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深入实践 探索规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深入实践 探索规律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1972年2月8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的,属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过去,刘少奇一类骗子竭力将理论研究神秘化,似乎科学理论就是那些有“科学天才”的人凭空想出来的。我们所有些科研人员由于中了刘少奇一伙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毒,长期身居高楼深院,脱离实际,闭门幻想、“假设”。他们不研究工农业生产、国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迫切需要又与遗传学密切相关的课题,而提出什么“金鱼弯腰”、“花朵变色”之类的怪课题,企图一鸣惊人,出个什么遗传学的大“理论”。事实证明,根据这种幻想、“假设”写出来的“论文”,不仅没有实践意义,而且没有什么科学价值。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任何自然科学知识只有从人们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来。在科学上能够发挥正确作用的假设,也只能从实践中来,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科学。刘少奇一类骗子把科学的假设来源于实践这个唯物主义的基础抽去,又把假设说成是“一切科学的来源”,这就根本违反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按照他们所鼓吹的那一套去做,科学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我们所有的“专家”不亲自实践,不了解生产中的问题,却主观想象,“假设”来,“假设”去,还要别人按照他们的“假设”去做,结果都失败了。我们所不少科研人员尝够了这种关门“假设”的苦头。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革命群众批判了“三脱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论的先验论,科研人员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积极开展遗传育种工作,科学研究面貌焕然一新。就拿杂交高粱的工作来说,近几年来由于我们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大搞群众运动,这个工作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普遍开展,种植面积近几千万亩,新的雄性不育系和新的杂交组合层出不穷,单产千斤以上的地块到处出现,最高亩产已超过两千斤。在实践中,广大贫下中农和科研人员一起,还攻克了“花期不遇”、“小花败育”等技术难关,推动了杂交育种的科学研究。玉米、棉花、水稻和小麦等杂交育种工作也正在开展起来。这就有力地证明了科学只能从实践中来,科学研究人员必须到工农群众中去,到生产实践中去。

群众性杂交育种的科学实验,对遗传育种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贫下中农说:“你们光选种还不够,要研究出新的育种方法,提出新的理论来指导育种工作。”根据群众的要求,我们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遗传学研究的新成就,提出了通过花药组织培养,直接生长植物单倍体,进行杂交育种的新途径的设想。但是,这个设想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是没有把握的。唯一的办法是在实践中检验。通过大量试验,我们取得了水稻花药接种的成功,一个个绿色的苗子长出来了。后来,植株不断生长、成熟,并结出了一些种子。这些种子有的已经长出了第二代植株,它们都是杂交后代。接着,我们又对小麦花药进行了试验。经过大量花药的培养,小麦也长出了植株并结出了种子。这一试验的成功,为缩短育种周期,从新的途径多快好省地培育良种,提供了可能性,为进一步用高等植物做试验材料,研究遗传变异的规律,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同时,这一试验的成功也生动地告诉我们,从实践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假设、设想,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种脱离实践的“假设”是我们所反对的,而在实践中提出的有价值的科学假设却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更好地去揭露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用花药组织培养新植株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进一步掌握植株的遗传变异规律,为育种工作和遗传学的理论研究作出贡献。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