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先生集/卷二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昌黎先生集
作者:韓愈 

唐朝散大夫贈司勛員外郎孔君墓誌銘[编辑]

昭義節度盧從史,有賢佐曰孔君,諱戡,字君勝。[1]從史為不法,君陰爭,不從,則於會肆言以折之。從史羞,面頸發赤,[2]抑首伏氣,[3]不敢出一語以對,立為君更令改章辭者,前後累數十。坐則與從史說古今君臣父子道,順則受成福,逆輒危辱誅死,曰:[4]「公當為彼,不得為此。」從史常聳聽,喘汗。[5]居五六歲,益驕,有悖語,君爭,無改悔色,[6]則悉引從事,空一府往爭之。從史雖羞,退益甚。君泣語其徒曰:「吾所為止於是,不能以有加矣!」[7]遂以疾辭去,臥東都之城東,酒食伎樂之燕不與。當是時,天下以為賢,論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孔君」云。[8]

會宰相李公鎮揚州,[9]首奏起君,君猶臥不應。[10]從史讀詔,曰:「是故舍我而從人耶!」即誣奏君前在軍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衛尉丞,分司東都。詔始下,門下給事中呂元膺封還詔書。上使謂呂君曰:「吾豈不知戡也?行用之矣。」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將浴臨汝之湯泉;壬子,至其縣,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弔於朝,處士相弔於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詔縛從史送闕下,數以違命,流於日南。[11]遂詔贈君尚書司勛員外郎,蓋用嘗欲以命君者信其志。其年八月甲申,從葬河南河陰之廣武原。[12]

君於為義若嗜欲,勇不顧前後;於利與祿,則畏避退處,如怯夫然。始舉進士第,[13]自金吾衛錄事為大理評事,佐昭義軍。[14]軍帥死,[15]從史自其軍諸將代為帥,[16]請君曰:「從史起此軍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無分寸私,[17]公茍留,唯公之所欲為。」君不得已,[18]留一歲,再奏自監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從史初聽用其言,得不敗;後不聽信,惡益聞,君棄去,遂敗。

祖某,某官,贈某官;父某,某官,贈某官。[19]君始娶弘農楊氏女,卒;又娶其舅宋州刺史京兆韋屺女,皆有婦道。凡生一男四女,皆幼。前夫人從葬舅姑兆次。卜人曰:「今茲歲未可以祔。」從卜人言不祔。君母兄戣,尚書兵部員外郎;母弟戢,殿中侍御史,以文行稱朝廷。將葬,以韋夫人之弟前進士楚材之狀授愈曰:「請為銘。」銘曰:

允義孔君,茲惟其藏。更千萬年,無敢壞傷![20]

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誌銘[编辑]

杜氏自戴侯畿始分。戴侯之子恕,為幽州刺史,今居京兆諸杜,其後也。[21]其季寬,孝廉、郎中。寬後三世曼,為河東太守,葬其父洹水之陽。[22]其後世皆從葬洹水。[23]及正倫為太宗宰相,[24]猶封襄陽公;[25]太宗始詔葬京兆。襄陽公無子,以兄正藏子誌靜後,遂嗣襄陽公。[26]生僑,為懷州長史,棄官老沁水上,為富家,卒葬懷州武陟。長史生損,為左司郎中,卒贈少大理。[27]大理生廙,[28]為鄭州錄事參軍,死思明亂,贈吏部郎中。

公諱兼,字某,郎中第三子。[29]舉進士第。[30]司徒北平王燧,戰河北,掌書記,累官至監察御史。其後佐徐泗州軍,[31]遂至濠州刺史。[32]徐泗州軍亂,以兵甲三千人,防淮道不絕,[33]有功,加御史中丞,賜紫衣金魚。入為刑部郎中,以能官拜蘇州刺史。既辭行,上書曰:“李锜且反,必且奏族臣。”上固愛其才,書奏,即除吏部郎中,[34]遂為給事中,出為商州刺史、金商防禦使,改河南少尹,行大尹事;半歲,拜大尹。元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無疾暴薨,年六十。明年二月甲午,從葬懷州。

夫人常山郡君張氏,彭州刺史贈禮部侍郎蔇之女。[35]生子男三人:柔立為天長主簿,詞立為壽州參軍,誼立為順宗挽郎。女一人。[36]將葬,公之母兄太學博士冀,與公之夫人及子男女謀曰:“葬宜有銘,凡與我弟遊而有文者誰乎?”遂來請銘。銘曰:

杜氏大家,世有顯人;承繼綿綿,以及公身。始為進士,乃篤朋友;及作大官,[37]克施克守。纂辭奮筆,渙若不思;公牒盈前,笑語指麾。祿以給求,食以會同;不畜不收,庫廄虛空。事在於人,[38]日遠日忘;何以傳之,刻此銘章。

唐銀青光祿大夫守左散騎常侍致仕上柱國襄陽郡王平陽路公神道碑銘[编辑]

惟路氏遠有代序,自隋尚書兵部侍郎,諱袞,四代而至冀公。[39]冀公諱嗣恭,以小邑蕭關令發聞,[40]開元受賜更名,[41]書於太史,治行靈州,[42]終功南邦,[43]享有丕祉,紹開厥家。官至兵部尚書,封冀國公,[44]薨贈尚書右僕射司空。[45]

公諱應,字從眾,冀公之嫡子。[46]用大臣子謹飭,擢至侍御史、著作郎。選刺虔州,[47]割余雩都,作縣安遠,以利人屬。[48]鑿敗灘石,以平贛梗。陶甓而城,罷人屢築。詔嗣冀封,又加尚書屯田郎中,進服色,遂臨於溫,築堤嶽城橫陽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49]拜尚書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淮南軍司馬;改刺廬州,又甓其城,人不歲苫。[50]入為尚書職方郎中,兼御史中丞、佐鹽鐵使,使江東有功,用半歲,歷常州,遷至宣歙池觀察使,[51]進封襄陽郡王。[52]至則出倉米,下其估,半以廩餓人。蜀辟誅,[53]行軍千五百人於蜀。李锜將反,以聞,置鄉兵萬二千人;锜反,命將期以卒救湖常,坐牢江東心。锜以無助敗縛。作響山亭,營軍於左右,權丞相善之,镵其說響山石。[54]居宣五年,以疾去位,校其倉得石者五十萬餘,[55]府得錢千者八十萬。公之為州,逢水旱,喜賤出與人;[56]歲熟,以其得收,常有贏利,[57]故在所人不並,而官府畜積。

元和六年,天子憫公疾,不可煩以職,即其處拜左散騎常侍,以其祿居。其歲九月望,薨於東都正平里第,年六十七。[58]明年,葬京兆萬年少陵原,夫人滎陽鄭氏祔。既其子臨漢縣男貫與其弟賞、貞謀曰:「宜有刻也。」[59]告於叔父御史大夫鄜坊丹延觀察使恕,因其族弟進士群,以來請銘,遂以其事銘曰:

冀公之封,維艱就功;襄陽繼大,啟慶自躬。
於虔洎溫,厥緒既作;以及職方,遂都邦伯。
朝夕人事,[60]下完上實;師於其鄉,鄰寇逼屈。
營軍響山,墻屋修施;[61]褒功刻表,[62]丞相之辭。
受代而家,敘疏及邇;不能廷,食祿卒齒。
凡代大家,[63]維難其保;既顯既願,[64]戒於終咎。
伊我襄陽,克慎以有;延畀後承,[65]莫不率守。
有墓於原,維樹在經;[66]以告無期,博士是銘。[67]

烏氏廟碑銘[编辑]

元和五年,天子曰:「盧從史始立議用師於恒,乃陰與寇連,誇謾凶驕,出不遜言,其執以來!」其四月,中貴人承璀即誘而縛之,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趨譁,牙門都將烏公重允當軍門叱曰:「天子有命,從有賞,敢違者斬!」於是士諧斂兵還營,卒致從史京師。壬辰,詔用烏公為銀青光祿大夫河陽軍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張掖郡開國公。居三年,河陽稱治,詔贈其父工部尚書,且曰:「其以廟享。」即以其年營廟於京師崇化裏。軍佐竊議曰:「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無加命號,名差卑,於配不宜。」語聞,詔贈光夫人劉氏沛國太夫人。八年八月,廟成,三室同宇,祀自左領府君而下,作主於第。乙巳,升於廟。

烏氏著於《春秋》,譜於《世本》,列於《姓苑》,在莒者存,在齊有餘枝鳴,皆為大夫。秦有獲,為大官。其後世之江南者家鄱陽,處北者家張掖,或入夷狄為君長。唐初,察為左武衛大將軍,實張掖人。其子曰令望,為左領軍衛大將軍。孫曰蒙,為中郎將;是生贈尚書,諱承玼,字某。烏氏自莒齊秦大夫以來,皆以才力顯;及武德以來,始以武功為名將家。開元中,尚書管平盧先鋒軍,屬破奚契丹,從戰捺祿,走可突於渤海上。至馬都山,吏民逃徙失業,尚書領所部兵塞其道,塹原累石,綿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進,民還其居,歲罷運錢三千萬餘。黑水室韋以騎五千來屬麾下,邊威益張,其後與耿仁智謀說史思明降。思明復叛,尚書與兄承恩謀殺之。事發族夷,尚書獨走免。李光弼以聞,詔拜「冠軍將軍」,守右威衛將軍檢校殿中監,封昌化郡王、石嶺軍使。積粟厲兵,出入耕戰。以疾去職。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於華陰告平里,年若干,即葬於其地。二子:大夫為長,季曰重元,為某官。銘曰:

烏氏在唐,有家於初。左武左領,二祖紹居。
中郎少卑,屬於尚書。不償其勞,乃相大夫。
授我戎節,制有疆墟。數備禮登,以有宗廟。
作廟天都,以致其孝。右祖左孫,爰饗其報。
云誰無子,其有無孫。克對無羞,乃惟有人。
念昔平盧,為限為瘁。大夫承之,危不棄義。
四方其平,士有迨息。來覲來齋,以饋黍稷。

唐故河東節度觀察使滎陽鄭公神道碑文[编辑]

河東節度使贈尚書右僕射鄭公,葬在滎陽索上。[68]元和八年六月庚子,太史尚書比部郎中護軍韓愈刻其墓碑曰:

司馬氏遷江南,有鄭豁者,仕慕容垂國,為其太子少保。[69]其孫簡,當拓拔魏為滎陽太守。[70]後簡者號其族為「南祖」。南祖之鄭入唐,有為利之景谷令者,曰嘉範,[71]於公為曾祖;是生撫俗,為泗之徐城令;徐城生公之父曰洪,卒官涼之戶曹參軍。[72]

公諱儋,少依母家隴西李氏,舉止異凡兒,其舅吏部侍郎季卿,謂其必能再立鄭氏。[73]稍長,能自課學,[74]明《左氏春秋》,以進士選為太原參軍事。[75]對直言策,拜京兆高陵尉。考府之進士,能第上下,以實不奸。樊僕射澤,以襄陽兵戰淮西,公以參謀留府,能任後事。[76]戶曹殯於涼,涼地入西戎,自景谷、徐城,三世皆未還滎陽葬。公解官,舉五喪為三墓,葬索東。徐城墓無表,公能幼長哀感,[77]心求不置,以得舊人,指告其處。其後為大理丞、太常博士,遷起居郎、尚書司封、吏部二郎中,能官舉其名。德宗晚節儲將於其軍,以公為河東軍司馬,能以無心處嫌間,卒用有就。[78]貞元十六年,將說死,即詔授司馬節,節度河東軍,[79]除其官為工部尚書、太原尹,兼御史大夫、北都留守。[80]

公之為司馬,用寬廉平正,得吏士心;及升大帥,[81]持是道不變。部將有因貴人求要職者,公不用;用老而有功,無勢而遠者。削四鄰之交賄,省姱嬉之大燕,[82]校講民事,[83]施罷不俟日。用能以十月成政,氓征就寬,[84]軍給以饒。十七年,疾廢朝夕,八月庚戌薨,享年六十一。天子為之不能臨朝者三日,[85]贈尚書右僕射。即以其年十月辛卯,葬索上。疾比薨,醫問交道,比葬,弔贈賜使者相及。凡河東軍之士,與太原之氓吏,[86]及旁九郡百邑之鰥寡,[87]外夷狄之統於府者,聞公之薨,皆哭曰:「吾其如何!」

公與賓客朋遊飲酒,必極醉,[88]投壺博弈,窮日夜,若樂而不厭者。[89]平居簾閣,據几,終日不知有人。別自號「白雲翁」。[90]名人魁士,鮮不與善;好樂後進,及門接引,皆有恩意。[91]

始娶范陽盧氏女,生仁本、仁約、仁載,皆有文行。二季舉進士,皆早死;仁本為後子獨存,不樂舉選,年三十餘,始佐河陽軍。後娶趙郡李氏,生三女。二夫人凡三男五女。長女嫁遼東李繁,繁亦名臣子,有才學。遺命二夫人各別為墓,不合葬。系曰:

士常患勢卑,[92]不能推功德及人;常患貧,[93]無以奉所欲得。若鄭公,勤一生以得其位,而曾不得須臾有焉。雖然,觀其所既立,其可知已。嗚呼哀哉!

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编辑]

元和八年十一月壬子,上命丞相元衡、丞相吉甫、丞相絳,召太史尚書比部郎中韓愈至政事堂,傳詔曰:「田宏正始有廟京師,朕惟弘正先祖父,厥心靡不向帝室,訖不得施,乃以教付厥子;維宏正銜訓事嗣,朝夕不怠,以能迎天之休,顯有丕功。維父子繼忠孝,予維寵嘉之。是以命汝愈銘。欽哉!」惟時臣愈承命悸恐。明日,詣東上閣門拜疏辭謝,不報。退,伏念昔者魯僖公能遵其祖伯禽之烈,周天子實命其史臣克作為《駉》《駜》《泮》《閟》之詩,使聲於其廟,以假魯靈。今天子嘉田侯服父訓不違,用康靖我國家,蓋寵銘之,所以休寧田氏之祖考;而臣適執筆隸太史,奉明命,其可以辭!謹案:魏博節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沂國公田宏正,北平盧龍人。故為魏博諸將,忠孝畏慎。田季安卒,其子幼弱,用故事代父,人吏不附,迎弘正於其家,使領軍事。宏正籍其軍之眾,與六州之人,還之朝廷,悉除河北故事,比諸州,故得用為帥。已而復贈其父故滄州刺史兵部尚書,母夫人鄭氏梁國太夫人,得立廟祭三代:曾祖都水使者府君祭初室,祖安東司馬贈襄州刺史府君祭二室,兵部府君祭東室。其銘曰:

唐繼古帝,海外受制。狎於太寧,燕盜以驚。
群黨相維,河北失平。號登元和,大聖載營。
風揮日舒,咸順指令。嶪嶪魏王,嬰兒戲兵。
吏戎愁毒,莫保腰頸。人曰田侯,其德可倚。
叫噪奔趨,乘門請起。田侯攝事,奉我天明。
束縛弓戈,考核度程。提疆籍戶,來復邦經。
帝欽良臣,曰維錫予。嗟我六州,始復故初。
告慶於宗,以降命書。旌節有韜,豹尾神旗。
櫜兜戟纛,以長魏師。田侯稽首,臣愚不肖。
造茲有成,祖考之教,帝曰俞哉,維汝忠孝。
予思乃父,追秩夏卿。媲德娠賢,梁國是榮。
田侯作廟,相方視址。見於蓍龜,祖考咸喜。
暨暨田侯,兩有文武。訖其外庸,可作承輔。
諮汝田侯,勿亟勿遲。覲饗式時,爾祖爾思。

註釋[编辑]

  1. 昭義軍,潞州也,在河東,今為昭德軍。貞元二十年八月,以盧從史為昭義節度使,表戡為書記。
  2. 頸一作顏。
  3. 伏或作吐。方云:「《叔孫通傳》所謂『伏抑首』者也,作吐非。」今按:《漢》傳言「伏抑首」,言伏地而抑首也。此言伏氣,猶言屏氣耳。與《漢》傳語異。
  4. 曰上或有且。
  5. 常或作當,非是。
  6. 或作意,亦通。作也非是。
  7. 以有或作有以。
  8. 或無者字。「皆」上閣本有「唯」字。或無復出「孔君」字。或復出「云」字。
  9. 元和三年九月,以宰相李吉甫為淮南節度使。
  10. 猶或作獨。
  11. 元和五年四月,鎮州行營招討使吐突承璀,縛從史送京師。貶歡州司馬。歐文忠《書從史禱聰明山記》曰:「閱從史《官屬題名》,見孔戡與烏重裔俱列於後。而退之記戡事云:戡屢諫不聽,卒為重裔所縛。嗚呼!禍福成敗之理甚明。先事而言,則罕見從,事至而言,則不及。自古敗亂,未始不由此。」
  12. 南下或有府字。陰下或有縣字。廣武原或作某地,云:「唐河南府無河陰縣。」今按:《元和郡國志》,河南府有河陰縣。
  13. 士下或有及字。
  14. 下或有帥字。
  15. 貞元二十年六月,昭義節度使李長榮卒。
  16. 或無自其字。
  17. 分或作方,非是。
  18. 君或作居。
  19. 諸本作:「祖如圭,皇海州司戶,贈工部員外郎。父岑父,皇著作郎,贈駕部員外郎。」方從蜀本云:今本所紀父祖官職,多誤,蓋後人續增。公諸誌皆載二世,此只言父祖已非。考《世系表》及《孔戣志》,此以如珪作如圭,郎中作員外郎,著作佐郎為郎,又非也。駕部乃戡贈官,此以為其父所贈,又非也。今按:此姑從方本,無大利害。但方詆諸本止載二世,為不入例,而其所據之本,此誌亦只載二世。雲駕部乃戡所贈官,而戡實贈司勛,皆非是。《世系》、《戣志》,與此誌文,亦未知其孰為得失。恐皆未足以判其是非也。
  20. 方從杭本,無傷字。今按:傷字,諸本皆有,文理音韻,皆無可疑。方氏特以杭本脫漏,遂不之信,寧使此銘為歇後語,而不肯以諸本補之,甚可怪也。
  21. 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魏河東太守,豐樂戴侯,有三子:恕、理、寬。恕字務伯,弘農太守,幽州刺史。
  22. 或無之陽字。寬,字務叔,舉孝廉,為郎中。曾孫曼,仕石趙,為從事中郎、河東太守。洹水出汲郡隆盧縣。洹,胡端切。
  23. 下或有之陽字。
  24. 曼玄孫君賜。君賜子景,字宣明,州府交辟,不就。景子裕,字慶延,仕隋樂陵令。四子:正玄、正藏、正儀、正倫。高宗顯慶元年三月,以正倫同中書門下三品,三年十一月罷。今雲太宗,誤也。
  25. 顯慶二年九月,封襄陽郡公。
  26. 或復出“嗣襄陽公”字。
  27. 或作大理少卿。
  28. 大理或作少卿。
  29. 廙三子:曾,左金吾兵曹參軍;冀,太學博士;少即兼也。
  30. 建中元年,兼第進士。
  31. 貞元四年十一月,張建封為徐泗濠節度使,表佐其府。
  32. 《本傳》載兼刺濠州日,誣劾韋賞、陸楚二人。以罪殺之。而子厚《杜兼對》,乃取其在濠州,能擯鐘離令之讒。今二事《志》皆不載,豈以其善不足以掩惡,故略之耶?抑《志》與《傳》異,故敘其族出、歷官、卒之年月日,與夫生娶而已也?
  33. 晁本如此。諸本“甲三千人”四字,皆在下文“金魚 ”之下,而“魚”下復有“兵”字,殊無理。“甲”字亦疑衍,或當在兵字上,姑闕,以俟知者。
  34. 或無中字。
  35. 蔇音既。
  36. 順上或無為字。
  37. 及作,或作乃作。
  38. 在於,一作不在。
  39. 代,或並作世。石本,袞,或作充,閣、杭本、《世表》作兗。袞封閿鄉公。兗子文升,平、愛、秦三州刺史,封宜城縣公。升子元悊,榆次令。元悊子太一,太原令。
  40. 令下或有問字。
  41. 賜,或作錫。嗣恭其初名劍客,以世蔭為鄴尉,席豫黜陟河朔,表為蕭關令,徙神烏、姑臧二縣,考績上上,為天下最。玄宗以為可嗣漢魯恭,因賜今名,字懿範。
  42. 治,或作始。永泰元年閏十月,嗣恭由戶部侍郎為朔方節度使。
  43. 大曆七年正月。以嗣恭為江西觀察使。八年九月,循州刺史哥舒晃反,殺嶺南節度使呂崇賁。十月,以嗣恭兼嶺南節度,往征之。十一月,克廣州,斬晃。
  44. 以平嶺南功,轉檢校兵部尚書。
  45. 或無司空字。
  46. 嗣恭二子,恕、應。
  47. 選,或作遷。貞元初,以應為虔州刺史。
  48. 余或作隸。人或作民。下同。
  49. 上田,或作上苗。
  50. 人,或作民。苫,或作苦。
  51. 永貞元年十二月,自常州除觀察使。
  52. 或作公,非是。
  53. 蜀辟。或作劉辟。或蜀下別出劉字。
  54. 響山,宣州山名。
  55. 或無者字。
  56. 人或作民,下同。
  57. 贏。或作餘。
  58. 歲上或無其字。年上或有享字。
  59. 既下或有而字。
  60. 人或作民。
  61. 修,諸本皆然。方棄不錄,而直作循字。
  62. 功或作嘉。
  63. 凡代,一作凡世。
  64. 或作碩。
  65. 或作丞。
  66. 在或作有。
  67. 博士,或作傳世。按:公是時正為博士,或本非是。
  68. 今鄭州滎陽有索水,即漢高帝與項羽戰於京索者也。
  69. 豁字君明,魏將作大匠渾五世孫。仕垂,為太常少卿。
  70. 豁子溫,燕太子詹事。生三子:曄號北祖,恬號中祖,簡號南祖。
  71. 簡生季騧,騧子昞,昞四世孫嘉範。
  72. 涼之,或作涼州。
  73. 季或作李。謂下或有曰字,或謂作曰。其必作必其。
  74. 課或作謀。今按:《蜀志·出師表》「自謀字」。《文選》,亦作「自課」,恐公用此語。
  75. 大曆四年第。
  76. 興元元年正月,以樊澤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澤奏儋為參軍。
  77. 公能下或有使字。或無哀字,云:「 自少而長,求之不置也。」今按:心字當屬下句。
  78. 間或作問,非是,或無卒字。有就或作其說,非是。
  79. 考《嚴綬傳》:將說,李說也。或無即詔字。馬下或無復出節字。
  80. 貞元十六年十月,河東節度使李說卒,儋自本軍行軍司馬,除檢校工部尚書,充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81. 升或作升。帥或作師。
  82. 姱或作誇。
  83. 校講或作講校。
  84. 氓或作賦,或作民。
  85. 或無能字。
  86. 軍下或無之字,或作之軍。氓或作民。
  87. 河東節度府,管汾、遼、沁、嵐、石、忻、代、憲,凡九州。
  88. 與或作為。
  89. 若或從閣、蜀本作苦。
  90. 令狐楚嘗為太原從事,《唐志》有表奏十卷,自號「白雲孺子」,蓋以媚儋也。
  91. 與善屬上句,好樂屬下句。蜀本以善為其,而連好樂為句。又云:「名人魁士」,《呂氏春秋》語。
  92. 常或作嘗,下同。
  93. 患下或有勢字。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