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軒文集/卷五
雜著
[编辑]學理圖說下
[编辑]後天八卦方位之圖
[编辑]自初未有畫時。說到六畫滿處者。邵子所謂先天之學也。卦成之後。各因一義推說。邵子所謂後天之學也。〈朱晦菴〉
先言乎六子之用。後言乎乾坤之道。言六子非乾坤無以主之藏之也。〈潘氏〉
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也。〈邵康節〉
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爲泰。坎离交而爲旣濟。乾生於子。坤生於午。坎終於寅。离終於申。以應天之時也。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离得位而兌艮爲偶。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盡於是矣。又曰兌离巽得陽之多者也。艮坎震得陰之多者也。是以爲天地用也。乾極陽坤極陰。是以不用也。〈邵康節〉○春陽之始。故震居之。秋陰之始。故兌居之。夏陽極陰生。故离居之。冬陰極陽生。故坎居之。艮一陽二陰。巽二陽一陰。猶有用乾純陽。坤純陰不爲用。東方爲陽主用。西方爲陰不用。故乾坤居西隅。艮巽居東隅也。〈蔡西山〉○震巽屬木。木生火故离次之。火生土故坤次之。土生金故兌乾次之。金生水故坎次之。水非土。亦不能以生木。故艮次之。水土又生木。木又生火。循環不竆矣。〈徐進齋〉○震東兌西者。陽主進。故以長爲先而位乎左。陰主退故以少爲貴而位乎右也。坎北者。進之中也。离南者。退之中也。男北而女南者。互藏其宅也。四者皆當四方之正位而爲用事之卦。然震兌始而坎离終。震兌輕而坎离重也。乾西北坤西南者。父母旣老而退居不用之地也。然母親而父尊。故坤猶半用而乾全不用也。〈朱晦菴〉○离爲日。大明生於東。故在先天居東。日正照於午。日中時也。故在後天居南。坎爲月。月生於西。故在先天居西。月正照於子。夜分時也。故在後天居北。在先天則居生之地。在後天則居旺之地。不特坎离。後天卦位。皆以生旺爲序。震木旺於卯。兌金旺於酉。土旺中央。故坤位金火之間。艮位水木之間。兌陰金乾陽金。故乾次兌居西北。震陽木巽陰木。故巽次震居東南。皆以五行生旺爲序。此所謂易之用也。〈陳隆山〉○據邵氏說。先天者伏羲所畫之易也。後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無文字。只有一圖。以寓其象。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變具焉。文王之易。卽今之周易。而孔子所爲作傳者是也。〈朱晦菴〉○先天之易。固以河圖爲本。而其卦位未嘗不與洛書合。且以乾南兌東南則老陽四九之位也。离東震東北則少陽三八之位也。巽西南坎西則少陰二七之位也。艮西北坤北則老陰一六之位也。其卦實與洛書合焉。後天之易。雖但本之伏羲。然亦未嘗不與河圖合。且以坎离當南北之正子午之中。則兩卦各當夫水火之一象。离當地二天七之火而居南。坎當天一地六之水而居北。外此六卦則每卦各當一象。震者木之生。當天三之木於東。巽者木之成。當地八之木於東南。兌者金之生。當地四之金於西。乾者金之成。當天九之金於西北。艮者土之生。當天五之土於東北。坤者土之成。當地十之土於西南。坤艮所以獨配夫中宮之五十者。以土實寄旺於四季。無乎不在。故配夫中數耳。〈胡玉齋〉○以卦畫言之。震一陽居下。兌一陰居上故相對。坎一陽居中。离一陰居中故相對。巽一陰居下。艮一陽居上故相對。乾純陽坤純陰故相對。〈胡雙湖〉
後天八卦造化流行之圖
[编辑]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离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帝者以主宰乎物爲言也。出者發露之謂。齊者畢達之謂。相見物形。明盛皆相見也。致猶委也。委役於萬物。无不養也。說言者。物形至此。充足而說也。戰者陽氣始萌。陰疑而戰也。勞者萬物歸藏於內而休息也。成言者。陽氣至此。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蔡節齋〉○出而齊。齊而相見。見而致養。養而後說。說而後戰。戰而後勞。勞而後成而復出。自然之序也。〈林氏〉
後天八卦分配時方之圖
[编辑]嘗因邵子子半之說推之。復爲冬至子之半。頤屯益爲小寒丑之初。震噬嗑隨爲大寒丑之半。无妄明夷爲立春寅之初。賁旣濟家人爲雨水寅之半。豐离革爲驚蟄卯之初。同人臨爲春分卯之半。損節中孚爲淸明辰之初。歸妹睽兌爲穀雨辰之半。履泰爲立夏巳之初。大畜需小畜爲小滿巳之半。大壯大有夬爲芒種午之初。至乾之末。交夏至午之半焉。此三十二卦。皆進而得夫震离兌乾已生之卦也。姤爲夏至午之半。大過鼎恒爲小暑未之初。巽井蠱爲大暑未之半。升訟爲立秋申之初。困未濟解爲處暑申之半。渙坎蒙爲白露酉之初。師遯爲秋分酉之半。咸旅小過爲寒露戌之初。蹇漸艮爲霜降戌之半。謙否爲立冬亥之初。萃晉豫爲小雪亥之半。觀比剝爲大雪子之初。至坤之末。交冬至子之半焉。此三十二卦。皆進而得夫巽坎艮坤未生之卦也。〈胡玉齋〉
乾坤二卦往來消長圖
[编辑]配月之卦。雖十有二。初不出於乾坤二卦往來消長之間而已。因以乾坤二卦對待作圖。每爻往來。互爲消長。則十二月之卦。盡在其中。觀坤得乾之初爻爲復。得第二爻爲臨。三爻爲泰。四爻爲大壯。五爻爲夬。乾得坤之初爻爲姤。得二爻爲遯。得三爻爲否。得四爻爲觀。五爻爲剝。由是推之。雖六十四卦。乾坤亦能盡之。矧十二卦云乎哉。不然何以曰乾坤其易之縕乎。
十二月卦氣圖
[编辑]以十二卦。配十二月也。自齊整。復卦是震在坤下。臨是兌在坤下。泰是乾在坤下。大壯是震在乾上。夬是兌在乾上。乾是乾在乾上。姤是乾在巽上。遯是乾在艮上。否是乾在坤上。觀是巽在坤上。剝是艮在坤上。坤是坤在坤上。〈朱晦菴〉
邵四象相交之圖
[编辑]邵朱論四象八卦異同之說。玉齋辨析已詳。但其義例。頗肯綮糾繮。未易領會。故爲圖以明之。今究其所以異者。邵子不以太少論四象。只以陰陽剛柔四字當之。至於八卦然後。方以太少論陰陽剛柔。是恰似以四象假爲兩箇兩儀。而八卦又假爲兩箇四象矣。西山蔡先生嘗曰邵易其命數定象。自爲一家。朱子亦曰邵子看天下事物。皆成四片。四之外又有四焉。正謂此類。蓋看八卦亦成四故也。而朱子釋之。只用四象八卦之例。所以不同。然其要歸幷行而不相悖也。
陽之生長。自下而上。由北而東。陰之生長。自上而下。由南而西。若有上下然。故謂陽左爲下。陰右爲上。
朱四象相交之圖
[编辑]邵子以太陽爲乾。太陰爲兌。少陽爲离。少陰爲震。四卦天四象。少剛爲巽。少柔爲坎。太剛爲艮。太柔爲坤。四卦地四象。天地各四象。此八卦也。朱子釋曰乾兌艮坤。生於二太。故爲天四象。离震巽坎。生於二少。故爲地四象。其言乾兌巽坎同。而言离震艮坤異何也。蓋四象八卦之位。邵子以陰陽剛柔四字分之。朱子惟以陰陽二字明之。其論四象旣殊。則論八卦亦異。邵子以乾兌离震爲天四象者。以此四卦。自陽儀中來。以巽坎艮坤爲地四象者。以此四卦自陰儀中來。朱子則以乾兌艮坤。生於太陽太陰。故屬其象於天。离震巽坎生於少陰少陽。故屬其象於地。二者各有不同也。但詳翫邵子本意。謂陰陽相交者。指陽儀中陰陽。剛柔相交者。指陰儀中剛柔。是以老交少少交老而生天地四象。其機混然而無間。朱子易陽爲太陽。陰爲太陰。剛爲少陽。柔爲少陰。二太相交而生天四象。二少相交而生地四象。其分粲然而有別。朱子之說。雖非邵子本意。然因是可以見圖之分陰陽者。以交易而成。〈胡玉齋〉○邵說謂陽交陰而還生陽儀上之奇偶。陰交陽而還生陰儀上之奇偶。朱說直謂陽交陰而生陰上之奇偶。陰交陽而生陽上之奇偶。
以十乘五爲十箇五之圖
[编辑]以五乘十爲五箇十之圖
[编辑]中五衍十之圖
[编辑]揲蓍一二三變掛扐五九四八圖
[编辑]得五者三。卽右三則左一。右二則左二。右一則左三。以右之三二一。湊左之一二三。倂掛一之數而各成其五。故凡初揲而可得五者。有此三樣也。
得九者一。卽右四則左亦四。倂掛一之數而爲九。故初揲而可得九者。只有此一樣也。
得四者二。卽右一左二右二左一。通掛一各爲四。是得四者。凡有二樣也。
得八者二。卽右四左三右三左四。通掛一各爲八。是得八者。凡有二樣也。
奇偶圓三方二圖
[编辑]三奇爲老陽圖
[编辑]兩奇一偶爲少陰圖
[编辑]兩偶一奇爲少陽圖
[编辑]三偶爲老陰圖
[编辑]掛扐爲母過揲爲子圖
[编辑]以四約之。亦得九焉。卽上一九之子。上是三箇四。此是九箇四。亦積三三爲九之意也。妙矣哉。
以四約之。亦得八焉。卽上一八之子。上二四一八。下八四。上每一四爲三四。二四爲六四。幷一八爲二四。是積下八四也。四進者陽能變也。八用本數者。陰主靜也。
以四約之。亦得七焉。卽上一七之子。上一四二八。此七四上一四爲三四。二八爲四四。是積下七四也。四進者陽變也。八用本數者。陰靜也。半之二也。
以四約之。亦得六焉。卽上一六之子。上是三八用半。爲三四。下是六四。亦積三二爲六也。
過揲爲母掛扐爲子圖
[编辑]掛扐者。揲之所餘也。故其數也視揲。二者互爲子母。至妙者也。
前言用掛扐。故掛扐爲母。過揲爲子。
此言過揲生掛扐。故過揲爲母。掛扐爲子。
十二與四相爲徑圍圖
[编辑]三九與六自爲徑圍圖
[编辑]老陽除初掛之一爲十二。三分之。爲四者三。所謂三奇也。三奇各去其象圓之一。則各止有三。所謂三三也。三箇象圓之一。卽徑一也。三箇三。卽圍三也。過揲三十六。爲四箇九。以一九爲徑。則三九爲圍。故圓於外者三箇九。則徑於中者。便是一箇九。所以必圓之者。奇自象天爲圓。此老陽掛扐過揲。皆有徑一圍三之象也。
老陰掛扐過揲各二十四。而以四約之。各得六焉。偶方象地。故以四箇六而方之。其徑便是六。合其四圍。便二十四。用半之義明矣。
合四十八分二老徑圍圖
[编辑]四分四十八則四箇十二也。老陽掛扐得一箇十二。卽徑一之義。過揲得三箇十二。卽圍三之義。此圓數之自然。
以四箇十二而方之。則其徑卽一箇十二。而合其四圍。卽四十八也。老陰掛扐正得四箇十二之半。則用半之義也。兩箇十二。以三分之。爲八者三。卽所謂三偶。三偶各去四策。而所用者止有三四十二。則就四六而取二六。亦用半之義也。又於三四十二策中。去三偶象方之二。則三偶各止有二策。而合之爲六。亦用半之義。此方數之自然。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大傳〉○河圖洛書之中數皆五。衍之而各極其數。以至於十則合爲五十。河圖積數五十五。其五十者。皆因五而後得。獨五爲五十所因。而自無所因。故虛之則但爲五十。又五十五之中。其四十者。分爲陰陽老少之數。而其五與十者無所爲。則又以五乘十。以十乘五。而亦皆爲五十。洛書積數四十五。而其四十者。散布於外。而分陰陽老少之數。惟五居中而無所爲。則亦自含五數而幷爲五十矣。〈朱晦菴〉○大衍之數五十者。一與九爲十。二與八爲十。三與七爲十。四與六爲十。五與五爲十。共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一用五行其數五。二用五事其數五。三用八政其數八。四用五紀其數五。五用皇極其數一。六用三德其數三。七用稽疑其數七。八用庶徵其數五。九用五福六極其數共十有一。積筭至五十也。又曰一而曰極。大衍所虛之太極也。
大衍之數五十。而蓍一根百莖。可當大衍之數者二。故揲蓍之法。取五十莖爲一握。置其一不用。以象太極。而其當用之策凡四十有九。蓋兩儀體具而未分之象。○說文云蓍蒿屬。龜策傳云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下有神龜守之。上有雲氣覆之。○掛者懸於小指之間。揲者以大指食指間而別之。扐者扐於中三指之兩間也。蓍凡四十有九。信手中分。各置一手。以象兩儀。而掛右手一策於左手小指之間。以象三才。遂以四揲左手之策。以象四時。而歸其餘數於左手第四指間。以象閏。又以四揲右手之策。而再歸其餘數於左手第三指間。以象再閏。是謂一變。其掛扐之數。不五則九。得五者三。所謂奇也。得九者一。所謂偶也。○一變之後。除前餘數。復合其見存之策。或四十或四十四。分掛揲歸如前法。是謂再變。其掛扐者不四則八。得四者二。所謂奇也。得八者二。所謂偶也。○再變之後。除前兩次餘數。復合其見存之策。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分掛揲歸如前法。是謂三變。其掛扐者。如再變例。○三變旣畢。乃合三變。視其掛扐之奇偶。以分所遇陰陽之老少。是爲一爻。○三奇爲老陽者凡十有二。掛扐之數十有三。除初掛之一。爲十有二。以四約而三分之。爲一者三。一奇象圓而圍三。故三一之中。各復有三。而積二三之數則爲九。過揲之數三十有六。以四約之。亦得九焉。卽四象太陽居一含九之數也。○兩奇一偶。以偶爲主。爲少陰者凡二十有八。掛扐之數十有七。除初掛之一。爲十有六。以四約而三分之。爲一者二。爲二者一。一奇象圓而用其全。故二一之中。各復有三。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一二之中。復有二焉而積二三一二之數則爲八。過揲之數三十有二。以四約而亦得八焉。卽四象少陰居二含八之數也。○兩偶一奇。以奇爲主。爲少陽者凡二十。掛扐之數二十有一。除初掛之一爲二十。以四約而三分之。爲二者二。爲一者一。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二二之中。各復有二。一奇象圓而用其全。故一一之中。復有三焉。而積二二一三之數則爲七。過揲之數二十有八。以四約之。亦得七焉。卽四象少陽居三含七之數也。○三偶爲老陰者凡有四焉。掛扐之數二十有五。除初掛之一。爲二十有四。以四約而三分之。爲二者三。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三二之中。各復有二。而積三二之數則爲六。過揲之數二十有四。以四約之。亦得六焉。卽四象太陰居四含六之數也。○掛扐之數。乃七八九六之原。而過揲之數。乃七八九六之委。其勢又有輕重之不同。而或者乃欲廢置掛扐。而獨以過揲之數爲斷。則是舍本而取末。去約而就煩。而不知其不可也。豈不誤哉。〈朱晦菴〉○天地之數不過五而已。五者數之祖也。河圖洛書。皆五居中。而爲數祖宗。大衍之數五十者。卽此五數衍而乘之。各極其數而合爲五十也。是五也於五行爲土。於五常爲信。水火木金不得土。不能各成一器。仁義禮智。不實有之。亦不能各成一德。此五所以爲數之宗也。〈董盤澗〉○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此象兩也。掛一所以象人而配天地。此象三也。四四揲而數之。此象四時也。揲蓍五節。內有再扐。所以象五歲。內有再閏。掛一象一歲。揲左象二歲。歸奇於左爲一扐。象三歲一閏。揲右象四歲。歸奇於左爲再扐。象五歲再閏。○掛扐四五爲奇。九八爲偶。三奇爲老陽。遇老陽者其爻爲▭。所謂重也。二奇一偶爲少陰。遇少陰者其爻爲⚋。所謂析也。二偶一奇爲少陽。遇少陽者其爻爲⚊。所謂單也。三偶爲老陰。遇老陰者其爻爲╳。所謂交也。○老陽掛扐之策。一箇五兩箇四。是爲三奇。凡十有二者。言老陽之數。其變凡十二樣也。掛扐之數十有三。除初掛之一。爲十有二。以四約其十二策之數而以三變分之。每一變計四數也。爲一者三。謂一箇四策爲一。一卽四也。卽奇也。故不言四而言一。合三變則爲一者凡三。謂爲四者凡三也。一奇象圓而圍三。本參天之義。是於四策之中。取一策以象圓。而以三策爲圍三而用其全。此一之中復有三也。如是而象圓圍三者凡三焉。合三奇用其全者而言則三一之中。各復有三。積三三᎒᎒᎒爲老陽之九。以四約過揲三十六。亦得四箇九也。○少陰掛扐之策。一箇九兩箇四。或一箇五一箇四一箇八。是爲兩奇一偶。凡二十有八者。言少陰之數其變凡二十八樣也。掛扐之數十有七。除初掛之一則爲十有六。以四約其十六策之數。而以三變分之。兩變計四數。一變計八數也。爲一者二。謂一箇四策爲一。一卽四也卽奇也。故不言四而言一。合二變則爲一者凡二。謂爲四者凡二也。爲二者一。謂二箇四策爲二。二卽八也卽偶也。故不言八而言二。只一變則爲二者凡一。謂爲八者凡一也。一奇象圓而用全。亦本參天之義。是於二變各四策全用。而於其中各取一策以象圓。而各以三策爲圍三而用其全。故二一之中。各復有三。二偶象方而用半。亦本兩地之義。是於一變八策中。去其四不用。而於所存四策中取二策以象方。而以二策爲圍四而用其半。故二之中復有二。積二三一二᎒᎒᎒爲少陰之八。以四約過揲三十二。亦得四箇八也。○少陽掛扐之策。兩箇八一箇五。或一箇九一箇八一箇四。是爲兩偶一奇。凡二十者。言少陽之數。其變凡二十樣也。掛扐之數二十一。除初掛之一爲二十。以四約其二十策之數而以三變分之。兩變計八數。一變計四數也。爲二者二。謂二箇四策爲二。二卽八也。卽偶也。故不言八而言二。合二變則爲二者凡二。謂爲八者凡二也。爲一者一。謂一箇四爲一。一卽四也。卽奇也。故不言四而言一。只一變則爲一者凡一。謂爲四者凡一也。二偶象方而用其半。亦本兩地之義。是於二變各八策中。各去其四不用。而於各存四策中各取二策以象方。而各以二策爲圍四而用半。故二二之中各復有二。一奇象圓而用其全。亦本參天之義。是一變四策全用。而於其中取一策以象圓。而以三策爲圍三而用全。故一一之中復有三。積二二一三::᎒爲少陽之七。以四約過揲二十八。亦得四箇七也。○老陰掛扐之策。一箇九兩箇八。是爲三偶。凡四者。言老陰之數。其變凡四樣也。掛扐之數二十五。除初掛之一爲二十四。以四約其二十四策之數。而以三變分之。每一變計八數也。爲二者三。謂二箇四策爲二。二卽八也。卽偶也。故不言八而言二。合三變則爲二者凡三。謂爲八者凡三也。二偶象方而用半。本兩地之義。是於三變八策中。各去四不用。而於各所存四策中。各取二策以象方。而各以二策爲圍四而用半。此二之中復有二也。如是而象方圍四者凡三焉。合三偶用半者而言則三二之中。各復有二。積三二:::爲老陰之六。以四約過揲二十四。亦得四箇六也。〈胡玉齋〉○問。蓍法虛一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其第一揲不五則九。第二揲不四則八。計其奇偶。以定陰陽老少。去其初掛之一何也。答曰虛一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乃天地四時之生萬物也。其奇數策數。以定陰陽老少。乃萬物正性命於天地也。生蓍以分二掛一爲體。揲四歸奇爲用。立卦以奇數爲體。策數爲用。在天地則虛其一而用四十九。在萬物則又掛其一而用四十八。此聖人所以知變化之道也。○蓍之奇數。老陽十二老陰四。少陽二十少陰二十八。合六十有四。三十二爲陽。三十二爲陰。其十六則老陽老陰也。其四十八則少陽少陰也。老陽老陰。乾坤之象。少陽少陰。六子之象也。○老陽之變皆四。老陰之變皆八。少陽之變一四兩八。少陰之變一八兩四。老陽少陽。得奇策之本數。而老陰之奇二十四。以少陽之奇損之則得四。少陰之奇十六。以老陽之奇益之則得二十八。故陽者君道。首出庶物。陰者臣道。無成而代有終也。〈蔡西山〉○掛扐全數。老陽十二而變數亦十二。少陽二十而變數亦二十。至於老陰則二十四而變數惟止於四。少陰十六而變數乃有二十八。此其故何哉。嘗以西山蔡先生之說證之。其論陰陽老少掛扐之數。有曰老陽少陽得奇策之本數。而老陰之策二十四。以少陽之奇二十損之而得四。少陰之奇十六。以老陽之奇十二益之而得二十八。故陽者君道。首出庶物。陰者臣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其意蓋謂老陽之掛扐本十二。自老陽變爲少陰也。雖以其十二益之而仍得其本數之十二。是老陽雖以其十二致益於少陰。而奇之本數不見其或少。少陽之掛扐本二十。自少陽由老陰而變也。雖得其二十之益。而仍不越乎本數之二十。是少陽雖受益於老陰之二十。而奇之本數亦不見其或多。此老陽少陽所以得奇策之本數也。至於陰則有不可與陽等者。老陰本二十四。以其二十爲少陽所損。故其數之僅存其四。是爲少陽所損而多者浸少也。少陰本十六。其餘十二爲老陽所益。故其數之變。乃得二十有八。是爲老陽所益而少者浸多也。此老陰少陰所以於奇策之本數有損益也。○舊法三變皆掛。則初變五三᎒: ፡.፡ :᎒九一⁞.⁞。爲圍三徑一之義。後二變四八皆二∷∷。而爲圍四用半之義。今後二變不掛則皆四三·᎒ ᎒·∷八一⁞⁞。幷如前一變之五三九一。而無復後二變之四八皆二。故惟有圍三徑一之術。而無圍四用半之術也。尙安有奇偶之分哉。〈胡玉齋〉○倚數之元。參天兩地。衍而極之。五十乃備。是曰大衍。虛一无爲。其爲用者四十九蓍。信手平分。置右於几。取右一蓍。掛左小指。乃以右手揲左之策。四四之餘。歸之于扐。初扐左手無名指間。右策左揲。將指是安。再扐之奇。通掛之算。不五則九。是謂一變。置此掛扐。再用存策。分掛揲歸。復準前式。三亦如之。奇皆四八。三變旣備。數斯可察。數之可察。其辨伊何。四五爲少。八九爲多。三少爲九。是曰老陽。三多爲六。老陰是當。一少兩多。少陽之七。孰八少陰。少兩多一。旣得初爻。復合前蓍。四十有九。如前之爲。三變一爻。通十八變。六爻發揮。卦體可見。老極而變。少守其常。六爻皆變。彖辭是當。變視其爻。兩兼首尾。變及三爻。占兩卦體。或四或五。視彼所存。四二五一。二分一專。皆變而他。新成舊毁。消息盈虛。舍此視彼。乾占用九。坤占用六。泰愕匪人。姤喜來復。〈朱晦菴明筮〉○筮法。占卦爻之辭。然其辭或有不相應者。吉凶何自而决。蓋人於辭上會者淺。於象上會者深。伏羲敎人卜筮。亦有卦而已。隨其所遇。求之卦體卦象卦變。无不應矣。〈劉雲莊〉○揲蓍雖一小事。自孔子來千五百年。人都理會不得。○或問蓍是伏羲從來設。是後之聖人設。若謂伏羲只以心之所得者畫出。元未有蓍。則畫卦如何用。曰想自有一物如蓍。未可知。○奇者殘零之謂。扐之爲義。乃指間勒物之處。故曰歸奇於扐。言歸此餘數於指間也。○四營而成易。十八變而成卦。正義曰四營而成易者。營謂四度經營蓍策。乃成易之一變也。十有八變而成卦者。每一爻有三變。謂初一揲不五則九。是一變。第二揲不四則八。是二變。第三揲亦不四則八。是三變也。○蓍之一籌。謂之一策。策中乘除之數則直謂之數。〈朱晦菴〉
仁說圖
[编辑]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爲心。未發之前。四德具焉。而惟仁則包乎四者。是以涵育渾全。無所不統。所謂生之性愛之理。仁之體也。已發之際。四端著焉。而惟惻隱則貫乎四端。是以周流貫徹。無所不通。所謂性之情愛之發。仁之用也。專言則未發是體。已發是用。偏言則仁是體。惻隱是用。公者所以體仁。猶言克己復禮爲仁也。蓋公則仁仁則愛。孝悌其用也而恕其施也。知覺乃知之事。○又曰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其運行焉則爲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爲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爲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貫。蓋仁之爲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卽物而在情之未發而此體已具。情之旣發而其用不竆。誠能體而存之。則衆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門之敎所以必使學者汲汲於求仁也。其言有曰克己復禮爲仁。言能克去己私。復乎天理。則此心之體無不在。而此心之用無不行也。又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則亦所以存此心也。又曰事親孝事兄悌及物恕。則亦所以行此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則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則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貫四端者也。或曰若子之言。程子所謂愛情仁性。不可以愛名仁者非歟。曰不然。程子之所謂。以愛之發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論。以愛之利而名仁者也。蓋所謂性情者。雖其分域之不同。然脈絡之通。各有攸屬者。則曷嘗離絶而不相管哉。吾方病夫學者誦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於判然離愛而言仁。故特論此以發明其遺意。子以爲異乎程子之說。不亦誤哉。曰程氏之徒。有以萬物與我爲一。爲仁之體者。亦有以心有知覺。釋仁之名者。皆非歟。曰謂物我爲一者。可以見仁之無不愛。而非仁之所以爲體之眞也。謂心有知覺者。可以見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實也。觀孔子答子貢博施濟衆之問。與程子所謂覺不可以訓仁則可見矣。予安得以此而論仁哉。〈朱晦菴〉○右仁說。朱子所述幷自作圖。發明仁道。無復餘蘊。大學傳曰爲人君止於仁。今欲求古昔帝王傳心體仁之妙。盍於此盡意焉。〈李退溪〉○問仁者心之德愛之理。曰仁者心之德。猶言潤者水之德。燥者火之德。愛之理。猶言木之根水之源。試以此意思之。○仁者愛之理。理是根愛是苗。仁之愛。如糖之甜醋之酸。愛是那滋味。○仁是愛底道理。公是仁底道理。故公則仁仁則愛。公却是仁發處。無公則仁行不得。○或問仁與公之別。曰仁在內公在外。又曰惟仁然後能公。又曰仁是本有之理。公是克己工夫極至處。故惟仁然後能公。○仁是根。惻隱是萌芽。親親仁民愛物。便是推廣到枝葉處。○以心之德而專言之。則未發是體。已發是用。以愛之理而偏言之。則仁便是體。惻隱是用。○問程子云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仁也。如何以此便謂之仁。曰亦是仁也。若能到私欲凈盡天理流行處。皆可謂之仁。
西銘圖
[编辑]乾稱父坤稱母。予玆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贒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顚連而無告者也。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知化則善述其事。竆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爲無忝。存心養性爲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張橫渠〉○西銘。程子以爲明理一而分殊。蓋以乾爲父坤爲母。有生之類。無物不然。所謂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脈之屬。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則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一統而萬殊。則雖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而不流於兼愛之蔽。萬殊而一貫。則雖親疎異情。貴賤異等。而不梏於爲我之私。此西銘之大指也。觀其推親親之厚。以大無我之公。因事親之誠。以明事天之道。蓋無適而非所謂分立而推理一也。又曰銘前一段如碁盤。後一段如人下碁。〈朱晦菴〉○西銘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爲仁。知其分殊。所以爲義。猶孟子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耳。〈楊龜山〉○西銘前一節。明人爲天地之子。後一節。言人事天地。當如子之事父母也。〈饒雙峯〉○右銘橫渠張子所作。初名訂頑。程子改之爲西銘。林隱程氏作此圖。蓋聖學在於求仁。須深體此意。方見得與天地萬物爲一體。眞實如此處。爲仁之功。始親切有味。免於莽蕩無交涉之患。又無認物爲己之病而心德全矣。故程子曰西銘意極完備。乃仁之體也。又曰充得盡時。聖人也。○訂平議也。亦有證正訛舛之義。頑者不仁之名。不仁之人。心頑如石。故謂之頑。橫渠此銘。反復推明。破有我之私。廓無我之公。使其頑然如石之心。融化洞澈。故名曰訂頑。謂訂其頑而爲人也。人之愚病。莫甚於長傲遂非。此銘極言其失而痛改之。正如針治其病而去之。故亦曰砭愚。然二言頗隱奧。將致學者辨詰。故程子以爲啓爭端。改以東西銘。〈李退溪〉○天地之塞者。陰陽天地之氣。充塞於兩間也。天地之帥者。健順天地之志。爲氣之統帥也。○天地者吾之父母也。父母者吾之天地也。天卽父父卽天。地卽母母卽地。人事天地。當如事父母。子事父母。當如事天地。保者持守此理而不敢違。贒人也。樂者從容順理而自然中。聖人也。蓋是理卽天地之理。而天地卽吾之父母也。持守而不敢違吾父母之理。非子之翼敬者乎。從容而自然順吾父母之理。非孝之極純者乎。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天理者父母所以與我者也。而乃違之。是不愛其親也。賊仁者謂之賊。仁者父母所以與我之心德也而乃害之。是戕其親也。世濟其惡。增其惡名。則是父母之不才子矣。若能踐其所以得五行秀爲萬物靈者之形。則是與天地相似而克肖乎父母矣。知者聖人踐形惟肖。有以默契乎是理。非但聞見之知也。化則天地化育之事。乾道變化。發育萬物。各正性命者。知得天地化育之事。則吾亦能爲天地之事。是善述吾父母所爲之事矣。竆者聖人竆理盡性。有以究極乎是理而知之無不盡也。神則天地神妙之心。維天之命。至誠無息。於穆不已者。竆得天地神妙之心。則吾亦能心天地之心。是善繼吾父母所存之志矣。此造聖之終事。踐形惟肖者之盛德。所謂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不愧屋漏者。己私克盡。心自然存。性得其養。雖於屋漏之奧。尙無愧怍之事。夫其無愧於天。則是無忝辱所生之父母也。存心養性者。用力克己。惕然惟恐有愧於天。操而不舍其主於身之心。順而不害其具於心之理。存心養性。所以事天。夫其不怠於存養此天理。則是不懈怠於事父母也。此作聖之始事。學踐形惟肖者之工夫。所謂于時保之。子之翼也。然知化則必能竆神。竆神然後能知化。不愧屋漏者。必能存心養性。存心養性然後能不愧屋漏。善述事者。必能繼志。善繼志者然後能述事。無忝者必能匪懈。匪懈然後能無忝。存心養性然後有以不愧屋漏。不愧屋漏然後可以至於竆神。竆神然後有以知化。匪懈然後有以無忝。無忝然後可以至於善繼志。善繼志者然後可以善述事也。〈吳臨川〉○天陽也。以至健而位乎上。父道也。地陰也。以至順而位乎下。母道也。人稟氣於天。賦形於地。以藐然之身。混合無間而位乎中。子道也。然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者。天地其形體也。乾坤其性情也。乾者健而無息之謂。萬物之所資以始者也。坤者順而有常之謂。萬物之所資以生者也。是乃天地之所以爲天地。而父母乎萬物者。故指而言之。○充滿乎天地之間莫非氣。而吾所得而爲形骸者。皆此氣耳。天地之帥則天之心而理在其中也。○惟人也得其形氣之正。是以其心最靈而有以通乎性命之全體於幷生之中。又爲同類而最貴焉。故曰同胞。則其視之也皆如己之兄弟矣。物則得夫形氣之偏而不能通乎性命之全。故與我不同類。而不若人之貴。然原其體性之所自。是亦本之天地而未嘗不同也。故曰吾與。則其視之也亦如己之儕輩矣。○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故育英才。如穎考叔之及莊公。則所以永錫爾類者廣矣。○問申生之不去。伯奇之自沉。皆陷父於惡。非中道也。而取之與舜曾同何也。曰舜之底豫。贊化育也。故曰功。申生待烹。順受而已。故曰恭。曾子歸全。全其所以與我者。終身之仁也。伯奇順令。順其所以使我者。一事之仁也。○孝子之身。存則其事親者不違其志而已。沒則安而無所愧於親。仁人之身。存則其事天者不逆其理而已。沒則安而無所愧於天。蓋所謂朝聞夕死。吾得正而斃焉者。故張子之銘。以是終焉。
敬齋箴圖
[编辑]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對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擇地而蹈。折旋蟻封。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戰戰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甁。防意如城。洞洞屬屬。罔敢或輕。不東而西。不南而北。當事而存。靡他其適。弗貳以二。弗參以三。惟心惟一。萬變是監。從事於斯。是曰持敬。動靜不違。表裏交正。須臾有間。私欲萬端。不火而熱。不冰而寒。毫釐有差。天壤易處。三綱旣淪。九法亦斁。於乎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敢告靈臺。○周旋中規。其回轉處。欲其圓如中規也。折旋中矩。其橫轉處。欲其方如中矩也。蟻封。蟻垤也。古語云乘馬折旋於蟻封之間。言蟻封之間巷路。屈曲狹小。而能乘馬折旋於其間。不失其馳驟之節。所以爲難也。守口如甁。不妄出也。防意如城。閑邪之入也。又云敬須主一。初來有箇事。又添一箇。便是來貳他成兩箇。元有一箇。又添兩箇。便是參他成三箇。須臾之間。以時言。毫釐之差。以事言。〈朱晦菴〉○箴凡十章章四句。一言靜無違。二言動無違。三言表之正。四言裏之正。五言心之正而達於事。六言事之主一而本於心。七總前六章。八言心不能無適之病。九言事不能主一之病。十總結一篇。〈吳臨川〉○朱子讀張敬夫主一箴。掇其遺意。作敬齋箴。書齋壁以自警云爾。○蟻封。蟻垤也。其泥墳起如丘垤。中間屈曲如小巷道。折旋蟻封。言蟻封之間巷路。屈曲狹小。而能乘馬折旋於其間。不失其馳驟之節。所以爲難也。○其泥墳起。非泥自墳起。乃蟻穿穴所�出之土堆積以成者。今見蟻有數穴相近者。其啣土成垤。分兩邊屈曲以成。而通其間爲往來之道。〈李退溪〉○二與貳三與參。文同而義不同。謂不可以二事而貳之。三事而參之也。〈鄭寒岡〉○不東而西。不於東而轉以西。不南而北。不於南而轉以北。弗貳以二。此心主此一事。更不參揷第二事。不參以三。非惟不參揷第二事。亦不參揷第三事。○朱子曰此是敬之目。說有許多地頭去處。某竊謂地頭之說於倣工。好有據依。而金華王魯齋排列地頭作此圖。明白整齊。皆有下落又如此。常宜體翫警省於日用之際心目之間而有得焉。則敬爲聖學之始終。豈不信哉。〈李退溪〉
夙興夜寐箴圖
[编辑]鷄鳴而寤。思慮漸馳。盍於其間。澹以整之。或省舊愆。或紬新得。次第條理。瞭然默識。本旣立矣。昧爽乃興。盥櫛衣冠。端坐斂形。提掇此心。皦如出日。嚴肅整齊。虛明靜一。乃啓方冊。對越聖贒。夫子在座。顔曾後先。聖師所言。親切敬聽。弟子問辨。反覆參訂。事至斯應。則驗于爲。明命赫然。常目在之。事應旣已。我則如故。方寸澹然。凝神息慮。動靜循環。惟心是監。靜存動察。勿貳勿參。讀書之餘。間以游泳。發舒精神。休養情性。日暮人倦。昏氣易乘。齋莊正齊。振拔精明。夜久斯寢。齊手斂足。不作思惟。心神歸宿。養以夜氣。貞則復元。念玆在玆。日夕乾乾。〈陳茂卿〉○右箴。南塘陳茂卿柏所作而自警者。金華王魯齋嘗主敎台州上蔡書院。專以是箴爲敎。使學者人人誦習服行。今謹倣魯齋敬齋箴圖作此圖。以與彼圖相對。蓋敬齋箴有許多用工地頭。故隨其地頭而排列爲圖。此箴有許多用工時分。故隨其時分而排列爲圖。夫道之流行於日用之間。無所適而不在。故無一席無理之地。何地而可輟工夫。無頃刻之或停。故無一息無理之時。何時而不用工夫。故子思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又曰莫顯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愼其獨也。此一靜一動。隨處隨時。存養省察。交致其功之法也。果能如是。則不遺地頭而無毫釐之差。不失時分而無須臾之間。二者幷進。作聖之要。其在斯乎。〈李退溪〉
學理圖說後序
[编辑]惟理無形。圖說所以闡其理也。陰陽造化之妙。藏諸用而至隱。天人性命之原。極其微而難形。苟非見識之貫穿。講究之精到者。顧安能闖其籬而嚌其胾哉。余以所聞。訥軒處士徐公。以該博之才。用探賾之工。俯讀仰思。不得不措。卽其象而究其理。因其顯而致其幽。自夫河洛以下。方圓奇耦八九經緯之象。黑白同異節氣流行之圖。與夫四象相交。揲蓍挂扐之縱橫排布。旣皆竆探博攷而編之爲一𢎥。又以張橫渠西銘,朱夫子仁說敬齋箴及南塘陳氏夙興夜箴若圖若說附其後。以爲常目之資。名之曰學理圖說。噫公之爲學。可謂得其典要而知所向矣。首揭圖象。以爲竆理之要。末附銘箴。以爲用工之方。而條理粲然而不紊。階級瞭然而不迷。則是編也雖謂之初學之指南。未爲過語也。其後孫相鎔等。圖所以廣其傳。將付之剞劂。而問序於余。余固非能言者。竊不勝曠世之感。謹書一言。以告吾黨之願學者。乙未南至日。聞韶後人金道和謹序。
學理圖說跋
[编辑]右。訥軒徐公諱聖耇所輯學理圖說也。圖凡五十。而其四十六。皆象數之原也。仁說以下四圖。皆治心之要也。盖專論象數而不歸於治心。則無以爲吾實用矣。治心而不本乎理象。則又無以統之宗而會之元矣。程子有言纔明彼卽曉此。合內外之道也。不亦然乎。然而象數之圖。十倍於治心。又何哉。夫象數天也。隱而難見。故多而不厭其縟也。治心人也。反之易究。故畧而不嫌其少也。惟是五十圖者。會類前人已成之圖。而間有懵陋未及見於前書。則竊意公就先儒所說底。手自排列者邪。其條畫分明。文理相涵。無位置牽強之病。有造化闡發之功。其可謂庖犧之純臣也歟。盖聞公之先祖遯菴公。當魯陵遜位之日。以國子生。大隱于小白山中。得進退之義。其家學之有素。而公在肅景英三宗之時。時乎大有譽于膠庠。顧乃狎幽盟于松竹。自署以訥。所見所守。誠未可率爾謂也。向使公與世浮沉。苟冒一時之利祿。將無以大肆力於義理奧竗之閾。而彼浮雲過鳥。忽焉有無。何與於斯文之事哉。今之論世家。以竹溪徐氏爲文獻之緖而禮樂之坊。其基本田地之式廓於前。詒燕於後也。詎可以此而易彼乎。公之雅言。見於本集。又有疑禮論辨五冊。自爲一書。卽此而通貫融會焉。則益知公所編圖說。箇箇是實。而不但求之於影子之間而已。所以幸敎我後人者。其至矣乎。若晩燾之所感。抑有大焉。下四圖載在我先集聖學十圖中。以上諸圖。實亦不出太極一圖陰陽五行圈子之內也。然則公之所受用於十圖者。若是之富。而地頭時分之無所不用敬畏。又其入頭之宗旨。今觀五十圖之終於是箴。則盖亦有見焉。而紹修之學規。有以興起於百世之下而然歟。其後孫上舍相銖甫及丙泰丙轍相鐸。不謂僕之無狀。謬囑此後語。義有所不得終辭也。旣爲之整頓編例。畧附所感於中者如右云爾。
上之三十五秊著雍閹茂孟夏上澣。通政大夫前行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李晩燾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