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囈集/坤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夢囈集

作者:南克寬
1723年

謝施子百九十二則[编辑]

偶讀淸陰羣玉記。其銘多不稱。漫書余所志者。曰復命知常。曰益學損道。曰守一處和。曰好學深思。心知其義。曰脩學好古。實事求是。曰學不爲人。博而不俗。曰恬澹息於中。蕭散揚於外。曰應寂中有天明。心外無物。

桓譚新論云。長水校尉平陵關子陽。以爲日之去人上方遠。而四旁近。何以知之。星宿昏時出東方。其間甚疎。相離丈餘。及夜半。在上方視之甚數。相離一二尺。以準度望之。逾益明白。故知天上之遠於旁也。子陽。蓋溝洫志。所謂關並者也。余謂星宿之疎數。未必由旁。上之近遠。今取十尺之布。上畵星宿而竪懸之。旁對而正觀則其間疎。從下而泝視。則其間數。天體渾圓。其四旁平於地。猶布之旁對也。其上方穹隆漸高。猶布之泝視也。若使天之上方。橫張如仰帳。其間亦必疎矣。惠施所謂天與地卑。指四旁也。論天家所謂如蓋笠。指上方及四旁也。如雞子。總指四旁上下之形體也。以此求之。可得其理矣。

楚辭辨證云。論衡。日晝行千里。夜行千里。如此則天地之間。狹亦甚矣。此王充之陋也。按論衡云。日行一度二千里。日晝行千里。夜行千里。麒麟晝日亦行千里。然則日行舒疾。與麒麟之步。相似類也。月行十三度。十度二萬里。三度六千里。月一晝夜行二萬六千里。與晨鳧飛。相類似也。天行三百六十五度。積凡七十三萬里也。其行甚疾。無以爲驗。當與陶匀之運。弩矢之流。相類似乎。此乃以天地之間。爲七十三萬里。雖未必然。亦以一度二千里爲準。推言之耳。若所論日行。指右旋東行而言也。夫中國之廣輪。猶不翅累千里。况六合之內乎。人雖甚陋。豈至此哉。若以一度二千里。爲猶不足於天地之大。則又不然。謂天地無限則已。否則此亦多矣。

朱子謂日月升降三萬里。中指兩至黃道之相去也。伊川誤認。作東西相去之數。先生之誤認論衡。亦是類也。

若以七十三萬里爲率。則兩至黃道之間。當爲十二萬里左右也。

邵子曰。二至相去東西之度。凡一百八十。南北之度凡六十。此以三百六十度言之也。

朱子渾象梯軸甕口之制。地圖犬牙相入之法甚好。可倣而爲之。

朱子曰。星圖難得似天。彎紙却平。又却兩頭。放小不得。又曰。那箇物事。兩頭小。中心漲。余嘗倣西洋坤輿小圖。分天象爲二圖。赤道以北爲上圖。以南爲下圖。下圖虗其中央。爲南極之位。位置遠近。較舊圖爲得正。天漢黃道之跨據南北者。亦可參互而得其體。殆兼渾儀之用也。曆書有謂渾儀。地當在天中。丌勢不便。故反觀丌形。地爲外匡。殊體而合於理。亦一奇也。○朱子語類。萬人傑問。曆家何以推月之大小。曰。只是以每月二十九日半。六百四十分日之二十九計之。觀其合朔爲如何。如前月大。則後月初二日。月生明。前月小。則後月初三日。月生明。按月之大小。觀後月合朔之日。而贏縮之。如合朔在二十九日之翌日。則月小。在二十九日之再明。則月大。唯以合朔日。爲後月之初吉也。所謂觀其合朔爲如何者。以此而語不詳。若月之生明。先推大小而後。自當如是耳。記者之失也。

安成劉氏瑾曰。望之無定日。由合朔之日。時有早暮也。

邵子以夏禹八年以後。屬午會。今纔十一運。竊疑差却一筭。此蓋未會也。試觀明季文字。是豈日中以前光景。且人文之洩漏。自是夕陽無限好耳。恐三五正在昃後也。觀物外篇曰。堯之前。先天也。堯之後。後天也已。微有此意。

西洋謂開闢至堯舜僅五六千年。驟看似近。實思之不然。自堯至秦。爲二千。自秦至今。爲二千年。代遠近均也。然自今視秦。疑若甚久。秦之於堯。似近何也。蓋秦漢以來。言語事行之紛綸。不翅百倍三代故也。夫數千年之間。繁簡相判如此。乃以洪荒之世。爲僅五六千年乎。康節之言近之矣。

世每言古今人不相及。竊思之。秪是氣化淳漓豐瘁之異耳。若其風俗善惡。古未必賢於今也。古人書唯左傳最詳。自當時視今日。可謂古矣。試取而考其事實何如也。唯是文字之形於外者。日就頹下。非可誣也。蓋文字。專係於所謂淳漓豐瘁者也。

西溪謂天地者。無始無終也。邵氏之說非也。然就豐瘁淳漓之際觀之。甚類人之幼弱壯老。恐終不能無死也。但未知分限節度一如邵氏差排否耳。

晦菴之學。水心之文。劒南之詩。緻密精覈。古未有也。然視周,程,歐,蘇。寬閒平遠氣象。直是不類。亦可觀氣運升降。朱子謂孟子。亦是戰國習氣。又謂孔子生戰國。亦須稍加峻厲。以此類。旁推而深思之可也。

羅大經謂韓,柳。用奇重字。歐,蘇。用輕虗字。意以歐,蘇爲優。然韓,柳在唐。歐,蘇在宋。唐,宋言語自別如此。非特數公也。此由氣化日漓。漸趨淡薄。不容人爲。降而南渡。遂成促迫。元及明初政。尙敦朴嚴重。文章亦稍紓促迫之氣。如黃,柳,宋,劉一派是也。然淡薄旣極。卑靡腐爛。無所不至。負才者始作生語以矯之。體製變亂。式月斯生。至萬曆以後。爲一鬼窟。觀其辭氣。莫非病風喪心。東撞西奰之類。非復人世意象。華夏之運。於是窮矣。近日頗能自定。亦係開革之始故也。然其定也必不久。此後天地間。殆少好事矣。

人之不幸。未有如揚子雲者。恬靜守道。三世不遷官。而後儒書曰。莽大夫湛思著書。以待異代子雲。而後儒比之吳楚僭王誅絶之罪。欲求千載名者。眞枉事也。

嵇叔夜自言促中小心。陶元亮自言性剛才拙。嗚呼盡之矣。後之以放曠閒澹。論者豈足以窺其萬一也哉。

士每恨不遇時。人君亦有之。如元魏莊帝,節閔帝,孝靜帝。豈不可惜。

燕遼西王農。魏任城王澄。當盛時。忠正功能。爲一時冠。及國之將亡。迷惑乖謬。判若二人。詩曰。靡哲不愚。○語曰。爲君難。爲臣不易。然爲臣易於爲君。如梁武帝隋文帝,唐德宗。雖害家凶國。夷考其人。並廉儉恭謹。英果有智略。使之北面佐命。豈不蔚然爲名臣。

使神堯處長慶太和間。决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也。

杜紫薇上時相乞湖州三書。情理周匝。辭氣懇惻。令人讀之。油然增天倫之重。非光範蒲伏者流也。綠葉成陰之詩。蓋雜說之妄。不然有之。而非所以先也。田承君詩曰。弟病兄孤兩所依。當時書語最堪悲。誰知乞得湖州後。却恨尋芳去較遲。余因其語而反其意曰。弟病兄孤兩所依。一麾江海意堪悲。何人粉飾風流話。却說尋芳恨較遲。

老泉談兵。皆不可用。却甚自負。殆馬服子之類。使爲將必敗。

子由自潁濱復用。視疇昔。必有可觀。

觀讀書錄。胡孝思題辭。掩卷獨笑。學者。試以錄中語參之。得兩家爲人。亦一事也。

李贄之出。風俗一變。猖狂無忌憚之言。皆自此人當爲罪首。是固氣機之變衰虗幻。非人力也。然其論皆昧於制乎外。所以養其中一句。必以發而直遂。爲第一義。今夫塗之人。見列肆之貝。其不欲攫而歸也者。鮮矣。循此輩之論。必攫而後可也。豈不悖哉。牛溪跋袁黃之書曰。世衰妖興。一至於此。斷之確矣。

袁中郞內詞曰。朝來剛赴西宮約。莫遣經筵進講章。又曰。皁囊久積言官奏。分付金璫取次行。桃花引曰。雲裏自然淸格少。但憑閨豔作僊人。又曰。年來不識天顔笑。只道頻噓列缺光。可想萬曆中年氣候也。

觀萬曆後人名及字。亦可識風氣之變也。

牧齋晩年。明統猶寄南徼。故有學集。詩文多隱寓蘄祝之意。列朝詩集序。杜弢武壽序。其一端也。

訥齋曰。甲戌九月。在秋城衙齋。夢牧隱先生。前數日。與元冲。論此老心事。得其實云。詩曰。先正韓山世已遼。人間不朽挺嶢嶢。史家秉筆公何在。昭代凌煙影獨遙。任輔臣丙辰丁巳錄曰。史家。指當立前王子事也。及訥齋撰東國史略。則引牧老嘗語人曰。致堂胡氏論晉元帝姓牛。東晉羣臣。何以不革也。胡羯交侵。江左微弱。若不憑依舊業。安能係屬人心。捨而刱初。難易絶矣。此亦乘勢就事。不得已而爲之者也。而斷之曰。今穡於立辛之際。不敢有異議者。亦此意也。以今觀之。此筆亦豈盡牧老心事者。蓋難言也。錢牧齋列朝詩集。引史略所論而曰。定哀多微詞。東史有焉。學在四夷。詎不然乎。今按任氏之論。婉而深。錢稱訥齋。雖與任異。其於此事。可謂不謀而同。第未知訥齋之指果如何。恨不獲預聞所謂得其實者也。

更詳訥齋。蓋謂牧老當艱難之會。所憂在我朝。姑立前王之子。以係人心。爲迓續之圖。其他未暇計也。此解亦得七分。只於牛馬之議。猶有一膜耳。牧齋之稱之也雖善。恐訥齋自是意盡語內。非微詞也。

後因讀史。嘗反覆深思。知其不然。玄陵之弑。般若之投。首尾相銜。事端旁午。非一人一事。遷就其辭之比。聖朝之興。亦非專藉此事。以秋江之剛正好議論。非知而不敢言者。時代不遠。及見前輩。知之必詳。其詩乃有二姓王之語。與訥齋,冲菴之意同。縱謂史不可盡信。三君子之言。顧不足爲定論乎。任氏以後。始多爲異說者。皆臆逆之疑辭。絶無左驗。至若辛禑龍鱗。野人鄙誕之語。尤不足深辨。使牧齋在東國。博綜終始。必有進乎是者矣。並存前說。俾後人有考焉。

筆苑雜記曰。李穡立昌。史臣趙璞論曰。晉元帝云云。璞之言。未知是否。然前史取之。而今刪去。後之尙論之士。不可不知。

東人詩話。載尹虎書欺暗詩事。此又異於修史。借使未能明言。必不增衍誣辭。明者只取正史攷實。固自曉然。而此類。亦足爲旁證也。

史謂曹敏修德李仁任薦拔之恩。立仁任族孫李琳之女謹妃之子昌。昌之於仁任。亦遠矣。實求罪之辭也。昌初立。召仁任。蓋圃牧諸公之謀。以其久秉政。爲國人所畏服。欲倚以圖事耳。恭讓時。圃隱請命我太祖。劒履上殿。入朝不趨。而幷及李穡李琳。亦所以按抑偏傾之勢也。綢繆於漂搖之際。其心良苦。去之百世。猶令人低徊太息也。

嘗見懷川與人書。論徐載邇曰。此令只知俚俗。而不知有士論。只知一時。而不知有後世。噫。後世士論。未易知也。

宋,尹之爭雖多端。俱有引而未發者。一曰。懷川自謂見鑴誣朱子。忘身斥之。然吹噓稱奬。又在誣朱之後。是特激於禮論。而假借聲罪耳。一曰。魯西未嘗絶鑴。實尊信而愛護之也。兩說皆未爲不是也。然誣朱之斥。亦甚緊要。魯西之尊愛。乃盛德事。非所當諱。何者。懷川始見鑴起後生。聲譽洋溢。殆掩己而先也。己心害之矣。只以身爲士林領袖。彼又無過失。徑閉而逆折之。非所以示一世也。於是謬爲好貌。屈節而交之。雖引喩蘭蕙。比隆伯夷。是何嘗一日忘推擠也哉。時有不可。姑伺之耳。及其注中庸。始躍然而喜謂奇貨可居。微以語人。試其當否。皆無以爲大罪者。旣不效矣。徒使彼疑其異同。非計之得者也。於是超八資。擢進善矣。請不攷文案。直决山訟矣。擺脫格例。優異其事者極矣。皆所以彌縫罅隙。使彼坦然無纖芥之滯也。而其處心積慮。益危且急矣。及己亥之事。始揚言張目而斥之。猶懼其不濟也。及許之疏元之箚海尹之疏出。於是起而呼曰。讒人也亂賊也。人無能難之矣。雖不悅者。直謂見其攻己而怒也。不知十數年憧憧往來胸臆者。至是而豁如也。若魯西之於鑴。異乎是矣。始而喜其英才敏識。絶出等夷。卒而惜其輕心浮氣。竟至蹉跌。其喜也。好德之彝也。其惜也。念舊之篤也。若末路之貪恣報復。不及見之矣。所謂尊信愛護。自庚申後觀之。誠爲不吉之題目。求之當日事情。質之三人行必有我師。故舊無大故不棄之義。所處可見矣。

或曰。酉峰私與人議其師之失。可乎。曰。面規而不悛也。書諫而懼其激也。因人言之而怒也。契契寤歎。不能自已。復與同室者相泣也。吾見其過於厚也。未見其不可也。曰。是有銘墓事矣。能無挾乎。曰。此非可以辨爭取勝也。當世觀其行。後世觀其言。人心難誣。是非自見而已矣。

懷川詩曰。初與帶方人。古道以相期。安知梟獍心。已自勝冠時。又曰。睠彼狗之門。鞍馬如雲屯。合尹所著尊堯錄觀之。兩人之爲人。不待夷攷事行而了然矣。○觀懷川晩年文字。殆欲食人。爲之廢書蹙頞。嗟乎。靑天之下。厚地之上。無限廣闊安穩世界。幽篁路險。彼獨何樂。而不爲疲哉。

許煕和之斥社相。可謂有壯士斷腕之勇矣。

金久之性頗溫雅。死非其罪。人多憐之。然論其樹立。則箝絡有在。頫仰惟人。語其才猷。則國計民憂。一不事事。稱其出處。則釁尤沓出。貪戀不去。擧其言議。則傷害異己。攘臂稱首。總之八年秉政。無一善狀。謂非負國可乎。懷川之詬之者。雖多鄙悖。若暗劣二字。無容改評矣。

金昌協文辭。雖愧渾厚。自足爲東國一家。晩而講學意。蓋在收召卒伍。爲部黨之游騎耳。然鑽硏文義之功。亦自不易。若言議是非心術邪正。固不足深論。然觀其外祖母壽序。極言忠賢椓喪。邦國殄瘁。而以其父及完寧公當之。不覺失笑。又祭羅碩佐之文曰。今世非無相合者。皆季孫之愛。而梁丘之和耳。蓋若有嗌哇而不敢言者。哀哉。子路曰。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斯之謂乎。

李潛先生亦東方奇偉之士。請斬凶渠之疏。剖析名義之實。披抉宵小之腹。正而平。嚴而能和。昌言遠猷。足爲一時之繩準。夫豈前古草茅激訐之倫所可擬哉。惜乎。一擲不中。使伏而睨眴者。得以呫呫然議其後。麟踣大野。鬼騁中逵。悲夫。余嘗爲之贊曰。雍容鼎鑊。笑傲椄槢。朱梅舌撟。東澈氣懾。又曰。烈烈之氣。終古昭明。憑陵月星。噴薄風霆。宛爲長虹。燁然天衢。下燭洿池。烝豕于于。

朱書節要諸子目錄曰。章季思名康。先生書張氏所刻潛虗圖後。有泉州季思侍郞。疑是公也。按泉州季思侍郞。乃溫公後孫司馬伋。見胡三省通鑑辨誤潛虗。溫公所著。故伋刻之也。

唐人有送善棊者朴求。歸新羅詩。又有朴充。俱載文苑英華。東坡跋高麗墨云。墨有刻字曰張力剛。蓋墨工名也。

崔致遠十世孫爲僧。名敦裕。能詩。與李奎報酬唱。又跋李詩。崔拙翁。亦孤雲之後。

仁祖朝金判書起宗於經席。語及側陋言。崔恒以朔寧鄕吏。主文作相。閭巷相沿之說。多無稽如此。

金濯纓作管處士誌銘。處士者。筆也。名述古。其父名尾生。輕躁無行。號黃狂子。累以勳。封竹山君。卒。奉常議因人成事曰襄。貪以敗官曰墨。述古慧。欲援某家例陳雪。見某家子不得請。止。後見文忠公改謚歎曰。善惡因人。好惡可改。則百世不改者。空言也。悔不訴襄墨焉。當時。宋益孫謚襄墨。某家者。指宋耶。李黿在奉常。謚佔畢曰。文忠。改文簡。今上朝復謚文忠。

誌又謂多爲嘲虐譏刺之言。書之簡牘。恐一朝焚坑之禍復起。不仕。豈公自知戊午禍幾。而爲此言歟。抑漫言之而成讖歟。

金荷潭涪溪記聞。言栗谷嘗請褒贈六臣。上震怒。西厓曰。他日有變。臣子將何居乎。乃霽。按栗谷經筵日記。斥朴啓賢言六臣事。謂懵不解事。仍引成宗朝有如是者。賴金宗直解之而止。其言與所謂西厓說同。栗谷惜當時無以此啓之者。記聞之誤甚矣。以此推之。恐佔畢云云。亦未必眞有也。

栗谷銘嵩善副正灇。謂娶班城尉姜子順繼室女。譜牒云。副室女是也。蓋灇子諱之。而栗谷未察。否則誘撰集者竄改耳。頃歲東平尉鄭載崙請改娶。引此爲援可笑也。

世謂金應河死事。明追封遼東伯。妄也。自太祖刱業。成祖靖難。大封功臣。是後封典絶稀。嘉靖以來。獨王守仁,李成梁封伯。守仁世襲。成梁所謂流爵也。後孫襲指揮使。餘雖有大忠勳。只進階廕子而已。安可輒施。應河忠烈錄所載諸人誄傳。皆無是語。明人作忠義錄曰。朝鮮將官金應河等。與卹典。可見也。有村儒擬作追封詔文。甚俚劣。趙慶男記之。遂以傳訛。宋時烈作應河神道碑。遂儼然稱遼東伯。可惜此老許大精神。用盡於外名內利之學。卒之。兩無得焉。何不少移之攷古也。

智異山。三國史。作地理山。今之呼之也亦然。地志皆作智異何也。

木覓山。舊作木蜜。漢音蜜覓同。有詔使書作木覓。後遂仍之。見稗官雜記。木蜜似是毛蜜。方言小麥也。然今衆庶。但知爲南山總屬筌蹄矣。

天下言語。中國最簡。爲天地正聲。世漸下。胡羯雜糅。日就繁絮。古之物名。皆一字。今至三四字。可驗也。

劉子玄云。江芉罵商臣曰。呼役夫。漢王怒酈生曰。竪儒。單固謂楊康曰。老奴。樂廣歎衛玠曰。寧馨兒。斯並當時侮嫚之辭。流俗鄙俚之說。世人皆以爲上之二言。不失淸雅。而下之兩句。殊爲魯朴者。何哉。蓋楚漢世隔。事已成古。魏晉年近。言猶類今。天地久長。風俗無恒。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劉說止此。今下之兩句。已爲雅言矣。

唐僧傳燈錄。宋儒語錄。近世雜說。可覩俗語之遞變也。

二程語錄。朱子已有不識者。洛閩地懸遠故也。

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聿。燕謂之弗。秦謂之筆。我國方言與燕語略同。燕我西界也。揚子所記。朝鮮洌水之間諸語。皆不可考。

宋徐兢使高麗。錄記方言累十條。今猶多可識。其不同者。以華譯夷。不能無訛也。以古觀今。不能無變也。○董越朝鮮賦。謂以一字。呼爲累字者多。蓋夷言皆繁。日本尤甚。

諺文。有詳略二本。訓民正音,龍飛御天歌。其詳也。諸經諺解及時俗行用。其略也。蓋其條例纖悉。施之婦孺太煩。故省節之耳。

鄭文成跋諺文。謂風聲鶴唳。皆可書也。是不然。字母皆據人之語音。如咳笑之類。又在其外。已不可書。况風雨鳥獸。人不能讀者乎。如古人所謂風之瑟瑟。鵲之唶唶。皆約略近之耳。實不同也。莊子所謂雞鳴狗吠。是人之所知。雖有大知。不能以言讀其所自化。是也。

邵子曰。正音律數行。至于七而止。非數之不行也。有數而不見也。豈謂此歟。

上古始識言語。呼牙齒喉舌唇最先。張牙而曰牙。合齒而曰齒。喉舌唇及口皆然。意有所向。因之發聲。遂爲號名。如文字之始象形也。我國齒曰니。舌曰혀。中終聲皆同。口曰입。唇音也。又耳曰귀。引唇向兩耳。與耳字同。鼻曰코。縮舌動鼻。所以然者一也。牙曰母齒。喉曰項竅。唇曰口際。

入聲者。上聲之屬也。但終聲異耳。東語多有近平去聲者。如足曰발。上也。簾曰발。去也。匙曰술。上也。酒曰술。平也。

太平閒話云。俗以飯饌之飯。爲平聲。湯水之湯。爲上聲。上當作去。西江之江。爲上聲。瓦窰之瓦。爲平聲。今亦然。但飯饌。當是盤饌。聲未必誤也。

我國方言。陜川之陜音合。結城之結音髻。蔚珍之蔚音宇。

金字。呼金姓人。作其任切。金山金城。皆同。唯金川金溝如字。俗傳高麗時。金虜方强。東人畏讋。不敢直呼金字而然。

我國所謂吐。中國之助辭也。之於曰의。乎曰오。或稱고。耶曰아。或稱가。也曰다。兮曰여。音皆略同。

尙書。助辭甚稀。左國。稍衍。後益多。至近世。俗語一句。幾過半矣。東語又不啻三之二也。

東語能所先後。與中國異。如看花折柳。先言花柳。後言看折是也。

疾痛。呼阿苦阿也。或是爺。中國與我同。

東魏高澄不遜其君。帝答語稱朕。澄怒罵曰朕。朕狗胊脚。朕。酷似東語。

東人稱人姓。必曰某哥。如曰朴哥李哥。類中國之稱某氏。酉陽雜俎云。新羅國。有第一貴族金哥。其來久矣。段氏。蓋聞之象鞮。然其意未必不以爲覆姓也。所記旁㐌擊椎。得酒食事。里媼村童相傳。至今大略皆同。

我國物名終語。必有伊字。如漢語兒字。高麗史云。方言呼猫。爲高伊。今猶然。但聲稍疾。合爲一字。

我國諺解字訓。已多變殊。大曰키。小曰효근。龍曰미르。城曰재。今皆不用。猶稱城內曰재안。犬曰가히。今稱개。與猫之稱괴同。

王政至秦而大變。古文亦絶。程邈者。閭左隷人。小有意向耳。非有倉帝史籒之聖智也。其用亦不出訟獄簿書之間。求省衡石之煩耳。非欲編之簡策。勒之鐘鼎也。人情厭舊趨易。重以亂亡戰爭。文敎遂熄。隷字行而天下不復知有古文矣。漢興。不能改亡秦之榘度。徒以尉律。課學童較童隷字點畫之差。末矣。魏晉以來。鍾,索,羲,獻之流。又以姿媚相誇。人自爲制。不唯古文不可見。亦非復程邈之舊矣。悲夫。學者不幸。生於三季之後。昧然於古人之全也。

篆圓而隷偏。圓故通。偏故閡。

之字篆隷頓殊。見漢曹全碑。始知因八分而變也。心字。亦然。

說文急从心及聲。玉篇急下又有㤂。注曰說文急字。蓋說文用篆。二字本無異同。只一字耳。玉篇用隷。刍及逈別。難見其爲諧聲。故兩出也。變隷者。一字異制。隨意散雜。此類甚多。未嘗挈其條貫。參伍會通也。○淮南子曰。忣於不己知者。不自知也。忣卽急字。

𡿨。皆由象形。變爲諧聲。見楚辭。

幻。○从反予。乏。○从反正。之類。觀乎隷。安知其一字而轉也。然其勢不得不如是也。若篆。左右前後。無不宜之矣。

東國吏牘。稱水田曰畓。會意也。此字。若音論。上聲。方言水田也。正合六書之義。乃因字形之近似。讀作沓。無稽可笑。

草書猶有不失古意者。如之類。可訂俗字之訛。○考六書之源。究制作之始。以得名言之義。味詞助之旨。以暢指趣之歸。而聖賢之見於方冊者。始可得而見。朱升允升說也。昌黎謂凡爲文。宜略識字。淺之爲言也。

宋子京新唐書。專務換字。非唐事。乃別一世界耳。

宋以來碑版諛譽之文日繁。諸史皆爲浮辭所埋。如謂張浚大類諸葛孔明,孟珙體國之誠。可貫金石之類。可發一笑。歐公雖復古文。其爲史事甚疎率。論多冗衍。蓋未免役於文字。溫公修通鑑盡削歐。宋一用舊史。眞卓識也。

胡三省通鑑注。尙浮辭。少精義。頗似明季人。

每攬宋元事。雖辭說甚多。情實竟如籠煙。殊覺悶人。轉憶李延壽劉昫耳。

高麗史。行文雅質。叙事詳贍。勝宋元諸史。

方修麗史。麗季諸公之後。多貴盛。皆據事直書。不少貸。大是難事。後生率不深考。輒肆罵詈。甚不可也。

三國史。亦可觀。但年表可刪。史記包羅甚廣。非此無以總之。新羅諸國。皆樸野。全無行事可記。世家卽年表也。年表亦世家也。徒累卷帙。亦奚以爲。

四佳謂三國史。掇拾通鑑,三國志,南北史,隋唐書。已非傳信。每引所出之書。尤非史體。此何不食肉糜之論也。東土旣不足徵。中國諸史。亦何可不取。每引所出。正所以傳疑也。又非其侵伐會盟等事。以一事疊書。三紀文不稍變。此則得之。

八高祖之說。始於西川府院君鄭崑壽。近世治譜學者多爲系圖。東國尙宗望。自外家至外家之外家。高祖至高祖之高祖。推至數百家數百年。不可攷者。鮮矣。中國所未有也。

昌黎韓弘碑銘。有其人爲誰之語。施之銘詩宜耳。歐公峴山亭記,王德用碑有之。殊乖典雅。似俗說演義中字。面雖襲韓語。實韓所不爲也。

中國人作碑,誌,序,記文字。稱知縣。必曰令。以從秦漢古稱。我國人作文。稱縣令。必曰知縣。以模倣中國。正如東土人念佛。欲生西天。西天人念佛。欲生東土也。○薛聰傳云。南地多聰所撰碑文。皆刓缺不可讀。今刓缺者。亦無聞矣。

東國銘墓文。當以西溪崔完城碑。爲第一。

西溪諸碑銘辭最好。轉折之際。淵淵有金石聲。

讀書。不辨杜詩,蘇注,天寶遺事之僞。謂五糓不分可也。

選詩。至虞山。評文。至聖歎。可謂盡善矣。古未嘗有也。○騷近詩。賦近文。屈,宋,揚,馬支流自異。不可混也。

梅聖兪云。歐陽永叔自欲作。韓愈强把。我當孟郊。此固戲言。然文章盛衰。如國家興廢。歷考源流。比物連類。蓋有不蘄合而合者。非苟爲安排也。韓有陳子昂,蕭穎士,李華,李翰,獨孤及梁肅。以爲之先汛掃而驅除之。卽歐之柳開,張景,孫何,孫僅,种放,穆脩也。如陳涉,李密之於漢祖,唐宗。韓有元賓,希周。與之結軫而起。卽歐之師魯子美也。如何無忌,蕭穎胄之於劉裕,蕭衍。韓之籍,湜二李。歐之曾,王二蘇。親炙者也。韓之劉蛻,孫樵,皮日休,陸龜蒙。歐之黃庭堅,陳師道,張耒,唐庚。私淑者也。如蕭,曹,房,杜,丙,魏,姚,宋。後先相望。櫟然扶持心國之固。獨子厚與韓撐拒不相下。並爲五緯北斗。子瞻傳歐衣鉢。而益盛晩年。後生不復言。歐公正如高歡之宇文黑獺。魏武之司馬仲達。實曠世之奇也。

余舊作七問中。論文儒曰。韓渾柳峭。歐婉蘇逸。又曰。歸安沾沾。震川溫溫。

馬子才子長遊。殊鄙俗。

明文當以遜志爲第一。潛溪傷飫不如也。

陽明文當於婁江。所謂遂無可取中求之。

虞山文。多囓决而自足致遠。詩寡過而不及。

有學集。氣燄頓替。牙角獨存。詩却勝少日。

文章固隨世理亂。然其弊。未有如明末。若啓,禎間。殆是鬼魅。無復人理。蓋是夷夏消長之大機。不比前古。中國自相興亡者。故其文如此。如聖歎。雖謂數百年一人可也。然終不堪與王唐同編。非文之罪也。

艾千子當文弊之極。一變醇雅。只才力不及古人。

東國之文。金昌協息菴集序盡之矣。東國之詩。西溪栢谷集序盡之矣。

東國之文。集成於西溪。詩亦隨之。

西溪之文。不特東方所未有。恐南宋以下無其儔也。○孤雲入唐。得儷偶之學。牧隱入元。習制擧之業。月汀玄軒。當明季。聞王李之風而悅之。此皆隨中國而變者也。其才皆足以闖其藩籬。

破閒集。文辭雅潔可愛。補閒揎釀。遠不及也。

崔簡易文。雖似沈實。然命辭局澀。只效古人字句小巧。不曉篇章大體。理致又無可觀。比李相國。不及遠矣。金昌協稱崔而詆李不遺力。亦可笑也。

崔文。只可與柳於于相上下。柳高處崔所不及。低處崔所不爲。截長續短。眞魯衛之政也。昌協反以是言崔及谿谷。不足信也。

簡近韓。谿近歐。使簡能廓而大之。谿能濬而深之。後人何議焉。

簡易才忒卓鷙。酷慕昌黎。頗得辭。必己出之意。然不甚讀書。

於于野談。述金仁福語。文特瓌麗。勝滑稽傳優孟銅歷之說。記白頭山亦奇。

疎菴之文。奇峻。石洲之文。警妙。皆足爲作家。世知其儷文韻語而已。

疎菴。學空同及陽明少時文。

澤堂文。甚暗澀。非謂字句體製也。其氣然也。

許眉叟文字。晩歲始遒。攻許積疏。辭圓意活。如流丸走汞。字句雖參差。絶不滯礙。奇矣。

崔勁,鄭世沃之文。沈鬱精明。有作者風。勝世之掉鞅館閣者遠甚。而名不出里閈。惜也。

崔勁。受業谿谷之門。文體自成一家。不入谿之範圍。鄭世沃。與韓泰東。並宗柳宗元孫樵。

宋廷奎文。學許眉相。而稍趨流暢。撰海外聞見錄。其中記安南國俗。福建船制。文字奇雅精妙。東方所罕有也。

古稱蚍蜉撼大樹。意謂文人寓言耳。豈有是事也。近有時宰處館閣者死。其弟某序其文。劇詆韓文公。遂欲以乃兄軼而過之。乃知宇宙大矣。何所不有。

鮑明遠詩。爭先萬里道。各事百年身。杜陵長爲萬里客。有愧百年身。實祖之而旨異。二詩各有意致。未易優劣。

嚴氏謂張正見。最無可觀。南史謂正見五言尤善。余見張詩。大有風骨。比綺靡者流。不翅佼佼。不得於時者。每期異代。却不知千載涉獵之見。未及一時之定價也。婁江謂張詩律法。已嚴於四傑。特作一二拗語。爲六朝耳。

崔信明有月影落江寒之句。甚好。不特楓落吳江冷也。

孟東野詩。氣促辭蹙。始開晩唐噍殺之音。李元賓謂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韓退之謂作詩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過矣。

郊,島之碎。張,王之俚。遂爲晩唐鼻祖。雖數十年間惡道坌出。厓略不出此二者。溫,李,皮,陸及羅昭諫。才贍力雄。蔚爲大家。而聲調猶未超。夫惟大雅。卓爾不羣。杜紫薇有焉。

劉得仁勝賈島。如氣蒙楊柳重。寒勒牡丹遲。春暮對雨風散五更雨。鳥啼三月春。軒牕透初日。硯席絶纖塵。朝來微有雨。天地爽無塵。北闕明如畵。南山碧動人。中宵橫北斗。夏木隱棲禽。天地先秋肅。軒牕映月深。馬渡橫流廣。人行湛露寒。學淺慙多士。秋成羡老農。何必靑山遠。仍將白髮歸。破月斜天半。高河下露微。童子眠苔靜。高僧話漏終。此地堪終日。開門見數峰。勁風吹雪聚。渴鳥啄氷開。直視終南秀。西風度閣凉。古松凌巨塔。脩竹映空廊。僧眞生我敬。水澹發茶香。直廬寒漏近。秋燭白麻成。虗牖晨光白。幽園曉氣淸。暗燈搖碧影。滯雨滴階聲。數畦蔬甲出。半夢鳥聲移。洙泗秋微動。龜蒙月正圓。祖席酒忽盡。行人淚自垂。浮生只如此。强進欲何爲。秋色池臺靜。雨聲雲水凉。皆軒豁褰擧。有盛世之風。

晩唐李洞最菲淺。滄浪謂陳陶。在晩唐諸人之下。亦然。

楊廷秀范至能之詩。眞所謂野狐外道。黃陳末流如此。

徐文長五言古詩。效韓,杜變體。沈悍之才。亦自稱之。七言纖靡不佳。石公古詩。俱無可稱。七言絶句。有徐氏聲調。律詩略等。大較不及者多。

公安謂詩之氣。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詩之無所不極。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盡之情。今無不寫之景。亦是至論。其詩主發抒而必避恒語。其途反隘於嘉隆可笑。然視記得幾箇爛熟故事。用得幾箇見成字眼者。觀過斯知仁矣。

公安,竟陵才具等耳。然論所就。鍾殊勝之。湯若士亦一流人。詩勝其文。錢氏扶抑多偏。不可據也。

東國人於文章。鮮能深造。獨詩律短篇。往往有佳者。亦猶古之風謠。非文字見解所可限故也。擇詩者。多眩於名實。專取粉澤摹擬之作。如蘇子文章海外聞。宋朝天子火其文。文章縱使爲灰燼。落落雄名安可焚。瑩若秋空白露漙。剛如砥柱鎭奔瀾。百年名行伽倻記。要倩宜春洒素紈。皆辭氣沛然。非撏撦義山者可到。而諸選並不載。

孫景錫壬辰九日云。黃花似著傷時淚。白酒還爲罕世祥。張甲奎送友人客遊云。檐日應空暖。園花只獨香。皆情境諧合。諷誦有餘韻。視世所膾炙。風外怒濤聞渤海。雪中愁色見陰山。宇宙百年人似蟻。山河萬里國如萍之類。奚特勝之而已也。

趙成卿主風外之句。極力揄揚。張皇百餘言。可謂車氏忠臣。第恐主人翁不敢承當耳。

龍宮鄭榮邦慶輔死已六十年。世無能擧其名者。頃歲設局。修輿地勝覽。頗求遺書。中有敗冊二卷。蓋慶輔手書。諸詩體氣高妙。興寄深遠。文尤雅麗。絶非譁世者可及。東土淺小。輇才之徒。無不發聞。猶有埋沒如此。况天下之大乎。其詩五言絶句最善。試記一二。西巖曰。曲折未尋丈。靑蔥凡幾層。時於幽閴處。疑有暮歸僧。懷遠臺曰。天地來幾時。四海如不隔。若人未可見。徘徊仍月夕。稻畦曰。近歲雨暘時。南畦秔一膝。秋至入誰家。客來長飯秫。桑坂曰。種禾腹長飢。種桑衣無帛。願君莫勞生。滄溟變朝夕。梅壇曰。寒氣未全薄。歲華初向新。遙將和靖筆。點綴一江春。卧龍巖曰。苟非帝室胄。疇肯幡然起。興亡只一時。大義窮天地。立巖曰。江畔一株石。亭亭半碧空。無能徒偃蹇。還似石門翁。冬詞曰。人情爲老少。天道自陰陽。官家寬一陌。松竹兩三行。

許荷谷,鄭叢桂。其在崔白之右乎。

東溟之詩。當爲本朝第一。妄庸者。多以思致姍之。要之。氣完聲洪。憑高騖遠。有吐納百川之量。排斡千匀之力。凌暴萬類之象。揮斥八極之意。三百年來。未有能並之者。况先之乎。彼輿儓於黃,陳。傭剽於鍾譚。以瑣尾摘裂之識。窺雄深雅健之胸。反欲掎摭糞壤。逞其謗傷。所謂挾鬼燐而訾日月也。

挹翠當爲石洲之匹。東坡謂江瑤柱與荔枝同品。此非拘拘於驪黃之間之所能識也。

近日稱詩者。於江西北地竟陵諸家。實沾丐鑽仰。有罔極之恩。而見其不厭於談者之口。又外攻其短。若不與焉者。眞藝苑之蟊賊也。

余多於夢中得句。曰靑牋祭靑霞。曰明月沾杯深。曰西隣法侶夜相訪。玉塵淸談曉不寐。後見孟浩然詩云。法侶欣相逢。淸談曉不寐。曰秋風颯颯鳴黃葉。忽憶溪南鄭氏詩。謂松江月挂溪南樹語。當夢亦記出處。孟詩前此未嘗見也。

嘗得句曰。斜陽人影遠。不得其對。姑識之。

論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舊讀此。覺語句齟齬不妥。後見陸宣奏狀云。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而無怨。節而無貧。和而無寡。安而無傾。然則均無下。當有怨節無三字。豈古本有之。而今缺耶。抑宣公自以意補說耶。

西溪曰。患寡之寡。患貧之貧。恐是字錯。詳下文可見。有國家。患在不均。而不在於貧。患在不安。而不在於寡。苟能均矣。大小厚薄。莫不畢齊。而各得其所。人無偏貧矣。人無偏貧。則怨懟恨怒。不蓄於其間。而上下皆和矣。上下旣和。則人民雖寡。足以勝衆。而外侮不至矣。內得民和。外絶其侮。則國家安固矣。國家安固。則不憂傾覆矣。蓋均爲安之本。安爲均之效。

老子曰。載營魄。謂陽載於陰也。參同契曰。陰在上。陽下奔。二者辭異而指同。皆欲其火常附水。靜常制動耳。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夢幻影。非實也。泡露電。不久也。非實故不久。不久故非實。

漢書楊惲傳。韓延壽下獄。惲上書訟延壽。郞中丘常謂惲曰。聞君侯訟韓馮翊。當得活乎。惲曰。事何容易。脛脛者未必全也。我不能自保。眞人所謂鼠不容穴。銜窶數者也。如淳曰。所以不容穴。正坐銜窶數。自妨故也。按惲蓋謂鼠自不能容穴。况銜窶數乎。以喩己不自保。安望訟延壽而得活也。語意甚明。如說不是。更觀如說。非釋其言也。論其事耳。

杜詩。晴天卷片雲。劉文房詩。客心暮千里。虞山以卷爲養。竟陵以暮爲慕。皆据訛本。仍爲好奇之念所使。所謂無無對也。不論兩字當否。只取元篇細觀。思過半矣。

玉川子月蝕詩。虗貶鬼眼明䆕䆷。注云。貶字疑誤。按貶當作眨。側洽切。說文目動也。俗語稱暴忍者曰。殺人不眨眼。

韓集。有病中贈張十八詩。韓仲韶曰。張籍也。按詩。曰籍也處閭里。又曰。非君亮誰雙。又曰。君乃崑崙渠。籍乃嶺頭瀧。安得爲籍。仲韶謂籍旣爲公所敗。乃自以爲嶺頭之瀧。不足以方崑崙之渠。尤謬。當是張徹。徹與籍。行第偶同耳。籍屢見集中。多稱十八。故並牽此詩歸之。不復審考意義。而强爲之辭也。

葉平巖進近思錄注表云。考圖書傳集之精粹。泝濂洛關陝之淵源。圖書傳集。指太極圖,通書,易傳,文集之類也。沙溪釋疑。引河圖洛書。誤矣。

葉表又云。五千文十萬說。雖莫贊於法言。四三王七六經。願益恢於聖化。蓋用揚子解嘲語。釋疑云。老子五千言。莊子十萬言。亦誤。

李相國文曰。高樓正臨大海。翼翼翬飛。水亦將拍干軒牕。朴仲說地如拍拍將飛翼之句。豈出此歟。

金昌協詩曰。峒客白驢春雨下。蓋用柳子厚靑箬𮖐鹽歸峒客語。不知子厚特記柳州土風耳。豈山人隱者之謂乎。溪峒蠻獠盤瓠之種。見諸史者可數也。取以自稱。何哉。吾未見其爲捷賊也。昌協。以東溟。爲鈍賊。

平濟塔銘。賀遂良撰。權懷素書。東坡謂蜀中石刻。有遂良文。頗稱之。權書筆意。類八分。朴定齋學之。南海有壬辰磨厓碑。區大相文亦佳。

林川普光寺碑。危素撰揭。汯書。周伯琦篆額。中州書在我國者。此數碑及興法寺碑。集唐太宗書耳。近代奉使者書雖多。皆不足觀。

羅季麗初。書法多效柳公權。如崔孤雲,李桓樞,柳勳律,具足達。皆不甚佳。張端說學顔氏而稍瘦。

金壽增八分。用筆亦熟。但字畫多杜撰無識。如甚作𭭡之類。大率書畵。出庸人手。便不堪看。

始諸公謀靖社。人多危之。旣而聞張翰林亦預。曰無憂矣。

公州人吏傳說。許筠爲牧。每衙罷。躡履階除。負手長詠。聲調淸遒。若戛哀玉。望之者謂天人也。

李沆牧安州。作長椎。飾以靑紅。立之庭。令曰。余不喜用笞杖。有罪。直以椎椎殺之耳。一州震慴。無敢犯法。比歸不笞一人。小失付過於案。月終。通引持案請勘。曰仍付過。明月又請。又曰。仍付過。積歲皆然。歸日盡除之。

定齋牧坡州。西溪使修黃喜,許稠墓。會徑遞不果。黃墓在交河。時交河革。屬坡州。

西溪論許眉叟。觀其文。亦知非山野木强徒泥於古者也。

西河言文事。每稱崔公勁安公後說。

西河嘗與竹西及諸名士。送燕行於西郊。歸路少憇慕華館。張炫忽入謁言。適有小饌。願獻之。諸公可之。俄有兩夫舁巨方盤入。肴核甚盛。諸公欣然。竹西先執箸。箸幾下。西河遽從旁掣其臂曰。兄且徐之。士大夫取侮小人。皆如是也。渠安知吾輩之至此。供具以待也。是餞其儕流之餘啄耳。何可食也。竹西憮然放箸。諸公默然。西河顧下人。舁出之。

李相季周謂後生曰。諸君何不讀經書。可以爲學問也。可以爲文章也。可以爲科擧也。只讀經書。可矣。

朗善君奴婢多在慶尙道。命印上旁近金石刻人一紙。當一歲貢。

甲子。京師小民夢。柳赫然戎服拔劒而躍曰。今而後報金錫胄矣。驚覺聞。街上人相語淸城逝矣。

金壽恒將死。羅良佐往見曰。兄知所以至今日乎。壽恒曰。吾少也。卜者金生麗輩皆曰。位止參判。溢涯之極。殆挻禍歟。良佐曰。非也。宋政丞一也。金貴人二也。壽恒默然。

申平川在牛川。治第江岸。起樓山頂。又置亭其間。爲往來休憇之所。有書生過之。大署楣間曰。半山亭。平川見之欣然曰。名之甚當。命刻板揭之。子弟曰。彼以荊舒辱我耳。平川笑曰。汝以王荊公爲何人。以吾爲何人。吾之擬荊公。亦太僭矣。趣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