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011
欽定大清一統志 卷十一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十一
保定府〈二〉
古蹟樊輿故城〈在清苑縣東南漢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脩為侯國屬涿郡後漢省後魏太和中復置改曰扶輿屬髙陽郡北齊省入永寜酈道元水經注雹水經樊輿縣故城北地理風俗記曰北新城縣東二十里有樊輿亭故縣也太平寰宇記樊輿廢城在今縣東南三十五里一名隅城舊志今謂之御城 按水經注樊輿城在北新城東容城西應在今清苑東北安肅縣東界與太平寰宇記不合又魏書地形志晉復置樊輿屬髙陽國後罷今晉志無此縣葢失載耳後魏既改扶輿而隋志仍曰樊輿疑後魏時又嘗復故名也〉廣望故城〈在清苑縣西南漢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忠為侯國屬涿郡後漢省水經注博水東經廣望故城北太平寰宇記故城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志有王莽城在縣東南四十里疑即廣望之訛也〉樂鄉故城〈在清苑縣東南漢書本紀帝十年過趙問樂毅後得其孫叔封之樂鄉號曰華成君水經注瀉水東經樂城南即此後魏始置樂鄉縣屬髙陽郡北齊省入永寜太平寰宇記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 按魏書地形志樂鄉縣注云前漢屬信都郡後漢罷晉復置漢時信都為今冀州與今縣相距三百餘里其界不能至此又考水經注信都之樂鄉縣在下博縣東不云樂叔所封其地在今深州界葢漢時信都之縣與樂叔之邑本為二地樂叔雖有封邑未嘗置縣也魏志不考混二地為一舊唐志太平寰宇記皆仍其説誤〉清苑故城〈在今清苑縣治東北七里魏書地形志髙陽郡領清苑縣太和元年分新城置隋書地理志河間郡清苑縣舊曰樂鄉後齊省樊輿北新城清苑樂鄉入永寜改名焉開皇十八年改為清苑太平寰宇記縣本樂鄉髙齊天保七年自滿城界移永寜縣理此隋改清苑因縣界清苑縣為名舊志有清苑故城在今縣東北七里 按隋志本謂北齊改淸寜為樂鄉太平寰宇記則已改樂鄉為永寜矣二説不合〉北平故城〈在滿城縣北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滿城縣東北至易州一百四里本漢北平縣属中山國髙祖以張蒼為平北侯後漢世祖追銅馬賊于北平城乃大破之即此後於此置永樂縣天寳元年改為滿城以縣北故滿城為名五代史晉開運二年杜重威引兵攻遼泰州破滿地太平寰宇記是年以滿城路當衝要移泰州理滿城州尋廢宋史地理志太平興國六年析易州滿城之南境入保塞縣金史地理志滿城縣大定二十八年以清苑縣塔院村置舊志元太祖十四年張柔取滿城開府於此二十二年以滿城地隘還治清苑明初移今治漢故城在縣西二里眺山下明初廢為柴炭厰又有古滿城在縣東北十里〉永樂故城〈在滿城縣西北魚條山下後魏興和二年置属樂良郡北齊属昌黎郡後周移治北平故縣而北城廢〉北新城故城〈在安肅縣西南二十里漢置闞駰曰河間有新城故此加北後魏去北字北齊仍曰北新城尋省入清苑〉遂城故城〈在安肅縣西戰國時燕之武遂也史記趙悼襄王二年李牧攻燕㧞武遂方城魏書地形志南營州永熙二年置寄置英雄城領郡五昌黎遼東建徳營邱樂良縣十一龍城廣興定荒太平新昌石城廣都富平永安帶方永樂隋書地理志後齊唯留昌黎一郡領永樂新昌二縣餘並廢開皇元年州移三年郡廢十八年改為遂城元和郡縣志縣北至易州七十里隋開皇三年移後魏新昌縣於此十六年改遂城按縣城即戰國時武遂地也後魏孝武以韓瓚為營州刺吏行逹此城值盧曹搆逆就置南營州以瓚為刺史所部三千餘人並雄武冠時因號英雄城太平寰宇記遂城縣令理釡山村舊志廢縣在今縣西二十五里今為遂城社〉范陽故城〈在定興縣南史記張耳陳餘畧地燕趙蒯通説范陽令先下漢書地理志范陽縣注應劭曰在范水之陽隋書地理志上谷郡逎縣舊范陽居此俗號小范陽開皇初改為逎元和志范故城在易縣之東南六十二里太平寰宇記范陽故城後魏孝昌二年為杜洛陽所破髙齊武平七年移治故城北十七里伏圖城謂之小范陽西北去州四十五里隋初自伏圖城移范陽之名於淶水縣又於伏圖城别置逎縣属昌黎郡大業十年又移逎縣於圖伏城西南即今州東南三十四里故逎城是十三年䧟入寇二城俱廢舊志今為故城鎮譌為固城在縣南四十里明洪武八年置巡司今廢〉新昌故城〈在新城縣東三十里漢置属涿郡宣帝本始年間封燕刺王子慶為侯國後漢廢唐復置属涿州宋初因之後省太平寰宇記漢新昌故城在固安縣南三十里其地下濕俗亦謂之䧟城〉新城故城〈在今新城縣治北唐書地理志涿州新城縣太和六年以故督亢地置太平寰宇記在州南六十里後唐天成四年析范陽縣置宋王曽上遼事自雄州白溝驛渡河四十里至新城又七十里至涿州舊志故城在縣北近督亢亭後遷今治 按太平寰宇記與唐志不同葢唐末嘗廢後唐復置也〉唐縣故城〈在今唐縣東北漢縣本堯所封國春秋時北燕之邑也春秋昭公十二年齊髙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左傳齊納北燕伯於唐杜預注陽即唐燕别邑漢書地理志唐縣註應劭曰故堯國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此闞駰十三州志唐縣故城在中山國北七十五里水經注唐縣南北二城俱在滱水之陽應邵曰縣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於此城取中人鄉則四十也俗以為望都城誤隋書地理志唐縣後齊廢開皇十六年復舊唐書地志唐縣舊治治左人城聖厯二年移於今所元和郡縣志縣東南至定州五十里舊志以舊唐志考之葢自北齊廢縣後隋改置於左人城唐時復移治而漢時故城遂廢今有長古城在縣南八里即唐縣也唐後又移今治〉蠡吾故城〈在博野縣西南漢置属涿郡後漢永建五年更封河間王開子翼為侯國北齊廢入博野水經注𣸦水東北經蠡吾縣故城北地理風俗記曰縣故饒陽之下鄉也後漢書注蠡吾故城在今博野縣西舊志今有蠡吾鄉分管縣西路村社其地蠡村有蠡吾故城後魏時為滹沱水所淹東南城角猶存 按今之博野乃漢之蠡吾今之蠡縣乃漢之博陵後魏及唐宋以來之博野自北齊廢蠡吾之博野歴隋唐時蠡吾故地為博野之西境宋置永寜軍金改蠡州並以博野為倚郭元至元初省博野三十一年復置博野縣於今蠡縣界属保定路其時蠡州與博野始分然博野之名猶在故地也明洪武元年遷於西南十八里為今治由是博野蠡縣名稱互易皆非故地明統志但據現在之名不考分合徙置之由所載沿革皆誤且彼此混淆今特訂正〉望都故城〈在今望都縣西北本戰國時趙慶都邑按史記秦始皇七年将軍蒙驁攻龍孤慶都即此漢置望都縣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為名隋書地理志後齊併望都入北平開皇六年又置大業初又廢舊唐書地理志望武縣武徳四年分安喜北平二縣置初治安險故城貞觀八年移於今治元和郡縣志縣西南至定州五十里舊志故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容城故城〈在今容城縣西北漢置縣属涿郡景帝時中三年封匈奴降王徐盧為侯國後漢省晉復置尋又廢後漢復置北齊省入范陽隋為逎縣地唐初亦置逎縣天寳初復漢故名元和郡縣志縣西北至易州八十八里五代周顯徳六年移縣於雄州城中太平寰宇記廢城在雄州西北五十里是也遼又僑置容城縣於巨馬河北新城縣界仍属易州在州東八十里自此容城之名南北並置金初省南容城入北容城明景㤗二年復遷於巨馬河南北去舊縣十餘里舊志有古城在今縣北五十里城子村週迴七里即故縣也 按容城志謂隋移逎縣於容城舊志駁此曰隋逎縣在定興不在容城雖新唐書志容城下有本逎二字為可疑考元和郡縣志容城縣髙齊省入范陽開皇元年改属逎縣所謂本逎者謂其本属逎縣耳非即逎縣之治且為唐初未嘗名容城為逎唯神龍二年嘗改名逎其言雖似其實皆非舊唐志明言容城隋改為逎縣武徳五年置北義州領逎縣又割固安歸義属之太平寰宇記亦云武徳四年置北義州仍改為逎縣以属焉皆與新唐志同不得謂唐初未嘗名逎縣也今容城北距定興僅五十里舊志既云隋改范陽置逎縣在定興南四十里容城故城在今縣北十五里而謂隋之逎縣不在容城可乎元和郡縣志雖不言武徳𠕂置逎縣而以天寳元年改為容城直接隋改属逎縣一語可知改属属字乃為字之訛舊志誤解耳〉曲逆故城〈在完縣東南左傳哀公四年齊國夏代晉取逆畤戰國時曰曲逆齊䇿魏處曰趙可取唐曲逆是也漢置縣属中山國髙帝七年撃韓王信於代南過曲逆上其城望室屋甚大曰壮㢤縣吾行天下獨見雒陽與是耳於是更封陳平為曲逆侯水經注漢章帝章和二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曰蒲陰後魏改属北平郡北齊廢蕭徳言括地志蒲陰故城在北平縣東南十五里顔之推家訓曰曲逆如字或讀去遇甚無謂也 按水經注章和二年當作元和二年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
〈皇上巡幸五臺鑾輿經此有〉
〈御製曲逆故城詩〉北平故城〈在完縣東北漢北平縣在今滿城縣界後魏改置北平郡於此魏書地形志北平郡孝昌中分中山置治北平城元和郡縣志北平縣西南至定州八十三里本秦曲逆縣地後魏孝明帝於今縣東北二十里置北平郡割中山國之蒲陰望都北平三縣属之髙齊省北平郡及蒲陰縣以北平縣属中山郡開皇三年属定州萬嵗通天二年遼攻圍七旬不下勅改為狗忠尋復舊名 按魏書地形志北平郡領北平縣即漢之北平後周改名永樂今滿城縣是也其北平郡所治北平城乃隋唐定州之北平今完縣是也魏時郡縣異治相去本不甚逺故北平城在北平縣界中至北齊時廢郡因移縣就故郡而以魏時舊縣併入永樂至周乃移永樂之名於故北平縣故隋志永樂縣下又云舊曰北平周改名焉二縣之名雖同而漢縣在永樂此是蒲陰故地明統志於完縣下云漢置北平縣於滿城縣下反云漢北平縣地誤也〉博陵故城〈在蠡縣南漢置陸城縣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貞為侯國後漢廢入蠡吾本初元年桓帝以蠡吾侯入立追尊父翼為孝崇皇陵曰博陵因改置博陵縣於此晉改博陸後魏改博野水經注博陵故城即古陸城漢封劉貞為侯國者也今謂之為博野太平寰宇記寜邉軍治博野縣以居博水之野為名舊志故城在今縣南十五里魏隋志移今治按晉改博陸縣本合博陵陸城為名九域志乃因霍光封博陸侯遂謂博野縣有霍光墓縣志因之皆誤〉易縣故城〈在雄縣西北漢縣本燕故邑也世本燕桓侯徙臨易史記趙世家恵文王五年與燕鄚易括地志易縣故城在歸義縣東南十五里太平寰宇記歸義縣東南十五里有大易故城是燕桓侯之别都後魏移理故城西北十五里故易城即今縣理髙齊天保七年省入鄚縣又有小易城在今易城北二里舊志故易城在今縣西北十五里太平社〉歸義故城〈在雄縣西北唐武徳五年以故易縣地置属涿州五代晉時隨州入遼仍曰歸義金始併入歸信太平寰宇記縣在涿州南一百二十里舊志故城在雄縣西北三十五里〉歸信故城〈今雄縣治五代晉時歸義縣入遼周分故縣南界置雄州及歸義縣於此太平寰宇記雄州本歸義縣之瓦子濟橋在涿州南當九河之末舊置瓦橋闗晉建軍城周顯徳六年收復三闗以其地控扼幽冀建為雄州仍移易州之容城并歸義二縣於城中舊志宋太平興國初避諱改縣曰歸信明初縣始廢其城宋至道間知州何承矩築景徳中李允則復増築共九里有竒又築外羅城周十八里濬濠引水謂之雄河〉安國故城〈在祁州南漢初髙帝六年封王陵為侯國後為縣属中山國三國魏封王肅為安國侯又明帝追封后父毛嘉為安國侯皆即此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七年併入深澤景明二年復置魏書地形志安國縣冇安國城又蒲陰縣有安國城章懐太子後漢書注安國故城在義豐縣東南舊志安國城在州東南六里即漢安國縣 按元和郡志安國城本在唐河南今此城在河北道里不合又舊志今州西南三十里有村曰固城故縣或在其地也〉蒲陰故城〈今祁州治太平寰宇記蒲陰縣在定州東六十里本漢安國縣也隋開皇六年自鄢城移安國縣於鄭徳堡属定州今縣是也其年仍改安國為義豐唐神功元年改為立節神龍初復改為義豐宋改蒲陰縣宋史地理志祁州景徳元年移治於定州蒲陰 按淸類天文書金天㑹初祁州别築西城移州治焉元復移於東城舊治葢即一城中分為東西非更築新城也〉鄡縣故城〈在束鹿縣東漢置郻縣後漢曰鄡更始二年光武撃銅馬於鄡即此水經注衡水又北經鄡縣故城東竹書紀年梁恵成王三十年秦封衛鞅於鄡改名曰商地理風俗記曰縣北有鄔阜葢縣氏之北齊移安國縣於此隋改置安國縣而故城廢隋書地理志鹿城縣舊曰鄡後齊改曰安國開皇六年改為安定十八年改鹿城章懷太子曰鄡縣故城在鹿城縣東 按顔師古曰郻苦么反與鄡同水經注作鄔地形志作□通典舊唐志作𨜔太平寰宇記作鄢皆鄡字之訛也又舊唐書地里志先天二年分饒陽鹿城界置陸澤縣於古𨜔城與隋志後漢書志不同詳見深州〉安定故城〈在束鹿縣西北漢本始元年封燕刺王子賢為侯國後漢初馬武從世祖撃尤來五幡等進至安定即此尋廢魏書地形志□縣有安定縣舊唐書地理志束鹿縣漢安定侯國今縣西七里故城是也舊志今有安國故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葢安定之訛也〉貰縣故城〈在束鹿縣西南漢髙帝六年封越将傅胡害為侯邑後為縣属鉅鹿郡後漢更始二年光武馳赴信都撃堂陽貰縣皆降之即此縣尋廢水經注百尺溝東南經育城西斯洨水流經育城北育城即貰城之訛也〉束鹿故城〈在今束鹿縣北隋開皇六年改安國置安定縣後改鹿城唐又改今名元和郡縣志鹿城縣東至深州二十五里本漢安定縣地隋開皇三年於此置安定縣取漢舊名十八年改為鹿城取縣東故鹿城為名通鑑胡三省注束鹿本鹿城縣安禄山反元宗改縣為束鹿以厭之王存九域志縣在深州西四十五里舊志明天啓二年滹沱河決圮城移治縣南圏頭市故城在今縣北三十五里今有舊城治〉髙陽故城〈在今髙陽縣東戰國時燕封榮蚠為髙陽君漢置縣應劭曰在髙河之陽太平寰宇記縣在瀛州西北七十里舊志明洪武三年河溢縣始遷豐家口即今治東北去古城二十五里 按司馬貞索隠縣即古髙陽氏所興髙陽記故城一名化龍城周迥九里顓頊所築今其地名化龍村皆傳訛也〉渥城故城〈今新安縣治水經注渥同口水側有渾渥城太平寰宇記渾泥城在容城舊縣南四十里水經注云泥同口有泥城漢景帝改為亞谷城封束胡降王盧它之為亞谷即此地也金史地理志泰和四年中改混泥城為渥城縣属安州八年移州治渥城舊志元以金移安州治此故曰新安 按太平寰宇記譌渥為泥金時亦曰混泥城而置縣則名渥城葢當時嘗經考正也〉樂信廢縣〈在束鹿縣西漢神爵三年封廣川繆王子强為侯國属鉅鹿郡後漢省〉晏城廢縣〈在束鹿縣西隋開皇十六年分鹿城置晏城縣大業初廢唐武徳五年桑顯和撃劉黒闥於晏城破之即故縣也〉葛城廢城〈今安州治史記趙世家孝成王十九年趙與燕易土燕以葛與趙後漢書郡國志髙陽有葛城水經滱水經依城北地説無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括地志故葛城又名西河城在瀛州髙陽縣西北五十里太平寰宇記廢唐興縣在鄚縣西北五十里本漢髙陽縣地舊名葛鄉城一名依城唐如意元年析河間縣置武昌縣𨽻瀛州至神龍初改為唐興縣石晉改為宜川縣周顯徳六年併入鄚縣舊志宋太平興國七年髙陽闗鎮将敗遼於唐興口因置唐興砦淳化三年於砦建順安軍至道三年移軍治髙陽此城遂廢金始置葛城縣為安州治明初省縣入州唐興故城在州東南二十里〉清凉城〈在清苑縣西南接博野縣界亦曰将梁漢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朝平為将梁侯水經注崛溝北逕清凉城即将梁也魏書地形志蠡吾縣有淸凉城舊志在清苑縣西南四十里又在博野縣西二十里〉栢陵城〈太平寰宇記漢武帝封趙敬肅王子終古為栢陵侯廢城在清苑縣南 按栢陵史記作栢陽漢書表作栢暢皆與太平寰宇記不同〉廣養城〈在淸苑縣東六里城周四里南有河藪相傳燕昭王築以養馬處又養老城在縣西南去望都二十里〉壁陽城〈在清苑縣西南三十里五代時營壘也晉開運二年符彦卿等敗遼於此〉白城〈在清苑縣西南三十里宋咸平六年王繼忠與遼戰於□村傍西山而北至白城即此今有白城集〉長城〈在安肅縣西北二十五里戰國時燕趙分界處水經注易水東流屈經長城西即此今其地名長城口東接新安西北之長臺城綿延斷續勢如岡阜〉桑邱城〈在安肅縣西南戰國時燕之南界也漢鴻嘉元年封東平思王子頃為桑邱侯括地志桑邱城俗名敬城在遂城縣〉徐城〈在安肅縣東九域志安肅縣有古徐城周景王時大将徐峻所造舊志在縣東十里又敵城在縣東南三十里相𫝊戰國時趙将趙葱顔聚與秦将王翦相持處又有空城在縣西南三十里解王城在縣西北四十里〉長安城〈在定興縣西北二十五里太平寰宇記在易縣東南二十七里漢宣帝時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陽公主主思長安乃築此城象長安故名城中有棗樹花而不結枝皆向西南俗謂之思鄉棗〉百樓城〈在定興縣西南二十五里相𫝊唐太宗征遼還於此築城以息将士今為百樓村〉古燕城〈在新城縣西北十四里相傳𨖚太后所築有梳粧樓釣魚臺道址〉中人城〈在唐縣西北左傳昭公十三年晉茍呉以上軍侵鮮虞及中人史記趙世家敬侯十一年伐中山戰於中人後漢書郡國志唐有中人亭注博物記曰中人在縣西四十里張耀中山記中山郡初治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靖王受封始移治盧奴水經注中山城俗亦謂之唐廣城在盧奴城北如西六十里括地志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唐縣西北四十里舊志中山城在今縣西北十三里嶺上〉左人城〈在唐縣西北列子趙襄子使新稺穆子攻狄取左人中人後漢書郡國志唐縣有左人鄉注博物記曰在唐縣西北四十里水經注滱水經左人城南應劭曰在中人城西北四十里 拱唐舊志謂唐聖厯初移縣治左人城而縣距定州僅五十里疑太近據後魏書孝昌二年五原降户鮮于修禮反於定州西北之左人城似又當在今唐縣西南去定州不遠也〉鴻城〈在唐縣西北史記趙式靈王攻中山取丹邱華陽鴟之塞註徐廣曰鴟一作鴻正義曰鴻上故闗今名鴻城在唐縣東北六十里水經注𣸦水又東流歴上世謂是處為鴻頭疑即晉書地遒記所謂鴻上闗者也闗尉治北平而畫塞於琞都東北去北平不逺太平寰宇記唐縣有鴻山闗今名鴻城俗呼為鴻郎城即帝堯時丹朱所居舊志今有鴻城社在縣西北七十里〉夏屋城〈在唐縣北水經注蒲水經安陽闗又東經夏屋故城實中嶮絶竹書紀年曰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者也〉髙昌城〈在唐縣東北魏書地形志望都縣有高昌城水經注唐城南如東一十里里有一城俗謂之髙昌縣城或望都之故城也舊志髙昌社在縣東北十八里有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亦名堯城周二里〉伏城〈在唐縣西南水經注馬溺水出上曲陽城東北流經伏亭疑即八渡闗尉宿治舊志符城在縣西南四十里唐河西岸葢即故伏城後人誤伏為符耳〉賈復城〈在唐縣北亦名寡婦城魏書地形志唐縣有寡婦城水經注夏屋城東側因河仍墉築一城世謂之寡婦城賈復從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轉故有是名元和郡縣志寡婦故城在唐縣北九里舊志在縣北五十里〉王陵城〈在唐縣西三十五里唐河東岸相傳漢髙祖困於白登王陵将援兵屯此因名 本朝乾隆十一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皇上巡幸五臺〉
〈鑾輿經此並有御製詩〉灌嬰城〈在唐縣西四十里唐河西岸與王陵城相對舊傳灌嬰所築晉太和五年秦時苻堅滅追慕容暐至灌城即此〉雹水城〈在唐縣西三十里唐河東岸〉大茂城〈在唐縣西北一百里唐河北岸古隘口也〉桞宿城〈在望都縣東南太平寰宇記桞宿城在望都縣東四十二里漢宣帝母王夫人微時與父母别處本桞宿侯國漢書王子侯表曰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葢為桞宿侯是也舊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有桞宿侯又有桞宿河在村西二里東北逹清苑界今淤〉陽城〈在完縣東南後漢書郡國志蒲陰有陽城水經注陽城故城在陽城淀西北蒲陰縣西北三十里通監晉隆安元年燕主寳聞魏王珪攻信都遣趙王麟攻陽城舊志在今縣東南五十里〉堯城〈在完縣西南八里水經注望都城東有一城名堯始城又蘇水經堯始亭南舊志今縣西南八里有堯城社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
〈皇上巡幸五臺鑾輿經此有〉
〈御製堯城詩〉甘城〈在完縣西北三里水經注蒲陰縣西昌安郭東有舜氏甘泉及舜二妃祠舊志今縣西北三里有甘泉村〉朝陽城〈在完縣西魏書地形志望都有朝陽城舊志縣西南十里有朝陽村〉侯世城〈在蠡縣東北水經注滱水又東北經侯世縣故城南〉郭丹城〈在蠡縣東北四十里九域志宋與遼相持築此城以約和至今名為和甸〉易京城〈在雄縣西北後漢書公孫瓚傳瓚破擒劉虞盡有幽州之地前此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瓚自以為易地當之遂徙鎮焉乃盛修營壘樓觀數十臨易河通遼海魏志瓚與袁紹戰走還易京固守為圍塹十重於塹裏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建安四年為袁紹所破魏書地形志易縣有易京水經注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趙建武四年石虎自遼西南逹易京以京鄣至固令二萬人廢壞之今者地壁夷地其樓基尚存猶髙一丈餘基有井世名易京樓即瓚所築也杜祐通典易京城在歸義縣南十八里〉陽闗城〈在雄縣西相傳守将楊延昭守闗南時所築〉祭過城〈在安州西北徐水入滱處水經注徐水又東南經一故城北俗謂之祭過城〉安都城〈在髙陽縣西南三十八里漢文帝四年封齊悼恵王子志為安寜侯即此又縣西有廣信軍新城宋熙寜中議移廣信軍於此因築北城尋廢〉三臺城〈在新安縣西太平寰宇記在容城南三十五里城記云燕魏二國分易水為界燕築三臺登降耀武漢赤眉賊起兵於此亦築此三臺舊志在今新安縣西二十里亦名劉盆子砦下有洞〉戾城〈在新安縣西十里相傳戾太子所居北一里又有淶城〉梁門砦〈今安肅縣治戰國時趙汾門也史記趙世家孝成王十九年與燕易土以龍兑汾門臨樂與燕後漢書郡國志北新城有汾水門水經注武遂津北對長城門謂之分門亦曰分水門又謂之梁門太平寰宇記靜戎軍本易州宥戎鎮周為梁門口寨在州東南九十里太平興國六年升為靜戎軍割遂城縣三鄉属焉九域志是年以靜戎縣為軍治景徳元年改軍縣俱曰安肅舊志有南城在今縣南一里〉舊大寜都司〈在府治西明洪武二十年建北平都司於大寜建文三年燕王遷此永樂初改為大寜都司領衛十一千户所一有保定左衛保定左右中前四衛俱在都司治西又有保定後衛在都司治東今皆裁 按元劉因有宣化堂記即大寜都司之後堂至元中治中周孟戡建〉雲川故衛〈在雄縣治北明洪武初置永樂中遷於白楊口〉督亢亭〈在新城縣北一里紫泉芹河之間遺址突峙髙二三丈又見涿州及固安縣葢自易州淶水以東及涿州固安之界皆古督亢地也〉酈亭〈在新城縣西北水經注酈亭溝上承督亢溝水於逎縣之東南流歴紫淵東余六世祖自涿之先賢鄉爰宅其陰西帶巨川東翼茲水枝流津通纒絡墟圃匪直田漁之贍可懷信為逰神之勝處也舊志今有酈村酈哥荘皆在縣西北四十里〉三梁亭〈在望都縣東水經注博水東南經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竹書紀年曰燕人代趙圍濁鹿趙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於勺梁者也今廣昌東嶺之東有山俗名曰濁鹿羅地勢相隣或近是〉解瀆亭〈在祁州東北後漢陽嘉初封河間孝王子淑為觧瀆亭侯即靈帝之祖也元和郡縣志解瀆故城在義豐縣東北之九里〉安郭亭〈在祁州東南水經注滱水自任邱城又東南經安郭亭南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傳富為侯國〉白衛村〈在清苑縣西南石晉開運二年敗遼於陽城師還至白團衛村今有白村在縣西南四十里又有白集在縣西南三十里〉㢘梁村〈在清苑縣西南十里宋史真宗紀咸平二年鎮定都部署言敗遼於㢘梁路舊志雞水經此有石梁謂之㢘梁〉黄村〈今定興縣治金史地理志涿州定興縣大定六年以范陽縣黄村置割淶水易縣近民属之〉藻西莊〈在滿城縣一畝泉傍元劉因曽卜居於此〉駐蹕莊〈在新城西北三十五里元至治中英宗逰畋於此嘗賜丞相拜住為别業俗呼髙密店〉六家莊〈在髙陽縣西南六里金定興四年封伊拉仲奕努為河間公以獻蠡安深州河間肅寜武强饒陽六家莊郎山寨𨽻焉今為六家庒社伊拉仲奕努舊名移刺衆家奴今譯改〉光春宫〈在安肅縣界金史章宗紀泰和三年勅行宫名曰光春其朝殿曰蘭皋寝殿曰輝寜地理志遂城縣有光春宫行宫〉建春宫〈在新安縣治西南為金章宗行宫明改為行太僕寺〉韓家宫〈在安州邉吴村東相傳宋韓琦為定州路安撫使築此〉萬巻樓〈在府治内元守帥賈輔建以經傳子史百家法書名畫别為九等置其上又邀致郝經築堂樓側以居之經有記〉横翠樓〈在府内北東元張柔建劉因有賦〉鳴霜樓〈在府治東北明宣徳間知府周監建〉卷石樓〈在清苑縣北郭明知縣崔泌之築碩果園建樓其中〉齊雲樓〈在安州城西北隅金大定間郡守完顔安逺建〉讀書堂〈在滿城縣抱陽山東北巖下聖教寺中唐張説讀書於此一名張燕公石穴下名相公堂又元郝經讀書堂在縣鐵佛寺經自有記〉擬江亭〈在安肅縣南十里元泰定間知州髙侯建張辛為記〉北海亭〈在定興縣東南十五里明鹿善繼講學之所〉望山亭〈在雄縣城内元皇統二年建後改名均樂亭〉解瀆亭〈在祁州東北水經注滱水經解瀆亭南即此〉雲錦亭〈在安州城東南隅金郡守完顔安逺建下臨清溝荷渠覆水故名〉髙陽闗射亭〈在髙陽縣東舊城宋初建梅堯臣有詩〉萬木亭〈在髙陽縣北門外〉望馬臺〈在清苑縣東北一百里宋将楊延昭築以相馬〉北臺〈在唐縣西明統志慕容垂都中山時嘗登北臺望馬耳山〉天風臺〈在唐縣西北葛洪山巔相傳洪隠居修煉之所〉駐駕臺〈在雄縣東七里相傳周世宗駐蹕於此又城子臺在縣東南八十里平地突起状若城垣晾馬臺在縣西北三十里髙數丈相傳燕魏分易水為界築二臺以登涉而耀武 按晾馬一名凉馬後燕録慕容垂自凉馬臺結筏而渡曹學佺名勝志謂此此地容城縣東二十餘里亦有晾馬臺相傳楊延昭築〉愛景臺〈在雄縣北宋何承矩築見後山叢談〉髙陽臺〈在髙陽縣東舊城宋曽布鎮髙陽時所築〉抱陽南軒〈在滿城縣抱陽山中亦名繼志庵宋紹聖間亓仲良父子講業於此〉百花嶼〈在清苑縣城南雙溪上亦名百花園〉矮松園〈在清苑縣城西南隅元劉因有矮松賦即此〉髙氏園〈在府城東北隅元郡人髙氏所創景物穠秀人皆逰賞内有翠錦堂劉因為記〉古木厰〈在唐縣西三十三里唐河東岸〉石柱〈在定興縣西北太平寰宇記石柱在易縣東南三十里臨易水州郡志云魏末杜葛亂殺人如麻齊神武拾遺骸塟於此立石柱以誌之〉
闗隘倒馬闗〈在唐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水經注滱水東逕倒馬闗闗山險隘最為深峭元和郡縣志倒馬故闗在唐縣西北距縣一百二十里山路險峻馬為之倒固名胡三省通鑑注自蔚州廣昌縣東山南出倒馬闗至中山山上曲陽縣闗山險隘石逕逶迤沿途九曲誠控扼要地也闗隘考倒馬闗有二城上城明洪武初建景泰三年以上城卑隘于城南三里復築下城南號横岡北臨巨水屯駐官軍成化以來相繼増修屹為重鎮舊志明初設巡司防守景泰三年増設守禦千户所嘉靖二十九年設倒馬闗叅将 本朝初設副将順治十年改設都司僉書與居庸紫荆稱為内三闗 按漢志代郡有常山闗顧祖禹方輿紀要以為即倒馬闗劉昭後漢書注引博物記唐闗在中亭西北百里計其道里亦即今倒馬闗也〉八渡闗〈在唐縣西北一名馬溺闗水經注晉地道記曰望都縣有馬溺闗中山記曰八渡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闗勢帶接元和郡縣志八渡故闗在唐縣西北二十里太平寰宇記有水屈曲八渡水上置闗因名漢戍也縣志闗在縣西北六十里即横河口十八渡也明移置軍城巡司於此 本朝乾隆十五年〉
〈皇上巡幸五臺鑾輿經此有〉
〈御製十八渡詩〉安陽闗〈在完縣西北水經注蒲水南逕安陽亭東晉地道記曰蒲陰縣有安陽闗葢安陽闗都尉所治又東南逕安陽闗下俗名闗皋為唐頭坂元和郡縣志安陽故闗在北平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志今縣西北二十七里有東西安縣二村〉瓦橋闗〈在雄縣南易水上唐大厯九年盧龍留後朱滔討田承嗣軍於瓦橋周顯徳六年代遼宋太祖先至瓦橋闗遼守将姚内斌舉城降因以瓦橋闗為雄州胡三省注瓦橋古易京之地在莫州北三十里唐置瓦橋闗宋白曰瓦子濟橋在涿州南易州東當九河之末舊置瓦橋闗後周於瓦橋闗地置為雄州沈括曰瓦橋闗素無闗河為阻仁宗時何承矩守闗始因陂澤之地臨水為塞慶厯中内侍楊懷敏復踵為之熙寜中又開徐村桞莊等濼皆以徐鮑沙唐等河口叫猴雞距五眼等泉為源東合滹沱易白等水并大河於是自保州西北沉逺濼東盡滄州泥姑海口凡八百里悉為渚自是以為藩籬〉草橋闗〈在髙陽縣西二十里周顯徳六年復三闗以控燕薊雄曰瓦霸曰益津髙陽曰草橋俱置以重兵 按舊志于霸州失載益津闗而誤列髙陽之草橋闗今改正又畿輔通志于髙陽縣亦失載草橋闗而於髙陽闗下注云一名草橋葢誤以髙陽闗為草橋闗不知草橋闗在髙陽縣西髙陽闗則在縣東不得混而為一附辨於此〉髙陽闗〈在髙陽縣東舊縣治宋初曰闗南以其地在三闗之南也太平興國七年改置髙陽闗慶厯八年置髙陽闗路安撫使統瀛莫維貝冀滄承靜保定乾寜十州軍為控扼要地金廢〉南闗〈在祁州南接深澤縣界又北闗在州北接博野縣界二闗俱明天啟五年建〉岳嶺口〈在唐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古恒山口也明初置巡司于此今裁〉横河口〈在唐縣西舊設巡司于倒馬闗後移置此以守唐縣曲陽之界今仍移駐倒馬闗〉鷹捕嶺口〈在完縣西北五十里東北去水谷口二十里西南去五虎嶺口二十里西去銀山口十里縣志自水谷口至唐縣周家堡凡十三闗口〉百尺口〈在束鹿縣南四十里有橋曰百尺口橋舊設巡司今裁〉邊呉淀口〈在安州西宋㑹要邉呉淀西望長安口尚有百餘里皆山阜髙卭水不能至遼毎言宋人安事塘泊吾騎馳宊得比路足矣明道末引塘水開方田有險可恃〉張登店〈在清苑縣南五十里道出望都為往來津要明嘉靖十三年移方順橋巡司於此今因之其北有保安鎮明萬厯十五年建〉拱辰鎮〈在滿城縣西南五十里明萬厯十三年招撫流移創置今居民甚衆〉巨河鎮〈在新安縣西南舊有巡司久廢〉赤岸鎮〈在唐縣南唐武徳六年葛間道自易州南掠赤岸鎮九域志鎮在定州〉軍城鎮〈在唐縣西北九十里南至曲陽縣八十里北至倒馬闗六十里宋楊延昭於此築城屯軍金時置鎮明洪武初置馬驛于此〉永安鎮〈在博野縣南唐水之陽舊置巡司又鐵燈盞巡司在縣東南滋水之陽今俱廢〉永豐鎮〈在望都縣東南又有來安鎮亦在縣境〉新橋鎮〈在蠡縣東北六十里九域志博野縣有新橋鎮〉張山砦〈在安肅縣西山地絶陡峻鳥徑扳縁而上〉烏雞砦〈在安肅縣西四十五里明洪武間有姚氏兄弟七人結砦於此〉水谷砦〈在完縣西北金末靖安民嘗守於此今完縣西北有北谷等口〉張家砦〈在雄縣東南六十三里九域志歸信縣有張家木埸三橋雙桞木渦大姑紅城新垣等八寨皆宋時所置今俱為村〉王家砦〈在新安縣東南十里又馬家砦在縣南八里〉陘陽店堡〈在滿城縣南三十五里又縣西南三十里有北舖店堡五十里有方順橋堡俱明嘉靖二十五年築又置墩臺十六亦設小堡以便守望〉周家舖堡〈在唐縣西北一百十里倒馬闗東路隘口也明洪武間置巡司今裁〉陳家堡〈在容城縣東北十里〉五女堡〈在祁州西接定州界一名五女店〉龍化堡〈在髙陽縣東二十五里舊城之北又恵伯口堡在縣東五十里利家口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進荘堡在縣西二十里俱明嘉靖間築〉大王店〈在安肅縣西南四十里有集宋太平興國四年燕王徳昭屯兵大王鎮即此〉三甲店〈在新城縣北三十五里北至涿州之中道也又髙宻店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白溝店〈在容城縣東三十里〉唐湄店〈在唐縣西北四十里路通倒馬闗南北山路﨑嶇 本朝康熙三年設兵防守後移鎮闗廂〉劉陀店〈在博野縣東又縣北有陶墟店明洪武間建舖於此〉金臺驛〈在清苑縣東一里許宋金臺頓也明置驛于此今因之又有逓運所在縣西南五里明永樂七年置今裁〉白溝驛〈在安肅縣治東明洪武六年自縣北十里移置於此今因之又舊有逓軍所在雹河北今裁〉宣化驛〈在定興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置今因之又舊逓運所在縣東門外今裁〉歸義驛〈在雄縣之西故歸義城明洪武三年置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後復置又舊有逓運所在縣南瓦橋闗西北河泊所在縣東三十里俱明洪武中置天順間廢〉陘陽驛〈在滿城縣南三十五里明置舊有驛丞今裁〉翟城驛〈在望都縣治北明永樂中置 本朝康熙三年裁後復置又逓運所在縣東闗外今裁〉
津梁天水橋〈在清苑縣南門外跨一畝泉水明𢎞治四年建隆慶五年重脩 本朝乾隆十一年二十一年重加脩治〉大冉石橋〈在清苑縣南北大冉村跨石橋河 本朝順治十七年重脩〉方順橋〈在滿城縣南五十里隋開皇間建長十五丈石室雕闌堅緻雄偉 本朝以來屢加脩葺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皇上巡幸五臺〉
〈鑾輿經此有御製詩〉北石橋〈在滿城縣東北竒村西又中石橋在縣東南竒村西南石橋在縣竒村南皆雞距一畝泉河之要津〉徐河橋〈在安肅縣南三十五里〉雹河橋〈在安肅縣北闗外〉田村橋〈在安肅縣北二十里水出平地三派分流經桞灣入淀明天順中建〉時濟橋〈在定興縣南四十里固城村北明成化間建〉昇仙橋〈在新城縣南闗傳金時有有人賣藥橋上後仙去因名〉泗莊橋〈在新城縣東南十五里〉馬村河橋〈在新城縣西三十里〉騰橋〈在唐縣西三十里雹水村南明萬厯中建柱縱三行横九行相去各七尺許長五尺〉大夫橋〈在博野縣西西章村明都御史呉檟建又村西有淑人橋〉白溝橋〈在容城縣東三十里跨白溝河〉黒龍口石橋〈在容城縣南二十里〉五郎橋〈在完縣東北八里又新興橋在縣東十五里皆跨蒲水〉下叔橋〈在完縣南六里西有唐縣桞河放此二水二有伊祁五雲諸泉山水總㑹經此〉堯成橋〈在完縣西南七里通祁水乃下河上上流也〉瓦濟橋〈在雄縣城南闗〉月漾橋〈在雄縣南十二里接河間府任邱縣南界亦曰易陽橋明建文時燕王破李景隆於雄縣伏兵月漾橋即此新安髙陽諸水皆經此逹茅皃灣按比橋接任邱之趙北口臨白洋淀環楊栁堤橋梁相接凡十餘座〉永通橋〈在雄縣西〉
〈一里横渡白溝河明景㤗中建〉望春橋〈在祁州東道通府城〉湧泉橋〈在祁州西又西為張村橋〉雙鳯橋〈在束鹿縣東南二十里〉無閡橋〈在束鹿縣西南十五里滹沱河上〉西安橋〈在安州西十里路通保定明成化中建〉安濟橋〈在安州北闗跨依城河元大定間建〉𢎞濟橋〈在髙陽縣南三里許跨馬家河明景㤗中建名馬家橋正徳中移建于橋西一里許更名通濟嘉靖中遷此改今名〉東渡橋〈在髙陽縣東南二十里明崇禎六年建勢極髙聳逺望如長虹飲水〉雲衢橋〈在新安縣東南隅〉長流橋〈在新安縣西南五里濡滱諸水合流經此俗呼為大橋〉三臺石橋〈在新安縣西跨雹河〉漕河渡〈在安肅縣南二十五里〉河陽渡〈在定興縣南十里淶易沙三河合流于此當河北通津明洪武間置巡司萬厯中移于縣南四十里固城鎮後復移此今裁〉
堤堰千里長堤〈起清苑縣訖河間府獻縣之臧家橋周迴于順天保定河間三府之境長千餘里縁河繞淀為數十州縣生民之保障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
〈聖祖特𤼵帑金命河臣王新命修築雍正三年怡賢親王奉〉
〈命重修令益堅固乾隆二十七年復修〉三岔河堤〈在清苑縣東自髙陽縣馬家荘至縣夾河舖延接安州〉劉家口〈在清苑縣東長三十八里明嘉靖十六年築以防一畝泉河泛溢〉拒馬河堤〈在唐縣西北軍城西北明萬厯間建〉石堤〈在唐縣北 本朝順治三年築以防〉
〈山水後屢脩〉滋河堤〈在博野縣南又南有沙河堤宋時築〉界堤〈在望都縣南三十里以防滱水泛漲〉長堤〈在容城縣東北東接雄縣西接定興長四十餘里以防白溝河水〉抹尖口堤〈在完縣東南濡蒲二水㑹合之下流水勢湍急 本朝康熙十年重脩〉曲堤〈在蠡縣東北〉萬桞堤〈在雄縣南即趙北口官道也其地為髙陽新安諸水滙流處舊有橋明正徳中築堤植桞為固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雍正四年加築乾隆二十七年又經脩葺每遇鑾輅時巡經此均有〉
〈御製詩〉唐河堤〈在祁州南唐河北長二十里與蠡縣博野相連又有清水河東堤長十餘里沙河北堤長十里許皆明嘉靖以來修築通志自祁州以下岸土挾沙最易頽圮宜于頂溜掃灣築桃水迎水等壩以䕶岸固堤〉南堤〈有四俱在束鹿縣南防鴉兒河者曰趙念紅花防滹沱河者曰張岔口白蓮口〉邱家道口堤〈在安州東南長三百五十丈又萬桞堤在邱家道口南長二十里又安亭堤在州東南三十里自邱家道口至髙陽東北長十五里又大澇淀堤在州東南三十五里長十五里〉直亭口堤〈在安州西南長九里〉古堤〈在安州北易水之濱東延雄縣南接蠡縣以防九河之水〉倒义口堤〈在安州北長十二里又濡陽堤在州北十里長十六里壇臺口堤在州西北與䕶城堤相接長一萬七百二十丈俱明嘉靖中築〉徐曹河堤〈在安州西北徐曹二水合流之地南北岸各五里明嘉靖中築〉樓堤〈在髙陽縣城東延袤五十里以防潴龍河〉車道口堤〈在髙陽縣東潴龍河之尾明萬厯末築以補唐堤之缺〉唐堤〈在髙陽縣界二十五里樓堤之北南接任邱界宋唐介令任邱時所築〉龍河堤〈在髙陽縣舊治東南約長二十里〉白牛堤〈在髙陽縣東南相近有駱駝灣堤皆以防蠡縣水之溢齊口者〉馬家河堤〈在髙陽縣東南自南至北長三十里又横堤在縣西南六里長六七里又榆堤在縣東南長二十里本朝康熙元年築皆以防馬家河〉蓮子口堤〈在髙陽縣南蠡縣界長二十里〉三岔口堤〈在髙陽縣西南長五里以防土尾河〉闗家灣堤〈在新安縣東長十五里直抵安州又楊桞口堤長五十里燒塲口堤長二十五里白家窪堤長二十二里俱在縣東南〉大河南堤〈在新安縣南其南又有圍子堤〉長城堤〈在新安縣西延袤數十里又磚瓦口堤孟家溝堤俱在縣西〉聖母淀堤〈在新安縣西南長七里〉水堰〈在望都縣東十二里明永樂間築截河水溉田植稻崇禎中易土以石穴孔以時蓄 本朝康熙中重脩〉雹河堰〈在新安縣西北長十七里明嘉靖間築〉積水閘〈在清苑縣西呉家灣明嘉靖間建 本朝康熙中重修〉湯家閘〈在清苑縣東楊家荘明嘉靖間建即今上閘又青楊樹閘在縣東青楊樹村即今下閘〉滚水石壩〈在安肅縣之姜女廟支河口以防瀑河之水乾隆二十八年建〉
陵墓顓頊陵〈在髙陽縣東舊城東門外又有廟在縣東一里〉堯母陵〈在望都縣城内明嘉靖中脩理祠寝又丹朱墓在縣東門外東南百步許〉宋三陵〈在清苑縣東南御城西北僖祖曰欽陵順祖曰慶陵翼祖曰安陵太平興國中以祖宗陵墓所在因置保州〉周劇辛墓〈在容城縣東二十五里劇村〉㢘頗墓〈在清苑縣西十里㢘梁村有祠堂〉樊於期墓〈在蠡縣東北四十里舊有廟碑〉漢中山康王墓 中王頃王墓 中山憲王墓〈皆在唐縣西北水經注滱水又東逕京邱北京南對漢頃王陵滱水北對君子墓岸上有哀王子憲王陵滱水又東逕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墳並列〉蠡吾侯塜〈在蠡縣東二里漢桓帝父蠡吾侯翼所𦵏後追崇曰博陵〉陳平墓〈在完縣西北十六里陳侯村〉張蒼墓〈在滿城縣西十里又縣南門外有北平侯廟詳後〉王尊墓〈在髙陽縣東北舊城北接安州界太平寰宇記冡元在武垣城東北隅尊為東郡太守而卒其柩一夜自歸今猶祀之呼為東郡阿翁歸〉蔡仲墓〈在髙陽縣東太平寰宇記九州要記云漢南陽太平髙陽侯蔡仲冡在城北仲曉厭勝之術其冡至今無狐狸穴〉唐崔子玉墓〈在祁州西南隅〉張興墓〈在束鹿縣北三十里地名紅草坡其草獨紅相傳為忠血所化〉張行成墓〈在望都縣東南張娥村〉宋周王元儼墓〈在容城縣東北十里石碣猶存元儼太宗子真宗弟也〉楊業墓〈在唐縣西北一百十里相傳業戰殁𦵏此〉程氏祖瑩〈在博野縣東南二程子五世祖瑩也明初碑始廢又有博士程琰墓亦在塋中〉金章宗妃李氏墓〈在新城縣南村北五里〉時立愛墓〈在新城縣西北里許〉元焦用墓〈在雄縣西二里子徳裕墓在其左〉張柔墓〈在滿城縣北十五里岡頭村亦名張家峪〉張𢎞範墓〈在定興縣西南十八里〉史弼墓〈在博野縣西北陽村〉解誠墓〈在定興縣南〉尚野墓〈在滿城縣西北五里子師簡附𦵏〉劉因墓〈在容城縣東北十五里今名賢塜〉王綱墓〈在新安縣西三臺村〉王夀墓〈在新城縣西二十里中王村〉穆茂墓〈在束鹿縣北六十里〉明邸鵬墓〈在唐縣西北四十里白合山麓〉王思祖墓〈在安州東南一里許〉王驥墓〈在束鹿縣南三十里〉侯瓚墓〈在雄縣東北二里子觀墓在其東一里〉田景暘墓〈在髙陽縣西三里〉冦深墓〈在唐縣東南十八里〉王寅墓〈在容城縣北白溝河右〉袁宗儒墓〈在雄縣西七里〉郭鎮墓〈在䧺縣西南二里〉楊繼盛墓〈在定興縣西南八里舊在容城縣東明萬厯三年遷此 本朝順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製表忠論勒石旌之〉孫承宗墓〈在髙陽縣城北二里〉金毓峒墓〈在清苑縣西南金家荘〉張羅彦墓〈在清苑縣城之西南隅〉
祠廟堯母廟〈在望都縣城内東隅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 勅修〉帝堯廟〈在望都縣北郭元至元三年建又有廟在唐縣治西儒學署之東明嘉靖中建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 勅脩〉禹王廟〈在新安縣治北鄉民建以鎮水〉城隍廟〈在府城北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總督方觀承奏請脩建御賜榜額曰畿南保障〉漢髙帝廟〈在唐縣東北育山之陽相傳髙帝解圍白登駐蹕于此後人追思立碑〉光武廟〈在束鹿縣西南二十里傾井中〉燕昭王廟〈在定興縣西三十里黄金臺上以郭隗樂毅配〉河神廟〈在唐縣西三十三里明萬厯中建〉趙簡子廟〈在滿城縣北眺山下晉永康元年立舊傳簡子築北平城以拒燕故祀之本朝乾隆二十六年皇上巡幸五臺〉
〈鑾輿過此有御製詩〉北平侯廟〈在滿城縣南外祀漢丞相張蒼本朝乾隆二十六年皇上巡幸五臺鑾輿經此有〉
〈御製詩〉邳彤廟〈在祁州南門外〉崔府君廟〈在祁州南祀崔子玉唐明皇封為靈聖侯宋真宗時加封䕶國西寜王〉張將軍祠〈在束鹿縣舊城南祀唐将張興〉許睢陽祠〈在髙陽縣西祀唐睢陽太守許逺〉齊公祠〈在髙陽縣西闗之外明天啓中建祀唐相齊映〉三守祠〈在安州治西北祀宋楊延昭金徒單航元完顔安逺又容城縣西北有楊将軍廟專祀延昭〉二程祠〈在博野縣東南元時建宋程明道伊川 按二程子五世而上居博野曽祖而下遷河南〉二忠祠〈在新城縣南里許祀宋張叔夜文天祥明萬厯間建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聖駕南巡經此有〉
〈御製二忠祠詩〉雙忠廟〈在雄縣北白溝祀宋張叔夜明陳復初以二人殉節處故祀之〉劉靜脩祠〈在容城縣治西南元至正間建祀劉因〉二賢祠〈在府學西元劉因郝經講道保定路後人立祠祀之〉忠孝祠〈在雄縣易陽門内祀元孝子王庸明臣楊松潘忠〉忠愍祠〈祀明楊繼盛一在府治西明隆慶二年建 本朝順治中〉
〈世祖御製文立碑祠内表忠乾隆十五年聖駕西巡經此有〉
〈御製旌忠祠詩一在府西闗外明萬厯二十九年建一在定興縣河陽渡明天啓中建 本朝康熙二年水齧移建縣南北河店一在容城縣學東明萬厯四年建〉鹿廷尉祠〈在定興縣城中祀明鹿善繼崇禎十年建〉孫文正祠〈在髙陽縣南闗祀明孫承宗〉忠烈祠〈在府城西闗外 本朝康熙六年建祀明賢良末殉難諸臣雍正九年重修〉祠〈在府城内北街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靈濟祠〈在唐縣西南 本朝乾隆十年總督髙斌引唐河水以興水利建靈濟祠祀唐河神祠右有秀水軒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皇上巡幸五臺鑾輿經此皆有〉
〈御製詩〉聖女祠〈在清苑縣東南太平寰宇記女姓薛字義女鉅鹿人嫁為樊輿王文妻死于城隅就而祭之俗名祭隅城〉郝聖姑祠〈在安州東太平寰宇記髙陽縣有聖姑祠邢子勵記云聖姑姓郝字女君魏青龍二年樵于滱徐二水合流之處有數青衣從水出曰東海公聘女君為婦因敷茵褥于水中置女君于上順流而去因立為祠今水岸有郝女君招魂𦵏處時人呼為元姬冡舊志在今州東六里〉孝烈廟〈在完縣東即木蘭祠相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将軍 本朝乾隆十一年四十六年皇上巡幸五臺經此有〉
〈御製木蘭祠詩〉紫泉龍祠〈在新城縣西南三十里旱禱輙應元蘇天爵有記〉
寺觀永寜寺〈在府治南元中統二年建貯佛經五百巻〉靈雨寺〈在府城西本朝乾隆十一年皇上巡幸五臺經此〉
〈御賜榜額二前殿曰筏通彼岸後殿曰現清浄身二十五年復賜寺門榜一二十六年四十六年鑾輿再幸皆有〉
〈御製詩〉大覺寺〈在滿城縣北明洪武初因舊重建置僧㑹司〉龍泉寺〈在滿城縣東府志故老相傳寺建自隋唐四無墻垣古木森列後有雞距泉右有紅花泉上通一畝泉為逰賞勝地〉東林寺〈在定興縣治東南金明昌中建明洪武中重建舊有唐賈島脩持之地〉萬夀寺〈在定興縣西江村明鹿善繼講學於此襌室皆寓生徒僧行亦尚儒雅書聲逹旦者三十年〉鐵瓦寺〈在定興縣南四十里明正徳中建屋瓦羅漢皆鐵鑄〉開善寺〈在新城縣城内東北隅大殿内藤胎八金剛俯仰各四如唐呉道子筆意〉
〈皇上有題開善寺詩〉法果寺〈在唐縣西寺前有塔唐垂拱中建髙數百尺〉靈源寺〈在唐縣東北靈源山唐上元二年建〉靈光寺〈在博野縣東南二十五里唐髙宗時建有古塔明洪武中重建〉稽古寺〈在完縣西六十里唐開元中安國侯陳思傑因三藏法師元奘𦵏母骨于此乃建寺名寄骨寺後有三藏舍利塔明天順時脩易名曰稽古〉演法寺〈在完縣西前後層巒聳翠殿宇壯麗為縣西第一樷林〉石佛寺〈在唐縣唐巖山之東腰寺後有風雨二池順治九年重修〉雙泉寺〈在完縣西北五十五里周圍山列如屏寺畔雙泉噴湧故名〉鐵佛寺〈在完縣伊祁山元至元十五名建山半有母母洞崚嶒蒼翠古栢森然〉法雲寺〈在完縣城内東北隅明洪武中建古木林列頗稱幽靜〉寶寜寺〈在蠡縣治南南隅明洪武中重建鐵佛髙二丈四尺所坐鐵獅長一丈八尺〉珍珠寺〈在束鹿縣北三十五里〉北極層觀〈在安肅縣故遂城北宋楊延昭建觀左有臨瀑亭〉建福觀〈在定興縣百樓村其地即公孫瓚避世築城以自固者由唐及宋遺址猶存金時始為道觀〉九崚觀〈在唐縣西七十里葛洪山前宋政和初建〉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十一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前124年 (提及)
- 前127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945年 (提及)
- 981年 (提及)
- 1188年 (提及)
- 1219年 (提及)
- 540年 (提及)
- 前243年 (提及)
- 533年 (提及)
- 581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526年 (提及)
- 576年 (提及)
- 614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130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706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1761年 (提及)
- 146年 (提及)
- 446年 (提及)
- 501年 (提及)
- 697年 (提及)
- 1004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前73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204年 (提及)
- 前59年 (提及)
- 692年 (提及)
- 982年 (提及)
- 992年 (提及)
- 997年 (提及)
- 1003年 (提及)
- 前20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397年 (提及)
- 199年 (提及)
- 1387年 (提及)
- 1401年 (提及)
- 999年 (提及)
- 1203年 (提及)
- 1142年 (提及)
- 1452年 (提及)
- 1550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534年 (提及)
- 623年 (提及)
- 1546年 (提及)
- 979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409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633年 (提及)
- 1698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537年 (提及)
- 1646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782年 (提及)
- 1759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733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234年 (提及)
- 1261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