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6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六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六十九卷《目錄》。
《朝賀部·彙考》十三
明。〈太祖洪武十八則〉
《禮儀典》第二百六十九卷。
朝賀部彙考十三
[编辑]明
[编辑]太祖洪武元年即皇帝位百官表賀並定朝儀
[编辑]按《明會典》:洪武元年圜丘告祭禮成,校尉設金椅於 郊壇前之東,南向,設冕服案於金椅前,候望瘞畢,丞 相諸大臣率百官於望瘞位跪奏曰:「告祭禮成,請即 皇帝位。」群臣扶擁至金椅上坐。百官先排班,執事官 舉冕服案寶案至前,丞相諸大臣奉袞冕跪進,置於 案上。丞相等就取袞冕加於聖躬。丞相等入班,通贊 唱:「排班」,班齊,鞠躬,樂作。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樂 止。百官拜興如之。通贊唱「班首詣前」,引禮官引丞相 至上位前。通贊唱「跪,搢笏」,丞相跪,搢笏,承傳唱「眾官 皆跪。」百官跪。捧寶官開盝,取玉寶,跪授丞相。丞相捧 寶上言:「皇帝進登大位,臣等謹上御寶。」尚寶卿受寶, 收入盝內。通贊唱「就位」,拜,興,平身。百官拜,興如之。通 贊唱:「復位」,引禮官引丞相自西降,復位。通贊唱:「鞠躬」, 拜,興,拜,興,平身,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山 呼,山呼,再山呼,跪右膝,出笏。贊「俛伏」,興,平身;鞠躬;拜, 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皇帝解嚴。通贊唱「捲班」,百官 退,禮畢,具鹵簿,導從詣太廟,奉上冊寶,追尊四代考 妣,仍告祀社稷。還,具袞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稱賀。 前期,侍儀司設表案於丹墀中內道之西北,設丞相 以下百官拜位於內道上下之東西,每等異位,重行 北面。捧表官、宣表官、展表官位於表案之西,東向;糾 儀御史二人位於表案之南,東西相向;宿衛鎮撫二 人位於東西陛下,護衛百戶二十四人位於宿衛鎮 撫之南,稍後;知班二人位於文武官拜位之北,東西 相向。通贊贊禮二人位於知班之北,通贊在西,贊禮 在東;引文武班四人位於文武官拜位之北,稍後,皆 東西相向。引殿前班二人位於引文武班之南;舉表 案二人位於引文武班之北;舉殿上表案二人位於 西階之下,東向。「其丹陛上,設殿前班指揮司官三員 侍立位於陛上之西,東向;宣徽院官三員侍立位於 陛上之東,西向;儀鸞司官位於殿中門之左右,護衛 千戶八人位於殿東西門之左右,俱東西相向;鳴鞭 四人列於殿前班之南,北向;將軍六人位於殿門之 左右,天武將軍四人位於陛上之四隅,皆東西相向。」 殿上尚寶司設寶案於正中,侍儀司設表案於寶案 之南。文官侍從班、起居注給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寶 卿位於殿上之東,西向。武官侍從班懸刀指揮位於 殿上之西,東向。受表官位於文官侍從班之南,西向。 內贊二人位於受表官之南,捲簾將軍二人位於簾 前,俱東西相向。是日清晨,拱衛司陳設鹵簿,列甲士 於午門外之東西,列旗仗於奉天門外之東西。龍旗 十二,分左右,用甲士十二人。北斗旗一,纛一居前,豹 尾一居後,俱用甲士三人。虎豹各二。馴象六,分左右 左右。布旗六十四門旗,日旗、月旗,青龍、白虎旗,風、雲、 雷、雨、江河、淮濟旗,天馬、天鹿、白澤、朱雀、《元武》等旗,木、 火、土、金、水、五星、五嶽旗,熊旗、鸞旗及二十八宿旗各 六行,每旗用甲士五人,一人執旗,四人執弓弩。設五 輅於奉天門外,玉輅居中,左金輅次;《革輅》右;《象》。次 木輅,俱並列。丹墀左右布黃麾仗,黃蓋、華蓋、曲蓋、紫 方傘、紅方傘、雉扇、朱團扇、羽葆幢、豹尾龍頭竿、信旛、 傳教旛、告止旛、絳引旛、戟氅、戈氅、儀鍠、氅等各三行。 丹陛左右,陳幢節、響節、金節燭籠,青龍、白虎幢、班劍、 吾杖、立爪、臥爪、儀刀、鎧杖、戟、骨朵、朱雀、元武幢等各 三行。殿門左右設圓蓋一,金交椅、金腳踏、水盆、水罐 團、黃扇、紅扇皆校尉擎執。侍儀舍人二人舉表案,入 就殿上。鼓初嚴,百官具朝服;次嚴,各依品從,齊班午 門外以北為上,東西相向。通班贊禮及宿衛鎮撫等 官入就位。諸侍衛官各服其器服,及尚寶卿侍從官 入。鼓三嚴,丞相以下文武官以次入,各就位。皇帝袞 冕陞御座。大樂、鼓吹振作,樂止,將軍捲簾,尚寶卿以 寶置案,拱衛司鳴鞭,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位, 北面立。初行樂作,至位樂止。知班唱「班齊。」贊禮唱「鞠 躬,拜」,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捧表以下官由殿西門 入。內贊唱「進表」,捧表官捧表跪進於案前。受表官搢 笏跪於案東,受表置於案。出笏興,退立於殿內之西, 東向。內贊唱「宣表」,宣表官詣案前,搢笏取表,跪宣於 殿內之西。展表官搢笏,同跪展。宣訖,展表官出笏,一 人以表復置於案,俱退立於位。宣表官俯伏,興,同捧表以下官出殿西門,降自西階,復位。贊禮唱「鞠躬」,樂 作,四拜,樂止。唱「搢笏,鞠躬」,三舞蹈。唱「跪」、唱山呼,各拱 手加額,呼萬歲者三。樂工、軍校齊聲擊鼓應之。唱「出 笏」,俛伏,興,樂作。四拜。賀畢,遂遣官冊皇后、冊立皇太 子以即位,詔告天下。〈又〉常朝御殿儀,洪武初定。凡早 朝,文官自左掖門入,武官自右掖門入。如華蓋殿朝, 「至鹿頂外,東西序立,鳴鞭訖,守衛官至鹿頂內行禮 訖,就侍立位。各衙門官以次行禮訖,有事奏者入奏, 無事奏者,四品以上及應陞殿者,入殿內侍立。五品 以下官出,至鹿頂外,列班北向立,候鳴鞭,以次出。」如 奉天殿朝,俱於華蓋殿行禮。奏事畢,五品以下官詣 丹墀,依品級列班,重行北向立,四品以上及翰林院 官、給事中、監察御史等官於中左、中右門伺候鳴鞭, 各詣殿內序立,候朝退,捲班以次出。如先於奉天殿 朝後卻奏事者,文武官於丹墀內依品級重行北向 立,候鳴鞭行禮訖,四品以上及翰林院官、給事中、監 察御史等官陞殿侍立。五品以下仍前序立,候謝恩、 見辭人員行禮訖,鳴鞭捲班退。有事奏者,於奉天門 或華蓋殿進奏,無事奏者以次出。 常朝御門儀,洪 武初定,凡早朝,文官自左掖門入,武官自右掖門入。 如奉天門朝,至金水橋南,各依品級東西序立,候鳴 鞭訖,以次隨行,至丹墀內,東西相向序立。守衛官先 行禮畢,東西序立,文武官入班行禮。有事者以次進 奏,無事奏者隨即入班。朝退,捲班分東西出。 凡賜 坐,洪武初,令,凡朝退燕閒及行幸處,文職三品以上, 武職二品以上,及勳舊文學之臣賜坐。其餘非奉特 旨,不許輒坐。 《凡糾舉失儀》,洪武初,令,百官有《未閑 禮儀》,新任及諸武臣聽。侍儀司官每日於午門外演 習,御史二員監視,有不如儀者糾舉。百官入朝失儀 者,亦糾舉如律。又令朝班,每日都察院輪委監察御 史二員侍班,糾察失儀。 凡雜儀:洪武初,令百官既 具朝服,公服之後,毋舉笏行私禮。又令朝參近侍病 嗽者,許即退班,或一時眩暈,及感疾不能侍立者,許 同官掖出。又令百官入朝。遇雨雪許服雨衣凡行走: 洪武初、令百官早朝入班行禮、及朝退捲班、俱分文 東武西、不許徑越御道、東西行走。如在奉天門朝、其 有事東西往來者、出至金水橋南行、過〈又〉東宮親王 并妃、正旦冬至宮中朝賀儀,洪武初定。凡正旦、冬至 日上位,中宮陞乾清宮御座,侍從導引如常儀。引禮 引皇太子及妃、親王及妃詣上位前。贊禮贊鞠躬,四 拜。皇太子親王皆鞠躬,四拜。平身。皇太子妃、親王、妃 皆四拜。贊禮引皇太子詣前。贊「跪」,皇太子跪。引禮贊 「跪。」皇太子妃、諸王及妃皆跪。皇太子稱長「子某,茲遇 履端之節,履長之節,謹率諸弟某等,欽詣父皇陛下 稱賀。」贊禮贊「俯伏,興、平身」皇太子俯伏,興,平身。引禮 贊「俯伏」,興、平身諸王皆俯伏,興、平身皇太子妃、諸王 妃興。贊禮引皇太子復位。贊「鞠躬,四拜。」皇太子諸王 皆鞠躬,四拜,興、平身皇太子妃、親王妃皆四拜。禮畢。 引禮引皇太子及妃、諸王及妃、諸中宮前。贊禮贊「鞠 躬」,四拜。皇太子、親王皆鞠躬,四拜,興,平身。皇太子妃、 親王、妃皆四拜。贊禮引皇太子詣前。贊「跪」,皇太子跪。 引禮贊「跪」,皇太子妃、諸王及妃皆跪。皇太子稱:「長子 某,茲遇履端之節,履長之節,謹率諸弟某等,恭詣母 后殿下稱賀。」贊禮贊「俯伏,興、平身。」皇太子俯伏,興,平 身。引禮贊「俯伏」,興,平身諸王皆俯伏,興,平身皇太子 妃、親王妃興。贊禮引皇太子復位。贊「鞠躬,四拜。」皇太 子諸王皆鞠躬,四拜,興,平身皇太子妃、親王妃皆四 拜。禮畢。引禮引皇太子、親王及妃皆出。東宮親王并 妃正旦冬至朝賀太后儀同前。
洪武二年,定「謝恩、見辭、及蕃王朝賀諸儀。」
按《明會典》,凡謝恩見辭,洪武二年,令在京文武官有 故告假及出使,皆奉辭,還皆奉見。而奉特旨授官,及 除授內外百職,皆即時謝恩。到任之日,仍望闕行禮。 省選者亦到任日望闕行禮,或除郡縣官,給賜銀物 聽宣諭者,皆總行謝禮,俱五拜三叩頭。又令:凡早朝 謝恩、見辭人員,都察院輪委監察御史二員侍班。凡 謝恩者居前,見者次之,辭者又次之,俱行五拜三叩 頭禮。凡內外諸司文武官員已入流者,謝恩、見、辭,必 具公服行禮。凡朝覲進表箋官員,見、辭、謝恩,俱用公 服。如面除而不及具服,即時謝恩者勿拘。其或常服, 見者綴班後。如以軍務遠來,及承制使還,即時引見 者,不在此例。凡在外諸司遣人來朝及朝使還京者, 俱先朝見,後詣所司。否者以違制論。〈又〉凡蕃王來朝, 至龍江驛,驛官具報應天府府報中書省及禮部以 聞。遣侍儀通贊舍人二員接伴,遣應天府知府至驛 禮待。前期,館人於正廳陳設蕃王座於廳之西北,東 向;知府座於廳之東南,西向。知府至館,以賓主接見, 具酒食宴待畢,知府還,蕃王送出門外。次日清晨,從 官復伴送蕃王入會同館。禮部尚書奉旨即館中宴 勞。尚書至,蕃王服其國服出迎,相見宴享如龍江驛。 酒行作樂。宴畢,尚書及從官皆出,蕃王與其從官送至館門外。明日,中書省奏知,命官一員詣館,如前宴 勞。《禮部告示》,「侍儀司以蕃王及其從官具服於天界 寺習儀三日,擇日朝見。」前一日,內使監陳設御座、香 案於奉天殿,尚寶司設寶案於御座前,侍儀司設蕃 王與其從官次於午門外,蕃王拜位於丹墀中道稍 西及御座之南,其從官拜位於蕃王丹墀拜位之後, 俱北向。設方物案於丹墀之北,中道東西,方物狀案 於御前及丹墀中,受方物官位於方物案之東西;知 班二人位於蕃王拜位之北,引蕃王舍人二人位於 蕃王之北,引蕃王從官舍人二人位於蕃王從官之 北,俱東西相向。餘如朝會儀。是日,鼓初嚴,禮部陳方 物於午門外,舉案者就案。次嚴,執事官俱入就位,接 伴舍人、引班舍人引蕃王及其從官立俟於午門外。 三嚴,文武官具朝服入就侍立位,執事者舉方物案, 蕃王等從其後。由西門入奉天西門,至殿前丹墀西, 侍立。侍從奉迎皇帝,具禮服御輿以出,大樂鼓吹振 作,陞座,樂止。捲簾、鳴鞭報時訖,蕃王及其從官各就 拜位。執事者以方物案置蕃王拜位前。贊拜,樂作,蕃 王及其從官皆四拜,樂止。引班導蕃王陞殿,宣方物 官取方物狀從行,俱由西陞,樂作。從殿西門入內贊 接引蕃王至御前,樂止。贊拜,蕃王再拜,跪稱:「茲遇某 節,欽詣皇帝陛下稱賀致詞。」訖,宣方物官跪於御前 西,宣狀,承制官跪承制,詣蕃王前立。宣制訖,贊拜,蕃 王俯伏,興,再拜,蕃王及宣方物狀官俱由西門出,樂 作,復位,樂止。贊拜,樂作,蕃王及其從官皆四拜,樂止。 禮畢,鳴鞭,皇帝興,樂作,至謹身殿,樂止。引班導蕃王 及其從官俱出見皇太子。前一日,禮部官以蕃王所 獻東宮方物啟知,內使監設皇太子位於東宮正殿, 蕃王及其從官次於東宮門外。又設蕃王拜位於殿 門外及殿中,其從官拜位於殿下中道之東西,俱北 向。引班二人於蕃王拜位之北,引從官二人於從官 拜位之北,皆東西相向。餘陳設如朝會儀。質明,蕃王 朝見皇帝訖,常服至東宮門外,文武官公服入侍從, 皇太子皮弁服出,樂作。陞座,樂止。引班引蕃王入,樂 作。至位,樂止。其從官立於殿下,東西相向。贊拜,樂作, 蕃王再拜,皇太子立受,樂止。引班引蕃王至殿西門 內,贊接引至殿中,跪稱:「茲遇某節,詣皇太子殿下稱 賀致詞訖,俯伏,興。」蕃王復位,贊拜,樂作;「再拜」,皇太子 答拜,樂止。蕃王出,皇太子坐。引班引蕃王從官就拜 位,贊拜,樂作,從官皆四拜,樂止。禮畢,皇太子興,樂作, 出殿門,樂止。蕃王及其從官以次出。接伴舍人引見 親王。前期,王府官設王座於正殿東稍北、西向;蕃王 座於殿西、稍南、東向,蕃王拜位於座之南,王答拜位 於座之北,蕃王從官拜位於殿門外北向。內贊二人 位於殿上之東西。承傳二人位於殿門外之東西。接 伴舍人位於內贊之南東西相向。引從官二人位於 拜位之北。王府官侍立位於殿上左右俱東西相向。 是日,所司陳儀仗於殿之東西。蕃王至王府門外,執 事者先入就位。王皮弁服,出陞座。蕃王至殿下由西 階升。王降座,出迎於殿門外。既見,王府官引王由中 門入,舍人引蕃王由西門入,各就拜位。贊拜,蕃王再 拜,王答拜,就座,蕃王亦就座。引班引蕃王、從官就拜 位,皆四拜。禮畢,蕃王詣王座前,王降座,蕃王舉手,揖 畢,王還府。蕃王出,王府官送至門外。擇日錫宴於謹 身殿。拱衛司設黃麾仗於殿庭左右,內使擎執如奉 天殿受朝賀儀。內使監陳設御座於殿中,皇太子座 於御座東偏稍南,諸王座皆以次而南,俱西向。又設 諸王座於西偏,與東偏諸王座相對,俱東向。蕃王座 於殿中之西第一行,東向。次設文武一品陪宴座。第 二行,二品三品第三行,俱東西相向。蕃王從官文武 三品陪宴官,俱以序坐於西廡,東向北上。和聲郎陳 大樂、細樂舞隊於殿之南楹。光祿寺設御尊於殿中 之南,皇太子、諸王、蕃王至二品官酒尊於殿門左右 之東西。御位,司壺二人,尚酒尚食二人,東偏。皇太子 諸王司壺二人,奉酒食二人,西偏。諸王如之。蕃王司 壺一人,奉酒食一人。文武官第一行及左右第二行, 各司壺四人兼供酒食。光祿寺直長於西廡各置酒 尊及司壺供酒食之人。光祿寺卿陳御食案及皇太 子諸王食案。寺丞設蕃王食案於殿中,直長設殿上 左右文武官及西廡食案各於其座前。諸執事者各 供事。舍人引文武官常服侍立於殿門之左右,又引 蕃王服其國服,侍立於百官之北。引進引皇太子、諸 王常服侍立殿內之左右,侍儀導引皇帝常服陞御 座,大樂鼓吹振作,鳴鞭、樂止,皇太子、諸王各就座。禮 部官取旨,導蕃王入就座。光祿寺卿舉御食案進於 御前,禮部侍郎、光祿寺少卿舉食案置於皇太子、諸 王之前,禮部郎中、光祿寺丞舉食案置於蕃王前,文 武官及蕃王從官各以次就座。內使監令於御前斟 酒,司壺於皇太子諸王以下各斟酒,細樂作,奏《太清 之曲》。和聲郎北面立,舉手唱「上酒」,皇帝舉爵飲,皇太 子以下皆飲畢,樂止。酒再行,細樂作,奏《感皇恩之曲飲畢樂止。內使監令於御前進食,供事者自皇太子 以下各供食。大樂作。和聲郎唱「上食」,皇帝進食,皇太 子以下皆食畢樂止。酒三行細樂作,奏《賀聖朝之曲》, 飲畢樂止。進食奏《大樂》,食畢樂止。凡五進食皆如之。 酒四行細樂作,奏《普天樂之曲》,飲畢樂止,進食。酒五 行細樂作,舞諸國來朝之舞,飲畢樂舞止,進食。酒六 行細樂作,奏《朝天子之曲》,飲畢樂止,進食。酒七行細 樂作,奏《醉太平之曲》,舞《長生隊之舞》,飲畢樂舞止,進 食。其西廡斟酒、進食之次,亦如殿中,惟不用樂。宴畢, 皇帝興,樂作,皇太子、諸王侍從還宮,樂止。蕃王文武 官俱以次出。東宮擇日宴蕃王。是日,宿衛陳設如朝 會儀。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俱取旨宴樂。蕃王陛 辭,其陳設行禮如朝見儀,惟不設宿衛及傳制方物 案、宣狀等。官辭東宮亦如見儀,惟不跪致詞。禮畢。中 書省率禮部官送至龍江驛。禮部設宴如初至。《禮部》 官還、應天府官送起行〈又〉《聖節》、正旦、冬至、蕃國望闕 慶祝儀。蕃王奉正朔稱朝貢者,其國中有慶祝禮,頒 自朝廷,使遵行之。儀具於後。洪武二年定前期執事 者於王宮正殿南向,陳香燭案於闕庭前,王拜位於 殿中,褥位於香案前,眾官拜位於王之後,俱北向。司 禮司贊於王拜位之北,司香二人於香案前,俱東西 相向。是日陳軍仗於王宮門之外樂工陳樂於拜位 之後。眾官先具朝服引班於王宮門外東西執事俱 就位。王於後殿具冕服未賜者服其服。眾官入侍立 於殿庭東西。王出樂作。由西陛陞至拜位樂止。眾官 就拜位贊「拜」樂作;王與眾官皆四拜樂止。王由東門 入樂作;至褥位樂止。贊「跪」王與眾官皆跪。王三上香 畢俯伏興眾官皆興。王由東門出樂作還位樂止。贊 拜樂作王與眾官皆四拜樂止。贊搢笏三舞蹈跪三 拱手加額呼萬歲。出笏俯伏興贊四拜。禮畢、王與眾 官以次出。〈又〉蕃國遣使進表。洪武二年定。前期所司 於王宮內外及國內街巷結綵。設闕庭於殿上正中, 表箋案於闕庭前,香案於表箋案前,司香二人於香 案左右。王拜位於殿中,眾官位於王後,俱北向。司禮 二人於王位北,引禮二人於王左右。引班四人於眾 官左右,俱東西相向。使者立位於香案東,捧表箋二 人於香案西。設樂於眾官拜位之後龍亭於殿南正 中儀仗鼓樂於龍亭前。是日清晨司印者陳印案於 殿中滌印訖以表箋及印俱置於案。王具冕服眾官 具朝服詣案前。用印畢用黃袱裹表紅袱裹箋各置 於匣中仍各以袱裹之。捧表箋官捧置於案使者與 捧表箋官各就位。引禮引王及眾官俱入就拜位。贊 「拜」,樂作;「再拜」,樂止。王詣香案前跪,眾官皆跪。王三上 香訖,捧表官取表,東向跪進王;王受表,以進於使者; 使者西向跪受,興,置於案。贊「興」,王復位。贊「拜」,樂作;王 與眾官皆四拜,樂止。禮畢,捧表箋官捧表前行置於 龍亭中。金鼓儀仗鼓樂前導,王送至宮門外還。眾官 朝服送至國門外,使者乃行。
洪武三年定,朔朢朝參、奏事受賜及蕃國受印儀。 按《明會典》,朔朢朝儀,洪武三年定。凡朔朢日,上皮弁 服御奉天殿,百官公服於丹墀東西對立。俟引班引 合班北面立,再拜。班首詣前,同百官鞠躬,唱某官臣 某起居。贊禮唱「聖躬萬福。」班首平身復位,同百官皆 再拜,引班引百官分班仍對立。省府臺部官、諸衙門 有《事奏》者、由西階陞殿。奏事畢、降自西階。引班引百 官以次出。如無事奏、則侍儀由西階陞殿、跪奏如之。 俟侍儀降階、引班導百官出〈又〉凡奏事儀節。洪武三 年定。凡百官奏事跪。有旨令起即起、進退皆以次、毋 得攙越。凡諸儒臣於御前奏事、或進呈文字、恐有口 氣體氣。須退立二三步毋輒近御案。立須於東西隅、 不得直前。凡上位行立去處,諸人不得輒便奏事跪 拜必候坐定、方許奏事行禮俱要取便北向〈又〉凡受 賜。《洪武》三年、令以所賜物、先置奉天門內。乃引其人 入見、聽宣諭、然後給之、就令謝恩而去〈又〉蕃國受印 物。洪武三年定,使者至蕃國境,先遣關人入報,蕃王 遣官遠接。前期有司於國門外公館設幄結綵,設龍 亭於館之正中,備金鼓儀仗鼓吹於館所,以伺迎引。 又於國城內街巷結綵。又於王宮設闕庭於殿上正 中,設香案於闕庭之前。設蕃王受賜予位於香案之 前。設蕃王拜位於殿庭正中,北向。眾官拜位於王拜 位之南,異位重行北向。設樂位於眾官拜位之南北 向。司贊二人於蕃王拜位之北。引禮二人於司贊之 南。引班四人於眾官拜位之北,俱東西相向。陳儀仗 於殿庭之東西。《遠接》官接見使者迎至館所,以上賜 安奉於龍亭中,遣使馳報王。是日蕃王率百官出迎 於國門外。《遠接》官迎上賜出館。至國門,金鼓在前,次 眾官常服乘馬行,次王乘馬行,次儀仗鼓樂,次上賜 龍亭,使者常服乘馬行,於龍亭之後,迎至殿中,金鼓 分列於門外之左右,眾官分立殿庭之東西,置龍亭 於殿上正中,使者立於龍亭之東。引禮引蕃王,引班 引眾官各就拜位。立定,司贊唱「拜」,樂作,蕃王及眾官皆四拜,樂止。引禮引蕃王詣龍亭前,使者稱「有制」,引 禮贊「跪」,司贊唱「跪」,蕃王與眾官皆跪。使者宣制曰:皇 帝敕使某持印賜爾國王某,并賜某物。宣畢,使者捧 所賜印并某物,西向授蕃王,蕃王跪受,以授左右訖, 引禮唱:「俯伏,興,平身。」司贊唱「同」,蕃王及眾官皆俯伏, 興,平身。《引禮》引蕃王出,復位。司贊唱「拜」,樂作,蕃王及 眾官皆四拜,樂止。司贊唱「禮畢。」引禮引蕃王入殿西 立東向,使者東立西向。引禮唱「使者與蕃王行兩拜 禮。」使者降自東階,蕃王降自西階。遣官送使者還館。 洪武五年,聖誕節,詔罷賀。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五年九月,聖誕前一日,中書右 丞相汪廣洋請行賀禮。上曰:『朕已令罷此禮,卿等其 體朕懷』。」時高麗國遣陪臣進表稱賀,并太子千秋節, 上詔中書悉諭免之。
洪武六年,定「諸王朝覲儀注。」
按《明會典》,「國初諸王朝覲,在朝堂行君臣禮,在便殿 行家人禮。」見東宮亦然。凡親王來朝,洪武六年定,親 王每歲朝覲,不許一時同至,務要一王來朝。還國無 虞,信報別王,方許來朝。諸王不拘歲月,自長至幼,以 嫡先至嫡者朝畢,方及庶者,亦分長幼而至,週而復 始,毋得失序。諸王居邊者,無警則依期來朝,有警則 從便,不拘朝期。凡天子與親王雖有長幼之分,在朝 廷必講君臣之禮。蓋天子之位即祖宗之位,宜以祖 宗所執大圭於上,鏤字題曰「奉天法祖」,世世相傳。凡 遇親王來朝,雖長於天子者,天子執相傳之圭以受 禮,蓋見此圭如見祖考也。凡諸王來朝,祭祀辦與未 辦,先常服見天子,三叩頭,不拜。奉先殿見畢,不拘何 殿樓閣門下,天子執大圭,王具冕服,敘君臣禮,行五 拜三叩頭。見畢,諸王係尊長,天子係姪孫,引王至後 便殿,王坐東面西。天子衣常服,敘家人禮,行四拜不 叩頭,王坐受。然雖行家人禮,君臣之分,不可不謹。天 子居正中,南面坐,以待尊長。次見東宮,行四拜禮。如 王係尊長,東宮答拜。凡親王係天子伯叔之類,年踰 五十則不朝。孫姪之類,年踰六十則不朝。俱世子代 之。凡親王來朝,若遇大宴會,諸王不入筵宴中。若欲 筵宴,於便殿去處,精潔茶飯,敘家人禮。群臣大會宴 中,王並不入席。凡親王每歲來朝,自備飲膳。其隨從 官員軍士盤費,馬匹草料,俱各自備,毋得干預有司, 恐惹事端。凡親王入朝,以王子監國,其隨侍文武官 員馬步旗軍,不拘數目,若王恐供給繁重,斟酌從行 者聽。其軍士儀衛,旗幟甲仗,務要鮮明整肅,以壯臣 民之觀。凡親王及嗣子,或出遠方,或守其國,或在京 城,朝廷或有宣召,或差儀賓,或駙馬,或內官,齎持御 寶文書并《金符》前去,方許起程詣闕。
洪武十一年、令旌別朝覲官員為三等。並立《入朝門 禁》
按:《明會典》:「凡朝覲官旌別,洪武十一年,令察其言行 功能,第為三等:稱職而無過者為上;賜坐而宴,有過 而稱職者為中;宴而不坐;有過而不稱職者為下;不 預宴,序立於門。宴者出,然後退。」〈又〉《入朝門禁》:洪武十 一年,詔「朝參文武官,給領牙牌懸帶出入。無牌者依 律論罪,借者及借與者,罪同。在外來朝官,於各門附 名出入。」又令「守門指揮,千百戶日一更代,士卒三日 一更代。凡內官內使出入,皆用號牌。若有以兵器雜 藥進者,論如律,守門軍士失於覺察者,罪如之。若奉 駕出入,則以御史一員臨門察視。」
洪武十三年,以誕辰不受賀,李善長等累請,許之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十三年九月,上以古人父母既 沒,生日當倍悲痛,即位以來,常不受賀。至是李善長 等累請,乃許之。其在外諸司五品以上者,自明年始 聽其表賀。
洪武十四年,定「朔望起居禮。」
按《明會典》、洪武十四年定,凡朔望日,文武百官各具 朝服,俟鼓三嚴,公侯、一品、二品官入東西角門俟。其 餘三品以下,先於丹墀內班橫行序立。鐘三鳴,公侯、 一品、二品以次入班序立。鐘鳴畢,儀禮司奏「外辦。」導 駕官導上出,陞御座。鳴鞭訖,鳴贊唱班齊。通贊「詣中 道。班首臣某等起居聖躬萬福」畢,百官行五拜禮。儀 禮司奏「禮畢」而退。
洪武十五年,以高皇后喪輟朝。
按《明會典》:「洪武十五年,高皇后喪禮,一百日輟朝,祭 告几筵殿,百官素服黑角帶,詣中右門行奉慰禮。 洪武十六年正旦,以高皇后喪,百官常服,行五拜三 叩頭。」詔定朝參官員坐次。
按《明會典》:「洪武十六年正旦,以高皇后喪服,親王及 文武衙門進到表箋,先期三日捧進。是日皇帝詣几 筵殿祭祀畢,常服御奉天殿,百官常服行五拜三叩 頭禮。」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十六年,詔定朝參官員坐次。凡 奉天門賜坐,公、侯至都督僉事坐於門內,守衛指揮 坐於都督僉事之後稍南,六部尚書及署都府事官坐於門外,皆東西向;六部侍郎、十衛指揮、應天府尹、 國子祭酒、翰林院官、諫官、僉都御史坐於西角門,東 向。若華蓋殿,則公侯及都督僉事坐於殿內,尚書及」 署都督府事官坐於鹿頂內,皆東西相向。六部侍郎 及十衛指揮、應天府尹、國子祭酒、翰林院官、諫官、僉 都御史坐於鹿頂外,東西相向。
洪武十七年,更定「朔望朝儀,及諸司官吏來朝明年 正旦之制。」
按《明會典》,洪武十七年令,百官凡遇朔望,免行起居 禮。後更定,朔望日上御奉天殿,百官各具公服行禮。 常朝官序立於丹墀,東西相向,謝恩見辭官序立於 奉天門外,北向候上陞座,鳴鞭。鴻臚寺贊排班,樂作。 常朝官行一拜三叩頭禮畢,樂止。復班。鴻臚寺奏謝 恩見辭。於奉天門外,行五拜三叩頭禮畢,鳴鞭,駕興。 〈又〉凡外官三年朝覲。「洪武十七年、令天下諸司官吏 來朝。明年正旦、各造事蹟」文冊,仍畫土地人民圖本, 如期至京。又令布政司按察司官來朝。將所屬官員 考過堪用不堪名數、親自奏聞。直隸府州同。凡邊遠 及有司地方、免朝覲。「洪武十七年、令雲南遠在邊鄙、 特免來朝」
洪武十八年,定「諸王進表箋儀。」
按《明會典》:「王國禮,凡進賀表箋,洪武十八年定,凡遇 正旦、冬至預期進賀表箋;萬壽聖節預期進賀表文, 俱行十二拜禮。」其日清晨設龍亭於正殿中,設儀仗 大樂於露臺西,設表箋案於龍亭前,設香案於表箋 案前;進表箋使者立於香案東、捧表箋官立於香案 西。設香案亭於承運門中道。設王拜位於露臺上、百 官拜位於丹墀。王冕服就位百官朝服隨班班齊。贊 「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引禮啟請王詣香案前跪 贊百官皆跪執事者以表箋跪授王王受以授使者。 使者跪受置龍亭訖俯伏樂作興樂止復位。贊「鞠躬」 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啟請王「搢圭。」贊百官搢笏鞠躬 三舞蹈跪《山呼》者三啟出圭。贊百官出笏、俯伏。樂作。 興。又四拜。樂止。禮畢。儀仗鼓樂前導。百官朝服送至 郊外。王送至宮城門就回。護衛官從王還宮。
洪武二十年諭、「著《禮儀定式》、頒朝參禮八條」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二十年冬十月,諭大臣曰:『近者 臣僚尊卑體統多未得宜,爾等宜著禮儀,以為定式』。」 乃會官著為《禮儀定式》一書,凡三十七條,所謂朝參 之禮有八焉。
洪武二十一年。令朝參官員門籍。各衙門自置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二十二年、令大朝賀。惟具服官員、許入班。其便 服人員、於午門外行禮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二年令,凡遇大朝賀,除已習儀 及具服官員許入班,其餘便服人員止於午門外行 禮,執事官於華蓋殿行禮,排甲帶刀侍衛之人免拜, 五府六部等官於殿內侍立,奏事止於華蓋殿。」〈又〉令 奉天殿常朝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錦衣 衛等官,於殿內侍立,奏事止於華蓋殿。凡大朝賀,御 殿,「掌領侍衛官俱鳳翅盔、鎖子甲,懸金牌,佩繡春刀 一員侍殿內東,一員侍殿內西勳衛分立於其下,少 後,錦衣衛正直指揮一員,懸金牌,侍於殿內簾右千 戶六員,具朝服侍於殿門外右簷下。捲簾百戶二」員, 候駕至捲簾畢出,同千戶侍立,傳鳴鞭,百戶四員立 於殿門外,及丹陛上下接傳鳴鞭,朔、望日同。中極殿 導駕錦衣衛將軍十人,金盔甲,懸金牌,佩刀,執金瓜。 盝頂門將軍八人,紅盔青甲,懸金牌,佩刀,執金瓜。皇 極殿御座左右將軍一百十八人,錦衣衛九十八人, 內四十二人金盔甲,十六人明盔甲,俱懸金牌,佩刀, 執金瓜;二十人,明盔甲,懸金牌,執大紅刀;二十人,紅 盔、青甲,懸金牌,佩刀,執金瓜。神樞營二十人,內十人 紅盔、青甲,懸金牌,執金瓜;十人,盔甲如前,懸金牌、弓 矢、佩刀。簾下錦衣衛大漢將軍四人,金盔甲,懸金牌, 佩刀,執大金瓜斧。殿門將軍三十六人,錦衣衛十六 人,金盔甲、金牌、佩刀,執金瓜。《神樞》營二十人,紅盔、青 甲,懸金牌、弓矢、佩刀。傘下錦衣衛將軍六人,扇頭錦 衣衛將軍二人,《殿角》及石柱錦衣衛將軍各二人,俱 金盔甲,懸金牌,佩刀,執金瓜。丹陛將軍六十人,錦衣 衛二十人,內四人金盔甲,十六人,明盔甲,俱懸金牌, 佩刀,執金瓜。《神樞》營四十人,紅盔、青甲,懸金牌,執大 紅「刀,上下纏腰將軍十四人,錦衣衛四人,金盔甲、金 牌,佩刀,執金瓜。」「神樞營三十人,紅盔、青甲,懸金牌,執 鵓鴿頭刀,上下踏凳將軍三十二人,錦衣衛十六人, 紅盔、青甲,懸金牌,佩刀,執鐵瓜。神樞營十六人,紅盔、 青甲,懸金牌、弓矢、佩刀。東西廊將軍十六人,錦衣衛 八人,紅盔、青甲,懸金牌,執金瓜。」神樞營八人,盔、甲如 前,懸金牌、弓矢、佩刀。中左、中右門將軍十六人,錦衣 衛八人,紅盔、青甲,懸金牌、佩刀,執《金瓜》。神樞營八人, 紅盔、青甲,懸金牌、弓矢、佩刀。丹墀左右將軍一千九
百七人,錦衣衛九百六十八人,內八百五十四人紅盔、青甲,懸駕牌、弓矢、佩刀;五十人紅皮盔、戧金甲;五十人紅皮盔、描銀甲,俱懸駕牌、佩刀,執金瓜;十四人 紅盔、青甲,懸金牌,執開鞘大刀。《神樞營》九百三十九 人,內五百五十八人大紅盔、青甲,懸金牌、弓矢、佩刀, 執金瓜及大黑刀;三百五十一人明盔甲,懸金牌,執 出鞘紅刀。俱重行長擺丹墀四隅。錦衣衛將軍二百 人,紅盔、青甲,懸駕牌、佩刀,作四隊。周圍「五軍營官軍 二千人」,紅盔、青甲,執叉刀及倉鎗,作四十隊:皇極門 將軍二十四人,錦衣衛二十人,內八人金盔甲八人, 明盔甲,四人,紅盔、青甲;神樞營四人,紅盔、青甲,俱懸 金牌,佩刀,執金瓜。弘政、宣治門將軍二十四人,錦衣 衛十六人,紅盔、青甲,懸金牌,佩刀,執金瓜;神樞營八 人,紅盔、青甲,懸金牌,弓矢,佩刀。金水橋錦衣衛神樞 營將軍各八人,俱紅盔、青甲,懸金牌、弓矢、佩刀;左右 品牌神樞營將軍四人,明盔甲,執金瓜。會極、歸極門 錦衣衛將軍各四人,東、西城路錦衣衛將軍各二人, 俱紅盔、青甲,懸金牌、弓矢、佩刀。凡常朝御皇極門,掌 領侍衛官俱鳳翅盔、鎖子甲,懸金牌,佩繡春刀,直左 右闌干首錦衣衛將軍二十四人,明盔甲,懸金牌,佩 刀,執金瓜,列闌干內。「闌干二十四扇,每扇一人。」勳衛 散騎舍人四員,府軍前衛官二十員,明盔鎖子甲,懸 金牌,佩刀,夾左右陛。錦衣衛指揮一員,常服,懸金牌, 列御道西。千戶二員,百戶十員,俱常服,懸金牌,列其 下。錦衣衛將軍八人,明盔甲,懸金牌,佩刀,夾御道左 右。又八人,明盔甲,懸金牌,佩刀,執金瓜,掖兩陛下;又 四人,并「神樞營大漢將軍四人,俱明盔甲,懸金牌,佩 刀,執金瓜,直左右。」「匱錦衣衛將軍二十人,紅盔青甲, 懸金牌,佩刀,直左右。」品牌錦衣衛將軍八人,紅盔青 甲,懸金牌,佩刀,直左右。踏凳錦衣「衛將軍二十八人, 明盔甲,懸金牌,佩刀,執金瓜;二十八人,明盔甲,懸」金 牌,執大紅刀,列丹墀文武班後,四十人經盔青甲,懸 金牌,執金瓜;四十人紅盔青甲,懸金牌,執大黑刀,次 之;八十人紅盔青甲,懸金牌,佩刀,又次之。神樞營將 軍九百七十五人,內七百五十人紅盔青甲,懸金牌, 執金瓜弓矢,佩鵓鴿頭刀、米等刀、黑刀、大紅刀。次錦 衣衛將軍,後二百二十五人明盔「甲,懸銅牌,執大紅 刀,又次之。『五軍營官軍五百人,紅盔、青甲、銅牌,執叉 刀,次神樞營將軍後五百人,披執如前。列金水橋南 旗手等衛官四十員,常服,懸金牌,佩刀,列叉刀後,朝 退則巡察各門』。」「錦衣衛將軍八人,明」盔甲,懸金牌,佩 刀,執金瓜;八人,紅盔、青甲,懸金牌,佩刀,執鐵瓜;「神樞 營將軍八人,紅盔」、青甲,懸金牌、弓矢,佩刀,列金水橋 左右,錦衣衛將軍八人,紅盔、青甲,懸金牌、弓矢,佩刀; 神樞營將軍八人,紅盔、青甲,懸金牌、弓矢,佩刀。直弘 政、宣治門,錦衣衛將軍八人,神樞營八人,披執如前; 直會極、歸極門,錦衣衛將軍四人,神樞營四人,披執 如前。直東、西城路,錦衣衛校尉五百人,鳴鞭及擎執 傘扇儀仗者,鵝帽,《只孫》、抹金銅束帶、皂靴,列午門內 外。其餘方巾、青衣、抹金銅帶、雙魚銅牌、執《鐵狼牙》等 仗器,列御道西
洪武二十四年,定百官序立班次及入朝次第。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四年定侍班官員。凡文武官除 分詣文華殿啟事外,如遇陞殿,各用履鞋,照依品級 侍班。有違越失儀者,從監察御史、儀禮司糾劾。」東班 則六部堂上官,各部堂掌印官,都察院堂上官,十三 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應天府、 翰林院、春坊、光祿寺、欽天監、尚寶司、太醫院,五軍斷 事官及京縣官。西班則五軍都督及首領官,錦衣衛 指揮,各衛掌印指揮、給事中、中書舍人。〈又〉凡朝班序 立。洪武二十四年、令禮部置百官朝班序牌、大書品 級、列丹墀左右、木柵之上。文武百官照品序立侍班 〈又〉凡入朝次第。「洪武二十四年、令朝參將軍先入,近 侍官員次之。公侯駙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 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又次之」〈又〉國朝文官齊班 位於午門外之東,西向,以北為上;武官齊班位於午 門外之西,東向,以北為上。文官起居位於文樓丹墀 之南,北上西向;武官起居位於武樓丹墀之南,北上 東向;殿前班位於武官起居位之北,北上東向;侍從 班起居位於文官起居位之北,北上西向;文官一品、 二品拜位於內道上之東,每等異位,重行,北面西上; 武官一品、二品拜位於內道上之西,每等異位,重行, 北面東上;文官三品以下拜位於丹墀內道下之西, 每等異位,重行,北面東上。分文武官為十八位:第一 班,正一品;第二班,從一品;第三班,正二品;第四班,從 二品;第五班,正三品;第六班,從三品;第七班,正四品; 第八班,從四品;第九班,正五品。第十班,從五品。第十 一班,正六品。第十二班,從六品。第十三班,正七品。第 十四班,從七品。第十五班,正八品。第十六班,從八品。 第十七班正九品。第十八班從九品。使客位文官之 東。
洪武二十六年,定「正旦、冬至、萬壽朝賀及諸王臣僚朝覲諸儀。」
按《明會典》「正旦冬至百官朝賀儀。」「洪武二十六年定, 凡正旦冬至前一日,尚寶司陳御座於奉天殿,及寶 案於御座之東,設香案於丹陛之南。教坊司設中和 韶樂於殿內之東西北向。其日清晨,錦衣衛陳鹵簿 儀仗於丹陛及丹墀之東西。設明扇於殿內東西,列 車輅步輦於丹墀東西相向,鳴鞭四人左右北向。教」 坊司陳大樂於丹陛之東西,北向。儀禮司設《同文》玉 帛案於丹陛之東。金吾衛設護衛官於殿內及丹陛 之東西,陳甲士於午門外、奉天門外及丹墀東西。錦 衣衛設將軍於奉天門外、丹陛,丹墀及奉天門列旗 幟於奉天門外東西。典牧官陳仗馬、犀象於文武樓 南,東西相向。欽天監設司晨郎報時位於內道東,近 北立。糾儀御史二人於丹墀北,東西相向;內贊二人 於殿內,外贊二人於丹墀北,東西相向。設傳制、宣表 等官位於殿內,東西相向。鼓初嚴,文武官具朝服,齊 班於午門外。鼓次嚴,引禮引百官由左右掖門入,詣 丹墀東,西北向立。鼓三嚴,執事官詣華蓋殿伺候。內 官跪奏「皇帝具袞冕陞座。」鐘聲止。儀禮司官跪奏「各 執事官行禮。」贊「五拜。」禮畢。贊「供事、執事官各就位。」儀 禮司官跪奏「請陞殿。」駕興,《中和韶樂》奏《聖安之曲》。尚 寶官捧寶前行,導駕官前導。扇開簾捲。尚寶官置寶 於案,樂止。鳴鞭報時。雞唱曉對。贊唱「排班。」班齊。贊禮 唱「鞠躬。」大樂作。贊「四拜、平身。」樂止。典儀唱「進表」,大樂 作。給事中二人詣同文案前。導引序班舉案由東門 入置殿中。樂止。內贊唱「宣表目。」宣表目官跪宣訖。俯 伏、興。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簾前。外贊唱眾 官皆跪。宣表訖。內外皆唱俛伏、興。平身。序班即舉表 案於殿東外。贊唱眾官皆跪。代致詞官跪於丹陛中。 致詞云:具官臣某等、茲遇
正旦則云「三陽開泰,萬物咸新。」 冬至則云「律應黃鍾,日當長至。」
「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祐,奉天永昌。」賀訖,外贊唱,眾 官皆俯伏,興,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傳制官詣御前 跪奏:「傳制」,俯伏興。由東門靠東出至丹陛之東,西向 立,稱「有制。」贊禮唱「跪」,百官皆跪,宣制。
正旦則云《履端之慶》,冬至則云《履長之慶》。
「與卿等同之。」贊禮唱:俛伏,興,平身,樂止。贊搢笏,鞠躬, 三舞蹈。贊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歲,唱山呼 曰「萬歲」,唱再山呼曰萬萬歲。凡呼萬歲,樂工軍校齊 聲應之。贊出笏,俛伏,興,大樂作。贊四拜,平身,樂止。儀 禮司官跪奏「禮畢」,《中和樂》作,奏《定安》之曲。駕興,尚寶 官捧寶,導駕官前導,至華蓋殿,樂止。引禮官引百官 以次出。同文案、玉帛案,俱由殿東門舉,進安於殿中。 宣表訖,舉同文玉帛案,俱安於寶案之南。 《萬壽聖 節百官朝賀儀》,洪武二十六年定,儀與正旦、冬至同, 但致詞云:「恭惟皇帝陛下萬壽令節,臣某等誠懽誠 忭,敬祝萬萬歲壽。」不傳制。 《中宮正旦、冬至命婦朝 賀儀》,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正旦、冬至,前期「一日,女官 陳設御座於宮中,設香案於丹墀之南。其日,內官陳 設儀仗於丹陛之東西及丹墀東西,女官擎執者立 於御座之左右。陳女樂於丹陛東西,北向。」設箋案於 殿東門外。設班首拜位於中道之東西,設命婦拜位 於丹墀,北向。設司贊位於丹墀東西。設司賓位於命 婦班之北,東西相向。設內贊二人位於殿內東西,命 婦至宮門外,司賓引命婦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 如常儀。尚宮、尚儀等官詣內奉迎。尚儀奏:「請陞座。」皇 后具服出,導從如常儀。樂作,陞座,樂止。司贊唱「班齊」, 樂作。贊「四拜」,樂止。內贊唱:「進箋。」引箋案女官前導,舉 箋案,女官二人舉案,由殿東門入,樂作,至殿中,樂止。 贊眾命婦跪。內贊唱「宣箋目。」宣箋目女官宣訖、興。唱 「宣箋。」展箋女官詣案前取箋。宣箋女官宣訖、興。舉案 者舉案於殿東。贊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東階升。 樂作。自東門入至殿中、樂止。內贊唱跪。班首跪。司贊 唱「跪。」眾命婦皆跪。班首稱某夫人妾某氏等、茲遇
正旦則云「履端之節。」 冬至則云「履長之節。」
「敬詣皇后殿下稱賀。」內贊司贊同唱:「興」,班首及殿外 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西門出,降自西階,樂作,至 拜位,樂止。贊拜,樂作,四拜,樂止。司言前跪,將旨由東 門靠東出,至於丹陛東,西向立,稱:「有旨。」司贊唱跪,眾 命婦皆跪。司言宣旨。
正旦則云《履端之慶》,冬至則云《履長之慶》。
與夫人等同之。贊興,眾命婦皆興。司贊唱「拜」,樂作,四 拜,樂止。尚儀跪奏:「禮畢。」皇后興,樂作,還宮樂止。引禮 引命婦以次出。 中宮千秋節命婦朝賀儀,洪武二 十六年定,禮儀與正旦、冬至同,但致詞云:「茲遇千秋 令節,敬詣皇后殿下稱賀。」不傳旨。朝賀女樂:樂器:戲 竹二,簫十四,笙十四,笛十四,頭管十四,𥱧十,琵琶八, 二十絃八方響六鼓五拍板八杖鼓十二樂章《天香 鳳韶》,「寶殿光輝,晴天暎,懸玉鉤,珍珠簾櫳。瑤觴舉時
簫韶動。慶大筵來,儀鳳昭陽,玉帛齊朝貢。讚孝慈賢助仁風,歌謠正在昇平中。謹獻上《齊天頌》。」 《太皇太后聖誕》、正旦、冬至命婦朝賀儀《皇太后聖誕》、正旦、冬 至命婦朝賀儀,儀注樂器,俱與中宮同。樂章:《天香鳳 韶》,「龍樓鳳閣,彤雲曉開,繡簾天香芬馥。瑤階春暖千 花簇。壽聖母,齊頌祝,御筵奏獻長生曲。坤道寧,品類 咸育,和氣四時調,玉燭饗。萬萬年,太平福。」凡命婦例 應朝賀者,禮部先期告示,各照其夫品級,具珠翠冠、 大袖紅衫、霞帔齎,執禮部印信票帖。清晨自北安、東 安、西安等門從便入,至東、西華門外、候引入宮朝賀
東宮正旦、冬至、百官朝賀儀。洪武二十六年定。凡
正旦、冬至日,典璽官設東宮座於文華殿中,錦衣衛 設儀仗於殿外東西。教坊司陳大樂於文華殿內東 西北向。府軍衛列甲士旗幟於門外,錦衣衛設將軍 十二人於殿中門外及文華門外,東西相向立。儀禮 司官設箋案於殿東門外,設文武官拜位於文華殿 門外,設「傳令宣箋等官位於殿內東西。」執事官先行 四拜禮訖,各就位。引禮引各官詣文華門外,北向立。 儀禮司官啟請陞座。導引官奉迎東宮,具冕服出。樂 作。陞座,樂止。贊禮唱「班齊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 止。唱「進箋。」給事中前導箋案,由殿東門入,置殿中。內 贊唱「宣箋目。」宣訖,俯伏興、平身。唱「宣箋。」外贊唱「跪。」展 箋官詣案前取箋。宣箋官宣訖,內外皆贊「俯伏、興、平 身」、即舉案於殿東外。贊唱眾官皆跪。代致詞官中道 跪致詞云、具官臣某等、茲遇
正旦則云「三陽開泰,萬物咸新。」 冬至則云「律應黃鍾,日當長至。」
「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賀畢,唱眾官皆俯伏,興, 平身。傳令官跪啟:傳令由東門左出,至丹陛東,西向 立,稱「有令。」贊眾官皆跪,宣令。
正旦云。「履端之節。」 冬至云。「履長之節。」
「同臻嘉慶。」贊俯伏,興,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儀禮司官 跪啟:禮畢。 東宮千秋節百官朝賀禮儀與正旦、冬 至同,但致詞云:「茲遇皇太子殿下壽誕之辰,臣某等 敬祝千歲壽。」不傳令。 《諸王朝見儀》,洪武二十六年 定,凡各王大朝,行八拜禮。常朝一拜叩頭禮。伯叔兄 見天子在朝,行君臣禮。於便殿內,行家人禮。伯叔兄 坐,東「面西坐,受天子四拜,伯叔兄就於受禮位坐,天 子居正中,南面坐,以尚親親之義,存君臣之禮。」 外 戚朝見儀:「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后父母見上,行君臣 禮;后見父母,行家人禮。皇太子見皇后父母,皇后父 母立於東,西向;皇太子立於西,東向,行四拜禮。皇后 父母立,受兩拜,答兩拜。」 百官朝見儀:凡百官朝見。 洪武二十六年定「稽首、頓首」五拜,乃臣下見君上之 禮。先拜手稽首四拜,後一拜叩頭成禮。稽首四拜者, 百官見東宮親王之禮。其見父母、亦行四拜禮。其餘 官長及親戚朋友相見,止行兩拜禮。凡出入:洪武二 十六年定文武百官出入朝門,各照品級第加遜敬。 如一品以下官,遇公侯、駙馬伯「加敬禮,立則旁立,行 則後。從三品、四品官,遇一品官,加遜禮,行立俱後。從 五品以下官倣此。俱不許攙越失儀,如有宣召,不在 此限。」又定官員入朝門,須要拱手端行,威儀整肅,不 許私揖及吐唾不敬。又令入朝行立坐食去處,不許 談笑諠譁,指畫窺望。又令大小官員隨從上位,行丹 墀,身常朝北,不「許南向,或左或右,環轉隨侍。如上位 陞奉天門及丹陛,其隨從官不得徑行中道并三道, 如有旨令行,方許於側邊隨行。」又令:官員人等入內 府,合行門道須從邊行,不得當中。如東門近東邊行, 西門近西邊行。其門東西相向者,近南邊行。如遇雨 雪免朝,有事奏者,不拘此限。又令:奉天殿丹陛中三 道階級,并奉天門中三道階級,皆不許人行。百官由 東西階行《傳制》、遣使持節進表等儀,皆由東階出入。 隨駕傘扇儀仗,由正門中道兩旁出入。又令殿庭頒 降詔書、冊命,從中道中門出,近東而行。其內外官員 捧御製文字及御用之物進呈,不許直行中道,或左 右取便以行。至御前正中,跪進御膳等物,亦不可當 中道直行,許正道邊左以進。凡御座處,即為正道。如 上御奉天門,則於正門邊東入。將至御前,正中供具 膳畢而出,亦如之。若上常所往來處,其奉御內侍捧 執御用之物,聽使令者,皆須近後,取便左右行,不許 隨後,徑馳中道。《凡聽諭》令百官朝參,遇有聖諭教戒, 須要專心致意,拱聽「分明。省身克己,不許放肆。」〈又〉大 駕鹵簿。洪武二十六年、凡正旦冬至聖節、會同錦衣 衛陳鹵簿大駕於殿之東西、須要各依次序、毋得錯 亂、有失朝儀。黃麾一對「引旛五對,告止旛五對,傳 教旛五對,信旛五對,龍頭竿五對,戈氅十對,戟氅十 對,儀鍠氅十對,朱雀幢一,元武幢一,青龍幢一,白虎 幢一,金節三對,豹尾二對,羽葆幢三對,吾杖三對,立 瓜三對,臥瓜三對,儀刀三對,戟十二對,班劍三對,響 節十二對,龍戟三對,鐙杖三對,金鉞三對,骨朵三對, 金水罐一,金盆一,腳踏一,金馬杌一,鞍籠一,紅紗燈 籠一對,紅油紙燈籠三對。紫羅素方傘四把,紅羅素方傘四把,黃羅直柄繡傘四把,紅羅曲柄」繡傘四把, 紅羅單龍扇十把,黃羅單龍扇十把,紅羅雙龍扇二 十把,黃羅雙龍扇二十把,紅羅素扇二十把,黃羅素 扇二十把,紅羅繡雉方扇十二把,紅羅繡花扇十二 把。五輅:一乘,大輅一乘,九龍車一乘,步輦一乘,馬十 二匹。〈又〉開讀詔儀。洪武二十六年定。前期一日,尚寶 司設御座於奉天殿,設寶案於殿東。錦衣衛設雲蓋 於奉天門。教坊司陳《中和韶》樂於殿內。禮部設宣讀 案於承天門上,西南向。其日清晨,陳設如常儀。教坊 司設大樂於午門外、承天門外,東西相向。儀禮司設 百官拜位於承天門外橋南,校尉四人擎雲蓋於殿 內。簾前。鼓初嚴,文武百官各具朝服。鼓次嚴,引禮引 公侯侍班於午門外,東西相向。鐘聲止。儀禮司跪奏 「請陞殿。」皇帝服皮弁服,導駕官前導,《中和樂》作,陞座 樂止。鳴鞭捲簾,禮部官捧詔書詣寶案前,用寶訖,捧 置雲蓋中。校尉擎執雲蓋,由殿東門出。大樂作,自東 陛降,由奉天門至金水橋南。午門外樂作,公侯前導, 迎至承天門上。鳴贊唱「排班。」引禮引文武官就拜位。 唱「班齊鞠躬」,樂作。贊「四拜」,樂止。宣讀,展讀官陞案稱 「有制。」贊眾官皆跪。禮部官捧詔書授宣讀官,宣讀官 受詔書。唱「宣讀」,宣讀官宣訖,禮部官捧詔置雲蓋中。 贊禮唱「俯伏,興」,樂作。四拜,樂止。唱「搢笏、鞠躬」、三舞蹈。 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歲。」唱《山呼》,百官拱手加 額曰「萬歲。」唱再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萬歲。」凡呼 萬歲,樂工軍校擊鼓,齊聲應之。唱出笏,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序班即報。儀禮司跪奏禮畢。禮部 官捧詔書分授使者畢。駕興,《中和樂》作,鳴鞭樂止,百 官以次退。 凡進表箋,洪武二十六年定,天壽聖節, 在外五品以上衙門,止進「《表文》一通。正旦、冬至,拜進 皇帝表文」、「中宮箋文」、「東宮箋文各一通。在外各王府 并各布政司、按察司及直隸府州表箋俱各差官齎 進禮部。」各州表箋進於各府、各府進於布政司。其餘 五品以上衙門隸布政司者,亦進於布政司。布政司 差官類進禮部。其各都司及直隸衛所,差官齎進五 軍都督府。至日、禮部官以各處所進《表、箋目》、通類奏 聞。
洪武二十七年,更定「蕃王朝見儀。」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七年更定。凡蕃國王來朝,先遣 禮部勞於會同館。明日,各服其國服。如嘗賜朝服者, 則服朝服,於奉天殿朝見。行八拜禮畢,即詣文華殿 朝皇太子,行四拜禮。見親王亦如之。親王立受二拜, 答二拜。其從官隨蕃王班後行禮。凡遇宴會,蕃王班 次居侯伯之下。諸蕃國使臣及土官朝貢,皆如常朝」 儀
洪武二十九年、令有《聖諭》。百官序立跪聽。又定奏事 次第、及諸司慶賀謝恩表箋成式。
按《明會典》二十九年令:「凡有聖諭。大小百官於丹陛 前或奉天門。各照品級序立。候上御座跪聽。」〈又〉凡早 朝奏事。洪武二十九年定,凡上御奉天門,百官行叩 頭禮畢,分東西班序立。儀禮司依次贊「某衙門奏事, 奏畢」,復入班,候諸司奏完,儀禮司贊奏事畢,退出。其 奏事次第:一都督府,二十二衛,三通政司,四刑部,五 都察院,六監察御史,七斷事司,八吏部等五部,九應 天府,十兵馬司,十一太常寺,十二欽天監。若太常寺 奏祭祀,則在各衙門之先。凡上御奉天、華蓋、謹身殿 奏事,百官行叩頭禮畢,近侍官及監察御史陞殿侍 班,其奏事官俱陞殿,分東西班立。儀禮司依次贊「某 衙門奏事。」奏畢,各官以次退出。其餘官員不陞殿者, 俱於中左、中右門外兩廊伺候,奏事官出,則皆出。若 於文華殿啟事,則詹事府在先,餘依奏事次第。又定: 「凡晚朝惟通政司、六科給事中、守衛官奏事,各衙門 有軍情重事許奏,餘皆不許。」又以天下諸司所進表 箋,多務奇巧,詞體駢儷,令翰林院撰《慶賀謝恩表箋 成式》,頒於天下諸司,令如式錄進。又令朝班奏啟事 務,除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斷事官、十二衛照依 定例具本奏啟,「其餘官員軍民人等,若有事奏,儀禮 司打點。六科給事中各一員,每日於午門外照依該 管事務總收奏狀入奏,監察御史一員,公同看視。其 有不經,由各該官員將自己瑣碎事務徑自奏啟,紊 煩者罪之。」又定親王見天子畢,次見東宮,引禮官導 王由文華門東門入,至文華殿前西向立。東宮冕服 執大圭,詹事府等官六員導駕出,陞座,東宮官左右 侍從。引禮官引王就位。贊禮官贊「四拜禮。」東宮坐受 畢,東宮及王俱衣常服,敘家人禮。引禮官請王由殿 東門入,至後殿,各王東坐向西,東宮面東。贊禮官贊 「四拜禮。」王坐受,如東宮,與王敘坐,東宮正中南面坐, 各王東西敘坐。 朝覲、考察,洪武初,外「官每年一朝, 至二十九年,始定以辰戌丑未年為朝覲之期。各官 朝畢,吏部會同都察院考察,奏請定奪。其存留者引 至御前。刑部及科道官各露章彈劾,責以怠職。來朝
官皆免冠,伏候上命,既宥還任,各賜敕一道,以申戒飭。若廉能卓異,貪酷異常,則又有旌別之典,以示勸懲。」
洪武 年,定朝賀樂,及東宮、東宮妃受朝儀,並《進 表箋式》。
按《明會典》:「朝賀樂,洪武間定殿內《中和韶樂》」樂器:麾 一,簫十二,笙十二,排簫四,橫笛十二,塤四,箎四,琴十, 瑟四,編鐘二,編磬二,應鼓二,柷一,敔一,搏拊二。樂章: 陞殿,奏《聖安之曲》:「乾坤日月明,八方四海慶太平。龍 樓鳳閣中,扇開簾捲帝王興。聖感天地靈,保萬壽,洪 福增,祥光王氣生,陞寶位,永康寧。」公卿入門,奏《治安 之曲》:「忠良為股肱,昊天之德承主恩。森羅拱北辰,御 爐香繞奉天門。江山社稷興安天下,軍,與民龍虎會 風雲,賀萬壽聖明君。」丹陛大樂,樂器:麾一,戲竹二,簫 十二,笙十二,笛十二,頭管十二,𥱧八,琵琶八,二十絃 八,方響二,鼓二,拍板八,杖鼓十二,樂章。百官行禮,奏 《萬歲樂》《朝天子》之曲:「雨順風調,昇平世,萬萬年,山河 社稷。八方四面干戈息,慶龍虎風雲會。」右《萬歲樂》:「聖 德神威,洪福齊天地。」御階前,文武兩班齊擺列,在丹 墀內,舞蹈揚塵,山呼萬歲,「統山河,壯帝畿。禮儀讚稽, 慶龍虎風雲會。」右朝天子還宮,奏《定安之曲》:「九五慶 飛龍,千邦萬國敬依從」,鳴鞭三下,同,公卿環珮響玎。 《掌扇》護御容,《中和樂音。呂》濃翡翠錦繡擁,還華蓋、 赴龍宮。〈又〉東宮朝儀,「洪武間定,凡朔朢日,文武百官 朝,退,詣文華殿門外,分東西侍立。俟皇太子陞殿,樂 作,百官行一拜禮,其謝恩見辭官員人等,亦隨班行 禮。禮畢,以次出。」 《東宮妃正旦、冬至命婦朝賀儀》,「洪 武間定。前期,女官陳設東宮妃座於宮中,南向。至日 清晨,內官陳設儀仗於丹陛之東西,及丹墀之東西。 贊禮女官設」外命婦班位於丹墀,重行北向。設贊禮 位於丹墀之東西,設引禮二人位於外命婦班之北, 東西相向。設內贊女官二人位於宮內之東西。外命 婦既至宮門,引禮引外命婦入就拜位,侍衛者侍班 如常儀。尚儀入閣,啟東宮,妃服禮服以出,侍從如常 儀。樂作,陞座,樂止。贊禮贊「班齊」,樂作,贊「四拜」,外命婦 皆四拜。樂止。引禮引班首由西階升、樂作。自西門入、 進當座前北向立定。樂止。內贊贊跪。班首跪。贊禮贊 跪、外命婦皆跪。班首致詞云某國夫人妾某氏等、茲 遇
正旦則云「履端之節。」 冬至則云「履長之節。」
「敬詣皇太子妃殿下稱賀。」內贊唱「興。」外命婦皆興。引 禮引班首由西門出,復至拜位。贊禮贊四拜。外命婦 皆四拜平身樂止。尚儀啟禮畢。皇太子妃興,樂作,還 宮樂止。引禮引外命婦以次出。 進表箋儀,洪武間 定,凡在外衙門進賀表箋,前期一日結綵於公廨及 街衢。文武官各齋沐於本衙門內宿歇。其日清晨,設 龍亭於庭中,設儀仗於露臺上之東西,設鼓樂於露 臺南之東西,北向。設表箋案於龍亭前,設香案於表 箋案前,設進表箋官位於龍亭之東。鼓初嚴,各官具 服。鼓次嚴,引禮引班首具服詣香案前滌印。用印訖, 以表箋置於案,班首退於幕。次。鼓三嚴,各官入班。贊 禮唱:「班齊,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唱「進表」,引禮引 班首由東階陞,詣香案前。贊「跪」,傳贊眾官皆跪。唱「搢 笏」,班首搢笏。執事者以表箋跪授班首,班首跪授進 表箋官,進表箋官跪受表箋,置龍亭中。贊內外官俯 伏興,班首復位。贊禮唱「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唱 「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山呼者三。唱「出笏」,俯伏興,樂作, 四拜,平身,樂止。金鼓、儀仗鼓樂,百官具服前導。進表 箋官在龍亭後靠東行,至郊外,置龍亭南向,儀仗鼓 樂陳列如前儀。文武官東西侍立,班首取表箋授進 表官,進表官就於馬上受表即行,百官以次退。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