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18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一百八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八十九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一百九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一百八十九卷目錄

 山川祀典部彙考一

  有虞氏舜一則

  夏禹一則

  周總一則

  秦始皇二則 二世一則

  漢高祖一則 文帝一則 武帝建元一則 元封四則 太初二則 天漢一則 太始

  一則 征和一則 宣帝神爵一則

  後漢世祖中元一則 明帝永平一則 章帝元和二則 安帝延光一則

  魏文帝黃初三則 明帝太和一則 青龍一則 陳留王咸熙一則

禮儀典第一百八十九卷

山川祀典部彙考一

[编辑]

有虞氏

[编辑]

舜受終於文祖望於山川歲二月東巡守至岱宗望秩五月至南岳八月至西岳十一月至北岳皆如之按書經舜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编辑]

孔傳「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屬,皆一時望祭之。「群神」,謂丘陵墳衍,古之聖賢皆祭之。正義曰:望於「山川大總」之語,故知九州之內,所有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屬,皆一時望祭之也。《王制》云:「名山大川不以封。」山川大乃有名,是名大。互言之耳。《釋山》云:「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高山為中嶽。」《白虎通》云:「岳者何?觕也,觕考功德也。」應劭《風俗通》云:「岳者,觕考功德黜陟也。」然則四方方有一大山,天子巡狩,至其下觕,考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謂之岳。《釋水》云:「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釋名》云:「瀆,獨也,各獨出其水而入海也。」岳是名山,瀆是大川,故先言名山大川,又舉岳瀆以見之,岳瀆之外,猶有名山大川,故言之屬以包之。《周禮大司樂》云:「四鎮五嶽崩,令去樂。」鄭云:「四鎮,山之重大者,謂揚州之會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醫巫閭山,冀州之霍山」,是五岳之外名山也。《周禮職方氏》每州云「其川,其浸。」若雍州云「其川涇汭,其浸渭洛」,如此之類,是四瀆之外大川也。大全言受終《觀象》之後,即祭祀上下神祇,以攝位告也。

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 死,贄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 北岳,如西禮。歸格于藝祖,用《特》。

孔傳既班瑞之明月,乃順春東巡岱宗。泰山為四岳所宗,燔柴祭天,告至東岳諸侯境內名山大川,如其秩次望祭之。謂五岳。牲禮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視伯、子、男。正義曰:正月班瑞,二月即行,故云「既班瑞之明月,乃順春東巡。」春位在東,故順春也。《爾雅》泰山為東岳。此巡守至於岱。岱之與泰,其山有二名也。《風俗通》云:「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之長。」是解岱即泰山,為四岳之宗,稱岱宗也。《郊特牲》云:「天子適四方,先柴。」是燔柴為祭天告至也。四時各至其方岳,望祭其方岳山川,故云東岳,諸侯境內名山大川,如其秩次望祭之也。言秩次而祭,知遍於群神,故云「五岳牲禮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視伯子男」也。其尊卑所視,《王制》及《書傳》之文,「牲禮」二字,孔增之也。諸侯五等,三公為上等,諸侯為中等,伯子男為下等,其所言諸侯,惟謂侯爵者耳。其言「所視」,蓋視其祭祀,祭五岳如祭三公之禮,祭四瀆如祭諸侯之禮,祭山川如祭伯子男之禮。公侯伯子男尊卑既有等級,其祭禮必不同,但古典亡滅,不可復知。鄭元注《書傳》云:「所視者,謂其牲帛粢盛、籩豆、爵獻之數。」案五等諸侯適天子,皆膳用太牢,禮諸侯祭皆用太牢,無上下之別。又《大行人》云:「上公九獻,侯伯七獻,子男五獻。」《掌客》,「上公饔餼九牢,飧五牢;侯伯饔餼七牢,飧四牢;子男饔餼五牢,飧三牢。」又「上公豆四十,侯伯三十二,子男二十四」,並伯與侯同。又鄭注《禮器》「四望五獻」,據此諸文,與孔傳《王制》不同者,《掌客》、行人自是周法,孔與《王制》先代之禮,必知然者,以《周禮》侯與「伯」同,《公羊》及《左氏傳》皆以公為上,伯、子、男為下,是其異也。

[编辑]

禹奠高山大川秩其祀旅於蔡蒙荊岐

[编辑]

按:《書經禹貢》「奠高山大川

陳注曾氏曰:「定其山之高峻、川之深大者,為其州之鎮,秩其祭而使其國主之也。」大全孔氏曰:「奠定其差秩,祀禮所視。」

梁州:「蔡《蒙旅》平。」

陳注「蔡蒙」,《二》,山名。「旅平」者,治功畢而旅祭也。大全陳氏大猷曰:古人舉事必祭,況治水土大事,必不敢忽。然《旅》獨於梁、雍言之者,蓋九州終於梁、雍,以見前諸州名山皆有祭也。旅獨於蔡、蒙、荊、岐言之者,蓋紀、梁之山終於蔡、蒙,紀、雍之山始於荊、岐,以見州內諸名山皆有祭也,故下文復以「九山刊旅」總結之。然特言於諸州之後,其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之意歟?

《雍州》,荊、岐既旅。

九山刊旅,九州滌源。九澤既陂,

陳注九州之山,槎木通道,已可祭告。

[编辑]

周制,祭嶽瀆,舞兵,舞血;祭貍沈,用蜃尊圭璋,服毳冕, 奏《姑洗蕤賓》之樂。

按《周禮地官》: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

王昭禹曰:「《兵舞》,干舞也。山川為國阻固,故以《干》舞之。干之言扞也。」

《牧人》望祀,各以其方之色牲毛之。

《鄭康成》曰:「望祀五嶽四鎮、四瀆 。」 《鄭鍔》曰:「各倣其方之色,豈徒東青西白、南赤北黑哉?必欲其毛之純乎青白赤黑也。」

《山虞》,「若祭山林,則為主而修除且蹕。」

鄭康成曰:「為主,主辨護之,修除,治道路場壇 。」 王氏曰:「蹕止人犯其祭虞,主山林,掌其政令,且為之厲禁也 。」 賈氏曰:「辨護者,謂供時用,相禮儀 。」 項氏曰:「山虞,山神之所依也,故使之主祭焉。」

《春官》大宗伯之職,「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鄭康成曰:「五嶽,東岱宗,南衡山,西華山,北恆山,中嵩高山,不見四瀆者,或省文。」

以貍沈祭山林川澤。

鄭鍔曰:「山林有功於貍藏,川澤有功於涵容,祭山林之牲則埋之,祭川澤之牲則沈之,各象其德。」 崔氏曰:「祭之法各當其時,山林於壇,川澤於坎,故《禮記》云四坎壇,祭四方,牲用少牢。王服元冕,牲玉各放其方之色。樂則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

小宗伯之職,「兆五帝於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

鄭鍔曰:「『『魯有三望之祭,或以為分野星及國中山川,以為日月星海。攷之《書》云『望於山川』。惟山川則望而祭之』。故楚昭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漳,楚之望也』。即是論之,則四望之為五嶽、四鎮、四瀆明矣。諸侯得祭其境內山川,而禮下於天子,故望止於三;天子有天下,祭及於四方,故凡名山大川在四方者,皆望而祭之。」 四望之祭,亦如五帝,因其方而為之兆也。

兆山川丘陵、墳衍,各因其方。

鄭康成曰:「順其所在 。」 鄭鍔曰:「五嶽四瀆,神之最尊者也。」 此言山川,則《祭法》所謂「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之山川耳,不為兆域,惟因其所在之方,為其卑也 。」 李嘉會曰:「原隰則卑下不祭。」

肆師之職,「類造上帝,封於大神。祭兵于山川,亦如之。」

鄭鍔曰:「封者累土增高,非山川之大神,則無累土為壇以封崇之禮,兵之所在必增高以祭之,非頓兵之山川則無類禡之祭,兵之所在則宜有祭。凡此三者非常祭,故皆為之位,蓋《肆師》主立國祀之禮耳 。」 鄭康成曰:「封謂壇也,大神社及方岳也。」

《鬯人》:「凡山川四方用蜃。」

鄭鍔曰:「四方山川則用漆尊而畫為蜃形,先儒謂為蚌蛤,一名含漿,則是容酒之類。余謂此乃海上能吐氣為樓臺者,非蚌蛤之比。」 四方山川為國扞蔽,通氣乎天地之間,蜃之為物,外堅有阻固,扞蔽之義,且能一闔一闢,其通亦有時焉。故四方山川之祼尊,則畫以為飾。

《典瑞》璋邸,射以祀山川。

鄭鍔曰:「半圭曰璋,射者琰而出也。半圭之璋邸於琮而從下向上,皆邪卻而琰出,故謂之射 。」 鄭康成曰:「璋有邸而射,取殺於四望。」

《司服》:「祀四望山川則毳冕。」

鄭康成曰:「毳畫虎,蜼謂宗彝。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 。」 《王氏詳說》曰:「四望山川,國之阻固以扞禦於外者,故以虎蜼之服。」

大司樂乃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

易氏曰:夏,大也。言禹之治水而能大中國也。故《大夏》之樂,起於蕤賓之午,應以函鍾之未。以禹之奠高山大川,而懷、襄昏墊之患始息。以祀山川,亦其類也。

《夏官:小子》:「凡沈辜侯,禳飾其牲

鄭司農曰:「沈謂祭川,《爾雅》曰:『祭川曰沈』。浮辜謂磔牲以祭也。《月令》曰:『九門磔禳,以畢春氣。侯禳者,候四時惡氣禳去之 』。」 王昭禹曰:「沈謂貍沈,辜謂驅辜,侯謂候福,禳謂卻禍 。」 《易氏》曰:「飾其牲,被之以文繡,謂羊牲也。」

《校人》:「凡將事於四海山川,則飾黃駒。」

鄭鍔曰:「若有祭祀於四海山川,則必擇黃色之駒,加文飾以將事焉。」 此皆《校人》之職。或謂《大宗伯》「以沈貍祭川澤,而祭祀之牲各放其色」 ,四海山川乃均用黃駒,何耶?以《玉人》之職攷之,王巡守過大山川,所用之璋不同,然皆以黃金勺前馬,則知均用黃駒者,海與山川均為地道,黃者地之中色。若夫用駒,則以巡守而行四方,駒有千里之足,而行地莫如馬。駒雖馬之小者,《禮》以小為貴,飾黃駒乃郊用犢之意 。項氏曰:「一曰土神尚黃,校人飾貴,誠也。」

《秋官》:犬人凡幾珥,沈辜用駹可也。

易氏曰:「幾,祈也。珥,珥也。沈以祭川,辜以磔門,四者用牷正也,無則以駹代之亦可也。」

《冬官》:「玉人之事璋邸,射素功,以祀山川,以致稍餼。」

趙氏曰:「半圭為璋,圭象用之利,天以生物無不周,故祀以四圭;地不及天,故以兩圭;日月星辰不及天,故祀以圭璧;山川屬地,其用亦不及地之大,故祀以璋,表其得地利之半耳。璋邸者,就方琮上出一璋,以璋而邸於琮。琮方所以象地之體,以琮為依托之邸,所以象山川之麗於地也,與圭璧之意同,亦欲山川之」 神降而依存於璋邸中,亦植在神座前,非手所執之玉。

[编辑]

始皇并天下令祠官定名山大川之祀

[编辑]

按《史記始皇本紀》,不載。 按《封禪書》,「昔三代之君,皆 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 咸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并在東 方。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 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及秦并天下,令祠 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於是自 殽」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恆山、 太山,會稽湘山,水曰濟,曰淮。春以脯酒為歲祠,因泮 凍,秋涸凍,冬賽禱祠。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 異。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薄山者,襄 山也。岳山、岐山、吳岳、鴻冢、瀆山。瀆山,蜀之汶山也。水 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水祠蜀,亦春 秋泮涸,禱賽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 異,而四大冢鴻岐吳岳皆有嘗禾。陳寶節來祠,其河 加有嘗醪。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車一 乘,騮駒四。灞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 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岳請幫助識別此字。 山之屬為小山川,亦皆歲禱賽,泮涸,祠禮不必同。 始皇二十八年,封泰山,禪梁父,立石頌德。

按《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 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 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 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天 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 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 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 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 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 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 奉遺詔,永承重戒。 按《封禪書》,「始皇即」帝位三年,東 巡郡縣,祠鄒嶧山,頌秦功業。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 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 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葅鞂,言 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 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於梁父。其禮頗采太祝之 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記也。始皇 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生既絀, 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於是 始皇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

二世元年東巡祠泰山

[编辑]

按:《史記封禪書》:「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南歷太山, 至會稽,皆禮祀之。」

[编辑]

高祖二年令祠官以時祀山川

[编辑]

按《漢書高祖本紀》。二年夏六月。令祠官祀天地四方 上帝山川。以時祠之。 按《郊祀志》。「二年冬下詔曰。吾 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 以其時禮祠之。」

====文帝十四年詔加河湫漢水玉及諸祀珪幣俎豆有====差。

按:《漢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文帝即位十三 年,始名山大川在諸侯,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 領。及齊淮南國廢,令太祝盡以歲時致禮如故。明年 以歲比登。詔河湫漢水玉加各二,及諸祀皆廣壇場, 珪幣俎豆以差加之。」

文帝十五年「夏四月,修名山大川嘗祀而絕者有司 以歲時致禮。」

按:《漢書文帝本紀》云云。

武帝建元元年詔修山川之祠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建元元年「夏五月詔曰:『河海潤千 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為歲事曲加禮』。」

元封元年春正月禮嵩高太室夏四月癸卯始封泰山禪於肅然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緱氏,詔曰: 『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獲駮麃,見夏后啟母石。翌日 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 登,禮罔不荅。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草木。 以山下戶三百為之奉邑,名曰崇高,獨給祠,復亡所 與行。遂東巡海上。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泰山,降坐』」 明堂,詔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 於禮樂,故用事八神,遭天地,況施著見景象,屑然如 有聞,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然 後升䄠,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為元 封元年。」 按《郊祀志》,「後二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 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云。 於是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 合於天也。於是濟北王以天子且封禪,上書獻泰山 及其旁邑,天子以他縣償之,常山王有罪。請幫助識別此字。天子封 其弟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然後五嶽皆 在天子之郡。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 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冕 服。」問於鬼臾區,鬼臾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 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 推策,後率二十歲,復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 年,黃帝仙登於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視其書不 經,疑其妄言,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 人奏之。」上大說,迺召問卿,卿對曰:「受此書申公,申公 已死。」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齊人,與安期生通,受黃 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曰:「漢 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 禪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漢帝 亦當上封禪,封禪則能仙登天矣。」黃帝萬諸侯,而神 靈之封君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中國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山,此五山,黃帝之 所常游,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迺 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郊雍上 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其後 黃帝接萬靈明庭。明庭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谷口 也。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 䫇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 龍迺去。餘小臣不得上,迺悉持龍䫇,龍䫇拔墮,墮黃 帝之弓,百姓卬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䫇號, 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於是天子曰: 「嗟乎!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拜卿為郎, 使東候神於太室。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 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體,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 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齊人丁公年九十餘,曰:「封禪 者,古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 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於是迺令諸儒習射牛,草 封禪儀,數年至且行。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 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接神 人蓬萊,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采儒術以文之。群儒 既已不能辯明封禪事,又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 上為封祠器視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 「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事。」於是上黜 偃、霸而盡罷諸儒弗用。三月,迺東幸緱氏,禮登中嶽 太室。從官在山,上聞若有言萬歲云。問上,上不言;問 下,下不言。迺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毋伐其山木,以 山下戶凡三百封崇高為之奉邑,獨給祠,復無有所 與。上因東上泰山,泰山草木未生,迺令人上石立之 泰山巔。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 神怪奇方者以萬數。迺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 千人,求蓬萊神人。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 萊,言「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 禽獸云。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鉅公,已 忽不見。上既見大跡,未信,及群臣又言老父,則大以 為仙人也。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閒,使求神仙人 以千數。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 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 中儒者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 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 事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 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 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 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 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 中,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下詔改元為元 封。又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 宿地,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天子既已封泰山,無 風雨,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 庶幾遇之,復東至海上望焉。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 上迺遂去,並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 原。五月,迺至甘泉,周萬八千里云。其秋,有星孛於東 井。後十餘日,有星孛於三能。望氣王朔言:「後獨見填 星出如瓜,食頃復入。」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 其報德星云。」

元封二年夏四月,祀泰山。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封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 春,幸緱氏,遂至東萊。夏四月,還祠泰山。 按《郊祀志》,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云欲見天子,天子 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 日,無所見,見大人跡云。復遣方士求神人采藥以千 數。是歲旱,天子既出亡名,迺禱萬里沙,過祠泰山,還 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湛祠而去。

元封五年冬,南巡狩,登天柱山。春三月,還至泰山,增 封。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 望祀虞舜於九嶷,登灊天柱山,自尋陽浮江,親射蛟 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 遂北至琅邪,並海,所過禮祠其名山大川。春三月,還 至泰山,增封。夏四月,詔曰:朕巡荊揚,輯江淮物,會大 海氣,以合泰山。上天見象,增修封禪,其赦天下。」 元封六年,作「首山宮。」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封六年春,作首山宮。三月,行幸 河東,祠后土。詔曰:『朕禮首山,昆田出珍物,化或為黃 金。祭后土,神光三燭。其赦汾陰殊死以下,賜天下貧 民布帛,人一匹』。」

《應劭》曰:「昆田,首山之下田也。武帝祠首山,故神為出珍物,化為黃金。」

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二月䄠高里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按郊祀志太初元年幸泰山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祠后土臨渤海將以

[编辑]

「望祀《蓬萊》」之屬,幾至殊庭焉。

太初三年春正月行東巡海上,夏四月還,修封泰山 䄠石閭。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按《郊祀志》,是年東巡海上, 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 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名曰迎年。上許作之如方,名 曰明年。上親禮祠,上犢黃焉。《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 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 符,然後不死。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 小,不稱其聲,迺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焉。其後令帶奉 祠候神物,復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禪祠石 閭。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言仙人閭也,故上 親禪焉。

天漢三年三月行幸泰山修封還幸北地祠常山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天漢三年春三月,行幸泰山,修封, 祀明堂,因受計還幸北地,祠常山瘞。」元玉 按《郊祀 志》,「自封泰山後,十三歲而周遍於五嶽四瀆矣。」

太始四年三月行幸泰山修封䄠石閭四月祠交門宮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太始四年:「春三月,行幸泰山。甲申, 修封。丙戌,䄠石閭。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於交門宮, 若有鄉坐拜者,作《交門之歌》。」

征和四年幸泰山修封䄠石閭按漢書武帝本紀征和四年三月上耕於鉅定還幸泰山修封癸巳䄠石閭 按郊祀志上復修封于泰

[编辑]

山東游東萊,臨大海。是歲雍縣無雲如雷者三,或如 虹氣,蒼黃,若飛鳥集棫陽宮南,聲聞四百里。隕石二, 黑如黳,有司以為美祥,以薦宗廟。而方士之候神入 海求蓬萊者,終無驗。《公孫卿》猶以「大人之跡」為解,天 子猶羈縻不絕,幾遇其真。泰山五年一修封,武帝凡 五修封。

宣帝神爵元年詔祠江海雒水始定五嶽四瀆禮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宣帝幸河東,祠 后土,有《神爵集》。改元為神爵。制詔太常:「夫江海,百川 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以四 時祠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五嶽四瀆皆 有常禮。東嶽泰山於博,中嶽泰室於嵩高,南嶽灊山

於灊,西嶽華山於華陰,北嶽常山於上曲陽,河於臨
考證
晉,江於江都,淮於平氏,濟於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

侍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餘皆一禱而三祠 云。

後漢

[编辑]

世祖中元元年封泰山禪梁父

[编辑]

按《後漢書光武本紀》,中元元年「春二月己卯,幸魯。進 幸太山。北海王興、齊王石朝於東嶽。辛卯,柴望岱宗, 登封太山。甲午,禪於梁父。夏四月癸酉,車駕還宮。己 卯,大赦天下。復嬴、博、梁父、奉高。勿出今年田租芻槁。 改年為中元。」 按《祭祀志》,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 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禪泰山。詔書曰:『即位三十年,百 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何 汙七十二代之編錄?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縣遠 遣吏上壽,盛稱虛美,必髡,兼令屯田』。」從此群臣不敢 復言。三月,上幸魯,過泰山,告太守以上過故,承詔祭 山及梁父。時虎賁中郎將梁松等議:「《記》曰『齊將有事 泰山,先有事配林』,蓋諸侯之禮也。河、嶽」視公侯,王者 祭焉。宜無即事之漸,不祭配林。三十二年正月,上齋 夜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不慎克用, 何益於承。」誠善用之,姦偽不萌。感此文,乃詔松等復 案索河雒讖文,言九世封禪事者,松等列奏,乃許焉。 初,孝武帝欲求神仙,以扶方者言黃帝由封禪而後 仙,於是欲封禪。封禪不常,時人莫知。元封元年,上以 方士言,作封禪器,以示群儒,多言不合於古,於是罷 諸儒不用。三月,上東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之巔。 遂東巡海上,求仙人,無所見而還。四月,封泰山,恐所 施用非是,乃祕其事,語在《漢書·郊祀志》上許梁松等 奏,乃求元封時封禪故事,議封禪所施用。有司奏「『當 用方石』,再累置壇中」,皆方五尺,厚一尺,用玉牒書,藏 方石。牒厚五寸,長尺三寸,廣五寸,有玉檢。又用石檢 十枚,列於石傍,東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長三尺,廣一 尺,厚七寸。檢中刻三處,深四寸,方五寸,有蓋。檢用金 縷五周,以水銀和金以為泥。玉璽一,方寸二分,一枚 方五寸。方石四角又有距石,皆再累,枚長一「丈,厚一 尺,廣二尺,皆在圜壇上。其下用距石十八枚,皆高三 尺,厚一尺,廣二尺,如小碑環壇立之。去壇三步,距石 下皆有石跗,入地四尺。又用石碑,高九尺,廣三尺五 寸,厚尺二寸,立壇丙地,去壇三丈以上,以刻書。」上以 用石功難,又欲及二月封,故詔松欲因故封石,空檢 更加封而已。松上疏爭之,以為:「登封之禮,告功皇天, 垂後無窮,以為萬民也。承天之敬,尤宜章明;奉圖書 之瑞,尢宜顯著。今因舊封,竄寄玉牒故石下,恐非重 命之義。受命中興,宜當特異,以明天意。」遂使太山郡 及魯趣石工,宜取完青石,無必五色。時以印工不能 刻玉牒,欲用丹漆書之,會求得能刻玉者,遂書書祕 刻方石中,命容玉牒。二月,上至奉高,遣侍御史與蘭 臺令史,將工先上山刻石。文曰:「維建武三十有二年 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班於群 神。遂覲東后。從臣太尉憙行司徒事、特進、高密侯禹 等,漢賓二王之後在位,孔子之後褒成侯序在東后, 蕃王十二,咸來助祭。」《河圖赤伏符》曰:「劉秀發兵捕不 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河圖會昌符》 曰:「赤帝九世,巡省得中,治平則封,誠合帝道,孔矩則 天,文靈出,地祇瑞興。」帝劉之九,會命岱宗,誠善用之, 姦偽不萌。赤漢德興,九世會昌,巡岱,皆當天地扶九 崇經之常,漢大興之道,在九世之王,封於太山,刻石 著紀,禪於梁父,退省考五。《河圖合古篇》曰:「帝劉之秀, 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河圖提劉子》曰:「九世之帝 方明聖,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雒書甄曜度》曰:「赤三 德昌九世會,修符合帝際,勉刻封。」《孝經鉤命決》曰:「予 誰行,赤劉用?」帝三建孝,九會修,專茲竭行,封岱青,河 雒命后,經讖所傳。昔在帝堯,聰明密微,讓與舜庶,後 裔握機。王莽以舅后之家,三司鼎足冢宰之權,勢依 託周公、霍光「輔幼歸政」之義,遂以篡叛,僭號自立。宗 廟隳壞,社稷喪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揚、徐、青三州 首亂,兵革橫行,延及荊州,豪傑并兼,百里屯聚,往往 僭號,北夷作寇,千里無煙,無雞鳴犬吠之聲。皇天睠 顧,皇帝以匹庶受命中興,年二十八,載興兵起,是以 中次誅討,十有餘年,罪人則斯得黎庶得,居爾田,安 爾宅,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舟輿所通,人跡所至,靡 不貢職。建明堂,立辟雍,起靈臺,設庠序,同律度量衡,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吏各修職,復於舊典。 在位三十有二年,年六十二,乾乾日昃,不敢荒寧,涉 危歷險,親巡黎元,恭肅神祇,惠恤耆老,「理庶遵古,聰 允明恕,皇帝唯慎《河圖》《雒書》正文。」「是月辛卯,柴登封 泰山。甲午,禪於梁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永茲一宇, 垂於後昆。百僚從臣,郡守師尹,咸蒙祉福,永永無極。」 秦相李斯燔《詩》《書》,樂崩禮壞。建武元年已前,文書散 亡,舊典不具,不能明經文,以章句細微相況,八十一 卷,明者為驗。又其十卷皆不昭晰。子貢欲去告朔之 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後有聖人正失誤。」刻石記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於泰山下,南方 群神皆從,用樂如南郊諸王,王者後二公,孔子後褒 成君,皆助祭位事也。事畢將升封,或曰:泰山雖已從 食於柴祭,今親升告功,宜有禮祭。於是使謁者以一 特牲於常祠泰山處。告祠泰山,如親耕貙劉先祠、先 農、先虞故事。至食時御輦升山,日中後到山上更衣, 早晡時即位於壇北面,群臣以次陳後西上。畢位,升 壇。尚書令奉玉牒檢,皇帝以寸二分璽親封之。訖,太 常命人發壇上石,尚書令藏玉牒已,復石覆訖。尚書 令以五寸印封石檢。事畢,皇帝再拜,群臣稱萬歲,命 人立所刻石碑,乃復道下。二十五日甲午,禪祭地於 梁陰,以高后配,山川群神從,如元始中北郊故事。四 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元 年,復博,舉高嬴,勿出元年租芻槁。以吉日刻玉牒書 函,藏金匱,璽印封之。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告至高 廟。太尉奉匱以告高廟,藏於廟室西壁石室,《高主室》 之下。

應劭《漢官》馬第伯《封禪儀記》曰:「車駕正月二十八日發雒陽宮,二月九日到魯,遣守謁者郭堅伯將徒五百人治泰山道。十日,魯遣宗室諸劉及孔氏、瑕丘丁氏上壽受賜,皆詣孔氏宅,賜酒肉,十一日發,十二日,宿奉高。是日遣虎賁郎將先上山,三案行,還,益治道,徒千人。十五日始齋。國家居太守府舍,諸王居府中」 ,諸侯在縣庭中齋,諸卿、校尉、將軍、大夫、黃門郎、百官及宋公、衛公、褒成侯、東方諸侯、雒中小侯,齋城外汶水上。太尉、太常齋。山虞,馬第伯自云某等七十人,先之山虞,觀祭山壇及故明堂宮郎官等郊肆處。入其幕府,觀冶石。石二枚,狀博平,圓九尺,此壇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時石也,時用五車,不能上也。因置山下為屋,號五車石。四維距石長丈二,廣二尺,厚尺半,所四枚檢石長五尺,廣六寸,狀如封篋,長檢十枚,一紀號石高丈二尺,廣三尺,厚尺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字紀功德。是朝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不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極望無不睹,仰望天關,如從谷底。仰觀抗峰,其為高也,如視浮雲,其峻也,石壁窅窱,如無道徑。遙望其人,端如行,杇兀,或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過樹,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臥石上,有頃復蘇。亦賴齎酒脯,處處有泉水,目輒為之明。復勉強相將行到天關,自以已至也。問道中人,言尚十餘里。其道旁山脅,大者廣八九尺,狹者五六尺。仰視巖石松樹,鬱鬱蒼蒼,若在雲中。俛視谿谷碌碌,不可見文尺。遂至天門之下,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直上七里,賴其羊腸逶迤,名曰「環道。」 往往有緪索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挾,前人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所謂磨胸捏石,捫天之難也。初上此道,行十餘步一休,稍疲,咽脣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據頓地,不避濕暗。前有燥地,目視而兩腳不隨。早食上晡,後到天門。郭使者得銅物。銅物形狀如鍾,又方柄有孔,莫能識也,疑封禪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楊名通。東上一里餘,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時神也。東北百餘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闕在南方,漢武在其北。二十餘步,得北垂圓臺,高九尺,方圓三丈,所有兩陛,人不得從上,從東陛上,臺上有壇,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維有距石,四面有闕。鄉壇再拜謁,人多置錢物,壇上亦不掃除。國家上見之,則詔書所謂酢梨酸棗,狼籍散錢處數百,幣帛具道。」 是武帝封禪,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為先,上跪拜,置梨棗錢於道以求福,即此也。東山名曰「日觀。」 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所。秦觀者,望見長安,吳觀者,望見會稽;周觀者,望見齊。西北有石室壇,以南有玉盤,中有玉龜。山南脅神泉,飲之極清美,利人。日入下去,行數環。日暮時頗雨,不見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舉足隨之,比至天門下,夜入定矣 。《封禪儀》曰:「車駕十九日之山,虞國家居亭,百官布野,比日山上雲氣成宮闕,百官並見之。」 二十一日夕牲時,白氣廣一丈,東南極望致濃厚,時天清和無雲。《瑞命篇》:「岱嶽之瑞,以日為應」 也。

明帝永平六年冬十二月幸陽城遣使者祠中嶽

[编辑]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章帝元和二年詔議增山川群祀東巡幸泰山柴告岱宗

[编辑]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元和二年春二月,詔曰:「今山川 鬼神應典禮者,尚未咸秩,其議增修群祀,以祈豐年。 丙辰,東巡狩。辛未,幸泰山,柴告岱宗。有黃鵠三十從 西南來,經祠壇上東北,過於宮屋,翱翔升降,進幸奉 高。」

元和三年二月。遣使祠北嶽。三月祠房山於靈壽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元和三年春正月丙申。北巡狩
考證
二月戊辰。進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嶽。出長城。三月己

卯。進幸趙。庚辰祠房山於靈壽。」

安帝延光三年春二月辛卯幸泰山柴告岱宗

[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 按《祭祀志》。「延光三年。上 東巡狩。至泰山。柴祭及祠汶上明堂。如元和三年故 事。」

[编辑]

文帝黃初二年六月庚子初祀五嶽四瀆咸秩群祀按三國魏志文帝本紀云云

[编辑]

按《晉書禮志》:「黃初二年六月庚子,初禮五嶽四瀆,咸 秩群祀,瘞沈珪璧。」

黃初六年,舟軍入淮,遣使沈璧。

按《三國魏志》文帝本紀不載。 按《晉書禮志》,黃初六 年七月,帝以舟軍入淮。九月壬戌,遣使者沈璧於淮。 黃初 年,蔣濟請修封禪禮。詔諸臣省之勿議。 按《三國魏志》文帝本紀不載。 按《晉書禮志》,魏文帝 黃初中,護軍蔣濟曰:「夫帝王大禮,巡狩為先;昭祖揚 禰,封禪為首。是以自古革命受符,未有不蹈梁父,登 泰山,刊無竟」之名,紀天人之際者也。故司馬相如謂: 「有文以來七十二君,或順所繇於前,謹遺教於後。」太 史公曰:「主上有聖明而不宣布,有司之過也。然則元 功懿德,不刊梁山之石,無以顯帝王之功,示兆庶不 朽之觀也。」《語》曰:「當君而歎堯、舜之美,譬猶人子對厥 親而生譽它人之父。」今大魏承百王之弊亂,拯流「遁 之艱厄,接千載之衰緒,繼百代之廢業,自文武至於 聖躬,所以參成天地之道,綱維神人之化,上天報應, 嘉瑞顯祥,以比往古,無所取喻。至於歷世,迄今,未廢 大禮,雖志在掃盡殘盜,蕩滌餘穢,未遑斯事。若爾,三 苗屈彊於江海,大舜當廢東巡之儀;徐夷跳梁於淮 泗,周成當止岱嶽之禮。且去歲破吳虜於江漢,今茲 屠蜀賊於隴右,其震蕩內潰,在不復淹,無累於封禪 之事也。此議久廢,非倉卒所定。宜下公卿,廣撰其禮, 卜年考時,昭告上帝,以副天下之望。臣待罪軍旅,不 勝大願,冒死以聞。」詔曰:「聞蔣濟斯言,使吾汗出流足。 自開闢以來,封禪者七十餘君耳。故太史公曰:『雖有 受命之君,而功有不洽,是以中間廣遠者千有餘年, 近者數百載,其儀闕不可得記,吾何德之修,敢庶茲 乎!濟豈謂世無管仲,以吾有桓公登泰山之志乎?吾 不欺天也。濟之所言,華則榮矣,非助我者也。公卿侍 中尚書常侍,省之而已,勿有所議,亦不須答詔也』。」天 子雖距濟議,而實使高堂隆草封禪之儀,以天下未 一,不欲便行大禮,會隆卒,不復行之。

明帝太和四年八月辛巳行東巡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嶽

[编辑]

按:《三國魏志明帝本紀》云云。

青龍元年夏五月詔諸郡國山川不在祠典者勿祠按三國魏志明帝本紀云云

[编辑]

陳留王咸熙元年春正月甲子行幸長安壬申使使者以璧幣祀華山

[编辑]

按:《三國魏志陳留王本紀》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