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醫學讀書記/卷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陽氣陰氣

[编辑]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蓋陽之精如日,光明洞達,故養神;陽之柔如春景和暢,故養筋。

日月之行,不違其道;樞機之運,不離其位;陽氣之動,不失其所;故曰:『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又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天氣也;陰氣,地氣也。天氣不治,則地氣上干矣。故曰:『陽氣者闭塞,地氣者冒明。』云霧出於地,而雨露降於天。地氣不治,則天氣不化矣。故曰:『云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蓋天地陰陽,本出一氣,陽失則陰不能獨成,陰失則陽不能獨化,自然之道也。人與天地參,故肺氣象天,病則多及二陰;大小腸象地,病則多及上竅。仲景以大黄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丹溪用吐法,治小便不通,豈非有見於此歟?

四氣

[编辑]

春氣,少陽初升之氣,陽方升而被抑,生氣不達,則臟氣内敗,猶木鬱則腐也。故曰:『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内變。』

夏爲盛長之氣,心爲太陽之臟。夏氣不長,則心氣不充,不充則内空若洞也。故曰:『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内洞。』

秋氣應收而反泄,秋真氣不斂燥,反乘之,則清肅之化,转爲鬱燠之化也。故曰:『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焦滿,猶煩滿也。

冬氣應藏而不藏,則少陰之經氣不歸,而腎中之臟氣獨沉。左氏所謂乱氣张脉,外強中乾是也。故曰:『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编辑]

主氣,應節候而分布,歲以爲常者也。客氣,隨司天而遞遷,六期而复始者也。而主客加临,有相得、不相得之異。如子、午年,初之氣,主厥陰風木,客太陽寒水。二之氣,主少陰君火,客厥陰風木:以水加木,以木加火,母來生子,爲相得也。三之氣,主少陽相火,客少陰君火;四之氣,主太陰溼土,客太陰溼土。以火遇火,以土遇土,主客同氣,爲相得也;五之氣,主陽明燥金,客少陽相火:以火加金,金畏火制,爲不相得也。六之氣,主太陽寒水,客陽明燥金:以金加水,金能生水,亦相得也。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矣。其有相得而亦病者,如水临金、金临土、土临火之属,以子临母,以下临上,所謂不當位也,故亦病也。然须合歲運強弱而論之。如甲子年、歲土太过,三之氣爲少陰君火,以火加土,則土益旺而無制,是虽相得而不相和也。庚子年,歲金太过,五之氣少陽相火,以火加金,金有制 而反和,是虽不相得,而不爲病也。又如水临金、火临木之属,设遇金、木不及之運,則金 得水而清,木得火而明,虽不當位,亦不病也。水临土、木临火之属,设遇木、火太过之運,則土得火而堅,火得木而燔,虽當位,亦病也。更有进者,太过之土,木不能制者,金反得而泄之;不及之木,水不能滋者,火反得而養之;此天地生成之妙也。欲明運氣之理者,其可以浅求之耶?

天符歲会

[编辑]

應天爲天符,承歲爲歲直,三合爲治。天,謂司天;歲,謂歲支;曰應、曰承,謂歲運 也。 司天行天之氣,歲支行地之氣,歲營運氣交之化,三者其氣不必皆同,而亦有時而同者。如 戊寅、戊申歲,戊爲火運,寅、申又爲相火,是以歲運而同司天之氣,謂之天符。符者,同 也,同於天也。如甲辰,甲戌歲,甲爲土運,辰、戌又爲土,是以歲運而同歲支之氣,謂之 歲直。直者,值也,值其歲也。又曰歲会,会者,合也,合於歲也。若己丑、己未歲,歲運 之土,既同天氣,又同歲支,謂之太乙天符,即經所謂三氣并合爲治也。夫氣同者,其化同 ;其氣異者,其化異。化同則有相助爲虐之害,化異則有互相克贼之忧。然以不及之運,而 得司天歲支之助,則不及之氣转爲平氣,而氣反治;若歲運太过,其氣已盛,而复得司天、 歲支之合,三氣并治,其亢而害物,有不可言喻者矣。故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 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六元正紀

[编辑]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分列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统論六氣司天在泉之政,可謂详 且尽 矣。然而驗之於事,合之於時,往往不能相符。且也一年之间,九州之内,有东南旱干而西 北淫雨者,有西北焦槁而东南大水者,則九州分野,上應九宫,爲地氣之不齊也。且有宋元 丰四年,歲在辛酉,涸流之紀,而河决大水,則氣化胜复之異,胡源所謂歲水不及,侮而乘 之 者土也。土不务德,故以溼胜,寒時則有泉涌河衍涸流生鱼,其變爲骤注,爲霖溃,名爲少 羽,而實與太宫之歲同者是也。是故五運六氣之理,不可不知也,亦不易知也。而况古今度 數之有差等,天人感召之有休咎。執而泥之,刻舟而求剑者也;廢而弃之,亡筌而求者也。 非沉潜之士,而具圆機之智者,乌足以誤此!

《靈》《素》不同

[编辑]

六節臟象論云:心爲陽中之太陽,肺爲陽中之太陰,腎爲陰中之少陰,肝爲陽中之少陽 。而 《靈樞》九针十二原云:陽中之少陰肺也,陽中之太陽心也,陰中之少陽肝也,陰中之太陰 腎也。按《素》以肝爲陽者,言其時;《靈》以肝爲陰者,言其臟也。《素》以肺爲太陰, 腎爲少陰者,舉其經之名;《靈》以肺爲少陰,腎爲太陰者,以肺爲陰臟而居陽位,腎爲陰 臟而居陰位也。二經之不同如此。 經脉十二,絡脉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爲井,所溜爲荥,所注爲,所过爲 原,所行 爲經,所入爲合。故本输篇云:膀胱出於至陰,爲井;溜於通谷,爲荥;注於束骨,爲; 过於京骨,爲原;行於昆仑,爲經;入於委中,爲合。膽出於竅陰,爲井;溜於侠溪,注於 临泣,爲;过於丘墟,爲原;行於陽辅,爲經;入於陽之陵泉,爲合。胃出於厉兑,爲井 ;溜於内庭,爲荥;注於陷谷,爲;过於冲陽,爲原;行於解溪,爲經;入於下陵爲合。 而《根結篇》云:足太陽根起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仑,入於天柱、飞扬。足少陽根起 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辅,入於天容。足陽明根起於厉兑,溜於冲陽,注於下陵,入於 人迎、丰隆。是以井、荥、、原、經、合之处,即一經所言,而亦有不同如此。

《素問》傳寫之誤

[编辑]

苍天之氣,清净則志意治,顺之則陽氣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傳精神,服天 氣而 通神明。按“傳”,當作“專”,言精神專一,則清净弗扰,猶苍天之氣也。老子所謂專氣 致柔;太史公所謂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万物;班氏所謂專精神以辅天年者是也。若作 “傳”,與义難通。王注精神可傳,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予未知精神如何則傳也? 因於寒、因於暑二節,丹溪重定章句,爲是。 脉乍疏乍數者死,謂氣乱而失常也。又少陽脉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夫少陽氣 即未 齊,其脉大小不同已耳!何至失其常度耳?按扁鹊陰陽法云:少陽之至,乍小、乍大、乍長、 乍短。大豈好異而云然哉! 春脉太过,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王氏謂“忘”當作“怒”,是。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KTKT然,時遗溲。又云: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 状, 善怒。详本篇备舉諸經腰痛,乃獨遗带脉,而重出解脉。按带脉起於少腹之侧,季胁之下, 环身一周,如束带然。則此所謂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者,自是带脉爲病。云解脉者,傳 寫之誤也。 血溫身熱者死。按:“溫”當作“溢”。夫血寒則凝而不流,熱則沸而不宁,溫則血之 常也 。身虽熱,何遽至死,惟血既流溢,复見身熱,則陽过亢而陰受逼,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 。今人失血之後,转增身熱、咳嗽者,往往致死,概可見矣。 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暑解”當是“骨解”,言骨散堕如解也。“骨”與“暑”相似 ,傳寫之誤也。 诊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进,經脉未盛,絡脉调匀,氣血未乱,故 乃可 诊有过之脉。按營衛生会篇云:平旦陰尽,而陽受氣矣。夫陰方尽,何云未動?陽氣方受, 何云未散?疑是“陽氣未動,陰氣未散”。“動”謂盛之着,“散”謂衰之极也。

《甲乙》之誤

[编辑]

《素問》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胀滿。又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 氣逆 ,逆則陽氣乱,陽氣乱則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黄帝問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昏不知 人二语之辞。所謂陰氣者,下氣也。下氣而盛於上,則下反無氣矣;無氣則不化,故腹胀滿 也。所謂下氣者,即陰氣也。陽氣上盛,則陰氣上奔,陰从陽之义也。邪氣亦即陰氣,以其 失正而上奔,即爲邪氣。邪氣亦即陰氣,以其失正而上奔,即爲邪氣。邪氣既逆,陽氣乃乱 。氣治則明,乱則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經》削“陽氣盛於上”五字,而增“腹滿”二字 於“下虛則腹胀滿”之下,“則下氣重上”之上。林氏云:當从《甲乙》,謂未有陰氣盛於 上,而又陽氣盛於上者。二公并未體认分答语辞,故其言如此,殆所謂习而弗察者耶! 心脉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环自己。按“搏堅而長”者,太过 之脉 。心象火,而脉萦舌;心火有餘,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軟而散”者,不足之脉。心者生之 本,神之处;心不足則精神爲消,如卑、遗亡、恐惧之類是也。“环自己”者,言經氣以 次相傳,如环一周,复至其本位,而氣自复,病自已也。诊要經终論云:刺中心者,环死。 义與此同。“环自已”者,經尽氣复則生;“环死”者,經尽氣絕則死也。《甲乙經》“环 ”作“渴”,非。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熱也;下而不上,頭项 痛也 ;按之至骨,脉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甲乙經》“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 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非。蓋“上而不下”者,上盛而下虛,下虛則下無氣,故腰足 冷;“下而不上”者,有降而無升,不升則上不榮,故頭项痛也。經文前二段是有餘之病, 故受病处脉自着;後二段是不足之病,故當病之处脉反衰。按之至骨而脉氣少,爲腰脊痛而 身有痹者,亦不足之诊也。經文虛實互舉,深切诊要,自當从古。

王注之誤

[编辑]

《素問》曰:味过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浓;味过於辛,經脉沮弛,精神乃央。注云 :苦 性堅燥,又養脾胃,故脾氣不濡,胃氣強浓;辛性润泽,散養於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長 久。按經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傷在五味。是以五臟资生於味,而味过反傷 五臟。此所謂“脾氣不濡,胃氣乃浓”者,由脾不能爲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输其精氣於 脾也;胃不输,脾不行,則津液獨滞於胃,而胃乃浓。“浓”猶滞也,宁強浓之足言哉?“ 沮”,消沮也。“弛”,懈弛也。由辛散太过,而血氣消沮,筋脉懈弛,精氣衰及其半也, 豈润泽長久之謂哉?以过爲正,以傷爲益,誤矣!誤矣! 切脉動靜,而视精明。精明者,两目之精光也。注云:明堂左右近目之穴,非是。下文 云: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長。然則非目中之精明而何? 肺脉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灌汗”者,汗出淋漓,如以水灌之。謂 肺氣 衰弱,故散而不收也。至秋肺金司令之時,其氣自收,其汗自斂,而不复散发也。非寒水灌 洗,皮密無汗之謂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 可治 ,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歲死。王注云:“从”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然則經文何必 更出“其从者”三字?按《玉版論要》云:男左爲逆,右爲从;女子右爲逆,左爲从。本 文蓋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於法爲逆,然不喑、舌转,則受邪轻,故證虽逆,而猶可治; 若男子发右,女子发左,於法爲从,然喑則受邪重,證虽从,必三歲乃起也,设逆而邪重者 ,必死不治。从而邪微者,奚待三歲而後起哉? 西北之氣,散而寒之;东南之氣,收而溫之。蓋西北寒束於外,而陽聚於内,故宜散而 寒;东南陽泄於外,而陰伏於内,故宜收而溫。非食冷、食熱之謂也。

心欲軟腎欲堅

[编辑]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蓋心於象爲離,腎於象爲坎。坎之明 在内 ,以刚健而行之於外,故欲堅;離之明在外,當柔顺而養之於中,故欲軟。軟者,必以鹹;堅者,必以苦。鹹从水化,苦从火化也。夫坎水润下,愈下則陷矣,故以行爲尚。《易》曰:行有尚吉,往有功也。離火炎上,愈上則焚矣,故以蓄爲吉。《易》曰:離利贞亨,畜牝牛吉也。然則所以堅之、軟之者,固欲其水上、火上,而成心腎交通之妙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编辑]

三陽外感,诊在人迎;人迎者,結喉两旁動脉,故曰三陽在頭。三陰内傷,诊在氣口;氣口即寸口也,故曰三陰在手。

脾氣外絕

[编辑]

脉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言脾虛氣下,不爲胃行精氣,而與大腸驱糟粕也。人有不能食而數便利者,非脾去胃歸陽明之故歟!

勞風

[编辑]

勞風法在肺下。其爲病也,強上冥视,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或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讀此,可悟傷風不解成痨之故。勞風者,既勞而又受風 也。勞則火起於上,而風又乘之,風火相搏,氣凑於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氣而司呼吸,風熱在肺,其液必結,其氣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顺利,故曰當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肺氣、散邪氣之謂乎?然邪氣之散與否,在平正氣之盛與衰。若陽氣旺而精氣引者,三日,次五日,又次七日,則青黄之涕从咳而出,出則風熱俱去,而肺無恙矣。设不出,則風火留積肺中而肺傷,肺傷則喘咳声嘶,渐及五臟,而虛勞之病成矣。今人治勞,日用滋養而不少益者,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歟?而久留之邪,補之固無益,清之亦不解,虛勞病之所以難治也。再按《脉解篇》云: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争,故強上也。勞風之病,火在上而風乘之,風、火皆陽也;風性善行,火性炎上,非所謂陽氣大上而争者乎?

結陽結陰

[编辑]

結陽者,腫四肢;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結陽,陽聚而實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實,則四肢腫也。結陰,陰氣凝聚,不與陽氣相通也。夫陽所以舉陰氣者也,陰無陽而獨,則不复周流四布,有坠而下出耳!再結、三結,謂二陰、三陰并結不解,結愈甚者,下愈多也。

胃脘癰

[编辑]

人病胃脘癰者,诊當候胃脉。其脉當沉细,沉细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甚,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爲癰也。按人迎在頭,趺陽在足,皆胃脉也。云當候胃脉者,謂趺陽也。趺陽脉不必沉且细,而今沉且细者,氣逆於上,而下乃虛,下虛則沉细也。人迎甚盛者,氣逆於上則上盛,上盛故人迎甚盛。夫氣聚於上而熱不行,胃脘壅遏,得不蓄積爲癰耶?

腸覃石瘕

[编辑]

覃,延也,肉蔓延,與腸相着。瘕,假也,假血成形,積於胞中。血積易去,故曰可导而下;肉渐大,則消之非易,故曰状如懷子,久者離歲。

肺消

[编辑]

心移寒於肺,爲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居上焦,而司氣化。肺熱則不肅 ,不 肅則水不下;肺寒則氣不化,不化則水不布。不特所飲之水直趋而下,且并身中所有之津,尽从下趋之势,有降無升,生氣乃息,故曰:“飲一溲二,死不治。”

四維相代

[编辑]

四維,四肢也。相代,相继爲腫也。四肢爲諸陽所實之处,相继爲腫者,氣馁而行不齊 也,故曰“陽氣乃竭”。

四肢不舉

[编辑]

玉機真臟論云:脾脉太过,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靈樞》本神 篇云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實則腹胀、泾溲不利。蓋脾虛則營衛涸竭,不能行其氣於四肢,而爲 之不舉;脾實則營衛遏絕,亦不能行其氣於四肢,而爲之不舉。九竅亦然。两經互言之者, 所以窮其變也。

折髀

[编辑]

胃脉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胃土太过,而火复益之,腑陽獨盛,臟陰受傷,則 髀痛如折也。

水液渾濁

[编辑]

水液混濁,有脾經谷氣不化,溼熱下流;亦有因肺金氣衰,而便液停凝。蓋肺司州都之 氣化,中氣不足,則溲便爲之變。未可執其“皆属於熱”之一语而施治也。

[编辑]

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爲表裏也,得熱則上从之,从之則厥也。故有風熱小恙 ,而 亦面赤、足冷者。如是則解外之邪,必靖内之氣,设徒與表藥,真陽隨越,故曰表裏刺之, 飲之服湯。

煎厥

[编辑]

煎厥,即熱厥也。火迫於下,氣逆於上,爲厥逆而熱煩也。溃溃乎若坏都,乎不可 止者,言其精神散敗,若土之崩,若水之放,而不可复收之、掩之也。

氣泄

[编辑]

心脉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爲氣泄。氣泄者,氣隨便失。脾腸之病,即氣利 也,乃火不足,而土受病也。

瘧脈實虛

[编辑]

瘧脉缓大虛,调以甘藥。凡諸瘧而脉不見,刺十指间出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脉不出者 ,多是氣血壅遏所致,無用張皇,遽投溫補,亦致敗事。

氣痹精少皆能生寒

[编辑]

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从中生者何?是人多痹氣也。又腎者水也,而生於骨 , 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是故氣痹、精少,皆能生寒,不必謂其定责陽虛也。

刺久病

[编辑]

刺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取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愚謂此刺道也, 可通 藥之用矣。以其病久入深,故必深内;以其陰氣難得,故必久留。间日者,休其氣也。调其 左右,去其血脉者,调其未病之处,使血脉流通也。以丸藥攻其病,以甘藥養其正,且进 且止,毋速其效,以平爲期,藥之道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