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
尚書 |
《尚書》為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集,編訂者不詳,司馬遷和班固認為是由孔子編訂。後世儒家將其列為六經之一。《尚書》來源複雜,傳統上由《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構成,自古以來,《古文尚書》屢屢被疑為偽作。當代出土之清華簡亦有《尚書》,部分內容與傳統尚書相同,部分內容為新發現之內容,自清華簡出土後,《古文尚書》已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偽作。 |
尚書序[编辑]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
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作《舜典》。
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作《汨作》、《九共九篇》、《稾飫》。
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臯陶謨》、《益稷》。
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
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甘誓》。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告》、《釐沃》。
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征之,作《湯征》。
伊尹去亳適夏,旣醜有夏,復歸於亳。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作《汝鳩》、《汝方》。
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
湯旣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朡,俘厥寶玉。誼伯仲伯作《典寶》。
湯歸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誥》。
湯旣黜夏命,復歸于亳,作《湯誥》。
咎單作《明居》。
成湯旣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肆命》、《徂后》。
太甲旣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伊尹作《咸有一德》。
沃丁旣葬伊尹于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伊陟贊于巫咸,作《咸乂四篇》。
太戊贊于伊陟,作《伊陟》、《原命》。
仲丁遷于囂,作《仲丁》。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祖乙圯于耿,作《祖乙》。
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盤庚三篇》。
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巖,作《說命三篇》。
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訓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訓》。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
殷旣錯天命,微子作《誥父師少師》。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作《泰誓三篇》。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于牧野,作《牧誓》。
武王伐殷,往伐,歸獸,識其政事,作《武成》。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武王旣勝殷,邦諸侯,班宗彝,作《分器》。
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
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
成王旣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啟代殷後,作《微子之命》。
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于東,作《歸禾》。
周公旣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成王旣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
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
召公旣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作《洛誥》。
成周旣成,遷殷頑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
周公恐王怠于政,作《無逸》。
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說,周公作《君奭》。
蔡叔旣沒,王命蔡仲踐諸侯位,作《蔡仲之命》。
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政》。
成王旣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
成王歸自奄,在宗周,誥庶邦,作《多方》。
周公辅王,念桀之暴,言天乙之功,司百官以立邦,作《立政》。
成王旣黜殷命,滅淮夷,還歸在豐,作《周官》。
成王旣伐東夷,肅慎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慎之命》。
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畢,告周公,作《亳姑》。
周公旣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
康王旣尸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
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穆王命君牙,為周大司徒,作《君牙》。
穆王命伯冏為周太僕正,作《冏命》。
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
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並興,東郊不開。作《費誓》。
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
- | 偽古文尚書 | 今文尚書 | ||
---|---|---|---|---|
虞書 | 1 | 堯典 | 1 | 堯典 |
2 | 舜典 | |||
3 | 大禹謨 | - | ||
4 | 皐陶謨 | 2 | 皐陶謨 | |
5 | 益稷 | |||
夏書 | 6 | 禹貢 | 3 | 禹貢 |
7 | 甘誓 | 4 | 甘誓 | |
8 | 五子之歌 | - | ||
9 | 胤征 | - | - | |
商書 | 10 | 湯誓 | 5 | 湯誓 |
11 | 仲虺之誥 | - | - | |
12 | 湯誥 | - | - | |
13 | 伊訓 | - | - | |
14 | 太甲上 | - | - | |
15 | 太甲中 | - | - | |
16 | 太甲下 | - | - | |
17 | 咸有一德 | - | - | |
18 | 盤庚上 | 6 | 盤庚 | |
19 | 盤庚中 | |||
20 | 盤庚下 | |||
21 | 說命上 | - | - | |
22 | 說命中 | - | - | |
23 | 說命下 | - | - | |
24 | 高宗肜日 | 7 | 高宗肜日 | |
25 | 西伯戡黎 | 8 | 西伯戡黎 | |
26 | 微子 | 9 | 微子 | |
周書 | 27 | 泰誓上 | - | - |
28 | 泰誓中 | - | 文王之命 | |
29 | 泰誓下 | - | - | |
30 | 牧誓 | 10 | 牧誓 | |
31 | 武成 | - | - | |
32 | 洪範 | 11 | 洪範 | |
33 | 旅獒 | - | - | |
34 | 金縢 | 12 | 金縢 | |
35 | 大誥 | 13 | 大誥 | |
36 | 微子之命 | - | - | |
37 | 康誥 | 14 | 康誥 | |
38 | 酒誥 | 15 | 酒誥 | |
39 | 梓材 | 16 | 梓材 | |
40 | 召誥 | 17 | 召誥 | |
41 | 洛誥 | 18 | 雒誥 | |
42 | 多士 | 19 | 多士 | |
43 | 無逸 | 20 | 毋逸 | |
44 | 君奭 | 21 | 君奭 | |
45 | 蔡仲之命 | - | - | |
46 | 多方 | 22 | 多方 | |
47 | 立政 | 23 | 立政 | |
48 | 周官 | - | - | |
49 | 君陳 | - | - | |
50 | 顧命 | 24 | 顧命 | |
51 | 康王之誥 | |||
52 | 畢命 | - | - | |
53 | 君牙 | - | - | |
54 | 冏命 | - | - | |
55 | 呂刑 | 26 | 呂刑 | |
56 | 文侯之命 | 27 | 文侯之命 | |
57 | 費誓 | 25 | 鮮誓 | |
58 | 秦誓 | 28 | 秦誓 |
虞書[编辑]
夏書[编辑]
商書[编辑]
周書[编辑]
- 泰誓上
- 泰誓中
- 泰誓下
- 牧誓
- 武成
- 洪範
- 旅獒
- 金縢
- 大誥
- 微子之命
- 康誥
- 酒誥
- 梓材
- 召誥
- 洛誥
- 多士
- 無逸
- 君奭
- 蔡仲之命
- 多方
- 立政
- 周官
- 君陳
- 顧命
- 康王之誥
- 畢命
- 君牙
- 冏命
- 呂刑
- 文侯之命
- 費誓
- 秦誓
清華簡[编辑]
![]() |
维基百科條目︰清華簡 |
![]()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8年1月1日之前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