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041
秩品五 ◄ | 通典 卷四十一 禮一 沿革 禮序 目錄 |
► 吉禮 郊天上 |
通典禮典
通典卷第四十一
禮一沿革一 禮序 夫禮必本於太一,極大曰太,未分曰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鬼者,精魄所歸。神者,引物而出。其降曰令,聖人象此下之以為教令。其居人曰義。孝經說曰:「義由人出。」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聖人以禮示之,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人知禮則教易。伏羲以儷皮為禮,作瑟以為樂,可為嘉禮;神農播種,始諸飲食,致敬鬼神,為田祭,可為吉禮;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可為軍禮;九牧倡教,可為賓禮;易稱古者葬於中野,可為凶禮。又,「修贄類帝」則吉禮也,「釐降嬪虞」則嘉禮也,「群后四朝」則賓禮也,「征於有苗」則軍禮也,「遏密八音」則凶禮也。故自伏羲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咸備,而直云「典朕三禮」者,據事天事地與人為三耳。其實天地唯吉禮也,其餘四禮並人事兼之。夏商二代,散亡多闕。洎周武王既沒,成王幼弱,周公攝政,六年致太平,述文武之德,制周官及儀禮,以為後王法。禮序云:「禮也者,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然則周禮為體,儀禮為履。周衰,諸侯僭忒,自孔子時已不能具。秦平天下,收其儀禮,歸之咸陽,但採其尊君抑臣,以為時用。漢興,天下草創,未遑制立,群臣飲醉爭功,高帝患之。叔孫通草綿蕝子悅切之儀,救擊柱之弊,蕝謂以茅翦樹地,為纂位習肄處。帝說,歎曰:「吾於今日知為天子之貴也。」以通為奉常,遂定儀法,未盡備而通終。高堂生傳禮十七篇,而徐生善為頌。但能盤辟為禮容。頌讀與容同。孝文帝時,徐生以頌禮官至大夫,而蕭奮亦以習禮至淮陽太守。孝武始開獻書之路,時有季氏得周官五篇,闕冬官一篇,河間獻王千金購之,不能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闕,奏之。至王莽時,劉歆始置博士,行於代。杜子春受業於歆,能通其讀,後漢永平初,鄭眾、賈逵皆往受業。其後馬融作周官傳,鄭玄為注。初,獻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學所記百四十一篇,至劉向考校經籍,纔獲百三十篇,向因第而敘之。而又得明堂陰陽記二十二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記二十篇,樂記二十三篇,總二百二篇。戴德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七篇,謂之小戴記。馬融亦傳小戴之學,又定月令、明堂位,合四十九篇。鄭玄受業於融,復為之注。今周官六篇,古經十七篇,小戴記四十九篇,凡三種,唯鄭玄注立於學官,餘並散落。魏以王粲、衛覬集創朝儀,而魚豢、王沈、陳壽、孫盛雖綴時禮,不足相變。吳則丁孚拾遺漢事,蜀則孟光、許慈草建時制。晉初以荀顗、鄭沖典禮,參考今古,更其節文,羊祜、任愷、庾峻、應貞並加刪集,成百六十五篇。後摰虞、傅咸纘續未成,屬中原覆沒,今虞之決疑注,是其遺文也。江左刁協、荀崧補緝舊文,蔡謨又踵修綴。宋初因循前史,並不重述。齊武帝永明二年,詔尚書令王儉制定五禮。至梁武帝,命群儒又裁成焉。吉禮則明山賓,凶禮則嚴植之,軍禮則陸璉,賓禮則賀瑒,嘉禮則司馬褧。苦迥切。又命沈約、周捨、徐勉、何佟之等佟音疼參會其事。陳武帝受禪,多准梁舊式,因行事隨時筆削。後魏道武帝舉其大體,事多闕遺;孝文帝率由舊章,擇其令典,朝儀國範,煥乎復振。北齊則陽休之、元循伯、熊安生,後周則蘇綽、盧辯、宇文弼,並習於儀禮,以通時用。隋文帝命牛弘、辛彥之等采梁及北齊儀注,以為五禮。國初草昧,未暇詳定。及太宗踐祚,詔禮官學士修改舊儀,著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十二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六篇,國恤五篇,總百三十篇,為百卷。貞觀七年,始令頒示。高宗初,以貞觀禮節文未盡,重加修撰,勒合成百三十卷,至顯慶三年奏上。高宗自為之序。時許敬宗、李義府用事,其所取舍,多依違希旨,學者不便,異議紛然。上元三年下詔,命依貞觀年禮為定。儀鳳二年,詔並依周禮行事。自是禮司益無憑准,每有大事,輒別制一儀,援古附今,臨時專定,貞觀、顯慶二禮,亦皆施行。武太后時,以禮官不甚詳明,特詔國子司業韋叔夏、率更令祝欽明每加刊定。叔夏卒後,給事中唐紹專知禮儀,紹博學,詳練舊事,議者以為稱職。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巖上疏,請改撰禮記,削去舊文,編以今事。集賢院學士張說奏曰:「禮記,漢朝所編,遂為歷代不刊之典,去聖久遠,恐難改易。但今之五禮儀注,已兩度增修,頗有不同,或未折衷。請學士等更討論古今,刪改行用。」制從之。於是令徐堅、李銳、施敬本等檢撰,歷年其功不就。銳卒後,蕭嵩代為集賢院學士,始奏起居舍人王仲丘修之。二十年九月,新禮成,凡百五十卷,是為大唐開元禮。於戲!百代之損益,三變而著明,酌乎文質,懸諸日月,可謂盛矣。通典之所纂集,或泛存沿革,或博采異同,將以振端末、備顧問者也,烏禮意之能建乎!但前古以來,凡執禮者,必以吉凶軍賓嘉為次;今則以嘉賓次吉,軍凶後賓,庶乎義類相從,始終無黷云爾。按秦蕩滅遺文,自漢興以來,收而存之,朝有典制可酌而求者:漢有叔孫通、高堂生、徐生、賈誼、河間獻王、董仲舒、蕭奮、孟卿、后蒼、聞人通漢、夏侯敬、劉向、戴德、戴聖、慶普、劉歆。後漢有曹充、曹褒、鄭興、鄭眾、賈逵、許慎、杜子春、馬融、鄭玄、衛宏、何休、盧植、蔡邕。魏有王粲、衛覬、高堂隆、蔣濟、王肅、秦靜、劉表、劉紹、盧毓、陳群、魚豢、王沈。蜀有譙周、蔣琬、孟光、許慈。吳則宋敏、丁孚。晉有鄭沖、荀顗、陳壽、孫盛、羊祜、杜元凱、衛瓘、庾峻、袁準、賀循、任愷、陳銓、孔備、劉逵、摯虞、束皙、傅咸、鄒湛、蔡謨、孔衍、庾亮、范宣、范汪、徐邈、范、刁協、荀崧、卞壼、葛洪、王彪之、司馬彪、干寶、徐廣、謝沈、王裒、何琦、虞喜、應貞。宋有徐羡之、傅亮、臧燾、徐廣、裴松之、何承天、顏延之、雷次宗、徐爰、庾蔚之、崔凱、孔智。齊有王儉、何戢、田僧紹、劉獻、王逡。梁有司馬褧、陸璉、沈約、周捨、明山賓、裴子野、徐勉、顧協、朱、嚴植之、賀瑒、崔靈恩、皇侃、何佟之、陶弘景、司馬憲、丘季彬。陳有謝嶠、孔奐。後魏有高允、高閭、王肅。北齊有熊安生、陽休之、元循伯。後周有蘇綽、盧辯、宇文弼。隋有牛弘、辛彥之、許善心。皇唐有孔穎達、褚亮、虞世南、陸德明、令狐德棻、朱子奢、顏師古、房玄齡、魏徵、許敬宗、楊師道、賈公彥、杜正倫、李義府、李友益、劉祥道、郝處俊、許圉師、韋琨、范履冰、裴守真、陸遵楷、史玄道、孔志約、蕭楚材、孫自覺、王方慶、賀紀、賈大隱、韋萬石、賀敳、韋叔夏、祝欽明、許子儒、沈伯儀、元萬頃、劉承慶、郭山惲、辟閭仁諝、唐紹、張星、王喦、張說、徐堅、李銳、施敬本、王仲丘、張統師、權無二、孔玄義、賈曾、李行偉、韓抱素、盧履冰、田再思、馮宗、陳貞節、賀知章、元行沖、韋縚等。或歷代傳習,或因時制作,粗舉其名氏,列於此注焉。 第一目錄其沿革篇所纂前代典實,應指尊極,不同開元禮,故不懸闕矣。歷代沿革禮六十五卷,開元禮三十五卷。
第二吉禮凡十四卷
郊天上 第三郊天下大雩 第四大享明堂明堂制度附朝日夕月禋六宗大靈星風師雨師及諸星等祠
第五方丘神州后土附社稷
第六山川籍田先蠶
第七天子宗廟后妃廟皇太子及皇子宗廟
第八諸侯大夫士宗廟庶人祭寢附天子皇后及諸侯神主卿大夫士神主及題板諸藏神主及題板制追加易主附兄弟相繼藏主室移廟主師行奉主車立尸義
第九時享薦新附祫禘上
第十祫禘下功臣配享
第十一天子七祀諸侯附宗室助祭議庶子攝祭庶子在他國不立廟議兄弟不合繼位昭穆議兄弟俱封各得立禰廟議遭難未葬入廟議亡失其親立廟議
第十二喪廢祭議旁親喪不廢祭議緦不祭議奪宗議殤及無後廟祭議祭殤未立廟祭議公除祭議上陵拜掃及諸節上食附
第十三大學小學庠序附諸侯立學釋奠祀先代帝王名臣附老君祠先賢附孔子祠先儒及弟子附太公廟
第十四巡狩封禪
第十五告禮歷代所尚享司寒藏冰開冰附禜禳祈高禖祓禊諸雜祠淫祀興廢
第十六嘉禮凡十八卷
天子加元服皇太子冠皇子皇孫附諸侯大夫士冠大功小功末冠議女笄
第十七君臣冠冕巾幘等制度
冕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平冕平天冕蒼冕青冕赤冕黃冕素冕黑冕象冕山冕火冕藻冕方冕祀冕緇布冠進賢冠牟追冠章甫冠委貌冠通天冠長冠劉氏冠齋冠遠遊冠具服遠遊冠公服遠遊冠高山冠側注冠法冠獬豸冠柱後惠文冠建華冠鷸冠趙惠文冠武冠武弁大冠鵔鸃冠鶡冠繁冠建冠籠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樊噲冠術氏冠卻敵冠進德冠翼善冠皇收冔爵弁廣冕皮弁韋弁幘童子幘空頂幘納言幘赤幘緗幘素幘黑幘紺幘綠幘青幘白烏紗帽皮帽皁帽翠帽黑帽高屋白紗帽高頂帽岑帽突騎帽葛巾角巾幅巾縑巾黃巾巾子
第十八天子納后冊后附天子冊妃嬪夫人皇太子納妃皇子諸王附公侯大夫士婚禮
第十九宗子父歿母命婚父母俱歿自命婚及支子稱宗弟稱宗兄等婚議舅姑俱歿婦廟見公主出降拜舅姑附不親迎婿見外舅姑反馬送女附婚禮不賀議上禮附婚不舉樂議男女婚嫁年幾議嫁娶時月議已拜時而後各有周喪迎婦遣女議已拜時婿遭小功喪或婦遭大功喪可迎議拜時婦三日婦輕重議
第二十周喪不可嫁女娶婦議斬縗公除附周服降在小功可嫁女娶妻議大功末可為子娶婦議祖無服父有服可娶婦嫁女議降服大功末可嫁姊妹及女議降服喪已除猶在本服月內可嫁議同姓婚議內表不可婚議外屬無服尊卑不通婚議
第二十一君臣服章制度袍附
第二十二后妃命婦首飾制度后妃命婦服章制度
第二十三天子諸侯玉佩劍綬璽印
第二十四天子車輅
五輅副車五牛旗轝附戎車獵車蹋獸車闟戟車附指南車記里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耕根車安車四望車遊車羊車畫輪車鼓吹車象車黃鉞車豹尾車建華車
第二十五皇太后皇后車輅皇太子皇子車輅公侯大夫等車輅主妃命婦等車輅
第二十六輦輿旌旗鹵簿屬車附
第二十七天子敬父皇后敬父母養老天子拜敬保傅太子及諸王見師禮附諸王公主敬姑叔群臣致敬太后父群臣侍坐太子後來并公卿致敬太子東宮臣上牋疏見公卿儀百官上表不稱其名附
第二十八天子諸侯大夫士養子儀君薨後嗣子生附天子諸侯大夫士之子事親儀婦事舅姑附事先生長者雜儀居官歸養父母僑居人桑梓敬夫人不答妾拜僧尼不受父母拜及立位被召未謁稱故吏議二嫡妻議甥姪名不可施伯叔從母議二人各是內外兄弟相稱議從舅是族外弟相稱議
第二十九養兄弟子為後後自生子議異姓為後議
第三十讀時令元正冬至受朝賀朔望朝參及常朝日附策拜皇太子皇太子稱臣附
第三十一皇太子監國及會宮臣議皇太子監國有司儀注春夏封諸侯議錫命諸王公城國宮室服章車旗議策拜諸王侯拜三公奏樂服冕議附諸王公侯留輔朝政嫡子監國議
第三十二天子追尊祖考妣上尊號同天子崇所生母追崇同諸侯崇所生母議支庶立為天子追尊本親議追錫命議王侯在喪襲爵議奪情附
第三十三五宗公子二宗繼宗子宗子孤為殤事宗禮九族敦疏遠外親鄉飲酒
第三十四賓禮凡二卷
天子受諸侯藩國朝宗覲遇時會殷同附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秦漢以降並無其禮今所編纂者三代之儀耳天子遣使迎勞諸侯三恪二王後
第三十五天子朝位諸侯附天子上公及諸侯卿大夫士等贄工商婦人等贄附信節
第三十六軍禮凡三卷
天子諸侯將出征類宜造禡并祭所過山川軷祭天子諸侯四時田獵出師儀制揚兵講武附命將出征宣露布
第三十七天子諸侯大射鄉射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射附
第三十八天子合朔伐鼓諸侯附冬夏至寢鼓兵馬政馬祭附時儺
第三十九凶禮凡二十七卷 大喪初崩及山陵制并為周以下親哭及不視事附
第四十總論喪期奔大喪奔山陵附未踰年天子崩諸侯薨議天子為繼兄弟統制服議天子不降服及降服議天子為皇后父母服議皇后為父服附
第四十一天子為庶祖母持重服議天子立庶子為太子薨服議天子為母黨服議天子弔大臣服議天子為大臣及諸親舉哀議國有大喪使者章服及不爵命議天子諸侯之庶昆弟及妾子為母服議公主服所生議諸王子所生母嫁為慈母服議諸侯及公卿大夫為天子服議諸侯之大夫為天子服議皇太后長公主及三夫人以下為天子服杖議諸王女孫女為天子服議宗室童子為天子服制議童子喪服議皇后降服及不降服議皇后為親屬舉哀議為皇后大祥忌日臨哭議皇后親為皇后服議諸侯及公卿妻為皇后服議蕃國臣為皇后服議天子將吏為皇后附
第四十二皇太子降服議皇太子為太后不終三年服議皇太子為所生母服議皇子附諸王傳重為所生母服議諸王出後降本父母及所生母服議為皇太子服議為太子妃服議諸王妃附為太子太孫殤服議為諸王殤服議王侯世子殤服議繼殤後服議
第四十三喪制之一
初喪終稱附復始卒事位及奠訃告等附天子諸侯大夫士弔哭議君遣使弔他國君附三不弔議
第四十四喪制之二
沐浴含襲設冰設銘懸重始死服變始死襚大斂襚附小斂
第四十五喪制之三
既小斂斂髮服變小斂奠代哭附棺槨制大斂國君視大夫士喪之大斂大斂奠殯設熬附將葬筮宅卜日附啟殯朝廟
第四十六喪制之四 薦車馬明器及飾棺祖奠賵賻遣奠器行序挽歌葬儀合葬附
第四十七喪制之五
虞祭既虞餞尸及卒哭祭祔祭小祥變大祥變禫變五服成服及變除五服縗裳制度斬縗喪既葬緝縗議
第四十八五服年月降殺之一
斬縗三年孫為祖持重議孫為庶祖持重議嫡孫亡無後次孫為祖持重議嫡孫持重在喪而亡次孫代之議
第四十九五服年月降殺之二
齊縗三年後妻子為前母服議前母卒在異國前妻被掠沒賊後得還後妻之子為服議為高曾祖母及祖母持重服議齊縗杖周父卒母嫁復還及庶子為嫡母繼母改嫁服議父在為出母服議父卒為嫁母服
第五十五服年月降殺之三 齊縗不杖周齊縗三月
第五十一五服年月降殺之四 大功殤服九月七月不為殤議附大功成人九月為眾子婦
第五十二五服年月降殺之五
小功殤服五月小功成人服五月嫂叔服緦麻殤服三月緦麻成人服三月舅之妻及堂姨舅兩妾相為服
第五十三王侯兄弟繼統服議未踰年大喪不立廟議未踰年君稱議三公諸侯大夫降服議諸侯大夫子降服議諸侯夫人及大夫妻降服議貴不降服議諸侯為所生母服議公子為其母服議為妻附
第五十四奔喪及除喪而後歸制士為所生母服議兩妾子相為附庶子父在為出嫡母服議為父後出母更還依己為服議為人後為出母及出祖母服議為父後為嫁母及繼母嫁服議為出繼母不服議繼母亡前家子取喪柩去服議出母父遺命令還繼母子服議父卒繼母還前親子家繼子為服議父卒繼母還前繼子家後繼子為服議大夫士為慈母服議
第五十五前母黨為親及服議親母無黨服繼母黨議母出有繼母非一當服次其母者議從母被出為從母兄弟服議繼君母黨服議娶同堂姊之女為妻姊亡服議妻已亡為妻父母服議從母適族父服議為內外妹為兄弟妻服議族父是姨弟為服議妾為先女君黨服議庶子為人後其妻為本舅姑服議
第五十六總論為人後議夫為祖曾祖高祖父母持重妻從服議出後者卻還為本父服及追服所後父議出後者為本父母服議出後子為本親服議出後子為本庶祖母服議父為高祖持重子當何服議為庶子後為庶祖母服議所後之母見出服議為族曾祖後服議
第五十七並有父母之喪及練日居廬堊室議父未殯而祖亡服議父喪內祖亡作二主立二廬議居重喪遭輕喪易服議變除附長殤中殤變三年之葛議居親喪既殯遭兄弟喪及聞外喪議居親喪除旁親服議婦人有夫喪而母亡服議居所後父喪有本親喪服議有祖喪而父亡服議祖先亡父後卒而祖母亡服議為祖母持重既葬而母亡服議既練為人後服所後父服議兼親服議
第五十八生不及祖父母不稅服議小功不稅服議庶祖母慈祖母服議君父乖離不知死亡服議父母乖離知死亡及不知死亡服議
第五十九為姑姊妹女子子無主後者服議叔母寡姑遣還未嫁而亡為服議寡叔母守志兄迎還密受聘未知而亡服議已拜時而夫死服議夫父母喪附郡縣守令遷臨未至而亡新舊吏為服議吏受今君使聞舊君薨服議與舊君不通服議秀孝為舉將服議郡縣吏為守令服議
第六十喪遇閏月議忌日議子卯日附納后值忌月議
第六十一為廢疾子服議罪惡絕服議師弟子相為服議朋友相為服議除心喪議周喪察舉議
第六十二改葬服議嫡孫有父喪未練改葬祖服議有小功喪及兄喪在殯改葬父母服議改葬父母出適女服議改葬前母及出母服議母非罪被出父亡後改葬議改葬反虞議父母墓毀服議曾祖從祖墓毀附
第六十三假葬牆壁間三年除服議三年而後葬變除議久喪不葬服議父母死亡失屍柩服議婦喪久不葬服議禁遷葬議招魂葬議疑墓議修墓附
第六十四帝王諡號議皇后諡及夫人諡議國妃命婦附太子無諡議國君嗣子附諸侯卿大夫諡議君臣同諡議單複諡議卒哭後諱及七廟諱字議上書犯帝諱及帝所生諱議山川與廟諱同應改變議已遷主諱議上表稱太子名議父諱與府主名同議授官與本名同宜改及官位犯祖諱議內諱及不諱皇后名議
第六十五喪禮雜制禮廢
大唐開元禮纂類目錄 第六十六開元禮序例上 五禮篇目卜日禮筮日禮神位用樂及籩豆等數附 第六十七序例中
大駕鹵簿皇太后皇后鹵簿皇太子鹵簿皇太子妃鹵簿親王鹵簿群官鹵簿內命婦四妃九嬪婕妤美人才人鹵簿太子良娣以下同外命婦鹵簿
第六十八序例下
君臣冕服冠衣制度皇后王妃內外命婦服及首飾制度齋戒祈禱雜制
第六十九吉禮凡十三卷 皇帝冬至祀圓丘正月上辛祈穀孟夏雩祀及攝事並附 齋戒陳設省牲器鑾駕出宮奠玉帛進熟鑾駕還宮
第七十皇帝季秋大享於明堂攝事附 陳設省牲器鑾駕出宮奠玉帛進熟
皇帝立春祀青帝於東郊立夏祀赤帝於南郊季夏土王日祀黃帝於南郊立秋祀白帝於西郊立冬祀黑帝於北郊及攝事並附
齋戒陳設省牲器鑾駕出宮奠玉帛進熟 皇帝臘日百神於南郊攝事附 齋戒陳設鑾駕出宮奠玉帛進熟鑾駕還宮
第七十一皇帝春分朝日於東郊秋分夕月於西郊及攝事附 齋戒陳設鑾駕出宮奠玉帛進熟鑾駕還宮
立春後丑日祀風師立夏後申日祀雨師立秋後辰日祀靈星立冬後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
第七十二皇帝夏至祭方丘后土同孟冬祭神州及攝事並附
齋戒陳設省牲器鑾駕出宮奠玉帛進熟鑾駕還宮祭五嶽四鎮四海四瀆
第七十三皇帝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攝事附
齋戒陳設鑾駕出宮奠玉帛進熟鑾駕還宮冬季太社
第七十四皇帝時享於太廟凡一歲五享謂四孟月及臘宗廟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一禘以孟夏及諸享攝事並附
齋戒陳設省牲器鑾駕出宮晨祼饋食祭七祀祫禘以功臣配享鑾駕還宮
第七十五皇帝孟春吉亥享先農攝事附 齋戒陳設鑾駕出宮饋享耕籍鑾駕還宮勞酒 皇后季春吉巳享先蠶攝事附 齋戒陳設車駕出宮饋享親桑車駕還宮勞酒
第七十六皇帝拜陵皇后拜陵太常卿行諸陵薦新於太廟薦新物有司享先代帝王季夏祭中霤於太廟孟冬祭司寒納冰開冰附興慶宮祭五龍壇
第七十七皇帝皇太子視學 出宮視學車駕還宮 皇太子釋奠於孔宣父國學釋奠仲春仲秋釋奠於齊太公廟並附 齋戒陳設出宮饋享講學還宮 皇太子束脩國學束脩附
第七十八皇帝巡狩告圓丘告社廟及歸格禮並附
齋戒陳設鑾駕出宮親告告社則薦玉帛及進熟告廟則晨祼及饋食鑾駕還宮
巡狩告圓丘有司攝事告社廟附 皇帝巡狩 鑾駕出宮燔柴告至鑾駕還行宮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后考制度
第七十九皇帝封祀泰山禪社首山附
鑾駕進發齋戒制度陳設省牲器鑾駕上山薦玉幣山下封祀壇進熟燔燎封玉冊封檢附鑾駕還行宮朝覲群臣考制度
第八十時旱祈太廟時旱祈太社時旱祈嶽鎮以下於北郊報祠同時旱就
祈嶽鎮海瀆久雨禜祭國門諸州祈社稷縣祈附諸州祈諸神縣祈附諸州禜城門縣禜附
第八十一諸州祭社稷諸縣祭社稷附諸州釋奠於孔宣父縣釋奠附州學生束脩縣禮同諸里祭社稷
諸太子廟時享 齋戒陳設晨祼饋食
三品以上時享其廟四品五品六品以下附三品以上祫享其廟禘享附王公以下拜掃寒食附
第八十二嘉禮凡九卷 皇帝加元服
卜日告圜丘方丘附告宗廟臨軒行事見太后謁太廟親謁會群臣群臣上禮
皇帝納后
臨軒命使納釆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告廟冊后命使奉迎同牢皇后表謝朝皇太后皇后受群臣賀皇帝會群臣外命婦
朝會群臣上禮皇后廟見車駕出宮
第八十三皇帝皇后正至受皇太子朝賀皇帝皇后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賀皇帝正至受群臣朝賀會皇帝千秋節受群臣朝賀并會皇后正至受群官朝賀皇后正至受外命婦朝賀會
第八十四皇帝於明堂讀五時令 陳設鑾駕出宮讀令鑾駕還宮 皇帝於太極殿讀五時令
皇帝養老於太學 陳設鑾駕出宮養老鑾駕還宮
第八十五臨軒冊命皇后
臨軒命使皇后受冊皇后受群臣賀皇后表謝朝皇太后皇帝會群臣群臣上禮皇后會外命婦皇后廟見
臨軒冊命皇太子
臨軒冊命朝皇后謁太廟會群臣群臣上禮皇后受群臣賀皇后會命婦皇太子會群臣皇太子會宮臣宮臣上禮
內冊皇太子
臨軒命使皇太子受冊皇太子朝謁謁太廟皇帝會群臣群臣上禮皇后受群臣賀皇后會外命婦皇太子會群臣皇太子會宮臣
宮臣上禮
臨軒冊命諸王大臣朝堂冊命諸臣冊內命婦二品以上遣使冊授官爵朔日受朝朝集使引見奉辭附
第八十六皇太子加元服
告太廟臨軒命賓贊冠會賓贊朝謁皇太子謁太廟會群臣群臣上禮皇太子會宮臣宮臣上禮
第八十七皇太子納妃
臨軒命使納釆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告廟冊妃臨軒醮戒親迎同牢妃朝見會群臣
第八十八皇太子元正冬至受群臣賀并會 皇太子元正冬至受宮臣朝賀 受朝會 皇太子與師傅保相見 皇太子受朝集使參辭 親王冠百官庶人附
第八十九親王納妃一品以下至庶人並附
納釆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冊妃親迎同牢妃朝見婚會婦人禮會饗丈夫送者饗婦人送者
公主出降
冊公主公主受冊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同牢見舅姑盥饋舅姑婚會婦人禮會饗丈夫送者饗婦人送者
第九十朝集使於尚書省禮見并辭任官初上諸州上佐附京兆府河南牧初上諸州刺史都督附萬年長安令初上河南洛陽縣令禮同諸縣令附鄉飲酒正齒位附
宣赦書群臣詣闕上表群臣奉參起居皇帝遣使詣蕃宣勞皇帝遣使詣諸州宣撫皇帝遣使詣諸州宣制勞會皇帝遣使詣諸州宣赦書鎮與州同諸州上表
第九十一賓禮凡一卷
蕃主來朝以束帛迎勞遣使戒蕃主見日蕃主奉見奉辭禮同受蕃國使表及幣皇帝宴蕃國主皇帝宴蕃國使
第九十二軍禮凡二卷 皇帝親征類於上帝宜社附 纂嚴齋戒陳設鑾駕出宮薦玉帛進熟鑾駕還宮 皇帝親征告於太廟 齋戒陳設鑾駕出宮晨祼饋食鑾駕還宮解嚴
皇帝親征禡於所征之地皇帝親征及巡狩郊祭有司軷於國門皇帝親征及巡狩告所過山川平蕩寇賊宣露布遣使勞軍將皇帝講武皇帝田狩
第九十三皇帝射於射宮皇帝觀射於射宮制遣大將出征有司宜於太社制遣大將出征有司告於太廟齊太公廟附仲春祀馬祖仲夏享先牧仲秋祭馬社仲冬祭馬步附合朔伐鼓諸州合朔伐鼓附大儺諸州縣儺附
第九十四凶禮凡七卷
賑撫諸州水旱蟲災賑撫蕃國水旱附勞問諸王疾苦問外祖父后父大臣都督刺史及蕃國主附中宮問外祖父及諸王附東宮問外祖父及諸王附其問師傅保宗戚上臺貴臣同勞問諸王禮勞問外祖母疾苦中宮問外祖母附其問王妃宗戚婦女同東宮問外祖附其問妃主妃母疾苦同
五服制度 斬縗三年 正服加服義服縗冠絰帶屨杖絻總論制度 齊縗三年 正服加服義服縗冠絰帶屨杖 齊縗杖周 正服義服 齊縗不杖周 正服加服降服義服 齊縗五月 正服 齊縗三月 加服義服 大功殤長殤九月中殤七月 正服義服 成人九月 正服降服義服 小功五月殤 正服降服義服 成人 正服降服義服 緦麻三月殤 正服降服義服 成人 正服降服義服 改葬緦 縗裳制度
第九十五訃奏
皇帝為外祖父母舉哀為皇后父母舉哀為諸王妃主舉哀為內命婦宗戚舉哀為貴臣舉哀為蕃國主舉哀
臨喪 皇帝臨諸王妃主喪臨外祖父母喪 除服 除外祖父母喪服除皇后父母喪服 敕使弔 弔諸王妃主喪敕使弔外祖父母喪 賵賻 會喪 制遣百僚會王公以下喪 策贈 敕使策贈諸王敕使策贈外祖父母 會葬 遣百僚會王公以下葬 致奠 敕使致奠諸王妃主喪敕使致奠外祖父母喪
第九十六中宮舉哀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為父母祖父母舉哀 成服 為父母祖父母 奔喪 后奔父母祖父母喪 臨喪 后臨外祖父母喪臨內命婦喪 除服 后除父母祖父母喪服 遣使弔 弔外祖父母喪弔諸王妃主喪及弔宗戚喪 東宮舉哀
皇太子為諸王妃主舉哀為外祖父母舉哀並成服除服妃父母附
臨喪 臨諸王妃主喪臨外祖父母喪 遣使弔 賻贈 遣使致奠
第九十七東宮妃聞喪
聞父母祖父母喪 奔喪 奔父母祖父母喪 臨喪 臨外祖父母喪臨良娣以下喪 除喪 除父母祖父母喪除外祖父母喪附
第九十八三品以上喪上四品以下至庶人附
初終復設床奠沐浴襲含赴闕敕使弔銘重陳小斂衣奠小斂斂髮奠陳大斂衣奠大斂奠廬次成服朝夕哭奠賓弔親故哭州縣官長弔刺史遣使弔親故遣使致賻殷奠卜宅兆卜葬日啟殯贈諡親賓致奠
第九十九三品以上喪中四品以下至庶人附
將葬陳車位陳器用進引引輴輴在庭位祖奠輴出升車遣奠遣車器行序諸孝從柩車序郭門親賓歸諸孝乘車宿止宿處哭位行次奠親賓致賵塋次到墓陳明器下柩哭序入墓墓中置器序掩壙祭后土反哭虞祭卒哭祭小祥祭大祥祭禫祭祔廟
第一百三品以上喪下四品以下至庶人附 改葬
卜宅啟請開墳舉柩奠升柩車斂奠設靈進引告遷哭柩車位設遣奠車發宿止到墓虞祭
王公以下居喪雜制
舉哀奔喪三殤初喪聚主食飲節哭節居常節不及期葬外喪諱名追服喪冠嫁娶樂禁主諸喪婚遇喪室次節
居重問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