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青年時期
諸葛亮的青年時期 作者:傅斯年 |
此文日期不詳 |
一、引言
[编辑]今天所講的是《諸葛亮的青年時期》,這個題目,實在太廣,同時材料也很缺乏。《三國演義》這部書,站在時代的觀點看,帶著濃厚的迷信意味,內容不盡正確,《三國志》又過於簡略,所以研究三國時代的歷史材料,本來就很缺乏,今天不過就兄弟平日研究所得,來和諸位討論。
諸位若從形象上看,諸葛亮事業成功的時期,好像已經是中年時代了;當年著名的赤壁之戰,曹操平定袁紹,轉過來征服荊州,接著劉表病死,其子投降曹操,先主於倉皇逃難中,臨時與孫權訂立軍事同盟,結果反而大敗曹操,這一件驚人的事業,完全由於諸葛亮,大概只二十六七歲,實際上還比周瑜小一歲。以一個青年,公然能夠成就這樣大的事業,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可以說,這完全是由於他的家世、教育和環境所造成的,今天想就這三點來說明。
二、諸葛亮的家世
[编辑]諸葛亮的籍貫,是史家聚訟的一個問題,許多人都爭引他為同鄉,但是站在山東人的立場,卻絕不能放棄和他的同鄉關係。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琅琊即今山東青州,他的先世,在前漢任司隸校尉之職,即等於現在的省主席,距諸葛亮的時代,有二百餘年,他住在諸城,所謂諸城之葛,他本姓葛,因為地理關係,後人移稱諸葛,或稱為葛亮,現在琅琊還有這一姓。
當三國時代,有三個諸葛氏,事業成就都很大,即蜀之諸葛亮,吳之諸葛謹,魏之諸葛恪,時人有龍、虎、狗之稱,狗對諸葛恪並不是壞的稱呼,不過後來諸葛恪於司馬篡位時,為司馬懿所殺,諸葛謹與亮的關係,據《三國演義》的記載,說他們是親兄弟,據我們的推測,他們即或不是親兄弟,血統關係也很近;他們三人的事迹雖然不同,然而他們的忠心都是一樣。
諸葛亮好作《梁父吟》,梁為山名,位泰山下,由這一點,也可以證明亮確是山東人,後來因為他的叔父官九江太守,亮隨叔父南去,其後乃叔改領荊州牧,亮又遷居南陽。
三、諸葛亮所處的環境
[编辑]當時的社會思想,極為復雜,儒道並茂,在中國學術史上,是個極盛時代,但是政治與文化的發展,不相配合,反而脫節,所以發生許多奇怪現象,東漢的政治,最腐敗,為宦官與小人互相把持,《前出師表》上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前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日,……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這是諸葛亮鑑於當時的政治的腐敗,有感而發。
桓、靈時代,竇武當權,收羅賢才,頗思振作,但是這般老先生,只是坐而論道,不能起而力行,主張殺宦官,太后不肯,結果反為宦官所殺,後來袁紹、曹操在朝,也主張殺宦官,仍然得不到太后的同意,因循的結果,終釀成董卓之亂。
當時社會,專門提倡忠孝,而政府行為乖張;當時的文人,互相標榜,造成砥礪名節的風氣,而政府則倒行逆施,亂倫敗常;社會的學術進步,只是發達,而政府則綱紀敗壞,制度紊亂,這種社會與政治極端脫節與矛盾的現象,也就是促成東漢崩潰的原因。
這時的政府,有士大夫與太監兩黨,互相攻擊,歷史上的所謂「三君」「八廚」,都是這種黨爭的結果;袁紹、袁術、陶謙、劉表這班人,都是士大夫黨的重要人物,也是爭權奪利,毫無成就;比較有作為的,只有一個冷眼旁觀的曹操。
在這種局面之下,社會極形紊亂,大多數人都取一種逃避的態度,這是有三個逃難的地點,一為遼寧,一為安南,一為河南;河南是當時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人文鼎盛,這時比較有作為的人,或寄迹於劉表那裡,或隱居襄陽,所以襄陽是文人逃難的中心地點,諸葛亮就住在襄陽城郊的隆中。這種環境,所以使諸葛亮對於天下大勢,瞭如指掌,有人說他是鄉下人,這是錯誤的。
這時的人物,除開曹操廣羅天下人才,大有作為外,就要算是孫權與劉備了。孫、劉都是漢末名士,他們深知當時標榜空談的士風,不能改良政治,乃改變作風,崇尚實際,這是當時思想上的一大變革。
劉備起身很晚,卻很得到曹操的賞識,他是一個宅心仁厚,豁達大度的人,他生平上過許多處,最初領豫州牧,由於曹操的賞拔,很快就擢升為左將軍,當時的人都相信劉氏要三興,這種社會心理,給予劉備精神上很大的支持和鼓勵。
諸葛亮青年不得志,然而抱負卻不凡,嘗自比於管仲、樂毅,徐庶在劉備面前,極力推薦,庶說:「此人可晉見,不可招致」,可見徐庶對於亮的重視,而當時的風氣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所以劉備三顧茅廬以後,諸葛亮自然要鞠躬盡瘁了。我們看亮自敘其出山的經過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的確是真情實話,後人說他是客氣,其實並不然,我們看《前出師表》,字字流露真情,簡直和教訓兒子一樣,哪裡還有什麼客氣呢?我們再看當亮出師雲南,評定蠻夷的時候,朝廷請加亮九錫,亮在致李嚴書中曾說:平定中原後,非特九錫,即十錫亦可不辭。可見他並不講客氣,他抱著「靜如處女,動如脫兔」的態度,因為他能靜,所以能動,因為他能居隱,所以也能出仕,所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的人生觀。
四、結語
[编辑]赤壁之戰,是蜀、吳聯合作戰的成功,也是亮卓越見識所造成的結果,我算《辭源》年表,亮與先主相識是建安十二年,這時才廿七歲,他在《前出師表》上也說:「邇來廿有一年矣」,向後推算,恰相吻合。亮這樣年輕,而能成就這樣大的事業,這不僅是由於他的家世、教育、環境所造成,尤其在於他的器度宏偉,胸襟廣大,和他深厚的修養所致,所謂「澹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應當是青年人永遠切記的格言,今天我主要的意思,就是要借諸葛亮的成功,來說明現代青年應有的人生態度。
(原件存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