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殘掠,邑幾為墟。十年,知縣紀洪重修,附以四門瓮城。嘉靖九年,知縣陳本儒以磚甃西門瓮城。萬曆五年,知縣李貞以磚修北門迤東一面。九年,知縣許恩設法創建,悉圍以磚為題。四門東曰「寅寶」 ,舊名「望泗」 ;南曰「迎薰」 ,舊名「迎恩」 ;西曰「寶成」 ,舊名「臨洸」 ;北曰「拱極」 ,舊名「瞻嶽。」 週圍四里五十步,高一丈七尺,池深八尺,闊一丈二尺,蛇眼諸泉,紆曲旋繞,因名為「縣河」 焉。但城外磚而內土,舊時水從外泄,積久而淤,旁行直滲,土潰磚崩。萬曆三十一年,知縣徐汝冀申請修理,登垣閱視,乃悉其故,因改水道於內,以散其流,至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陳學夔、縣丞余方、典史嚴

旦捐募重修。斯「內外彌固」 云。

滕縣城 按《縣志》「城池,魏、隋以前皆理城西,今稱故縣城,蓋魏、隋郡城也。唐、宋降為縣,更築而小之。金、元因之,舊惟土城,明時洪武二年,指揮唐某者甃以磚石,知州薛原義創修梁壩。」引梁溪水,由黃山橋入池。成化八年,知縣郁亨、千戶鍾理增修。城土闊三尺,高二尺,女牆樓櫓,多所增飭,周五里許,高三丈五尺,地震城崩,磚石盡傾。門樓四,池深一丈五尺,廣三丈五尺,浮橋四,復濬引梁溪水入之,城隍映帶,頗勝他邑。泗水縣城, 按《縣志》:「城週三里一百餘步,高一丈六尺,池闊一丈二尺,深如之。」不詳所始。成化年間,知縣曹瓏修築。弘治十三年,知縣俞清增卑培薄,創建城樓,匾其四門:東曰「寅賓」,西曰「寅餞」,南曰「廣居」,北曰「長樂。」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蔣偉繼修復匾其四門:東曰「探源」,西曰「達聖」,南曰「阜民」,北曰「拱宸」,今為望斗門。但基本土築,屢修屢圯。隆慶元年,知縣羅許砌以雜石,貫以灰沙,周圍完固,稱永賴焉。

嶧縣城 按《縣志》:「城圍四里許,高一丈二尺,四門,東興賢,南望仙,西迎恩,北仙壇。壕深二丈,闊三丈,本元嶧州舊城,改就西南隅,尚土築。成化二十二年,知縣毛鳳鳴始甃以石。弘治十一年,知縣許承芳,正德七年知縣馮昂,相繼修葺。嘉靖九年,知縣李孔曦建東西門樓。月城未備。二十五年,知縣王濟繼修。萬曆十年」 ,知縣王希曾暨典史江德容重修南北城樓,增築更鋪。萬曆四十八年,知縣馬希曾修西北隅。崇禎元年,知縣胡從禮大修,邑人侍御褚德培有記。

金鄉縣城 按《縣志》:「城築土為之,週圍七里零三十步,門四:東曰東作,西曰西成,南曰南薰,北曰北拱。城外為隍,闊四丈六尺,深一丈一尺。隍外為重堤,週圍十一里,高九尺,闊一丈二尺。」 城隍,自弘治十六年知縣高魁、主簿唐鵬重修。正德六年流賊壓城下,民賴保全,追思立祠。後圮塌淤填,不堪保障。萬曆六年,知縣楊楫「奉巡撫趙幇修,倍加高厚。城根原闊一丈七尺,高二丈三尺,又計地輸柴燒磚一百餘萬重。新東西門樓增高六尺,外更為甕門,門臨深塹,裹以鐵葉。城上女牆易以磚。修磚垛二千一百八十三個,增修城鋪一十五座,《鳥革翬》飛,屹為雄鎮。復以餘磚包城鋪一百八十三丈。」 萬曆八年,知縣杜縻繼包二百八十七丈三尺,萬曆九年,知縣李鳴世繼包五百五十六丈七尺,儼然金湯之險,甲於他邑。天啟二年妖亂後,知縣楊于國議增築甕城於四門外,渾用大石,高與城等,工未舉而遷去,成之者知縣張著銘也。嗣後天多霖雨,城垣門樓漸多塌損。天啟五年,知縣李國泰逐一修補,其繩草工役匠價,俱捐本縣俸薪為之。又外城甃磚大半風化,復立官窯一座,於演武場側置買柴薪燒造磚灰三萬有奇,添補完固。又創造南城腰鋪二座,夫役取之在官者,民間並不知有興作云。後四門城樓甕城,歲久漸就傾圮。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傅廷俊捐俸重修,煥然一新。

魚臺縣城池 按《縣志》:「土城周七里,高二丈二尺,門三:東曰仰岱,南曰橫菏,西曰達汴,北無門,而匾曰『望京』。」 地鹵易潰,修葺無寧歲。門外跨濠,各以浮橋出入,濠深二丈,廣三丈。濠環一小堤,外復環一大堤,連接割棄舊城,同為保障焉。康熙三十年,知縣馬得禎倡捐重修。

單縣城 ,按《縣志》:舊土城垣固池浚,周九里三十步有奇,始于成周,歷漢、唐、宋、元、明朝正德間,河水浸灌,幾二十年。迨嘉靖癸未秋,霖雨河漲,夜倏入城,萬民室廬遂告廢。越四年乙酉,巡撫都御史王公堯封以行部至,喟然歎曰:「匪城胡邑,匪邑胡民!」 迺與布政郭紹、按察司潘塤、兵備副使王言、參議劉淑相、兗州府知府喻智共相地于城北之原,卜定基址,命參議侯位董築《經》