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山集 (兪肅基)/卷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 兼山集
卷七
作者:兪肅基
1775年
卷八

[编辑]

送竹溪從兄受基赴燕京序[编辑]

天下之患。莫大於苟安。目前之無事。而不知先事慮患之道。是以介然倉卒之際。臨之以變故。劫之以不測。則手忙足亂。十顚九倒。未或不喪其所守。醜虜之主中國。今已八十有餘年矣。而我國之皮幣金繒。歲歲不絶。冠盖相望於道路。其始也公卿大夫之有是行者。莫不憂愁慮歎。如就死地。及其今年無事。明年無事。習熟見聞。狃於故常。則以爲是無難乎已。未甞有䂓模措畫。爲之先事而憂者。余以爲天下之事變無窮。有不可以常情測者。則其能長無事。未可知。不幸而至於不能無事。則適當是時焉者。麤心淺見。卒然應之。而乃欲免於向之所謂顚倒失守之患。豈可得哉。嗟呼。神州陸沉。穢德天厭。百年之胡。大運將傾。則奉使之難。固莫如今日。而其所以先事而憂者。宜無所不用其極。往年余甞因家大人行。得彼中事情頗詳密。盖聞其幽囚太子。國本未定。有言者。輒殺之。嬰兒亦不遺。朱天保之䟽。引證古今。言甚切至。而下吏治之。旋聞並殺其父子。有子二十四人。而愛憎不一。將有爭立之勢。此大患之本也。蒙古者胡元之種。而頑悍強盛。胡酋畏之如虎。猶恐一朝狺然。故以其女妻而覊縻之。不敢誰何。且聞十三省。僅有三之一。江南之貨物不通。意者大明有復興之兆乎。抑將如安天命之言。有眞人者起乎。又因西㺚爲冦。十四王者領兵出。已三年。累見敗衂。內患未艾。外憂方深。則危亡之形。近在目前。而特以胡酋尙存。幸今無事。然聞其久處離宮。荒淫無度。朝夕唯以不得其死爲憂。以詔九卿書及所謂熱河詞者觀之。可知其死亡之無日矣。假如而今胡酋一死。而衆雛爭立。又如坐蒙古於皇極。而馳㺚兵於中原。其或眞人勃興。腥塵掃淸。卽勿論爲變之不一。變故洶湧之際。餘派之射人。我不得免焉。則當此之時。只當據理以諭之。正言以責之。忠信以自守。剛毅以不撓。設有形跡之嫌。不可避也。其歸則在於上不辱君命。而下不失吾身而已矣。抑有一事焉。皇明遺裔。擧齊襄之義旅。狡虜殘孽。保燕京之一隅。勝敗之形。如楚漢之相距於滎陽。我使之行。一則以昔日君臣之義相責。一則以從前事大之禮見迫。於斯時也。又將何以處之。季文子之三思。其施於此乎。今年春。虜人來傳其國書。秋朝廷遣使謝之。我叔父參判公實膺副价之命。而胤從竹溪兄以白衣隨之。臨行請余贈一言以送。余惟遼薊風霜之際。晨昏定省之奉。固兄往從意也。宜不待余言。至於春秋復雪之義。山河今古之感。不惟兄自知之。人皆能爲兄道之。不遺餘力。獨此數事。或不爲無助於觀變處義之方。故爲說如右。噫。今世之人。不生於中國。生於我東幸也。而乃或不免於是行。則是幸之不幸也。其或當吾身而適値其有事之時。則此又不幸之不幸也。而於是焉吾之所以先事而憂者。乃能應之有道。處之有方。使君命不辱。而吾身不失焉。則又豈不爲不幸之幸也哉。雖然左右此行而隨事備忘者。兄之責也。是說之誦於兄者有以也夫。

送舍弟子章歸淸峽序戊申[编辑]

吾兄弟之落落不合幷久矣。盖自孤露以後。各以事牽。雨散星離。一歲中。率不過三四見。屬余定居西河之上。而章與伯氏次第入城。則相距以百里而近。雖不至如前濶遠。然疾病憂患之相仍。亦苦多違而少合。每兄弟對語。所講確者。必在於同聚一處而不相離也。去歲冬末。章忽以書來曰方謀求田於上游。行將挈妻孥以往也。余得書驚駭。亟扶病入城。欲挽其行焉。則章爲經營巢穴。先已向峽矣。余則入告於嫂。出語伯氏及章所與圖事若季信,大紀,國彦輩。方將待其還而謀所以沮敗之也。前月半間。章歸自淸峽。會余於河上而告別焉。余乃以前日之所謀於衆者。窮日夜露聲色而力止之。大意以爲兄弟之不可復遠離如向來。而仍又極道山中窮苦之狀若淮南子招隱詞之意者。盖不啻累百餘言。而章猶掉頭。徐曰兄言吾豈不念。而抑吾別有說焉。夫論吾東之山水者。必曰四郡焉。而論四郡者。必稱淸峽爲首。盖四郡者固極山水之勝。而淸峽者又盡四郡之美。余愛其江山如畫。勝槩殊絶。常有擺脫塵臼。飄然獨往之願。而不可得也。今幸借田十數頃。足以無飢。又得亭於碧樓之東。而占地高逈。民物邑居之盛。山水登臨之樂。盖一寓目而盡得之也。方春氷泮。江水盛長。扁舟掛席。溯流而往。高卧斯亭之上。得遂終老之計。則亦平生大願也。山肴野蔬。可忘肉味。漁翁舟子。勝對俗客。其春秋暇日。乘興轉輾。窮源於龜潭。尋眞於仙巖。歗詠林泉之間。放浪形骸之外。則又何憂生涯之澹泊。身世之窮寂乎。余聽未訖。不覺解頤而喜曰爾之言樂哉。爾其行矣。然爾能之而我不能焉。其可愧也歟。章又卒其說曰災殄荐至。吪言蹲沓。天時人事。亦孔之極。燕巢幕上。吁可怕也。携手偕隱。其容徐乎。我之欲援兄入峽。猶兄之欲挽我留洛也。盡室游山。昔人所願。兄何不以曾所講同聚一處之計者。移就於此間。以續桃源故事乎。余又不覺蹶然而起曰昔張季鷹見國家將亂。託思於蓴羹鱸膾而歸隱江東。不知者謂其爲蓴鱸也。知之者又不過曰愛吳中之山水也。而乃其意則別有在也。今爾之行。其殆類是乎。爾其亟行毋遅矣。吾將踵爾而隱也。盖至此而凡前日之所欲沮敗之者。變而爲助成其計。而猶恐其或不諧也。不惟不能挽其行而留之。且將爲其所挽而與之俱往焉。嗟夫若是者。非余心之無常。乃吾弟自有見幾之明任事之勇。則有智無智。豈止較三十里哉。章於是治行具貰歸舟。引帆上檣。解纜有日矣。余乃送之於東湖之上。爵酒而與之別曰噫嘻。哲人萎矣。寒水空矣。惜也爾行之後。不及供灑掃於儒宗之門。其將撫遺躅而興喟。景高山而起感矣乎。又謂曰塊坐空山。無嚴師畏友之益。其不爲小人之歸者幾希。此非朱先生語乎。卷裡賢聖昭布森列。昕夕周旋。視作參對於丈席可乎。又謂曰麯糵逃身。古有其言。而劉伶之曠達。阮籍之猖狂。不識名敎中樂地。是可以爲戒也。衛武賓筵之詩。其爲吾弟之白圭乎。又謂曰峽裡繁華。不乏胡園之黎渦。貪生莝豆。無賴澹翁之氣節。野火春風。持戒不嚴。則墮坑落塹。便在目前。朱夫子誤平生之句。其惟吾弟之三字符乎。又謂曰象外烟霞。機心久絶。壁上圖書。閑氣漸融。濂溪濯纓。百源整襟。庶幾追高風於想像。悟至理於忘言。則君所以自勉。吾所以相期者。其不在玆乎。其不在玆乎。盖觀感名賢之跡。興起自奮之意者。固爲立志之一助。而讀書講學者。其本領也。節飮戒色者。其節度也。夫然後周邵二夫子之眞樂可尋。是其言亦不爲無序也。吾弟其勉之哉。章遂起再拜言曰敢不敬蚤夜以求從誨語。余旣述此意。賦九章以贈。而仍具道其前後問答之語。書之右如此。

明陵齋郞先生案小序乙卯[编辑]

先生案者。有官守者列書前任人名氏。庸作後來觀者也。寢齋舊有案。弊壞不可讀。余乃易而新之。謹移書如例。仍念齋郞之職。所以守園陵而奉香火。實蔭仕之選也。然歷觀近來居是任者。其能恪謹奉職。隨事盡責者罕聞焉。而留心鄙瑣。以惹譏招怨者。往往有之。至若衒能沽名。違道干譽者。固無足道。而其或不屑小官。食焉而怠慢。不省所職之爲何事者。亦非會計當之義也。今以是案言之。前後三十五年。其見書者。凡五十三人。亦多矣。後之覽者。必指點而言曰某也如此。某也如彼。以題評於無窮。豈不深可懼哉。肅之無似。亦得書名案中。旣以此自警。且以諗諸後來之諸君子云。

贈朴甥國輔相朝[编辑]

朴甥國輔。從我寂寞之濱。留連旬日。惟一部鄒書是講。晨夕兀兀。咿唔之聲。不輟於口。余嘉其志尙之苦切。凡有所叩。竭兩端以告之。而又勉以毋倦也。忽於中宵枕上。嘅然謂余曰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人苟有志則事必有成。而不係乎才之敏鈍耶。余曰然。孟子不云乎。志氣之帥也。心之所之。氣必從焉。是猶韓白爲將。皷勇而前進。則頑兵惰卒。其有不奔走承順於指揮號令之下者乎。人患無志耳。使其有志。卽何憂事之或不成乎。雖然志有小大近遠之不同。願聞君之所安。君又喟然曰童時懶遊失業。今焉悔矣。欲大發憤爲文章。以補前踦。而力小任重。恐其難成。是以憂耳。余曰君年未弱冠耳。未來之日月無窮。何事不可做。而乃發此言耶。且文章。於儒者事末也。非其至者也。譬如設的於百步之外。彎弓而射之。君則志乎邊暈。而不志乎紅心。何其小且近也。然尙幸其不離於的。則其自邊暈而之紅心也。特一轉移間也。天下之文章。莫尙於四書五經。而惜乎人每求之於他。幸而求之於此。則又不免有隔靴爬癢之病。是以其模擬粉澤。自以爲文章者。持比古人語氣。則無彷彿焉。盖失於讀之未仔細也。夫讀古人書。而只以文章爲志焉者。已不過學其影響也。而爲文亦未得其方。則豈不歸於影響之影響乎。吾恐其所謂志者。徒勞而無成也。今且以孟子一書言之。其千言萬語之高揭而昭示者。無非心性之精微。義理之極致也。而皷鑄陶鎔。發之以正大偉燁之筆。其機鋒之駿利。波瀾之渾浩。使人讀之。悚然而恐。爽然而失。殆不敢以狎進也。文至於此。可謂至矣。有志於文章者。苟於此沉潛玩味。密切體認。字字而求其訓。句句而尋其義。淺者還他淺而勿𮣡之使深也。深者還他深而勿堙之使淺也。語勢之呼吸緩急。毫釐必察。意脉之出沒起伏。錙銖無差。始於憤憫悱鈍。而終底融會貫通。則七篇之旨。其精粗也巨細也。瞭然心目之間。而發之爲文章。不期高而自高。不期妙而自妙。所謂機鋒之駿利。波瀾之渾浩。將有可得以言者。其視向之往來皮膜間。而徒以誦數之多爲誇者。得失殆天壤不侔矣。願國輔試依吾言。而將此一書。下得新功。其已講者。熟複而毋斁。其未講者。探討而不已。留心於尋數行墨之間。而收效於積累銖寸之後。則固將並與其所以爲文章者而得之。夫然後操筆而臨紙。則滚滚乎其來也。若或相之。若或起之。方信吾言之不誣。而今日之志。其有可成之日矣。嗟呼。豈惟如是而已。其識解之精深。眼目之高大。自能尋向上去。知文字外。別有用心處。而不屑於今日之所志也。於是復與我講此書而論志可矣。國輔勉之哉。

衛從司題名錄序[编辑]

上之二十六年庚午仲秋。元孫生。明年辛未孟夏。上深惟宗社大計。敎曰其以元孫進號爲王世孫。設師傅僚屬如例。於是倣東宮春桂兩坊。置講書院,衛從司等官。而衛從司有官四人。所謂左右長史從史者是也。而臣等俱以無似。實忝其選。時上方御昌慶宮。命修葺舊弘文館。爲直宿之所。䂓模凡百。不日而略備焉。五月十三日戊申。行冊封禮于崇文堂。是日也。天晴日暖。惠風和暢。世孫閣下御空頂幘。具五章服。姆抱之而進立于兩階下。攝行四拜。由西階升。受敎命竹冊玉印等。下而復行四拜。滿庭臣僚。莫不拭目延頸。如景星慶雲之始出。爭先覩之爲快。而臣等昵侍左右。首瞻岐嶷之表。榮孰甚焉。旣退相與言曰此不可以無識也。書官職姓名除拜日月于冊而藏之。以備司中故事。屬不佞爲序。不佞謂官勿論大小。各有責任存焉。試論吾輩職分。若其扈儀仗而陪輦輿。則特一有司事也。夫人而能之矣。有時執經史而備顧問。則實有保養之責。其爲任曷可少焉。國家三百年間。僅三有斯慶。而何幸於吾身親見焉。誠曠世難逢之會也。然今玆設官置司。悉遵顯廟己丑之䂓。而竊以日記考之。顯廟春秋九歲。冊封爲王世孫。而建號之後。日開講筵。進學不懈。臨御十五年。文明之治。未始不權輿於此。則當日宮僚之挾冊登筵者。不可謂無少補也。顧今世孫閣下。方在冲齡。開筵設講。未易以歲月期。則吾輩職事。不過輪日直宿而止耳。宮僚之責。其果如斯而已乎。昔朱夫子以皇孫官屬之不備。責任之不專。深致慨惜於保養之踈略。見於戊申封事者詳矣。今也官則備矣。便同冗散。徒費廩粟。素餐貽譏。甚可愧也。異日世孫閣下年紀漸長。親近書冊。而居是職者。從講官後。得備顧問之列。則宜不以官卑自沮。因文進說。隨事獻䂓。仰贊緝煕之功。粗效涓埃之報。方能不爲負其職責也。不佞敢以是諗于後來諸君子云。

[编辑]

晩休亭記[编辑]

晩休亭者。故相國趙公作亭於西湖之上。爲晩年歸休之所。故扁而名之也。公旣沒。亭盖累易主。而至是爲吾家有。亭在玄洲之東岸兩宜亭之後麓。爲三江形勝殊絶處。遠呑山光。平挹江流。如黃岡之竹樓。陂田蒼茫。行者倦厭。如靈壁張氏之園。諸山環擁。勢若星拱。如馬退山之新亭。閩商海賈。風帆浪帕。出入於江濤浩渺烟雲杳藹之間。又如錢塘之有美堂。此其勝槩之大略也。家大人旣奠居於此。以爲甚愜於意也。亭名命勿改。使不肖記之。客謂趙公之名是亭也。而今爲子家有。則又何舊貫之仍焉。其說可得聞歟。余應之曰諾。出處進退。仕宦者之大節也。古之人有早歲長往。急流勇退者。則其退也固不待於晩年。然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則晩年而歸休者。方始爲出處之常也。何者。或宦成名立。知難知足。而思保其節於旣老之後。或志氣摧頹。事與心違。而欲丐其身於未死之前。此其所以退而休者之常在於晩年也。最下者乃或假亭名而自詑。而終其身。不得一日之歸休。則彼其大書而高揭焉者。不過爲墻壁間一標榜而止耳。余未知趙公名亭之意。於斯數者何居。而若吾家大人。則其於宦情。盖泊如也。雖名位隆顯。而常存晩節難保之戒。故東岡之志。老而彌篤。引年之請。累發於章䟽之間。迨天地崩析之後。則益絶意於榮道。無復當世之念。而以官爲家。無所於歸。乃今爲得所願。而江山之勝。登望之趣。又有符於夙昔之求。將與漁翁舟子。沙鳥淵魚。日往來追逐於烟波雲月之中。以爲終老之計。而亭之名。偶與之相契。則斯亭也非昔日之晩休也。乃吾今日之晩休也。又何改焉。而亦何嫌之有哉。歸休乎君。豈非所謂其義則某竊取焉者乎。客曰善哉。仍書其問答之語。以爲晩休亭記。

余旣爲此記。而容又疑其稱道之大過也。以爲子言則誠然矣。斯亭則信美矣。子不見兩宜亭之在前乎。泰山之下。何丘垤之足誇焉。余應之曰諾。夫北極仙峯。南通銅雀。明沙遠峀。一望無際。而乾端坤倪。軒豁呈露。斯固兩宜亭之擅勝於吾東。埒美於洞庭者。而以其太爽也。故可往來而不可以久處也。若吾亭之所臨。則比兩宜僅三之一。眺覽之勝。固當少遜。然面勢之平穩。結局之回抱。可以四時處而不厭也。朱先生亟稱廬山之勝。以爲非復人境。然甞謂其過淸難久居。杖屨之棲息。每在於武夷寒泉之間。夫會心處不必在遠。而快於意者。終須有不快者存焉。則子又安知吾亭之反不爲勝也耶。况兩宜者。舊有亭焉。而今鞠爲茂草。敗瓦頹塼。無復存者。彼其子孫。亦豈無堂搆之念哉。波濤之所衝。風雨之所射。將不得撑拄而捱過焉。故一任其蕪穢不治矣。而吾乃於風最月夕。乘興而上。興盡而返。日往來無阻焉。則彼固吾亭之丘園耳。又何設畦畛於其間哉。客曰善。復書其說如此云。

抱膝庵記[编辑]

昔晦庵夫子得卧龍潭於廬山五老峯下。緣名潭之義。畫漢丞相諸葛武侯之像。置之庵堂之中。而夫子自爲之記曰來者尙有以識余之意也。夫因名託實。以寓夫高山景行之意者。其旨深矣。余友上庠洪君季信。家世簪纓。而不以立揚爲急。一朝盡室歸隱於南陽之文山。結屋數椽。而扁之曰抱膝庵。求余文爲記。余竊念庵之得名。以其地名南陽。故欲自託於武侯云爾。則亦惟朱夫子卧龍庵之遺旨也。然觀夫因名而託實。則卧龍,抱膝。雖同歸於慕侯之風。而所以慕之之意。則有不同者存焉。何者。秦漢以來。盡出處之義者。惟侯一人而已。方侯之躬耕南陽。抱膝長嘯也。使其不遇先主。則盖將終身於草廬之中矣。及其感激三顧。開濟兩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則誠忠義烈。又何其偉也。是其一處一出。固皆爲百世之師表矣。而當晦翁之時。二帝北狩。六宮南渡。中原之羞恥未雪。文武之境土未復。則以夫子含寃忍痛之心。所以慕侯討賊復讎之義者。爲如何哉。然則潭之名卧龍也。而晦翁之必結庵而揭侯之像者。盖慕其出以後事業也。庵記所謂識余之意者。其不在是乎。噫。試觀今日。皇朝之百年文物。盡入腥氊之區。箕封之千里山河。長帶牛後之羞。則顧奚異宋室南渡之時哉。志士之處今日而慕侯之風者。固當感奮於討復之烈。而寓晦翁感慨之意。不當苟慕其高卧隆中之節也。而觀季信名庵之義。則反有取於侯之初服者。其意安在。嗚呼我知之矣。君子之出處。亦何常之有哉。當其可之爲貴而已。夫侯之討賊復讎之志。其正大光明。如靑天白日。人無得而間焉者矣。然必其有侯之謀猷才識。可以向前擔當者然後。庶不至於虛爲出世耳。使後之人無此伎倆。而徒許亂世之驅馳。則不亦爲慕虛名而取實禍之歸乎。如晦翁之道德學問。視侯之術。固將擬之而有餘也。而特坐於不遇。則其於侯之所樹立者。宜亦有曠世而相感者矣。若季信之文雅愷悌。豈非士友中傑然秀出者。而顧其謀猷才識。則不敢謂能有侯之具耳。况其所値之時。以比於侯之世。則雖未知如何。而末路多𡾟。固不可謂之治世。則苟全姓名。不求聞達。亦其時然耳。此義又曷可少哉。雖其所慕者。若有異於朱夫子之意。而知時識勢。量能度分。當處而處。不當出而不出。無非所以當其可者。則斯其爲善學侯者乎。抑侯才分甚高。先儒以爲三代上人物。則王佐之心。儒者之像。得之天賦者爲多。而若以戒子一書觀之。其有得於寧靜澹泊之學者。亦不可誣矣。盖自其平常無事之時。而養之有日。講之有素。䂓模措畫。固已先定於胸中。是以後來功烈。如彼卓卓。然則三分之略。六出之策。雖謂之數十年抱膝之力可也。季信勉之哉。從今以往。庵裡許多歲月。無非吾友抱膝高卧之日。而寬閑之野。寂寞之濱。着寧靜澹泊之功。所以進其謀猷。長其才識者。宜無所不用其極。異日遇時一出。展布所蘊。則功名事業。何遽不若侯哉。願季信毋徒慕抱膝之爲高。而第無忘朱夫子卧龍潭之意。則其必有以處此矣。

不染亭記[编辑]

君子雖處世應俗。而能不爲世俗所轉移。斯其所以異於衆人也。周先生以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比之君子。觀先生之隱居濂溪。濯纓自樂。則疑若離羣絶俗。果於忘世。而及其居官任職。施於爲政。則又却精密嚴恕。務盡道理。然其光霽氣像。固應隨處自若。不以應接之煩而有損也。然則先生之愛蓮而稱之以不染者。乃所以形容其一般意思也。推是道也。雖至於磨不磷涅不緇可也。其旨豈不深哉。地部有小方塘。種蓮百本。宜於暑月淸賞。而第顧無亭以臨之。歲甲子。尙書道谷趙公。判是曹。與諸郞僚謀焉。營屋數椽於塘之北。不數旬而功告訖。結搆端妙。丹雘璀璨。極幽夐蕭灑之趣。公遂命名以不染。而得李積城宜炳筆。刻板而揭之。屬不佞爲記。余惟不染之義。濂翁之發揮已盡。知己之說。本自高簡。無庸復贅。獨公命名之意。有可得以言者。地部素以腴膩稱。終日所事。不越乎米布錢帛之出納。金銀珠玉之照管。居其任者。一或踈脫。吏胥之奸弊立至。而欲留心鄙瑣。析利毫忽。事事而不放過。則如入鮑魚之肆。浸浸然久而俱化。心隨眼遷。手因物滑。或至朶頤染指。以惹簠簋之誚者。亦不甚難。於是焉登是亭而遠觀。顧厥名而思義。雖所處之近垢。所管之不雅。而能超然自持。澹然無累。如蓮之亭亭凈植。不染淤泥。則其有得於斯亭之助者。顧不大歟。噫。以公處地。黽勉從宦者。豈有他哉。以其心之不爲世所轉者在焉已矣。况公前後判是曹再耳。而月俸騶直。皆籍記而納之官。不以一物自私。亦可謂深體不染之義。而卒又以此名亭者。盖欲推己所得。勉人以君子之道也。夫君子。人中之蓮也。蓮則花中之君子也。以人中之蓮。對花中之君子。物我相得。兩忘其形。則吾不知人爲蓮耶。蓮爲人耶。聖人之不磷不緇。固不敢擬議。而濂溪之居官盡道。不失光霽氣像者。庶乎可以馴致之。斯則不染之盡頭。請以是對公命而爲記。

配爾窩記[编辑]

余友洪純甫。有別業於完山之龜浦。俯臨大野。暎帶湖山。環以良田美疇。雜以名花嘉卉。菀然有樂志論風致。純甫甞位於朝。光顯矣。而其罷官也。則未甞不歸休於此。爲藏修遊息之所。宅後數十武。有一大松。亭亭特立。龍鱗虬幹。其古千年。影干雲霄。根盤九地。望之若靑幢翠盖。宜於夏月避暑。是尤純甫之日夕所愛玩者也。甞築㙜而培植之。名曰盤桓。要余作記文。而余坐思淹未就。及余之莅鷲城也。純甫自春州任所。投紱賦歸。以書謂余曰方營小窩於㙜之上。是不可以無名也。竊感杜工部詠松詩我生無根蔕。配爾亦茫茫之句。欲反其意而扁以配爾。子其爲我記之。以償宿逋可乎。余應之曰諾。子美生丁不辰。漂泊東西。一身無依止。則宜其起羡於樹木之有根蔕而自歎不如也。今純甫樂育於太平之世。無流離竄徙之苦。又有好菟裘。根基深厚。脫去樊籠。安頓得所。優哉游哉。固將與是松而終老。則庶幾有以克配之也。子美之所不能。而純甫能之。則人言古今人不相及者。直影響語爾。雖然余觀子美之平生。愛君憂國。發於至誠。雖在顚踣蒼黃之際。而不忘葵藿向日之悃。炳然忠節。閱霜雪而靡改。然則子美之於松也。可謂配其德。而所不能配者。特跡焉耳。余願純甫高卧新庵之上。益礪歲寒之操。毋徒配其跡之爲幸。而思所以配其德焉也。是爲記。

無違堂記[编辑]

昔夫子以無違二字。答孟懿子之問孝。而恐其認以爲從親之令也。故歷擧生事葬祭之以禮。以警其僭禮之失。朱子訓釋。固無間然者矣。然愚意此二字所包甚廣。而雖專以從親之令解之。恐未必不爲孝也。要之此義自可備一說者也。盖世之爲人父者。夷考其行。何甞一出於正。而若其所求乎子。則必欲一一是當。無少未盡。爲人子者。毋以其所令之反所好爲嫌。體而行之。勿逆勿怠。則斯可謂之孝焉已矣。余甞從兒子彦傅書室。見其以無違扁額。問之曰何居乎。對曰大人有命。子欲無敢違越故云爾。其意亦如余所欲。備一說者也。噫。余固自治甚踈。其於訓廸之際。雖未有格言至論之可以盈耳充腹者。而亦未甞以外道引之。今兒能以無違爲心。則其殆庶幾乎。試觀今世。頑童悖子。不率父兄之敎。而自行其志。以至壞名災己。辱先喪家者。滔滔皆是。夫然後益知人子事親。尤當以從親之令爲孝也。吾兒則知免於此矣。自是以往。家庭父子之間。日以責善爲事。而不必賊恩之爲患。子則無違。父則無憂。豈不兩善而交美哉。遂爲說而勖之云。

題跋[编辑]

題翠巖先生遺墨後丙申[编辑]

昔余從翠巖姜先生游。先生愛余甚至。敎誨諄諄。竭兩端而告之。而其所以爲說。則亦不過曰涵養致知之交修幷進。不可偏廢。盖深有得於晦翁法門者也。當時親炙。粗有端緖之可尋。及乎山頹之後。倀倀然如𥌒失相。歲月逾邁。而所以思先生者。愈切於前矣。乃者友人鄭元猷。以先生遺墨一帖子示余曰此前日先生之所親書而與我者。故玆不外於子。余卽拜受。敬而玩之。手澤宛然。猶足以見當日七分之心畫。先生固未甞以書自詑。而有時臨池。任其揮灑。端方奇古。咸有法度。然其唯古是則。而不入於時㨾。故能知其好者絶少。此却可嘆。然世人之不知先生者。盖不特書而已。要當知其人之爲賢焉然後。可以知其書之爲好。嗚呼。此豈易與世俗人道哉。旣而見其所書之言。則一字一句。又皆是先賢爲己務實之訓。而無非所謂涵養本原之要法者。體而行之。服膺勿失。則爲聖爲賢。要不出此。而以余之平日所聞。則盖亦有未及盡者焉。豈先生見世之名爲學問者。徒以口耳相尙。而無片時涵養以爲之本。故特然揭此。以爲必先立乎其大者然後。講學始有湊泊也耶。河南夫子所謂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盖亦是意也。玩而思之。竊有所感於中者。故於其帖末。聊書此而歸之。庶幾朝夕。與元猷共勉。以無負先生之意云。崇禎後再丙申復月下澣。後學杞溪兪肅基敬跋。

題同門諸公所和先生詩後[编辑]

丁酉之孟春。淵門杖屨自華陰移住寶盖山之靈隱庵中。從之者肅基也。繼來者金誠仲,閔士長,鄭元猷也。最後至者金子安也。相聚月餘。日摳衣丈席。質問經義。先生左酬右應。終日不倦。戒誨諄諄。兩端俱竭矣。而惟恐吾之言之也有不盡。而人之聽之也有未瑩。作詩章箴戒之語。人授一篇。而其所以指示病根者深則深言之。淺則淺言之。明白痛切。各中其髓骨。而至誠惻怛丁寧反復之意。又藹然於一唱三歎之中。俾有所警省而自治焉。嗚呼。此所謂將赤心片片說與人者乎。諸生再拜敬受而讀之。而又各自言其志。以見師生傳受之實如右。書旣畢。諸君屬余曰子其識之。余謂吾輩羣居旣久。相知不可謂不深矣。而至其心術之間隱微之際。則亦有他人之所不得與焉者。其或背馳實事。唯外是循。藉一時依歸之名。而要以爲觀美之資。則吁亦可懼也已。夫善或有時乎爲賞而勸。惡或有時乎爲罰而止。故先王之制。夏楚二物。爲學宮懲勵之欛柄。罰其可以無乎哉。然則如彼者宜如何罰之。先生方有意於白雲舊居。謀與二三子。結構一庵。以爲永久藏修之所。庵固早晩可就。而相聚亦且有日矣。當此之時。其或弁髦師訓。伎倆依舊。則是其所以從先生者。不過乎騖外也要名也。其無實心求益之意可知。請白先生而黜之。無得入吾林中焉。以是罰之。其亦可乎。僉曰諾。遂書其言。以爲異日之左契云。丁酉仲春日。肅基敬書。

題玄敬之命直所藏農淵二先生遺墨後丙寅[编辑]

玄君敬之。於吾師門。有四世峩洋之契。百年羹墻之慕。盖自文谷相國之謫居鳩林。敬之之曾王考竹林公曁王考三碧公。實爲湘潭主人。而及相國之再謫沃州。受後命而返柩也。公之父子所以扶護周旋於禍故蒼黃之際者。大見欵誠。使吾先師兄弟。常懷次骨之感。前後詩章札翰之相與酬唱往復。無非吐露肝膈之言。而其丁寧心期之托。每勉以不改歲寒之操。毋負名亭之意。于以見先輩風流之篤厚。而竹亭交誼。雖謂之通神明可也。其隻字片墨。公之父子。靡不十襲而珍藏之。以及於敬之之兩世。而愛護惟勤。逮戊午秋夜。鳩林大水。亭前之溪水汎濫於堂奧。前之篋笥所藏。漂沒不知去向。朝起視之。則掛在於萬竹檀欒之間而免焉。敬之喜若失拱璧而復得之。於是收拾曝曬。粧褙爲一帖字。庸寓目於朝夕間。甞持而示余。願著一語而記之。余謂先師兄弟平日奉勉乎主人公者。乃在於護此君之勁節。而今其殘藁賸馥。無恙洪水懷襄之餘者。實賴此君之所護焉。人則護物。物則護人。若有交孚而互感者然。其事豈不奇哉。敬之有氣槩勵志操。蔚然有先代遺風。其爲此帖。費盡心力。將見其受用一生而不窮。傳示永久而無失也。可謂名祖之肖孫也已矣。是爲記。

題玄敬之所藏尤庵先生手筆後[编辑]

右八箇字。尤庵老先生八十三歲心畫。盖在己巳。先生有耽羅之行。候風之船。朝暮將發。而三碧玄公。乞得於岸上之白蓮寺者也。先生大字之奇勁䧺健。固古今希有。而若此所書。殆同絶筆。然其龍挐虎躩之勢。山重嶽立之象。不變於鯨濤震撼。大禍怵迫之際。與少壯平常時無異。一生浩氣之充養。於此亦可驗矣。豈不尤可貴重哉。三碧堂扁額。亦其同時揮灑者。而今旣鏤板而揭之矣。又有吾師三淵翁詩文之發揮。而獨此數幅。久作箱衍中物。余之通判完山也。玄公之孫命直敬之持而相示。遂命工作屛。摩挲景仰之餘。敬題數語於下方而歸之云爾。

退陶先生遺墨跋甲寅[编辑]

地光天影共靑靑。拍岸纔添水數甁。且待夜深明月擧。試看涵泳幾多星。

此韓昌黎詠盆池詩。而我退陶先生實書之。字畫端嚴。猶可想見其七分之心也。先生之歿。且二百年。赫蹄片墨藏之者亦罕。而今此書忽爲金君日進之有焉。其可貴也哉。抑詩意有可反復者。夫動而拍岸。地天之光爛焉。靜而涵虛。月星之影燦焉。持比此心之體用。其有不相似者乎。冲漠無眹。而萬象森然。感而遂通。而妙用顯行。則吾儒所以異於佛老之虛無者。端在乎此矣。昌黎一生所闢者佛老。則其爲此詩。豈欲以此之實。見彼之虛。而先生之表出而書揭者。亦取其託意之不偶然也歟。願與日進講之。

孝陵所藏仁宗大王墨竹圖跋乙卯[编辑]

嗚呼。此卽我仁宗大王在東宮時。所甞揮染以賜僚屬臣金麟厚。而後人爲加模刻者也。盖聞麟厚之後孫胄賢。甞爲本陵參奉。以此印本。藏之齋室云。而歲久頗殘缺。及臣待罪寢郞。改其莊而新之。時出而展玩。猶足以見聖祖七分之心畫。其爲貴重。不啻若烏號之弓曲阜之履。則奉而置之園陵之傍者。豈不得其所哉。若其贊揚稱頌之辭。則麟厚之詩盡之矣。抑臣竊伏念竹之爲物。貞孤正直。其榦枝節葉之歲寒不變。與松栢而幷茂。比之於人。則節士也忠臣也。聖祖之以此畫賜麟厚。其必有會於心者。而麟厚之大節精忠。終能扶植綱常。樹風聲於百世。則其亦不負當日鄭重之聖意也。嗚呼歔矣。年月日。奉事臣兪肅基拜手敬書。

玄信仲遺稿跋癸亥[编辑]

不能窩玄公旣歿之十年。胤子命直敬之持其遺稿一冊及家狀一通。來謁余銘。余辭不獲。忘僭而應副矣。旣又細閱其稿。詩文凡略干篇。可謂寂寥。然詩有格調。文有氣力。亦不容於泯滅也。盖公少好讀書。尤於唐詩孟子。用功頗勤。凡有述作。能不染於打油習氣。累被師席奬詡。雖中間斷續。未大肆力。而卽其所就。殆非世俗抽黃對白者之所及也。然公自是其人可貴。以豪放不覊之姿。有師友講貫之益。雖不屑屑於䂓矩繩墨之間。而知人生斯世。學問爲第一件事。其所自勉與勉其子弟者。眷眷在此。不以外慕關心。性好飮酒。醉後風流益暎發可觀。而每以不能剛制。爲歉歉悔咎。剋責之意。未甞少懈。及其霜降水落。漸次反約。則點檢省察之功。輒在心術隱微之際。諒有日進而不已者。凡此皆於詩文焉可見。盖其尋常吟詠。率多性靈之發。而書䟽往復。允矣淵源之盛。若夫小大學箚疑。則講解微密。便可驗讀書不苟。而是猶可略也。至於所謂知非錄者。則晩年工夫。鞭辟向裡。有寸鐵殺人之意。不欲留一毫非僻於方寸之內。其志豈不篤哉。此余之尤所敬服者也。敬之請題一語於卷尾。遂書此而歸之。以見其可貴者。不在詩文而在於人也。

[编辑]

心與氣質不同說丙申[编辑]

性者理之本然也。氣者體之充者也。理之本然者無不善。而體之充者。或有剛柔美惡之殊。故以無不善之理。而墮乎剛柔美惡之中。則是乃所謂氣質之性者。而若夫心則又所謂比性則微有跡。比氣則自然又靈者也。人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心。則其仁義禮智之德。虛靈不昧之體。固不以舜跖而有間。而特以是氣之充於體者。有剛柔美惡之殊。故智愚賢不肖之分。於是乎不齊。然則凡人資性之剛柔美惡者。只當論於體之充者。而不當論於方寸之中。聖凡同得之體矣。今之論者。直以心爲氣質。而凡其剛柔美惡之品。皆屬之於此心。以爲軀殼上充滿者。乃是氣質之粗者。而不可以論剛柔美惡。殊不知所謂氣質者。正指充於體者。而非直當之於心也。孟子曰志此志者便是心一般。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則心與氣質。其精粗以氣質比心。則氣質又爲粗也。本末。固已有間矣。而朱子之釋浩然之氣曰卽體之充者云。則所謂體之充者。又豈可以小看哉。夫浩然之氣。乃是至大至剛之氣。而亦不過曰體之充。則論人資性之剛柔美惡者。舍此體之充者。而豈別有所謂氣質也哉。於此看得破。則所謂剛柔美惡。凡人資性之有萬不齊者。皆不外乎此氣之充於體者。而不可他求矣。若必以心爲氣質。而又硬說剛柔美惡之品。皆當論之於此心。則是明德本體。獨爲聖賢所得。而不具於昏惡之人。可乎。

說者又引大學或問論氣質。而只以正且通者該之之故。以爲心卽氣質之證。亦非也。盖心雖不外於氣質。而亦不混雜於氣質。故就氣質之中。指其精爽者曰心。是故言氣質則心固自在其中。而以爲心卽氣質則不可也。竊詳或問之意。於此方以是氣之正通與偏塞者。而爲人物之大界分。則固非爲心與氣質之辨設也。况就此正通之中。其所謂方寸之間。虛靈洞徹。萬理咸備者。固是心底境界。而其所謂淸濁美惡之殊者。是乃所謂氣質也。若以此虛靈洞徹者與淸濁美惡者。謂之同一境界則已不然。雖同是此正通之氣。而其精麤之別。豈不較然矣乎。說者又謂人之爲善爲惡者。皆心之所爲。則以淸濁美惡論心者。有何不可。此亦有不然者。夫心卽是明德。而明德者。所謂虛靈不昧。具衆理而應萬事也。曰淸曰美。亦是形容不盡。更安有所謂濁者惡者哉。唯其運動之際。因氣質而作用。故有時乎流於惡。此則或問所謂氣質有蔽之心。而非復明德之本體也。大抵今之論者。類於氣質之性。不能分明見得。故於此不免有一重膜子也。苟知氣質之性所以得名者。只以此理墮在軀殼上充滿之氣而言。非以性與心合而得名。則庶可以瞭然於心與氣質之辨矣。

蔡覺軒曰人之一心。虛靈知覺。常肅然而不亂。烱然而不昏。寂而理之體無不存。感而理之用無不行。大學章句所謂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此也。唯夫虛靈知覺。旣不能不囿於氣。又不能不動於欲。則此心之體用。亦將隨之而昏且亂矣。大學章句所謂但爲氣禀所拘。物欲所蔽。則有時而昏者此也。此其分別心與氣質者。與大學章句。實相共貫。而語愈明白矣。

前說以血氣與軀殼。蔽論氣質者。近於創說。而又似粗淺。故觀者不之信。然其實亦無可疑。人之充滿於一身。流行而運用者。皆血氣之爲耳。或問浩然之氣與血氣何別。朱子曰只是一氣。義理附于其中。則爲浩然之氣。不由義理而發。則只爲血氣。然則泛論所禀之淸濁。而以血氣該之者。亦何不可之有。至於所謂軀殼者。特百骸之變名耳。賦質之粹駁。舍此百骸之屬。而別論於何地乎。若曰血氣軀殼云者。面目終涉粗淺云爾。則請如後說改以氣體之充者看。則可無疑矣。孟子雖似專言氣。然體已是質了。

李秀才衍祥而天字說壬子[编辑]

詩云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朝。及爾游衍。橫渠先生引之曰無一物之非天也。而朱夫子謂先生此言。將赤心片片說與人。盖天者理而已矣。人生日用當着便是。故雖於動作游衍之頃。而無所往而非此理之活潑潑地也。人能知一游一衍。而所謂天者無乎不在。則爲之存養而體察者。宜無少間斷矣。存養體察之功。無少間斷。則所以驗此理於一游一衍之頃者。愈益分明矣。橫渠之赤心。其在於此乎。李童子衍祥。聡穎夙成。後來之秀者也。曾從余學於西河之陰。余嘗期以遠到。歲壬子仲秋。童子年十四。而將加冠於其首。冠而字之禮也。余謂衍者游衍也。宜字之以而天。盖所謂無一物之非天者也。然此義精深。韭有見於上達處者。未可驟而語也。余願生姑且從事於古人下學之方。內自心術隱微。外至語默動靜。存而養之。日益密。體而察之。日益明。眞積力久。無一息之間斷。則日用之間。莫不見其事事物物。皆有一箇天理。參前倚衡。隨處充滿。而鳶飛魚躍。觸目琅然。夫然後知余今日命字之意。爲君終身事業而不偶爾也。抑橫渠之引此詩。而必與三千三百之禮對擧而互言。以爲天體物而不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者。亦以見禮儀威儀。纖悉委曲。若涉於安排。而自有從容而不迫者。則乃仁之爲其體也。出王游衍。優餘寬綽。若過於弛慢。而必有謹嚴而不放者。則乃天之爲其體也。此與所謂勿忘勿助。非着意。非不着者。其義一以貫之也。昔李季隨有嚮晦宴息。亦當隨時之問。則南軒謂嚮晦宴息。乃敬也。知嚮晦宴息之爲非怠惰。乃可以論敬之理矣。愚亦曰知一游一衍之爲非弛慢。乃可以論此理之體段矣。李君其以爲如何哉。

五行丸說丙寅[编辑]

語類一條。有以醬諭性者。余曾服丸藥。名曰五行。盖合白芍,黃菊,蒼朮,葒草,玄參各等分爲一劑。請以是喩之是藥也。雖大如彈子而丸之。雖小如粟子而丸之。莫不皆具五材。而各各平均。無分數多寡。此則性之譬也。及其呑下也。不得不入之水。水有酸甘辛苦之別。而煞有多寡之參差。此則氣質之譬也。藥無大小之別。故人物所受之性。元無差殊。水有多寡之分。故人物所禀之氣質。有萬不同。水之多寡。旣各不同。故甘味多者。酸辛苦醎之味。爲其所掩而一似都無。酸味多者。辛甘苦醎之味。爲其所掩而全是酸味。其於他水。莫不皆然。各就其分數較多處成味。故藥之入其水中者。不得不隨其水之味而異其性味。入甘味多之水者。其藥亦只似有甘菊一材而他不與焉。入酸味多之水者。其藥亦只似有白芍一材而他不與焉。此卽朱子所謂觀萬物之異體。則理絶不同者也。然藥雖因水之酸甘。異其味。而其實藥自藥水自水。初未嘗相雜。若就其水中。揀別其藥而言。則渾然五材之合。而盖無一介之不備也。今之論萬物之性者。只就其異體上。論其絶不同之理。而更不究其雖在異體上。若單指其本然之性。則莫不皆具五常之理。是何異於味其甘水多中所入之藥。曰只是甘菊一材。味其酸水多中所入之藥。曰只是白芍一材也。且其爲言曰昆蟲草木之性。只可曰各具太極之一理。不可曰皆具五常之全體。夫不具四德。則不名爲太極。不具五常。則不名爲性。正如五材之中。若有一材之不具。則亦不名爲五行丸也。夫謂昆蟲草木不能皆具五常之理者。盖以其爲物微細。何能具此五常之理也。若將以五數之多。難可容入於至微之中。然是不知形器雖有大小。而理則初無偏全也。曷不觀於五行丸之小如粟子者。亦能具五藥之材乎。夫此丸藥之譬。乃以愚者粗淺之見。借彼有形之物。設爲傍照之證。而尙能推說得到。况以天地造化之神。賦與萬物之性。眞箇無物不體。無處不在者。乃視其爲物之大小。而反有或偏或全。滲漏不備之歎耶。其亦不足辨也已矣。

性與健順五常。名雖異而其實一物而已。自其全體之渾然者而名之曰性。自其條理之燦然者而名之曰健順五常。渾然之中。已自具燦然之目。燦然之目。初不離渾然之中。則其不可分而二之也明矣。今有一邑之中。有二面四里。統而言之曰一邑。大分而言之曰二面。細分而言之曰四里。性譬則猶言一邑也。健順譬則猶言二面也。五常譬則猶言四里也。言性則健順五常已擧之。如言邑則面與里固在其中也。天下之物。無性則已。有性則莫不具健順五常之理。正如無邑則已。有邑則莫不有面而有里。今不察此。而謂物之性。或有健而無順。或有仁而無義。是何異於雖謂之邑而初無面里之可言者乎。不具健順五常則不名爲性。不具面里則不名爲邑。其亦異矣。

語類徐子融謂枯槁之中。有性有氣。故附子熱大黃寒。此性是氣質之性。才卿謂卽是本然之性。先生曰子融認知覺爲性。故以此爲氣質之性。性卽是理。有性卽有氣。是他禀得許多氣。故亦只有許多理。才卿謂有性無仁。此說亦是他元不曾禀得此道理。語類說止此。夫附子熱大黃寒。分明是此理隨氣質不同者。則子融之認作氣質之性者。未見其爲非。而先生反斥其說。以陳子卿所謂卽是本然之性者爲是。此卽湖論之據以爲本然之性。隨物不同之證者。然其實有可商量者。夫仁義禮智。豈非所謂本然之性者乎。是四者於人較切。而於物不着。於動物猶有一二可言者。而於植物則一似都無。然若就生木上看。則其萌芽開花斂華歸根之際。猶可以略見四者之氣象意思。而至於枯槁。則殆無彷彿可言之地。且如大黃附子旣不可以仁與義稱之。又不可以義與智目之。所可見者。不過其性味之寒與熱耳。故先生欲直截發明二者之未嘗無性。乃曰云云。然原其本意。何嘗直以寒熱謂之性哉。亦曰寒熱氣也。所以寒熱者乃性云爾。正如孔子言一陰一陽之謂道。豈眞以陰陽爲道也。子思引鳶飛魚躍明道。豈眞以飛躍爲道也。亦言其所以陰所以陽。所當飛所當躍者乃道云耳。夫水寒而火熱者氣也。大黃之寒。是水氣之爲也。附子之熱。是火氣之爲也。然則其所以寒者。豈非水之理曰智者乎。所以熱者。豈非火之理曰禮者乎。水寒火熱。乃是一定而不可相通者。而先生以此爲本然之性。故今乃引之而謂本然之性。亦隨物而不同也。然先生之意。不過以所以寒熱者。作本然之性。如上所云。則所謂所以然者。卽單指之理也。單指之理。自是通而不局之物。則安得謂之隨物而不同也哉。說者曰單指之理。信無不同。則所以寒之理與所以熱之理。亦將一而無二耶。曰仁義禮智者。以此性之全體而言也。或言仁或言義。或言禮或言智者。擧其一端而言也。今以一端者。比幷於全體者。其有偏全之殊固也。而但大黃之所以寒。旣是水之理曰智也。則未知此智。與人性之所謂智者有異乎。附子之所以熱。旣是火之理曰禮也。則未知此禮。與人性之所謂禮者有異乎。况五行不具。則不得成物。故凡天下有形之物。莫不各具五行。而但其爲物。必就其所禀較重處成質。然五氣錯綜。其變至於不可窮。故大黃附子成質則以木。而其氣則水寒而火熱也。人見其質之爲木也。而以爲全禀木氣。不禀火金水之氣非也。見其氣之或寒或熱也。而以爲大黃只禀水氣。附子只禀火氣者亦非也。必也大黃而皆具五氣。附子而亦皆具五氣然後。方得成大黃附子。勿論大黃與附子。旣具五氣。則謂獨無五氣所本之理可乎。夫所謂五氣所本之理者何物也。卽所謂仁義禮智之全體也。所謂單指之理也。所謂本然之性也。此豈可以人與物而有異同也哉。又况仁義禮智。雖界爲四破。而本只是渾然太極之全體。故四者之理。又各有經緯錯綜之妙焉。然則所謂所以寒之中。安知無熱之理可言者乎。所謂所以熱之中。安知無寒之理可言者乎。如是言之。先生此說。果可爲本然之性。隨物不同之證乎。且所謂本然之性者何謂也。豈非對氣質之萬變而言者乎。天下之物。莫不理同而氣異。理純而氣雜。故此理墮在氣質之中。則理亦隨而變其本然。苟不卽其異而辨其同。則將無以見此理純粹之體。爲萬物一原之妙也。故言天地之性。則對陰陽之錯雜而曰太極之本然。言人物之性。則對五行之紛糅而曰本然之性。凡此皆欲其就理氣相雜之中。而指言其天地萬物所同得之理。果如是純然無雜。惟恐其同者之混於異者而無別耳。今不察此而謂本然之性。亦隨物而不同。木之本然。非金之本然也。金之本然。非火之本然也。何其逕庭於本然二字得名之實耶。至於才卿所謂有性無仁之說。可謂差異。而先生是之。乃曰是他元不曾禀得此道理。驟觀之。若似可疑。然亦無深意。夫枯槁之物。全無生意。無仁意思可見處。故才卿謂只可曰性而不可曰仁。先生是其意而語之曰枯槁之物。誠無可言仁處。是他恰似初不禀得仁之理者云耳。今乃執文而迷旨。謂枯槁只有本然之性。而元無仁之理。則是性外眞有物矣。謂枯槁初不禀得仁之理。則先生他處所論枯槁之物。謂之無生氣則可。謂之無生意則不可等說。皆可一掃而去之乎。大抵先生所論人物之性。幾乎千言萬語。而要其大旨。一原異體之說盡之矣。是故論其一原。則人物之性。謂之同焉可也。語其異體。則人物之性。謂之異焉亦可也。惟觀其所就而言之地頭如何耳。今也徒據異體上。極論其不同之理。而更不究其雖在異體上。若單指其理之本然。則初無不同者。是乃所以爲一原之妙。至謂單指之理。本然之性。亦隨物而各異。必欲擡論一原於人物未生之前。其亦誤矣。

金土說奉贈觀察使韓公翼謩[编辑]

五行之變。紛綸錯綜。至於不可窮。是以其禀於人也。淸濁粹駁。旣各不同。多寡厚薄。又自難齊。斯人氣質之禀。有千萬參差。欲一之而不能焉者矣。東方人全禀木氣。故大抵多脆弱而少骨幹。其能免此而卓然自立於頹波靡靡之中者。豈非末世之難得者乎。竊嘗以是揆公所禀而妄論之。眞實厚重。其禀土氣之冲和者乎。嚴毅堅確。其禀金氣之強勁者乎。以故其生於心而發於事也。虛僞不見。施措有力。其視世人之偏禀木氣者。亦遠甚矣。然或困於所長。任其作用。則土之偏而有執滯不活之病。金之偏而少仁恕體物之意。了翁所謂氣質之用小。學問之功大者。不可不念也。然求其所以矯揉抽添之道。則亦別無巧法。朱子曰知得如此是病。便不如此是藥。謝上蔡曰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此皆至言也。公之明。宜有以自知之。亦奚待於余言哉。噫。

余之通判完山也。上黨韓公觀察是邦。周旋歲餘。被其包容者多矣。逮余先歸。公請余一言䂓勉。余謂殿最守令。監司事也。未聞守令之殿最監司。敢辭。公請之愈勤。臨發潦草。敢以是說塞白焉。

李秀才𡊠信卿墣質夫字說庚午[编辑]

余有畏友曰羅州牧使延安李公𪻶厚玉。邇來間濶不相見。已六七年矣。忽一日訪余於南城而請曰我有兩子。不幸早圽。其身後各有一子而年皆十四。方欲加冠於其首。願吾子之辱敎之也。余時病卧。且以非其人辭甚固。而公再枉陋止。請之愈勤。余感其意之鄭重。忘僭而來相其禮。時庚午三月卄六日也。先是公從後生中出口氣闡大科。而適以是日唱名於君門。慶會禮集之巧輳一時。亦罕聞焉。冠而字之禮也。按韻書。𡊠者土也。朱子謂四端之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專氣。而水火金木。無不待是而生者。盖以信配土也。請字之以信卿可乎。又按韻書。墣音義與朴同。朴之爲言。但有本質而不着文采之謂也。請字之以質夫可乎。夫民無信不立。故譬之於大車之無輗。小車之無軏。車而無此則不可行也。故曰人不忠信。事皆無實。爲惡則易。爲善則難。所以夫子之論學。曾氏之三省。皆以此爲主本焉。余願信卿自其心術隱微之際。以至動靜云爲之間。一以誠信而無妄言。言而必信。事事而靠實。馴致於一誠充塞。萬僞熄滅。則俯仰無愧。樂可言耶。夫質之與文。固不可以相無。而質其本也。譬之如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故夫子大林放之問而從先進。子貢欲混文質而無別。則先儒譏其失本末輕重之分。其意爲可見也。余願質夫內而事親從兄。外而待人接物。一以質朴而無華。醴齊之用而玄酒之尙焉。莞簟之安而藁鞂之設焉。大本旣立。百事始有湊泊。則君子彬彬之盛。方可得以言也。豈不美哉。噫。皇春已邈。淳風日漓。人僞滋而天機淺。浮華勝而梔蠟盛。晉代尙虛之失。周末彌文之弊。有可太息而流涕者。則今余之以信質兩字。奉與爲二子之表德者。夫豈偶然而已哉。况二子之先祖忠定公曁忠翼公。俱以忠信質直。爲世名臣。迤過五世而其澤不斬。然則此兩字。雖謂之二子傳家之物可也。二子盍亦思所以無忝乎哉。是爲說。

贊銘[编辑]

三淵先生畫像贊[编辑]

山河間世之氣。周邵玩心之學。極高明廣大之體。至於査滓之渾化。究天人性命之蘊。至於理事之融晣。荷衣蕙帶。木食澗飮。寒溪濯纓。雪岳高枕。超然埃𡏖之外。游乎鴻濛之中。盖嘗卽其靑霞白雲之標。可以驗夫氷壺秋月之胷。嗟呼。哲人萎矣。斯文墜矣。七分之繪像徒傳。百代之瞻仰是寄。然平日精言妙論之如水湧而風發者。今不可復承於凾丈。惟誦詩而讀書兮。尙識其鳳飛千仞之氣像。

直庵銘癸丑○爲申明允作[编辑]

人有是心。則主于身。鑑空衡平。至虛且神。苟爲物累。鄙詐則入。偏倚乖戾。大本不立。聖人垂訓。敬以直之。伊洛著說。發揮靡遺。整齊嚴肅。主一無適。收斂方寸。照管冥漠。旣無昏昧。寧有走作。從事於斯。是之謂直。一心卓然。百邪屛伏。儼乎若思。對越無怍。精義致用。與之相須。表裡夾持。德始不孤。君子體坤。其要在此。勉哉毋怠。死而後已。

祝辭[编辑]

李秀才貞祥成甫字祝己酉[编辑]

貞於四時。成始成終。先賢垂訓。精義無窮。汝名曰貞。字汝以成。惟能有成。方見其貞。貞兮成兮。相須爲德。知必到底。行要盡力。漫遊謔浪。視如鴆毒。刻勵勤苦。常存心目。率是以往。至道乃凝。功與願滿。齊美顔曾。涓流之水。可達滄海。九仞之山。功一簣。取譬不遠。監戒在玆。爾其夙夜。勉哉毋墮。

尹秀才龜東仲靈字祝庚午[编辑]

聖王御世。神龜呈瑞。爲靈昭昭。載於傳記。三代重之。設官以掌。有叩斯應。受命如響。于以决疑。紹天之明。降及後世。此法遂亡。人亦有龜。方寸之地。虛靈洞澈。神妙無比。惟爲慾蔽。自取埋沒。苟復厥初。光明四達。無遠不届。無微不燭。鑽灼之勞。奚待太卜。維歲白馬。一陽將復。尹氏有子。爰加元服。其名曰龜。字之以靈。何以祝之。惟心是程。靈㙜湛然。氛翳消融。如水方止。如鑑斯空。藏往知來。鬼神不啻。一理貫通。千歲可致。吉㐫休咎。禎祥妖孽。先機逆覩。不爽毫末。明睿所照。疇敢測度。然其要道。別無奇特。齋戒洗心。所操至約。爾其監此。蚤夜無射。神之聽之。福祿縈之。黃髮皤皤。爲國蓍龜。

韓秀才鼎裕士凝字祝辛未[编辑]

外圓而周。天形是像。內弘而實。地載維倣。黃耳玉鉉。爲體則重。木入火燃。互爲其用。于以受物。烹餁乃成。于以享之。上帝神明。正位凝命。君子以之。大象垂訓。時義遠矣。謹以出話。敬以行己。一動一靜。毋敢率易。輕躁淺薄。視如鴆毒。嚴毅堅確。常存心目。浮妄消融。其重如鼎。眞宰卓然。特立挺挺。富貴不淫。威武不屈。所感萬變。我則無躓。工夫到此。始凝厥德。任大責重。寧憂覆餗。先儒有說。其旨又別。存神息氣。壽考可必。鮐背龜紋。童顔鶴髮。我作是辭。祝爾耆耋。

洪秀才纘海幼成字祝[编辑]

爾有名祖。海峯嶙峋。高行懿德。垂裕後昆。爾有兄弟。五常幷生。蘭芝交茁。充盈堦庭。趾述景念。咸宗于海。泉翁所錫。厥有祝戒。嗟爾生晩。未及拜嘉。今玆命名。賢父攸加。纘之爲言。繼而能成。惟能有成。方配其名。漫遊謔浪。盡革舊習。孝悌直方。克紹先烈。毋廢半途。必臻其域。毋止升堂。必造其室。淵源在玆。表準甚的。祖述憲章。舍而奚適。率乃攸行。如日方昇。工夫旣到。厥德乃凝。涓流之積。可達滄溟。拳石之累。終成崇岡。取譬不遠。二者是監。爾其夙夜。庶幾無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