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釋 (四庫全書本)/注箋刋誤卷05
水經注釋 注箋刋誤卷五 |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箋刋誤卷五
仁和趙一清纂
易水篇
猶王興之五子也〈卷十一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猶全祖望校改即
觸目怡情〈卷十一一頁十六行〉
一清按怡情黄省曾本作栖情
取暢林木〈卷十一一頁十七行〉
箋曰木一作水一清按木字不誤
水源西出廣昌鄉縣之樊石山〈卷十一一頁二十行〉
一清按鄉字衍文
易水又東逕武陽南〈卷十一二頁三行〉
一清按武陽下落城字孫潜校増
易水逕故安城南外東流〈卷十一二頁八行〉
一清按下云今水被城東南隅城南之南當移在東字下
事明經證〈卷十一二頁八行〉
一清按明經二字當倒互
今水破城東南隅〈卷十一二頁九行〉
一清按破當作被
易水逕出范陽縣故城〈卷十一二頁十五行〉
一清按出字衍文故城下落南字
王莽之通順也〈卷十一二頁十八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作順隂
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卷十一二頁十八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東西北注濡水〈卷十一二頁十九行〉
一清按北黄省曾本作流東西字亦誤當作東南
昔燕丹納田生之言〈卷十一三頁二行〉
箋曰生宋本作光一清按王楙野客叢書曰先生之語古亦有單稱一字者叔孫通與諸弟子共為朝儀曰叔孫生真聖人也梅福曰叔孫先非不忠也又觀張釋之龔遂等𫝊所謂王生結襪公卿數言鄧先皆此意也田光為時所尊貴戰國䇿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酈故曰田生也朱氏欲改生為光殆未識斯義耳
俱在罡阜之上〈卷十一三頁三行〉
箋曰罡當作岡一清按罡岡音同通用注例作罡字
上邪而下方〈卷十一三頁三行〉
一清按邪孫濳校改衺
左右百歩一釣臺〈卷十一三頁十一行〉
一清按名勝志引此文作有二釣臺今補正
南北如減〈卷十一三頁十六行〉
一清按御覽引此文作加黄省曾本亦是加字
即此臺〈卷十一三頁十七行〉
一清按御覽引此文作即斯臺也今補正
北有蘭馬臺〈卷十一三頁十七行〉
一清按御覽引此文作北有小金臺臺北有蘭馬臺今補正
尚𫝊鐫刻之名〈卷十一四頁五行〉
一清按名字誤全祖望曰當作石
又東得白楊水口出遒縣之西山白楊嶺下〈卷十一四頁十二行十三行〉
箋曰孫云口疑作水一清按口字不誤出上落水字之字衍文
西南南流與石泉水㑹〈卷十一四頁十五行〉
一清按南字重文宜衍
石上赤土又髙一丈四壁直立上廣四十五步〈卷十一四頁十八行〉
一清按丈字衍文四當作匹直立當倒互說文匹四丈也小爾雅倍兩謂之匹孫濳云以栁僉鈔本校正
故俗有并溝之稱矣〈卷十一五頁二行〉
一清按矣黄省曾本作焉
許慎曰濡水入深深渠〈卷十一五頁六行七行〉
箋曰許氏說文云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涑一清按此條不誤說見下
南濡北易至涿郡范陽縣㑹北濡又並亂流入淶〈卷十一五頁九行〉
箋曰古本作亂流入沫疑此沫字當作涑字說文可據呉本改作入淶一清按上條本文不誤此條吳琯本改沫為淶是也說文漆水出右扶風杜陵岐山東入渭一曰入洛不聞别有涿郡之漆也又說文涑□也從水束聲河東有涑水速侯切又洓小雨零貎從水束聲所責切初不云是水名至廣韻集韻始云水名在此地盖承誤本說文東入漆涑之語而為之辭檢說文淶字云水起北地廣昌東入河從水來聲并州浸漢志代郡廣昌縣下云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過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方輿紀要云郡三謂代上谷涿也〈溙水不經上谷三郡代涿勃海紀要亦誤〉水經巨馬河篇云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注云即淶水也又云淶水上承故瀆于逎縣北垂重源再發結為長潭自成淵渚謂之巨馬河亦曰渠水是篇注云濡水合渠許慎曰濡水入深深渠二號即巨馬之異名正與彼文相照泲水篇有源源水沁水篇有驫驫水泗水篇有涓涓水獲水篇有淨淨溝是其名例矣故知道元所見之說文與世本大異古漆字似淶字𨽻續云地皇侯鉦書七作來韓勅碑書漆作□是其明證若涑字又漆字重文𫝊寫之訛朱氏不察反致疑于酈注之深深渠吳本改正之淶水真所謂身入酒國以不狂為狂者也
東逕容城縣故城北〈卷十一五頁十行〉
一清按東逕上落巨馬水又四字全祖望校補
壑逹洞開〈卷十一六頁十行〉
一清按壑當作豁
歴逕荆陘北〈卷十一六頁十一行〉
一清按逕字誤黄省曾本作送寰宇記引九州記曰送荆陘在易縣西南三十里即荆軻入秦之路也
俗又謂水為武遂津〈卷十一六頁十六行〉
一清按謂下落是字名勝志校増
孝成十九年趙與燕易〈卷十一六頁十七行〉
一清按孝成下落王字趙與燕易下落土字史記校補
東南流出長〈卷十一七頁四行〉
一清按長下落城字孫濳校増
北新城縣東二十里有有樊輿亭〈卷十一七頁八行〉
箋曰克家云有字或作東一清按何焯云衍一有字
渥水注之〈卷十一七頁十三行〉
一清按寰宇記引此文作泥下大泥澱小泥澱並同泥即□之省與渥相似
水南流注易水〈卷十一七頁十四行〉
一清按水上落其字
謂之渥同口〈卷十一七頁十五行〉
一清按寰宇記晏元獻公類要引此文皆作泥洞口
水側有渾渥城〈卷十一七頁十五行〉
一清按渾渥城當作渾泥城金泰和四年改渾渥城為渥城縣與隋人之置毛州之誤正同
易水出北新城城北〈卷十一七頁十六行〉
一清按下城字當作西孫潛校改
今者地壁夷平〈卷十一八頁二行〉
一清按地當作城即易京城也
即瓚所堡也〈卷十一八頁四行〉
一清按堡當作保
闞駰稱太子子丹〈卷十一八頁七行〉
一清按黄省曾本作燕太子丹今校正
燕太子稱荆入秦太子與知謀者〈卷十一八頁八行九行〉
箋曰謝兆申云宋本無燕太子稱以下十三字當刪之一清按此亦妄說也燕太子當作燕丹子渭水注引燕丹子曰秦王為機發之橋盖襲用其說也風蕭蕭之歌高漸離宋如意之事皆出于燕丹子故知耳伯之非荆下落軻字
宋如意知之〈卷十一八頁十二行〉
一清按知黄省曾本作和
又東過束州縣南東入于海〈卷十一九頁二行〉
箋曰按漢地理志束州亦屬勃海郡古本作泉州誤也孫云束州縣在今河間縣境内一清按黄省曾本作泉州字不誤也沽水篇經云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海注云清淇漳洹𣸦易淶濡沽滹沱同歸于海則是易水亦至泉州合清河入海也漢志泉州縣屬漁陽郡今通州武清縣地正直沽入海之處方輿紀要曰樂史云易水有三源流經易州南三十里者曰中易水出州西北三十里窮獨山者謂之濡水亦曰北易水出州西南六十里石獸岡者謂之雹水亦曰南易水中易水流經定興縣西亦謂之白溝河淶水縣之拒馬河流合焉又東經安肅縣北及容城縣北濡水流合焉所謂北易水也又經新城縣南亦曰拒馬河歴雄縣及順天府覇州之北又東經東安縣及永清縣南入武清縣之三角淀又東南至小直沽與衛河合逹于海此易水之東出者也其南易水即雹水也自安肅容城縣南又東南經安州北東至雄縣亦名瓦濟河又東歴河間府任丘縣覇州之保定縣文安縣南引而東合于滹沱河注于海此易水之别出而東南流者也盖易水之源並出于易州而其流自不相亂或曰易水或曰故安水則推其本而言之也或曰拒馬河或曰白溝河則從其流而言之也或曰滋河或曰沙河唐河則因其所滙之川言之也或又曰易水本無正流附合支川以逹于海故自漢以來言易水源流多未得其詳云宛溪之言可稱明白了當水經未嘗兼叙南易道元從而釋之與經文有如枘鑿之不相入朱氏改泉州為束州以為易水既流經勃海文安與束州相近不應又改途北出至漁陽郡之泉州也經注不明致有斯蔽妄以疑意改竄舊文有識之士深所不取
𣸦水篇
又東泉水注之〈卷十一九頁十五行〉
一清按泉水上落莎字
水中自源南注𣸦水〈卷十一九頁十七行〉
一清按上云亭在南原上此當是中原源字不從水中自二字當倒互
則名不因靈王〈卷十一十頁一行〉
一清按靈王上落武字
車駕沿革〈卷十一十頁七行〉
箋曰沿革字未詳一清按是沿泝之訛
川有一水〈卷十一十頁十一行〉
一清按准下滙川三合之文一當作二
雖川三合〈卷十一十頁十二行〉
一清按雖字誤全祖望曰當作滙盖與嘉牙川水合流也以是知上文一水當是二水之訛
起御坐于松園建祗洹于東圃東北二靣岫嶂髙深〈卷十一十頁十六行十七行〉
箋曰古本云起御坐於松園建祗洹東圃北二靣岫嶂高深謝兆申云宋本無東字疑當作建祗洹園東北二靣云云一清按本文無誤字朱氏乃引古本誤文以相証何也若如謝說文義豈可通乎
峽右山則有祗洹精廬〈卷十一十一頁二行〉
一清按則當作側
分石飛懸水一匹有餘〈卷十一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按水字衍文
又東流歴山〈卷十一十一頁十三行〉
一清按寰宇記引此文作歴鴻山落鴻字
兼縣上所拯也〈卷十一十一頁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上當作土拯當作極
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卷十一十一頁二十行〉
箋曰謝云宋本無如字一清按如往也言自西往北也
側水銳山〈卷十一十二頁一行〉
一清按寰宇記引此文作側而銳上今校正
故曰中人山也〈卷十一十二頁五行〉
一清按中人山誤當作中山城
名堯始城〈卷十一十二頁八行〉
一清按路史餘論曰望都城東有堯故城俗呼為堯姑城姑故音同始字誤也後同
但苦其不東觀矣〈卷十一十二頁十行〉
箋曰謝云其不矣三字疑有脱誤一清按無脱誤也謝說非
水出中山城北郎中阜下〈卷十一十二頁十四行〉
一清按郎中當作郎山
然于城非西在〈卷十一十二頁十五行〉
箋曰在疑作北一清按西在二字當倒互孫說非
世謂之京〈卷十一十三頁五行〉
一清按京下落陵字陵亦丘也
南對漢頃王陵〈卷十一十三頁五行〉
一清按頃王上落中山二字
是城西平城之地泉湧而出〈卷十一十三頁十四行〉
一清按於文是城之西北平地泉湧而出孫濳用栁僉鈔本校正
駰所說此則非也〈卷十一十四頁三行〉
一清按此全祖望校改北
城北去山五里〈卷十一十四頁七行〉
一清按山上落堯字
然則俗謂之都香山〈卷十一十四頁八行〉
一清按都山以堯母慶都得名香字衍文盖不學人有聞于都梁之為香而妄加之也
周同姓〈卷十一十五頁六行〉
一清按周同姓下當接下十三行周之衰也至十四行築城以固之三十字錯簡于此
周之衰也〈至〉築城以固之〈卷十一十五頁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三十字是錯簡當移在前六行周同姓下此處當移十六頁七行昔耿伯昭至九行盧水池二十六字錯簡于此
故城北藉水以取名矣〈卷十一十五頁十八行〉
一清按北當作地
際水有漢王故宫處〈卷十一十五頁十九行〉
一清按漢下落中山二字初學記引此文校增
為刹利靈圖〈卷十一十六頁三行〉
一清按刹利二字當倒互孫潛校正
今府榭猶𫝊故制〈卷十一十六頁七行〉
一清按故制下當接九行自漠及燕中間昔耿伯昭至盧水池二十六字錯簡當移在前十五頁十二行治水南盧奴縣之故城下
自漢及燕〈卷十一十六頁八行〉
一清按漠全祖望校改漢謂漢中山國及後燕也
水出洛光涓〈卷十一十六頁十五行〉
一清按涓當作溝名勝志引此文校改
受胡泉〈卷十一十七頁三行〉
一清按受上落水首二字
又東逕安喜縣南〈卷十一十七頁八行〉
一清按逕當作過
沙息壤加以城池板築既興〈卷十一十七頁十六行〉
箋曰謝云宋本作加以城地一清按謝改池為地是也云加以城地則誤矣加字屬上讀以城上落重字當作沙息壤加重以城地板築既興沙息壌加者謂水漂沙去用成沃壤若連下讀則沙息壤三字如何成文
有舊盧奴之鄉也〈卷十一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按有當作古
趙靈王〈卷十一十九頁二行〉
一清按靈王上落武字
俗名之曰濁鹿羅地地不逺〈卷十一十九頁四行〉
箋曰羅地地字有脱誤未詳一清按羅與邏通遮邏也濁鹿邏如魏書章武王融𫝊白牛邏之類又趙郡王幹𫝊云以驛邏無兵盖戍守之别名也上地字當作城
方數里〈卷十一十九頁七行〉
一清按方下落廣字名勝志引此文校増
至若孌童丱角〈卷十一十九頁八行〉
箋曰古本作孌童丱及當是丱少之譌吳改作丱角一清按孫潛校改丱友不如楊慎引此文作丱女為善
博水又東逕自隄亭南〈卷十一十九頁十五行〉
一清按自名勝志引此文作白
世代又逺〈卷十一二十頁三行〉
箋曰謝云宋本又作云疑作久一清按又字為是
湍水于城北曲而西流〈卷十一二十頁五行〉
一清按湍水漢書地理志註作濡水下並同
又南逕安陽亭東晉書地道記曰蒲隂縣有安陽關〈卷十一二十頁十六行〉
一清按安陽當作陽安以郡國志校正漢書王子侯表有易安侯平趙敬肅王子武帝元朔元年封即此陽安也而世本俱誤作易安非矣
因河仍墉〈卷十一二十頁二十行〉
一清按河當作阿
水出北平縣西南魚山山石善巨焉水發其下〈卷十一二十一頁五行六行〉
箋曰魚山以下疑有譌誤一清按寰宇記引此文云山石若巨魚水發其下今校正
齊與燕㑹于濡水〈卷十一二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按水左氏𫝊作上
濡水出髙昜縣〈卷十一二十一頁十一行〉
箋曰昜當作陽一清按昜古文陽字如此之類其義甚淺實為辭費
盛若蟻蛭〈卷十一二十一頁十七行〉
箋曰謝云宋本作咸若蟻蛭一清按博雅盛多也言層山之多如蟻塲也盛字不誤
亦峻崠也〈卷十一二十一頁十八行〉
箋曰謝云峻崠疑作峻嵊一清按廣韻嵊音盛山名在剡縣集韻音乗亭名在吳均與上峻字義不合類篇崠音凍山脊也峻崠山之最高處也謝說非
皆翼對層巖〈卷十一二十二頁一行〉
一清按巖名勝志引此文作巒下云巖障深髙故知巒字為是
逕五迴之嶮途〈卷十一二十二頁三行〉
一清按途名勝志引此文作邃
徐水屈東北逕郎山〈卷十一二十二頁六行〉
一清按屈字當移在東北之下
又屈逕其山南岑山岑競舉〈卷十一二十二頁七行〉
一清按名勝志引此文衍上岑字初學記引此文作衆崖競舉於文是衆岑競舉
山内有郎山碑〈卷十一二十二頁九行〉
一清按内當作南𭅺山下落君字
徐水又逕郎山君子中觸鋒將軍廣南〈卷十一二十二頁十行〉一清按下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子也㨿此當作𭅺山君中子廣當作廟
潁丘太守〈卷十一二十二頁十二行〉
一清按晉書地理志云廢東郡立頓丘又云頓丘郡秦始二年置潁丘是頓丘之誤
幽冀二州以代子詔書〈卷十一二十二頁十五行〉
箋曰以代子語有譌脱一清按𨽻釋載此文是戊子蓋詔書以是日下也
南出乘崖〈卷十一二十二頁十八行〉
箋曰乘當作垂一清按乘字不誤
傾瀾泄注〈卷十一二十二頁十九行〉
箋曰克家云泄疑作㵼一清按泄散也亦作洩㑹稽五泄即瀑布也此水乗崖注下與泄溪同義無可疑者一字之工髣髴與山水之靈相黙契也
盖徐州之别名也〈卷十一二十三頁六行〉
一清按州黄省曾本作水
又東南與沈水出蒲西〈卷十一二十三頁七行〉
一清按於文當作又東南與沈水合水出蒲城西孫濳校增三字
徐水又東左合㑹曹水〈卷十一二十三頁十行〉
一清按㑹字衍文
曹水又東南逕北新城縣故城南河南又逕北新城故城北此王莽之朔寧縣也〈卷十一二十三頁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河南二字衍文北新城下落縣字此字是北字重文之誤亦宜衍朔寧漢書地理志作朔平今校正
水又東南逕一故城北〈卷十一二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按水上落徐字
入于博〈卷十一二十三頁十七行〉
箋曰博古本作河一清按此是班固原文在中山國北平縣盖徐入博博入河朱氏乃欲以俗本改漢書耶
他說無依城之名〈卷十一二十四頁一行〉
一清按他說當作地說
聖水篇
故燕也〈卷十二一頁七行〉
一清按也當作地
屈而流也〈卷十二一頁十九行〉
一清按而下落南字
俗為之羊頭溪〈卷十二二頁三行〉
一清按為當作謂
水出縣西北大防南山〈卷十二二頁五行〉
一清按南山當倒互孫濳校改
又東逕聚聖南〈卷十二二頁六行〉
一清按聚聖二字當倒互
又名之曰非漯之溝也〈卷十二二頁十一行〉
箋曰漯一作理一清按漯理音同𫝊冩之差漯水即濕水注云涿水自涿鹿縣東注濕水此云非漯之溝盖未與濕水合也
即杭水也〈卷十二二頁十四行〉
箋曰汝澄曰杭水疑作范水涿之為范陽郡盖亦取於此一清按非也漢書地理志涿縣下云桃水首受淶水分東至安次入河又良鄉縣下云垣水南東至陽鄉入桃桃杭字近致訛
出涿縣故城西南〈卷十二二頁十七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非桃水也〈卷十二二頁十九行〉
一清按桃水是桃仁之誤詳本卷
故在山谷為涿耶水〈卷十二三頁八行〉
一清按山谷當作上谷濕水經云又東過涿鹿縣北酈氏以涿水釋之漢志涿鹿縣屬上谷郡盖在上谷郡為涿水而經廣陽郡者即是聖水名因地變也
城内東北角有晉康王碑城東有范陽王司冦□廟碑〈卷十二三頁十四行〉
一清按晉書列傳范陽康王綏子虓司冦當作司馬黄省曾本校
匈奴降王賜〈卷十二三頁十八行〉
箋曰賜古本作勝一清按史記漢書皆作賜
而南注澤渚水〈卷十二四頁四行〉
一清按當作鳴澤渚水字衍文
導泉〈卷十二四頁十八行〉
一清按泉當作□
世謂寒號非也〈卷十二五頁五行〉
一清按謂下落之字寒號下落城字
巨馬水篇
王莽之廣屏魏封樂進為侯國矣〈卷十二五頁十三行〉
一清按矣字當移在廣屏之下名勝志校
謂之石曹水〈卷十二五頁十九行〉
一清按曹當作槽樂史云孟門山一名石槽河南有山鑿中如石槽此亦其類也
水南發谿〈卷十二六頁一行〉
一清按谿上落桑字鮑丘水注云桑谷水注之盖沿出桑谿故也可證
盖霍原隠教授處也〈卷十二六頁二行〉
一清按下云徐廣云原隠居廣陽山此落居字
為王浚所召〈卷十二六頁三行〉
一清按召全祖望校改害
左㑹疊砢溪水〈卷十二六頁八行〉
一清按疊吳琯本作壘壘砢亦作磊砢上林賦云水玉磊砢玉篇衆小石貎
水出擔石硎〈卷十二六頁十一行〉
一清按石黄省曾本作車
東南流逕聖人東南城〈卷十二六頁十一行〉
箋曰謝云宋本作逕聖人城東南一清按非也下文多一東字南城二字當倒互盖紫石水出聖人城北又逕城東此擔車水流逕城南南流注于紫石水城之三靣皆水之㑹也
淶水東逕徐城北出焉〈卷十二六頁十六行〉
一清按出焉上落沙溝二字
即淶之故瀆矣〈卷十二六頁十八行〉
一清按之當作水
涓流控引水自成淵渚〈卷十二七頁二行〉
箋曰控引下落其字一清按水字衍文
十一許歩〈卷十二七頁三行〉
一清按十一當倒互名勝志校
東南流逕縣故城東〈卷十二七頁三行〉
一清按縣上落逎字
北屈滙于桃水〈卷十二八頁十行〉
箋曰滙宋本作注一清按滙本作匯尚書孔𫝊曰匯迴也不得改云注
余而南枝溝〈卷十二八頁十二行〉
箋曰謝云宋本作而合南枝溝一清按合字當在南字下
水上承䕶陂〈卷十二八頁十四行〉
一清按護當作濩
東南逕臨鄉南漢封廣陽王子須為侯國〈卷十二八頁十五行〉一清按漢書王子侯表臨鄉頃侯雲廣陽頃王子元帝初元五年封臨鄉下落城字廣陽下落頃字須即頃之訛當改作雲
地理記曰〈卷十二八頁十六行〉
一清按地理下落風俗二字黄省曾本校増
城南十里〈卷十二八頁十七行〉
一清按四字衍文
水出安次縣東北平地泉〈卷十二九頁一行〉
一清按泉字衍文
東南逕束州縣故城西〈卷十二九頁二行〉
一清按此是漢漁陽郡之泉州縣非勃海郡之束州縣也黄省曾本校改
淶水東南至容城入于海河〈卷十二九頁九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作入河海字衍文
巨馬水於平舒北〈卷十二九頁十行〉
一清按平舒下落城字
㶟水篇
沿坡歴澗〈卷十三一頁七行〉
一清按坡孫濳校改波
漢景帝後元三年置〈卷十三一頁十行〉
一清按元字衍文
北燕京山之大池〈卷十三一頁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寰宇記代州鴈門縣下引水經注云潛通燕京山之天池北下落通字大池當作天池
其水陽焊不耗〈卷十三一頁十九行〉
箋曰克家云焊當作旱一清按集韻焊火乾也義亦通
忽過大風〈卷十三二頁一行〉
箋曰過當作遇一清按過字不誤
盖狄語言譌〈卷十三二頁五行〉
一清按言當作音下云馬磨聲相近是也
城將成而崩數矣有馬走一地〈卷十三二頁七行〉
一清按崩下落者字馬下落馳字劉昭郡國志補註校補
遂名馬邑〈卷十三二頁八行〉
一清按遂名下落之為二字劉昭郡國志補註校補
枝之南分〈卷十三二頁十三行〉
箋曰當作津一清按當作水下云桑乾枝水是也
左合武周塞水〈卷十三二頁十四行〉
箋曰孫云地理志作武州一清按州周音同通用
津委浪〈卷十三三頁三行〉
一清按津上落長字
濕水又東北逕魏亭南〈卷十三三頁八行〉
一清按魏亭上落巨字
崞川注之〈卷十三三頁十三行〉
一清按崞川下落水字
處三山之中〈卷十三三頁十五行〉
一清按三當作二二山謂元岳及崞山也
北流逕繁畤故城東〈卷十三三頁十六行〉
一清按繁畤下落縣字
王莽之善陽也〈卷十三三頁十八行〉
箋曰孫云一作鄯陽一清按漢志是善字不從阝作鄯
水即成池〈卷十三四頁三行〉
一清按即當作積黄省曾本校
北對凉州池之南池〈卷十三四頁五行〉
一清按凉州池全祖望校改凉州城
如渾水又東南流逕水固縣〈卷十三四頁九行〉
箋曰水固疑是永固之譌考魏書地形志並無此縣名一清按地形志恒州代郡領永固縣何云無此縣名也
慕容寳自河而還軍〈卷十三四頁十二行〉
一清按而當作西
死者父兄皆號泣哀慟〈卷十三四頁十四行〉
一清按哀慟上黄省曾本有六軍二字
故北俗謂之老公城也〈卷十三四頁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按故字也字俱衍文
左右山源〈卷十三五頁十行〉
一清按源當作原
魏太當七年所成也〈卷十三五頁十八行〉
箋曰當當作平一清按黄省曾本作太常魏明元帝年號也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道元不應遺下二字單稱太平朱氏誤矣
其水南又屈逕平城縣故城南〈卷十三五頁二十行〉
一清按南又二字當倒互
即朱明閣直侍之官出入所由〈卷十三六頁十三行〉
一清按所由下吳琯本有也字
又毁建白樓〈卷十三六頁十四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毁字衍文
用周園挽〈卷十三七頁四行〉
箋曰謝云宋本作圍繞一清按沈名蓀云園挽謂灌園者所汲挽也二字不誤
柱側悉鏤雲炬〈卷十三七頁十七行〉
箋曰古本悉作雲烟炬字誤當作烟一清按玉篇炬火炬雲炬形容雕鏤之巧光炫奪目也
去子丹碑側逺矣〈卷十三七頁十八行〉
一清按側當作則
臺髙廣〈卷十三八頁七行〉
一清按臺下落榭字名勝志校増
閹人宕昌公鉗耳處時〈卷十三八頁十一行〉
一清按魏書閹官傳王遇字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姓王氏後改氏鉗耳賜爵宕昌公處字誤
九堂〈卷十三八頁十九行〉
一清按明堂月令白虎通作九室堂字誤
施機輪飾縹〈卷十三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飾縹下落碧字名勝志校増
仰象天狀畫北通之宿鳥盖天也〈卷十三八頁二十行〉
箋曰此處有訛誤當云畫北辰列宿象盖天也一清按全祖望云通當作道鳥當作焉
又東北右合黄山〈卷十三九頁七行〉
一清按山當作水
南北六十七步〈卷十三九頁十行〉
一清按十七二字當倒互
勢熱又同〈卷十三十頁一行〉
一清按勢熱二字當倒互
南岸下有風穴〈卷十三十頁四行〉
一清按岸名勝志引此文作崖
白頭而羣飛者〈卷十三十頁十行〉
一清按白頭當作白頸下同
犍為舍人以為壁屋〈卷十三十頁十二行〉
箋曰壁屋字誤當作卑居一清按今李廵註既無可考壁屋二字以廣異名否則爾雅原文既以鸒斯為卑居孫炎又以卑居為楚鳥乃復云犍為舍人以為卑居辭重義複類于屋上架屋也盖卑之轉音為壁屋義又與居近壁屋疑即卑居之一名又鸒斯之鸒上從與不從□鷽音渥爾雅釋鳥鷽山鵲是也今刻誤以鸒為鷽朱氏亦失箋
馬融亦曰賈烏者也〈卷十三十頁十三行〉
箋曰宋本無者字一清按者字宜有
世法所締〈卷十三十頁十九行〉
一清按締通鑑注引此文作稀
濕水又東逕北平邑縣故城南〈卷十三十一頁九行〉
一清按逕北二字當倒互
城在髙栁南八十里〈卷十三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按通鑑註作百八十里落百字
俗為之苦力干城矣〈卷十三十一頁十四行〉
一清按為當作謂
濕水又東流又東陽水注之〈卷十三十二頁一行〉
箋曰宋本無流又東三字一清按流字宜存又東二字重文宜衍陽水上落安字
水自源東南流注于濕水〈卷十三十二頁二行〉
一清按源當作澤上云水出縣東北澤中是也孫潛校改
王莽之競安也〈卷十三十二頁四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作竟安
水入東流〈卷十三十二頁十四行〉
箋曰入宋本作又一清按水上落濕字
陽武將軍馬成〈卷十三十二頁十八行〉
一清按陽後漢書馬成傳作楊
出昌平縣故城南〈卷十三十四頁一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又東北入祁夷祁夷右㑹逆水〈卷十三十四頁一行二行〉
一清按兩祁夷下俱落水字
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卷十三十四頁六行〉
一清按又西下落流字下云逆之為名以西流故也可證
耆諺曰〈卷十三十四頁八行〉
一清按諺當作彦
未有升其嶺者〈卷十三十四頁十八行〉
一清按嶺當作巔
代城東北九十里有空侯城也〈卷十三十五頁八行〉
一清按空侯城下黄省曾本有者字無也字彼此各缺一字可互證也
濕水又東逕潘城縣北〈卷十三十五頁九行〉
一清按兩漢志俱作潘縣此當云潘縣故城
下洛城西西二十里有雍洛城〈卷十三十五頁二十行〉
箋曰當作而西一清按當作西南
濕水又東逕三臺北〈卷十三十六頁四行〉
一清按濕水下落又東逕髙邑亭北七字黄省曾本校補
濕水又東逕温泉水注之〈卷十三十六頁六行〉
一清按逕字衍文
下有温泉〈卷十三十六頁七行〉
一清按下字上落山字
是使越者若流〈卷十三十六頁九行〉
一清按越當作赴
水出塞外子𤣥鎮西〈卷十三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按子當作柔柔𤣥鎮乃魏六鎮之一胡三省通鑑註曰柔𤣥鎮城在漢且如縣西北塞外魏太和十八年如柔𤣥鎮即此方輿紀要云孝昌初柔𤣥鎮民杜洛周反于上谷圍燕州鎮盖與上谷接境在今大同府大同縣界
校其城郭〈卷十三十六頁十四行〉
一清按城黄省曾本作程
又東南于大𡩋郡北右注鴈門水〈卷十三十七頁二行〉
箋曰于宋本作流一清按于字不誤
雁出其間〈卷十三十七頁四行〉
一清按劉昭郡國志補註引山海經曰雁門者雁飛出于其門間字誤也
敦水東又𣸢水注之出東阜下〈卷十三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按東又二字當倒互出上落水字
與神泉〈卷十三十八頁二行〉
一清按神泉下落水合二字
汲引泉谿澤澤濤東注〈卷十三十八頁七行〉
一清按澤當作渾下澤字重文宜衍
東南流逕小𡩋縣故城南〈卷十三十八頁十八行〉
一清按東南流下落逕小𡩋縣故城西東南流注于延水又東十六字黄省曾本校増
北方人謂之謫仙〈卷十三十九頁五行〉
一清按北當作此與上此人失怖之此誤作北正同
下洛西北百三十里〈卷十三十九頁十行〉
一清按下洛下落城字
因名其為磨笄山〈卷十三十九頁十八行〉
箋曰其下疑脫地字一清按孫潛校改山
王莽之久居也〈卷十三二十頁六行〉
箋曰舊本作王莽之所謂文居也一清按漢志是久字改作文非
地理志曰于延水東至廣寧入治非矣〈卷十三二十頁七行〉一清按全祖望云濕水即治水既云注濕而又以入治為非乎考漢志是沽字方輿紀要云沽當作治劉氏似指伯莊然于延水本入治酈故以班志入沽為非與祁夷水之入沽誤正同祁夷水師古改作入濕
㽞其民於涿鹿之河〈卷十三二十頁十一行〉
一清按河當作阿
其水東北與陂泉合〈卷十三二十頁十二行〉
箋曰陂一作阪一清按寰宇記媯州懐戎縣下云羹頡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又云阪山史記云軒轅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即此是也
以統流離〈卷十三二十頁十九行〉
一清按離當作雜
清夷水又西㑹牧牛山〈卷十三二十一頁五行〉
一清按山下落水字
其水俱西南注于滄水〈卷十三二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按西南下落流字
又西與右陽溝水合〈卷十三二十一頁十七行〉
一清按與右二字當倒互
西南流逕居庸縣城北〈卷十三二十一頁十八行〉
一清按縣下落故字
次仲首發于道〈卷十三二十二頁三行〉
箋曰古本作首發于邁一清按道字不誤
靈亭城水注之〈卷十三二十二頁十五行〉
一清按城字衍文
水導馬蘭城〈卷十三二十二頁十七行〉
一清按導下落源字
落次仲鳥翮于此〈卷十三二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按落字當移在次仲下孫濳校
又西得泉溝水㑹〈卷十三二十三頁一行〉
一清按㑹字衍文
謂之落馬河〈卷十三二十三頁十行〉
一清按河當作洪
謝承漢書曰〈卷十三二十三頁十八行〉
一清按隋書經籍志後漢書一百三十卷吳武陵太守謝承撰落後字
魏氏土地記曰〈卷十三二十三頁二十行〉
一清按氏字衍文後並同
更燕國〈卷十三二十四頁五行〉
一清按更下落曰字
城有萬載宫光明殿〈卷十三二十四頁五行〉
一清按八字當移在次行縣曰代成之下全祖望校
至雋光壽元年四十九矣〈卷十三二十四頁八行〉
一清按元年下落齒字謂馬齒也名勝志校増
有魏征南將軍建成郷景侯劉靖碑〈卷十三二十四頁十行〉一清按何焯云征南當作征北靖薨于鎮北將軍假節督河北諸軍事贈征北將軍
表功加于民〈卷十三二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按表下落靖字楊慎刻水經碑目校増
元嘉四年〈卷十三二十四頁十二行〉
一清按元嘉當作元康碑見鮑丘水注
側城南東門注〈卷十三二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按東門二字當倒互
昔銚期啟㦸處也〈卷十三二十四頁十七行〉
箋曰謝云啟㦸當作棨㦸一清按非也何焯云是奮㦸之誤以後漢書本𫝊校改
泉東注〈卷十三二十五頁四行〉
一清按泉下落流字
笥溝水之别名也〈卷十三二十五頁九行〉
一清按笥溝下落沽字全祖望校増
濕餘水篇
使者入上谷〈卷十四一頁九行〉
一清按使者上落更始二字孫潛校増
側道褊峽〈卷十四一頁十五行〉
一清按峽方輿紀要作狹
其水導源西北逕千蓼泉〈卷十四二頁三行〉
一清按逕字衍文
又東逕平昌縣故城南〈卷十四二頁十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上谷郡有昌平縣後魏廢入軍都縣魏書地形志幽州燕郡軍都縣有昌平城孝昌中陥于杜洛周天平中置東燕州領平昌郡復立昌平縣𨽻焉道元卒于孝昌二年天平復置郡縣之事所不及知也
左右芹城水〈卷十四二頁十三行〉
箋曰謝云宋本作芹城水注之一清按非也右當作合注之二字耳伯所繆増
又東南流注濕餘水〈卷十四二頁十三行〉
箋曰又古本作水一清按又字不誤上云水出北山南逕芹城不當改作水字也
沽水篇
九泉水注之〈卷十四三頁四行〉
一清按泉當作□
左右翼注入川〈巻十四三頁五行〉
一清按入當作八
㟁有二城〈卷十四三頁十行〉
一清按㟁上落夾字
易為依居〈卷十四三頁十一行〉
箋曰宋本作依据疑作依據一清按古据據通用据字為近
下抗深隍〈卷十四三頁十五行〉
一清按抗當作枕
有二源〈卷十四三頁十六行〉
一清按有上落水字
左與舊鹵水合〈卷十四四頁一行〉
一清按舊詳下文當作候下舊鹵城同
山石色特上〈卷十四四頁四行〉
箋曰石一作白一清按山石下落白字朱氏誤以石為白
漁陽又西南入沽水〈卷十四四頁十五行〉
一清按陽黄省曾本作水
西南與㶟餘水合為沽河〈卷十四四頁十九行〉
一清按此沽河字誤當作潞以注文知之
教民植種〈卷十四五頁二行〉
箋曰當作種植一清按植種義自通
出狐奴山南轉逕狐奴城南〈卷十四五頁五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下南字當作西
笥溝〈卷十四五頁十行〉
一清按笥溝上落入字名勝志校增
派河尾也〈卷十四五頁十三行〉
一清按派字是𣲖字傳刻之訛卞同
清湛漳洹𣸦易淶濡沽虖沲〈卷十四五頁十六行〉
一清按湛當作淇全祖望校改
鮑丘水篇
水北川〈卷十四頁一行〉
一清按水下落導字
亂流逕宻雲戍城南〈卷十四六頁五行〉
一清按亂流下落西南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望雖〈卷十四六頁七行〉
箋曰雖字疑衍一清按雖字是離字之誤不宜衍
自決注之〈卷十四六頁八行〉
一清按決當作坎與上離字相照離南坎北盖用代字法耳栁僉鈔本校正
又東南峽〈卷十四六頁八行〉
一清按東南下落出字孫潛校増
水西南流注之〈卷十四七頁二行〉
一清按水上落桑谷二字下云是水有桑谷之名可證也
鮑丘水東南逕〈卷十四七頁四行〉
一清按逕下落漁陽縣三字
又西南流注之于沽河〈卷十四七頁九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黄河之别源時長㟁峻固〈卷十四八頁一行〉
一清按時名勝志引此文作也
山川暴戾〈卷十四八頁四行〉
箋曰宋本作山水一清按暴戾名勝志引此文作暴發
凢所潤舍四五百里〈卷十四八頁十行〉
箋曰舍宋本作合一清按非也潤舍謂溉潤廬舍與下灌田之文對待
乘北㟁七十餘丈〈卷十四八頁十六行〉
箋曰謝云乘宋本作剩孫云疑作割書曰湯湯洪水方割作剩亦誤一清按何焯云孫說謬甚據碑文是洪水毁損此遏所剩者北岸七十餘丈豈可因洪水字而遂及尚書方割之文乎
修立遏〈卷十四八頁十九行〉
一清按立當作主主遏見上又朱氏欲改遏作堨按三國志呉書諸葛恪云築東興隄遏湖水又云圖壊隄遏又云倮身縁遏遏堨音同通用
又東南流薊縣北〈卷十四九頁七行〉
一清按流下落逕字
又東至潞縣注于鮑丘之水〈卷十四九頁七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北佩謙澤〈卷十四九頁十四行〉
箋曰謝云謙澤一作諌澤一清按通鑑注云夏謙澤在薊北二百里今據是注乃二澤也謝說非
合笥溝斷〈卷十四九頁十六行〉
一清按合當作今言笥溝水時已斷也
今其居山之陽〈卷十四十頁十二行〉
箋曰其宋本作在一清按其乃且字之訛當作今在且居山之陽
而東南流注于渠泃河〈卷十四十頁十四行〉
一清按當作泃渠河亦見濡水注
故瀆上承宰池水〈卷十四十頁二十行〉
一清按宰池當作滹沲
公將征之〈卷十四十一頁四行〉
一清按公字衍文
庾水注之〈卷十四十一頁五行〉
一清按庾水當作庚水即漢志右北平郡無終縣之浭水也俊靡縣下作庚庚浭音同
以一石相磨〈卷十四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按一當作二
世謂之車軬水〈卷十四十一頁十七行〉
一清按世謂上落東南流三字黄省曾本校増
水出北山溪〈卷十四十一頁十八行〉
一清按北山下落温字初學記引此文校増
以其過灼故〈卷十四十一頁十九行〉
一清按故下落也字初學記引此文校増
山之髙嶄絶〈卷十四十二頁二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與中郎將孟溢〈卷十四十二頁四行〉
一清按與字誤方輿紀要校改作詔後漢書靈帝紀云中平五年九月遣中郎將孟益率騎都尉公孫瓚討漁陽賊張純是也
春秋襄公十四年〈卷十四十三頁三行〉
一清按左氏傳無終子事在襄公四年十字羡文
東入庚水〈卷十四十三頁十行〉
箋曰一作庾一清按庚字不誤
寺内有大堂〈卷十四十三頁十八行〉
一清按有黄省曾本作起
出縣北山〈卷十四十四頁四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濡水篇
左道則連泉水注之出故城東〈卷十四十四頁十八行〉
一清按道字衍文出上落水字
逕林山北〈卷十四十五頁五行〉
一清按林山上落松字方輿紀要松林城在大寧衛西北志云漢遼西郡文成縣地本松林南境遼置松江州勝安郡治松江縣金廢州元復置尋以松江縣省入上都路又曰北邉紀事舊慶州在大寧北六百里西南至開平八百餘里地皆大松號曰千里松林亦曰平地松林在臨潢西潢水出焉或謂之曲水亦曰囬水道元所謂水流回曲謂之曲河者也唐置松漠都督兼松林沙漠而取名焉郭造卿永平府志曰此乃千里松林也遼史曰蹛邨〈按遼史國語解作蹛村地名即松林故地蹛音帶竊疑村字乃林字闕筆之誤郭志改作邨字形象更差〉事如史記匈奴𫝊之蹛林漢書音義曰匈奴秋社八月中皆㑹祭處又正義曰顔師古云蹛者遶林木而祭鮮卑之俗自古相𫝊秋祭無林木者尚竪栁校衆騎馳遶三周乃止此其遺法也又寰宇記引入塞圖云漢大𡩋西北行百里至懐荒鎮又北行七百里至榆關又北行二百里至松林又北行千里方至瀚海也
木林山水㑹之〈卷十四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按木當作松
地理志曰洫水出縣北蠻中〈卷十四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漁陽郡白檀縣下云洫水出北蠻夷師古曰洫音呼鶪反洫水即濡水之缺畫此是六朝已後漢書𫝊寫之誤師古不知而繆音之縣字衍文北蠻下落夷字
濡水又東而南〈卷十四十五頁二十行〉
一清按而字衍文
而出于龍芻之谿〈卷十四十六頁十行〉
一清按而孫濳校改西
東流入藏水〈卷十四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按當作三藏水落三字
又東南流逕列谿〈卷十四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按當作武列谿下云武列水可證
東南歴石□下左層巒之上〈卷十四十六頁十二行〉
箋曰謝云□一作挺一清按當從木作梃說文梃一支也徐鍇繫𫝊曰梃者獨也梃然直立之貎石梃是石之孤生獨立者左字誤當作梃在層巒之上
[[#彎矢|彎矢]]〈卷十四十六頁十三行〉
一清按彎下落張字名勝志引此文校増
東至清陘〈卷十四十七頁一行〉
一清按永平府志方輿紀要俱作青陘紀要云永平府盧龍縣有青山口在府北桃林口東第四關口也下云東越青陘仍是青字
楊都賦〈卷十四十七頁五行〉
一清按楊當作揚
東越青陘〈卷十四十七頁六行〉
箋曰克家云青當作清一清按青陘字不誤
濡水又東南水又合焉〈卷十四十七頁十三行〉
箋曰水又舊本作水名宋本作洛水合焉一清按水上落敖字又當作右永平府志校正箋說非
得去潤水又㑹敖水〈卷十四十七頁十五行〉
一清按得上落左字去字衍又當作右永平府志校正
南流注逕孤竹城西〈卷十四十七頁十九行〉
一清按逕字羡文
水出肥如東北𤣥溪〈卷十四十七頁二十行〉
一清按肥如下落縣字
俗又謂肥如水〈卷十四十八頁一行〉
一清按又謂下落之字
右合盧水〈卷十四十八頁三行〉
一清按合黄省曾本作㑹
陽樂故燕也〈卷十四十八頁六行〉
一清按也當作地
又南得温泉水口注之出東北温溪〈卷十四十八頁九行〉
一清按注字衍文之乃水字之訛名勝志校正
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故城孤竹國也〈卷十四十八頁十六行〉一清按故城二字當倒互地理志遼西郡令支縣下云有孤竹城應劭曰故伯夷國是也
我孤竹君也〈卷十四十九頁二行〉
一清按太平廣記引博物志作我孤竹君子也落子字
東南逕主鄉北〈卷十四十九頁六行〉
一清按主永平府志作西
出城東南〈卷十四十九頁六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濡水又逕牧城南〈卷十四十九頁七行〉
一清按牧永平府志作故
世謂新河矣〈卷十四十九頁十一行〉
一清按謂下落之字
至王莽之淑武也新河又東分為二水〈卷十四十九頁十四行〉箋曰至宋本作故俱疑衍一清按全祖望云至字當移在淑武也下
水出新平縣〈卷十四十九頁十七行〉
一清按當作新安平漢書地理志校補下並同
世謂之馬頭山〈卷十四十九頁十八行〉
一清按山當作水
東流注大水〈卷十四十九頁十九行〉
一清按當作封大水漢書地理志校補
南流于海〈卷十四二十頁一行〉
一清按南流下落入字漢書地理志云皆南入海是也
與緩靈水㑹〈卷十四二十頁二行〉
一清按靈漢書地理志作虛下同
世謂之大籠山〈卷十四二十頁三行〉
一清按山當作水
南流于海〈卷十四二十頁四行〉
一清按南流下落入字漢書地理志校補
出令支縣之藍山〈卷十四二十頁五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新河又東至九過口〈卷十四二十頁六行〉
一清按過當作□
西入九過注〈卷十四二十頁十一行〉
箋曰一作□一清按非也其字從水作□不從火作□魏書毌丘儉𫝊正始中儉以髙句驪數侵叛督諸軍歩騎萬人出𤣥莬從諸道討之句驪王宫將步𮪍二萬人進軍沸流水上大戰梁口宫連破走儉遂束馬懸車以登丸都注云梁音遏梁字無遏音盖誤文也冊府元龜作□口云音過梁與□遏與過皆以形似致誤海陽城漢縣屬遼西郡今永平府盧龍縣地舊志云西接薊門東逹渝關渝關今山海關仲恭盖由此越險以伐髙句驪也沸流水九都城在朝鮮京畿道東北遼史地理志渌州鴨渌軍節使正州本沸流王故地為公孫康所併渤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是也然而其事有可疑者沸流水在漢𤣥莬郡而九□口則在遼西郡仲恭進兵與髙麗大戰焉有引之反入内地之理史文如是難以意度也或于文當云句驪王宫將歩騎二萬人大戰□口進軍沸流水上宫連破走于事方合九□下落口字
左迤為孔陽孤淀名〈卷十四二十頁十二行十三行〉
箋曰宋本無名字一清按永平府志引此文作左迤與北陽孤淀合今校正
王莽改曰碣石也〈卷十四二十頁十七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右北平郡驪成縣大碣石山在西南莽曰揭石師古曰掲音桀
潮水大至〈卷十四二十頁二十行〉
一清按大至下落則隠二字全祖望校增
大遼水篇
遼水亦言出□石山〈卷十四二十二頁五行〉
一清按□當作䂡淮南子地形訓遼出䂡石篇海類篇俱云䂡同砥
有小遼水其流注之也〈卷十四二十二頁十二行〉
一清按其當作共
遼水又右㑹白狼水〈卷十四二十二頁十四行〉
一清按又字衍文孫潛校
魏武於馬上使格之〈卷十四二十三頁六行〉
一清按於馬上下博物志有逄獅子三字今校補
殺傷其衆〈卷十四二十三頁六行〉
一清按其博物志作甚
王乃統率常從健兒〈卷十四二十三頁六行〉
箋曰綂宋本作自一清按綂字義自得
洛陽雞狗〈卷十四二十三頁十行〉
一清按陽博物志作中
白狼水北逕白狼縣城東〈卷十四二十三頁十二行〉
一清按縣下落故字
白狼水又東〈卷十四二十三頁十三行〉
箋曰又古本作入一清按又字不誤
水發川西南山下〈卷十四二十三頁十三行〉
一清按川當作源
盖委也人從之〈卷十四二十三頁十八行〉
箋曰盖委以下六字有訛脱一清按孫濳校改作盖倭地人徙之
導西北逺山〈卷十四二十三頁二十行〉
一清按導上落水字
慕容晃〈卷十四二十四頁一行〉
箋曰克家云晃别本作皝一清按史作皝韻㑹云譌作晃當據史改正何别本之足云
東流為二水〈卷十四二十四頁十二行〉
一清按東流下落分字孫濳校増
逕一故城〈卷十四二十四頁十三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西字孫濳校増
盖燕齊遼迥〈卷十四二十四頁十九行〉
箋曰迥宋本作逺舊本作迴一清按増韻迥寥逺也與逺字義無别若作迴尤非
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南入海〈卷十四二十四頁二十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遼西郡交黎縣下云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落外字
十三州志〈卷十四二十五頁四行〉
一清按志下落曰字
大遼水自塞〈卷十四二十五頁四行〉
一清按塞下落外字
小遼水篇
西南至遼隊縣入于大遼水也〈卷十四二十五頁五行六行〉
一清按栁僉鈔本此十二字經文另為一條在本注之後
縣故高句麗相之國也〈卷十四二十五頁七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𤣥莬郡高句驪縣應劭曰故句驪胡相字誤也
西南流逕至遼水〈卷十四二十五頁十行〉
一清按逕至二字是注字之誤
浿水篇
自浿水而至朝鮮〈卷十四二十五頁二十行〉
一清按而當作西孫潛校改
水經注箋刋誤卷五
<史部,地理類,河渠之屬,水經注釋__水經注箋刊誤>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