《二十八宿》,次五星,次《夜明》,次大明」, 捧至丹墀東西向立。太常寺官一員詣殿中請太祖 主出龕,太常寺少卿一員恭捧,西向立。太常寺官二 員請上帝神版出龕,太常寺卿恭捧南向立,禮部侍 郎二員導引出殿。先上帝,次太祖,次大明,次夜明,次 五星,次《二十八宿》,次《周天星辰》,次雲師,次雨師,次風 伯,次雷師。由圜丘北門入,轉至午陛陞壇。先上帝,次 太祖,次從位,各依原序先後,奉安於神座。候上至大 次,尚書率各官致詞,復命叩頭出祭畢,太常官如前 捧請,禮部侍郎導引入殿,以次納於龕中。奉安訖,各 官仍行一拜三叩頭禮,出《一正祭》。是日三鼓,上自齋 宮乘輿至外壝神路之西降輿,導引官導上至神路 東大次,上香官同導引官捧神主官復命訖,退,百官 排班於神路之東西以俟。上具祭服出,導引官導上 由左櫺星門入,內贊、對引官導上行,至內壝。典儀唱 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上至御拜位,內贊奏 「就位」,上就位,典儀唱「燔柴」,唱「迎帝神」,樂作。內贊奏「陞 壇」,導上至上帝金罏前。奏跪、奏「搢圭」,司香官捧香跪 進於上左。內贊奏「上香。」上三上香訖。奏「出圭」,導至太 祖金罏前,儀同。奏「復位」,上復位,樂止。內贊奏「四拜」,傳 贊百官同。典儀唱「奠玉帛」,樂作。內贊奏「詣神御前。」導 上至神御前。奏「搢圭。」捧玉帛官以玉帛跪進於上右, 上受玉帛。內贊奏「獻玉帛。」上奠訖。奏「出圭」,導至太祖 前。奏「搢圭。」奏「獻帛。」奏「出圭。」奏「復位。」上復位,樂止。典儀 唱「進俎。」樂作。齋郎舁俎安訖。內贊奏「詣神御前」,導上 至神御前。奏「搢圭。」奏「進俎。」奏「出圭」,導至太祖前。儀同。 奏「復位。」上復位,樂止。典儀唱「行初獻禮。」樂作。內贊奏 「詣神御前。」導上至神御前。奏「搢圭。」捧爵官以爵跪進 於上右。上受爵。內贊奏「獻爵。」上獻訖。奏「出圭。」奏「詣讀 祝位。」導上至讀祝位。奏跪。傳贊眾官皆跪,樂暫止。內 贊贊「讀祝。」讀祝官跪。讀祝畢,樂復作。奏「俯伏、興、平身。」 傳贊百官同讀祝官跪進祝版。上捧至御案篚內安 訖。內贊導至太祖前。奏「搢圭。」捧爵官以爵跪進於上 右。上受爵。奏「獻爵。」上獻訖,奏「出圭。」奏「復位。」上復位,樂 止。典儀唱「行亞獻禮。」樂作,儀同初獻,惟不讀祝。奏「復 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樂作,儀同亞獻。奏「復位」,樂 止。太常卿進立於壇之二成,東向。唱「賜福胙。」內贊奏 「詣飲福位」,導上至飲福位。光祿卿捧福酒跪進於上 左。內贊奏「跪。」奏「搢圭。」奏「飲福。」上飲訖,光祿官捧福胙 跪進於上左。內贊奏「受胙。」上受訖。奏「出圭」,俯伏興,平 身。奏「復位。」上復位。奏「四拜」,傳贊百官同。典儀唱「撤饌」, 樂作。執事官撤饌訖,樂止。典儀唱「送帝神。」樂作。內贊 奏「四拜。」傳贊百官同,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 官捧帛,掌祭官捧饌,各恭詣泰壇。」上退立於拜位之 東。典儀唱「望燎」,樂作。內贊奏「詣望燎位。」內贊對引官 導上至望燎位。燎半,內贊奏禮畢,樂止。如遇風雪,有 司設黃氈小次於圜丘下,上恭就小次,對越行禮。其 升降、上香、奠獻,俱以太常執事官代。內贊對引官導 上至大次,易服。禮部太常官奉神位安於皇穹宇。上 還齋宮,少憩。駕還,百官具朝服,於承天門外橋南立 迎駕。上入詣廟參拜,如視牲還之儀。參拜畢,百官隨 至奉天殿,行《慶成禮》。一、分獻官。《儀注》上行初獻禮。讀 祝訖,奏「俯伏、興,平身。」贊引引分獻官由東西陛詣各 神位香案前。贊「跪。」贊「搢笏。」贊「上香。」贊「獻帛。」贊「獻爵。」贊 「出笏。」贊「復位。」亞終獻儀同,惟不上香、獻帛。至《典儀》唱 望燎。各分詣燎罏前。燎半,贊「禮畢。」 《方澤》:一前期十 日,太常寺題請視牲次請命看牲分獻大臣各四員。 一前期五日,上詣犧牲所視牲其前一日上告廟及 還參拜俱如大祀之儀。參畢回宮次日命大臣輪視 如常儀。一前期四日,太常寺奏祭祀進銅人如常儀。 諭百官致齋三日上親填告請太祖祝版於文華殿。 一前期三日,上詣太廟請「太祖配神,以脯醢酒果行 再拜一獻禮。一、前期二日,太常卿同光祿卿奏省牲如常儀。一、前期一日,太常卿詣太廟寢,請太祖御位 至皇祇室奉安。」上親填祝版於文華殿,黃楮版、黑書, 遂告於廟。一、陳設正位北向,犢一、黃璧一。郊祀制帛 一,黃色豋一,簠簋各二,籩十二,豆十二,黃玉爵三,尊 三,篚一,祝案一。配位西向,陳設同無玉。奉先制帛一, 白色從四壇,五嶽:基運山、翔聖山、神烈山共一壇,東 設,西向,犢一、羊一、豕一、帛八、黃一、青一、紅一、白四,元 一、豋一、鉶一、簠簋各二,籩十、豆十,黃瓷爵三,酒盞三 十,尊三、篚一。五鎮:天壽山、純德山共一壇,西設,東向, 陳設同帛七,黃一、青一、紅一、白三,元一。四海一壇東 設,西向,陳設同帛四;青一、紅一、白一元一。四瀆一壇 西設,東向,陳設同帛四元色一。「正祭。」是日五鼓,太常 卿候上御奉天門,跪奏「請聖駕詣地壇。」錦衣衛備隨 朝駕。上常服乘輿,由長安左門出,入壇之西門。太常 官導上至具服殿,易祭服出。導引官導上由方澤右 門入。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內贊奏 「就位」,上就位。典儀唱「瘞毛血。」唱「迎神」,樂作,樂止。內贊 奏「四拜」,傳贊百官同。典儀唱「奠玉帛」,樂作。內贊奏「陞 壇」,導上至皇祇香案前。奏跪,奏「搢圭。」司香官捧香跪 進於上右。內贊奏「上香。」上三上香訖,捧玉帛官以玉 帛跪進於上右。上受玉帛。內贊奏「獻玉帛。」上奠訖。奏 「出圭」,導至太祖香案前。儀同。奏「復位」,樂止。典儀唱「進 俎」,樂作。齋郎舁俎安訖。內贊奏「陞壇」,導上至皇祇俎 匣前。奏「搢圭。」奏「進俎。」奏「出圭」,導上至太祖俎匣前。儀 同。奏「復位」,樂止。典儀唱「行初獻禮。」樂作。內贊奏「陞壇」, 導上至皇祇前。奏「搢圭」,捧爵官以爵跪進於上右。上 受爵。內贊奏「獻爵」,上獻訖。奏「出圭。」奏詣讀祝位。奏「跪」, 傳贊眾官皆跪,樂暫止。內贊贊「讀祝」,讀祝官跪,讀祝 畢,樂復作。內贊奏「俯伏、興、平身。」傳贊百官同導上至 太祖前。奏「搢圭」,捧爵官以爵跪進於上右,上受爵。內 贊奏「獻爵。」上獻訖,奏「出圭」,奏「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 獻禮」,樂作,儀同初獻,惟不讀祝,樂止。典儀唱「行終獻 禮」,樂作,儀同亞獻,樂止。太常卿進立壇左,東向。唱「賜 福胙。」內贊奏「詣飲福位。」內贊對引官導上至飲福位。 奏「跪。」奏「搢圭。」光祿卿捧福酒跪進於上右。內贊奏「飲 福酒。」上飲訖,光祿官捧福胙跪進於上右。內贊奏「受 胙。」上受訖。奏「出圭。」奏「俯伏、興、平身。」奏「復位。」奏「四拜。」傳 贊百官同。典儀唱「徹饌。」樂作。執事官徹饌訖,樂止。典 儀唱「送神。」樂作。內贊奏「四拜」,傳贊百官同,樂止。典儀 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饌,各詣瘞位。 典儀唱「望瘞。」內贊奏「詣望瘞位。」內贊、對引官導上至 望瘞位。祝帛埋訖,配帝帛燎半。內贊奏「禮畢。」導引官 導上至具服殿,易服。太常卿捧太祖御位安於太廟 寢。駕還詣廟,參拜畢,還宮。一、分獻官儀注。典儀唱「行 初獻禮。」讀祝訖,俯伏,興,平身。贊引引獻官各詣神位 前。贊「跪。」贊「搢笏、上香、獻帛、獻爵訖。」贊:「出笏,復位。」典儀 唱:「行亞獻禮終獻禮。」贊引引獻官各詣神位前。贊「搢 笏、獻爵、出笏、復位。」至唱「望瘞。」贊引引獻官至燎所。燎 半,贊:「禮畢。」
按《春明夢餘錄》:「嘉靖九年,從給事中夏言之議,遂於 大祀殿之南建圜丘,為制三成。祭時上帝南向,太祖 西向,俱一成上。其從祀四壇,東一壇大明,西一壇夜 明,東二壇二十八宿,西二壇風雲雷雨,俱二成上。別 建地祇壇制,一成面徑五丈九尺,高九尺;二成面徑 九丈,高八尺一寸;三成面徑十二丈,高八尺一寸。各」 成面甎,用一九七五陽數,及周圍欄板柱子,皆青色 琉璃。四出陛各九級,白石為之。內壝圓牆九十七丈 七尺五寸,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五分。櫺星石門 五寸。正南三,東、西、北各一。外壝方牆二百四丈八尺 五寸,高九尺一寸,厚二尺七寸,櫺星門如前。又外圍 方牆為門四:南曰昭亨,東曰泰元,西曰「廣利」,北曰「成 貞」,內櫺星門。南門外東南砌綠磁燎爐,傍毛血池。西 南望燈臺,長竿懸大燈。外櫺星門,南門外,左設具服 臺。東門外建神庫、神廚、祭器庫、宰牲亭。北門外正北 建泰神殿,後改為皇穹宇,藏上帝、太祖之神版。翼以 兩廡,藏從祀之神牌。又西為鑾駕庫,又西為犧牲所, 北為神樂觀,北曰「成貞。」門外為齋宮,迤西為壇門。 地壇在安定門外之北,繚以垣牆。嘉靖九年建方澤 壇,為制二成。夏至祭皇地祇,北向,太祖西向,俱一成。 上東一壇:中嶽、東嶽、南嶽、西嶽、北嶽、基運山、翔聖山、 神烈山西向。西一壇:中鎮、東鎮、南鎮、西鎮、北鎮、天壽 山、純德山東向。東二壇,東海、南海、西海、北海西向。西 二壇大江、大淮、大河、大漢東向,俱二成。上壇制,一成 面方六丈,高六尺;二成面方十丈六尺,高六尺。各成 面甎用六八陰數,皆黃色琉璃青白石包砌。四出陛, 各八級。周圍水渠一道,長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 尺六寸,闊六尺。內壝方牆二十七尺,高六尺,厚二尺。 內櫺星門四。北門外西為瘞位,瘞祝帛。配位,帛則燎 之。東為燈臺。南門外為皇祇室,藏神版。而太祖版則 以祭之前一日,請諸廟外櫺星門四:西門外迤西為
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北門外西北為齋宮,又建四天門。西門外為鑾駕庫、遣官房,南為陪祀官房,又外為壇門,又外為泰折街牌坊。護壇地一千四百七 十六畝。
按鄭曉《吾學編》:「嘉靖中,定二郊分祀天地禮。圜丘騂 犢一、蒼璧,行三獻禮;方澤騂牛一、黃琮,行三獻禮。每 圜丘大祀,先期一月太常演禮樂於太和殿。先十日 請上視牲,遣大臣三人看牲,四人分獻,遂進儀注。六 日請上致告於景神殿。五日上視牲。三日上至太廟 祭服,請太祖配。是日上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 聽誓戒一日質明,上告於景神殿。出至圜丘,視籩豆 牲,宿齋初漏,禮部太常詣皇穹宇,太常卿、少卿丞請 皇天上帝及太祖神版、從祀神版奉安壇座。上登壇, 初獻、讀祝、分獻官行獻上、亞終獻、分獻官亦如之。《望 燎》,燎畢,上還宮,謁景神殿,告大報。禮成,禮部太常奏 「神版安皇穹宇,遇風雪,上於小次行」禮。方澤每大祭, 先期二日,太常卿請太祖主於廟寢,奉安皇祇室。至 期,禮部太常詣皇祇室,請皇祇神版及「太祖神主、從 祀神版奉安壇座。」望燎,瘞祝帛,燎配帝帛,太常奉神 版安皇祇室。神主還廟寢。餘一如《南郊》。
嘉靖十年定以「啟蟄日祈穀。」奉《太祖》專配。
按「《明會典》,嘉靖十年,改以啟蟄日行祈穀禮於圜丘, 仍止奉太祖一位配享。一、前期五日,上詣犧牲所視 牲,先一日告廟及還參拜俱如大祀之儀。一、前期四 日,太常寺奏祭祀。諭百官致齋三日,上親填告請太 祖祝版於文華殿。一、前期三日,上詣太廟請太祖配 神,以脯醢酒果行再拜一獻禮。一、前期二日,太常卿」 同光祿卿奏省牲如常儀。一、前期一日,上親填祝版 於文華殿,遂告於廟。夜二鼓,禮部尚書上香,侍郎導 引,太常卿捧請神版,奉安於壇位,俱如大祀之儀。一、 陳設上帝位,犢一,玉用蒼璧一,帛一,青色豋一,簠簋 各二,籩十二,豆十二,蒼玉爵三,酒尊三,篚一,祝案一, 配帝位同,惟不用玉。一、正祭日,上常服乘輿至昭亨 門右上降輿。導引官導上至大次具祭服出。由左門 入至陛上。行祭禮如大祀之儀惟不燔柴。上還至廟 參拜。參畢還宮
嘉靖十五年、令以九月朔、進呈《欽定儀注》。凡大報等 祀日期、奏請御殿恭視
按《明會典》,凡進祀冊,舊制,欽天監每歲十一月上旬, 具明年各祭祀日期,於奉天門奏進。嘉靖九年,更定 《郊禮令》,以九月,自大報之祀為始,開列具奏。十五年, 令以九月朔,禮部尚書於奉天殿進呈。《欽定儀注》,每 歲九月朔,大宗伯以大報日期等日,告於皇帝,前期 於本衙門宿。鴻臚卿具請御殿,及設案奉天殿中。是 日,百官公服侍班。皇帝服皮弁,大宗伯具朝服,自午 門中道行,捧祀日冊立置於案。皇帝就案先立定,大 宗伯跪奏曰:「嘉靖幾年分大報等祀日冊,請敬之。」皇 帝搢圭,取而恭視訖,序班舉案置於華蓋殿中。皇帝 陞座,百官叩頭如常,禮畢。
嘉靖十七年,更上《昊天上帝泰號》,並改「泰神殿」為「皇 穹宇。」
按《明會典》,嘉靖十七年冬十一月,更上昊天上帝泰 號曰皇天上帝,改泰神殿曰皇穹宇。 上泰號儀一。 前期六日,以酒果脯醢告諸神於圜丘,壇下用帛。上 具常服,分獻、陪祀官吉服嚴辦。上至壇所,內贊奏「就 位」,迎神上香。分獻官各上香,行兩拜奠獻如常儀。典 儀唱「宣告文」,分獻、陪祀官跪,宣文官立。宣訖,百官俯 伏興。亞獻、終獻如常儀。送神行兩拜,宣文官捧文,進 帛官捧帛,各詣燎位。內贊奏「禮畢。」上還御華蓋殿。執 事官行禮如常儀。樂作,上至奉天殿中,立定,樂止。鴻 臚寺官舉敕案至殿中,上親取敕授輔臣,輔臣立受, 以制詞授宣制官。上陞座,鳴鞭、行禮如常儀。鴻臚寺 官奏,禮官奏:「禮畢。」樂作。上起。輔臣捧敕由中道出。至 奉天門發示。禮部捧出開讀如常儀。一前期翰林院 恭擬合用祭告文、太常寺備特牲熟薦十二籩豆玉 帛、及告景神殿脯醢酒果欽定捧冊表大臣二員、并 諭文武官陪拜國子監監生、順天府生員耆老人等、 俱隨班行禮。在朝於午門外、在壇於昭亨門外序列。 一先期四日、上御奉天殿,太常寺奏「齋戒如常儀」,百 官致齋三日。一先期三日,太常寺、光祿寺面奏省牲 如常儀。一先期一日,鴻臚寺官設冊表案於奉天殿 正中,內侍官設冊表綵輿於丹陛上,設香案於冊表 輿前。教坊司設《中和樂大樂》,錦衣衛設鹵簿大駕。本 日禮部率太常寺官恭詣圜丘,設冊表案於神御位 右,設上「拜位於三成正中。司設監設大次於圜丘神 路之東。陳設畢,遣重臣上香,奉請神御位。」太常寺設 輿於泰神殿丹陛下,奉神位陞輿。導引官二員前導, 陞圜丘奉安。設神祇十一壇紙位於內壝下,天神東 西向,地祇北向,俱設酒果脯醢,不奠獻。其紙位并帛, 執事官俟望燎,各捧分燎天神罏東,地祇罏西、《一》是 日戌初刻鳴鐘鼓,百官依朝賀禮於奉天殿丹墀序 立。陪祀官具祭服,餘官朝服。上告景神殿畢,具冕服御奉天殿。鴻臚寺卿奏請行禮。上躬捧冊、表奉安綵 輿內錦衣衛官督舉輿。冊表輿行,大樂鼓吹前導。駕 發,文武百官隨行至正陽門外,騎從冊表輿至圜丘 壝門外。原遣大臣捧請冊、表出輿亭,置於案。上至昭 亨門外降輦,導引官導上御大次。鼓《三嚴》,鴻臚寺卿 奏「外辦」,又奏「中嚴」,導引官導上至圜丘。典儀唱樂舞 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內贊奏「就位」,上就位,典儀 唱「迎帝神」,奏樂。內贊導上至香案前。奏「跪。」奏「搢圭。」奏 「上香。」上三上香訖。奏「復位」,樂止。內贊奏「四拜」,傳贊百 官同。典儀唱「昇冊表。」樂作。內贊奏「陞壇。」上陞壇樂暫 止。奏跪。傳贊「眾官皆跪。」奏「搢圭。」原遣大臣二員,一捧 冊表進於上右。上受冊表。獻訖,一接受於上左,以付 宣冊表官。奏「出圭。」奏「宣冊表。」太常寺卿跪宣訖,原受 冊表大臣復進於上,上親捧奠於帛篚,樂復作。奏「俯 伏」,興、平身。傳贊百官同奏「復位。」典儀唱「奠玉帛」,樂作。 內贊奏「詣神御前,上陞」,至神御前,奏「搢圭」,捧玉帛官 以玉帛跪進於上右,上受玉帛奠訖,奏「出圭」,奏「復位」, 樂止。典儀唱:「進俎」,樂作。齋郎舁饌至。內贊奏「詣神御 前,上陞」,至神御前,奏「搢圭」,奏「進俎」,奏出圭,奏「復位」,樂 止。典儀唱「行初獻禮」,樂作。內贊奏「詣神御前,上陞」,至 神御前,奏「搢圭」,捧爵官以爵跪進於上右。上受爵,奏 「獻爵。」上獻訖,奏「出圭」,復位,樂止。典儀唱「讀祝。」樂作。內 贊奏「詣讀祝位。」奏「跪。」上至讀祝位跪。傳贊眾官皆跪, 樂暫止。內贊贊「讀祝」、讀祝官跪,讀訖,樂作。內贊奏「俯 伏、興、平身。」傳贊百官同,樂止。亞獻、終獻、飲福、受胙、徹 饌、送帝神俱如常儀。送神後,典儀唱宣冊表官捧冊 表、進玉帛官捧玉帛、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饌,各恭 詣泰壇。典儀唱「望燎。樂作。」上退拜位東、西向。內贊奏 「詣望燎位。」燎半,內贊奏「禮畢。」樂止。導引官導上至幕 次,易服還宮。禮成,詔示中外。
按《春明夢餘錄》:「嘉靖十七年,改昊天上帝稱皇天上 帝。是年欲倣明堂之制,崇祀皇考,以配上帝,詔舉大 享禮於元極寶殿,奉睿宗獻皇帝配。」元極寶殿者,大 內欽安殿也,在乾清宮垣後。
嘉靖十八年,行祈穀禮於「元極寶殿」,不奉配。
按《明會典》:「嘉靖十八年春,行祈穀禮於元極寶殿,不 奉配。」
嘉靖 年,定「元極寶殿拜天儀。」
按「《明會典》,嘉靖初,沿先朝舊儀,每日於宮中行拜天 禮。後以為瀆,罷之。遇正旦、冬至、萬壽聖節,於奉天殿 丹陛上行禮。」既定郊祀,遂罷冬至之拜,惟正旦、萬壽 聖節行禮於元極寶殿。 拜天儀「前期一日,太常寺 博士捧祝版於文華殿,或精一堂,或臨時於元極門 內,候上親填御名,太常寺辦祭品。晡時,同供事官入 殿」內陳設。夜二鼓,太常寺官入,候行禮。三鼓初,上具 服乘輿,至凌霄門外,降輿入門內,太常寺卿跪奉神 御位奉安訖,導引官導上至元極門內,由集真門入, 至左陛,內贊對引官導上由左門入,就位。典儀唱「迎 帝神。」內贊導上由中陛登臺,至香案前,上香,復位,四 拜。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內贊導至御案前。獻帛、獻 爵。詣讀祝位。讀祝行亞獻終獻禮。典儀唱「送帝神。」奏 四拜。奏「詣望燎位。」禮畢。上回宮。
嘉靖 年,罷郊壇《脫舄禮》。
按《春明夢餘錄》:「郊壇門外,每祀設大次,駕臨壇,入幕 次,脫舄升壇。其升壇執事導駕,贊禮、讀祝並分獻陪 祭官,皆脫舄於外,以次升壇。供事協律郎、樂舞生依 前跣襪就位,祭畢,降壇納舄。嘉靖中享廟,皇后助祭, 遂罷脫舄禮。後不復行。」
穆宗隆慶元年禮部會議歲舉四郊罷祈穀及大享禮
[编辑]按《明會典》:「隆慶元年,禮部會議,圜丘方澤,朝日、夕月, 歲舉四郊,仍如世宗所更定,而罷祈穀及明堂大享 禮。」
按《續文獻通考》:「穆宗隆慶元年丙寅,禮部會議:一郊 祀之禮,國初建圜丘於鍾山之陽,用冬至祀天,以日、 月、星辰、太歲從祀;建方丘於鍾山之陰,用夏至祀地, 以嶽、鎮、海瀆從祀。俱奉仁祖淳皇帝配。又築朝日壇 於城東,夕月壇於城西,用春秋分行事。夕月亦以星 辰從祀,俱不奉配。洪武十年,始定合祀之制,每歲正」 月,擇日行於大祀殿。三十二年,更奉太祖高皇帝配。 永樂十八年,北京大祀殿成,行禮如前儀。洪熙元年, 增奉成祖文皇帝並配。嘉靖九年,始建圜丘於南郊。 冬至祀天,以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從祀;建方澤於北 郊。夏至祀地,以嶽鎮、海、瀆、陵寢諸山從祀。俱奉太祖 高皇帝配。又建朝日壇於東郊,以春「分祭日,無從位; 建夕月壇於西郊,以秋分祭月,亦以星辰從祀,俱不 奉配。今分祀已久,似難紛更。宜照例南北二郊,於冬 夏至日,恭請聖駕親詣致祭,仍奉太祖高皇帝配。其 東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聖駕親 祭,餘歲遣官代行。其太歲仍於歲暮孟春遣官專祭。 至於天神地祇,已從祀南北郊,其仲秋神祇壇之祀不宜復舉。一,祈穀之禮,祖宗朝原無,惟郊外籍田有 先農壇。」每歲仲春上戊日,聖駕親祭先農,遂耕籍田。 永樂後,惟遇列聖登極之始,僅一舉行,其他歲遣順 天府官代。嘉靖九年,始以孟春上辛日行祈穀禮於 大祀殿。十年,以啟蟄日改行於圜丘。十八年,又改行 於禁「內之元極寶殿,遂為定制,而先農之祭亦不廢。 然二祀並行於仲春,不無煩數。宜罷祈穀之禮,止於 先農壇行事為當。恭遇聖主登極,則親祀先農,并行 耕籍禮。其餘每歲仲春,仍遣順天府官代行。一、大祀 之禮。舉《明堂大典》」,以季秋饗上帝,奉睿宗獻皇帝配。 尋乃徹大祀殿,改建大享殿。每歲禁內之元極寶殿, 遣官行禮,未嘗親詣郊壇,況以皇帝配享,似於周人 「宗祀文王之義,不協此禮,可罷。」是年五月辛酉,上親 祀地於方澤。十一月十日,上親祀天於圜丘。嗣服之 初,一時稱快睹云。
隆慶二年五月丙寅,上親祀地於方澤。十一月甲戌 冬至,親祀天於圜丘。
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隆慶四年,有事南郊,大宴群臣。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四年十一月丙子,以大祀圜丘, 上御皇極殿誓戒文武群臣,致齋三日,命成國公朱 希忠告太廟,請太祖高皇帝配。九月,禮部上《郊祀慶 成宴儀注》:是日慶賀冬至禮畢,上還宮。尚膳監設御 筵案於御座之傍,光祿寺設酒亭於御座下之西,膳 亭於御座下之東,百味於酒亭膳亭之東西,設群臣」 位桌於皇極殿內及中左右門丹墀內之東西。教坊 司設九奏樂歌於殿內,設大樂於殿外,立三舞雜隊 於殿下。文武百官行慶賀禮畢,退。執事官及與宴官 各具吉服,執事官先趨入殿內伺候,與宴官序列於 丹陛,餘俱序於丹墀東西。迎駕,伺駕過殿內,與宴官 隨即趨入,分班序立。上常服,乘板輿由歸極門出,入 皇極門,樂作。至殿上,降輿陞座,樂止。鳴鞭,鴻臚官贊 眾官入班。」外贊贊排班」,內外各贊鞠躬,樂作。四拜興, 平身,樂止。內官進護衣,舉案進花畢,教坊司跪奏《上 萬壽之曲》,樂作。內官斟酒捧爵,至御座前,內外各贊 跪,眾官皆跪。教坊司奏進酒,上飲畢。內外各贊俯伏, 興,平身,樂止。贊各就」位,眾官到席立定。上諭官人每 坐,鴻臚寺官承旨,傳贊官傳訖,眾官方各就位簪花。 教坊司跪奏《平定天下之舞》,舞畢,上諭官人每斟酒, 鴻臚寺官承旨、傳贊官傳訖,教坊司跪奏二奏《仰天 休之曲》,樂作,內官斟酒捧爵至御案前。教坊司跪奏 進酒。」候上舉酒,各官以次舉,飲訖,樂止。殿外導湯樂 作,至殿內迎湯樂作,各官起立。內官捧湯至御座前, 各官復位,樂止。教坊司跪奏進湯。」樂作。候上舉著各 官以次舉訖。鴻臚寺官贊饌成,內官徹湯。樂作。教坊 司跪奏黃童白叟鼓腹謳歌承應舞。舞畢,復跪奏三 奏《感大德之曲》,樂作,進酒如前儀。樂止,教坊司跪奏 《撫安四夷》之舞。舞畢。上諭:官人每斟滿,著鴻臚寺官 承旨、傳贊官傳訖,教坊司跪奏四奏《慶洪禧之曲》,樂 作,奉酒湯如前儀。樂止,教坊司跪奏《車書混同之舞》。 舞畢,復跪奏五奏《荷皇恩之曲》,樂作,進酒如前儀。樂 止,教坊司跪奏《呈祥瑞之舞》。舞畢,上諭:官人每飲乾」, 著鴻臚寺官承旨、傳贊官傳訖,教坊司跪奏六奏「《民 樂生之曲》,樂作,進酒、進湯如前儀。樂止,教坊司跪奏 「《讚聖喜之舞》,舞畢復跪。奏七,奏「《景祚隆之曲》,樂作,進 酒、進湯如前儀。樂止,教坊司跪奏「《來四夷之舞》,舞畢 復跪。奏八,奏「《永皇圖之曲》,樂作,進酒、進湯如前儀。樂 止,教坊司跪奏「《表萬邦之舞》,舞畢復跪。奏九,奏「《賀太 平之曲》,樂作,進酒、進湯如前儀。樂止,內官徹御前爵, 殿外導湯膳,樂作。至殿內迎湯膳,樂作,各官起立。內 官捧湯膳至御案前,各官復位,樂止。教坊司跪奏「進 膳。」樂作。鴻臚寺官傳贊膳成。內官徹湯膳。樂止。教坊 司跪奏《天命有德》之舞。舞畢,奏《纓鞭得勝》、蠻夷隊舞。 承應奏《致語》。畢,鴻臚寺官贊徹案。尚膳監徹御案訖, 贊宴成。眾官出席,俱列班。鴻臚寺官贊「入班。」外贊贊 「排班」,內外贊「鞠躬。」樂作。贊「行四拜禮。」樂止,鴻臚寺官 贊「禮畢。」鳴鞭,駕興還宮,百官退。內外坐宴官,凡遇傳 制時,俱各起立拱聽。傳畢復就坐。其殿內與宴朝鮮 國陪臣及外夷都督,俱各用通事序班一員引領行 禮。
神宗萬曆三年定親祀圜丘儀
[编辑]按「《明會典》,萬曆三年親祀圜丘儀:正祭前六日早,上 常服以親詣南郊視牲,預告於太廟。前五日,錦衣衛 備隨朝駕如常儀。質明,上常服御皇極殿,太常寺官 奏請聖駕視牲,百官具吉服朝參。鳴鞭訖,先趨出午 門外,東西序立,候送。上由大明門、正陽門、西天門舊 路,至犧牲所南門迤西,上降輦,禮部尚書、侍郎、太常」 卿、少卿導上至所內幄次,禮部官跪奏「請視牲」,仍同 太常寺官導上至各牲房前,太常卿跪奏「視大祀牲。」 逐一視畢,仍導上至幄次內。上少憩,出禮部、太常寺 官仍導上陞輦。駕還,百官俱於承天門外序立候迎上仍詣太廟參謁。前四日,上御皇極殿,太常寺奏祭 祀。前三日質明,上常服乘輿詣太廟門西,降輿至幄 次內,具祭服,告請太祖配神,行一獻禮畢,出幄次內, 易皮弁服,回御中極殿。太常寺、光祿寺官奏省牲畢, 御皇極殿,傳制誓戒百官。前二日早上,常服以親詣 南郊大祀預告於太廟。是日午後,太常寺官捧蒼玉 帛匣、香盒同神輿亭,進於皇極殿內,司禮監官捧帛 同安設於御案之北。前一日質明,上從文華殿出,由 皇極殿左門入,至御案前立。太常卿捧祝版由中門 進於御案上。上填「御名」訖,太常卿捧安輿中。司禮監 官進帛於上裝匣內,并蒼玉安訖,太常卿捧安輿中。 太常卿隨捧香盒於香亭右跪,上三上香,行一拜三 叩頭禮畢,轉於東、西向立。錦衣衛官校入,抬輿亭由 中門「出。太常卿隨詣天壇神庫奉安。」上由殿中門出, 乘輿詣南郊,至「昭亨門西,禮部尚書、侍郎、太常少卿 等官行叩頭禮畢,分兩傍候上降輿。」尚書等官導上 由昭亨左門入。至內壝左門,太常卿跪迎,同導上至 午陛,尚書等官俱止。太常卿導上至圜丘,恭視壇位, 尚書等官俱先詣東陛前伺候。上視壇位畢,太常卿 導上由東陛下,尚書等官同導上至神庫視籩豆,至 神廚視牲,俱太常卿導入。逐一奏畢,禮部、太常寺官 導上仍由昭亨左門出,陞輿至齋宮。分獻陪祀官朝 參,傳旨「賜早飯。」各官叩頭謝恩。至午,各官候旨朝參, 仍傳旨「賜午飯。」謝恩如前儀。是日午後,太常寺陳設 如常儀。至一更時分,禮部「尚書等官詣皇穹宇,尚書 上香,請神,侍郎二員導引,太常寺官以次捧正位、配 位神版、從位神牌詣壇奉安訖,候報時」,上常服乘輿 出,至外壝神路之西降輿。導駕官導上至神路東大 次。禮部同太常官復命畢,上具祭服出,由內壝左櫺 星門入,行大祀禮如常儀。畢,上至大次,易常服,至齋 宮少憩。駕還。仍詣太廟參謁畢。具袞冕服、御皇極殿、 行《慶成禮》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三年十一月,內閣臣張居正進 《郊禮圖》冊曰:『國初建圜丘於鍾山之陽,以冬至祀天; 建方丘於鍾山之陰,以夏至祀地。洪武二年,始奉仁 祖淳皇帝西向配享。十年春,始定合祀之制。時以天 地壇大祀殿未成,暫於奉天殿行禮。至十二年正月, 乃合祀於大祀殿,仍奉仁祖配享,命官分獻日月星』」 辰、嶽鎮、海瀆、山川諸神,凡一十四壇。三十二年,更奉 太祖高皇帝配享。永樂十八年,北京天地壇成,每歲 仍合祀如儀。南京壇有事,則遣官祭告。洪熙元年,奉 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同配享。嘉靖九年,初建圜 丘於大祀殿之南。每歲冬至祀天,以大明、夜明星辰、 風雲雷雨從祀。建方澤於安定門外。每夏至祭地,以 五嶽、五鎮、四海、四瀆、陵寢諸山從祀,俱止奉太祖一 位配享,而罷太宗之配。其大祀殿,則以孟春上辛日 行祈穀祭,奉太祖、太宗同配享。十年,又改以啟蟄日 行祈穀禮於圜丘,仍止奉太祖一位配享。十七年九 月,詔舉《明堂大享禮》於大內之元極寶殿,奉睿宗獻 皇帝配享。是冬十一月,上具冊寶詣圜丘,上昊天上 帝為皇天上帝尊號。十八年春,行祈穀禮於元極寶 殿,不奉配。二十四年,拆大祀殿,改建大享殿,命禮部 歲用季秋奏請卜吉行大享禮。隨又命仍暫行於元 極寶殿。隆慶元年,詔罷祈穀、大享二祭,復元極寶殿, 仍名欽安殿。而天地則分祀如世宗所更定云。謹按 天地分祀,至洪武十年,聖祖乃定為合祀之制。每歲 正月上辛日,行禮於南郊大祀殿。列聖遵行,百六十 餘年。至世宗皇帝,始按《周禮》古文,復分建南北郊,俱 壇而不屋。南郊以冬至,北郊以夏至。行禮。而二至之 外,復有孟春祈穀、季秋大享,歲凡四焉。隆慶改元,詔 廷臣議郊祀之禮。時議者並請罷祈穀大享,復合祀 天地於南郊。先帝深惟三年無改之義,獨以祈穀大 享在大內,行禮不便,從禮官議罷之,而分祀姑仍其 舊,蓋亦有待云爾。夫禮,因時合宜,本乎人情者也。高 皇帝初制郊禮,分祀十年矣,而竟定於合享者,良以 古今異宜,適時為順。故舉以歲首,人之始也;卜以春 初,時之和也;歲惟一出,事「之節也;為屋而祭,行之便 也。」百六十餘年,列聖相承,莫之或易者,豈非以其至 當,允協《經》文而可守乎?今以冬至極寒,而祼獻於星 露之下;夏至盛暑,而駿奔於炎歊之中。一歲之間,六 飛再駕,以時以義,斯為戾矣。且成祖文皇帝再造宇 宙,功同開創,配享百餘年,一朝而罷之,於人情亦有 大不安者。「故世宗雖分建圜方之制,而中世以後,竟 不親行。雖肇舉大享之禮,而歲時禋祀,止於內殿。」是 斯禮之在當時,已窒礙而難行矣,況後世乎?臣等愚 昧,竊以為宜遵高皇帝之定制,率循列聖之攸行,歲 惟一舉合祀之禮,而奉二祖並配,斯於時義允協,於 人情為順。顧郊禋重典,今且未敢輕議,謹稽新「舊規 制禮儀,而略述其概,以俟聖明從容裁斷焉。」上從之。
愍帝崇禎十四年祈穀於南郊
[编辑]按《春明夢餘錄》:祈穀用孟春上辛禮也。明初用二月上戊祭先農,不行祈穀,即嘉靖亦一再舉而罷。崇禎 辛巳年正月初五日上辛復舉行。有旨:「祈穀除不散 齋不出宿於郊齋宮不朝亥時正三刻上升一燈外, 其恭視壇位,籩豆牲隻如圜丘儀行奏祭著改於正 月初一日樂章奏舞,命太常寺勤督樂舞生預為演」 習。
崇禎十五年正月,有事於南郊,五月祭地於方澤。 按《春明夢餘錄》:「壬午正月初五日,上常服詣太廟,以 親詣南郊視牲,預告於太祖及列祖神御前,仍欽遣 禮部左侍郎王錫袞、右侍郎蔣德璟、詹事黃景昉充 上香導引官。初六日,遣勳臣等恭代視牲。初七日,上 御皇極殿。太常寺奏祭祀初八日為始,致齋三日。」初 八日質明,上常服乘輿詣太廟門西,降輿至廟門幄 次,內具祭服詣太廟,告請太祖配神。行禮畢,出至幄 次,易皮弁服,回御皇極殿,太常寺、光祿寺官奏省牲。 初九日,大雪,上親享太廟,禮畢,臣璟即偕王、黃二公 昌雪出南郊,宿太常別院。是日午後,太常官捧蒼玉 帛匣、香盒同神輿亭進於皇極殿內,司禮監官捧帛 同安設於御案之北。初十日質明,上御皇極殿,太常 卿捧祝版從中左門進安於御案上。上親填御名訖, 太常卿捧安於輿中。司禮監官進玉帛,上親裝於各 匣內。安訖,太常寺官以次奉安輿中。太常卿隨捧香 盒於香亭右跪,上三上香,「行一跪三叩頭」禮畢,轉於 東西向立。錦衣衛官旗入抬輿亭,從中門出,太常卿 隨詣大享殿神庫奉安。上遂詣太廟,以親詣南郊行 祈穀禮,預告於太祖及列祖神御前。禮畢還宮。是日 早,璟偕王、黃二公及太常少卿高倬具吉服,冒雪至 大享殿、皇極殿演禮,即在北天門內候駕。至未時,錦 衣衛官備法駕,設版輿於皇極門下正中。上常服御 皇極門。太常卿奏請聖駕詣南郊,行祈穀禮於大享 殿。上陞輿,掌衛官跪奏「起輿」,從午門、端門、承天門、大 明門、正陽門,詣南郊壇內西天門,至神路迤西,臣璟 偕王、黃二公及高少卿面駕序立,行叩頭禮畢,分兩 傍候上降輿,臣璟等導上從大享南門左門入,太常 卿党崇雅跪迎,同導上至丹陛。太常卿導上至大享 殿左門入,恭視神位。臣璟等先詣東階前,候上視神 位畢,太常卿導上從東陛下,臣璟等同導上至神庫 視籩豆,至神廚視牲。太常卿逐一奏畢,復同臣璟等 導上仍從大享殿南門出,迤西陞輿至齋宮,陪祀各 官免朝參。是日雪勢特猛,導引往還可數千步,而神 庫門路甚深滑,上亦徐行俯體,諸臣便步趨也。至一 更時,臣璟等三人具祭服詣皇乾殿行一跪三叩頭 禮。王公上香請神。璟與黃公導引,太常官以次奉昊 天上帝正位、高皇帝配位神版,詣大享殿奉安訖,臣 等三人即趨至大次候駕。亥時一燈起,萬燈齊明,燦 如列星。上常服乘輿,冒大雪,從齋宮東門出,至神路 之西,降輿,導駕官導上至大次。德璟三人及太常卿 復命,上秉圭曰:「朕知道了。」少頃,具祭服出,導駕官導 上從大享南門左門入,行祈穀禮,用十二拜,如大祀 儀。祭畢,上出至大次,易服不回齋宮,即從西天門還 至太廟,參謁如前儀,畢,還宮。又十五年正月上辛,即 在朔日辛未,禮部以朝賀不便,疏請改十一日辛巳 為《中辛》。得旨「改中辛日行禮。」
按《西垣筆記》:「崇禎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甲午夏至。 先是,上傳親祭地於方澤,所司者皆如儀。是日四鼓 鐘鳴,上乘輿從午門、端門、承天門、長安左門、安定門 詣北郊,至行幄,具祭服。時曙色漸開,上閱章疏久之, 報卯時,上步出大次,從內壝櫺星右門步入,行大祭 禮。樂九奏,上升壇者五,而對越盡禮。仍至大次,易常」 服而還。正位,黑犢一,黃琮、黃帛、黃玉爵。配位同,惟無 玉四。從位黑犢四,北羊四,豬四,計用犢六隻,北羊及 豬各四隻。北羊者角灣下價高,山羊角直上價廉。大 祀不用山羊。又南郊配位藏於泰神殿,北郊配位在 太廟。臨祭前一日,請出入壇。祭畢,仍奉入。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