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郡齋讀書志/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郡齋讀書志
◀上一卷 卷三 春秋類 孝經類 下一卷▶

△《春秋正經》十二卷

右以《左氏經》為本,其與《》、《》不同者註於下。

△《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

右晉杜預元凱集劉子駿、賈景伯父子、許惠卿、穎子嚴之註,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故題曰《春秋經傳集解》。其發明甚多,古今稱之,然其弊則棄《經》信《傳》。如成公十三年麻隧之戰,傳載秦敗績,而《經》不書,以為晉直秦曲;則韓役書《戰》,時公在師,復不須告;克獲有功,亦無所諱:於《左傳》之例皆不合,不曰《傳》之謬而猥稱「經文闕漏」,其尤甚者至如此。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

右戴宏序云:子夏傳之公羊高,高傳其子平,平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弟子胡毋子都著以竹帛。其後,傳董仲舒,以《公羊》顯於朝。又四傳至何休,為《經傳集詁》,其書遂大傳。鄭玄曰「《公羊》善於讖」,休之註引讖最多。

△《石經公羊傳》十二卷

右皇朝田況皇祐初知成都日刊石。《國史藝文志》云:「偽蜀刻《五經》,備註傳,為世所稱。」以此言觀之,不應無《公》、《穀》,豈初有之,後散毀耶?

△《春秋穀梁傳》十二卷

右範寧註。應劭《風俗通》稱穀梁名赤,子夏弟子;糜信則以為秦孝公同時人;阮孝緒則以為名ㄈ,字元始,皆未詳也。自孫卿五傳至蔡千秋,漢宣帝好之,遂盛行於世。自漢、魏以來,為之註解者,有尹更始、唐固、糜信、孔演、江熙等十數家,而範寧以為皆膚淺,於是帥其長子參、中子雍、小子凱、從弟邵及門生故吏,商略名例,博采諸儒同異之說,成其父汪之志。嘗謂《三傳》之學,《穀梁》所得最多,諸家之解,範寧之論最善。寧,字武子,晉人。

△《石經穀梁傳》十二卷

右其後不載年月及所書人姓氏。案文不闕唐及偽蜀諱,可諱「恒」字,以故知刊石當在真宗以後,意者亦是田況也。

△《春秋繁露》十七卷

右漢董仲舒撰。史稱仲舒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屬數十篇,十餘萬言,皆傳於後世。今溢而為八十二篇,又通名《繁露》,皆未詳。《隋》、《唐》卷目與今同。但多訛舛。

△《春秋釋例》十五卷

右晉杜預撰。凡四十部。集《左傳》諸例及地名、譜第、歷數,皆顯其同異,從而釋之,發明尤多。昔人稱預為《左氏》忠臣,而預自以為有《傳》癖,觀此尤信。

△《左氏膏肓》九卷

右漢何休撰。休始答賈逵事,因記《左氏》之短。鄭康成嘗著《箴膏肓》,後人附之逐章之下。

△《春秋正義》三十六卷

右唐孔穎達撰。自杜預專治《左氏》學,其後沈文阿、蘇寬、劉炫皆有義疏,而炫性矜伐,雅好非毀,規杜氏之失一百五十餘事,義特淺近,然比諸家猶有可觀,今書據以為本,而以沈氏補其闕焉。

△《春秋公羊疏》三十卷

右不著撰人。李獻民雲徐彥撰,亦不詳何代人也。《崇文總目》謂其「援證淺局,出於近世」。以何氏三科九旨為宗,本其說曰:「何氏之意,三科九旨,正是一事爾。總而言之,謂之三科;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見異辭,所傳聞異辭,此二科六旨也;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此三科九旨也。」

△《春秋穀梁傳疏》十二卷

右唐楊士勛撰。士勛官至國子四門助教。

△《春秋摘微》四卷

右唐盧仝撰。其解《經》不用《傳》,然旨意甚疏。韓愈謂「《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蓋寶錄也。

△《春秋微旨》六卷,《春秋辨疑》一卷

右唐陸淳伯同撰。淳,纂《三傳》不同,擇其善者,質以啖助、趙匡之說。助,字叔佐,閩人。匡,字伯修,天水人。《微旨》自為序。公武嘗學《春秋》,閱古今諸儒之說多矣。大抵啖、趙以前學者,皆顓門名家,茍有不通,寧言《經》誤,其失也固陋;啖、趙以後學者,喜援《經》系《傳》,其或未明,則恁私臆決,其失也穿鑿。均之失聖人之旨而穿鑿之害為甚。

△《春秋纂例》十卷

右唐陸淳撰。其序云:「啖氏制《統例》,分別疏通會其義,趙氏損益,多所發揮,今纂而合之,凡四十篇。

△《春秋折衷論》三十卷

右唐陳嶽撰。以《左氏傳》為上,《公羊傳》為中,《穀梁傳》為下,比其異同而折衷之。嶽,唐末從鍾傳,辟為江西從事。

△《春秋經社》六卷

右皇朝孫覺撰。其學亦出於啖、趙,凡四十餘門。論議頗嚴。

△《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

右皇朝孫明復撰。史臣言明復治《春秋》,不取傳、註,其言簡而義詳,著諸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治亂之跡,故得《經》之意為多。常秩則譏之曰:「明復為《春秋》,猶商鞅之法,棄灰於道者有刑,步過六尺者有誅。」謂其失於刻也。胡安國亦以秩之言為然。

△《春秋集傳》十五卷

右皇朝王沿撰。集三傳解經之文。沿,字聖源,大名人。好《春秋》,所至以《春秋》斷事。此書仁宗朝嘗奏禦,詔直昭文館,後官至天章閣待制。

△《春秋演聖統例》二十卷

右皇朝丁副撰。田偉《書目》「副」作「嗣」,未知孰誤。其序云:「《經》有例法,一家所至,較然重輕。杜預《釋例》,專《左氏》而未該,唐陸淳《纂例》,雖舉《經》而未備。」纖悉糸圭羅而咸在者,其唯此書乎?

△《春秋權衡》十七卷,《春秋意林》二卷,《春秋劉氏傳》十五卷

右皇朝劉敞原父撰。《權衡》論《三傳》之失,《意林》敘其解《經》之旨,劉氏傳其所解《經》也。如「桓無王」、「季友卒」、「胥命」、「用郊」之類,皆古人所未言。

△《黎氏春秋經解》十二卷

右皇朝黎錞希聲撰。錞,蜀人,歐陽公之客。名其書為《經解》者,言以《經》解《經》也。其後又為《統論》附焉。

△《橫渠春秋說》一卷

右皇朝張載子厚撰。為門人雜說《春秋》。其書未成。

△《穎濱春秋集傳》十二卷

右蘇轍子由撰。大意以世人多師孫明復,不復信史,故盡棄《三傳》,全以《左氏》為本,至其不能通者始取《二傳》、啖、趙。自熙寧謫居高安,至元符初,十數年矣,暇日輒有改定,卜居龍川而書始成。

△《劉質夫春秋》五卷

右皇朝劉絢質夫撰。絢學於二程之門。伯淳嘗語人曰:「他人之學,敏則有矣,未易保也。斯人之至,吾無疑焉。正叔亦曰:「遊吾門者多矣,而信之篤、得之多、行之果、守之固,若子者幾希」。有李參序。

△《得法忘例論》三十卷

右皇朝馮正符所撰。熙寧八年,何郯取其書奏之,而久之不報,意者王安石不喜《春秋》故也。其書例最詳,悉務通經旨,不事浮辭。正符頗與鄧綰、陳亨甫交私,後坐口語被斥。

△《繹聖傳》十二卷

右皇朝任伯雨德翁所撰。解《經》不甚通。例如解「桓十三年二月,公會紀侯、鄭伯。己已,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取《穀梁》之說,戰稱人,敗績稱師,重眾之說。殊不知齊人代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何獨不重眾也。

△《王氏春秋》十二卷

右皇朝王當撰。當,眉山人。嘗為《春秋列國諸臣傳》十餘萬言,今又釋《春秋》,真可謂有誌矣。

△《馮氏春秋通解》十二卷

右皇朝馮山字允南撰。普州人。澥之父也。

△《春秋指南》十卷

右吳園先生張根知常撰。以征伐會盟,年經而國緯。汪藻為之序。

△《胡氏春秋傳》三十卷

右皇朝胡安國被旨撰。安國師程頤,其傳《春秋》事,按《左氏》義,取《公》、《穀》之精者,采孟子、莊周、董仲舒、王通、邵堯夫、程明道、張橫渠、程正叔之說,以潤色之。其序略曰:「近世推隆王氏新說,按為國是獨於《春秋》,貢舉不以取士,庠序不以設官,經筵不以進讀,斷國論者,無以折衷,天下不知所適,人欲日長,天理日消,其效使夷狄亂華,莫不遏也。」

△《春秋新說》十一卷

右皇朝余安行撰。采左氏、公羊、穀梁及孫復四家書,參以己意為之。

△《四家春秋集解》二十五卷

右或人集皇朝師協、石季長、王棐、景先之解為一通,具載本文。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一卷

右魯左丘明撰,吳韋昭弘嗣集鄭眾、賈逵、虞翻、唐固四家說成此解,皇朝宋庠為《補音》三卷。班固《藝文志》有《國語》二十一篇,《隋志》云二十二卷,《唐志》云二十一卷。今書篇次與《漢志》同,蓋歷代儒者析簡並篇,互有損益,不足疑也,要之《藝文志》審矣。陸淳謂「與《左傳》文體不倫,定非一人所為,蓋未必然。範寧雲《左氏》艷而富」,韓愈云「《左氏》浮誇」,今觀如此,信乎其富艷且浮誇也,非左氏而論證?柳宗元稱《越語》尤奇駿,豈特《越》哉!自《楚》以下類如此。

△《非國語》二卷

右唐柳宗元子厚撰。序云:「左氏《國語》,其文深閎傑異,而其說多誣淫。懼學者溺其文采,而淪於是非,本諸理作《非國語》。」上卷三十一篇,下卷三十六篇。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

右偽蜀馮繼先撰。《左氏》所書人,不但稱其名,或字,或號,或爵、謚,多互見,學者苦之。繼先皆取以系之名下雲。

△《春秋列國諸臣傳》五十一卷

右皇朝王當撰。類《左氏》所載列國諸臣事,效司馬遷為之傳,凡一百三十有四人,系之以贊雲。

△《帝王歷紀譜》三卷

右題曰秦相荀卿撰。載周末列國世家,故一名《春秋公子血脈圖》。頗多疏略,決非荀卿所著,且卿未嘗相秦,豈世別有一荀卿邪?

△《春秋機括》一卷

右皇朝沈括存中撰《春秋》譜也。

△《春秋世系》一卷

右不著撰人姓名。譜《左氏》諸國君臣世系,獨秦無世臣。

△《春秋會義》二十六卷

右皇祐間進士杜諤集《釋例》、《繁露》、《規過》、《膏肓》、《先儒同異篇》、《指黨碎玉》、《折衷》、《指黨議》、《纂例》、《辨疑》、《微旨》、《摘微》、《通例》、《胡氏論》、《箋義》、《總論》、《尊王發微》、《本旨》、《辨要》、《旨要》、《集議》、《索隱》、《新義》、《經社》三十餘家成一書,其後仍斷以己意。雖其說不皆得聖人之旨,然使後人博觀古今異同之說,則於聖人之旨,或有得焉。

△《唐明皇註孝經》一卷

右漢初顏芝之子真獻於朝,千八百七十二字。唐玄宗註。序稱取王肅、劉邵、虞翻、韋昭、劉炫、陸澄六家說,約孔、鄭舊義為之。何休稱:「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信斯言也,則《孝經》乃孔子自著者也。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則非孔子所著明矣。詳其文義,當是曾子弟子所為書也。柳宗元謂:「《論語》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參不然,蓋曾子之徒樂正子春、子思相與為之耳。」余於《孝經》亦云。

△《孝經正義》三卷

右皇朝邢昺等撰。世傳《孝經疏》外,餘家尚多。咸平中,昺集說為此書。

△《王介甫孝經解》一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經》云「當不義,則子不可不諍於父」,而孟子猥曰父子之間不責善,夫豈然哉!今介甫因謂當不義則諍之,非責善也。噫,不為不義,即善也。阿其所好,以巧豐盛侮聖人之言至此,君子疾夫!佞者有以也。

△《溫公古文孝經指解》一卷

右古文二十二章,與《尚書》同出於壁中,蓋孔惠所藏者。與顏芝十八章大較相似,而析出三章,又有《閨門》一章,不同者四百有餘字。劉向校書,以十八章為定,故世不大傳,獨有孔安國註,今亡。然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推此言之,未必非真也。國朝司馬文正公為之指解並音。

△《範淳夫古文孝經說》一卷

右皇朝范祖禹撰。元祐中侍經幄時所上。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