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樂大典/卷104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一萬四百二十二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四百五十八
卷之一萬四百五十九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百五十八 四濟

文三

歐陽守道巽齋集禮論 論曰。道無所𠋣。有所踐。有所𠋣。則天下莫之𥟵。無所踐。則天下莫之居。莫之𥟵。道之瀆也莫之居。道之棄也。聖人以

道而寄於經以悟於後乃至於瀆與棄。瀆則道不神。棄則道不行。道不神且不行。則經也者。無乃虛其所以寄。而杜其所以悟哉。夫惟經首於

易而後道不瀆。繼易以禮而後道不棄聖人之慮微矣。盖天人之理。性命之源。仁義道德吉凶悔吝。紛然齒於卦而形於象卦之中又有卦而

象之外有象馬。此所以為無所𠋣也無所𠋣則無所窮。無所窮者。聽天下之人各入其入隨至其至也是以天下仰其神而𥟵馬雖然。道則神

矣。不瀆矣。天下於馬而𥟵之矣。然天下之人。聖不數也。賢亦不數也。而愚不肖則不踈也。聖人之經。為聖賢而作也。不為愚不肖而作也。則有

易已多矣否也。則以不踈之愚不肖。而舉貴之以不數之聖賢。是却天下之進於聖賢。而堅天下之心使安於愚不肖也。是故。聖人本之以不

而進之以可踐。禮也者所以示天下之可踐也。圜不以規。方不以矩。運斤而成風惟匠石可也。欲舉天下之工而皆匠石也皆不規不矩也。

則天下之工。有棄其斤斧而去耳。何則。無所可踐也。易者聖人成風之斤也。禮者聖人規矩之器也。匠石不以匠石而慶規矩。故無匠石而有

匠石。聖人不以聖人而慶禮法。故無聖人而有聖人。盖道所可踐而後天下有所可居。易之言曰。神無方也。易無體也。彼且無方則不可以方

求。彼且無體。則不可以體見不可以方求。則契其方者出乎方者也。不可以體見。則得其體者遺乎體者也。欲天下之人。皆出乎方契其方。遺

乎體得其體。嗚呼。難哉。是故有禮焉如是而君臣父子。如是而冠昏䘮祭如是而交際辭受如是而出處進退。嚴乎洒掃之末。以達乎精義入

神動容周旋之頃。而禮皆至焉其義粲然然無所不可知而其地畫然有所必可踐。愚不肖者孰不可以勉而踐踐而居哉。有可踐則天下得

以不置其足於道之外有可居。則天下得以置其身於道之内。使天下之人置其身於道之内。而不置其足於道之外。相敬相愛。相安相養。以至于今。禮之

教也。而老子曰失道德仁義而後禮又曰。禮者忠信之薄。嗟乎去禮以求忠信。是去裘而求燠者之智也。且禮亡。則道德仁義其猶有存歟。𠹉觀老

子之徒有問乎聃者。鴈行避影而後進。而聃未輕告也。已則一日不可無師弟子之禮而天下獨可一日無君臣父子之禮邪。人有一朝三飯於家。

而教其鄰以辟榖之方者。此可信也哉。聃是已。謹論。崔宫教集禮論人生不能無群。羣不能無爭。人之初倥侗顓蒙而無知越為物役而機生情

動而本逺雪霜風雨雷雹暴其外。於是知架巢空穴。挽草木。取皮革。飢渴牝牡之欲毆其内。於是知噬禽獸咀果實。是故有得失之殊𡍼。有好惡之

異尚。有有餘不足之異致。其有不得所欲。則撃奪隨之。交焉而爭。暌焉而鬬。齒利者齧。爪剛者决。然後有一人焉。出而治之。謂天下之民之爭。求以

止之。必有痛之斯畏焉。於是加之鞭朴以笞捶其肌膚。施之刀鋸以殘割其形體。而名之曰刑。然其爭又有大焉者。力大者摶。勢强者軋。徒衆者奪。

嘯呼踊躍草野𡍼血。則向之痛之者不足恃也。必有脅之斯服焉。於是為之師旅什五之法。為之旌旗鐘鼓之用。為之干戈介胄弧矢矛戟之械。為

之熊羆貔貅貙虎之威。而名之曰兵。息爭之小以刑。息爭之大以兵。然人之爭心無時可已也。人之爭心無時而可已。聖人惟曰吾有兵與刑。營營

乎日為殺人之事可乎。不可也。故有微術馬。就其起居動作之間。創為之法。委曲而節文。名之曰禮人有貴賤。不知貴賤之等。聖人則設為朝聘位

序之嚴。車服采色之别。使之有等而不敢相越。人有長糼。不知長糼之序。聖人則立為射郷飲食之節。𢷤相紹介之儀。使之有序而不敢以相亂。人

有男女。不知男女之别。聖人則嚴之以媒妁之詞。重之以幣帛之贄。使之有别而不敢以相狎。禮之制行於天下。天下之人乃始日循循然束縳於

名分之内。常有所礙而不得肆其欲。故其於息爭也。有甚於兵刑之臨之焉。周之衰二百餘年。諸侯迭霸非不盛且大。然睥睨周鼎。縮手不敢取。方

且歃血會盟以尊周室。周非有兵與刑以制之也。禮存焉也。嗚呼。聖人息爭之道。至於禮而極矣。或曰禮本於太一。謂出於兵刑之後何也。曰太乙

禮之本也。從而表飾之使著於世聖人也。易之有需。需飲食之道。爭所由起也。故以訟。訟而不能止故以師。師之與訟。能比而蓄之不能有所辨。故

辨上下定民志。終歸於履而後已。此聖人意也。刑兵與禮之序也。曾丰搏齋集禮論 曰道譬則人也。人之生也。有形斯有氣。有氣斯有嘘吸。有氣

斯有色。有色斯有慘舒有形而無氣者偶人也。彼誠偶人。則嘘吸已不能矣。而况夫慘舒。今也有人似偶而非偶。兀然坐於深山。不飲不食。無慘無

舒。其即之也。與不即之也。皆自若也則是浮屠氏之定也。嗟夫舒慘之不可絶固也。借曰可祗亦自私之計。非大通之道也。天地之氣。若浮屠氏然

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萬物何資焉。天地之氣嘘萬物資始。吸萬物資終。終始則有所資矣。而其嘘吸之盎而見諸外者。東南則為青為赤。西北則為

白為黑。離乎黑入乎青。則為舒。離乎赤入乎白。則為慘。此何為者也。曰天地之氣非能為色也。而不能不為色也。天地不能絶舒慘色浮屠氏獨能

天地之所不能也歟。聖人之道。天地之氣也。易也書也。詩也。春秋也。則氣之嘘吸也。嘘吸之氣運諸冥冥。冥冥之中則固有無色之色存焉而人莫

之見也。夫人之情信於其所見。疑於其所不見。天下或曰聖人熒惑我也或曰誰謂聖人然二者爭而不已。則併率其不爭者求觀於吾道而質其

疑以决其爭而吾道米無可觀者以證則四經之作。幾何不與兀然坐於深山者類耶。則天下皆曰。聖人熒惑我也。吾之作經將以信天下。而天下

皆以為熒惑我。聖人之心則不安於是有禮焉。聖人之作禮也。曰非我也。禮起於夫婦。夫婦起於天地。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其為禮之本歟。天地之

嘘吸為隂陽。上降下騰。隂陽之感也。吾道之嘘吸為仁義。易書詩春秋禮仁義之感也。子曰無體之禮。上下和同。則是仁義之感之謂也。相感之中。

既有無體之禮存焉則亦足矣。而又必也特經則無乃贅乎。曰天地能以其相感者生萬物。而不能以其相感者麗萬物。於是以其運諸冥冥者。盎

而為青為赤為白為黑者。以信萬物之目聖人之作經。則亦輔天地之自然而已矣。安得惟事其感者。而不事其麗者然則禮也者。其道之麗也歟。

天地之所以麗萬物者有慘舒。吾道之所以麗萬物有有損益。損益之變。慘舒之為也。慘舒之變。嘘吸之盎也。君子曰禮損益而已矣。益之為三皇。

益之又益為五帝。則是天地之嘘者盎之為舒者也損之為三王。損之又損為五霸。則是天地之吸者。盎而為慘者也。舒之初為未純。慘之末為己

甚。堯揖舜而前曰吾予爾天下。舜拜而辭曰。朕德弗嗣。禹之於舜也亦然。而商之於夏。周之於商也不然嗟夫堯舜禹率天下後世以揖與拜。而商

之於夏也尚然。今也商既自去其所以率之者而率之。以其非所以率之者。則周之於商也。無恠也。孔子不曰。夏因於虞禮所損益可知也。而曰商

周因於夏商禮所損益可知也。則是舒慘之别也。又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則是又一慘一舒之迭相徃來而無窮也。吁。亦微哉商因於夏

禮。孔子不忍言也。周因於商禮。孔子尤不忍言也其或繼周者。則又有大不忍言者。不忍言而言斯其所以若是微歟。斷曰隂陽之氣嘘吸於四時。

而舒慘之色與之相始終。仁義之氣噓吸於四經。然則禮也者盖與四經相始終歟。華鎮雲溪居士集論禮 六經雖非完書。僅存者尚或過半。惟

禮樂之篇。靡有子遺。然旁求餘經。𥟵合傳記典制之名數。述作之微意。雖其書不傳。可得而言已。試粗論之。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祀不足證也。商

禮吾能言之宋不足證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證之矣。證成也。言而無成則疑。疑者聖人之所闕也。詩云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當是時。𣏌宋

二邦典刑與老成人皆䘮矣。故無得而成焉。至周則不然。有司所傳籩豆之事舊法未失。鄒魯之士搢紳先生能言其意。故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

在人。賢者識其大者。其不賢者識其小者禮法之来尚矣。始於伏犧。而成於堯。堯授舜。舜授禹。三聖相授而守一道。夏后氏之王天下也。用之以忠。

忠者誠也。猶未離内也。商人繼之用之以質。質朴也。則既有形矣。然而未備也。周公承二代之後。述文武之事。或損或益。兼修其法而用之以文。故

禮經三百。威儀三千。事為之制。物為之容。制致其詳。容致其美。故朱干玊戚黄流圭瓉以為器。而後世不可以加焉。禮者文也。文則聖人之所取也。

故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由是言之。經之所書。盖周禮也。周官大宗伯之職曰。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祗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賔禮

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謂之五禮。五禮修則庶事備矣。故其名數之大者。止於此也。書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盖唐虞之時。

其制己定矣。非持至於成周而後為然也。天下事物。殆無外於此。夫國事之大惟祀與戌。人倫之重始於冠昏。慎終者德之厚。禮賔者政之備。聖人

有吉禮以事天地。而社稷宗廟。山林川澤。百物咸秩。有凶禮以哀死亡。而凶禮禍灾圍敗𡨥亂。則加之以荒弔禬恤之意。有賔禮以親邦國。而春夏

秋冬。則異之以朝覲會同之文。有軍禮以用師旅。而封均田役則文之以簡恤任合之節。有嘉禮以成男女。而宗族兄弟。故舊朋友。四方之賔客。列

國之諸侯則親之以飲食賔射饗燕脤膰賀慶之恩。若然者。閨門之内。鄉黨之間。朝廷之上。邦國之逺。鬼神之幽。民物之微。師田行役㐫荒禮䘮。莫

不有禮。而天下之事物舉矣後世雖有述作何以加於此哉。此聖人之所以書也。嗚呼。道民者不可一日而無禮。然而禮之籍不傳也大矣。為之奈

何。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君子本孝弟以為仁義。而因事之宜以制節。因物之質而文之。節文備而

明聖之事盡矣。危楨玊府禮樂本於至誠。宛丘先王之為天下。禮行而天下無違俗。樂作而萬物無邪心。無違俗。故恭遜孝弟行於匹夫匹婦之愚

無邪心故蕃阜和樂至於昆蟲草木之細。至於如此。而後天下大治純被而無有可間矣。先王之為是禮樂者。豈與後世異哉。其存乎刑名。見夫度

數者。典之有司。著之文字。雖歷千百年可考也。舜之大韶。周之衰猶能奏也。三代之車服。宿儒老師猶能說也。後世之君。曷𠹉不舉先王之禮樂以

施之宗廟朝廷哉。然而先王用之能治寓意於跡。跡修而意行。示教於物。物陳而教達。後世之君。能用之而不能化。能舉之而不能治。迹修矣而人

不化其意。物陳矣而下不諭其教。是何說也。誠與不誠異也。先王之為禮樂。豈以為備故事修文物而已哉。其心之於禮樂既以誠之矣。操至誠無

間之心於内。則其動於外也。心之所存。必能發之於器。器之所示。必能致之於物。故人望其齊恭肅之容而無慢心。聞其和豫雅正之音而無邪氣。

夫豈持容與聲之所能為哉。其誠之所動物雖欲不惑不可得也。故物之誠誠不能逃也。立誠於此物遭而不化者。非物之罪也。是其中必有不足

者矣。宗廟之間。不恭而肅。墟墓之間。不哭而哀。堯舜之政。不令而從。以夫在此者不欺故也。後世之為禮樂。既以判然為兩矣。舉是物曰此為禮也。

奏是音曰此為樂也。心之所存不在器。器之所作非其誠。故禮樂之動也。如偶人焉。有其形而無其神。如象龍焉。有其似而無其威。内無至誠無。間

之心。而持備禮樂之聲容。何以異操偶人象龍以求人之畏之也。故三代之亡。歷數千百年。而禮樂之效卒不如先王之時者。豈其刑名度數不足

之罪哉。所以行之者。其誠與昔之人異矣。而衰世之士。方且區區綴緝先王之遺文。補全經師之故說。掩卷長息而傷禮樂之不明。嗚呼。是亦愚矣。

心誠恭歟。酌水而獻之。見者不敢慢矣。先王之禮。其在後世者未少也。心誠正歟。操弦而鼓之。聽者肅然矣。先王之樂。其在後世尚多也。故不取之

心而求之物。欲望禮樂如先王之時。何可得哉。至誠薦上漢之威儀足以起人之思。唐子思漢時儀注。大抵率意制造。不應古誼者十至八九具文

采法度略矣。然而天下之人。見即喜。不見即悲。中更王氏之亂。慶棄不用者十餘年。光武入洛。東都之民始見司隸僚屬歡喜踴躍。父老或至𡸁泣。

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自是天下翕然歸之。相與出力鋤去禍難。以成中興之業。而復其宗廟社稷。盖又二百餘年。雖漢之所以復興者。不專

在是。然亦不可謂無助也。且漢官威儀。非若三代之盛。叔孫所為。非有周公之學術智識也。雜以秦制。非復聖人之法也。而遺民見之。如肓其復視。

慶者復起。如流浪積嵗而反其故鄉。其父子兄弟感慨之極。至於咨嗟流涕。其得民心如此。此何理邪。方是之時。以三代車服示之。吾知其民不復

泣矣。何者。漢之為漢十世於此矣。民知有劉氏而已。夫救天下於戰國秦項水火之中。而措之於安全逸樂之地。不數十年。海内無事。斯民得以養

生。得以送死。得以事其父母。而長育其子孫。漢之力也。三代逺矣。何有於我哉。由是觀之。古者帝王之興。其正朔服色。自為一王法。而不慕前朝異

姓已陳之迹。其用意深矣。由是觀之。國家舊物宜使斯民常見而熟識之。以習其耳目而係其心。自非不得已者。不宜軽有改易變置。以自絶於民

也亦灼然矣。存舊論裴守真徇君意以為禮宛丘先生之禮。不明於世。日以壞遂至㓕亡者。其初未始不自於諛夫盗儒苟欲媚世主之私。而不

務行先王之意。而俯從今世之便也。先王以至誠仁義之心。誠意禮樂之際。齊明盛服。如臨師保父母之嚴。一有不中凶咎從之。而後世之汙君。習

於安樂。驕傲者勉而為之。其欲舍而從我也。固已不勝其怠。而諛夫盗儒又從而為之解說旁引曲取。既使之便其私意。而又曰自義理之所安。鳴

呼。先王之禮。何從而興乎。秦併六國。典禮盡㓕。髙祖撥天下之亂。庶幾其有興矣。而叔孫通阿其意。不能尊其所聞而行之。乃為是苟且㓕裂之具。

而漢禮終以不明。則起於叔孫通之狥其君。余讀裴守真傳。守真善容興為太常博士。當時謂才稱官。至論射牲禮曰。古者天子自射牲。漢遺侍中

令天子奠玉酌獻而已可也。古今異宜。不必射徃。破陣慶善一舞入天子為起。守真言古無天子主觀舞者。請從古。夫射徃。古也。古也勞而今也佚。

則從今立觀舞。今也勞而古也佚。則從古。守真非能法古。特從其佚便。使人主便之而已。夫先王之禮。惟惡其好便而無制者。而後為是曲折制度

之嚴也。使有司之禮近於人情者。非其至也。鳴呼。自秦漢以来。天子之車服金珠翠羽。婦人之服竒文巧畫房闥之玩。仙靈鬼恠可騄之物。雕韋織

毳戎狄之周皆有之矣。推其禍本亂原。未有不起於好便安者為之也。斐守真論聖人制人倫之禮。東坡聖人之始制為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也。坐

而治政。奔走而執事。此足以為君臣矣。聖人懼其相易而至於相陵也。於是為之車服采章以别之。朝覲位著以嚴之。名非不相聞也。而見必以賛。

心非不相信也。而出入必以籍。此所以乆而不相易也。杖屨以為安。飲食以為養。此足以為父子矣。聖人懼其相襲而至於相怨也。於是制為朝夕

問省之禮。左右佩服之飾。族居之為歡而異宫以為别。合食之為樂而異膳以為尊。此所以乆而不相襲也。生以居於室。死以葬於野。此足以為夫

婦矣。聖人懼其相狎而至於相離也。於是先之以幣帛。童之以媒妁。不告於廟。而終身以為妾。畫居於内。而君子問其疾。此所以乆而不相狎也。安

居以為黨。急難以相救。此足以為朋友矣。聖人懼其相瀆而至於相侮也。於是戒其群居嬉游之樂。而嚴其射饗飲食之節。足非不能行也。而待𢷤 

相之詔禮。口非不能言也。而待紹介之傳命。此所以乆而不相瀆也。天下之禍。莫大於苟可以為而止。則君臣之相陵。父子之相怨。夫婦之相離。朋友

之相侮。乆矣。聖人憂焉。是故多為之飾。易曰。藉用白茅。允咎。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此古之聖人所以長有天下而後世之謂迂闊

也。物不可以苟合論禮若强人而實不可易。東坡夫聖人之道。自本而觀之。則皆出於人情。不循其本而并觀之於其末。則以為聖人有所勉强力

行而非人情之所樂者。今夫五常之教。惟禮為若强人者。何則人情莫不好逸豫而惡勞苦。今吾必也使之不敢箕踞而罄折百拜以為禮。人情莫

不樂富貴而羞貧賤。今吾必也使之不敢自尊而卑遜退抑以為禮。用器之為便。而祭器之為貴。褻衣之為使。而衮冤之為貴。哀欲其速已而伸之

三年。樂欲其不已而不得終日。此禮之所以為强人。而觀之於末者之過也。盍亦反其本而思之。今吾以為磬折不如立之安也。而將惟安之求。即

立不如坐。坐不如箕踞。箕踞不如偃仆偃仆而不已。則將裸袒而不顧。苟為裸袒而不顧。則吾乃亦將病之。夫豈獨吾病之。天下之匹夫匹婦莫不

病之也。苟為病是則其勢將必至於磬折而百拜。由此言之。則是磬折而百拜者。生於不欲祼袒之間而已也。中庸論中聖人以禮防民東坡昔者

生民之初。聖人惡其無别而憂其無以生也。是以作為器用。使民樂。其便利役御萬物而適其情。而民始有極其口腹耳目之欲。器利用使而巧詐

生。求得欲從而心志廣。聖人又憂其桀猬變詐而難治也。是故制禮以反其初。禮者。所以反本復始也。聖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於人情

而適於四體之安也。將必使之習為迂闊難行之節。寬衣博帶佩玊履舃。所以回翔容與而不可馳驟。上自朝廷而下至於民。所以視聽其耳目者。

莫不近於迂闊。其衣黼黻文章。其食籩豆簠簋。其耕以井田。其進取選舉以學校。其治民以諸侯。嫁娶死䘮。莫不有法。嚴之以鬼神。而重之以四時。

所以使民自尊而不軽為姦。故曰禮之近於人情者。非其至也。周公孔子所以區區於升降揖遜之間。丁寧反覆而不敢失墜者。世俗之所謂迂闊。

而不知夫聖人之權固在於此也。奉皇論秦棄禮而趍利。東坡秦有天下。始皇以詐力而并諸侯。自以為智術之有餘。而禹湯文武之不知出此也。

於是諸侯。破井田。凡所以治天下者。一切出於便利。而不耻於無禮。决壞聖人之藩牆。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來。天下惟知所以求生避

死。而以禮者為無用贅疣之物。何者也。意以為生之無事乎禮也。苟生之無事乎禮。則凡可以得生者無不為矣。嗚呼。此秦之禍所以至今而未息

歟。同上禮不以貧而東坡燔兔匏葉。可以行禮。掃地而祭。可以事天。禮之不備。非貧之罪也。擬進士廷試策禮各以時而變。顧臨等昔商因夏禮

周因商禮。皆有損益。孔子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可知者亦猶商因於夏。周因於商也。時異事變。不可盡知。雖有聖人繼周亦必損益。是以

先代之樂。後代有不相沿。前王之禮。後王有不相襲。唐虞五載一巡守。周則十二年。豈可謂唐虞非乎。盖周不能行也。先帝朝獻景靈宫十一殿。一

日而徧。陛下一嵗乃徧。以因時制冝欲可行也。上哲宗元祐七年吕淨德先生集聖王務行禮論 聖賢之所謂治道者。盖有本末先後之異而已。

本在於此。末在於彼。先者自治。而後者治人。故也。詳其在我者而先之。略其在彼者而後焉。則人將以我為君子而從之矣。春秋之世諸侯專威。彊

者凌弱。衆者暴寡。不仁以取勝於仁。不義而求先於義。舉天下之廣而紛紛於目前也。責其本末先後之論。而能自治者。蓋亦鮮矣。幸而有賢人君

子以我為之先。而以人為之後。啓導其君。而使之為君子者亦可貴矣。楚之敵晉也乆矣。韓起叔向聘之。楚子欲耻二人者。而求為得志焉。故薳啓

彊諌之曰。聖王務行禮。不求耻人。夫朝聘有享會有璋。燕有好貨。飱有陪鼎。設機而不𠋣。爵盈而不飲。小有述職。大有巡功。皆所以行禮也。楚子於

是悟其言之是。為之加禮於二子者。而晉楚之好因以隆睦嗚呼。不有君子。其能國乎。以啓彊之一言。而救楚子之失。敦二國之好利亦博矣不然。

則晉楚之干戈。日尋於邦内而莫之休息。此遂彊之賢能使其君之為君子而可貴也。敢又從而廣之。以續丘明之意焉。夫中國之與夷狄。此貴而

彼賤也。世之所謂禮義者。出於此不出於彼也。齊為周之大國禮義之出也。而曹伯来朝於魯。則惡而討之。故春秋書以示貶。而當時之君子亦譏

其無禮。嗟夫齊。中國也。一失而經貶其非。楚。夷狄也。一得而傳述其是。皆遂彊有以導之矣。由是而言。則春秋之法。有褒進夷狄而同於中國之例。

說者又以七等進退之文。推廣其義者。皆不為妄也。夫為天下國家而不先自治求以治人者。未之信矣。以遂彊之言監之可也。平西臺先生集 禮

禁論 治一鄉。必有治一鄉之具。治一國。必有治一國之具。治天下。必有治天下之具。具者。非若簠簋爼豆。尊勺鼎鼐。可陳於前也。由是而治者謂

之具。聴斷獄訟。簿書期會。所以治一鄉也。守法令拊循其民。以承事天子。所以治一國也。明制度不得相逾越。貧富貴賤各安其分而易足。所以治

天下也。以大治小。則小有所不能容。故孔子之武城聞絃歌之音而笑。以小治大。則大有所不能治。故孟子不學諸侯之禮而言其略。三代而下。不

知治具之有小大。以簿書法令治鄉國之具而治天下。是以天下而終不大治。昔孝文之時。賈𧨏謂大臣不報期會之間為大。故至於俗流失世壞

敗。因恬而不知恠。為可太息。孝宣時。王吉亦言公卿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於三代之隆。而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貪財誅吏不畏死亡。而

孝文孝宣卒莫能用。所以然者。治大者其効緩而逺。治小者其効速而近。人君有治天下之心而求近效以語禮俗制度禁防之事。則指以為迂闊

而見簿書法令聽斷獄訟。則以為治天下如是而足。雖有唐太宗之賢。與房魏論周禮。語未卒而有畫虎之疑。又况不及太宗者。則天下之不大治

凡皆以小治大而無其具故爾今國家傳序相習。百有餘年。方内無事幾於致平。殆非漢唐之比而禮俗制度禁防之不立。反甚於漢唐。田宅奴婢

車馬服用。恣民之所自為而莫有限樂漢唐之小具。不思三代之大治。豈非以上下相安。風俗已成。而難於驚動邪。是亦未知講尔。昔楚王患其國

之庳車。欲下令使髙之。孫叔敖曰。令數下民不知所從。請教里人髙其梱乗車者皆君子。不能數下。則車自髙矣。從之半嵗而楚國無庳車。盖國家

立事好為法令。而以深罰重賞隨之。法令既繁。而罰深賞重無以措其手足。是以民驚動而事不立。今如倣庳車之意。定為田宅奴婢車馬服用之

等級在上者躬化以行之。簡其法令。平其賞罰有不從者第禁勿使仕宦庶人則重租賦以困辱之。乆以歲月無求近効。則三代治天下之具。將復

立於今日。度。越漢唐而誦聲興然則禁勿使仕宦重租賦以困辱。而終不為深罰重賞者。亦今日治天下之梱耳。何患乎驚動。元方德麟集禮論

古之為禮者便而安。後之為禮者拘以僻此古今所以相戾而不求其本者之過者也夫人之情。未有不喜便而厭拘者。强之以所厭而不知其可

喜。不徒聽之者以為迂而言之者乆亦自厭之矣。聖人為禮固若是耶。禮以誠敬為本者也。弁冤圭璧之制。宫室車旗之度。與夫登降俯仰之容。無

非節文其等威。以表其誠敬之實故孔子曰。禮云禮云。玊帛云乎哉。而林放問禮之本。則曰禮與其奢也寧儉。䘮與其易也寧威非所謂無體之禮歟。無體

之禮。則誠敬是也。故可以損益者禮之文不得而損益者誠敬之實本之以誠敬之實而損益其文以適時之宜。使凡為人臣者皆得以盡敬於其君。為子若弟者皆得以

盡敬於其長。其賢者。固將樂之。不肖者。亦習見其分限之嚴而不敢肆。故雖酒清人渴而不飲。肉乾人飢而不食。與夫寒不敢襲。癢不敢搔。洞洞焉。

属。属焉。其拘也亦便之矣。不然。則爼豆誠陳𢷤相誠設。終日揖遜。方秩秩可觀而其心已不勝猒苦而欲罷矣。是皆不知其本者誤之也。欲復古人

之禮者其辦先立夫誠敬之本乎胡秪遹紫山集禮論 聖人之制禮。通貴賤之情。而嚴上下之分。故曰。履雖鮮不加於枕冠雖弊不以苴履尊卑

之分定故也。君臣之視天王。卑髙分嚴。如地之於天然而篡弑之凶。古亦有之何自而来哉聖人作易於坤之初六。謹為之戒曰初六履霜。隂始凝

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又曰。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其所由來者漸矣賈𧨏經學修明見漢法不敬大臣曰天子之尊如堂。大臣如陛

衆庶如地今也大臣下獄。賤隷得以搏執而笞辱。然則堂不無陛乎今之大臣有罪。則杖辱於市。小人興訛造訕。揶揄詬駡。無所不至漢之大臣。天

子得以罪之。賈𧨏猶為今之大臣。細民得以罪之此風一長。有識者甚為寒心近嵗以来。奴訐主。妻妾告夫。子弟訟父兄。編民把執。詬辱官吏。輿臺

皁隷。謗訐大臣。凶險姦邪百無忌憚。恣其所為。陵轢正人。白晝殿庭之上。穢言褻語。肆口而出聖聽天聽豈不知其為惡。然而樂聞不禁者上欲發

欺蔽。擿姦邪。通寃滯。抑豪横也。故特借凶人之口。來端直之言耳。殊不察自即位以來。所聞之言無大利害。適足以為口舌者進身之階。虛失待大

臣之體。瀆上下之分。朝廷之上。無禮無威。閭里之間。𢑴倫攸斁。無知之氓。習見官府之不足畏。一旦饑饉㐫荒。狐鼠嘯聚。郡縣之權。若之何而制之。

今之為大臣者不以為憂。反以私門豢養凶人。使之𨔄相訐制。何其愚也。必欲通上下之情。立一二直節敢言之臣。如古之納言者。何求而不得。何

必以嘵嘵之小人。瀆日月之光明哉。宋黄裳演山集雜說天子施禮於諸侯以十有二牢。以多為貴也。諸侯報禮於天子膳以牲犢。以少為貴也。

以多為貴者外心也。以少為貴者内心也。禮器曰。古之聖人。内之為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之為美。諸侯之於天子。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

者。得不以少為貴乎。郊特牲曰。牲孕弗食祭帝弗用。諸侯之膳天子上同乎帝。尊貴之也。天子之於諸侯。為之牢禮之數。而諸侯之待王官也。令百

牲皆具樂美之也。盖謂待王以多則為褻。待百官以少則為簡。故禮器曰。先王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惟其稱焉。 四肢之於安佚。人之情

也。樂循其情。惡勞其形。不能非禮勿動。而使非辟之心。輙乗安逸以蹈其舍。則無所不至矣。而况王乎。天下視儀而動。聽唱而應者也。先王制禮。視

有旒。聽有纊。言有記。動有佩。堂上之行門外之趨。為之樂儀以防其肆。使聽其聲而其意以誠。使顧其體而其氣以正。周旋中規。折旋中矩。進揖退

揚。而後鏘鳴之佩。左中角徵。右中宫弱。君民事物之意在其中焉。非僻之心無自而入。是故祭祀朝會。師田封建之時。王在五路。則其步趨之節貴

大馭馬。五路之上王安佚矣。然而顧車之行而聞肆夏之聲。則由吾於堂中。顧車之趨而聞采薺之聲。則由吾於門外。王之言動。造次無非禮者。樂

師之所教。大馭之所御與有力哉。 其度數嚴而通。不違天下之情。以禮之有樂也。其聲氣和而正。不流天下之性者。以樂之有禮也。性理羣書程

順禮序此篇論禮者。人倫風教之自始。有禮則家國天下與之俱存。無禮則家國天下與之俱亡。其關像豈不重哉。禮經三百。滅儀三千。皆出於性。

非偽貌飾情也。鄙夫野人。卒然加敬。逡巡逊却而不敢受。三尺童子。拱而趍市。暴夫悍卒。莫敢狎馬。彼非素有於教。與邀譽於人而然也。盖其所有

於性物感而出者如此。故天尊地卑。禮固立矣。類聚羣分。禮固行矣。人者位乎天地之間。立乎萬物之上。天地與吾同體。萬物與吾同氣。尊卑分類。

不設而彰。聖人循此。制為冠昏䘮祭朝聘射饗之禮。以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義。其形而下者。具於飲食器服之用。其形而上者。極於無聲

無臭之微。衆人勉之。賢人行之。聖人由之。故所以行其身。與其家。與其國。與其天下。禮治則治。禮亂則亂。禮存則存。禮亡則亡。上自古始。下逮五季。

質文不同。罔不由是。然而世有損益。惟周為備。是以夫子有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逮夫弊也。忠義之薄。情文之繁。林放有禮本之問。而孔子欲先

進之從。盖所以矯正反弊也。然豈禮之過哉。為禮者之過也。秦氏焚滅經典。三代禮文大壞。漢興求書禮記四十九篇。雜出諸儒之手。不能悉得聖

人之㫖。考其文義。時有牴牾。然而其文繁。其義博。學者觀之。如適大通之衢。珠珍器帛隨其所取。如遊阿房之宫。千門萬户隨其所入。博而約之。亦

可以弗畔。盖其說也。粗在應對進退之間。而精在道德性命之要。始於童㓜之習。而終於聖人之歸。惟達於道者。然後能知其言。能知其言。然後能

得於禮。然則禮之所以為禮。其則不逺矣。昔者顔子之所從事。不出乎視聽言動之間。而鄉黨之記孔子。多在於動容周旋之際。此學者所當致疑

以思。致思以逢也。胡銓澹庵集講延禮序 臣聞君以禮為重。禮以。分為重。分以名為重。名以器為重。古之有天下者。不患分不定。不患名不正。不

患器不守。而常患不能隆禮而已矣。苟能隆禮。則分也。名也。器也。皆得其當而天下可運於掌。苟不隆禮。則分也。名也。器也。皆夫其。當而天下亂矣。

何謂禮。曰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滛則昏亂。民失其性。是

故為禮以奉之為擾五牲三犧以奉五味。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為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奏五聲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内以經

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姻以象天明。為政事庸力行務以從四時。為刑罰威獄使民畏忌以類其震耀殺戮。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

育。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死生。乃能協于天地之經緯。是以長乆。故趙簡子曰。甚哉禮之大也。晏子曰。禮之可以為國

也乆矣。與天地並。是不亦君以禮為重虖。何謂分。君臣上下。君子小人。中國夷狄是也。南蒯枚筮遇坤之比。曰。黃裳元吉。子服惠伯謂上美為元。下

美則裳。言上下之不可亂。趙簡子問史墨季氏出君之罪。史墨對以在易卦雷乗乾曰大壮。言乾為天子。震為諸侯。而在乾上。君臣易位。大亂之道

也。司為光說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程頥易傳。說坤六五臣居君位之象。此皆嚴君臣上下之。分也。在易一陽之長

雖甚微。而聖人善之。故一君子用。而天下皆相賀。一隂之生雖甚微。而聖人畏之。故一小人用而天下皆相予。此皆嚴君子小人之。分也。易以自我

致戎為戒。而以三年克鬼方為憊。言夷狄當外而不内。賈𧨏以中國為首。夷狄為足。而以首反居下。是顧居上。為亂亡之基。此皆嚴中國夷狄之。分

也。是不亦禮以分為辱虖。何謂名。爵號是也。名近虛。於教為重。利近實。於教為輕。則名所以弼教也。名位不愆。為民所信。則名所以出信也。名以弼

教。則教非名不立。名以信出。則信非名不行。是不亦分以名為重虖。何謂器。車服是也。器以藏禮。則器者禮之所寓。小人而乗君子之器。盗斯奪之。

則器者君子之所乗。昔仲叔于奚請繁纓以朝。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趙簡子於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

而其之或罪也。史墨曰。是以為君謹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是不亦名以器為重虖。謹按禮經篇目。凡四十有九。大抵不出此三者而已。如天子七廟。

諸侯五。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山川之在其地者。天子犆礿。祫禘。祫𤇏。祫烝。諸侯礿則不禘。禘則不𠹉。𠹉則不烝

烝則不礿。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少牢。天子殺則弊大綏。諸侯殺則弊小綏。天子之田象日月。諸侯法雷。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大夫

之田視伯子男之類。此君臣上下之分也。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之類。此君子小人之分也。如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流。此中國夷狄之分

也。如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下郷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之類。此名之别也。如大

路繁纓一就。次路繁纓七就。天子龍衮。諸侯黼。大夫黻。士元衣纁裳。天子之冤朱緑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之類。此器之别

也。名也。分也。器也。禮之大體也。臣故曰。上下之紀。天地之経緯也。仰惟陛下欽明文思。濬哲文明。同乎堯舜。固非諛聞淺學所能窺測。至於修五禮

以覲諸侯。典三禮以咨四岳。亦駸駸乎唐虞之盛矣。然猶銳意𥟵古禮文之事。特降一札。俾愚臣專講戴禮一経。豈徒欲玩夫三百三千之繁文。呻

其佔畢而已哉。於曲禮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之義。於檀弓見事君有犯無𨼆之義。於王制見天。子齋戒受諫之義。於月令見百工咸理。無或

作為滛巧以蕩上心之義。於文王世子見三公不必備唯其人之義。於禮運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謹禮之義。於禮器見忠信可以學禮之義。於特

牲見天子貴誠之義。於内則見道合則服從不合則去之義。於玊藻見天子搢挺方正於天下之義。於明堂位見夷狄外而不内之義。於大傳見舉

賢使能之義。於少儀見人臣有諫無訕之義。於學記見三王四代唯其師之義。於樂記見為君謹其好惡之義。於經解見發號出令而民說之義。於

哀公問見君為正則百姓從政之義。於仲尼燕居見力禮樂而天下太平之義。於孔子閒居見王者奉三無私以勞天下之義。於坊記見禮以坊德

之義。於中庸見至誠配天之義。於表記見大舜中心安仁之義。於緇衣見惡惡好賢之義。於深衣見規矩凖繩之義。於投壺見揖遜之義。於儒行見

崇儒重道之義。於大學見正心誠意之義。於鄉飲見王道易易之義。於射義見擇士與祭之義。於燕禮見君臣上下之義。於聘義見君臣相與之義。

於。冠昏䘮祭之篇見養生送死追逺之義。然則聖學髙妙。誠非管窺蠡測。所能髣髴其萬一。夫豈涓埃能有益於崇深乎。而陛下親屈至尊。孳孳聽

納。移日不饜。真得堯舜三王之用心。臣昨蒙賜對便殿。臣時論及武夫悍將冝令知禮以革暴慢之習。側聞玊青有及於唯禮可以已之之語。臣退

而書之。竊謂晏嬰雖以此言告齊景。而齊景終不能行。陛下不惟聞而樂之。又能舉以為訓。一言可以興邦。陛下有焉。臣愚願力行其說。辨其分。謹

其名。守其器。勿輕以假人。則社稷之福也。孔子曰。名器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仰瀆宸聰。臣無任隕越之

至。 國朝謝肅宻庵集送朱伯賢赴京考禮序 自三代禮樂蕩滅於秦。至漢代秦而帝。去先王未遐。冝可以復其禮樂而為治於天下矣。然髙帝

不學而佐非真儒。故其為治不能復禮樂於三代。殆亦叔孫通之責哉。方叔孫通說帝之起朝儀也。帝曰。度吾所能行者為之。不過謂定君臣之位

而已。固未及乎先王之禮樂。以達于天下者也。而叔孫通遂以興禮樂為名。廣徵魯諸生。是以有兩生不肯行。曰禮樂積德百年而後可興。至哉其

言之也。夫德先王所以化天下之本。而禮樂其具也。有其具。無其本。固不可也。而髙帝寬仁長者其豈無本乎。曰固矣。然漢承秦變古之後。以古變

秦。其唯三代之禮樂乎。㳂三代之禮。而教民以中。襲三代之樂。而教民以和。使中和之氣。充塞天地。則萬物不疵而王道成矣。王道成。然後損益三

代以作漢之禮樂。則漢其三代矣乎。是或兩生之所藴也。惜乎叔孫通學不足以與此。不能終致兩生。乃率諸生暨帝左右。去三代之難。采先秦之

易。以雜就其尊君抑臣之儀。緜蕝而習之。及帝既行。曩之醉呼㧞劍者。莫不震肅。而帝亦起皇帝為貴之歎。則叔孫通亦可謂達時之務矣。然使四

百年之漢。遂以為禮樂止於如是。而治化卒無以及乎先王者。叔孫通之貴也。此異時賈𧨏仲舒王吉劉向之徒。所為發憤而增歎。豈獨今日兩生

之不肯行邪。是故無兩生。天下萬世無禮樂。無叔孫通。則漢亦無君臣之儀。而漢儀固不足以當先王之禮樂也。後世君相之國治者。其可不知夫

學乎。今皇帝緝熈聖學。治倣先王。混一初元命中書暨翰林太常率諸儒定擬三禮。明

年再命集議禮樂。又明年徧徵在野道德文章之士。相攷訂之。將以成一代之制也。而吾卿朱伯賢先生實在徵焉。先生生來南游西地。遭時多故。

歸隱山林。飯䟽飲水。益力於學。以學之為王者事也。故其論道德。必歸之于三代之選。其論文章。必歸之於三代之英。則今也應徵其能不援三代

禮樂以為 國朝之治具乎。雖然。兩生不肯為漢行。先生肯為

國朝起。是國朝之德之盛軼於漢。而叔孫通之學。不足以齒今之侍從大臣也。先生盍亦攄兩生之所藴。使三代禮樂不得復於漢者。而復於今日焉。

則賈𧨏仲舒王吉劉向之徒。將不復發憤增歎於異時矣。非先王其孰能與於此哉。告行之日。書以為贈。宋慕容彦逢摛文堂集策問 孔子曰。安

上治民。莫善於禮。唐虞夏商周之盛。禮之損益。見於載籍。人主美化善俗。流澤子孫。盖本於此。世表道微。典章隕缺。嬴奉以降。因陋就寡。君臣勅戒。

不過簿書獄訟之間。雖有仁心仁聞。不可為法於後世。故漢宣帝時。詔書每下。民若更生。而王吉以為可謂至恩。未可謂本務也。神宗皇帝監積習

之弊。親策多士。命官討論。主上丕承先志。申命有司。設局建官。講求一代之制。惟宫室之度。器服之用。冠昏之義。祭享之節。學者所宜深考。願與聞

之。將以獻于上焉。葛勝仲丹陽集策問 恭惟聖天子肇禋上帝。靈游降格。推仁流澤。覃及方夏。伏讀庚辰赦令有曰。將蕆事於皇祗。先致享於穹

昊。薦紳學士聆聽呼舞。以謂北郊盛典。將赫赫載天下耳目。而元始因循之陋。且復正於是日矣。真天下之壮觀。王者之絶業。考觀載芟良耜噫嘻

豐年之作。發揚詠歎用於祈榖之時。而賦事遣辭莫不各依象類。則天地别祭。見於詩者如此。澤中地上異其位。南至北至異其時。蒼璧黄琮分宗

辟之義。圜鐘絲竹辨隂陽之聲。則天地别祭見於禮者如此。况夫逸禮舊章。既講求于元豐。而離宫方壇。復築於紹聖。弥文纖悉蔵在有司。其大體

固無可議者。惟是冕服之制。儀衛之節。慶賜之度。薦灌之儀。有不泥古。不㳂今。參酌損益趨時之便。而陪輔禮官之未議者乎。諸生試墨筆論之。唐

仲友說齋集質疑 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夫易象。春秋。何關於禮。而宣子何見而云爾耶。 文王作易。周公述之而卦

爻之辭備。其精神心術則易也。其刑名度數則禮也。其凡例褒貶則春秋也。易。周公之心術。禮。周公之治道。春秋。周公之史法故凡三百六十官之

事。無一不本於易。三百八十四交之義。無一不寓於禮。禮有得失。而賞罰之所不及。則春秋得以褒貶之。是固一本也。韓宣子見二書而知周禮之

盡在魯。其見周公之心乎。李浩橘園集禮策 春秋之所貶。禮義之所否。春秋之所褒。禮義之所予。書天王狩于河陽。惡晉侯以臣召君。存君臣之

禮義也。書晉侯殺其世子。申生。惡晉侯殺嫡立庶。存父子之禮義也。書天王使宰咺来歸惠公仲子之賵。惡其亂夫婦之禮義也。書天王殺其弟佞

夫。惡其亂兄弟之禮義也。若乃荀息嫡立庶。死於私暱。似忠而非忠。則書其名以貶之。趙盾亡不越境。反不討賊則與之以惡名。此則禮義之深

存焉者也。故曰。有國者不可不知春秋。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為臣者不可不知春秋。守経事而不達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盖以禮義

者。所以别嫌疑。定猶豫。聖人用之以為維持防範之具。帝王之所同然。而孔子備載之於此書也。後之王者將欲抑詭類而暢皇極。非春秋何所法

哉。孔子曰。吾志在春秋。又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誠以天子之事盡在是矣。後世諸儒不知出此。而妄意求聖人於名數凡例

之末。於禮義之宗。謾不能略究其意。故公羊以祭仲之君為行權。則是臣可得而君。此不究君臣之禮義也。榖梁以衛鞅拒父為尊祖。則是予

可得而父。此不究父子之禮義也。公羊以妾母而為夫人。則是妾可以配嫡。此不知夫婦之禮義也。榖梁以𨼆公為不能以自正。則是弟可以犯

兄。此不知兄弟之禮義也。唯左氏得聖人之意。明於禮義之㫖。以為春秋之意。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右章。書齊豹盗三叛人名以懲不義。以惡

無禮也。則又為之說曰。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滛人懼焉。是聖人之深意。春秋之極功也。𡊮爕絜齋集䇿問 昔有虞氏。命伯夷典三禮。時巡

四岳五禮是修。說者曰。三禮。天地人之禮也。五禮。吉凶軍賔嘉也。及觀成周大宗伯之職掌天地神祇人鬼之禮。而五禮條目。無一不具。斯有虞之

遺法也。成周天神地祇人鬼之禮。其虞氏之三禮歟。然曰神。曰示。曰鬼。此不過祭祀之禮而已。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祇。此一語已詼括無餘。虞氏

之三禮。其亦祭祀而已乎。此學者所當深考也。周監二代。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周公制作。見於周官者既纖悉矣。而太宰六典之建。復有所謂禮典

者何書歟。將經秦火而遂泯㓕歟。抑儀禮之行於今者即禮典歟。禮之有儀。猶木之有枝葉也。而春秋之際。判而為二。自郊勞至于贈賄無違者可

謂難矣。而曰是儀也。不可謂禮問揖遜周旋之禮亦曰是儀也。非禮也。儀不足以為禮。則枝葉不足為本歟。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

盡在魯矣。說者曰宣子所見。盖周之舊典禮経也。由今觀之。春秋辨名分。别嫌疑。謂之周禮則可。易象何為而亦謂之禮乎。揖遜周旋。郊廟贈賄。不

可謂禮。而以易象為禮。是特不可解也。漢興叔孫通主一王之儀。魯兩生非之。曰禮樂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招之而不能致。通所為不合古亦可

知矣。施諸當時。能使羣臣肅然無譁。髙祖知皇帝之為貴。其明效若是何耶。專務德化之君。以為繁禮飭貌。無益於治。而罷去有司之欲定禮儀者。

當時禮教宜若盡。而乃有興於禮義之俗。豈得禮之本者。果不在於飾貌之末歟。終西京之世。學者不能昭見。但推士禮以及天子。中興以後章

帝以羣僚拘攣。獨使曹褒盡心集作。乃依舊典撰次。冠昏吉凶。終始制度。而議者以破亂経術非之。漢禮於是不行。一代大典。曠若此。顧何所憑

藉以為國歟。唐太宗欲興禮樂。賢輔佐不能答。不知所謂貞觀禮者果善乎否也。厥後有顯慶禮。有開元禮。又有郊祀録禮閣新儀續曲臺禮諸禮

唐之禮書明備。似非前代所及。果合於先王乎否也。夫制禮而不合於先王與無禮同。其考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以来。制作合於先王者何事。

悖於聖經者何說。悉著于篇。以觀所學。荀子賦篇 禮賦 爰有大物。爰於也。言於此有大物。夫人之大者莫過於禮。故謂之大物也。非絲非帛。文

理成章。絲帛能成黼黻文章。禮亦然也。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彊。粹而王。駮而伯。無一焉而亡。重言見王霸篇。

又見彊國篇。臣愚不識敢請之王。言禮之功用甚大。時人莫知。故荀卿假為隱語問於先王。大臣但見其功。亦不識其名。唯先王能知。敢請辭之。先

王因重演其義而告之也。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與。先王為解禮記曰此乃有文飾而不至華采者歟。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

所不者與。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惟。正也謂續古人詩曰。維其有之。是以似之。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與。致

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極明而簡約言易知也。其順而有不言易行也。先王惟歸於禮。乃合此義也。唐杜工部集進三大禋賦表年譜云。按玄

宗天寳十載。正月八日壬辰朝獻太清宫。癸巳朝享太廟。甲午有事于南郊。公時在京師。進三大禮賦。上竒之。命待制集賢院居試文革。臣甫言臣

生䘮陛下淳樸之俗。行四十載矣。與廪鹿同羣而處浪跡。陛下豐草長林實自弱冠之年矣。豈九州牧伯不嵗貢豪俊於外。豈陛下明詔不厠席思

賢於中哉。臣之愚頑。静無所取。以此知分沉埋盛時不敢依違不敢激汗。默以漁樵之樂。自遣而已。頃者賣藥都市。寄食朋友竊慕堯翁撃壤之謳。

適遇國家郊廟之禮。不覺手足蹈舞。形于篇章。漱吮甘液游咏和氣。聲韻侵廣。卷軸斯存抑亦古詩之流希乎述者之意。然詞理野質。終不足以拂

天聽之崇髙。配史藉以永乆。恐倏先狗馬遺恨九原謹稽首授延恩匭。獻納上表進。明主朝獻太清宫。朝享太廟。有事于南郊等三賦以聞。臣甫誠

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朝獻太清宫賦 冬十有一月。天子既納處士之議承漢繼周。革弊用古。勒崇揚休明年孟陬將攄大禮以相籍。越彝倫

而莫儔。歷良辰而戒言。分祀事而孔修。營室主夫宗廟。乘輿備乎冤震。甲子王以昧爽。春寒薄而清浮。虛閶闔。進蚩尤。張猛馬。出騰虬。捎熒惑。隨旄

頭。風伯扶道。雷公挾輈。通天台之雙闕。警溟漲之十洲。浩劫礧砢。萬仙颼飀。歘臻于長樂之舍嵬入乎崑崙之丘。太乙奉引庖犧左右。堯步舜趨。禹

馳湯驟。鬱閟宫之嵂崒。折元氣以経構。斷紫雲而竦牆。撫流沙而承霤。紛隳珠而䧟碧。𤌍波錦而浪繡。森青冥而欲雨。赩光炯而初畫。於是翠蕤俄

的。藻藉舒就。祝融擲火以焚香。溪女捧盤而盥漱。羣有司之望幸。辨名物之難究。瓊漿自間於粢盛。羽客先來於介胄。爍聖祖之儲祉。敬雲孫而及

此。詔軒轅使合符。勑王喬以視履。積昭感於嗣續。匪正辭於祝史。若𦙝蠁而有憑肅風飈而乍起揚流蘇於浮柱。金英霏而披靡。擬雜珮於曾巓孔

盖欹以颯纚。中以迴復外蕭蕭而未已。上穆然注道為身。覺天傾耳。陳僣號於五代。復戰國於千祀。曰嗚呼。昔蒼生纏孟德之禍。為仲達所愚。

鑿齒其俗。㝣窳其孤。赤鳥髙飛。不肯止其屋。黄龍哮吼。不肯負其圖。伊神器臬兀。而小人呴喻。歷紀大破。創痍未蘇。尚攫拏於吳蜀。又顛躓於羯胡。

縱群雄之發憤。誰一統於亨衢。在拓跋與宇文。豈風塵之不殊。比聰廆及堅。持渾貔豹而齊驅。愁隂鬼嘯。落日梟呼。各擁兵甲。俱稱國都。且耕且戰。

何有何無。惟累聖之徽典。恭淑慎以允緝。兹火土之相生。非符讖之備及。煬帝終暴。叔寳初襲。編簡尚新。義旗爰入。既清國難。方覩家給。竊以為數

子自誣。敢貞乎五行攸執。而觀者潜晤。或喜至於泣。麟介以之鳴簴。昆蚑以之振蟄。感而遂通。罔不具集。仡神光而𧮳聞。羅詭異以戢孴。地軸傾而

融曳。洞宫儼以嶷岌。九天之雲下𡸁。四海之水皆立。鳳鳥威遲而不去。鯨魚屈矯以相吸。掃大始之含靈。卷珠形而可挹。則有虹蜺為鈎帶者。入自

於東。揭莽蒼履崆峒。素髮漠漠。至精濃濃。條弛張於巨細。覬披冩於心胸。盖脩竿無源。而仄席已容。裂手中之黑簿。睨堂下之金鍾。得非擬斯人於

壽域。明返楔於玄蹤。忽翳日而飜萬象。却浮雲而留六龍。咸讋跖而壮兹應。終蒼黄而味所從。上猶色若不足。處之彌恭。天師張道陵等。洎左玄君

者。前千二百官吏謁而進曰。今王巨唐帝之苗裔。坤之紀綱。土配君服。宫尊臣商。起數得統。特立中央。且大樂在懸黄鍾。冠八音之首。太昊斯啓青

陸。獻千春之祥。曠哉勤力耳目。宜乎大帶斧裳。故風后孔甲堯其佐。山𥟵岐伯冀其傍。至於易制取法。足以朝登五帝。夕宿三皇。信周武之多幸。存

漢祖之自强。且近朝之濫吹。仍改卜乎祠堂。初降素車。終勤恤其後。有客白馬。固漂淪不忘。伊庶人得議。寔邦家之光。臣道陵等。試本之於青簡。探

之於縹囊。列聖有差。夫子聞斯於老氏。好問自乆。宰我同科於季康。敢撥亂返正。乃此其所長。萬神開。八駿迴。旗掩月。車奮雷。騫七曜。燭九垓。能事

頴脫。清光大来。或曰。今太平之人。莫不優游以自得。况是蹴魏踏晉。批周扶隋之後。與夫更始者哉。 朝享太廟賦 初髙祖太宗之櫛風沐雨。勞

身焦思。用黄鉞白旗者。五年而天下始一。歷三朝而戮力。今庶續之大備。上方采龎俗之諼。𥟵正統之類。盖王者盛事。臣聞之於里曰。昔武德已前。

黔黎蕭條。無復生意。遭鯨鯢之蕩汩。荒嵗月而沸渭。衮服紛紛。朝廷多閏者。仍亘乎晉魏。臣竊以自赤精之衰歇。曠千載而無真人。及黄圖之經綸。

息五行而歸厚地。則知至數不可以乆缺。凡材不可以長寄。故髙下相形。而尊卑各異。惟神斷繫之於是。本先帝取之於義。壬辰既格于道祖。乗輿

即以是日致齋於九室。所以昭達孝之誠。所以明繼天之質。具禮有素。六官咸秩。大輅每出。或𥠖元不知豐年則多。而筐筥甚實。既而太尉參乗。司

僕扈蹕。望重閩以肅恭。順法駕之徐疾。公卿淳古。士卒精一。黕宗廟之愈深。抵職司之所宻。宿翠華於外户。曙黄屋於通術。氣凄凄於前旒。光靡靡

於嘉栗。階有賔阼。賬有甲乙。升降之際。見玊柱生芝。撃拊之初。覺鈞天合律。筍簴仡以碣磍。干戚宛以婆娑。鞉鼓塤篪為之主。鐘䃕竽瑟以之和。雲

間咸池以之至。空桑孤竹貴之多。八音脩通。既比乎旭日升而氛埃㓕。萬舞陵亂。又似乎春風壮而江海波。鳥不敢飛而玄甲𡷸嵺以岳峙。象不敢

去而鳴珮𠟡爚以星羅。已而上乾豆以登歌。美休成之既饗。璧玊儲精。以稠疊門欄洞豁而森爽。黑帝歸寒而激昻。蒼靈戒曉而来徃。熈事莽而充

塞。羣心麌以振蕩。桐花未吐孫枝之鸞鳳相鮮。雲氣何多宫井之蛟龍亂上。若夫生弘佐命之道。死配貴神之列。則殷劉房魏之勲。是可以中摩伊

吕。上冠夔卨。代天之工。為人之傑。丹青滿地。松竹髙節。自唐興以来。若此時哲。皆朝有數四。名𡸁卓絶。向不遇反正拨亂之主。君臣父子之别。奕葉

文武之雄。注意生靈之切。雖前軰之温良寬大。豪俊果决。曾何以措其筋力與韜鈐載其刀筆與喉舌。使祭則與食則血。若斯之盛而已。爾乃直于

主索于祊。警幽全之物。散純道之精。盖我后常用。惟時克貞。骨以簫合。酌以茅明。嘏以慈告。祝以孝成。故天意張皇。不敢殄其瑞。神姦妥帖。不敢祕

其精。而撫絶軌享鴻名者矣。于以奏永安。于以奏王夏。福穰穰於絳闕。芳霏霏於玊斚。沛枯骨而破聾盲。施殀胎而逮鰥寡。園陵動色。濯在藻之泉

魚。弓劒皆鳴。汗鑄金之風馬。霜露堪吸。禎祥可把。曾宫欷欷。隂事儼雅。簿清輝於鼎湖之山。静餘響於蒼梧之野。上窅然漠漠。惕然競兢。紛益所慕。

若不自勝。瞰牙旗而獨立。吟翠駮而未乗。五老侍祠而精駭。千官逖聽而思凝。於是丞相進曰。陛下應道而作。惟天與能。澆訛散。淳樸登。尚猶日慎

業業。孝思烝烝。恐一物之夫所。懼先王之咎徵。如此之勤恤匪懈。是百姓何以報夫元首。在臣等何以充其股肱。且如周宣之教親不暇。孝武之滛

祀相仍。諸侯敢於迫脅。方士奮其威稜。一則以微言勸内。一則以輕舉虛憑。又非陛下恢廓緒業。其𤨏細亦曷足稱。丞相退。上跼天蹐地。授綏登車。

伊鴻涸搶櫐。先出為儲胥。本枝根株乎萬代。睿想経緯乎六虛。甲午方有事於采壇紺席。宿夫行所如初。 有事於南郊賦 盖主上兆於南郊。聿

懷多福者舊矣。今兹練時日就陽位之美。又所以厚祖考通神明而已。職在宗伯。貴崇禋祀。先是春官條頌祗之書。獻祭天之紀。令泰龜而不昧。俟

萬事之將履。掌次閎氊邸之則。封人考壝宫之㫖。司門轉致乎牲牢之繫。小胥專達乎懸位之使。二之日朝廟之禮既畢。天子蒼然視於無形。澹乎

若有所聴。又齋心於宿設。將旰食而匪寧。旌門坡陁以前騖。彀騎反覆以相經。頓曾城之軋軋。䡍萬户之熒熒。馳道端而如砥。浴日上而如萍。掣翠

旄於華盖之角。彗黄屋於鈎陳之星。神仙戍削以落羽。魑魎幽憂以固扄。戰岥栗華。擺渭掉泾。地回回而風淅淅。天泱泱而氣清清。甲冑乗陵。轉迅

雷於荆門巫峽。玊帛清逈。霽夕雨於瀟湘洞庭。於是乗輿霈然乃作。翳夫鸞鳳將至以冲融。寥廓不可乎彌度。聲明通乎純粹。溟涬為之垠堮。駟蒼

螭而蜿蜒。若無骨以柔順。奔馬攫而黝蟉。徒有勢於殺縛。朱輪竟野而杳冥。金鑁成隂以結絡。吹堪輿以軒輊。槍寒著以前却。中營宻擁乎太陽。宸

眷眇臨乎長薄。熊羆彌耳以相舐。虎豹髙跳以虛攫。上方將降惟宫之綝縭。屏玊軑以蠼略。人門行馬以拱乎合呇之塲。皮弁大裘始進於窮崇之

幕。衡牙鏗鏘以將集。周衛轇轕而咸若。月窟黑而扶桑寒。田燭稠而曉星落。蕭定位以告㓗藹嚴上而清超。雲蓞以張盖。春葳㽔而建杓。簮裾斐

斐。樽爼蕭蕭。方回曲折。周旋寂寥。必本扵天。王宫與夜明相射。動而之地。山林與川谷俱標。於是乎官有御。事有職。所以敬鬼神。所以勤稼穑。所以

報本反始。所以度長立極。玄酒明水之上。越席䟽布之側。必取先於稻秫麴蘗之勤。必取著於紛純文繡之飾。雖三牲八簋豐備以相㳂。而蒼璧黄

琮實歸乎正色。先王之丕業繼起。信可以永其昭配。羣望之徧祭在斯。示有以明其翼戴。由是播其聲音以陳列。從乎節奏以進退。韶夏漢武采之

於訓謨。鍾石陶匏具之於梗槩。變方形於動植。聽宫徵於砰𥕤。英華發外非因乎荀簴之髙。和順積中不在乎雷鼓之大。既而膟膋胿罥。柴燎窟塊。

騞𥒐擘赫。葩斜晦潰。電纏風升。雪颯星碎。拂勿𠈰濙。眇溟蓰淬。聖慮岑寂。玄黄增霈。蒼生顒昻。毛髮清籟。雷公河伯。咸𩣚騃以脩聳。霜女江妃。乍紛

綸而晻曖。執紱秉翟。朱干玉戚。鼓瑟吹笙。金支翠旌。神光倏歛。祀事虛明。於是涾𣵺乎渙汗。紆餘乎経營。浸朱崖而灑朔漠。汹暘谷而濡若英。耆艾

涕而童子儛。叢𣗥圻而狴牢傾。是率土之濵。覃酺醵以涵泳。非奉郊之縣。獨宴慰以縱横。玄澤淡泞乎無極。殷薦綢繆乎至精。𥟵古之時。屢應符而

合契。聖人有作。不逆寡而雄成。爾乃孤卿侯伯。雜羣濡三老。儼而絶皮軒。趨帳殿。𥟵首曰。臣聞燧人氏已徃。法度難知。文質未變。太昊氏繼天而王。

根啓閉於厥初。以本傳子。攄終始而可見。泊虞夏殷周兹煥炳葱蒨。秦失之於狼貪蠶食。漢綴之以蛇斷龍戰。中莽茫夫何從。聖蓄縮曾不眷。伏惟

道祖。視生靈之磔裂。醜害馬之蹄齧。呵五精之息肩。考正氣之無轍。協夫孫謀。以降使之造命。吏挈累聖昭洗。中祚觸蹶。氣慘黯乎脂夜之妖。勢迴

薄乎龍蛇之孽。伏惟陛下。勃然憤激之際。天闕不敢旅拒。鬼神為之鳴咽。髙衢騰塵。長劒吼血。尊卑配宇縣刷揷紫極之將頽。拾清芬於已缺。鑪以

之仁義。鍜以之賢哲。聮祖宗之耿光。卷夷狄之彯撇。盖九五之後。人人自以遭磨虞。四十年来。家家自以為稷卨。王綱近古而不軌。天聽真觀以髙揭。

蠢爾差僣。粲然優劣。宜其課宻於空積。忽微刋定於興繼絶。而後覩數統從。首八音六律而惟新。日起筭外。一字千金而不滅。上曰吁。昊天有成

命。惟五聖以受。我其夙夜匪遑宴用素樸以守。于嗟乎麟鳳。胡為乎郊藪。豈上帝之降鑒及兹。玄元之垂裕于後。人聖以百年為鶉𪅏。道以萬物

為芻狗。今何以茫茫臨乎八極。眇眇託乎羣后。端䇿拂龜於周漢之餘。緩視闊步於魏晉之首。斯上古成法。盖其人已朽。不足道也。於是天子默然

而徐思。終將固之又固之意不在抑殊方之貢。亦不必廣無用之柌。金馬碧雞。非理人之術。珊瑚翡翠。此一物何疑。奉郊廟以為寳。增怵楊以孜孜。

况大庭氏之時。六龍飛御之歸。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百五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