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17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一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七十六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一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一百七十六卷目錄

 明堂祀典部彙考七

  禮記月令 玉藻 明堂位

  孝經援神契明堂

  尸子君治篇

  大戴禮明堂

  白虎通辟雍

  宋王儀明禋儀注明堂 五使

 明堂祀典部總論一

  禮記祭義

  孝經聖治章

  蔡中郎集明堂月令論

  唐書禮樂志

  朱子語類明堂

  陳祥道禮書論明堂 論明堂正配位

  文獻通考論明堂 論明堂之祀 論明堂辟 雍靈臺

禮儀典第一百七十六卷

明堂祀典部彙考七

[编辑]

《禮記》

[编辑]

《月令》

[编辑]

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陽左個。

陳注注云:「太寢東堂北偏也。」《疏》云:「是明堂北偏,而云太寢者,明堂與太廟太寢制同。北偏者,近北也。四面旁室謂之個。」

仲春之月,天子居青陽太廟。

陳注青陽太廟東堂當太室。

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陽右個。

陳注東堂南偏。

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個。

陳注太寢南堂東偏。

仲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太廟。

陳注「南堂」,當太室也。

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個。

陳注「南堂」,西偏也。

中央土天子居太廟太室。

陳注中央之室也。

孟秋之月,天子居《總章》左個。

陳注太寢西堂南偏。

仲秋之月,天子居《總章》太廟。

陳注「西堂」,當太室也。

季秋之月,天子居《總章》右個。

陳注「西堂」,北偏也。

孟冬之月,天子居元堂左個。

陳注北堂之西偏也。

仲冬之月,天子居元堂太廟。

陳注「北堂」,當太室也。

季冬之月,天子居元堂右個。

陳注「北堂東偏也。」 朱子曰:「論明堂之制者非一。竊意堂有九室,如井田之制,東之中為青陽太廟,東之南為青陽右個,東之北為青陽左個,南之中為明堂太廟南之東即東之南為明堂左個,南之西即西之南為明堂右個,西之中為總章太廟,西之南即南之西為總章左個,西之北即北之西為總章右個,北之中為元堂太廟。北之東,即東之北,為元堂右個,北之西,即西之北,為元堂左個,中為太廟太室。」凡四方之太廟異方所,其左右個則青陽左個,即元堂之右個,青陽右個,即明堂之左個,明堂右個,即總章之左個,總章之右個乃元堂之左個也,但隨其時之方位開門耳。太廟太室,則每季十八日天子居正。歟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遺意,此恐然也。

《玉藻》

[编辑]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元端,而朝 日於東門之外,聽朔於南門之外,閏月則闔門左扉, 立於其中。

東門、「南門」,皆謂國門也。天子廟及路寢,皆如明堂制。明堂在國之陽,每月就其時之堂而聽朔焉,卒事反宿,路寢亦如之。閏月,非常月也。聽其朔於明堂門中,還處路寢門終月。凡聽朔,必以特牲告其帝及神,配以文王、武王。正義曰:《孝經緯》云:「明堂在國之陽。」又《異義》淳于登說明堂在三里之外,七里之內,故知南門亦謂國城南門也。云「天子廟及路寢皆如明堂制」者,按《考工記》云:「夏后氏世室」,鄭注云:「謂宗廟。」「殷人重屋。」注云:「謂正寢也。」「周人明堂」,鄭云:「三代各舉其一。」明其制同也。又《周書》亦云:「宗廟、路寢、明堂,其制同文。」按《明堂位》「太廟,天」子明堂。魯之太廟如明堂,則知天子太廟亦如明堂也。然太廟路寢既如明堂,則路寢之制,上有五室,不得有房,而《顧命》有東房、西房。又鄭注《樂記》云:「文王

之廟為明堂制。按《覲禮》朝諸侯在文王廟,而《記》云「凡俟於東廂」 者,鄭答趙商云:成王崩時在西都,文王遷豐鎬,作靈臺辟廱而已,其餘猶諸侯制度焉。故知此喪禮設衣物,有夾有房也。周公攝政,制禮作樂,乃立明堂於王城。如鄭此言,是成王崩時,路寢猶如諸侯之制,故有左右房也。《覲禮》在文王之廟,而《記》云「凡俟於東廂」 者,是記人之說誤耳。或可文王之廟不如明堂制,但有東房、西房,故魯之大廟,如文王廟明堂經云「君卷冕立於阼,夫人副褘立於房中」 是也。《樂記注》稱文王之廟如明堂制,有「制」 字者,誤也。然西都宮室既如諸侯制,按《詩·斯干》云「西南其戶」 ,箋云:「路寢制如明堂。」 是宣王之時在鎬京,而云路寢制如明堂,則西都宮室如明堂也。故張逸疑而致問,鄭答之云:「周公制於中土」 ,《洛誥》云「王入大室祼」 是《顧命》成王崩於鎬京,承先王宮室耳。宣王承亂,又不能如周公之制。如鄭此言,則成王崩時,因先王舊宮室,至康王已後,所營依天子制度。至宣王之時,承亂之後,所營宮室,還依天子制度,路寢如明堂也。不復能如周公之時先王之宮室也。若言宣王之後,路寢制如明堂。按:《詩王風右》「招我由房。」 鄭答張逸云:「路寢,房中所用男子。而路寢又有左右房者。」 劉氏云:「謂路寢下之燕寢,故有房也。」 熊氏云:「平王微弱,路寢不復如明堂也。」 《異義》:「明堂制,今《戴禮》說。《禮盛德記》曰:『明堂自古有之,凡有九室,室』」 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草蓋屋,上圓下方,所以朝諸侯,其外名曰辟廱明堂。《月令書說》云:明堂高三丈,東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圓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戶八牖。宮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講學大夫淳于登說:「明堂在國之陽,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內而祀之。就陽位,上圓下方,八窗四闥,布政之宮。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上帝,五精之帝,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座星。」 其古《周禮》《孝經》說:「明堂,文王之廟。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東西九筵,筵九尺,南北十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蓋之以茅。」 謹按今禮古禮各有義說,說無明文以知之元之聞也。《戴禮》所云,雖出于《盛德記》及其下,顯與本章異。九室,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秦相呂不韋作春秋時說者所益,非古制也。「四堂十二室」 ,字誤。本書云「九室十二堂」 ,淳于登之言取義於《援神契》。《援神契》說:「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曰:「明堂者,上圓下方,八窗四闥,布政之宮,在國之陽。帝者,諦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實在太微,於辰為巳,是以登云」 然。今說立明堂於巳,由此為也。「水木用事,交於東北;木火用事,交於東南;水土用事,交於中央;金土用事,交於西南;金水用事,交於西北。」 周人明堂五室,帝一室,合於數。如鄭此言,是明堂用淳于登之說。《戴禮》說,而明堂辟廱是一古《周禮》《孝經》說,以明堂為文王廟。又僖五年「公既視朔,遂登觀臺」 ,服氏云:「人君入太廟,視朔告朔,天子曰靈臺,諸侯曰觀臺,在明堂之中。」 又文二年,服氏云:「明堂祖廟」 ,並與鄭說不同者,按《王制》云:「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又云:「天子曰辟廱。」 辟廱是學也,不得與明堂同為一物。又天子宗廟在雉門之外,《孝經緯》云:「明堂在國之陽」 ,又此云聽朔於南門之外,是明堂與祖廟別處,不得為一也。《孟子》曰:「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是王者有明堂,諸侯以下皆有廟。又知明堂非廟也。以此故鄭皆不用,具於鄭,《駮異義》也。云「每月就其時之堂而聽朔焉」 者,《月令》孟春居青陽左個,「仲春居青陽太廟,季春居青陽右個。」 以下所居,各有其處,是每月就其時之堂也。云「卒事反宿,路寢亦如之」 者,路寢既與明堂同制,故知反居路寢亦如明堂,每月異所。反居路寢,謂視朔之一日也。其餘日即在燕寢,視朝則恆在路門外也。云「閏月,非常月也」 者,按文六年云:「閏月不告月,猶朝於廟。」 《公羊》云:「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 曷為不告朔?天無是月也。閏月矣。何以謂之天無是月?是月非常月也。何休云:「不言朔者,閏月無告朔,禮也。」 《穀梁》之義與《公羊》同。《左氏》則閏月當告朔。按天子告朔於明堂,其朝享從祖廟,下至考廟,故《祭法》云「曰考廟,曰王考廟,皆月祭之」 是也。又諸侯告朔在太廟,而朝享自皇考至考,故《祭法》云:「諸侯自皇考以下,皆月祭之。」 是告朔與朝廟不同。又天子告朔以特牛,諸侯告朔以羊,其朝享各依四時常禮,故用太牢。故《司尊彝》朝享之祭用虎彝、蜼彝、太尊、山尊之等,是其別也。云「聽其朔於明堂門中,還處路寢門終月」 者,以閏非常月,無恆居之處,故在明堂門中。《樂大史》云:「閏月,詔王居門終月。」 是還處路寢門終月,謂終竟一月所聽之事於一月中耳。於尋常,則居燕寢也。故鄭注《大史》云:「於」

「文王在門謂之閏。」 是閏月聽朔於明堂門,反居路寢門。星氏云:「明堂有四門,即路寢亦有四門,閏月各居其時當方之門。」 義或然也。云「凡聽朔必以特牲告其帝及神,配以文王武王」 者,《論語》云:「告朔之餼羊。」 注云:「天子特牛與。」 以其告朔禮略,故用特牛。按《月令》每月云「其帝其神」 ,故知告帝及神。以其在明堂之中,故知配以文王、武王之主亦在明堂,以汎配五帝,或以武王配「五神」 於下,其義非也。

《明堂位》

[编辑]

正義曰:按鄭《目錄》云:「名曰明堂者,以其記諸侯朝周公於明堂之時所陳列之位也。在國之陽,其制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此於《別錄》屬明堂。陰陽按異義,今《戴禮》說。《禮盛德記》曰:「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戶八牖,共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所以朝諸侯。其外有水,名曰」辟廱。明堂,《月令》說:「明堂高三丈,東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圓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戶八牖,其宮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講學大夫淳于登說云:「明堂在國之陽,三里之外,七里之內,丙巳之地,就陽位,上圓下方,八窗四闥,布政之宮,故稱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座位。古《周禮》《孝經》說:『明堂,文王之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蓋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於明堂,以昭事上帝』。」許君謹按:今禮古禮,各以義說,無明文以知之。鄭駁之云:「《戴禮》所云,雖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似秦相呂不韋作春秋時說者,蓋非古制也。「四堂十二室」,字誤。本書云:「九堂十二室。」淳于登之言,取義於《孝經》。《援神契》說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圓下方,八窗四闥,布政之宮,在國之陽。帝者,諦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實在太微,在辰為巳,是以登云然。」今漢立明堂於丙巳,由此為之。如鄭此言,用淳于登之說,此《別錄》所云,依《考工記》之文。然先代諸儒各為所說不一,故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明堂者,天子太廟,所以祭祀。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饗功、養老、教學、選士,皆在中。」故言「取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正室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時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圜水,則曰辟廱,雖名別而實同,鄭必以為各異者,袁准《正論》:「明堂、宗廟、太學,禮之本物也,事義不同,各有所為,而世之論者,合以為一體,取《詩》《書》放逸之文,經典相似之語,推而致之,考之人情,失之遠矣。宗廟之中,人所致敬,幽隱清淨,鬼神所居,而使眾學處焉。饗射其中,人鬼慢黷,死生交錯,囚俘截耳,瘡痍流血,以干鬼神,非其理也。茅茨采椽,至質之物,建日月,乘玉輅,以處其中,非其類也。夫宗廟,鬼神所居,祭天而於人鬼之室,非其處也。王者五門,宗廟在一門之內,若射在於廟而張三侯,又辟廱在內,人物眾多,殆非宗廟之中所能容也。」如準之所論,是鄭不同之意。然《考工記》明堂南北七筵,每室二筵,則南北三室,居六筵,室外南北惟有一筵。宗廟路寢,制如明堂。既殯,在路寢室外得容殯者,路寢雖制似明堂,其飾不敢踰廟,其實寬大矣。故《多士傳》云:「天子堂廣九雉,三分其廣,以二為內;五分其內,以一為高。」東房、西房、北堂各三雉,是其闊得容殯也。或可殯在中央土室之前,近西,在金室之東,不必要在堂簷之下。大全嚴陵方氏曰:「孔子言宗祀文王於明堂,則祀事以之明故也;孟子言行王政於明堂,則政事以之明故也。此言朝諸侯於明堂,則朝事以之明故也。此主朝事之明,故以位言之。」

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 立。「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位,阼階之東,西 面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諸子之國門 東,北面東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上。」

陳注疏曰:「中階」者,南面三階,故稱「中。」諸伯以下皆云國,此云「位」者,以三公不云位,諸侯在諸國之上,特舉位言之,明以下皆朝位也。

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外, 北面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東面南上。五狄之國 北門之外,南面東上。

陳注夷、蠻、戎、狄各從其方之門,而以右為尊。獨南面東上者不然。《方氏》以為南面疑於君,故與北面者同其上也。

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上。

陳注《疏》曰:此是九州之牧。謂之「采」者,以采取當州美物而貢天子。明堂無重門,但有應門。

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諸侯 之尊卑也。

陳注「四塞」,九州之外夷狄也。若天子新即位,或其國

君「易世皆一」 ,來朝告至。

《孝經援神契》

[编辑]

《明堂》

[编辑]

明堂之制,東西九筵,筵長九尺也。明堂東西八十一 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謂之「太室。」

《尸子》

[编辑]

《君治篇》

[编辑]

黃帝曰《合宮》,有虞氏曰《總章》,殷人曰《陽館》,周人曰「明 堂」,皆所以名休其善也。

《大戴禮》

[编辑]

《明堂》

[编辑]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 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所以明 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南蠻、東夷、北狄、西戎。」明堂,《月 令》「赤綴戶也,白綴牖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 三尺,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圓下方。九室,十二堂,室 四戶,戶二牖。其宮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 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 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 和,蒿茂大,以為宮柱,名「蒿宮」也。此天子之路寢也。不 齊,不居其屋。待朝在南宮,揖朝,出其南門。

《白虎通》

[编辑]

《辟廱》

[编辑]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 宗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上圓下方, 八窗四闥。布政之宮,在國之陽。上圓法天,下方法地, 八窗象八風,四闥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 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

《宋王儀明禋儀注》

[编辑]

《明堂》

[编辑]

明堂殿正配四位:昊天上帝、皇地祇,太祖、太宗各牲 牢禮饌,二十二拜,一十三跪,俛伏,興。第一上參神,兩 拜盥帨,各詣前位,跪,奠鎮圭,俛伏,興;跪奠玉幣,俛伏, 興,兩拜;第二上,再盥帨,洗拭爵,各詣前位跪,三祭酒, 俛伏,興,讀冊訖,兩拜;「請還小次,依例不還。」第三上,亞、 終獻畢,詣飲福位,兩拜,跪,三祭,洒啐酒,受俎,受摶黍, 俛伏、興、兩拜。送神望燎,奏「禮畢。」

太廟及明堂殿,並以丑時一刻行事,前一刻到大次 逐處行禮。讀冊官讀冊,御樂傳旨,高宣御名勿興。太 廟行禮祼鬯畢,還版位,宮架樂作,御樂宣諭樂卿徐 其音節,毋得減促。九成止,行禮歸大次東神門上,御 樂,宣諭:「亞、終獻列祖上帝,享以多儀,動容周旋,實勞 宣力。」

《五使》

[编辑]

明堂大禮使,亞獻、終獻,左丞相同《景靈宮》吏部尚書 同前戶部尚書同前兼進飲福酒禮部尚書同前兵 部尚書薦羊俎并徹。吏部侍郎二員,禮部侍郎省牲 視腥熟節。刑部侍郎同上,讀冊官太常卿,押樂光祿 卿、監察御史三員。殿下、隔門外、東階下、隔門外、西階 下,舉冊官太府卿、太常丞,登歌、押樂少府監、光祿丞, 奉禮郎,協律郎、太祝,太社令,太官令,良醞令,酌皇帝 獻酒,執事官五員,捧籩、捧簋、捧牛俎、捧羊俎、捧豕俎, 分獻官五員。東朵殿東廊、西朵殿西廊、南廊,亞終獻, 執事官四員,供亞獻爵盞,供終獻爵盞,盥洗、盥爵,帨 巾、拭爵,并引饌太廟。行禮畢,如值雨,道路泥濘,降指 揮「乘逍遙車赴文德殿宿齋。應導駕官並免導駕,並 令常服從駕,許令張雨具入麗正門,應執仗官兵等 與免排立,並放散。」淳熙六年九月,明堂因雨降前指 揮,當晚晴霽,續降指揮,仍舊乘輅,合用執儀仗官兵 等,止令於側近營寨,量前據數差撥前來排設。開禧 二年九月,明堂為值雨,依前件指揮行事。明堂神位 殿上正配四位:昊天「上帝,皇地祇,太祖皇帝,太宗皇 帝。東朵殿一十三位:青帝感生帝,黃帝大明天皇大 帝,木神、火神、土神、勾芒、祝融、后土,東岳、南岳西朵殿 一十二位:白帝黑帝,神州地祇,夜明北極,金神、水神, 蓐收、元冥、中岳、西岳、北岳東廊二百丹八位:北斗、天 乙、太乙、歲星、熒惑、鎮星、元枵、星紀、析木、大火、壽星,鶉 尾、鉤」星,天柱,天廚,柱史,女史,御女,尚書,大理,陰德,天 槍,元戈,天床,三師,輔星,相星,大陽,守東鎮,南鎮、中鎮, 東海,南海,東瀆,南瀆,虛宿,女宿,牛宿,斗宿,箕宿,尾宿, 太子,心宿,庶子,房宿,宋星,氐星,亢星,角宿,軫宿,翼宿, 張宿,織女,建星,天紀,日星,七公,帝座,大角,攝提,人星, 司命,司危,司非,司祿,天津,離珠,羅堰,天桴,奚仲,左旂, 河鼓,右旂,天雞,輦道,漸臺,敗瓜,扶筐,天井,天棓,帛度, 屠肆,宗星,宗人,宗正,天籥,女床,候星,市樓,宦者,天江, 車肆,斗星,斛星,天市,垣,列肆,東咸,罰星,貫索,鍵閉,鉤 鈐,周伯星,西咸,天乳,招搖,梗河,亢池,周鼎,天田,平道, 進賢,郎位,郎將,內五諸侯,三公內座,九卿內座,東山, 南山,中山,東林,南林,中林,東川,南川,東澤,南澤,天壘, 城璃瑜,代星,齊星,周星,晉星,韓星,秦星,魏星,燕星,楚 星,鄭星,越星,趙星,九坎,天田,狗國,天淵,狗星,鱉星,農丈人,杵星,糠星,魚星,龜星,傅說,神宮,積卒從官,天輻, 騎陣將軍,陣車,車騎,騎官,頓頑,折威,陽門,五柱,天門, 衡星,庫樓,平星,南門,青丘,長沙,土司空,左右轄,軍門 器府,東甌,天廟酒旗、天相、東丘、南丘、中丘、西丘、北丘、 東陵、南陵、中陵、西陵、北陵、東墳、南墳、中墳、西墳、北墳、 東衍、南衍、中衍、西衍、北衍、東原、南原、中原、西原、北原、 東隰、南隰、中隰、西隰、北隰、西廊,一百七十五位帝座, 五帝內座,太白、辰星,鶉火,鶉首,實沈,大梁,降婁,諏訾, 河漢,天理,勢星,內廚,天牢,三公,文昌,內階,四輔,八穀, 扛星,華蓋,傳舍,六甲鉤陳,紫微垣,西鎮、北鎮、西海、北 海、西瀆、北瀆,星宿、柳宿、鬼宿、井宿、參宿、觜宿、畢宿、昴 宿、胃宿、婁宿、奎宿、璧宿、室宿、危宿、太微垣、太子明堂、 權星,三台、五車,諸王月星,謁者,幸臣,常陳,內屏從官, 虎賁靈臺,少微、長垣,黃帝座、四帝座內平太尊,積薪、 積水,北河天樽,五諸侯鉞星、座旗,司怪,天關,咸池,天 漢,天柱,天高,礪石,天街,天船,積水,天讒,卷舌,天河,積 尸,大陵,左更,天大將軍軍,南門,右更,附路,閣道,王良, 策星,天廄,土公,雲雨,霹靂,螣蛇,雷電,離宮,造父,土公, 吏內杵,臼星,蓋屋,虛梁,墳墓,車府,西山,北山,西林,北 林,中川,西川,北川,中澤,西澤,北澤,天稷,爟星,天記,外 廚,天狗,南河,天社,矢星、水位,闕丘,狼星、弧星、老人星、 四瀆,野雞,軍市,水府,孫星、子星、丈人,天屎,天廁,伐星、 屏星、軍井,玉井,九游,參旗、附耳,九州,殊口,天節,天園, 天陰,天廩,天苑,天囷,芻槁,天庾,天倉,鈇鑕,天溷,外屏, 土司空,八魁,羽林、軍壘、壁陣、斧鉞,敗臼,天綱,北落、師 門,天錢,泣星、哭星,東廊、西廊、南廊眾星,共一百五十 八位。

明堂祀典部總論一

[编辑]

《禮記》:

《祭義》

[编辑]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

集說嚴陵方氏曰:「明堂所以享上帝,而享之者必有配,配必以父,所以教諸侯之孝也。」「祀乎明堂」,「宗祀文王。」

孝經

[编辑]

《聖治章》

[编辑]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 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 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 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 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謂父為天,雖無貴賤,然以父配天之禮,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后稷,周之始祖也。郊,謂圜丘祀天也。周公攝政,因行郊天之祭,乃尊始祖以配之也。「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周公因祀五方上帝於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也。君行嚴配之禮,則德教刑於四海,海內諸侯各修其職,來助祭也。正義曰:前陳周公以父配天,因言配天之事。自昔武王既崩,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攝政,因行郊天祭禮,乃以始祖后稷配天而祀之,因祀五方上帝於明堂之時,乃尊其父文王以配而享之。尊父祖以配天,崇孝享以致敬,是以四海之內,有土之君,各以其職貢來助祭也。周公聖人,首為尊父配天之禮,以極於孝敬之心,則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是以無以加也。五方上帝,即是上帝也,謂以文王配五方上帝之神,侑坐而食也。按鄭注《論語》云:「皇皇后帝」,並謂太微五帝。在天為上帝,分王五方為五帝。舊說明堂在國之南,去王城七里,以近為媟;南郊去王城五十里,以遠為嚴。五帝卑於昊天,所以於郊祀昊天,於明堂祀上帝也。五帝,謂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中央黃帝含樞紐。鄭元云:「明堂居國之南,南是明陽之地,故曰明堂。」按《史記》云:「黃帝接萬靈於明庭。」明庭即明堂也。明堂起於黃帝。《周禮考工記》曰:「夏后曰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先儒舊說,其制不同。按《大戴禮》云:「明堂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鄭元據《援神契》云:「明堂上圓下方,八牖四闥。」《考工記》曰:「明堂五室,稱九室者,或云取象陽數也。八牖者陰數也,取象八風也。三十六戶,取象六甲子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圓象天,下方法地。八牖者,即八」節也。四闥者,象四方也。稱「五室」者,取象五行。皆無明文也,以意釋之耳。此言「宗祀於明堂」,謂九月大享靈威仰等五帝,以文王配之。即《月令》云「季秋大享帝」,注云:「遍祭五帝」,以其上言舉五穀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六月西方成,事終而報功也。

蔡中郎集

[编辑]

《明堂月令論》

[编辑]

明堂者,天子太廟,所以崇禮其祖,以配上帝者也。夏 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東曰青陽,南曰明堂,西曰總章,北曰元堂,中央曰太室。《易》曰:「離也 者,明也,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 人君之位,莫正於此焉。故雖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 其正中皆曰太廟。」謹承天順時之令,昭令德,宗祀之 禮,明前功百辟之勞,起養老敬長之義,顯教幼誨稚 之學,朝諸侯,選造士於其中,以明制度。生者乘其能 而至,死者論其功而祭。故為大教之宮,而四學具焉, 官司備焉。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萬象翼之, 政教之所由生,變化之所由來,明一統也。故言明堂, 事之大,義之深也。取其宗祀之貌,則曰清廟;取其正 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向明,則 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圓 如璧,則曰辟廱。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春秋》因魯取 宋之奸賂,則顯之太廟,以明聖王建清廟、明堂之義。 《經》曰:「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傳》曰:「非禮也。君 人者,將昭德塞違,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 屋,昭其儉也。」夫德儉而有度,升降有數,文物以紀之, 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 易紀律,所以明大教也。以周清廟論之,魯太廟皆明 堂也。魯禘祀周公於太廟明堂,猶周宗祀文王於清 廟明堂也。《禮記檀弓》曰:「王齋禘於清廟明堂也。」《孝經》 曰:「宗祀文王於明堂。」《禮記明堂位》曰:「太廟,天子曰明 堂。」又曰:「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位以治天下,朝諸侯 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成王以周公 有大勳勞於天下,命魯公世世禘祀周公於太廟,以 天子之禮,升歌《清廟》,下管《象》舞,所以異魯於天下也。 取周《清廟》之歌,歌於魯太廟,明魯之太廟猶周之清 廟,皆所以昭文王、周公之德,以示子孫也。《易傳太初 篇》曰:「天子旦入東學,畫入南學,暮入西學。」太學在中 央,天子之所自學也。《禮記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 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 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太學,承師而問道。」與《易傳》同。魏 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禮記》古大 明堂之禮曰:「膳夫是相。禮,日中出南闈,見九侯,反問 於相;日側出西闈,視五國之事;日入出北闈,視帝節 猷。」《爾雅》曰:「宮中之門謂之闈。」王居明堂之禮,又別陰 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闈。故《周官》有門闈之學。師氏 教以三德守王門,保氏教以六藝守王闈。然則師氏 居東門南門,保氏居西門北門也。知掌教國子,與《易 傳》保傅王居明堂之禮,參相發明,為學四焉。《文王世 子》篇曰:「凡大合樂,則遂養老。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 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 老,遂設三老五更之席位。」言教學始之於養老,由東 方歲始也。又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習於「東序。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 又曰:「大司成論說在東序。」然則詔學皆在東序。東序, 東之堂也,學者聚焉,故稱詔太學。「仲夏之月,令祀百 辟卿士之有德於民者。」《禮記·太學志》曰:「禮,士大夫學 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于太學。」《禮記·昭 穆篇》曰:「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即所以 顯行國禮之處也。太學,明堂之東序也,皆在明堂辟 雝之內。《月令記》曰:「明堂者,所以明天氣,統萬物。」明堂 上通於天,象日辰,故下十二宮,象日辰也。水環四周, 言王者動作法天地,德廣及四海,方此水也。《禮記·盛 德篇》曰:「明堂九室,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此水名曰辟 雝。《王制》曰:「天子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 《樂記》曰:「武王伐殷,薦俘馘於京太室。」《詩·魯頌》云:「矯矯 虎臣,在泮獻馘。」京,鎬京也。太室,辟雝之中,明堂太室 也,與諸侯泮宮俱獻馘焉。即《王制》所謂「以訊馘告」者 也。《禮記》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孝經》曰:「孝 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 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言行孝者則曰明堂,行悌者 則曰太學。故《孝經》合以為一義,而稱鎬京之詩以明 之。凡此皆明堂、太室、辟雝、太學,事通文合之義也。其 制度數,各有所法。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屋圜, 屋徑二百一十六尺,乾之策也。太廟明堂方三十六 丈,通天屋徑九丈,陰陽九、六之變也。圜蓋方載六九 之道也。「八闥以象八卦,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宮以應 辰。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四戶、九牖乘九室之數也。 戶皆外設而不閉,示天下不藏也。通天屋高八十一 尺,黃鍾九九之實也。二十八柱列於四方,亦七宿之 象也。堂高三丈,以應三統四鄉。五色者象其行外廣 二十四丈,應一歲二」十四氣也。四周以水,象四海,王 者之大禮也。《月令》篇名曰:「因天時,制人事,天子發號 施令,祀神受職。」每月異禮,故謂之《月令》,所以順陰陽, 奉四時,效氣物,行王政也。成法具備,各從時月,藏之 明堂,所以示承祖考神明,明不敢泄瀆之義,故以明 堂冠《月令》。自天地定位有其象,聖帝明君,世有紹襲, 蓋以裁成大業,非一代之事也。《易》正月之卦曰泰,其 經曰:「王用享於帝,吉。」《孟春令》曰:「乃擇元日,祈穀於上 帝。」《顓頊曆衡》曰:「天元正月己巳朔日立春,日月俱起於泰,建宮室制度。」《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堯典》曰: 「乃令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令》曰: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易》曰:「不利 為寇,利用禦寇。」《令》曰:「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書》曰:「歲 二月同律度量衡中。」《春令》曰:「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 石。」凡此合於大曆、唐政,其類不可盡稱。《戴禮夏小正 傳》曰:「陰陽生物之後,王事之次」,則夏之《月令》也。殷人 無文,及周而備文義所說,傳衍深遠,宜周公之所著 也。官號職司,與《周官》合。《周書》七十二篇,而《月令》第五 十三。古者諸侯朝正於天子,受《月令》以歸,而藏諸廟 中,天子藏之於明堂,每月告朔朝廟,出而行之。周室 既衰,諸侯怠於禮,魯文公廢告朔而朝,仲尼譏之。經 曰:「閏月不告朔,猶朝於廟。」刺舍大禮而徇小儀也。自 是告朔遂闕,而徒用其羊。子貢非廢其令,而請去之。 仲尼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庶明王復興,君人 者昭而明之,稽而用之,耳無逆聽,令無逆政,所以臻 乎大順,陰陽和,年穀豐,太平洽,符瑞由此而至矣。秦 相呂不韋著書,取《月令》為紀號,淮南王安亦取以為 第四篇,改名曰《時則》。故偏見之徒,或云《月令》呂不韋 作,或云《淮南》,皆非也。

唐書

[编辑]

《禮樂志》

[编辑]

《孝經》曰:「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而三代有其名 而無其制度,故自漢以來,諸儒之論不一。至於莫知 所從,則一切臨時增損,而不能合古。然推其本旨,要 於布政交神,于王者尊嚴之居而已。其制作何必與 古同?然為之者至無所據依,乃引天地四時風氣、乾 坤五行數象之類以為倣像,而眾說亦不克成。

朱子語類

[编辑]

《明堂》

[编辑]

「嚴父,莫大於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帝即 天也,聚天之神而言之,則謂之上帝。此武王祀文王, 推父以配上帝,須以父也。」曰:「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 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不曰武王者,以周 之禮樂出於周公制作,故以其作禮樂者言之,猶言 魯之郊禘非禮,周公其衰,是周公之法壞也。若是成 王祭上帝,則須配以武王。配天之祖,則不易。雖百世 唯以后稷配上帝,則必以父。若宣王祭上帝,則亦以 厲王。雖聖如堯、舜,不可以為父;雖惡如幽、厲,不害其 為所生也。故《祭法》言「有虞氏宗堯」,非也。如此,則須是 舜是堯之子。苟非其子,雖授舜以天下之重,不可謂 之父也。如此,則是堯養舜,以為養男也,禪讓之事蔑 然矣。宗祀九月,萬物之成。父者,我之所自生,帝者,生 物之祖,故推以為配,而祭於明堂。本朝以太祖配於 圜丘,以禰配於明堂,自介甫此議。方正先此祭五帝, 又祭昊天上帝,并配者六位,自介甫議。惟祭昊天上 帝,以禰配之。

陳祥道禮書

[编辑]

《論明堂》

[编辑]

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則制漸文矣。夏度以步,商度 以尋,周度以筵,則堂漸廣矣。夏言堂修廣而不言崇, 商言堂修而不言廣,言四阿而不言室,周言堂修廣、 崇而不言四阿,其言蓋皆互備。鄭康成曰:「夏堂崇一 尺,商堂廣九尋。」理或然也。《月令》:中央太室,東青陽,南 明堂,西總章,北元堂,皆分左右個,與太廟則五室十 二堂矣。《明堂位》,前中階、阼階、賓階,旁四門,而南門之 外又有應門,則南三階,東、西、北各二階,而為九階矣。 蓋木室於東北,火室於東南,金室於西南,水室於西 北,土室於中央,其外別之以十二堂,通之以九階,環 之以四門,而南門之外加以應門。此明堂之大略也。 《大戴禮白虎通》:「韓嬰、公玉帶、淳于登」、桓譚、鄭康成、蔡 邕之徒,其論明堂多矣。時淳于登以為在國之陽,三 里之外,七里之內,其說蓋有所傳然也。何則?聽朔必 於明堂,而《玉藻》曰:「聽朔於南門之外」,則明堂在國之 南可知。成王之朝諸侯,四夷之君,咸列四門之外,而 朝寢之間有是制乎?則明堂在國之外可知。然大戴 謂:「九室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上圓下方。公玉帶謂為 一殿,居中,覆之以茅,環之以水,設之以複,通之以樓。 鄭康成謂明堂、太廟、路寢,異實同制。康成於《春秋》書 世室屋壞,明堂位稱「魯公之廟文世室、武公之堂武 世室」,則以《考工記》所謂「世室為廟,重屋為寢」,或舉王 寢,或舉明堂,互言之。蔡邕謂明堂、太廟、辟雍,同實異 名,豈其然哉?諸侯之廟,見於公食大夫,有東西堂,東 西夾而已。天子路寢,見於《書》,亦東房、東西夾,又東序、 西序、東堂、西堂而已。則太廟、路寢,無五室十二堂矣。 謂之「明堂」、太廟、路寢,實異同制,非也。宗廟居雉門之 內,而教學飲射於其中,則莫之容處。學者於鬼神之 宮,享天神於人鬼之室,則失之瀆。袁准嘗攷之矣,則 謂之明堂、太廟、辟雍,同實異名,非也。彼蓋以魯之太 廟有天子明堂之飾,晉之明堂有功臣登享之事,乃 有同實異名之論。是不知諸侯有太廟,無明堂,特魯放其制,晉放其名也。四時之氣,春為青陽,夏為朱明, 秋為白藏,冬為元英,則青者春之色,春者陽之中,故 春堂名之。總者物之聚,章者文之成,故秋堂名之。明 者萬物之相見,元者萬物之復本,故冬夏之堂名之。 左右之堂曰「個」,以其介於四隅故也。中之堂曰「太廟」, 以其大享在焉故也。古者鬼神所在,皆謂之廟。晉與 士虞以殯宮為廟,則大享在焉,謂之太廟可也。明堂 之作,不始於周公,而武王之時有堂。《記》曰「祀乎明堂, 而民知孝」是也。不特建之於內,而外之四岳亦有之。 孟子之時,齊有太山之明堂是也。《荀子·強國篇》曰:「雖 為之築明堂於塞外,而朝諸侯使殆可也。」漢有奉高 明堂。《月令》言明堂之制則然,其言四時乘異路,載異 旂,衣異衣,用異器則非也。《明堂位》言朝諸侯於明堂 則然,其言周公踐天子之阼,負扆而受朝,則非也。何 則?王者迎五氣,則於東南西北之四郊;禮六神,則以 蒼黃青赤白元之牲玉,象四時以巡嶽,順閏月以居 門,而天地之間,罔不欽若。則十二月之異堂聽朔,不 為過也。若夫車旗之辨,見於巾車司常;衣冠之等,見 於弁師司服:皆無四時之異。《禮運》曰:「五色十二衣,旋 相為質。」郎顗曰:「王者隨天,自春」徂夏,改青服絳,非古 制也。《書》曰:「周公為冢宰,正百工。」《詩序》曰:「周公既成洛 邑,朝諸侯,乃率以祀文王。」蓋成王宅憂,周公為冢宰, 而百工總己以聽焉;及既成洛邑,輔成王以朝諸侯。 《詩序》言「朝諸侯,乃率以祀文王」,則朝不在廟而在明 堂可知也。

《論明堂正配位》

[编辑]

「先王之於天,尊而遠之,故祀於郊而配以祖;親而近 之,故祀於明堂而配以父。」《孝經》曰:「孝莫大於配天。」又 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嚴 父配天矣。又曰:「配上帝者,天則昊天上帝也,上帝則 五帝與天也。」明堂不祀昊天上帝,不可謂配天;五帝 不與,不可謂配上帝。以上帝為昊天上帝耶?而《周禮》 以旅上帝對旅四望言之,則上帝非一帝也。以明堂 特祀昊天上帝耶?而《考工記》明堂有五室,則五室非 一位也。《祭法》曰:「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鄭氏曰:「禘、郊、祖、宗,謂祭祀以配食也。」其說以為坐五 帝於堂上,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坐五神於庭中,以 武王配之。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祖宗其廟耳, 非謂配於明堂也。《月令》之「五人帝」、「五人神」,所以配食 四郊也。其與享明堂,於經無見,又況降五神於庭中, 降武王以配之,豈嚴父之意哉!然宗祀文王則成王 矣。成王不祀武王而祀文王者,蓋於是時成王未畢 喪,武王未立廟,故宗祀文王而已。此所以言周公其 人也。《詩序》曰:「『豐年秋冬報』。則秋報者,季秋之於明堂 也;冬報者,冬至之於郊也。先明堂而後郊者,禮由內 以及外也;先嚴父而後祖者,禮由親以及尊也。明堂 之祀,於郊為文,於廟為質。故郊掃地槀秸而已。明堂 則有堂有筵,郊特牲而已,明堂則維羊維牛。然郊有 燔燎,而明堂固有升煙。漢武帝明堂禮畢,燎于堂下, 古之」遺制也。由漢及唐,或祠太一五帝,或特祀五帝, 或除五帝之座,同稱昊天上帝。或合祭天地,或配以 祖,或配以群祖。其服也,或以袞冕,或以大裘。其獻也, 或以一獻,或以三獻。抑又明堂之制,變易不常,與《考 工》之說不同,皆一時之制然也。

文獻通考

[编辑]

《論明堂》

[编辑]

楊氏曰:愚按:明堂者,王者之堂也,謂王者所居以出 教令之堂也。夫王者所居,非謂王之常居也。《疏家》云: 「明堂在國之南,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內。」此言 雖未可以為據,然其制必凜然森嚴,肅然清靜,王者 朝諸侯、出教令之時而後居焉,而亦可以事天地、交 神明,於此地而無愧焉。周人祀上帝於明堂,而以文 「王配之」者,此也。說者乃以明堂為宗廟,又為大寢,又 為大學,則不待辨說而知其謬矣。惟《考工記》謂明堂 五室,《大戴禮》謂明堂九室,二說不同。前代欲建明堂 者,或云五室,或云九室,往往惑於二說,莫知所決而 遂止。愚謂五室,取五方之義也;九室則五方之外而 必備四隅也。九室之制,視五室為尢備。然王者居明 堂必順《月令》,信如《月令》之說,則為十二室可乎?此又 不通之論也。惟朱子《明堂圖》謂:「青陽之右個乃明堂 之左個,東之南即南之東,明堂之右個乃總章之左 個,南之西即西之南,總章之右個乃元堂之左個,西 之北即北之西,元堂之右個乃青陽之左個,北之東 即東之北,但隨其時」之方位開門耳。太廟太室,則每 時十八日居焉。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遺意,此恐然也。 朱子所謂明堂,想是一個三間九架屋子者,指五方 四隅凡有九室之大略而言之也。然則朱子之說,其 亦有據乎?曰:漢承秦後,禮經無全書,姑以《考工記》觀 之,亦粗可見。《考工記》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九 筵,為八丈一尺」,言明堂之廣也;南北七筵,為六丈三 尺,言明堂之修也。五室象五行之方位,有五方則有四隅,不言可知也。夫有五方四隅,則一堂之地裂而 為九室矣,又安得通而為一,復有九筵之廣、七筵之 修乎?蓋「明堂」云者,通明之堂也。所以朝諸侯、行王政 者在是,所以享上帝、配祖考者在是,非七筵九筵之 修廣不能行也。五方四隅亦惟辨其方,正其位,隨王 者所居之月,掌次以帷幕幄帟為之,以詔王居,以順 月令,以奉天道耳。亦如所謂隨其時之方位開門是 也。此其大略也。又按齊宣王欲毀明堂,《孟子》曰:「王欲 行王政,則勿毀之矣。」此又王者巡狩之地,有明堂,以 朝諸侯,行政教,非在國之明堂也。又曰:「按《月令》迎春 東郊及祠高禖注引《王居明堂禮》。《漢藝文志》有《明堂 陰陽》三十三篇,《明堂陰陽說》五篇,魏相每表采《易陰 陽》及《明堂月令》奏之。」漢有此書,今無傳焉。

《論明堂之祀》

[编辑]

楊氏曰:「愚按《孝經》曰:『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 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而注疏家言明堂者,皆曰 『祀五帝』,然則上帝之與五帝,同乎異乎?」山陰黃度曰: 「昊天上帝者,天之大名也。五帝,分王於四時者也。周 人祀天於圜丘,祀上帝於明堂,皆報本也。祀五帝於 四郊,所以致其生物之功也。《大宗伯》言禋祀昊天上」 帝,而不言祀五帝,義可知矣。由此觀之,則明堂祀上 帝者,祀天也,非祀五帝也。而註疏家言明堂者,皆曰 祀五帝,其說何從始乎?遭秦滅學,專用夷禮。漢興,襲 秦四畤,增之為五畤。自是以後,郊祀用新垣平之言, 則祀五帝,明堂用公玉帶之言,則祀五帝。皆以五畤 為主,不知有上帝、五帝之分也。成帝即位,用康衡之 說,改郊祀。明年,衡坐事免官,眾庶多言不當變動祭 祠者,遂復甘泉、泰畤及雍五畤如故。夫明堂祀五帝, 自武帝首行之。光武中興以後,始建明堂,明帝、章帝、 安帝遵行不變,大抵以武帝汶上明堂為法,不知周 人祀上帝於明堂之意矣。是故漢儒之註釋明堂者, 皆云祀五帝,蓋其見聞習熟然也。其後晉泰始中,有 言明堂南郊宜除五帝坐,只設昊天上帝一位。未幾, 韓揚建言,以漢魏故事,兼祀五帝,無祀一天者,竟復 明堂五帝位,是又習熟漢魏故事而然也。抑又有甚 焉者,唐開元中,王仲丘奏謂「禋享上帝,有合經義,而 五帝並祀,行之已久,請二禮並行,以成大享之義。」本 朝皇祐中,宋祁奏以「上帝、五帝二禮並存,以明聖人 尊天奉神之義,不敢有所裁抑。夫祀上帝於明堂,《周 禮》也;祀五帝於明堂,漢禮也。合周、漢而並用之。既並 祀五帝,又祀上帝,其義何居?」是說也,創於王仲丘,襲 於宋祁。後之言禮者習熟見聞,又將循此以為不易 之典。甚矣!知天之學不明,諸儒惑於古今同異而莫 知所決,行之既久而莫覺其誤也。肆我神祖聖學高 明,洞見周人「明堂以文王配上帝」之深意,屏黜邪說, 斷然行之,不以為疑。非聰明睿智不惑之至,其孰能 與此哉?

《論明堂辟雍靈臺》

[编辑]

致堂。胡氏曰:「明堂、辟雍、靈臺,雜見於《孝經》《孟子》《詩》與 《禮記》,其制作之詳,不可得而聞矣,後世紛紛之論所 以起歟。然以理考之,先王舉事,動可為憲,必不如後 世之妄作爾。王者向明而治,古之堂,今之殿也。《孝經》 以為宗祀之所,《孟子》以為王政之堂。然則是人君之 路寢,猶後世大朝會之正衙也。王者見群臣、覲諸侯」, 頒朔布政,皆於是焉。故曰:「欲行王政,則不可毀也。」齊 何以有明堂?僭也。人謂宣王毀之者,俾革其僭也。《孟 子語》以勿毀者,教使行王政也,則何以用之宗祀乎? 文王已有廟矣,以季秋享帝而奉文王配焉,不可於 七廟中獨舉大禮於一廟,故迎主致之明堂以配帝 也。祭帝必於明堂者,帝出震而宰萬「物,猶向明而治 天下也。武王即位,追王太王,周公制禮,推本王功,故 以文王配帝而祀于明堂,此義類也。」是「明堂」之說也。 後世紛紛,皆狃於劉歆《世室重屋》之載,呂不韋《青陽 總章》之比,是可信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