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重慶府志
道光重慶府志 道光癸卯年年 |
道光癸卯年纂修 闔郡新□
重修《重慶府志》敘
[编辑]昔子朱子蒞官,先索其地之志觀之,明其利弊,察其人情,因以施之政事,蓋不徒以儒術為經濟也。壬寅秋,庚奉檄權守重慶。重慶,古巴子之國,其地東接夔、萬,北達秦嶺,南通黔中,用以屏障西川,地廣民殷。每虞覆餗曠官,急資治鏡,而江州、南平兩圖經既渺不可得,即有明江學士朝宗所撰《重慶郡志》,鼎革之後,亦殘蝕不全,心悵然者久之。夫一郡之內,不悉其道里厄塞幾何,何以設險制防;不稽其戶口殷耗幾何,何以理財用民;不知歷來政績之隆替、人文之盛衰、謠俗之好尚為奚若,又何以興利除害,勸善懲惡。不敢自逸,亟調各州縣舊志披閱,大抵詳略異宜,文質殊尚。爰檄合屬印官、教職,公同採訪,編輯成冊,陸續申解來郡。複飭榮昌縣教諭寇宗匯纂成志,總期無濫無遺,以資考覆。每成一帙,庚斟酌鑒定,一過即行開雕。萬川學博,乃厘為九卷。首輿地,重沿革也;次祠廟,治民者必致力於神也;次食貨,生民之大命也;次職宮,詳典守也。於是乎,重文事則學校次之,策功勳則武備次之,舉賢育才,英俊由之以興。次選舉,志砥行曆名,風俗所為丕變;次人物志,終之以藝文。惟仿班志之例,而古跡、詩賦、記序等類,則散見各條之中。志原以紀事也,附以祥異,而訖於壬寅。嘉禾豐年,誦揚太平也。觀止矣,中間惟我朝職官人物,重令學博,再詳采輯。既成,敘其梗概,蓋資諸寅好之相與表彰雲。時大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歲六月庚寅初伏日也。 署重慶府知府、直隸松潘廳同知,金華西躔王夢庚敘
後敘
[编辑]江文通之言曰:作史莫難於志,難乎其言必皆征實,而非可以意為也。顧時或隔數十載,地不越數百里,則其爬搜掇拾,於以彰往而詔來也。雖難,猶未甚。若重慶者,南控黔滇,東達荊楚,袤延幾二千里,為西蜀一大都會。我國家承平二百有餘年矣,其間禮樂文教之設施、人物習尚之隆替,蒞茲土者抑豈乏瑰閎傑出之才,足以驅譴百家,網羅散佚成一書,以備三巴文獻之征。而自有明江志後,迄今三百年無人焉起而肩之,是果皆一行作吏,此事遂廢哉。地廣者抉擇難,不遺則濫,時久者考質難,不舛則誣,信以傳信,固不可苟而已也。 西躔太守為我鄉名宿,宦蜀三十年,所至以經術飾吏治。壬寅秋來守是郡,慨然念斯志之不可久缺,而又不敢以其所難者俟之人。於是博加採訪,以榮昌教諭寇君司纂輯,而親總其成事。雖因而實創,昕夕編摩,如列眉如觀火。朝采於是年冬奉檄權巴,篆受而讀之,輒歎其簡練精核,突過康對山《武功志》以上。開雕甫半,而公遽歸道山。朝采竊惜是書之垂成,而成之如此其難也,因督促之,以畢公之志。嗚呼,公往矣,公固自有其所以不亡者在哉! 賜進士出身、署重慶府巴縣事、羅江縣知縣,錢塘葉朝采謹跋 認辯梓人 陳鐵筆 隆昌縣河街座
修輯職名
[编辑]監修護理四川分巡川東兵備道、重慶府知府 有 慶 漢軍正白旗人 嘉慶丁醜進士 鑒定 署重慶府知府、松潘廳直隸同知 王夢庚 浙江金華府人 嘉慶辛酉選拔 提調校勘 署巴縣事、羅江縣知縣 葉朝采 浙江錢塘縣人 道光乙未進士 協修 江北廳理民同知 福珠朗阿 滿洲正白旗人 監生璧山縣知縣朱希良 順天大興縣人 進士定遠縣知縣張嗣鴻 浙江余姚縣人 蔭生 署江北廳理民同知 鄭安仁 福建人 監生 署江津縣知縣 濮 瑗 江蘇漂水縣人 道光丙戌進士 長壽縣知縣 張如海 浙江錢塘縣人 嘉慶丁卯舉人 永川縣知縣 胡 筠 江西新昌縣人 進士 署榮昌縣知縣 孫 濂 貴州貴鞏縣人 道光庚子進士 綦江縣知縣 金謂鏐 湖北金山縣人 道光乙未進士 署南川縣知縣 恒 泰 滿洲正白旗人 道光庚子進士 合州知州 張其仁 雲南太和縣人 道光丙戌進士 涪州知州 德 恩 滿洲鑲黃旗人 生員 署涪州知州 徐樹楠 江西奉新縣人 道光乙未進士 銅梁縣知縣 沈廷貴 安徽蕪湖縣人 拔貢 大足縣知縣 春 熙 滿洲正黃旗人 進士
分采 重慶府學教授李淳玉 資陽縣人 庚辰進士重慶府學訓導蘇兆熊 閬中縣人 優貢江北廳學訓導宋 煊 灌縣人 舉人署巴縣學教諭陳光璠 遂寧縣人 廩生巴縣學訓導高敏良 內江縣人 舉人江津縣學教諭郭玉瑩 隆昌縣人 廩貢江津縣學訓導瞿敬止 丹陵縣人 舉人長壽縣學教諭郭毓岡 隆昌縣人 舉人永川縣學教諭龔翼修 廣安州人 拔貢綦江縣學教諭賴人慶 華陽縣人 廩生綦江縣學訓導劉 浩 夔州府人 歲貢南川縣學教諭楊繼忠 瀘州人 舉人合州學學正陳 煌 簡州人 舉人合州學訓導李其斐 成都府人 歲貢涪州學學正彭 寅 達縣人 舉人署涪州學訓導熊毓侖 渠縣人 舉人銅梁縣學教諭李嘉樹 成都府人 舉人安居鄉學訓導彭家樞 宜賓縣人 恩貢大足縣學訓導金 健 綿州人 舉人璧山縣學訓導侯 瓛 營山縣人 舉人定遠縣學訓導江炳文 茂州人 廩貢 編輯 榮昌縣學教諭寇 宗 渠縣人 舉人
凡 例
[编辑]古人著述凡例,即隨事載之書中。《左傳》言凡者,皆凡例也。 明初府州縣誌書成,必推其鄉先生之齒德俱尊者敘之,否則官於其府州縣者也,皆必文優而又有功是書者為之。義取於獨斷,則有自為之,而不讓于鄉先生與官者矣,皆所謂職也。敘止一篇,或別有發明,則為後敘。亦有但紀歲月而無敘者,兩敘非體也,不當其人,非職也。顧炎武雲。 自古書籍文字,頭行題目無不頂格寫者,後世欲便區別,乃低二格,非古也。 凡一郡一邑之志,先正封域、稽里道、考山川、詳關塞,而凡食貨、職官、學校、武備,以及古今政治之得失,風土嗜好之奢儉,人物典章之興起,莫不以次詳焉。尚古遠而略近今,采謠俗而失事實,非善於志者也。 建置沿革必有表有說,至舊志古跡名存實亡者,亦一一分注之。惟僭偽如王莽篡漢、契丹入汴,其妄有改易之處,毋庸編入。 王者體國經野,爰有城邑,城邑定而公署列焉。所貴在正方位,以辨疆界。詳四至八到,以知廣袤。論形勢險易,以察要害。若三都兩京誇多鬥靡,雖別有諷勸,義無取焉。 禹平水土,主名山川。《職方》辨州,惟表山藪川浸,是固財用之所出也,畜產之所宜也,尤當詳列。古今戰守攻取之宜,而興亡成敗之得失,可鑒其景物之盛。以及遊觀詩賦,非有關於政教學問者,汰而不錄。 山川布而相其陰陽,則有市鎮。據其形勝,則有關梁阻厄,凡以守國也。至於先民宅墓,世家氏族,以及貞淫風俗,凡有系於風化觀感者,必搜訪而詳著之。 國家禮明樂備于黌宮,暨文、武兩廟極其尊崇,其餘載在祀典者,守土官莫不春秋有事焉,固當備列,以重一代之典章。惟其儀文度數詳見《大清會典》《禮部則例》二書,是通典也,不得摭入,以為一郡一邑之志。若夫鄉曲寺觀古刹,例可附見淫祠,不必濫登。 食貨生民之大命也。我朝軫念元丁,糧科則時有減除,故凡田賦、戶口、徭役、雜稅、積貯,自當遵新定則例,編載蠲賑、荒政,凡以惠民,亦當留心考核,以諮治理。物產從同者,不具書,不必書也。 《職官志》文武分別敘錄,其卓有政績,或以死勤事及原入名宦者,則為傳詳注之。無所建白者,僅錄其姓名。其分駐市鎮,即古者羈縻控制之術,例必著述。惟前代固不得誤用後代職銜,後代亦不得襲用前代名號。其府州縣直書今名,尤不可仍沿用前代郡名地名,盡於理無取而於事複有礙者也。 學校為造士之本,故凡學額、學田例當載為典籍,而書院、義學亦古昔黨庠鄉校之義,均宜備書。《武備志》分別營伍,詳列將弁兵馬之目。凡郵亭急遞民壯額設,即次第列之,所以嚴兵衛也。至團練一法猶存,古人寓兵於農之義尚其講明,切究之。選舉所以儲人才也。其出而上不負吾君,下不負所學,及以身殉國者,傳以紀之。餘則詳其科目,僅列姓氏。前代人物不分儒林、文苑、循吏,隨所表見其品目,均可考而知也。惟史傳原列儒林等類者,仍舊注之。隱逸必懿行,足式閭里;列女必大節,足光史冊,擇其尤異者傳記之。次則類敘 之。其近代忠孝、節義事,溯已往亦必就輿論所推許,無取一家之私說,小德細行不必悉錄。若現存者行雖可述,例不入編。惟武功崛起行閭,據事直書不拘此格。他若謫宦、流寓、藝術,則取其實有可傳者著之。仙釋事多傳會,別為雜傳記之。 《藝文志》始于班固,盡本劉向《七略》,記其篇目而已。後世著作蓋棺論定之後,其有裨於世教、學業、經濟者,亦可記其卷帙或序文一篇。其餘勒諸金石者,附見古跡各條之下,不入此志。 《春秋》記異不記祥,劉向《五行傳》亦只條災異上之,盡欲人主之恐懼,修省也。甘露、黃龍之瑞貽譏,後世宜於此鑒擇焉。 渠江萬川寇宗謹識
目 錄
[编辑]府治全圖 沿革表 沿革說 疆域 形勢 城池 公署 山川關鎮、古跡、寺院、津梁、塘堰附見 氏族 風俗 陵墓
廟壇
田賦 戶口 徭役 榷政關市、雜稅 鹽法 茶法 倉儲 蠲賑 荒政 物產
統紀 題名政績、忠節
學額學田 書院義學附
營制兵額 題名武功、忠節 驛傳 塘鋪 團練附
進士 舉人 貢生 武科 蔭辟
人物 忠節 孝友 行誼 隱逸 耆壽 謫宦 流寓 藝術 仙釋 烈女賢孝、才藝、節烈、貞孝、完節
經 史 子 集 雜著 祥異附
註釋
[编辑]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