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說/卷五
唐器
[编辑]大尊
[编辑]《唐六典》:凡尊彝之制,十有四,祭祀則陳之,一曰大尊。《禮樂志》:陳設則祀上帝,大尊二,在壇上東南隅。五帝、日、月,各大尊二,在第一等。宗廟,大尊二,在堂下。進熟,則上帝以大尊實汎齊。五方帝從祀於圜邱,以大尊實泛齊。日月以大尊實醍齊,從祀於圜邱,以大尊二實汎。齊地祗從祀於方邱,以大尊二實泛齊。宗廟祫享,大尊實沈齊。
〔按〕大尊,周用於宗廟,漢用於郊祀,皆可据者。唐則郊祀宗廟並用之,蓋以周祭天地用陶,必大尊也,故師其意如此。
進瓷
[编辑]《柳柳州集·代人進瓷器狀》略云:「稟至德之陶蒸,自無苦窳。合太和以融結,克保堅貞。且無瓦釜之鳴,是稱土鉶之德。」
〔按〕《狀》不言何器,亦不言何人進。唐之造陶器者不一地,考《地理誌》言貢瓷石之器者,祗見河南道。河南、河東,地本接壤,豈即河南歲進之瓷,而柳州代為之狀與?
紫瓷盆渤海貢器
[编辑]《杜陽雜編》:會昌元年,渤海貢紫瓷盆,容半斛。內外通瑩,色純紫。厚半寸許,舉之若鴻毛。
〔按〕《唐書》:渤海本粟靺鞨,附高麗者,其燒瓷當即高麗法也。何以後之傳高麗窯器,未聞有此瑩而輕者?《唐書》又云:寶應元年,詔以渤海為國,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距京師八千里而遠。朝貢至否,史家失傳,故叛、附無考。若然則《杜陽雜編》之所紀,可以補史之缺。
越碗
[编辑]陸羽《茶經》:碗,邢不如越。越碗,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詳越州窯下〉。
內邱白瓷碗
[编辑]《國史補》:內邱白瓷碗,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之。
大邑瓷盌
[编辑]《杜工部集·於韋處乞大邑瓷盌詩》:「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盌勝霜雪,急送茆齋也可憐。」
〔按〕《說文》:盌,小盂也,字或作椀。《漢·淮南王傳》注,食器杯椀之屬。楊升菴述宋林少穎語,謂案古盌字,張平子青玉案,即青玉盌,南京人謂傳盌為案酒,可證。《樞要》錄言:元載家冷物用硫黃盌,熱物用冷水瓷盌。瓷盌,自唐時盛行。內邱屬邢州,如《國史補》所云邢盌亦重於天下。大邑屬工卩州,色白而堅且輕,扣之有韻,味工部詩,瓷盌之上品矣。《茶經》并不列之下次中,獨有取於越州者何也?《格古要論》云:古人吃茶,多用甗,取其易幹,不留滓。《茶經》言越盌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𤮕盌是已。而況似玉、似冰,色青之有助於茶者,邢不如也。宋人取兔毫盞,亦於鬥茶為宜。九經無茶字,前人論茶,遂謂自晉宋以降始盛,然《晏子春秋》有茗茶之食,漢王褒《童約》有買茶之語,《吳志·韋曜傳》有孫皓賜茶荈當酒之事,此皆在晉以前。《說文》:荼,苦茶,即今之茶。荈檟、苦荼見於《爾雅》,郭《注》云:早采為荼,晚采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為苦荼。《茶經》云:味甘,檟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分別如此。自初采而製造,而收藏,而烹點,有條有理。水則某上水,某中水,某下水;火則時一沸,時二沸,時三沸。育湯之華,薄不為沫,厚不為餑,而有取於輕且細之花。擇焉精,語焉詳,其用器必審辨於歷試之後,非率然也。
綠瓷杯季南金詩:「聽得松風並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
〔按〕《方言》:㿿〈音雅〉,閜〈呼雅反〉,𥂸〈音章〉,𥂓〈音麽〉,皆杯也。秦晉之間謂之㿿,伯㿿是也。自關而東,趙魏之間曰椷,或曰盞,或曰盌,其大者謂之閜。吳越之間曰𥂸,齊右平原以東或謂之𥂓,杯,其通語也。杯、棬見《孟子》、《禮記·玉藻》,久有此名,古人以此為酒器。如季南金所詠,用以試茗,恐後代茶種,即起於此。
瓷罌老瓦盆
[编辑]杜工部詩:「瓷罌無藉玉為缸」,又「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傾銀注玉驚人眼,共醉還同臥竹根」。
盞托
[编辑]《演繁露》:臺盞始於盞托,托始於唐。蜀相崔寧女飲茶,病盞熱熨指,取碟子融蠟,象盞足大小,而環結其中,置盞於蠟,無所傾側,因命工穀漆為之。寧喜其為,名之曰托。
〔按〕《周禮》:彝下有舟。鄭司農曰:舟乃尊下臺,若今之承盤。是臺盞之象,略見於周,而已具於漢。《通雅》云:有鬲塞者,乃碟子環蠟遺制。黃伯思曰:北齊畫圖已有之。是《演繁露》謂盞托始於唐,《格古要論》謂古無勸盤,非也。或者瓷碗之托,自唐蜀相崔寧女始。《通雅》又云:陶偲曰,劉張有魚英托鏤,言以魚魫為酒臺盞也。又有襯茶碗者,《資暇錄》云:貞元初,青鄆油繒為葉形,以襯茶碗,又是一家之製。
越甌、邢甌
[编辑]《樂府雜錄》:唐大中初,有調音律官、大興縣丞郭道源,善擊甌。用越甌、邢甌十有二,以箸擊之,其音韻妙於方響。八缶〈後唐器〉
《紺珠》:八缶,如水盞,凡八,置之卓上擊之。後唐司馬滔作。
〔按〕擊甌之風盛於唐,其法:甌中用水加減以調宮商也,習於音而聰者能之。甌取質緊而聲清,此非如點茶佐酒。其窯法佳否,上手立驗。《溫尉集》中有《郭處士擊甌歌》,即道源也。又有馬處士者,善此技,建擊甌樓,張曙有賦。武公業妾步非煙,亦以此名,見《非煙傳》。此本因乎擊缶,以十二甌主音律,則擊甌變法。後唐司馬滔以八缶置卓上擊之,又以擊甌新意,參擊缶古風也。楊升菴曰,今人水盞本此。
陶硯十國前蜀器
[编辑]米元章《硯史》:陳文惠家,收一蜀王衍時陶硯,連蓋。蓋上有鳳坐一台,餘雕雜花草,涅之以金泥紅漆,有字曰「鳳凰臺」。
〔按〕昔人論硯曰:細潤為德,發墨為材,端州水坑所以貴也。歙石發墨而難細潤,澄泥細潤而難發墨,陶硯在澄泥之次。舊有以玉、水晶、五金作硯者,更出其下矣。《硯史》又云:杭州龍華寺,收梁傅大夫瓷硯一枚。甚大,褐色,心如鏊,環水如辟雍之製,下作浪花。近足處,磨墨處,無瓷油。是梁亦有之也。
高足碗十國南平器
[编辑]周羽沖《三楚新錄》:高從誨時,荊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競置用之,謂之高足碗。
宋器
[编辑]白定仁和館瓶、哥窯瓶
[编辑]《妮古錄》:餘秀州買得白定瓶一。口有四紐,斜燒成「仁和館」三字,如米氏父子所書。又於項元度家,見哥窯瓶。紙槌、鵝頸、茄袋、花尊、花囊、蓍草、蒲槌等式瓶
袁宏道《瓶史》:江南人家所藏舊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謂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窯,細媚滋潤,皆花神之精舍齋。瓶宜矮而小,窯器如紙槌、鵝頸、茄袋、花尊、花囊、蓍草、蒲槌形製,短小方入清供。
吉州窯白紫色大小瓶
[编辑]《格古要論》:吉州宋時有五窯,書公燒者最佳,有白色、紫色花瓶,大者直數兩,小者有花。箸瓶〈官、哥、定窯〉
《香箋》:箸瓶,吳中近製短頸細孔者,插箸,下重不仆。官、哥、定窯者,不宜日用。瑪瑙釉小罌
《六研齋筆記》:汝窯用瑪瑙為末作釉,當時止供御,絕難得。餘倅汝僅見溫指揮使家一小罌。
〔按〕古器,瓶、罌,屬汲器、酒器而已。釋子有所謂「頻伽瓶」者,用以洗手,故佛氏有供花之說。《名義》謂未聞用瓶。《秘閣閒談》謂:巴東下巖僧,得一青瓷盌,折花供佛也。至定、官、哥窯,而花瓶之款遂多。至明而講清供者,花瓶最重。張謙德《瓶花譜》云:「貯花先須擇瓶,春冬用銅,夏秋用瓷,因乎時也。堂廈宜大,書屋宜小,因乎地也。貴瓷銅,賤金銀,尚清雅也。忌環,忌對,象神明也。口欲小,足慾厚,取其安穩不泄氣也。」其論精矣。支廷訓為之作傳,曰:《涵春君傳》,其略云:「借交於姚魏,受知於陶令,折節於董奉師門,披衷於六郎西子。姓湛氏,名擷英,移芳其字雲。」
〔又按〕《考槃餘事》:養蘭蕙,須用瓢,牡丹則用蒲槌瓶,方稱。瓶內須打錫套管,收口作一小孔,以管束花枝,不令斜倒。又可注滾水,插牡丹芙蓉等花。冬天貯水插花,則不凍損瓶質。亦安置花瓶之良法,不可不知。
陶硯
[编辑]《麈史》:郭惟濟得陶器,體圓,色白,中虛,徑六七寸。酌水於輪廓間,隆起處磨墨甚良,古硯也。哥窯硯
《曝書亭集·古林哥窯硯銘》:「叢臺澄泥鄴宮瓦,未若哥窯古而雅,綠如春波渟不瀉,以石為之出其下。」哥窯三山、五山筆格
白定臥花哇哇筆格
[编辑]《考槃餘事》:筆格有哥窯三山、五山者,製古,色潤。有白定臥花哇哇,瑩白精巧。
〔按〕《說文》:咳,小兒笑聲。《禮記》:咳而名之,是也。《孟子》:孩提之童,注,知孩笑。唐司空圖文:女則牙牙學語。《通雅·諺原》:赤子曰子牙兒,逐字轉注為小兒。聲則同哇哇,如所云牙牙也。《廣韻》:哇,小兒聲。
官、哥窯圓式、缽盂式、儀棱肚式水中丞青冬瓷菊瓣水中丞定窯瓶式水中丞,又束口圓肚三足者龍泉窯細花紋水中丞
官、哥窯方圓壺,立瓜臥瓜壺
官、哥窯雙桃注,雙蓮房注,牧童臥牛注,方注,筆格內貯水作注定窯瓜壺,茄壺,駝壺,又可格筆定窯蟾注青冬瓷天雞壺
《考槃餘事》:水中丞,陶者有官、哥窯甕肚圓式,有缽盂小口式者,有儀棱肚者,有青冬瓷、菊瓣、甕肚、圓足者。有定窯印花長樣如瓶,但口敞可以貯水者,有圓肚束口三足者,有龍泉甕肚、周身細花紋。近用新燒均窯,俱法此式,奈不堪用。水注,陶者有官、哥方圓壺,有立瓜、臥瓜壺,有雙桃注,有雙蓮房注,有牧童臥牛者,有方者,有筆格內貯水用者。有定窯枝葉纏擾瓜壺,有滯葉茄壺,有駝壺,可格筆,有蟾注。有青冬瓷天雞壺,底有一竅者。工致精極,俱可入格。
〔按〕《西京雜記》:廣川王有玉蟾蜍一枚,以盛書滴。秦嘉妻與嘉書:「今奉金錯碗一枚,以盛書水」,即後之所謂硯滴也。水中丞,本宋可山林洪「文房十八官」。酒壺,古稱注子。唐太和中,中官惡其名同鄭注,改偏提。水注沿注子之名也。《硯北雜志》載:南唐金蟾蜍硯滴,有銘,篆書腹下,甚古,附記於此。左足心曰舍月窟,右足心曰伏棐几。左後足曰為我用,右後足曰貯清氵此,頷下左右各三字,曰端溪石,澄心紙,腹兩傍各三字,曰陳元氏,毛錐子,腹下兩旁各七字,曰同列無嘩聽驅使,微吾潤澤烏用女。
官、哥、龍泉、定筆洗
[编辑]《考槃餘事》:陶者有官哥元洗、葵花洗、磬口洗、元肚洗、四捲荷葉洗、卷口蔗段洗、長方洗,但以粉青紋片朗者為貴。有龍泉雙魚洗、菊花瓣洗、缽盂洗、百折洗。有定窯三箍元洗、梅花洗、絛環洗、方池洗、柳斗元洗、元口洗、棱洗。有中盞作洗,邊盤作筆覘者。有定窯匾坦小碟最多,俱可作筆覘。
哥窯蟠螭鎮紙青冬瓷獅鼓鎮紙哇哇狻猊鎮紙見《考槃餘事》。
〔按〕《硯北雜志》云:薛道祖與米元章為書畫友,其筆硯間物雲,鎮紙宜金虎蓋取重也。官、哥、青冬窯瓷印
《考槃餘事》:印章有哥窯、官、窯青冬窯者,製作巧,紐色之妙,不可盡述。
〔按〕秦以前,金玉為印,其後乃鑄銅,最講紐色。至元末,會稽王冕,以花乳石代之,而鐙明鐙光,質溫色雅。筆意得盡,最相宜也。昌化、壽山,相繼而起,為品多矣。陶印亦瑩潤可喜。竊恐工於冶,未必工於篆,即覓工篆者為之,入火後未必能絲髮不走。莫若仿古銅章,鈕色燒成,用綱刀�之,更帶生趣。
官、哥窯方印色池,八角、委角印色池定窯、印花紋、方印色池
《考槃餘事》:印色池,官、哥窯,方者佳。尚有八角、委角者,最難得。定窯方池外,有印花紋,佳甚,亦少者。
〔按〕《考槃餘事》又云:有陸子岡做周身連蓋滾螭、白玉印池,工致侔古,近多效製。有三代玉方池,內外土鏽,血侵四裏,不知何用。今以為印池,似甚合宜。又云:諸玩器玉當較勝於瓷。惟印色池,以瓷為佳,玉亦未能勝也。此言良是。愚謂近製多工華麗,如陸子岡白玉印池之式,當令陶人仿而為也。
官、哥、定窯、龍泉彝爐,乳爐
《香箋》:香爐,官、哥、定窯、龍泉彝爐,乳爐,大如茶杯,而式雅者為上。〈亦見《考槃餘事》〉
〔按〕《博物要覽》云:宣爐之式,多仿宋瓷,其款多佳,惜乎存世者少也。古無香爐,古銅器為香爐用者,皆尊、彝、卣、鼎禮器。後之為爐者,亦即仿此為式。古博山爐是燒香之器,其製與今香爐迥異。長安丁緩作者,九層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合德遺飛燕金博山五層爐,見《西京雜記》,此制今不見矣。
定窯香盒
[编辑]《香箋》:有宋剔梅花蔗段盒,有定窯、饒窯者,有倭盒、三子、五子者。必須子口緊密,不泄香氣,方妙。〈亦見《考槃餘事》〉
〔按〕香貴燥濕得宜,合和八窨,須蠟紙封固,埋地下半月餘,用香室瓷盒最宜。盒亦作合,亦稱合子。合中小合子曰義子,即《香箋》所雲倭盒之三子、五子也。《博物要覽》雲:均窯有爐合,黃沙泥坯,不佳。
糊斗
[编辑]《考槃餘事》:有建窯外黑內白長罐,定窯元肚並蒜蒲長礶,哥窯方斗如斛,中置一梁。俱可作糊斗。
書鐙
[编辑]《考槃餘事》:有定窯三臺燈檠,有宣窯兩臺燈檠,俱堪書室取用。
瓷簫
[编辑]《南村隨筆》:德化瓷簫,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百枝中無一二合調者。合則其聲淒朗,遠出竹上。
瓷枕
[编辑]《考槃餘事》:舊窯枕,長二尺五寸,闊六寸者,可用。長一尺者,謂之尸枕,乃古墓中物。雖宋瓷白定,亦不可用。有瓷石者,如無大塊,以碎者琢成枕麵,下以木鑲成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
《居易錄》:德州趙侍郎宅,掘得古塚。有一瓷枕,枕上有杜詩「百寶裝腰帶」四句。
〔按〕《豐寧傳》雲:益眼者無如瓷石為枕,可老而不昏,寧皇宮中多用之。
官窯花澆
[编辑]《曝書亭集》:《官窯花澆銘》:「絪兮,若魚尾之散餘霞。潤兮,若海棠之過朝雨。」
〔按〕羅虯花九錫,三曰甘泉浸。《清異錄》謂潤花雨為花沭浴。花澆可以代潤花之雨,而備九錫之一矣,其製當託始於抱甕之灌。
定窯兔毛花
[编辑]許次紓《茶疏》:茶甌,古取定窯兔毛花者,亦鬥碾茶用之耳。
定州花瓷
[编辑]《蘇東坡集·試院煎茶詩》:「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建安兔毫盞
[编辑]蔡襄《茶錄》: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不用。
鷓鴣斑《清異錄》:閩中造茶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按〕《方輿勝覽》云:兔毫盞,出甌寧,下注云,黃魯直詩,「建安瓷碗鷓鴣斑」,是鷓鴣斑即兔毫盞。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曰一水、雨水。茶色白入黑盞,水痕易驗,兔毫盞之所以貴也。又《茶錄》云: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兔毫坯厚,久熱用之適宜。稱兔毫者,皆曰建安,而許次紓謂定州兔毛花為鬥碾之宜,定州先有之耶?東坡《試院煎茶詩》云,「定州花瓷琢紅玉」,又不獨貴黑盞。《送南屏謙師詩》云:「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甕鵝兒酒。」又以兔毫盞盛鵝兒酒矣。
小海鷗《清異錄》:耀州陶匠創造一等平底深碗,號小海鷗。卵碗蘇東坡《食槐葉冷淘詩》:「青浮卵碗槐芽餅。」
紫碗
[编辑]《蘇東坡集》:興隆節侍宴前一日微雪,與子由同訪王定國,小飲清虛堂,詩云:「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鋪粟盤龍茶。」
銅葉湯𤮕
[编辑]《演繁露》《東坡後集·從駕景靈宮詩》云:病貪賜茗浮銅葉。按今御前賜茶,皆不用建盞,用大湯甗,色正白,但其制樣似銅葉湯𤮕耳。銅葉色黃,褐色也。
〔按〕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茶經》以為不宜茶也。銅葉以形名,不以色名。然邢瓷白,越瓷青,陸謂越在邢上,宋人又尚建安黑盞,不取白者,大抵宜於鬥試耳。飲器自然以白為上,故當日御前茶器用白。
東坡茗碗
[编辑]《蘇東坡集·贈杜介詩》:「仙葩發茗碗,剪刻分葵蓼。」《注》:《東坡十八羅漢頌後跋》,軾家藏十八羅漢像,每設茶供,則化為白乳,或凝為花木、桃李、芍藥,僅可指名。
益公湯盞
[编辑]《夷堅志》:周益公以湯盞贈貧友,歸以點茶纔注湯其中,輒有雙鶴飛舞,啜盡乃滅。
〔按〕此二事甚奇,然亦如窯變之類,時或有之。蓋陶出於土,又聚水火之精華也。《吳船錄》云:蜀眉郡治軍資庫中,有一水甕,滿貯石子,每月朔祠之,仍增水石各一器,不知幾年,而至今不滿。《幽雅志》云:曹著為建康小吏,忽有盧府君,見府門前有大甕,可受五百石,風雲出其中,事亦相類,故附記於此。
定窯勸槃
[编辑]《格古要論》:定勸槃,古之洗也。古人用湯瓶、酒注,不用壺瓶及有觜折盂。茶鍾臺盤,始於元朝,古定官窯無此器。
官窯人麵杯
[编辑]《妮古錄》:餘於項元度家,見官窯人麵杯。哥窯合巹雙桃杯,有承盤
《妮古錄》:項希憲言,司馬公哥窯合巹雙桃杯,一合一開,即有哥窯槃承之,盤中一坎正相容,亦奇物也。後入劉錦衣家。
〔按〕承槃,漢時已有之,見《禮》注,《格古要論》:以定勸槃為古之洗,非也。《周禮祭器圖》:洗,形如罍,洗。罍,受一斛。罍形似壺,與勸盤不相似,且《妮古錄》載哥窯合巹杯,已有承槃,彰彰如此矣。合巹,見《儀禮·昏禮》,曰:尊於房戶之東,無元酒,篚在南,實四爵,合巹。《注》:破匏也,四爵兩巹凡六,為夫婦各三酳。《釋文》《字林》作渼,蠡也。古制用匏,亦用蠡。胡應麟《甲乙剩言》云:都下高郵守楊君家,藏合巹玉杯一器,以兩杯對峙,中通一道,使酒相過。兩杯之間,承以威鳳,鳳立蹲獸之上,高不過三寸許。製作甚妙,可與此匹。
哥窯八角把杯
[编辑]《妮古錄》:餘於項元度家,見哥窯八角把杯。
〔按〕《南史》:齊徐孝嗣議王侯貴人昏,連巹以真銀杯,蓋出近俗。今除金銀連環,自餘新器悉用埏陶。是杯之用陶,在六朝已然矣。酒杯亦曰酒鍾,東坡詩:「薄薄酒飲兩鍾。」
酒榼
[编辑]《清異錄》:瓷宮,謂耀州青榼。
〔按〕《孔叢子》云:昔有遺諺,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十榼。酒器有鍾,有榼,其來已久。楊雄《酒箴》雲:鴟鴺滑稽,腹大如壺,盡日盛酒,人復借酤。應劭《注》:鴟鴺,形是榼,又名鴟鴺也。後又單名之曰鴟。黃魯直詩,「時送一鴟開鎖眉」,蘇東坡詩,「金錢百萬酒千鴟」。
饒州花青碗
[编辑]《格古要論》:饒州御土窯,體薄而潤,色白,花青,較定器少次。〔按〕此饒器之始。箸角並《香箋》所引,亦出《考槃餘事》。
浙甕
[编辑]《太平寰宇記》:杭州亭市山餘石鄉亭市村,多陶戶,善作大甕。今謂之浙甕,在南渡後。秘色瓷《六研齋筆記》:南宋餘姚有秘色瓷。
〔按〕此即錢氏秘色窯之遺也。今未得見秘色窯器,豈《筆記》所謂粗樸耐久,似均窯者。前之秘色,亦如此與。
元器
[编辑]饒州小足印花碗饒州青黑色戧金酒壺、酒盞
[编辑]《格古要論》:元朝燒,小足印花,內有「樞府」字者最高。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
〔按〕饒窯在宋元時,有命則開,停即止。故所傳者少。今隻據《格古要論》,以存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